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季节养殖

2024-05-08

反季节养殖(精选六篇)

反季节养殖 篇1

1 场址选择与暂养设施的建设

1.1 场址选择

暂养场址一般选择在地势较平坦, 有扩建余地, 水质较清爽, 进排水方便的海边, 要考虑蓄水池可建在提水扬程不高之处。锯缘青蟹为广温广盐性, 对水源的要求是无污染, 盐度在6.5~33之间, p H值在7.0~8.5之间, 化学耗氧量 (COD) 及生物耗氧量 (BOD) 不得超过5 mg/L。

1.2 暂养设施建设

1.2.1 室内暂养池

室内养殖池一般要求建于地面之上, 不仅有利于排干池水, 还可减少水体散热, 有利于保持水体温度。每只池面积在20~25 m2, 一般池高0.6 m, 混凝土结构。池壁上离底10~15 cm处设进水管, 排水管低于池底, 以控制水位和水体交换。池长方形, 进水口与排水口成对角, 池底略向排水口倾斜, 以利于排干池水, 冲刷底部沉积物。池底铺沙15 cm, 最好选择粗沙, 以利于青蟹钻入。每池底设两行底增氧管道。

1.2.2 沉淀池

沉淀池通常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水经12~24 h沉淀, 等水体中的泥浆、杂质等沉淀下来后才使用。通常建造2个容积为60 m3的水塔作为沉淀池, 能满足700 m2面积的暂养池需求。沉淀池要洗刷干净, 才能注水沉淀。

1.2.3 简易保温加热设施

每个室内池正上悬挂1支1 k W碘钨灯 (“小太阳”) 加热, “小太阳”主要以红外辐射形式定向加热, 效果较好。用双层薄膜遮盖门窗增加保温效果, 天气极冷时节室内池墙壁四周可以用3~5 cm厚的塑料泡沫板保温。

1.2.4 其他设备

每个暂养场应根据情况配置柴油机1台, 8 k W以上发电机1只。

2 青蟹的收购与放养

2.1 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新建的水泥暂养池使用前15 d要用3‰的醋酸或100~120 kg/池的稻草浸泡, 以除去泛碱, 也可纯粹用淡水浸泡, 浸泡过程中每4~5 d换水1次, 最终使得p H值下降到适于暂养的标准。

2.2 青蟹的收购与放养

每年10月后, 青蟹开始陆续进洞穴居, 应及时向围塘养殖户购进青蟹进行育肥养殖。青蟹购进后的露空时间要短, 一般不能超过2 d, 从捕获到放养时间越短越好, 过长会引起死亡。

室内池育肥养殖用青蟹应挑选肢脚齐全、活力好、个体稍大的青蟹。要求挑选的青蟹健壮, 甲壳应呈青绿色, 反应灵敏, 活力强。如遇肢体关节间肌肉下陷, 无弹性的青蟹, 一般为病蟹, 不适宜收购暂养。

室内池养殖密度根据青蟹大小及养殖条件而定, 通常情况下密度以4 kg/m2较为理想。放养后捞除死亡的青蟹。

2.3 运输和放养

在本地收购的青蟹, 因环境条件基本一致, 露空时间短, 一般成活率较高, 如经长途运输的青蟹, 须经严格选择, 淘汰病残蟹后方可放养。

3 日常管理

3.1 饵料与投喂

3.1.1 饵料品种

青蟹的食性很杂, 以动物性食物为主。食物组成中可以是软体动物, 也可以是小型甲壳动物等。由于青蟹有互相残杀的生物特性, 刚蜕壳的软壳蟹常遭同类捕食, 因此养殖池池底是要铺沙以利于其躲避。

由于池底铺沙, 为了减少水质污染, 养殖过程以投喂活体蓝蛤 (浙江一带俗称小壳) 、鸭嘴蛤 (浙江一带俗称蓝仔麻) 等低值贝类为主, 这些饵料价格便宜、适口性好, 青蟹一时不能吃完也不会马上死亡腐败, 因此是室内池养殖青蟹良好的活体饵料。

3.1.2 投饵量

投喂量一定要视水温和池内水质情况灵活掌握。由于冬季养殖培育时水温已较低, 青蟹摄饵量小, 所以不易多投。室内池养殖培育青蟹投饵时间以白天为宜, 此时池内水温较高。养殖后期水温低时不要投喂。

