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材料

2024-05-03

试卷材料(精选五篇)

试卷材料 篇1

一、合理审题,抓住要点、理清思路

要想正确解答历史材料解析题,首先应严格审题,审题内容涉及审“求答词”以及“限定词”、审答题指向等,其中限定词又分为时间限定以及内容限定等不同方面。

例题: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记载于史籍。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三两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问题: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8分)

在上述例题中,“特点”是题目的求答词,而“明清之际”则限定了时间,“江南手工业发展”则限定了内容,“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则明确了答题指向要求, 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这些要点,才能获取正确、合理的答题角度与答题思路, 反之则会分不清主次和侧重点,难以给出高质量的答案。

二、引导学生掌握解题程序,明确题目类型并了解考查要求

材料解析题包括图像表格资料、文字资料以及混合资料,又分为单则以及多则材料,着眼于设问角度,我们可以将材料解析题归纳为三大类:(1)问题相对简单,学生从材料中选择信息点进行回答,有时候甚至无需加工答案,从原材料中即可找出问题答案。(2)从史料出发, 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并论证相关问题。此种题目对考生知识储备量有一定要求, 同时也需要学生对平时所学理论知识以及技能加以灵活运用,方可正确做出解答。(3)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题目,学生必须在借鉴历史的基础上解决现实问题。此种题目往往对学生提出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要求,重在知识迁移以及不同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同时还应对社会现实问题予以充分关注。

此类解析题一般都以课本主干知识为基础,基于某一重要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从正面、反面,横向或纵向等不同角度组织材料,然后设置问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程度,对相关知识的应用情况。如例题: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同时附材料三则:(1)有子曰:孝弟(娣)也者,其为仁之本乎?———《论语· 学而》。(2)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顺……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娣)。———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3)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该题目材料内容取自不同历史时期,要求学生分别结合材料点明“仁的根本”,对儒家伦理主要内容加以归纳,并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各自做法,进而结合所学知识以及所给材料对中国历史进程中儒家伦理思想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予以概括。

对于此类题目,学生首先应通读所给的三则材料,以掌握主题;阅读提示语以明确“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及其积极作用”这一主题。其次应明确问题,基于问题精读材料,分析命题者所给的问题,吃透其中的关键字与词组,知道命题者发问的出发点,然后分析各段材料主旨大意,基本形成答题思路。最后则提取材料信息并进行加工整理,此环节必须逐字逐句研究分析,不可漏掉材料时间、关键词句以及事件等任一信息。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试卷 篇2

1.不一致熔融化合物,连线规则

答: 不一致熔化合物是一种不稳定的化合物,加热到一定温度会发生分解,分解产物是一种液相和一种固相,液相和固相的组成与化合物组成都不相同。(2.5分)

连线规则:将一界线(或其延长线)与相应的连线(或其延长线)相交,其交点是该界线上的温度最高点。(2.5分)2.非本征扩散,稳定扩散 非本征扩散:受固溶引入的杂质离子的电价和浓度等外界因素所控制的扩散。或由不等价杂质离子取代造成晶格空位,由此而引起的质点迁移。(2.5)

稳定扩散:若扩散物质在扩散层dx内各处的浓度不随时间而变化,即dc/dt=0。这种扩散称稳定扩散。(2.5分)3.非均匀成核, 一级相变

非均匀成核:是指借助于表面、界面、微粒裂纹器壁以及各种催化位置等而形成晶核的过程 一级相变:体系由一相变为另一相时,如两相的化学势相等但化学势的一级偏微商(一级导数)不相等的称为一级相变。(2.5)4.晶粒生长,二次再结晶

晶粒生长:平衡晶粒尺寸在不改变其分布的情况下,连续增大的过程。(2.5分)二次再结晶:是少数巨大晶粒在细晶消耗时成核长大的过程。(2.5分)5.一致熔融化合物,三角形规则

答:一致熔融化合物是一种稳定的化合物,与正常的纯物质一样具有固定的熔点,熔化时,产生的液相与化合物组成相同。(2.5分)三角形规则:原始熔体组成点所在副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表示的物质即为其结晶产物;与这三个物质相应的初初晶区所包围的三元无变量点是其结晶结束点。(2.5分)6.晶粒生长,二次再结晶

晶粒生长:平衡晶粒尺寸在不改变其分布的情况下,连续增大的过程。(2.5分)二次再结晶:是少数巨大晶粒在细晶消耗时成核长大的过程。(2.5分)7.液相独立析晶,切线规则

答:液相独立析晶:是在转熔过程中发生的,由于冷却速度较快,被回收的晶相有可能会被新析出的固相包裹起来,使转熔过程不能继续进行,从而使液相进行另一个单独的析晶过程,就是液相独立析晶。(2.5)

切线规则:将界线上某一点所作的切线与相应的连线相交,如交点在连线上,则表示界线上该处具有共熔性质;如交点在连线的延长线上,则表示界线上该处具有转熔性质,远离交点的晶相被回吸。

