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种植成本

2024-05-15

玉米种植成本(精选十篇)

玉米种植成本 篇1

1河北省玉米种植成本变动趋势分析

1. 1 每公顷总成本与生产成本变动趋势

河北省玉米种植每公顷总成本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由2004 年的4 940. 25 元提高到2013 年的11 076. 15 元,增长了1. 24 倍,平均年增长率为9. 25% 。分阶段来看,2004—2009 年增长比较缓慢,2009—2013 年为高速增长阶段。玉米种植的每公顷生产成本同总成本的变化趋势相同。每公顷生产成本由2004 年的4 128. 30 元增长到2013 年的8 557. 95 元,增长了1. 07 倍,平均年增长率为8. 65% 。

1. 2 玉米种植现金成本变动趋势分析

2004—2013 年河北省玉米每公顷现金成本呈不断增长趋势,2004—2009 年增长幅度缓慢,2009 年后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13 年玉米每公顷现金成本高达4 900. 35 元,相比2004 年增长了2. 09 倍,平均年增长率为8. 57% 。与黄淮海两大玉米主产区山东、河南的玉米每公顷现金成本平均年增长率相比,河北省的玉米现金成本增长速度较快,而玉米单产水平远低于山东省、河南省,高成本、低产出已成为现在河北省玉米种植存在的主要问题。

2 河北省玉米成本敏感性分析

该部分的玉米生产成本是指粮农在生产过程中实际发生的费用,数据来源是《河北农村统计年鉴》( 2004—2013 年) 中的玉米种植的“现金成本”即物质和服务费用、雇工费用、流转地租金三项之和。依据2004—2013 年河北省玉米种植成本收益数据,采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计量经济模型,进行标准差分析,通过分析种植成本与各成本影响因素之间的变动关系研究生产成本变动的情况,目的是对各成本因素对总成本的影响程度进行排列,找出影响河北省玉米种植成本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期进行成本项目细化分析。

2.1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数据分析的变量为河北省2004—2013 年玉米种植的每公顷现金成本( PC) 、实际播种面积( X1) 、每公顷化肥施用量( X2) 、每公顷机械作业费( X3) 、每公顷种子费( X4) 、每公顷排灌费( X5) 六项成本项目。度量单位采用每公顷,对原始数据以1 hm2= 15 亩( 1 亩≈667 m2) 进行换算,又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用河北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对上述成本项目统一做平减处理。

2. 2 变量模型

运用线性回归模型对河北省玉米现金成本影响因素进行协整与敏感性分析[1],回归方程如下:

式中: β0为常数项,β( i = 1,2,3,4,5) 表示各成本影响因素的敏感性系数,即各成本影响因素每变动一个单位,所导致的每公顷现金成本变动的数量; μ为随机变量,表示其他因素对每公顷现金成本变化的影响。

2. 3 单位根检验

首先,进行ADF单位根检验,检验时间序列是否存在单位根,即数据是否具有平稳性。为了消除部分异方差现象,减少数据的极端值和波动性,检验前对各组时间序列数据分别取对数,得到新的变量数据作为Eviews统计软件分析的原始数据[2],结果见表1。

注: △为变量的一阶差分; 检验类型中C代表单位根检验包含截距,T代表包含趋势,0 代表不包含趋势,1 和2 均表示包含的滞后阶数。

由表1 可以看出: 由于各变量在0 阶差分的ADF值均大于3 个不同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因此该时间序列有单位根,是非平稳序列。对各变量的时间序列在一阶差分的不同滞后期下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各变量的ADF值均大于1% 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因此仍为非平稳序列。接下来对各变量的时间序列在一阶差分的不同滞后期下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二阶差分可以通过平稳定检验。只有同阶单整的序列之间才可能有协整关系,因此,该序列符合协整分析的必要条件。

2. 4 协整检验

利用Eviews软件对非均衡误差序列e进行ADF单位根检验,检验数据是否存在协整性关系。协整性检验结果见表2。

由表2 可见: 非均衡误差序列e的ADF检验值明显小于1% 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这说明e在1%显著水平下为稳定序列,即玉米现金成本与各成本影响因素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2. 5 模型估计

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回归模型进行估计,结果见表3。

由表3 可见: 调整的R2为0. 994 925,说明回归模型整体拟合度很高; F值伴随概率为0. 000 022,说明玉米种植的现金成本与各项影响因素整体上有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

2. 6 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由于回归方程所选数据的度量单位不同,不便于进行各变量间的敏感性分析。鉴于此,笔者用Excle对原回归方程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标准差为单位进行敏感性分析,更准确的反映变量间的敏感程度。

标准化后的回归方程:

由标准化回归方程可知,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即在河北省玉米生产过程中直接发生的各项成本对玉米的总现金成本产生正方向的影响,影响程度按敏感系数即标准差系数的高低排序为: 机械作业费> 种子费> 排灌费> 化肥使用量。而播种面积对现金成本产生负方向的影响,具体影响程度为: 在其他成本影响因素不变的前提下,河北省玉米种植的播种面积每提高1 个单位的标准差,实际的玉米现金成本将会降低0. 820 1 个单位的标准差; 机械作业费每提高1 个单位标准差,实际现金成本升高1. 469 5 个单位标准差; 种子费每提高1 个单位标准差,实际现金成本升高0. 254 1 个单位标准差; 排灌费费每提高1 个单位标准差,实际现金成本升高0. 127 7 个单位标准差; 化肥施用量每提高1 个单位标准差,实际现金成本升高0. 058 1 个单位标准差。

3 结论

3. 1 发展规模化生产,扩大种植面积

由标准化回归方程分析结果可知,玉米种植存在规模化效应,规模越大即播种面积越大,玉米生产的现金成本反而会降低。而目前河北省人多地少,小规模农户生产的情况普遍,每个农业劳动力耕作土地面积0. 4 hm2左右,规模效益低下直接导致玉米现金成本升高,成本效益降低。所以,有效推进土地合理流转,避免土地过于细碎化[3],对提高成本效益有重要意义。比如,鼓励个体经营农户向规模经营农户发展,因地制宜地培育家庭农场[4],推进玉米种植合作社发展等。

3. 2 优化玉米投入要素用量及价格,提高成本效益

近年来,种子费、化肥费等投入要素成本对玉米种植成本上升的推动作用愈加明显。优化玉米生产投入要素,在用量上表现为投入要素本身用量以及其之间的优化配置,在价格上表现为投入要素本身从购买到施用的成本。在投入要素用量方面,应从提高农户科学文化素质做起,当前河北省个体小农户在生产中的用种、用药、用水、用电等诸多方面缺乏科学指导和成本节约意识,浪费现象比较普遍。投入要素之间的优化配置可以对农业生产资源进行重新排列组合,以优化生产结构和提高成本效益。在投入要素的价格方面,可以通过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推广应用农资物流信息系统来降低投入要素的采购成本。

3.3提高机械化生产效益

河北省玉米生产的成本影响因素中机械作业费敏感性最强,说明玉米生产的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机械化生产对降低总生产成本有重要作用,但由于能源价格的上涨,使得农机作业本身的成本增加,以至于要超过机械化生产对总成本降低的作用。所以,在农机购置环节,河北省要加强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完善农资直补政策; 在农机作业环节,采用科学的作业方式,减少由于分散作业及作业不当造成的浪费现象。控制机械作业成本对降低玉米现金成本有关键性作用; 因此,在推广玉米机械化生产的同时,必须努力提高机械化生产效益,才能对成本降低产生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范成方.山东省粮食种植效益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4.

[2]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刘峰.山东省玉米生产成本收益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3.

玉米种植技术 篇2

为实现2011年我县全年粮食增产目标,充分挖掘玉米增产潜力,发挥玉米增产优势,在玉米生产当中要突出关键环节,加强技术指导,把增产措施落实到位,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把好播前准备关

(一)选择优良品种

要根据种植样式选择优质、高产、抗逆性强、增产潜力大的玉米新品种。要优先选择抗倒性好、后期叶片保绿度好、光和物质生产高效的紧凑耐密型、增产潜力大品种,搭配半紧凑耐密型品种和平展大穗型品种。春播套种玉米以纪元128、三北

21、农华101、先玉335、东单60、三北6号、中单808、宽诚60等为主栽品种,夏播玉米以京玉

16、纪元1号、浚单20、浚单

22、郑单958、冀农1号等为主栽品种,套种以三北

21、农华101、浚单

22、郑单958等为主栽品种,一垵多株种植模式以冀农1号为主栽品种。

(二)搞好种子处理

播前搞好种子处理是确保苗全、苗齐、苗匀、苗壮的重要措施。种子处理应做到“四要”:一要搞好种子精选;二要播前晒种2-3天,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三要种子包衣或药剂处理,对有地下害虫危害或有病害发生危险的地块,用杀菌剂和杀虫剂混合拌种,减轻苗期病虫的危害;四要播前做好发芽试验,确保苗全、苗匀、苗齐。

(三)合理精细整地

春播玉米在前茬收获后及时灭茬进行秋深耕深松的基础上,早春进行镇压耙磨,精细整地,使土壤细碎无坷垃,上虚下实,蓄水保墒。夏播玉米在上茬小麦播种前深耕深松精细整地的基础上,在麦收后采取机械化铁茬免耕播种,争抢农时。

