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灾害预防

2024-05-05

城市灾害预防(精选九篇)

城市灾害预防 篇1

2013 年11 月22 日, 位于黄岛区的中石化输油储运公司潍坊分公司输油管线破裂导致原油泄漏。事件处置过程中, 黄岛区沿海河路和斋堂岛路交汇处发生爆燃, 同时在入海口被油污染的海面上也发生爆燃。事故共造成62 人遇难, 136 人受伤, 直接经济损失7. 5亿元[2]。

2015 年8 月12 日, 天津滨海新区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爆炸物主要为硝酸类化学品, 爆炸强度相当于3 吨TNT, 爆炸地区还监测出存在神经性毒气等有害气体。截至2015 年9 月6 日, 共发现遇难者162 人, 仍有11 人失联。

1 城市灾害危险源分析

从广义上说, 危险源就是指危险的根源, 包括危险载体和事故隐患; 从狭义上说, 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导致职业病、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的根源和状态, 即危险源是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3]。

目前很多城市都在进行城市重大危险源普查工作, 根据已经在1997 年和2003 年进行普查工作的北京、上海、青岛、天津等城市的普查资料[4,5], 将城市重大危险源分为以下几类:

(1) 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的贮罐区; (2) 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的库区; (3) 有火灾、爆炸、中毒危险的生产场所; (4) 企业危险建 ( 构) 筑物; (5) 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 (6) 城市燃气、热力、电力供应设施。

这几类重大危险源分布比例如图1 所示。

2 城市灾害预防工作

2. 1 加强城市灾害应急救援的宣传教育

城市应急救援在我国开展时间短, 市民对应急救援的相关知识了解不是很多, 要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人民的安全教育。通过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向城市居民宣传国内外成功的应急救援案例; 小区内组织应急救援演练, 在演练中掌握自救、互救等基本知识;发现有事故发生的征兆要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2. 2 政府加强对城市重大危险源的普查、监管

政府部门应该在全市展开重大危险源普查工作, 对重大危险源进行登记备案。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加强对这些危险源的监控与管理, 将危险源转化为事故的概率降至最低, 保护城市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根据上文中提到的危险源分布, 将监管的重点集中在贮罐区、库区、危险生产场所和锅炉及压力管道等方面。安监局等相关部门应定期到危险源集中分布的企业和场所进行安全检查, 发现不安全因素, 应立即令其进行整改直至消除不安全因素, 否则取消其生产运营资格。

2. 3 建立城市应急救援体系

应急救援体系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必然产物。一套完善、有效的应急救援体系可以在城市灾难发生时起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减少城市灾害给城市居民人身和财产安全带来的损失。

城市应急救援体系的建立应该按照各市的危险源存在和分布情况而制定符合本市市情的体系。城市应急救援体系一般由总指挥、副总指挥、专家组以及各级单位组成。各级单位包括: 公安部门、消防部门、卫生部门、环保部门、气象部门、供电部门、电信部门、监察部门、宣传部门、防化部队等。城市应急救援体系如图2 所示。

各级单位在预警期间要做好充足的准备, 当城市灾害发生时能够在第一时间投入到应急救援的队伍中, 特别是消防部门和卫生部门等主要救援力量, 能够在短时间内组织大量的人员和救援物资。

3 城市灾害发生后的救援策略

3. 1 成立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

城市灾害一旦发生, 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成立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 总指挥由负责安全生产的副市长担任, 副总指挥由市公安局长和市安监局长担任。总指挥和副总指挥在第一时间内赶赴现场救援指挥部指挥救援工作, 迅速通知各级单位组织救援人员和救援物资赶赴救援现场, 同时向上级单位进行灾害汇报, 如若灾害事故严重可向上级单位申请援助。

3. 2 灾情分析

城市灾害发生后, 迅速确定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 在城市重大危险源普查资料中调出灾害发生地点及周边重大危险源的相关资料, 召集本市相关专家学者及研究人员组成专家组, 对灾害事故进行初步分析, 分析灾害发生区及周边重大危险源是否还存在潜在危险因素, 特别是化工厂和火灾爆炸事故。

3. 3 全面抢险救灾

抢险救灾工作应在应急救援现场指挥部的指挥下, 各部门明确自身的分工和职责, 相互协调配合, 在最短的时间内解救被困人员, 减少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

消防部门是应急救援体系中主要救援力量之一, 消防员担任应急救援的先锋兵, 负责寻找、解救被困在事故地点的幸存人员, 使他们脱离危险区域, 再移交给医护人员进行救治。

卫生部门在应急救援中负责伤员救治和转运任务。在接到灾情通知后, 医疗部门迅速组织医护人员组成医疗队赶赴事故地点, 同时调集足够的救护车和急需药品运往事故地点。卫生部门通知事故地点周边医院做好伤员接受工作, 使受灾市民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公安部门在事故发生后应迅速调集警力负责现场保卫警戒工作, 维护现场及周边地区治安秩序。

供电和电信部门做好灾区电力和通信保障, 一旦出现问题要尽快抢修恢复。

环境部门做好事故地点水源、土壤、空气等方面的监测工作, 如果出现污染问题, 要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3. 4 灾后救援总结

救援工作结束后, 各单位对自身在救援过程中的进行合理的评定, 发现不足并积极寻找解决方案, 最后形成书面材料上交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应急救援中心根据各单位上交的材料发现应急救援体系中问题, 采取合理有效措施使应急救援体系更加完善。

4 结语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城市安全的影响也变得越来越重大。我们不可能消除城市灾害, 但城市灾害发生时, 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城市灾害带来的损失, 这就需要编写合理的城市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实施有效的应急救援。只有采取“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处理”等有效的安全应急工作, 才能使各类城市灾害对整个城市的社会环境和人民财产等方面所造成损失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

摘要:近几年城市灾害频发, 人们对城市安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本文从城市公共安全的角度出发, 对城市重大危险源进行了分析, 从对城市灾害的预防工作和现场救援工作两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建立城市灾害应急救援体系, 充分发挥应急救援在应对城市灾害中的重要作用, 减少城市灾害带来的人员和经济上的损失。

关键词:应急救援,城市灾害,危险源

参考文献

[1]虞汉华, 虞谦.大型城市重大危险源监管与应急救援体系的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5, 15 (9) :96-99.

[2]2013石化行业十大新闻[J].河南化工, 2013, 19:4-5.

[3]刘诗飞, 姜威.重大危险源辨识与控制[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2012.

[4]吴宗之.论城市重大危险源监控与应急救援体系建设[J].安全, 2005, 2:6-8.

[5]高进东, 吴宗之.六城市重大危险源现状分析[J].劳动保护科学技术, 1999, 9 (4) :24-26.

预防地质灾害知识 篇2

一、什么是地质灾害?汛期主要会发生哪些地质灾害?

自然的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其产生的后果便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称为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汛期发生的地质灾害主要是与降雨有关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突发性地质灾害。

二、如何识别汛期的一些常见地质灾害?

1、怎样识别可能的崩塌体?

对于可能发生的崩塌体主要根据坡体的地形地貌和地质结构的特征进行识别。通常,可能发生崩塌的坡体在宏观上有如下特征:

(1)坡度大于45度,且高差较大,或坡体成弧立山嘴,或为凹形陡坡。

(2)坡体内部裂隙发育,尤其垂直和平行斜坡延伸方向的陡裂缝发育,并且切割坡体的裂隙、裂缝即将可能贯通,使之与母体(山体)形成了分离之势。

(3)坡体前部存在临空空间,或有崩塌物发育,这说明曾经发生过崩塌,今后还可能再次发生。

具备了上述特征的坡体,即是可能发生的崩塌体。尤其当上部拉张裂缝不断扩展、加宽,速度突增,小型坠落不断发生时,预示着崩塌很快就会发生,处于一触即发状态之中。

2、怎样识别滑坡体是否稳定?

在野外,从宏观角度观察滑坡体,可以根据一些外表迹象和特征,粗略地判断它的稳定性如何。

已稳定的堆积层老滑坡体有以下特征:

(1)后壁较高,长满了树木,找不到擦痕,且十分稳定;

(2)滑坡平台宽大,且已夷平,土体密实无沉陷现象;

(3)滑坡前缘的斜坡较缓,土体密实,长满树木,无松散坍塌现象。前缘迎河部分有被河水冲刷过的迹象;

(4)目前的河水已远离滑坡舌部,甚至在舌部外已有漫滩、阶地分布;

(5)滑坡体两侧的自然冲刷沟切割很深,甚至已达基岩;

(6)滑坡体舌部的坡脚有清晰的泉水流出等等。

不稳定的滑坡一般情况下具有下列迹象:

(1)滑坡体表面总体坡度较陡,而且延伸较长,坡面高低不平;

(2)有滑坡平台,面积不大,且不向下缓倾和未夷平现象;

(3)滑坡表面有泉水、湿地,且有新生冲沟;

(4)滑坡体表面有不均匀沉陷的局部平台,参差不齐;

(5)滑坡前缘土石松散,小型坍塌时有发生,并面临河水冲刷的危险;

(6)滑坡体上无巨大直立树木。

3、泥石流形成一般情况下具备哪些条件?

