幼儿古诗欣赏策略

2024-05-06

幼儿古诗欣赏策略(精选五篇)

幼儿古诗欣赏策略 篇1

例如, 在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这一首古诗时, 里面有这样精彩的几句诗:“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在教学时, 我并没有对这几几句诗的意思对学生进行讲解, 而是通过以下几步引导学生进行诵读。

第一步, 创设情境, 引导感知。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首古诗的主要内容, 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了“钱塘湖春行”情境图, 学生在这优美的图画下, 初步知道了这首古诗描绘的美丽景色, 这样, 学生就在头脑中对这首古诗的意象形成了初步的印象。接着, 我给学生播放了优美的音乐, 并进行了范读, 要求学生在听教师范读的过程中体验这一首古诗的节奏。

第二步, 配乐朗读, 感受韵律。在教师范读的基础上, 学生对这一首古诗的节奏有了初步的掌握以后, 接著, 我组织学生对这一首古诗进行了配乐朗读, 让学生在配乐朗读的过程中感受这一首古诗的韵律美。

第三步, 反复诵读, 整体感知。在前面二步的基础上, 学生对这一首古诗的节奏、韵律有了初步感知以后, 接着, 我组织学生对这一首古诗进行反复诵读, 这样, 学生就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 对这一首古诗的语言就有了整体感知, 对这一首古诗的内容也就有了整体的理解。

古诗虽然语言简短, 但却意境深远, 诗人往往能够用寥寥数笔就能够勾勒出一首古诗的优美意境。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由于诗人的背景、经历不同, 对于相同的意境却是以不同的诗句去表达。有一句话说得好, “有比较才有鉴别”, 因此, 在初中古诗欣赏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把一些意境相同的古诗同时呈现给学生, 引导学生对这一些古诗进行比较, 在比较中深入体验古诗的意境美, 这样, 就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 在一次古诗欣赏课中, 我给学生呈现了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苏轼的《赠刘景文》、刘禹锡的《秋词》这三首古诗。这三首古诗都是描写秋天的意境的, 但每一首古诗的切入点却都不同。课堂上, 学生们对这三首古诗进行了对比研究, 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发现了三者的不同。在这三位大师面前, 对于“秋”的描写, 学生大开眼界了, 他们被这三位诗人的优美诗句所感动, 很快地进入到秋的意境中去了, 一个个当起诗人写起自己的“秋赋”来。有的学生写道:“秋风、秋雨、秋思, 一切忧愁在秋中。”有的学生写道:“秋色给人以一种无尽的遐想, 秋思给人以一种无尽的思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指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品读, 在品读的过程中不断理解文本语言的内容以及文本语言的情感。古诗就犹如一杯茶, 越品越浓, 古诗又犹如一杯酒, 越品越香。在古诗中往往蕴含着诗人深刻的情感, 而这一种情感是不容易被学生一下子就挖掘的,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古诗语言进行品评, 这样学生就能够体验到古诗蕴涵的情感美。

总之, 古诗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 也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特别是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初中古诗欣赏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比较、品评的方式感受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与情感美, 从而让古诗教学更高效。

陈志民, 甘肃省卓尼县纳浪九年制学校教师。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力。而古诗具有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丰富的特点, 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材料。而古诗欣赏教学则是提高初中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 在当前的初中古诗欣赏教学中, 却依然存在以教师精讲为主、学生感悟为辅的现象, 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 学生是不能有效地感知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的。那么如何优化初中古诗欣赏教学呢?

中考古诗词欣赏解题策略 篇2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而诗歌赏析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这些能力,虽然诗歌赏析考查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其中的基本解题技巧是共通的。

一.借助题目、作者、注释以及诗作背景

古诗词的题目很讲究,它往往是诗词的核心,能揭示诗歌写作的事件、地点、主旨等,是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从题目入手,往往可以初步感知诗词大意,帮助我们迅速理解诗歌。如王勃的《江亭夜月送别》,“送别”二字表明这是一首送别诗,“江亭”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夜”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又如杜甫的《春夜喜雨》,据题就可知写作事件和全诗感情基调。