8.本征扩散,不稳定扩散,.答:本征扩散:空位来源于晶体结构中本征热缺陷,由此而引起的质点迁移。(2.5)不稳定扩散:扩散物质在扩散层dx内的浓度随时间而变化,即dc/dt≠0。这种扩散称为不稳定扩散。(2.5分)9.均匀成核,二级相变, 答:均匀成核是晶核从均匀的单相熔体中产生的过程。(2.5分)

相变时两相化学势相等,其一级偏微商也相等,但二级偏微商不等的相变。(2.5分)10.烧结,泰曼温度

答:烧结:由于固态中分子(或原子)的相互吸引,通过加热,使粉末体产生颗粒粘结,经过物质迁移使粉末体产生强度并导致致密化和再结晶的过程。(2.5)泰曼温度:反应物开始呈现显著扩散作用的温度。(2.5)

二、选择题(12分):

1.据范特荷夫规则,纯固相反应,反应过程是(A)A.放热过程 B.等温过程 C.吸热过程

2.在反应温度下,当固相反应的某一相发生晶型转变时,反应速度是(B)A.无影响 B.加快 C.减慢

3.表面扩散系数Ds,界面扩散系数Dg,晶格扩散系Db的关系是(A)A.Ds﹥Dg﹥Db B.Ds﹥Db﹥Dg C.Db﹥Ds﹥Dg D.Db﹥Dg﹥Ds 4.同一种物质在晶体中的扩散系数(C)在玻璃中的扩散系数 A.大于 B.等于 C.小于 D.不确定

5.A,B进行反应生成AmBn,为扩散控制的固相反应,若DB》DA,则在AmBn-A界面上,反应物B的浓度CB为(B)

A.1 B.0 C.不确定

6.烧结中晶界移动的推动力是(B)

A.表面能 B.晶界两侧自由焓差 C.空位浓度差 7.陶瓷经烧结后在宏观上的变化表述不正确的是(D)

A.强度增加 B.体积收缩 C.气孔率降低 D.致密度减少 8.金斯特林格方程采用的反应截面模型为(B)A.平板 B.球体 C.球壳 D.圆柱

9.下列过程中,哪一个能使烧结体的强度增加而不引起坯体收缩?(A)A.蒸发-凝聚 B.体积扩散 C.流动传质 D.溶解-沉淀 10.下列属于逆扩散过程的是(B)

A.二次再结晶 B.杂质的富集于晶界 C.布朗运动

11.在制造透明Al2O3陶瓷材料时,原料粉末的粒度为2μm,在烧结温度下保温30分钟,测得晶粒尺寸为10μm。若在同一烧结温度下保温4小时,晶粒尺寸为(D), 为抑制晶粒生长加入0.1%MgO,此时若保温4小时,晶粒尺寸为(B)。A.16μm B.20μm C.24μm D.28μm 7.同一种物质在晶体中的扩散系数(C)在玻璃中的扩散系数 A.大于 B.等于 C.小于 D.不确定 10.纯固相反应,反应过程是(A)

A.放热过程 B.等温过程 C.吸热过程

1、杨德尔方程采用的反应截面模型为(A)。A.平板 B.球体 C.球壳 D.圆柱

3、一般情况下,离子晶体较大离子的扩散多半是通过(A)

A.空位机构 B.直接易位 C.间隙扩散 D.亚间隙机构

4、在反应温度下,当固相反应的某一相发生晶型转变时,反应速度是(A)A.加快 B.减慢 C.无影响

5、表面扩散活化能Qs,界面扩散活化能Qg,晶格扩散活化能Qb的关系是(B)A.Qs﹥Qg﹥Qb B.Qb﹥Qg﹥Qs C.Qb﹥Qs﹥Qg D.Qs﹥Qb﹥Qg 4.下列属于逆扩散过程的是(B)

A.二次再结晶 B.晶界的内吸附 C.布朗运动 7.以下属于马氏体相变特征的是(A)

A.无扩散性 B.不存在习性平面 C.相变速度低 D.有特定的转变温度

三、填空题(18分)

1.烧结的主要传质方式有蒸发-凝聚传质、扩散传质、流动传质和溶解-沉淀传质四种,产生这四种传质的原因依次为(压力差)、(空位浓度差)、(应力—应变)和(溶解度)。2.均匀成核的成核速率Iv由(受核化位垒影响的成核率因子)和(受原子扩散影响的成核率因子)因子所决定的。

3.菲克第一定律的应用条件是(稳定扩散),菲克第二定律的应用条件是(不稳定扩散)。4.液-固相变过程的推动力为(过冷度)、(过饱和浓度)和(过饱和蒸汽压)。5.固体内粒子的主要迁移方式有(空位机构)、(间隙机构)。

