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素材的好方法

2024-05-21

积累素材的好方法(精选五篇)

积累素材的好方法 篇1

一、养成多读书的好习惯

杜甫说过,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要想写出好文章, 必须鼓励学生多读文章, 要博览群书, 博采众长。有的同学喜欢文学, 所以看书的时候只看文学书, 那么他所获得的知识面就很狭窄, 应鼓励学生看种类不同的书, 例如:文学类, 地理类, 史学类等。有的同学喜欢某人的作品, 一味的捧着他的书去读, 那么他只走进这个人的生活圈, 岂不知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鲁迅告诉我们, 读书如同蜜蜂采蜜, 倘若总叮在一处, 那么它的所得就非常有限, 只有采过许多花, 才能酿出更甜更美的蜜。《十万个为什么》使孩子了解到了世间万物的奥秘, 《哈利·波特》使孩子进入到了一个神奇的魔幻世界, 让孩子学会了想象。读是写的前提, 有人打过这样的比方, 读书就像蚕吃桑叶, 写作就像蚕吐丝, 让蚕不断地吃桑叶, 自然就会吐丝, 如此看来, 读书是多么重要。

二、养成多记的好习惯

常言道,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读书不作笔记, 如过眼烟云, 无踪无迹。读书就像采矿一样, 要想沙里淘金, 那么我们在读书的时候, 就要多记, 读到好的字、词、句、段或者感人的地方, 就要在书上勾画, 或作出记号, 如果将你最感兴趣的地方摘抄下来, 记在你的笔记本上, 那么你所得到的效果将事半功倍。毛泽东同志就有这样的一个习惯, 经常在书上做记号, 摘抄而且还写出自己的感受或见解。多记的时候要注意分类记法, 例如:描写景物的语句, 描写人物肖像的语句, 或描写动作神态的语句, 积累了大量的语句, 写作时便有了信手拈来的素材, 写人物才能刻画得惟妙惟肖, 状物才能栩栩如生, 叙事才能跳跃起伏。

三、养成多背的好习惯

你读了说明你了解了, 你背了说明你已经掌握了知识。蒙回曾经说过, “背得烂熟, 还不等于知识。”应鼓励学生多背, 只有将它完全背诵下来, 才能成为自己的知识。当你写作时, 沉淀在你脑中那些好词、好句就像涓涓细流不断涌出。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从小就喜欢读书, 通常把几篇文章大意摘录下来, 然后逐段背诵, 模仿这篇文章描写出自己的文章。如此看来, 背诵好词、好句、好段是写好文章, 出口成章的前提。古人云:熟背唐诗三百首, 不会写诗也会吟。加强学生课外阅读、背诵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扩大视野, 写作能力明显增强, 词汇量也明显增大。

四、养成走进生活的好习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没有好的素材, 学生就写不出好文章,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 源头盛才能文不竭。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去认识, 去做学习和生活的有心人。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好的素材就是生活的本身, 就在我们身边“不舍昼夜、奔腾不止”的生活长河之中。组织学生浏览名胜古迹, 参观自然景观, 参加公益劳动, 进行社会调查, 观看电影电视, 这些都是有意义的生活材料, 勤奋地动脑和动手。也可以进行跨学科的整合, 同学们在手工课、科学课等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可以折纸、制作模型、种植花草、饲养小动物, 然后把这些过程和感受记下来, 就是最有趣的生活材料。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它有着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写作材料。而要真正地大量拥有材料, 最重要的是要善于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我们多多观察, 把观察中看到、听到、想到以及感受到的随时记录下来, 养成勤于写观察日记、生活札记的好习惯, 提倡“随时注意观察, 随时记下来”, 那美好的文章自然地倾注在笔端。让我们相信鲁迅先生所说的, 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要观察准确、透彻, 才好下笔。你就会发现每一天都有新的变化、每一天都有新的感觉。

积累素材的好方法 篇2

一、立足书本,夯实基础

抓住寒假阶段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基础知识的复习很关键。我们的目标就是冲刺基础满分。

准确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音、形、义;熟练背诵六册书中课后及课标要求背诵的古诗文、现代诗文,并且能够准确默写下来;文言文阅读有欠缺的,可以把初中三年的文言文通读一遍,重点篇目整理出来,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理解文章的内容及思想意义,并通过做练习加以巩固。学会将课内的知识点迁移运用,学会举一反三。

