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市场

2024-05-17

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市场(共8篇)

篇1: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市场

交换与共享:电子政务的基石

――北京市经济社会基本单元基础信息交换工程

自 起,全国一些主要城市已开始进行企业基础信息交换工作。这些交换工作主要发生在工商局、地税局、质监局等单位之间,并已在税收征管系统、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这项庞大的基础信息交换目前却面临着三个主要问题:一、没有统一的交换制度和机制;二、没有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交换标准包括业务数据标准与技术标准两个方面),数据交换后,难以对数据进行比对和整理,难以取得数据交换的应有效果;三、没有统一的交换系统。目前的交换方式比较繁杂,既有通过计算机网络完成的交换,也有通过软盘或纸质文档进行的交换,因此数据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面存在很多隐患。由于上述三个问题,各政府部门在处理诸如企业、事业、社团单位的登记、注册、变更、年检、注销等业务时,无法及时交换信息,不但造成了政府各部门大量重复性录入工作,而且很难保证基础信息在各部门的一致性。另外,随着我国电子政务各项工作的深入推进,以及网上企业年检、银税共享工程等一批信息化应用工程的建设,许多政府部门需要共享机关、企业、事业和社团等多种经济社会基础信息。实现经济社会基本单元基础信息交换与共享势在必行。

北京市“经济社会基本单元基础信息交换与共享”建设的目的是通过将工商、税务、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市编办、民政局社团办各自业务系统连接起来,建立部门之间、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基础信息交换和共享的分布式信息交换系统,促进包括一站式联合网上审批、网上企业年检、企业信用等重大应用项目在内的政务工程建设、提升政府信息化应用水平、优化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基础信息交换与共享系统

经济社会基本单元基础信息交换(以下简称:信息交换系统),是利用易达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全面应用集成(EAI)产品,实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税务部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市编办及民政局社团办之间企事业单位基础信息资源交换和共享的业务管理系统。该系统以现有业务应用系统为基础,通过基于XML、Web服务的消息交换系统(Messaging Systems)和流程管理系统(BMPS)制定切实可行的动态政务信息交换业务,逐步理顺工商与税务互联涉及的业务流程,形成信息化条件下跨部门的系统工作机制。信息交换系统成功连通了包括国税、地税、工商、技术监督、市编办、民政局社团办在内的各政府部门,利用动态信息交换和共享技术实现了任何一个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在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同步,并通过灵活的业务流程管理平台实现企业信息以流程自动化的`方式在各政府部门数据库之间共享及更新,并将其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更多的部门及应用。

交换系统是一个跨平台的分布式系统,涉及到多个相关委办局。

各相关委办局既是数据的提供者,又是数据的使用者,一方面将本部门的数据其他委办局使用,另一方面接受来自其他部门的数据。在委办局建立独立于现有业务系统的交换前置机,实现经济社会基本单元基础信息的上传和接收。

在市工商局等部门的前置机,安装应用集成服务器软件、应用适配器,并进行相应的配置,完成和外部的数据交换。上图中,市国税局、市质监局、市编办、市社团办的交换系统的逻辑结构和市工商局、市国税局的结构类似。

其中,市信息办交换节点不参与具体的数据交换流程,但对整个交换系统提供支持和管理服务功能。

在市工商局等其他6个节点,通过交换平台实现各个交换节点共享数据库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在各个节点部署的接口子系统实现共享数据库和委办局业务系统数据库之间的数据交换和转换。

在各个交换节点,交换前置机部署在北京市政务内网部分,委办局的业务系统和业务数据库部署在委办局的局域网中,两个网络之间的连接为安全隔离。安全隔离是指各个委办局根据自己对安全的实际需求,采用具体的连接方式,或者是逻辑隔离,或者是物理隔离,或者两者断开。根据实际的连接情况,接口子系统和业务系统之间通过网络或者是存储介质利用数据的导入导出的手段实现数据交换和转换。

在市信息办交换前置机上,安装交换平台的基础软件和交换平台管理系统,实现对交换平台的管理和服务。

信息交换系统的功能

信息交换

建立经济社会基础数据库,实现数据交换的存取、连接和权限控制等功能。通过公共数据交换平台,实现企事业基本数据的公共交换,以充分保证对整个交换信息平台的有效管理、交换信息备份及历史信息记录。

交换系统的交换内容可以按数据来源分为工商、地税、国税、质监、编办、社团办六类。

数据比对

在部门间数据交换的基础上,根据各部门业务的需要,对来自不同部门的基础信息进行自动比对和人工比对,根据比对结果,找出部门间数据差异和问题,并更好的服务于本部门的业务工作。例如,税务部门将从工商部门交换来的企业开业注册登记信息和税务登记信息比较,找出已办理工商开业登记但未办理税务登记的企业,再剔除不需要办理税务登记的企业,对剩下的企业就可以进行重点监控和检查,达到加强税源监控的目的。

由于目前各委办局的业务系统中基础信息存在着不少数据质量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代码不一致:每个委办局的业务系统采用了不同的编码来表示一个企业,如工商局业务系统中的企业注册登记号,税务系统中的纳税人识别号,质监系统中的企业组织机构代码等,这些系统以各自的编码规则组织、管理企业信息,编号仅在本系统中有明确的含义,到了别的系统中则可能没有意义。

2、数据量不一致:由于目前各个业务系统之间尚未实现实时的数据交换,存在着企业注册后,没有办理组织机构代码、税务登记等业务,造成了各系统之间数据的差别。

3、数据项数据不合法:比如企业名称、注册日期等。

4、数据项数据不一致:各个业务部门记录的同一数据项的内容不同,主要体现在企业名称、注册登记号、注册地等数据项。

5、代码标准不一致:比如民族、性别等,在不同的系统中采用不同的代码。

经济社会基本单元基础信息来自各委办局的

业务系统,由于各业务系统的数据存在上述问题,因此,要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加工整理、比对和整合,对各个业务系统的数据质量进行改善。