6.如晶体纯度降低,扩散系数与温度关系曲线中本征与非本征扩散的转折点(向左)。7.合成镁铝尖晶石,可选择的原料为MgCO3 , MgO, γ-Al2O3, α-Al2O3, 从提高反应速率的角度出发选择(MgCO3),(α-Al2O3)原料较好。

8.在均匀成核时,临界成核位垒ΔGk=(1/3Akγ),其值相当于(新相界面能的1/3)

具有临界半径rk的粒子数nk/N=(exp(-ΔGk/RT))。

9.液-固相变时,非均匀成核位垒与接触角θ有关,当θ为(180º)时,非均匀成核位垒与均匀成核位垒相等。

10.成核生长机理的相变过程需要有一定的过冷或过热,相变才能发生,在(相变过程放热)情况下需要过冷。

11.在制硅砖时,加入氧化铁和氧化钙的原因(作为矿化剂,产生不同晶型石英溶解度不同的液相),能否加入氧化铝(不能)。

12.在液相线以下的分相区的亚稳区内,其分解机理为(成核-生长机理),新相成(孤立的球形颗粒)状,不稳定区的分解机理为(旋节分解区(Spinodale)),新相成(高度连续性的非球形颗粒)状。

6.如杂质的量增加,扩散系数与温度关系曲线中本征与非本征扩散的转折点(向左)。9.液-固相变时,非均匀成核位垒与接触角θ有关,当θ为(0°)时,非均匀成核位垒为零。

1、根据扩散的热力学理论,扩散的推动力是(化学位梯度),而发生逆扩散的条件是(热力学因子<0,正扩散>0)。

2、熔体是物质在液相温度以上存在的一种高能量状态,在冷却的过程中可以出现(结晶化)、(玻璃化)和(分相化)三种不同的相变过程。

3、马氏体相变具有以下的一些特征:(存在习性平面)、(相变速率高)、(无特定相变温度)和()等。

4、从熔体中析晶的过程分二步完成,首先是(成核),然后就是(晶体生长)过程。均匀成核的成核速率Iv由(P)和(D)因子所决定的。

本征扩散是由(热缺陷)而引起的质点迁移,本征扩散的活化能由(形成能)和(空位迁移能)两部分组成。

熔体的析晶过程分二步完成,先是(),然后是()过程。均匀成核的成核速率Iυ由()因子()和()因子所决定的。

7、菲克第一定律J=-Ddc/dx的应用条件是(稳定扩散),菲克第二定律dc/dt=Ddc/dx的应用条件是(非稳定扩散)

8、相变过程的推动力为(过冷度)、(过饱和度)和(过饱和蒸汽压)

9、在三元系统中,无变量点有三种,分别是(低共熔)、(单转熔)和(双转熔)

11、扩散系数D=D0exp(-Q/RT)中,空位扩散活化能Q由(形成能)(空位迁移能)组成,间隙扩散活化能Q由(间隙原子迁移能)组成。

12、实验测得NaCl的扩散系数与温度关系如右图所示

如提高NaCl晶体纯度,两直线的转折点

变化规律为(向下移动)。

高温区是(本征)扩散,低温区是(非本征)扩散。

14、析晶相变过程的推动力是(过冷度),过饱和浓度),(过饱和蒸汽压);在均匀成核时,临界成核位垒ΔGk=(1/3Akγ),其值相当于(新相界面能的1/3),具有临界半径rk的粒子数nk/N=(exp(-ΔGk/RT))。

15、液-固相变时,非均匀成核位垒与接触角θ有关,当θ为(90°)时,核化位垒下降一半

16、成核生长机理的相变过程需要有一定的过冷或过热,相变才能发生,在(△H<0)情况下需要过冷,(△H>0)情况下需要过热。

18、某硅酸盐熔体,无析晶区,要使其析晶应采取(加入成核剂,作为成核基体,移动成核速率曲线)办法;自发析晶能力大的熔体,采取(急冷)的措施使熔体来不及析晶而玻璃化。

19、在液相线以下的分相区的亚稳区内,其分解机理为(成核生长机理),新相成(孤立球形状)状,不稳定区的分解机理为(调幅分解机理),新相成(连续蠕虫)状。

四、简答题(32分)

1、影响固相反应的因素有那些?(6分)

答:影响固相反应的因素有反应物化学组成与结构的影响;颗粒度和分布影响;反应温度、压力、气氛影响;矿化剂的影响。(6分)

2、从热力学、动力学特性、形貌等对比不稳分解和均匀成核成长这两种相变过程。如何用实验方法区分这两种过程?(9分)

答:不稳分解:在此区域内,液相会自发分相,不需要克服热力学势垒,无成核-长大过程,分相所需时间极短,第二相组成随时间连续变化,在不稳分解分相区内,随着温度的降低、时间的延长,析出的第二相在母液中相互贯通,形成蠕虫状结构。(4分)

