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交换平台

2024-05-07

信息交换平台(精选十篇)

信息交换平台 篇1

传统的信息集成中不同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经常采用点对点 (如图1左) 的交互方式, 这种网状结构在开发、维护上的代价都非常昂贵。因此在技术上迫切需要建立一个信息交换平台 (如图1右) , 各个应用都通过这个信息交换平台与其它应用进行数据交换与共享。

该信息交换平台有如下特点: (1) 连接和集成各种异构系统, 支持将不同应用系统的信息数据通过中心交换系统进行数据交换。 (2) 具有良好的跨平台特性, 可以部署于目前绝大多数系统平台, 比如W i n d o w s、Linux、Unix等。 (3) 具有强大的数据适配能力, 支持将不同种类的数据源 (例如数据库、文件、JMS数据、GIS地理信息数据) 以Web Service的标准格式对外发布。 (4) 采用模块化开发, 具有优良的扩展能力, 以针对不同应用的需要, 实现功能的快速、灵活定制。

1 SOA架构相关技术分析

1.1 SOA架构

SOA (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 即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将应用程序中的不同功能单元称为服务, 它可以根据需求通过网络对松散耦合的粗粒度应用组件进行分布式部署、组合和使用, SOA本质上是服务的集合, 服务间彼此通信, 这种通信可能是简单的数据传送, 也可能是两个或更多的服务协调进行某些活动。

SOA实现了服务和实现的分离, 对外提供可重用的粗粒度的服务, 以达到松耦合、高内聚的核心架构目标。本信息交互平台所提供的服务之间是松散耦合的。松散耦合使得应用程序中某些服务被改变或者停止后, 其它的服务能够继续存在。SOA架构采用与实际业务本身相一致的粗粒度来对服务进行划分, 对外发布服务接口, 并且通过服务接口的标准化描述, 使得该服务可以提供给任何异构平台和任何用户接口使用。

1.2 SOA的相关技术

*Web Service

Web Service是构建SOA的核心组件, 它对具体的服务实现了封装, 客户端调用Web Service时, 需要知道其具体位置和传输协议, 它是由URI标识的应用程序, 其接口和绑定可以通过XML构件进行定义、描述和发现, Web Service使业务应用功能得以通过标准化接口 (WSDL) 提供, 并可基于标准化传输方式 (HTTP) 、采用标准化协议 (SOAP) 进行调用。

*XML

X M L是常用的数据格式, 在很多地方成为数据交换的中间格式或其它惯用格式。例如承载配置信息, 业务数据等。

*SCA/SDO

服务构件架构 (SCA) 是一组规范, 它描绘了利用SOA来构建应用程序和系统的模型, 它将业务功能作为一系统服务来提供, 这些服务组合到一起, 以创建满足特定业务需要的解决方案。服务数据对象 (SDO) 的设计是为了简化和统一应用程序处理数据的方式。利用SDO, 应用程序编程人员可以一致地访问和操纵来自异构数据源的数据, 包括关系数据库、XML数据源、WEB服务等。

2 基于SOA的信息交换平台设计

2.1 整体设计

如图1所示, 在实际应用的体系结构中包含业务应用系统和信息交换平台两大部分, 信息交换平台实现在异构环境下多业务应用系统信息交换, 是业务应用系统交换、共享、利用其它业务部门信息的核心。业务应用系统之间可以利用信息交换平台进行数据层面的集成, 从而达到数据的共享应用, 使数据得到及时的更新与同步。信息交换平台从功能上要整合多个业务信息系统内部及外部相关的数据资源、应用系统, 建立统一的数据资源管理体系和数据共享中心, 提供规范的通信标准和统一接口, 协调所有应用的业务关系以及实现数据传输应答的自动化, 并保证数据路由的建立和维护。该平台将各种业务应用系统联结起来, 抽取业务数据、转化格式、安全传输并隐藏技术细节。通过对数据的集成, 逐步实现针对业务主题的转换, 为建立数据仓库做好基础准备。平台还将提供管理和安全功能, 保证体系构架的稳定。这其中, SOA及其相关技术等标准协议的开放性使政企业务部门能够在所部署的所有技术和应用中采用SOA。基于SOA的信息交换平台系统结构图如图2所示:

2.2 服务管理组件

以服务为导向的SOA架构体系是通过业务来驱动的, 它通过业务来驱动服务, 再通过服务来驱动技术, 所以划分服务接口, 使之形成一个松散的服务系统非常重要。许多业务应用系统面临着很多分布在不同地方的复杂数据, 基于SOA的信息交换平台通过定义一个数据视图层, 然后将这些数据共享成基于业务的服务, 减少访问业务数据的复杂性, 进而给用户提供了一个快速实时访问异构环境下各个数据源的能力。服务管理包括服务注册、服务列表、服务修改等功能。通过服务注册功能, 可以将不同节点的Web Service服务注册到UDDI, 已注册的服务将被分配到一个WSDL URL地址, 业务应用系统可以根据这个URL地址访问Web Service服务内容以及调用该Web Service, Web Service描述语言 (WSDL) 是一个描述Web Service功能的协议。服务列表提供服务查询、编辑功能, 业务应用系统可以很方便的在该项功能中了解当前注册服务的各种信息。服务修改功能用于修改已注册的服务定义。

作为异构环境下多业务应用系统数据交换的基础平台, 通过提供数据交换、格式转化、安全等各种消息传输的服务, 以及用标准的Web Service接口形式发布服务, 可使各部门应用系统可在统一的授权管理下, 与其他部门或跨部门的系统进行数据交换, 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实现对分散异构信息资源系统实现无缝整合, 并在新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上开发新应用, 实现信息资源的最大增值。

2.3 服务引擎

服务引擎是整个信息交换平台中的核心部分, 既是信息集成的服务器也是信息服务实现的主体, 能有效减少业务应用系统访问数据源的复杂性。服务引擎也是我们的指令处理引擎, 业务应用系统发起一次请求 (SOAP信息) , 服务引擎将找出相应的信息资源服务配置文件, 并执行后取得返回结果给客户端 (SOAP) 。服务引擎采用服务构件架构 (SCA) 设计规范, 它的基本思想是将业务功能作为一个系统服务来提供, 并且可以把已经存在的服务经过新的排列组合, 形成新的服务。服务引擎由数据校验、数据转换模块, 组合模块, 安全模块和路由选择等模块组合而成, 通过管道形式可以组合成多种服务:

1) 数据校验模块根据配置文件和相关标准对提供的数据进行校验, 包括格式校验、内容校验等, 丢弃校验出错部分, 并把正确的数据提交给下一个模块处理。

2) 数据转化模块是关键模块, 主要是解决数据匹配的问题。信息交换平台采集的数据不匹配业务应用系统的请求格式时, 服务引擎将采集数据交给数据交换模块, 数据交换模块根据配置文件调用对应的转换方式, 将结果集合返回给服务引擎。

3) 组合模块, 当一个数据请求同时需要几个业务数据时, 要安排规则对业务数据进行合理组合, 进行应用级的转换。

4) 安全模块是以拦截器方式存在, 用以解析安全信息并加以验证。安全框架同时负责维护消息层的会话有效性, 提供给插件模块会话更新、有效性查询支持。

5) 路由处理模块负责对信息处理与业务系统的路由选择。

其它还有数据加解密等模块等等, 通过把上述模块打包成为服务管道, 形成可插拔的组件架构, 把一些基本模块进行排列组合, 根据需求动态配置具体服务, 比如可把数据校验、数据转化与安全模块组合成一个组合, 需要注意的是其中必须包括数据适配器模块。

2.4 数据适配器组件

在信息集成中, 超过一半的人力是消耗在寻找正确的业务数据资源, 而业务数据是存储在多个部门系统或分公司中的, 针对这些复杂的业务数据资源, 必须开发丰富的数据适配器。适配器是指用来连接服务引擎和后台系统之间的连接器, 通过数据适配器, 可以建立一个数据抽象层来分离业务应用系统和数据资源。

基于SOA架构的信息交换平台将数据抽象成一个业务信息资源, 业务信息资源用XML来描述。一个业务信息资源代表一个政企单位的业务实体, 如用电量、视频信息、交易信息、个人信息等等, 通过可重用或组合基础服务来快速响应业务流程的变化, 节省运营成本。本系统采用了SDO的国际标准规范, 可适配各种异构类型的数据源。SDO作为一种数据编程架构和API, 统一了不同数据源类型的数据编程, 使得开发人员可以从不同的数据源以统一的方式访问和操纵数据。采用SDO标准, 可以适配以下数据源:

1) 数据库适配器支持DB2、Oracle、SQL Server、Sybase等常用数据库。

2) 文件适配器支持Word、Excel、Text、X M L等常用文件格式。

3) JMS适配器可以支持各种消息服务器所提供的消息数据。

3 结语

信息交换平台是一个基于SOA的产品, 提供了共享的数据抽象层, 将业务数据作为一个共享服务来对外提供, 大大降低访问数据的复杂性。由于在信息系统中一半以上的精力是花费在如何访问数据的, 本设计主要关注如何减低数据访问的复杂程度, 从而大幅减低成本, 缩短工期。基于SOA的设计, 更使得信息资源可以共享并重用, 快速集成各类应用系统。

创新观点:基于SOA, 实现了以Web Service为核心的统一资源信息共享与交换平台, 将信息资源通过Web Service进行服务化, 对外提供这种服务。改变了传统信息交换的点对点模式, 实现一对多 (星状结构) 的应用和信息交换模式的信息交换平台。

参考文献

[1 W3C.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XML) 1.0 (Fourth Edition) .W3CRecommendation 2006-09-29 http://www.w3.org/TR/REC-xml.

[2]Seligman Len.XML’s impact on da-tabases and data sharing[J].Computer, 2001, 34 (6) :59~67.

[3]陈海建, 茅忠明.XML本源数据库开放模型的设计与实现.微计算机信息, 2006, 4-1:21~23.