二、严把播种质量关

1、适期足墒播种。春玉米始播期以当地5-10厘米地温稳定通过10℃为标准。在温度条件尚未达到播种要求时,不要急于早播,以保证幼苗健壮生长。播种期偏早常导致种子萌发至出苗时间过长,幼苗瘦弱,易感染丝黑穗病,易遭受低温冷害,后期灌浆期昼夜误差小不利于灌浆。我县春玉米适播期一般以5月上中旬播种为宜,根据今年气象干旱的问题,春玉米有水源条件的地块,播种前要洇地造墒,或在适播期内趁墒、抢墒播种;没有水源条件的地块,只要气温达到播种要求就可以趁墒、抢墒、抢雨播种,或异地运水坐水播种,确保一 1

播全苗。套种玉米播前要结合麦田或菜田浇水造墒后播种。菜田套种播期可以根据茬口需要确定播期,麦田套种玉米适宜播期为5月下旬至6月初。夏播玉米播期越早越好,在小麦成熟期采取熟一块收一块播一块的方式,采取机械化铁茬免耕播种,争抢农时,为夏玉米高产秋季播种适时麦奠定基础。

2、采取适宜种植样式。春播玉米选用紧凑型耐密型品种的地块可采用60 厘米等行距平作种植样式,选用平展型品种的地块,可采用玉米与大豆2:

1、3:1间作或大小垄种植样式(大行距70-80厘米,小行距30-40厘米);夏播玉米推广平作种植样式,尽量改套种为夏播平作样式。

3、合理密植。结合选用耐密型高产品种和化控技术,合理增加密度,一般应较普通生产条件下种植密度增加10%左右,或每亩增加500株左右。适宜密植范围可根据采用的品种株型特征和要求的适宜密度等来确定。一般紧凑耐密型品种密度范围4000-4500株/亩,半紧凑耐密型品种密度范围3500-4000株/亩,平展大穗型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可控制在3000-3500株/亩。

3、推广机械化播种。机械化播种是提高播种质量、提高播种效率的重要措施。玉米机械化播种,要根据品种适宜密度和平均行距调整好株距,根据要求的密度、种子大小和发芽率确定播种量。播种机必须拖带覆土环,覆好土,用“∨”型镇压轮镇压提墒。要求起落整齐,线条直,播到头,播到边,不重播,不漏播,播深3-5厘米,发现漏播的随插标记随补种。

4、测土配方施肥。结合我县各地的具体情况,改粗放用肥为测土配方施肥参考量为:纯N20-25公斤(底施30%-40%,追施60%-70%),P2O57-8公斤,K2O 8-10公斤,ZnSO41-1.5公斤,MnSO41-1.5公斤,结合整地亩施入优质有机肥2000公斤。播种时每亩可施用氮、磷、钾各含15%的优质复合肥45-50公斤,ZnSO41-1.5公斤,MnSO41-1.5公斤,要做到种肥隔离,防治肥烧苗。

5、化学除草。平作玉米,播后芽前用40%乙阿合剂每亩150-200毫升或玉草净每亩200克,兑水30-50公斤均匀喷雾,进行土壤处理,亦可采用克草灵、玉农思等除草剂。使用除草剂时要严格按使用说明进行,喷施药液量要充足,用手动喷雾器喷洒,每亩不能少于30公斤的药液,强调一次喷洒均匀,不重喷不漏喷。套种和间作种植,要严防除草剂对相邻作物的危害。

三、把好田间管理关

1、及时查苗补苗。玉米出苗期,要及时深入田间检查。如果发现缺苗断垄现象,要及时补种补栽,确保合理适宜的群体。

2、适期间定苗。在玉米3-5叶期进行间定苗,按留苗密度和行距确定株距,若中间缺株时,两边或左右邻行可留双株。间定苗时要剔除弱苗、小苗、杂苗和病苗,做到“四留四去”,即留壮苗去弱苗,留纯苗去杂苗,留健苗去病苗,留扁茎苗去圆茎苗,实现苗全、苗匀、苗齐、亩壮。

3、中耕松土、培土。春播玉米一般中耕2-3次,定苗前中耕1次,深3-5 厘米;拔节前中耕1次,深度10-12 厘米,中耕松土要留有护苗带,避免伤苗;封垄前进行培土,培土高度7-8厘米。夏玉米采取化学除草、秸秆覆盖等方式,实施少耕或免耕栽培。

4、科学追肥。在施足底肥的前提下,进行分期追肥。春玉米和底肥足的高产套夏玉米地块,拔节期追施追肥总量的30%,大喇叭口期追施追肥总量的70%,即拔节期追施尿素7.5~10公斤,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17.5~20公斤。夏玉米和套种玉米一般地块追肥,采取“前重后轻”的原则,拔节期追施追肥总量的70%,大喇叭口期追施追肥总量的30%,即拔节期追施尿素17.5~20公斤,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7.5~10公斤;高产地块,在花粒期还要每亩补施尿素7~10公斤,保证玉米中后期不脱肥。追肥应人工开沟深施或机械化深施,并结合灌溉,提高肥效利用率,切忌地表撒施。大力推广穗期(大喇叭口期)采用机械化中耕施肥机施肥作业,以提高施肥效率、保证施肥质量。同时提倡拔节期、大喇叭口期、花粒期喷施磷酸二氢钾、硫酸锌等叶面肥。

5、搞好化学调控。玉米高产田,一般密度较大,植株生长旺盛,潜在旺长和倒伏危险。用玉黄金化控,可使玉米基部节间缩短、株高降低,生长健壮。一般可在7至11叶期(根据品种)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玉黄金,每亩使用20毫升,加水30公斤稀释均匀喷雾,不重喷,不漏喷。

6、合理排灌。春播套种玉米在拔节、大喇叭口、抽雄及灌浆期,对土壤水分十分敏感,遇旱要及时浇水。玉米的主要生长季节在夏季,降雨较多,易造成田间积水,要在暴雨后及时进行排水防涝。

7、人工辅助授粉。人工辅助授粉,可以有效增加穗粒数,促进玉米穗大、粒多。具体方法是:在玉米散粉期,将一根长绳两端栓两根长度适中的竹(木)杆,于上午8~10点,由两个人分别举一根杆在田间行走,使绳子碰到雄穗,帮助花粉散落在花丝上。

四、把好病虫草害防治关

(一)病害防治

我县玉米病害主要有玉米粗缩病、大小斑病、黑粉病。

1、玉米粗缩病。在种子药剂包衣防止黑穗病、玉米苗期灰飞虱的基础上,对

玉米粗缩病重点发生地块,喷施凯尔杀毒每亩50克或植病灵2号每亩100毫升,兑30公斤水,喷2-3次,能有效的防止玉米病毒病的发生和蔓延。

2、玉米大小斑病。对发病的地块,在玉米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托布津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30-45公斤,加0.5%的磷酸二氢钾喷雾。

3、黑粉病。黑粉病防治可在播种前用20%三唑酮乳油1000毫升,拌入25公斤种子,或2%速保护利可湿性粉剂1克,拌20公斤种子,或用0.2%硫酸铜拌种,或用0.1%的抗菌剂401侵种48小时,可减轻危害。田间作业要尽量减少植株叶片损失,田间出现病瘤后要及时清除并深埋,以减少初侵染源。

(二)虫害防治

虫害主要有苗期地老虎、二代粘虫、玉米螟、红蜘蛛、蚜虫。

1、苗期地老虎。应控制在地老虎3龄前,用菊酯类农药进行喷雾,防效较好。三龄后采用毒饵进行诱杀。毒饵配制:炒香麦麸或棉饼每50公斤加敌百虫1.5公斤,加水适量,每亩用1.5-2.5公斤饵料,于傍晚顺垄均匀撒入田中。

2、二代粘虫。粘虫发生时,亩用90%敌百虫晶体100克、2.5%功夫乳油50克或4.5%高效氯氢菊酯50毫升,兑水50公斤,均匀喷雾。

3、玉米螟。当心叶末期为害的花叶率达10%,或大喇叭口期田间发现1-2%的虫株时,应及时除治。玉米螟防治方法:喷洒25%灭幼脲3号悬浮剂600倍液,或B.T乳剂每亩用每克含100亿以上孢子的乳剂200毫升,也可制成颗粒剂撒施。也可选用50%杀螟单可溶性粉剂100克对水灌心叶,或0.1%功夫颗粒剂每株0.16 克。也可喷洒5.7%百树菊酯乳油4000倍液,或40%增效速灭杀丁或5%来福灵乳油2000倍液。

4、红蜘蛛、蚜虫。可选用1.8%阿维菌素1500倍液叶面喷雾。蚜虫亩用5%啶虫脒20-30克或10%吡虫啉20克,兑水30-50公斤喷雾。

同时还要注意防治蓟马、蝼蛄、金针虫等害虫。

(三)田间草害防治

玉米田间杂草的防治,苗后采用茎叶处理直接杀灭杂草,可使用克无踪、百草枯等,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操作。田间杂草3—5叶期喷药效果好,不要等到草龄过大再用药。在施药时避免漂移到作物茎叶以及相邻作物和苗木上,以免产生药害。喷施药液量要充足。要避开高温干燥天气,防治药物中毒。喷药后如果连续降雨,雨后要进行补喷。

