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升级的民营经济

2024-05-05

转型升级的民营经济(精选十篇)

转型升级的民营经济 篇1

关键词:民营经济,转型,升级

当前我国民营经济正处在蓬勃发展的阶段,在加快国民经济发展,提高财政收入,处理新增就业、加快对外贸易与实施慈善事业等方面给予了较大的贡献,这也成为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构成内容和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只有不断解放思想,落实政策,完善社会管理服务体系,给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创造积极的宏观条件,保障民营经济透过转变经营理念,创建现代企业的制度,再次重建现代企业的文化,不断在技术上进行创新,持续完善人才机制,让民营经济能够持续健康发展。

1 经济结构调整同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提高经济结构调整的速度,成为了加快经济持续发展的需求,也成为了提高国民经济总体素质以及抗风险能力、获得国际经济竞争权的主要方法。自从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都在进行着大的改革,由于竞争的加速,使得我国经济发展在面对外界环境时更为复杂,出现的困难也越多。并且,我国经济运行里长时间累积了很多深层次的机构性、体制性的矛盾需要处理,可持续性发展问题更加明显,加快调整经济结构,改变经济发展形势比任何时期更加紧迫。在如此重要的阶段,我国进行了经济发展方式的改革,对国际经济形势进行把控,对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有了深刻的认识,也对此后的经济工作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加快我国的产业化结构的升级,成为了应对国际竞争局势、变化的迫切需求,也是创建我国竞争优势的迫切需求。当前,全球科技不断发展,产业升级不断提速,使得发达国家不但要将绿色、环保技术和产业化作为突破口,积极创建新的竞争优势,占领产业先机,从而提出再工业化的理念,力求确保和稳定在高端制造产业里的竞争优势,进而对我国的出口产业升级建立竞争优势。有的发展中国家也通过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加快同我国在传统国际市场里进行竞争。面对挑战,只有透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来展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新的竞争中建立优势,获得主动权。

2 民营经济转型升级中的难点和问题

由于民营企业走的是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方式,所以一定会存在改革、转型的困苦。转型不利、创新不充分成为了目前民营经济发展面对的最大难点。只有真正意识到这个问题,才可以打破僵局,成功转型。

2. 1 非公经济的差别对待,使得民营投资的政策服务不够完善

民间投资形式的民营经济,并非国有经济和外资经济,长时间以来都具有区别对待和区别政策。近几年来,我国相继颁布了“非公经济36条”以及“新36条”,将阻碍民间投资的障碍接触。可是令民间投资造成阻碍的问题依旧存在,民营经济的经营范畴依旧具有很多限制。

2. 2 资源因素的内部制约,令民营经济的产业结构不够优化

近几年来,由于发展阶段的不断转变,节能减排的束缚,使得民营经济的发展被水电、资金、土地、人才等因素束缚,在夹缝中求生存,而无暇顾及转型升级的问题,令产业结构调整持续缓慢,转型升级的难度不断提升[1]。通过产业方面来看,当前很多民营企业依旧无法摆脱通过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产业来加快增长的传统形式,欠缺核心技术以及主动知识产权,长时间处在价值链与产业链的末端。由企业的构造来看,民营企业中,大中型企业所占比例较小。因为欠缺行业模范企业的领头,使得很多中小微企业在产业链的发展商不够长久、不够稳定,也令盈利的水平较低。

2. 3 底层经济的历史根源,令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创新动力增强

很多民营企业都源自于地层经济,通过勇于拼搏才获得了当前的成就。被历史所影响,民营经济的转型升级动力不够,基础不牢固,具有小富即安的错误观念。力求生存自保,而不想要做大、做强,甘心在国内外大企业中但当配角或者加工基地的角色,只要企业实现了一定的规模,力求稳定,欠缺开拓进取的精神以及再次创业的激情。由工作调研的状况可以发现,大多数民营企业达到一定规模的产值时,只有保持或降低,较难再攀上新的阶段。并且具有企业家族化现象。很多民营企业在管理形式、营销方法、产权构造、激励制度方面同当前企业制度具有一些距离,欠缺有效的管理制度以及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束缚了企业的转型升级以及不断壮大。欠缺创新理念。创新投入较大,风险较大。许多企业不敢甚至不想要进行创新,民营企业更加如此。有的民营企业欠缺技术创新需要的资金和人才。

2. 4 由于需求疲软的束缚,令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市场环境并不乐观

民营经济的抗风险能力非常弱,对于市场需求以及经营成本改动十分敏感,国内外市场只要出现波动,民营企业就一定会被牵连。目前,由于宏观形势逐渐烦琐,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外界环境并不乐观[2]。从国外的环境可以看出,国际市场十分低迷、贸易摩擦加速、欧美国家主权债务危机不断深入,全球经济复苏不够稳定。并且民营经济的外向依旧具有难度。由我国的环境可以发现,经济增长具有下行问题,尤其是传统行业的产能过剩以及全新产业的发展中的不稳定性都会长期存在。

3 持续加快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建议

3. 1 加快民营经济转型升级需要掌握的关系

( 1) 掌握好政府同市场的联系。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对于当地经济的重要作用可想而知,政府扩大政策,并在资金上给予扶持。可是也要发现,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主体为企业,在本质上归属于市场行为。所以,政府加快民营经济转型升级一定要依照经济发展的规律,清楚本身的作用,加强发挥市场机制的基本调解作用,实现有所为、有所不为,既要保持不要缺位,也要保持不越位、不错位,积极调动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让政府效果、市场机制、企业行为构成有效的合力。

( 2) 掌握好速度与质量的关联。如果转型升级变成社会不同舆论的一般公式。可是注重转型升级,并非只强调质量而不重视速度,二者应当共同进行,缺一不可。

( 3) 掌握点和面之间的关联。民营经济转型升级作为一项十分烦琐且艰难的系统工程,牵涉面极广、综合性较强,属于面上的问题。这就需要各级部门从点上给予高度配合,构成政策集中力量。

( 4) 掌握好转型和升级的关联。对于企业的转型和升级来讲,转型是生产模式的改革,升级是生产效率的提升。加快民营经济转型升级主要在于应将转型和升级共同进行。

3. 2 不断发挥财务职能,加快民营经济转型升级

( 1) 持续转变发展环境,加大民营企业自信。自信是转型升级的基本条件及动力,目前的状态下,优化发展环境特别关键。

( 2) 持续完善财税政策,培养现代产业的体系。将产业优化升级作为标杆,将经济结构转换做好。不但要有效扶持当前的农业发展,还要创建人才及服务的支撑体系。持续支持工业转型升级以及节能降耗的工作,引领当前服务行业高速发展。

3. 3 持续对财力进行优化配置,打破重点领域的支撑

财力有限可是需求却无限,有限的财力应当在政府的决策中成为重要领域,引领民营经济转型的升级,确保国家的战略方法、建设、产业集聚地等大型决策部署[3]。

3. 4 不断创新扶持方法,努力打破要素束缚

不论是技术、资金,还是人才、土地方面的转型升级,财务部门都要持续创新机制,加强要素保障。

3. 5 持续加深管理的改革,保障政策的积极落实

本着深化财税管理改革,财税运行为基础,加快财税法制的建立,充实制度体系,提升财税法制化水平。

4 结 论

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探索 篇2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锡林郭勒盟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经济实力显著提升,总体上实现了由畜牧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的历史性转变,但是,全盟是在低基数上实现的高增长,欠发达的基本盟情仍没有改变。“十一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保持年均20%的增长速度,但总量仅占全区比重的4.4%,在全区的排位为第八,仍处于全区中下游水平。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是锡林郭勒盟实现新一轮发展、不断提高经济实力的战略抉择,更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要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优化创业创新要素支撑结构。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吸引高层次人才来锡盟工作和创业, 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大资金支持。加强管理创新,加快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引进供应链管理等先进管理模式。

二是加强重大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三是完善创新激励和保护机制。加大政府研发经费支出对战略性产业的倾斜力度,加快建立和完善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投融资体系,出台相关实施办法激励企业加大对科技创新投入。全面实施专利战略、标准化战略、品牌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

四是重点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加强对创新型企业的政策倾斜 1

力度。把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列入“中小企业成长计划”之中,对成长性好、绩效优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财政贴息、项目准入等方面予以倾斜。

二、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一是大力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制定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规划,加快培育现代产业集群。大力发展软件、微电子、生物技术、新材料等核心产业,着力发展新能源、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加快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积极帮扶一批具有发展潜力而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大力推动企业兼并重组,限制淘汰一批落后产能。