成核-生成:在此区域内,在热力学上,系统对微小的组成起伏是亚稳的,形成新相需要做功,即存在成核势垒,新相形成如同结晶过程的成核-长大机理,分相所需时间长,分出的第二相组成不随时间变化。随着温度的降低、时间的延长,析出的第二相在母液中逐渐长大,形成孤立球状结构。(4分)

用TEM观察分相以后形貌,若两相无明显的连续性,第二相呈孤立球状,则为成核-生长分相;若两相形成互相交织的“蠕虫状”,则为不稳分解相变过程。(1分)

3.晶界移动遇到气孔时会出现几种情况,从实现致密化目的考虑,晶界应如何移动?怎样控制?(10分)

答:烧结初期,晶界上气孔数目很多,此时气孔阻止晶界移动,Vb=0。(2分)烧结中、后期,温度控制适当,气孔逐渐减少。可以出现Vb=Vp,此时晶界带动气孔以正常速度移动,使气孔保持在晶界上,气孔可以利用晶界作为空位传递的快速通道而迅速汇集或消失。(2分)继续升温导致Vb》Vp,晶界越过气孔而向曲率中心移动,气孔包入晶体内部,只能通过体积扩散排除,这是十分困难的。(2分)

从实现致密化目的考虑,晶界应带动气孔以正常速度移动,使气孔保持在晶界上,气孔可以利用晶界作为空位传递的快速通道而迅速汇集或消失。(2分)控制方法:控制温度,加入外加剂等。(2分)

4.试比较杨德尔方程和金斯特林格方程的优缺点及其适用条件。(7分)答:杨德尔方程在反应初期具有很好的适应性,但杨氏模型中假设球形颗粒反应截面积始终不变,因而只适用反应初期转化率较低的情况。(4分)而金氏模型中考虑在反应进程中反应截面积随反应进程变化这一事实,因而金氏方程适用范围更广,可以适合反应初、中期。两个方程都只适用于稳定扩散的情况。(4分)5.相变过程的推动力是什么?(8分)

答:总的推动力:相变过程前后自由能的差值 ①、相变过程的温度条件

在等温等压下,ΔG=ΔH-TΔS 在平衡条件下,ΔG=0,则ΔS=ΔH/T0 式中:T0——相变的平衡温度;ΔH——相变热。

在任意一温度了的不平衡条件下,则有ΔG=ΔH-TΔS≠0 若ΔH与ΔS不随温度而变化,ΔG=ΔH-TΔH/T0=ΔH(T0-T)/T0=ΔHΔT/T0 相变过程放热ΔHO,TO,要使ΔG<0,须有ΔTT0,过热。

因此相平衡理论温度与系统实际温度之差即为该相变过程的推动力。(2分)②.相变过程的压力和浓度条件

(1)气相,恒温下ΔG=RTlnP0/P 欲使ΔG <0,须P>P0 即汽相过饱和。(2分)(2)溶液 ΔG=RTlnC0/C 欲使ΔG <0,须C>C0 即液相过饱和。(2分)综上所述,相变过程的推动力应为过冷度、过饱和浓度、过饱和蒸汽压。即相变时系统温度、浓度和压力与相平衡时温度、浓度和压力之差值。(2分)6.烧结的主要传质方式有那些?分析产生的原因是什么?(8分)

答:烧结初期,晶界上气孔数目很多,此时气孔阻止晶界移动,Vb=0。(1分)烧结中、后期,温度控制适当,气孔逐渐减少。可以出现Vb=Vp,此时晶界带动气孔以正常速度移动,使气孔保持在晶界上,气孔可以利用晶界作为空位传递的快速通道而迅速汇集或消失。(2分)继续升温导致Vb》Vp,晶界越过气孔而向曲率中心移动,气孔包入晶体内部,只能通过体积扩散排除,这是十分困难的。(2分)

从实现致密化目的考虑,晶界应带动气孔以正常速度移动,使气孔保持在晶界上,气孔可以利用晶界作为空位传递的快速通道而迅速汇集或消失。(1分)控制方法:控制温度,加入外加剂等。(2分)7.说明影响扩散的因素?(6分)

答:化学键:共价键方向性限制不利间隙扩散,空位扩散为主。金属键离子键以空位扩散为主,间隙离子较小时以间隙扩散为主。(1分)

缺陷:缺陷部位会成为质点扩散的快速通道,有利扩散。(1分)

温度:D=D0exp(-Q/RT)Q不变,温度升高扩散系数增大有利扩散。Q越大温度变化对扩散系数越敏感。(1分)

杂质:杂质与介质形成化合物降低扩散速度;杂质与空位缔合有利扩散;杂质含量大本征扩散和非本征扩散的温度转折点升高。(1分)

扩散物质的性质:扩散质点和介质的性质差异大利于扩散。(1分)

扩散介质的结构:结构紧密不利扩散。(1分)