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建设 篇2

采购内容及技术要求

一、现状

我区于2005年开发完成数据共享和交换平台,并于2008年对系统进行更新升级,进一步完善了系统的功能。平台目前运行在区信息中心机房,有公安局、计生局两个节点与之相连,运行正常。

二、建设目标

本项目建设目标是:调研业务部门的数据共享需求,编写《广东省顺德区数据共享规范与接口标准》和《顺德区政府资源目录》;开发和完善数据共享平台系统;建设顺德区数据共享资源体系,推进数据的共享和综合开发利用;实现顺德区各部门信息数据共享和互联互通,使数据共享平台成为电子政务建设的支撑和服务平台。

三、建设内容

本次建设内容分为三部分: 1)对政府重要职能部门开展调研

完成对12个政府重要职能部门数据集成方面的需求调研,完成以数据共享、交换和整合需求的梳理和分析。

2)数据共享规范与标准接口和政府资源目录建设

通过调研业务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需求,编写《广东省顺德区数据共享规范与接口标准》和《顺德区政府资源目录》,并逐步完善。

3)数据共享平台开发和完善

提供数据发布、目录维护、系统配置等界面,增强系统易用性;改善数据传输性能,支持不同级别数据量的应用系统的数据传输;集成数据共享申请、申请审核、数据共享目录编制等业务功能;实现全区、区与市之间的数据共享;增加共享数据分析统计功能,监控共享数据的访问量、数据状态、共享数据业务办理状况等。

第 2 页,共 14 页

四、建设原则

(一)开放性

数据源和目标数据可以是文本文件、Excel文档、Word文档、XML文档。通过JDBC、ODBC支持所有JDBC和ODBC数据库,并为部分主流数据库提供了专用的数据库接口。目前应该满足Sybase、Informix、Oracle、DB2、SQL Server等异构数据库双向数据传输的需求,根据实际情况还可以进行扩展。

整体开发遵循J2EE平台标准和XML交换标准,有良好的平台兼容性。可以应用于Windows、Linux和Unix系统。

(二)安全性

数据中心的安全非常重要,因此必须要做好系统的安全设计,防范各种安全风险,确保数据中心能够安全可靠的运行。同时数据中心必须采用成熟的技术和体系结构,采用高质量的产品,并且要具有一定的容灾功能。

(三)实用性

完善友好的定制开发环境支持不同技术层次使用者的使用要求。安装简易,使用简单,有完善的系统参数配置工具和管理控制台。

(四)可伸缩性

可以合理地定制数据共享交换方式。根据不同类型业务特色和技术要求特点,量身定制相应的数据交换解决方案。

(五)可扩展性

能够方便的加入交换节点以及增加交换共享服务。能够根据需要,通过增加硬件配置的方式对交换平台进行扩容。

(六)相对独立性

根据数据共享平台的目标定位,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和运作必须保持业务系统的相对独立性。为此采用松散耦合方式,通过在业务部门统一配置部门端数据共享交换管理系统(代理)实现数据资源整合。

第 3 页,共 14 页

(七)统一建设

数据共享平台必须统一规范建设。通过制定统一的数据共享与交换标准,建设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即中心端数据共享交换管理系统和部门端数据共享交换管理系统(代理),可以避免重复投资,降低接口的复杂性,有效实现数据中心与业务部门的数据共享与数据交换,消除 “信息孤岛”,实现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

(八)共建共享

一方面建设数据共享平台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业务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交换。另一方面,数据中心的数据来源于各个业务部门,因此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必须依靠各业务部门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五、关键技术

数据共享平台的技术路线要点描述如下:

1、采用XML技术统一数据交换格式,使用XML Schema进行数据标准规范的定义和描述。

2、采用SOAP协议进行信息包的封装和数据路由。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考虑对Web服务的支持。

3、采用消息中间件保障数据传输的可靠和完整。

4、安全方面,利用XML实现数字签名和加密,并与CA平台结合。通过并发访问控制、访问代理、数据校验、安全审计等手段保证共享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

5、管理方面,采用WBEM收集、管理并合并多种来源的管理数据。对数据共享平台的各个组成系统进行有效管理。

6、所有支撑系统基于统一的技术平台上设计开发。

7、采用存储域网络(SAN)架构实现共享数据和备份数据的存储。

8、采用集群技术和负载均衡技术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和可靠性。

六、调研要求

1、调研对象

第 4 页,共 14 页 调研的对象是顺德区政府下属的重要职能部门,主要包括:工商局、公安局、地税局、国税局、社保局、国土局、计划局、技监局、建设局、民政局、经贸局、执法局等。

2、调研结果

通过对调研原始数据的分析,得出如下调研结果: 1)各个部门的数据供需关系 2)各个部门业务系统状况 3)各个部门软硬件设备状况

4)各个部门对数据共享平台的共享数据的需求

七、《顺德区政府资源目录》和《顺德区数据共享规范与接口标准》

政府资源目录建设的目的是编写《顺德区政府资源目录》,通过调研,收集各个业务部门的之间的跨部门共享数据的供需关系,以及各个部门目前对外共享数据的能力,了解各个部门对数据共享平台共享数据的需求,结合国家对四大数据库的要求和顺德的实际情况,抽象出公共数据库模型,为建设四大基础数据库打下基础。

《顺德区数据共享规范与接口标准》是由一系列的规范、机制、制度组成。标准规范体系包含数据标准规范、技术标准规范、管理标准规范、业务标准规范等4大部分。在设计标准规范体系的时候,需要从体系结构的角度全盘考虑,在符合或者兼容国家电子政务标准规范或上级部门的标准规范的基础上进行设计。

以下标准规范体系图为参考方案,投标方如有更完善的标准规范方案可具体说明整体的体系结构。

第 5 页,共 14 页

数据标准规范

数据标准规范包括:公共数据元标准、公共代码标准、公共数据存取规范、数据交换规范。

技术标准规范

通过技术标准规范支持业务部门系统和数据共享平台之间的数据级和应用级整合,并提高业务系统之间的应用集成、互联互通的能力。

管理标准规范

管理标准规范包括:标准管理、安全管理、数据管理、项目管理,用于指导数据中心日常运行管理、数据维护管理。

业务标准规范

独立的业务标准规范由业务部门制定,关联业务标准由数据共享平台统筹,协调各业务部门联合制定。

八、数据共享平台建设

数据共享平台得建设分为以下三大部分:

第 6 页,共 14 页 1)政府资源目录平台

管理《顺德区电子政务资源共享目录》的内容。包括以下功能:目录接口定义和实现;目录管理和维护;目录访问。

2)前置机处理系统

实现对各个业务部门(不少于5个)不同数据库、不同业务数据资源的统一共享和访问。包括以下功能:系统配置;系统安全管理;数据共享接口定义和实现;数据共享规则定义;数据同步复制。

3)资源目录管理平台

实现政府工作人员共享数据、发布数据、监控管理的统一入口和功能。具体内容包括:完善系统现有功能;增加系统统一监控功能;增加数据库自动推送与接收功能;简化部门前置机的安装和配置;将系统配置功能在统一的Web管理端上实现;实现与佛山市数据共享和交换平台的无缝对接。

第 7 页,共 14 页

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应实现如下功能:(1)节点管理

实现与数据共享平台相连的的各个节点(业务部门)的信息管理、配置管理。(2)主题管理

数据采集、数据发布、数据共享、数据交换、公共服务以及决策支持均以主题的方式进行,因此必须实现对主题的管理。主题是元数据的集合。

第 8 页,共 14 页(3)元数据管理

元数据(Metadata)是关于数据的数据。元数据描述了数据的结构和意义,同时也可以描述应用程序和流程的结构和意义。构造数据共享平台数据库的重要步骤之一,就是定义和创建元数据。所有进入数据共享平台的数据,必须在元数据中有所表述。数据共享平台的数据管理系统必须提供储存和管理元数据的方法。

数据共享平台的元数据包括基础数据元和共享数据元,由数据共享平台统一管理。基础数据元由数据共享平台定义,共享数据元由业务部门定义并注册到数据共享平台。业务部门进入数据共享平台的元数据管理中心好比进了一个“超市”,可以方便地知道可以获取和使用哪些数据,并进行数据使用申请的定制。(4)公共代码管理

对公共代码需要有统一的标准规范,数据共享平台必须提供公共代码的管理。基于数据中心的公共代码规范,各部门可以通过数据转换将各种不同含义的编码和标准规范的编码之间进行双向的转换。(5)数据采集

与各业务部门形成数据采集机制,通过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从各业务部门汇总数据,对原始数据进行缓存、存储。(6)数据同步策略管理

系统应能灵活设置和管理数据的同步策略,支持异地、异构、不同组网方式、不同时间间隔等同步策略功能,能结合调研结果和招标方的最终实施方案进行部署,能灵活配置各部门的业务数据库和数据共享平台的公共基础数据库的数据同步,实现数据透明同步和更新,保证数据的一致性。(7)数据整理比对

从各业务部门采集共享数据后,进行数据转换,数据比对、冲突检测处理并入库。(8)数据交换

实现业务部门与数据共享平台之间的数据交换业务,形成高效、安全、可靠、稳定

第 9 页,共 14 页 的数据交换网络。应提供定时批量、实时按需等多种方式的数据交换手段,提供点对点、一对多的数据交换支持,对数据交换进行管理和监控。(9)恢复管理

恢复管理是对数据进行备份、导入导出以及数据库恢复等。数据是数据共享平台核心的资源。全面的容灾方式应该是数据备份+数据复制+远程容灾。对系统中的数据要定期进行系统备份。采用本地备份与异地备份相结合的方式。投标方应具体说明采取何种方式实现该功能。(10)标准管理

进行数据共享平台的标准规范尤其是数据标准的审核制定、升级维护与发布实施等管理功能。在数据中心的建立之初,由于标准规范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应建立标准的版本管理机制,方便业务部门的查询和使用。(11)应用支持

对政务相关业务应用系统、公共服务系统、联合审批系统、业务监管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提供数据、通道和平台等支持。(12)运行管理

运行管理系统主要提供给数据共享平台的系统管理人员使用,用于保证数据共享平台的安全可靠和高效运行。其功能主要包括面向安全性的用户管理、权限管理、密码管理和日志管理等;面向性能优化的性能监控等。面向实用性的节点管理、交换规则管理和状态监控;其中节点管理包括对业务部门的信息管理。

由于各种共享数据由不同的部门提供和使用,为了提高数据的使用效率,必须提供数据统计和分析功能,首先要对共享数据的访问日志进行记录,然后灵活地统计各个部门共享的数据以及访问过的其它部门的共享数据,同时将这些结果汇总,进行各种分析,提高数据的使用效率。

