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叙事

2024-05-03

景观叙事(精选七篇)

景观叙事 篇1

1 大地艺术景观形式语言拓展——词汇

大地艺术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运用简洁而抽象的几何语言来唤醒人们对于原型意识的深刻感受, 如点、线、圆、螺旋线、条带、角锥等。这些抽象的造型充满着神秘感, 它们延伸出的宗教和象征特色被广泛的运用于大地艺术作品中。大地艺术家认为人们不必费力去解读这些基本几何形态, 它原本就存在于人类的潜意识之中。大地艺术家经常采用减法和几何元素相结合, 用简洁而抽象的元素表现深奥的思想。无论是形式还是创作语汇都被抽象化。

2 艺术化的特征——文本

2.1 构成要素的非关联

大地艺术家用简单而原始的几何形体作为创作元素, 但为了避免产生单一而乏味的感觉, 一些艺术家将这些作品系列化设计, 这样作品就会具有整体性和统一性。在大地艺术的这种非关联构图中, 并没有主次之分, 它强调的是整体, 构成元素只是从属于整体, 不同元素之间的联系被取消了。

大地艺术的代表人物贾德的作品强调客观的表现, 他以非关联构图进行系列化的重复基本元素, 作品简单而纯净, 观众完全被作品的尺度和陈列方式所吸引。这种特色极大地影响了景观的创作。玛莎·施瓦茨在购物中心的设计中, 以镀金青蛙为基本元素, 进行非关联的系列化设计, 不仅控制了场地, 还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气氛 (见图1) 。

2.2 抽象:简洁的元素

女艺术家塔哈的“特定场地的建筑性雕塑”, 它既是一件漂亮的大地艺术作品, 也是别具风格的景观艺术。她的大部分作品是将各种元素切割成直线或者曲线, 以叠加的方式构成生动的硬质景观, 如“溪流”雕塑 (见图2) , 为景观领域提供了新的形式和语汇。

大地艺术追求的是形式的简洁、抽象和明了, 作品大多采用单一的几何形体, 不做任何表面性的繁琐修饰, 极具纪念碑风格。颜色亦非常简洁, 作品中一般只出现一两种颜色或是与周围环境颜色相融合, 色彩均匀而平整。

2.3 融合:人、景、物共融

大地艺术作品并不是纯粹的人造物, 而是将天地自然尽吸纳其间。尽管大地艺术希望更多的人参与到艺术作品的欣赏当中, 自己从中领悟艺术的真谛, 但由于初期的大地艺术作品往往非常巨大, 所以人们只能在远处观看, 而不能置身于艺术之中, 所以这种参与也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应该说, 天、地、人这三方面关系, 构成了大地艺术的基本结构。人参与到天地自然当中并不是破坏它, 而是协同, 人与天、人与地、天与地之间达成和谐关系。

2.4 客观表述的倾向

大地艺术只表现作品本身, 没有内容、没有主题、没有幻想式的性质, 不表现或反映除物体本身以外的任何东西, 也不刻意模仿任何社会和历史的内容或形象, 以独特的方式创立与众不同的作品空间艺术。物体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 不做任何解释, 观赏者通过自己的情感对作品的感受与知觉体验来做客观的评价。

大地艺术处理作品时的客观性表达, 加强了对物体自身的专注, 弱化了物体的环境因素或作出任何解释, 让观众去体会作品并给出他们自己的解释。大地艺术的这种非参照、非表现的特征, 以独特新颖的形式建立自己的欣赏环境。

3 四维空间的景观叙述

大地艺术作品不仅让人体验三维空间, 还让人感受到四维空间的变化多端。景观作品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不断的生长变化, 设计师应该意识到这些变化状态是一种过程之美。它区别于凝固的静态美, 这种动态之美洋溢着生命的暂时性和自身转化可能性的美。这种四维空间的审美观追求的不是永恒和精雕细琢的静物, 而是消逝、变化和发展, 静止的事物没有发展事物所经历的各种状态丰富。

传统艺术体现了空间概念, 而大地艺术表现了时间特性。大地艺术创造性的表达了内在的生命过程, 注重人的参与、体会和感情, 呈现出一种时间概念。审美空间所体现的是静态, 而时间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是流动和运动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风景园林在不断发展变化, 它是有生命的。我们不该墨守成规的追求稳定与持久, 而是建立起随时间推移而转变的景观设计意识, 让风景园林伴随着自然过程的影响而发生持续的改变。

4 对地形的艺术化塑造——与大地艺术的融合

大地艺术在地形处理上追求做到对地形最小化影响, 有的作品甚至追求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这种思想深深的影响着当代景观设计师。设计师林茵为密执安大学一个庭院设计的“波田”就是通过对基地小地形的微调使得作品和基地融为一体, 令人耳目一新 (见图3) 。在这个设计中, 林茵只运用了“草”这一种植物塑造出波浪形, 这些波浪的高度和幅度都略有不同, 如海波一样流动的曲线, 和周围环境及建筑背景相融合, 风格简单而生动;这种对地形微调的设计手法得到了景观设计师们的普遍认可, 不但保护原环境的生态, 变化丰富的大地造型也给人们带来别样的感受。

景观设计依托于大地, 人类的干预必然会对设计基地产生影响。大地艺术家往往通过对场地有限度的人工干预, 改变或重构自然空间, 达到一种人与自然的对话的状态, 也表达了艺术家的内心世界。作品与场地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从而使艺术与场所、艺术和自然环境相结合。它以大地为载体, 用人工提升的艺术形式改变了大地原有的面貌。景观设计师的实践打破了人们对它的种种怀疑, 这种应用不仅没有先前有人所想象的与环境的不和谐和简陋, 相反, 它在融于环境的同时也恰当地表现了自我, 带来视觉上的美感和精神上的冲击。随着大地艺术的被接受和受推崇, 艺术化的地形设计被广泛应用到当代景观设计中。

5 结语

大地艺术的作品中所体现的简约的形式语言给当代园林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设计源泉。大地艺术家们通过思想的抽象和形式的抽象带给人们无尽的思索和想象, 强调设计作品的四维性, 目的是要使游者的思想超脱于现实的情境之外, 而艺术化的地形处理手法让人耳目一新, 自然而浪漫。大地艺术作为艺术进入设计的一种新的语言, 对当代园林设计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向荣, 林菁.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192-200.

[2]古泉.大地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3:1-49.

[3]范榕, 苏继会.兰阳苑景观设计初探[J].山西建筑, 2008, 34 (3) :74-75.

[4]Udo Weilacher.Betwee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Land Art.[M].Birkh user Verlag, 1999:9-42.

[5]Jeffrey Kastner, Brian Wallis, eds.Land and Environmental Art[M].Phaidon, 1997:20-41.

[6]Jane Amidon.Radical Landscapes[M].Thames&Hudson, 2005:40-47.

景观叙事 篇2

关键词:“景观叙事” 景观设计 中国特色

中图分类号:TU-80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4)09—0095—02

景观设计无法引起人们的共鸣,不能把参与者调动起来,让人驻足体味,为形式而设计,忽略人的体验因素,一成不变,冷漠而缺少趣味性的景观设计现状需要改变。除了文学作品可以叙事,景观设计作品也可以阐述多姿多彩的生活和故事。景观设计更应注重其内在和外在的联系。

一“叙事”与“景观叙事”

“叙事,就是指在时间和因果关系上意义有着联系的一系列事件的符号再现。”源于拉丁文中的gnarus和to know,就是通过人们的体验性行为,即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听觉等基本感官能力,将这些时间和因果关系上有着联系的一系列事件的符号通过大脑处理和提炼,使人们体会到这些符号所具有的更深层次的人文价值以及精神内涵。叙事学是指关于叙事的科学,近些年,叙事学又有了新的发展,不仅仅受限于文学艺术领域,叙事学理论也有着更为广泛的应用,在设计、电影、绘画、新闻、教育等方面都有所体现。在景观中引入叙事理论,就是将叙事作为一种新的方法引入到景观设计中来,突出景观设计作品的人文价值与精神内涵,更能凸显景观特色,增强人们对景观感知的自主性,重塑景观记忆。

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泛叙事学”现象,并且涉及多个不同领域。在《景观叙事:讲故事的设计实践》中,英国著名景观设计师杰米·普灵顿(Jamie Purinton)和马修·波提格(Matthew Potteiger)将叙事的概念与景观设计相融合。“叙事”理论被引入景观,将叙事学与景观设计完美结合,景观是事件发生的场所,又是时刻丰富变化的叙事,场所与行为互动产生多姿多彩的故事。冯炜对两位大师的理论进行了研究与探析,指出景观叙事发展的几大趋势:将景观与绘画、文学进行对比,指出文学和绘画的叙事策略对于景观叙事的重大作用;“叙事是双向的、开放的”,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和观赏者接收到的信息是多样的、不定向的;并且把一些文学中的修辞手法运用到景观当中来,把景观叙事的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结合起来。在著作中,他们还指出叙事和讲故事是有区别的,叙事更加侧重行为和体验的偶然性。“叙事帮助我们认识理解和记忆”重新梳理了“景观叙事”在景观设计领域中的不可取代的价值以及其无限的研究空间和发展前景。