3.1.3 投饵方法

放养的第3天开始投喂。室内池养殖通常前期水温保持在10~13℃, 每隔2~3 d投喂1次即可, 投喂后要检查青蟹的摄食情况, 以便及时调整。

3.2 换水与吸污

室内青蟹养殖池要求海水能及时进出, 池内水体能得到充分交换, 换水与排污则视水质情况而定。一般室内养殖池水深要求保持在15~50 cm, 根据天气及温度情况在中午换水。雾天和夜间易缺氧, 需及时换水和增氧。由于青蟹难以适应盐度的剧烈变动, 盐度突变会引起疾病或死亡, 因此换水时须注意一次量不易过大, 一般换水量在30%~40%即可, 室内养殖池每天应捞污或冲刷以除去池内杂质。室内池最好采用微流水养殖。

3.3 巡池

养殖者必须每天巡逻看管, 每天早、中、晚进行巡池, 观察水质有无变化, 青蟹的体表是否正常, 活动包括摄食是否正常, 养殖设施有无损坏, 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 收获和出售

根据市场价格和需求, 室内池养殖育肥青蟹可适时收捕, 采取“捕大留小、捕肥留瘦”的方法, 尽可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一般冬令来临, 青蟹因为市场货少而价格较高, 及时将青蟹出售, 经济效益较高。室内池养殖时间一般最长在3个月左右, 成活率在80%~95%。

浅谈高温季节种猪养殖 篇2

主词:高温 种猪 养殖

摘要:高温对种猪的养殖带来不少的困难,笔者就个人经验谈了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与大家商榷:

1、调整日粮配方,保证适宜营养水平。

2、供足清凉饮水,控制猪体温上升。

3、改变饲喂、运动和配种时间。

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出现了持续高温天气,对规模化猪场猪的繁殖性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造成不少的经济损失。针对这一现象和问题,笔者就个人经验谈一下如何克服和缓解高温给猪繁殖带来的不良影响,以供同行参考,敬请指导。

一、调整日粮配方,保证适宜营养水平

现代营养研究表明,适宜的营养水平是提高种猪健康水平和繁殖性能的决定性因素。高温使种猪采食量降低,能量和蛋白质摄入量不足。因此,每当进入夏季高温时期,生产就要调整日粮配方,提高日粮中能量和蛋白质水平,保证种猪有利于正常繁殖的营养水平。其具体做法是:

1、种公猪在原日粮基础上每头每天增喂2枚鸡蛋。有条件的猪场加喂适量的青绿饲料或用2%―5%的脂肪(因脂肪的消化产热少)替代等量能值的碳水化合物。

2、分娩哺乳期母猪保持高营养水平(粗蛋白大于等于16%,消化能大于等于13.39mj/公斤),产前4周2.5―3.2公斤,哺乳期4.5公斤以上的日喂量是必要的。

3、断奶后母猪或配种前2―3周后备母猪喂高营养水平日粮―哺乳料短期优饲,促进发情排卵,恢复母猪长膘和为配种受精及胚胎发育贮备营养,日喂量应保证在2.2―2.5公斤以上。

4、配种后的母猪以低能低蛋白水平日粮(粗蛋白不高于14.5%,消化能不高于12.97mj/公斤)饲喂,日喂量减少到1.5―2.0公斤为宜。母猪配种后第4周至产前4周,保持中等偏低的营养水平(粗蛋白14.5%,消化能不高于13.8mj/公斤)日粮,日喂量可控制在1.8―2.2公斤。过多的饲喂不仅是饲料的浪费,而且增加母猪代谢负担(高温时期尤其如此),更可能造成哺乳期厌食或采食量下降,导致母猪过度失重和泌乳力降低,对母猪的繁殖力和仔猪发育不利。

二、供足清凉饮水,控制猪体温上升

水对猪体温调节起着重要作用,高温环境猪主要依靠水分蒸发来散失体热。饮水不足或水温过高会使猪的耐热性下降。有试验证明,猪饮水量随环境温度升高而增加,在气温为7℃―22℃时,饮水量和采食饲料干物质比为2.1―2.7∶1;气温升高到30℃―33℃时,饮水量和采食饲料干物质比提高到(2.8―5.0)∶1。由此可见,饮水对猪的高温条件下的健康和繁殖是绝对必需的。

三、改变饲喂、运动和配种时间

每当进入炎热季节,猪场都应改变猪的饲喂时间,早餐宜早,可在6时左右;晚餐要晚,宜在19时左右;午餐可避过中午时间饲喂,以

充分利用天气凉爽时猪群多采食饲料。湿拌料可以更湿一些并加喂青绿饲料来提高适口性,促进采食。对种公猪来讲,合理的运动是提高健康水平和配种能力必不可少的手段。在高温季节更应坚持不懈,但应随着饲喂时间的改变而改变,即每日在早饲后和晚饲前各进行0.5―1小时的驱赶运动。配种或采精的两次时间亦可安排在上、下午运动后0.5小时左右,尽可能使种公猪中午休息的时间长一些。另一方面,高温对种猪最为直接的影响是性欲降低,发情延迟。因此,在夏季高温时期,可充分利用公猪效应弥补高温带来的性欲降低的不良影响。