中考的诗歌赏析一般选用浅显的诗或词,因而一般不用注释。一旦有注释,里面的信息就相对重要了,一般是交代诗作背景、写作事件,甚至隐含写作主题,考生要保持高度的敏感。没有注释,考生也应牢记鉴赏诗词要因人论诗,因时论诗。读诗要练习诗人本身、创作背景以及创作风格,如果鉴赏苏轼的诗,就要想到他的《水调歌头》,特别要想到诗人虽然仕途不顺,但他热爱生活,积极乐观。再鉴赏陆游的诗歌就应联想到他是一个一生抱负、壮志难酬但又矢志不渝的爱国诗人。由此或许能找到破解诗词大意甚至主旨的钥匙。

二.抓住关键词句

古代诗歌特别讲究用词用句的准确与凝练,有“推敲”佳话。诗人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化为一个个凝练的词句,古代文人尤其喜欢用系列字词来塑造一定的意境。孔尚任《桃花扇》:“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中便以“残”、“废”、“瘦”、“空”等词营造战后荒凉的气氛。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大”、“孤”、“长”、“落”、“直”、“圆”等词描绘塞外雄奇瑰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诗词中有些词语往往包含者作者的情感,学生在赏析诗词时一定要留意。比如王昌龄的《送魏二》:“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诗中的“凉”就是一个敏感的字,它既写出了秋雨被江风吹进船舱使人产生寒凉之感,同时也使人联想到诗人送别友人,内心难免会有几分的悲凉。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结尾写道:“断肠人在天涯。”这断肠人是什么人呢?一个漂泊他乡的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之明明白白地表露出来了。而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而卓绝千古。抓住了这些关键词语,学生答题时就能有的放矢,避免了盲目现象。

三.找出诗句运用的修辞

古代诗歌在书写对象、描写景物、表情达意的时候,往往不直接表达,而是借助于比喻、象征、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如毛泽东词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用采莲比喻彩虹,张养浩词句“一轮飞镜水磨?照澈乾坤,印透江河”,用飞镜比喻中秋明月。赏析诗歌时,常要求考生就诗词中的某句话进行分析,这时考生可以先考虑句中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对偶、引用、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等修辞格常在诗歌中使用,有时使用其他说法,如对仗、用典、比兴、移情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等便是移情于物。“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等便是对仗。找准修辞,联系作者情感就容易得分。

四.留意诗词的意象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如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一连叠用了几个意象组成了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土的彷徨苦闷的情怀。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要善于搜集一些有较为固定的意义意象。梅:清芳高洁、傲雪凌霜。荷、兰:高洁。菊:隐逸傲然。柳絮:离散、飘泊。柳:有柔情之意,又显轻薄,更表惜别怀远之意。露:人生短暂,生命易逝„„需要注意的是,相同的意象在不同诗人的笔下有时会再现出不同的情感。同是秋景,中国古代诗歌大多寄寓了悲秋的情怀,而刘禹锡却是“我言秋日胜春朝”,生机勃勃的“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意象,蕴含着乐观豁达的情感。毛泽东“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景,融入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世界的豪情壮志。

五.分析诗句的表现手法

诗歌离不开景物的描写。自然,体味一首诗的深远意境,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态度首先要从景物的描写着手,分析诗中写了那些景咏了什么物,进而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比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通过这迷梦的景色,就能感受冷寂的气氛,起到了烘托渲染的作用。解答此类问题学生要扣住情景交融,情中有景,景中有情,借景抒情等说法。有些诗词虚实相生,如李商隐的《无题》“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诗人的想象,采用了虚实相映的手法。

诗歌是语言与情感堆筑而成的艺术宫殿,愿大家能用情感这把钥匙去打开诗歌这座美丽的殿堂。如何赏析,要根据诗歌材料本身而定,考生复习时要多阅读课外诗词,陶冶情操,美化性灵,提升综合素养。考试时不草率下笔,要认真推敲,定能交上满意的答卷。

中考古诗词欣赏解题策略 篇3

一.借助题目、作者、注释以及诗作背景

古诗词的题目很讲究,它往往是诗词的核心,能揭示诗歌写作的事件、地点、主旨等,是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从题目入手,往往可以初步感知诗词大意,帮助我们迅速理解诗歌。如王勃的《江亭夜月送别》,“送别”二字表明这是一首送别诗,“江亭”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夜”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又如杜甫的《春夜喜雨》,据题就可知写作事件和全诗感情基调。

