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虫害及其防治

2024-05-14

八角虫害及其防治(精选十篇)

八角虫害及其防治 篇1

1 大豆食心虫及防治

1.1 发生部位

食心虫可以造成大豆被虫害损伤, 导致大豆生长受到抑制, 是一种常见的大豆虫害。大豆食心虫又常称为小红虫, 每年都会繁衍出一代心的食心虫, 主要在土壤中做茧过冬。食心虫的幼虫孵化后可以在大豆豆荚表面爬行, 从豆荚表面蛀入, 侵蚀大豆颗粒, 导致大豆颗粒出现虫害。食心虫的生长具有非常明显的规律性, 在9月上旬左右, 食心虫在豆荚边缘咬出小孔, 脱离豆荚进入到土壤中, 开始繁衍幼虫过冬。

1.2 防止措施

选取优秀大豆品种是提升大豆抗食心虫效果的关键。在选种的过程中, 最好选取豆荚较为坚硬、荚皮组织较厚的大豆品种, 降低食心虫蛀入的可能性。除此之外, 抗虫害操作的过程中, 要及时对土地进行翻作, 每次收割完大豆后要及时对土层进行耕犁, 提升食心虫茧在冬季冻死的可能性, 加大食心虫死亡率。

在用药控制的过程中, 当地农民可以选取浓度在80%左右的敌敌畏进行熏蒸或选取浓度在25%的菊酯类药物进行喷洒。在农药喷洒的过程中, 要保证药物喷洒豆秧上, 从下向上喷洒, 喷头持续保持朝上。大豆食心虫农药防治主要在8月份开始, 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环境及大豆生长状况适当调整时间。

2 叶部位虫害及防治

2.1 常见叶部位虫害

叶子是大豆生长汲取阳光, 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重要场所, 是植物生长的关键。当前常见的叶部位虫害主要包括大豆蚜虫及叶甲类虫等。大豆蚜虫具有非常典型的趋性, 主要集中在大豆叶片及茎部位置, 通过吸取大豆内的汁液生存。大豆蚜虫大量吸取汁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豆秧本身叶绿素降低, 造成豆秧出现黄斑, 叶片卷缩。当蚜虫状况较为严重时非常容易导致植株生长受到抑制, 造成豆荚数量降低, 大豆产量降低。叶甲类虫主要包括四星叶甲、二条叶甲及豆莹叶甲等。叶甲类虫可以造成大豆植株生长点受到危害, 导致植株的发育受到影响。部分成虫可以损害大豆豆花雌蕊, 导致大豆生产受到限制。叶甲类幼虫主要在大豆根部瘤中孵化、生长。

2.2 叶部位虫害防治措施

对叶部位虫害进行防治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第一, 定期喷洒农药。喷洒农药时期可以选在大豆虫害发生初始阶段及盛发阶段, 夜蛾虫类可以选取胃毒剂、蚜虫及叶甲虫可以选取内吸剂, 提升对虫害的防治效果。第二, 要合理实施土壤处理, 对灌溉及施肥内容进行控制, 提升大豆植株的生长状况。相关人员要及时对田间杂草进行清理, 整理土地, 减少虫卵。

3 豆秆黑潜蝇及防治

3.1 豆秆黑潜蝇特点

豆秆黑潜蝇主要是在大豆主茎与大豆叶柄等部位发生的一种病虫害, 可以造成大豆主茎发生明显转变, 导致大豆形成弯曲的空隙隧道, 造成大豆枯萎、发黄、矮小。豆秆黑潜蝇可以对叶柄及主茎中的成分进行蛀食, 造成枯心苗的产生, 对大豆的生长具有非常严重的影响。豆秆黑潜蝇主要出现在气候温和区域。

3.2 防治措施

江苏盐城部分区域浅蝇虫害发生率较高, 在对该部分区域大豆用药的过程中可以适当选取40%乐果或氧化乐果乳油, 依照种子总重0.5%湿润拌种, 提升大豆自身的抵抗效果。在对豆秆黑潜蝇进行防治的过程中, 还可以对大豆田地进行深翻, 将有机肥料搅拌在土地中, 提升大豆生长状况。当出现病虫害时, 要及时进行药物处理, 将豆秆黑潜蝇抑制在虫害初期。可以选取40%绿菜宝乳油1 000倍液喷施, 连续喷施3次, 1次/7d。

4 根部位虫害及防治

4.1 根部虫害

当前常出现的虫害主要为蛇潜蝇。蛇潜蝇是大豆育苗期中常出现的一种害虫, 可以导致幼苗茎部跟皮层腐烂, 导致大豆根部畸形或增生。蛇潜蝇在幼虫时期蛀食, 导致根部位出现腐烂, 导致幼苗植株矮小、叶片发黄, 严重时可以直接导致大豆植株死亡。蛇潜蝇主要是在土壤中产卵、附庸, 对大豆根部进行蛀食。

4.2 防治措施

在对蛇潜蝇进行防治的过程中要严格控制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 定期水旱轮作, 进行深翻多耕, 将害虫翻至地表, 提升害虫的死亡率。尤其是在收割大豆后, 要及时进行深翻, 适当在土地中喷洒一定的虫害药物, 提升害虫控制效果。第二, 要适当使用药物对害虫进行抑制, 在大豆幼苗生长的过程中喷洒药物, 在生长后的7~10d后再次喷洒药物, 提升豆秆黑潜蝇控制的有效率。

5 总结

种植大豆要加强对外部环境分析, 选取优质大豆种子, 形成完善的、科学的大豆产业化体系, 从本质上提升大豆产业发展。要坚持走联合路线, 将药物控制及田间管理有机结合在一起, 形成统一的控制系统, 完成生产、营销、销售等优化。在对上述病虫害进行控制的过程中, 部门人员要正确引导农民大豆的种植, 实现种植面积的扩大, 实现大豆种植效益的全面提升, 形成大豆生产的标准化进程。

摘要:在盐城地区可以种植的经济作物很多, 但常见的、普遍的是大豆和玉米等。然而当前大豆种植的情况并不理想, 主要因为当前大豆市场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种植、病虫害的影响, 致使大豆产量较低, 本文就大豆主要虫害及其防治措施作一探讨。

韭菜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 篇2

韭菜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

详细介绍了河南省韭菜主要病虫害韭菜灰霉病、菜疫病、韭蛆和潜叶蝇等的危害症状、发生特点和影响因素,并提出韭菜病虫害的单项防治技术和综合防治技术.