以上为笔者的个人经验的总结,提供同行参与大家共同商榷,起个抛砖引玉之意,如有不当或不足之处敬请各位同行和领导斧正。

反季节养殖 篇3

关键词:泥鳅;池塘;高温季节;水质因子

中图分类号: X83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3-0221-03

泥鳅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是国内外市场上优质的水产品,也是我国出口韩国和日本的主要淡水鱼类之一。2011年江苏省泥鳅的养殖面积超过5万hm2,产值超过15亿元[1]。目前,我国的泥鳅养殖以池塘高密度规模化养殖为主[2]。在高密度养殖模式下,水环境突变、水质恶化成为了制约泥鳅正常生长的关键因子。尤其在夏季,水温高,投饵施肥多,最容易使水质变坏,而此时正是泥鳅生长的黄金时期,因此监测水质状况,了解水体的动态变化规律,维持良好的池塘水质环境,是泥鳅池塘养殖成功的关键环节之一。但是,对泥鳅养殖池塘主要水质因子的研究迄今未见有系统的报道。本试验通过对高温季节泥鳅养殖池塘主要水质因子变化规律和泥鳅池水溶解氧与氨氮昼夜变化规律的研究,旨在为泥鳅池塘养殖水质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池

在江苏省淮安市某泥鳅养殖场随机选择4口泥鳅主养池,分别编为1、2、3、4号。1、2、3号池塘面积均为0.67 hm2,水深分别为75、78、83 cm,用于高温季节泥鳅主养池主要水质因子变化规律研究;4号池塘面积为087 hm2,水深为 88 cm,用于泥鳅主养池的溶解氧(DO)和氨氮(NH+4-N)昼夜变化规律研究。

1.2 仪器与试剂

塞奇氏盘,傲可安W-Ⅰ型便携水产水质分析仪及其配套的pH值、DO、NH+4-N及NO-2-N检测试剂。

1.3 试验内容及方法

1.3.1 高温季节泥鳅主养池主要水质因子变化规律研究 自2013年7月13日起,每隔7 d(即:7月13日、7月20日、7月27日和8月3日)在投喂饲料前的上午09:00左右于每口池塘的进水口、出水口及其余两边的中点附近,采集各点中层水样500 mL,混匀后将其立即带回室内用水质分析仪按说明书所述方法测定pH值、DO、NH+4-N及NO-2-N。透明度用塞奇氏盤测定。所有指标均测定3次,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

1.3.2 泥鳅主养池DO和NH+4-N昼夜变化规律研究 2013年8月5日09:00至8月6日09:00,按“1.3.1”节所述方法采集水样,每隔3 h取样1次,共取9次,每次采样后及时测定DO及NH+4-N。每个指标测定2次,结果取平均值。

1.4 统计分析

试验数据使用统计软件SPSS 17.0处理,单因素方差(ANOVA)分析,Tukey检验法进行均值间多重比较。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温季节泥鳅主养池主要水质因子变化规律研究

2.1.1 透明度 3口泥鳅主养池池水透明度的测定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7月13日至8月3日,3口鳅池的池水透明度变幅为9.87~33.00 cm,但在大多数检测时间点,3口鳅池的池水透明度在12.00~15.00 cm。考察同一鳅池透明度随时间的变化,1、2、3号池的透明度分别在7月20日、7月13日、7月13日最高,均显著高于其他3个采样日期(P<005),但其透明度随时间的变化并无规律可循。比较不同鳅池的池水透明度可以看出,7月13日,3号池的透明度显著高于1号池、2号池(P<0.05);7月20日和7月27日,1号池的透明度显著高于2号池、3号池(P<0.05);8月3日,1号池、3号池的透明度显著高于2号池(P<0.05)。总体来看,2号池的透明度较低。

3 讨论与结论

3.1 讨论

3.1.1 高温季节泥鳅主养池透明度的变化 水体的透明度反映水的浑浊程度[3],关系着池水的营养程度和水中浮游生物的多少,根据池水透明度及其变化情况可以判断池塘水质的优劣[4]。实践证明, 透明度在20~25 cm的水体适宜泥鳅的生长[1]。本试验结果显示,3口泥鳅池的透明度多在 12~15 cm,表明在高温季节鳅池的透明度偏低。究其原因可能是池水中浮游植物过多,光照能力较低。水体透明度低,泥鳅对饲料的消化能力就低,抗病力就会减弱[4]。因此,在高温季节应通过排出老水、加注新水,适时施用控制蓝藻等有害藻类过多生长的水质处理剂等措施来调节泥鳅池水的透明度。