泥石流的形成一般情况下应同时具备以下3个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三、汛期如何预防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1)各级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认真采取措施,防范汛期地质灾害的发生,切实减少灾害损失。

(2)广大群众应认真阅读、理解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发放的地质灾害防灾“明白卡”。

在广大的地质灾害多发区和危险区,地方政府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针对本区内的隐患点和危险点制作了“地质灾害防灾明白卡”,并下发到了监测责任单位和受灾害威胁的群众手中,要认真阅读和理解“明白卡”上的内容。

(3)注意收看天气预报和地质灾害天气预报。

(4)注意房前屋后山坡坡体及沟谷内水流夹带泥砂的变化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这些异常情况,并配合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监测措施或主动采取躲避措施。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前,都有一些程度不同的前兆,比如山体裂缝、岩石掉块、泉水变浑、沟谷内水流夹带的泥砂增多、家畜家禽出现异常反应等,发现这些情况时,要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并积极配合政府及有关部门采取搬迁避让措施。

(5)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和多发区内,不要随意进行容易诱发地质灾害的生产生活活动。

四、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紧急情况时,怎样逃生?

面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的突然发生,要保持冷静,首先判断崩塌、滑坡、泥石流威胁的范围,然后及时逃离险区。具体来说,崩塌、滑坡、泥石流发生时,滚石、坡体或泥石流都是从高的地方向低的地方运动,所以,应选择向左右两个方向逃离危险区,而不要选择顺着滚石、坡体或泥石流运动的方向逃生。如果身处正在运动的滑坡体上,实在没有时间逃离滑体,可抱紧附近粗大的树木以求自保。

地质灾害紧急避险方法

遇到滑坡或崩塌怎么办

1.行人与车辆不要进入或通过有警示标志的滑坡、崩塌危险区。

2.当发现有滑坡、崩塌的前兆时,应立即报告当地政府或有关部门,同时通知其他受威胁的人群。要提高警惕,密切注意观察,做好撤离准备。

3.当您正处于滑坡体上,感到地面有变动时,要立即离开,用最快的速度向两侧稳定地区逃离。向滑坡体上方或下方跑都是危险的!

4.当您处于滑坡体中部无法逃离时,找一块坡度较缓的开阔地停留,但一定不要和房屋、围墙、电线杆等靠得太近。

5.当您处于滑坡体前沿或崩塌体下方时,只能迅速向两边逃生,别无选择。

遇到泥石流如何避险

1.在沟谷内逗留或活动时,一旦遭遇大雨、暴雨,要迅速转移到安全的高地,不要在低洼的谷底或陡峻的山坡下躲避、停留。

2.留心周围环境,特别警惕远处传来的土石崩落、洪水咆哮等异常声响,这很可能是即将发生泥石流的征兆。

3.发现泥石流袭来时,要马上向沟岸两侧高处跑,千万不要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跑。

4.暴雨停止后,不要急于返回沟内住地,应等待一段时间。

注意:野外扎营时,要选择平整的高地作为营址,尽量避开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山坡下或山谷、沟底。

识别地质灾害发生前兆

“暴雨连连下,山体吐‘白龙’”、“耳听沙沙脚步声,掉头回看无人影”„„这些都是民间对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前兆的描述。地质专家科学的表述即:山体滑坡明显前兆是山坡体位裂缝、坡脚冒浑水、房屋地面开裂或拱起等;而崩塌和泥石流在发生前无明显征兆,突发性较强。

崩塌发生前:崩塌的前缘掉块、坠落,小崩塌发生;崩塌的根部出现新裂痕,有时可闻到异常气味;如果崩塌是岩石体,不时可听到岩石撕裂、错碎声;动植物出现异常现象。

滑坡发生前:滑坡后缘裂缝急剧扩大,并不断出现新裂缝,滑坡体后部快速下挫,四周岩土体疏松;滑坡体前缘出现放射状裂缝,土(岩)体隆起,前缘底部出现泉眼,水色浑浊。建在滑坡体上的房屋地板、墙壁出现裂缝,墙体歪斜,水井出现浑浊、干枯;滑坡体上树木出现歪斜,动物出现惊恐等异常现象。

泥石流:一般发生在有大型基建工程项目如开山筑路、修建水库和有大量矸石、尾矿堆放地区。当前三日及当天的降雨量累计达到100毫米左右时,处于危险区内的人员应撤离,只有当降雨停止2小时后方能返回住地;当听到沟谷内有轰鸣声或溪水上涨或突然断流,应意识到泥石流马上就要发生,应立即采取逃生措施。

什么是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哪些因素会诱发地面塌陷?

(1)矿山地下采空;(2)地下工程中的排水疏干与突水突泥作用;(3)过量抽采地下水;

(4)人工蓄水;(5)人工加载;(6)人工振动;(7)地表渗水。

地面塌陷的治理方法有哪些?

l、填堵法:一般用于塌陷坑较浅小时的处理。当陷坑内有基岩出露时,首先在坑内填入块石、碎石做成反滤层,或采用地下岩石爆破回填,然后上覆粘土夯实。陷坑内未出露基石,塌陷坑危害较小时,可回填块石或用粘土直接回填夯实。

2、跨越法:是用于塌陷坑较大,而回填又困难的陷坑的处理方法。一般以梁板跨越,两端支承在可靠的岩、土体上,每边支承长度不小于1.0-1.5米。

3、强夯法:通常的强夯法是把10~20吨的夯锤起吊到一定高度(l~40米),然后让其自由落下,造成较大的冲击对土体强力夯实。

4、灌注法:把灌注材料通过钻孔或岩溶洞口进行注浆,其目的是强化土洞或洞穴充填物、填充岩溶洞隙、拦截地下水流、加固建筑物地基。

5、深基础法:对一些深度较大,同时跨越结构又无能为力的塌陷坑,通常是采用柱基,将荷载传递到基岩上。

6、控制抽排水强度法。由于抽排水使地下水位下降,常常造成地面塌陷,矿山井下强排疏干时,影响就更显著。因此,合理地控制抽排水的强度,是减少塌陷产生的一个重要途径。

为防止或减轻洪水灾害,在汛期进行的防御洪水的工作,称防汛工作。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堤防、闸、坝等防洪工程的巡查防守,暴雨天气和洪水水情预报,蓄洪、泄洪、分洪、滞洪等防洪设施的调度运用,出现非常情况时采取临时应急措施,发现险情后的紧急抢护和洪灾抢救等。

防汛工作的主要内容

防汛工作分汛前准备、汛期工作和汛后检查总结三个阶段。

汛前准备:

①组织准备。建立健全防汛指挥系统和防汛抢险队伍。

②建立健全水文、气象测报网点,搞好通信设施,以备汛期能及时测报、传递雨情、水情、河势、工情等。

③料物准备。筹集、储备供防汛抢险用的物料。

④城市防汛准备。在有堤防防护的大中城市,往往有输水、排水管道、输电线路、交通路口和排水沟等穿越堤防,及时封闭好,并做好防御准备,靠山区城镇要做好防山洪、泥石流的准备。

⑤对防汛抢险队的骨干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以提高防汛抢险的技术水平。

⑥研究制订防汛措施方案。包括对超标准洪水的紧急措施方案,必要时,还应根据制定的方案和防洪系统中的各项防洪工程的设计和工程现状,编制各防洪工程的汛期调度运用计划。

⑦进行汛前检查。

⑧完成应急度汛工程。

汛期工作:

①开展天气、水情预报,进行工程检查,及时掌握江河情况及河流水位、水情、工情,分析预估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防洪调度,和研究采取相应的对策。

②巡堤防守。组织群众上堤巡查防守。洪水间隙,查险维修,以保持工程的完整与巩固;发生险情,及早抢护,以防止险情扩大;防守人员上堤时间,根据防汛水位确定,大江大河水位处于警戒水位以下,河水一般不出槽,主要靠专职人员防守;洪水局部漫滩或串水偎堤,堤防有可能发生险’惰,一般即达警戒水位,防汛基干(民兵)班开始上堤,划分责任段防守;接近或达到保证水位时,防汛即进入严重状态,要增加巡护人员,严加防守;洪水超过保证水位,防汛进入危险状态,要采取应急措施,并动员沿河机关、团体工厂和群众,全力以赴,执行防御洪水方案。

③险情抢护。要做到抢护及时,方案正确。

④洪灾抢救。当分洪区分洪、堤防溃口、或河流滩区漫水时,及时组织人员、财产转移、抢救,保证人民生命安全,尽量减少财产、物资等损失。汛后帮助恢复发展生产,重建家园。

汛后检查总结:

城市灾害预防 篇3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原因,防治

引言

岩土工程是指在各种建筑建设事业的过程中, 怎么样去开挖岩土和加固岩土的工程。而由于自然或是人为原因引起的涉及到岩土工程施工与建设的地质灾害, 我们又把它称之为岩土地质灾害。如我们常见的地震、泥石流等等。有数字显示, 该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已经超出10亿元, 成为制约着中国岩土工程进一步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因此, 我们必须深入分析它形成的根本原因, 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方案, 提高建设过程中的管理水平, 从而减少损失。

1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分类、危害和形成原因

1.1 按引发的原因进行分类

岩土工程方面的地质灾害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 由自然原因引起的地质灾害;第二类, 由人为原因引起的地质灾害。这二者之中, 第一类地质灾害通常不会因为社会的因素而产生改变, 属于不可转移性的自然灾害;而第二类, 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着密切关系, 随着人们经济社会的发展, 发生频率会逐渐增多, 对人类造成的损失也会逐渐加大。目前常见的这类地质灾害除了滑坡、泥石流以外还有崩塌、地面的变形等等, 通常这些灾害的产生是相互关联的, 一种灾害的发生通常会成为另一种灾害产生的原因, 因此在进行防治的过程中, 要重点关注它们之间的关联性。

1.2 产生的危害

近几年, 这类地质灾害发生的次数逐渐增多, 给我们带来的最明显危害就是经济损失的增大。而由于岩土工程所引发的地质灾害是突发的、强灾害性的, 直接威胁着施工人员的生命和健康安全。同时, 因为这类地质灾害发生次数较多, 企业的施工效率十分低下, 建设施工的时间周期拉长, 有些紧急情况之下, 企业还必须重新制定施工计划, 这种重复计划和建设, 其实就是一种经济的巨大浪费。从另一个角度, 这种岩土工程方面的地质灾害同时也加剧破坏了中国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

1.3 引发地质灾害的原因

探究这种灾害产生的根本原因, 无非就是两个方面:先天自然环境以及后期人类活动的影响。在中国大多数进行工程建设的施工区域, 原有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特别容易遭到各类地质灾害的侵袭, 而在施工过程中, 各种建设活动频繁地破坏了区域植被, 这就加剧了各类自然灾害出现的速率。而在开发岩土过程中, 原区域的地质结构会失衡, 从而产生崩塌、地震等灾害。在建筑施工过程中, 很多工作人员的操作是不合理的, 这是引发灾害的另一个原因。施工建设之前, 制定一些可行的预警机制减少灾害的发生, 也是今后发展过程中的关键。

2 预防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措施

2.1 采取植树造林的措施加固建设区域的生态环境

建设施工的地理区域生态脆弱, 植被相对稀疏, 难以承受施工带来的巨大破坏, 我们通过植树造林, 可以增加地表的植物覆盖, 涵养水源, 达到从根本改善开发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目的, 抑制各类灾害的发生。当然我们也要因地制宜, 有的地方需要退耕还湖、有的地方需要封山育林等等。把预防放在第一步, 才是减少灾害发生的最根本途径。

2.2 极大地提升灾害监测的水平

生活经验显示, 灾害在发生之前会有很多的前兆, 如:在滑坡发生之前, 井水会突然变干涸、地面会有位移和裂缝等现象产生, 我们应该要细心地观察这些这些前兆, 及时制定可行的预警措施, 最大程度上的去减少灾害发生引起的经济损失。与此同时, 我们要不断发展和引进现代高科技的灾害监测技术, 如把全球定位系统与遥感系统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充分运用到工程建设过程之中去监测, 通过各种系统工作中测到的重要数据, 我们必须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进行准确的分析。而对于已经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我们要统计好发生的时间和发生产生哪些危害以及危害程度, 以便能够快速准确地制定出补救措施, 避免更大的经济损失。

2.3 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建设

地质灾害事前的防治与检测是减少其对中国环境以及企业的危害的重要途径之一。除了采取这种措施外, 我们在工程建设之中, 还可以开展护坡工程建设和拦截工程建设以及涉及移民工程等方面的工程建设, 最终达到地质灾害工程建设的目的。通过开展这些建设, 减轻灾害对脆弱环境的破坏, 而加固地层, 可以提高工程建设的进度和施工质量, 使地质灾害发生得以减少, 最终达到促进岩土工程快速发展的目的。

2.4 加强避让政策的建设

保证施工工期和工程建设的质量, 是采取避让措施的前提条件。例如:在雨天, 我们尽量减少工程作业;在适当时候, 可以开展工程加固工作;当灾害发生的时候, 对施工者和涉及到的居民进行及时转移, 转移工程中尽量采取就地转移的原则, 从而减轻脆弱环境的承载力。目前, 搬迁和避让已经成为一种规避这方面地质灾害的主要手段, 未来也要不断去完善和发展。

3 结语

岩土工程建设中, 地质灾害的发生对人员的伤亡以及财产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 因此防治工作十分重要。我们要弄清楚它的概念, 阐述它的灾害类型, 深入探究它产生的原因, 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 应当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我们要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贯穿于整个开发建设之中, 从而推动中国建筑事业健康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雷林.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J].企业技术开发, 2013, 11 (15) :134-135.

[2]韩广华.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J].中华建设, 2013, 14 (12) :150-151.

冰雹灾害及预防 篇4

一、冰雹是如何形成的?

冰雹是天空中的自然现象。冰雹是坚硬的球状、锥状或不规则的固态降水,是从发展强盛的积雨云中降落到地面的冰块或冰球,由一层层透明和不透明的冰交替组成。制造冰雹的“工厂”积雨云云顶非常高,它的中上部温度很低,水汽充沛,由冰雪和雪花组成。云中的上升气流比较强,它把云底部不断增长的水滴送到云的中上部成为过冷水滴,它们或者跟冰晶、雪花碰在一起,或者自然冻结,形成冰雹胚胎,当遇到过冷水滴时,胚胎表面会冻结一层不透明的冰。当上升气流减小,冰雹胚胎降到零摄氏度以下时它的表面一部分又溶化成水,同时也有一部分水滴粘上去,当它再次被增强的上升气流带到零摄氏度以上时,胚胎表面的水又冻结下来,形成一层比较透明的冰壳,空气上下对流翻滚速度快,云中的冰粒、雪花和过冷水滴就像滚元宵一样越滚越大,形成“冰雹”,当上升气流减弱时便一落千丈的将到地面。当云内水滴、雪花、冰晶“原料”丰富、上下翻滚“动力”非常充足时,积雨云“工厂”中的冰雹产品就多。每年春末至秋初,每天下午至傍晚,山区和山川交界处以及冷暖空气交锋地带,“原料和动力”较充足时,就比较容易下冰雹。冰雹又称风雹、冰蛋、冷子等。雹块的大小差异很大,一般直径小于3厘米,最常见的如黄豆大小,罕见的雹块直径可大于10厘米,如鸡蛋大小。小的雹块在到达地面之前融化成了雨滴,只有较大的雹块才能够降落到地面,形成雹灾。雹块越大,下落到地面的速度和破坏力越大,如直径3厘米的雹块质量约为13克,下落速度达25米/秒,而直径10厘米的大雹块下落速度可大于40米/秒。

二、冰雹的危害

冰雹虽然持续时间不长,一般为数分钟,可是来势猛,强度大,还常常伴随着狂风暴雨,所以往往给局部地区农业造成严重损失,甚至颗粒无收。冰雹的危害决定于降雹范围、雹块大小、持续时间及堆积厚度。冰雹对作物的危害是很大的,可使农作物遭受机械损伤。作物种子及其发育阶段,大的冰雹袭击猛或下雹时间较长,农作物受害就重。处在开花期或成熟期的作物较处在幼苗期受害重,甚至能造成毁灭性的伤害。果树林木遭到雹灾,当年和以后的生长均受影响,受到创伤还易发生病虫害。除了对农作物的影响,大的冰雹常常毁坏庄稼和砸伤人畜,造成灾害。冰雹对交通运输、房屋建筑、工业等方面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危害。1998年1月,一场冰雹袭击了加拿大东部和美国东北部分地区,机场被迫关闭,铁路、公路停运,300万人失去电力供应。2周以后,仍有100万人未恢复电力供应,有些地方甚至停电长达3周。因此,如何减轻冰雹的灾害是发展国民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冰雹和它所伴随的雷暴、大雨、飑线及龙卷等,是中国经常出现的灾害性天气之一。中国冰雹分布范围之广,年降雹日数之多,降雹季节之长,所造成灾害之严重,在世界亦很突出。在中国古书上关于雹灾的记载很多,历史上黄河中游地区有记录的雹灾在280次以上。我国每年因冰雹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几亿元到十几亿元。1987年3月6日大范围冰雹横扫江西、湖北、安徽、江苏、浙江、上海,受灾农田达538万亩,倒塌房屋6.2万间。我国冰雹最多的地区是青藏高原,例如西藏东北部的黑河(那曲)曾降冰雹53天,最少的年份也有23天,班戈31.4天(最多年48天,最少年22天),申扎28.0天(最多年37天),安多27.9天(最多年40天),索县27.6天(最多年44天)等,均出现在青藏高原,每年平均有35.9天冰雹(最多年);其次为大兴安岭至阴山、太行山一带,另外天山、长白山、祁连山、云贵高原等也是冰雹较多的地区。每天12~18点,每年春夏之交和夏秋之交是冰雹最易活动的时期。从历史资料来看冰雹活动也有一定的规律性,1951年以来降雹较多的年代是1957年、1959年、1964年、1967年、1971年、1972年、1973年、1976年,平均大约3~4年一次。