数据共享平台是一个分布式业务处理平台,由多个设备和软件同时运行,为了保证整个平台的高效率运行,必须监控每一台设备上每一种应用程序的运行状态,数据访问流

第 10 页,共 14 页 量,以及共享数据业务的办理状况,一旦发现异常,立即报告管理人员采取有效措施,恢复系统的正常运行。

这些功能的设计,首先是标准的监控状态信息格式定义,然后是被监控设备上软件的技术实现,最后是数据资源管理平台对被监控设备上软件的状态信息的动态查询和显示。

(13)数据共享申请管理

此功能包括以下三个功能点: 1)数据共享申请:提出数据共享申请 2)数据共享申请审核:对共享数据进行审核

3)数据共享目录编制:对于审核通过的数据共享申请,对所共享的数据进行编目和发布

一个业务部门想要其他部门共享数据,首先要向其他部门提出申请,由其它部门对数据共享申请进行审核,如果审核通过,则对共享数据进行编目,其它部门就可以对想要的数据进行访问了,若审核不通过,则数据不共享。(14)数据交换网关

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解决了数据共享和交换的问题,实现了政务信息的互联互通,但是由于UDDI规范比较复杂,而且,开发一个应用系统需要与多个业务部门打交道,因此,开发效率比较低。而数据交换网关,能够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如“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所示,数据交换网关,是一个基于数据共享平台的数据共享和交换服务提供平台,该平台引入了数据服务的概念,在定义数据服务的基础上,屏蔽了UDDI规范的细节,通过数据服务中的业务系统名称,屏蔽了整个数据共享平台中的各个接入部门,使得应用系统的开发人员只需要和数据交换网关打交道,再也不需要和各个业务部门打交道了,大大提高了开发效率。

数据交换网关提供简单的、标准化的数据共享和交换接口,在接受应用系统提交的数据共享和交换请求以后,通过所定义的数据服务,找到所要共享和交换数据的业务系统,第 11 页,共 14 页 然后由数据交换网关从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中获取数据共享和交换接口,向业务部门发出调用请求,最后将调用结果返回给应用系统,实现了数据共享和交换请求的智能路由。

对于公共数据库,共享文件库等,可看作一个特殊的业务部门,也通过数据交换网关实现数据操作。

领导综合社会保障城市综合地理应急指挥决策支安全责任技术交易市其他应电子监察查询系统服务系统信息服务系统系统持系统管理系统场管理系统用系统Web Service接口:XML, SOAP数据交换网关服务管理服务定义服务取消服务检索远程服务注册管理安全管理用户管理权限管理服务安全管理系统安全管理系统监控访问监控流量监控操作监控线程监控请求中转和路由日志管理统计分析数据加密/解密Web Service接口:XML, SOAP部门前置机政务信息资源目录WSDL格式接口信息公共数据库部门前置机部门前置机部门前置机人口数据库法人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地理信息数据库

九、与CA安全认证平台无缝集成

系统安全可靠性要求

数据共享平台是电子政务的核心系统,如果遇到破坏,或无法正常工作,将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需要保护的资源不仅有物理资源(设备、设施)、数据资源(数据、数据库软件等),而且还有网络资源(通信链路、网络接入等)。投标方应具体阐述这方面的实

第 12 页,共 14 页 现方案。

数据安全保密性要求

满足在数据存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保密性要求。电子政务中涉及大量的敏感数据,在其处理过程中,特别是与各级单位数据交换过程中,要进行数据加密传输和存储,要保证数据的安全保密性。

数据完整性要求

满足在数据存储、传输过程中的完整性要求。在内部要保证数据存储和传输过程中不被篡改和破坏,在与各级单位数据传输的过程中,要保证数据不被篡改和破坏。

实体的可鉴别性要求

满足数据共享平台系统对用户及数据交换服务器的可鉴别性要求。系统要实现监管及其他方面的要求,其必要条件是实现实体的可鉴别性,包括用户及数据交换服务器具有可鉴别性等。

不可抵赖性要求

满足数据共享平台用户行为和系统行为不可抵赖性的要求。用户每天都利用数据中心处理大量的事务,事务处理过程的可管理、效率的可审计、行为的可审计等,需要行为的不可抵赖性来解决。本项目建设中要保证在所有数据处理过程中,办公人员行为和系统行为的不可抵赖,以便审计和监督。

对象和行为的可授权性要求

实现对数据资源的自主授权和访问控制的功能。针对电子政务系统数据交换共享工作的特点,要求数据中心具有对对象灵活授权的功能,包括用户对用户的授权、系统对用户的授权、系统对系统的授权等,以及授权过程的审计监督。

统一信任与授权策略要求

对于涉及30多个业务部门、若干业务系统的数据中心而言,安全性的实现不仅体现在各个部门、各个业务系统中,更重要的是在不同业务部门的不同系统实现互联后。为了保障数据、业务系统在互通后的信任、授权的一致性,必须建立统一的信任策略、授权策

第 13 页,共 14 页 略,实现跨部门、跨系统的信任和授权服务的一致性,杜绝由于不同部门、不同业务系统不同的安全策略、不同的安全等级带来的安全漏洞和安全隐患。

数据共享平台统一安全监管性要求

由于数据共享平台及其部门端系统分布地域广、涉及政府多个部门,因此需要实现数据交换、共享过程的可管理,实现对内部和对各级单位相关的业务处理的可审计性;系统中有大量的数据交换服务器、维护终端、系统软件、网络设备等,为使这些资源协同工作,需要实现对实体(用户或数据交换服务器)进行统一的管理;系统需要对用户行为和系统行为进行记录和统计,对系统日志进行分析和统计,提供对用户和系统行为的审计监督。这种统一的安全监管必须以可靠的技术和严格的管理来保证。

软件及技术资料要求

1)软件要求为模块化结构,保证安全可靠,具有容错能力。

2)投标方提供的软件应能满足确保本系统正常运行所需的管理、运营、维护等有关的全部软件。

3)兼容性及升级。不同时期软件版本应能向下兼容,软件版本易于升级,且在升级的过程中不影响网路的性能与运行。投标方应承诺在供货时提供最新版本的软件, 但该软件必须是经过测试正式推出的, 其可靠性、稳定性经过严格验证的。

4)投标方提供的书面技术资料应能满足确保系统正常运行所需的管理、运营及维护有关的全套文件3套,光盘1套。投标方应提供书面技术资料详细清单,提供的技术文件至少应包括:

- 系统说明文件

- 技术手册(需求分析、详细涉及、安装、测试、使用、维护、故障排除等)- 软件原代码

合同主要条款

1、完工期:合同签订生效后180天内平台建设调试完毕、验收合格并交付使用。

第 14 页,共 14 页

2、付款方式:

1)合同签订生效后15个工作日内付合同总价的30%;

2)无违反合同约定的,软件全部交付使用、验收合格后15个工作日内付合同总价的65%;

3)无违反合同约定的,余款(即合同总价的5%)在免费升级维护期满后30个工作日内付清。

3、售后服务:

1)免费升级维护期:不少于1年,在验收合格后开始计算。

2)响应时间:即时响应;4小时内到达现场(如电话响应无法解决); 3)修复时间:免费升级维护期内24小时内解决。

4、培训:1)培训地点:使用单位内培训,培训人数不少于3人。

2)培训基本内容:确保用户能够对软件有足够的了解和熟悉,能够独立进行应用系统的日常运营、维护和管理。

以上合同主要条款为基本要求,投标人参加投标,则视为接受上述要求。投标人可在此基础上作出优惠承诺,以提高其投标的竞争力。

电子政务信息交换平台的构建 篇3

关键词:业务数据交换平台;数据整理;中间件;工作流管理;信息孤岛

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355-02

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指标之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是促进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的战略举措。

目前,据统计,我国的各级政府部门掌握着全体社会信息资源的80%。在这些掌握社会信息资源的各部门系统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息交换和共享不畅的问题。如何提高政府部门信息系统的工作效率,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是当前电子政务发展的一个新课题。

一、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历程与趋势

我国电子政务在二十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一个内涵不断丰富、地位不断提高、作用不断增强的发展过程。虽然各级政府都大力推进了信息化建设,但有效信息的利用率低,“信息孤岛”、 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共享程度低、标准不统一等现象仍然比较突出,已成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共性的关键性问题。通过建立标准规范的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的信息管理支撑体系,实现政府信息资源建设、管理和应用的一体化,不断提高政府部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众服务的水平,已成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当务之急。

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就是将数字化的政务信息资源进行共享、交互与流通,从而达到管理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一致性、和协同性,为正确的分析和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也为新决策的实施与部署,政府服务管理职能的优化提供信息交互和部署的平台,使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实现从前端应用,信息共享与流程的交互,政务决策,到决策的实施与部署的端到端的全流程管理。

二、电子政务数据交换体系的选择

业务数据交换是实现跨政府部门间的数据交换,它以单一的业务对象信息在不同的职能部门间为交换基点,实现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

电子政务数据交换是随着电子政务发展互联互通的需求日益增加而产生的,政府管理本身的复杂性,决定电子政务结构的复杂性,要实现政府各部门之间进行交互式办公和处理大量为公众服务的事项;而每一个部门的管理业务本身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业务差别很大,要使这些不同业务部门的政府机构之间实现互通互联,做到“一线式服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各部门、各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主要有三种方式:

1、点对点互连。此种方式最为简单,两个系统之间各写一个接口就可以实现数据的交换。如果某个单位的信息系统发生变化,则相应的接口都会要进行调整。

2、数据交换中心。各应用系统与数据交换中心相连,通过数据交换中心来实现数据共享和路由。这种连接方式实现了数据的无缝交换和共享访问,保证了各应用系统的相互独立性和低耦合性,从整体上提高了系统运作效率和安全性。

3、业务数据交换。以单一的业务对象信息(如企业基础信息)在不同的职能部门间为交换基点,实现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业务数据交换不同于数据中心式的交换,首先它选择关联度高的业务实体,企业基础数据为中心开展政府各主管部门的业务,其他与企业基础数据无关的业务均不纳入交换系统当中。其次,平台共同拥有一个唯一标识,例如企业基础信息交换平台以企业组织机构代码做唯一标识,在面向企业服务的部门中形成了与企业紧密的服务关系。事实上,电子政务数据交换将被划分为业务数据交换和跨业务的数据交换。

三、业务数据交换平台总体架构

业务数据交换平台系统总体框架由交换前置机系统、数据交换总线系统、交换中心数据库、流程管理和服务监控系统组成。

业务数据交换台平总体架构图

(以企业基础数据交换平台为例)

