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建设金融管理

2024-05-14

信息化建设金融管理(精选十篇)

信息化建设金融管理 篇1

一、框架的建设是金融管理实现信息化的基础

金融管理信息化就是金融管理部门的领导在金融业务处理系统的辅助下、合理而科学的应用通讯技术与网络技术,去完成对金融管理公文传递、信息资料的采集、金融风险的检测与预告、对风险指数的评价,以及自动化、信息化处理决对策确定等工作内容,金融管理信息化可以被视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行为,其使各种类型的数据信息在金融管理进程的各个环节得到切实而全面的应用。此外,金融管理信息化矿建的建设,将金融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包含进去,而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有三大类型,分别是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基础设施;金融机构具体可以分为两大分支,即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所谓的金融市场就是指货币与金融衍生品所处的经济市场;金融基础设施一般包含支付、清算与会计体系。

总之,金融管理信息化框架是上述各种要素的整合体,其将各种金融管理内在检测指标清晰而完整的呈现给金融行业的管理人员,这些指标有金融业发展指标、流动性指标、盈利能力指标、风险状况指标以及信用状况指标。本文作者主观的认为,金融管理信息化框架的建设,对金融管理信息化体系表现出极为强烈的依赖性,因此只有做好金融管理信息化体系的建设工作,使其具有极高的科学性与完整度,那么金融管理信息化框架才会完成对金融管理理念以及管理形式的调整与改进这一系统性的工作项目,此时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框架的实用性充分的彰显出来。

二、浅谈我国金融管理进程中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

要落实金融管理信息化框架的建设工作,各种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是极为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这是对现行金融管理状况的调整与改良,在我国目前众多金融行业管理信息化框架建设的工作中,经常应用的信息化技术有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这些技术的使用提高了该框架建设的效率,同时提升了自身的应用价值。

我国很多金融行业对上述信息技术进行积极的应用,并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效,特别是在信息化硬件建设领域发挥的优势是极为显著的,这是主要是因为信息化技术能够将参与金融管理工作的计算机以及网络系统进行改进与升级,有针对性的对金融信息资源进行整理合并,在此基础上,基础性的金融信息化体系被顺利而有效的打造出来,此时金融管理工作的效率也得到一定的提升。其实,无论是对金融行业的内部,还是对其总部与分部而言,信息化硬件渠道的打造,使计算机等信息化技术在应用之时所取得效果达到了最大化,金融行业的事业获得了更好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信息化人员也得到了培养与锻炼。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一些问题是存在的,只是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例如在金融信息化管理的进程中信息化应用标准的建设方面存有极为显著的问题,当然深入探索下去,很多概念不清的问题是长期存在的,这就给金融信息化管理框架的建设工作带来很大的障碍;再者,金融资源安全问题也应该作为金融行业管理者极为重视的关键性问题之一,这一问题的形成势必会扰乱金融信息化管理矿建建设的有序性,给金融行业带来一定经济损失的同时,对其社会形象造成损害与破坏。

三、探究金融管理信息化框架建设的途径

1. 拟定科学性的金融管理信息化计划方案

金融行业的管理者应该准确的对经济市场的行情进行分析,拟定完善性、发展性的战略计划,积极开展组建金融管理结构矿建以及程序的建设工作。为了提高金融管理信息化框架完整度与稳定性,该战略规划应该是系统性且全方位性的,这就对金融行业的管理者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求其对中国金融系统未来的发展模式进行科学的预测,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对整体框架、信息化技术标准、员工之间的合作关系、金融岗位的分配进行调配;此外,金融电子化系统的翻新与改良,是对信息化时代的追随,此时金融行业信息化管理的框架以及程序得到了最优质方案的辅助,加速了金融信息化管理事业发展的进程。

2. 使金融信息技术标准体系明确化

金融信息技术实现标准化具有很多优势,使很多金融业务的运行更具便捷性,这样即使不同的时间段或者是不同的地理位置所形成的各种苛刻要求也得到了满足。这一体系的明确化,大大缓解了从事金融行业工作人员的压力,在节省人力资源的基础上,降低了成本,达到提高金融管理工作效率的目标。金融信息技术标准体系的明确化,降低了对系统管理的工作难度,易于管理便于操作。

3. 竞争体制的应用,使分工与协作更具合理性

我国众多金融机构在对任务与人员进行分配之时,因为分配的形式相对单一化,那么这样的分配相对缺乏实效性。而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分工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使金融这一服务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这与竞争机制是息息相关的。如果将竞争体制融入于金融信息化管理框架建设的工作进程中,员工与员工之间就会形成公平而激烈的竞争关系,也就是说,制度的引进与应用,使金融领域的分工工作更具合理性。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与创新的21世纪,金融信息化管理框架建设的工作效率也显著的提高。总而言之,在金融信息化管理矿建建设的进程中,竞争体制发挥的实际作用是不容小嘘的,大幅度对成本进行压缩的同时,使金融机构更加专注于自己的中心业务。

4. 培养与金融客户之间的关系,使服务实现最优化,积极对客户关系进行管理

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金融市场的运营与发展,均离不开客户的支持,因此为了做好金融信息化管理框架的建设工作,做好与金融客户之间的关系是极为重要的,使客户获得最满意的服务。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金融行业之间的竞争不只是体现在技术开发创新以及设备引进使用上,搞好与客户之间的关系这已经成为新型的竞争要素,因此,金融机构应该提高对客户关系管理与维护的重视程度,借此途径去提高金融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市场竞争力,最终实现对金融信息化管理框架建设健全的伟大目标。

四、结束语

其实,真正做好金融管理信息化框架的建设工作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系统性、复杂性工程,这一矿建的建设健全所发挥的作用是极为显著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可以看作是金融风险得到有效预防与控制的战略性手段之一,在其辅助下,各种类型的金融业务平稳、康健、迅速的发展与运行。其实使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框架顺利完工的对策与途径也是多样化的,例如积极的对金融业务专业知识人员进行培养,采取有效的措施与手段提高金融系统的安全性能,以确保金融信息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张艳妮,何桂芳,阙波.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框架研究[J].武汉金融,2012.