作 者:孟详芬 MENG Xiang-fen 作者单位:原阳县第一高级中学,河南,原阳,453500刊 名:种业导刊英文刊名:SEED INDUSTRY GUIDE年,卷(期):2009“”(10)分类号:S4关键词:韭菜 病害 虫害 防治技术

大豆主要虫害及其防治技术 篇3

1.蛴螬。蛴螬俗称蛭虫,是金龟子的幼虫,属鞘翅目金龟甲科。蛴螬栖息在土壤中,咬食作物幼根及茎的地下部分,造成植株断根、断茎,枯萎死亡,农田缺苗、断垄严重。

1.1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6~21毫米,椭圆形,黑褐色,有光泽。卵椭圆形,白色。幼虫体长3厘米,头部黄褐色,胴部乳白色,身体弯曲,多皱褶。蛹淡黄色。

1.2生活习性。成虫2~3年发生1代。以2~3龄的幼虫和成虫在土中越冬。

1.3防治方法。田间调查,平均每平方有蛴螬3头时,开始防治。

1.3.1农业措施。结合中耕除草,将土层内的幼虫挖出来杀死。

1.3.2化学防治。①每667平方米用3%呋喃丹颗粒剂1.5~2千克,结合播种施肥施于播种沟内。②每667平方米用5%甲拌磷颗粒剂2~3千克,结合播种施于播种沟内。③用总含量不低于30%~35%,且克百威含量不低于药剂总含量10%的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

2、地老虎。地老虎属鳞翅目夜蛾科。以幼虫为害大豆,将茎基部咬断,造成作物严重缺苗断垄,甚至毁种。

2.1形态特征。白边地老虎成虫体长15~18毫米,翅展42~45毫米,灰褐色。前翅有明显的灰白色宽边,环形纹、肾形纹皆为灰褐色。

2.2生活习性。地老虎幼虫白天潜伏土中,夜晚出土危害。

2.3防治方法。田间调查,平均每平方有幼虫0.5头时,开始防治。

2.3.1农业防治。深翻灭卵,秋后在有地老虎虫卵的地块,实行深翻,卵翻入15厘米以下土层中后死亡70%,可大大降低越冬虫卵基数。

2.3.2化学防治。①毒饵诱杀。用80%美曲膦酯可溶性粉剂0.5千克、豆饼50千克、水50千克配成毒饵。②用总含量不低于30%~35%,且克百威含量不低于药剂总含量10%的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

3.大豆食心虫。大豆食心虫俗名小红虫,属鳞翅目小卷叶蛾科。以幼虫蛀入豆荚食害豆粒,轻者虫食率2%~5%,重者达7%~10%以上,严重影响大豆品质和产量。

3.1形态特征。成虫是暗褐色小蛾,体长5~6毫米,翅展12~14毫米,前翅杂生灰、黄、褐色,前缘有外斜的10余条黑紫色短斜纹。卵为椭圆形,稍扁平,黄褐色。

3.2生活习性。大豆食心虫1年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壤中越冬,第2年7月中下旬幼虫化蛹羽化,迁飞到大豆田。

3.3 防治方法

3.3.1农业措施。①远距离轮作。大豆食心虫只为害大豆,其越冬场所是豆田,成虫飞翔能力很弱,不能远距离飞翔。②深翻土壤,秋收后及时进行秋翻,增加越冬幼虫死亡率。③选用优良品种。由于食心虫成虫产卵喜多茸毛豆荚,无毛品种的豆荚较有毛品种豆荚上的卵少,受害轻,因而可选用无毛品种,减轻虫害。

3.3.2化学防治。①敌敌畏熏杀成虫。②防治幼虫。于8月中旬每667平方米用2.5%敌杀死乳油20毫升,或30%桃小灵乳油25毫升,或4.5%的高效氯氰菊酯乳油65~100毫升,对水10~20千克喷雾1次即可。

4.草地螟。草地螟属鳞翅目螟蛾科,是一种暴食性害虫。以幼虫在大豆叶间取食叶肉,残留表皮及叶脉,影响大豆的生长发育及产量。严重时可造成缺苗断垄,甚至大面积吃光绝产。

4.1形态特征。成虫为灰褐小型蛾子,体长8~12毫米,翅展20~28毫米,前翅生有黄白色条纹和斑纹,后翅生有不明显淡黄白色条纹。

4.2生活习性。草地螟1年发生2~3代,以1代幼虫危害为主,虫源有当地越冬虫源和异地迁入虫源2种,大发生年以异地迁入虫源为主。草地螟以幼虫越冬,当地越冬成虫于5月下旬出现,异地迁入成虫于6月上、中旬盛发,幼虫为害盛期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7月中旬幼虫入土作茧。

4.3防治方法。

4.3.1农业防治。当草地螟成虫把卵产在如灰菜、蒿等杂草上但还没有孵化以前,清除田间杂草以及地头、地边杂草,可消灭一部分虫卵,并减少早期孵化幼虫的食料,对减轻虫害有一定作用。

杨树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 篇4

1.l杨干象

1.1.1危害特性。杨干象属于鞘翅目、象虫科, 是杨树的毁灭性害虫。幼虫在韧皮部环绕树干蛀道危害, 由于切断了树木的输导组织, 轻者造成干枝干梢, 重者能使整株树木死亡。雌虫体长约10mm, 雄虫体长约8mm。体形椭圆形、黑褐色、无光泽。末龄幼虫体长9mm左右, 乳白色, 全体疏生黄色短毛, 腿部弯曲, 略成马蹄形。此虫在本区域1年1代, 以卵及初孵幼虫在枝干上越冬。

幼虫开始取食时, 先于原处取食木栓层, 食痕成不规则的片状, 逐渐进入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间, 环绕树干蛀成圆形坑道, 在坑道中间歇性食害。坑道长度平均为37mm, 宽3.3mm。随着树木的生长, 坑道外的表皮形成一圈一圈的刀砍状裂口, 致使树木大量失水而干枯, 并且非常容易造成风折。出现盛期为7月中旬, 成虫出现后, 主食树叶以补充营养。在枝干上取食时, 先咬一小孔, 然后将嘴伸入形成层内食害, 被害的枝干上留有无数针刺状小孔, 因而常常诱致杨树腐烂病的发生, 进而加速树木死亡。

1.1.2防治方法。 (1) 加强管理。对被害严重、树势衰弱、主干干枯或折断的林木, 要在树液停止流动时进行平茬更新。对被害较轻、树势旺盛或生长较好的林木, 在秋末春初进行修枝, 并彻底用药剂防治。 (2) 选择抗虫品种。有些杂交品种对杨干象抵抗力较强。 (3) 保护天敌。蟾蜍、啄木鸟取食杨干象幼虫, 是杨干象的天敌。 (4) 化学药剂防治。4月25日~5月5日是最佳防治期, 用40%的氧化乐果乳油3倍液, 用毛刷将药液直接涂在主干上, 防治效果较好。在防治杨干象时, 切忌用刀划破树皮, 那样会造成树干有疤痕, 影响苗木质量。防治时要用40%氧化乐果乳油原液涂干50cm左右, 可以达到预期防治效果。