二 我国关于的“景观叙事”的几个主要研究趋势

西方景观叙事研究较早,相对较为成熟。我国对于景观叙事研究也有较多方面,本文主要提出以下几种国内较注重的研究趋向。

1 空间维度的关注

以前的大量设计作品多是关注时间维度,深层挖掘历史和过去的事情,随着景观设计行业的日趋成熟和新的发展需要,仅仅关注空间维度显然已经无法满足现在景观发展的需求,空间问题日益显露,任何事物是具有同存性的,不同的空间秩序、不同事物组成的空间必然将带来不同的体验和情感触动。

2 营构要素的三类整合

张楠教授在《城市故事论》一文中,把城市故事分为三类整合:与自然环境整合;与历史文化整合;与市民交往活动整合。这三类整合组成了城市整体生态叙事,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故事。“以人为本”、“绿色设计”、“文脉主义”等近些年来备受人们关注,似乎成了不变的法则,一个人们公认的规律。于是设计师都开始追捧这三大原则,殊不知他们并不能理解其中的真正含义。“以人为本”不仅要满足物质需求与情感需求,更主要的是解决如何抓住观者的心,使其产生共鸣。一味追求绿色和原生态仅仅是“绿色设计”最基本的意思,更深层次的是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共处、互利共赢、相互促进的状态。“文脉主义”不仅仅是把要叙述的事情传达给观者,更重要的是使观者融入其中,与景观产生互动。

3 叙事方法和修辞策略研究风潮

近些年,叙事学被应用到景观设计,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很多研究者开始寻找其中的共同性,将文学中的叙事方法与修辞策略和景观叙事设计手法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其中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隐喻

隐喻主要受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方面是形象,另—方面是意义,在隐喻中形象与意义并不完全吻合,所以对隐喻的理解是具有多重性的。符号学的方法原理在隐喻中得到大量应用。景观设计以其独特的设计语言阐述多彩的生活和故事,景观所表达的隐喻意义是通过场所传达的,场所是其必经的媒介,人与景观场所的互动体验是其必经途径。

(2)宣言

孔祥伟在《宣言与叙事一关于当代景观设计学的思考》中对“宣言”与“叙事”进行了深刻阐述。他认为“当代的景观设计学正处于频繁叙事的时期,并且许多叙事正逐渐演化为宣言的形式”。很多设计作品并不单单只是为了美观以及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更多的是为了表达一定的设计思想,传达设计情感,通过各种设计手法和载体来达到警醒和启蒙的目的。将一些设计元素提炼为一些鲜明的设计符号,通过各种设计手法的处理以及多种媒介的传达,使人们可以主动的接受其中的警醒意义和启蒙情感。

(3)命名

很多人对命名的手法和方式做了大量研究,命名既说明叙述的内在信息也标志着叙述的开端。《国外景观叙事实践手法研究》中,童毅仁提出了命名对景观叙事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并对命名的几种方式做了归纳总结。在我国,诗句命名的方式经常被用到,例如奥林匹克公园中“奥海”。“天元”“景山”“仰山”等,都与中国的文学相联系。

(4)告知与说服

台湾的杨裕富(2000)提到了“叙事性思维”的概念,认为叙事就是用一种“告知”或者“劝服”的方式使观赏者理解景观,融入景观,是—种通过设计手法来加强和突出设计主题的叙事方法,从而达到设计目的。

nlc202309040924

(5)秩序

景观设计不能只关注单个场景的变化,多个不同的景观是通过不同的秩序组合串联起来的,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感受和情感体验。文学中的秩序与景观中的秩序互通:顺叙、倒叙、插叙、并叙、断叙、跳叙,或者几种方法并用,只是表达方式和介质不同。秩序变化与不同的表现方式,呈现出故事的悬念、波折、联接、高潮等情节,调动观者情绪。

4 场所精神

行为只有与场所发生关系时才具有意义,应当让观赏者积极参与事件,只有与事件互动才能产生故事,场所才变得有意义。在我国,景观的研究者和设计者对场所精神尤为关注,场所精神赋予景观新的生,增进了人们与景观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使观赏者更加有归属感和亲切感,深切体味到景观传达的意义和内涵。

5 景观互动

这里的互动景观主要是指人和景观之间有一个行为上的、情感上的交流。例如北京的马句公园,其设计理念是“运动”与“自然”的完美结合,使市民和景观环境互动起来,让景观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死寂沉沉,而是充满生活情趣,让市民乐在其中。如图(2)喷泉设计,在春、夏、秋三季喷泉有水的时候,潺潺流水,雅致、有意境、吸人眼球。到了冬季或者无水期,这里就成了孩子们嬉戏的天堂。合理的将“运动”、“自然”融入景观。

三 探寻景观叙事研究新突破

(1)景观叙事的研究更加全面具体,更加注重细节。

建筑和城市规划相关人士对“叙事”性设计研究较多,多为总体性研究,对于细节研究较少。除了关注“景观叙事”在设计当中的整体性之外,更应当关注其在设计当中细节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尽量做到更系统、更细致的研究。例如奥林匹克公园七个庭院的总体设计非常精彩,情节安排跌宕起伏,其中的瓦院,如图(3)、(4),它的叙事不是粗扩有力,也不是豪言壮语,更不是惊心动魄,而是通过细节的变化与处理来传达寓意和情境,例如瓦块拼贴的肌理,院内植物的寂静烘托,古代建筑的细致凝练。使游赏者体味到一种清幽寂静的意境,一种古朴大气的格调,一种低调雅致的风韵。

(2)注重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关系

任何设计都要回归到人与自然的层面上,景观设计也不例外。“景观叙事”的设计手法在景观设计当中不是无限制、随意应用的,“景观叙事”应用不能被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景观设计必须满足人们审美需要和功能需要的同时,应对人与自然的危机。

上海世博后滩公园生动地阐释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理念。本来是污染严重的工业场地,被俞孔坚的设计赋予景观生命,运用现代的景观设计手法把原来垃圾遍地、污染严重的旧址,建成了综合生态服务功能的城市公园。运用多种设计手法,使景观设计与生态平衡相结合,将生命新的意义叙述出来。

(3)隐喻、秩序、命名等普遍手法的应用,人们也在突破自己的思维方式,探寻新的景观叙事的方法。例如“无设计”的设计手法。

在国内外的优秀景观设计案例中,不难发现,景观叙事隐喻、秩序、命名等手法被经常用到,很多设计也都局限于这一范畴之内,人们正在努力,并且突破一些固定的思维模式,探寻新的景观叙事的方法。“无设计”的设计手法是近些年的新提法,例如俞孔坚在沈阳建筑大学设计中引入“稻田”,一种接近无设计的设计手法,似乎完全回归到农家生活中,是一次材料的革命、理念的重大创新,赋予景观生命,使景观兼具工人们生活休闲的功能,又有了教育意义和生产功能。景观不再是中看不中用的东西,而是有故事、有生命的景观。

(4)站在新的角度审视设计

叙事理论对不同媒介的关注以及在非文学领域中的应用,从新的角度审视设计,作品本身不再是最重要的部分,读者才是设计的重要部分。景观叙事赋予景观设计以故事和趣味,让生活节奏快的人们和环境产生共鸣,提高生活质量,促进人与人、人与环境的交流。从而使设计师同时站在设计者和接受者的角度上重新审视景观。

隔湖相望的两个亲水平台,每个站在平台里的人必将感受到两种氛围,即对应两种感受。脚下亲水平台给你一种感受,远眺彼岸亲水平台又是一种感受。这两个亲水平台之间是有互动的。设计师不能一味以自己的想法去做设计,应该多视角地站在接受者的角度考虑。

(5)开辟“中国特色”,融入本土文化

据笔者研究分析,我国景观叙事方面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景观叙事,多应用于古典园林,二是借鉴西方的理论和西方的实践案例,对于国内景观设计的一个模式套用,未能将二者有机结合。西方对于景观叙事的研究较早,现在已经有了大量的成熟案例。但是西方的理论体系不一定适合我国,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避免千篇一律,融入“中国特色”,开辟“中国特色景观叙事”的新篇章。如图(5)经典的设计,洁白的整面墙壁与几何形简洁大方的石片散置,虚实变化达到了极致,加上水边的倒影,交相辉映、美轮美奂。该设计就是集合西方简洁的几何理念和东方的山水诗意,用完美的叙事烘托场景氛围。