3.1.2 高温季节泥鳅主养池pH值的变化 pH值是反映水环境生态平衡,衡量水质好坏的一个综合指标,它对水体物理化学反应有重要影响[5]。实践证明,养殖泥鳅池的pH值以7.5~8.5为宜[1]。本研究结果显示,3口泥鳅池的pH值变幅为788~8.51,属于较佳的pH值范围,因此在高温季节无需对泥鳅池的pH值进行专门的调节。

nlc202309032224

3.1.3 高温季节泥鳅主养池DO的变化 水中DO的高低与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动植物呼吸作用、有机质分解、细菌消耗、水温、气压及人为因素等相关[6-7]。研究表明,泥鳅能进行鳃、肠和皮肤呼吸,因此比较能耐低溶解氧。一般认为鳅池DO保持在4 mg/L以上即可保证泥鳅正常生长[1]。本试验结果表明,在大多数检测时间点,3口泥鳅池的DO都在 4 mg/L 以上。表明在高温季节,泥鳅池的DO较为充沛,基本不构成养殖的不利因素,但在雨前闷热时段,DO也会大幅度下降,对此,应对鳅池池水进行DO的监测,必要时可采取开启增氧机、加大换水量以及使用增氧剂等措施。

3.1.4 高温季节泥鳅主养池NH+4-N的变化 NH+4-N主要是由池中残饵、排泄物、浮游生物的尸体等分解产生[7]。研究表明,NH+4-N一般应控制在0.2 mg/L以下,过高容易造成水生动物中毒[1]。本试验结果显示,在大多数检测时间点,3口泥鳅池的NH+4-N均在0.2 mg/L以上,表明在高温季节泥鳅池的NH+4-N含量偏高。对此,可采用适时开启增氧机、加大换水量、施用微生态制剂等措施来降低鳅池水体中的 NH+4-N 含量。

3.1.5 高温季节泥鳅主养池NO-2-N的变化 NO-2-N是有机物分解的中间产物,对鱼有较大的毒性,会破坏鱼的鳃组织并影响各种代谢功能,造成鱼抗病力下降,从而患上各种疾病[7-8]。本试验结果表明,在大多数检测时间点,3口泥鳅池的NO-2-N均在0.1 mg/L以下。一般认为,池水 NO-2-N 含量在0.1 mg/L以下时不会对泥鳅造成影响,因此在高温季节无需对泥鳅池的NO-2-N进行专门的调节。

3.1.6 泥鳅主养池DO与NH+4-N的昼夜变化规律 迄今,有关鳅池水体DO与NH+4-N昼夜变化规律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表明,泥鳅池DO和NH+4-N的昼夜变化明显,DO的最高值(10.23 mg/L)、NH+4-N的最低值(0.18 mg/L)分别出现在18:00和15:00,DO的最低值(5.74 mg/L)、NH+4-N的最高值(0.28 mg/L)则出现在次日09:00,DO与NH+4-N总体呈负相关性。朱浩等发现,一天中池塘养殖水体的NH+4-N含量在06:00左右最高,在 17:00 左右最低;DO最高值出现在15:00—17:00,最低值在05:00左右,一天中NH+4-N与DO总体呈负相关性[9]。本试验结果与之类似。泥鳅具有昼伏夜出的习性,尤其是在晴热的高温季节,因而使得鳅池与一般鱼池相比,其DO的较低值和NH+4-N的较高值可维持更长的时间。研究表明,池塘水体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在提高水体DO的同时,还去除水体中的氮、磷[10]。因此可以认为,DO与NH+4-N的负相关是由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引起的[9]。

3.2 结论

在夏季高温季节进行泥鳅养殖和监测水质变化时,应重点检测、调节池水的透明度和NH+4-N这2个水质指标;泥鳅池DO与NH+4-N的昼夜变化明显,总体上呈负相关性。

参考文献:

[1]凌去非,李 义,李彩娟. 泥鳅高效养殖与疾病防治技术[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2]柏如发,邓燕飞,朱清顺,等. 江苏省泥鳅养殖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的思考[J]. 水产养殖,2013(11):36-37.