1.2白杨透翅蛾

1.2.1危害特性。白杨透翅蛾, 属鳞翅目、透翅蛾科, 是杨树的重要害虫。幼虫危害树干和顶芽, 由顶芽侵入时能穿透整个组织, 使被害处枯萎下垂, 抑制顶芽生长, 徒生侧枝, 形成秃梢, 危害树干时, 多由叶腋侵入使叶片枯萎。侵入初期, 在木质部与韧皮部之间围绕树干蛀食, 致使被害处组织增生, 形成瘤状虫瘿, 然后蛀入髓部, 钻蛀坑道为害, 因此, 树体极易被折断。成虫体长11~21mm, 翅展长23~39mm, 青黑色, 后翅透明, 腹部有5条橙黄色横带, 老熟幼虫体长30mm, 头宽3mm左右。初龄幼虫淡红色, 老熟幼虫乳黄色, 头部浅褐色。以幼虫在坑道末端越冬, 越冬幼虫翌年开始活动。

1.2.2防治方法。 (1) 选用抗虫品种。如小黑杨等杂交杨, 其对白杨透翅蛾有较强的抵抗性。 (2) 苗木的机械伤口往往为成虫产卵和幼虫蛀入创造了适宜条件, 因此, 在成虫产卵和幼虫孵化期问, 对苗木不易进行打叶除杈, 如必须在此期间打叶修杈, 则应及时喷药预防。 (3) 化学药剂防治。在4月中下旬, 划破树皮, 用40%氧化乐果油液3倍液涂树干, 防治越冬幼虫。在6、7月份, 每隔15天往苗木和幼树上喷1次4.5%氯氰菊酯800倍液, 毒杀未侵入的幼虫。 (4) 保护天敌。啄木鸟食白杨透翅蛾幼虫的能力较强, 对白杨透翅蛾的发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 杨树主要病害种类及其防治

杨树腐烂病病原为真菌, 属子囊菌亚门, 核菌纲、球壳目、污黑腐皮壳菌 (有性世代) 。危害杨树时, 表现为干腐和枯梢, 干腐型主要发生在树干、大枝及树干分杈处。初期为暗褐色水肿状斑, 皮层腐烂变软, 后失水干缩下陷, 有时龟裂, 病斑有明显的黑褐色边缘, 当病斑绕树干1周时, 病斑以上部分死亡。以后病斑上生出针头状小黑点, 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潮湿或雨后, 自小黑点溢出橘黄色胶质丝状物, 即为病原的分生孢子角。枯梢型是小枝发病, 逐渐枯死, 无明显溃疡症状。病菌以子囊壳、分生孢子器、菌丝体在寄主病部越冬, 分生孢子器以5~6月产生最多。分生孢子角5月中旬大量产生, 雨后或潮湿天气更多, 分生孢子借风雨、昆虫传播, 自伤口或死组织侵入。笔者依多年工作经验发现, 该病的发生与树种、树势, 密度、立地条件有密切关系, 如北京杨。

防治要点: (1) 加强经营管理, 增强树势是根本措施。 (2) 注意选择抗病、抗寒、耐旱品种, 不在沙地、盐碱地栽杨树。 (3) 栽植密度在45株/667m2以下, 栽后及时浇水, 防止干旱, 修枝做到勤、弱、合理、适时、剪口平滑。 (4) 及时清除生长弱的树木及病株, 剪下的树枝要及时清理烧毁。 (5) 病虫防治。用刀划破病斑, 喷涂10%双效灵10倍液或1500单位捂宁霉素20倍液。

参考文献

[1]甘肃省林业局.常见树种病虫害防治技术[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8

无公害茶叶及其病虫害防治技术 篇5

无公害茶叶及其病虫害防治技术

对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的区别和联系进行了阐述.重点对生产无公害茶叶茶园的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了详细论述,即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各种生物防治技术为核心,同时发挥各种物理防治优势,适量运用植物源和矿物源农药.对有机茶园和绿色食品AA级茶园,应禁止使用化学合成农药,一般无公害茶园也要尽量减少使用化学合成农药,以改善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作 者:郭桂义 孙慕芳 作者单位: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茶学专业,河南,信阳,464000刊 名:安徽农业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年,卷(期):34(6)分类号:S435.711关键词:无公害茶叶 病虫害 防治技术

丝瓜的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 篇6

1、苗期猝倒病

主要发生在幼苗长出1~2片真叶,抗病能力较弱时期,先在茎基部出现水浸状斑块,很快病部变为黄褐色,干瘪后收缩成线状,往往子叶尚未凋萎,幼苗即突然猝倒。湿度大时,在病株附近长出白色棉絮状菌丝。3~4片真叶后,茎部逐渐木质化,该病明显减少。猝倒病为土传病害,病菌通过灌溉水或雨水溅射到幼苗茎基部致病。育苗期温度20℃左右及高湿条件,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①床土消毒,床土应选用无病新土,如菜园土,应进行苗床土壤消毒,即每平方米苗床施用50%拌种双粉剂7g,或40%五氯硝基苯粉剂9g,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9g加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g对细土4~5kg拌匀。施药前先将苗床底水打足,一般20cm深,取1/3拌匀的药土撒在畦面上,播种后再将其余的2/3药土盖在种子上面,使种子夹在药土中间,防治效果较好。②选择地势高、排水良好的地做苗床,播种前打足底水,出苗后尽量不浇水,必须浇水时也不宜大水漫灌。③加强苗床管理,及时通风降低湿度,防止瓜苗徒长,培育壮苗。

2、丝瓜病毒病

露地丝瓜出现大量“龙头拐”,即病毒病引起的畸形生长,损失很大。病毒病通常在嫩叶上引起深绿与浅绿相间的花叶,严重的使叶片扭曲变形;瓜条发病,病瓜呈螺旋状畸形或细小扭曲,瓜面有褪绿斑,失去商品性;抽蔓前发病,植株生长缓慢,严重的形成“龙头拐”,造成绝收。丝瓜病毒病可通过蚜虫、农事操作及汁液接触传播。

防治方法:①选用耐病品种,如“菱瓜一号”丝瓜、白玉霜等;②培育无病壮苗,适当提早定植;③及时防治蚜虫,包括周围的蔬菜地;④发病初期可喷洒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菌毒清水剂500倍液、83增抗剂100倍液或0.1%高锰酸钾;⑤拔除重病株,田间农事操作尽量减少植株伤口。