四 结语

景观叙事和景观设计相结合必将为景观设计行业注入新的血液,以往人们关于“形式与功能”的关注已无法满足现代生活中的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作为景观设计师也需要角色互换,从构思、设计、表达的角度转向接受、消化、理解的过程。关于景观叙事已有大量研究,并且取得了不菲的成果,但是如何在全球化的情况下,在既有理论基础上,发扬“中国特色景观叙事”是我们国人景观设计师急需解决的任务。

论园林景观的叙事性设计 篇3

由于受到西方各种设计思想的影响,国内现阶段的景观设计较重视外在形式而忽略了内在精神本质的表达,常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从而造成了设计风格形式的雷同和内容的空洞。纵观园林发展史,景观的叙事性自古有之。从中国汉代的建章宫到清朝的颐和园,中国古典园林中一直讲述着的“琼岛瑶台”的神仙境界的古老传说。英国18世纪的自然风景园斯图海德(Stourhead)是以罗马诗人维吉尔(Virgil)的《埃涅伊德》(Aeneid)为文本创作的,斯图尔河被截流在园中形成一连串的湖泊,沿湖布置园路并设置了花神庙、天堂泉、船坞、假山洞、哥特式小村庄、先贤祠、阿波罗神庙等有着古希腊遗风和象征罗马精神的园林建筑,并以《埃涅伊德》中的诗句作为园林建筑的题铭,仿佛是在向人们叹咏罗马文明的伟大史诗(图1)。叙事性设计是营造空间文化内涵和构建场所体验的重要方式。

1 景观的叙事性设计

对景观的叙事性设计可以以叙述语言、叙述内容和叙述动作3方面为基础进行研究。

1.1 叙述语言

叙述语言是使故事内容得以呈现的口头或书面陈述,其中对叙事有重要影响的性质包括叙述时间、叙述顺序、叙述视角和组织方式。

1.1.1 叙述时间。

叙述时间反映的是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之间的关系。所谓故事时间就是故事中事件接续的前后顺序。文本时间是叙事文本中叙事语言排列的先后顺序。两者之间的对照可以形成不同的时距(叙述的步速):省略、减缓、加速、停顿。在景观设计中同样可以发现类似的“叙述步速”的变化,比如与一条笔直的道路相比,一条蜿蜒曲折的林中小径可以减缓人们行进的速度。例如杰里科设计的兰尼梅德(Runnymede)的肯尼迪纪念园(The Kennedy Memorial)中长长的步道:一条小石块铺砌的台阶蜿蜒穿过一片自然生长的树林,引导参观者来到山腰的纪念碑前的林中空地(图2)。杰里科在这里借鉴了班杨的生命寓言《天路历程》作为一个旅程。通过地形和道路的精心组织和设计,让园林向人们诉说着一个又一个极具内涵的故事,而生与死、精神与灵魂是这里的主题。

1.1.2 叙述顺序。

叙述顺序有顺叙、插叙和倒叙。以园林空间为载体的叙事空间由于参观者游览路线的多样选择性,就会形成不同的叙事顺序。不同的路径讲述了不同的情节,不同于传统意义上文学叙事作品的单一方向性。在园林空间中可以按照事件原本发生的时间顺序来安排空间布局和景观要素的序列,如劳伦斯·哈普林(Lawrence Halprin)设计的罗斯福总统纪念园(The FDR Memorial)就采用了顺叙的方式。当然游览者也可以逆向参观,就成为了倒叙的方式。

1.1.3 叙述视角。

叙述视角是指什么人从什么角度讲述事件的,它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包括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和变换人称的叙述。在园林的设计中,设计者往往把自己放在全知的视角上,仿佛全知全觉的上帝,预设了全部故事,但是由于其对大众生活叙事的真实性和多样性缺乏了解,使用者对园林空间的功能利用和情感体验并不会全部在设计者的掌控之中。适当的留白、多元视角的引入,更符合大众生活叙事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

1.1.4 组织方式。

组织方式可以分为静态叙事、线性叙事、连续叙事3种。

(1)静态叙事是在摄影作品和绘画作品中常见的方式,描述某一时刻发生的事件及其场景,在园林空间中常常利用雕塑小品来展现一个场景,向人们讲述发生的故事。比如凡尔赛宫的拉通娜(Latona)泉池(图3),描述的是希腊神话中的故事场景:那些曾经对拉通娜有所不恭的村民受到天神的惩罚变成了泉池中围绕在拉通娜神像周围的乌龟、癞蛤蟆和半人半蛙的塑像。不同的是,在园林中,故事的场景是立体的、三维的,人们可以从各个角度去欣赏,而故事的背景也在随着季节、天气等自然条件而变化。

(2)线性叙事是将一系列的事件按照时间顺序和因果的逻辑关系排列起来。例如劳伦斯·哈普林(Lawrence Halprin)设计的罗斯福总统纪念园(The FDR Memorial),哈普林没有设计一个统治性的物体,而是石墙、瀑布、密树和花灌木的低矮景观,水平的而非垂直的,开放的而非封闭的,述说故事并鼓励参与的纪念园而不是默默欣赏的纪念碑。这个设计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和主要人流的游览顺序,以一系列质感变化的花岗岩墙体、形式各异的喷泉跌水以及植物创造出4个连续的空间,代表了罗斯福总统的4个时期,综合多种艺术形态的处理手法营造了一个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的故事序列。以雕塑表现每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用岩石与水的变化来烘托各个时期的社会环境氛围(图4)。参观者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全方位的感受。在运动的过程中体验,通过名言、题字、隐喻来暗示,空间的转换和过渡故事一点点的展开,空间时而开阔时而封闭、视线或通透或遮挡。4个空间彼此掩映和渗透,凹凸有致的墙体围合的空间引导,充满选择、猜测和惊奇。原始的自然材料和自由的空间布局讲述着罗斯福总统的民主故事。

(3)连续叙事是指一系列的事件都发生在一个统一的语境下。例如雕塑家野口勇在洛杉矶附近的Costa Mesa镇设计的加州剧本(Califolia Scenario),以加州南部海岸的地理、历史、文化为背景,讲述了利马豆精神、能量喷泉、沙漠地、森林步道等一系列的故事(图5),表达了一种自然与文明之间的对话。

1.2 叙述内容

1.2.1 叙事的主题。

园林景观的主题是丰富多彩的,可以是哲学概念的外显,也可以是设计师对待生活和艺术的态度。宇宙、自然、宗教、政治、时间、哲学、民族与国家、传说与典故、灵魂与精神都可以成为园林景观的故事主题,而主题的形成一般与场所的历史、文化、社会等一系列属性相关。位于法国泰拉松(Terrasson)小镇的想象花园(Gardens of the Imagination)由一个展览厅和多个主题小园组成:神圣树林、绿色走廊、系列要素园、室外剧场、风之轴、透视图、流水园、玫瑰园等。每个花园作为一种装饰和感官体验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在这里传统花园的元素被转换成当代的形式,公园的主题为“花园的历史片段”,设计的目标在于重新发现而不是对传统的说教式的反复表现。在这里所需要的只是去感受,活跃感官来激发想象力,而不是把设计者的意志强加给游客。每个花园都向人们讲述着不同地域古老的花园故事。例如,玫瑰园象征了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但也表达了花园是如何从农耕转变为观赏性质的(图6)。内部结构组织为十字形的流水园,象征了古波斯的古老花园,其中一条原自上游瀑布的水渠可以看作是人们对水应用的进步,从用于灌溉到作为赏心悦目的装饰(图7)。

1.2.2 叙事的两个纬度。

叙事的两个纬度是指事件发生的事件序列和共时的空间格局,也可以称为历时性和共时性。所谓“历时性”是指景观构成有一种历时的过程与先后顺序,多指景观的历史纵向关系;“共时性”是指景观要素无论是古代遗迹还是现代更新都处于同一时空中,在四维空间中作为共存的事物同时呈现。用时间前后顺序来排列空间序列,设计师把精心编排过的事件在场地上一一展开,并把景观要素、空间作为所发生事件的场景,以景观意象勾勒一个事件历程。设计师通过这种时间序列与空间布局传达了城市文化与自然之间关系互动与变化的思想,从而营造景观体验的连续性[2]。它是一个动态的设计过程,而且设计作品的使用也是一个历时性的过程。借由空间引导出的行为模式和这一模式生长变化的可能,激发人在其中的感受和想象,让不同的人从中得到属于自身的需求和领悟,演绎自身与空间环境的对话与交互故事[3]。新叙事学的“历时性”突出了事件的偶发性和不确定性,强调了园林景观与人之间的能动性。例如鹿特丹舒乌伯格广场(Schouwburg plein)的水压灯(图8),在满足夜间照明的基础上,依靠使用者的进入和自身体验促进人们自发行为构成生活叙事。