[3]周立红,郭玉清,关瑞章,等. 日本鳗鲡养殖池塘主要水质因子季节变化的研究[J]. 水生态学杂志,2010,3(3):47-51.

[4]何炎炘,李进华,陶红飞,等. 龟鱼混养水质变化对鱼病影响研究[J]. 生物學杂志,2009,26(1):71-73.

[5]刘海春,刘志国,董学洪. 罗氏沼虾养殖池塘水质变化规律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2011,39(6):397-399.

[6]王雅琼,黄翔鹄,李长玲. 亚热带集约化对虾养殖池塘水质因子变化规律研究[J]. 渔业现代化,2010,37(6):15-19.

[7]杨俊江,王文娟,吕鹏杰. 凡纳滨对虾高密度养殖过程中水质因子变化规律研究[J]. 科学养鱼,2012(10):31-33.

[8]马建波,蓝宗坚,李永锋,等. 大宗淡水鱼夏季混养池塘水质理化因子的昼夜变化[J]. 河北渔业,2011(3):15-19.

[9]朱 浩,刘兴国,王 健,等. 池塘养殖水体不同水层水质变化研究[J]. 渔业现代化,2012,29(4):12-15.

[10]Domingues R B,Barbosa A B,Sommer U,et al. Ammonium,nitrate and phytoplankton interactions in a freshwater tidal estuarine zone:potential effects of cultural eutrophication[J]. Aquatic Sci,2011,73:331-343.

高温季节河蟹养殖管理技术 篇4

1 加强水质调节

1.1 定期进行换排水, 保持水质洁净

炎热夏季, 蟹池表层水温有时可达30℃, 温度太高, 易导致水质恶化, 水体溶解氧不足, 河蟹摄食量明显下降, 生长受到影响。夏季, 应降低池水温度, 加深池水, 保持水深约1.5 m, 池水溶氧量5 mg/L以上。5~7 d换水1次。水温33℃以上, 2~3 d换水1次。每次换去池水的1/3, 先排出部分池水, 再补充新水。定期施用生石灰, 保持p H值为7.5~8.5[1]。

1.2 定期使用生物制剂调理池塘水质

为了保持蟹塘水质清、爽、亮, 高温时期每20 d就应使用相关的生物制剂 (具体视塘口的水质情况而定) 。一般使用高效光合细菌、芽孢杆菌、枯草杆菌等, 不仅能调节好水质, 还能预防河蟹的疾病发生。水质过肥的塘口, 应首先降低肥度, 使池水的透明度保持在40 cm左右, 因为水中的有害菌群过多会使河蟹发生肠炎、水肿、黑鳃等疾病。

1.3 根据池塘投喂及池底情况适时使用底质改良制剂

现有底质改良制剂的品种很多, 有生物制剂、化学制剂、物理制剂, 在高温期间最好使用生物制剂和物理制剂, 因为这些对池水的影响小, 易控制。使用时注意配合使用增氧制剂, 这样对刚蜕壳河蟹不会造成伤害。

1.4 高温季节, 应严格控制具有强烈刺激作用的消毒制剂的使用

水温达到30℃左右时, 使用强烈的消毒剂会对河蟹造成大量的伤亡。因此, 在此时期尽量不用该类药品。

2 管好水草

塘中需要种植多种水草, 以保证高温时河蟹有足够的空间栖息;高温期间, 塘中水草量也不宜过多, 过多时要坚持少放勤捞原则。发现养殖池中水草不新鲜, 草叶发黄, 茎秆变软, 应捞除。水草之间要有空隙, 以保证池水的流动性, 避免死角的产生;应施用水草专用肥料;以伊乐藻为主的池塘应该控制水深, 以免发生水草漂浮。

3 合理使用增氧机

勤开增氧机不仅能有效防止河蟹缺氧, 也能保证水草生长的需要。夏季, 高温期间, 选晴天中午, 在水质肥沃、浮游植物丰富的塘口, 开启叶轮式增氧机增氧2~3 h, 以淡化、净化和改良水质。应避免在晴天傍晚时开增氧机, 因为傍晚时开机不仅会提前耗氧, 还会加速上下层冷热水的流动, 提高底层水温, 增加积温[2,3]。