8、MoO3和CaCO3反应时,反应机理受到CaCO3颗粒大小的影响,当MoO3:CaCO3 =1:1,r MoO3 =0.036㎜, r CaCO3 =0.13㎜时, 反应是扩散控制的。当MoO3:CaCO3 =1:15,r CaCO3﹤0.03㎜时,反应由升华控制,试解释这种现象。(8分)

答:当MoO3的粒径r1为0.036mm,CaCO3的粒径r2为0.13mm时, CaCO3颗粒较大且大于MoO3,生成的产物层较厚,扩散阻力较大,所以反应由扩散控制,反应速率随着CaCO3颗粒度减小而加速,(4分)当r2

9、试用图例说明过冷度对核化、晶化速率和晶粒尺寸等的影响,如无析晶区又要使其析晶应采取什么措施?(8分)

答:过冷度过大或过小对成核与生长速率均不利,只有在一定过冷度下才能有最大成核和生长速率。(2分)若ΔT大,控制在成核率较大处析晶,易得晶粒 多而尺寸小的细晶;(1分)

若ΔT小,控制在生长速率较大处析晶则容易获 得晶粒少而尺寸大的粗晶;(1分)

如果成核与生长两曲线完全分开而不重叠,则无析 晶区,该熔体易形成玻璃而不易析晶;若要使其在一定 过冷度下析晶,一般采用移动成核曲线的位置,使它向

生长曲线靠拢。可以用加人适当的核化剂,使成核位垒降低,用非均匀成核代替均匀成核。使两曲线重叠而容易析晶。(2分)要使自发析晶能力大的熔体形成玻璃,采取增加冷却速度以迅速越过析晶区的方法,使熔体来不及析晶而玻璃化。(2分)

10、简述晶粒生长与二次再结晶的特点,以及造成二次再结晶的原因和控制二次再结晶的方法。(10分)

答:晶粒生长:坯体内晶粒尺寸均匀地生长,服从Dl∝d/f公式;平均尺寸增长,不存在晶核,界面处于平衡状态,界面上无应力;晶粒生长时气孔都维持在晶界上或晶界交汇处。(3分)

二次再结晶是个别晶粒异常生长,不服从上式;二次再结晶的大晶粒的面上有应力存在,晶界数大于10的大晶粒,成为二次再结晶的晶核;二次再结晶时气孔被包裹到晶粒内部。(3分)

试卷材料 篇3

考好语文是高考取胜的关键, 写好作文是考好语文的关键, 而拥有材料又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失去材料的支撑, 写出的文章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人的思维会像贫瘠的土地, 不再绿意盎然。“年年考场题不同, 岁岁作文病相似”, 学生考场作文文章空洞枯涩, 材料低幼雷同, 且多数学生谈写色变, 畏之如虎。究其原因, 其一, 有近70%的学生在写作时感觉没材料可写, 只好拼凑一些套话空话;其二, 学生抱怨生活面太窄, 每天总是教室、餐厅、宿舍三点一线。学生是真的无话可说吗?考试时只想着自己积累了哪些现成的写作素材, 而不会从生活经历和课本所学、课外所读上去联想, 如果这种思维方式不解决, 写作就永远不会有突破, 写作灵感也不会被激活。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我作了以下几点探讨。

1. 在考场上找灵感

如2004江苏高考“山的沉稳, 水的灵动”话题优秀作文《最后的四十五分钟》:

“还有四十五分钟就要交卷了”, 我心里默念着, 手心里冒出了细微的汗。很快, 我的手上都可以滴出水来了, 我的心不由自主地加速了跳动的频率……

马上就要交卷, 我的作文仍一个字没动。都怪我太失算了, 前面的基础知识题就花了我90分钟, 当我看到手表指针指向10∶30时, 我大叫不好, 差点喊出来让监考老师听到了。到那时, 我就不用担心作文写不完了, 因为我肯定已经被逐出了考场。

再看看作文题, 这位为作文命题的智者, 我真该谢谢他 (她) , 这个时候我就是再怎么灵动也想不出怎么写“水的灵动”啊。换一个吧!乖乖!“山的沉稳”。我都紧张成这样了, 他 (她) 还想让我写沉稳。我的心又是一阵狂跳……

五分钟后, 我的心出奇地静下来了。紧张, 是没有用的, 那玩意不能让我写出一篇作文来。我得仔细地构思一下, 以山的沉稳的心态。嗯!一个绝妙的念头 (至少我认为是绝妙的) 在我脑海中一纵即逝, 我突然明白了什么叫“水的灵动”。

嘻嘻!我狡黠地一笑, 继续构思起本人的“大作”来。无意中扭头一看, 天哪!就剩四十分钟了, 我眼泪都要流出来了, 我可是苦读了十一年啊!可不能让一篇作文把我即将到手的正果给毁了。