1.3 叙述动作

1.3.1 叙述性设计的三要素。

叙述性设计的三要素是叙述者、媒介和接受者。设计师(叙述者)意图通过媒介传达给接受者,并且希望接受者能够解读。接受者是空间环境中的主导因素,而媒介起到了引导人的行为模式的作用。叙事的前提是媒介与接受者的传达关系,即人在空间中的行为和感受。然而叙事性设计的局限性也是存在的,由于接受者与设计者的心智往往不能统一,设计有时就会显得晦涩难懂或过于直白。

1.3.2 叙事的修辞策略:

象征、隐喻、典故、悖论等。①象征:借助于凝固的形象或符号来说明、象征或比喻具体的观念。如在“加州剧本”中的“利马窦精神”,以互相咬合的石头来象征当地人民顽强的拼搏精神。②隐喻:将意义隐含于设计文本之中,使景观作品带上文化或地方印迹,具有表述性而易于理解。如摩尔的新奥尔良市意大利广场、矶崎新的筑波科学城中心广场。③典故:充分挖掘历史人物、事件和传说来体现其文化底蕴,是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的交流内容。中国古典园林中不乏“濠上观鱼”和“沧浪之水”等典故的运用。④悖论:以矛盾和冲突引发人们的思考。玛莎·施瓦茨(marthas chwartz)设计的怀特海德生物研究中心的屋顶花园“拼接园”(Splice Garden)(图9),运用染成绿色的塑料来模仿法国园林的整形植被以及日本枯山水般的抽象形体,暗示着多元对立与转化的哲学观念,同时通过这种荒诞的戏剧性批判了传统的自然观。

2 结语

叙事的设计意味着在设计中以叙事作为一种场所意义的表达方式来达成人与环境的信息交流,从而获得心理的反应与体验。景观设计的终级关怀是创造为人使用的外部场所。追求的目标从古典园林对美的纯粹追求转向注重社会需求和人的体验的景观设计,尝试运用叙事性设计的手法来完成对历史的追忆和集体无意识的深层挖掘,使景观成为“意义”的载体,而不仅仅是审美的对象。

参考文献

[1]冯炜.景观叙事与叙事景观——读《景观叙事:讲故事的设计实践》[J].风景园林,2008(2):116-118.

[2]金晓莹,陆邵明.空间线索的编排及其体验的艺术性——以上海松江方塔园为例[J].华中建筑,2006(9):96-98.

景观叙事 篇4

关键词:景观叙事,行为体验式,马甸公园,自然,运动

一、景观叙事发展概述

“叙事, 就是指在时间和因果关系上意义有着联系的一系列事件的符号再现。”“叙事”源于拉丁文中的gnarus和to know。叙事学是指关于叙事的科学。近些年, 叙事学发展迅速, 除了文学领域, 叙事学还被应用到绘画、电影、建筑、景观等众多领域中来。在景观中引入叙事理论, 就是将叙事作为一种新的方法引入到景观设计中来, 体现景观设计更深层次的内涵与意义, 让人们对景观有新的理解和认识, 并参与到景观中。

在《景观叙事:讲故事的设计实践》中, 英国著名景观设计者杰米·普灵顿 (Jamie Purinton) 和马修·波提格 (Matthew Potteiger) 将“叙事”的概念引入到景观设计当中将叙事学与景观设计完美结合。“叙事帮助我们认识、理解和记忆”, 重新梳理了“景观叙事”在景观设计领域中不可取代的价值及其无限的研究空间和发展前景。

二、景观叙事新理念——行为体验式景观叙事

一般认为, 景观叙事的目的在于唤起人们所共有的知识结构或情感结构, 在这里景观就相当于一种历史符号, 通过景观这种特殊的历史符号, 将景观所表达的内涵与情感传达给观赏者, 使观赏者接受一定的信息, 领悟一定的内涵, 体味景观当中新的设计情趣。

另外, 叙事的内容还可以针对具体的场所或概念。比如十三陵就属于一种歌颂式、雄壮式的景观叙事, 目的主要是烘托严肃雄壮的气势, 使人产生敬畏感。此类叙事的特点是通过空间塑造来形成某种精神氛围或者某种情感状态。叙事目的是为了设计一系列的情感体验, 已经摆脱了景观的符号意义, 形成了一套属于空间自身的语言。这种表达方法更多地依靠观赏者本人的感知来获取一定的意义和心境。

景观设计对于体验式行为的关注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体验式行为景观叙事主要就是指景观设计可以调动观赏者情绪, 使观赏者主动参与到景观当中, 与景观产生互动, 增强对景观的情感和共鸣。这种共鸣必须通过体验者的亲身参与才能体味到, 而且必须是主动的参与, 不是被动的。

三、马甸公园景观叙事分析

马甸公园原址是一片绿地, 紧邻公路和居民区, 整个区域呈狭长的带状, 一条主道将绿地分为南北两个区域, 南部区域主要是一些平房以及生长多年的槐树林, 北部区域则为平房区和一处面积较小、游客较少的游园。整体环境让人感觉杂乱破旧, 无法提起人在这里驻足停留的兴趣。这个地方紧邻人们住宅区, 将其定位为市民活动休闲的公园, 可以满足周边市民生活的需求, 给周边市民带来新的体验和乐趣。来这个公园活动的人非常多, 如何既吸引大量人群, 避免嘈杂, 又形成一种愉快的休闲环境, 这方面马甸公园设计者做得非常好。

马甸公园是一种体验式行为的再创造, 从入口大门到园内一景一物都凸显了主题——“运动与自然相结合”, 既符合大众审美情趣又能满足功能需要。以“运动与自然结合”为主线, 加入人们的体验式行为, 将快乐的情感融入设计当中, 独创性地阐释新的设计理念。

(一) 叙事主题与线索

其设计目的是使景观的形式与功能合理结合, 其设计理念是“运动”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使市民和景观环境互动起来, 让景观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死气沉沉, 而是充满生活情趣, 让市民融入景观中, 使得景观和游人融为一体, 亲密无间。无论是来这里健身、游玩, 还是散步, 都能让你融入其中, 感受其中的快乐氛围。

(二) 命名的叙事方法——突出设计主题和公园性质

命名的叙事手法是景观叙事常用的一个设计手法, 命名可以起到引导游客、突出设计主题等作用。马甸公园的命名简洁易懂, 处处突出“运动与自然结合”的设计理念, 主要烘托一种欢愉的运动氛围, 不过分强调设计的隐喻与内涵意义。例如“中心动感广场”突出一种动感, “亲水广场”突出一种与自然的亲近, “欢乐谷”和“趣味活动区”则突出一种欢愉的气氛。所有命名都突出“运动”、“快乐”以及“自然”的主题, 简洁凝练, 无其他繁杂的修饰。

(三) 营构要素的三类整合

《城市故事论》中, 张楠教授把城市故事整合归纳为三类:与自然环境的整合、与历史文化的整合、与市民交往活动的整合。这三点马甸公园做得比较到位。该公园大量运用天然的材料, 设计上也多采用自然形态与自然的设计手法, 关注现代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理解现在人们真正缺的是什么, 带领大家一起回溯到童年时期, 可以捡起地上的石子, 在空地上放风筝, 在喷泉周围戏水、打闹。该公园是完全开放的, 不需要门票, 根据笔者的观察, 这个公园里儿童、亲少年的数量尤为居多, 几乎占到百分之六七十以上, 与景观互动的人群也多是孩童。将“运动融入景观”的马甸公园似乎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更承载了许多人的童年梦想。

(四) 隐喻——通俗易懂的应用

隐喻是景观叙事中最常用的一种设计手法, 但是隐喻并不是越深刻越好, 应当把握一个度。马甸公园的景观设计也用到了隐喻手法, 多是通俗的含义, 大门的“M”, 造型简洁, 将“马”字的拼音首字母提炼出来, 精心地设计, 并且结合中国古代镂窗的形式, 线条简洁凝练;色彩方面采用雅致素净的深灰色, 以及亲近自然的木色, 加上绿色醒目的公园名称, 突出了自然与活力的主题, 体现了公园性质。