[2]李晓东.计算机技术在金融管理体制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信息化,2013.

金融行业信息建设存在问题 篇2

2、金融信息化建设中,金融企业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难以得到解决。如国内众多的银行卡之间要实现互联互通,似乎需要经过一番长途跋涉。其实,为了实现银行卡的互联互通,中国人民银行早就牵头组织各商业银行共同出资成立了银行卡信息交换中心,以解决各银行之间的 ATM和POS机的共享问题。可是真正要实现联通的时候,各银行又都在盘算自己的利益。因为银行卡的联通意味着小银行可以分享到大银行的资源,大银行当然不愿意了。因此,金融企业的互联互通,必须找到一种市场驱动机制来谐调各方的利益,找到最佳的利益平衡点。

3、服务产品的开发和管理信息的应用滞后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业务的快速发展。目前国内金融企业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偏重于柜面的负债、核算业务的处理,难以满足个性化金融增值业务的需要。同时,缺乏对大量管理信息、客户信息、产业信息的收集、储存、挖掘、分析和利用,信息技术在金融企业管理领域的应用层次较低,许多业务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还处在半信息化的阶段。

4、网上金融企业的认证中心建设速度缓慢。目前中国各金融企业的客户很多,都是网上的潜在客户,然而由于国内金融企业在建设认证中心的意见上难以实现统一,使得网上金融的认证标准没有统一。而外资金融企业又虎视耽耽,一旦外资进入,美国标准、日本标准将在中国大地上大行其道。分析人士认为,网上认证中心不解决,那么网上金融将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网上金融。

信息化建设金融管理 篇3

【关键词】金融信息化 金融审计组织 管理模式

一、前言

金融的发展离不开信息现代化。当前越来越多的金融领域因为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金融创新数不胜数,比如互联网金融、APP、电子商务金融等新金融组织形式不断出现。金融审计组织管理模式也受到较大影响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传统手工条件下的审计技术无疑面临重大改革压力,尤其是审计对象的信息化变革飞快,要求审计办组织审计手段必须信息化,否则审计人员与现实审计对象不相符合,必然面临进不了门、打不开账的无奈局面。这样的背景下审计技术创新变缓,审计手段的信息化,没有做到用科技强审。直接的后果就是“病毒”免疫系统无法识别、确认,功能无法发挥。

金融信息化的出现大大加快了金融领域创造信息、传输信息以及信息融合的速度,其具备的信息海量化、海量集中化、集中共享化三个方面的特征,如果金融审计组织管理形式不做出与之相适应的调整,就跟不上当前金融行业发展的形势,起不到发挥金融审计的独特作用,不能履行国家治理职能,社会影响可想而知。

二、金融信息化对审计组织管理中风险控制能力的影响

某种意义上,国内大型商业银行的信息化水平已走在国际化的前列,建立了以电子记账系统为核心是全国各家商业银行基本做法,外围以业务管理系统作支撑的实时综合业务系统,以及面向主题主要服务于前端应用和决策分析的数据仓库管理系统。换句话说,要审计这样的金融组织,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审计信息数据的海量集中具有很强的便利性,同时也是审计风险的集中之处,需要重点关注。高度信息化、数据高度抽象化,意味着风险防控难度加大,造成实质性测试中的误受风险和误拒风险均有所提高。但是核心系统和业务系统之间,以及业务系统与业务系统之间对同一实体的数据字典描述都不尽相同,比如“币种”这一字段可能在各个系统内的编码都不一样,而且由于在构建流程化银行方面,各家银行进展程度不一,造成核心记账系统和业务系统普遍存在数据更新不一致的现象。这些信息化带来的新的问题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误受风险和误拒风险,给审计组织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金融信息化对审计组织协作方式的影响

金融信息化的三个特点都对审计项目组织协作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据的大集中愈发凸显了总行“龙头”的重要性,目前可以说数据集中在哪里,哪里就应该成为金融审计的切入点,但是数据的集中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把我们审计密切关注的信息聚拢在一起,同时也带来审计压力的聚集。如果总行数据集中分析这一环节卡住,直接影响到线索核查环节和问题反馈环节的效率,容易导致“无米下锅”和“导航失灵”问题的出现。在目前“集中分析、发现线索、分散核查、系统研究”的金融审计方法论指引下,实质性审计测试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流水线性质的作业协作流程,如果“龙头”作用起得好,整个审计流水线都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如果不能完全发挥集中分析的指挥棒作用,会直接影响到下游流水线作业。因此在信息化条件下,金融审计项目实施组织方式就必须由网状结构逐渐向“总——分”结构靠拢,向数据集中的地方倾斜。

