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养老社区

2024-05-23

高端养老社区(精选十篇)

高端养老社区 篇1

一、调查对象基本特征分析

此次调查对象中, 男性41.91%, 女性58.09%;以60-69岁和70-79岁年龄段为主, 分别占41.13%和30.80%;以中专/高中和大专/本科人群居多, 分别占38.79%和31.58%;三代同堂为主 (42.30%) , 其次为夫妇同居 (38.01%) 、与子女同住 (16.18%) 等;身体很健康和比较健康的比例之和高达95.12%。此外, 本次调查还包括了21.44%的潜在老人 (50-59岁) , 作为潜在老人的他们同时又是老人的子女, 这样的双重身份使得他们对于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更加迫切和明确, 从而让整体调查结果更具现实意义。

二、居家养老服务的潜在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一) 生活照料

便民维修需求最高, 达76.18%, 而潜在老人的此项需求更是高达82.73%;其次是家政服务, 达63.52%, 对此潜在老人的需求达74.55%;再者, 老年食堂需求也较高, 达57.82%。相对而言, 安装一键通设施的需求度不高, 为42.18%, 且主要集中于高龄老人或身体不太健康的老人。理发等卫生照料、代购物品等和日托中心的需求度相对较低, 这主要由于大部分老人身体健康状况良好, 对于以上几项生活问题基本可自理。

进一步将家政服务和老年食堂的需求与老人基本特征作交叉分析, 研究对此有需求的老人特征。首先, 就家政服务而言:50-59岁潜在老人的需求较大, 达74.55%;需求随文化程度提高而递增, 大专/本科学历的老人需求达7337%;独居老人需求最大, 高达81.82%, 其次为三代同堂, 达77.42%;不太健康的老人需求较大, 达72.73%。其次, 就老年食堂而言:需求随年龄和文化程度的提高而递增, 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需求达76.47%, 大专/本科学历的老人需求达63.82%;不与子女等同住的老人需求较大, 独居老人的需求高达81.82%;不太健康的老人需求高达81.82%。因此, 在开展以上服务时需重点考虑主要需求人群的特征, 丰富服务内容, 确保服务水平, 制定合理价格, 以尽可能满足老人的切实需求。

(二) 医疗保健

健康检测和定期体检的需求较高, 分别达63.52%和63.03%;其次是建立医疗健康档案和健康宣传、讲座、咨询等, 分别为53.60%和45.16%;康复护理的需求较低, 为1935%。在这一类别中, 潜在老人和≥60岁老人的需求情况基本相近。可见, 老人的健康意识普遍较高, 对于自身健康的关注程度并不因年龄的变化而产生较大改变。

(三) 法律维权

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的需求较低, 为18.86%, 潜在老人的需求为20.91%。虽然总体需求度相近, 但是就需求程度各细项的百分比情况, 我们不难发现, 潜在老人的法律维权意识相对较高, 其总体需求不高的原因与此项目的特殊性有关, 我们建议若为老人开设服务热线, 其中可包含法律咨询等服务。

(四) 文化休闲

老年活动室的需求高达82.13%;其次是组织旅游活动, 需求达58.06%;图书阅览室、组织公益活动和举办专题讲座的需求相对偏低, 分别为50.62%、44.91%和42.93%。

进一步将组织旅游活动需求与老人基本特征作交叉分析, 研究对此有需求的老人特征:女性需求大于男性;需求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减, 这与身体健康状况及活动能力有关;小学及以下学历的老人需求较大, 达68.85%;与子女同住和三代同堂的老人需求较大, 均超过60.00%。关于旅游类型, 大部分老人表示希望为杭州周边的短途休闲一日游。

(五) 体育健身

体育健身活动场所和设施提供的需求最高, 达65.01%;其次是太极拳、健身操等培训, 达53.85%;再者是组织晨练队, 达51.36%。社区管理人员可酌情考虑此项目的开展, 以此带动全民运动, 保持身心健康。

进一步将太极拳、健身操等培训需求与老人基本特征作交叉分析, 研究对此有需求的老人特征。男女需求相近;50-59岁潜在老人的需求较大, 达65.45%, 需求随年龄增长而递减;中专/高中学历和初中学历的老人需求相对较大;三代同堂的老人需求较大, 达68.20%;需求随老人健康状况的下降而递减。

(六) 精神慰藉

据调查, 现有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的开展并未涉及到精神慰藉这方面, 而此次调查的老人中独居比例仅占2.14%, 导致了精神慰藉需求不高。其中, 需求最高的为开设服务热线, 达33.00%, 社区管理人员可酌情考虑整合各个社区的综合资源, 在各社区分设各专题热线, 以满足老年业主的需求, 为老人切实提供帮助。

三、居家养老服务的改进建议

(一) 加强宣传, 提升业主对居家养老服务的认知度

据调查, 对于“居家养老服务”表示非常了解和有一定了解的老人不足40%。对此, 应加强“居家养老服务”的宣传力度, 广泛宣传其工作的宗旨, 宣传服务对象、服务项目、服务方式等, 积极听取老人的意见和建议, 营造良好的居家养老氛围, 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二) 系统规划, 完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

整合社区现有资源, 完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 为老人的幸福生活创造良好物质条件。据调查, 老人关于完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议主要为:1.提升老年活动室功能, 80%以上的老人表示对老年活动室需求较大, 目前老年活动室的活动基本以麻将、棋牌为主, 老人希望能增设乒乓球等活动;2.开办老年食堂, 近60%的老人表示对老年食堂的需求较大, 其普遍可承受的价位为每人每餐10-15元;3.增设老年健身设施及场所, 65%的老人对社区体育健身活动设施及场所的提供有一定的需求, 并希望能进一步完善现有服务。

(三) 按需服务, 拓展居家养老服务项目

根据真实调查结果, 针对老人的切实需求设置服务项目, 构建多层次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满足老人的个性化需求。据调查, 60岁以上老人的需求前10位分别是老年活动室 (82.13%) 、便民维修 (76.18%) 、体育健身活动场所和设施提供 (65.01%) 、家政服务 (63.52%) 、健康检测 (63.52%) 、定期体检 (63.03%) 、组织旅游活动 (58.06%) 、老年食堂 (57.82%) 、太极拳、健身操等培训 (53.85%) 、建立医疗健康档案 (53.60%) 。

(四) 高效培训, 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

在调查中, 不少老人反映居家养老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如管理人员处理问题效率较低、社区维修工技能不强、家政服务无法满足需求等。对此, 应加强服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培养一批热爱养老服务工作、有专业知识的服务人员, 建立一支有爱心并相对稳定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同时, 可积极动员社区低龄健康老人参与志愿服务, 发挥其老有所为的作用, 营造和谐的居家养老氛围。

摘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形式, 随机调查了杭州市中高端社区513位老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 分析了其潜在需求及影响因素, 并提出了中高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中高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影响因素,杭州市

参考文献

[1]初炜等.老年人群养老需求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7 (12) .

[2]方秀云.社区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对策研究[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6 (5) .

[3]和谐社区课题组.居家老人生活及“居家式社区养老”需求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2006 (12) .

高端养老社区 篇2

花200万元买泰康养老保险可住高端养老社区?承诺“不对

劲”