(五) 景观叙事对于细节的把控

马甸公园的中心动感广场位于东西入口的中轴线上, 南北通道的中央, 处于整个公园的重要景观节点。其设计主要采用椭圆形发散状的设计形式, 中国历来对圆都有着特殊的感情, 因为圆形代表着一种圆满, 一种循环, 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在中央设置了中心水景和喷泉, 在水景周围设计了几块对景石, 此处可供轮滑爱好者活动, 还可以放风筝, 观赏水景。该景点整个设计都以大小不同的卵石打底, 设计高低错落, 很有层次, 给观赏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喷泉周围设计了规则的弧形绿地, 把高差处理成了几层阶梯, 既满足了休息的功能, 同时又使得中央水景成了视觉焦点, 形成了一个自然且富有变化的活动广场, 独具特色。

(六) 运动即在脚下

以往的公园设计或者是休闲场所设计都是划分出某个专门区域进行专门设计, 对于通行道路的衔接处等过渡空间, 要么不作处理, 要么处理不到位。马甸公园设计的另一大特色就在于处处体现设计主题, 处处都让你感受到“运动与自然结合”的快乐。例如其中的吊桥设计, 本来是一个简单的通道, 但是马甸公园的吊桥却与其他单纯的吊桥不同, 该设计用多组生态原木, 拴上铁链, 人走在上面会不停地晃动, 新颖的形式吸引观赏者的参与。它不仅仅承载着通行和审美功能, 还能让通行者动一动, 参与到景观当中, 使观赏者和景观产生有机互动。

马甸公园的设计将运动完美地整合进来, 大人们可以追溯到童年的记忆, 小孩们可以体验到早些年孩子们的乐趣, 动起来与自然亲密接触。部分通行道路设计以不同颜色和材质的石子铺地, 加上形态各异的梅花桩——有方形的、球形的、长条形的, 形态各异, 既给人以视觉上的满足, 又给人以触感上的满足, 让人们即使在步道上行走, 也能加入到运动中来, 让人流连忘返。

在景观设计的常规设计中融入运动——即使路边的树池, 也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树池与树桩形态的圆墩结合, 高低错落, 既丰富了空间层次, 又增添了景观的乐趣, 满足了多重功能——既有树池的作用, 又是坐凳供游人休息, 还是高低错落的梅花桩, 非常有趣。

(七) 童年回忆与童年乐趣

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 都能在这里得到乐趣, 这里测量身高的牌子也设计得很用心, 可以测量身高, 同时也可以伸出你的手, 蹦一蹦, 看看你能摸到多高。这里的几个主要喷泉设计都很有特色, 在有水期, 潺潺流水, 乐趣无限;在无水期, 则成了孩子们的天堂, 孩子们在这里攀爬, 玩石头, 捡石子, 乐趣无限。

四、结语

马甸公园的设计小而精、动静结合、人景互动。运动主题得到升华与凝练, 景观叙事更加亲民。马甸公园的设计虽然没有夸张的造型, 也没有太多繁琐的细节, 但是它的设计亲近自然, 深入人们的生活。马甸公园的设计是一次创新的尝试, 但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比如避雨设施不完善, 休息处的遮阴设施不够等。但是这次设计将运动与自然结合, 也是体验式景观叙事的一次创新尝试, 体验式景观叙事还是有巨大的发挥空间的。

景观叙事在国外发展较早, 在国内主要还停留在比较传统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上。但是大量研究者和实践者, 正在寻求新的景观叙事方法。马甸公园将运动与自然结合, 向我们呈现了一种体验式的景观叙事形式, 使体验式行为贯穿游人的观赏过程中, 并且形成一种行为体验式习惯, 加深人们与景观之间的互动, 加深人们对景观的情感参与。

参考文献

[1]林航, 戴松青, 王宇.自然与运动的和谐共处——北京马甸公园规划设计[J].中国园林, 2005 (01)

[2]Matthew Potteiger, Jamie Purinton.Landscape narratives:design practices fortelling stories, 1998

[3]冯炜.景观叙事与叙事景观——读《景观叙事:讲故事的设计实践》[J].风景园林.2008 (02)

[4]张楠.城市故事论——一种后现代城市设计的建构性思维[J].城市发展研究.2004 (05)

[5]孔祥伟.宣言与叙事——关于当代景观设计学的思考[J].城市建筑, 2008 (05)

景观叙事 篇5

在当今消费社会, 视觉化叙事早已成为主导的叙事方式, 尤其以图像叙事为特征的审美感受建构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消费观念和行为方式。在消费的视觉场中, 人们的品牌意识很容易从日常消费中显露出来, 他们寻求什么样的信息, 使用什么样的产品符号, 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个人的“心理固有想象”。

一视觉文化的哲学阐释

视觉文化与视觉性事件有关, 消费者借助于视觉技术在这些事件中寻求信息、意义或快感。这里的视觉技术, 指的是用来被观看或是用来增强天然视力的任何形式的器物, 包括油画、电视乃至互联网。例如, 现代生活已经越来越受到视频的监视:在公共汽车和购物商场里, 在高速公路和桥梁上, 以及在自动取款机的边上, 摄像镜头在一刻不停地监视着人们的行动。人们越来越多地借助于从传统的照相机到便携式摄像机及网络摄像头等在内的各种设备来回顾往事。与此同时, 工作和休闲也越来越集中于包括从电脑到DVD在内的各种视像媒体。人们的经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具视觉性或是更加视觉化。从卫星照片到人体内部的医学摄像, 简直是无所不包。

从认识论的方面来说, 视觉被认为能够提供有关对象的“客观”信息, 并且视觉所传达的信息有助于人们进行反思和抽象, 由此形成有关世界的知识;从审美的方面来说, 同样是由于视觉的距离特征, 视觉的对象同时也被认为是美的对象, 视觉的活动是对对象作一种纯形式的观照。

1954年, 美国学者汉斯·乔纳斯 (Hans Jonas) 在一篇题为《高贵的视觉》的论文中指出, 视觉是通过三大特征来区别于其他感官的。首先, 视觉经验的内容的发生具有同时性。我们看到的眼前的一切都是同时展现于此的。视觉不同于听觉和触觉, 它的活动无须依赖于时间的连续过程, 它是在一瞬间完成的, 其他的感觉则要求一个伴随时间的连续的经验事件的过程, 这一过程会妨碍主体保持超然的态度。视觉区别于其他感官的第二个特征就是“动态的中立”, 即人们在观看某个对象时可以无须进入与它的某种关系。被看的对象不必通过直接作用于认识者来让自己被看到。最后, 乔纳斯还指出了空间距离对于视觉活动的意义。距离能使视觉的前两个特征得以实现。

二商品化的“景观社会”

1967年, 情境主义批评家居伊·德波 (Guy Debord) 提出“景观社会”的概念, 他指出, 资本已经把日常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商品化了, 包括人的身体乃至“看”的过程本身。换句话说, 这是一种完全倒向景观化的消费文化的文化。在景观社会里, 个人被景观弄得目眩神迷, 被动地存在于大众消费文化之中, 他惟一渴望的是获得更多的产品。图像支配型文化的兴起要归因于这一事实, 某些公司的标志几乎已经具有了自主的生命, 如奔驰汽车的图标或麦当劳的拱形标记, 不管它们出现在什么样的背景中, 人们只要一眼就能看明白。

乔纳森·L.贝勒 (Jonathan L.Beller) 把这一发展称为“注意力价值论”。人们都被卷入了“看”的商业活动之中。人们的眼睛落在哪里, 这决定了什么有可能被看到。因此, 那些公司总是善于利用媒体竭力吸引人们的注意, 借此创造价值。现代电影就是一个非常显著的例子, 制片方不惜耗费巨资以吸引人们疲惫不堪的注意力, 以此获得投资回报。

现代社会信息的爆炸、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 以及选择、判断信息的时间是以秒来计算的。庞大的信息量远远超出了人们快速、有效、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 过犹不及, 人们对海量信息产生了疲劳感和厌倦感, 丧失了深入感知信息的时间和心思。在画面中的文字还没有看完之前, 受众早已与你擦肩而过, 现代人如同吃快餐一样消化着信息, “读图时代”随之到来, 视觉形象具有比其他表现形式更强的视觉冲击力和审美诱导力。相应地,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企业间竞争异常激烈, 大大小小的品牌纷纷出现, 独特的品牌视觉形象是为了抓住消费者的眼球, 这是赢得消费者的第一部, 也是关键一步。从视觉文化和景象社会的视角来看, 商品的使用价值的重要地位被符号价值所取代。因此, 信息含量大、可瞬间解读的视觉图像语言便成了适应时代发展的最有效的传达方式。