针对历史数据和新增数据,可采取“自动比对和手动比对”等不同的方法进行。这里的历史数据是指在使用数据交换系统以前积累的数据,新增数据是指各单位使用数据交换系统以后产生的业务数据。

业务系统接口

为了保护各委办局业务系统的安全性和独立性,在各委办局建立企业基础信息共享数据库,用于存储各单位向外发布的信息和从其他单位交换过来的信息。

业务接口子系统负责从业务数据库中提取需要发送的数据,并将其保存到共享数据库,同时还负责从数据交换平台提取数据导入到各自的业务数据库,并提供管理系统对共享数据库进行管理和维护。

篇2: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市场

自一九九九年起,全国1些主要城市已经开始进行企业基础信息交流工作。这些交流工作主要产生在工商局、地税局、质监局等单位之间,并已经在税收征管系统、企业信誉信息系统利用中施展了首要作用。

然而,这项庞大的基础信息交流目前却面临着3个主要问题:1、没有统1的交流轨制以及机制;2、没有统1的数据交流标准(交流标准包含业务数据标准与技术标准两个方面),数据交流后,难以对于数据进行比对于以及收拾,难以获得数据交流的应有效果;3、没有统1的交流系统。目前的交流方式比较复杂,既有通过计算机网络完成的交流,也有通过软盘或者纸质文档进行的交流,因而数据的准确性以及安全性方面存在良多隐患。因为上述3个问题,各政府部门在处理诸如企业、事业、社团单位的登记、注册、变更、年检、注销等业务时,没法及时交流信息,不仅造成为了政府各部门大量重复性录入工作,而且很难保证基础信息在各部门的1致性。此外,跟着我国电子政务各项工作的深刻推动,和网上企业年检、银税同享工程等1批信息化利用工程的建设,许多政府部门需要同享机关、企业、事业以及社团等多种经济社会基础信息。实现经济社会基本单元基础信息交流与同享势在必行。

北京市“经济社会基本单元基础信息交流与同享”建设的目的是通过将工商、税务、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市编办、民政局社团办各自业务系统连接起来,树立部门之间、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基础信息交流以及同享的散布式信息交流系统,增进包含1站式联合网上审批、网上企业年检、企业信誉等重大利用项目在内的政务工程建设、晋升政府信息化利用水平、优化环境、增进经济社会发展。

基础信息交流与同享系统

经济社会基本单元基础信息交流(下列简称:信息交流系统),是应用易达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全面利用集成(EAI)产品,实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税务部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市编办及民政局社团办之间企事业单位基础信息资源交流以及同享的业务管理系统。该系统以现有业务利用系统为基础,通过基于XML、Web服务的动静交流系统(Messaging Systems)以及流程管理系统(BMPS)制订切实可行的动态政务信息交流业务,逐渐理顺工商与税务互联触及的业务流程,构成信息化前提下跨部门的系统工作机制。信息交流系统胜利连通了包含国税、地税、工商、技术监督、市编办、民政局社团办在内的各政府部门,应用动态信息交流以及同享技术实现了任何1个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在相干政府职能部门的同步,并通过灵便的业务流程管理平台实现企业信息以流程自动化的方式在各政府部门数据库之间同享及更新,并将其利用规模进1步扩展到更多的`部门及利用。

交流系统是1个跨平台的散布式系统,触及到多个相干委办局。

各相干委办局既是数据的提供者,又是数据的使用者,1方面将本部门的数据其他委办局使用,另外一方面接受来自其他部门的数据。在委办局树立独立于现有业务系统的交流前置机,实现经济社会基本单元基础信息的上传以及接管。

在市工商局等部门的前置机,安装利用集成服务器软件、利用适配器,并进行相应的配置,完成以及外部的数据交流。上图中,市国税局、市质监局、市编办、市社团办的交流系统的逻辑结构以及市工商局、市国税局的结构相似。

其中,市信息办交流节点不介入具体的数据交流流程,但对于整个交流系统提供支撑以及管理服务功能。

在市工商局等其他六个节点,通过交流平台实现各个交流节点同享数据库之间的数据交流以及同享。在各个节点部署的接口子系统实现同享数据库以及委办局业务系统数据库之间的数据交流以及转换。

在各个交流节点,交流前置机部署在北京市政务内网部份,委办局的业务系统以及业务数据库部署在委办局的局域网中,两个网络之间的连接为安全隔离。安全隔离是指各个委办局依据自己对于安全的实际需求,采取具体的连接方式,或者者是逻辑隔离,或者者是物理隔离,或者者二者断开。依据实际的连接情况,接口子系统以及业务系统之间通过网络或者者是存储介质应用数据的导入导出的手腕实现数据交流以及转换。

在市信息办交流前置机上,安装交流平台的基础软件以及交流平台管理系统,实现对于交流平台的管理以及服务。

信息交流系统的功能

信息交流

树立经济社会基础数据库,实现数据交流的存取、连接以及权限节制等功能。通过公共数据交流平台,实现企事业基本数据的公共交流,以充沛保证对于整个交流信息平台的有效管理、交流信息备份及历史信息记录。

交流系统的交流内容可以按数据来源分为工商、地税、国税、质监、编办、社团办6类。

数据比对于

在部门间数据交流的基础上,依据各部门业务的需要,对于来自不同部门的基础信息进行自动比对于以及人工比对于,依据比对于结果,找出部门间数据差异以及问题,并更好的服务于本部门的业务工作。例如,税务部门将从工商部门交流来的企业开业注册登记信息以及税务登记信息比较,找出已经办理工商开业登记但未办理税务登记的企业,再剔除了不需要办理税务登记的企业,对于剩下的企业就能够进行重点监控以及检查,到达加强税源监控的目的。

因为目前各委办局的业务系统中基础信息存在着不少数据质量问题,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企业代码不1致:每一个委办局的业务系统采取了不同的编码来表示1个企业,如工商局业务系统中的企业注册登记号,税务系统中的纳税人辨认号,质监系统中的企业组织机构代码等,这些系统以各自的编码规则组织、管理企业信息,编号仅在本系统中有明确的含意,到了别的系统中则可能没成心义。