共享是信息化带来的一大便利,目前各家金融机构搭建的“总行——分行——支行”三级互联网络为审计共享搭建了物理共享链路。审计共享包含了两个方面,分别是实时审计数据共享和实时审计模型共享,通过联网审计,分布在不同地域的审计组可以同一时间看到同一份数据拷贝,使审计组不必拘泥于地域空间,即便在核查问题的同时可以在审计延伸地区的被审计单位分支机构就地开展二次分析工作,并且就延伸中发现的一些新的情况和苗头性问题,立即补充完善审计思路,完成审计模型的二次开发,并且通过物理共享链路与总行审计组和其他分行审计组实时共享,为扩大审计成果创造有利条件,实现完全意义上的远程审计与现场审计完美结合。

数据的“亚实时”集中也使金融审计关口前置成为可能。跟踪审计的精髓在于事前审计与事中审计、事后审计的有机结合。数据作为金融行业日常业务经营的外在表现,它的快速集中为审计的及时介入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尤其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金融行业,受到宏观政策影响的波动比较大,而且宏观政策在落实成效方面也往往最先体现在金融行业,在这种前提下,实施金融跟踪审计的意义就更加突出,所以金融审计组织协作机制完全可以日常化、常规化,通过实时监控金融行业业务开展和资产质量变化情况,认真研究国务院领导关心的重大问题和社会关注的金融领域热点,使跟踪审计忠实服务于宏观调控,发挥金融审计揭示风险、维护安全的长效机制。

四、金融信息化对审计资源配置方式的影响

金融审计时间紧、任务重是有目共睹的客观现实,在金融高度信息化的条件下,如何合理配置审计资源是一个亟须探讨的课题。金融信息化对各个审计阶段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审计调查阶段,数据准备工作被摆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很大程度上审计效率高不高,审计项目成果多不多与数据准备工作质量的好坏有直接关系。在这一阶段,需要组织既懂业务逻辑又懂数据分析的审计人员先期进驻被审单位,完成数据采集整理、标准化以及消除信赖过度风险的分析性验证,同时在以上基础上还要根据审计工作方案,完成视图切分、访问权限配置等工作。因此就整个审计过程来说,在人力资源配置、时间完成时限方面就必须向审计调查阶段倾斜,才能保证后续的审计实施阶段的工作效率。

信息技术能使组织超越时空局限达到组织目标。时空的制约是传统组织设计过程中关键性障碍,而电子通信技术能为组织成员超越时间和空间提供帮助。在审计活动中,审计组织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横向通信和协调功能都可以通过电子技术来实现,从形式上使组织变得更加开放和分散。组织的每一个成员可以分布在不同的地点,这种理想的“敏捷”型组织只有在信息化条件下才能够实现。此外,信息网络的开放性、交流性也促使不同审计组织之间寻求建立新的合作关系,形成新型审计组织形态。

组织管理的前提是承认组织支配资源的稀缺性。具有复合型知识架构的审计人员目前来看仍是一种稀缺资源,加之审计任务千变万化,时限要求越来越短,传统僵化的组织既难胜任,也不经济,因此信息化时代的审计资源应该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进行调配,以审计项目为中心,组成虚拟的动态的团队联盟。它的主要特征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随审计项目的需要而产生和随审计业务的终结而解散,通过业务包干、风险各担、责利对等、整体协作和优势互补的柔性管理方式来组织整合审计资源,实现审计团队投入产出比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杨京钟.基于政府金融审计的政策取向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2]陈静修.完善金融审计对经济安全的意义与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03).

[3]王小波.加强地方金融审计的几点思考——基于甘肃省的现状分析[J].财会研究.2013(12).

信息化建设金融管理 篇4

一、信息化建设在金融管理中发挥的主要作用

1. 金融信息化促使货币形态和职能的改变

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了等价物的交换, 这就是货币, 是随着社会形态不断发展衍生出的金融产物。在现代各个国家都开始统一货币, 市面上最流行的就是纸币, 但是随着金融信息化的不断推行, 货币形态和职能不断发生改变, 原有的实物货币已经演变成数字货币, 大多都需要银行系统的支持, 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交易。纸质货币的流通会受到空间和地域的限制, 而且较为抽象, 而数字货币则不会受到这些因素的限制, 拥有者只需要利用电子账户就可以实现货币的转账与消费, 但是必须要由银行或金融机构作为中介。

2. 金融信息化促进了金融机构的演变

随着金融信息化的不断实施, 金融机构不再需要花费大量资金建造营业场所, 只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开通网络运营网点, 不仅减少了成本投入, 还提高了办公效率, 其中最为成功的就是手机银行、支付宝等, 快速推动了金融机构的演变。

3. 金融信息化促进了金融市场体制的完善

随着金融信息化的实行, 信息收集能力和处理能力也在不断增强, 也不再受到空间和时间的影响, 不断促进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发展, 加速了全球经济资本的流动, 有效促进了金融市场体制的完善。

二、当前我国金融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早在上世纪70年代, 我国少数金融机构就开始引入金融信息化模式,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银行, 金融业务不断扩展, 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 银行等金融机构就开始引入计算机管理体系, 初步实现了计算机对金融数据的处理, 再到上世纪90年代, 大多数金融机构都开始实现了金融体系联网操作, 有效提高了金融数据的处理效率, 而如今金融机构都实现了信息化管理, 通过网络进行金融数据的处理和传输, 不仅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 还建立了覆盖全国范围的金融电子化信息服务体系。当前我国金融信息化发展现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 我国大多部分金融机构初步实现了网络覆盖, 各个城市之间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金融数据的传输和分享, 完成了联网建设;第二, 当前我国各个城市的金融机构基本都实现了信息自动化处理, 银行电子账单可以自动结算, 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迅猛, 各个银行之间也可以自主转账和办公, 而且各个金融机构都实现了外汇业务自动化, 报文都可以直接收发;第三, 随着人们保险意识的增强, 我国保险行业也开始快速发展, 积极引入信息化系统, 各个保险机构都实现了网络自动化办公, 用户可以自主上机处理各项保险业务;第四, 当前我国证券行业也基本实现了无纸化电子交易, 引进了证券信息化管理体系, 实现了全国证券营业网点的联合办公;第五, 电子化营业网点的出现, 已经逐步取代了传统营业模式, 用户可以在系统平台上输入自己的账户和密码, 自主进行业务的办理, 有效提高了办公效率。