三、我国冰雹的分类。

根据冰雹大小及其受害程度,可将雹害分为轻雹害、中雹害和重雹害三级;根据冰雹的地理分布特点,可分为多雹区和少雹区,多雹区包括青藏高原多雹区、北方多雹区和南方多雹区,少雹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大平原、大沙漠和大盆地;根据各地降雹季节的变化特征,可分春季多雹型、夏季多雹型、春末夏初多雹型、双峰型四种类型;根据降雹日的变化又可分为午后多雹型、夜雹型、中午多雹型和多峰型等类型。

四、冰雹的预防。

1、冰雹的预测:冰雹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常在低空暖湿空气与高空干冷空气共同作用所导致的大气极不稳定的条件下出现,是小尺度的天气现象,中纬度内陆地区多。由于它的出现常有突发性、短时性、局地性特征,这使得对它的预测非常困难。预报冰雹,大都是利用地面的气象资料和探空资料,参照当天的天气形势,寻找可靠的预报指标。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大自然斗争中根据对云中声、光、电现象的仔细观察,在认识冰雹的活动规律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根据雷雨云和冰雹云中雷电的不同特点,有“拉磨雷,雹一堆”的说法;各地群众还观察到,冰雹来临以前,云内翻腾滚动十分厉害。有些地方把这种现象叫“云打架”,常常是两块或几块浓积云相对运动后合并而加强发展,往往有利的地形条件也加强了这种“云打架”的气流汇合;另外,在冰雹云来临时,天空常常显出红黄颜色,冰雹云底部是黑色或灰色,云体带杏黄色。有些地方有“地潮天黄,禾苗提防”(防冰雹)的说法.除了通过感冷热、辨风向(如俗语说“不刮东风不天潮,不刮南风不下雹”)、看云色、听雷声、识闪电、观物象等,还可采用自动报警装置。

自动警报:下冰雹前数小时,我们在雷达荧光屏上可以发现雹云的距离、方位和厚度,根据雹云的连续变化情况,可以预报下雹的时间和地区。还有一种识别雹云的仪器,叫闪电计数器,外形像一个收音机,它装有报警设备,接收到闪电信号每分钟超过一定数目就自动报警。

2、避雹。根据当地冰雹易出现季节,选择适宜作物,以躲过冰雹危害;在多雹区,可选择抗雹性能较强的作物,如山芋、土豆等块根作物。对人来说,下冰雹时,应在室内躲避;如在室外,应用雨具或其他代用品保护头部,并尽快转移到室内,避免砸伤。

3、防雹。在冰雹出现前,对旱作物尽可能遮盖,对水田作物可灌水护苗,对成熟的作物可突击抢收,尽可能减少损失。

4、抗雹。对遭受雹灾的作物应加强田间管理,如扶株培土、中耕松土和追肥等,促其生长,对重雹田块,可补种其他早熟作物,如荞麦、绿豆等。

5、人工防雹。目前人工防雹的方法有爆炸法和催化法。爆炸法是用土炮和土火箭、空炸炮和高炮对准雹云轰击。爆炸时产生的冲击波能干扰破坏上升气流,使雹云转向、消散、小雹提前降落或化雹为雨。催化消雹法是用高炮、火箭等工具把催化药剂碘化银等撒到雹云中,或把碘化银溶解到丙酮溶液里,用特制的炉子燃烧,使碘化银变成微粒随上升空气撒到云中。云中的水汽就会被这些微粒吸收,变成许多小水滴或小冰粒,不易生成大的冰雹,以免危害。另外,在雹云的底部用飞机大量撒播石灰粉和盐粉,这些粉末同样能瓜分云中的水分,以减少形成冰雹所需要的原料,使形成冰雹的机会大大减少。

五、伤员的急救

冰雹对人的伤害主要为冰雹砸伤、房屋倒塌后被掩埋或被落下的物件压迫之后的外伤,除易发生多发伤和骨折外,肢体和肌肉丰富的部位长期受压,组织血供受损,缺血缺氧,易引起坏死,造成对全身的影响,尤其是肾功能衰减。伤病员的医疗救护,要按分级救治要求组织实施。因此,要有统一的救治原则,明确救治的范围,才能使伤病员在分级救治过程中,得到及时合理的医疗救护,最大限度的降低死亡和残废率。在遇到冰雹意外伤害发生时:

1、不要惊慌失措,要保持镇静,并设法维持好现场的秩序。

2、在周围环境不危及生命条件下,一般不要轻易随便搬动伤员。

3、暂不要给伤员喝任何饮料和进食。

4、如发生意外,而现场无人时,应向周围大声呼救,请求来人帮助或设法联系有关部门,不要单独留下伤病员无人照管。

5、遇到严重事故,还应立即向有关政府、卫生、防疫、公安、新闻媒介等部门报告,现场在什么地方、病伤员有多少、伤情如何、都做过什么处理等

6、根据伤情对病员边分类边抢救,处理的原则是先重后轻、先急后缓、先近后远。对出血、休克、昏迷、严重的呼吸障碍等患者,应优先分类,以便及早救治和隔离。对复合伤、多处伤必须全面考虑伤病员的损伤程度,并依据主要伤害治疗的需要予以分类。

7、对呼吸困难、窒息和心跳停止的伤病员,从速置头于后仰位、托起下颌、使呼吸道畅通,同时施行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等复苏操作,原地抢救。

8、对伤情稳定,估计转运途中不会加重伤情的伤病员,迅速组织人力,利用各种交通工具分别转运到附近的医疗单位急救。

煤矿井下通风灾害预防研究 篇5

1 煤矿井下通风的意义

1.1排毒性

有些对人体有害的或者潜在有害物质, 比如一些爆炸性, 充满毒性, 窒息性的气体。冲淡它们之间的浓度也能为矿井提供充足的新鲜空气。一些数据显示, 井下作业环境的良好, 其对氧气浓度的需求大于20%。

1.2除尘性

由于井下作业环境比较狭隘, 因此在作业的过程中大量矿尘会发生, 当其中矿尘程度超过一定值, 井下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就会受到影响, 尤其是可能增加灾害发生的几率, 对井下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如果井下作业能够保持良好的通风程度粉尘浓度就会得到有效的降低。

1.3降温性能的提升

矿井内温度升高的情况随着作业深度的增加而升高, 并且许多热源存在于井下, 井下温度因此会不断提升, 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就会得到很大的影响, 一些重大的灾害就是因为井下作业环境中的温度升高而导致的, 为了加大风量, 必须进行良好的通风, 这是保证施工人员生命安全以及施工工程质量保证的前提。

1.4瓦斯的不利因素以及应对煤自燃情况

采空区内瓦斯涌出的条件不外乎存在于漏风通道两侧风压的巨大差异, 在这种情况下, 进行合理的通风就能一定程度减小漏风通道两侧的风压差, 从而最大程度减小煤自燃以及瓦斯涌出。

1.5发生火灾时控制井下风流

火灾事故发生在煤矿井下是很麻烦的事情, 它不仅影响了施工的质量与速度, 而且对人身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为了控制风流以及控制烟流, 我们必须通过通风这种方式, 避免灾害的扩大以及保证安全的避灾救灾路线。为相关应对人员有机会应对井下灾害, 全矿反风的方式以及局部反风, 风流短路都是控制风流的重要体现。

预防灾害的发生可以通过井下通风的方式进行,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防治瓦斯, 自然性起火, 煤尘预防等灾害事故的发生, 通风气息要可靠安全, 这样能够有效预防灾害发生。

2 灾害发生与井下不良通风系统的联系

针对这几年煤矿井下发生的一系列事故, 最主要的原因都是由于通风系统的不良通风导致的。要想井下作业顺利实施, 通风是必不可少的接触。井下通风系统不良通风的方式有三个方面, 第一没有稳定性的通风系统, 第二, 管理不当的通风系统, 第三, 时效性缺乏的通风措施。灾害频繁发生与不良的井下通风系统是有密切联系的, 甚至两者伴随发生。