五、把好气象灾害补救关

我县玉米生育期间自然灾害频繁,可能发生暴风雨和冰雹等气象灾害,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补救。因暴雨发生涝灾,要及时排水,排水后及时中耕散墒。因暴风雨发生倒伏,要及时人工扶起。发生冰雹灾害要视灾害程度及时补救,如果雹灾不十分严重,灾害发生后要及时中耕松土提温;如果雹灾非常严重,要及时毁种其它适宜作物。发生倒伏、雨涝、冰雹的地块,均要及时补施10-15公斤三元复合肥,促进玉米复壮。如果遇到极端低温灾害,可以在低温天气来临前1-2天内浇水,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解剂和微肥进行预防,以促使玉米快速生长。如果玉米抽穗扬花期遇到高温干旱要及时浇水降温缓解旱情,扬花期进行人工辅助授粉;连阴雨“桑拿”天气,要及时在降雨停止后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提高玉米结实率,减少空瘪粒。

六、适期收获

玉米种植成本 篇3

关键词:玉米;种植成本;收益;结构调整;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02-0068-04

日前,国家发改委、粮食局等四部门联合下发通知:2015年国家继续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实施玉米临时收储政策,但2015年临时存储玉米挂牌收购价格下调为2.000元/kg(国标三等质量标准),比2014年2.260元/kg的最高水平下调了11.5%。为及时掌握玉米临时收储价格下调对农民种粮收益及2016年粮食生产的影响,对辽宁省玉米种植成本、收益及结构调整意向进行调查分析。

1 调查内容与方法

1.1 调查内容

1) 辽宁省普通农户、种粮大户、合作社等不同经营主体2015年玉米单产水平、销售价格、种植成本、收益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

2) 辽宁省玉米种植调整计划及2016年农作物种植意向。

3) 辽宁省农民及基层农业干部对稳定粮食生产、提高农民收入的意见和建议。

1.2 调查方法

采取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获取相关情况和数据资料。

1) 全面调查。统一制定调查提纲和调查表,通过辽宁省农情信息调度系统,经“县—市—省”逐级分析汇总、整理上报,对玉米、水稻产销及成本收益情况进行调查,掌握全面数据。

2) 抽样调查。根据玉米、水稻优势区域布局,选取代表性较强的新民、开原、阜新、大洼4个县,深入实地开展重点抽样调查。在每个抽样调查县选择2个有代表性的乡镇,每个乡镇分别走访有代表性的3个普通农户、2个种粮大户、1个合作社,采取座谈会、入户调查等形式开展调查研究,共走访或调查农户(含合作社法人)及基层农业干部80余人,填写调查表90余张。

2 调查结果

2.1 玉米单产水平

尽管2015年局部地区遭受严重干旱,但由于农业防灾减灾措施及时有力、农业技术推广力度不断加大,全省玉米生产与2014年相比实现了恢复性增长。据初步测算,玉米全省平均产量为431.5 kg/667 m2(折标准粮,下同),比2014年高17%,比常年低4%。

从不同经营主体来看,种粮大户、合作社等规模化种植的大户(以下简称大户)种植玉米单产水平普遍高于普通农户。大户种植玉米平均产量为569.0 kg/667 m2,比全省普通农户平均值高37%。

2.2 玉米价格

当前,全国产区平均磅秤收购玉米价为1.768元/kg,辽宁省价格略高于全国水平。其中,粮库收购价平均为1.968元/kg;市场收购价平均为1.860

元/kg,比粮库收购价低0.108元/kg。农户出售价平均为1.720元/kg(自然水即湿玉米平均售价约为1.480元/kg),比2014年降低0.340元/kg。

2.3 玉米种植成本概算

玉米种植成本主要包括种子、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产生的物化成本,雇佣人工、机械进行整地、播种、收获等产生的人工成本,以及大户转包租地产生的地租费用。

普通农户平均每667 m2总成本为482元。其中:物化成本237元(包括种子56元、化肥144元、农药24元、其他13元);人工成本245元(包括整地43元、播种41元、收获105元、其他56元)。

大户平均每667 m2总成本为1 045元(比普通农户高563元)。其中:物化成本221元(厂家直销、批量购买,价格优惠);人工成本193元(使用自有机械,成本降低);转包地租成本631元。

2.4 玉米种植收益核算

普通农户玉米平均每667 m2产值710元,减去成本482元,直接纯收益为228元,加上70元左右的政府补贴资金(良种补贴、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以下简称三项补贴),实际可得300元左右纯收益。

大户平均每667 m2产值1 001元,减去成本

1 045元,直接纯收益为-44元(绝大多数大户未得到三项补贴资金)。若雇有长期工,减去工资,损失更大。

3 存在的问题与影响

3.1 玉米价格降幅明显,种粮农户惜售观望

2015年11月第1周,玉米全国产区平均磅秤收购价为1.768元/kg,比上周1.784元/kg下降0.93%,比10月1.786元/kg下降1.04%,比2014年同期2.260元/kg下降21.78%,降幅较大。尽管东北地区受临时收储政策影响价格略高于全国水平,但省内粮库玉米收购价和市场收购价在秋粮上市到11月初一直在下降。其中,中储粮辽宁各直属库10月12—18日平均收购价为1.988元/kg,10月19—25日为1.984元/kg,10月26日—11月1日为1.968元/kg,呈小幅下降趋势,与2014年同期2.260元/kg相比,下降了12.90%。农户出售价比2014年同期下降0.340元/kg,降幅达到16.50%,平均每667 m2减收147元。

虽然11月1日临储启动,带动省内玉米收购价格有所回升,但一是涨幅太小,农民在等待继续涨价;二是2015年启动时间比往年提前20 d左右,最高气温还在0 ℃以上,农民不急于出售玉米。因此,一些地区出现了种粮农民惜售观望的现象。

3.2 种粮比较效益降低,规模生产尤为突出

2014年,辽宁省部分地区遭遇了严重干旱,玉米单产受到影响;不过,由于玉米临储价格达到历史最高的2.260元/kg,农民种玉米收入虽然受到旱灾影响,但平均损失不大。而2015年,在辽西、辽南等地连续遭遇严重干旱的情况下,玉米价格的下降无疑是雪上加霜。据测算:普通农户种植玉米每667 m2减产4%导致减收32元,价格降低0.340元/kg导致减收147元,合计179元,与正常年景纯收益407元相比,收益下降幅度达43%。大户玉米生产受到的影响更大,一是2012—2013年风调雨顺,产量高、价格好,种粮收益比较理想,农民毁约要求提高地租的情况十分普遍,平均每667 m2涨幅约78元;二是干旱等灾害导致单产下降,平均每667 m2较常年减产55 kg,按1.760元/kg计算,则每667 m2减收97元;三是影响最大的粮价下降,按当前每千克同比降低0.340元计算,每667 m2减收达190元。3项共计365元,平均收益降幅达89%。按此计算,13.3 hm2(200亩)的大户损失7.3万元,66.7 hm2(1 000亩)的大户损失则达36.5万元。

nlc202309040227

3.3 盲目种植后果显现,结构调整出现契机

2008年国家开始在东北实施临时收储,玉米价格逐年上涨,农民开始大量种植玉米。辽宁省玉米播种面积从2008年的188.5万hm2猛增到2014年的233.0万hm2,年均增长达7.4万hm2,占粮食播种面积的比例从62%提高到72%。尽管国家对进口玉米实施配额,但玉米市场国内外价格倒挂和“国粮入仓、洋粮入市”等问题逐渐显现,造成东北玉米库存逐年增加、财政负担不断加重,同时下游加工企业、消费者也都付出了较高成本,最终粮食价格下跌,农民收益受到严重影响。

尽管种植玉米比种植其他作物省工省力、管理方便、销路有保障,但由于过去几年新增玉米大多是挤占了基础设施较好的水田,加上玉米受旱后单产容易下降、价格也在降低,现在部分农民开始打算改种其他作物。例如,阜新县庆年家庭农场计划从1 866.7 hm2玉米种植面积中调出66.7~133.3 hm2发展食用葵花;并初步打算扩大地瓜粉加工厂规模,若能实现也将需要调减66.7~133.3 hm2玉米来种植地瓜。

3.4 良种良法应用不足,种植水平亟待提升

玉米单产水平是种植收益的主要影响因素,但辽宁省作为处于“黄金玉米带”上的玉米主产区,2013年玉米平均单产为464.1 kg/667 m2,仅比全国平均单产401.1 kg/667 m2高15.7%,比相邻吉林省528.9 kg/667 m2低了14.0%。而通过近年来开展的粮食作物高产创建活动发现,辽宁省多数地区玉米单产在不受灾的情况下完全可以达到800.0 kg/667 m2。究其原因:一是规模化程度低,良种良法未得到有效推广应用。截至2014年底,辽宁省土地流转比例约25%,低于全国近30%的平均水平。户均耕地规模小,普通农民种植玉米收入少,对种田不重视,许多农户是“五一”种、“十一”收,其他时间外出务工,玉米基本弃管,根本谈不上应用先进技术。这种情况下,农业部门开展技术指导与服务、进行良种良法推广与应用的难度也比较大,无法帮助农民提高玉米生产水平。二是粮食规模化生产未得到有力扶持,原有的三项补贴资金分别通过“一卡通”直接发给农户,而真正购买良种、农资并进行粮食生产的大户却没有得到资金支持,加上成本增加,一些大户很难有能力增加投入选用良种良法、应用先进技术来提高玉米种植水平。

