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架构

2024-05-04

课堂架构(精选十篇)

课堂架构 篇1

教学设计反映着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 映射着教师的教学思路和轨迹, 决定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实施效果.传统教学设计理论观是突出以“教的传递策略”为中心的, 是为克服教学行为的盲目性、随意性, 规避错误教学行为设计, 作为教师实施的一个导向.

现代教学设计理论是突出以“学的组织方式”为中心来进行教学设计的.它强调依据学习任务类型 (如认知、情感与心理动作等) 来选择教学策略, 强调以问题为中心, 营造一个能激活学生原有知识经验, 有利于新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它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

二、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的立足点

1.着意于”理念”

高效课堂的新理念是教学设计的“导航仪”, 随着课程改革地深入开展, 许多新的理念正逐渐影响、改变着我们的课堂, 每一位教师都深切地感受到教学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教学的对象、内容等横向范畴以及教学的程序、组织等纵向范畴.同时还涉及到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在新理念的导航下, 我们惊喜地看到许许多多的老师为课堂设计所做的努力.

2.得益于“能力”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探索、积累、完善所教学科的知识结构, 通过学习、研究和与学生相互交流获得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知识与体验, 通过对教学活动的观察、分析, 获得学生学习行为、学习效果等方面的认知等.这都增强了教师对不同学习环境的分析、对学习者的分析能力.有了这些能力, 也就能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设计教学.

3.着眼于“落实”

全新的理念并不等于全新的行动, 在这一理念着陆时, 也就是在实施的过程中, 有时却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在现实教育实践中, 许多教师囿于经验的牢笼而远离创造, 甚至没有创造的意识与勇气.在平时地教学过程中, 在如今信息时代下, 网上提供的教学资源很多, 大多数教师往往上网查找与课题相关的教学设计、课件以及相关资料, 花点的时间去下载然后就直接用于上课, 或者稍稍“研究”一下这些资料, 找出教学设计、课件的“精彩”之处加以合并, 然后稍作修改后用于上课.这种照抄照搬他人教学设计行为是忽视了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来考虑的.

4.着力于“措施”

对学校和教师而言, 高效课堂的指引体现得更多的是一种教学理念, 为了这一理念, 学校往往也不乏着陆的措施, 开设示范课、公开课、开展“同课异构”的教学展示, 让更多的教师带着这种理念参与并熟悉这个过程的设计和实施中来, 确确实实“繁荣”了我们的课堂.可是在繁荣的背后, 在回归到平常的教学中来的时候, 也许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和问题, 高效课堂下教学设计可以说就像设计师设计他的一件“作品”, 它需要教师在课前花足功夫.老师们是否会走上了“一切从简”的路.

三、“点线面”立体架构, 助力高效课堂

以“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为课例

1.三点齐抓谋蓝图

(1) 站好起跑点

学生的学情就是教学的起跑点, 在本节课前学生通过函数的学习, 对函数与方程的联系以及零点存在性定理有了初步认识, 初步具有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考察问题的能力.教师从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三个维度分析学生的基础、优势和不足, 是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

(2) 找好结合点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数学知识、能力发展的生长点和思维的动力, 把问题作为教学出发点和知识的结合点, 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组, 构造认知冲突和悬念.在教学设计时, 教师要在知识交汇点设计问题, 让学生学会探究.

问题1:台风影响电话线引起线路某一处发生故障, 一条块10 km长的线路, 每隔50 m有一根电线杆, 维修人员需爬上电话杆测试, 问如何快速找出故障电线杆.

问题2:函数f (x) =lnx+2x-6在区间 (2, 3) 内有零点, 如何找出这个零点?

问题3:用二分法不断缩小方程lnx+2x-6=0根所在的范围 (2, 3) .

问题4:当精确度为0.01时, 求方程根的近似解?

从问题1的情境的创设, 它可以形态各异, 但却要异曲同工, 在教材素材的示范下去进一步选择设计适合于我们课堂的内容.如贴近生活的它恰时恰点, 能激起学生新的探究激情.引出课堂的核心思想方法———二分法思想.问题2学生合作交流, 解决问题, 问题3学生动手操作, 主体参与, 问题4学生完善认知, 深刻体会.归纳总结, 揭示新知, 二分法的实质是将函数零点所在的区间不断的一分为二, 使得新得到的区间不断变小, 两个端点逐步逼近零点.变式问题, 巩固新知, 精心设计阶梯型的变式问题, 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思维层层深入.