三、当前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些年的发展, 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较大进步, 但是由于我国起步时间较晚, 金融信息化体系尚未健全, 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是较大的, 我国必须要正视在金融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要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 这样才能实现金融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那么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金融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国外发达国家对我国实行技术垄断, 导致我国计算机技术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不同的金融机构都在开发自己的金融信息管理系统, 尤其是各大银行之间的计算机系统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和动态交互, 这样就严重抑制了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同时我国金融信息化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健全, 无法实现统一的建设标准, 使得现有标准和体制无法满足我国金融信息化的发展需求。

2. 金融企业的电子信息化建设问题较多

由于我国金融机构较多, 不同体系的金融机构难以实现互联互通, 小型金融机构可以分享到大型金融机构的资源, 但是由于利益收益不同, 许多大型金融机构总是不愿意处理此类业务, 这就使得金融企业的电子信息化建设难以实现。同时, 电子金融企业的网络认证标准不同, 没有一个统一的体制, 这也就容易给外资金融企业带来机会, 导致国内金融机构的竞争压力增大。

3. 金融产品开发和服务体系相对落后

由于我国实际国情的需要, 国内大多数金融企业都将重点放在柜面业务方面, 并没有加强对金融产品的开发和服务体系的创新, 这样就使得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层次较低, 无法有效促进金融业务的发展, 而相比国外金融机构, 更多重点是放在金融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研发方面, 可是实现自动化办公, 提高了工作效率。

4. 金融信息化系统安全性能较差

随着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不仅带来了更多便利, 也带来了更多风险, 金融数据业务开始实现集中处理, 这样就使得金融技术风险的增加和集中。同时国际金融市场已经初步实现一体化发展趋势, 而国内金融系统也在不断实现互联互通, 这样就给金融体系统一管理和控制带来安全问题, 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 金融信息化风险的类型不断增加, 而我国专业的金融人才较少, 无法有效实现对金融体系的安全监管, 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较低。

四、健全我国金融信息化体系的具体对策

想要解决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 提高我国金融信息化技术, 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那就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1. 加强金融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完善

当前我国政府必须要加强对金融信息化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 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发展战略规划, 要有充足的理论依据, 为金融信息化建设指明方向。同时, 还要加强各个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 制定统一的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 从而实现金融信息的共享和互动, 满足金融信息化的发展需求。

2. 加强金融业务的电子化和综合化

当前我国政府必须要加强对金融信息化建设的干预, 相关部门要对金融市场进行整合, 平衡金融机构之间的利益关系, 要促使各大金融机构之间的紧密合作。同时, 政府也要牵头建设跨系统网络的互联平台, 各个金融机构都可以通过平台来处理各自的业务, 实现金融业务的综合化发展。此外, 金融企业也要加强对金融产品的研发, 要积极鼓励自主创新, 将信息化建设作为重点, 提高自身服务质量, 满足客户的基本需求。

3. 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防控能力

金融企业必须要加强信息安全的提升, 要建立金融数据信息备份中心, 培养专业的金融信息人才, 要定期对金融人员进行培训, 增强其风险防控意识, 同时还要加强金融监管的力度, 政府部门要定期对金融机构的业务进行审查, 不断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防控能力。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 想要解决金融管理中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政府和金融机构要加强合作, 政府必须要制定统一标准和规范, 金融企业也要加强金融产品的研发和创新, 要依托网络技术来促进金融业务的拓展。

参考文献

[1]刘珂君.金融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4 (10) .

[2]梁靖.浅析金融信息化管理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13 (05) .

[3]刘晓旻.浅析金融业信息化发展趋势[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2013 (01) .

[4]秦华.关于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教育 (职教版) , 2012 (10) .

信息化建设金融管理 篇5

1.由于现货市场和衍生品市场在多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衍生品信息系统的建设也存在差异。与现货信息系统相比,下列信息系统中属于衍生品特有的是()。

A.风控管理系统

B.结算系统

C.账户管理系统

D.做市商系统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2.期货公司一般部署()套主席系统,负责公司大部分客户的交易、所有客户的结算和风控。

A.1

B.2

C.3

D.4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二、多项选择题

3.在期货交易的网络中,期货公司交易系统与期货交易所之间通过()连接。

A.专线

B.局域网

C.卫星

D.广域网

您的答案:D,B,A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4.在股票期权系统中下列属于日终风险控制模块的有()。

A.参数管理模块

B.担保品管理模块

C.报表管理模块

D.违约管理模块

您的答案:C,D,A,B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5.关于我国证券公司开展金融衍生品业务的发展现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目前证券公司主要参与的金融衍生品包括股指期货、股票期权、商品期货等

B.证券公司可以直接开展股票期权业务

C.证券公司可以通过IB方式通过期货公司参与股指期货、商品期货业务

D.证券公司可以直接开展股指期货业务,但须以IB方式通过期货公司参与商品期货业务

您的答案:B,A,C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6.下列系统属于期货公司内部核心系统的是()。