4 相关对策与建议

4.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风险防范意识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农民由于不了解国家粮食价格、补贴政策及托市价格面临“天花板”等相关信息,不了解玉米市场国内外价格倒挂、主产区与主销区价格倒挂、原粮与成品粮价格倒挂的复杂情况,不了解“国粮入仓、洋粮入市”、财政负担沉重、加工企业难以为继的严峻形势,对粮食市场行情和价格走势缺乏判断,一味盲目扩大种植,结果遭受降价损失。对此,一是建议各级政府和农业、粮食部门对国家相关政策和市场供需形势加强研究,准确掌握国家粮食补贴政策调整方向和市场供需形势变化与价格走势等相关情况;二是建议各地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地方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作用,积极拓展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宣传渠道,及时发布并大力宣传惠农政策及其调整方向、粮食价格市场行情与走势等相关信息,不断提高农民风险防范意识。

4.2 完善惠农政策,重点扶持粮食规模生产

近几年来,国家连续出台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政策,通过调查也发现,粮食规模经营在降低种植成本、提高单产水平、稳定粮食生产等方面确实效果明显。因此,建议有关部门按照财政部、农业部《关于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指导意见》,尽快完善具体扶持政策,制定政策时积极与山东、湖南等试点省份交流并学习经验,做好扶持对象筛选、标准界定和具体补贴政策研究,防止出现不种粮或不种地依然享受三项补贴而真正从事粮食生产的大户却得不到补贴支持的现象。切实将补贴资金重点向真正从事粮食适度规模生产的经营主体倾斜,增强三项补贴促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指向性、精准性和实效性,体现国家“谁多种粮食,就优先支持谁”的原则,充分发挥三项补贴政策调动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的作用。同时,建议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合同,减少由于合同本身不合法、不合理或有漏洞导致中途随意解约而损害农民或大户权益的现象。

4.3 转变发展方式,科学指导种植结构调整

据气象资料显示,1971—2014年,辽宁省玉米产量形成关键期干旱发生频率呈增加趋势,西部和南部干旱频率高达55%~77%。结合成本、收益情况,以减少玉米(大田籽粒玉米)播种面积为主的种植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建议全省各地要因势利导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因地制宜开展结构调整。一是调减辽西、辽南易旱地区和土地贫瘠地区的玉米种植面积,指导改种耐旱、耐贫瘠的杂粮、杂豆、花生和青贮玉米等适宜作物;二是在光、温、水、土等条件较好的中东部等地区,指导改种大豆、蔬菜、中草药或青贮玉米等其他作物,积极发展粮—菜、玉米—大豆等作物轮作、间作或套种;三是在“水改旱”等水稻优势区,在农业用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修复原有机井、沟渠等基础设施,重新改回水田种植收益相对稳定的水稻作物。同时,建议有关部门适时出台支持政策,在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安排及农业技术推广与指导、农产品加工与销售等方面对种植结构调整给予积极支持。既遵循经济规律、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又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防止农户盲目扩大某些作物种植导致供大于求、价贱伤农,促进种植结构科学、合理、可持续调整。

4.4 强化技术集成,挖掘技术增产增效潜力

调查发现,通过加强农业技术服务指导、整合支农项目资源来挖掘粮食生产潜力、提高农民收入效果比较显著。例如,开原市宏大土地集约化种植合作社2015年种植了226.7 hm2玉米,按农业部门指导,积极开展高产创建活动,应用秸秆还田、深松整地等技术,在大旱之年产量也达到了800.0 kg/667 m2的高产水平,周边农户纷纷前去观摩学习。

因此,一是建议全省及各地以农业部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增加配套资金,扩大覆盖面积,有效整合耐密、抗旱等优良品种推广与土壤培肥改良、病虫害统防统治、保护性耕作与土壤深松等先进技术推广项目,充分发挥高产栽培模式的示范带动作用,努力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不断突破玉米种植技术瓶颈,提高增产技术能力。二是建议积极探索增产增效并重、生产生态协调的发展模式,不断扩大测土配方施肥面积、积极推广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等绿色防控技术,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同时,加快秸秆还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速度,解决粉碎还田、配施氮肥和腐熟剂、机械整地等难题,形成一套成熟、可靠的技术,在解决秸秆焚烧困扰、实现农业和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结构,挖掘玉米增产潜力。

参考文献

[1] 范少玲,史建民.中美玉米种植成本与收益比较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4(1):241-244.

[2] 唐昊.2012年玉米生产成本及收益情况分析[J].四川物价,2013(1):30-31.

[3] 陈甜,史建民.山东省玉米种植成本收益变动趋势分析:1998—2009年[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45-48.

玉米种植成本 篇4

为了有效缓解玉米供需矛盾,我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渠道开放玉米消费替代品市场(如高粱)、限制玉米出口,同时提高玉米保护价,从而激发农民生产玉米积极性,缓解了玉米需求。在这种政策导向下,黄淮、东北、西南地区大量的豆类、小麦的种植面积转向玉米种植[3,4],使玉米一跃成为我国第二个总产量超过2亿t的粮食作物,同时也成为促进我国粮食连增的主力[5]。然而,这种由行政干预带来的种植方式转变并不完全符合我国比较优势原则[6,7],也不能长期有效逆转中国的玉米供求关系。胡小平等[8]则从粮食需求结构出发,认为中国有必要调整粮食生产战略,集中资源发展玉米生产。面对国内外玉米价格倒挂和开放玉米市场的高呼声,李想等[9]结合我国政府对玉米市场较强的控制能力和国内较大的扩种潜力,认为开放玉米市场以此减少玉米种植,对我国玉米行业的发展和粮食安全的保障均具有积极作用。

基于以上考虑,本文从替代种植视角研究玉米近年来播种面积不断攀升的内在原因,探讨我国争地矛盾将长期存在的情况下,玉米扩种的空间还有多大?考虑到不同地区间的空间异质性(即不同地区玉米的替代作物不同),本文选取第一大玉米主产区——东北地区为例,研究玉米和生产替代作物之间的成本收益变动,以及它们对玉米相对播种面积的影响程度,从玉米替代种植面积角度分析玉米的生产潜力,最终实现为科学调整农业结构、稳定农产品生产提供可能的政策建议。

1 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1.1 研究方法

本文基于玉米相对其替代作物播种面积变化的考量,通过建立计量模型,重点考察玉米和替代种植作物的价格、用工量、资金投入要求和单产变化对玉米相对播种面积的影响程度。收购价是影响农户玉米相对播种面积的重要因素,而同时,两者间的种植比通过影响市场供给进而影响两种农产品市场价格。单方程计量模型是用来分析单一经济变量与影响该变量变化的诸因素之间数量关系的模型,它适用于对单一经济现象的分析。而本文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不能用单一方程来描述,而需要建立包括供给方程、价格方程和需求方程的联立方程模型进行考察。

根据“蛛网模型”假设,生产者根据上一期农产品价格及其对未来预期价格做出农产品生产决策。在农户行为理论方面,以黄崇智为代表的历史学派提出了“拐杖逻辑”,认为在市场完善地区,农户种植模式主要取决于农产品市场的价格(种什么作物收益高)和自然条件(气候适合种植什么作物);在市场不完善的地区,农户倾向于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种植模式主要取决于农户本身的需求,同时也取决于农户自身的资源禀赋和消费偏好。综合而言,供给方程RAt=f(RAt-1,RPt-1,RQt,RLt,RKt)。其中,本文用单产RQt作为体现自然条件和技术进步变化的变量。在价格方程中,本期玉米和替代作物的价格比收到上期两种作物价格比RPt-1、本期相对产量(RQst=RAt×RQt)和本期两者相对消费量RQdt、上期相对产量RQst-1的共同影响[10,11,12]。用公式表示为RPt=f(RPt-1,RQst,RQdt,RQst-1)。

在需求方程中,本期玉米消费量受本期玉米价格Pcortt)、相关消费替代产品价格Ptτ以及收入水平Yt的影响,用公式表示为:RQdt=f(Pcortt,Ptτ,Yt),对消费者(本文主要指深加工企业)而言,大量收购玉米、大豆和小麦主要用于淀粉、饲料加工,即三者之间在消费上仍具有替代性。因此,本文用三者价格作为相互间替代消费品的价格。

综上所述,玉米相对播种面积受上期玉米相对价格、玉米相对单产、上期相对种植面积、种植用工约束、资金投入要求、政策支持、自然条件和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

(2)式中,RAt×RQt表示t期玉米和相应竞争作物的相对产量,RQdt表示t期相对消费。(3)式中,Ln(ARIt)表示东北三省农村人均收入的对数。为了确定玉米相对播种面积与相对价格和相对消费量之间是否具有相互影响,需要进行内生性检验,即检验方程联立性,本文采用Hausman检验法对(1)式进行辅助回归,得到以下联合方程:

其中,Dresidt、Sresidt分别表示(2)和(3)式的诱导型残差。

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选取1978-2014年东北玉米主产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的面板数据进行研究,所涉及到的生产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年鉴及统计局等相关部门。各年份玉米及其消费替代品消费数据来自中华粮网。玉米及其替代作物的种植面积(公顷)和东北三省农村人均收入数据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74-2014》;相关价格(以每50 kg主产品的售价表示)、单产、每单位用工量以及物质服务费数据均来源于《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01年以前的数据来源于《建国以来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01-2014年的价格数据来源于《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02-2015》;部分年份缺失数据,本文取前后两年的平均数进行表示。其中,为了剔除物价因素的影响,相关农产品价格和农村人均收入数据以1978年为基期,利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平减计算;而物质服务费用利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定基指数(1978=0)做平减处理。

对于玉米替代作物的选择,从农产品生产的自然周期来看,东北属一年一熟制,该地区玉米、大豆、小麦和花生均在每年的4月份开始播种,当年9月份开始收获,这说明东北大豆、春小麦、花生在播种季节上与玉米具有明显的竞争性[13],鉴于花生数据的不完全和不连续性,本文将东北大豆和春小麦作为该地区玉米的替代作物。

