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师德建设

2024-04-30

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精选十篇)

高职院校师德建设 篇1

一、当前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存在的主要问题

师德建设一直被党和人民所重视, 特别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的今天, 师德建设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各级各类学校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 师德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是教师队伍中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高职院校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师德师风也不同程度地暴露出一些不正之风。具体表现为:

一是学术舞弊。评职称、申请科研项目、各种评审活动都是学术性很强的活动, 但是, 有些人为了达到个人目的, 弄虚作假、刺探情报, 给评审专家种种好处。有些人为了获取“双师型”教师资格, 甚至花钱购买职业资格证书。

二是言行不端。少数老师在日常生活中, 不注意修饰仪表, 奇装异服, 头发怪异;对学生出口言词刻薄, 甚至说一些消极的言词;把自己不好的情绪带到课堂中来;举止粗俗, 态度傲慢;上课迟到, 下课提前, 课堂上接听电话, 无视学生的出勤和纪律, 师道尊严, 冷淡无情。古人云:“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其身正, 不令则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教师的不良言行势必严重影响自身形象, 导致教育效果差。

三是只教书不育人。“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之道,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师德不立, 其教不成”,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 高尚的师德是实现教育根本功能的前提, 可有的教师认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某职能部门的事, 没有自觉地把德育贯彻到教学中来。对学生的违纪现象, 不道德行为视而不见, 放任自流, 严重违背教师的职业道德。

四是热心“外快”。有些教师的主要精力没有放到本职工作中, 甚至以各种借口逃避教学工作而热心于到企业兼职、挂职, 搞讲座, 甚至炒股, 搞其他第二职业以获取更多的“外快”。

五是利用教师身份之便谋取私利。有的教师以好处来衡量学生的操行, 成绩和文凭。得好处的教师为学生随意开绿灯, 特别是实验成绩, 多凭印象给分。有的学生可以不进校门学习, 但照样可以拿到高分和文凭。很多高职院校“是命题、辅导、考试、评卷”一条龙, 有组织的“关照学生”。

二、高职院校师德师风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高职院校本身先天不足。目前,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 高职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发展, 数量上已占到高等学校的半壁江山, 这些高职院校大多是由中专学校、成人院校合并或升格而成的, 办学时间短、办学条件不成熟, 各种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处于转型阶段, 办学理念尚处于探索阶段, 师资明显不足。而作为管理者工作头绪多、压力大, 只能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 无暇顾及内涵提升, 因此, 没有把师德建设摆在应有的位置。

2重“硬指标”轻“软指标”由于刚刚创建的高职院校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 要在政府主管部门规定的办学指标考核中不亮“黄牌”, 甚至争取评优, 不得不先把各项必须达到的硬指标放在第一位, 如在师资队伍建设中, 普遍重视教师队伍的年龄、知识结构、学历和专业技术职务比例, 以及专业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 只注重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而忽略了师德素质的培养。

3市场经济的冲击。总体来说, 市场经济对高职院校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 它转变了办学体制、更新了办学观念、拓宽了办学渠道、提高了办学经费、优化了学校人才。但是市场经济负面影响也冲击着一方净土的高等学校, 尤其是作为和企业、生产一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高职院校, 教育出现了产业化的苗头。因此, 不少教师把神圣的教书活动和经济利益挂在了一起, 出现了师德失范现象。

4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高职院校在办学初期, 为了稳定过渡, 原有人员必须合理安排, 同时为了今后的发展, 各校努力扩大招生规模, 导致师资不足, 滥竽充数, 这样, 师资队伍良莠不齐, 教师缺乏自身修养, 观念跟不上。在招聘教师时, 多考虑了高职院校的特点, 聘请了一些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或有专业实践经验的技能型人才, 这部分教师没有教学经验, 缺乏一定的教学修养, 出现师德失衡现象。

三、高职院校加强师德建设的实现途径

1树立师德首位观, 推进师德水平的整体提升。

加强师德建设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育人水平、保证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工作, 也是发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功能, 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因此, 高职院校应该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 建立以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德育工作体制, 牢固树立“学校教育, 育人为本, 德智体美, 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 大力倡导“德育为先”的的理念, 创造“以德育人, 以身立教, 耿介拨俗, 为人师表”的风气。

2建立师德考评机制, 强化教师的自我约束能力。

有效的师德考评机制是学校提升师德水平的有效途径, 是衡量教师道德水平的有效参考坐标。目前, 在一些高职院校中, 并没有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师德考评指标体系, 全凭印象, 这样导致师德的评价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从而对教师没有约束力, 加强师德建设就只能停留在口头上。我认为, 在建立师德考评机制时, 应把教师的言行、工作表现、工作实绩作为考评的依据。一方面考评小组要加强常规检查考评, 如通过对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科研开展、论文写作等日常行为进行考评, 另一方面要在学生中开展问卷调查、设立师德反馈信箱、同行评比等方法对教师进行跟踪测评。把测评结果作为评优、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外出学习进修、专业带头人的选拔的重要依据, 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努力营造教师积极向上的氛围。

学校管理层评价一个教师的优劣, 首先要看师德师风, 通过多种途径鼓励教师养成良好的品质, 形成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典型引路, 榜样示范是营造良好氛围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定期开展师德标兵评比活动, 举办师德札记展览, 举行以师德为题的演讲比赛, 对那些思想道德素质优秀、教书育人事迹突出、学生称颂的优秀教师进行大力宣传, 从而形成“德高为荣、无德可耻”的有利于教师成长的良好环境。

4以德求师, 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德之不存, 何以为师“。当前高职院校处在求生存, 谋发展的关键时刻, 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各院校都充分认识到了师德建设的重要性。身为教师, 不但要知识渊博, 更要道德高尚。古人云:“智如泉源, 行可以为表仪者, 人师也”, “身无道德, 虽吐辞为经, 不可以信”。因此, 教师不应该只是知识的传授者, 更不能只是教书匠, 而要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江泽民指出:“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不但要教好书, 还要育好人, 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因此, 在选聘教师时, 我们要把教师的道德素质作为进入的首要条件。不但要看教师是否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较强的动手能力, 更要注重教师的道德素质和育人能力。

加强师德建设, 是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客观需要, 是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内在要求。学校领导班子必须坚决克服师德建设是软指标、软任务的思想, 把软任务做变成硬措施, 真正把师德建设作出成效来, 全面实现学校教书育人的功能。

摘要:高职教育中, 师资队师建设是核心;师德是首位。目前, 由于高职院校还处于转型阶段, 师德建设成为高职教育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高职院校应从加强思想认识, 改变办学理念, 建立高效的考评、激励机制, 大力倡导师德师风等方面来努力提高师德水平。

关键词:高职院校,师德建设,实现途径

参考文献

[1]冯晓玲:《加强高职院校师德之我见》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 (11) [1]冯晓玲:《加强高职院校师德之我见》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 (11)

[2]邴正:《以德求师以德育人》中国高等教育2007 (11) [2]邴正:《以德求师以德育人》中国高等教育2007 (11)

[3]钱逊:《从“以德治国”看教育的地位和师德建设》中国高等教育2001 (11) [3]钱逊:《从“以德治国”看教育的地位和师德建设》中国高等教育2001 (11)

高职院校班级建设思考 篇2

新生来自全国大部分省份城市,成长环境差异明显,生活习惯不尽相同。按照成绩、地域等因素分班以后,如果不能很好的在自然班中搞好班级建设,尽快的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一方面会直接影响新生融入大学生活,不利于学生的成材成长;另一方面,班级建设不到位影响到学生工作远期目标的实现,弱化人本教育的深入开展。如何加强一年级的班级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尝试。

一、抓好班风学风建设,增进班级凝聚力,实现新生班级的实质性融合

针对新生在报到后由于环境、生活的改变出现的人际关系的不适应,无法很好实现班级同学间交流这一状况,就需要充分利用好仲秋节这一传统节日,组织班级同学过好第一个团圆节,为同学间的交流开辟渠道。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通过抽签等方法建立班级内部的互动联谊宿舍,为同学间的交往创造条件。开课后,在班级内部建立“一帮一”学习对子,结伴学习,互相促进,以学习促交流,实现学风建设和班级文化建设的和谐发展。

重视传统文体活动的开展,加强班级之间的交流,增进一年级的班级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一年级学生入校后具有好奇心和参与意识,但也很容易出现失落、孤独的心理状态,无法融入宿舍、班级生活。通过组织拔河比赛,班级间的球类对抗赛等传统性的文体活动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虽然形式上常规,但是这些活动可以将新生组织在一起,加强彼此间的交流,很好的起到舒缓压力,排解抑郁的作用。有特长的同学可以充分的发挥特长优势,其他同学可以通过组成“亲友团”等形式融入活动其中,极大的加快了班级同学间的交流,促进班级凝聚力的形成,使新生在一种紧张但愉快向上的氛围内适应大学生活,逐步形成积极活泼的班级文化氛围,为各班的班级建设奠定基础。