3、丝瓜霜霉病

主要为害叶片。先在叶片正面出现不规则褪绿斑,后扩大为多角形黄褐病斑,湿度大时病斑背面长出紫黑色霉层,后期病斑连接成片,整个叶片枯死,干燥,不易脱落。丝瓜霜霉病是通过风雨从邻近病叶上传播的,连绵阴雨或湿度大时发病重。

防治方法:①农业防治,选择地势高、排水良好的田块;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及时摘除下部老叶、病叶,带出田外烧毁;大棚栽培的丝瓜要注意控制棚内的湿度,加强通风透光。②发病初期可喷洒波尔多液、72%杜邦克露、58%雷多米尔、75%百菌清、64%杀毒矾400~600倍液等;棚室栽培的可选用45%百菌清烟剂,发烟时间棚熏1夜,或喷撒5%百菌清粉尘剂,避免棚内湿度增加。

4. 丝瓜疫病

主要为害果实、茎蔓。近地面的瓜先发病,最初出现暗绿色圆形斑,扩展后呈暗褐色,病部凹陷,并向瓜面四周呈水渍状浸润,上面长出灰白色霉状物。湿度大时,病瓜迅速软化腐烂。茎蔓发病部初呈水渍状,后整段软化湿腐,病部以上的茎叶萎蔫枯死。病菌来源于种子或土壤中,通过风雨及灌溉水传播。植株坐瓜后,雨水多,湿度大易发病,土壤粘重、地势低洼、重茬地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②实行轮作,选择高低适中、排灌方便的田块,秋冬深翻,施足腐熟的有机肥,采用高垄栽培,及时中耕、整枝,摘除病果、病叶;采用地膜覆盖,增施磷、钾肥等;③发病初期喷洒40%乙磷铝200倍液,75%百菌清500倍液,80%大生600倍液,72%杜邦克露800倍液,或69%安克锰锌900倍液等,隔7天1次,防治2~3次。

5、丝瓜绵腐病

苗期感病可在子叶未凋萎之前引起猝倒病。主要在坐果期发病,初期呈水渍状斑点,扩展后变为黄色或褐色水浸状大病斑,与健部分界明显,后半个或整个果实腐烂,并在病部外围长出一层茂密的白色棉絮状菌丝体。瓜条感病始于脐部或从伤口侵入,引起全瓜腐烂。丝瓜生长期长,绵腐病发生重,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尤为普遍。病菌主要来源于土壤中,通过雨水溅射到靠近地面的瓜条上致病。结瓜期阴雨连绵、湿气滞留易发病。

防治方法:①育苗期要注意防治幼苗猝倒病;②定植时采用高畦栽培,铺地膜,开沟排水,搭架要高些,避免瓜条与地面接触,棚室栽培的要注意通风降湿;③发病初期喷药防治,药剂同疫病。

6、瓜绢螟

7~9月发生数量多,为害重。2000年南京地区瓜绢螟在大棚及露地瓜类蔬菜及水果上为害都较严重。该虫容易识别,成虫翅膀白色透明,外缘呈黑色宽带,尾部具有黄褐色毛丛,白天可在花间吸食花蜜。低龄幼虫在叶背啃食叶肉,使叶片正面呈灰白斑;3龄后吐丝将叶或嫩梢缀合,躲在里面取食,将叶片吃成穿孔或缺刻,严重仅留叶脉。幼虫还常蛀入花蕊和幼瓜,啃食柱头和瓜肉,影响产量和品质。

枣树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 篇7

枣树的病虫害相对较多, 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资料表明枣树共有30多种病害、50多种虫害, 炭疽病、黑斑病、缩果病、软腐病等这些是危害较为严重的病害, 枣黏虫、桃小食心虫、枣尺蠖、枣飞象、蝽类、金龟子类等这些是危害较为严重的虫害。由于枣子的果实个头小, 因此一旦发生病害问题会直接影响整个果实的食用价值。所以必须对枣树的病虫害问题进行及早防治, 在病虫害的防治方法上, 应该按照“及早入手、预防为主”的原则, 重点以农业技术手段防治为主, 化学防治为辅, 确保枣树果实的绿色有机无公害。

2 枣树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技术

(1) 枣缩果病。枣缩果病主要是危害果实, 果实出现晕环、水渍、着色、萎缩、脱落等症状, 在果实的腰部出现淡黄色水渍状斑块, 边缘呈浸润状、清晰, 随着病害的发展会由病斑转为暗红色, 无光泽, 并且过时的果梗开始产生排列整齐的淡褐色条纹。枣缩果病主要是由于蚜虫、蝉、蝽象等携带病原细菌刺吸伤口侵入, 发病期为果实梗洼变红至果面1/3变红的着色前期、果肉含糖量达到18%以上、气温22~28℃的条件下, 尤其是连阴天条件下。对于枣缩果病的防治主要是采取铜剂、杀菌剂、农抗菌素交替使用, 选择既杀真菌又杀细菌的混配杀菌剂, 此外还应当加强肥水管理, 以提高病害防治效果。

(2) 枣裂果病。枣裂果病主要是指果实将近成熟时, 出现纵裂、横裂、T型裂等多种开裂, 枣裂果病属于生理性病害, 主要是由于幼果发育初期气候较为干旱, 而夏秋季又出现高温多雨, 导致了果实成熟期时果皮变薄造成裂果。在防治上应该注意及时浇水, 尤其是在白熟期就应定期浇灌, 及时给枣果补充水分, 提前加大枣果体内的含水量, 防范枣裂果病害问题的发生。

(3) 炭疽病。炭疽病病害的表征为在果肩或果腰的受害处, 出现淡黄色水渍状斑点, 随后逐步扩大成为不规则的黄褐色斑块, 而且果实的中间产生圆形凹陷病斑, 呈红褐色。枣树的叶变黄绿早落, 部分枣树叶呈黑褐色焦枯状。枣树炭疽病病发期大多为7月中旬到8月中旬, 多与降雨有关, 在防治应当中应注意在冬季对枣树进行病虫枝的修剪, 摘除同时深埋病僵果, 以减少越冬菌源。同时在萌芽前应采用顶端戊唑醇清除病源, 在萌芽前全树喷石硫合剂进行清园, 在生长期采用戊唑醇、己唑醇等进行喷洒。