二是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坚持在扩大增量中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资源丰富是我盟最大的优势,在当前的条件下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优化经济结构必须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努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进一步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加快推进大型煤矿建设,不断提高煤炭现代化开采水平。加快推进千万千瓦风电基地建设,争取光伏产业迈出更大步伐。进一步加大石油勘探开发力度。着力打造全区重要的新型煤化工产业基地。

三是大力推进延伸加工和非资源型产业,积极构筑产业发展的新优势。要紧紧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着力促进产业多元、延伸和升级,不断优化经济结构。首先,要加快推进产业延伸升级。我盟产业单

一、初级产品比重大,这既是不足和欠缺,也是下一步发展的潜力和重点。要加大褐煤提质项目的实施力度,加快推进大唐国能、中电投白音华、大唐华银等褐煤干燥项目建设。要以建设重点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园区为载体,积极推进冶电联营,不断提高

产业集中度和精深加工水平。其次,要大力发展非资源型产业。充分利用近年来培育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加快推进配套产业发展。重点要加快发展工程机械、煤矿机械、化工机械以及风电设备等装备制造业。再次,要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紧紧抓住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不断提速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土地优势以及自治区资源配置向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倾斜的政策优势,积极承接和吸引发达地区产业转移。

四是努力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加快制定现代服务业及其重点领域发展专项规划。强化中心城市服务业集聚辐射功能,提升县域服务业发展水平,引导扶持农村服务业发展。建立健全统分结合、职责明确的服务业组织协调机制。

五是着力推进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转变草牧场利用方式,不断巩固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成果。始终把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坚持不懈地推进“两转双赢”,不断完善“减畜、增绿、转人、增收”四项重点措施,全力推进草畜平衡和限量养殖,进一步加大人口转移力度,继续抓好京津风沙源治理、退牧还草等生态重点工程,不断巩固我盟生态保护和建设成果。大力调整畜牧业结构,加快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始终把调整畜牧业结构作为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的重点,加快培育主导优势产业,倡导适度规模经营,推进畜牧业产业化进程,努力促进畜牧业增产增效。加大农村牧区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紧紧围绕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从改善农村牧区整体面貌入手,切实加大各级财政对农村牧区的投入力度,在适度集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乡村公路、农村电网、广播电视、通讯等设施条

件,下大力气解决好安全饮水问题。要不断加强农牧业基本建设,加大棚圈、围栏、青贮窖、储草棚以及温室大棚等建设力度,巩固提高高产饲草料基地建设水平,大力发展设施农牧业,不断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避灾能力。

三、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一是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战略深入实施的有利时机,加大交通、电网、水利等基础设施投入和建设力度,着力突破瓶颈制约。

二是进一步提升城镇建设水平。下力气提高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水平,从承载发展需要出发,科学编制并严格执行城镇总体规划和各类控制性详细规划,使城镇建设真正能够体现时代特点和地区特色。在着力抓好城镇建设的同时,要有序推进农牧民向城镇转移,积极帮助转移农牧民解决生存发展的基本问题,逐步实现在劳动报酬、子女入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同等待遇。

三是着力抓好就业工作。围绕我盟产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好培训工作,加大与用工企业的沟通和协调,努力提高培训就业率。大力开展就业援助活动,特别是要做好“零就业家庭”和“零转移家庭”的就业援助工作,使更多就业困难群众实现稳定就业。

四是努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扩大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健全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居民低保标准正常调整机制。完善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扩大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障标准。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特别是要抓好廉租房建设。

五是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加快锡林郭勒职业学院新校区建设,继续抓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加大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突出抓好教育教学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基本药物制度,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进一步完善卫生服务体系,着力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不断加强医疗卫生服务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医德医风考评机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加强疾病防治工作,切实保障广大群众特别是农牧民的健康。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和发展文化产业,进一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四、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推动作用

一是加强要素节约集约利用工作。建立和完善建设用地定额标准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二是加大财政金融政策扶持力度。大力支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产业,支持支柱产业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继续深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运作,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三是切实改善发展环境。着力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建设。继续深化民营经济公平市场准入机制改革。加强企业信用监管。探索建立中介服务公共信息平台。继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为基层和项目单位提供便捷高效、公开透明的服务。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历史节点 篇3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三大趋势

1.工业转型升级大趋势——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 。(1)转方式、调结构和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形成历史交汇点。“十三五”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特征是与全球“工业革命3.0”同步推进。把握好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的重要机遇,主动进行工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对中长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2)工业信息化、服务化特点突出。工业与信息化高度融合,工业的个性化、服务化特点逐步凸显。最近公布的《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反映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变的大趋势,即有望到2020年初步完成从工业2.0向3.0的升级,并奠定走向工业4.0的重要基础。

(3)“互联网+”制造业升级的突出优势。能否抓住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新机遇,充分利用初步形成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变革,对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有重大影响。

2.城镇化转型升级大趋势——从规模城镇化走向人口城镇化。(1)2020年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50%左右。2014年,中国的城镇化率达到54.77%,估计到2020年将达到60%。问题在于,人口城镇化率太低,2013年仅为36%。缩小人口城镇化率与规模城镇化率的缺口,需要加强户籍制度改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一体化等制度创新,努力争取到“十三五”末期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左右,并把它作为“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约束性目标,由此释放出蕴藏的巨大发展红利。

(2)到2020年“让农民工成为历史”。这不仅是个经济问题,更是个重大的社会问题。2014年,中国农民工人数接近2.7亿。同时,绝大多数农民工是80后、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这些农民工绝大多数的意愿是落户城镇,但在现行体制下又难以融入城镇。总体来看,2020是“农民工”退出历史舞台的节点。

(3)“十三五”期间人口城镇化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是有条件的。一是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提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将明显加快;二是国家不断加大对中小城镇的公共资源配置,中小城镇开始成为吸纳农村转移人口的重要载体;三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正处于加快推进中。

3.消费结构升级大趋势——从物质型消费走向服务型消费。(1)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升级。10年前,在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中,生存型消费支出占相当大的比重。这10年,发展型消费比重明显提升,如教育、医疗、健康、旅游等。据统计,1990-2013年,城镇居民发展型消费支出比重从32.39%提高到54.42%;农村居民发展型消费支出比重从33.43%提高到55.72%。以旅游为例,过去是“高大上”,现在则是“飞入寻常百姓家”。

(2)从传统消费向新型消费的升级。这几年,人们对绿色消费、信息消费、便捷消费等新型消费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2015年上半年通讯器材消费同比增速仍然保持30%以上。这10年,城乡居民的信息消费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

(3)从物质型消费向服务型消费的升级。目前,城镇居民服务型消费比重已接近40%,预计到2020年将超过45%以上,一些发达地区有可能超过50%左右。消费结构升级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消费总规模到2020年有可能达到45万至50万亿元左右,13亿人消费结构升级与消费潜力的释放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经济结构调整的最大空间。

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趋势表明,未来5-10年中国经济增长蕴藏着巨大潜力,经济向好的格局没有改变,“中国故事”没有讲完,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三大挑战

1.产业结构调整——从工业主导转为服务业主导。(1)经济结构与发展阶段不相适应。到2020年服务业要占比达到55%以上,基本形成服务业主导格局。这也是工业化中后期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标志。目前,虽然中国服务业增加值规模明显增加,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015年上半年达到49.5%,创历史新高;但与发达国家70%以上水平相比仍然偏低,与巴西和俄罗斯相比也有10个百分点以上的差距,这使“有需求缺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

(2)结构调整进程中的矛盾问题逐步凸显。例如,劳动力成本明显提高,这也是制造业竞争力下降的原因之一;资源环境约束全面增强,高消耗为特征的粗放型制造业难以为继。

(3)提升国际竞争力需要尽快形成服务业主导的产业结构。以研发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太低,占GDP的比重仅为15%左右,同发达国家有1倍以上的差距,已成为制约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因素,掣肘了“中国智造”进程。“十三五”要努力使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从15%提高到30%。

2.创新能力提升——从投资拉动转为创新驱动。(1)创新驱动关键是科技创新能力。目前,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在国际上处在中等偏下的水平。2013年国家科改领导小组的调查显示,在参与调查的十大领域、1149项关键技术中,195项(17%)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355项(31%)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或相差不大,还有599项(52%)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处于跟踪阶段。尤其是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达60%左右。

(2)依托“互联网+”,加快完善创新创业的制度环境。“互联网+”是中国实现技术赶超的历史机遇。中国在这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下一步,需要加快营造“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制度环境,激发“互联网+”带来的巨大潜力。例如,扩大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规模,支持和鼓励更多的地方政府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引导地方政府、创业投资机构及其他社会资金支持初创期的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发展;搭建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制度平台。