2 玉米和替代作物的相关成本收益比较分析

鉴于劳动力、耕地与环境等资源约束以及玉米与其替代作物不可避免的争地、争人矛盾,随着国内玉米生产种植比重的逐步扩大,一部分玉米替代作物(如:大豆、棉花与糖类作物等)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加大成为必然趋势[14]。本部分主要运用1975-2014年东北三省玉米及其生产替代作物成本收益数据,对玉米与替代种植作物播种比重的变动及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描述性分析。

2.1 播种面积变化

考察1975-2014年期间东北三省玉米、大豆及小麦播种面积的变化(图1),可以看出,三者内部结构正在发生渐进式演变。1975-1995年期间,玉米播种面积年均增长小于2%,但占粮食播种比重与其他两种作物的相当。到1996-2008年,受小麦市场需求影响,小麦种植户开始大量转种玉米,玉米年均种植增速高达2.68%,其播种份额也提高至27.98%;期间东北大豆作为我国优质大豆来源,主要用于人们食用,稳定的市场需求使其受国际市场冲击较小。而近五年,东北三省玉米播种面积扩大主要是因大豆转种玉米的结果(表1),玉米播种面积占粮食播种比重随之猛增到39.46%。

注:我国1996年开始全面开放大豆市场;2008年开始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实施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收购价格=市价±0.04元/kg。

2.2 成本效益分析

2.2.1 玉米-大豆的相对净收益变动

由玉米和大豆相对指标变化可知,在玉米与大豆的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技术的提高,新品种的应用,玉米单产水平提高明显[5],玉米和大豆单产水平进一步拉大,最终导致玉米单位纯收益要高出大豆53%(表2)。另一方面,受不同作物对化肥需求的差异性和要素价格的上涨影响,玉米的资金投入增幅大于大豆。截止2014年,种植玉米的资金要求高出大豆70%,并且有不断扩大趋势。同时,随着机械化的普及,虽然两种作物的用工都有明显的下降,但两者对用工量的刚性需求使之保持相对稳定。在相对物质服务费用不断扩张以及相对用工不变的影响下,最终使得玉米和大豆的单位面积纯收益差距逐年攀升(表2)。换而言之,较高的单产水平和规模优势致使东北玉米在与大豆竞争中具有较强的生产竞争力和较高的经济效益。

2.2.2 玉米-小麦相对净收益变动

虽然玉米和小麦在资金投入上都有明显增加,但是产值的增长足以抵消资金投入上的上涨。在2008年玉米实行临时存储政策后,玉米和小麦的价格差距在不断缩小,到2014年两者基本持平(表2)。但在单产方面,受恶劣天气和病虫害(特别是黄曲霉病)的影响,东北玉米单产呈波动上升趋势,整体而言,玉米与小麦的单产差距先扩大后缩小。综合考虑单产和价格,发现玉米单位纯收益仍高出小麦93%,这说明目前玉米相对小麦的高效益是由玉米的高单产导致的,而且这种相对高效益在短期内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虽然近几年来化肥等要素价格的攀升使玉米和小麦物质服务费均涨幅较大,但两者的差距却在缩小,在2011年玉米的资本投入开始超过小麦。在用工方面,因小麦对劳动力的刚性需求以及东北三省玉米风干、贮藏过程的大量用工,使玉米用工量仍要明显高于小麦。

注:相对指标是玉米与其替代作物对应指标相除的结果,如玉米与大豆的相对单产=玉米单产/相应年份大豆单产。

2.3 成本结构和保护价支持

由表3可知,在成本约束中,资金约束最大,其次为劳动力约束。说明目前家庭收入仍是影响农户种粮积极性的最大因素。在三种作物中,小麦生产最节省劳动力,劳动力成本仅占总成本9%左右。与此同时,小麦也是资金密集型的体现,物质服务费占比高达56%。因此,农户在面临同等生产要素约束下,会更倾向生产玉米和大豆。东北玉米和大豆成本构成比例较为一致,物质费用和用工费用共同构成生产成本的主体,但因近几年来我国大豆在国际市场上比较优势的丧失,面对国际市场大豆低价冲击,人们将愿意选择种植玉米。

除成本构成外,三种作物在收益和单位产量的成本和价格方面也各不相同(表4)。虽然大豆和小麦单位面积上的生产成本分别为5 211.90元/hm2和5 049.90元/hm2,低于玉米,但东北三省大豆和小麦的单产水平明显低于玉米,单产水平仅为2 110.8kg/hm2和4 410.15 kg/hm2,玉米单产比大豆高出三倍多,比小麦高出近一倍。巨大的单产水平差异造成东北三省大豆、小麦单位产量上的高成本和收获时的高价格,大豆单位产量成本达到2.47元/kg,而小麦为1.15元/kg,比玉米高出近1.5倍和6%,单位产量上的低成本造就了玉米较强的生产竞争力。换言之,在同等条件下,东北玉米种植户抵抗市场价格波动的能力要强于大豆、小麦种植户,他们能够接受更低的市场价格。

在政策层面,财政补贴和临时收储的价格支持进一步增强了玉米的生产竞争优势[15]。为防止出现农民“卖粮难”,促进玉米精加工企业收购玉米,2011年开始中央对三省一区(吉林、辽宁、东北三省、内蒙古)内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在10万t以上)进行补贴。同时,为改善农户储粮条件,减少粮食产后损失,中国商品粮食局对农户建造玉米钢网式储粮仓给予补贴(中央补助29.8%、省级财政补助30%、农户自筹40.2%)。另一方面,东北玉米在不到20 a的时间内取得长足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得益于政府实行的种植结构调整战略和玉米科研投入。随着政府加大玉米研发投入、新品种的应用,玉米单产已由1975年的2 977.5 kg/hm2提高到2014年的6 989.25 kg/hm2。

注:总成本包括生产成本(物质服务费+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因本文考虑土地的替代性种植,因此不考虑土地成本,只考虑生产成本;为了避免单个年份偶然因素的影响,表中数据为2012-2014年三年数据的平均值。

基于上述比较分析,可以得到下述研究假说。

假说1:玉米单产的连续提高和相对其替代作物差距的拉大,致使农户更愿意选择种植玉米。

假说2:单位产量上的低成本和政府支持力度加大使得在同等条件下,东北玉米种植户抵抗市场价格波动的能力要强于大豆、小麦种植户,他们更能够提高农户玉米种植面积。

假设3:玉米劳动力投入量的高要求减弱了东北玉米在与生产替代作物竞争中的生产竞争力。

3 实证结果分析

3.1 单位根检验

由于所用数据为时间序列数据,需要检验其是否具有平稳性,否则可能会出现“伪回归”。因此,在进行回归之前对各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常用的检验方法是Fisher-ADF。本文RA、RP、RQ、RL和RK分别表示玉米相对播种面积(相对播种面积=玉米播种面积/替代种植作物播种面积)、价比、单产比、用工比和物质投入比。

检验结果显示(表5),本文所有变量的时间序列存在单位根,即为非平稳序列,而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均为平稳序列,即为同阶单整,可以做时间序列数据回归。

注:括号外为ADF统计量;括号内为P值。

3.2 实证结果分析

用模型Ⅰ表示玉米与大豆比较的回归模型,模型Ⅱ表示玉米与小麦的回归模型。根据Hausman检验法,运用OLS方法对公式(4)进行回归,模型Ⅰ回归结果显示,Dresidt和Sresidt的T统计量分别为2.73、9.05,分别在10%和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检验;模型Ⅱ回归显示,Dresidt和Sresidt的T统计量分别为3.98、5.05,均在1%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检验(表6)。说明采用联立方程可以更好地反映玉米相对播种面积与相关农产品价格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本文利用1975-2014年的年度数据,运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对联立方程模型进行估计(表6)。结果显示玉米种植具有很强的延续性。玉米的相对播种面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一期两者间的种植比例。价格变量的系数在第Ⅰ和第Ⅱ个模型中分别在10%和1%的显著性水平下均为正值,且在玉米和小麦的竞争中表现更明显。这表明,玉米与大豆、小麦相比,价格差距越大越可能种植玉米。在单产方面,单产差距变量对玉米和大豆种植竞争性的影响比较轻微,而与玉米/小麦相比,单产差异的影响显著,这种结果说明单产差距大小确实影响种植玉米与其竞争作物之间的种植比例,差距越大,在价格差距不明显的情况下,农户通过作物经济效益的计算更偏好于选择种植效益更高的单一作物。

从要素投入层面来看,无论是第Ⅰ个模型还是第Ⅱ模型,玉米和大豆、小麦的用工差异对农户选择种植玉米或大豆或小麦的多少并不存在显著影响。这说明当前样本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兼业行为是在劳动力完全剩余状况下产生的,即劳动力流出并未产生劳动力约束而减少作物种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近些年来农村社会化服务的普及降低了农业劳动力的用工约束。此外,由于玉米、大豆和小麦这三种作物对资金要求差异较大,因而农户资金要素禀赋大小将影响玉米与其竞争作物的种植比例。综合来说,玉米相对大豆和小麦的高纯收益使得农户将调整其农业种植结构,减少收益相对低的大豆和小麦种植的比重,而增加单位收益相对要求比较高的粮食作物种植的比重。