(4) 枣疯病。枣疯病的病理表现为花器返祖和枝芽不正常萌发生长, 花柄变长, 萼片、花瓣肥大, 变成浅绿色的小叶。主芽副芽一年多次萌发形成细小枝叶, 形成稠密的枝丛, 叶色黄绿, 而且根蘖也成丛枝状。枣疯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受到类菌原体的感染, 对于枣疯病的防治, 应刨除整株枣树进行焚烧深埋, 同时要喷施药物防治飞虱传播病毒, 防治枣疯病传染。同时选择抗病的砧木, 在日常施肥过程中增施碱性肥和农家肥。在病发初期可以采用链霉素进行处理。

3 枣树主要虫害防治技术

(1) 绿盲蝽。枣树绿盲蝽蟓一年发生4~5代, 第1代绿盲蝽蟓的卵孵化期较为整齐。枣树发芽后即开始上树为害, 5月上中旬, 枣树结果枝展叶期为为害盛期。5月下旬以后, 气温渐高、虫口减少。第2代在6月上旬出现, 发生盛期为6月中旬, 为害枣花及幼果, 是为害枣树最重的一代。3~5代分别在7月中旬、8月中旬和9月中旬出现, 世代重叠现象严重, 主要转移到豆类、玉米、蔬菜等作物上为害。主要采用吡虫啉、啶虫眯等药物在虫害发生初期交替用药。

(2) 桃蛀果蛾。桃蛀果蛾幼虫呈黄白或白色, 成虫体灰褐色或灰白色, 幼虫会危害枣树果实, 降低果实的经济价值, 是北方较为常见的虫害。防治措施为在幼虫出土前, 将树根颈基部土壤扒开刮除越冬茧。同时在树上卵果率0.5%~1%时开始进行树上喷硫磷乳油、桃小灵乳油等药剂杀死对卵和幼虫。

(3) 龟蜡蚧。龟蜡蚧的若虫和雌成虫会刺吸枣树枝、叶汁液, 而且其排泄蜜露常诱致煤污病发生, 造成枣树枝条枯死。在虫害的防治上主要是对苗木、接穗、砧木进行消毒, 同时配合喷洒氧化乐果、马拉硫磷乳油、亚胺硫磷、杀虫净、苯溴磷等进行虫害灭杀。

(4) 枣瘿蚊。枣瘿蚊的成虫产卵于未展开的嫩叶以及嫩芽上, 会严重危害枣树嫩芽及幼叶, 是枣树最主要的叶片虫害。防治方法主要是及时对树上、树下虫枝、叶、果进行清理, 同时喷杀氧乐果乳油、灭幼脲悬乳剂、毒氯乳油、氯氰菊酯乳油、乳油氰戊菊酯、溴氰菊酯乳油、水胺硫磷乳油、噻嗪酮可湿性粉剂等药剂进行灭杀。

摘要:本文针对枣树病虫害防治工作, 首先概述了枣树病虫害防治的概念, 进而分别在主要病害以及虫害两方面, 详细论述了枣树病虫害的特征、成因以及防治方法, 可以为枣树种植管理提供合理的技术参考。

关键词:枣树,病虫害,防治

参考文献

[1]阿地力·沙塔尔, 刘珩, 李宏.不同种植模式下枣园截形叶螨种群转移规律的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 2014 (3)

遂宁地区紫薇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 篇8

一、紫薇长斑蚜

1. 形态特征

(1) 无翅孤雌蚜

体黄绿色、卵圆形、长约2mm, 体表布有黑点。触角细长, 黄绿色, 6节, 为体长的3/5。腹管短圆筒形。尾片乳头状。

(2) 有翅孤雌蚜

体黄色, 呈长三角形, 体长2.1mm, 体表具黑色斑纹。触角细长, 为体长的2/3。腹管截断筒状, 有微刺突横纹。尾片瘤状。

(3) 若蚜

体小无翅。

2. 为害征状

主要以成虫和若虫聚集在叶背刺吸汁液为害, 引起叶片枯黄、脱落, 同时诱发煤污病, 严重影响紫薇的正常生长, 甚至不开花。

3. 发生规律

遂宁地区1年发生多代, 以卵在芽腋或树皮裂缝中越冬。翌年春季萌芽时卵孵化, 产生无翅孤雌蚜, 6月虫口密度最高。到了炎热的夏季, 虫口密度下降。秋季开始, 虫口密度再度逐渐回升, 秋凉后便产生两性蚜, 雌雄交配后, 在当年新梢芽腋等处产卵越冬。

4. 防治措施

(1) 冬季整枝修剪时, 尽可能剪除卵多的枝条, 以减少越冬虫卵基数。

(2) 注意保护瓢虫、草蛉、食蚜蝇、蚜茧峰等天敌。

(3) 在5月间, 当蚜虫虫口密度较高时, 应及时喷布40%氧化乐果乳油1 000倍液, 或2.5%溴氰菊酯乳油3 000倍液, 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

二、石榴囊毡蚧

1. 形态特征

(1) 成虫

雌雄虫形态不同。雌成虫体椭圆或长卵圆形, 长约3mm, 暗紫或紫红色;体被白色蜡粉, 体表有少量白蜡丝;体末端比头端稍尖, 遍生微细短刚毛;老熟时形成一个毡状蜡囊, 虫体包被其中;蜡囊平均长度2.7mm, 灰白色, 长椭圆形。雄成虫体紫褐色, 长约1mm, 翅展2mm腹末有长毛1对。

(2) 卵

卵圆形, 淡紫红色, 长0.3mm。

(3) 若虫

椭圆形, 紫红色, 体缘有刺突。

(4) 蛹

长椭圆形, 紫褐色, 包被于白色毛毡状蜡囊中, 平均长1.3mm。

2. 为害征状

成虫和若虫多寄生在枝干, 新梢及芽腋处刺汁液为害, 造成早期落叶, 枝条枯死, 树势衰弱, 开花不良, 严重时整株死亡。

3. 发生规律

1年发生2~3代, 以若虫、卵在树干上越冬。翌年4月下旬越冬若虫发育的雌成虫开始产卵, 5月中旬至6月上旬第一代若虫孵化, 5月下旬为盛孵期。第二、三代若虫孵化期分别为7月上旬至8月中旬 (7月下旬为盛孵期) , 9月下旬至10月下旬 (10月中旬为盛孵期) 。世代重叠现象严重, 卵、若虫, 成虫各种虫态可同时出现。

4. 防治措施

(1) 结合冬季修剪, 去除并烧毁部分有虫枝。

(2) 用竹片等物刮除枝条及树干上的虫体。

(3) 保护和利用红点唇瓢虫, 异色瓢虫等捕食性天敌。

(4) 在若虫孵化期, 可选择20%菊杀乳油2 000倍液、2%机油乳剂80倍液、50%杀螟松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花保100倍液喷雾防治。冬季和早春可喷波美3度石硫合剂, 杀灭越冬虫体。