(3)创新驱动重在教育。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带有考试型、封闭性、行政化的某些特点,而这又是难以形成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制约因素。要加快形成创新型、开放性、专业化的教育体制,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十三五”教育改革,需要“跳出教育看教育”,加快推进以优化结构、提升质量为基本目标的第二次教育改革。

3.全面改革突破——从被动改转为主动改。(1)要有改革的内在冲动和自觉行动。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着重强调全面改革,但全面改革面临着利益关系调整、权力结构调整的巨大挑战,改革比过去30年深刻得多、复杂得多、艰巨得多。今天,全面深化改革的难度很大,关键在于一般性讲改革故事的人太多,干改革实事的人太少,有冲动、有热情投入改革的人就更少。

(2)要形成改革的大氛围。在增长、转型、改革高度融合的阶段,要使改革不走回头路,并有所作为,需要尽快形成改革的大环境,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需要建立改革的激励机制,需要鼓励地方的改革试验。

三大关系

1.速度与结构——从更加注重速度到更加注重结构。(1)“十三五”的经济增速要为结构调整预留空间。“十三五”经济转型升级正处在关键阶段。在保持经济6%-7%增长的同时,要把结构调整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既有增长周期的原因,更有发展方式的问题。客观地看,这些矛盾和问题大都与经济结构调整滞后直接相关。不能因为短期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而忽略转方式、调结构的目标。

(2)调结构的重点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总的判断是,应该形成以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牵动影响转型升级全局:一是近几年,中国服务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带动GDP增长约0.4个百分点。如果“十三五”服务业年均增长10%,可以带动4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为中速增长奠定重要基础;二是目前服务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吸纳约100万个新增就业,如果服务业年均增长10%,未来5年每年将吸纳新增就业1000万人左右,成为吸引就业的主要渠道,并为创新创业开辟巨大的市场空间;三是推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关键在于以研发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四是如果2020年服务业占比达到55%,能源消耗量将下降14%左右,二氧化硫将减排18%左右,将为形成绿色发展新常态创造有利条件。

(3)“十三五”有条件形成以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估计到2020年,服务业占比将达到55%以上。做出这个判断的主要依据:一是服务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1-2013年服务业年均实际增长10.6%,2015年上半年服务业占比接近50%;二是服务业的投资空间巨大。教育、医疗等服务需求远没有得到满足,到2020年总体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至少需要新增数十万亿元的投资;三是工业部门80%以上是制造业,属于高度市场化部门,而服务业50%以上仍被行政力量垄断,一旦加快服务业市场开放,将释放巨大的增长潜能。

2.短期与中长期——从关注短期到谋划中长期。(1)立足中期。总的判断是:立足2020这个中期,不仅可以缓解短期经济下行的压力,增强转方式、调结构的动力,而且能够为10年、20年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立足中期,缓解短期。立足2020,客观认识经济转型时期带来经济下行的短期压力,由此找到一条公平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就短期解决短期,不仅难以解决问题,搞不好还会带来更大隐患。

(3)“十三五”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历史节点。2015-2017年是一个小坎,这三年顺利过去,2018-2020年就会有较好的增长势头;2020年是一个大坎,越过这个坎,未来10年实现6%-7%的经济增长是有基础的,这个基础在于13亿人消费结构升级的大市场蕴藏着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

3.政策与体制——从依靠政策刺激到着力于体制创新。(1)关键在于激发市场活力。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短期内政策刺激起托底作用。但化解经济下行压力,主要不是靠政策刺激,关键在于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适应发展趋势,在制度创新中发挥政策的放大效应。

(2)服务业市场全面开放是重点。服务业市场开放既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又是市场化改革的战略重点。改革开放37年来,工业部门绝大多数领域的市场已经高度开放,但服务业领域市场开放严重不足,服务业难以利用国内社会资本和外资做大“蛋糕”。2014年中国服务贸易占外贸比重为12.3%,明显低于2013年全球19.6%、美国22.1%和印度26.5%的水平。“十三五”深化市场化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重中之重是让市场在服务业领域发挥决定性作用。建议把2020年服务贸易规模达到1万亿美元,将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比重提高到20%作为“十三五”对外开放的重要目标之一。把加快服务业开放作为双边多边自由贸易重点,通过发展服务外包提升国内服务业发展水平,促进服务业企业“走出去”。

(3)以结构性改革破解服务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一整套政策与体制安排,带有激励工业发展、抑制服务业发展的突出特征。推进服务业主导的经济转型升级,需要加快打破结构性矛盾带来的掣肘,加快推进结构性改革。一是加快财税体制改革与财税政策调整,切实降低服务业税负,加大对服务业的财力支持,尽快启动消费税立法程序。二是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与金融政策调整,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机构,促进民间金融健康发展。三是加快理顺服务业要素价格。在用地、用水、用电、用气等方面实现服务业与工业同一价格。四是加快教育结构性改革,打破“考试型、封闭性、行政化”的教育模式,重点是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结构的转型升级。

(4)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为重点加快公共服务业市场开放。充分利用市场力量、社会力量扩大公共服务供给,争取使政府采购规模占财政支出比重从2013年的11.7%提高到2020年的15%-20%,服务类占政府采购总额比重从2013年的9.4%提高到30%左右。

中国正处于转型变革的关键时期,观察中国、分析中国,不能看短期,而要“明大势、看大局”。“十三五”基本实现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的经济转型,将释放巨大的增长潜力。这是大势,是大局。

转型升级的民营经济 篇4

关键词:民营经济,转型升级,重点,难点

近年来, 苏州民营经济获得了迅猛发展, 呈现出“总量不断增长、质量不断提升、贡献不断提高”的良好发展态势, 民营企业在稳定和发展经济、推动创优创新、催生新兴产业、增加社会就业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显现, 民营经济在苏州国民经济中已成功实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然,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 对照当前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苏州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正在逐步暴露, 突出体现在“五多五少”上:一是民营企业数量多, 但规模型企业少;二是民营企业制造能力强, 但自主研发能力弱;三是民营企业中一般类型公司多, 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的少;四是民营企业代加工的品牌多, 自主品牌少;五是传统型民营企业多, 新兴产业少。由此可见, 苏州民营经济正面临着一次实现新跨越的重大机遇, 发展动力还须进一步增强, 发展方式有待加快转变, 民营经济发展已进入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一、苏州民营经济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困难

苏州民营经济当前面临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困难

2009年以来,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而外向型程度更高的苏州, 受到的冲击也更大。市场需求显著下降, 资金运行压力激增, 成本因素大幅震荡, 企业利润明显萎缩, 规模型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 经济运营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压力, 部分产业增速呈现趋缓态势。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苏州民营经济的发展遭遇到以下一些瓶颈:第一, 国内外市场需求明显减弱。海外市场购买力削弱, 外贸订单明显减少;国内市场需求也呈明显下降趋势, 加之因出口受阻, 部分企业在销售策略上由出口转为内销, 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加剧了国内市场竞争的压力。第二, 运行资金仍趋紧张。由于市场需求下降造成企业存货上升, 资金回笼压力激增;金融危机使企业之间的三角债愈演愈烈, 经营风险不断上升。第三, 企业运行成本增加。受国际市场影响, 原材料、能源价格大幅震荡, 钢铁、有色金属等原材料价格一度持续上升, 使刚性成本较高的企业, 因原材料上涨而大大提高了制造成本;同时, 由于节能减排标准不断提高, 在短期内也造成了企业环境成本的上升;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在客观上也增加了企业的出口成本。

(二) 民营企业自身的缺陷

第一, 管理方式和经营体系相对滞后。部分民营企业管理者不能主动、快速地掌握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 企业管理现代化步伐不快, 企业市场需求预测能力不高。当初依靠市场空白或政策漏洞机遇而完成原始资本积累的一部分管理者, 在企业发展方面习惯于寻找捷径, 投机取巧, 而很少考虑改善产品、结构和管理机制, 造成企业无法持续良性发展。

第二, 产品结构有待于进一步调优, 新产品开发后劲不足。一些企业经营管理意识超前不够、产品研发能力不强、科技投入有限, 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国内外同行业优秀企业相比还是存在一定差距。

第三, 产品、服务专业化程度不高。部分企业的配套协作水平还有待提高, 专业化生产、服务能力不够。以物流行业为例, 目前全市物流运输、仓储管理专业化程度不高, 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的建设以及集装箱运输的发展比较缓慢, 难以满足三资企业、跨国公司更丰富、更细致、更专业的物流管理和服务需要。