4 注重饵料投喂

夏、秋高温季节, 由于蟹塘水温升高, 河蟹生长速度加快, 河蟹食量增加, 尤在气温突升或雷雨闷热天, 河蟹吃食量变化大, 要控制河蟹吃食量, 以避免河蟹暴发肠胃炎或其他病害。河蟹吃食量应控制在8成饱。高温、雷雨闷热天气, 一般将吃食量控制在原投饲量的20%~50%;应根据当天水温和前一天河蟹的摄食情况相应增减投饵量, 一般约为池河蟹总体重的10%, 以投喂后2 h略有剩余为宜。合理搭配投喂品种, 均衡河蟹营养需求, 适当增加植物性饵料的投喂, 减少动物性饵料的投喂。在自制的颗料饲料中要提高豆饼、菜饼、玉米、小麦的比率, 还可增加适量的南瓜、水草、蔬菜等植物性饲料, 植物饲料应占整个投饲量的30%~70%, 可加入适量的预混料、蜕壳素、磷酸二氢钙等添加剂, 满足河蟹对维生素、矿物质和各种微量营养元素的需要, 各种添加剂投喂量按说明要求添加, 以保证河蟹的蜕壳和健康生长;每天16:00—17:00时要投喂1次。高温季节尤其要防止饲料霉变[4]。

5 做好防逃、防病和防敌害工作

每天早晚巡塘, 防逃、防病和防敌害。夏季, 雨水突发多发, 注意防止雨水冲垮池埂, 避免河蟹外逃;池塘养蟹密度较高, 病害较多, 按照“无病早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原则, 若发现水体有污, 应净化水质, 可选明矾、生石灰。平时不定期消毒水体, 可选药物有漂白粉、水族乐、蟹安等。经常用土霉素、生蒜糜等药物拌料投喂, 以防治蟹病。对于死蟹, 应及时处理并查找原因。巡塘时发现河蟹患病, 如不摄食、不活动、附肢腐烂、体表有污物等, 应科学治疗;并严防敌害生物 (老鼠、水蛇等) 的危害。

参考文献

[1]管卫兵, 蔡天成, 杨牧川, 等.河蟹的生态养殖现状及发展对策[J].湖南农业科学, 2012 (2) :116-119.

[2]黄南荣.科学降低河蟹养殖饲料成本[J].江苏农村经济:品牌农资, 2012 (3) :56.

[3]李广军, 唐玉华, 郭兆俊, 等.池塘河蟹、龙虾、鳜鱼多品种高效生态养殖技术[J].河北渔业, 2012 (3) :18-19, 34.

高温季节鱼类养殖管理技术探讨 篇5

在进入高温季节的时候, 水温会升高, 天气也会比较炎热, 但此时鱼类的生长也正处在旺盛期, 容易产生各类疾病。所以加强高温季节的鱼类养殖管理, 对于促进生产增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结合日常生产管理经营实践, 从理论层面阐述了做好高温季节鱼类养殖的相关技术。

加强高温季节的水产养殖首先是要做好鱼池的管理。养殖人员应该夯实池基, 加强对池埂以及池坝的加固和整理。同时养殖人员还需要进行对排水口的检查, 确保排水口的完好, 查看所使用的拦网是否有破损的情况。另外还需要确保水流的通畅, 防止水流出现阻塞的情况, 挖去阻水的淤泥, 产出水渠中的障碍物。

这里需要注意对鱼池和外界有通连的地方, 要使用防护网进行拦严。对于那些险埂段要进行重点的加固, 可以使用碎石硬土进行加高加宽, 也可以直接使用木桩来进行加固。

高温季节一般也是汛期, 雨水较多, 这时候需要加强对鱼塘的巡查, 一般情况下应该每天三次, 依据具体情况可以进行巡塘次数的增加, 以最大限度的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一旦发现出现池埂的坍塌等危机情况, 可以第一时间的进行修复, 避免出现溃堤等事件的出现。

2做好水质的调节工作

水质的好坏对于鱼类的养殖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直接决定着养殖的成功与否。因为鱼塘的池水不仅仅是鱼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同时也是净水养殖中鱼类天然的饲料生产基地, 因此这水质的好坏也直接决定了鱼类的生存质量, 从而决定了养殖效果的好坏。

2.1 适当的加入新水

加入新水可以使得鱼塘中带入新的氧气和营养盐类, 这样可以使得水中的有毒物质和物质代谢的有毒物质受到稀释和冲淡, 一般注水的时间间隔为7~10d, 每次注水的高度约为20~30cm。如果出现鱼群浮头的情况, 比较有效的办法是采取大量的注水, 这样可以有效的增加池水的含氧量, 必要时可以进行池水的大量换水, 提升鱼类生活的质量。