二、数据量不1致:因为目前各个业务系统之间尚未实现实时的数据交流,存在着企业注册后,没有办理组织机构代码、税务登记等业务,造成为了各系统之间数据的差别。

三、数据项数据不合法:比如企业名称、注册日期等。

四、数据项数据不1致:各个业务部门记录的同1数据项的内容不同,主要体现在企业名称、注册登记号、注册地等数据项。

五、代码标准不1致:比如民族、性别等,在不同的系统中采取不同的代码。

经济社会基本单元基础信息来自各委办局的业务系统,因为各业务系统的数据存在上述问题,因而,要对于采

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加工收拾、比对于以及整合,对于各个业务系统的数据质量进行改善。

针对于历史数据以及新增数据,可采用“自动比对于以及手动比对于”等不同的法子进行。这里的历史数据是指在使用数据交流系统之前累积的数据,新增数据是指各单位使用数据交流系统之后发生的业务数据。

业务系统接口

为了维护各委办局业务系统的安全性以及独立性,在各委办局树立企业基础信息同享数据库,用于存储各单位向外发布的信息以及从其他单位交流过来的信息。

篇3: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市场

1 数据交换存在的问题

1.1 应用系统环境不同

政府中不同的职能部门, 其内部的业务系统内容各不相同, 因此相应的信息化程度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这也就对协调不同业务模式的平台设计工作提出了挑战, 即在不同职能部门的内部业务系统当中, 设计出一项能够基于共同标准的信息采集模块。

1.2 数据库环境不同

数据库环境的不同也是致使不同职能部门出现业务模式差异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除了这一方面的原因, 还存在数据结构设计的不同、 支持匹配数据类型的不同等, 对于亟需一种能够实现对不同数据环境、 不同数据结构、 不同数据类型均能够予以信息访问, 并可进行映射转换的公共服务模块。

1.3 缺乏统一数据主题

不同职能部门的业务系统当中, 数据组织是与内部系统相关联的一项自主性系统, 和其他的职能部门在数据的交汇及关联方面缺少必要的标准划定。 因为未能够形成一个统一性的信息呈现方式, 由其中某一系统在对另一系统数据开展访问时, 就必须要掌握其数据主题内容, 而后再考量并选取出自身所需求的数据内容, 因此这种模式的数据访问效率极其低下。

1.4 数据传递机制不同

由单一性的技术层面而言, 要想达到对于不同应用系统当中所有数据内容的交换机共享, 首先就应当采用同一种数据通信方式来进行数据的传输, 从而确保不同系统中的数据交换能够保持一致性。 在开展平台设计的过程中可采用数据传输控制引擎以及出入队列管理来改善此类问题。

2 数据交换网络结构

2.1 点对点

在此结构系统中, 进行交换的各系统构建自身系统和其他系统间的专项接口, 在牵涉到具体的应用系统逐步增多时, 接口的数量将明显表现出几何倍数的增加趋势; 系统间的独立性较为不足, 且耦合性较高。

2.2 星状

当前大量的数据交换系统均采用这一结构模式。 在此结构当中每一个系统仅与数据交换中心予以连接, 同时借助于数据交换中心和其他系统实现数据的交换。 这极大地降低了接口的数量, 并保障了系统间的独立性, 促使系统的协同效率被极大提升, 有整体层面上促进了系统的运行效率及安全性能。

2.3 星状树

星状树的结构模式是基于星状结构基础之上的一类补充结构, 在此结构之中每一项数据交换中心和实际的应用接口完全符合星状结构的特征, 其交换中心借助于不同的等级连接为树。 此种结构在结合星状结构特征的同时, 也充分满足了电子政务分级、 分区的实际需求。

3 数据交换与共享服务平台机制

3.1 抽取应用工作

公共数据服务平台取得数据主题的内容具体可概括为如下步骤:

(1) 在实际应用对某项公共数据主题存在需求时, 便可对公共服务平台提出相应的请求。

(2) 如若工作服务平台当中已存在相应数据主题所请求的数据内容, 同时访问者的访问路径及身份均合法、 有效, 则公共平台直接给予其结果反馈; 反之, 则做出无权访问或暂无数据等反馈提示。

(3) 对公共服务平台做出数据访问请求。

(4) 通过数据传递引擎将接收到的访问请求提交至目标业务系统中。

(5) 目标业务系统对收到的访问请求进行处理, 若请求路径合法且访问者身份真实、 有效, 则给予其结果反馈。 反之, 则做出无权访问或暂无数据等反馈提示。

(6) 公共服务平台要对业务处理系统反馈结果予以处理, 同时将之放入到缓存当中。

(7) 在应用请求再次对访问缓存数据内容时, 直接给予数据反馈。

1) 在数据的缓存内容中大致涵括了两方面的信息内容, 即为永久性主题内容与临时性主题内容。 前一种内容涵括了对于支持决策或者是信息发布工作当中, 所以事先设定出的大多数信息内容。 此类信息内容经由公共数据平台的后台处理系统进行定时抽选获取。 因而, 针对应用请求的绝大部分数据主题内容, 均可由数据缓存之中直接获取。 同时临时主题是由一部分临时设计所获取到的数据信息, 通常这一部分内容会应用于一些特定的情况分析。

2) 在公共服务平台之上, 还会有一部分的后台守护代理, 能够定时性地对永久性数据主题采取获取操作。

3) 在数据缓存区域以及业务系统的工作模块中, 均具备访问控制程序, 依据数据主题之中的访问控制列表, 来对所有的访问请求予以相应的控制, 确保其合法性。

3.2 协同应用工作

协同应用的工作机制大体上与上述抽取应用机制是相似的。 然而不同的协同应用在及时响应、 应用交互层面对于平台的服务性需求更为明显, 其具体的工作机制大致可概述为下列几项步骤:

(1) 在公共协同平台的引擎控制下, 对于公共数据服务平台提供审批内容的相关数据。

(2) 公共数据服务平台当中会产生出审批应用代理实例, 主要是实现对审批协同平台的协同, 从而将审批事项的数据内容转向交由数据传递控制引擎。

(3) 数据传输的控制引擎将依据事物数据之中的目的地址, 产生出目的不同的审批子系统数据内容, 同时传输至相应的审批子系统审批模块之中。

(4) 工作于职能部门当中的审批通信模块将对审批事物数据予以解析, 而后选取出涵括有指令信息及数据信息的内容, 进而转变为针对系统内部审批模块的相应调动。

(5) 在内部审批完成后, 将结果反馈至审批通信模块, 并产生出相应的数据包, 再经由业务系统一侧的数据传递机制发送至公共数据服务平台。

4 结语

数据交换问题不单单仅限于电子政务系统层面, 其系统的集成过程也是需要经常面对的问题。 就数据交换与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 提出了借助于数据交换拓扑网络, 从而使各项物理位置相对分散的异构系统能够连接为一个整体, 此举不但能够直接解决掉电子政务系统当中数据的交换与共享问题, 并且也可广泛应用在其他领域之中。 此种方案手段所建构起来的体系系统, 不论是在新子系统或是旧业务系统之中均具备相应的独立性及灵活性, 能够为系统的进一步拓展提供以有利的扩展性。

摘要:就电子政务系统中的数据交换和共享服务平台设计展开了相关的分析与探讨, 阐述了目前电子政务系统中的数据交换问题, 就数据交换的网络结构予以深入研究, 并设计出了一种扩展性能较强的电子政务数据交换平台系统, 从而促成了异构数据库间的可视性交换, “信息孤岛”问题迎刃而解。

关键词:电子政务,数据交换,共享服务,异构系统

参考文献

[1]王芳.我国电子政务元数据的构建及其基于Web服务的共享实现[J].情报学报, 2015, (1) .

[2]武青海, 夏洪波.大数据时代下政府部门信息资源共享策略研究[J].统计与管理, 2015, (11) .

[3]邓媛媛, 李浩川, 白雅卿, 等.电子政务多数据中心地理空间元数据共享服务[J].地理空间信息, 2015, (1) .

[4]于颖.河南省电子政务云建设研究——以河南省政府与阿里巴巴合作建设政务云实例[J].信息系统工程, 2015, (7) .

篇4:电子政务信息交换平台的构建

关键词:业务数据交换平台;数据整理;中间件;工作流管理;信息孤岛

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355-02

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指标之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是促进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的战略举措。

目前,据统计,我国的各级政府部门掌握着全体社会信息资源的80%。在这些掌握社会信息资源的各部门系统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息交换和共享不畅的问题。如何提高政府部门信息系统的工作效率,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是当前电子政务发展的一个新课题。

一、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历程与趋势

我国电子政务在二十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一个内涵不断丰富、地位不断提高、作用不断增强的发展过程。虽然各级政府都大力推进了信息化建设,但有效信息的利用率低,“信息孤岛”、 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共享程度低、标准不统一等现象仍然比较突出,已成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共性的关键性问题。通过建立标准规范的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的信息管理支撑体系,实现政府信息资源建设、管理和应用的一体化,不断提高政府部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众服务的水平,已成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当务之急。

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就是将数字化的政务信息资源进行共享、交互与流通,从而达到管理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一致性、和协同性,为正确的分析和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也为新决策的实施与部署,政府服务管理职能的优化提供信息交互和部署的平台,使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实现从前端应用,信息共享与流程的交互,政务决策,到决策的实施与部署的端到端的全流程管理。

二、电子政务数据交换体系的选择

业务数据交换是实现跨政府部门间的数据交换,它以单一的业务对象信息在不同的职能部门间为交换基点,实现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

电子政务数据交换是随着电子政务发展互联互通的需求日益增加而产生的,政府管理本身的复杂性,决定电子政务结构的复杂性,要实现政府各部门之间进行交互式办公和处理大量为公众服务的事项;而每一个部门的管理业务本身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业务差别很大,要使这些不同业务部门的政府机构之间实现互通互联,做到“一线式服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各部门、各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主要有三种方式:

1、点对点互连。此种方式最为简单,两个系统之间各写一个接口就可以实现数据的交换。如果某个单位的信息系统发生变化,则相应的接口都会要进行调整。

2、数据交换中心。各应用系统与数据交换中心相连,通过数据交换中心来实现数据共享和路由。这种连接方式实现了数据的无缝交换和共享访问,保证了各应用系统的相互独立性和低耦合性,从整体上提高了系统运作效率和安全性。

3、业务数据交换。以单一的业务对象信息(如企业基础信息)在不同的职能部门间为交换基点,实现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业务数据交换不同于数据中心式的交换,首先它选择关联度高的业务实体,企业基础数据为中心开展政府各主管部门的业务,其他与企业基础数据无关的业务均不纳入交换系统当中。其次,平台共同拥有一个唯一标识,例如企业基础信息交换平台以企业组织机构代码做唯一标识,在面向企业服务的部门中形成了与企业紧密的服务关系。事实上,电子政务数据交换将被划分为业务数据交换和跨业务的数据交换。

三、业务数据交换平台总体架构

业务数据交换平台系统总体框架由交换前置机系统、数据交换总线系统、交换中心数据库、流程管理和服务监控系统组成。

业务数据交换台平总体架构图

(以企业基础数据交换平台为例)