第四, 企业经营分散, 行业资源难以整合。如医疗器械企业, 行业准入门槛较低, 低水平重复投资一拥而上, 且医疗器械产品大多是附加值低的常规中低档产品, 产品质量不高, 竞争能力不强, 不利于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百货行业内各企业的经营雷同有余, 但自身特色不足, 商品促销手段单一而趋同, 容易导致市场的恶性竞争, 不利于零售企业和供货厂商实现双赢, 难以整合行业资源。

(三) 外部环境带来的困难

第一, 体制性障碍。从国家的宏观政策面上来看, 虽然国家进一步明确民营经济是进行“平等竞争”和受到“平等保护”的市场主体, 但是在具体发展过程中相应的法律规范和扶持政策还不健全, 以规模型民营企业为主导的民营经济主体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国内市场准入及融资方面存在了一些明显的体制性障碍。

第二, 行业垄断的负面影响。如供电部门对用电客户调整了电费结算及缴费方式, 采取预付费购电方式, 加重了企业的负担。金融部门对民营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存在“惜贷”、“惧贷”现象, 贷款利率上浮、多笔手续费用和个别搭卖保险行为, 增加了企业贷款成本。

第三, 贸易壁垒的影响。部分欧美国家在绿色贸易壁垒方面制定了苛刻标准和严格的合格评定程序, 使苏州从事农产品、食品、机电产品、纺织、印染等生产加工企业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环保投入和相关费用的增加直接导致了出口成本上升, 企业利润下降甚至亏损。

二、苏州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现阶段, 苏州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与难点是进行转型升级。转型升级, 不仅在于抵挡眼前的风浪, 更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引导苏州社会经济和谐可持续发展。

突出重点, 就是要积极部署和实施市委、市政府制定的以“翻番”和“超越”为目标的民营经济腾飞计划, 以建设“三区三城”为目标, 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 加速培育新兴产业, 加快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民营经济特别是规模型民营企业是苏州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 无论是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破解发展难题来说, 还是从企业做大做强的自身发展要求来说, 民营经济都必须加快转型升级, 必须进一步健全现代企业管理机制, 调整优化产品结构,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加速转入科学发展轨道, 只有这样, 才能在新一轮发展机遇中抢得先机, 增创优势, 赢得主动。

突破难点, 就是要克服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复杂、曲折和艰巨的部分与环节, 从而带动其他相关问题的解决。总体来看, 苏州已走过了以数量扩张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初期阶段, 进入了以结构调整、增长转型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然而, 苏州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支撑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苏州制造”基本上还是集中在以电子、机械、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低加工度的制造业结构上, 在产业价值链条中处于中低端, 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有限。如何实施体制机制创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转型升级, 实现由“苏州制造”向“苏州创造”迈进, 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苏州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中之重。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必须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下列三对矛盾和关系:

第一, 必须要解决与克服苏州经济增长中的主要矛盾。一要解决产业、城市、生态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要以沿湖 (太湖) 、沿江 (长江) 和“两园”产业带建设为主平台, 拓展苏州的发展空间, 提升产业集聚水平;二要解决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发展问题。传统产业要加快技术改造, 提升特色优势产业,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三要解决工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问题。要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积极发展旅游经济、文化经济、都市经济、楼宇经济和其他生产性服务业, 推进商贸业态、地方金融创新, 提升现代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四要解决经济增长与要素制约的矛盾。要采取切实措施, 全面突破发展瓶颈制约, 强化土地、能源、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保障;五要解决内源型发展与开放型发展的矛盾。创新利用外资方式, 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坚持“走出去”与外贸出口转型升级相结合, 推动优势企业多形式建立健全国际营销网络和创建国际品牌。

第二, 必须要处理好宏观调整与微观变革的关系。苏州经济的活力就是民营企业的活力。民营企业是苏州经济的细胞与肌体。我们要重点推进民营企业制度创新, 做好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 建立要素市场化配置新机制。探索民营企业组织变革, 发展具有新的边界的组织形式;扩展国内国际市场, 获得新的市场契机;注重品牌效应, 由产品营销走向品牌营销, 努力把苏州建设成为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

第三, 必须要处理好保增长与产业提升的关系。经济结构的调整势必牵涉到方方面面。调整是为了提升, 要正确把握“保稳”与“促调”的关系, 既要调整创新, 也要采取措施, 确保经济平稳运行与社会和谐稳定。当前, 对照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 苏州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 要把基础设施建设同发展现代服务业紧密结合起来;把维护社会稳定与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经济社会发展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 千方百计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产业转型升级是我们国家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必须真抓实干的系统性工作, 转型升级既有普遍性的、根本性的要求, 又有特殊性的、个性的区域体例。因此, 苏州作为经济强市、民营经济较发达地区, 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创造性地做好转型升级的各项工作, 切实推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姚成杰.多元转型:我国民营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改革与战略, 2008 (12)

转型升级的民营经济 篇5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主要依靠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来发展我国的经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发展为我国带来雄厚的国家经济支持的同时,也为我国带来很多的自然环境问题,工业的大量废气、废水等等的排放,让我国的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维护不想协调,这便会产生很多的自然矛盾,自然环境的缺陷无法弥补,自然环境一旦受到破坏,对于人类的生存也便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与此同时,我们国家接受着一部分发达国家的转移排放,其他国家从我国进口大量的对环境产生“重污染”的商品,让我国间接的接受其他国家的污染,让其他国家的各种污染转移到我国,这一行为不仅影响了我国的自然环境,而且对于我国的自然资源也存在着很大的影响。所以,实行低碳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方式不容刻缓。实行低碳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不使国家经济的来源减少,更重要的是我国的通过科学的发展方式解决了能源浪费的问题。让我过的自然经济与自然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协调发展。

一、低碳经济对我国的.积极影响

(一)实行低碳经济,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以第一、二产业发展为主。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实行低碳经济,能够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节能减排,让我国向第三产业发展,新兴产业的发展,在发展我国的自然经济的同时,也能保护我国的自然资源,让我国的自然资源能够满足科学产业的满足。如果一个国家的自然资源在不尽的浪费,不断的污染,自然资源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资源可持续技术低下,这便会影响产业的永恒发展,那么,这个企业的发展只是一时的,不仅会影响到一个企业的材料来源减少,也会使国家的资源减少,让整个国家的国际市场竞争力相当弱,不能与其他国家正常竞争。那么,实行低碳经济,减少自然资源的浪费,节能减排,让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更加的科学,这便让让自然资源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二)实行低碳经济,是保护我国的资源安全的有力保障。随着世界各国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发展状况下,国际间的矛盾也特别多,国际间的矛盾产生的主要根源是国家利益,怎样才能维护自己国家的安全,是每个国家*导人必须思考的问题,国际间难免会产生一些摩擦,维护好我国的自然资源,加强我国的国家防护,对于外国的侵入有一定的防御能力,这样便会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然而,低碳经济是保护我国自然资源有效途径之一,节约了能源,为国家的国防设施提供了来源。

二、我国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我国产业发展的结构不合理,这让我国的自然资源不能很好的利用。我国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主,以能源消费消费为主。对于能源的需求量太大,国家的政策重视,对于市场的影响很大,产业对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很低,这必将导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浪费与污染严重,让自然资源不能很好的加以循环利用。导致我国的自然经济发展方式还处于能源高消费时期。

(二)我国对低碳经济发展方式的资金投入与科学技术提供少,导致我国发展以低碳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方式没有国家的支持,让低碳经济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不能够很好的很好的发展起来,让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仍然处于以能源消费为主的情况,资金是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俗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一个企业的基础不够稳固,那么它的上层建筑也会存在很大的问题,让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以浪费我国的自然资源为代价来获得经济来源,强大国库,我国以制造业为主,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发达国家从我国引进大量产品,这让我国的产业不能很科学的发展。如果国家对我国的低碳经济投入加大,不仅可以保护我国的自然资源不受很大的损坏,也能让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更加的科学。利用科技水平提高人们的劳动素质。

(三)市场发展秩序混乱,弊端性日益严重。社会作为一个大群体,难免会有人经不起诱惑,为了谋取暴利而采取各种不正当手段,商家不惜以环境破坏为代价,顾及眼前利益,而不顾经济的长远发展;只顾及表面利益,而不顾环境的破坏对人类的生存环境的破坏而损害自己的切身利益,这些思想都导致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缓慢。

三、如何推进以低碳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

(一)从个人而言,大量的私家车出现以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白色垃圾、汽车尾气、工厂废气等等污染源在我们不经意之间越来越多,让人民的生存环境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提倡多坐公交等等环保的交通方式,减少大气排放;保护环境,不乱丢垃圾,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多使用环保的日常用品。