2.1通风系统的不稳定性的危害

在一些没有分区通风的地方容易出现不稳定的通风系统, 本该设立风桥的地方没有设立, 必须进行密闭的地方没有形成建筑密闭墙等等, 只有单独及其部分的通风设备这样类型的独眼井开采, 根本没有控制风流的有效方法。串联风, 短路风及其盲巷区都是起源于不稳定的通风系统, 这几种不良因素综合在一起, 就不难解释聚集一起的瓦斯涌出造成危害了。

2.2时效性不好的通风设施和灾害发生的关系

通风措施的及时有效是很有必要的, 这就是通风时效性地运用了, 风的控制制约于井下通风系统, 而这种控制并不稳定, 风压和井内风量是时刻变化的, 随时波动, 相关部分的工作人员对于通风发生的异常情况应该及时作出判断, 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 如果因为不及时的行动, 而造成混乱的通风系统, 积聚成片的瓦斯都会对施工的一系列系统造成危害。

2.3灾害发生与通风系统非严格管理的关系

通风系统需要严格的管理体制, 但是现实生活中一些煤矿管理者却做不到这一点, 他们对通风工作的理解只是单纯的往井下送风, 一旦炮灰长时间积累, 有毒气体超出规定限制以及造成缺氧状况, 都会对工程施工造成潜在危机或者直接不利影响。更有甚者, 为了减少井下施工的成本, 对监控传感器没有进行合理正确的设置, 更不用说觉察出现的问题了。由于缺乏严密性, 科学性的通风工作管理, 井下漏风这种情况经常可见, 最终对施工作业造成极大危害。

3. 井下通风对于灾害发生的一系列预防

3.1煤矿井下通风预防原理

瓦斯爆炸与有害气体中毒是井下灾害的主要两种事故, 为了将有害气体排出井下要经常对井下施工人员提供大量的新鲜空气, 保证井下作业安全, 这样做主要是为了防止瓦斯爆炸, 控制矿井下的风流放线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通风设备设施及其系统, 使其按照规定的路线进行流动, 旧巷的排除, 有毒气体就会在采空区内随空气流通消散, 这样就能预防灾害发生。

3.2良好的矿井通风减少灾害发生率

为了预防井下灾害的发生, 我们必须要进行井下通风, 以预防瓦斯爆炸为例, 具体诠释良好矿井通风的作用。

瓦斯发生爆炸有三个基本因素, 这三个因素都与瓦斯在空中的浓度有关。当其在空气中浓度在5%到16%之间时;当空气中的浓度超过12%时;存在引爆的火源, 这三个因素条件相互结合在一起就容易导致瓦斯爆炸, 在实际操作中, 只要针对三个条件的任一个条件, 就能有效预防瓦斯爆炸了, 井下作业会耗费一些央企, 不仅输入井下的新鲜空气浓度比较大, 而且即使这些氧气到达井下, 其浓度也依旧在19%以上, 因为氧气深度过低对施工人员健康不利, 因此减少氧气浓度是不现实的。因此, 我们对预防瓦斯的侧重点在其他两个条件上。

3.2.1适当控制瓦斯浓度

当瓦斯深度达到一定数值, 比如5%到16%时, 就很可能引发瓦斯爆炸, 这是不良的通风条件导致瓦斯浓度的提升。如果处于正常的通风条件, 有一部分的瓦斯会被风流带走, 井内瓦斯深度就会大大稀释, 在这种条件下是不会引起瓦斯爆炸的。

3.2.2对火源的杜绝

650℃以上的温度, 非常容易引起瓦斯爆炸, 在井下的环境中引爆瓦斯的火源有很多种, 但是对于一些主要火源可以进行人为控制。井下作业管理设备部完善, 就容易发生金属碰撞, 摩擦火花, 乃至自然发火都能够引爆瓦斯, 这些失爆或者瓦斯爆炸现象都是起源于火源。由此可见, 检测预防好火源, 就能最大程度上减少瓦斯爆炸的几率。有利于施工工程的运作。

4 通风预防的不断加强

在大多数发生的矿井灾害中, 技术人员从各个方面全面分析导致灾害的原因, 甚至专门做好相应的总结经验报告, 这些一系列的分析并不能够找到灾害发生的本质原因, 这种缺乏针对性, 作用小, 可操作性差的总结不利于整个井下作业的发展, 甚至出现对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 在另一方面煤矿管理者舍本逐末, 比如在一些施工设备上投入巨大, 在人员保险方面也提供了一些财力物力, 但是这样设备加大投入的结果是花费了很多物质, 却没起到基本的作用, 忽略了对一些通风设施的投入, 这样是不科学的。在其他一系列的施工过程中, 检测检查的局限性是一直存在的, 仅仅是监控检测仪器的数量增加是不同反应全局的, 它只能反映出一部分的情况, 这种缺乏连续性的人为检查, 非常容易导致灾害事故的发生。

通风系统的良好, 虽然在短期内投资多些, 人力物力投资大写, 从长远来看, 对于井下施工作业利大于弊, 这种良好的通风系统, 具有简单上手的特点, 尽可能少的选择煤矿井下的风地点, 进行合理的分布。合理简单的对整体生产布局操控以及对通风方式选择。为了稳定控制井下的风流需要构建良好的通风系统, 提高抗灾害的能力, 并且良好的通风系统要方便操作。很多灾害发生的原因都是本质性的, 即是没有良好的通风性, 差劲的通风系统为日后灾难的发生埋下祸根。加强通风预防工作, 是最有效遏制灾害发生的方式之一, 灾害防治工作要做好, 以人为本进行安全整改, 煤矿作业需要良好的施工指导, 这是具有一定广泛意义的。从本质上来说。通风预防很重要, 形成良好的通风性能够最大限度降低灾害的发生率。

结语

通风系统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煤矿井灾害事故的发生频率, 一些施工管理者见小利却没有对未来利益的潜在性观望。只有做好良好的通风系统设施工作, 才能保证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就能够保证企业的物力人员的最大限度消耗。尽可能降低施工管理成本。使企业的效益与社会经济的总体效益相结合, 这是井下安全施工的重要保障之一, 作为施工单位的管理者更应该抓住预防灾害事故的要点, 而不是在一些本质关系不大的事情上浪费精力, 人力, 财力。建立良好的通风系统能够最大限度预防灾害事故。

参考文献

[1]房万伟, 谢景娜.矿井通风与重特大事故之间的关系[J].能源技术与管理, 2012 (01) :102.

[2]关清安.浅谈优化矿井通风与安全生产的关系[J].西北煤炭, 2009 (02) :17-20.

煤矿瓦斯灾害的预防技术 篇6

1 提高认识

提高认识, 就是要通过学习、培训, 提高每个干部职工对瓦斯的认识, 特别是对瓦斯危险性的认识。掌握瓦斯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瓦斯爆炸的3个条件, 瓦斯事故前的预兆、特点和规律, 掌握灾害预防、事故抢险、矿山救护的基本知识和一般技能, 增强安全意识和自主保安能力。通过提高认识, 确立正确的安全指导思想, 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的关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 坚持“先抽厚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十二字方针, 构建“十六字”的煤矿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优化矿井生产布局,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 合理组织生产。

2 四道防线

2.1 加强通风和瓦斯抽放管理

2.1.1 通风是排除瓦斯的最主要手段, 井下

所有采掘工作面、峒室等巷道都必须保证风量和风速, 满足稀释瓦斯到《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界限, 杜绝瓦斯事故。首先, 对于采煤工作面应预防上隅角的瓦斯超限, 保证工作面的风量。采煤工作面是负压通风, 合理的通风系统是保证工作面风量的基础。整个矿井的生产和通风是相匹配的, 为了避免采掘工作面的风量供给不足, 首先应该采掘平衡, 不要将矿井的采掘活动的安排过于集中。其次, 各采区在开拓工作面时, 应该先掘中部车场, 避免造成掘进与工作面的串联通风及掘进工作面之间的串联通风。再次, 应加强掘进工作面通风管理。掘进工作面通风是煤矿井下最容易出现安全问题的地点, 特别是在更换、检修局部通风机或风机停止运转时, 必须加强管理, 通风部门与机电部门要协调好工作, 以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恢复工作时的安全。高瓦斯矿井, 为防止局部通风机停风造成的瓦斯积聚, 必须使用“三专” (专用变压器、专用供电线路和专用开关) 、“两闭锁” (风电闭锁、瓦斯电闭锁) , 局部通风机要挂牌指定专人管理理, 严禁非专门人员操作局部通风机和随意开停局部通风机;在停风前, 必须先撤出掘进工作面的人员并切断电源。另外, 在通风设施上, 一定要搞好各种通风设施的动态管理, 克服通风设施跑风、漏风等影响通风的问题;二是搞好盲巷、密闭等的动、静态管理, 尤其要抓好通风设施的工程质量, 工程质量要达到质量标准化, 确保通风系统完善、合理可靠, 便于调整风量, 把瓦斯浓度控制在安全浓度以下。