泰康保险集团(下称泰康)很早就提出要建设高端养老社区。投保人购买一份保费不少于200万元的相关养老保险便能享受入住养老社区的增值服务。目前,北京、上海、广州的养老社区已开园,武汉、成都、杭州、苏州、三亚的用地已经竞拍成功,但是深圳地区的选址尚未确定。不少在深圳地区购买了相关保险的消费者觉得“这不对劲”。目前,有客户在交涉长达两年之后认为深圳养老社区的开建或将遥遥无期,已经通过法律途径起诉相关公司。产品200万元的“保单+养老社区”近年来,随着老龄化的加剧,中国的养老保险市场不断壮大,各保险公司纷纷推出各种各样的养老保险产品。这些养老保险产品同质化较严重,竞争点基本都是收益或者分红。然而,泰康人寿推出了“保单+养老社区”的服务模式,将部分养老保险产品对接高端医养融合社区。在泰康人寿的官网上,有一款养老保险产品的特点写着:“一辈子都能领的养老金,可获取高额收益,或入住顶级养老社区,灵活选择更自由”,这款产品的报送时间是2012年。目前,不少商业银行都在销售可入住养老社区的泰康养老保险产品。在销售的过程中,相关理财人员会向消费者说明泰康养老社区的现况以及规划。南都记者了解到,上述提到的泰康养老社区,其实就是一项增值服务,投资实体是泰康旗下的子公司泰康之家。购买泰康相关养老保险产品且金额达到200万元的投保人,可签署确认函以获得保证入住权以及夫妻双方父母的优先入住权。2014年,泰康之家的宣传资料显示,泰康之家养老社区首批选址北京、上海、广州,正在筹备中的城市有大连、青岛、武汉、苏州、杭州、成都、昆明、厦门、深圳等城市。在2013年泰康之家的刊物上,泰康养老社区的全国战略图显示,第一阶段(2012年)布局北京、上海、广州,打造品牌旗舰店;第二阶段(2013年后)拓展重点核心城市,其中重点核心城市就是上面提到的9个城市。目前,北京、上海、广州的养老社区已开园,武汉、成都、杭州、苏州、三亚的用地已经竞拍成功,但是深圳地区的选址尚未确定。不少在深圳地区购买了相关保险的消费者觉得“这不对劲”。承诺“肯定会在深圳建养老社区”陈小姐是在2014年10月份的时候得知泰康要在深圳建养老社区的。当时,泰康人寿深圳分公司(下称泰康深圳分公司)保险代理人员告诉陈小姐,泰康之家欲在深圳建立高端养老社区,不管是医疗条件还是其他的硬件设施都非常好,很适合老年人养老。陈小姐全家都定居在深圳,家里的两位老人也都70多岁了,他们打算将两位老人家安顿在深圳的养老院。但是他们看了很多养老院,都不太满意。当陈小姐得知泰康人寿的养老社区规划之后,非常喜欢。陈小姐从该代理人员处得知,入住泰康养老社区的资格和门槛是要买一份储蓄分红型保险。该保险每年交20万元,一共交10年,合计200万元。由于泰康深圳养老社区非常符合陈小姐的期望,且该销售人员跟陈小姐确定,泰康肯定会在深圳建养老社区,选址已经确定。陈小姐买了一份储蓄分红型养老保险,并缴了一年保费。次日,泰康与陈小姐签署泰康人寿保险客户入住养老社区确认函(下称确认函)。但该确认函中的社区并不在当时泰康所承诺的深圳,而在广州的萝岗。鉴于泰康工作人员再三承诺深圳将很快建立养老社区,待建成后即可将陈小姐家人转至深圳,陈小姐签署了该确认函。纠纷已交20万元保费怎么办?2015年,陈小姐从泰康深圳分公司销售人员处得知,泰康规划建深圳养老院的那块地皮没竞拍成功。于是她就停止了交保。2015、2016年这两年间,陈小姐不断向泰康方面了解深圳养老社区的情况。由于频率很大,连接待陈小姐的工作人员都换了三个。但是他们都跟陈小姐说,“深圳养老社区项目快落实了。”在这期间,泰康深圳分公司的一位资深理财经理告诉陈小姐,如果等不及的话,双方可以协商将陈小姐的20万元转去其他的产品。然而陈小姐表示,相比较于其他的储蓄型保险,她买的那份分红并不是最高的,她之所以购买完全是因为养老社区。后来,泰康的工作人员建议陈小姐让家人暂时在广州的粤园入住,到了深圳养老社区建成再搬回来。直到现在,陈小姐也没有交第二次保费。陈小姐认为,其一,她不知道泰康深圳养老社区是否会落实;其二,泰康相关养老保险产品依然在商业银行热卖,而投保人以及投保人夫妻双方父母的入住权能否保证她心里也没底。目前,陈小姐已经通过法律途径起诉相关的公司。追问A泰康养老社区是否会在深圳建造?是否规划说法不一目前还没选好地对于泰康深圳养老社区项目的情况,南都记者以消费者的身份走访了一些商业银行,了解的情况各不一样。一位泰康深圳分公司负责银保渠道的工作人员王先生介绍说,泰康养老社区肯定会在深圳建造,两年左右,泰康会敲定养老社区在深圳的选址。一些商业银行的理财人员则表示,深圳养老社区肯定会建,至于具体时间就不敢保证了。如果消费者对入住深圳养老社区有着迫切的需求,泰康的养老社区应该不合适。而泰康人寿网销人员的回复则是,“目前没有规划在内。”该网销人员表示,泰康养老社区走高端路线,不是普通的养老院,目前已经规划的8座城市的养老社区,在地理位置上都隔着一两个省份,广东地区已经有广州粤园,暂时还没有规划要在深圳建一个。这一点,她已经向相关领导确认了。对此,泰康深圳分公司副总经理阚女士则表示,深圳一直是泰康养老社区布局和规划的重镇,不过目前还没有选到合适的地块,因为养老社区的选址考虑到周边是否有医院、交通是否便利、环境是否优美、地价高低等因素。B如何保证投保人的入住权?泰康:会进行数据监控,预计有多少老人入住陈小姐介绍,2014年购买保险的时候,销售人员对其称该保险(投保人享有养老社区入住权)在深圳地区已经销售了1000份。她表示,消费者并不了解相关产品的销量以及养老社区的规模,即使深圳地区在不久的将来会建设养老社区,泰康也未必能保证投保人的入住权。南都记者在走访的时候了解到,目前,深圳是全国购买这类保险最多的一个地区,平均每年可以卖1000份左右保费达到200万元的保单,今年一季度深圳地区已销售了近300份200万元以上的保单。对于深圳养老社区的规模,王先生说,“广州粤园有1300户,深圳的泰康养老院会隶属广州管理,数量不会比广州的多。正常的情况是,一份保单一户住房,如果双方父母都入住,那就是户型大小的问题。”阚女士则表示,每个城市都会根据竞得的地块合理规划户数,目前,深圳的地还没选好,还不知道规模大小以及户数的多少。对于相关保险的销售情况、确认函签署的情况,阚女士表示,这个是商业机密,不方便透露。陈小姐的代理律师罗律师则认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有知情权。陈小姐冲着养老社区购买养老保险,她应该有权知道养老社区的规模以及相关养老产品的销量。泰康人寿不应该以商业机密为理由推脱。虽然深圳养老社区的规划尚未确定,但是泰康深圳分公司方面表示,不会出现不能保证入住权的情况。“入住的情况是动态的,并不是说有入住资格的人同时入住。符合条件的消费者或者其父母需要提前18个月申请,泰康会进行数据监控,预计什么时候会有多少老人入住养老社区。”阚女士解释说。南都记者获悉,投保人入住养老社区的条件是:合同有效;入住年龄女性55岁以上男性60岁以上;缴费金额不少于200万元。由于投保人夫妻双方的父母享有优先入住权,他们不需要等到缴费金额超过200万元才能入住,主要进行身体状况评估以及提前18个月申请即可入住。目前,相关的养老保险产品仍然在商业银行以及泰康人寿营业点销售,销售人员也会告知消费者,如果投保人或其父母符合条件的,可以先申请入住广州粤园,等到深圳养老社区建成再搬回来。延展深圳养老需求旺盛买类似产品要注意深圳已经成为保险公司布局养老保险市场的重镇。南都记者了解到,目前除了泰康,还有其他的保险已投资或计划投资保险养老社区项目。在购买类似以养老社区为增值服务的保险产品时,消费者应注意存在的风险。首先,这些养老社区都是一些远景规划,时间周期长,变数很多。一位保险法专家向南都记者介绍,“购地不是买白菜,消费者应该知道购地存在很大的商业风险。以陈小姐为例,如果她在签合同时知道泰康之家深圳养老社区尚未完成购地,那么她应该知道购地也可能不成功。”其次,现在深圳房价以及地价都非常高。如果保险公司要在深圳购买一块用于建设养老社区的地方,消费者应衡量保险公司的资质、拿地能力及其可能性。本版采写:南都见习记者 黄玉凤

日医学馆高端养老计划 篇3

日本40%的老年人,在晚年时,会选择一家养老机构度过他们的晚年。其中,在日本介护业界排行第一的日医学馆,是日本老龄化社会养老服务红利全面开启的一个缩影。

养老服务提供什么

介护是日本养老服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日医学馆最重要的盈利来源,占比50%以上。

日本曾经受到过中国儒家文化的熏陶,具有家庭养老的传统,“孝顺”是他们价值观念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日本人,把看护老人称为“介护”,不像一般的养老服务,老年人得到的只是一张床、一碗饭,并没有得到太多精神方面的照顾。他们之所以叫做“介护”,而不是“照顾”、“护理”,是因为日本养老服务,不仅仅停留在看护好老年人这一基础层面上,而是帮助老年人实现自理,维护老年人的权利和尊严。

2014年6月数据,日医学馆与各类医疗机构和福祉设施机构合作,提供介护服务的据点共2429处,居住系列的介护设施达381处。前者主要是日医学馆作为服务提供商,独立提供或者与医疗机构、福祉设施机构合作,提供各类介护服务。

后者即属于我们常说的“养老地产”范畴。日医学馆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长期租入物业(一般为25或30年,到期自动续租),先取得日本都道府县等地方政府制定的介护保险指定设施的资质,按照行业标准自行投资并兴建各类定位不同的“有偿老年公寓”(是日本福祉设施的一种,名称并非日医学馆独有)。有些项目直接租赁已建成的公寓等住宅物业,通过改造和重新装修之后推出。

墨田模式

日医学馆旗下的墨田项目比较有代表性,虽然项目收费偏高,但提供的服务非常细致,主要吸引中高收入的老年人,目前的入驻率是100%。

服务方向

墨田项目于2009年3月正式对外营业,服务的对象包括生活自理和需要介护服务的各层次老年人。公寓采用酒店式的管理方法,在各方面服务细节上都努力营造“温馨如家”的氛围,体现细致入微、无可挑剔的高标准服务。老年人出门时,员工鞠躬道声“您慢慢走”,回来时,听到员工亲切地说“您回来了”!

因为入驻的老年人平均年龄在80岁以上,以单身老年人为主,所以项目一般建立在离老年人的家五公里范围内,或者是城市的近郊,环境又好,也方便子女照应。

收入来源

项目模式为“一次性入住金+月金”,共有四种不同的设计方案。因为墨田项目为东京都指定介护保险定点机构,因此被介护保险认定为“要支持”或“要介护”的老年人,只需付介护服务费的10%,剩余90%由介护保险支付,医疗费、理发费等介护保险外的个人费用由老年人承担。

项目主要支出

由于日本整体工资水平较高,服务价格非常昂贵,项目人员工资支出约占70%。物业租金支出约占20%、行政耗材及能源支出约占10%。作为高档公寓,墨田项目在内部装修、设备配置方面投入的成本比一般老年公寓高20%。

运营要点

项目运营的两个关键环节是员工和入住率。人手短缺是项目运营的重要障碍。介护人员取得资质的周期比较长,介护人员先向各地方自治体提出申请,通过考核,并经过100小时的培训和实习后,才取得介护资质。目前介护人员需求缺口约100万人。

介护人员的工资普遍低于护理人员或医务人员,能否招到合适的介护员工,并维持工资水平将影响运营的成效。此外项目运营是否成功也取决于入驻率,一般入驻率达到80%就可实现盈亏平衡。

连锁复制

日医学馆的“居住系列”是介护事业部的重点业务,近年来发展迅速,其中较为人气的子系列“日医之家” 类似于连锁品牌,以每年3~4家的开业速度,在东京首都圈范围内展开多达55个项目,而且都有较高的入住率。这种快速复制能力一方面来自于日医学馆的品牌效应,另一方面来自于它对“软件”和“硬件”的掌控能力。

在软件方面,日医学馆拥有多条产品线,可以为“在宅系列”和“居住系列”提供各种服务。在硬件和人员方面,单个项目由日医学馆旗下的子公司——日医Care Palace株式会社统一管理。

日医Care Palace制定好各种管理规章制度,组建每个项目的运营团队,取得介护服务资质后,展开营销宣传。等客户签订入住意向后,总部根据入驻率和所需的介护服务,向项目分派各类介护人员,项目开始营业。只要在项目建立前,总部经过充分调研,选择合适的地理位置和物业租赁,单体项目的运营比较容易获得成功。

连锁化经营策略

日医Care Palace株式会社从业人员超过2000人,主要负责经营两种类型的有偿老人公寓,市场定位各有侧重。

第一种叫做“日医Home”(直译为“日医之家”),是24小时常驻配备介护服务人员的老人公寓;第二种叫做“Iris Garden”(直译为“爱丽斯花园”),是面向高龄老年人的出租住宅,可以按需求提供支持服务,但并不属于介护保险所认定的设施。如果客户提出进一步的介护服务要求,可以转到“日医之家”。墨田项目属于第一种,日医学馆的另一项目——“北浦和”属于第二种,这种项目不直接提供介护服务,对高龄老年人吸引并不大,入住率也相对较低。