注:*、**、***分别表示在10%、5%和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

4 主要结论

本文将玉米相对播种面积扩大的原因主要分解为经济效益和用工约束两个维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农村社会化服务普及,劳动力约束在作物种植中表现并不明显,因此,玉米播种面积增长得益于经济纯收益快速提升。

细究成本效益对玉米相对播种面积扩大原因,本文发现:第一,粮价巨大差异是促进玉米相对播种面积扩大的首要因素,近年来政府对玉米价格保护政策进一步加大了东北玉米农户对大豆、小麦的替代种植。

第二,玉米单产的连续提高以及相对其替代作物差距的拉大,造就了玉米单位产量上的低成本,致使农户更愿意选择种植玉米,加大了各粮食作物种植比例上的不平衡。

第三,资本投入的差异在不同生产替代作物之间播种面积调整方向上表现不同。玉米较小麦相对高的资本投入使得人们倾向选择种植小麦;虽然玉米较大豆也表现出较高的资本投入,但由于受开放的大豆国际市场冲击,人们往往会做出逆向决策。

5 相关政策启示

第一,价格差异改变玉米相对播种面积,由此可得出一个基本判断,即在当前粮食内部结构调整中,粮食结构变动很大程度上受粮价波动和价格差的冲击。因此,对于粮食生产结构的优化问题,不仅要合理制定配套的粮价支持政策,切实帮助农户对于粮食价格的合理预期,防范价格差距的巨大波动。同时,还应矫正存在扭曲的不同粮食品种之间的比价关系,逐步实现在保障国内粮食安全供给的前提下,粮食内部种植结构的优化。其具体策略路径应分两步走:一是应以保障玉米最低收购价和稳定农资产品价格为核心,稳住现有的玉米生产规模,以避免玉米种植面积出现大幅波动或下滑的不利局面;二是加大农产品价格市场化改革,防止出现国内外农产品价格的严重“倒挂”现象。

第二,由于未来我国玉米播种面积进一步扩大的空间较小,同时我国玉米单产同世界其他农业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中游水平,如果要保证粮食的持续增产和满足国内玉米需求(未完全开放玉米市场前提下),依靠农业科技努力提高玉米单产是十分有必要的。目前,玉米公共基础投入的不足(包括储藏环节)影响到玉米产能的提高和产后损失的加大,从而不利于玉米生产。因此,应依托玉米育种技术,在继续稳步提高玉米单位产量的基础上推广玉米,以实现农民的玉米“能够种,并且有钱赚”的目标。

优质玉米种植收购合同 篇5

甲、乙双方以公司加农户的形式,建立规范的优质玉米种植基地,为了明确职责,密切配合,维护双方权益。经双方充分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一、种植面积:由乙方组织行政村推广种植优质玉米50000亩;

二、购销数量:甲方负责回收优质玉米。

三、质量要求:符合国家制定的玉米标准

四、交货方式:经甲方检验符合质量要求,在甲方仓口交货。

五、结算方式:货到付款,货款两清。

六、甲方的职责:

1、为乙方有偿提供优质玉米良种,其价格低于市场价;

2、在乙方玉米成熟收割清理后负责回收,按质每公斤高于市场价4—8分钱。

3、在收购时不得克斤扣两,压级压价。

七、乙方职责:

1、组织农户精心安排选地、施肥、分品种按期播种。

2、指导农户自觉进行玉米田间管理,未经许可不得随意使用农药、化肥。

3、组织农户玉米收获、晾晒整理至符合甲方质量要求。

八、其他约定:

1、乙方种植玉米如遇自然灾害或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失,甲方不承担任何经济责任。

2、甲方收购非本公司指定的基地玉米,乙方将不享受订单价格。

3、此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持一份,经甲乙双方签字后生效。

九、合作期限:暂定五年。

甲方:乙方:

种植玉米管理及探讨 篇6

关键词:玉米;种植;技术

玉米具有产量高、增产潜力大、适应性广、生产成本低等特点,玉米品种类型多,适应多种生态环境及栽培条件。玉米可与麦类、豆类和薯类等多种作物间作套种,是提高单位面积总产量的主要作物,选择玉米品种时要了解当地的自然条件,生产条件,栽培水平;了解品种的特征特性,选择优良的品种。

1 选用高产优质品种

玉米品种、类型较多,根据自然条件、土壤条件和栽培制度选择最佳的高产品种。(1)了解当地的自然条件,生产条件,栽培水平。(2)了解品种的特征特性,选择优良的品种。(3)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栽培水平合理选择主栽品种与搭配品种。(4)要到正规的种子经营单位购买种子。(5)在确定购买品种后,要认真查看种子的包装,并认真查看种子的内外标签。(6)仔细观察种子外形特征,直观判断种子优劣。(7)购种后要及时索要发票,并妥善保管好。(8)妥善保管好种子。

2 根据当地栽培制度确定最佳种植方式

如小麦套玉米、马铃薯套玉米,选择生育期适中的优良品种,合理密植。

3 适时播种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栽培制度、品种特性等因素综合考

虑确定最适宜播期。

3.1 温度:土壤温度稳定在10~12℃以上,过早播种、土温低种子吸胀萌发慢,长势弱,不整齐,缺苗严重。延迟播种,生长发育快,营养生长期短,也不利高产。春玉米播种宜早不宜迟,一般以清明前一星期播种为宜。

3.2 栽培制度:若小麦套种玉米,要尽量缩短共生期,一般不超过40天为宜。

3.3 播种方式:一般有塘播、湿直播、育苗移栽等几种方式。以单株育苗定向移栽为最佳,能有效培育壮苗,缩短大田生长期,充分协调早熟和高产,当季与全年增产的矛盾。实行规范化间套作,可补缺代弱,充分发挥边际效应,对增强个体生长发育,提高复合产量具有很大优越性。

4 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是玉米建立一个从苗期到成熟期的合理群体结构,协调个体与群体,地上部与地下部、营养生长与繁殖生长之间的矛盾。使群体发展适度,个体发育良好,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获得玉米高产的关键措施。密度的小根据品种、土壤肥力条件、栽培制度来决定。一般大穗型、迟熟品种、春播套种、土壤肥力较高,一般亩植2800~3000株。如果是早熟品种、紧凑型、夏播净作,一般亩植4200株以上。

5 地膜覆盖栽培

玉米地膜覆盖是一项增产增收的新技术,盖膜比露地栽培每亩可增收75~150公斤,增产20%~50%。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增温保湿,保湿防旱,抑制杂草促进微生物活动,改变生态环境,促进有机养分的分解和根系生长。玉米地膜为0.8~0.9米宽,一膜盖 2行玉米,出苗破膜,引苗压土,干旱可先盖膜,破膜播种,覆土,亦可出苗后盖膜。

6 苗期田间管理

苗期管理:主要是通过促控措施促进根系发育,控制地上部增长,培育壮苗,达到苗全、苗齐、苗壮,为穗粒期的健壮生长和良好发育奠定基础。主要措施是:破土防旱、助苗出土,育苗补缺,间苗、定苗,中耕除草,追肥浇水,防治虫害。

7 玉米施肥

玉米是高产作物,必须合理施肥才能满足玉米在整个生育期对养分的需要,喷施新高脂膜大大提高养肥的有效成分率。据试验,生产100公斤玉米籽实,需氮2.5公斤,需磷1公斤,需钾2.1公斤。若亩产500公斤玉米,亩需尿素33公斤左右,或硝铵50公斤,过磷酸钙31公斤,硫酸钾13公斤。玉米生长的三个阶段,需肥数量比例不同,苗期占需肥总量的2%,穗期占85%,粒期占13%。玉米从拔节到大嗽叭口期,是需肥的高峰期,施肥时做到合理施肥,即底肥、种肥、追肥结合;氮肥、磷肥、钾肥结合;农肥、化肥、生物菌肥结合,并配合喷洒壮穗灵增加玉米千粒重。底肥要施足,这是基础,一般亩施腐熟的有机肥2000公斤,五氧化二磷7.5公斤,钾肥5.5公斤做底肥。在底肥、种肥施入水平不高,地力条件较差,种植晚熟品种的地块,可在玉米6~7叶期,进行追肥,畝追尿素15公斤左右,深追15厘米以上,提高化肥利用率;底肥、种肥施入水平高的地块,亩追尿素10公斤左右。玉米追肥要及早进行,方法一是前边追肥,后边趟地,追肥和趟地要结合;二是用镐刨坑,深追15厘米以上;追肥时,要化肥和生物肥相结合,促进根系良好发育,一般情况下,亩追尿素10~15公斤,加生物菌肥1公斤,能促进玉米提早成熟。

8 玉米的病害

玉米的病害有30多种,主要有大、小斑病,丝黑穗病,青枯病,病毒病和茎腐病等。通过选用抗病品种和加强管理预防之。虫害有玉米螟、地老虎、蝼蛄、红蜘蛛、高粱条螟和粘虫等。一般可采用药剂防治。

8.1 玉米穗腐病

玉米穗腐病又称赤霉病、果穗干腐病,玉米主产区均有发生,玉米穗腐病在田间自幼苗至成熟期都可发生,最典型症状为种子霉烂、弱苗、茎腐、穗腐,其中以穗腐经济损失最为严重。

8.2 防治措施

玉米穗腐病的初侵染来源广,湿度是关键,因此在防治策略上,必须以农业措施为基础,充分利用抗(耐)病品种,改善贮存条件,农药灌心与喷施保护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9 结束语:

玉米种植密度咋确定? 篇7

合理密植可以使植株充分利用光、水、肥等资源,是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环节。但生产中有不少农民习惯随意性种植,有时同一品种的田间密度(每667平方米)甚至相差近2000株。种得太稀难以高产、高效;种得太密易造成的空秆、秃尖,遇到不良环境条件还会出现倒伏、病害重等情况,同样会造成减产。那么,究竟该怎样确定玉米的合理种植密度呢?