三视觉印象与品牌构建

在现实生活中, 品牌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 无论是作用于消费者在商场中挑选购物的识别需要、还是满足于人们追求享受的心里需求。在人们心目中往往会有自己认定的品牌形象, 产品的使用和广告的宣传对消费者心理产生影响力, 品牌意识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实际生活, 并且扎根在消费者的心目之中。特别是广告的影响已构建了品牌在人们心中的符号形象及象征意义。按照美国品牌大师艾可把品牌定义为“建立在消费者心理的印象”的界定, 品牌印象应是由多重因素构成的, 其中视觉印象在当今是品牌建构中是最重要的印象, 因此也是达成建立深度传播的品牌印象。

美国万宝路在1995年之前还只是一种面向妇女的无名气的品牌。万宝路香烟品牌的最初成功不仅是因为它以牛仔为主题, 还因为它在重新设计广告时十分聪明地将主要的属性认知糅合在一起。李奥·贝纳广告公司为万宝路广告塑造了一个具有粗犷、勇敢、富有冒险精神的西部牛仔, 是世界公认的体现男性魅力的广告经典之作, 从而使万宝路重新定位成男子汉气概的象征。无论对烟草工业可能怀有什么样的看法, 但是, 不得不承认那场历经岁月考验的万宝路广告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功。万宝路所传递的开放的空间、自由和冒险的信息是清楚而明确的, 通过极富感染力的画面所传递的情感信息具有极强的穿透力, 以至于吸烟者和不抽烟的人都确切地相信这个品牌的正面形象。

从某种程度上说, 广告与品牌的关系不是建造事实, 而是构建认同。在当今信息社会中, 广告作为品牌推广和生存的传播工具及手段, 品牌传播要强调广告形象传播的先导性和主动性, 首先要在品牌推广之前将形象广告传播到位, 以造成先入为主的效果, 有利于品牌导入和推广的贯彻执行。

四品牌的视觉图像叙事

相比于其他的知觉形式, 视觉是直观的, 而图像更是具有强烈的隐喻含义, 简单的视觉图像中往往可以隐藏更多的东西, 而且难以用语言表达。风雨中一个老者苍茫的眼神常常令人感慨万千。人们对于图像的观看包含了叙事, 很多优秀的商业广告中没有语言的解释, 但人们轻而易举就能够看懂。

在当今的图像传播时代, 图像叙事已成为大众传播的主要沟通方式。品牌图像分为三种, 产品图像和媒介图像的融合形成品牌的第三种图像——心理图像, 或者说是品牌印象。不同阶段的品牌图像有不同的生成、连接和转换方式。而这种图像的生成、连接和转换方式与传播诉求和媒介策略都有十分微妙且密切的关系, 如何准确有效地把握这一图像生成、连接和转换的方式, 对品牌建构非常重要, 也是制定品牌策略的基础。

1. 品牌的产品图像

品牌的产品图像创造品牌认知和体验的强烈的现场感和亲历性, 带来直接的功能利益和直感体验, 形成亲身的品牌经验。同时, 也是对品牌传播中功能诉求表现的印证和确认。品牌媒介图像中的功能诉求, 仅仅是虚拟的功能而不是现实的功能。这一功能诉求表现是为了诱发消费者对产品的兴趣和对品牌的亲近感, 激发消费者的功能利益的动机。这种直接的品牌经验是消费者形成品牌印象的最重要的基础。产品图像并不仅仅是产品功能本身, 它包括功能连接和延伸的部分, 如产品设计、包装和售后服务, 因为这些环节也是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接触点, 都能影响到消费者品牌图像的形成。

2. 品牌的媒介图像

品牌媒介图像的虚拟化、感性化和包装化是其最重要的特征。大众传媒、现场促销只是给品牌虚拟图像的表现提供了一个演出的舞台。因此, 品牌的媒介图像具有很强的表演性, 而市场营销就像是一个由不同品牌角色组合起来的表演剧, 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角色定位, 表现着自己的独特情感诉求, 给观众创造着独特的情感体验。如果观众能够对表演剧中的角色产品共鸣, 说明这个角色的诉求表现是成功的, 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和效果。因此, 品牌的媒介图像所创造的情感利益虽然是真实的, 所传达的功能利益是虚拟的, 却给消费者产生了品牌期待, 这种期待是诱发消费的直接心理动因。消费者在消费过程及产品的使用过程中达成了对品牌媒介图像的印证。一般来说, 产品图像由产品及其附属的包装、产品设计、现场展示等直接向消费者呈现, 给消费者带来亲身的现实的品牌感受。品牌的媒介图像则由广告、公共关系宣传、口碑传播等为消费者提供相关信息, 给消费者带来的是承诺、品牌知识和间接的品牌经验。但是, 品牌承诺是需要通过消费者对产品的使用和体验来确认的。这是建立品牌心理图像的必由之路。

3. 品牌的心理图像

品牌的传播诉求必须结合消费者形成品牌印象的心理路径。虽然从美国的品牌学者艾科到日本品牌学者青木幸宏等都提出了品牌的心理要素的构成, 并且对这些构成要素的内容形成了争论。但是, 对品牌印象形成的心理路径及其与表现策略、媒介策略等关系涉及得较少。这种状况导致了大多数品牌学者对品牌印象形成的研究是静态的、平面的视角, 而缺乏动态的过程性的视角。不同的消费者对品牌和不同的品牌类型有不同的认知和感受方式, 所以品牌图像形成的心理路径与消费者的特点直接相关。而且品牌图像的形成与产品、媒介选择和传播诉求表现方式也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1]〔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倪伟译.视觉文化导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2]〔英〕克莱纳、迪尔洛夫.项东译.品牌:如何打造品牌的学问[M].西安:陕西师大出版社, 2003

[3]〔美〕克莱夫·巴德.徐世明译.宝洁品牌攻略[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 2003

景观叙事 篇6

研究日常生活,如果以个体、微观的分析出发,容易著重于研究主体的经验与感觉,难以避免地强调反抗与行动力。反之,若以总体观点出发,则多容易偏重制度与结构下的权力分析,这样侧重一边的分析方式固然较不具争议性,但是却也同时将日常生活中的双重特性存而不论,这虽然不失为一分析上的权宜之计,然而这却无法真正切中日常生活这场域与意识运作的特性,一方面国家机器与资本主义藉由日常生活场域进行支配。另一方面,日常生活却也是反抗原初的所在。若将上述二元分析挪用至日常生活中的闲暇与体育,则容易落入从人人皆参与的“庆典”或是“狂欢节”,发展到近代被称为“景观”的线性论述,或是“景观”取代“庆典”那样断裂式的观 点。

同时,“闲暇”是日常生活中不得不讨论的一个观念,一般我们都把闲暇当成休息、娱乐和暂时从现实与工作逃离的一种方式,特别是规定双休日也间接确立了闲暇的法定地位。虽然闲暇是日常生活的中断和暂停,但是它却也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两者的关系既是联合也是冲突的,我们无法超越日常生活的领域,但神奇的事物依旧能存在于人们的虚构与幻象里,如同游戏作为一个空间,它虽嵌于日常生活之中,但却拥有独立于现实生活时空之外的特性,我们虽然无法逃脱,但我们仍尽可能地希望把逃脱的幻象置于我们唾手可得之处。幻象并不全然是虚假的,它仍旧是显而易见且真实的,只是与日常生活迥然不同,但却保持无限的可能性而嵌入日常生活中。这样吊诡的关系,事实上也正是资本主义现代日常生活的特色,一方面日常生活的同质性与日俱增(工作的泰勒化与消费的大众商品化)。另一方面透过日复一日的日常生活的韵律性重复与累积,社会差异却也逐渐延伸与扩大。

2 体育赛事媒介景观中明星表演的文化调适

古希腊最大的英雄故事体系就是围绕特洛伊战争下展开的, 且在这城邦制度盛行的体制下,世人对英雄的价值观从个人荣耀转向集体利益,选手在竞赛得到的胜利属于团体,并受到群众的爱戴和拥护。尤其军事根基的四轮战车赛,所负盛名与奖赏都高于其他运动项目。在古希腊,诗歌中所赞颂的格斗优胜者,亦大多比拟自驰名战场的神话英雄。转观今日,罗兰·巴特也依惯沿用战场上的史诗神话:这场持续一个月的战争由一连串的战场所组成,每日有其战役,每晚有其胜利者……的叙事手法,将环法自行车大赛的选手譬喻为战场英雄。此外,在奥运运动员的内容和符号研究中, 强调运动员是体现其对力量的追求;恐惧软弱、无能与失败;试图撃败对手或扭转劣势;展现勇气、纪律与技术等层面的战士原型, 而即便是女性运动员也会以传说中的亚马逊族女战士作为譬喻, 以体育表现和竞赛成就,强化运动员骁勇善战的英雄角色。由此可见,体育竞赛联系神话内容的一部分,更加突显运动员致力于战争的英雄价值与地位,其在军事体育盛行的年代中尤甚如此。