除了有偿老人公寓,日医学馆的介护部门还提供一系列介护和护理服务。在设计项目产品时,由于拥有完整的服务产品线和人员储备(包括教育部门提供的介护人员),因此通过添加或减少其中的服务元素,有助于项目在连锁化经营下,得以迅速复制,并保证较高的服务质量。

定位精准

项目定位非常关键。选择合适的地理位置,一方面可以降低物业租金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吸引该地段周边中高收入的老年人客户。一般来说项目收费适中,介护服务水平较高,对老年人客户的吸引力较大,有助于保证入住率。

规模大小适中

日医学馆推出的各类老年公寓产品,项目规模一般不大,房间数大多集中在50~70间左右。大体量项目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先期投入成本高,收费较高,容易影响入住率 ;二是选址不当,缺乏灵活性,加大转换难度;三是介护和护理服务人员、劳务费相继增加,加大管理难度,容易造成服务质量下降。因此项目体量小,具备先期投入少、销售周期短、人员配置少等优势,并且灵活性较高,在连锁经营管理下容易迅速复制。

产品设计人性化

产品设计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心理状况,特别是中高收入老年人,需要高质量的介护服务和舒适温馨的居住氛围。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对介护服务的需求不一样,在产品设计上需要做特别的考量。

临海市中高端养老服务业探索 篇4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模式,养老休闲山庄

2014年,临海市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2.2%, 快速进入人口老龄化时期,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同时当今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由于老年人的年龄、 收入、文化水平等具有较大差异,个人爱好也有较大差别, 老人希望的养老模式也会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养老模式大致有家庭养老、社区养老、社会养老三种模式。 临海市处于台州地理中心,山清水秀,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宜居城市,交通便利,适合发展养老产业。 下文着重就中高端社会养老做一些探索。

根据临海实际情况,我们提出“ 休养山庄”概念:就是专门为文化层次高、养老资金较丰厚的老年人群建造的生活设施齐全、公用设施配套完备的老年人社区。 老年休养山庄以养生为主,环境幽雅安静,空气清新,既要远离城市喧嚣,又不可过于偏远加重老人孤独感,所以选址应交通便捷,水、电、气、通信等基础设施齐全的城市中心边缘。 另外,老年休养山庄除了老年人居室以外,还包含了餐饮购物、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配套设施,甚至要配置幼儿园、 小学( 隔代照顾的现实需求) ,老年大学等,以及需要较大的室内外活动空间。 因此,休养山庄需要高绿化率与低容积率。一个山庄社区至少要有二百亩的规模。总之,休养山庄对于选址的要求较高,需要经过反复推敲、科学论证。

一、临海发展老年休养山庄的市场分析

目前,临海60岁以上人口超过14万,城区的3万多老年人都居住在80、90年代的住宅,“ 环境差、配套设施不完善”,老年人精神生活匮乏,缺少养身、养心、养性、养情的环境。 临海市的养老机构类型大致分为福利性质养老院与政府和社会合办的敬老院。 这些养老机构由于覆盖面窄、设计规划不合理、配套设施差以及服务管理水平低等缺陷,基本属于老年人无奈的选择,已难以适应日益严峻的养老趋势。

临海是全国百强县,人均收入较高,存在着一批高收入、高福利,同时有着高消费能力的老年人群体,开发老年休养山庄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 临海市“ 421”家庭结构大量出现,子女工作压力大,闲暇时间少,外出经商、留学人员增加,“ 空巢家庭”越来越多,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 许多独生子女成家后,将承受残酷的社会竞争和繁忙的工作压力,如何照料好孩子和四位老人是他们面临的最大困境。 时间和精力的严重不足,导致老人情感需求得不到相应满足,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家庭烦恼和社会问题。 社会上部分中高收入、追求精神生活的老年人群,以及充满激情的年轻退休人士,仍然缺少与之对应的生活机构,他们亟需一种完善、专业的新型养老模式来满足身心生活, 需要具备完善的服务设施、完全的生活规划、完备的精神追求,对养老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高端养老模式成为市场和社会发展阶段的需求。

休养山庄主要是指针对广大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规划、设计、建造,适合老年人居住的房产。 除了具备完善的针对老年人特点的硬件设施外,老年房产开发商还应多考虑老年人提供充足的人文关怀,提供不同性质的、不同趣味的活动空间场所,在满足老年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 还要满足老年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种种特殊需要。

另外,老年人养儿防老的观念正在发生改变,不少老年人更加关心生活质量,追求“ 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子女也渴望让父母住在环境优美舒适,服务优质专业的养老机构以尽孝心,以弥补因工作繁忙而对父母陪护不足的歉疚。 所以,社会对养老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的需要更高层次的养老机构,开发建设老年休养山庄有着巨大的市场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建设老年休养山庄的意义

近年来,临海市积极实施“ 九大行动”,打造宜居城市, “ 尊老爱幼行动 ”就是其中之一。 开发建设老年休养山庄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效益,能够为宜居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增光添彩。

1、老年休养山庄自身具备诸多优势

其一是能够实现个人自理性与社区帮助性的有机结合。 老年休养山庄针对老年人自理能力的不同提供区别服务,强调“ 自养”与“ 他养”的有机结合,不仅能够充分发挥老年的自主性与能动性,还能够发展邻里互助养老。 其二是能实现开放性与封闭性的有机结合。 虽然休养山庄实行封闭式管理,但老年人聚在一起,与社会生活与社区环境接触频繁,这对于老年人克服孤独感、失落感,大有裨益。 其三是能够实现公共性与私密性的有机结合。 老年休养山庄采用住宅形式,老年人私密性方面有充分保障。 而且由于相对集中居住,老年人能够参与社区的各种活动,公共性也有所保证。

2、有助于缓解城市多种问题

城市老年人口向环境优美、公共设施齐全的城郊老年山庄转移,不仅可以有效地缓解目前我市老城区住房紧张、 交通拥挤、停车难等初步显露的“ 城市病”,而且可以为城中村整治和老城区改造提供便利。

3、可以带动当地的发展与就业

首先,所在地人口的增加,消费也必然增加,有利于老年休养山庄所在地经济的发展;其次,老年人口迁入后,会拉动对医疗护理、餐饮、保洁服务型劳动力的大量需求,带动老年服务行业的兴旺,扩大就业市场;第三,作为休养山庄配套的农贸市场、医疗卫生、金融服务等一系列公共设施的建设,能够极大地方便周边群众,同时加快当地城市化进程;第四,知识型老年人口的注入,必然伴随着大量的信息流,能够改变或更新当地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缩短城乡距离,对人们的传统观念、传统生活方式产生冲击和良好的影响。

4、能够起到养老社会化的示范作用

老年人养老观念的革新直接影响到年轻人的择偶观、 家庭观、生育观和事业观,将拓宽更大的养老产业市场,激活“ 银发经济”,形成养老社会化的良性循环。 将提升老年生活品质,增加临海的宜居指数,提高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必将成为县级养老模范城市。

三、当前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老年休养山庄符合我市老年人的需要,拥有良好的前景,但老年休养山庄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社会工作,涉及社会、经济、人文等因素,目前主要还存在开发成本和服务管理两大难题。

1、开发成本

老年休养山庄需要配有无障碍设施的精装修住宅,其细部要求比一般住宅更高更多,建筑施工水平要求也高于其他一般住宅,因此住宅成本相对较高。 而且,老年休养山庄还要配套医疗护理、文化娱乐、生活服务等大量的公共建筑,以及适宜老年人需要的特殊室内设施、附属设施和室外环境空间。 因此,老年休养山庄的建设是一项耗资巨大的事业。 目前房地产开发商较少进入老年休养山庄的建设中去,主要原因就是前期开发成本过高,而预期收益却得不到保障,所以社会资本对老年休养山庄的开发仍持观望态度。

2、服务管理

社区服务管理作为老年休养山庄开发的后续环节也有一定难度。 老年人需要高质量的社区服务管理,这不仅仅是解决日常柴米油盐问题,如健康饮食、物资采购、家务料理等服务,同时还需要精神方面的慰藉,娱乐活动、家庭护理、保健咨询以及康复治疗等多层面的服务。 老年休养山庄的发展需要大量专业性、职业性服务人员,而目前这方面的专业人员基本空白。

四、老年休养山庄开发的对策与建议

目前,我国在老年社区的开发商可以说才刚刚起步,还在探索阶段。 老年休养山庄对于临海而言更是个崭新的概念,发展老年事业,建设修养山庄,应从临海的特点和实际出发,同时借鉴国内外的发展经验,探索有效地解决途径。

1、以人为本,科学规划设计

老年休养山庄建设应以人为本, 宜选址在城郊结合部,兼顾环境必须幽雅与交通便利。 项目总体方案和建筑设计上必须遵循三大原则:一是功能要充分满足老年人特殊群体要求、休闲的特殊需要,切实做到“ 量身定做”;二是建筑设计必须体现老年休养山庄的个性、 特色及建筑风格;三是整体规划要实现环境园林化,设计人性化,生活智能化。 要提高综合养老环境,除了做好各种“ 硬件”的建设外,还应做好各项“ 软件”的规划设计。

2、政策扶持,调动社会资本投入积极性

老年休养山庄模式的发展以及其开发建设,从根本上讲都属于福利事业,不能仅仅依靠市场机制,还离不开政策的扶持。 通过政策扶持鼓励老年休养山庄按照“ 公益性事业,市场化运作”的机制运行,走产业化道路。

3、教育培训,储备专业服务人才

高端养老社区 篇5

国60周岁以上人口超过1.7亿,超过德国和法国全国人口的总和!