(3) 建好联系点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 要注重连续性, 力争知识结构紧凑, 过渡衔接自然.数学知识间有着非常严密的逻辑联系, 很多知识和能力都是相互通联的, 教师一定要在教学设计时认真研究教材, 吃透教材精神, 认真把握教材内容的“数学内涵”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很多学生不能解决问题就是没有打通各种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不能融合贯通, 也就不能灵活解决问题, 尤其是一些学习程度不是很好的学生, 他们缺乏一种灵活应变的能力, 不能把所学知识和例题灵活变通, 遇到新问题不能和已有知识和例题关联起来.找准知识的连接点, 使之形成网络,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在这节课中从知识方面, 从函数的零点与方程的根之间的化归, 零点所在的区间到找到零点.零点的精确值与近似值之间的关系.

2.三线并举创新有抓手

(1) 划好知识线

“二分法”的思想简洁清晰, 寓意深刻, 渗透着无穷逼近的思想, 在教学中巧妙设计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中体会和感受二分法解决问题的核心思想, 使其经历了整体到局部、精确到近似、计算到技术、技术到算法的转化过程, 深切地感受其中所有蕴藏的辩证思想.在本节的教学设计中, 围绕知识线展开的, 方程与函数———解方程.———特殊方程的解 (主要是一次、二次方程 (组) .二次方程有一般的求根公式, 除此之外, 学生几乎没有接触过求方程解的其他任何方法) ———一般方程求解 (不会) ———方程解的存在性 (化归到函数的零点存在性) ———方程解的近似值 (逼近思想) ———精确度.教师在设计要理清.

(2) 牵好目标线

通过具体实例理解二分法的概念及其适用的条件, 了解二分法是求方程近似解的常用方法, 从中体会函数与方程之间的联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另外这节课的隐性目标我觉得也很重要, 因为二分法的思想, 为学习算法做准备, 例如:在方法建构的过程中, 多次进行了数形转化, 第一阶段是数—形, 这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二分法”的理论依据, 第二阶段是形—数, 其中的形包括“图像—数轴—表格, 这个过程中形的特征不断淡化, 最后抽象成了以”数为特征的算法流程.在这个数形化和逐步抽象的过程中, 可以加深学生对算法思想的理解和掌握.

在本节教学中, 经历逼近过程, 反映了数学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对高一学生来讲它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数学教育载体和契机.因此这节课的隐性目标应该包括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感受精确与近似的相对统一的建构过程.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包括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特殊与一般的思想、有限与无限的思想、或然与必然的思想等.

(2) 延伸帮扶线

在教学设计时, 教师要设计好课的学习方式, 这一堂课是整个班级一起学习, 还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组来活动, 甚至于是一种个体性的活动, 包括开展一些个体性的实验活动, 包括自主学习的一种活动方式.合理分组, 注重全体参与.课堂设计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的结构层次, 小组内部间隔不同的学习能力和兴趣, 做好相互补充, 积极带动.

3.三面俱到助推课堂问成效

(1) 扩大参与面

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佳发展, 教材在设计时都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在教学设计时应充分研究教材的层次设计, 考虑适合于所有学生的教学设计.要从基础性、兴趣性、层次性三个方面考虑, 整套教材设计为一个核心、多个层次、多种选择.以基本教学要求为核心, 通过这个载体, 学生可以获得全方位的发展, 学生学好核心内容后根据需要有多种选择, 具体设计为教科书中的引言、正文、练习、习题中的感受理解部分、阅读材料、探究案例、实习作用、本章回顾等内容, 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正文是教科书的核心, 体现了高中数学教学要求, 是所有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内容, 编写时力图使所有学生都能理解.考虑到广大同学的不同需求, 教科书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 主要是设计了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内容, 包括思考、探究、链接、习题中的思考运用、探究拓展等, 以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在掌握基本内容之后,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一些内容进行思考与探究.

(2) 建立激励机制面

在课堂教学中以激励性评价为主, 实现师生平等对话、新课程要求建立一种“对话.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 在这种对话的氛围学生都可以不受框框的束缚, 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 促使双方都进行积极思考”为主的阅读教学, 教师要以“平等中的首席”参与对话.为此, 教师必须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评价氛围.也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才能对话.教学民主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 爱是教师改造工作的源泉, 也是学生的源泉.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一般荣誉感强, 肯定的评价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增强他们的信心.激励性评价要注意尺度的把握———适度、适量、适时适度是指在激励性评价教师激励性语言的轻重, 它直接影响着激励性评价效果的大小, 理论与实践都证明, 激励性语言的强度与效果呈抛物线形:开始, 两者间成正比, 在达到一定高度后, 效果则自然减退.所以, 在以激励性评价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时, 初始阶段的激励性语言的强度可以大一些.特别是针对某些学习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的学生, 即使他们取得点滴进步, 也要以较大的强度给予激励.适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激励性评价的次数要合适.太少, 对学生情感触动轻微, 起不到激励性评价的作用;太多, 容易使学生不以为然, 默然视之, 形成疲塌的心态.对于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高的学生, 激励性评价的次数要吝啬, 只有在其取得较达成功时给予充分的肯定, 使其感受到获取激励性评价的不易, 从而努力投入以获取激励性评价.而对那些平日学习较为懒惰、少有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学生, 给予激励性评价的次数可以多些, 此时老师千万不要吝啬激励性评价.发挥教师激励性评价的魅力, 同时欣赏学生自主与互评的精彩, 渗透教师的关爱、包容和鼓励, 这样就能为课堂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使课堂成为学生流连往返的殿堂, 获得更大价值的生命超越和个性发展.