我继续静下心构思起来……

嗯……差不多了, 还有半个小时, 估计够写, 美中不足的是, 得为我的“大作”起个名字。一个平凡无比但又非常实际的题目呈现脑中, 我一激动就写了上去。

我的心终于完全静了下来。哈哈, 看来我也是具有“山的沉稳”这一个性的嘛!即使偶尔会山崩或滑坡, 也掩盖不了我沉稳的本色。对了, 我肯定还有“水的灵动”的优点, 很明显嘛, 只有“双剑合璧”才能写出如此“大作”来。

至于最后评卷时, 评卷老师喜欢不喜欢, 我倒不甚介意, 因为毕竟我把作文写出来了。这是我的成功, 高分谁不想得, 但那是要凭实力的。

其实, 做许多事情都需要山一般沉稳, 这是起主要作用的;当然, 水一般的灵动也必不可少, 因为它将决定你的成果重大与否。

简评:面对“话题”, 该考生没有搜肠刮肚地去联想、去想象, 而是马上意识到自己此时此地所做的事就需要“沉稳”和“灵动”, 写自己现在的作文心理活动过程就是切合题意的。这“一个绝妙的念头”就是构思的独特之处。第二个特点是情感的真实。“还有四十五分钟”、“就剩四十分钟了”的紧张感、紧迫感, 面对作文题的惶惑感, 静下心来后的沉稳, 计上心来后的喜悦, 无不写得神情毕现、惟妙惟肖。

要充分关注考场这个神圣的舞台, 做写好作文的有心人, 随时留意能触发自己写作灵感的每一个细节。有人说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生不是完美的人生, 也有人说没有经历高三的人生不是现代人真正的人生, 高考更是高三学子最期盼展示自己的舞台, 十多年的艰辛努力都是为了演好这场戏。当你步入考场, 请你不要忘了你为此付出的汗水, 你如能巧借考场作文给它装上一个相框, 说不定它就能成为吸引阅卷老师的最美的风景。再如2008年江苏高考命题作文《好奇心》满分佳作:

此时, 坐在考场里, 因为夜里下过雨, 所以很凉快, 可我的内心却是焦急如焚, 犹如万只蚂蚁吞噬着我的心脏。

当我看到这个作文题目时, 心头不由地一颤……一个月前, 我就对2008年语文高考命题产生好奇心, 犹如一只猴子想打开黑色的盒子一样, 看看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尤其是作文, 我对作文的好奇心驱使我一个月前就开始估猜, 并准备了大量的作文素材。

……

如果今年高考作文要我们以“顽强拼搏, 自信自强”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那我就写奥运健儿, ……如果要我们以“亲情、友情、爱情”为话题, 我想我就会写汶川大地震, ……如果他要我们以“环境友好”为话题, 我就会写6月1日全国塑料袋有偿使用, 写全国人民积极响应号召, 如果……

我就这样天天好奇着2008年的高考作文题, ……面纱是揭开了, 而我该怎么写?“好奇心”, 是写好奇心的深刻内涵, 可我不是专家, 不懂内涵;若写好奇心怎样催人成功, 写牛顿, 写爱因斯坦, 呵呵, 如果这样写, 那过几天的报纸上就会说, 今年六月七日牛顿被上万个苹果砸在头上了。

我现在很慌, 看到“好奇心”不知所措。于是, 我就把自己对2008年高考作文的好奇心贴在试卷上。……

不知不觉, 我的高考作文就这样写完了。啊, 真轻松!

简评:十年寒窗苦读, 皆为金榜题名, 高考是最吸引学生的话题, 此文说了考生审题的心里话, 他们日常生活中“非奇”的东西太多, “奇异”的东西太少, 故一看到《好奇心》三字, 近一时期对高考作文题目的“好奇心”已被“驱逐到九霄云外去了”。作者采取了临场“实话实说”的写法, 相当别具匠心, 文笔也很洒脱。作者说得不错, “今年六月七日牛顿被上万个苹果砸在头上了”, 所以他主动“礼让”。避免“撞车”, 要得!

还有一篇2008年江苏考生的满分作文, 更能充分利用考场环境, 把即兴作文发挥得淋漓尽致, 文章开头写到:“坐在我前桌的那个人竟然没来参加考试?看着前面空荡荡的座位和那空白的答案纸, 我的好奇心蠢蠢欲动。”然后利用三个小标题构建起写作骨架:“她 (他) 是因为害怕吗?”“她 (他) 是因为复习太认真而病倒了吗?”“她 (他) 已经被某所著名院校提前录取了吗?”这三个疑点恰好形成了全文的“好奇心”的三个不同的角度, 又成为议论的三个小论点。最后点明题目的同时也突出了主题, 即“好奇心真是个好东西!”水到渠成, 结构谨严。此文作者在考场上就地取材, 自然、巧妙, 相当机智。