这一数字描述了中国“十二五”期间所面临人口老龄化形势的严峻性,而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还在进一步加速。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是建立在“未富先老”的国情之上的,如何找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应对老龄化社会的道路,值得全社会关注和探索。

“十二五”规划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在近日召开的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全体会议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主任回良玉指出,安排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老龄工作,是关系全局的一件大事和要事,并进一步提出要着力推进“六个体系”即:老龄战略对策体系、老龄服务体系、老年经济供养体系、老年健康支持体系、老年宜居环境体系和老龄工作体系的建设。

有观点指出,应对老龄化问题不仅关系到老龄人口的生活,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更有观点直呼,如果“十二五”期间老龄化问题得不到解决,“人口老龄化的大山即将倒塌”。面临如此严峻的现实危机,除了依靠政府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以外,更多的解决方法还需要依靠社会化、市场化的解决之道。

作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行业必将在探索应对老龄化的道路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在前三届“中国养老产业与养老地产高端”论坛成功举办后,房地产行业已经刮起了一股养老项目的开发热潮,但政策配套不完善,融资渠道缺乏,实际操作经验不足以及养老地产项目与传统地产开发商业模式的差异等因素仍然是房地产行业进军养老产业的屏障。因此国外先进经验的借鉴,国内成功项目模式的学习,甚至失败经验的吸取,均是瞄准这一发展领域的企业及机构迫切需要寻找的珍贵资源。

高端养老社区 篇6

一、发展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的前提条件

1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中国拥有悠久的家庭养老历史, 家庭养老是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产生的。如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计划生育、人口流动和迁移加速, 促使大家庭结构向小家庭结构转变, 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空巢家庭”和“四二一”家庭, 照搬原有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将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另外, 传统的家庭养老文化也存在弱化, 如今的子女们对孝观念的理解的偏差以及部分老年人独立意识增强, 也都导致了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家庭养老面临挑战。社会养老便被提到我们面前。

2社会养老自身的问题。截止2003年底, 全国共有福利机构35, 859个, 床位数1, 222, 804个, 全国福利机构提供的床位数总计才122万多张, 还不到全国13, 000万老年服务对象总数的1%, 这与发达国家达到8%和一些发展中国家达到5%的供养比例相比, 差距甚远。同时美国的研究人员认为, 入住养老机构的是老年人口中最衰老和最不能自理的人, 中国、外国都是如此。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主要是因为社会养老本身存在着很多问题。社会养老功能单一。现在社会养老的场所有国家开的也有私人创办的, 在这样的机构里, 老年人每天会得到服务人员提供的食物供应, 或衣物等得到清洁保证, 偶尔也有精神上的照料, 但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与技能缺乏, 而老年人因为处于人生特殊的阶段, 对精神慰藉和思想交流有着特别的需要。社会养老加重财政负担。首先, 我国进入老年化社会人口基数大, 采用社会养老模式会使国家财政负担沉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 人均GDP少, 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提高, 社会养老总负担必然会增强, 势必会影响到社会投资和经济水平发展, 财政负担甚重。毕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社会再生产, 社会养老资金占去的资金多, 生产和发展投资就会相对减少, 再加上农村的社会养老问题, 负担更加沉重。社会养老也存在问题, 于是家庭养老的地位巩固就被广泛重视。然而是否存在另一种养老模式, 能够成为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的有益补充, 切实缓解养老负担呢?

二、构建新型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

最初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仅仅是针对老年人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为目标建立起来的。新型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是以社区照顾为主, 以社区活动为辅, 以社会参与为补充的一个新型社区养老模式, 这一模式主要是为了实现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目标。

1社区照顾。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基础的社区养老服务新模式是最贴近老人的生活需求的养老模式。它主要是对居住在自己家中, 有部分生活能力, 但又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 由社区提供如同养老机构在日常生活照料方面提供的廉价、优质的全方位服务。

开设老人的托管服务, 建立日托和全托中心。随着老人需求的多元化, 分居独居老人的增多, 只是单一的上门服务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社区居民养老的需求。社区建立托老所对家庭抚养照顾有困难的老人以及独居老人实行集中统一的管理服务, 在减轻家庭压力的同时, 也满足了老年人不离开熟悉环境的心理需求。

发展社区医疗保健服务。开设以社区为范围, 以家庭为单位, 以健康为中心, 以人的生命为全过程, 以老年人为重点服务对象, 集防、治、保、康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教育和防病基本知识, 强化老年人的健康意识, 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2社区活动。首先, 用先进的文化科学知识、先进的理论武装离退休老同志的头脑, 以增强抵制各种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封建迷信思想和伪科学思想的能力。其次, 通过社区开办的老年人大学, 根据老年人自身的实际情况自行选择学习内容。最后, 充分发挥老年活动中心作用, 为老年人开展文体娱乐活动, 提供经常性服务, 支持、帮助老年人组建各种老年文化、体育团体, 开展形式多样的老年文体活动, 引导老年人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3社会参与。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国家应当为老年人参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条件”。根据该法对老人社会参与内容的界定, 老人的社会参与, 主要是指老人参加和从事各种有偿或无偿的有益于社会发展的经济活动、公益活动及其他社会活动。社会参与是老人实现自身价值、寻求精神寄托、获得心理满足的需要。社区应当也有可能为老人提供参与社会的途径和舞台。成立老年人人才市场, 及时向社会推荐老年人才。

三、发展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

尽管在我国有些人口老龄化出现时间早、程度深的城市在社区老年保障方面有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举措, 养老服务措施和老年活动设施建设获得较大发展, 初步形成社会化和市场化相结合的社区老年服务体系。但总体而言, 目前我国的社区老年保障刚起步, 且发展不平衡, 东部和西部、城乡之间、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较大, 社区老年保障无论从组织规模、管理水平和质量、资金来源等方面, 还远不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需求, 不能适应人口老龄化的需要。

我国社区老年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资金不足。对于老年人来说, 他们都希望社区为其提供的服务是免费或者低收费的, 而对于社区来说, 资金的来源基本上是以自筹为主, 加上部分社会赞助, 基本上没有专项经费, 这样使社区在开展各种服务的时候经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2、服务设施和场地提供问题。服务设施主要针对日托服务、社区养老院和一些社区活动所拥有的服务机构, 一些条件相对比较好的收费就很高, 而收费较低的条件则相对较差, 服务的内容较少, 较单一。3、服务人员因素。虽然有些社区配有专职的社区干部, 但由于社区规模太大, 社区管理经验不足等原因, 从整体上看, 社区管理还处于较低的水平, 另一方面, 专业的服务人员更是很少, 目前主要的专业人员多为医疗方面的, 在法律、心理、社会学等方面的服务人员几乎是没有的。另外, 观念认识仍然不到位;现有社区网络与老年人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仍有相当大差距;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农村社区的老年保障缺失等问题也制约着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

针对上述问题, 就我国发展社区老年保障事业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1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 切实加强法律保障。法律是一切制度的保障。完善的社区养老体系需要有健全的法律体系作为支撑。所以, 加强法律体系建设是社区养老的关键环节。一方面, 健全的社区养老法律可以更好地监督养老服务的实施, 更好地保障老年人的生活;另一方面, 健全社区养老法律的建设不仅是维系养老体制持续有序发展的保障, 更是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

2加快推进社区养老服务的社会化, 实现社区养老服务内容的多样化。当前养老问题已成为老年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那么, 作为养老服务重点的社区养老服务的社会化不容忽视, 其社会化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服务主体社会化。即服务机构、服务设施的社会化。2、服务客体社会化。服务对象既要突出重点又要面向社会全体老年人, 扩大服务的受益面。3、资金筹措社会化。多渠道筹措资金, 采取财政拨款、社会集资、有奖募捐、各方捐助、街道和居委会出资等方式, 解决社区养老助老服务资金问题。4、服务队伍社会化。建立一支以专职人员为主体, 兼职人员为辅助, 青年志愿者为基础的服务队伍;充分动员社区公众和年轻的老年人参与自愿助老服务;增强老年人的自助能力和代际间的互助意识。5、服务管理社会化。社区养老服务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社会工作过程, 仅靠民政部门一家是难以运筹的, 它需要各部门的支持与参与。

高端养老社区 篇7

今年中国已经确定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的精神,中央财政决定安排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通过以奖代补方式,选择一批地区进行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

2016年7月13日发布的《民政部、财政部关于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此次试点重点支持七大领域,包括通过购买服务、公建民营、民办公助、股权合作等方式,鼓励社会组织、机构和企业提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支持城乡敬老院、养老院等养老机构直接提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等。这个新政策,将利于公建民营的新型社区嵌入式养老中心的经营,并对建筑设计提出新的要求。

从老人的角度出发,养老模式分为以下三种。

(1)传统居家养老模式:多数老人选择在自己的家中养老,自由性较高,成本较低。但是,老年人的生活单一、独居老人的身体不适或发生意外不易及时救治。

(2)机构养老模式:少数老人选择进入机构养老。这种模式利于老人身心健康,但对于老人的隐私、自由度方面难以得到保障,且成本较高。

(3)传统社区养老模式:部分老人可以在白天去社区中的日间照料中心活动,晚上留宿或回家休息。政府提供资金。服务人员以志愿者、社区工作者居多。这种模式所提供的服务有限;过度依赖社会资金,缺乏自身积累。在服务数量与质量上受到限制。

2. 新型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模式

2.1 新型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模式及其优势

新型社区嵌入式养老模式:是社区中公建民营养老模式的一种。政府与民企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在各自领域的优势为老人服务。在这种合作下的新型社区嵌入式养老模式,不仅具有传统社区养老模式的所有日间照料功能,还能为需要护理的老人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同时有能力为社区老人提供多种高质量的居家养老服务。

相对于机构养老,新型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模式具有服务人群广、价格成本低、模式能够快速复制的优势。新型社区嵌入式养老模式符合现在的养老结构和相应的国家政策,万科杭州公司今年4月至今已经落地了30家运用此模式的社区驿站,加上在谈的共50多个项目。

2.2 社区嵌入式养老中心对地块资源需求

(1)对周边医院等医疗服务的需求

社会各个年龄群体中,老人是医疗资源的最大消费者,各种病症频发,让老人对医疗资源的需求异常迫切。作为社区嵌入式养老中心的定位,是无法为老人直接提供医疗救治的,这就需要在选址上尽量与大型医院靠近。由于老年人对资源雄厚的三甲医院更加信赖,所以在设置社区嵌入式养老中心时,保障周边半径5公里内能有大型综合性医院,保证老人能在30分钟以内及时赶到医院。这样做既减少老人平时看病路程上的颠簸,又能减少老人突发病情下,送往医院救治的时间。同时,养老中心还要与一些重点医院签署合作协议,以保障老人平时的身体健康与突发情况的及时救治。

(2)对社区景观环境的需求

老年人需要运动,需要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晒太阳、活动身体。社区嵌入式养老中心受到社区空间的限制,往往不能够有条件建设大面积的户外活动场地。而户外健身活动又对老年人身体健康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所以,社区嵌入式养老中心对周边的景观环境有着一定的需求。