2.1.2 矿井瓦斯抽放是消除煤矿重大瓦斯事

故的治本措施, 不仅减少和消除矿井瓦斯对煤矿安全生产的威胁, 且帮助解决矿井仅靠通风难以解决的问题, 减少矿井通风负担, 也是保证安全生产的预防性措施。首先, 根据采掘工作面煤层的瓦斯参数, 选择科学合理的瓦斯抽放方法。其次, 依据煤层瓦斯参数和抽放方法, 编制科学合理的瓦斯抽放设计指导生产。再次, 做好井下瓦斯管路、抽放钻场等检查维护管理工作。定期进行抽放瓦斯计量的测定工作, 提高瓦斯抽放率, 保证安全生产。

2.2 加强防火管理

除了严禁带火种入井外, 还要严格控制井下火源的产生。预防机械着火, 主要是加强机械保护投入和日常管理, 重点防范摩擦起火, 提高机械检修质量, 加强润滑, 杜绝设备不完好时运转;不能忽视托辊、堆煤保护和机电无油化等问题。预防电气着火:各种电气保护如接地保护、过载保护、短路保护等必须齐全、灵敏、可靠;是继电整定要科学、合理, 确保非正常状态下保护动作;加强电气设备的防爆管理, 各种电气设备防爆率达到100%;各种缆线严禁出现失爆现象, 井下消防系统、消防材料和消防设施应规范齐全。

2.3 加强瓦斯监测监控管理

通过定点和不定点, 24小时不间断的监测手段, 对瓦斯的状态形成一个可视网, 出现异常能及时发现, 迅速采取有效的措施, 防止瓦斯灾害事故的发生。监测监控大体可分静态和动态两种。静态监测监控的重点是管好、用好现有安全监测监控, 利用现有的科技手段, 对风量、风速、瓦斯以及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进行监测和监控;利用瓦斯断电报警仪、三专两闭锁等设施解决瓦斯超限时的断电停机、瓦斯超限报警、停风就断电的问题。同时, 监测人员通过监视屏幕, 不间断监视瓦斯动态情况。动态监测监控的重点是光学瓦检仪、便警仪的管理和使用。瓦检人员按规定要求检查、测试瓦斯等气体。专职瓦检员、班组长、跟班干部、下井领导都应参与瓦斯检查, 坚强现场管理, 关键是抓好包括静态设施设备在内的各类仪表、传感器的定期检查、校验工作, 保证灵敏度、可靠性。安全监测监控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应把井下各类风门的开闭状态纳入监测监控管理, 积极推广新工艺、新技术, 依靠先进的监测监控搞好瓦斯的动态管理。

2.4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瓦斯管理队伍

搞好瓦斯管理必须有一支业务技术过硬的职工和管理队伍。管理队伍建设应抓好以下方面:健全机构, 从人员上要不断充实, 目的是健全和加强管理;是爱岗敬业、安全教育, 提高每个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岗位责任意识, 也是搞好思想建设的重点内容;是加强业务技术培训, 职工培训是队伍建设的基础, 尤其是特殊岗位人员, 如监测工、瓦检员、测风员等, 对其进行业务技术培训, 提高业务水平, 坚持装备、管理、培训并重的原则, 应该常抓不懈。

矿井地质灾害及预防措施 篇7

关键词:矿井,地质灾害,概述,预防措施

0 引言

对煤矿企业开采过程中地质灾害进行有效的防治, 将有效地促进煤矿企业的发展, 提高我国煤炭资源的开采效率, 减少煤矿企业开采过程中不必要的损失。在对矿井灾害进行深入了解的过程中我们发现, 我国矿井地质灾害种类繁多, 其在矿井开采过程中时有出现。其中尤以矿井水害出现得最为频繁, 并时常造成煤矿开采工作的停滞。

1 矿井地质灾害概述

1.1 矿井地质灾害的种类

煤矿地质灾害主要与矿井地下的地质构造有着密切的关系, 之所以地质灾害会产生主要是由于矿井在进行建设与开采的过程中, 打破了地下的封闭环境, 使得一些地质构造产生变化, 造成瓦斯泄漏、岩层渗水等现象的产生。具体来说矿井地质灾害包括以下几种:①突然产生的地质灾害。指的是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 在毫无征兆情况下突然爆发的地质灾害。例如瓦斯爆炸、井下突水等。这些突然产生的地质灾害一般都是由工作人员在进行开采的过程中, 没有对开采区域的地质进行详细的勘测, 造成开采过程中的失误。②发生相对缓慢的地质灾害。有些地质灾害在发生的过程中, 其持续的时间相对较长, 这种地质灾害的影响效果是逐步积累起来的, 随着时间的不断增加, 危害性也不断地升高。例如地面下降、煤矸石自燃等。这种现象的出现, 除了与煤矿企业探测不清有关外, 还与工作过程中违规操作、非法作业有关。③具有双重性质的地质灾害。在进行煤矿开采的过程中, 有些地质灾害并不具有明显的属性特征, 可能会突然间爆发, 也可能会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再爆发。这部分矿井地质灾害的典型代表就是滑坡。

1.2 矿井地质灾害的特点

矿井地质灾害具有着一定的特点, 有效地对这些特点进行掌握, 对于解决我国矿井地质灾害有着一定帮助作用。我国矿井地质灾害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①复杂性。生态的平衡是靠多方面的因素共同维持的, 一方出现问题, 其他的自然因素也会受到影响。井下开采进行的过程中, 对井下的地质构造产生了破坏, 使得井下各项地质要素皆发生改变, 当这种改变达到一定程度后, 地质灾害就会产生, 并且会以搭配发生的形式出现, 使得井下地质灾害凸显出了一定的复杂性。②连发性。所谓的连发性, 就是一种或是几种地质灾害发生后, 会对其他的地质要素产生影响, 催化其他地质灾害的产生, 使得矿井地质灾害不断地出现。③区域性。不同的区域在地质构造以及破坏程度上都存在着一定的不同, 因此在不同的区域中地质灾害的产生以及地质灾害的影响也有所不同。这是由不同区域的特性决定的。④可预测性。随着近几年我国有关部门对矿井地质灾害研究的不断深入, 我国煤矿企业对矿井地质灾害的内容、形式、出现预兆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 可以依靠以往经验以及理论指导, 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一定的预测, 显示出一定的可预测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由于井下的地质条件千差万别, 想要完全地对井下地质灾害进行解决与预防, 就现阶段而言很难实现, 只能寄希望于未来科技的发展。

1.3 矿井地质灾害的危害

矿井地质灾害对于矿井的开采有着严重的影响,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危害:①影响煤矿正常生产。煤矿的开采主要就是对地下煤层进行挖掘与装运, 地质灾害的产生往往会造成井下环境的不稳定, 使得挖掘工作难以进行, 影响煤矿企业的正常生产。②威胁工作人员生命健康。矿井地质灾害有着巨大的杀伤力, 煤矿工作人员在井下进行工作的过程中很容易被波及, 造成身体上的伤害甚至在灾害中丧生。③造成资源的浪费。煤矿水害是矿井地质灾害中最突出的一种, 主要是由于工作人员在进行工作的过程中对井下水文条件不了解, 造成地下水的泄露等。矿井水害的出现, 不仅影响了煤矿企业的正常生产, 也对地下水造成了污染。并且在对井下积水进行排放的过程中, 煤矿企业欠缺长远性的眼光, 没有对废水进行合理的安排, 造成水资源的浪费。④造成地质环境的改变。由于受到煤矿开采的影响, 煤矿所在区域的地质环境受到破坏, 使得煤矿地质灾害时有发生。而煤矿地质灾害的产生不仅影响煤矿企业本身, 对于自然环境也有着一定的危害, 就目前来看我国大部分煤矿地区, 都因为煤矿地质灾害的产生, 而使当地的地质环境产生改变, 并对地表产生负面影响, 造成生态的破坏。

2 矿井水害的预防措施

矿井水害不仅关系着矿井的生产, 还关系着我国水资源的利用与管理, 因此煤矿企业管理人员应对矿井水害产生重视, 对其预防措施进行一定的完善与创新。

2.1 主动预防, 提高效率

实践证明, 在矿井开采的过程中对水患灾难进行预防要比对矿井水害灾难进行治理更重要, 有效地对水害进行预防不仅可以保障煤矿开采的正常进行, 也可以减少我国水资源的浪费, 具体来说有关工作人员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①主动预防。预防工作是煤矿企业安全管理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 使得煤矿企业在进行预防工作的过程中, 难以调动起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使得工作人员被动地进行预防工作, 难以将具体工作落到实处。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有关煤矿企业应充分调动煤矿企业安全管理人员的主动性, 让其在工作的过程中对煤矿水害的具体情况、产生预兆、预防方法等进行认识, 减少矿井水害的产生。②提高工作效率。要想搞好预防工作, 工作人员应从多方面进行努力, 其中提高工作效率是最根本的工作内容之一, 只有及时有效地提出预防策略, 才能真正做到预防水害的目的, 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 有关煤矿企业应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进行管理, 通过提高工作人员工作能力、严格工作人员工作制度等方式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进行有效地提升。