二、以制度促发展,进一步完善班级建设中的制度性选择,为学生发展创造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

科学合理的制度是班级建设中决定性因素。班级制度性建设是公平公正的对待学生,为其搭建大学里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平台保证。在关系班级稳定,和谐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以制度的形式规范化,在学生干部的选拔上放弃传统的先期指定的方式。采用班级评议,高年级学生干部意见,辅导员考察相结合的“三三制”评选方式,以人为本,更加尊重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精神,为今后班级工作建立模版,进一步规范计票、监督、存档等环节,注重过程中的工作方法,构建保持班级公平公正谐和稳定的长效机制。通过班级工作规范化建设,使班级工作规范化框架基本形成,凡大事、会议有明确的操作方法和规范的记录,班级同学也日益适应这种阳光透明的制度选择,在生活补贴和学费减免评议过程中,各班程序到位,操作规范,顺利的完成了班级的评议工作,同时也为今后的班级推优和类似的工作建立了良性的工作模式,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责任感意识。

三、建立新生班级工作助理制度,设立新生班级的“学生导师”

班级工作助理是为进一步强化新生学生工作,探索大学一年级班级建设新思路的又一制度性尝试,是在人本教育理念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健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法的新探索。通过从二三年级中选拔优秀学生(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充实到新生班级中去,每个新生班级各配备男女两名同学担当班级工作助理。在半年的时间里,他们协助辅导员老师开展班级建设,充分的发挥高年级学生在大学里学习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经验优势,帮助新生尽快的熟悉适应大学生活。在新生报到之初,班级工作助理通过见面会、下宿舍等方式建立起新生和他们联系,形成畅通的沟通渠道。在军训期间主要完成对班级情况的掌握,充分发挥学生熟悉学生的身份优势,迅速的了解班级的情况,特别是对贫困生的普查和发掘有潜力的优秀学生这样的工作,为助困体系的建立和学生干部的选拔做好铺垫。在班委产生以后,为以班级为单位的工作的开展和新生各班班级文化 的建设提供指导和帮助。在平时助理们以学生的身份多与新生交流,及时向辅导员反馈情况,为新生在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提供指导。一方面助理们也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到了班级工作,视野更加广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在作助理时得到的锻炼更为他们自身的班级工作积累了新的经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日益成长为学生工作的骨干,已有多名助理成为各自班级的主要学生干部。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他们

成为老师工作的好帮手,成为新同学的贴心人和知心人,不断推动着新生班级建设的不断深入和班级凝聚力的形成。

四、实行开放式的学生干部选拔模式,建立班级工作团队

学生干部是学生工作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做好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新生学生干部队伍素质的高低,工作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新生班级建设的层次和方向,因此选拔优秀学生充实到学生干部队伍中是新生班级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使更多的学生获得锻炼的机会,同样也为了能最大范围的选拔优秀的学生,在新生入校之际,新生班级不采用指定临时负责人这样传统性的办法开展工作,而是采用了个人申请,分别考察的办法,确定一个大名单,组成几个团队,用无领导分组的办法组建临时班级管理集体,通过他们共同工作,由其自身的表现来自然完成其在班级中的定位。这样对学生干部的选拔由一个点到整个班级的一个面方向转变,在为更多的学生创造锻炼自己机会的同时,把选拔个别变为组建团队,走学生干部培养的群众路线,拓宽了学生自我教育发展的空间。实践证明,这种办法虽然在工作初期增加了工作量,但这种选拔方式为更多的学生创造了锻炼自己的机会,使一大批优秀学生脱颖而出,迅速成长为班级学生工作的骨干,为一年级的学生工作积蓄了力量,储备了人才,创造了条件。

五、组建班务参与会,充分调动一年级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精神

大一新生进入大学校园这个崭新的环境之后,面对新的生活,具有很高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但同时也容易出现因为理想和现实的反差,在生活学习方面遇到挫折造成失落心理,特别是在班委、学生会、社团产生之后,许多学生没有了参与大学生活的渠道,开始进入“宿舍—教室—食堂—网吧”四点一线的生活轨道,对班级事务不热心,开始进入一个“无所事事”的怪圈,不热心集体,责任意识淡化,团队精神淡薄。为探索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充分的调动大一新生的参与性,使更多的学生融入自己的班级,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锻炼自身综合素质的新平台,在新生班级建设中引入班务参与会机制。班务参与会即在每个班内(60人左右)由每个宿舍推举一名非班委非舍长的同学,辅导员和班委推举三名同学,共计15名同学共同组成班务参与会。再由参与会、班委、舍长、辅导员共同推举参与会中的五名同学作为常委来组织参与会的工作。参与会作为班内部的“民间组织”身份出现,全部由非班委非舍长同学担任,最大限度的反映班级同学的意见和协助班级建设,成员定期轮换以保持参与会的活力和更好的反映同学意志,使更多的同学获得展示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这样以来,又从一个方面调动了班里很多同学参与班级建设的积极性,加快班级内部的交流和融合。通过班务参与会定期组织会议,征求同学意见,及时掌握个别同学的情况,定期选派参与会同学参与班委会反映同学意见;同时不定期的向班委辅导员反馈情况,提出建议和意见,及时解决同学反应突出的问题。由于班务参与会是由班级普通同学组成的,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可以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这种模式极调动了普通同学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为班级建设增添了活力,受到广大新生的欢迎。班级参与会与班委会、舍长联席会构成了班级建设的组织框架,成为班级建设中的重要力量之一

六、鼓励新生在班级建设中的创新精神,开展特色班级文化建设

在刚刚组建的一年级班级中由于学生成长背景不同,以及各地文化上的差异等因素使班级内部思想呈现多元特征,加之新生对于大学生活的陌生,往往造成班级内部缺乏集体认同感和共同的班级意识。注重班级建设中的文化建设,对促进班级意识形成具有实际的意义,而学生自身在班级建设中的创新思维,是特色

高职院校师德建设之我见 篇3

摘 要: 师德建设贯穿于高职教育的方方面面。教师应诚信立教,热爱教育事业;爱岗敬业、献身教育是师德的基本要求;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师德的核心;更新观念、努力创新是师德的新发展;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师德的人格力量;终身学习、不断进取是师德的升华。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师德建设 原则

一、引言

教师不仅要勤于教学,还要以德立教,身先示范,以身作则。一个具有优良师德的教师会对学生无声滋润,春风化雨,让学生终生受益,报效祖国,甘为人梯。人民教师必须“学高为师,德高为范”[1]。在党的廉政建设的反腐运动中,教师更应把握时代脉搏,改善教育教学环境,促进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师重在自重”,只有提高自身素养,在业务和道德方面经得住考验,对得起称号,担负起责任,才能做永不落伍的人民教师。

二、高职院校师德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在师德建设过程中,学校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存在两个极端:一是要求太高,教师根本无法达到或超越;二是对于违背师德或师德缺失的教师缺乏有效的惩处,在一定程度上助长部分教师师德无底线。

2.社会上拜金、享乐、不劳而获等不良风气影响了师德建设。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把这些社会负能量传递给学生,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产生不利的影响。

3.追逐名利,对教育工作缺乏奉献精神。部分教师始终坚持无利不起早的想法,对于无法给自己带来光环或工作业绩的工作能推则推,能躲则躲,缺乏奉献意识和精神。

4.教师工作被当成自己退而求其次的选择。部分教师会觉得教师工作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工作,因此在工作的过程中,缺失爱岗敬业和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

5.只教书不育人。部分教师只传授专业知识,课堂内外从不与学生进行沟通,对学生漠不关心,甚至挖苦讽刺。

三、高职院校师德建设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原则

建设一支敬业爱生、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是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因此我们强调遵循以下原则:

1.诚信立教,热爱教育事业。教师必须淡泊名利,爱生敬业,少名利之好,多博爱之心;以生为本,视角创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2];与时俱进,努力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将先进的教学理论融入教学实践,对教育工作要有鞠躬尽瘁的决心。以教师为职业,就应终身无悔,积极进取,无私奉献,忘记名利,创新开拓,不断挑战和超越自己,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守法奉公,恪守职责,忠于人民教育事业,遵守社会公德;要有红烛精神。

2.爱岗敬业、献身教育是师德的基本要求。教师的职业有苦也有乐,平凡中见伟大,只有爱岗敬业,教师才能积极面对自身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才能自觉、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

教师不仅是在奉献、在燃烧,而且是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教师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是苦中有乐,乐在其中。教师最大的乐趣就是照亮了别人,充实了自己。正是这种成就感、幸福感,激励着千千万万的教师不辞辛劳地为教育事业献身。

3.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师德的核心。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不歧视学生,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德的核心。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要鼓励、表扬、肯定学生。其实,在老师的眼里不应有教不好的孩子,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应当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4.更新观念、努力创新是师德的新发展。要让学生从分数的奴隶变为学习的主人。要从以“教”为出发点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教为学服务,教不是统治学生学、代替学生学,而是启发学生学、引导学生学。课堂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用武之地,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取知识、训练能力、发展智力及思想情操受到良好熏陶的场所。教师应是教练员,不是运动员,要让学生运用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去学习、去实践。

5.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师德的人格力量。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教师是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教师工作有强烈的典范性,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

6.终身学习、不断进取是师德的升华。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的知识结构很快就会落后于实践的要求,所以,时代要求教师转变学习观念,确立“边学边干、边干边学、终身学习”的观念[3],紧跟当代知识和技术的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3.