嵌入式养老中心要尽量临近社区集中绿化区域建设,同时满足安全性、健康性的基本要求。多设置休息椅、便于老人休息,让老人们有一片可以安心散步、锻炼的环境。

3. 个案研究:新型社区嵌入式养老中心北京万科嘉园

基本概况:

项目区位:北京市房山区长阳半岛,京良路南侧,距离京石高速长阳出口约3公里,紧邻地铁房山线长阳站,交通通达性良好。

机构性质:公建民营的非营利养老机构

占地面积:948m2

建筑面积:1270m2

层数:2层

规划房间数:16间

规划床位数:36床

项目情况:建成营业

商业配套:项目处在长阳半岛,超市、商场、购物中心等配套齐全。

医疗配套:项目周边分布有多家诊疗所和卫生站。距离5.5公里处有三甲级医院——房山区中医医院。

景观绿化配套:项目地块紧邻长阳体育公园。

社区基础:项目周边居住区众多,服务面广。

3.1 原有建筑改造

对于本项目最有利的一点是原有建筑的功能就是托老所,与改造后的功能相似。同时,原有建筑为混凝土框架结构,且建造年代较近。这就大大减少了既有建筑对平面功能、结构安全、防火疏散的改造成本。

为了更好地为社区居家养老提供服务,方案的改动主要围绕着增加室内活动空间、增加食堂、增设诊疗室这三个方面展开。

(1)增加室内活动空间,为白天过来活动的老人提供场所。为此,封闭内院,提供2层通高的阳光中庭,作为主要的活动空间。封闭了部分2层的室外露台,作为活动区以及办公区。

(2)增设食堂,扩大厨房。这样做不仅能满足在此居住的老人需求,还能为日间照料以及居家上门养老服务提供基础保障。为此,方案将原有活动室扩建,布置了厨房、餐厅、以及日间照料休息室。

(3)增设诊疗室、护士站,为二层介助老人提供24小时服务。

最后,在防火疏散方面,将原来位于内院的楼梯拆除,在建筑西南侧增设室外楼梯,以满足老人疏散需求。

3.2室内设计风格

北京万科嘉园装饰风格的选择,采用了温馨淡雅的日式风格,符合老年人平和、沉着的心境。注重简洁、典雅,不求华丽,采用天然环保的浅色木饰面装修,富有自然的气息,有利于老人静心修养、消除疲劳。明亮的灯光,便于视力下降的老人们正常的生活,给于他们温暖的氛围。居室装修也尽可能留出空间给老人们自行支配调整,便于老人摆放花草鸟雀等心爱之物。

3.3日间照料功能与中庭的可变动设计

社区嵌入式养老中心需要为住在周边社区的老人提供丰富的活动。需要其不仅能满足老人们交流、饮食、休息这三个基本需求,还需要为他们带来棋牌书画、艺术课程、养生报告和文娱演出等丰富的活动。

在小面积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中,北京万科嘉园的设计师巧妙利用了可推拉的木门和移动家具,将多功能厅、休闲区、服务区整合在一起。通过可变动的设计,贯通各个功能空间,形成集中的演出场所。这样的设计既为老人提供了更多的活动方式,又节约了面积,提高了空间的使用效率。

4. 结语

中国老人养老基本符合“9073”原则,90%的老人居家养老,7%的老人社区养老,3%的老人机构养老。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如何为90%的居家老人服务成为新的课题。如今,在ppp模式下,政府与民企优势互补,发展出能够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社区养老平台——新型社区嵌入式养老模式。它解决了高成本养老、养老服务能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是一种可借鉴可复制的养老模式。北京万科嘉园项目运用了这种养老模式,给社会带来了可以借鉴学习的新案例。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解决养老问题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单靠个人、政府、或者企业单打独斗。只有各方合作,优势互补,才能把我国复杂的养老问题解决好。

参考文献

[1].民政部、财政部关于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 gov.cn.xinwen/2016—07/19/content_5092825.htm,2016.07.1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编,2015中国民政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JGJ122—1999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4].胡仁禄.老年居住环境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

[5]周燕珉.老年人居住环境设计卫生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6].周燕珉.15种养老地产开发模式[J/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18cf570101631x.html,2012.06.12

[7].徐立营.养老院建筑及环境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8].关鑫.PPP模式在养老机构建设中的应用[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9].肖莎.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及问题[J].江南论坛,2013,(11

[10].胡惠琴,赵怡冰.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行为系统与空间模式研究[J].建筑学报,2014(5):70—76

社区养老研究 篇8

21世纪以来, 越来越多的话题聚焦于社会老龄化。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相关预测, 截至2015年, 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超过2亿, 老年人口不能自理的比例接近3%, 而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 老年人口不能自理的比例将在稳定一段时间之后向上增长, 人口规模则持续扩大。

对中国而言, 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人口红利的消弭, 与此同时伴随着的是诸多社会问题, 从老年人的家庭养老负担, 到一个社会的福利政策, 老龄化问题不仅仅关系着社会问题的各个方面, 而且对成长中的中国———一个各项经济社会制度仍处于发展阶段, 同时面对着养老金账户收不抵支的国家来说, 想要解决越来越严峻的“老年人”问题, 更是需要重视, 亟待解决的莫大挑战。

二、传统养老方式存在的问题

养老, 本质上可以看作是一种针对特殊人群的健康管理, 从身体机能的健康, 到内在心理的健康。老年人因为其特殊性, 难以及时有效地对自我健康进行管理, 因而需要他方帮助, 因而需有人赡养。传统的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大多只是在关注老年人的外在身体健康, 或者说, 只关注老年人的寿命而非需求。暂且不论心理需求的被忽视会对老年人的生理健康造成影响, 事实上, 老年人外在的身体健康状况也常常会被忽视。很多老年人往往是等到有病才医, 甚至是病情发展到难以忍受的时期才去就医。因为老年人的特殊性, 老年人本身甚至是其照顾者往往会对身体健康状况的忽视形成习惯, 小病拖成大病, 大病恶化成绝症。这不仅会加剧国家现有的医疗资源紧张的局面, 而且对于有些可预防的疾病来说, 后续因忽视而造成的病情恶化, 对国家财政而言更是养老成本的不必要浪费。

(一) 家庭养老。

亲近的亲属关系会给老年人以心理慰藉, 但事实上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 比起年老一代, 青年人的思想意识更加独立开放, 三代同堂、子女同居的情况越来越少, 这也是“空巢老人”的现象屡屡见报的原因之一。而且即使住在一起, 因为各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生活重心, 也并不一定具有专业的护理和保健知识, 无法就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饮食营养等给出针对性、专业性的意见和建议, 更遑论照顾老年人是一件费心劳力的事。老年人不能得到很好的照顾, 照顾者也会有一种挫败感和无力感, 与此同时带来的误解不满不仅会对家庭和谐造成影响, 更会对老年人造成二次伤害。

(二) 机构养老。

在中国, 很多老人天然地对养老机构具有排斥感, 相关的小范围调查中, 有接近七成的老人表示不愿意去养老院, 这不仅是因为传统养老观念里, 自然是子女赡养, 尽享天伦之乐, 而且当今社会的大部分养老机构, 并不能很好地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暂且不论一些高端的疗养院、看护所, 大多数有老年人的家庭能负担得起的老年寄居机构, 仅仅只是提供一个吃住的地方, 和一些简单的非专业的清洗看护服务。这些养老机构, 堪堪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理需求, 至于身体检查和人文关怀, 其无能为力。

三、什么是社区养老

社区养老, 应当作为家庭养老的补充, 因为人作为社会性动物, 某些特定的情感性需求由家庭成员满足效果更为显著。但这并不是说两种养老方式孰轻孰重, 而是因为, 人的需求不可能由一方全部满足, 而且我们也不能把老年人简单地从社会生活中割裂出来, 仅仅认为机构养老, 抑或是社区养老某一种养老体系就能够满足老年人的全部需求。事实上, 所有的养老体系, 其存在和发展的趋势都是为了给老年人提供更多样化的服务, 更人性化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老年人的需求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即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生理上侧重生理机能, 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到生活习惯的引导和帮助, 到饮食健康的管理与建议, 这些生活需求都应当在养老体系推行过程中被考虑在内;心理上则要考虑到老年人兴趣爱好的培养、老年交友婚配的帮助、心理问题的关注与疏导等。而社区养老, 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 具有显著的优势。

社区养老, 应以社区建设为基础, 却不拘泥于地理环境。社区应是老年活动的中心, 但老年人并不被强制要求居住在社区内, 理论上老年人具有选择权, 可以居住在社区内享受社区服务, 也可以选择居住在原有的生活环境里, 定期享受社区内举办的诸多活动, 或是社区的上门服务。

养老社区内应具有一系列的基础设施, 如门诊、活动地点等, 以供老年人的需求。

但更为重要的, 是社区的连接沟通作用。老年社区的建设不应仅仅是生活服务的提供站, 还应联动老年服务链条的各个点。社区养老体系的建设, 应该是社会养老的大链条中的一个小环节。仅依靠一个社区的人员配置, 难以满足各种各样的老年人生活需求, 而全面地配备不同学科的专职人员, 也不太现实, 而且会造成成本的莫大浪费。所以, 不能仅依靠社区本身来提供所有的服务, 应该以社区为平台, 为老年人的各种需求提供服务通道。如对于非社区内居住成员要求的上门服务, 可联系第三方诸如老年看护服务中心, 由其派出人员提供服务。

从定期体检, 到门诊就医, 到大病看护———老年人的最大需求应当是医疗保健需求。医疗保障环节, 是每一个养老体系必须首要考虑的环节:如何预防、如何就医、如何治疗乃至如何度过老年生活的最后时光。是让老年人的寿命更为长久, 还是尽可能地提高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是选用积极的治疗方案, 还是应老年人所求安详地度过最后的时光。这是一个道德问题, 也是社区养老建设中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如上所言, 社区养老对于诸多养老问题有其独特的优势, 既能发挥家庭养老的优势一面, 又比机构养老节省成本, 还能够明显地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但在社区养老体系建设过程中, 还应有以下问题需要重视:

(一) 资金来源及投入问题。

养老社区的推行, 从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 到各种服务提供前期投入, 以及社区联动效应发挥时各个环节的打通, 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而这种投入, 短期内是不可能看见明显的资金回笼的, 所以前期的推行和建设, 势必要由政府出面来发挥主导作用, 但考虑到公共资金的效率低下问题, 可采用国家雇佣私人组织经营的方式, 如若资金筹集困难, 也可以适当考虑私人资金的加入, 许以一些便利。但因为老年人群体的特殊性质, 以及其对医疗保健的高度需求性, 社区养老体系在大方向上应是半盈利性质的, 即使有盈利也应当用以更好地促进社区建设, 而非其他用途。

(二) 服务团队及人员管理问题。

社区养老的服务核心在于服务的可获得性, 即服务团队提供的服务种类和质量, 所以社区养老的建设过程中, 组建一支专业的核心团队乃重中之重。除基础服务提供外, 团队还可以根据社区的地理位置, 所在区域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环境展开各种各样的特色活动。此外, 外围成员的招募要有门槛、有限制, 对于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而言, 服务人员的招募要通过特定的测试, 具备一些细心、耐心等性格特征。社区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向社会招募志愿工作者, 提供各种志愿服务机会。

(三) 服务层次问题。

老年人因为其年龄和身体状况的不同, 对社区的服务要求也有所偏向。社区养老的建设不应当无所区分地服务于全部老年人, 应按照身体健康和生理机能划分, 对不同健康程度的老年人加以不同程度的关注度。对于某些特殊情况, 更应当根据老年人的具体情况调整服务方案。

(四) 监督问题。

对于老年虐待问题, 这是任何一个养老体系中都会遇到的, 所以势必要通过外界的监督来减少乃至杜绝这方面问题的发生。此外, 作为国家资本主导推行的养老体系, 公有资本的运转方面必然要接受监督, 这既能更好地服务于社区内外的老年人, 也是对纳税人的负责。

四、外国经验借鉴

早在20世纪, 欧美国家就开展了很多关于养老的项目, 其中较为著名的一些, 个中经验对我国社区养老的推行有诸多可参考借鉴的方面。

(一) Hospice。

临终关怀方面, 在大多数欧美国家, 都有与临终关怀相关的养老机构或项目, 帮助老人有选择地安度最后的晚年时光。在这些机构或项目中, 老年人可以自己选择理想的生活方式, 而非遵从医嘱, 痛苦地遵循更利于健康的治疗方案。在这种情况下, 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会有极大地提高, 而且其更符合人道主义关怀, 更能够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二) PACEv。

PACE起源于20世纪, 最初是为了解决一些华裔老人的养老问题, 州政府集资建立了一个日间护理中心, 而后丰富和完善了诸多医疗救助服务和家庭护理服务, 项逐渐成形型。1986年, 政府通过立法, 确定了在美国的全国范围内推行试点, 从而形成规模。

资金募集方面:社区护理中心由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中心共同出资, 在划定标准之内的老人, 实行全部救助, 即不需要老人来支付费用, 标准之外的老人, 如年龄到达, 则支付部分费用。资金的使用并不从缩减服务项目里节省, 反而会为老人提供更多的超出服务 (如家庭护理方面) 。项目的资金运营由相关政府监督机构指定规则并予以监督。

医疗救助方面:PACE能够为老年人提供全面、连续、高效的治疗, 一个专业的医疗团队会对患者定期制定治疗计划并及时调整。而对于更多的老年人, 预防性救治会对老人定期进行相关体检, 从而达到预防和缓解疾病的作用, 有效减少住院率, 节省成本。

服务种类提供方面:除了医疗上的救助, PACE还会开展一些老年人的社会娱乐活动, 班车将老年人接至护理中心, 相关专业人员同时也会提供一些建议和照顾。此外, PACE还会提供一些延伸性服务, 比如上门护理等服务, 既能够使服务人员轮换得以缓解压力, 也能够减少长期单一人员护理所带来的老年虐待事件。

五、社区养老的优点

(一) 节约 (财政) 成本。

社区养老花费较多的精力在疾病的预防管理上, 能够有效预防疾病恶化导致的后期治疗成本的增加;服务的集中提供能够减少边际成本, 也能够减少公共资金的投入;另一方面集中管理和专业化服务能够让老年人的需求得以有效便捷地解决, 从而免于因群体弱势和市场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承受被诓骗等带来的经济损失。

(二) 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社区养老重在服务提供, 而非老年人的看管式生活照顾, 极大地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自主权。相关研究表明, 老年人的归属感很大程度上与自主权相关, 社区养老在极大地保证老年人的自由自主权的同时, 能够提供一种和家庭养老互补的需求供给, 即老年人的社会交往需求。此外, 在专业化服务方面, 社区能够较为准确和实际地为老年人解决具体需求, 充分考虑老年人所需。

(三) 减轻家庭养老负担。

如上所言, 服务的集中提供和社区的集中管理, 能够减少边际成本, 社区提供服务的成本降低, 因此能够以相对低廉的价格提供优质的服务。与此同时, 通过社区养老途径为老年人解决生理和心理问题, 整个过程中成本较低的服务提供, 以及后患的消除, 正是社区养老为家庭养老节约的成本。

(四) 减少老年虐待现象的发生。

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中, 老年虐待现象屡见不鲜, 除了加强监管和完善立法保护, 目前并没有什么有效的解决方法。但如果推广社区养老的方式, 保证老年人的自主权的同时, 将社区养老与家庭养老有机结合, 双方既为互补又可互相监督, 能够有效遏制老年虐待现象的发生。

六、总结

社区养老作为一种有着广阔发展和探索空间的养老方式, 对于中国老龄化现象日益加剧的解决有着极其重要的探索意义。国外近几十年的探索和研究经验证明, 社区养老并非泛泛而谈。我们不能强行把任何一种养老方式割裂来看, 应当把社区养老作为家庭养老的补充。社区养老相对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而言, 有其独特的存在和发展优势, 也因此具有极大的探索和架构空间。所以, 如何更好地解决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的弊端, 并将这些弊端于社区养老的模式中得以有效的解决, 将会是社区养老模式未来的发展方向。

摘要:本文以中国老龄化现象为切入点, 由现有的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所存在的弊端开始讨论, 总结现有养老体系于老年人养老的不便之处, 再由此对社区养老展开论述。

关键词:社区养老,老龄化,养老体系

参考文献

[1]林宝.中国不能自理老年人口的现状及趋势分析.2015.4.

[2]李虹彦, 殷欣, 刘涛, 李君歆.社会机构养老中虐待老年人问题的现状与思考.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32.

[3]杨志超.美国强制报告制度对中国老年保护的启示.法学论坛, 2013.3.28.

[4]Hong-Ting Chan, Shih-Jung Cheng, Hwei-Jeh Su.Integrated Care for the Elderly in the Community.International Journey of Gerontology, 2008.2.4.

[5]Ada C.The Program of All-Inclusive Care for the Elderly (PACE) .Journal of Aging&Social Policy, 2002.13.

[6]Keating NC, Fast JE, Connidis IA, Penning M, Keefe J.Bridging Policy and Research in Eldercare.Can J Aging, 1997.8.

高端养老社区 篇9

根据国际惯例,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以此为标杆,我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预计21世纪50年代我国的老年人口比例将达到22%左右。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老龄化现象有着自身的特点: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地区差异明显。可见国内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养老形势不容乐观。

笔者查阅了大量的国外关于养老模式的资料后发现,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社会养老的问题,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他们在解决养老问题方面有着共同的特点:包括国家政策扶持,高福利保障,多元化养老服务,鼓励民资力量参与,支持非营利性机构参与服务等。发达国家的养老理念和养老模式固然有其先进性的一面,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学习。但是西方国家高福利政策下的养老模式,给政府的财政支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社会承担比重过高减缓了国民经济其他领域的发展,很多西方国家都或多或少的出现了“福利危机”,甚至出现了政府破产的窘迫局面,这也是我国在发展养老事业时应当尽量避免的。况且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社会养老设施尚不健全,无论对于国还是家,经济物质积淀不足,难以承受高福利的社会养老模式。国家政策层面对养老产业的引导和扶持不能适应目前严峻的养老形势;政府角色未能转变,唯政绩马首是瞻的官本思想没有得到彻底扭转,“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尚未得到彻底贯彻,政府部门对养老产业的推动缺乏积极性、主动性;法律法规层面没有出台对社会资源投入养老产业支持和保护性条文,土地金融政策不明朗,社保、医保相关政策灵活性不够。比如:养老用地供应政策不明确,保障性养老用地供应不足,直接导致养老用地的运营模式不明确。给养老产业发展带来较大的投资风险,土地供应政策不明朗成为了养老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政府没有将社会相关力量集合起来共同为养老问题出谋划策;对养老产业严峻性和紧迫度也缺乏前瞻性,长期偏重GDP的快速增长而忽略了对养老事业及其相关配套设施的投入,不管哪个城市都存在设施不全、资金短缺、管理机制不健全等养老问题通病。

目前国内的养老形式相对单一,主要是家庭养老模式和机构养老模式,还包括一些非主流的自我养老、乡村养老、异地养老、宗教养老、居家养老院等养老模式,还出现了笔者推崇的社区养老的萌芽。这些养老模式都是可以去尝试和探索的,任何一种养老模式都不能被否认,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任何一种养老模式不能也不会一枝独秀,国内应该形成多种养老模式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格局,这也符合当今社会多元化价值取向,满足不同地区的养老需求差异,也能更好的满足不同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1.1 家庭养老模式

家庭养老是我国五千年来的文明传统,更是中华民族“孝道文化”的体现,同时也是符合大多数人的传统观念,是老年人养老的自然选择,是养老模式的首选。以血缘、地缘为纽带,家族、家庭为单位的养老方式是内部担任生产者角色的成员为长者提供衣食住行医等方面的照料。家庭是老年人生活的依靠和归宿,为老年人提供经济上的供养、生活上的照顾以及精神上的慰藉面的照顾,家是安全感、归属感、认同感的源泉。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人口流动性加大,家庭结构开始出现变化,使得传统家庭养老出现问题,家庭养老功能开始弱化。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的计划生育使得家庭规模开始萎缩,“4、2、1”“4、2、0”家庭正成为社会家庭结构的主流,传统的多个子女轮流赡养父母的局面即将不复存在。家庭观念的转变使得社会上也出现了不小的“丁克家庭”群体,这些变化使得空巢老人数量直线上升,老年人在家中受到的关注和照顾越来越少,甚至被歧视、虐待和遗弃也屡见不鲜。老年人在家面临无人养老困境,家庭结构转型使得传统家庭养老模式日渐显得捉襟见肘。