2.2 进行适当的施肥

必要的施肥可以使得水质得到重要的改善, 同时这也是增加饵料生物重要的一种手段。现代人工养殖的渔场一般是进行的人工投饵, 但即使是这样的情况, 也需要进行必要的施肥, 这可以有效的增加浮游植物生活的密度以及生活的状态。如果要进行专门的水质调解, 可以选取化肥为主进行施肥。在进行施肥的时候应该采取少量多次的办法进行施肥, 水池的透明度保持在20~30cm比较合理, 而且水的日变化要比较明显。如果水色较为浓, 则可以在此时进行鱼池的防病, 定期的使用漂白粉, 以较少浮游生物的总量, 在进行施肥的时候特别要注意的是含氧量, 如果水中的含氧量比较高, 那就要少施用或者不施用氮肥, 主要施用磷肥。

3加强对鱼饵的管理

对于高温季节鱼类养殖中要特别注意加强对鱼饵的管理。要做到定量、定质、定时和定点管理的原则。而这其中最重要的投鱼饵的量则是要根据水质、天气以及鱼吃食的情况进行灵活的把握。一般情况是阴雨天气要少投, 而天气晴朗的时候则要进行多投。在雷雨天气来临之前, 要停止进行鱼饵的投放;另外如果水色淡, 则要适当的增加投饵的量, 相反水色过浓的时候要适当的减少投饵的量, 同时要进行注水。如果出现鱼争食的情况, 正常投饵即可, 如果鱼群上浮的状况减少, 则说明争食的状况不够激烈, 则需要减少投饵的数量。另外在鱼患病和治病的期间, 则需要适当的进行投饵量的控制。

4进行设备的合理配置

依据设计的需要, 一般每0.3~0.5hm2配备一台增氧机。这可以防止鱼类出现浮头的情况, 帮助进行水质的调节。同时要科学的来确定增氧机的开机时间, 选择在阴天的清晨开, 傍晚不开, 在晴天的时候应该选择中午开, 而傍晚不开, 长时间阴雨天气则需要在半夜开, 浮头之前要开。对于开机时间的长短则也是要依据水质以及鱼类的浮头和增氧机的负荷面积来决定。

5科学的进行灾后补救

在高温季节, 如果出现鱼池鱼类的死亡比较严重的时候, 要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 这样才能减少灾情的进一步扩大。比较合理的方式是进行套养夏花以及进行放养鱼种。对于鱼种的选择, 可以是在市场上就近购买, 也可以天然的水体中进行捕捞。在具体进行鱼种投放的时候, 则是要依据死亡鱼类的数量和塘口的实际状况来进行数量的增补。原则上坚持放养的鱼种可以有效的利用空间, 但又可以使得损失降到最低。在进行投放鱼种的时候要进行认真考虑, 如果鱼苗的质量达不到要求就不要进行勉强投放, 选取水生植物进行种植同样可以减少损失。

6小结

除了以上几种技术之外, 高温季节还需要进行对鱼病的防治, 以确保产量的最大化, 增加养殖收入, 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唐黎标.垂钓鱼塘立体化养鱼技术[J].农家顾问.2012 (05) .

[2]于慧秋.夏季鱼塘的管理及鱼病防治措施[J].养殖技术顾问.2012 (05) .

[3]余露军.4-5月份池塘管理方案 (一) [J].渔业致富指南.2012 (09) .

反季节养殖 篇6

关键词:黄鳝,夏秋高温季节,小网箱,养殖技术

黄鳝一般经过5个月的饲养就能够达到上市规格, 养殖黄鳝主要靠夏秋高温季节的饲养。寿县地区由于受鳝种的来源影响 (主要依靠附近农民捕捞而来) , 鳝种投放迟, 若不能抓住夏秋高温季节饲养管理, 黄鳝养殖期短, 生长速度慢, 上市规格小, 价格低。现将黄鳝小网箱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1 网箱制作与设置

选用聚乙烯无结节网片, 网目为20目左右, 网箱上、下采用直径1 cm左右的钢绳作筋, 网片拼成长方形的网箱, 规格一般为4.0 m×2.0 m×1.5 m, 敞口式。网箱水上部分不少于0.7 m, 水下部分0.8 m, 四周用大木桩固定, 箱底距池底0.5 m左右, 网箱一般设置于池塘避风向阳处, 呈“品”字形, 行距2 m, 列距1 m左右, 在鳝种入箱前1个月将网箱设置好, 以便浮游植物附着在网衣上, 避免鳝种磨擦受伤致病。