(二)从企业而言,经济的不断发展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诱惑,企业在面对产品的生产时应该采取正确的经营战略,用创新力度来实现企业发展,不断寻求科学的发展方式,不以环境破坏为代价。

(三)从国家而言,我国的市场体系不够完善对我国的影响很大,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国家对于低碳经济的投入才能让工作人员有资源可以利用,而不是空有想法,没有实行政策的能力,这让我们的低碳经济受到极大的阻碍,国家应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投入适当的资金,提供先进的科学技术。

四、结语

经济转型期待职教升级 篇6

【关键词】“用工荒”;经济结构调整;职教升级;教学模式

目前,随着企业用工量的增加,职业院校学生在保持95%以上就业率的同时已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毋庸置疑,现行职业教育的规模和形式已落后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用工荒”就是其集中体现。“用工荒”背后,说明技能型工人供应告急。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进城务工农民工人数已达两亿人规模,其中绝大部分从事建筑、矿山、制造业、加工业、市政施工等产业一线作业。但这些农民工绝大部分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职业教育,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职业培训,只能从事简单的生产线操作,或者从事没有技术要求的粗活、重活。随着中西部地区的开发与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结构转型,对高素质熟练技能型工人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今后几年技能型产业工人供需矛盾还将更加突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要求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二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以上两点的实现都需要职业教育作强有力的支撑,熟练技工必然成为社会急需的人才。

经济振兴,教育先行。“技工荒”演变成的“技工香”虽缓解了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但也反映出了我国职业教育相对滞后于经济形势的现状。职业教育发展的水平是一个涉及到整个国家经济转型的战略问题,这要求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办学宗旨、专业结构与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紧密对接。当前的“用工荒”现象,既是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呼唤,又给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产业转型的现实,各地职业教育机构需要调整办学思路,更好地服务地区经济发展。

一、改变教育模式,突出职教特色

目前职业教育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与高等教育的高速度发展相比,职业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削弱,特别是在面向产业发展的技术工人的培养上相对滞后;现在的职业教育,在教育模式上过于强调所学知识的通用性,“轻工艺”的现象很突出,不自觉走上了“高考教育”的模式。一些大中专、职校学生,他们的英语、计算机学得不错,但专业课却只混了个及格,更不用说实际操作。改变教育模式,学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重实践、重技能培养的办学特色。长期以来技工学校校企联合、半工半读、间周实习,行为导向教学法、模块化管理的教学模式,积累了许多成功的办学经验,值得在中职学校中推广学习。

二、调整专业设置,促进专业升级

大多数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落后、重复,多集中在传统、通用、劳动力密集型的行业,如农学、计算机操作、电子电器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主要是针对农村地区发展的需要,对于产业发展特别是高新产业的发展作用很小,就业现狀不很乐观。专业结构的调整刻不容缓,为适应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升级对人才的需求,专业设置要有前瞻性,立足服务装备制造、船舶、汽车、冶金和建材、石化、轻纺、包装、电子信息、建筑等第二产业,尝试性的开设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专业,积极增设生产性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高技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商贸服务业、旅游业、家庭服务业、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等第三产业类专业。

三、调整教师队伍结构,加强学校、企业、政府的三方合作

不少职业学校学生在岗位中不能胜任,与在校时接受的技能教育直接相关,跟专业课教师的技能水平直接相关。现在的一些职校、技校老师,理论知识往往十分丰富,但操作技能水平相对较低,甚至远远脱离实际生产的需要。提高专业课教学水平,从具体的操作层面看,1.可以考虑“双师制”,职业技术学校的老师拿出一定的时间,到企业一线学习,由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带教”,让他们尽快熟悉操作流程;同时,这批老师也可以为企业的一线工人提供最新的理论知识,通过这样的相互学习,实现共赢。2.改革职业教育教师管理制度,在职称上、待遇上给与一定的优惠政策,吸引优秀的教师和有经验的技师、工程师加入到职业教育队伍中来。建议通过学校、企业、政府的三方合作,建立起公共的实训平台,使资源得到充分共享,使得教师、学生、职工共同提高,学校、企业、政府的三方共赢。

四、打通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通道,给职业教育一个美好的未来

如果职业教育不能为从业者提供可持续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大多数学生还会去挤上大学这座独木桥,职业学校的生源数量及质量将继续无法保证,想培养出大批的高素质的技能人才还将是一个美丽的梦想。因此,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通道必须保持畅通,以此调动高技能人才继续学习深造的积极性,为高技能人才的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

二十一世纪,中华民族即将迎来伟大的复兴,职业教育教育也将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紧跟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及时实现职业教育同步升级,是目前职教教育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也是未来职教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尹波,宋君.“十二五”期间我国职业教育研究前沿展望.职教论坛2011(3).

2.李文君.“十二五”规划中的职业教育.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11(1).

3.常金山.浅谈煤炭技工学校实习教学的管理模式.考试周刊2008(5).

铜仁市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思考 篇7

关键词:转型升级,工业,农业,物流业

"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大势所趋, 刻不容缓。国际竞争历来就是时间和速度的竞争, 谁动作快, 谁就能抢占先机, 掌控制高点和主动权;谁动作慢, 谁就会丢失机会, 被别人甩在后边。"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2月考察广东省工作时的这段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极端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习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对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必须坚守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两条底线的要求, 这对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的我市来说, 既是要求, 更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路径。

1 我市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紧迫性

党的十八大在深入研判国际、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的基础上, 提出了把推动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经济发展要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 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 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 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 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互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对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总体部署和省委要求, 我市的经济发展差距很大, 任务很重。2020年全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00美元, 农村人均纯收入要达1000美元。比较而言, 2014年我市的经济发展情况是地方生产总值645亿元, 财政总收入104.4亿元, 三次产业25.3:29.0:45.7, 农民人均纯收入5397元,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8366元, 与同步小康的标准差距很大。

我市的经济增长整体来看, 发展方式较为粗放, 产业低端, 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形势较为严峻。从经济内部构成来看, 总量小, 质量不高。我市两烟、锰汞加工、冶金、石材等主导产业属于传统资源型高载能产业, 对资源的依赖性强且生态环境的破坏性强。同时, 产业链条短, 附加值低且聚合度不高;从产业园区看, 园区的建设等级不高, 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仍然不够健全, 没有国家级的产业园区, 在承接东部产业方面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不够强;引进入驻的企业数量不多, 大项目少, 引进的项目特色不突出, 科技含量比较低等等。

2 我市经济转型升级的有利因素

(一) 经济发展的平台更加完善。产业园区化发展是我国很多发达地方的成功经验总结。从2011年省委实施工业强省以来, 我市抓住机遇在全部8县2区设立了至少一个以上的产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目前, 全市共有10个产业园区已经达到省级产业园区的标准, 其中大龙开发区正在全力争取升级为国家级产业园区。随着产业园区配套基础设施的完善, 对各类产业项目的引进入园与过去相比有了极大地改观, 这为有力承接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提高了更加坚实的平台。

(二) 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针对我市工业、农业等经济总量小, 企业少、规模小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我市提出了"两区一走廊"经济发展战略。工业发展上突出"聚"的思维, 将我市最适合工业发展和工业发展基础最好的玉屏县、碧江区和松桃县设计为黔东工业集聚区, 由黔东工业集聚区管委会统一安排、调度和管理, 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为壮大经济总量规模, 集聚配套企业延展产业链条和培育优势特色产业等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农业发展上构建乌江经济走廊, 抓住用活"乌江特色"文章。目前贵州省被纳入国家层面长江经济带建设, 乌江是铜仁市搭乘长江经济带这列国家经济发展快车的契机, 做活"乌江水经济"可能是铜仁未来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兼得的最佳途径。一方面可以借助于长江经济带把铜仁的特色品牌树起来。另一方面可以借助于长江旅游品牌效应极化桃园铜仁乌江旅游。

(三) 经济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在不断优化。特别是去年以来杭瑞高速铜仁端和思剑高速的正式贯通以及贵州省"678"网高速公路松铜高速的快速建设等, 长期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通瓶颈问题正在发生着变化。交通格局的改变对我市的"轮子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催化作用, 市委正在积极研究和部署如何发展我市的"轮子经济"。可以预见, 随着我市"道口经济、临空经济和码头经济"等"轮子经济"的先期发展, 必将对整个铜仁市经济的后发赶超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3 我市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思考

(一) 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载体, 壮大规模、凸显特色、集约发展, 促进农业生产高效特色发展。调整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向现代转型, 以土地流转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抓手, 推进农业经营市场化、标准化建设。