1、交换前置机。交换前置机的主要任务是由部门业务数据库到前置交换机数据库之间的信息交换桥接接口,以完成两个信息库之间的在线实时交换。

2、数据交换总线:通过数据标准对比,实现不同部门前置交换信息库之间安全、可靠、稳定、高效的信息交换传递系统。

3、中心数据库:是以对象的原始数据(如企业登记注册信息)为基础,以元数据主键(如组织机构代码)为唯一标识,经在线实时交换及信息比对后形成的中心数据库。

4、管理与服务系统:由数据比对、对象基础信息库管理与维护、日志管理、用户及权限管理、数据备份以及对整个交换运行情况的监控等部分组成。

四、业务数据交换中间件系统

业务数据交换中间系统是通过集成不同应用系统之间形成松耦合连接,实现信息交换、路由、分发、转换等功能。数据交换系统主要以消息和异步通讯技术为手段,面向服务体系为框架,服务总线为基础,XML 为信息描述语言,实现各应用系统间的集成。

业务数据交换中间件系统由基础服务、消息服务、消息代理服务三部分组成。内置安全和目录管理提供安全认证、信息加密传输和资源访问控制等功能。同时,提供系统管理工具,实现系统的分布式远程管理和监控。

五、业务数据交换工作流程管理

业务流程管理系统是信息交互与管理的中枢,是应用系统间业务流程整合和信息纵横传输的控制中心。

流程管理系统基于应用集成技术和Web服务技术,独立于具体应用之外,提供流程设计、重组、部署、管理、监控、审计、优化的环境。

流程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流程建模。通过提供流程建模和设计工具,对业务流程规则与过程进行定义。

2、流程模拟。通过流程仿真运行环境,对设计完成的业务流程模拟运行,检查流程定义和各个节点配置正确与否,进行流程分析,提供各个节点资源消耗情况报告等。

3、流程运行环境。流程运行环境是流程管理系统的核心部分,它为流程的运行提供虚拟机、状态存储、流程数据存储、服务的调度、任务的分配等核心服务。

4、流程仓库。提供流程定义的发布、更改、删除和版本控制,以及相关服务的注册、索引、查询、更改和删除。

5、流程部署。提供流程发布工具,将设计好的流程发布到流程仓库中,供流程运行环境使用。

6、流程管理和监控。实现流程调整、系统性能监控、系统异常处理等功能。

7、流程审计。对流程实例的创建、资源的应用、执行的日期、执行的人员、流程的结果等进行审计。

8、流程分析与优化。提供流程的统计报表,分析流程运行中的数据,对流程中影响性能的节点进行优化。

结束语:电子政务信息交换平台的构建对于促进了政府管理流程优化、重组,提高了政府办公效率和管理水平将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能够有效地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塑造一种全新的政府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全国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实施要求[J].云南政报.2005.

[2]苏新宁,吴鹏,朱晓峰,闵东.电子政务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

[3]李绪蓉,徐焕良.政府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篇5:政务信息共享数据库建设方案

一、政务信息共享库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政务信息共享数据库是指结合政府各类决策支持系统、相关应用系统的接入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的需求,构建的共享数据库,它是政务信息交换共享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实现各类电子政务共享交换数据的有机管理,并为应用提供相应服务。

在经过基础设施建设、政府上网、政务公开、网上行政等发展阶段之后,随着电子政务工程的不断推进和深化,单一的政府机构业务系统建设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积累的政务信息资源已经具有相当规模。但与实际需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数据标准规范不统一,信息共享程度较低;各委办局之间互联互通不足,业务协同困难,难以发挥整体优势;缺乏统一的政务信息管理和服务机制。这些问题的症结之一是缺乏统一规划、规范建设的政务信息共享库。

建立政务信息共享数据库,就是为统筹地方政务信息资源的规划、管理、交换和使用,建立有序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为各个信息资源权威发布者提供规范、科学的共享发布手段,为各个资源使用对象提供资源的检索、定位与获取服务。通过与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提供的目录服务相结合,解决地方重要信息资源管理难的问题;与交换服务相结合,解决地方信息资源共享交换难的问题。通过政务信息共享库的建设,全面实现整个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一次建设,长久复用”的建设目标。

中办发[2002]17号文件的发布,标志着国家信息化以信息资源交换共享为主要建设思路的导向正在逐渐形成。建设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库,不仅符合电子政务工程整体发展规律,抓住了当前政府最关键的信息化建设需求,为电子政务工程的深化与开展,做出了大胆的尝试,而且对推动政府改革、提升政府工作效率、提升领导的科学决策能力,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政务信息共享库建设的需求分析

随着电子政务各个业务系统的建立和使用,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不但对基础地理空间信息、人口信息、法人信息和宏观经济信息等公共信息的需要越来越迫切,而且各个业务部门对其他部门专题数据的需求也非常强烈。目前这些信息中部分信息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信息的一致性和鲜活性还不能很好的保证。因此,要满足各部门业务流程和信息共享的需要,不但要在统一的数据标准下建立起信息资源基础库,而且要建立起对这个基础库的管理、维护、更新和使用的长效管理机制,使数据库能够不断的扩展、完善,保证数据的一致性、鲜活性和准确性,为整个信息资源的规划和建设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1、共享库基础功能需求

1)

对数据访问下载的支持

共享库系统要为政府用户及各级电子政务业务应用系统提供访问和下载信息资源的支撑服务。政府终端用户和各级电子政务业务应用系统通过用户身份认证和目录系统授权验证,将数据查询条件及查询要求提交到共享库系统,共享库系统分析查询条件及查询要求,对信息资源进行查找、定位、获取、打包返回给服务调用方。

2)

数据检查比对

共享库系统要为政府用户及业务应用系统提供数据检查比对支撑服务。政府用户及业务应用系统通过用户身份认证和目录系统授权验证,将需要比对的数据提交到共享库系统,共享库系统将用户提交的数据和共享库中数据进行一致比对。

数据检查比对服务,其服务对象不局限于各级政府部门,该服务将来也可应用于银行、中介、企业等经营性机构的日常业务,为社会公众提供信息资源共享利用的便利服务,通过合理的数据使用授权,扩大了信息资源的共享利用授权面,满足了用户对数据进行权威认证的需求,提高了信息资源共享利用水平,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利用走向社会公众,探索一条社会基础信息资源为政府、企业、公民全方位数据利用服务的资源应用模式新道路。