[2]吴志樵.有教无类,因材施教[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8.8.

论高职院校加强教师师德建设 篇4

一、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和师德建设中存在的不容忽视、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在岗不敬业

近年来,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 使得高职院校的办学资源较为紧张, 师资缺口较大。为此, 高职院校普遍引进了一大批青年教师, 当前青年中普遍反映的理想信念较模糊、政治立场不够坚定的现象在一些青年教师中也时有反映。还有的教师职业理想定位比较低, 职业信念不是很坚定, 把教师作为单纯的职业谋生手段, 对教育事业缺少应有的感情和社会责任感。有的老师过分强调追求利益, 工作当中斤斤计较、讨价还价, 缺少奉献精神。

2. 从业不到位

人民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但是有的老师重教书、轻育人, 或者只教书、不育人。有的老师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关心很少, 对学生课外违纪违德现象视而不见。有的老师课上课下发牢骚, 宣泄对现实和学校的不满, 甚至传播一些与党的路线政策相违背的观点。有些教师不甘心清苦, 社会兼职较多, 精力分散, 对教育教学应付了事。

3. 治学不严谨

一些教师心浮气躁, 无心钻研业务, 缺乏对教学内容、教学实践的探索与研究, 教学内容陈旧, 信息更新较慢, 上课没有激情, 教学方法单一, 或照本宣科, 或泛泛而谈。

4. 在业不爱生

有的老师从事教育事业而不爱自己的学生, 对学生缺乏感情, 缺少爱心, 不情愿为学生付出, 除了上课以外对学生思想、心理问题漠不关心。有的关心方法不得当, 不是循循善诱, 而是粗暴批评, 甚至讽刺嘲笑, 不仅达不到教育目的, 反而使学生心理上受到伤害。

5. 为人不师表

有的老师在学生面前言行随意, 例如学校要求学生按时上课, 个别老师却经常迟到, 要求学生上课认真听课, 个别老师上课却打手机。有的老师说一些不负责任的话, 做一些不负责任的事, 有的甚至利用学生谋取私利。还有的为了在教学评估中取得好成绩而去迎合讨好学生, 不负责任。

6. 建设不到位

师德建设的管理薄弱, 措施乏力。一方面, “一手硬、一手软”, 重教学科研, 轻师德建设, 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较为薄弱, 没有建立起齐抓共管的师德建设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 没有确立和执行有效的师德评估制度, 也缺乏一支稳定的工作队伍, 工作职责不明。另一方面, 在具体的师德教育活动中, 思想畏难, 内容滞后, 形式单一, 方法落后。

根据现有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 加强师德建设应首先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教育教学常规的学习、执行、检查。如果教育教学常规得到切实贯彻执行, 那么爱岗敬业, 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就得到了基本保证。二是加强对教师的继续教育。继续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师德的方方面面, 当然具体操作起来可以各有侧重。当前特别要加强对政治理论和教育政策法规的学才教育, 以及先进模范教师事迹的学习。通过不断的自我职能开发, 逐步掌握高超的教书育人技艺, 才能从成功中真正体会到教师职业的快乐, 完成从爱业向乐业的过渡, 进而为教育事业创立辉煌的业绩。三是要建立优胜劣汰机制。对那些没有敬业精神, 教育教学水平低下, 人品低劣的教师, 应坚决予以淘汰, 从而促使整个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优化提高。四是建立师资储备制度。这一方面是优胜劣汰机制的需要,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师职务聘任制的实行 (有余量教师可供选择) , 还有利于教师的继续教育, 进修提高。

二、培养良好师德修养的途径与方法

教师道德修养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 而且也是实践的问题。要使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成为教师行为的准则, 必须依靠自己长期不懈的努力, 自觉地进行修养和锻炼。因此, 培养正确的师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也是十分必要的。

1. 建立师德建设责任机制

第一, 建立组织, 明确职责。高职院校应建立一支师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由相关职能部门领导组成, 主抓学校师德建设和协调师德建设方面的工作。第二, 完善制度, 规范职责。高职院校应制定“加强师德建设”的实施办法, 师德建设工作考核办法, 并组织教师学习, 规范教师的职责和职业行为。第三, 分工明确, 落实职责。各级部门把师德建设纳入重要日程, 党、政领导发挥核心作用, 做到组织落实、教育落实、管理落实、政策落实;系部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 强化教育和管理职责, 要形成各部门分工负责、协调一致的工作格局。

2. 完善师德建设考核机制

第一, 抓年度考核, 使师德考核常态化。学校把师德建设纳入对各单位和教师的考核体系, 考核工作每年组织一次, 并把它作为学校的常规工作之一, 与教育教学等考核工作一起布置、一起落实。第二, 抓层层考核, 使师德考核系统化。以领导、同事、和学生为一体, 采取单位自评与学生评价、学校测评相结合的方式, 重点突出学生的客观评价和反馈。当然, 师德考核也不能用尺子量出尺寸, 用天平称出质量, 考核标准的制定尤为重要。第三, 抓人人考核, 使师德考核具体化。在对教师师德进行考核时, 突出教书育人的实绩, 重点考核教师的道德状况、教学态度、育人效果等。

3. 建立师德建设监控机制

高职院校应建立师德建设监督机制。对严重违反师德规范、考核不合格者, 在教师职务评聘、晋升等方面实行一票否决制。对师德表现欠佳的教师及时进行劝诫。

4. 健全师德建设激励机制

第一, 完善评先表彰制度。对师德建设工作成绩优秀的系部, 予以表彰并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第二, 广泛宣传典型事迹。学校媒体及时宣传教书育人工作的先进经验, 特别要深入了解师德高尚的老师, 收集先进教师的材料和事迹并加以重点宣传推广, 倡导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第三, 确定师德工作待遇。高职院校要把教师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教学水平评估、职务聘任、选派进修学习等重要依据。

搞好高等职业教育, 每一位高职教育者都负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加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 让每个教师都能以良好的师德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 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爱其学, 成长为合格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高职教育就能健康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00-06-29 (1) .

[2]何祥林.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新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试析高职院校学风建设论文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风;建设途径

学风是一种氛围,是一种群体行为,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也是一个学校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和学生行为规范与思想道德的体现。优良的学风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保证,是学校创品牌、树信誉、求生存、谋发展的基础,是学校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

一、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连年攀升,每年向社会输送一大批较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实用人才。社会、企业也对高职教育寄予厚望,希望能从中获得较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企业发展引进、积蓄可靠的人力资本。但是,纵观近年来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高职院校中,学生的学习风气和学业状况却难如人意。高职院校中学生普遍存在消极怠学现象,对学习缺乏热情,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大,缺乏学习动力,学习目的不明确,找不到学习的乐趣,抄袭作业、逃课现象、考试作弊等现象屡见不鲜。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学校的客观因素,也有学生的主观因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改革开放30年来,新生事物不断出现,一些消极的、陈腐落后的东西也随着市场经济直接或间接渗透到学校中来,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等。此外,社会上普遍的浮躁情绪和急功近利的价值观或多或少的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和信念。高职学校普遍办学时间不长,发展速度过快,在人文底蕴积累和师资力量上有所欠缺,自身教学改革滞后,专业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挫伤了部分学生的求知欲望。一些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内容老套,方式呆板,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自身素质不强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高职学生中普遍存在缺乏理想和抱负、缺乏时代使命感、缺乏努力拼搏精神的现象。学生不能合理的自我定位、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能力较差,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没有目标和计划等。加之当代许多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带有盲目性,通常在家长的要求下或分数不够等原因,填报了或被调剂到自己并不了解或不适合自己的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使这些考生进入大学后由于没有基础,也缺少兴趣爱好,经常会有进错门或选错位的消极情绪,往往陷入一种被动、消极的的学习状态中。