(1) 全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 提升农业发展的现代性手段。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是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发展的方向, 必须在建设规模, 体量和科技要求等方面作示范, 为我市农业转型发展提供借鉴和发挥导向作用。

(2) 全力推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 实现农业经营的现代化。土地流转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推动传统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的主抓手。土地流转促进土地连片为规模化生产提供可能, 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产品更好打开出路, 增强市场竞争力提供可能。因此, 要进一步做好农村土地流转工作, 特别是队市场前景好和特色优势的农业项目政府要加强引导和服务, 把土地流转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举办统筹协调推进。同时, 要大力实施农旅融合战略, 把现代农业园区按照旅游景区的标准进行规划与建设, 按照星级景区标准打造一批农业产业园。

(3) 发挥工业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要积极研究和推广立体高效农业、生物质能多层次利用和多能互补等技术, 突出工业化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提升引领作用, 发展种植-加工-销售-物流的多产业链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比如, 以玉醇酒、梵净山酒、颐年春、乌江酒、天麻保健酒厂和苦荞酒等白酒生产企业为主体, 加大我市白酒加工企业技改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 可以考虑在在思南县和碧江区大兴工业园区建设2个大型加工企业, 促进循环加工产业化, 促进农业和工业的有机结合, 互促发展。

(二) 大力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加快构建符合我市实际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建设, 树立集聚、循环和特色的工业发展思路, 努力推进全市工业实现"传统产业生态化、特色产业规模化、新兴产业高端化"。

(1) 资源型锰、汞、钡等传统能矿工业要按照煤电锰、煤电铝、煤电纺、煤电合金"四个一体化"思路, 逐步改变依赖能矿发展工业的老思路, 加大技改、新产品研发力度, 提高资源性矿产品的精深加工和产业链条延展。同时, 要大力引进战略资本, 推进规模企业的重组和兼并步伐。

(2) 轻工业要坚持以市场为主导, 突出区域特色, 下大力气做大农特产品的生产规模, 提升加工技术和品牌塑造, 不断增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要坚持把白酒、两烟、茶叶、特色食品、民族医药和生态畜牧业等做成我市特色轻工业的五张名片。

(3) 加快页岩气、钾资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页岩气的开发已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 国家正加大对页岩气勘探开发等方面的财政扶持力度。我市页岩气的储量比较丰富, 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较大的比重, 因此要积极加强页岩气研发 (实验) 中心和其他研发平台的建设, 抓紧推进页岩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攻关。争取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支持, 启动建立页岩气示范区, 等等。

(4) 要集中力量抓好黔东工业集聚区的建设。黔东工业集聚区是我市工业实现突破性发展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我市工业发展能否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黔东工业集聚区的运作, 当前来看, 要着力把大龙经济开发区和大兴高新区打造成为该区域工业经济带发展的两个极核, 成为工业向高端提升的突破口, 在工业集聚集群发展方面和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一体化发展等方面为全市其他产业园区的发展探索出有效的经验并作出示范带动。

(三) 大力发展旅游和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

(1) 现代物流业。现代经济发展表明, 大交通带来必然大物流。随着我市杭瑞、思剑和铜大等高速路的开通, 我市交通大格局正在形成, 必将促进物流业的大发展。我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一是在空间布局上要重点布局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物流中心。东部物流区以碧江区为核心, 作为全市的物流核心区, 服务东部区县的生产和流通;西部物流区以德江县为核心, 作为全市西部物流核心区, 服务西部区县的生产和流通。中部, 推进印江、江口、松桃三县组团, 服务梵净山旅游工艺品业。二是在物流园区建设上要重点建设:铜仁综合物流园区、大龙物流园区、德江县城北现代综合物流园区、思南物流园区等四大物流园区, 作为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核心和抓手。在物流企业建设上, 要逐步推进物流企业的整合力度, 尽快形成几家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 推进我市物流业由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业的转型发展, 适应大交通、大流通的发展形势。

(2) 文化旅游业。生态是铜仁的第一资源, 也是未来铜仁的最大比较优势。必须要坚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得益彰, 相互提升。首先, 坚持梵净山旅游龙头的战略定位, 发挥其辐射带动全市旅游的作用。继续深化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等四类旅游主要形态的发展。其次, 按照农旅一体化、园区景区化的理念, 大力促进工旅融合、农旅融合, 升级我市现代旅游发展。再次, 积极从我市交通格局的变化中挖掘旅游业发展潜在机遇和有利条件, 加快打造以生态茶园、连片竹林、特色果林、特色养殖和森林公园为主的梵净山环线休闲观光农业带, 启动梵净山环线高速路沿线观光开发。最后, 着力完善全市"快进慢游"旅游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张鹏.发展平台经济助推转型升级[J].宏观经济理, 2014 (7) .

[2]吴晓军.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健康发展[J].中国经贸导刊, 2014 (27) .

[3]龙小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J].党政干部论坛, 2014 (9) .

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篇8

关键词: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回归分析

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国民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但也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问题。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 无论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的世界经济新格局, 还是解决我国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 都要求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经济持续发展必然要求产业转型升级。产业转型升级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内在要求, 随着经济的增长, 劳动力不断由农业向制造业, 进而由制造业向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转移。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进步速度的加快, 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趋势下, 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

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快速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不仅能够有效和合理地配置资源, 而且有利于充分发挥产业结构效应。在国际金融危机和我国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 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长期以来, 我国经济表现为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污染为特征的粗放式经济,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其暴露出来的问题日益显现, 已成为制约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驱动经济发展的传统要素 (自然资源、资金等) 优势不再存在, 促进经济发展向更多依赖于智力资本的软驱动方式转变, 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

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通过对产业结构变化规律的深入研究, 提出了著名的“配第———克拉克定理”: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高的国家, 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人口中所占比重越低, 而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越大。对于我国的国民经济, 同样需要从产业转型升级的视角来分析经济增长。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两者的关系开展了相关研究, 刘伟等 (2002) 利用1992—2000年的统计资料, 实证分析结论发现:第三产业拉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要维持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改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通过技术创新转变工业生产方式;吴敬琏 (2008) 认为:科技进步推动下的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要大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陈华 (2005) 、纪玉山等 (2006) 、段利民等 (2009) 利用ADF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检验了不同时期我国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和长期均衡关系;干春晖等 (2011) 构建了计量经济模型, 以我国1978—2009年30个地区的面板数据为依据,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只有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 才能充分发挥产业转型升级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常浩娟等 (2014) 根据1952—2011年的数据分析了产业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趋势的具体关系, 实证探讨了产业结构变动的具体影响。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 利用最新的统计数据探讨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和表现形态。

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增长的现状分析

(一)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与构成变动趋势分析

本文依据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我国1978—2013年GDP数据, 绘制的趋势图如图1、图2所示。

从图1中可见, 我国GDP和三次产业产值均呈现增长趋势, 我国GDP和第一、二产业产值增长的指数趋势均为明显, 尤其是GDP的增长态势更为陡峭, 2013年第三产业产值已超过第二产业, 第一产业产值绝对数增长有限。从图2中可见, 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总体上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 非农产业产值 (第二、三产业之和) 比重持续上升, 第三产业所占比例的变化趋势与第一产业正相反, 呈现出逐年稳定增长的趋势。工业化发展程度发展到了一定水平以后, 第三产业所处的位置日益重要。

(二)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弹性分析

产业结构弹性是指产业比例关系变化所引起的经济总量的增加程度, 即指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一般用三次产业产值的增加额与同期GDP增加额之比表示, 我国1990—2013年三次产业对GDP贡献率趋势图如图3所示。

从图3中可以看出, 在三次产业中, 第一产业对GDP贡献率自1991年开始呈现出连续下降的趋势, 均没有超过10%;第二产业对GDP贡献率总体上也呈现下降趋势, 在2001年仅为46.7%;第三产业对GDP贡献率自2001年开始保持在较高水平, 并且在2001年达到48.2%, 这与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趋势相符合。

二、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回归分析

产业成功转型升级以后, 必然导致三次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产业结构和GDP增长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线性关系, 产业结构高级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较快增长。分别用Y、X1、X2、X3表示我国GDP和第一、二、三产业产值, 构造以下回归方程式:

Ln Y=β0+β1Ln X1+β2Ln X2+β3Ln X3+ε

现以1978—2013年我国GDP和第一、二、三产业产值数据, 运用Eviews8.0软件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得到如下回归方程:

各变量系数的t检验值说明回归系数通过显著性检验, R2和调整的R2表明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力度很高, 这说明我国第三产业产值对GDP有整体的解释作用。但D—W统计量为0.275977, 说明回归方程中相邻的残差项之间存在正的自相关, 为消除变量的自相关性, 采用滞后一期的观测值建立回归模型, 再进行回归, 得到如下方程:

采用Eviews8.0软件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得到如下回归方程:

在修正后方程中, 各变量系数的t检验值说明回归系数通过显著性检验, R2和调整的R2都接近于1, 表明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力度很高。同时, D—W统计量为1.639705, 说明回归方程中的残差项不再存在自相关, 表明方程显著。

根据回归方程结果可以得到, 我国经济增长不仅受到现期三次产业产值的影响, 而且受到滞后一期GDP的影响。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出弹性分别为0.210155、0.492997、0.233961, 说明第一、二、三产业产出量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会引起GDP分别增加0.210155、0.492997、0.233961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对GDP的贡献最小、第三产业次之、第二产业最大。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文对我国GDP和三次产业产值, 利用1978—2013年的数据分析了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相互关系。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 从长期来看, 三次产业的快速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直接促进因素, 第二产业是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 第三产业具有广阔的前景, 第一产业的作用呈现减弱态势。

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正面效应, 同时经济发展在长期内也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高级化。目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资金的投入、廉价的劳动力以及自然资源的过渡消耗等实现的, 需要我们借鉴世界经济发展经验, 实现产业结构由以工业为主向以服务业为主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的发展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日益严重, 经济发展应在新常态的理念下, 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需要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质量的提升。为了实现我国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的根本转变, 必须培养高素质和高技能的创新型人才, 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

参考文献

[1]刘伟, 李绍荣.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中国工业经济, 2002, (05) :14—21.

[2]吴敬琏.中国增长模式抉择 (增订版) [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8.

[3]陈华.中国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J].统计与决策, 2005, (03) , 68—69.

[4]纪玉山, 吴勇民.我国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之协整模型的建立与实现[J].当代经济研究, 2006, (06) , 47—52.

[5]段利民, 杜跃平.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Granger检验研究[J].生态经济, 2009, (07) , 101—104.

[6]干春晖, 郑若谷, 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 2011, (05) , 4—16, 31.

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与财务管理转型 篇9

一、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措施与模式

(一)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措施

针对民营企业转型升级难题,专家学者和民营企业管理实践者提出和实践着诸多措施:研发新产品实现产品升级换代;开拓国内市场,实现外销向内销尤其是内外销结合转型;转换企业市场定位,实现从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移;加强品牌经营,实现从代工生产模式向自主品牌经营转型;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实现从加工制造向研发设计等服务转型;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兼并收购转型为集团企业,拓展业务、稳定经营、降低成本、应对经营风险;规范优化业务流程、强化管理,实现从粗放经营向精细管理升级等。

(二)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模式

(1) 提升管理水平模式。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大多为家族式企业,受家族式企业管理局限性的影响,民营企业劳动力、资源、环境等生产要素利用效率低。随着生产要素成本逐渐上升,民营企业要提高劳动力、资源、环境要素的利用效率。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模式之一为提升管理水平,即通过构建专业化企业管理平台,提高要素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通过管理要效益。这是最基本的模式,也是企业发展战略实施运作的基础。

(2)增加“技术+资金”投入模式。民营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存在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弱,同时对劳动力依赖程度高、能耗高、污染严重等问题。随着生产要素成本逐渐上升,民营企业需要进行技术改造、技术研发,装备先进的机器设备,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同时减少劳动力投入,降低能耗和污染。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模式之二为增加“技术+资金”投入,走资金密集型、技术型方式,从而降低劳动力投入、降低资源的使用水平。

(3)实施产业化战略模式。目前我国不乏具有现代企业管理水平、产品技术含高、竞争力较强等的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集团。这些企业(集团)考虑的是如何在全球经济面临新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大环境中转型升级,在全球范围内通过提升竞争力占有一席之地甚至领先水平等问题。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模式为实施产业化战略,如从“朝阳产业”向“战略产业”转型,从“多元化经营”向“归核化经营”转型,从“跳跃式战略”向“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型,从“低成本战略”向“差异化战略”转型,从“弱、小、散”向“提高产业集中度战略”转型,从“经济区域不均”向“梯度转移战略即产业转移”转型,从“OEM向ODM转型,OEM向OBM转型”,提升民营企业在全球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二、转型升级模式对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要求

(一)提升财务管理基本工作水平

这是通过提升管理水平模式实现转型升级的基本要求。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家族式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家族式色彩浓,财务管理基本工作水平较低: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甚至形同虚设;会计核算信息不够可靠、真实;财务控制体系不够健全;缺乏科学合理的财务预测决策体系;财务人员素质不高等。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对现有规模资金的管理缺乏有效措施,资金利用率低下,甚至造成资金周转困难。民营企业要实现转型升级必须不断提高财务管理基本工作水平,提高资金营运的能力,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民营企业的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

(二)实施筹资管理转型

这是通过增加“技术+资金”投入模式实现转型升级之必然要求。这一模式是民营企业通过增加“技术+资金”投入,走资金密集型、技术型方式,从而降低劳动力投入、降低资源的使用水平。采用这一模式意味着企业必须要能筹集到足够资金用于技术改造、技术更新、技术研发等。尽管近年来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正在不断改善,但还有许多民营企业外部融资渠道狭窄,资金不能满足需求,财务风险较大。因此通过筹资管理转型满足资金需求是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三)深化财务战略管理

这是实施产业化战略模式实现转型升级的要求。随着民营企业产业发展战略的调整,由于财务战略缺失或财务战略管理失误等原因,部分民营企业在企业成长过程中,遭遇财务资金链断裂之苦。因此民营企业实施产业化战略模式实现转型升级对财务管理提出新要求,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应着眼于企业未来战略的发展,充分考虑行业的业态、经济圈的增长速度、企业的发展阶段、企业的运营模式和企业自身的财务特征等因素,实施战略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具体表现为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预算、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五个环节。由上述分析可知,不同发展阶段的民营企业会采用不同的转型升级模式,不同转型升级模式对企业强化财务管理的侧重点也不同。

三、民营企业转型升级面临的财务管理问题

(一)理财思维短视,财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财务管理基础工作薄弱

(1)理财思维短视。不少民营企业家是在投机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会的是短期的、机会主义式的理财思维,缺乏提高企业长期资本增值能力的战略思维。许多民营企业存在重技术、轻财务,重融资、轻管理的现象,企业对财务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财务管理意识淡薄。(2)财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企业财务机构设置不健全,财务人员配备不全。大部分民营企业财会人员由于主要长期从事会计核算工作,不少财务人员知识结构与综合专业素养较低。这些因素导致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基础工作较薄弱,财务管理水平较低。

(二)资本结构不够合理,资本经营水平低,融合社会资本能力弱

(1)资本结构不够合理。由于大部分民营企业股东少,投资主体单一化,企业的发展主要依靠自身积累和股东再投入。面临转型升级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民营企业只能依靠负债融资来解决资金需求,从而提高了财务风险。负债比例越大,则财务风险越高。民营企业资本结构不仅会直接影响企业的财务风险,而且还关系到企业的再筹资能力。所以民营企业能否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对企业转型升级发展至关重要。(2)未经历过资本经营,不会进行资本经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完善,不少民营企业在产业转型升级中会面临着资本上市、资产重组与并购,这些业务需要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予以解决。

(三)投资不够科学合理,营运资金短缺,资产经营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1)投资不够科学合理。经过创业取得初步成效的民营企业创业者为了扩大规模,具有强烈的投资冲动,盲目追求多元化。民营企业大多是家族或个人控股,其投资决策主要体现为家族或个人的意志行为,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程序和项目投资过程控制而导致失败。面临产业转型的民营企业,需要对转向何方作出决策,这一决策行为实质也是投资决策。(2)营运资金短缺。许多民营企业存在营运资金管理不善,如盲目赊销产生大量货款无法及时收回而长期挂账,原材料、库存商品等存货购销存环节缺乏计划而形成超储、积压,甚至形成大量不良资产,造成资金沉淀甚至流失。同时民营企业日常资金使用过程中缺乏合理计划,对现金流管理的能力较弱,很多企业对长期资金和流动资金管理混用,特别是将流动资金用于长期投资项目,造成营运资金短缺,资金紧张问题更加突出,甚至出现营运资金周转不畅、影响企业正常运转等现象。(3)资产管理能力有待提高。民营企业产业转型升级会对资产管理能力提出新要求。如转移中的固定资产转移问题,资产重组与并购中的资产处理问题,研发的投入不断增加从而带来无形资产管理等。