2. 关注试题, 向试卷要材料

高考语文试卷信息量大, 文字资源丰富, 简直就是一个资料库, 有文言美文、古典诗词、现代文本等, 机敏的学生很会巧用这些材料, 好多同学看到作文题感到很茫然, 但是一但找到突破口马上就会豁然贯通、顷刻顿悟。在考场这种氛围中, 能利用试卷中的相关材料激发灵感并能使之作为自己的写作素材, 也不失为一个妙招。因此, 在做试卷的时候, 要带着发现写作灵感的意识做题, 说不定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如2000年全国高考作文要求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 写一篇不低于800字的文章。陕西考生的《世界因多彩而精彩》获得满分。这篇作文联想丰富, 文采飞扬,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结构, 作者每写完一个内容都要用一个独立成段的句子作结——“所以我说, 历史因多彩而精彩”“所以我说, 文学因多彩而精彩”“所以我说, 自然因多彩而精彩”, 这样的结构使文章既显得层次清晰, 又处处点明题意。其实这并不是作者的独创, 而是来自当年的文学类阅读题鲍昌的散文《长城》, 这篇文章在写完每一个内容后就用一个独立句子作结——“所以我说, 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 长城!”“所以我说, 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 长城!”“所以我说, 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 长城!”因此, 学生要关注试题, 巧用试卷材料编排自己的写作结构, 如此才能使自己的作文出彩。

2001年高考作文以“诚信”为话题, 江苏考生蒋昕捷的《赤兔之死》名满天下, 作者借写赤兔马来表现关羽的忠诚, 构思巧妙, 语言老到, 明白晓畅, 文采飞扬, 令人拍案叫绝。据蒋昕捷讲, 他看到作文题时也是觉得“入手容易, 写好较难”, 当看到试卷的小阅读《铜奔马正名》中的“梁朝简文帝诗云:‘紫燕跃武, 赤兔跃空’二句中赤兔指良马, 紫燕亦指良马”一句时, 他“一下子像见了老朋友”, 由此联想到赤兔马先从吕布, 后随关羽, 能很好地演绎“诚信”的内涵, 可以说正是小阅读帮了蒋昕捷的大忙, 点燃了他脑海中隐藏的资料库, 于是, 妙手天成的考场美文也就诞生了。

3. 关注话题, 巧用话题材料

总观高考作文, 全国统一命题区及自主命题区新材料作文占了大多数, 写新材料作文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话题材料是话题拟定的依据, 对话题意图的领悟直接关系到作文的境界, 新话题作文的话题不止一个, 给学生写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但是仍有写跑题的, 所以解读话题很关键;话题中多有精美的句子, 在写作时巧用材料中的精美句子作为“题记”, 或者作结尾, 有画龙点睛之妙;也可化用材料, 设计开头、结尾或过渡段。如下面一道作文题:

一首小诗写道:“感激绊倒你的人, 因为他强化了你的双腿;感激欺骗你的人, 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凡事感激, 学会感激, 感激一切助你成长的人。请以“我成长中的感激”为话题, 写一篇文章。

可化用作开头:“成长的历程离不开感激。我读过这样一首小诗……”

可化用作结尾:“感激绊倒你的人, 因为他强化了你的双腿;感激欺骗你的人, 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正是学会了感激, 我才渐渐成长。”

可化用作过渡:先叙写一件“绊倒自己”或“遭遇欺骗”的事, 再化用诗句作为过渡语, 使前后紧密衔接起来。

用好话题材料并不是一定要用话题材料, 很多时候话题材料只适用于一般的学生, 实在找不到写作的切入点的时候就要到话题中找灵感、找依据。能创造性地用好话题材料一样可以写出高考佳作。

所以, 考试时要善于捕捉瞬间的灵感, 有了灵感写出的作文才会有飞扬的神采, 才能让阅卷老师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摘要:作文是高考语文的重要部分, 写好作文有助于高考语文取得高分。如何在短暂的时间里快速写出一篇较高质量的高考作文, 除了有赖于平时的写作积累和作文基础外, 还要在考场上找灵感;关注高考语文其他试题, 向试卷要材料;关注话题, 巧用话题材料。本文主要基于这些进行了探讨。

四上英语期末试卷听力材料 篇4

听力材料

一、听录音,选出与句子相符的图片。

1.I can use spoon.2.This is my bedroom.3.I’d like some rice.4.My family has six people.5.My father is a driver.二、听录音,选出你所听到的单词。

1.parents 2.classroom 3.farmer 4.chicken 5.phone

6.aunt 7.soup 8.fridge 9.doctor 10.notebook

三、听录音,选出你所听到的句子。

1.Let’s clean the classroom.2.What’s her job?

3.It’s near the window.4.He has glasses.5.What’s for dinner?

四、听录音,选择正确的答语。

1.Is he your brother?

2.Where are my books?

3.What would you like for dinner?

4.What’s her name?