二、高职院校加强学风建设的途径

学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校师生员工全员参与,需要在课堂、宿舍、各种活动场地全程参与,需要学校、专业教师、辅导员、学生四方的共同发挥作用。

(一)学校的作用。

学校在高职学风建设过程中起着总领全局的作用。具体表现在管理制度和机制建设、校园软硬件建设以及合理开展学生活动三个方面。

1、规范学生日常管理,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学风建设需要一套完善的制度来保证,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奖学金条例》等学生激励机制和《学生纪律处分条例》等学生约束机制,从正反两方面教育和警示学生严格自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风气。有针对性地选取学风状况观测点,对学风进行动态监控,重点考察到课率、作业上交率、考试不及格率、各种资格证书通过率等,对晚自习进行严格的考勤和管理,确保自习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优化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美丽幽静的校园生活环境是优良学风建设的重要外部客体。它感染、熏陶激励学生勤奋学习、拼搏进取。高职院校宣传栏内的内容要有教育意义,而且要经常更换。教学楼、图书馆悬挂科学家和伟人的画像、名言警句。此外,高职院校要保证有足够的经费投入到改善教育教学条件,更新实验实习设备,增加图书藏量等方面上,为建设良好的学风提供物质保障。坚持全员育人,学院领导、各职能部门、系分工负责,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3、合理开展学生活动,是形成优良学风的重要途径。

学生活动要开展得好,要想与教学工作形成良性互动,必须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将学生活动场所纳入学院基础设施建设整体规划,努力建设一批条件完备、设施齐全、相对独立的学生活动场所,满足学生综合素质拓展的内在需求。

(2)开展各类有利于专业教学的学生活动,围绕思想素质教育、职业素质教育和身心素质教育三大主题,重点扶持开展以锻炼专业技能、服务专业教学为目的的学生活动。

(3)通过就业竞争教育,让学生了解目前人才市场供需情况的严峻形势和专业技能的重要性,使学生在竞争中学习,从而深入推动学风建设。

(二)专业教师的作用。

1、帮助学生树立专业理想。

专业教师要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以不同方式对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地认真做好专业前景与发展的教育工作。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来校举办学术报告会、专业座谈会、人文讲坛等,组织学生外出参观企业和单位,使学生明确所学专业的特点、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趋势,让学生看到社会和企业对人才要求的复杂性,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以及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让学生认识到个体与外界需求之间的差异的存在,促使其产生自我提高的需要。专业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明白只有现在努力学习,掌握过硬的本领,将来才能在社会上施展才华,发挥作用。

2、严格教风促学风。

教师的思想行为、学识水平等对学生的思想行为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在教学互动过程中,严谨的教风具有启动、导向、激励和约束功能,必然对学风直接产生深刻的内化感染作用。教风的核心在于课堂教学质量,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教师应善于掌握学生学习动机形成的规律,认真备课,教学内容紧扣行业现实,不断更新教学组织形式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不断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此外,教务处、系部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关于教学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促进教师更好的从事教学活动。

(三)辅导员的作用。

辅导员通过深入课堂、寝室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及学业动态,同时了解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意见和建议,并与任课教师交流,使他们在教学中更有针对性。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开展“一帮一、多帮一”的互帮活动,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对学习动力不足和学习自制力较差的学生,辅导员在发现情况后,要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通过单独谈话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敦促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同时辅导员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竞赛、学习研讨等活动;充分利用报刊、广播、橱窗和校园网等形式营造校园浓厚的学习氛围和加强学风建设的宣传;通过表彰先进、树立典型等措施带动学风建设的发展,逐步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一种稳定的健康的学习状态。

(四)学生的作用。

1、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

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心理问题,是良好学风建设的基础,要通过建立健全教育机制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认识高职阶段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引导学生遵守纪律、自觉学习。高职院校学风建设中要尊重学生的自我与独立意识,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要着力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和毅力,形成积极自主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培养学生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学习情绪和学习行为,不断提高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自主管理能力,将“要我学习”变为“我要学习”,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及行为习惯逐渐走上奋发向上、积极自主的良性发展轨道上。

2、重视发挥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的作用。

高职院校要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必须以抓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为重点,在学风建设中充分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和学习上的榜样作用,以点带面,带动大多数学生形成符合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学习、生活习惯,从而对个别学生产生影响力和感染力,使之逐渐同化。一旦某种行为表现为习惯,成为一件愉快的体验,学生的学习就会进入“乐学”的境界。如建立学生党员/学生干部联系制度,每一名学生党员或学生干部联系一名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进行辅导,潜移默化地对周围的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结语

谈新时期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 师德建设 有效途径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近几年来快速发展,教师及学生数量大幅增加,在新的形势下,建设优良的师德,对于增进高职院校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推进教育创新、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面对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面对高等教育的新使命和新任务,教师不仅需要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更新知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更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成为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双师”型导师。因此,加强高校师德建设也正是教育使命和教师职责的必然要求。

一、新时期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1.加强师德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以德治国重要思想的迫切需要。一方面,教师作为公民道德主体,其自身修养和职业实践状况,是衡量是否“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尺度;另一方面,通过言传身教,率先垂范,能够带动广大学生乃至全社会响应和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勤俭自强、团结友善、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水平。所以说,落实以德治国,加强师德建设,是高职院校责无旁贷的使命,是高职院校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

2.加强师德建设是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需要教师转变思想观念,更新知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更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江泽民同志指出: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德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

3.加强师德建设是学校建设发展的需要。教育发展教师为本,教师素质师德为本。教师是高校落实以德治国方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主力军。师德师风与教师的思想觉悟、价值观念、道德水平、工作态度等息息相关,并在教师的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中具体地显示出来。一个学校如果没有良好的师德,就难以形成忘我工作、团结拼搏的精神面貌,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党风、校风。只有加强师德建设,才能促进良好的党风、校风的形成,才能全面提高教职工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整体水平,才能保持学校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才能保持学校不断发展的生命力,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4.加强师德建设是带动校风学风、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的需要。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不仅表现在高学历和高职称,也表现在高尚的道德上。高校要以师德建设为突破口,努力提高自身学术道德修养水平,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师德促进教师教书育人责任感的增强,以良好的教风促进学生良好的学风的形成,用良好的学风和教风促进学校良好校风的建设。

5.加强师德建设是新时期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师德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加强师德建设,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新思想、新道德、新观念教育青年一代,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育人的功能和为人师表的作用,把德育工作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促进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

二、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1.进一步明确良好师德的内涵和要求。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我国历来有注重师德的传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什么是师德?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具体包括教师的道德追求、道德观念、行为规范与道德品质。良好的师德可以概括为四句话:无私奉献,甘为人梯;忠于事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求真务实,不断创新。

(1)无私奉献,甘为人梯。一个师德高尚的老师所追求的就是一种甘当蜡烛、甘为人梯、甘为铺路石的精神,表现为对名利的淡泊、对事业的追求。一个师德高尚的老师,就应该具有春蚕与蜡炬精神。(2)忠于事业,热爱学生。教师的神圣职责就是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同时必须充满对学生的爱。师爱是师德的核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它不仅能够提高教育质量,还能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与成才。(3)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师是社会的典范,人格的楷模, 教师的思想、信念和道德,以及态度,仪表和行为等方面,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和教育作用。身教这种教育方式比批评、责骂与训斥效果好得多,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境界,特别是在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甚至影响学生一辈子。因此,教师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真正为人师表。(4)求真务实,不断创新。创新是时代发展的不竭动力。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与创造者,既要传承人类的优秀文化,又要不断地探索和攀登新的知识领域,所以教师教学生就是要教学生求真向善。因此教师必须有求真务实、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还要有善于学习、不断创新的学术精神。

2.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与教育应着重培养和弘扬以下六种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一是要有为高等教育事业效力,加快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职业理想。二是要有以生为本、关心学生疾苦、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职业责任。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栋梁之才。从学习上、生活上、工作上、心理上关心、爱护、培养、帮助和教育学生,使之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是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三是要有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开拓创新的职业态度。四是要有埋頭苦干,认真负责,甘当春蚕、蜡烛和人梯的职业作风。五是要有勤奋钻研业务、练就教书育人过硬本领的职业技能。六是要有严于律己、崇高师德的职业人格。

三、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1.提高教师职业道德认识

教师要有良好道德行为和习惯,就必须有正确的道德认识。教师道德认识中包括对教师道德的重要社会作用的认识,对教师道德原则、规范和范畴的认识,以及对教师道德行为善恶、美丑、荣辱、是非的鉴别、分辩和评价,特别是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利益关系的认识。