(3) 增强能力提升面

教师要有一个好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同时在做好基础的同时, 进行学生的数学思维拓展和能力的提高.高中数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最终要落实到练习之上,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要达到这种水平, 在熟练掌握数学知识的前提下, 更需要及时跟进数学的练习, 及时巩固和运用数学知识, 能够通汇贯通, 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新课程标准指出, 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高中学生学习数学不能再仅仅局限于教材和老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而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探究创新.从能力方面, 顺应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 掌握数形结合、逼近思想、归纳能力.因此, 高中课堂教学设计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探究话题,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总之, 在教学中坚持“统筹规划、整合资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发展原则, 精心布局课堂活动, 通过重点难点、发掘亮点, 延点成线, 动线扩面, 课堂一定会呈现“点上开花, 线上结果, 面上出彩”的局面.

参考文献

[1]覃干新.高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优化设计及反思[J].中学教学考, 2010 (20) .

[2]梁昊.谈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设计的体会[J].科技信息, 2007 (10) .

[3]赵红霞, 赵起月.新课标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基本理念解析[J].中学数学, 2009 (12) .

[4]《点穴高效课堂》引用课改专家李炳亭的访谈实录, 2011.01.

课堂架构 篇2

作者:磁县讲武城学区北白道学校教师:王玉伟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创新课堂,高效课堂”走进了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心房:„„2009年教学常规落实年,2010年高效课堂建设年,2011年新课堂创建年,2012年教学质量提升年„„当新课程改革从理念变为行动,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时候;当我们幸运地成为新课改的一名实验者,真切地走进新课程的时候,我们的心灵正经历着一次强烈的震荡。虽然我们在重构我们心灵中的教育殿堂时有痛的感觉,但是,当我们因此而取得进步,因此而获得重生的时候,却分明感受到了一种无法形容的快乐!

是呀,是新课改转变了我的观念,提高了我的素质;使我在教育道路上不断成长!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在新课改的征途上我也在不停地钻研、求索,如何让小学英语课堂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变得更精彩。我思索: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握教学的课改特点、把握时代的交际特点,从“心理” “形式” “创新”三方面入手,让我们的英语课堂变得高效而精彩!

一、依循儿童天性,从“心理”入手。

小学英语的教学对象是儿童,针对他们的年龄特点,我们应该想到我们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应从“心理”入手。孩子毕竟是孩子,无论从自觉、自控、自制的角度来说,他们都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所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我认为应从个性、兴趣、注意来考虑。

1、观察个性,因材施教。

俗语说:“龙生九子,各有所好。”每一个儿童的思维发展都有其独特的道路,每一个儿童的聪明和才智都各有各的特点,每一个儿童都各有各的个性。俗话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因此,从个性的角度来说,对于儿童一节课的听讲,学习以及达成效果,都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不同。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观察学生的个性,以爱心、耐心为前提,以情感为纽带,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发出闪光点,让优生更优,让后进生也进步起来。

2、诱发动机,激发兴趣。

学生的学习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学习动机引起的,只有当学生喜欢学、要求学,有迫切的学习愿望时,才能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那么,学生的这种学习动机从何而来呢?这就要靠教师的教学艺术,要靠教师组织富有成效的学习

活动去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如设置悬念、创设情景等,将学生置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状态。例如组织课前活动,我通常以听说训练为重点,利用课前几分钟,开展听说训练活动,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迎来即将开始的英语课。

兴趣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对智力发展起促进作用。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可见,在英语的教学中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儿童能否学好英语的重要保证。儿童刚开始接触英语兴趣当然高于其他课程的学习,因此,我们要充分运用各种直观教具及教学手段来创设英语学习氛围。我的第一堂课是这样上的:首先播放一段我事先选好的有趣的动画,其中对话是简单的英语,动画很有趣,学生看得津津有味,这时我结束放映,问学生动画好看吗?学生都说好看,我又问:“这动画讲的是什么?”同学们听了我的话都面面相觑,因此,我乘机问:“你们想听懂它们的对话吗?”学生们都异口同声地说:“想”。我接过话茬说:“好,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门新的学科,学了之后,我们就能听懂动画中的对话了,学生一听,兴趣就来了,我的首期效应也就达到了。