试卷材料 篇5

一、政治学科时政材料的命题特征

1. 科学发展观是政治试卷命题的生命和灵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综观全卷, 第26题以“民工荒, 招工难”为背景考查企业应采取的措施, 第27题以“农民卖菜价格低, 菜贱农伤”为背景考查国家的宏观调控, 第28题以“世界气候大会的召开”为背景考查认识论的相关知识, 第33题以“城乡医保”为背景考查国家职能, 第35题以“金砖国家会议的召开”为背景考查国际关系问题, 第38题以西藏的和平解放与改革发展为背景考查我国的民族政策、国家财政的作用和实践的相关知识, 第39题以延安的过去和现在考查延安的发展和历史地位与作用。这些问题的设置无一不体现出时代气息, 同时也体现出高考试题的命制不可能脱离科学发展这条生命线。

2. 巧用时政热点材料考查学生双基。

“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随便翻阅近几年的高考试题, 我们都会发现, 很多考点经久不衰、常考不变, 只不过换了材料而已, 正所谓“动中有静”。教师要把充满时代气息的时政材料引入试题, 为设问提供具体情境, 使政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考查学生的能力。以第38题为例, 题目以西藏废除农奴制实现和平解放和西藏的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为背景,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而具体的设问情境, 如第 (1) 问, 直接考查我国民族政策的依据和作用, 属于中等难度题, 只要分析出西藏的巨大变化就可以归纳出这一政策的作用;再如第 (2) 问, 考查财政的作用, 难度较低, 只要把握了这一基础知识即可答出;第 (3) 问设置问题的角度较小, 对这种问题不太好把握, 有一定难度, 但只要能分析出西藏取得的成就得益于改革, 改革就是一种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就不难得出改革这种实践对西藏发展的巨大作用。

我们再来梳理一下政治部分的考点:宏观调控、发展对外经济关系、认识论、社会历史观、按规律办事、公民的权利、国家职能、党的建设、国际关系、民族政策、财政作用、实践观、三大产业、矛盾分析法等。不难发现:注重双基, 突出主干, 考查分析综合能力, 这是历年高考不变的规律。

3. 理论联系实际, 突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

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历年高考试题的共同特征, 2011年的全国高考文综卷Ⅱ也不例外, 不管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 都特别注重对“三力”的考查, 即“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描述和阐释问题的能力”。

先说说“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以第25题为例, 题目以一统计图为背景材料, 考查学生对外经济方面的知识能力, 要求学生通过读图获取到进出口商品的变化规律, 提炼出有效信息并对其分析整合, 形成综合信息后对照备选答案方可正确选出。在选择题中出现这种图表, 这在近几年的考题中没有出现, 考生很有可能只读文字而忘记看图表, 或者对图表只是“走马观花”一趟而无法提炼出有效信息的内容与价值, 从而选不出正确答案。

再谈谈“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此项能力的思维过程一般是这样的:运用已学知识—联系试题内容—分析说明问题, 该类题目的问法也基本如此, 如第39题第 (5) 问:“运用经济常识的知识, 结合材料谈谈延安的发展措施及依据。”回答该题首先要锁定角度 (经济常识) , 然后分析材料 (三个方面: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 , 最后梳理出答案要点。另外, 这道题目容易忘记的是每条措施的依据, 这必须从材料中去寻找, 即延安在发展三大产业方面的优势 (可摘抄部分文字) 。

最后来看“描述和阐释问题的能力”, 这是指通过理性思维后, 用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的专业术语正确作答, 精心组织表述答案, 切忌信口开河。如第38题第 (3) 问考查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的重要性, 首先要将角度锁定为《哲学常识》的实践观, 然后才是对这个知识的描述和其重要性的阐述, 最后要准确对应于西藏的发展, 否则就会张冠李戴, 洋相百出。

二、对2012年高考备考的几点看法

1. 强抓关键。

深入研究《新课标》、《考试说明》及考纲考点, 切实加强对近五年高考试题的分析。把握重、难点和高频考点, 重点复习, 强化训练。

2. 夯实双基。

“万变不离其宗”, “书本是高考的本钱”, 历年来高考备考复习的基调都是“夯实基础, 回归课本”, 2012年高考备考复习也不例外。夯实基础务必做到“准确”、“扎实”, 切忌“大概”、“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3. 联系实际。

以实际问题为中心, 以人类共同关注和面对的问题为背景, 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这是高考文科综合特别是政治试题的显著特征, 而高考题目又遵循“稳中求变, 动中有静”的规律, 这就要求师生在抓好双基的同时要把握时政、强抓热点, 其中科学发展观依旧是我们备考的灵魂, 需要重点加强。

4. 科学备考。

创设情境, 激发课堂活力, 在新授课时教师都会重视, 但在高考备考复习课中教师往往会认为耽误时间, 一讲到底, 使课堂气氛沉闷而枯燥。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我认为要创设情境, 激发课堂活力。至少每周得科学安排一至二节情境教学课, 用于讲解一些高频考点。

上一篇:人民币发行库下一篇: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