A.交易系统

B.行情系统

C.结算系统

D.风控系统

您的答案:B,D,A,C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三、判断题

7.现货市场交易账户的开立由中国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负责,而衍生品交易账户的开立由各交易所负责。()

您的答案:正确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8.在进行期货交易时,普通投资者可通过网上交易方式进行期货交易,机构客户可通过专线方式连入期货公司进行交易。()

您的答案:正确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9.逐日盯市指会员每个交易日按期权合约的结算价格及客户的未平仓空头合约数量计算维持保证金,保证收取的维持保证金能够覆盖次一交易日的价格波动风险。()

您的答案:正确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10.广义的“金融衍生品”是指利率、汇率、权益、信用等基础性金融工具的衍生品,与商品衍生品相对。()

您的答案:错误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信息化建设金融管理 篇6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中国经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要求,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主要取决于我国的国际经济地位及法律体系的国际认可程度。此次论坛以法治建设视角探讨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以及金融司法实践中程序疑难问题,以指导金融法治建设。论坛将邀请中央机关有关部门领导、法学家、金融家、地方金融实务部门、诉讼程序方面专家和优秀民营企业家代表等共同参与,以“金融法律服务与管理创新建设”为主题,探讨两者的互动关系。在本届论坛成功举办的基础上,还将形成每年一次的金融法律管理与创新论坛会议机制,落户上海,为上海金融法治环境建设作出积极贡献,使上海金融经济在中国和世界金融经济中成为重要力量。

本次论坛分为领导讲话、嘉宾主题演讲、嘉宾和与会人员互动(提问和解答结合)三个阶段,邀请讲话的领导与演讲嘉宾包括:中国行为法学会金融法律行为研究会会长张穹(副部级),中央党校研究生院院长卓泽渊教授(正厅级),上海金融法制研究会会长倪维尧(正局级),上海市法学会诉讼法研究会会长、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一级高级法官张海棠(正局级),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金融庭庭长杨路,上海浦江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肖兴涛,华夏银行上海分行行长夏小华,北京股权投资公司总经理、经济学博士金维虹,上海市法学会诉讼法研究会副会长、上海李小华律师事务所主任、高级律师李小华等。

主题演讲嘉宾将围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机遇与挑战、金融服务创新与民营资本的前景与展望、金融服务创新与金融消费合法权益保障、金融刑事司法保护与服务、金融诉讼程序疑难问题探讨五大主题发表演讲。

信息化建设金融管理 篇7

针对缺乏一个功能完善、整合度高、渠道统一的信息服务基础平台, 通过电子化手段进一步提高信息交流、行政审批效率的需要, 去年以来, 人行银川中心支行开始着手加快“宁夏金融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自2014年1月下旬, 平台建设的一期工程即“电子公文交换系统”正式上线运行, 实现了宁夏金融信息服务平台无纸化办公, 人民银行与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之间公文往来效率显著提高, 充分发挥了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的作用。

据了解, 根据国家和人总行对金融业信息化的发展规划的要求, 人行银川中心支行将加快推进宁夏金融系统内部的信息化建设作为中心支行的重点工作, 自去年7月以来, 依托既有的银川市金融城域网, 采取宁夏辖区人民银行、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银联等单位共同建设、共同使用、共同运维的方式建设宁夏金融信息服务平台, 实现电子化行政审批、数据交换、公文传输、协同办公、信息共享等功能。按照设计方案, 平台项目建设规划为两期分步实施。一期完成基础框架, 实现包括金融信息服务门户的基本栏目、电子公告、电子邮件、文件交互、公文传输等基本功能, 并开展试运行。二期完成数据交互、行政审批等系统功能的后续开发和完善, 并在宁夏全区推广使用。

人行银川中支办公室主任李文靖告诉记者, 目前, 通过平台一期工程的建设应用, 人行银川中支可向国开行与农发行宁夏分行、各国有商业银行宁夏分行、各股份制商业银行银川分行、邮储银行宁夏分行、宁夏银行、宁夏黄河农村商业银行、石嘴山银行以及各村镇银行共16家金融机构进行电子文件交换, 可交换的文件类型有行级发文、处室发文、金融简报以及专题会议纪要。以往要两三天才能收到的纸质文件, 现在瞬时即可到达。截至3月末, 宁夏各金融机构通过该平台已接收报送公文130份, 发送各金融机构行级公文90份。

金融信息系统安全体系建设研究 篇8

通过以往的经验总结, 一套相对完善的信息安全体系通常包含信息安全组织体系、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和信息安全技术体系三个部分。

一、信息安全组织体系

信息安全组织体系的建立及实施能够明确信息安全管理中各环节的工作重点, 实现更好地依靠信息技术管理金融信息系统安全平台。安全预警、安全监控、安全防护及响应和安全反击是信息安全组织体系中的四个重要步骤。

(一) 安全预警

安全预警体系的建立, 能够有效降低各种安全威胁对金融信息系统的影响。确保管理者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在威胁发生前加以阻止, 从而避免造成业务中断、客户信息泄露等一系列金融行业公众信誉有损的危害。

(二) 安全监控

建立安全监控体系, 对金融信息系统安全进行实时监控, 及时发现攻击行为、系统异常、系统漏洞等安全隐患, 并能够生成完整的信息安全日志。安全监控体系根据监控方式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基于实时性的安全监控、基于智能化的安全监控、基于可视化的安全监控、基于分布式的安全监控四个方式。通过实时监控提高系统运行安全程度, 提升硬件资源的效率;合理使用信息处理的相关技术处理信息流中出现的安全事件, 提高安全保障系统中报警的准确率;通过曲线图、数据报表、结构图等方式, 提供完整的攻击日志, 实现对攻击行为的追踪, 便于直观地对安全事件进行分析。切实提高操作员对入侵监控的理解, 保障高效的管理安全系统。