三、大蓑蛾

1. 形态特征

(1) 成虫

雌雄异形。雌成虫无翅, 似蛆状, 长约25mm, 头部黄褐色, 胸腹部黄白色, 腹部末节有一褐色圈。雄成虫有翅, 体长15~19mm, 翅展35~42mm。体被黑褐色毛, 触角羽毛状, 黑褐色。翅褐色, 前翅有透明斑4~5个。

(2) 幼虫

5龄, 老熟幼虫体长25~35mm, 棕褐色。

(3) 雌蛹

体长22~27mm, 棕红色, 近圆筒形。

(4) 幼虫护囊

长50~60mm。长纺锤形, 丝质坚韧;囊外紧贴较大碎叶, 附有枝梗。

2. 为害征状

幼虫藏匿于护囊内。取食时头和胸足外露。幼龄幼虫啮食叶片成孔洞或缺刻, 仅留主脉。4~5龄幼虫食量大增, 严重时将整株叶片食光。

3. 发生规律

每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枝梢上的护囊内越冬。越冬幼虫于4月下旬开始化蛹, 5月中、下旬羽化为成虫。雌成虫羽化后, 苗在护囊内。雄成虫羽化后, 飞至护囊同雌成虫交配, 产卵于囊内, 每雌产卵3000~10000粒。

幼虫于6月上、中旬孵化。初孵幼虫从护囊的排泄孔蜂拥而出, 吐丝下垂, 随风迁移, 2小时后吐丝粘附枝皮叶屑做护囊, 幼虫藏匿于护囊内。幼虫自6月上旬开始危害, 至9月下旬陆续停止取食, 吐丝将护囊上端缠绕到树枝上, 开始越冬。

4. 防治措施

(1) 加强检疫。

(2) 在秋冬人工摘除虫囊烧毁。

(3) 在幼虫孵化危害初期, 选择Bt乳剂 (1g含孢子100亿以上的苏云金杆菌) 150倍液、90%晶体敌百虫1 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3 000倍液喷雾防治。

(4) 保护和利用寄生蝇、大袋蛾黑瘤姬峰、费氏大腿蜂等天敌。

四、里斑瘤蛾

1. 形态特征

(1) 成虫

雌体长9~11mm, 翅展20~23mm。头胸部白色, 前翅灰白色, 散布银色鳞片翅中域染有褐色, 近基部、中室中部和顶角各有黑色竖鳞小簇, 前翅前缘近基部有长条形黑斑1条, 中部有近半圆形黑色瘤状斑1个。后翅浅灰白色, 端部暗褐色。雄体长约8mm, 翅展18~20mm。体色较雌蛾略深。

(2) 卵

扁圆形, 直径0.4~0.5mm。初产时半透明略带乳黄色, 有光泽, 近孵化时黑褐色, 外壳上有放射状花纹。

(3) 幼虫

老熟虫体长13~16mm, 宽1.6~1.8mm, 褐色, 与紫薇树枝或枯叶色泽相仿, 体上毛瘤发达。

(4) 蛹

体长8~10mm, 红褐色, 头部钝圆, 末端无尾刺。

(5) 茧

长10~12mm, 灰白色, 较薄, 由幼虫的体毛和丝组成。

2. 为害征状

初孵幼虫啃食叶背叶肉仅苗半透明状的表皮, 暴食阶段可把大量叶片叶肉食尽, 苗下的上表皮干枯后向上卷缩, 远看似火烧。

3. 发生规律

1年发生4代, 以老熟幼虫在枝干的老翘皮或枯叶中结茧化蛹越冬, 而末老熟幼虫无法越冬。4月下旬至5月上旬成虫羽化, 卵散产于叶背叶脉两侧。5月间初孵幼虫开始取食危害。

4. 防治措施

(1) 秋、冬季彻底清除树冠下的枯枝落叶和枝干的老翘皮集中烧毁。

(2) 于5日中旬, 防治幼虫时可选择1ml含120亿细菌芽孢的Bt乳剂100~200倍液, 杀灭菊醋乳油2000倍液喷雾。

五、紫薇白粉病

1. 症状

病害发生在紫薇嫩梢、嫩叶上。病部密被白色粉状菌丝层, 引起叶片皱缩、褪色, 叶片不能正常展开, 枝条弯曲, 后期严重时病斑大而明显, 粉层加厚, 叶片皱缩变黄, 提早脱落。花蕾感病时, 初期形成白粉状菌丝层和轻微褪色斑, 后期严重时满布厚层白粉状菌丝, 影响其正常开花。

2. 病原

子囊菌门南方小钩丝壳和紫薇白粉菌。

3.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休眠芽中越冬。翌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随紫薇芽萌动, 其上的菌丝体便开始扩展、蔓延, 分生孢子随风传播到新的寄主植株上。病害一般在5月份开始发生, 6月份趋于严重, 7、8月份天气炎热时较轻, 9~10月份又可再度病重。下部萌生的枝叶感病重, 枝条过于茂密, 通风透光不良, 场地潮温闷热时病重。

4. 防治措施

(1) 加强栽培管理, 增施磷、钾肥, 以增强植株抗病力。

(2) 收集病残落叶, 集中烧毁或深埋土中, 以减少侵染菌源。

(3) 3月紫薇萌动期和抽梢期喷洒波美1度石硫合剂或高脂膜1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 每10天1次, 连续喷2~3次。

(4) 发病期, 喷洒15%粉锈宁1 000倍液, 或高脂膜与50%退菌特等量混用的600倍液, 每10~15天进行1次, 连续喷2~3次。

六、紫薇煤污病

1. 症状

叶、嫩枝、干表面形成黑色或黑褐色粉层状物, 严重时形成黑色霉层, 盖住叶面和枝干, 一片乌黑, 不能开花。

2. 病原

子囊菌门煤炱菌, 无性态为半知菌类散播烟霉菌。

3. 发病规律

病原菌在紫薇叶片及枝条上越冬。每年春、秋两季是本病的盛发期。病菌可重复侵染, 病害不断发生。本病的发生流行与石榴囊毡蚧、紫薇长斑蚜的发生为害密切相关, 两种害虫的虫口密度与本病害病情指数呈正相关。两种害虫的分泌物是煤污病菌的天然培养基。除此两种外, 其他一些园林刺吸式害虫也能引发煤污病。