二、多做历年真题

寒假期间,尽量多做历年真题。通过做真题可了解中考命题范围、题目深浅以及相关题型。

很多学生和家长认为,语文是一个毫无规律的学科。其实不然。语文也是一个有规律可循的学科。例如:行文思路题、句意理解题、语句赏析题、人物形象分析题等题型都有法可循,找到解题方法即可事半功倍。所以,在每做完一套真题试卷后,要及时核对答案,弄清采分点,寻找规律,弄清丢分原因。通过做真题,可以做到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使训练更有效。

三、养成爱阅读的好习惯

初三学生平时课业负担重,很难有大段的课余时间用来阅读。寒假正是补上这一课的大好时机。每天“挤”出10~20分钟的时间来阅读,为写作积累素材,补充新鲜“血液”。

写作不好的`同学,可以阅读历年中考优秀作文和其他美文,积累写作素材,借鉴写作手法。中考优秀作文的作者与备考学生的年龄相同、生活阅历接近、思想高度相差不多,所以读他们的文章容易产生共鸣,里面的素材、写作手法也好借鉴,在此建议每天读一篇中考满分作文,写100字阅读感悟,一个寒假下来,同学们就会发现自己的作文进步了。

中考语文试卷中名著阅读占了6分,而名著的命题,越来越侧重对情节的把握,所以必须熟读原著。

四、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引领方法积累素材 篇3

那么,读与写的“法”究竟在哪里?就在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里,尤其是关乎怎么写的问题,都隐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一、紧扣文本,引领习作方法

(一)仿创结合,向描摹句段进发。有些课文的语言特质,集中体现在精彩片段上,可抓住这些片段把读写结合的文章做细、做实,让精彩的语言形式在运用中内化为学生的积极库存,一旦需要,就能召之即来,用之自如。《庐山的云雾》一文中:“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山头上的云雾,就像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这一系列的比喻,具体、真实、形象地展现了庐山云雾的神奇姿态。这样的“系列比喻”,学生以前没有见过。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这样的写法,下面是我在教学这一课时的做法。

师:作者通过系列的比喻,具体、形象、准确、传神地再现了庐山云雾的神奇,让人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比喻,在习作中不少同学已能运用,但用一系列比喻描写事物的很少。今天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写写身边的事物,哪些事物可以用系列比喻描述呢?“

生:天上的云朵

生:公园的花儿

生:海上的浪花

……

师:请同学们回忆画面,仿照课文的写法,试着写一写。

(学生自由练写,10分钟后交流)

生:草原真美啊!远远望去,那碧绿的草地,就像一条宽阔的地毯;草地上的羊儿,就像一团团移动的白云。

生:天空的云朵真是千变万化,有时像一群群绵羊,有时像一只只白兔,有时像一匹匹奔驰的骏马,有时又像一条巨龙。

(二)揣摩文本,学习写作方法。新课标明确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关注写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关注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写,假如要我写,还可以怎么写。如此,就将阅读的目光聚焦在“写”上了。教学中进行语言训练,必须立足于语言形式,学习文本的写作方法。下面是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大江保卫战》一课时的做法。

师:同样是写保大堤,第四自然段与这一段有什么不同?仔细读读课文,用心发现一下。

生:第四自然段写的是黄晓文保大堤的情景,第二自然段是写一群人保大堤的情景。

师:个人,群体。

生:第二自然段是整个保大堤的场面,第四自然段是一个人保大堤的情景。

师:既然已经写了整个保大堤的场面,为什么还要写一个人保大堤的情景呢?

生:从一个人身上看到所有的人都是这样的。

师:怎样的?

生:就是这样的!

师:用个词语形容一下?

生:铮铮铁汉的样子的!

师:对啦!这种写法就叫点面结合。那么,写一个人与一群人有什么不同呢?谁来读一读?