3、吸引注意,引导参与。

心理学指出:注意是掌握知识,从事实践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可见注意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来说起着相当大的作用。但是,心理学家也告诉我们,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小学生能集中注意来认真学习的时间不超过二十分钟,也就是说多于这个时间,他们的注意力就减少了。为避免这一点,教师应抓住注意力集中的短暂时刻,用学生能接受的节奏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如游戏、唱歌、做动作、抢答竞赛等,使学生既紧张又活泼,在轻松愉快而又紧张刺激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不会感到厌倦,学到的知识记忆得特别牢固,教学效果会大大提高。例如,在教学第一册Unit 13 On the farm时,我一边教学新单词、一

边让学生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或动作,学生学得意趣盎然,教师也教得轻松自如。

二、因循课改特点,从“形式”出发。

根据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的精神,我们从三年级便开设英语,使用pep小学英语教材。这套教材是在吸取国内外教材优点和总结各地小学英语教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其特点主要是①按“话题-功能-结构-任务”体系编写。②比较符合儿童学习语言的规律。③采用循环式编排方法。④在安排

词语和语法项目时采用了“早渗透”和“重积累”的方法。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从“形式”入手。

1、从直观入手,直接感知。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总是通过感官获取各种信息来感知周围世界的存在的。为此,视觉在学习和工作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人的认识总是经过从简入深、由表及里、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也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而知,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图画是展示情景的主要手段,我们所用的pep教材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文中的图非常有趣、生动,很适合学生的口味,因此,我觉得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利用或创设一些图画,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情景,以具体的形象代替教师的言传。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的需要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单词图卡、词卡,人物头饰等,在教学生认读单词之前,我必首先让学生看图片,引导他们观察,接着要求学生认真聆听老师的读音,进而让他们模仿发音,这样一来,不仅不需要花时间去解释含义,而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直接感知,在图文并茂的情景中学习,既加深认识又激发其学习兴趣,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三B中教数字加减法时可以利用数学课为实际背景,加上图片的展示,以英语的形式来上数学,学生既惊喜又好奇,于是学习也会化难为易了。

2、以“活动”开展,“游戏”贯穿教学。

英语毕竟是一门知识性学科,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注意到这一点,让学生少一点乏味,多一点趣味。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使乏味的知识让学生在快乐中接受呢?我想,唯一的办法就是以游戏来贯穿课堂。通过将近几年的教学,我充分认识到游戏使课堂活起来,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学习效果好起来。我尽量把传授知识和游戏融为一体,设计一些适合教材的游戏。例如:学习了有关颜色的单词后,我准备了一些彩色铅笔和其他各种颜色的物品,放在一个大盒子里,请一位同学到讲台前来。我说:“Show me a green pencil.”这个学生按听到的从盒子里拿出相应颜色的东西,全班同学说:“Yes.”或“No.”;又如教完数字1至10后,我设计了一个“Who is missing ? Can you guess?”的游戏。再如:我教水果类单词这一课时,我开展了学生喜欢的游戏“GuessingGame”。那天我和学生都带了很多水果。或用布遮着、或让学生闻、用手摸等形式,让学生猜是什么水果,然后教学生用英语说。

通过这种神秘的“猜”的游戏,学生们热情高涨,不知不觉中学完要学的任务,让枯燥的学习变成了快乐的学习。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享受游戏的乐趣。学生在欢乐中获得新知识,学习能力也在游戏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3、以激励为手段,画龙点睛。

在游戏的同时,我还引进了奖励的激励机制,对获胜的同学分别奖给一些小红星或小红花等,以此来进一步调动其积极性,把学习推向高潮。英语教学中,我认为激励这一环节是不容忽视的,它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是经常激发他做一个好学生的愿望。”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由此可见激励的威力,其实这一点在我们的教学中往往唾手可得,你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称赞的话语,一个翘拇指的动作,就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欢乐,此时,他定投入十足的劲来学习。只要我们教师不吝啬这一块,那定会收到不同凡响的收获,特别是对低中年级的学生。

三、创新的时代,“创新”的交际课堂。

今天的时代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是一个高速创新的时代。当今世界中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学生,难以成为创新民族的人才。因此,迫于时代的要求以及英语外在的时代背景,我们必须抓英语交际教学,“创新”课堂。

1、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提供创新的机会。

英语课上,教师指着手上的书问:“What’s this?”学生齐声回答:“It’s a book。”教师表示赞许之后,又指着远处的门问:“What’s that?”小手争先恐后地举起来了。这是复习环节的一个片断。这样的现象在小学英语课堂上已是不足为奇。二组对话有个明显的共同点:没有信息差,明知故问,属于假交际,对学生大脑的刺激不但起不了什么作用,反而会限制思维的发展。而我们所用的pep教材每单元A 部分为学生提供了情景和句型,我觉得教完后必须让学生模仿课文,自编对话进行表演,学生在自编过程中做到模仿、练习和创新三者相结合,不仅体现了学习的交际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可见为学生提供表演就是提供机会。学生学习的思维往往不会被教师所限制,因此善于给予机会会出现一个意想不到的创新局面。