1.2 机构养老模式

机构养老是社会机构(福利院、敬老院、养老院等)为基础,依靠国家、社会、亲人资助或者自筹,以养老机构提供统一的有偿或无偿的生活照顾,保障老年人安度晚年的养老模式。老年人集中居住、集中供养、集中活动,日常生活有人照料,接受生活、医疗等方面的养老服务。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机构养老受到更多的关注。

机构养老是一种高成本养老模式,需要政府、社会提供养老设施。虽然养老机构和设施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增长,但是数量和规模都远远不能满足急剧增长的老年人口数量。社会养老设施供不应求,甚至出现了多人等一床,多年等一床的尴尬局面。公办养老院存在设施陈旧、人员配备不足、资金短缺等问题,满足不了社会需求,但因功能多样、服务规范、收费合理,还是门庭若市。民办机构养老因国家相关政策细节不明朗,缺少政策扶持和税赋方面的优惠而举步维艰,导致成本居高不下,因收费偏高而门可罗雀。养老产业投资大、见效慢、收益周期长以及政策、资源的不平衡导致养老产业畸形发展,出现民办和公办机构养老冰火两重天的局面。

而且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由于长期缺乏亲情关注和情感沟通,很容易产生伤感、孤独、恐惧的情绪。亲情交流、精神慰藉,这些精神层面的照料是养老机构无法提供的,更何况为数亿老人提供机构养老,国家财政也不可能提供如此庞大的养老开支,所以机构养老不可能成为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的突破口和主力军。

2 社区养老构想

国内社区养老模式起步较晚,目前还没有成为主流养老模式,社区养老模式目前的发展也是举步维艰,比如:养老社区建设规划标准缺失,起步晚且社会化程度低,管理、服务资金严重不足,区域差异明显,社区养老服务覆盖极低,服务项目较少,养老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国内还没有形成科学意义上的社区养老体系。但社区养老是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重要突破口,有着巨大的发掘潜力和发展空间,它是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可以将多股社会力量集中于一点,有着其自身的灵活性和经济性,能够有效降低国家和个人的养老成本,能够有效解决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两者的弊端,是解决我国艰巨养老任务的主要出路。

2.1 社区养老的概念

“社区”概念由德国社会学家藤尼斯1881年提出的,社区[Gemeinschaft(德文)]是由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守望相助、疾病相抚、富有人情味的社会群体。社区有老年人熟悉的生活环境、共同的切身利益、相同的社区认同感,是社区成员生活的共同体。

“社区养老”的概念不单单是某个学科的理论研究范畴,它涉及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它的出现有着其自身的社会、经济、伦理方面的根源。笔者倡导的社区养老模式是综合了老年设施和多样性住宅的居住社区,在规划设计初期就考虑到在常规社区内有一定比例的老年住宅、养老设施的设置、以人为本的无障碍设计的手法、社区智能服务系统的配备,空间组织、环境规划、功能配备等考虑各年龄层老年人的实际需要,老年人从退休到最后生命旅程的结束,各个时期的需求都能在这样的一个社区实现。

社区养老不是家庭养老,是社区中的在家养老;社区养老不是机构养老,是将机构养老服务引入社区,它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点和可操作性有效融合,在两者之间起到纽带作用。社区中在家无人照料的老人,到后期老年人逐渐尚失自理能力时,可以在家接受社区养老服务,如有必要的时候还可以进社区的托老所和疗养院,接受全方位的生活照料。

身体的衰弱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很多人在心理上面很难接受自己被划分为老年人一类,将上了一定年纪的完全行为能力、半行为能力以及丧失行为能力的人统称为“老年人”本身就是一刀切的思维方式。身体功能逐渐退化的老年人内心强大、思绪敏感、阅历丰厚,他们对从上而下施舍性的同情以及基于同情的善意行为往往带有一定的排斥心理。所有我们在推进社区养老事业的起始就应该把他们在社区环境中完善成“正常人”、甚至是“有用的人”。

老以什么作为衡量标准,是以人的生理年龄还是行动能力作为标准?不能一概而论,养老社区本身应该是个混沌概念。淡“老”、去“老”化的平等设计理念让老年人群在社区环境中得到正常人一样的境遇和无形之中的人文设计关怀,实现“平等、互助、共享”的生活状态,在常规社区基础上增加对无障碍设计的注入,更多的关注设计细节,比如:标识系统中的大字体,用色彩增加空间的可识别性,用坡道替代楼梯,公共休息区增加一定比例的休息座椅等。根据社区的规模、多层次的居民年龄结构需要细致的增加日常起居和出行援助、医疗设施和生活服务配比,以及相应的增加一定比例的助老、养老设施(老年公寓、康复保健中心、老年活动场所、老年大学、短期托老所、社区养老院等)、智能服务系统,实现养老服务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社区养老可以让人不脱离原有的生活环境而实现优雅的有尊严的变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2.2 社区养老的优势

(1)老年人对自己的社区环境、家庭亲情、邻里乡情有着极强的情感依赖,“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是大多数老年人的共同的养老愿望。在熟悉的环境中生活,和邻居共享生活乐趣,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是老年人共同的心愿,老年人在自己社区中安度晚年会获得更多的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指数。

(2)社区养老可实现个性化、多元化的养老服务,把对老年人的照顾从家庭子女扩展到社区工作人员,更远可以扩展到社会公益志愿者,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社区能够有效贴近和了解老年人的需求,向老年人提供常规、就近、便捷和及时的照料服务,能够有效缓解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压力。组织红十字会、基金会、工会等公益机构为老年人提供福利性的志愿者服务;再向外扩展,社区养老服务可以吸纳一部分有偿服务,提供更高更贴切的个性化养老服务,满足老年人更全面和更高品质的生活。

(3)社区养老也是最科学、经济、合理的选择,充分发挥社区养老优势减轻政府负担,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在国家、社会和家庭之间建立起良性互动关系,实现公共利益、社会利益的最大化。节约时间、减少投入、降低成本,对老人、家庭和社会来说都比较容易接受。拓展社区的管理和服务,提高社区的管理服务水平,拓展养老服务范围,可以提供就业岗位,调动社会分散资源,组织起来为社区养老事业添砖加瓦,同时也能为社会创造新的服务形式。下岗人员特别是大龄妇女可以实现再就业,能为缓解社会就业压力起到一定积极的作用。

2.3 社区养老的愿景

(1)政府在发展社区养老发挥主导作用,积极推动社区养老体系的建立。主要体现在政策、法律、资金支持和监管方面,切实保障老年人的权利。尽早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保障性住房、保障性养老住房进行相应引导和约束,制定公开、统一的标准化土地政策,落实土地供应、税收优惠等政策。让土地性质更加明确化,通过严格的执行、监督和惩罚来保障社会老年人群体的根本利益。通过广泛征集社会意见,制定相关社区建设标准,新建社区要求配备一定比例的养老服务设施,并与住宅同步规划、设计、建设、验收和交付。加大对社区养老的财政补贴,保障社区养老设施的维护和更新,对积极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社会力量采取减免税收等政策来鼓励其行为。对于养老将道德层面的要求落实到法律层面,通过法律手段保障老年人权益,对不负赡养义务、对老人缺乏关怀的行为进行约束和监督。对尽心赡养老人的家庭给补助和奖励。另外通过福利彩票等形式将社会闲散资金汇聚起来,拿出一部分资金改善和增添社区养老设施,逐步构建起助老、养老社区养老服务网络。

(2)养老社区在中国开始的开发规模不一定要很大,需要分期分片开发,最终形成布局合理、服务到位的养老社区。在社区的规划设计上更加注重无障碍设计。在住宅设计的同时更加关注养老住宅的便捷性、安全性和私密性。在开发模式上从传统地产的“卖房子”逐步发展成为“卖房子”+“卖服务”的盈利模式,比如管家式24h健康医疗服务、老年养生学堂、护理急救服务等多样化的养老服务。地产企业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将有偿服务、低偿服务以及部分的无偿服务与社区物业管理有机结合,出让一部分的经济收益的同时,能够为自己赢得更多的社会效益,为自己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树立良知地产商的光辉形象。

(3)作为基层管理者的社区加快街道、居委会的发展建设,将自己的身份转变成服务者投入到社区养老的事业中。做好管理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专业服务的水平,提供安全可靠、品种齐全、费用适宜的养老服务项目;拓展服务管理资金来源,将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有机结合起来,用有偿服务的所得补充无偿服务的消耗,实现两者之间的平衡。积极发展公共事务、公益事业,组织有奉献精神、乐于助人、热心公益的社区成员成立社区义工,构建邻里间的互帮互助的服务网络,形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区公共价值观;在社区内开设老年门诊、老人病床、保健课堂,新建养老医院、保健站等,减轻老人日常保健、小病到大医院看病难的问题;有效组织社区内的低龄老人,组织他们参加社区养老服务,发挥活跃老人的余热。

(4)家庭是老人获得生活照顾的主要场所,社区成员以家庭为单元做好养老、尊老的典型示范,使得家庭成为社区养老的主要支持力量;同时邻里之间的相互督促,相互教育,营造敬老、爱老的社区环境氛围;还要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养老服务中去,通过互助性的社区宣传,促进邻里相帮、居民互助,参与到自己所在社区养老服务中。形成以“小家庭、大社区”为模式的养老体系,构建家庭基本保障、社区养老模式、政府养老保障制度的养老网络。

3 结语

社区养老与传统的养老模式相比,有着天然的优越性和灵活性,符合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愿望,与我国的优良传统和基本国情相适应。其折衷式的养老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养老发展方向,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一些地区逐步开发社区养老模式,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这只是一个开始,一个成功的案例不可以盲目的复制,需要在全国各地开展更多的社区养老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不断地总结共性的、可参考性的经验和教训,逐步形成完整成熟的社区养老体系后,将社区养老推而广之,必将在未来面对迅猛的老年潮时大显身手。

参考文献

[1]唐仲勋.建立新型的中国老年人供养体系[J].江海学刊,1995(6).

[2]夏学銮.社区照顾的理论,政策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3]唐忠新.社区服务与方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4]郑建娟.我国社区养老的现状与发展思路[J].商业研究,2005(12).

[5]李学斌.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研究综述[J].宁夏社会科学,2008(1).

[6]陈元刚,谢金桃,王牧.我国社区养老研究文献综述[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

[7]顾书桂.论养老地产的经济性质——兼论以房养老局限性[J].江海学刊,2012(5).