玉米的种植密度受品种特征、肥力水平和播期等多种因素制约,其中最主要的是因素是品种特征。一般情况下,平展型玉米品种单株生产能力强,但不耐密植,适宜种植密度为每667平方米3000~3500株;耐密型玉米品种主要靠群体优势发挥增产潜力,适宜种植密度为每667平方米4000~5000株;半紧凑型玉米品种的单株生产能力和耐密性介于平展型和紧凑型之间,适宜种植密度为每667平方米3500~4000株。除了株型外,植株高度、生育期长短、果穗大小等因素也对种植密度有一定影响,所以生产中要参考种子包装袋上推荐的适宜密度进行种植。灌溉条件好,土壤肥力高,保水保肥性能好,管理水平高的高产田应密些;灌溉条件差或没有灌溉条件,土壤肥力低,保水保肥性能差,管理水平差的沙荒地、旱地等低产田应稀些。播种晚的生育期短、单株生产力低的早熟品种由于植株体相对较小,单株所需面积小,宜密些;播种早的生育期长、单株生产力高的中、晚熟品种由于植株体相对较大,单株所需面积大,应稀些。

甜玉米种植关键技术 篇8

甜玉米和普通玉米要隔离种植, 以免串粉。一是距离隔离法, 在种植甜玉米的田块周围350 m范围内无其他玉米种植。二是时间隔离法, 在播种甜玉米前后20天不播种其他玉米, 错开玉米开花授粉时间, 防止串粉。

2 种子处理

甜玉米种子小, 不饱满, 贮存的养分少, 在播种前应进行种子处理。在播种前7天左右晒种, 将种子按大小分级, 分别播种, 力争出苗一致。为了促使出苗快而且整齐, 最好用温水浸种, 催芽后播种。可以用0.2%~0.4%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浸种12 h, 捞出控干水分, 放在30℃的地方催芽, 当有70%~80%的种子露白时即可播种。

3 精细播种

甜玉米发芽和拱土能力较弱, 要选择肥力好、酸碱度适中、灌排方便、底墒足的地块种植。精细整地, 浅播细播, 深度一般以4 cm左右为宜。

4 合理密植

甜玉米的种植密度要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播期早晚、种植方式及市场需求而定。在一般中等肥力土壤, 亩植4 000株左右为宜, 早熟品可种4 500株左右, 晚熟品种可种3 500~4 000株。

5 田间管理

三四叶期间苗和移苗补缺。移苗时要带土, 栽后即浇水, 最好在傍晚或阴天进行。五叶期每穴定苗一株, 并结合追肥进行中耕除草。

拔节期至大喇叭口期前培土。合理排灌, 苗期土壤水分在50%~60%时可不灌水, 拔节以后土壤水分应保持在70%左右。分别在拔节期、抽穗扬花期与灌浆期各追肥一次。

甜玉米多具分蘖、分枝特性, 为保证果穗产量和等级, 应及早除蘖打杈, 尽量避免损伤主茎及叶片。

6 防治害虫

抓好苗期害虫和中后期玉米螟的防治。为了防止食物中毒, 在中后期要慎用农药, 授粉后可用生物防治, 尽量少用化学农药, 决不能用残效期长的剧毒农药。

地下害虫:每亩用3%米乐尔颗粒剂5 kg混细砂在播种沟撒施防治。

玉米螟:可在大喇叭口期接种赤眼蜂卵块, 用杀螟杆菌、白僵菌粉等灌心叶。药剂防治在抽雄前、花叶率达10%时为适期, 可用80%敌敌畏乳油2 500~3000倍液每株10~15 mL灌心, 防治效果达85%以上, 并可兼治玉米蓟马;用菊酯类农药制成毒土或稀释液灌心, 效果也较理想。

7 适时采收

浅析玉米种植技术 篇9

玉米种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非常强, 而且, 品种繁多, 在产量方面也非常高, 因此, 其作为经济效益很高的农作物得到了农民的青睐。玉米的用途不仅仅体现在食品业, 在工业、药业以及纺织业等都有广泛的用途。因此, 对玉米种植技术进行研究, 不仅仅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同时, 对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也非常有利, 是一件利国利民的重要举措。玉米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不仅仅可以作为食物, 其根茎叶还能作为家畜饲养的饲料, 而且, 利用率非常高, 因此, 玉米种植热情一直居高不下。近年来, 尽管玉米种植技术得到了提升, 玉米产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 因为在进行种植的时候还是存在着缺乏科学指导的情况, 也有很大的误区, 导致单位亩产没有得到提高, 因此, 对玉米种植技术进行研究非常必要。

1 整地与选种

玉米种植对环境的要求比较低, 但是, 大规模种植对气候、地形等条件还是存在着一定的要求, 因此, 主要的玉米产品都集中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北方的温度、降水、季节差异都对玉米种植非常有利, 而且, 平原地区更加适合大型机械作业, 为玉米的大规模种植提供了便利。

在玉米种植中, 整地和选种是前期准备工作, 这样对种子的后期生长非常有利。为了能够保证玉米的快速生长, 在进行播种以前要对土壤的肥力进行提高。为了使农田的水分更加地均匀, 要进行耕地的平整, 避免在耕地内出现坑脊沟现象。在进行整地时理想土团的大小要小于六毫米, 大于零点五毫米, 之所以要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土粒过大会导致其和种子不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这样不利于种子对土壤中的水分和营养进行吸收, 而土粒过小则会导致堵塞空隙的问题。对耕地的深度也有一定的要求, 一般在三十厘米左右最好, 这样对种子的发育最佳。玉米的生长过程对肥料的需求量非常高, 而且, 通常的施肥方式是以底肥为主, 因此, 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玉米种植的产量, 可以使用农家肥料和化合肥料, 这样将无机肥料和有机肥料进行了结合, 对玉米的生长非常有利。

选择正确的玉米品种能够提升其产量。在选择种类的时候, 必须要分析很多要素, 比如要分析所在区域的天气状况以及品质自身的特点等。优秀的品种不但和所在区域的气候协调, 而且它的潜力非常高。通过分析我们得知我省当前的耕地较为集中, 在选取种子的时候最好是选择那些紧凑性的, 这样能够明显的增收。在选好种子之后, 还要做好种植工作, 通常可以使用立体通透法, 或是在气温适中的时候把种子浸泡出芽, 之后再种植, 此举能够明显的提升成活率。

2 播种与管理工作

2.1 播种工作

播种是否得当关系到其今后的生长状态。在种植的时候, 不仅要控制好时间, 还要了解技巧性的内容。接下来具体分析。

首先, 掌控好时机。在种植的时候, 假如种得太早的话就会导致芽因为气温太低而长不出来, 如果种得太晚的话又无法确保它有效成熟, 所以必须结合所在区域的具体情况明确种植的时机。对于玉米来讲, 它通常规定土温要超过十度, 所以只有当土温符合该数值的时候才可以种植。如果使用地膜的话, 可以适当的早种植一段时间。在选择种植量的时候, 要结合土的具体状态和种的大小来确定。必须确保在种植之后它的间距和位置以及数量等都是合理的, 当今时代种植工作普遍使用机器, 所以播种数量也比之前多。

其次, 要掌握技巧。在种植的时候, 必须掌握好间距。因为距离会影响植被对光照以及水的吸收, 如果距离太窄的话, 它们就会互相争夺养分导致产量无法保证。如果距离太宽的话, 又导致土地得不到合理的利用, 使得单产下降, 通常来讲, 在种植的时候使用打穴种植法。

2.2 管理工作

第一, 做好浇灌工作。虽然玉米在幼苗期的耐寒性比较强, 但是随着拔节的开始其对于水的消耗量越来越大, 耐旱性也越来越差。一旦灌溉不及时导致玉米干旱极其容易造成籽粒不饱满、植株死亡等现象, 进而导致大规模的减产甚至绝产。由于玉米在其生长过程中比较耐旱, 因此灌溉工作较为简单。但也要根据玉米不同生长期的特点来对玉米进行灌溉。玉米发芽时期的需水量尤为的小, 一般足墒播种后, 在出苗期即使遇上干旱也并不影响玉米的生长。相对来说, 拔节期的需水量比较大, 如果在拔节期气候较为干旱的话, 要保证玉米的灌溉量, 否则产量就会受到影响。当玉米成熟之后所需要的水分大大减少, 这个时期如果水分太多反而会对玉米的成熟有一定影响。

第二, 掌握施肥技巧。玉米施肥工作包括玉米播种前的基肥工作, 以及之后的追肥工作。玉米不同生长阶段对于肥料要求不同, 一般来说对于氮的需求是最多的, 其次是钾肥, 磷肥等。在玉米播种前要根据当地的土壤特点施取相应的基肥。在玉米发芽已经成苗后, 为了保证玉米的生长有足够的养料要对玉米进行追肥工作。为了使玉米更好的生长, 这个时期要翻动土壤以保证土壤中氧气的供应。