生:(读第4自然段)

薛法根老师正是关注到这样特殊的言语形式,让学生不知不觉地知道这就是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方式。不难看出薛老师就是在无痕地召唤,用文本的写作特色在点击,让孩子把目光聚焦到积累、规范言语的范式上,使孩子能顺利走进作者写作思路并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他穿透言语形式,把握言语内容,再让学生通过理解言语内容获得言语形式运用的规律,了悟语言运用之妙,实质就是教给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提高表达水平。

二、阅读经典,积累习作素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夯实儿童的文化根基,才能反过来促进“童化”作文。我引领学生阅读经典时,利用课外阅读指导课进行阅读引领,利用课外阅读活动平台感受阅读的精彩,利用课外阅读评价的支持,创设成长的通道。我还利用多种评价方式来鼓励、呵护儿童的阅读情感,激励儿童的阅读激情。以此来激发孩子们对阅读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同时也反哺了孩子的语文学习。

写读后感也是帮助学生积累习作素材的一个重要途径,我引导学生读完一本书后把自己对文中主人公的评价及自己读完后的感受写出来。不少孩子在享受阅读的同时,也用稚嫩的笔写下从心灵里流淌出来的歌。如,有的同学在读了《三国演义》之后,写了《我心中的英雄》、《我最崇拜的人》等文章,阐述了自己对书中英雄人物的别样理解;也有的同学读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后,写出自己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这一篇篇习作,都是他们阅读经典之后,真实心声的流露。这正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倡的“写出真情实感”。

经过长期的努力,孩子们通过对大量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他们的审美能力、感悟能力、表达能力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总之,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读”就是“吸收”,“写”就是“倾吐”,其实,“读”与“写”是一个整体,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这是一种最自然的读写状态。读中的写,更有方法、更有目标,因而夯实的是学生的作文基本功。阅读中还有很多的习作资源,只要老师能够善于发现,能充分利用好阅读资源,就能让阅读高效的为习作服务,真正地为习作教学引路!

高中作文素材积累方法浅谈 篇4

高中生在作文时,常常面对无米下锅的困境,写作材料匮乏成为他们普遍惧怕作文的致因。如何帮助同学们积累写作素料,不只成为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更对同学们提高语文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下面三种思路抑或方法,权供参考。

一、博览群书,开卷有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俗语强调了多读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学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多读,除了多读课文外,还应放宽视野,广泛涉猎,如读一些精品散文、美文、小说等,从中撷取一些精彩的语句,认真体会其意味和情趣。另外,还应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只有带着问题读书,才能真正有所收获。同时,还应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才能取得较好的积累效果。此外,语文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选读《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建议的经典作品,如《西游记》《骆驼祥子》《格列佛游记》《名人传》等,可以尝试指导学生以周为单位,规定每周所读的页数和回数,或让学生利用好寒暑假,将阅读与假期作业相挂钩等等多重引导阅读的方法,让我们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加知识面,扩大积累量。

积累还要讲求质量,要保证质量还需引导学生多背,而背诵是行之有效的积累方法,可以说,光读不背难保证积累的质量。典范的语言材料,包括古今诗文名篇,名言警句等,必须做到熟练背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鼓励学生通过背诵大量古今中外名篇美文佳段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提高了,写作时就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作文水平自然就上去了。

二、关注细节,学以致用

语文科考试试题题量大,时间紧,加上考场上情绪紧张,很多学生到写作时难以及时调出日常积累的素材,这也是导致语文成绩失利的原因之一。如果考生想在考场上顺利调出所需要的素材,那么他的大脑中必须储存素材库,而素材库的形成则依赖于平时的积累。

素材积累涉及到平时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内容繁杂,但考场要求学生的素材库必须清晰、简洁、条理性强。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对日常积累的素材进行归纳整理。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如下方法对已积累的素材进行归纳整理:

素材一般包括道德修养、人生感悟、成长奋斗、处世为人、情感志趣等五大类。针对其中的典型人物与典型材料,学生在识记整理时重点关注其中的主要细节,人文精神等。例如学生们都很熟悉的宋代文豪苏轼,他的旷达,在烟瘴四布的密州仍“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他的洒脱,在凄风苦雨的黄州仍然“何妨吟啸且徐行”,不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他的超然,独处荒僻的琼州仍执着的吟唱“九死南荒吾不恨,慈游奇绝冠平生”……这些均是学生应重点把握的细节,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定能为文章增色不少。

三、回归教材,回归生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想写出一篇好的文章,必须要有“源头活水”。这方源头活水就是同学们手上、脑中的好素材。现在的高中生历经十几年的语文学习,名人事迹了解不少,名句名篇背了很多,课外书读的也不少,但每次写作时仍然觉得无素材可用,常用的还是李白、苏轼、李清照、爱迪生……陈旧乏味,令人作呕,“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学生们也常常为此而苦恼,越写越缺乏自信,造成大量的失分,那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