3)

数据同步

为保持共享库数据良好的鲜活性,需要建立委办局到共享库系统之间的数据双向同步更新机制。根据信息资源生产-消费模型,各个委办局既是信息资源的生产者又是信息资源的消费者。为确保共享利用的信息资源准确有效,各委办局需要及时将更新的业务信息同步到共享库系统,同时共享库系统还要将得到更新的业务信息及时同步给其他委办局,从而实现数据双向同步互动。共享库系统通过建立和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数据同步接口规范及同步策略规范,建立策略模式下的基于参数灵活配置的数据同步更新机制,提供数据双向同步服务,实现基础信息资源及时同步更新。

4)

数据规则约束检查

共享库数据要满足一致性、完整性、正确性要求。共享库系统需要提供数据规则约束检查手段,对入库数据按照业务逻辑规则进行完整性、一致性、正确性的数据清洗整理,保证共享库数据干净、准确、可靠。

5)

目录服务需求

按照信息资源管理体系框架结构,建立信息资源目录标准服务及元数据描述服务。

2、共享库安全需求

从三个方面提出共享库建设的安全需求:(1)

用户的安全性

系统提供和交换平台中用户认证层的接口连接,来保证用户的身份安全和访问安全。一是身份安全,只有经过身份认证的合法用户才能对系统信息资源进行访问,这通过用户认证层来保证;二是访问安全,经过了身份认证的合法用户只能读取被授权访问的信息资源,这通过信息资源目录系统来保证。

(2)

数据自身的安全性

数据对于共享库来说,是最基础的要素,它的安全性对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营、使用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系统要提供对数据库自身内容的安全备份和恢复功能,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可恢复性。

(3)

应用程序的安全性

电子政务业务应用系统通过用户认证系统、信息资源目录系统对共享库系统的数据访问进行安全保护。用户认证系统保证用户身份合法,信息资源目录系统保证用户信息授权访问合法,经过身份认证和授权验证,共享库数据可以通过服务形式返给应用程序。

3、共享库管理需求 1)

共享库的管理 信息资源管理中心进行统一的数据管理和授权使用。共享库逻辑上集中建立在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对共享库进行管理、维护。各政务业务应用系统对共享库的使用通过信息资源交换平台提供的统一访问接口实现。同时建立一套制度、规范保证共享库的稳定运行和长效管理。

2)

数据的更新维护

结合共享数据的分布情况、应用需求及数据逻辑集中管理要求,本着“谁拥有数据谁更新”的原则,制定合理的数据更新维护方案。做到共享库数据的及时更新,保持数据良好的鲜活性。

3)

数据的标准化

数据标准化包括数据内容的标准化、元数据的标准化等方面。数据内容的标准化:要结合共享库的内容标准,科学合理地划分数据结构,形成数据分类、分层的标准化组织结构形式。元数据的标准化:要结合共享库的元数据库标准,对数据内容进行精确描述,为数据目录服务和数据共享与交换提供基础。

4)

数据的扩展

要结合多层电子政务业务应用对共享数据的扩展需求,制定合理的共享库扩展框架,既能满足对现有数据项的管理,又能够很好的满足未来对扩充数据项的增加需求。

5)

信息资源的安全保密

必须加强数据资源的安全防范意识。制定科学合理的信息资源安全保障体系,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加强对信息资源的访问控制、授权管理,从而在源头上保证信息资源的安全。

6)

数据展现

通过应用开发,提供对数据内容和数据描述的浏览展现、查询、统计等功能。

三、政务信息共享库总体设计

1、政务信息共享方案的选择

通过对不同建设方案的分析比较、取长补短,“逻辑集中适度分布建设”方案兼有“集中建设”方案和“分散建设”方案的优点,又弥补了各自的缺点,是构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库的理想建设方案。

具体而言,各共建部门按照统一标准规范,整合本部门业务系统数据,形成共享数据库。根据具体情况,共享数据库一部分部署在各部门,自行维护;另一部分由信息资源管理中心管理运行。共建部门将共享数据库存放在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共用中心的网络资源、周边设备和专业化的运行维护人员及服务,可以充分保证共享数据库的运行更加安全、稳定和高效。

进一步从广义上来讲,在信息资源组织建设中,“逻辑集中、适度分布”的建设原则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集中建设统一的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元数据库、专题应用数据库,形成信息共享的基础;

二是构建星型结构的网络应用系统架构,实现共建部门通过访问中心就可透明访问共享信息资源的机制;

三是在共享数据库的建设中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按照“逻辑集中适度分布建设”方案进行具体的分级部署和实施。

2、政务信息共享库设计

政务信息共享库总体框架如下图所示:

如上图所示,信息资源管理中心中的数据库按所服务的业务功能,可以大致分为如下种类:

Ø

元数据库:存储元数据。

Ø

业务规则库:将业务抽象为一系列的规则存在规则数据库中。Ø

业务信息库:将从前置节点获得的重要信息存储在业务信息库中。

Ø

基础信息库:人口基础数据库、法人单位基础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等。

Ø

交换信息库:交换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信息放在平台日志库中。Ø

主题数据库:面向业务主体建立的、信息源唯

一、结构稳定的信息系统数据库。

Ø

决策支持库:使用者主要是机关单位、市委领导等决策相关人员,为其提供在业务信息、基础信息、主题信息基础上各种层次汇总的数据,辅助进行进行各种决策支持。Ø

其他数据库

包括资料和文档库、多媒体数据库、UDDI库等。分布在各委办局的数据包括两类: Ø

信息资源库

信息资源库数据来源于各委办局的内部应用系统,或来自于信息资源中心交换的数据,用于存储对外共享和交换的信息。

Ø

交换信息库

将与其他部门进行的数据交换信息记录到交换信息库,以便各委办局自行统计、分析数据的去向与用途。

四、政务信息共享库建设成功的关键要素

东方通科技公司主持规划设计了北京市政务信息交换共享库、石景山区电子政务试点“医疗行业监管专题数据库”等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总结出政务信息共享库建设的关键要素如下:

1、信息资源的采集管理机制

政务信息采集过程涉及到多方协作,密切配合,并且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规范来约束、监督,才能保障政务信息及时、准确的采集到有效数据。对政务信息采集的监控管理主要从管理手段上进行,规定有些资源必须共享,落实责任到领导人。同时对具备共享条件的系统,限定资源接入的时间,要求接入单位业务负责人和负责接入的技术人员协力配合,按时完成接入工作,并对接入情况汇报备案。政务信息资源更新也需要通过管理制度来确定更新流程,建立“零更新上报”制度,确定责任到人,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

2、信息资源的采集技术机制

政务信息采集有多种方式,包括文件填报、邮件、数据交换、公文传输等。对于存在数据交换共享平台的政务系统中主要采用两级数据库同步和文件传输的方式采集数据。主要步骤有:业务申请、审批、原系统调查、接口设计、资源定义、用户定义、服务配置、系统联调、试运行等步骤,对于每一个应用都要分别进行。

3、信息资源的统一存储管理机制

政务信息的合理存储是有效利用的前提。数据安全、备份与恢复机制、历史数据管理规则、失效数据清理机制、存储人员工作制度等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存储管理机制。

4、信息资源的统一存储技术机制

信息资源对统一存储技术机制涉及到政务信息共享库的逻辑设计、物理设计、命名规则、接口设计等内容。

5、信息资源的统一利用管理机制

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是政务信息共享库建设的根本目的。合理的信息资源的统一利用管理机制能够保障信息资源安全、充分、有效利用。

6、信息资源的统一利用技术机制

信息资源的统一利用技术机制涉及到信息资源的展示、访问权限的控制、对外服务的提供方式等内容。

篇6: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市场

第一,基础信息的采集。我们的大量信息还是要依赖手工录入,因此存在效率低、差错率高、更新不及时等问题,影响后期的整个传输和应用,而这是信息化的基础。如何解决物流信息的采集问题是起点,接下来是信息的共享和交换。

第二,在“十一五”期间我们可能采取的一个方案是将RFID用在物流装备上,而我们的商品可能还是以条形码为主。这样的方案作为我们物流信息化的基础框架,通过进行动态跟踪识别,间接掌握商品的信息,而不是一下子将RFID技术用到每一件商品上,

第三,平台式信息交换共享的体系。建立公共平台已经成为共识,大家都在呼吁信息整合。但是,大家有时把公共信息平台理解成为一个有形的机构,一个集中信息储存管理的机构,或者是集中管理的数据库。我觉得这样的理解是非常狭隘和不全面的。我理解它是一个体系,有很多层次的工作要做,建立一些必要的集中管理的数据库可能是需要的,但是更多的还是信息交换、信息共享的一种机制,一种模式。所以,平台实际上是要创造一个信息交换、信息共享的方式和环境。

篇7: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市场

有效打破“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

问:文件出台的背景是什么?有何重要意义?

答: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政务信息资源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政府部门已经成为最大的信息数据生产、收集、使用和发布单位。但因跨部门共享机制不健全、政策制度滞后等原因,影响了数据资源共享应用的整体效能。

《办法》是国家推进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制度建设的重大举措,也是我国第一份关于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规范性文件。这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将改变我国政务信息共享“无据可依”的历史,有效打破“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使政务信息共享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同时,通过政务信息共享引领带动大数据创新应用和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重构生产经营方式和经济治理模式,将成为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

解决信息共享三大难题

问:信息共享是被提了很多年的电子政务领域的“老大难”问题,到底难在哪?

答:一是制度缺位,不敢共享。对于部门信息资源的所有权、管理权和使用权以及信息共享的责任主体等,一直没有从制度层面予以明确。推进信息共享只能从工作层面协商解决,一个项目的共享协议往往需要几个部门协商很长时间,共享的数据质量、时效性等均难以保障,大大影响项目建设进度和政务效能。

二是认识不足,不愿共享。信息资源独有专享的权属观念在各个部门普遍存在,缺乏内在动力和外部约束机制,造成政府信息资源部门化、部门信息资源利益化,各部门在信息共享中想得到却不愿付出,严重影响了政府信息资源的潜在效益。

三是环境滞后,不会共享。我国政府信息共享尚未形成统一的平台和标准体系,对数据格式、质量标准、数据可读性等均未作出明确要求。当前,少数地方的`局部探索,也是自己定标准、自己建平台,形成了“信息孤岛”。

问:《办法》如何推动解决信息共享难题?

答:首先,《办法》明晰了信息共享的权利和义务,界定了信息共享的范围和责任,将有效解决由于制度缺位带来的“不敢共享”的问题。

其次,《办法》强化了对信息共享工作的管理、协调、评价和监督。一方面,加强绩效评价,对于信息共享工作突出的部门,采取激励措施,正向引导各部门共享数据;另一方面,强化监督问责,对于未按要求开展信息共享工作的部门,采取审计监督等措施,建立问责机制,解决“不愿共享”的问题。

第三,《办法》明确要求建立信息资源目录制度,各部门按照统一的标准制定信息资源目录,明确可以共享的信息资源,并通过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进行跨部门数据共享,有效解决环境滞后带来的“不会共享”的问题。

多措施推动政策落地

问:推动政策落地,《办法》采取了哪些保障措施?

答:一是明确责任机制,加大统筹力度。促进大数据发展部际联席会议负责统筹协调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工作,各政务部门应建立健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制度,明确目标、责任和实施机构。

二是建立约束机制,加强项目管理。建立国家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投资和运维经费协商机制,凡不符合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网络安全要求的,不予审批建设项目,不予安排运维经费。

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监督管理。组织编制信息共享工作评价办法,每年对各政务部门提供和使用信息情况进行评估。

问:在《办法》推进落实方面,下一步有何计划?