1、交换前置机。交换前置机的主要任务是由部门业务数据库到前置交换机数据库之间的信息交换桥接接口,以完成两个信息库之间的在线实时交换。

2、数据交换总线:通过数据标准对比,实现不同部门前置交换信息库之间安全、可靠、稳定、高效的信息交换传递系统。

3、中心数据库:是以对象的原始数据(如企业登记注册信息)为基础,以元数据主键(如组织机构代码)为唯一标识,经在线实时交换及信息比对后形成的中心数据库。

4、管理与服务系统:由数据比对、对象基础信息库管理与维护、日志管理、用户及权限管理、数据备份以及对整个交换运行情况的监控等部分组成。

四、业务数据交换中间件系统

业务数据交换中间系统是通过集成不同应用系统之间形成松耦合连接,实现信息交换、路由、分发、转换等功能。数据交换系统主要以消息和异步通讯技术为手段,面向服务体系为框架,服务总线为基础,XML 为信息描述语言,实现各应用系统间的集成。

业务数据交换中间件系统由基础服务、消息服务、消息代理服务三部分组成。内置安全和目录管理提供安全认证、信息加密传输和资源访问控制等功能。同时,提供系统管理工具,实现系统的分布式远程管理和监控。

五、业务数据交换工作流程管理

业务流程管理系统是信息交互与管理的中枢,是应用系统间业务流程整合和信息纵横传输的控制中心。

流程管理系统基于应用集成技术和Web服务技术,独立于具体应用之外,提供流程设计、重组、部署、管理、监控、审计、优化的环境。

流程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流程建模。通过提供流程建模和设计工具,对业务流程规则与过程进行定义。

2、流程模拟。通过流程仿真运行环境,对设计完成的业务流程模拟运行,检查流程定义和各个节点配置正确与否,进行流程分析,提供各个节点资源消耗情况报告等。

3、流程运行环境。流程运行环境是流程管理系统的核心部分,它为流程的运行提供虚拟机、状态存储、流程数据存储、服务的调度、任务的分配等核心服务。

4、流程仓库。提供流程定义的发布、更改、删除和版本控制,以及相关服务的注册、索引、查询、更改和删除。

5、流程部署。提供流程发布工具,将设计好的流程发布到流程仓库中,供流程运行环境使用。

6、流程管理和监控。实现流程调整、系统性能监控、系统异常处理等功能。

7、流程审计。对流程实例的创建、资源的应用、执行的日期、执行的人员、流程的结果等进行审计。

8、流程分析与优化。提供流程的统计报表,分析流程运行中的数据,对流程中影响性能的节点进行优化。

结束语:电子政务信息交换平台的构建对于促进了政府管理流程优化、重组,提高了政府办公效率和管理水平将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能够有效地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塑造一种全新的政府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全国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实施要求[J].云南政报.2005.

[2]苏新宁,吴鹏,朱晓峰,闵东.电子政务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

[3]李绪蓉,徐焕良.政府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省级公共信用信息交换平台建设方案 篇4

关键词:信用信息平台,信息交换,信息采集,信用信息应用服务

1 公共信用信息交换平台的建设目标

建立我省社会信用体系就是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公平、开放和透明的信用信息共享渠道, 解决市场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和不完整的问题, 提高企业的失信成本, 提高守信企业的回报, 建立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 促进信用资源的优化配置。

建立公共信用信息交换平台, 就是要实现企业信用信息在政府部门之间的归集整合以及开放共享, 使得市场主体的真实信用状况可以被社会公众所获知, 并在此基础上, 根据不同用户多层次的实际需要, 开发相应的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 提供有针对性实用性的信用信息服务, 有效推动我省社会信用体系的快速发展。

2 公共信用信息交换平台的指标构成

依据《企业信用数据项规范》国家标准 (GB/T22120—2008) 和《陕西省公共信用信息条例》, 制定了全省公共信用信息 (企业) 数据项规范, 是一套适用于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及数据库的建立, 企业信用信息的采集、处理与交换, 企业信用信息共享与提供的具体指标体系。公共信用信息数据库以企业组织机构代码为主索引, 以工商部门登记的企业基本信息为基础, 归集整合相关部门的企业信用信息, 实现全省企业信用信息共享。

我省企业信用指标主要包括基本信息和提示信息两大类。

(1) 企业的基本信息包括工商登记、税务登记、组织机构代码登记信息、股权结构信息、董事、监理、经理及其他主要经营者信息、分支机构信息、进出口信息、资产负债和损益信息、专项许可和资质信息、认证认可和商标注册信息等。

(2) 提示信息主要包括法院判决、裁定、调解和执行信息、欠税信息、欠费信息、劳动和社保信息、行政处罚信息、行政强制信息、荣誉信息、主要经营者受到刑罚和行业禁入的信息等。

3 公共信用信息交换平台的设计原则

信用信息系统建设的设计原则是:信息分散采集、数据集中处理、查询统一回复。

3.1 信息分散采集

根据各个数据源单位的实际业务情况, 采取部署前置机或登录虚拟终端的方式, 征集分散在不同部门的企业信用信息。

3.2 数据集中处理

将征集到的分布在各个单位的企业信用数据统一汇入到数据处理中心, 进行数据清洗、数据比对、数据传输、数据存储等整理工作, 并且提供数据交换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数据管理、指标管理、统计分析等功能, 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系统的安全性。

3.3 查询统一回复

信用信息平台通过统一的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对所有的信用查询请求进行回复, 提供“一站式”服务。

4 公共信用信息交换平台的设计方案

4.1 系统总体概述

省级公共信用信息交换平台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 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省级节点的网络环境, 建设全省公共信用信息综合服务统一平台。总体构架是:以涵盖省、市两级的公共信用信息统一平台为主体, 以企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信用信息系统为支撑, 以信用信息发布网站为窗口, 逐步构建覆盖全省所有信用主体的信用信息共享服务体系。以企业为切入点, 按照“两库一网一平台”的基本架构建设省市两级公共信用信息交换平台, 逐步将范围扩大至个人信用信息的共享和应用。“两库”即“企业信用数据库”、“个人信用数据库”;“一网”即“信用信息发布网站”;“一平台”即“公共信用信息交换平台”。

4.2 系统总体框架

系统的总体框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1) 基础设施层是构建整个系统框架和平台的硬件基础, 包括现有的电子政务外网平台、服务器、存储器等设备, 支撑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的正常运行。

(2) 信息资源层是构建于基础设施层硬件之上的逻辑结构, 并为应用服务层的各项应用提供信息资源。

(3) 应用支撑层是应用服务层和信息资源层的中间媒介, 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该层主要由公共信用信息采集平台以及公共信用信息交换平台共同构成, 主要负责数据源单位数据的采集、加工、传输、清洗、比对、存储、交换等数据处理的全过程以及对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

(4) 应用服务层主要是指信用应用服务系统, 包括信用信息查询服务、企业信用状况公示服务、数据比对服务、信用统计分析服务、失信投诉服务、信用评估服务等基本应用功能。

(5) 门户层主要是把分立系统的不同功能有效地组织起来, 为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一个统一的信息公开发布和查询等相关服务的入口。

(6) 标准规范体系包括业务规范、指标规范、技术规范、实施规范、管理规范等, 是平台各系统能够顺利建设和正常运行的保障体系。

(7) 安全保障体系是通过对业务系统安全防护的建模, 从安全防护、安全监控、安全运维三个维度, 融人员、流程、平台于一体, 贯穿于平台的各个层面, 构建立体化的安全保障体系, 以保障互联网、电子政务外网以及所支撑的公共信用信息交换平台和应用服务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4.3 系统功能模块

系统主要包含信用信息采集平台、信用信息交换平台以及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三个主要的功能模块。

信用信息采集平台的主要功能是按照制定的指标体系, 通过前置机数据采集或虚拟终端数据采集的方式, 从各数据源单位采集相关信用信息, 并支持各数据源单位对交换数据进行管理。

信用信息交换平台的主要功能是衔接政府部门、其他组织机构、商业银行等信用数据归集来源, 通过接口定义、数据存储、数据清洗、数据比对、数据传输、交换管理等关键模块对相关数据进行挖掘、传输、清洗、加载、汇总、分析。

信用信息服务平台的主要功能是为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提供数据查询、统计分析、信用公示、失信投诉等信用信息相关服务。

4.4 信用信息采集平台功能

信用信息采集主要包括前置机数据采集、虚拟终端数据采集两种模式。需根据数据源单位的不同情况, 选择不同的接入模式。

对于已建业务数据库的数据源单位或数据提供量大、更新频繁的数据源单位, 在单位部署前置服务器, 通过网闸与数据源单位业务数据库链接, 实时或定时提取相关信息。前置机数据采集主要是利用中间件技术, 通过数据建模和数据映射, 实现前置机方式的数据采集。

对于数据提供量小, 更新时间间隔较长的数据源单位, 可以在数据源单位部署终端设备和虚拟录入系统, 通过手工录入或批量导入数据的方式, 实现虚拟终端方式的数据采集, 实现数据源单位不定期报送相关信息。

4.5 信用信息交换平台功能

信用信息交换平台的主要功能是完成数据的交换处理, 并在数据传输、数据交换的过程中进行监控管理, 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安全性。信用信息交换平台包括数据源单位前置库与数据中心前置库交换、数据中心前置库与公共信用库交换、交换过程监控、数据处理这4个功能模块。

通过采用中间件技术, 数据源单位前置库与数据中心前置库交换模块将数据从数据源单位前置库交换和传输到数据中心前置库中去。数据中心前置库模块与公共信用库交换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将比对处理之后的正确数据, 从数据中心前置库交换和传输到公共信用数据库中去, 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分开存储在企业信用数据库和个人信用数据库中。数据处理模块主要完成对交换数据的清洗比对处理。

4.6 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主要功能

信用信息服务平台的主要功能包括:信用信息查询服务、企业信用状况公示服务、数据比对服务、失信投诉服务、信用评估服务等。政府部门通过电子政务外网查询信息, 获取相关服务;社会公众及其他相关组织机构通过互联网查询信息, 获取相关服务。

信息交换平台 篇5

一、GNS3简介

GNS3是当前著名的图形化网络设备模拟软件。其最显著也是优于其他网络设备仿真软件之处是GNS3通过在虚拟的路由器和交换机硬件平台上运行真实的思科IOS网络操作系统,从而使用户获得与操作真实路由器和交换机同样的体验和感受。此外,GNS3是开源共享软件,可以从其官方网站直接下载安装。除了必要的计算机资源以外,几乎不需要额外成本。GNS3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支持多种网络设备模型以及链路模型