中考的诗歌赏析一般选用浅显的诗或词,因而一般不用注释。一旦有注释,里面的信息就相对重要了,一般是交代诗作背景、写作事件,甚至隐含写作主题,考生要保持高度的敏感。没有注释,考生也应牢记鉴赏诗词要因人论诗,因时论诗。读诗要练习诗人本身、创作背景以及创作风格,如果鉴赏苏轼的诗,就要想到他的《水调歌头》,特别要想到诗人虽然仕途不顺,但他热爱生活,积极乐观。再鉴赏陆游的诗歌就应联想到他是一个一生抱负、壮志难酬但又矢志不渝的爱国诗人。由此或许能找到破解诗词大意甚至主旨的钥匙。

二.抓住关键词句

古代诗歌特别讲究用词用句的准确与凝练,有“推敲”佳话。诗人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化为一个个凝练的词句,古代文人尤其喜欢用系列字词来塑造一定的意境。孔尚任《桃花扇》:“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中便以“残”、“废”、“瘦”、“空”等词营造战后荒凉的气氛。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大”、“孤”、“长”、“落”、“直”、“圆”等词描绘塞外雄奇瑰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诗词中有些词语往往包含者作者的情感,学生在赏析诗词时一定要留意。比如王昌龄的《送魏二》:“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诗中的“凉”就是一个敏感的字,它既写出了秋雨被江风吹进船舱使人产生寒凉之感,同时也使人联想到诗人送别友人,内心难免会有几分的悲凉。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结尾写道:“断肠人在天涯。”这断肠人是什么人呢?一个漂泊他乡的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之明明白白地表露出来了。而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而卓绝千古。抓住了这些关键词语,学生答题时就能有的放矢,避免了盲目现象。

三.找出诗句运用的修辞

古代诗歌在书写对象、描写景物、表情达意的时候,往往不直接表达,而是借助于比喻、象征、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如毛泽东词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用采莲比喻彩虹,张养浩词句“一轮飞镜水磨?照澈乾坤,印透江河”,用飞镜比喻中秋明月。赏析诗歌时,常要求考生就诗词中的某句话进行分析,这时考生可以先考虑句中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对偶、引用、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等修辞格常在诗歌中使用,有时使用其他说法,如对仗、用典、比兴、移情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等便是移情于物。“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等便是对仗。找准修辞,联系作者情感就容易得分。

四.留意诗词的意象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如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一连叠用了几个意象组成了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土的彷徨苦闷的情怀。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要善于搜集一些有较为固定的意义意象。梅:清芳高洁、傲雪凌霜。荷、兰:高洁。菊:隐逸傲然。柳絮:离散、飘泊。柳:有柔情之意,又显轻薄,更表惜别怀远之意。露:人生短暂,生命易逝……需要注意的是,相同的意象在不同诗人的笔下有时会再现出不同的情感。同是秋景,中国古代诗歌大多寄寓了悲秋的情怀,而刘禹锡却是“我言秋日胜春朝”,生机勃勃的“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意象,蕴含着乐观豁达的情感。毛泽东“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景,融入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世界的豪情壮志。

五.分析诗句的表现手法

诗歌离不开景物的描写。自然,体味一首诗的深远意境,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态度首先要从景物的描写着手,分析诗中写了那些景咏了什么物,进而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比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通过这迷梦的景色,就能感受冷寂的气氛,起到了烘托渲染的作用。解答此类问题学生要扣住情景交融,情中有景,景中有情,借景抒情等说法。有些诗词虚实相生,如李商隐的《无题》“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诗人的想象,采用了虚实相映的手法。

诗歌是语言与情感堆筑而成的艺术宫殿,愿大家能用情感这把钥匙去打开诗歌这座美丽的殿堂。如何赏析,要根据诗歌材料本身而定,考生复习时要多阅读课外诗词,陶冶情操,美化性灵,提升综合素养。考试时不草率下笔,要认真推敲,定能交上满意的答卷。