2.陶冶教师职业道德情感

教师道德情感是教师对职业道德关系和自身的教师道德行为作出是非、善恶判断时所引起的的情绪体验或态度。道德情感始于道德认识,它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动机和信念的催化剂,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内驱力,对道德行为起着重要调节作用,如历史使命感,教师对祖国、对社会、对人民的热爱而引起的责任感,它使教师清醒地意识到祖国、人民和时代赋予自己的重任,并勇于承担重担,为之操劳,产生紧迫感。

3.锻炼教师职业道德意志

教师道德意志是教师履行职业道德所规定的各种义务过程中自觉克服内心障碍和外部困难的毅力和能力,它常常表现为道德行为中的一种坚持精神,也是一种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能力。它使教师能用理智战胜欲望,制止错误行为的发生,使教师有决心和勇气排除来自主客观方面的各种干扰和障碍。

4.确立教师职业道德信念

教师的道德信念是教师对一定道德的真诚信仰。教师一旦树立了道德信念,就会精神充实,心明眼亮,奋发努力,无所畏惧,不为名利诱惑,坚持做符合教师道德规范的事。教师不仅要具有一定的道德知识、情感和动机,而且必将其转化为坚定的道德信念并在实践中身体力行,才能变成教师持久的道德品质。

5.培养教师职业道德行为

教师道德行为是教师在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支配下的道德实践,是形成道德品质必经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道德教育的目的,也是衡量教师职业道德好坏、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志。只有把教师的道德认识转化为相应的道德行为,并经过长期实践,成为道德习惯,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才算完成。

总之,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师德建设是一个事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重要课题。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高职院校应把师德建设作为自身改革与发展、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紧抓好。

参考文献

[1]游华金.论新时期高校师德的建设[J].中国教育与经济论坛,2004(4).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 篇7

1 以人为本办学理念

以人为本, 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 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 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 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 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 也要坚持人的尺度。以人为本的理念实际上有三层含义:一是发展应当是以人为本的发展, 而不应当是以物或以经济为本的发展;二是发展应当是以绝大多数人为本的发展, 而不应当是以少数人为本的发展;三是发展应当是以无数个具有平等权利的个体人为本的发展。因此, 高职院校怎样处理员工、学生及用人企业的利益关系,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以人为本理念。

1.1 高职院校即人

指高职院校是由学生、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工勤人员组成, 人是单位最活跃的资产要素, 没有教职工的创新工作, 高职院校就没有生产力可言, 就不可能培养出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 高职院校应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挖掘人的潜能放在管理首位。

1.2 高职院校为人

指高职院校的存在应以满足人的发展和社会需求为目标, 而不仅是追求“规模最大化”、“效益最大化”及“福利最大化”为目标。学生有汲取知识、提高技术技能、加强品德修养、强健体魄、陶冶情操、追求美感、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需求;专业技术人员有继续教育、科研、学术交流、职称晋升及贡献津贴分派的需要;管理者有权力、地位、成就感和取得与其贡献相适应的经济报酬的需要;工勤人员有受尊重、改善工作环境、保护身体、提高福利待遇的需要;用人单位有获得综合素质高、创新创业能力强、劳动力成本适中及与本企业文化易融合的人力资源的需要。个人在退休之前, 大部分时间在单位度过, 这个单位软实力 (文化) 对其影响很大。

1.3 高职院校靠人

管理人员对高职院校拥有控制、管理权;用人单位通过招聘高职院校学生, 最终拥有对高职院校的监督权和否决权;学生、专业技术人员及工勤人员通过参与高职院校民主管理行使自己的权利。这三种权利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共同影响院校的发展。

1.4 以人为本, 促进员工成长与发展

高职院校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 是人才综合素质的竞争。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也是高职院校文化的核心之一。高职院校文化应当是以人为本的文化, 以人作为价值的核心, 要把“尊重人、满足人和发展人”作为最高价值目标。高职院校要根据市场和自身的发展要求, 制定出提高员工素质的规划, 分期逐步加以实施, 如定期派出去企业带学生顶岗实习、去国家示范高职院校交流学习, 邀请资深、有创新精神的专家、学者来学院讲座, 促进员工政治思想和文化业务素质的全面提高。同时, 高职院校要建立各种机制, 包括人才继续教育机制、潜能发挥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及岗位交流机制等, 促进人才的成长发展。

2 市场导向的办学哲学

市场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是高职院校一切办学活动的依据, 也是高职院校办学哲学的核心。所有成功的高职院校所确立的办学哲学都是从外到内、依据市场情况决定的。高职院校在确定上马专业和设计课程时, 都应通过市场调研, 充分评估其办学资源优势, 准确定位自己的实力, 不能盲目跟风, 看人家办什么专业自己就办什么。专业上马后, 继续要关注市场动态, 积极调整专业建设内容, 并对相关课程进行精心设计, 开发精品课程, 增加创新创业内容。新上马专业培养出的第一届学生, 要投入市场检验, 优秀率、合格率、残次品率都要进行统计, 在此基础上, 要找出办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积极探索和改进, 同时, 要发挥高职院校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把握技术、技能发展动向, 预测更多潜在市场, 寻找更多发展机会, 推动学院更好、更快发展。

3 健全、创新行为规范, 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高职院校的社会责任是指高职院校在谋求自身利益的同时, 必须履行符合社会利益的行为, 即承担社会责任。高职院校的社会责任直接一点说就是为用人单位提供符合需求的人力资源。和中职教育比较, 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属技术技能型人才, 应具有一定的创新和研发能力, 服务区域经济建设。高职院校行为规范与其责任紧密相关。高职院校社会责任包括对用人单位的责任、对学生的责任、对教职工的责任等。承担这些责任就必须有一定的行为规范加以保证, 在规范的制定和履行中, 就会形成一定的高职院校行为文化。高职院校教职工、学生的言行、举动都体现着高职院校的整体素质。将高职院校的理念、价值观贯彻在高职院校的日常工作和员工、学生行为中, 最直接的途径是通过建立管理机制实施这些规范, 从人际关系、语言规范到个人仪表都严格按照这些规范行事。如某高校培养目标:培养“技术技能型、应用型、创业型”人才;该学院坚持“知识是基础、技能是核心、素质是关键”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 实施并强化学生必备的“爱心、理想、责任、规矩、创新”五大素质和“过硬的写作、口头表达与沟通技能, 过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过硬的专业技术基础技能, 过硬的专业技术核心技能, 过硬的技术创新技能”五大技能教育训练活动。同时, 该学院形成了教师教书育人, 干部管理育人, 职工服务育人的优良传统。该高校的做法从各层面固化、创新学生、教职员工的行为规范, 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一个没有社会责任及健全行为规范的高职院校是没有发展前途的。

4 以活动为载体, 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综合人文素养

高职院校分三年6个学期接受人文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 时间短, 需要分阶段精心组织, 才能取得成效。一年级以养成教育和基本素质教育为主。主要开展 (1) 入学及日常教育, 主要包括文明礼貌、学习、生活、卫生、语言及思维习惯等养成教育; (2) 举办女生文化节、宿舍文化节等活动, 主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自信心、增强集体观念和团结协作精神; (3) 开展大学生辩论赛、精品团日及读书交流活动, 主要培养学生口头表达、文字写作、创新、学习、思维、合作等能力; (4) 心理健康教育, 主要帮助解决学生因家庭、经济、个人、学习、社交等因素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 (5) 安全教育, 主要围绕网络、交友、生活、兼职等方面开展教育; (6) 开设《法规与职业道德》课程, 开展日常诚信教育; (7) 积极支持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创业培训活动、职业生涯设计活动、大学生冲突理性管理能力大赛、学生会组织及系部和学院开展的各种活动等, 培养学生组织能力、交际能力、管理能力。二年级重点导向专业技能的提高, 主要开展励志教育、专业技能大赛 (含院级、省级、国家级) , 增强专业竞争力和影响力。三年级重点导向专业实训 (专业知识综合实训) 、岗前教育、顶岗实习、岗后交流、形势与政策教育、就业指导、就业创业教育等人文及专业素质的实践。通过上述养成和基本素质教育系列活动的开展, 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及就业能力。

摘要:高职院校文化是具有本单位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 是单位的灵魂, 是推动单位发展的不竭动力。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应包括以人为本理念、市场为导向的办学哲学、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健全创新行为规范等内容。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创新创业能力, 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报告[R], 2012.

[2]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报告[R], 2007.

[3]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R], 2000.