这些模型包括:(1)思科路由器(1700/2600/3600/3700/7200系列);(2)以太网交换机;(3)思科防火墙(PIX/ASA);(4)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IDS/IPS);(5)Juniper路由器;(6)ATM交换机;(7)帧中继交换机;(8)Qemu虚拟主机等。GNS3提供了思科产品的虚拟硬件仿真平台,同时允许用户为这些平台设置合适的参数以运行IOS系统。

2.提供图形化交互式的网络拓扑设计环境

用户可以简单地将代表各种网络设备的图标拖拽到工作区域窗口中,并用合适的链路类型将相关设备的端口进行连接,即可轻松创建网络拓扑,并可方便地对拓扑进行修改与保存。这种图形化的拓扑创建方式非常直观便捷。同时,也有利于用户集中精力进行后面的网络设备配置工作

3.重现真实的网络设备配置环境

GNS3虽然是一款网络设备仿真软件,但是其仿真的是硬件平台,即用虚拟机环境来替代硬件平台,进而在这些虚拟机中运行真实的思科IOS系统。用户对GNS3中运行的网络设备进行配置,实际上就是在和真实的IOS操作系统进行交互,获得的反馈和操作体验与通过控制口登录到真实思科网络设备进行配置是完全一样的。并且用户可以配置所有IOS在硬件平台上提供的功能,这与很多只提供IOS部分功能的模拟器相比优势明显。

二、Wireshark简介

GNS3可以全面提供网络设备组网与配置环境,提高用户对网络设备的实际配置操作水平。然而,仅仅能够配置网络还是不够的,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还必须掌握协议包的具体格式与定

义,理解网络协议的交互过程,观察分析网络现象以及发现并排除网络故障。Wireshark可以帮助学生实现以上的能力培养。作为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网络分析工具之一,Wireshark可应用于网络数据分析、故障诊断、协议开发等领域。该软件开源且免费,可以运行在Windows、Linux、MacOS等多种平台上。目前可以支持解析超过五百种协议,并允许用户自定义协议包格式,扩展性很强。

三、GNS3与Wireshark的结合使用

GNS3提供了与Wireshark的接口。在计算机上安装好GNS3和Wireshark后就可以直接在GNS3中设置与Wireshark的连接。学生可以在GNS3中完成网络拓扑构建、网络设备配置的工作,进而产生网络数据流。GNS3的不足之处在于对数据流的观察分析方面。虽然IOS本身提供了Debug功能,可以显示协议包的发送与接收情况,但是占用计算机资源太多,观察数据也不方便。

Wireshak恰好可以弥补GNS3的不足。它可以直接捕获GNS3中网络设备与链路间的数据包,并实时进行分析与显示。Wireshark同时提供协议包的字段级解析与比特级显示,既方便了学生阅读数据包,又不失细节。此外,Wirshark还能够设置过滤条件有选择性地捕获数据包,也可设置条件显示特定数据包,并提供多种统计分析结果,提供了排序、分类以及着色等功能,极大地方便了对数据包的观察分析工作。

通过将GNS3与Wireshark相结合,不仅可以使学生熟悉网络设备的.实际配置,而且通过对数据包的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协议的工作原理,极大地提高了实验的效率与学生学习网络知识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基于GNS3和Wireshark构建虚拟网络实验平台可以大大节约实验室建设成本,并且可以实现从拓扑设计、网络设备配置、协议包捕获与观察的完整实验环境。

综上所述,利用GNS3与Wireshark构建网络教学实验平台,

既节约了实验室建设开支,又达到了提高学生实验技能的效果。GNS3先进的基于虚拟机仿真网络设备的设计理念使得学生可以将获得的网络实践技能平行地转移到真实的网络设备中。而Wireshark强大的协议分析功能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网络协议的工作原理。二者相辅相成,必将在未来的网络虚拟实验平台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温卫。基于仿真实验平台的网络工程专业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9,30(04):89-91.

[2]龙艳军,杨汉恩。Wireshark在虚拟网络实验中的应用研究。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0):27-28.

[3]李元元。基于GNS3软件构建三网融合仿真实训平台。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01):13-15.

(作者单位 刘超: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张品: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

★ 学校交换项目结束感言

★ 浅谈千兆交换路由器的虚拟路由集群技术

★ 项目报告范文

★ 项目报告

★ 项目实施报告

★ 项目可行性报告模板

★ 项目立项报告

★ 项目可行性报告范文

★ 项目中期报告

交换平台引爆大数据时代 篇6

目前,最活跃的领域是网络终端创新和网络基础设施创新,也就是所谓的大数据产业链的前台和后台。从人们所熟知的台式机、笔记本到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再到即将问世的网络电视、网络相机、网络眼镜,还有研讨中的网络灯泡,自行汽车和各种各样匪夷所思的网络终端和传感系统,将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入地转化进数据世界的工作正在顺利迅速地进行。

从人们所熟悉的传统云计算和数据中心到今天的公有云、私有云、开放云、封闭云,再到层出不穷的集硬件、软件、数据存储和分析工具于一身的基础设施,大数据的后台正在从软件级服务(SaaS),平台级服务(PaaS)走向基础设施级服务(IaaS)。

在这两条路上,好像看不到什么了不起的理论或实践上的障碍能够阻止这一进程。

真正的决战还是在大数据的中台,也就是网络平台方面,这方面的大创新才是大数据时代真正到来的引爆点(TippingPomt)、无论前台如何丰富多彩,无论后台如何强壮有力,毕竟还需要有一个体系、一个架构、一个服务把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产生的数据按自然逻辑和社会逻辑联系起来,对接上去,集成到一起,才能够释放潜在的经济和社会价值。这种联系,对接和集成的方式用户越喜欢、成本越低、效率越高、数据越多,这个平台的价值就越大,在大数据生态圈里的地位就越高。

就目前产业发展的状况和大数据时代的内在需要看,未来三五年内会在网络平台层面上有机会产生创新性突破的不外乎以下三大方向:

个人数据集成。这是Web2.0革命的自然深化和扩展,终极目的是创造真正的“数据人”,也就是以个人为中心,将其在互联网上的言行举止和世上一切有关此人的所产生的数据汇集起来精准描述,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进行智能化和个性化的服务匹配。在这方面,Facebook和苹果的基础最好,走得最远。“我的数据”(MyData)、“自我量化”(0uantifiedSelf)、“纳米定位”(Nanotargeting)等一系列新概念正在业内出现,一批围绕个人完整动态数据获取的服务和机制正在尝试之中。

公共服务数据集成。过去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的网络公共数据服务近年来异军突起,从零散,滞后、粗略和被动的状态开始迅速走向集成、动态、精细和主动的新阶段。以DATA,GOV为代表的政府数据服务网站在立法、预算、舆论监督和民众督促等力量的推动下,正在成为大数据时代一股崭新而强大的力量,扩展和充实着互联网服务的空间和深度。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乃至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实力将和自身的公共服务数据集成和服务的水平紧密相连。公共服务数据集成水平的高低很快将成为“软实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物质生产数据集成。物质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一直远离互联网,而现在正以极高的速度和极大的力量与网络业相融合。以“3D打印”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对网络世界和数据世界的想象力,极大地拓展了网络业的产业边界。过去,网络业只能进行完全数据化的产品和服务,或者通过网络平台帮助物质化的产品和服务进行推广销售。而新兴的网络化和数据化物质产品生产模式显示由数据到实物的转化过程开始进入低成本、大规模、打破时空界限和个性化的全新历史阶段。这将重新定义众多产品制造业的产业链和商业模式,使物质产品的设计,制造和流通过程所需的数据集成成为产业上游。

这三个方向正好是一个由个人、社会和物质世界三维所组成的空间,这个空间在大数据时代有机地融合起来,为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机会。在这个空间中任何一维或三维上的任意一点的显著进步都将是大数据服务产业的福音。这不是空想的神话,而是看得见的未来。

信息交换平台 篇7

2010年, 柳州市启动“数字柳州地理空间框架”建设, 2013年完成了“数字柳州地理空间框架推广与应用系统”项目建设, 建立了柳州市地理信息服务平台 (政务版平台) 、天地图柳州 (公众版平台) , 两个平台在政务网和互联网提供了专题数据在线采集、在线直接使用、在线集成开发和应用节点建设等四种应用模式。2015年, 建成柳州市地理信息资源中心, 统一管理、维护和共享柳州市基础地理信息和专题地理信息, 并促进和发展柳州市各行业部门、企业的专题地理空间应用系统, 为柳州市各级政府部门的管理和决策、企业的管理与经营、社会公众的经济与文化生活提供信息服务。

本文以柳州市地理信息服务平台为例, 介绍数据交换模式、适用场合及平台数据交换服务体系。

2 数据交换模式

柳州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经过几年的建设, 实现了基础地理信息的广泛共享, 随着平台应用不断增多, 各部门对专题数据的共享交换需求也随之而来, 为满足各部门对专题数据的应用需求, 需要柳州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中的政务资源目录体系为核心, 以数据交换为手段, 补充政务资源目录体系中的政务专题资源, 为柳州市各委办局提供专题服务。实现政务资源数据交换有中心数据交换、中心服务交换和前置数据交换三种数据交换方式。

2.1 中心数据交换模式

中心数据交换模式是让用户通过门户网站上传符合标准的数据, 委托中心端进行服务发布, 适用于专题数据更新不频繁, 部门还未建立业务系统时使用。中心数据交换模式如图1所示。

2.2 中心服务交换模式

中心服务交换模式适用于部门已经建设地理信息共享分平台, 或者建设的系统具备发布政务资源专题服务的能力, 将已经发布的服务在柳州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中进行注册, 为其他部门提供政务资源信息应用。政务资源提供部门首先在本地发布符合OGC标准的政务资源专题服务, 然后将服务在柳州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中注册服务栏目中进行服务注册。管理员对部门注册的数据进行审核, 通过审核的服务将在政务资源目录子系统和资源展示与应用子系统中向柳州市各应用单位提供政务资源服务的应用。政务资源的数据在发布服务的部门本地进行维护。

2.3 前置数据交换模式

前置数据交换需要在业务单位部署一台前置机, 用于向柳州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数据中心端上传政务资源数据。政务资源数据在交换过程中以实体数据文件形式进行交换。在上传数据文件前首先需要创建数据的上传策略并提交给数据交换中心端由管理员进行审核, 上传策略中定义了上传数据对应柳州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中的哪个政务资源专题服务和传输方式。上传策略的传输方式分为立即上传、定时上传和延时上传三种。数据交换中心端在接到前置机上传的专题数据库, 自动匹配到平台中对应的政务资源专题数据中, 并对专题数据做备份。专题数据在平台更新后将能通过资源展示与应用子系统和政务资源目录管理向柳州市各委办局提供最新专题数据的展示应用。前置数据交换过程如下图2所示, 以人口数据为例具体交换过程如下:

(1) 首先是在数据交换中心端, 注册委办局的前置机, 建立前置机与数据交换中心端的数据交换连接。

(2) 人口计生委在前置端, 创建上传人口数据的策略。

(3) 上传人口数据策略创建好后, 系统自动向数据交换中心端提交策略审核申请。

(4) 管理员在数据交换中心端对人口计生委前置端提交的人口数据上传策略进行审核。

(5) 人口计生委在前置端, 根据审核通过的上传策略, 上传人口数据文件。

(6) 前置端根据资源格式配置文件, 对上传的数据文件的文件名称、文件类型、属性名称、属性类型和值类型进行检查。如果检查不通过则提示检查失败信息和错误内容。

(7) 通过检查的数据文件, 根据上传策略, 通过系统提供的文件交换FTP模块向数据交换中心端的文件交换库中传输数据文件, 如果出现网络中断的情况, FTP模块将提供断点续传的功能。

(8) 数据文件传输完成后, 数据交换中心端根据文件名称和策略中的对应资源信息, 在柳州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中匹配政务资源专题服务。

(9) 政务资源专题服务匹配成功后, 首先将平台中的政务资源专题数据备份到历史库中。

(10) 系统根据上传的数据文件替换更新柳州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中的政务资源专题数据。专题数据更新后, 在平台的资源展示子系统中将展示更新后的政务资源专题信息。

(11) 数据交换中心端提供对上传到中心交换库中数据文件的查看和下载功能。

3 柳州市地理公共服务平台的数据交换服务体系

3.1 共建共享和数据分发机制建设

建立共建共享和数据分发机制, 明确相关参与方的责权利, 确保地理空间框架数据服务平台的地位, 为柳州市各委办局的地理信息共享提供制度保障。

3.2 标准规范体系建设

参照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和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有关的技术标准规范和管理规定, 结合柳州实际情况, 制订柳州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的技术标准规范, 包括数据标准规范、服务规范和应用规范等。

3.3 平台建设和服务的基本原则

即通用性原则、先进性原则、唯一性原则和安全性原则。

3.4 平台服务功能

空间信息共享与交换平台系统建设通过在线服务方式, 为政府及其各部门提供服务。该平台能够支持海量数据发布管理。系统的服务器端位于共享平台的维护管理机构, 客户端位于应用共享平台的政府及其各部门。平台软件系统包括以下几个子系统:

3.4.1 共享数据管理子系统

主要负责提供对各类专题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的管理与维护服务、信息展示, 为空间信息共享与交换平台对外信息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3.4.2 信息服务子系统

以在线方式提供各类地理信息和服务功能的能力, 使用常用开发语言构建基于服务的应用系统的能力。该系统通过平台门户网站向外展示。

3.4.3 辅助应用子系统

主要通过在线网络地图、影像图等方式为用户提供平台信息资源直观展示和信息资源的查询、统计、分析、数据上载和图上标注等信息应用服务, 方便用户了解平台数据资源, 进行查询、统计、分析等应用服务;同时建立基于网络的平台数据更新机制, 为业务决策和专题应用提供辅助。

3.4.4 服务门户

服务门户是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对外提供数据和服务的唯一出口, 同时也是各类用户访问平台的唯一入口。它是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数据、功能和服务的集中表现, 为用户提供一站式地理信息服务。服务门户采用单点登录、统一身份认证技术。

3.4.5 运维管理子系统

对平台的业务进行审批处理, 对平台的服务、安全运行等各环节进行实时监控, 对系统运行的关键信息进行记录, 对突发事件进行报警处理。

4 结束语

柳州市地理公共服务平台依托地理信息数据, 通过在线方式满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对地理信息和空间定位、分析的基本需求, 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强大的数据交换服务体系解决政府之间“信息孤岛”问题, 实现政府部门信息资源的整合, 建立统一的电子政务架构, 为政府管理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 对于推进数据柳州、智慧柳州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苏新宁, 吴鹏, 朱晓峰, 闵东.电子政务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3.

[2]李绪蓉, 徐焕良.政府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3]陆敬筠, 邵锡军.电子政务技术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05) .

信息交换平台 篇8

近年来, 国内环境保护信息化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果, 各级环保部门建成了多种环境信息系统, 但已建系统间缺少交互, 不能高效地为环境管理提供信息化决策支持。通过打造环保信息共享平台, 就可以使各个系统整合成一个整体的环境信息平台, 实现数据的跨部门共享, 在环境管理中发挥更大的支撑作用。

数据交换平台, 是一个为不同数据库、不同数据格式之间, 进行数据交换而提供服务的功能介质, 它能为不同系统间提供数据交流、转换功能, 从而达到数据、资料共享, 它是环境信息共享平台架构中的核心组成部分。

本文以江苏省太湖流域水环境信息共享平台建设项目———数据交换平台部分技术框架的搭建过程为蓝本, 将数据共享平台在环境信息共享中的应用加以研究和技术性阐述。

环保部门在履行太湖流域水环境监管职能过程中, 形成了大量异构数据库系统。通过数据交换平台, 能将大量基于各自业务流程的异构数据交换到一个中心数据库中进行统一管理, 实现涉及太湖流域的水环境数据信息共享。

1 数据交换平台的设计原则

数据交换平台采用先进、成熟的中间件技术, 遵循以下原则进行建设。

1.1 先进性和实用性

数据交换平台所采用的技术要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即采用的服务器主机平台、系统软件平台、成熟的中间件技术及相关应用系统平台所采用的技术应符合当前技术发展的方向。

1.2 安全性

太湖水环境信息资源的运行系统必须保证其安全性。因此首先要求数据交换平台的建设必须遵循安全可靠的原则, 最大可能减少因信息基础系统故障而造成的业务无法正常进行的现象发生;同时在建设中还将注重信息安全体系的建设, 提高数据的整体安全性, 进一步保证数据安全。

1.3 可靠性

数据交换平台的硬件平台应是稳定﹑可靠, 同时数据交换平台对数据的交换处理必须是稳定、可靠的, 在出现异常的情况下系统应该具备相应的规避措施。

1.4 可扩展性

随着环境监管要求的提高, 涉及流域水环境的基础监测数据较现在会成倍的增加, 因此数据交换平台必须能提供足够的扩展能力以满足将来交换数据量增长的需要。

2 数据交换平台的体系架构

数据交换平台由交换桥接、前置交换、交换传输、交换中心管理等子系统组成。通过交换网络连接各部门和交换前置机, 具体架构及子系统构成原理如下所述。

2.1 交换桥接

运用交换桥接的方式实现部门业务信息库与前置交换信息库之间的双向信息同步。交换桥接支持两个桥接对象之间的双向信息同步, 即支持部门业务信息库与前置交换信息库之间的双向信息同步。运用交换桥接的方式可实现部门业务信息库与前置交换信息库之间的双向信息同步。在前置机上部署微软BizTalk前置版软件, 使用所提供的适配器链接各相关环保业务信息库和交换信息库, 实现交换桥接。

2.2 前置交换系统

前置机是交换平台体系的组成部分。所有参与信息交换的业务部门内都需要部署一个前置机系统, 所有前置机系统组成前置机体系。前置交换系统支持交换信息库与交换传输子系统间的双向信息交换。交换传输子系统能够从交换信息库中提取数据交给交换传输子系统传递, 也能够从交换传输子系统中获取数据存储到交换信息库。对于每一个环保业务部门的前置机, 需要部署专用的应用系统, 处理与信息交换和互联互通业务相关的各种操作。前置机应用系统需要根据环保业务应用系统的业务和技术特点进行客户化设计和开发。从逻辑功能角度来看, 前置机应用系统需要提供数据导入导出、数据准备、数据上报、数据转换、数据维护、数据核实整理、统计查询等公共能力。

2.3 交换传输系统

交换传输子系统实现各个交换节点之间安全、可靠、稳定、高效的信息交换通道, 提供信息的打包、转换、传递、路由、解包等功能。在传输过程中可以使用消息队列, 使交换中心各部分协同工作, 有效利用多任务机制完成数据处理, 提高系统效率。

2.4 中心交换系统

数据交换平台构建在数据中心, 依托省环保业务主干网实现与环保各个业务单位的互联互通, 在纵向、横向上能实现平台对上对下的互联互通。交换平台中心交换系统支持对整个交换域的综合管理监控, 包括交换流程的配置、部署与管理以及对交换系统运行情况的监控与管理等方面。在数据交换平台中心交换系统服务器上部署微软的Biztalk服务器、微软消息中间件以及微软应用和数据适配器。在各个部门的数据交换前置机上部署与集成和数据交换平台相对应的适配器和消息中间件, 平台具备了诸多功能特性:流量控制、优先级控制、独立队列处理、消息传输特性、交换任务和管理任务分离、异步传输机制、并发/串行处理功能等。中心交换平台基于SOA、定义整合流程、通过消息传递的松耦合方式, 将不同平台、不同架构和不同功能的业务部门的系统有机的连接起来, 实现不同部门前置交换信息库之间的安全、可靠、稳定、高效的信息交换传递。

3 数据交换平台的实现原理

数据交换平台最根本的作用是传输应用系统的各种环保业务数据, 而应用系统和交换平台之间是相互独立的, 异地的应用系统之间、异地的交换平台之间也是相互独立的, 而为了完成传输任务它们之间又需要进行信息传递, 图1描述了数据交换平台的实现流程。

数据交换平台通过应用接口得到需要传输的数据, 将数据转换成标准格式, 再将数据传输到接收端, 接收端对数据进行转换, 并通过应用接口将数据交给数据接收者。

4 数据交换平台的物理架构

数据交换平台是基于标准技术架构下、跨平台的分布式系统, 参与交换的环保业务系统的运行环境可能各不相同, 通过消息中间件可实现部门数据库的数据与中心数据库的数据的双向交换。

从安全角度考虑, 把每个业务管理部门视为单独交换节点, 设置独立于其业务系统的交换前置服务器, 通过路由器实现与中心数据库服务器的连接。

采用防火墙对业务部门的网络与本系统网络之间实行逻辑隔离, 保证了业务部门系统与前置服务器之间的安全隔离。对于没有连接到省环保业务主干网中的业务管理部门, 暂不采用数据交换平台进行数据交换, 而使用移动介质通过手工方式实现数据交换。

Biztalk服务器具有消息定制和分发功能, 前置服务器上部署的BizTalk前置版本中间件根据定义的数据交换规则实现各环保业务管理部门的数据库与前置服务器上的共享数据库之间的数据交换, 并通过中心Biztalk中间件定义的路由功能实现与中心数据库之间的数据交换。数据交换以后保存在中心数据库中, 并通过数据备份与数据存储实现数据的保存。

5 结论与展望

本文以目前最流行的信息共享交换技术为切入点, 较为全面地论述了数据交换平台在环保信息共享信息化中的应用与实现, 较为详细的介绍了环保业务系统中数据交换平台的设计与实施过程, 为环境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平台的建设提供了有效的基础性技术支持, 为环境信息化中多系统数据信息的集成、共享和高效管理提供了解决方案。

摘要:数据交换平台是环境信息化、环境共享集成中的关键技术节点, 本文较为全面地论述了数据交换平台在环保信息共享信息化中的应用与实现, 提出了数据交换平台的总体框架和解决方案。

关键词:环境信息化,环境信息共享,数据交换平台

参考文献

[1]高宁.IBM消息中间件WebSphere MQ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0, 31 (6) :8877-8879.