2、课外延伸,学以至用。

课堂是创新的小施展,那么课外将是大施展,学生学英语的目的是为了用,因而我们必须抓住课外这一环节,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进行灵活运用,所以就有了一个创新改革。我规定学生在校每日每人用英语对话十句;跟老师问好要用英语;在家每人与家长对话十句;并且规定学生看一些英语节目,收听一些英语小对话,并让他们用极简单的日常英语概括出来,学生在不断追求知识的同时,也就是教师一个课外创新的过程,学生也逐步达到了学习的目标。

最后,我要说各位英语老师们,以上所谈只是一个从事小学英语教学工作四年的年轻教师的几点实战经验,其中有不足和考虑不成熟的地方,但我想说出来与大家分享。让我们共同努力,用心经营,为孩子们创造一个个快乐、高效的英语课堂,为孩子们推开一扇充满阳光的英语世界大门,在这一世界中,让孩子们多一份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用我们炽热的“心”为孩子,为教育架构一个美妙实效的新课堂。

立体架构 激活美术课堂 篇3

一、以美术欣赏为契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美。

罗克韦尔•肯特曾说过:“艺术的最高目的,就是使人们更深地懂得生活,进而更加热爱生活”。

美术属于视觉艺术,它的特点是直观和形象。要在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选择的美术作品必须在形象上吸引学生,在情感上打动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后印象主义画家梵高认为绘画的重大使命就是色彩,色彩不是静止的,而应该是跳动的。他用深厚的色块,弯曲的线条,具有节奏感的笔触,神奇地表现向日葵。梵高的向日葵会舞蹈,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向往。梵高作品的特点,在于极度的力量感和粗犷的表现,其作品之美表现在热烈单纯的色彩和奔放旋动的笔触。他笔下的树会扭动,云会愤怒,浪会拍岸,花会怒放,房子会说话,人物会舞蹈……梵高的“星夜”展现了一颗孤寂的灵魂对黑暗的控诉和对光明的渴望,高贵的本色美深藏在朴实无华的形式里。

美术欣赏是一种直觉审视能力,这种审视能力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持,是对美术语言本身的理解,丰富的情感体验及独特价值的领悟。让学生对画家的思想和人格精神充分的了解,对作品进行分析时,融入画家的思想和为人,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也接受了思想教育,并引导学生在欣赏作品时感觉到这种美的力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学生到了中学阶段,审美教育更显出在素质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这时的学生从原来快乐、无拘无束、天真活泼变得沉默、羞涩和严肃,他们要寻找一种新的适合表现自我意识的方式,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如果灌输给他们一种起着心灵感应作用的思想教育——审美教育,就能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接受教育,不知不觉地受到高尚、健康的思想感情的熏陶,从而能更深刻的认识美。

选择优秀的画、优秀的作品,上课时要先让学生对画家的思想和人格精神有充分的了解,然后对其作品进行分析,融入画家的思想和为人,使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认识了美。要知道一件伟大的艺术品能屹立不倒,不仅仅只是形式的美,而更重要的是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如中国北宋画家范宽的山水画《溪山行旅图》,全图气势十分雄伟壮观,表达了画家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引导学生去理解、领会和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二、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创设情境,感受美。

在美术教学中,将传统的教学形式和多媒体计算机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声音、图像、文字、等作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去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运用电脑Powerpoint设计的教学课件让学生的视觉、听觉达到共鸣,产生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形象直观地传授知识,把广大学生带进了一个理想的艺术教学境界,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充分体现了“乐学”的现代教育特色,

美术教学中,可运用各种软件对作品画面进行分析、处理。图像处理软件(如Photoshop等)将作品各个物象分离后再随意组合,帮助学生认识构图的规律和形式美法则。将图片用Photoshop中的“马赛克效果”处理后,变成了以几何色块为主的一幅抽象画,没有了具体的形象,只有色彩的感觉,学生对抽象绘画的感悟和理解就容易了。蒙德里安的《百老会的爵士音乐》,在冷色调中透出澄黄的直线,线与线之间点缀着大小不一的深红、深蓝色块,如五线谱上的音符,给人一种机械的节奏感,一种理性的欢快气氛,感受到节奏美、色彩美和构成的美,启发学生创造性的想象和思维。

三、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打开想像之窗, 发现美。

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想像是绘画极其重要的一件事,有形的东西,可以想像使它无形,无形的东西,也可以用想像使它有形。”