2.2 强化管理, 预先探测

矿井水害的防治是一项系统的工作, 因此在实行的过程中应对其进行一定的管理, 以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①强化管理。对于矿井水害防治工作而言, 其管理的强化主要体现在明确工作任务、规范工作制度、加强人才培养等方面。同时在制定应急策略、设立预防措施的过程中矿井水害防治管理人员也应积极地参与其中, 从矿井预防工作的实际出发进行合理的制定。②预先探测。预先探测是矿井水害防治的基础, 只有对矿井地质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 才能对可能产生水害的区域进行判断, 进而制定出有效的解决策略。因此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 有关工作人员应在进行预先探测的过程中重视设备的更新、技术的应用, 以此来提升探测的质量。除此之外, 工作人员还应注重探测结果的全面性以及准确性, 保证矿井水害防治工作人员对煤矿地区的水文资源进行全面的把握。

2.3 加大改造, 注意选址

一般而言, 对矿井水害进行防治最主要的方法就是注浆改造和合理选址:①加大改造。在进行煤矿开采的过程中, 部分煤矿所在区域含有丰富的水资源, 为了防止水资源的渗透与泄露, 在进行煤矿开采之前, 对于已经明确位置的地点要进行注浆改造, 选取一些防水性能好的材料, 进行防水层的建设, 用以避免矿井水害的产生。②注意选址。除了通过改造的方式提高矿井的防水性能外, 在实际的工作中对矿井中的部分工程进行合理的选址也可以有效地提升矿井水害的防治效果。值得注意的是, 在进行矿井部分工程选址的过程中, 应从工程的实际应用效果以及出现水害的可能性等方面入手, 进行综合的考虑, 进而达到二者兼顾的目的, 既要保证工程的应用效果, 又要确保降低水害产生的几率。

3 结语

综上所述, 我国煤矿地质灾害的防治, 应从各角度入手, 借助一切有效力量对其进行预防与治理, 尤其是针对矿井水害, 有关人员应对煤矿开采的工程实际以及煤矿所处区域的地质条件进行考量, 通过科学的手段进行预防措施的制定。

参考文献

[1]殷国华.娄底市煤矿开采生态环境影响与恢复治理研究[J].北方环境, 2011 (5) :12-13.

[2]陈玉桥.浅谈煤矿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措施[J].中国科技纵横, 2012 (22) :67-68.

地质勘查环境灾害类型及预防 篇8

1 地质勘查环境灾害类型分析

1.1 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是一种常见的地质勘查环境灾害, 它是由诸多因素综合形成的。现有资料统计数据显示, 由雪崩、冻害、水灾、雷电等气候灾害造成的事故屡见不鲜。以洪水为例, 这是一种因气象灾害而引发的水灾, 多年来, 洪水给地质勘查工作造成的影响不可小觑, 比如在石油勘查过程中, 国内不少陆地油田每年都可能会遭到洪水袭击。20世纪80年代汛期时, 大庆油田因洪水长期积存在滞洪带、洼地处而导致超过千口油井被淹没, 最后造成停产, 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同时, 洪水对固体矿产勘查造成的损失也是巨大的。近年来, 地质勘查工作已从陆地逐渐延伸到海洋甚至星际空间。在此过程中, 风雨雷电、大雪、冰雹和雾给地质勘查带来了困难。

1.2 环境地质灾害

1.2.1 地方病

地方病是一种危及人类健康的灾害, 它是由环境地球化学异常和某些生物因素造成的。通过研究发现, 地球化学异常地区和物理异常地区经常会发生地方病害问题, 以氟、碘、硒和砷等灾害居多, 地球化学异常地区多出现地方性氟病、甲状腺肿等疾病, 而且还可能会发生地方性硒中毒事件。对于地球物理异常地区来讲, 放射性疾病、地方性癌症等疾病频发, 严重危及人类的健康。就矿床而言, 其中的元素含量是地壳丰度的多倍, 矿区生产过程与人类的健康关系密切。以湖北某硒矿区为例, 地方性硒中毒事件多发, 而且萤石和磷灰石矿区等经常会发生地方性氟中毒事件。

1.2.2 地勘灾害

地方病与地勘找矿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多金属矿区的地质勘查工作人员经常会发生铜、铅、汞、砷和地方性癌症和放射病。因生物因素造成的地方病对地质勘查工作产生的威胁非常大, 比如布鲁氏菌病、吸血虫病等。在地质勘查过程中, 山地是病害多发区, 比如山体滑坡、泥石流塌陷和崩塌等地质灾害, 对地勘工作的影响非常大。

1.3 人为因素

通过地质勘查, 人类可以认识自然环境, 然后获取相应的资源和信息, 为改造自然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1.3.1 人为灾害

人类环境灾害多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在地质勘查过程中, 以矿业开发、基建作为生产内容。人类工程规划建设过程中, 既可能导致地质环境发生化学、物理变化, 又可能对整个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地勘过程中造成的影响非常的大, 比如湖北远安盐池河磷矿, 地下采空会造成大规模的地质灾害, 特别是地质崩塌灾害, 一方面会导致矿山地表基础设施受损, 另一方面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 其中有289人不幸死亡;在鄂西陈家河煤矿开采过程中, 山体滑动、开裂等都是常见的现象, 而且边坡也会出现失稳现象;许多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弃土石随意堆放, 在暴雨以后就会产生人为泥石流病害;岩爆灾害在井下开采、地下室施工过程中屡见不鲜, 同时, 地下施工过程中, 还可能会引发地面塌陷;在煤矿开采过程中, 容易引发瓦斯爆炸事故, 经济损失巨大, 而且频率较高、危害较大;在石油开采注水过程中, 可能会诱发、触发地震灾害;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 也可能会产生地质灾害, 比如水库地震、沼泽化和滑坡等。统计数据显示, 目前国内共修建了超过9万座水库, 其中很多水库都曾经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地震灾害, 因此所造成的人工地质灾害不胜枚举。

1.3.2 地质勘查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

三废污染灾害通常会发生在煤矿生产、矿业工程建设全过程之中, 在每个阶段, 都存在着很多个污染点, 而且影响范围非常广泛, 具有一定的分散性。在找矿和地质勘查评价过程中, 泥浆酸、油类物质、碱性和岩屑物质等对土壤、地下水和地表水等造成的污染也特别大。在矿山开采中, 大量废石、渣和液的转运与排放, 有毒害物质的迁移、扩散, 既会对土地资源造成破坏, 导致水文环境条件发生改变, 又会严重污染大气。以湖北某铁矿为例, 由于没有及时、有效地处理煤矿坑水, 随着其快速蔓延, 本地区的良田基本上变成了荒地, 而且对该地区的空气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

2 地质勘查环境灾害预防策略

在地质勘查过程中, 其主要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 (地壳) 。勘查大自然, 实际上是一种探索性活动。在此过程中, 难免会遭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 而且这些影响多具有不可避免性。因上述活动造成的地质灾害损失通常都表现出一定的不可控性。地质勘查中的问题还有很多, 比如人为灾害对人类自身、社会产生的影响具有不可逆性, 而且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基于此, 在地质勘查过程中,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环境灾害, 不仅要加强对地质的勘查、管控, 还要加强环境保护,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 预防地质勘查实践中的各种人为因素影响。从实践来看, 地勘环境灾害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危害和影响非常大, 预防难度相对较大。针对地勘环境灾害问题, 不断提高人们的预防意识和能力, 避免人为环境灾害问题的发生, 对环境保护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正所谓“预则立, 不预则废”, 地质勘查环境灾害预防工作至关重要。在地质勘查环境自然灾害、人为灾害预防过程中, 要以人为灾害为主。从实践来看, 目前国内多数环境灾害尚无消灾良方, 只能采用及时预报和快速救灾等方式来有效减少地质勘查环境灾害损失。对于环境灾害监视、预报来讲, 主要依靠专门的部门来实施, 地质勘查部门在获取相关信息时, 具有一定的被动性, 因此需建立高效、健全和完善的信息系统, 保证环境灾害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送到相关部门, 然后据此制订出应对方案。

目前, 在地质勘查环境灾害预防过程中, 主要的方式和方法是依靠科技手段,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 要加强环境灾害预防, 提高地勘人员对环境灾害的认识, 掌握相关技术, 以便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应对环境灾害。对于地质勘查部门而言, 应当立足实际, 根据实际情况, 提高环境灾害预防组织的层次, 对环境灾害加强监视、预报和管控。环境灾害预控, 即在紧急时期作出应急预控, 在环境灾害常规性预控过程中, 其对地勘环境灾害的预防效果非常显著。地质勘查部门要想做好环境灾害预防, 应当加强预控研究。

3 结束语

地质勘查环境灾害预防关系着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同时也关系着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因此应当加强重视, 不断探索环境灾害新类型, 并在此基础上找到有效的应对措施。在长期的实践中, 应不断创新和改进应对措施, 提高这些措施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1]刘传正, 刘艳辉.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J].吉林大学学报 (地球科学版) , 2012 (09) .