篇8:政务信息编目交换系统设计研究

目前, 各级政府部门都拥有大量不同格式的政务信息资源, 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和信息共享平台, 造成了不同部门资源分散、信息共享困难、信息资源利用率不高的现状, 形成彼此隔离的孤岛式的信息系统, 严重影响了各级部门日常业务的开展[1]。随着电子政务水平的不断发展, 跨部门资源整合、信息交换的需求日益迫切, 解决部门间横向业务协同与信息交换成为提高政府信息化水平的必然要求, 建立政务信息编目交换系统势在必行。

一、系统功能

系统能有效地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发现、定位和普遍共享, 促进各级部门共享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信息整合

对关系数据库系统中非结构化信息内容进行批量迁移与信息同步, 通过对各级电子政务应用系统中异构数据库的统一查询和访问, 实现异构数据库之间的平滑接入。

2、数据管理

系统对整合的各类政务信息资源, 进行数据资源的建设与维护、用户管理、系统管理、统计与反馈等方面的统一管理。

3、动态发布

将建成的法律法规、内参、互联网信息、文件及批示、督查专报等信息实时动态地发布到统一的发布平台上, 供各级领用户在授权范围内进行查询与浏览。

4、检索服务

在自然语言理解与处理的基础上, 用户可以进行任意词检索、多字段复合检索、逻辑检索、二次检索、历史检索与距离检索等。

二、体系架构

1、技术架构

本系统技术架构分为四层:资源层、目录层、服务层、应用层[2]。

资源层是指各级部门可以公开和可以在部门间共享的信息资源, 包括各类共享信息库、共享文件库、网站数据库等资源。

目录层是指各级部门根据协同应用的需要建立的部门间共享指标项目目录库。随着各级部门目录库建设的不断成熟, 共享资源总目录库也逐渐形成。

服务层是指系统向应用层或其它应用系统提供各类应用服务接口, 以方便应用的调用、编目系统的信息交换和访问。

应用层是指面对用户的展示层。用户使用应用层提供的各类工具进行信息资源的检索、查询、访问, 也可进行信息的著录和注册, 以及对信息目录进行管理。

2、系统组成

政务信息编目交换系统包括信息库子系统和目录交换子系统。

1) 信息库子系统

信息库系统由政务部门的共享信息库、目录内容信息库和系统服务中心的目录内容管理信息库、服务信息库组成。

部门共享信息库是指存储本部门用于共享的信息资源, 包括图片、文档、音频、视频、网页、服务等多种格式的电子化信息资源。

部门目录内容信息库是指存储由编目系统提取部门共享信息资源的基本特征而形成的目录内容。

目录内容管理信息库是指存储各部门注册到系统服务中心的目录内容。系统服务中心使用目录内容管理信息库实现对所汇集目录内容的管理。

目录内容服务信息库是指存储用于发布的目录内容。系统服务中心使用目录内容服务信息库提供目录查询检索服务。

2) 目录交换子系统

目录交换子系统包括编目模块、目录报送模块、目录管理模块及目录服务模块组成。

编目模块是基于核心元数据标准开发的目录生成模块。信息提供部门使用编目系统从不同形态的政务信息资源中人工或自动抽取数据, 并生成目录。编目模块包括目录采集、主题词提取与分类、目录管理、系统管理等功能。

目录报送模块实现各部门目录数据向最高层系统服务中心的传输, 实现部门与系统服务中心间目录数据的在线、实时交换[3]。目录报送模块的功能包括信息提取、信息传输、信息分发、管理监控。

目录管理模块实现对系统服务中心目录数据服务的集中管理, 包括目录互访、目录管理、系统管理等功能。目录管理模块包括目录审核、目录发布、数据同步等功能。

目录服务模块将政务信息目录按照多种分类方式发布到系统服务中心、网站供使用者进行浏览, 并提供多种查询方式。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目录发布, 二是目录检索。目录发布以Web形式对外提供服务, 目录检索通过基于Web的检索, 实现用户对目录内容的浏览与查询。

3、系统安全

1) 对部分用户进行身份鉴别, 并赋予相应权限, 同时要保障认传输数据的保密性与完整性。可以对认证用户配备含证书的USB Key, 在接入路由器和应用安全网关之间部署SSL VPN实现该安全需求。

2) 利用安全隔离与信息交换设备实现信息共享环境和业务办公系统全隔离, 以及实现特定表单数据的交换。

3) 利用包含VPN功能的通信安全网关实现抗攻击和建立安全通信通道, 保护数据传输完整性和数据传输保密性。

4) 为了实现对整个系统的集中管理, 部署集中安全管理平台, 为安全管理员、系统管理员、安全审计员提供管理平台, 实现对系统安全的整体管控。

三、结束语

系统采用自动化技术对不同类型的资源进行“集散结合式”的采集与批量编目交换, 实现了跨区域、跨部门的政务信息资源的整合、发布及检索服务。系统的应用能够促进政府各级部门间信息的互通有无, 满足各自业务的应用需要。此外, 系统对政府部门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与维护, 减少应用接入的复杂性, 避免重复建设及基础设施重复投资, 节省了政务费用开支。

摘要:文章主要介绍了政务信息编目交换系统的设计研究。本系统能实现各类异构政务资源的高效整合、编目、交换, 加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 辅助提高行政质量和效率, 促进电子政务水平发展。

关键词:政务信息,编目交换,数据库

参考文献

[1]史超.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方案与框架研究[D].2009 (3)

[2]门宇.基于J2EE框架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的设计与开发[D].2008 (18-24)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市场】相关文章:

地理信息共享交换平台05-09

政务信息报告05-16

政务信息管理05-06

政务信息公开制度05-24

开展政务信息公开05-27

政务信息公开范文06-05

政务信息简报范文06-05

政务信息报告范文06-05

政务信息平台范文06-05

加强政务信息工作07-06

上一篇:语文通测阅读练习概括段意下一篇:母爱让我心动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