体育展演除了与他人竞争和自我奋斗的形式外,尚具有游戏的性质。游戏也提供了一种神话来源,进而指出游戏打造英雄主义的存在。但这止于游戏在竞争和表现上的功能特质,只能形塑少数凸显文化发生与茁壮的体育英雄。然而,考虑社会价值之外,更多取而代之的是强调游戏中具有的根本特质——乐趣,至此,当运动员依据个人好恶自由进入或退出体育竞赛,或者不适当地将乐趣定义在胜负、名利或物质形式,在媒体报导出未尽全力、不择手段甚至破坏规则的运动员时,英雄肯定难以体现。再者,体育历程一般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而未能通过此形式者,也许意味着不够积极投入、吃苦耐劳、挑战挫败,例如依赖药物或科技器材的运动员,我们的期待也许同于机器人的进化般,满足新鲜与好奇而止,其相较于神话所形塑的英雄是严肃的、卓越的、道德的,世人对运动员神圣性的期待逐渐落空,也意味着体育英雄的消逝。

3 体育赛事媒介景观与新闻叙事文化学分析

如果我们将体育特质划分成光谱的两端,体育化某种程度上就是从庆典走向景观的过程,从空间的概念上来说,古希腊的体育庆典中,人人都可以是参与者,观众与运动员是没有界线的,或者应该说是没有观众与运动员身分上的分野,这样的情况直到在罗马帝国中的格斗士竞技才有所改变,但格斗士却比较近似于对罪犯、奴隶与社会边缘人的惩戒手段,以生命为代价与对手甚至是猛兽对抗,以娱乐贵族及平民阶级。现今的体育景观成为大众商品的趋势已越见明显,体育组织也变成了娱乐事业的一环。现代职业体育仍旧带有传统庆典的特质,每场比赛开赛前或是赛后双方列队、队旗、队歌的展示,都是十足仪式性的过程。另外,尽管球迷与球员间的距离被理性化地与资本主义式地区隔开来,但体育场上的主场优势便是球迷极力成为比赛中一部分的例证。大众化的语言在球赛期间成为人人共享,没有阶级之分,人人皆融入其中,众声喧嚣甚至是方言挑战官方语言的现象,都在体育场域中重现,正如同当代伴随体育赛事的美食、饮酒与狂欢文化。

就运动员在人格、行为层面条列诸如:勇气、节制、努力、坚持到底等心理素质,分析运动员所体现的英雄特质,似乎具有合理的心理学关联。尤 其, 荣格判读世界 上流传最广的神话 就是英雄神 话,其在(希腊、罗马、各地原始部落,甚至是梦境)细节上虽然有极大变异,但经由心理学观点的深入讨论,可以发现英雄原型的结构相似性。诚然,数目也是主体经验的一种感性范畴,根源于自我对神话空间与神话时间的体验,也牵连著我们对世界的逻辑认识。更指向心理层面潜藏的勇士原型,其把过去数世纪以来败者的武斗比赛,比拟到今日体育领域中的足球、棒球或橄榄球竞赛的文明进步,但这局限于敌对双方的输赢之争和部分晦涩难解的潜意识下。

当乔丹运球过人,紧接转身摆脱敌队的包夹,在空中跃起闪躲更多人的阻封,在近乎死角的状态下,不可思议地将球放入篮框, 全场应声哗然……一次又一次,他的精彩表现让我们浸润在“23”的符号象征,崇敬那瞬息万变下仍能掌握时空感的运动员,甚至尊为篮球之神的美名,满足了我们对篮球体育英雄的神话意识。相似的情况下,“10号”对足球运动员的意义同样非凡,而对应于其他每一个体育符号的意识连结,例如球迷穿上或在脸上写下其所崇敬的代表数,选手打破时间运行与空间距离的种种记录,以及为了纪念缔造数据或特殊功绩者,运动员所拥有的退休号码等,都一再阐示了数目与体育英雄之间的形塑关系。

4 结论

景观叙事 篇7

在中国近现代景观设计中, 出现了一些单纯模仿西方景观形式的设计, 而忽略了景观的叙事功能。然而在当代, 景观已经不再是一个“造园”的概念。好的景观设计除了具有一定的审美功能、休闲娱乐功能、生态环境功能外, 还应该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这就需要强化景观的叙事功能, 把景观作为叙事者, 通过明确的景观意向, 向游览者提供可读的信息, 让游览者能够了解景观空间所讲述的内容。

1 叙事性景观设计的概念及分类

1.1 叙事性景观的概念

叙事就是讲故事, 是人类本能上的一种表达方式。叙事实际上是暗示着人们通过所做的行为和体验的偶然性获得信息或知识的一种方式。叙事的媒介最常用的就是语言, 但其他的艺术载体也可以承载情节, 并传达所要表达的意义, 如绘画、雕塑、音乐、影视等[2]。通俗地讲, “景观叙事”就是借助景观空间和场所向人们传达一段地域文化故事、一个历史事件, 使得接收者能够获得一些情感记忆、心灵感知、场所体验、文化脉络、理解和感受等。根据叙事的三要素, 设计者就成了故事的叙述者, 景观充当媒介, 观者成为故事的接收者[3]。

1.2 叙事性景观的分类

根据表现主旨的不同, 叙事性景观可以分为下面5种类型。

宗教神话类景观:宗教神话类叙事性景观, 不但传承了一个地域的宗教类型, 也反映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4]。如中国拉萨的布达拉宫, 雅典卫城神庙, 埃及的金字塔等。

追忆历史类景观:包括纪念性的景观、建筑, 人们用景观设计来追忆一段逝去的历史, 一段曾经的回忆。这些景观的出现, 将过去的记忆重现, 让人们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与文化, 解释他们追逐本源的意识。纪念性景观大致包括纪念广场、有纪念性建筑物、纪念园 (墓园或陵园) 、纪念碑、遗址公园等。

地域文化类景观:每个地区都有自身的发展历史, 经过时间的推移, 一些地域文化就慢慢积淀下来, 有的地区甚至会形成一些鲜明的地域特色。如中国的江南水乡, 老北京的四合院, 云南、西藏的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等, 无不展现了各个地区的地域文化。到不同的地方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 这就好像是地域与人类的对话。

主题事件类景观:主题事件类景观设计具有展示一系列主题及其包含内容的功能。迪士尼主题乐园就是其中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这类景观设计先以主题来营造景观意向, 然后通过景观意向来激发游者的回忆、联想与想象等, 使游者理解景观, 在空间上产生共鸣。

探索未来类景观:科技展览馆和世博会等这些场馆的规划设计把世界最新的文化、科技、建筑艺术等呈现在世人的面前。在叙述历史篇章的同时, 也诉说着未来的发展趋势[5]。

2 叙事性景观设计方法简述

2.1 叙述秩序

正如讲故事时要对讲述的内容进行语言组织、段落组织一样, 在对景观进行叙事设计时, 要把景观空间作为故事内容的载体, 对内容进行排列, 从而组成合理的故事结构。

2.1.1 时间序列组织

时间序列组织是以事件发生的时间为线索进行序列组织, 将故事的情节按时间顺序进行组织, 再把这些情节安排至相应的空间中。具体叙事方法有顺序法、倒叙法、插叙法、并叙法等。顺序法是景观叙事的一般方法, 即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叙述内容;倒叙法先叙述事件的结果, 不仅可以使空间产生悬念, 更能引人入胜, 吸引游者, 还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增强景观空间的生动性;插叙作为事件/故事的补充, 充斥在景观空间中, 起到补充说明空间内容的作用;并叙是两个事件/故事的并置, 表达一种对比的空间关系。

2.1.2 空间序列组织

空间序列组织取决于景观实体与游者身心感受的韵律, 好的空间序列往往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景观空间序列的节奏是通过空间中景观元素的有规律变化而体现[6]。

叙述秩序组织得当, 能够增强空间的秩序感, 使空间组织如同故事情节般跌宕起伏, 营造更有魅力的空间秩序。

2.2 叙述内容

2.2.1 直接叙事法

直接叙事法的表达方式就是用直接明了的方式来叙述事件, 让游者通过直接的方式来理解景观所表达的含义。在景观设计中, 最直接的叙事方式就是用文字来直接表达内容。如中国古典园林惯用的匾额楹联, 现代景观空间的命名、空间中的文字运用等都是直接叙事法。