高端养老社区 篇10

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1990 年的6299 万增加到2000 年的8811万, 占总人口的比例由5. 57% 上升为6. 96% , 目前中国人口已经进入老年型。性别间的死亡差异使女性老年人成为老年人口中的绝大多数。预计到2040 年,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 。同时, 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 80 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 到2040 年将增加到7400 多万人。

社区居家养老是立足于我国养老服务的现实需求, 结合传统的家庭养老和现代的社会养老模式, 创造出的一种新的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既满足了老年人对家庭的依赖, 又满足了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 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指老年人居住在家中, 由社会提供养老服务的一种养老服务方式。其根本目的是满足社区老年人的物质精神需求, 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社区服务的重要内容, 关系到基层社会的和谐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 社区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具有怎样的居家养老养老功能是本篇论文将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二、研究意义

以多中心为特征的福利多元主义, 倡导社会共同承担福利责任, 强调发挥志愿部门和商业部门等在社会福利供给方面的作用。关注普遍公共利益的公益性社会组织, 凭借其贴近基层、灵活性、创新、低成本等组织优势, 成为养老服务社会化供给中的重要主体。相较于传统垂直式的科层管理模式, 国家与社会的合作治理模式呈现出纵向权力线与横向行动线相互交叉的网络化结构特征, 具体表现为政府与公益性社会组织合作共治, 主体间沟通协调, 管理方式多样化。社会福利来源于公共部门、商业部门、非正式部门和志愿部门的直接或间接供给。其中, 公共部门指各级政府; 商业部门以市场为载体; 非正式部门包括家庭、亲属、邻里、朋友等非正式关系网络; 志愿部门, 主要包括邻里组织、自助或互助团体、提供服务的非营利机构及压力团体、医疗或社会研究团体、协调资源的中介组织等 ( 约翰逊 ( Johnson N. 1987) 。

分权和参与是实现福利分散化的途径。分权即政府权力的分散化, 意指政府福利服务的行政权由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及社区转移, 由公共部门向第三部门分散, 实质是强调社会福利的地方化、社区化及民营化, 政府权力分散化为多元化主体参与提供了正当性权利和活动空间。参与, 指福利安排者和福利生产者共同介入福利服务的供给过程, 共负责任, 发挥正式与非正式力量的组合式整体效能, 形成相互指导与补充的多元福利供给体系。本文研究社区非盈利机构的居家养老功能, 一方面在现实领域可以为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借鉴作用, 另一方面也可以为社区非营利机构功能的提升提供建议。

三、研究方法

本文在研究方法上拟采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通过采用相关理论指导和实证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相关研究。

( 一) 文献法

通过文献检索和文献回顾, 可以了解所进行的研究领域及其相关内容; 知晓相关领域有影响的成果及其内容; 比较和熟悉相关的问题和概念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 知道哪些地方存在知识空缺或者是缺陷, 从而进一步规划自己的研究问题和研究假设。

( 二) 访谈法

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有目的的交谈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它适用于访谈者想深入了解被访者的态度和观点, 想了解被访谈者对某一事件的描述。

( 三) 实地研究方法

本文在研究方法上属于四大研究方法中的实地研究。实地研究是指研究者直接深入到研究对象中收集资料而进行的研究, 因其时间较长, 且多集中于某一个案, 所以实地研究也被称之为案例研究或者参与观察 ( 袁方, 2011) 。

四、案例研究: 社区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居家养老功能

( 一) 案例概况

ZH社区位于G市市中心, 辖区东临文昌北路, 西到中华中路, 南至中山东路, 北抵喷水池, 面积0. 5 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5364 户18104 人, 流动人口2889 人。辖10 街 ( 省府北街、省府东街、圆通街、堰塘街、河坎街、忠烈街、红石街、河南街、正新街、正山街、) 7 路 ( 中华中路、富水北路、富水中路、中山东路、省府路、勇烈路、民权路) 4 巷 ( 引线巷、铁局巷、黑羊巷、慈善巷) , 设有圆通、正新、富水、贵山4 个居委会。辖区内有行政、企事业单位166 家, 学校3 所、娱乐场所36 家。2011 年5 月30 日, ZH社区作为G市首个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单位正式挂牌成立。这是老城区成立的第一家新型社区服务中心, 通过“公推一选”和“两推一选”的方式, 建立起社区党委、社区居民议事会、社区服务中心“一委一会一中心”组织构架, 创新体制和运行机制, 以党政工作部、群众工作服务部、社会事务服务部、城市管理服务部和便民服务大厅“四部一厅”为基础, 努力探索新形势下更适应社会发展、更善于解决社会矛盾、更专注于为群众谋利益的崭新社会管理体制。

ZH社区辖区地域范围较小, 地理位置处于中心城区, 是贵阳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后老城区成立的第一家新型社区。ZH社区晚霞托老中心, 是由ZH社区出资兴办的, 专门为辖区内老人提供日间照料的一个非盈利机构, 由于其并未在民政局备案注册, 因此托老中心是一家由社区运行的非正式组织, 托老中心的负责人由ZH社区服务中心指定辖区居委会委员担任, 晚霞托老中心由社区专门聘请养老员为中心的老人提供基本养老服务, 如临时照料、午餐提供、聊天休息、文体娱乐等, 中心内有老年图书室、书画室、棋牌室等设施, 晚霞托老中心的楼下即为社区卫生服务站, 为老年人的基本医疗护理提供了方便。

( 二) “晚霞托老中心”社区居家养老功能研究

作为ZH社区老年人活动的平台, 晚霞托老中心成为了ZH社区老年书画队、老年诗社的活动阵地。中心的内部的装饰绝大部分都是老年书画队的作品, 老年诗社甚至专门创办了“诗刊”, 两支队伍成员的平均年龄接近80 岁, 作为老年人活动的平台, 极大地丰富了社区老年人的晚年精神生活; 正如ZH社区社会事务部陈姓工作人员介绍的:

“我们社区最为著名的老年志愿者队伍就是‘五老’宣传队, 老年人通过晚霞托老中心聚集在一起, 自发成立宣传队, 组织老干部、老教师等人继续发光发热, 走进楼群院落、网吧、酒吧等地大力宣传“两严一降”、禁毒、群防群治等工作, 提高群众知晓率和安全感, 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传递正能量, 也提高了老年人自身的社会存在感和荣誉感。” ( ZH - 2015- 12 - 07)

晚霞托老中心唐姓副主任提到了一个事件, 体现了托老中心的另类作用:

“有一位社区老人, 平常都是准时到中心参加活动的, 本来约好的时间迟迟没有到, 于是托老中心工作人员就到其家中查看, 老年人因为眩晕晕倒在洗手间, 被上门的工作人员和其他老年人送到医院, 所幸没有生命危险。” ( ZH - 2015 - 12 - 07)

在基本医疗方面, 晚霞托老中心联合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老年人开展基本的医疗服务, 如测量血压、血糖、老花眼等, 并为社区的每一位老人建立了基本医疗档案, 便于对老年人开展针对性的医疗服务。此外, ZH社区还向社区服务站购买服务, 专门针对社区范围内贫困、独居的老年人免费发放“爱心医疗卡”, 持卡人可以凭卡到社区卫生服务站享受指定的医疗服务。

在日常服务方面, 托老中心凭借自身平台或通过社区服务中心, 整合了“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十九中学志愿者”、“省府路小学志愿者”、辖区理发店、超市等社会资源到晚霞托老中心或入户对老年人进行志愿服务, 开展了居室打扫、送货上门、陪同聊天等日常服务, 解决了老年人一些日常的基本需求。此外, ZH社区还向辖区内的一个私人企业———黔灵女家政服务有限公司购买服务, 向社区内鳏寡孤独和贫困老年人免费提供“老年服务卡”。由于社区服务中心经费有限, 老年服务卡的覆盖范围不大。老年服务卡的相关服务内容如下: 免费服务卡的面值有30 元和60 元两中面值, 服务卡所包含的服务有: 居室清扫、代办代买、陪同就医、购物等, 如30 元面值的卡包含两个小时的服务内容。 ( 根据黔灵女家政唐经历访谈整理而成ZH - 2015 - 12 - 08)

96811 养老服务信息平台, 是由云岩区政府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 投入资金130 余万元, 与96811 便民服务平台和第三方服务机构合作, 形成“政府出资购买、社会组织参与、网络平台支撑”的养老格局, 为辖区特困的三无老人等提供便捷的家庭生活服务。

“老人只需要用手机一键拨通服务电话, 就可以享受到钟点工、就医陪护、个人清洁护理、家电维修、防水补漏、管道疏通、家庭用品配送等免费上门服务。”曾佳俐说, “通过政府提供免费手机和每月150 元的服务补贴, 让困难老人足不出户也能享受到其他便捷服务, 是搭建这个平台的主要目的。” ( 由新闻资料整理而成: ZH - 2015 - 12 - 12)

值得注意的是, 前文提到的黔灵女家政服务有限公司正是96811 养老服务平台的合作单位, 作为一个公共服务平台, 96811 承接了政府的购买服务, 然后通过自身的平台作用将社会上不同类型的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合作的供给方式。下图4 - 3 是根据案例分析构建的ZH社区居家养老合作供给图示:

五、结论

通过本次案例研究, 我们可以看到“晚霞托老中心”不仅是社区老年人开展活动的平台, 也成为了整合社区内养老社会资源的依托, 其首先承接了政府对于养老服务的初次分工, 然后其作为服务生产者又联合其他社会组织进行了二次分工, 这其中包括市场、志愿者、老年组织等, 除此之外96811 作为政府的购买对象, 将自身不能满足的养老需求, 承包给黔灵女家政公司, 在这个案例中“晚霞托老中心”通过自身的优势将市场、政府、个人、社会组织等都纳入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因此我们不难看出, 社区养老非营利机构的养老功能不仅体现在自身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 也可以作为一个整合资源的平台, 借助其他社会主体间接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会组织是社会管理的重要主体, 中央要求加大对社会组织扶持力度也说明社会组织在创新社会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对于社区内的民间组织, 如老年协会、老年歌舞团等, 应适当放宽参与养老服务的准入条件, 通过政府购买来进一步扶持, 鼓励他们主动参与社区内外的资源整合, 变被动养老为主动养老, 为社区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服务。

参考文献

[1]穆光宗.“居家养老”社会服务模式探析[J].前沿理论, 2014.

[2]赵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政府与市场角色定位分析[J].社会工作, 2010.

[3]李灵芝等.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模式构建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 2014.

上一篇:连锁性企业下一篇:运河船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