我国农业预防自然灾害机制研究 篇9

1 当前我国农业预防自然灾害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农业自然灾害的监控与预警能力偏低。农业领域应对自然灾害的最关键之处就在于做好事前预警工作。实事求是地讲, 如今科技水平对于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预报能力离开人们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尤其是对极端天气事件缺乏良好的预判能力而且因为技术水平之限制, 即使有了预警信息也很难快速传递至广大农村地区, 让人们及时做好应对准备。 二是用于预防自然灾害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预防农业自然灾之基础当属基础设施, 但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裹足不前, 主要表现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乡镇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农业机械化建设水平亟待提升等。三是农业保险推广举步维艰。防控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的一项重要保障就是加快农业保险推广力度。依靠农业保险, 广大农民群众能够稳定农业领域生产经营并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力。但是, 现实中我国诸多地区的农业保险处在萎缩的状态下, 从而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之间格格不入。究其原因, 既有农业保险缺少法律法规的积极支持、商业化农业保险体系尚未健全等因素, 也有农业保险工作人员总体素质较低、农民群众缺乏现代保险意识等因素, 从而造成农业保险的积极作用无法得到发挥。四是农民群众自身素质偏低。我国许多农村地区的农民群众, 由于受到文化教育程度不高、现代农业观未能建立等原因的影响, 导致预防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降低。

2 健全完善我国农业预防自然灾害机制的几点措施

2.1 积极推进农业预防自然灾害法制体系建设进程

政府部门应当更加注重预防农业自然灾害工作, 落实好风险防控, 健全完善更加强大的自然灾害救助机制。首先是政府部门要不断强化农业自然灾害管理方面的法律制度体系, 制定出更加全面的灾害管理以及救灾法律体系, 应对洪水与干旱等各类重大灾害的管理法律制度, 健全配套性的法律法规体系, 强化各地灾害立法方面的工作, 并且不断推进各地灾害执法人才队伍创建工作, 从而让救灾的行为真正进入到法制化渠道之中。其次是各地方政府应当制定实施符合本区域实际的预防农业自然灾害与减灾整体规划, 并且要把其列入到当地的经济社会整体发展规划当中, 从而让经济建设能够和灾害防治保持协调发展, 并且积极推动彼此之发展。在此基础之上, 还应当在国家防灾减灾宏观规划的指导之下, 全面制定出各相关部门以及政府扎实可行的防灾减灾具体方案。对于目前已经存在的应对农业自然灾害规划, 则应当重新加以审议和补充, 切实加以提升与健全完善。最后是各级地方政府应当制定实施农业预防重大自然灾害方面的应急预案, 而且还应当建立起统一化体系, 这样一来就能很好地弥补目前单一性预防自然灾害法律体系所存在的缺陷, 从而明确各减灾参与者的责任以及义务, 从而指导本地的各职能部门以及民众在出现涉及农业的重大自然灾害之后及时作出相应的反应, 通过协调行动以降低自身的灾害损失。

2.2 大力完善科学规范的农业自然灾害防御机制

农业领域的自然灾害具备了极强的无法预知性, 依据往年多发生的自然灾害总体状况, 从中找到相应的规律。有鉴于此, 一定要建立健全一整套农业应对自然灾害的防御机制, 从而有效避免以及降低自然灾害的发生机率。我国是全球范围内的农业自然灾害多发与高发国家之一, 更加应当强化农业预防自然灾害机制的创建工作。首先是要创建农业防范自然灾害预警体系。各地气象、农业等部门应当全面运用各类气象资料以及先进的设施设备, 更加科学地分析与判断, 更为及时和准确地对各类旱涝灾害以及生物灾害等予以预测和预报, 并且及时发布有关的信息, 从而为各级领导实施科学化决策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例如, 通过灰色系统预测模型来实施预测工作, 即可得到干旱灾害有可能会逐步成为影响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一种主要自然灾害类别, 而且在今后中长期之中发生重大旱情的机率相对来说比较大, 所以, 为尽可能地提升东北地区的气象预报准确率, 这就需要相关省份加快实施气象改革, 把各类行业性气象站台归并到国家气象部门, 并且在现有的防范机制基础之上结合了相应的资源以及设备, 通过重新组合技术设备以及监测方式, 在全面发挥气象技术设备的前提下, 实现诸多系统彼此之间的联结和互通, 并且在总体上对农业自然灾害能够形成显著的预警机制。与此同时, 应当积极引入农业预防自然灾害专业人才的引入和培育, 从而对各类数据实施全面分析整理与研究等, 并且结合实际状况提出符合实际情况的预警措施, 从而实现形成防御体系之目的。其次是要形成更加紧密的组织体系。从省、市、县, 到乡镇, 均应建立负责防灾减灾工作的领导小组, 而且要制定出能够预防与应付农业自然灾害的相应预案, 确定有效地规范应对自然灾害的预警、处置方式, 进而提升其可操作能力, 这样一来就能够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更好地保障。最后是要健全完善自然灾害救助体系。要立足于实施更大范围、更大规模的宣传教育工作, 让家家户户都能够了解到避灾与防灾的重大价值, 切切实实地做好防灾物资的准备工作, 致力于提升预防自然灾装备的筹备能力, 提升应急处置方面的能力, 在强化农业自然灾害预测性预报的基础上, 致力于加强抗灾技术方面的培训, 让农民群众能够切实掌握减灾与抗灾等技术。

2.3 努力健全农业保险机制

农业保险机制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为有效控制与分散农业领域自然风险而自然形成的一种全新的经济补偿机制。我国的农业救灾体系理应从单一依赖于政府财政救助方式往网状保障方式进行转变。具体来说, 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创建以政府给予的补贴为主体的政策性农保机制。国家相关部门应抓紧时间制定并尽快通过《 农作物保险法》 , 其中应规定对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作物一律开展强制性保险。政府部门对于强制性保险的相关农作物必须实施低费率与高补贴的相关政策, 这也是西方国家实施的通行做法。二是要形成自然灾害合作保险机制。这一保险制度以农民群体的互助与共济为基本原则, 以自愿为基础, 把防险和保险进行彼此结合, 属于纯民间性的农业合作基金组织。可采用政府补助一点、以工补农经费中挤一点、农户自己出一点而组成。三是创建政府与社会一起联办的农作物保险企业。这类企业以政府控股为主, 通过社会参股组建而成, 对部分实施商业保险, 从而有效转移其中之风险。这就要求国家、社会、企业与农民一起形成合力, 运用制度加以保障, 以求真正实现农民群体利益的最优化。

2.4 不断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创建步伐

加快农业基础设施的发展可以说是农业预防自然灾害的重中之重。 唯有进行全面而充足的前期准备, 才能够更好地预防自然灾害的快速发生。1.是要不断强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进程, 提高旱涝保收类农田的实际面积。这就需要对那些已经年久失修的水利工程实施除险与加固工作, 要通过清除其中的淤泥与障碍来全面修复各类水毁工程, 以保障在突发旱灾或者水灾之时能够快速采用积极主动的举措以实现减灾与抗灾之目的。要积极建设我国农田沟渠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工程, 从而做到旱灾时能灌溉、水灾时能排涝, 提升能够进行灌溉的面积, 有利于降低干旱以及洪涝等危害所造成的各类经济损失。2.是要完善动植物防疫机制。近些年来, 我国的动物防疫机制得到了相当大的提升, 然而植物检疫体系依然十分薄弱, 尤其是对外向型农业产业的发展非常不好。3.是要下大力气稳定我国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因为基层农技队伍始终处于农村工作的一线, 负责直接落实农业领域的自然灾害预防工作, 应当依据相关政策来加以保障, 并且落实好各项经费。4.是要推动农业农机化建设的进程, 提升机械预防自然灾害之投入。在此基础上, 应当组建相应的农机抗旱服务组织, 落实中小型农机的相关补贴政策, 并且提升农民群众运用机械来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防灾与减灾是应对农业自然灾害的最主要策略。由于现代科技的持续发展, 尤其是随着通讯技术、卫星技术等高新技术的极大发展, 让现代人能够做到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能更好地预防自然灾害并且让防灾工作产生出良好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这就要求我们遵循市场经济的科学规律, 利用对农业自然灾害应对机制的不断创新, 更好地控制与降低自然灾害对我国农业以及广大农民群众所造成的巨大损失, 为推进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文亮, 张冬有, 张丽娟.黑龙江省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J].干旱区地理, 2009 (5) .

[2]张昶, 胡志全.黑龙江省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及其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 2008 (1) .

上一篇:中学历史的学习方法下一篇:老子的养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