(四)成本管理观念落后,成本控制手段落后

我国民营企业长期以来具有的成本领先优势主要源于廉价的劳动力、土地、环境等资源优势,而非得益于企业成本管理控制。相反,廉价的资源这一优势,造成企业成本管理控制能力低弱。目前,相当数量的民营企业成本管理观念落后,认为成本管理仅限于生产成本管理,成本管理目的仅限于降低成本,成本管理主体主要是高层管理人员及财务部门,成本管理停留于产品成本归集与核算,成本控制的手段也主要依靠单纯节约方式等。随着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环境和自然资源等日益受到约束,使用成本日益增加,民营企业不再具有成本领先优势,如何有效控制成本是企业转型升级中的重要课题。

四、民营企业财务管理转型策略

(一)更新理财观念,提升整体素质,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1)更新理财观念。企业家及管理层的思想要转型升级,要从机会主义转向战略导向,从重视赚取利润转向重视树立品牌,从办企业转向做事业。要树立“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理念,民营企业应当认清财务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重要作用,健全财务管理机构,赋予财务部门更大的权力和责任。(2)提升整体素质。要通过各种办法,培养、引进一批符合企业需要的财务管理人才,切实提高现有财会人员的整体专业素质,让财务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分析等整套财务管理方法得到充分应用。企业现有的财务人员也要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尤其是要了解全球化背景下财务管理的特点和内容、熟知有关经济法律和国际会计准则,掌握国际投资等多方面的知识,要懂得资本运作、并购与重组、跨国公司理财等方面的知识。

(二)优化资本结构,加强资本经营,提升融合社会资本的能力

(1)优化资本结构。对于处于创业初期的民营企业,应根据自己的资本实力,科学合理地确定企业发展战略,做到企业规模与资本结构相匹配,尽量避免因企业发展规模与资本实力不相称而造成负债过多、风险增大的情况,并实施有利于企业积累的股东利润分配政策,采取多留少分,将更多的税后利润积累下来,充实资本,满足企业转型升级资金需求。处于成长期的民营企业可以推行产权结构对外开放,吸纳其他社会股东,拓展对外资本通道,企业逐渐成为产权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处于成熟期的民营企业如果符合上市条件,积极争取上市融资或争取在中小企业板上融资。当企业赢利能力强、业务稳定的情况下,企业适度举债,充分发挥财务杠杆作用,也更有利于企业转型升级发展。(2)加强资本经营。民营企业要树立资本经营意识,合理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应当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研究兼并重组中的实际问题,妥善安排,实现重组目标等。

(三)科学合理决策,加强营运资金管理

(1)组织专业团队,科学合理决策,选准转型投资方向。民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投资决策管理体系,成立由财务、投资、市场、技术、管理和外部专家团队组成的跨组织、跨行业的投资决策委员会,对投资项目筛选、调查分析、投资评估、调研谈判、方案落实、组织实施、过程监控、结果考评全过程管理。民营企业选择转型方向并选择一些社会发展需要的、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产业及投资项目,同时应当充分评估自身的实力,控制投资节奏。

(2)加强营运资金管理,确保现金正常流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这是民营企业通过提升管理水平模式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也是通过管理来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率的重要手段。一是要加强对存货管理,合理降低库存,缩短库存周期,减少存货积压;二是加强现金管理,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节约现金管理成本,做好对现金的回收和支出工作,重视对闲置资金投资,增加现金收益;三是加强应收账款管理,要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及时收回款项,降低坏账损失率等。

(3)强化资产管理。民营企业要加强对转移的固定资产的控制,合理对资产重组与并购中的资产进行整合,推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发明创造和工艺改革,应当建立和完善专门的财务管理制度等。

(四)延伸成本管理范围,建立约束与激励机制,实施战略成本管理

(1)延伸成本管理范围。民营企业成本管理与控制范围不仅仅限于生产环节,应当向整个价值链延伸,将产品技术研发、材料采购、产品生产、销售、客户服务、仓储等多环节的成本进行整体规划和控制,以达到降低企业整体运行成本的目的。(2)建立约束与激励机制。成本存在于价值链的每个环节,成本管理与控制主体并仅限于高层管理人员与财务部门,而应当包括全体员工。民营企业应当让员工树立成本意识,实行成本责任落实到人,让全体员工成为成本管理控制的主角,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员工参与成本管理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鲍长生:《我国民营经济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探讨》,《现代管理科学》2011年第11期。

转型升级的民营经济 篇10

广东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时期,面临提高经济发展素质的艰巨任务和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有利于加速集聚各种资源要素,有效整合区域资源,促进产业同步、资源共享,促进粤东西北地区的振兴步伐,有利于推进城乡统筹及改善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条件,有利于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广东县域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发展动力转向新的增长点的背景下,广东县域经济转型与升级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

一是国际经济结构调整与深化发展。

世界范围内产业转移加快,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不断深化,为广东县域在更高层次上承接国际先进产业转移开拓了广阔的空间。特别是新一轮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为县域地区发展创造了条件,接受产业转移的县域可以通过规划高水平的产业园区,形成新的产业特区,加大吸引新项目与新产业进入的力度,努力提升本地产业发展层次。

当前国际经济结构调整的总趋势表现为:(1)农业比重下降,工业和制造业比重有升有降,服务业比重上升。(2)企业内部生产组织方式从传统的大批量生产转变为柔性生产。(3)产业结构高科技化是信息经济时代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趋势;(4)世界各国产业结构开放的程度日益深化,各国产业结构的关联性和互动性增强;(5)产业结构的开放效应不断提高,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就越强,国际生产专业化分工深化。

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发达国家为了抢占全球经济的制高点,在强化高新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的同时,通过国际生产网络的扩张推动了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中国家也利用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世界产业结构正在向高科技化、服务化的方向发展。这一切都给广东县域地区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县域地区可以充分利用生产网络接入全球产业体系,更好地促进自身的转型与升级。

二是国家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国家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国家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的态势保持不变,为广东县域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特别是中央将经济工作的总基调确定为“稳中求进”,且全国、全省发展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经济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广东县域可以充分利用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提速发展。

国家积极开展新一轮对外开放,经济发展基本面良好。“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处于推动科学发展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成为工作重中之重,扩大内需战略将进一步实施,为广东县域地区产业转型与升级提供良好的条件。

三是广东加快区域转型与协调发展。

从2003年到2014年期间,广东省委、省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关于我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试行)》、《东西两翼经济发展专项规划》以及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等,推动山区、东西两翼与珠三角的协调发展。其中,广东省委、省政府推出了产业与劳动力“双转移”战略,用500亿元左右的资金推动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同时,设立规模为121亿元的粤东西北振兴发展股权基金,以破解科学发展难题,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新一轮大发展和经济社会转型。

广东经济转型升级已成大气候,珠三角区域一体化格局加速形成,区域间产业合作、创新互动更趋活跃。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双转移”政策、“文化强省”战略、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及一系列惠民措施的深入实施,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广东县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从广东县域发展的情况来看,经过多年的持续发展,广东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支撑能力不断增强,民生持续改善,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大。特别是广东沿海县域地区所处的区位、沿海、海岸、海港、海洋资源等众多优势,加上一系列大型项目进入,将加强其与周边城市与区域的空间联系,有望成为新一轮广东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广东县域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一是国内外发展环境的不确性因素增加。

综合分析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广东正从规模扩张主导的经济高速增长期转入结构调整和质量效益主导的经济平稳增长期。这也意味着未来广东县域经济发展将进入以结构调整与质量效益为主导的发展新阶段。

然而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围绕资源、市场、技术的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出现新动向,对出口创汇型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不确定性上升,国际市场陷入低迷,保护主义倾向更加突出,能源资源竞争日益激烈,传统行业产能过剩和新兴产业发展不确定性等是广东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来自国际大环境的挑战。

加上国内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经济面临较严重下行压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为迫切,对广东县域经济发展也带来相当大的压力和挑战。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动荡已经波及实体经济,造成中国外需市场明显减弱,这对广东县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构成一定冲击。特别是一些出口依赖程度相对较高的企业首当其冲,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也将增多。一些服装、纺织、非金属制品的出口减少,这也势必影响到企业未来的投资计划。

二是广东县域发展要素瓶颈日益显现。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格局步入新一轮调整,国际发展环境和市场变化复杂,对广东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不可预见性。特别是土地、资金、人才、环境等要素制约趋紧,通货膨胀风险依然存在,对各县域经济发展提出了重大考验。

另外,广东县域经济过去依赖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实现高增长的模式将难以为继。与长三角和其他发达地区相比,广东县域经济的产业整体规模偏小,产业结构层次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调结构难度和压力会更大。

三是广东县域面临内部与周边竞争加剧。

上一篇:电网电压稳定下一篇:社会工作实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