(三) 安全防护及响应

金融信息系统安全异构属性的保障, 常通过采用不同的安全技术和品牌产品来实现。通过安全防护及响应体系的建立能够及时响应和优化系统的安全防护策略。通过对安全、网络等设备及安全和业务系统的检查, 提出合理的安全策略优化分析报表, 及时提示安全管理人员或厂商对其自身策略进行优化调整。通过对各种安全响应协议的支持, 实现相关的安全防护技术策略的自动交互, 并及时从全局的角度对安全防护提出响应, 从根本上解决误报问题, 在出现安全事件和故障时, 及时调派安全服务相关人员对系统进行安全加固。

(四) 安全反击

一套完整的安全反击体系由对安全事件的取证和追踪反击两项组成。通过对系统安全事件的取证实现对事件的日志存储、分析。在做好安全取证的前提下, 通过对设备状态的关联分析、专家讨论后, 针对不同类型的攻击, 准确定位攻击源, 从而采取有效手段对攻击源进行反击控制。

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构建

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是保障信息安全的重要环节。在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前提下, 加强预警、监控和安全反击, 才能保证信息系统安全、高效运行。因此, 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是确保信息系统安全的重要基础。在新建安全管理体系时, 秉承技术与管理并重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法规, 配合相应的管理工具, 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三、信息安全技术体系

在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还要全面提升信息安全技术体系的建设, 做好金融信息安全治理、第三方管控、信息内控等解决方案。

(一) 金融信息安全治理

基于金融信息系统的特殊性, 金融企业用户和服务提供商应当协商进行信息安全治理来达到支持业务需求和信息安全保障的一致目标。信息安全治理类似于IT治理, 都是以确保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为目标的。随着新的法规法案的颁布, 对金融企业管理要求的提高会增加金融企业安全治理的需求。金融企业用户应当制订符合自身发展的信息安全规划, 投入适当人力对IT系统进行定期评估和审计。

(二) 第三方管控

对信息服务供应商的从业资质及技术水平进行深入的调查评估, 其中包括事件管理、业务连续性、灾难恢复等方面的策略、流程和规程, 相关设施等的审查。供应商应对自身策略和规范的执行力进行评估。考察供应商是否有符合标准的安全管理能力。

(三) 信息内控

加强对业务信息系统进行信息内控, 建立IAA (Identification, Authentication and Access) 体系对用户身份认证访问控制管理与审计。创建用户角色和职务列表, 记录用户的所有操作并强制性审计。从制度上完善对用户工作职务变更与中断进行管理。在金融行业管理层, 制定信息安全保障策略, 做出如何执行金融企业安全战略的决策, 确定IT治理和控制的整体方法。在业务层对特定业务活动进行控制, 尤其是对于IT应用系统关联紧密的业务过程。在IT基础层, 对网络、数据库、操作系统以及存储设施等采取一般性IT控制。不完善的变更管理会破坏IT基础层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四) 业务连续性计划

制定满足金融企业自身特点的业务连续性计划和策略, 提供为实施应急响应、数据备份、灾后恢复操作的流程规范, 确保在紧急情况下做出适当响应。业务连续性计划通常包括启动项目、业务影响分析、确定恢复计划、制订业务连续性计划、测试和演练、维护和更新计划6个步骤。在项目启动阶段要提前做好资源调配和调研工作, 明确管理层级、操作员权限, 制定出详尽的项目实施计划;业务影响分析主要是对公司业务流程进行分析和评估影响程度;恢复计划制订时需要从技术、流程等方面制定可操作的应急管理组织预案;灾难恢复预案主要包括灾难恢复的时间和范围、灾难恢复组织架构、联络清单、应急处理流程、事件通报流程、损害识别和评估流程、灾难宣告流程、核心金融信息系统恢复流程、业务恢复流程、重续运营管理流程、灾后重建流程、灾后回退流程、计划内切换与回退流程等。

金融信息系统安全的建设, 重在预防。出了问题再进行补救已经造成不良影响。因此, 金融行业应该更加重视对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从业务出发, 将风险管控贯穿于信息流的整个过程, 及早建立合理的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体系, 有针对性地防范风险。

摘要:随着金融信息系统的发展, 系统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增强系统安全性成为了保障系统准确、高效运行的重要环节。本文从金融信息系统安全体系建设的角度出发, 分析了系统安全体系中几个必要环节, 提出了相关建议和管理措施。

保定市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调查研究 篇9

(一) 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

目前随着各中小型商业银行对农村金融市场的逐渐重视, 保定市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是实现了数据大集中, 降低了基层金融机构信息系统建设的成本和风险, 为农村金融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二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内和机构间均实现了互联互通, 快捷方便的金融信息化网络初步建成;三是信息化系统建设速度大幅提高, 尤其是农村合作社新系统的使用, 有力地推动了保定市农村金融信息化的发展;虽然县域以下金融机构是各金融机构的神经末梢, 主要支持农村经济建设,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 农村金融营业网点密度远远低于市区, 而真正意义上的农村金融信息化网点更加稀缺。