第三, 治理病虫害。玉米的苗期、穗期和花粒期是玉米生长最重要的时期, 也是病虫害多发的时期。严密监测农田中害虫数量以及玉米植株的病害情况, 及时喷洒相应农药进行杀虫, 或者运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农业防治的方法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在玉米生长不同阶段都要进行病虫害的防治。播种之前要防治田鼠, 可以采用甲六粉或者溴敌隆等。在大喇叭口期要防治粘虫等, 可以采用杀虫双大粒剂杀害粘虫。在玉米盖膜之前要去除田间杂草。

第四, 收获。玉米收获时的特征为90%的玉米株变黄, 并且玉米籽变硬, 果穗的苞叶开始枯萎。可以尝试使用指甲掐玉米粒, 当不能再掐入时就可以收获了。最佳采摘时期为玉米粒表面基部出现了一圈黑色, 当种植玉米非常多时采用收割机收割能够加快效率。

3 结束语

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 与小麦、水稻的地位一样对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指导性作用。通过对玉米种植技术进行研究, 保证玉米的优质高产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1) 在经济上, 玉米的优质高产能够给农民带来更多的经济收入。 (2) 在农业发展上, 种植技术的不断创新代表着我国农业技术的水平的不断提高。 (3) 在社会稳定方面, 玉米增产增收既满足了社会各界对于玉米的需求, 又增加了我国的粮食储量。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 对于维持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

摘要:在我国, 玉米是非常重要的经济类作物,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地位非常重要, 玉米也是农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对玉米种植技术进行分析和研究, 能够更好地促进种植技术的创新、发展以及推广, 这样能够在产量方面进行保证。玉米种植技术的更好发展能够在种植面积上进行扩大, 同时, 也能满足市场对高品质玉米的需求, 对农民经济收入的增长也非常有利。玉米在我国的种植面积非常广, 对玉米各个阶段的种植技术进行分析, 包括整地和选种工作, 这样对玉米种植技术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 文章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玉米,种植,技术

参考文献

[1]宋协良, 宋雷, 宋雨, 等.玉米杂交种良玉1号选育报告[J].作物研究, 2007 (3) .

[2]安兴智, 杨云, 何恒.杂交玉米新品种友玉12的特征特性及配套栽培技术[J].种子, 2010 (8) .

[3]王平, 刘彩兰, 姜忠米, 等.杂交玉米新品种比较试验[J].贵州农业科学, 2007 (5) .

玉米种植的管理技术 篇10

玉米以其用途广、产量高、种植条件要求不高等优点在世界上多个国家获得广泛种植。在我国, 玉米是种植面积居首位、产量居次席的重要粮食和经济作物作物, 除了基础的粮食用途外, 现代玉米产业还发展出能源、饲料、果蔬等多种用途, 实现了用途的多元化。深入推进玉米种植技术研究开发, 提高玉米种植产量、质量, 对于改善我国农业产业结构, 保障粮食安全, 扩大国民经济总量具有十分积极的重要作用。

1 玉米种植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现实意义

(1) 玉米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极强的适应性, 在很多条件比较苛刻的环境下都能获得比较不错的产量, 这使得玉米作为粮食作物获得了种植农户的广泛欢迎, 在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除了适应力强、产量大的特点外, 玉米对于多种病虫害也有着很强的抵抗力, 其顽强的生命力可以保障玉米在恶劣天气状态下的正常生长、发育。玉米的这些特点, 使得玉米种植的经济效益能够获得较为可靠的保障, 对于农村种植生产和农户生活的和谐、稳定非常有利。许多地区都把玉米种植作为农业生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2) 除了作为粮食供人食用外, 玉米还是品质良好的饲料原料来源。玉米可以作为多种家畜、家禽的主要饲料, 广泛的适用性使得玉米饲料的经济效益水平较高, 进而在众多价格相近的饲料种类中脱颖而出。近些年, 随着畜牧业和养殖业的发展, 饲料市场上对于玉米的需求越来越大, 推动了玉米种种规模的持续增加。

(3) 随着环境保护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以及受到能源紧张问题的影响, 世界各国纷纷开展实施了新型能源的研究、开发工作。以玉米秸秆为原料, 经过化学反应生产酒精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科学技术。在这个领域, 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 主要是实验室研究, 产业化相对较少。但从长远看, 玉米彻底进入能源产业也仅是时间问题。除此之外, 玉米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造纸、酿酒、加工食品、制药、纺织等行业都能看到玉米的应用。

从上文可以看到, 玉米用途广泛, 在国民经济中的多个领域都有着重要应用。大力发展和推广玉米种植技术, 提高玉米种植产量和质量, 无论在促进经济发展还是保障民生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2 玉米种植的技术方法介绍

玉米种植是项系统工程, 具体实施过程包括选地整地、起垄、施肥等多个重要环节。下面就对这些玉米种植中的重要环节进行简要介绍和分析。

2.1 土地选择和整理

在开始玉米种植之前, 首先要选择适合玉米生长的土地并做好相关处理。和其他农作物相比, 玉米具有对于生长环境的要求不高, 对病虫害和天气变化的抵御能力很强, 因而具有广泛种植适应范围。但土壤质地的好坏, 依然是影响玉米种植效益的重要因素。所以为了保障并提高玉米种植的产量和质量, 还是要选择最适合玉米生长发育的区域。一般来说, 土壤中有机养分丰富、土质疏松、透气性和排水性能好的平地都是适合玉米种植的。在选择玉米种植地块时, 出于管理上的考虑, 还要选择距离水源较近, 便于灌溉的地方。结合上述条件, 最后确定玉米的种植区域后, 就要开始地块的整理工作。土地整理要根据前茬作物的具体情况选择正确的方法。对于前茬作物为稻子的情况, 通常情况下选择在入冬前进行翻耕, 来年春天进行耙地。对于前茬作物为旱田作物的情况, 则依照墒情的实际情况在春秋或秋天进行翻耕。进行翻耕作业时要保证作业连续进行, 不能发生漏耕、无立垡现象的存在。翻耕的深度要控制在20cm附近, 如果土壤肥力好、耕层深厚, 可适当加深, 否则浅耕, 以免将生土层翻到地表上面。如果是选择春季翻耕, 则土层翻耕深度要深, 夏季和秋季翻耕则以浅耕为佳。翻耕之后要进行整地, 确保土壤结块充分破碎, 地面平坦, 沟渠通顺。

2.2 播种和施底肥

在施用底肥时, 要注意不同地区的不同要求, 并结合当地种植农户的习惯而定。底肥要选择玉米种植的专用肥料, 并通过实验找出最佳施肥比例。通常情况下每公顷地用肥1050公斤。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 玉米种子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要尽可能选择适合密植的品种。拐子苗铺膜播种机是当前玉米种植过程中的常用播种设备, 两垄同时进行播种作业, 采用单粒精密播种的方法进行播种。播种和铺膜同步进行, 采用膜上播种的方法可以有效减少苗期引苗的时间。铺设的薄膜选择可降解膜, 规格为宽度1.36m, 厚度达0.008mm, 相邻两垄之间间隔65cm, 每垄播两行, 相邻两行距离65cm, 相邻两株间距40cm, 两行交错种植。这种播种方法, 不仅可以保证植株对面积和空间的需要, 还可以在维持用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提高种植数量, 保证了耐密品种增产的优势。

2.3 玉米施肥技术

在玉米整个生长过程中, 要根据玉米生长情况和所处的发育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施肥, 特别是在玉米拔节、抽穗等多个关键环节, 一定要保证养分的充足。

3 玉米种植管理的注意要点

3.1 正确选择土地

良好的生长环境是农作物健康成长的首要前提。种植玉米要选择土层深厚、通透性好、地块平整、质地疏松的土地, 并做好土地翻耕、整理工作, 确保土壤中的结块破碎完全, 水分和养分分散均匀、充足。

3.2 设定正确的植株密度

植株密度的高低是玉米产量大小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设置植株密度时, 要充分考虑到玉米种植环境的具体情况, 综合衡量土质、气候、品种和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 选择最适合的植株密度, 在保证植株正常生长的同时提高玉米产量, 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3.3 科学控制土壤含水量

玉米的正常生长对于水肥的需求量都是很大的。由于玉米植株相对高大, 水分散失速度较快, 为了保证供水充足, 就必须时刻关注土壤含水量, 发现水份低于需求标准就要立即开始灌溉。而当降雨较多, 土壤含水量很大时就要采取排涝从事, 及时将多余水分排掉, 避免玉米因为根部被淹而死亡。

4 结束语

玉米具有良好的种植适应性, 但科学、适宜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依然是实现玉米高产高质种植目标的重要影响因素。我国拥有广大的玉米种植面积。深入推进玉米种植管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能够有效提高玉米生产的质量和产量, 进而对提高玉米种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玉米种植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科学种植的原则和认真负责的态度, 在不同的种植阶段采取不同的措施, 严格执行玉米种植的规范标准, 做好定位施肥、除草, 确保玉米生长健康, 为玉米种植丰收夯实基础保障。

摘要:农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 也是国民经济体系中的第二大基础组成部分。玉米具有多种用途, 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 也是跨越多个领域的工业原料。做好玉米种植, 利国利民。文章围绕玉米种植技术管理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首先阐述了玉米种植在当前国民经济体系中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其次对玉米种植的技术方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和讨论, 最后对玉米种植管理中的注意事项予以强调。希望对我国农户开展玉米种植, 提高玉米质量和产量有所帮助。

关键词:玉米种植,种植技术,种植管理

参考文献

[1]于迎会.玉米苗期的管理技术[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14, 3:13.

上一篇:农机化“三农”下一篇:管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