高职院校师德建设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现状分析,路径探讨

国家之兴衰, 系于教育;教育之兴衰, 系于教师。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高职教育已经占据半壁江山, 高职教师作为高职院校的生力军, 承担着教育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师德, 即教师职业道德, 是教师素质的灵魂, 新时期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势在必行。

一、新时期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 加强高职师德师风建设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要求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党和国家对教育、对师德建设高度重视,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 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中指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大中小学德育工作状况和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2011年12月, 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研究制定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其主要内容是: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从宏观经济形势来看, 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 几十年来支撑我国经济高速运转的人口红利开始衰减, “廉价用工”时代即将退出历史舞台, 依靠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推动产业升级迫在眉睫, “人口红利”势必要向“人才红利”转变。为此, 国家需要千千万万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而高职院校的教育和培养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 高职教师是高职教育的奠基者, 是教育和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高职院校发展的中坚力量, 加强师德建设是高职教师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承担起神圣的历史使命, 成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二) 加强师德建设是促使教师树立崇高职业理想的基础

职业理想是职业道德的灵魂, 有了崇高的职业理想才能将职业当成一生的事业。教师的职业理想是在对教育事业伟大意义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从事教育事业的志向、抱负和追求。为国育英才, 为人民谋福祉, 将青春、激情、爱和无怨无悔献给人民的教师事业, 是教师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加强师德建设, 才能使高职教师进一步认识到, 选择了教育, 就意味着选择了担当, 选择了淡泊名利, 选择了默默奉献, 从而树立献身教育的崇高职业理想, 不仅仅把教书育人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 更是作为毕生的信念矢志不渝去追求。

(三) 加强师德建设是促进学生人人成才的前提

高职院校是人才培养的洼地、知识创新的高地、文化传承的圣地, 是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 (1) 。高职教师是学生知识的传播者、技能的示范者、智慧的启迪者、人格的塑造者, 不是遥不可及的, 是学生眼中工作、治学、生活的现实范例。学生, 作为学校的“名片”, 能否得到社会的接受、行业的认同、用人单位的青睐, 首当其中的就是德, 而学生品德某种程度上就是教师师德的映射。近年来, 作为“第二梯队”的高职院校, 其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加强师德建设, 就是要引导高职教师遵循教育发展规律, 有决心成为学生心中优秀的榜样, 用心去工作, 用爱去引领, 教给学生受用一生的做人道理和工作技能, 有决心不放弃每一名学子, 以高尚情怀作示范, 以人格魅力去打动, 唤醒存在于每个学生心中的学习智慧, 激活每位学生的自信心、积极性、创造性和无限雕琢开发的潜能。

二、高职院校师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理想信念模糊、职业情感淡化

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 利益最大化成为衡量各行各业的重要标尺。当看到很多朋友、同学, 开公司、炒楼、炒股, 甚至依靠投机, 短时间积累大量财富时, 再加上价值多元化, 人们评价成功的标准, 往往过多的看重物质所得, 面对这些, 部分高职教师已经做不到从容、淡定, 他们的职业荣誉感可能会打折扣, 甚至理想信念出现动摇, 他们可能抵御不住腐朽思想诱惑, 不专心教书, 而热衷于在社会上搞副业、做兼职、接培训, 甚至可能利用手中的权利行贿、索贿, 走上违法乱纪的地步。

(二) 个人主义抬头、团队意识欠缺

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结构比较复杂, 部分教师“自命清高”。如侧重教理论课的专职教师, 看不起实训教师, 认为他们就是干活熟练点;而实训教师又反过来看不起他们, 认为他们就是整天动动嘴、没啥真本事、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具有企业经历的教师看不起直接从高校毕业来任教的教师, 认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经验少了怎么能讲好课, 而高校毕业的硕士、博士, 反过来又看不起他们, 认为文化墨水少, 教的水平不会高。个人主义抬头, 还表现在每个人都只围着自己的小圈圈忙碌, 对事关集体荣誉的事置之不理, 为了一点点个人利益, 不惜与同事吵架, 与学校撒气。加强师德建设, 就是要杜绝个人主义倾向的蔓延, 凝聚相互协作的团队意识, 你有你的强项、我有我的优势, 工作中大家分工不分家, 有活一起上, 从而建立一只务实、高效、奋进、和谐的教师团队。

(三) 工作浮于表面、创新精神不足

随着社会的进步, “地球是平的”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很多书本知识学生都可以在网上的公开资料中查到, 而且网络的更新速度远远大于课本。而部分高职教师还是抱着原来的“师道尊严”心态, 拿着课本照本宣科, “之乎者也”填鸭式的满堂灌, “我教你什么你听什么”, 学生想不想听、学得怎么样, 不愿意管也不想管, 更谈不上主动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答疑解惑。纠其原因是“教育是服务”的理念没有形成, “要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 停留在工作表面, 就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就是师德有问题。

(四) 思想出现偏差, 功利思想作怪

第一重业务、轻政治, 部分教师主观的认为, 政治就是务虚的东西, 高职学生学点技术、长点本事就行, 其他的可以不打听,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 没有意识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重要性;第二重教书、轻育人, 部分教师认为教好自己的课就行了, 育人是辅导员、管理人员的事, 结果出现学生上课玩手机、打瞌睡不管不问, 下了课夹课本急着走人的现象;第三重科研、轻教学, 部分教师认为, 教学按部就班的就行, 出再大的力学校也不一定知道, 但为了评职称, 就需要在科研上下功夫, 于是便“天下文章一大抄, 看谁会抄不会抄”, 不遗余力地发表低质量的论文, 甚至弄虚作假、偷天换日、移花接木, 把别人的成果改改包装, 堂而皇之的“收”在、剽窃在自己名下, 甚至不去潜心治学、创作精品, 反而热衷于造句、想词, 搞一些低水平重复建设、废话连篇、粗制滥造的所谓著作、课题, 制作“学术泡沫” (2) 。

(五) 自我要求较低, 自律内省不足

部分教师, 上课时“不拘小节”, 有迟到的、早退的, 有随意中断课堂出去接打电话的, 有穿拖鞋的, 有打扮的不合时宜的, 有讲课不认真、甚至将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带入课堂的, 还有盲从一些报刊杂志观念, 经常对一些时事热点问题发表个人看法带来不利影响的。究其原因, 是教师放松了对自我的要求, 高职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 是学习模仿的样本和榜样, “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在课堂内外的举手投足、为人处世, 以及背后映射的治学修养、价值取向、人生态度, 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围学生的兴趣、性格、理想, 进而长期烙印在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人生的职业生涯轨迹, 为人师就要有能为人师的师德和素质。

三、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路径及措施

(一) 弘扬尊师重教、坚持政策的正确导向

国家应该大力倡导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这也是我们社会不断走向文明进步的基础。高职教师作为一个群体, 有时处于一个容易被忽视甚至遗忘的位置, 也许他们比不了本科院校教授们知识渊博、前沿理论水平高, 比不了初中、高中教师因为相伴决定人生命运的中考、高考而被学生铭记在心, 但在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转变的伟大征程中, 离不开高职教师发挥知识和技能兼具的优秀素质, 教育和培养我国急需的各方面优秀技术工人和专业人才。国家可以在各种人才政策制定、教师节表彰、劳动模范评选以及各种先进典型评选过程中, 予以重点考虑;各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 要多报道和挖掘高职教师优秀师德的感人事迹, 让社会普通人了解高职教师的风采风范;国家要完善教学评价标准和职称评定标准, 使优秀师德教师在职称晋级、外出培训、长期培养方面脱颖而出;要关注高职教师群体的生存状况和利益诉求, 合理提高相关待遇, 保证教师基本物资需要, 使教师消除后顾之忧, 集中精力投入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

(二) 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建设责任

高职院校要结合实际, 制定科学、行之有效的师德规范, 包括衣着、教态、工作精神等, 结合师德先进个人的表率作用, 使教师有章可依、有标可寻;要做好中长期规划, 每年制定师德建设的具体措施, 如定期召开师德研讨会、开展期中期末教学反馈等, 列出责任部门和时间表;要成立校级加强师德建设领导小组, 每年召开专门会议, 听取师德建设动态情况分析, 督导有关任务落实效果;要用好校长信箱, 及时了解师生反应的师德问题, 并第一时间做好答复和办理;要设立师德建设兼职监督员, 使师生不方便、不愿意当面向上级反映问题时, “有人管、有人问”, 确保信息畅通、渠道合理;要建立师德问题一把手问责制, 无论哪个部门、系部出现问题, 其“一把手”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和管理责任, 形成制度化的硬约束;要健全师德奖惩制度, 对教书育人成绩突出者, 予以表彰、奖励和宣传, 对违反师德的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批评和相应处理, 对情节严重者要严肃查处 (3) 。