(二) 农村金融信息化程度参差不齐。

虽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信息化程度较高, 但是其营业网点逐渐收缩至县城。邮政储蓄银行成立较晚, 运行机制尚未理顺, 其支农作用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发挥。农村信用社实力不断壮大, 营业网点较多, 由于先天实力不足, 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至今仍没有纳入全国结算渠道, 电子银行没有上线, 而且虽然县级金融机构全部接入大小额支付系统, 但乡镇网点大小额支付系统覆盖率几乎为零。各村镇银行由于规模较小, 以托管方式依附于其他银行开展业务, 推动农村金融信息化发展的局限性较大。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农村合作社也是信息化建设程度不高。

二、保定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 资源配置不合理。

各大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进程的推进, 县域网点大量撤并, 导致县域信息化主体和金融服务严重缺位, 加剧了城乡信息化资源不平衡。

(二)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农村金融信息化进程缓慢虽然县域以下金融机构都非常重视信息化的发展, 信息技术投入占整个银行投入的比重逐年增加, 但总体发展速度依然相当迟缓, 研发能力薄弱, 远远跟不上金融服务需求, 不能充分满足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要求。

(三) 科技人才储备不足。

农村金融信息管理职能弱化部分金融机构对科技队伍建设缺少足够重视, 科技人才的培养体制不够完善, 科技人才储备不足。农村金融机构虽然通过近几年大量招收优秀大学生, 缓解了用人紧张的情况, 但是由于营业网点扩张速度较快, 科技人才仍有较大缺口。

(四) 创新意识不强, 农村金融信息化创新力度不够。

县域金融机构真正贴近市场, 他们最了解县域中小企业和“三农”的业务需求, 但受审批权限的制约, 业务渠道单一, 难以依托信息技术进行自下而上的产品创新, 延长了金融产品创新的周期。

三、保定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 完善农村金融信息化体系。

构建一个以人民银行为中心, 农业银行、邮政储蓄等为骨干, 农村合作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为补充的农村金融信息化体系,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一是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农村征信体系、支付结算体系等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二是解决好农村金融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问题。改变传统以县城为信息化建设为中心的思路, 逐步建立以乡镇为金融信息服务中心, 覆盖所有自然村的金融信息化网络, 彻底解决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三是加大人员培训和引进力度。农村金融机构相对于专业性金融机构来说, 信息化的难度要大得多, 对技术人员的要求也较高。加大对现有人员的技术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二) 优化农村金融信息化生态环境

1、加大宣传引导力度, 提高社会认知度。

农村农民对金融新产品认知度低, 是制约新型支付结算工具和金融中间服务发展的重要原因。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新的金融服务方式、服务领域、服务渠道、创新服务产品的宣传力度, 特别是在农村加大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新型金融服务、非现金支付工具、中间业务品种的宣传, 使农民逐渐感受到非现金支付工具、中间业务带来的便利和收益, 并为客户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便利。同时, 要利用自身基础设施优势增强银行的社会服务功能, 不断拓宽服务领域, 壮大自身实力。加强信息技术的窗口功能, 利用信息技术面向农村农民宣传金融知识和金融服务, 提高农民财富管理能力和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

2、加强科技创新力度, 推进基于信息技术的金融创新。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大力加强基于信息技术的金融创新, 提高产品创新能力, 实现由“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应利用信息化手段继续丰富金融服务方式, 拓宽服务领域、拓展服务渠道、创新服务产品、延伸服务对象, 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重视弱势群体的金融可获得性, 支持功能齐全、分工合理、竞争有序的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加大面向中小企业和“三农”金融服务产品的信息科技投入。

3、深化金融业信息安全。

在现代银行的各类风险中, 信息安全风险是唯一能够导致银行全部业务瞬间瘫痪的风险。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加大科技创新、提高金融服务的同时, 一定要做好信息安全风险管理, 做好信息安全发展规划, 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四、保定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趋势

通过不断对农村金融信息化的科技攻关, 将使保定农村金融业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获得持续发展的可靠根基。实现保定农村金融业的网络化经营, 实现多渠道电子银行业务, 开展客户中心、网上银行、ATM、POS、电话银行、网上证券和网上保险等多渠道电子服务方式来服务“三农”。从人才、技术流程等方面建立主动防御的纵深信息安全体系, 建立了设备层、网络层、系统层和应用层的信息安全机制。壮大科技人员队伍, 加强人员信息化培训。最终把保定市农村金融信息化的技术水平、金融服务与创新能力推进到发达水平, 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新经济的成长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赵桂玲.保定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10.

[2]李洪涛.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对策分析[J].信息化论坛.

金融业信息系统灾备建设探究 篇10

每次灾难事件发生都会对灾后恢复提出新的要求。回顾2008年初中国南方雪灾和四川地震, IT专家们强烈要求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同配合、反应敏捷、组织有力、科学施救”的信息系统灾备管理模式, 将灾难恢复提升到管理层面, 以保障业务连续。证券、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的业务是基于大型信息系统平台运作的, 信息系统灾难的发生将使其遭受致命性伤害。由于此业务特点, 金融机构跻身为灾备建设的“领头羊”。加强灾备中心的建设与运维, 成为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长远目标之一。

二、证券公司灾难备份中心的建设与运维

目前, 我国证券公司已基本实现交易大集中, 使交易风险主要集中于公司总部。由于交易系统存在内部非预期故障和外部自然故障, 其潜在风险不可避免。为最大限度防范风险, 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建设灾备中心迫在眉睫。根据信息系统灾备技术原理, 从设计规划、建设、运行维护三方面对灾备中心进行剖析。