在美术教学中挖掘教材的求异因素,特别是图案装饰、工艺美术等教材,从不同角度去展开、去强化,创设情景。没有创造就不能“青出于篮胜于篮”。通过综合性美术活动的体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研究创造,运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制作、表现和展示,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体验愉悦和成就感。

在许多教师看来,美术评论应该是评论家的事,似乎与学生无关。其实不然,在欣赏美术名作时,学生都有一种自己初步的印象和感觉。因為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积累一些初步的历史文化知识。而教师如何抓住学生的最初感觉,可以作为深入分析作品的起点,积极引导学生对具体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比如在欣赏徐悲鸿先生的《奔马图》时,我要求学生仔细地观察作品,用语言简单的描述自己看了作品以后的心理感受,课堂呈现一片活跃、热烈的气氛。在充分地肯定了学生的回答以后,乘机简单地介绍画家的生平和创作这幅画的时代背景,然后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这时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他们把马的思想和画家的思想联系起来,而且把马的精神升华到民族的精神,学生们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美的教育,同时也获得了美的享受。实践证明,这样做的结果,学生增强了对理解新事物的自信心,培养了主动学习的习惯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给学生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使学生评论有序进行,避免出现随意的现象。

要善于培养学生从事物的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考虑问题,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有效地培养学生自由联想的能力。青少年学生充满了幻想,创新来源于生活,将丰富的想像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来点燃学生心中探求的火花。

课堂架构 篇4

关键词:桥梁,架构,教材,学生

纵观六年来的教学和研究, 品德与社会课程为师生成长搭建了宽阔的舞台和心灵沟通的桥梁。教材是课程的媒介, 品德与社会教材的独特性在于教材只是提供了话题和范例, 它要通过教学实现学生的自我建构, 这个“激活”教材的过程是通过架构教材与学生之间桥梁, 搭建师生互动的平台而实现的。

一、架构生活桥梁, 学生用教材的话题谈自己的生活

品德与社会教材的独特性在于以儿童作为主角, 扎根于儿童的生活, 教材是能够与儿童进行对话的文本。教学中要善于应用教材提供的话题和范例激活学生的情绪、激活学生的思维, 从而激活整个课堂。我在进行《媒体连着你和我》第二课时教学时, 为了引发学生对已有广告知识的回忆, 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课问题:“同学们你们早餐都喝些什么品牌的牛奶?你们是怎么知道这些牛奶的品牌的?”因为牛奶是孩子早餐常见的饮品, 学生是非常熟悉的, 又因为牛奶的品牌很多, 是通过各种广告渠道宣传的, 所以我用这个话题导入课题, 学生有话可说, 自然地将话题导入了广告。为了上好《请到我们家乡来》, 课前请孩子们走进鸠兹广场, 了解家乡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名人;为上好《遵守交通规则》一课, 我和孩子们在十字路口观察过交警指挥交通和人们遵守交通规则的实际情况;在学习六年级下册《我这六年来》这课时, 通过对话激活学生的情绪。我说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我在和大家相处的四年中, 也有说错话做错事的时候。我真诚地向我曾粗暴批评过的李畅同学道歉, 我紧紧地拥抱了这位调皮的学生。教室里响起了长时间的掌声。面对着我朝夕相处四年, 即将毕业的实验班同学, 我的不舍也溢于言表, 我说, 如果有误会大家和态度不好的时候, 借此机会我要对大家说声对不起, 请大家原谅, 我真诚地弯下我的身子, 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这样的对话激活了所有在场的学生, 师生关系得到了升华, 学生们饱含深情地回忆了六年在母校的学习和生活, 对母校和老师的感激之情深深地留在每个学生的心里。这样的爱校和尊师教育是师生共同开创的课堂自然达成的。只有用教材中的话题谈论自己的生活, 才能获得这样的教学效果。这也是我四年实验课堂上得最成功的一节课。

二、架构活动桥梁, 学生在体验感受中自主构建

品德与社会教材呈现的是一种儿童文化。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 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 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教师架构活动平台, 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活动中, 才能达成教育实效。

如我在进行三年级《父母的疼爱》一课教学时, 采用了讨论、讲故事、唱歌等形式。三年级学生, 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 当经过三十分钟左右时间的学习, 有些疲劳, 如何更有效地提高四十分钟的教学效率。我舍弃了教材中给父母设计生日方案的教学内容, 将平时学生生活中关心孝敬父母的一些力所能及事情设计成了竞赛题, 以竞赛的方式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又很好地达成了怎样关心孝敬父母的教学目标。在进行《媒体连着你和我》教学时, 为了让学生对广告的必要性有较深刻的理解, 我设计了辩论会这一教学环节。学生兴趣盎然辩论激烈, 各方对有无必要做广告发表了各自不同的看法, 最后, 我巧妙地用巴拉马博览会上中国茅台酒从无人问津到被疯狂抢购的事例, 证明了现代商品社会广告的价值。平息了学生的辩论, 使双方都接受了教学的观点。为了对《我们的合作》一课的合作有感性认识, 我带孩子们在操场上作三人四腿游戏, 让孩子们在体验感受发现中思考辨析, 自主建构, 使孩子们的身心得到了愉悦, 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这样合适的活动桥梁的搭建, 成功的达成了教学目标。