其实如果仅仅就高中三年语文教材中的素材和学生占有的生活素材来说,就已经相当可观了。语文教材中涉及的古今中外的经典人物都可以作为优秀的素材在写作中使用,鲁教版第一册教材中就有荀子、贝多芬、梅兰芳、余光中等等十几位经典人物,更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样的至理名言;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时时现生活。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生活中每年一次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都给我们带来丰富多彩的各式素材。只要学生在写作时不急不慌,灵活运用,合理调度,平时积累的素材已然够用。问题的关键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归纳总结,学会“一材多用”,不同的事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为考场作文服务,达到充实文章的效果。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时时现生活。同样,素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和语文打交道,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关注生活中的语文现象和语文事件,如让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去,多积累生活中的文化:精彩的店名、广告词、对联及宣传标语等,这些都是可以在写作中运用的有效素材。

四、抓住特色,写出精彩

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素材多种多样、类型繁多,学生在整理素材时不能不分种类,良莠兼收,还要注意根据素材特色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尽量掌握一些自己熟悉材料,例如常看时事新闻的同学可整理一些社会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有医护家庭背景的学生可以掌握一些钟南山、南丁格尔等素材;爱好体育的同学可以拿林书豪刘翔来“说事儿”……避免出现一些自己都不熟悉却在写作中胡乱运用的情况,诸如“历史上曾经有一位名人说过”“屈原创作的“无韵之《离骚》””等笼统错误的句子,贻笑大方。另外,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的素材也是学生们应该重点留意的,如山东学生具有地方特色的素材也是学生在准备素材时需要留心的。全球共同应对金融危机、食品安全事件等时事新闻类素材,也是有特色、值得关注的素材。

并上所述,笔者结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总结、分析了常见作文素材积累的的四种常见方法法。限于能力,难免肤浅。惟盼以自己的努力,能为同学们打开一扇窗,让他们看到“窗外”更美更广的风景。总之,素材积累的方法、途径虽多,但不可能一蹴而就,没有捷径可走,要想有所收获,就必须从现在开始,狠下功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浅谈学生作文素材积累方法 篇5

高一下半年开始,作文开始侧重于议论文的写作,对于议论文来说,素材积累尤为重要。课堂上,师生在分析鉴赏课本上的精读文章时,分析人物形象时,就是在积累写作素材。文言文中《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的爱国、正直、坦诚,蔺相如的睿智、机敏、不畏强权、顾全大局,可以用到“宽容”“知错就改”类主题的文章中;《荆轲刺秦王》中荆轲的“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离骚》中屈原的“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陈情表》中李密的“纯孝感恩”,《赤壁赋》中苏轼的“旷达自知”,《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的“怡然自适”,《报任安书》中司马迁的“坚守隐忍”…… 现代文中《小狗包弟》里巴金的“真诚忏悔”,《我有一个梦想》中马丁路德金的“坚定执著”,《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的“不向命运屈服”……诗词中“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缠绵,“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流”的萧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愁绪……这些都是可以提升学生写作层次的佳例。

此外,做题时,遇到的诗歌鉴赏、仿写句子、现代文阅读也都可以引导学生作为素材进行积累;阅读课时,自行对阅读材料进行积累、摘抄与交流;晚饭时,播放《电视诗歌散文》《百家讲坛》及新闻节目,增加积累;周末时,印发《每周文萃》,内容涉及作文范文(高考作文及评析,平时作文学生佳作及教师评语)、美文赏读(名家美文佳作)、课文相关内容补充(如《读柳永》《苏东坡突围》等),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有资料可读,读过之后有词可用,有句可仿,有例可引;定期举办读书交流活动,共享自己读过的好文好书,共享自己的读书经验和读书心得等,做到博采“众家”之长,补己之短(此活动初期可指定某些喜欢阅读、文字功底好的同学做“托儿”,然后可以指定篇目,慢慢地可以逐渐放开,让学生自行选择)。

假期中,推荐学生看《子午书简》《百家讲坛》《焦点访谈》等学术性、时事性电视节目,增加知识和素材储备;结合假期作业阅读指定名著并进行探究性学习,撰写研究报告或人物评价,开学后进行评比,选出优胜者打印成册;结合研究性学习要求进行社会百态调研等。

上一篇:海外石油勘探开发项目下一篇:关节功能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