2.2.2 隐性叙事法

所谓“隐”就是潜伏、深藏不露的意思。隐性叙事法表达方式比较含蓄, 委婉地表达所要传递的内容和信息, 需要使用者通过体会理解来解读。隐性叙事法包括隐喻、省略、反复、婉转等修辞策略的运用[7]。设计中可以通过景观元素与材料的运用、空间形态的变化等方法来表现隐性的叙事。

3 实证研究——湖北省十市堰张湾文化园景观设计

3.1 项目背景

项目位于湖北省十堰市的张湾区。张湾因车而建, 因车而兴, 是东风汽车公司的摇篮、湖北省汽车产业长廊的源头、民族汽车工业的发祥地, 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进程, 孕育了一代代东风汽车人披荆斩棘、愚公移山奋斗精神。张湾文化园试图以景观的语言记录张湾40多年的发展历程, 使这种精神代代相传, 是一个典型的叙事性景观。基地为坡地, 总面积2.4 hm2, 现状高差较大, 最高点353 m, 最低点309 m (见图1、图2和图3) 。

3.2 景观设计

3.2.1 整体设计——叙述秩序

把张湾区的发展历程当作叙事的主线, 用时间上顺序叙事的方法, 安排了4个主要空间节点, 讲述了张湾区汽车产业从新建时期的艰苦奋斗、遭受困难到逐渐发展壮大以及对未来的展望4个阶段, 分别用艰苦创业、自强不息、春华秋实以及走向未来来命名 (见图4和图5) , 用特有的景观元素传达张湾人艰苦奋斗, 永不言败的精神。

在空间布局上, 利用场地有较大的高差, 巧妙地以原始地貌中较为平缓的地形设置景观节点, 较为陡峭的地形设置路线曲折的台阶, 形成节点——廊道——节点的结构, 符合叙事的节奏韵律。在景观含义上, 则表达一种在寻求胜利的道路上虽然经历了无数的曲折和坎坷, 但仍然有着勇往直前、不断向上的力量。

叙事方法:采用直接叙事法, 在每个空间开始的地方, 放置文化石, 通过文字与地图把各时期的发展背景交代清楚, 让人们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 进而通过游客的联想和想象, 把景观元素、材料与空间形态与张湾的发展历程相结合, 形成游客与景观的共鸣。

3.2.2 分区设计——叙述内容

3.2.2. 1 20世纪60-70年代:艰苦创业篇

(1) 时代背景。20世纪60年代, 东风汽车厂初创, 地点设在秦巴大山深处。在当时十堰市是一个仅有百人的小镇, 在突然变涌入了十几万建设大军后, 人的吃和住成了大问题。不管条件有多难, 为了实现东风梦, 东风人在当时拉开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创业历程。创业初始, 厂房建设没有保障, 人们用石头搭建简易的干打垒围墙;没有房子住, 人们搭建芦席棚……, 在这种艰苦的创业条件之下, 奠定了二汽以后快速发展的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

(2) 景观叙事语言。景观材料的隐喻运用:在这个区域的设计中, 地面铺装上, 主要是以沙子和毛石为主要的铺装材料, 来营造出一种萧条、荒凉之感, 隐喻创业之初的环境条件。花坛则是以芦席编织为贴面材料, 对应了创业初期的“芦席棚精神”, 同样营造一种创业环境艰苦的氛围 (见图6) 。

干打垒景墙:在此项目的入口处用干打垒的概念设计了一个入口景墙, 直观地反映出二汽人工作环境之恶劣 (见图7) 。

劳动剪影雕塑:此处景观小品运用直接叙事手法, 再现了创业之初二汽人当时的劳动场景, 向观者展示了艰苦条件下劳动人民的工作状态 (见图8) 。

集装箱婚房:当时住宿环境十分简陋, 青年结婚只能用集装箱做结婚新房。此项目中按照1∶1的比例设计了一个集装箱新房景观小品, 内部用文字叙事的方法将故事与场景结合, 让观者仿佛穿越时空, 回到了当时青年人结婚时的情景 (见图9) 。

3.2.2. 2 20世纪70-80年代:自强不息篇

(1) 时代背景。二汽人自强不息奋发图强, 实现了生活和生产的共同进步。20世纪70年代中期, 民间还流传着一段顺口溜“一条大街三栋楼, 一个公园三只猴, 一条马路三盏灯, 一站汽车仨钟头”, 这些指的是十堰市的旧面貌, 展现了当时艰苦的生活条件。至1975年4月的大战黄龙滩, 通过自己的劳动, 引得了活水, 解决了人们吃水的大问题。同期, 二汽的生产任务也不断提升, 1978年7月15日, 首批民用东风五吨车实现批量生产。二汽当年即超过国家原定2 000辆的计划, 生产了5000多辆优质汽车, 闯过了“亏损关”, 第一次向国家上缴利润279万元, 摘掉“最大亏损户”帽子。

(2) 景观叙事语言。活水水池:活水景观小品运用隐性叙事法展现当年“大战黄龙滩”事件, 让人们通过景观小品产生联想和想象来理解空间。旗杆阵:一条条威风林立的旗杆, 象征着冲天的干劲, 展现了积极向上的力量。从亏损大户到摘掉亏损户帽子, 再到实现全面盈利, 走在旗杆阵之中, 让人们感受到的正是一种肃然起敬的二汽人的精神 (见图10) 。

3.2.2. 3 20世纪80-90年代:春华秋实篇

(1) 时代背景。1985年, 二汽在汽车产、销量, 上缴国家利润和税收, 均占全国汽车企业60%以上, 创造了上世纪80年代的辉煌。1987年二汽成为国内第一家年产突破10万辆大关的汽车生产厂, 跻身于当时世界三大卡车生产厂家行列。

(2) 景观叙事语言。彩色的塑胶材料铺装, 莲池, 车轮花坛、亲水平台, 喷泉等这些景观元素营造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观意向。在此区域的叙事设计中, 使用对比的手法, 与前面的区域形成反差, 意味着二汽逐步走向更加辉煌的发展时代。 (见图12、图13和图14)

3.2.2. 4 进入21世纪:走向未来篇

(1) 时代背景。未来5年3个“80”:产能80万辆, 建成区面积80 km2, 城区人口80万。张湾区形成多元发展格局:汽车工业新区、商贸物流新区、生态文化旅游新区和生物产业新区。

(2) 景观叙事语言。游线设计:一条空中木栈道从最高处直接延续到入口处, 叙事学上采用隐喻的表现手法, 意味着张湾未来的发展不仅仅是要走在高处, 跟国际接轨, 更是要忆苦思甜, 把二汽人勇于拼搏, 不怕吃苦的精神继续发扬光大 (见图15) 。未来之窗:在这个区域的景观小品中设计了一个未来之窗的景观亭, 亭由窗的概念演变而来, 表现对未来的一种希望。在功能上, 给人们提供了驻足休息、交流以及避风遮雨的空间 (见图16) 。

4 结语

张湾文化园景观设计通过叙述秩序的组织、直接叙事和隐喻叙事手法的运用, 展现了叙事性景观设计在实践中的价值, 把景观推向一个新的美学范畴, 即景观的美可以在人与空间的互动交流中产生, 在集体记忆的传承中实现景观美的延续[8]。叙事性景观设计的发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景观深层的文化内涵, 实现景观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价值回归。这一价值曾经是也应该继续成为中国现代景观发展进程中的题中应有之意。

摘要:叙事性景观通过景观叙事建立新的美学观念, 实现景观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价值回归。从叙事性景观的概念入手, 探讨叙事性景观的类型、理论基础, 概括常用的叙事性景观设计方法, 包括叙述秩序中的时间序列组织和空间序列组织, 叙述内容中的直接叙事法和隐性叙事法。以湖北省十堰市张湾文化园为例, 进行实证研究, 最后指出, 叙事性景观曾经是、也应该继续成为中国现代景观发展进程中的题中应有之意。

关键词:风景园林,叙事性景观,设计方法,湖北省十堰市张湾文化园

参考文献

[1]Mattfew Potteiger, Jamie Purinton.Landscape Narratives:Design Practices for Telling Stories[M].Hoboken:Wiley&Sons, INC, 1998.

[2]王祥.城市景观设计的叙事性表达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 2012.

[3]王纪敏.城市公园叙事性景观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 2011.

[4]牛超.电影叙事手法对叙事性景观ML2015设计的启示与应用[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2.

[5]刘滨谊, 张亭.基于视觉感受的景观空间序列组织[J].中国园林, 2010, (11) :31-35.

[6]艾伦·S·魏斯.无限之境——法国十七世纪园林及其哲学渊源[M].段建强,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

[7]冯炜.景观叙事与叙事景观——读《景观叙事:讲故事的设计实践》[J].风景园林, 2008, (2) :116-118.

上一篇:反腐倡廉下一篇:家政教育培训外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