4. 防治措施

(1) 冬季剪除病枝, 清扫地面枯枝落叶, 将病枝和枯枝落叶集中烧毁。

(2) 春末夏初防治石榴囊毡蚧和紫薇长斑蚜, 控制其虫口密度的增长。

(3) 除含铜离子的杀菌剂易产生药害 (致使紫薇叶变黄脱落) 外, 常用杀真菌剂均可使用。每周1~2次, 稀释倍数按常规操作。

一品红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 篇9

1 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1.1 灰霉病

1.1.1 症状特征。

此病害主要发生在冬季, 此时正值一品红开花季节, 一旦遇阴雨绵绵、潮湿无阳光, 往往发病严重, 可为害一品红花序、苞片、叶片、枝条。一般均由花序开始出现水浸状病斑。之后病斑处覆盖一层病原菌分生孢子, 病原菌继续传至苞片。苞片初期产生水浸状褪色斑点, 以后逐渐扩大成不规则形, 病原菌再扩展至枝条, 在枝条上产生黄褐色至褐色病斑, 后期病斑明显向下凹陷呈黑褐色, 严重时病斑处呈干枯状, 完全失去观赏价值。

1.1.2 防治方法。

降低温室空气湿度, 加强温室通风, 及时清除病叶、病残枝和病株, 并集中烧毁, 减少侵染来源。发病后可喷施75%百菌清或50%多菌灵500倍液防治。

1.2 叶斑病

1.2.1 症状特征。

此病害主要在春夏季发生较为严重, 而病斑多由老叶开始发生。初期叶片上产生紫红色至褐色小斑点, 病斑为近圆形至不规则形, 以后病斑逐渐扩大, 多数病斑可互相连接而形成一大病斑, 后期病斑中央渐渐转为灰褐色。严重时病斑组织呈坏疽状, 致使叶片扭曲、干枯。主要危害叶片。叶上出现褪绿大黄斑, 以叶背最明显。以后, 病斑逐渐扩大为不规则的褐色斑。发生严重时, 除叶脉外, 整个叶片布满病斑, 犹如火烧。

1.2.2 防治方法。

加强栽培管理, 及时清除并销毁重病叶。发病初期用65%代森锌6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液防治, 每隔7~10天喷1次, 连续喷3~4次。

1.3 茎腐病

1.3.1 症状特征。此病害一般以高温季节发生较为

严重, 在栽培土壤含水量较高时也极易发生。初期植株出现凋萎现象, 其茎基部可见呈淡褐色缢缩现象, 但感染病株未见腐败、水解现象, 以后病斑逐渐向上蔓延, 凋萎现象亦逐渐严重, 茎部病斑稍凹陷呈黄褐色, 后期病斑部组织崩解, 造成植株因缺水严重而枯萎致死, 有时整株呈水浸状黄化, 终致腐烂而死, 近地面部分可见白色菌丝, 严重时可扩展至栽培土壤。

1.3.2 防治方法。

扦插基质可用多菌灵消毒, 发现病株及时拔除销毁, 发病后可用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喷洒。

2 主要虫害及其防治

2.1 白粉虱

2.1.1 为害特征。

此虫喜茂密荫闭的环境, 群集在一品红上部叶背吸食汁液, 使叶片褪色或出现褪绿斑, 影响光合作用, 导致植株生长不良, 虫体排出的蜜露往往会引起霉污病。粉虱高峰期为9月下旬~11月下旬。

2.1.2 防治方法。

在一品红扦插和移栽前, 要彻底清理温室内外周边的杂草和残株败叶, 同时加强管理, 如降低密度, 降低环境温度, 增加通风透光等措施, 以减少此害虫的蔓延。白粉虱对药剂敏感, 适宜喷药防治。其最适防治期为9月下旬, 喷药时间为早上6~10时。可用25%飞虱宝1000倍液或10%蚜虱净3000倍液喷雾, 每隔7~10天喷1次, 连喷2~3次。

2.2 红蜘蛛

2.2.1 为害特征。

此害螨也是偶有发生, 如温度较高干旱少雨, 往往会引起害螨大量繁殖, 使一品红较嫩的叶片部分褪绿, 受害叶片有黄色斑点, 检查叶背可发现虫体、卵粒、丝网及分泌物等杂物。大量发生危害, 造成植株生长停滞, 叶片干枯, 掉落, 植株死亡。

2.2.2 防治方法。

可剪去害螨密集的枝条并集中烧毁, 以减少害螨种群数量, 必要时可喷克螨特1500倍液或敌敌畏800~1000倍液, 每10~15天

药用铁皮石斛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 篇10

1 常见病害及防治

1.1 软腐病

又称烂根病。这是一类由细菌引起的病害, 病原菌为软腐欧氏杆菌, 主要危害植物的多汁肥厚的器官, 如块根、块茎、果实、茎基等, 可使植物的组织或器官发生腐烂。一般从铁皮石斛当年新发的幼苗上开始发病, 感病初期在叶基部产生黑褐色、水渍状的病块, 几天后整个叶基变黑湿腐, 且病斑从叶基向叶柄蔓延, 并伴随有臭味, 10 d后腐烂加重, 由于根和茎基受害后组织变脆, 叶球极易脱落, 一触即倒, 发病晚期病株则自行倾倒, 最终失去商品价值。这类病害易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发生, 且发病快, 严重时, 整株腐烂解体呈湿腐状。

防治方法:一是坚持离地无土栽培。患病植株应立即挖除, 并用广谱性抗菌剂, 如托布津、多菌灵、科博等消毒杀菌, 然后重新用消毒过的基质栽植。二是发病初期用70%多保链霉素可湿性粉剂、农用或医用链霉素2 000倍液防治效果最好, 喷药后12 d防治效果可达80%以上。三是加强棚内管理, 注意通风透光和降低棚内湿度[3,4]。

1.2 炭疽病

该病害主要危害植物的叶片、茎和嫩枝。对于铁皮石斛而言, 主要危害叶片的叶缘和叶尖。此病具有潜伏侵染的特征, 发病的早期不易被发现。发病初期, 叶面上有红褐色椭圆形的斑点出现并逐渐扩大呈深褐色圆形或不规则的病块, 病块不断扩大成片导致整个叶片干枯脱落, 后期引起整株枯萎并死亡。雨水多, 空气潮湿, 通风不良时易发病, 5月初开始发病, 7—9月为发病的盛期。

防治方法:一是在发病的初期, 将染病叶剪除并及时烧毁, 防止扩大。二是优化栽培技术并配合科学的施肥配方和技术, 提高铁皮石斛的抗病害能力。三是发病初期, 喷施1%的波尔多液或75%百菌清500倍液等保护性药剂, 7~10 d喷1次, 连续喷施4~5次。四是发病期间, 可用75%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00~1 000倍液, 或25%咪鲜胺乳油, 或炭特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或50%退菌特800~1 000倍液, 或喷施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隔7~10 d喷施1次, 连续喷施3~4次, 效果好[2,3]。