(三) 打破条条框框、落实教学管大融合

长期以往, 高职院校存在这样一种现象, 那就是专职教师负责教学、辅导员负责学生教育和养成、校 (系) 机关人员负责整体协调管理, 分别称为教、学、管, 由于上下级体制等因素, 教、学、管往往各自为政, 经常会出现“教师上课学生不好好听, 他可能埋怨辅导员 (班主任) 没把这个班管好”、“辅导员重点关心学生纪律和生活、认为学不学是老师会不会教、水平够不够”的现象, 这样对学生的成长进步是非常不利的。为此, 需要从师德建设入手, 打破条条框框, 强调教书与育人是统一的, 强调教、学、管的大融合和相辅相成。教师在正常备好课、上好课的同时, 可以抽出时间为学生答疑解惑, 和学生拉家常, 关心学生的生活, 巨大的人格魅力和良好的职业精神在学生心目中确立了以后, 学生自然自然地就会接受教师, 也自然而然地去认真听课、做作业。辅导员在关注学生生活、安全、素质提升、心理健康的同时, 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和主导作用, 以建立学习兴趣小组、主持学习交流会等形式, 深度介入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加强师德建设, 促进教、学、管大融合, 是高职院校提高育人质量的大势所趋。

(四) 营造良好氛围、减轻教师工作压力

社会上有一种思潮, 希望教师成为“完人”, 过分强调“没有教不会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如果学生不好好学、学不会, 就是教师的责任, 对教师提出十分苛刻的要求, 高职教师不仅要能文 (理论高) 能武 (技能强) , 还要有渊博的知识面、先进的教学方法、娴熟的课堂掌控能力, 几乎不能说错话、做错事, 这给高职院校教师造成了极大的思想压力和顾虑, 这方面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营造一个激励但不激进、宽松但不轻松的执教氛围。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高职院校的规模不断扩张, 按照教育发展规律和合理的师生比例衡量, 部分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数量不足, 结构不合理, 高水平高素质教师少的事实还将长期存在, 这就需要部分教师一学期同时教多门课, 可能还有很多新课、并不擅长的课, 部分教师可能需要身兼数职, 既要教学, 还要承担科研任务、编写相关教材、参与课程体系建设等, 还有些高职院校实行聘任制, 教师们不再有铁饭碗, 教的不好、工作不当, 随时下岗走人, 所有这些都在无形中加大了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对教师承担的工作压力, 高职院校要通过任务分解、人格关怀等, 设身处地地予以缓解和减轻, 使高职教师轻装上阵、愉快工作。

(五) 着眼职业规划、关爱教师成长进步

任何一个职业, 工作时间长了, 都会枯燥、厌烦, 产生职业倦怠感, 高职教师也不例外。他们会从刚刚走上三尺讲台的兴奋、激情澎湃, 慢慢过渡到按部就班的上班、讲课、批作业的循环过程中, 再加上如果每天面对一些学习基础不高、不好好听课的学生, 很可能会形成“挣口饭吃”混日子的心态。加强师德建设, 就是要着眼职业规划, 让高职教师职业体现存在感、成就感、幸福感, 真正成为“阳光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要完善准入制度, 高职院校在引进教师时首先考虑其品德情操, 然后再考虑其业务水平;要开展师德理论和知识规范的培训, 使高职教师师德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举办师德先进个人报告会、优秀教师座谈会, 身边的人讲身边的事, 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要健全激励机制, 在年终或教师节表彰时, 评选师德先进个人、教书育人先进个人, 并在职称评聘、岗位调动、职务晋升等予以倾斜考虑;要弘扬好的校风、教风,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使勤勉敬业、无私奉献蔚然成风;要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进步, 老教师发挥好传帮带作用, 使高尚的师德代代传承;要搭建更加宽广的职业发展平台, 使教师爱岗、乐业、有奔头, 徜徉于教书育人带来的幸福与成就中;要关爱和抚恤家庭有特殊困难的教师, 弘扬传统, 传递正能量。

(六) 立足客观公正、完善师德评价机制

要建立社会评价、学校评价、家长评价、教师互评、学生评价和自我评价六级评级机制, 社会评价可以聘请校外各界人士担任师德校风监督员, 也要征集普通人甚至是教师的街坊邻居的反馈意见;学校评价要结合教师治学态度、为人处世、责任担当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教师互评要结合教师言行举止、授课效果、团结协作等方面的主要表现;家长评价要以家长的视角审视教师的师德对学生成长进步的影响和映射;学生评价, 既要全体学生“网上评教”, 也要个别谈话了解, 力求客观反映教师的师德情况;自我评价, 则是教师对自身的审视和思考, 也是对自身的约束和激励。要坚持长期评价和短期评价相结合, 不搞“重视时一阵风、不关注时无人打听”, 建设师德评价的长效机制。

(七) 教师自警自励、人人争做师德表率

高职教师, 要自觉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认真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教师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 明确高校师德建设的基本准则和依法从教的根本要求;要定期深入社会、企业实践锻炼, 了解行业发展形势, 摸清学生就业岗位要求, 增强职业技能, 做到要求学生动手操作的, 自己首先动手操作, 要求学生会练习的, 自己首先熟练;要向老教师、先进教师虚心学习请教, 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教学方法和处事哲学;要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 善于发现闪光点, 用爱温暖心灵, 用知识助力成长;要慎独, 不断总结反思师德方面存在的问题, 善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不自我标榜, 不为自己找借口, 加强道德修养, 增进道德意识, 在自我教育、自我激励、自我实现中, 努力成为品德高尚的人民教师。

注释

11 王泽华:《高校加强师德建设的价值诉求与路径选择》, 载于《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3年第7期, 第154页。

22 陈学凤:《高职师德缺乏的现象及其原因探析》, 载于《云南电大学报》, 2010年第3期, 第29页。

论高职院校和谐宿舍建设 篇9

1. 满足大学生对“家”的情感需求

升入高职院校深造后, 大部分学生离开了家乡, 离开了父母, 离开了亲朋好友, 独自来到新学校求学。这时的学生更需要得到归属感, 需要一个新的“家”。学生宿舍在一定程度上就能替代原先家庭的作用, 带给学生温馨感和依靠感。当然,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所在的宿舍整洁优美、学风优良、温馨和谐。这样的宿舍环境能传递原先家的气息, 使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 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2. 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学生宿舍的氛围对学生的发展有着很大影响, 这些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整洁优美的宿舍环境会使大学生学会生活, 勤奋创新的优良学风会使大学生自觉前行, 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会使大学生懂得做人。这样和谐向上的宿舍环境, 有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刻苦的求学精神、和谐的人际关系, 有利于学生的成人成才, 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3. 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

学生宿舍是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 是学校在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的重要阵地。学生宿舍是否和谐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教科研秩序以及高职院校的和谐稳定。因此, 建设和谐宿舍对和谐校园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是促进和谐校园建设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 是实现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本工作。[1]

二、建设和谐宿舍的途径

1. 加强和完善宿舍硬件建设

宿舍硬件建设是建设和谐宿舍的基础。近年来, 随着许多高职院校的高速发展, 宿舍的硬件设施有了较大的改善。有的搬进了新校区, 有的则进行了宿舍硬件设施的升级改造, 这些学校的宿舍硬件设施得到了实质性改善, 为学生创造舒适、安静的宿舍生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然而, 虽然许多高职院校在宿舍硬件建设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但在宿舍设施的细节和功能上还需要不断完善: (1) 宿舍区的防盗、消防设施的建设改造, 将为学生提供安全的宿舍环境; (2) 宿舍功能区域建设, 在宿舍区建设自修室、文化活动室等丰富宿舍区功能的设施; (3) 加强宿舍区周边环境的整治和改善, 实现宿舍区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这些环节的建设和完善, 进一步优化宿舍区学生生活和学习环境。

2. 建立并完善宿舍管理制度

建立并完善一系列的宿舍管理制度是高职院校建设和谐宿舍的制度保证。 (1) 建立宿舍安全工作制度及应急预案, 加强宿舍安全管理; (2) 制定并完善宿舍管理服务人员的工作制度, 规定宿舍管理服务人员的工作职责, 规范宿舍管理服务人员的行为; (3) 制定并完善学工人员特别是辅导员进宿舍的相关制度; (4) 制定并完善学生自管组织的工作制度, 规范学生自管组织的工作; (5) 制定并完善学生宿舍行为规范, 明确奖惩制度, 并与学生的评奖评优挂钩。

3. 加强宿舍管理服务人员队伍的建设

在宿舍区, 宿舍管理服务人员与学生接触较频繁, 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将影响到学生的成长, 都将影响到和谐宿舍的建设。但是由于受到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宿舍管理服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少数宿舍管理人员的言行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了消极的影响。因此, 加强宿舍管理服务人员队伍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应积极提升宿舍管理服务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 强化管理服务人员的工作责任感, 开展相应的业务培训和业务进修, 要求管理服务人员学习掌握一些宿舍管理服务的知识, 如管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增强他们与学生沟通的能力, 更好地管理和服务学生。