三、架构平等对话的桥梁, 引导学生提升道德认识

品德与社会教材提供给儿童一种平等对话的场域, 尊重了学生与教师的理性选择。鼓励教师根据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对教材进行再创造。

例如我在教学《父母的疼爱》一课时, 在学生互相说说父母疼爱自己的故事, 使学生体会到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爱。孩子的认知决定了他们的认识是浅层次的, 如果教学仅仅停留在这一层次就显得力度不够。为了升华父母疼爱子女的感情, 我又设计了《天亮了》这一典型的父母爱子女的真实故事, 用充满感情的讲述打动了学生, 提升了学生爱父母的感情, 同时也扩展了教材的内容。

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当我讲述《诚实节来历的故事》时, 同学们那聚精会神的神态。还记得我的故事是这样开始的, 我们要去认识一位美国的小男孩, 他因为不肯说谎话, 而付出了幼小的生命, 为此美国人还为他设立了一个特殊的节日———诚实节。听了这则故事, 把你们的真实想法告诉我?

我们班既调皮又很聪明的李畅同学站起来发言:老师, 埃默纽他真傻, 他为什么不先答应他的爸爸妈妈帮他们说谎, 然后等警察来了再告诉他们事实真相, 这样他既是个诚实的孩子, 又不会死了, 要是我, 我肯定会这样做的。老师, 我认为为了自己的生命, 暂时对爸爸妈妈说假话, 最终告诉警察叔叔真相, 这样做值得, 这样做他还是个诚实的孩子。他的回答赢来了一片赞同的回声。我在心里暗暗的喝彩, 我们的孩子思维是变通的。同时我又知道, 在这样道德两难的问题面前, 说教可能是苍白的。品德课的实效就在于学生说真话, 在于教会学生明辨是非, 学会在不违背主流价值观的前提下用变通的方式处理问题。还有什么比人的生命更可贵的, 这样处理问题不是更聪明吗?这才是学生自己的生活, 这才是有现实意义的生活。还有比这更好的德育吗。只有将课堂开放, 只有与学生平等对话, 让学生敢于说真话, 愿意说真话, 教师在平等的对话中去审视孩子, 真诚地交流、引导, 学生才能接受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 促进自己健康成长。

课堂架构 篇5

一、微服务架构模式

1.1 模式描述 1.2 模式拓扑 1.3 避免依赖与调度 1.4 注意事项 1.5 模式分析 二、Android中的微服务架构 三、结语

前段时间我们翻译的《软件架构模式》( 完整书籍的地址 ) 对外发布之后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书中讲述了五种经典、流行的软件架构模式,同时分析了五种模式的实现、优缺点等,为我们的开发工作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指导,但是《软件架构模式》的问题在于没有结合具体的示例来让这些理论知识更易于吸收,因此有些同学在我的开发群反馈: 书看起来是挺好的,但是没有具体的示例感觉看得迷迷糊糊的。因此在下打算写一些结合Android源码或者开发的文章来更深入的讲述这些架构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大家更深刻、更具体的学习到这些架构的魅力所在。

课堂架构 篇6

摘 要 教学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与否,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学得不好,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很认真,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讲究效益的活动。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当中巧架构妙衔接,全面考虑有助于学生成长的因素,构建有效性课堂。

关键词 课堂状态 课后作业 学生学情

一、课前与课堂的衔接

俗话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学生上体育实践课时,不是坐在教室里,而是在操场这样一个开放式的环境里,学生之间的协作对抗的活动比较多,随之产生的问题也自然地多了。因此,课前需要教师进行更周密的计划和准备。

(一)上好开学第一课

每个学期的第一节课,我都会在我执教每一个班里上一节《开学第一课》。课中,我会罗列一些体育课的常规问题进行提问调查。比如,“体育课,你穿运动服了吗?”等等有关于体育课课前、课中以及课后需要注意的问题。通过这节课,让学生明白课堂常规的必要性,为之后体育课的正常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开展课前十秒钟

体育实践课对于学生来说是唯一可以尽情释放自我的一门课程。课的开始,学生总需要好长时间才能静得下来。于是,我在课的开始开展了“课前十秒钟”。要求:在这十秒钟之内,你必须保持立正姿势不变。刚开始,孩子们并不能够很轻松的完成,需要教师重新计时,才能过关。慢慢地,只要我一说:“课前十秒钟!”孩子们就会乖乖地成立正姿势。孩子们安静了,教师组织教学就容易多了。