(一) 灾备系统的设计规划

实际考察得知:同城灾备中心响应快、重续效率高;异地灾备中心能够在发生大规模灾难时保护企业数据不被灭失。应用实施时, 同城选址要考虑电力、通讯、网络、交通等要素;异地选址还应当考虑自然灾害、服务、人力资源等。如果同城灾备中心能消除主中心大部分风险, 加之异地灾备中心的补充, 将是科学的“两地三中心”方案。同时, 灾难恢复能力应实现实时数据传输及完整设备支持。[1]性能指标主要包括三个:运行性能降低预期<50%, 恢复时间<1h, 恢复点<16min[2]。

(二) 灾备系统的建设

证券业灾备中心建设的主要模式包括自建自管理模式、自购设备外包模式、完全外包模式、共建模式。目前, 国内多数证券公司采用自建自管理模式。对于业务量、数据量多的大型证券公司, 具有自建灾备中心的实力和能力。对于中小型券商, 考虑到初期投入和后期运维成本, 采用部分外包或完全外包的模式建设灾备中心较为合理。也有小部分券商采用自购设备外包模式。无论采取何种模式建设灾备系统, 都是通过备份灾难恢复技术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以中国民族证券公司灾备中心的建设为例, 2006年该公司在深圳证通北京托管机房建设了同城灾备中心, 构建了“两个中心、三级备份”的系统整体风险防控体系, 三级备份指主机系统的双机并行处理热备份、本地二级热备份及灾备中心第三级热备份。

(三) 灾备中心的运行维护

作为企业运营系统的后备保障, 灾备中心的日常运维应做到:定期健康检查、日常运维流程化、规范化管理、应急演练计划可操作、灾备团队效率化。

三、银行灾备中心建设之路

处于数据大集中背景下的银行业, 其灾备中心建设之路与证券业相近。但由于银行业务复杂、种类繁多, 使其灾难恢复任务更加艰巨。目前国有大型银行及多数股份制商业银行都是以自建灾备中心为主, 运用数据远程复制技术, 基本实现“两地三中心”灾备建设。多数银行的同城灾备建设实现了数据零丢失, 然而如何利用异地灾备系统来承担主中心业务运营仍然是银行界专家的研究热点。

灾备建设只是保持银行业务连续性的基础环节, 人员的备份更加重要。一旦灾难发生, 能否及时到达灾备现场, 熟悉操作流程, 启动灾备系统, 接管主中心工作, 人将成为恢复过程的决定因素。营业厅要正常营业以稳定客户情绪, 避免造成进一步慌乱与恐慌。灾备中心启动后, 首先要恢复存取款及消费类相关系统的正常运行;其次是与社会、个人密切相关的, 如中间业务系统等;再次是提供增值服务的系统。此外, 银行至少还要保留一个电子渠道可满足客户的即时需求。从数据备份、系统备份上升到人员备份, 是银行业灾备中心建设工作的重心。

四、为保险企业信息化建设上险

数据大集中是信息化建设的主要趋势之一, 大集中可以提高管理水平、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效率、优化资源、提升竞争力等。然而大集中也带来了风险的集中, 数据中心一个小的故障都有可能影响整个企业所有业务的正常运营, 一旦发生大的灾难甚至可能导致企业倒闭。因此, 为信息化建设上险, 灾备中心建设被提上议程。

纯粹的保险业务比银行、证券业务更为复杂, 每笔业务数据量更大, 数据保存时间要求更长, 但业务实时性要求却没有银行、证券高, 恢复时间目标和恢复点目标要求较低, 所以应当根据自身业务需求, 设定合理的灾备目标和部署方案。可以从最简单、经济的数据备份系统建设开始, 逐步过渡到高端灾备中心。逐级建设灾备体系, 能够集中精力、提高效率、逐步培养管理人才、降低整体成本。以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灾备建设为例:中国人寿采用逐级实现的灾备体系建设方针, 在过渡性灾备建设中主要以满足监管和业务要求以及成本节约为指导, 采用集中加分散的方式进行过渡性灾备建设。集中是指在数据中心机房之间实现数据异地备份。分散是指利用数据库技术实现数据中心的数据实时复制回省级分公司。同时, 对建设中的灾备中心提出了更高的建设标准, 将采取同城备份中心加异地灾备中心的灾备模式来实现数据远程复制。[3]

五、结束语

随着金融业的发展, 对灾备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型机在金融数据中心的应用日趋普遍, 基于大型机的配套灾备方案应用也越来越多。通过查阅资料、与金融业科技工作者交流, 在此对远程灾备新技术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4]

(一) 在进行远程复制时, 由于生产数据更新过于频繁而出现无法同步将更新数据复制到灾备中心, 导致生产端备份数据堆积, 可考虑使用单磁盘卷多进程并行复制技术。

(二) 由于生产磁盘压力过大导致异步远程复制进程无法及时读取生产磁盘的更新数据, 造成远程备份中断, 可通过新型的零中断快速镜像技术来改进。

(三) 在进行远程灾备新技术开发时, 应充分考虑数据急剧增长的备份要求, 注重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兼容性, 降低日后的更新成本。

(四) 远程灾备管理人才的教育应“授之以渔”, 而不仅仅是“授之以鱼”。在掌握远程备份和恢复技术的同时, 能根据发展需求开发新技术, 健全远程灾备系统。

参考文献

【1】GB/T-20988-2007《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12-13

【2】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公司集中交易安全管理技术指引》第四十五条

【3】中国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8《保险业信息系统灾难恢复管理指引》

上一篇:嵌入衍生工具下一篇:关节型机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