欣赏古诗词四的种策略 篇4

一、创设教学情境, 陶冶情感

情境教学是指从教学需要出发, 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 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在这种具体的情境中凭借着自己的感受和情绪, 得到道德品质和审美情感的陶冶。在教师所创设的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学生就能有效地提高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文学修养。

1.变身诗人, 感同身受。优美的诗词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生活经历、文化底蕴密切相关。想要真正彻底地读懂一首古诗词, 就必须了解它的作者。拉近学生和诗人的时空距离, 帮助学生产生和诗人思想感情相契合的心理情绪, 让学生变身诗人, 设身处地地去领悟诗词的内涵。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 诗词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巧用媒介, 身临其境。古典诗词往往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 在对古典诗歌的整个审美感受中, 视觉、听觉起着主导作用。因此, 古诗词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应是根据所教诗歌的内容和特点, 巧妙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 设置相应的情境, 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 以丰富他们对古典诗歌形象的感受, 从而准确把握诗歌的意境。

3.熟知意象, 感悟意境。诗词中的意象, 是融合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 许多意象经过人们感情的长期积淀, 有着独特的情感内涵。如“圆月”“明月”, 往往成为人们盼望亲友团聚, 表达美好祝愿, 向往美好生活的寄托。教师指导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 整合相关意象的诗句, 创造出该意象的一个浓重的学习氛围和情境, 让学生沉浸其中, 把个体的意象转化为多姿多彩的立体画面, 将有助于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

二、反复诵读, 注重积累

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讲诗的能力, 即每节语文课前放手给学生五分钟左右的时间, 由学生轮流讲诗。。第一次可由老师为同学示范, 使学生清楚诗歌快速讲析的步骤:“范读—练读—作者—诗意—赏析—背诵”。。当然, 光靠课前的五分钟学诗, 未免显得太微不足道, 为了加强学生对于诗歌的掌握, 还要安排学生进行相互背诵的常规活动, 随时抽查。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 不仅可以把握诗的内容, 而且可以感悟诗中情感。在朗读中为学生构建自我发现的平台, 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充分体现。同时,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要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 以便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

三、联系生活, 运用古诗词

古诗词是祖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习如何诵读, 如何理解, 如何鉴赏, 更要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古诗词。古人写诗非常重视意境的创造, 意境的创造要经过艰苦的过程, 具有深远、含蓄的特点。它往往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创造出完美的意境, 表达出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主观情感, 因此学生在对诗词意境进行把握时难免会遇到困难。为了帮助学生准确地对诗歌的意境进行理解和把握, 在诗歌教学与欣赏过程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 对诗歌的意境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让学生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 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达出来。

四、在背诵中领悟诗词

新课程强调, 语文教学应“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 领悟内容, 培养语感”。古诗词具有其他文学作品无法比拟的优势———节奏感强, 朗朗上口, 篇幅短小, 韵味无穷。学生诵读的过程很简单, 就是多接触, 多朗读, 熟读成诵。例如唐朝杜牧的《秋夕》一诗,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寥寥数语勾勒出一幅夏夜赏星的精彩画面, 有动有静, 有声有色, 有人有景, 叙事兼抒情……学生了解大意之后, 不到十分钟时间就背下来了。这说明, 只要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诗的音韵节奏, 领略诗的音乐美, 并发挥想象, 感受诗的意境, 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记忆潜能, 自然而然地背诵出古诗。

通过品读、分析、理解, 学生对所学诗词已经有了全面地了解, 此时再背诵, 和一开始就背是截然不同的。学生多了理解, 少了疑惑;多了喜爱, 少了应付, 从真正意义上防止了有口无心、有读无效的现象。这样, 能使教学显得思路清晰, 有条不紊, 也较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符合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 这样必定能收到较为理想的课堂效果。

论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教学策略 篇5

关键词: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教学策略

幼儿园创办音乐欣赏活动是为了能使幼儿通过倾听音乐、欣赏音乐达到认知及理解音乐的目的,音乐欣赏活动也能使幼儿提高审美认知、丰富情感世界,同时也能提高幼儿的艺术素养,是实现幼儿创造力及想象力的重要途径。