2 鳝种放养和驯化

鳝种来源于附近农民捕捞天然野生的, 要求体表鲜亮、健康无病、游动自如[1]。进入5月以后, 尽早从周边购买, 根据规格大小分箱投放, 同箱中规格要整齐, 避免因摄食能力不同而导致生长的差异, 以至相互残食, 放鳝种1.5 kg/m2。黄鳝的网箱养殖最为关键的阶段是放养后1个月内, 这一时期是黄鳝改变原来的部分生活习性、适应新环境的过程。黄鳝投放后, 第3天选用新鲜野杂鱼加工成鱼糜, 每天16:00—17:00投喂1次 (以后逐日提早喂食时间) , 投喂量控制在鳝苗总体重的2%范围之内, 使其始终处于饥饿状态。从第7天开始投喂黄鳝配合饲料和野杂鱼肉浆混合物, 投喂量为鳝苗总体重的4%。经过1个月的连续驯食, 即可完全养成摄食习惯, 配合饲料与新鲜野杂鱼比例为1∶1。

3 选择套养方式

可以放入一些耐低氧和控制水质的鱼类, 一方面可以活跃水体, 促进水体流动;另一方面可能清理黄鳝养殖形成的残剩饵料和有机质, 一般选用鲤、鲫、鲢、鳙较好。鲤鱼规格50 g/尾, 数量1 500尾/hm2;鲫鱼规格50 g/尾, 数量3 000尾/hm2;鲢鱼规格100 g/尾, 数量750尾/hm2;鳙鱼规格250g/尾, 数量150尾/hm2。网箱内套养可以搭配养殖一些泥鳅, 套养作用:一是泥鳅好动, 上下游动可以改善通气条件;二是可防止黄鳝密度过大的相互缠绕;三是可防止或减少黄鳝疾病的发生。套养数量10尾/m2左右。

4 投放水生植物

水生植物种植在网箱中起到吸收营养、净化水质的作用, 可为黄鳝提供隐蔽栖息场所, 支撑身体, 起到防暑降温、御寒保温、减少体力消耗的作用, 并利用水草强力吸污功能, 净化水质, 改良水质, 营造健康的生态环境[2]。放养前15 d, 将水生植物放到网箱里并使其生长, 覆盖面积占网箱60%左右。当达到70%以上时, 要定期捞出。

5 饲养管理

黄鳝养殖时间短, 要充分抓住夏秋高温生产旺季促进其生长。黄鳝饲料为配合饲料与新鲜野杂鱼, 通过驯养使其比例达到1∶1。驯饵结束后, 黄鳝养殖中投饵也要遵守“四定”原则, 即:定时, 水温在20~28℃时, 每天8:00、18:00投饵, 日投饵2次;当水温在15~20℃或28~32℃时只需18:00投喂1次。定量, 水温在20~28℃时, 日投饵量占体重的3%~5%;28℃以上时为体重的7%。定质, 投喂的饵料一定要新鲜不变质。定位, 就是饲料采取定位投喂[3]。

6 日常管理

保持水位稳定, 特别是夏季下暴雨或高温干旱时, 应及时调整网箱位置;夏季注意防暑, 水位不宜过浅, 防止高温过高而影响黄鳝的生长[4]。夏秋高温季节2~3 d换水1次, 换水量为1/3~1/2。要经常检查清洗网箱, 一般隔天清扫1次, 清扫时可用扫帚或高压水枪;要经常仔细检查箱体, 是否被水老鼠咬破, 如有漏洞应及时修补。要定期捞取网箱内过多的水生植物, 防止生长过旺长出箱体, 造成雨天逃鳝现象。随着黄鳝个体长大, 应及时筛选分养, 调整密度, 防止以大吃小。根据鳝鱼大小分养于不同网箱, 约1个月分养1次。

7 疾病防治

鳝种放养时严格消毒, 可以用8%食盐水浸洗10 min, 然后放入清水中暂养1 h, 再经清水洗1遍后即可入箱, 并在网箱水体中加入1 mg/kg Vc防治苗种因捕捞运输及机械损伤而引发的细菌性疾病。鳝种放养前15 d, 用20 mg/L高锰酸钾泡网箱15~20 min。每15 d采用生石灰或强氯精交替消毒1次, 杜绝病原体的产生, 有效控制疾病。在基础饲料中不定期添加肝保乐、黄鳝电解多维、水产用鱼肝油等营养保健类添加剂, 增强其免疫力。

8 及时捕捞

养殖户要根据市场行情、市场价格, 及时捕大留小, 及时上市, 以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宋晓光.黄鳝网箱养殖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6) :327, 336.

[2]王应祥.黄鳝网箱养殖技术与实施[J].养殖与饲料, 2007 (8) :30-31

[3]宋德州.黄鳝网箱养殖技术[J].江西水产科技, 2008 (2) :34-35.

上一篇:刑事立法犯罪化问题下一篇:其他应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