[2]沈体雁, 程承旗.中国环境元数据标准与环境信息共享模式的研究[J].环境保护, 2000, (5) :32-34.

[3]胡河宁, 陆文冕.信息孤岛与电子政务[J].价值工程, 2004, 23 (7) :121-124.

[4]BERNAT G, BURNS A.Multiple servers and capacitysharing for implementing flexible scheduling[J].Real-Time Systems, 2002, 221 (2) :49-75.

信息交换平台 篇9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十一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及SG186工程建设方案, 数据交换作为一体化企业级集成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实现国家电网公司总部与网省公司的纵向贯通, 完成两级数据中心的级联和业务应用的纵向交换。

1 功能架构

1.1 总体架构

根据数据交换平台的定位及需求, 数据交换平台部署在国家电网公司广域网环境下, 在总体架构上采用了分布式双向对称架构, 各节点 (如:公司总部、网省公司等) 只部署一套数据交换平台, 各节点的数据中心、所有业务系统都通过部署在本单位的数据交换平台实现与外部单位的数据交换, 实现了资源共享的同时又简化了各单位的网络安全管理 (见图1) 。

1.2 功能设计

数据交换平台架构采用SOA体系架构设计, 在J2EE平台上运行, 由管理控制层和传输层构成各个节点。管理控制层包括:交换配置管理、交换核心组件、业务系统统一接口、统一监控和管理, 其功能是完成数据交换的监控、配置、接入以及数据的处理。传输层的功能是完成数据交换双方之间多种方式的数据传输, 包括JMS、Web Services及其他传输方式。数据交换平台的功能如图2所示。

1.2.1 交换配置管理

数据交换的整个交换过程是按预先定义的配置信息执行的。交换配置管理的功能是完成交换配置信息的预先定义和设置, 且满足多种交换方式、多种交换格式的可配置、可管理。

通过交换配置管理可以实现数据交换平台在不停止运行、不影响其他业务系统交换的情况下随时接入或退出业务系统, 并随业务系统交换需求的变化, 及时调整交换内容、交换方式及交换格式。数据交换配置管理主要包括数据交换管理、数据交换标准管理、数据接收管理、数据发送管理、数据交换调度管理、数据管理等功能, 是数据交换执行的基础。

1) 数据交换管理主要为用户管理和权限控制。 (1) 数据交换的用户管理充分利用了企业的目录服务, 通过与目录服务集成, 实现用户管理。同时对于无目录服务使用单位, 也可利用数据交换应用服务器实现自身用户管理, 最大程度保证用户的安全性。 (2) 权限控制部分由资源管理、角色管理、授权管理组成。资源管理描述了数据交换中可用的对象, 并提供了维护功能;角色管理实现了权限管理的灵活性及使用的简便性;授权管理设置用户、角色与访问权限, 提供了对数据交换访问控制列表 (ACL, Access Control List) 的维护。另外为了保证数据交换的安全性, 在用户管理、权限管理的基础上, 实现了审计日志、系统日志等监控功能。

2) 数据交换标准描述了数据交换双方之间数据交换的格式, 是进行数据交换的主要依据。对于同一数据, 双方采用同一描述, 使数据提供方按标准封装后的数据, 在数据接收方可以根据交换标准进行识别。

3) 数据接收管理除了进行交换标准定义外, 还需要对数据接收、数据抽取机制进行控制管理。数据接收控制是针对发送过程进行设置, 即数据提供方发起交换操作, 数据需求方进行的相关配置, 包括数据来源控制、接收时间设置、接收情况检查。

数据来源控制是对数据来源单位进行控制;接收时间设置是对数据提供方的交换时间段进行控制;接收情况检查是对数据到达情况进行检查, 及时掌握交换进展情况。

4) 数据发送管理除了进行交换标准的定义外, 还需要配置目标单位接口设置和发送格式、方式及目的地。目标单位接口设置是设置发送目标单位的Web Services、JMS、Mail的地址。发送格式、方式及目的地是设置发送数据格式 (XML、XLS、E语言) 、发送方式 (消息、Web Services、邮件) 、目标单位, 是交换的基础信息。

5) 数据交换调度管理提供了自动/手动、应用触发的交换机制。手动、应用触发的交换是业务应用或数据交换的某一个操作发起的, 收到请求后, 立即进行交换。自动交换机制是通过对数据的分析, 得到数据产生周期、时间、数据量等信息, 在交换前进行设置, 按照系统时钟与交换时间设置、周期自动执行交换操作, 并对交换的全过程进行记录。交换调度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完成对调度机制的设置。

6) 数据管理是一个辅助功能, 针对所交换数据的逻辑关系理解的情况, 提供了数据累计值检查、数据合计值检查、指标间关系检查等功能, 可以对交换的数据钩稽关系进行检查, 保证数据质量。

1.2.2 交换核心组件

数据交换核心组件是按照交换配置管理中定义的相关参数、内容执行数据交换的核心服务, 是纵向数据交换的执行者。其核心功能包括:数据封装服务、数据解析服务、数据发送服务、数据抽取服务、交换调度器、队列监听器、邮件监听、数据到达通知队列。核心组件在技术上以Web Services的方式实现, 实现了整个交换过程的可配置。

1) 数据接收服务是交换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提供了将接收到的数据, 按交换标准进行解析, 并保存到数据库中的功能。当数据接收完成后, 接收服务可以发送交换结果给消息队列或邮箱, 再由应用监听队列或邮箱, 来实现数据到达后通知应用的功能。

2) 数据发布服务是将数据库中的数据按交换标准进行组织封装, 生成符合交换标准的数据的服务。

3) 数据发送服务是根据交换数据的发送方式、数据格式、目的地等参数, 通过消息、Web服务、HTTP协议、邮件将封装后的数据发送到目的地的服务。

4) 数据抽取服务是由数据需求方发起, 调用目标单位的发布服务获取数据, 并调用本地接收服务解析保存, 完成数据抽取。

5) 交换调度器是实现自动交换的关键组件。任务调度进程根据交换调度设置中定义好的交换时间列表与系统时钟, 生成交换任务, 并将交换任务放到消息队列中。另一个消息监听进程是当监听到任务队列中有任务时, 将取出任务并调用相应的服务, 实现自动交换。

6) 队列监听器和邮件监听器分别监听用于接收数据的消息队列或指定邮箱, 当数据发送到消息队列或邮箱后, 监听器启动, 从消息队列或邮箱中获取数据, 再调用接收服务, 完成数据交换。

7) 数据到达通知队列的功能是, 当数据到达接收方后, 数据交换发送一个通知消息到JMS消息队列, 业务应用通过分析JMS消息队列中通知消息的内容判断到达数据的相关信息, 从而获取交换数据。

1.2.3 业务系统统一接口

业务系统统一接口在技术上以Web Services的方式实现, 便于业务系统接入数据交换平台, 同时也满足与企业服务总线 (ESB) 集成的要求。业务系统采用XML格式的统一接口参数, 当其发生变化时, 只需要调整XML中的结构, 而不会影响接口本身, 因此提高了业务系统统一接口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业务统一接口设计安全访问验证, 以此避免非法连接, 保证数据交换平台的安全性。

1.2.4 统一监控和管理

数据交换平台统一对采用分布式部署的所有节点进行集中监控, 它采用可缩放矢量图形 (SVG, Scalable Vector Graphices) 技术, 界面通过地图形式加以显示。数据交换平台出现异常通常有2种原因:一种是因为网络、服务器软硬件出现异常;另一种是数据交换节点配置信息不正确。对于第1种情况, 采用定时扫描方式进行实时监控;对于第2种情况, 当数据交换平台的配置信息发生变更后, 自动触发统一监控功能进行验证。

统一管理功能是为了方便协调数据交换平台整体资源和日志分析而设计的。作业的统一管理, 可实现对各单位自动交换作业的统一调配, 防止交换作业过度集中, 影响数据交换平台的整体运行性能。设置日志管理功能, 可实现交换日志的备份、删除、分析。

1.2.5 传输层

传输层提供了基于JMS、Web Services等交换方式, 数据交换管理控制层中的核心组件最终将通过传输层把交换数据安全、可靠、高效地传输到数据接收方, 满足了对数据交换同步/异步方式的传输需求。

Web Services作为数据交换间数据传输通道之一, 可以满足小数据量、及时性要求高的传输需求。

消息队列能够在客户和服务器之间提供同步和异步的连接, 且在任何时刻都可以将消息进行安全、可靠的传送、存储、转发。数据交换在构建传输层时, 将消息队列传输作为一个重要的底层传输手段, 充分利用消息队列可靠传输的优点, 实现大批量数据传输及断点续传功能, 满足了国家电网公司总部和各网省公司大数据量交换的需要。另外Mail和网站提交方式作为补充方式, 可以将手工填写或系统导出数据文件以附件形式发送到指定的邮箱, 通过邮箱完成纵向交换。也可以登录数据交换网站, 提交数据文件完成纵向交换。

2 应用现状

2007年数据交换平台作为国家电网公司SG186工程一体化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家电网公司信息系统的纵向贯通中得到应用, 到目前为止, 已在国家电网公司总部、30个网省公司和23个直属单位部署。上述单位各部署了一套数据交换平台软件, 作为一个节点运行, 国家电网公司总部、各网省公司和直属单位的数据中心、业务系统都通过本单位的数据交换节点对外交换数据。