一、巧妙设计图谱直观策略

幼儿园教师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巧妙地设计图谱,可以更加直观地将抽象的音乐展现在幼儿面前,图谱教学手段是幼儿园教师常用的策略之一,目的可以实现音画沟通,使幼儿更能理解音乐、熟悉音乐特点,在图谱音乐活动前,教师应先细致地分析及研究,通过对音乐特点的认识,有意识地设计图谱,图谱中符号的数量、变化次数、行数要与音乐曲式结构相一致。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尽量将图谱直观化、简洁化、生动形象化,使幼儿便于理解。

二、语言情境策略

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针对的是幼儿,所有教师应创设良好的音乐情境氛围,勾起幼儿的好奇心,教师和幼儿一同沉静在丰富的音乐世界里,以语言来创设音乐欣赏情境是最简便也是最为有效的策略之一,在创设语言情境的氛围时,教师结合幼儿的年龄、音乐欣赏的水平及作品本身的内涵来灵活运用语言的功能,使得音乐与语言恰到好处地结合,激发幼儿内心纯真的感情,能更快地融入音乐的世界中,比如:教师可以采取编故事的方式,或者进行情境描述,唱一些儿歌等方式,有助于幼儿在音乐及故事情节、角色、场景等方面来做一些联想,达到辅助幼儿更快地感知音乐,融入音乐的氛围中。

不仅如此,教师对幼儿语言情境的引导也十分重要,教师尽力做到角色与情节简练及情节与音乐特点贴切等,避免幼儿在欣赏音乐时无法匹配,无从入手,比如:在欣赏《赶花会》时,我会根据音乐的变化特点编制一个简单的小故事:清晨,鸟儿欢快地飞来飞去,人们梳妆打扮整洁去赶花会,一路上,他们边走边欣赏路边的風景,充满快乐地走啊走,走啊走……花会上琳琅满目的鲜花,显得多姿多彩,高的、矮的、红的、绿的应接不暇,让人眼花缭乱,欣赏完了美丽的鲜花,人们尽兴地回家了,一路上边回忆着花会上热闹的情景边快乐地走呀走、走呀走……整个故事简单明了,三个突出的情节与音乐三段式的结构特点相吻合,在故事的帮助启发下,幼儿轻松地听辨出音乐ABA的结构特点及A段音乐欢快、跳跃,B段音乐悠扬、舒缓的风格特点。

三、音乐欣赏优化教学手段策略

在幼儿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应优化教学手段,成功积累重要的教学经验,以积极态度,深化及丰富幼儿对音乐的欣赏与理解。

1.重视经验积累,提高幼儿音乐感受能力

幼儿在欣赏音乐作品时,离不开生活实践和认知能力,丰富的知识经验是幼儿对音乐产生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例如:欣赏乐曲《郊游》(选取《匈牙利第五号乐章》片断)前,教师让家长带孩子去野外郊游,观察体验有关郊游的生活,然后再组织幼儿欣赏乐曲。当幼儿安静地聆听着时而低沉舒缓时而欢快优美的旋律时,教师适时地引导幼儿回忆野外郊游时的情景,伴随着乐曲高低、快慢、强弱的变化,来到了“鲜花盛开的山谷”,时而“爬山”,时而“涉水”,无拘无束地游玩着,十分惬意……整个欣赏活动过程,幼儿准确、巧妙地把握着乐曲的细微变化,表演得惟妙惟肖。

2.引导幼儿多形式表现对音乐的理解

在幼儿初步理解音乐后,教师可以根据音乐的性质和特点,启发幼儿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表现音乐,加深对音乐内涵、曲式结构等的理解。

以游戏的方式表现。幼儿喜欢游戏,将游戏引入音乐欣赏活动中。例如:小班音乐作品《小小鸡》,在幼儿初步理解音乐后,我们以有趣的游戏介入,让幼儿佩带头饰,扮演“小鸡”,做着“捉虫”“吃米”“拍翅膀”的动作。幼儿以极高的热情一遍又一遍地表演,通过身体动作感受音乐的旋律,对音乐作品有了更深的体会。

参考文献:

[1]吴静.幼儿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选择与引导[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10).

[2]芦静.奥尔夫音乐教育在幼儿音乐欣赏活动中的运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9(12).

[3]俞洋.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40(6).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大地万福幼儿园)

上一篇:LabVIEW软件下一篇:词汇学习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