4.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学生进宿舍工作

(1) 推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进宿舍工作。积极推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特别是辅导员进宿舍的工作。学工领导要经常深入学生宿舍调研, 通过个别访谈、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的情况以及思想动态, 并对学生所反映的情况加以汇总归纳, 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制度和措施, 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困难, 消除学生思想上的困惑;辅导员要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 做到“知情、关心、引导”, 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关心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 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各种问题, 开展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2]同时, 应建立并完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进宿舍的激励考核制度, 将学工领导和辅导员在学生宿舍内的工作表现作为其重要的工作指标进行考核, 对工作表现优秀、成果明显的应给予相应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对工作不负责任的应给予相应的惩戒。

(2) 加强宿舍学生自管组织的建设。应积极推进由学校学生工作处指导的宿舍学生自管组织的建设, 引导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 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学生工作处应指派专人帮助学生宿舍自管组织建立并健全内部机构, 明确职责, 制定相关的运行制度。日常工作中, 学生宿舍自管组织要对宿舍内学生的纪律、卫生、安全进行检查;组织开展各类健康有益的科技、文化、体育活动, 营造有层次的宿舍文化氛围;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向宿舍管理部门进行反馈, 协助宿舍管理部门对宿舍的软硬件进行优化升级。

(3)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各种竞争, 如学业竞争、就业竞争等, 部分学生思想上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困惑与烦恼, 甚至有些学生出现了心理障碍。对此, 学校应积极应对,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学生心理辅导, 帮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发展。除了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课程进行课堂心理健康教育外, 还应积极推进宿舍区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 不断加强宿舍心理健康教育软硬件的建设和升级。在宿舍区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 随时接受学生的个别心理咨询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地心理辅导, 也可定期对多个学生进行集体辅导。同时, 加大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教师的培养力度, 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职业化、专业化, 从而更好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心理问题。

(4) 开展科技、文化、体育活动, 营造积极向上的宿舍氛围。积极开展宿舍科技、文化、体育活动, 不断提升学生宿舍品位。各类活动的形式要能推陈出新, 把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体育活动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精心打造有特色的宿舍活动, 吸引广大的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宿舍科技、文化、体育活动中, 促进学生的成人成才。同时, 在开展各类宿舍活动时, 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

参考文献

[1]马旭东.论和谐宿舍建设与和谐校园[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6 (10) .

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思考 篇10

一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现状

学风优劣主要由学生自身因素、教师因素、教学管理因素、学生管理因素等几个方面组成。当前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状况不容乐观, 主要体现在: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 没有学习目标, 缺乏学习动力与专业学习的兴趣, 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部分班主任不够关心学生, 责任心不强;教学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部分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不强、教学水平不高, 教师课后辅导答疑的次数普遍较少;学生管理方法有待创新, 学生晨读氛围不浓厚, 课外活动针对性不强。

二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状况分析

1. 学生自身状况

首先是学习目的不明确。由于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一些学生学习目的不甚明确, 没有清晰的学业规划、职业规划, 缺乏学习动力, 对所学专业感到困惑、迷茫。其次是学习自觉性不够。高考结束到新生到高校报到, 中间的假期长达两个多月, 由于家长慰劳孩子及学生自我释放的心理, 使很多学生在假期中沉湎于网络, 进入大学后已然习惯了假期的生活, 而高校开放式的管理方式以及授课模式、课后作业相对于高中人盯人式的管理及海量作业要轻松许多, 使得一些学生不会自觉地进行学习。最后是学习习惯不佳。随着高考结束, 部分学生学习的目标与动力也随之消失, 表现出来的症状就是这部分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 不会积极、自觉、主动地去学习, 甚至为了考试而学习, 不了解大学教育阶段的特点, 不会适时调整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2. 教学管理状况

首先是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有待提高。部分任课教师在课堂上从不或极少考勤, 对课堂纪律不闻不问, 眼光很少与学生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对学生的课堂管理和学习过程监控。其次, 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由于授课内容陈旧, 加之教与学缺少互动, 使课堂缺乏吸引力, 师生难以形成共鸣。部分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形式、内容设计方面吸引力不够, 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 教师课后辅导答疑的次数普遍较少。任课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很少, 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及学习动态了解和关心的力度不够, 尤其是课后对学生的辅导答疑甚少, 根本不能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上面临的困惑、问题, 也是造成一些学生放任自流的重要原因。

3. 学生管理状况

首先是晨读氛围有待进一步营造。各二级学院需要在班级中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动员, 提高学生对晨读重要性的认识, 营造良好的晨读氛围, 同时创新方法,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确保晨读活动取得实效。其次, 课外活动的趣味性、针对性、品味性有待增强。学院应该合理安排课外活动, 控制数量, 提高质量, 进一步增强课外活动的趣味性、针对性、品味性, 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最后, 班主任对班级学生关心不够。学院必须进一步加强班主任的管理与考核, 要求班主任经常进课堂、下宿舍, 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 关心学生学习生活情况, 真正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

三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 学生管理方面

第一, 加强学生自我管理意识教育。 (1) 加强学生的教育引导, 帮助学生从思想上认清学习的动机和目的, 明确知识的重要性和环境带来的压力, 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感知、思考、操作、想象, 真正消化知识, 实现知识的内化。 (2) 重视自我能力的培养, 鼓励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素质拓展教育活动, 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3) 重视就业意识的培养, 鼓励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前景, 提前感知就业压力, 提高学习紧迫性, 增强学习动力。

第二, 加大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和宣传力度。通过每年评选优秀学生、先进班集体, 开展“学习标兵评选”“优秀学生报告会”“优秀校友报告会”“学风建设论坛”等活动, 各二级学院可以加大评选学风建设优秀班 (团) 集体和个人, 树立典型, 弘扬先进, 鞭策后进, 扎实推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在全院学生中形成比、学、帮、超的氛围, 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学赶先进的良好氛围, 激励更多的学生努力学习、全面发展。

第三, 加强对校园活动的引导和管理。进一步加强对校园活动的引导和管理, 合理安排校园文化活动, 控制数量, 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鼓励和重点支持校园科技创新类活动和高品位的文化活动, 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钻研技术、苦练技能。

第四, 完善学风建设制度。 (1) 完善晨读和晚自习制度。在一年级进一步推进晨读、晚自习等制度,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建议多开辟一些适合学生学习的场所, 可以在图书馆等区域增加一些学生晨读、自习的空间, 加强图书馆自修室管理,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2) 完善课堂考勤制度。要求任课教师严格课堂纪律、严格考勤、严格学生学习的过程管理, 加强课程平时考核, 促进学生的平时学习。 (3) 完善课程考核制度。强调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评定的权威性和责任心, 强化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和考查。

2. 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第一, 强化教师的教书育人意识。重视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 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 以学生为本;不断提升自身学术水平, 以提高在学生心目中的魅力;改进教学方法,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更新教学内容, 以反映专业前沿研究动态及成果;重视教学效果, 以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职责, 做学生学习的启发者和引路人。

第二, 加强专业导师队伍建设。 (1) 建立健全专业导师制度。明确班级专业导师的工作职责, 在此基础上对班级专业导师的管理体制、岗位职责、选拔配备、培训培养、考核激励以及工作交流等各个方面做出细致全面的规定。 (2) 发挥专业导师的专业优势。充分发挥班级专业导师对学生专业学习指导的作用, 帮助学生科学建构专业知识框架, 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 强化专业导师队伍建设的全程关怀。突出专业基础知识开展专业规划;突出因材施教开展学业规划;突出明晰未来前景开展职业规划;突出针对性地进行考本动员和辅导;突出就业信息提供为学生创造就业机会;突出实践平台搭建开展创业指导。

第三, 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 (1) 加强对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的组织与管理。建立职责明确、管理有序、效能显著的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系统。 (2) 建立健全班主任、辅导员工作考评制度。可以从学生评价、日常考核、二级学院评价以及业绩和特色项目加分四个方面, 对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实行量化考评。 (3) 加强班主任、辅导员与班级学生的沟通交流。要求班主任、辅导员经常进课堂、下宿舍, 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 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 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引导学生开展班风、室风建设, 创建学习型班级和学习型宿舍, 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

3. 教学管理方面

首先应根据学生需求进行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 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确保教学效果。其次是完善学生参与教学评价制度。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学生对教师教学情况的评价制度, 引导教师不断改进教学。然后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建议教师采用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 实现师生关系的良性互动, 进而促进教学相长。最后再统一安排课后辅导答疑。建议教务处要求各二级学院根据各任课教师的任课情况组织安排课后集中辅导答疑, 加强任课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面临的困惑、问题,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诤.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33)

上一篇:支架治疗下一篇:电缆测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