截至2010年6月底, 数据交换平台已实现国家电网公司总部与各网省公司的两级数据中心级联, 完成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物资管理、项目管理、安全生产、综合管理等7个大类24个业务应用在国家电网公司总部与网省公司、直属单位之间的数据交换, 共涉及数百类、数个频度的数据, 累计交换数百万次, 交换数据几千GB, 月平均交换几十万次, 月平均交换数据数十GB, 单次最大交换数据数GB, 测试环境中单次最大交换数据数十GB。

随着越来越多的业务应用通过数据交换平台进行数据交换, 数据交换平台的访问量迅速增加, 截至2010年5月, 其月平均访问量已经是2009年的月平均访问量的5倍之多, 最高月访问量已经是2009年的月平均访问量的6倍多。

通过对几年来的数据交换信息进行分类统计, 可以得到数据交换平台各种功能的应用程度:从触发方式来看, 应用调用数据交换统一接入服务触发比例较多, 由数据交换调度器自动定时执行的很少;从数据提供方式来看, 数据源主动发送份额较大;从传输方式来看, 同步和异步传输约各占一半;从交换格式来看, XML和二进制数据占了绝大多数;从交换方向来看, 上传下发各占约一半, 上传要稍多些 (见图3) 。

从2007年部署推广到现在, 数据交换平台已经在国家电网公司各业务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其全部功能均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得到了锤炼和验证, 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各类数据的上下交换和数据的自动抽取, 有力支撑了国家电网公司总部和各网省公司业务应用数据的快速交换和两级数据中心的级联。

3 结语

数据交换作为SG186工程建设方案一体化企业级集成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现了国家电网公司总部与网省公司的纵向贯通, 完成了两级数据中心的级联和业务应用的纵向交换。

在SG-ERP的一体化信息平台建设规划中, 提出在SG186工程企业服务总线、数据交换平台建设基础上, 全面构建智能信息集成服务平台。智能信息集成服务平台由应用集成平台和数据交换平台构成, 其中数据交换平台实现数据中心之间的大数据量交换与数据复制。

数据交换平台下一阶段的主要改进内容为以下2方面。

1) 基于SOA架构, 研究用电信息、实时设备状态信息等海量实时数据的交换技术, 研究空间地理数据的交换技术, 增加对实时数据库、空间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及非结构化数据集中管理平台的接入功能, 提升实时海量数据传输能力, 增加数据复制功能, 满足数据 (容灾) 中心之间数据复制要求。

2) 优化数据交换平台监控管理架构和功能, 实现对数据交换平台的服务器、核心服务、信息队列、传输通道及参与交换的数据库的运行状态进行统一监控和预警, 实现数据交换状况的统计和分析。

参考文献

信息交换平台 篇10

为了推动卫生领域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升我国医疗行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促进医疗服务创新,国家大力发展区域协同服务示范工程的建设。通过对新型数字医疗服务模式及业务流程标准研究、现代医疗服务供应链体系研究和协同医疗服务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关键技术的攻关,建立了区域协同公共服务平台和区域协同医疗共享服务监督及评价体系,实现了区域内医疗资源的统一调度、共享和配送服务,城乡社区、双向转诊以及远程医学影像会诊、患者随访、信息调度和跟踪,最终达到医疗卫生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有效缓解或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从服务对象来看,区域医疗协同主要是为两种人群服务:一是为百姓提供诸如能够实现远程预约挂号、就地采集检验样品、随处进行医疗咨询、开展远程会诊等;二是为医护人员服务,例如医生接诊时能够为其提供就诊者在任何时间、地点的检验结果和医疗记录,使医生的诊断更为准确,治疗更为有效,保证“双向转诊”时治疗的连续性。

1 区域医疗服务信息系统分析

当前已经建好和正在建设的区域医疗信息系统大体可分为5类:

(1)社区医疗信息系统。以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较快的地区为代表,已经建立了很多社区医疗服务系统。它们的基本模式是在一个社区、甚至一个行政建立一个数据中心,外联若干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其基本功能是记录社区内的全部医疗过程,完成计费、药品和医疗物资管理,为每个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能够实现区内的医疗文档共享,支持药品配送。做的比较好的系统还能支持全科医生团队管理、家庭病床管理、慢病管理和慢病随访等。进一步发展方向是“远程预约挂号”。

(2)以大医院为中心的系统。这系统的基本模式是在大医院或中心医院建议一个数据中心,外联如社区卫生服务站。与第一类系统相比,其特点是卫生服务站可以直接共享到某大医院(或中心医院)医疗资源,如远程挂号预约、远程会诊。

(3)区域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图像存储于传输系统)。这类系统是在一个区域内建立一个医学影像中心,供区域内成员共享。它除了提供区域内医学影像资料共享之外,某些具备“基层拍片、高层阅片”功能对一些基层医疗机构也有一定价值,这是因为它们虽然有检查设备但诊断水平偏低。

(4)区域卫生数据中心系统。这类系统就是一个行政管理区域内建立一个卫生数据中心,通过设置在各单位内的前置机和通讯网络,收集各类医疗相关信息项(如医疗器械、医疗机构执业资格、医保药店、医保费用报销等),再通过统计分析将本行政区的医疗运行情况展现给管理者。其接入单位包括卫生、药监、质监、劳动、工商等政府部门。对应支持业务系统如医疗卫生协同监管信息系统、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等。简单来说,主要是为主管机关提供管理与决策支持服务的。

(5)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系统。这类系统能够大范围地实现医疗文档共享,让医生在接诊时能够了解就诊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医疗机构的医疗记录、以此辅助医生提高诊断准确率和治疗有效率,为减少重复检查检验、降低医疗费用创造条件。

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系统作为医疗信息化的一项基础建设工程,其核心应该是对各个医疗机构的诊疗记录,医疗文件以及医疗相关数据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对此,本文提出区域协同医疗服务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的解决方案。下面分别从工作流程和技术实现的角度对其展开来描述。

2 区域协同医疗服务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的工作流程

区域协同医疗服务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主要包括中心交换子系统和前置机交换子系统,其功能是为跨部门的异构系统,应用软件和不同结构的数据提供交换通道,如图1。

当各医疗机构应用系统的交换数据(如诊断记录或医疗文件等)发生变化,前置交换子系统的监听进程监测到数据的变化后,启动处理流程,根据业务数据类型调用对应的处理流程;处理流程提取业务数据并转换成XML格式,按照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的消息架构进行封装;然后通过消息通讯协议Web Service将封装好的消息发送到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中心交换子系统得到消息并接收数据后,经由ESB服务器对消息进行解析,并路由至目标部门和数据共享平台的中心前置机,中心前置机负责把接收到的数据存储到共享信息库中。其作用是积累交换过程中的业务数据,为以后建立在该平台基础上的其他应用系统提供数据支撑。目标部门的前置交换子系统负责接收数据并保存到接收数据库中。对于ESB数据总线,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类似于网络路由器的设备,其目的将星形拓扑引入架构中,避免由于接入应用的增多使拓扑成为蜘蛛网状。

3 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总体架构

根据前面对数据交换工作流程的分析、区域协同医疗服务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主要由共享信息库和信息交换系统组成。信息交换系统由中心交换子系统、前置交换子系统及数据共享平台管理子系统组成(如图2)。

各部分的组成与作用如下:

(1)中心交换子系统。中心交换子系统的建设应满足交换系统对前置交换系统接入及维护管理、内容处理、数据处理和数据交换状态管理的要求。结合XML、Web Services等技术,采用服务总线的方式存储、管理、交换数据提供相应的服务支撑,实现对各业务应用系统的有机整合。功能包括:报文预处理、数字验签、数据格式转换、报文差错管理、报文策略管理等。

(2)前置交换子系统。是各部门业务系统与中心交换子系统之前的桥梁,应满足对桥接流程和交换流程的定制、集成等要求。通过在各医疗单位内部部署前置机,采用消息中间件与XML报文格式,从而实现在多硬件平台、多操作系统环境中医疗数据的交换与共享。

(3)数据共享平台管理子系统。实现对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的安全认证、审批、授权机制、实现对非结构化数据的跨部门交换以及对交换进行全过程监控和管理,提高数据交换的全过程管理,保证数据交换的及时准确性,从而提高数据共享平台的最大效能。主要组成包括:文档数据采集子系统、运行监控子系统、数据审批与许可及系统管理。

(4)共享信息库系统。通过对交换过程中的特定的业务数据进行保存、更新,以积累鲜活的基础数据,形成一个动态更新的数据库,为以后建立在平台基础上的应用(决策分析、数据挖掘等系统)提供数据来源,同时也为建立区域医疗数据中心提供基础支撑。

4 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关键技术

(1)SOA体系。面向服务的架构是一种IT体系结构样式。区域协同医疗服务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遵循SOA架构体系,将不同的应用系统通过良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利用ESB企业服务总线实现各类异构信息资源的集成,从而实现相互间的信息交换、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

(2)前置交换技术。前置交换子系统从各业务应用系统的数据库中获得数据,并将数据转换成XML格式、通过Web Services等协议完成于中心交换子系统的数据交换。系统支持格式包括XML,HL7,CDA R2等。对于的数据交换可以通过映射工具来完成生成CDA文件。

5 讨论

本文涉及了一种区域协同医疗服务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通过对各类区域医疗信息系统的分析,探讨了平台的数据交换流程、总体架构与关键技术等问题。目前国内都在大力推行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示范工程建设,由于大多数医疗机构都有各自的信息系统和标准规范,其电子文档格式、框架结构、互联方法标准、相应术语标准都不尽相同;医疗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这些问题都妨碍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的发展。而构建区域协同医疗服务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可为解决各医疗机构间诊疗记录、医疗文件等相关资源的交换与共享提供一种有效技术手段,对促进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降低信息协同成本、推动区域协同医疗服务新模式的建设有重要意义。

摘要:本文探讨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在区域协同医疗服务中的应用,提出区域协同医疗服务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解决方案。通过对各类区域医疗服务系统的分析,研究数据交换与共享的工作流程,设计出区域协同医疗服务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技术架构。

关键词:数据交换与交换平台,前置机,医疗机构,区域协同医疗

参考文献

[1]张翔,赵德伟,王卫明.SOA架构实现社区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医院管理论坛.2010.

上一篇:动因机制下一篇:油气集输节能降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