1.3 黑斑病

该病害是由多种细菌和真菌引起。为害铁皮石斛的病原为半知菌类真菌, 主要危害叶片、叶柄、茎和花, 特别是铁皮石斛移植苗的嫩芽和嫩叶, 老叶一般不会被侵染。发病期一般在4月下旬或5月初, 首先在叶子上出现淡黄色或红褐色的斑点, 然后加深至深褐色, 并被一灰色的瘤状膜, 发病后期, 病斑不断扩大, 植株逐渐枯死。该病病斑扩散十分迅速, 很快便可造成植株死亡。主要通过气流传播。

防治方法:一是加强水分管理, 尤其在雨季要控制好大棚内湿度, 经常拉开周围遮阳网, 进行通风换气, 以减少病害的发生。二是药剂防治, 在发病初期, 用1%的波尔多液喷雾进行防治, 每隔7 d喷施1次, 连续喷施2~3次[5,6]。

1.4 疫病

主要危害当年移植的铁皮石斛苗, 且只侵染植株顶部的幼嫩部分, 引起顶枯。黑褐色病斑首先出现在苗基部, 呈水渍状。病斑向下扩展, 造成根系死亡, 引起植株叶片变黄脱落, 如果遇到连阴雨气候条件, 病斑沿茎向上迅速扩展至叶片。受侵染的叶片黑褐色, 对着光呈半透明。严重时整个植物似开水烫过, 随后叶片皱缩、脱落, 不久整个植株枯萎死亡。该病害出现在8月上旬, 一直会持续到9月底或10月中旬。

防治方法:一是在高温、多雨季节, 做好栽培大棚内的降温、降湿工作, 拉开周围遮阳网进行通风换气。二是对刚开始发病的病株, 及时拔除, 带出培养设施外, 进行焚烧处理, 并用高锰酸钾500~800倍液或消毒液对发病周围的小块病区进行消毒处理。三是及时用农药防治, 可用1%波尔多液连喷2~3次。

2 虫害

2.1 蜗牛和蛞蝓

蛞蝓和蜗牛均属软体动物。喜阴暗、潮湿环境, 白天潜伏, 夜晚和雨天外出活动, 特别是大雨后的凌晨或傍晚成群结队出来啃食铁皮石斛。其中, 蛞蝓的身体可分泌粘液, 因此其爬行过的地方会出现白色的液带。主要为害铁皮石斛嫩芽和叶片, 严重时叶片被吃光, 茎被咬断, 造成缺苗。有时还为害新芽生长点, 影响新芽萌发。

防治措施:一是清除苗床周围的杂草, 在苗床周围施放大量生石灰以防止其入侵。二是在夜晚进行人工捕捉。三是在苗床的4个脚周围固定一个注入饱和食盐水或植物油的容器, 能有效预防蜗牛和蛞蝓爬上苗床。四是培育壮苗, 加强栽培管理。

2.2 小地老虎

小地老虎是地老虎的幼虫。该虫白天躲在土壤中, 夜间或清晨出来活动, 从铁皮石斛茎基部咬断植株, 致使植株死亡。小地老虎在栽培铁皮石斛地方均有发生, 每年4—5月是危害严重期, 某些地区7—9月危害最为严重[4]。

防治措施:一是人工捕捉。清晨露水未干前, 人工捕捉小地老虎并将其杀死。二是用50%辛硫磷2 000倍液灌施栽培基质。

2.3 蚂蚁

铁皮石斛含大量的多糖, 且其培养基质中含大量碎木片及核桃核等物质, 会招来大量的蚂蚁聚集, 蚂蚁在栽培基质内挖洞或做巢时会危及铁皮石斛的根部, 应予以驱除。

防治措施:一是采用人工诱捕方法。用鱼、肉、骨头、糖等食物诱杀蚂蚁[5]。二是设置防御线, 防止蚂蚁入侵。

2.4 介壳虫和蚜虫

介壳虫和蚜虫是危害铁皮石斛最普遍的刺吸式害虫, 主要吸食铁皮石斛叶片或茎中的体液, 导致叶片大面积发黄枯萎, 最终死亡。介壳虫因具蜡腺, 可分泌蜡质介壳, 固定寄生在铁皮石斛叶片背面和假鳞茎上。蚜虫多聚集在石斛的芽、嫩叶和嫩枝上, 无休止地吸食植物的体液, 严重时植物萎蔫死亡。

防治措施:一是零星发生的可剪除带虫枝叶并集中烧毁。二是天敌防治。用异色瓢虫、七星瓢虫、龟纹瓢虫等天敌进行防治, 有效避免农药使用[5]。三是药剂防治。主要是在发病盛期使用。喷施用40%乐果乳油1 000倍液或50%敌敌畏1 000倍液, 每隔7~10 d喷1次, 连喷3次效果最佳。四是将洗衣粉、尿素、水按1∶4∶100的比例搅拌成混合液后, 喷洒在植株, 可以收到灭虫、施肥一举两得之效[7,8,9,10]。

3 结语

铁皮石斛在生长过程中, 常常会因为管理措施不当遭遇病虫害的侵袭, 本文详细阐述了几种常见的病害和虫害, 同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病虫害的方法和措施。铁皮石斛作为名贵的中药材, 使用农药来防治病虫害在有机认证中是不被允许的。因此, 必须根据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 探索出控制铁皮石斛病虫害发生和危害防治的有效方法和措施。

参考文献

[1]屠同吕.铁皮石斛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J].海峡药学, 2010, 22 (2) :70-71.

[2]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7.

[3]斯金平, 诸燕, 朱玉球.铁皮石斛人工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J].浙江林业科技, 2009, 29 (6) :66-77.

[4]宁沛恩.容县铁皮石斛病虫害发生情况及防治措施初报[J].广西植保, 2012, 25 (1) :20-23.

[5]宋喜梅, 李国平, 何衍彪, 等.铁皮石斛人工栽培主要病虫害防治[J].安徽农业科学, 2012, 40 (32) :15697-15698, 15714.

[6]胡玉伟, 戢太云, 管楚雄, 等.人工种植的铁皮石斛主要有害生物及防治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 2014 (4) :98-100.

[7]李静, 张敬泽, 吴晓鹏, 等.铁皮石斛疫病及其病原菌[J].菌物学报, 2008 (2) :171-176.

[8]蒙平, 庾韦花.铁皮石斛主要病害防治技术[J].农药市场信息, 2011 (22) :44.

[9]蒙平, 张向军, 何新民.铁皮石斛组培苗移栽新技术[J].中国热带农业, 2007 (4) :52-53.

上一篇:发展权价值分配下一篇:车载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