二、课后与课堂的衔接

课堂衍生:课后作业的布置。首先,课后作业是巩固课堂知识、锻炼技能的重要方式。比如,近段时间,孩子们在练习跳绳。有一些孩子就出现了跳绳“连跳”,摇绳方法不对等问题。这些问题不是在体育课堂当中就能够很快地改正过来,需要让孩子们多多地练习。遇到这样的问题,我总是会让组长去带一带,一个师傅,一个徒弟。每节课,我不仅要评价徒弟,更要表扬师傅,慢慢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徒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会在课后更努力的练习,而作为师父,就会更尽心地指导监督徒弟。再者,对于好的孩子,我会布置一些有挑战性的练习,并在课堂中展示。不用每天布置,孩子们都会愿意在课后的时间多加练习,争取刷新纪录。

三、与其他课程的衔接

(一)全面考虑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热热闹鬧的体育课结束了,孩子们还处在运动后的亢奋中。于是,后一节的任课老师不愿意了!处在运动亢奋中的孩子们根本无心听课,尤其在天气热的时候,上述情况就更甚了。于是,我效仿课的开始,开展了课后十秒钟。附带要求,需要静静地列队带回教室。久而久之,孩子们都能够在体育课后,较好地安静下来,迎接下一节课的开始。

(二)旁敲侧击促体育课堂有效性

借其他老师的嘴表扬。如果想带好一个班级,就得和其他任课老师做好互动。在课堂上,孩子的表现我都会记在心里。课后,我与班主任沟通时,让其好好地表扬这些同学;表现欠佳的同学,我会让他婉转地表达,如果可以努力一些,就更好了。借助班主任来表扬孩子们,效果就明显不一样了。

四、学生学情间的衔接

一位体育教师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教学,都必须了解学生的“学情”——个性特点、身体运动基础等情况,同时还要随时了解他们在课堂上体能的发展,关注他们的点滴进步。

(一)班级之间的差异:横向比较

接手一个班之前,我总要做两件事情,一是详细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二是进行一次关于学生学情的调查,然后梳理出班级之间的共同特征和个别差异。

在课堂上,我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实现资源共享,因材施教。例如,学习一项技能有孩子遇到了问题,而这个问题恰恰是学生讨论的焦点,我就把这个焦点引申至年级的大讨论,从中找寻解决的方法。当然有竞争才会有进步,每个年级我都会创一个难易相当的纪录。比如跳绳,每刷新一个记录,谁刷新了记录,我都会在年级的每一个班级宣布。每一次的宣布,都会引起孩子无限的向往和努力的冲劲。正是有了孩子们之间的横向比较,才让孩子们慢慢地进步起来。

(二)学生之间的差异:纵向比较

我们在初学一个技能单元的时候,几节课下来,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就会产生落差。对于体育弱势群体中的个别同学,我都是在自主练习的时候加以一对一的辅导,发动班里的孩子帮助他。比如,有个男孩子,他跳绳一分钟十几下。我找到他,手把手教他,经过了努力,这个孩子一点一点进步了。他的努力,所有人看在眼里。只要他在跳绳,班里的很多孩子都会帮他数数,一起为他加油,现在他能跳80多下了。所有的孩子都会有他不擅长的时候,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况,我都会鼓励他与昨天的自己纵向比较,只要一天比一天好,那就是最棒的!

无论是哪一门课程,对于孩子来说,都在他的成长过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当老师者需用心,若干年后,或许就会收获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成就感。我想,那时我们会是无悔的!

参考文献:

[1] 邝志明.对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体育师友.2011(5).

[2] 如何提高体育课堂的“有效性”[EB\OL]. http://www.xxkt.cn/Zhxk/2007/24965.html.

课堂架构 篇7

《未来海底城》一课的设计,是通过视频回忆系统和学习网站,实现远程在线课堂教学的一次尝试,研究不同地区、不同环境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在教学方式上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在线远程合作学习的可行性。本课目标是通过视频和网络进行远程合作学习, 让学生了解海洋知识和未来海底建筑与交通的可行性,强化开发和保护海洋的综合认识,培养学生了解网络和绘画软件在学习中的应用;认识丰富的海洋世界,体会海洋与人的关系。认识海洋带给人类的作用,感受海底城市的个性美感;根据教师提供的海洋资料,研究海底城市建设的条件,设计海底生活的交通、建筑所需绘画工具,并能对设计进行简单评价;学会利用网络进行海底城市作品分享、绘画接龙、绘画故事及评价等。

●教学过程设计

1.课前铺垫,资源共享

教师在“电脑绘画网络教室”开辟栏目“未来海底城”,设置教学资源、主题探讨、作品展示、绘画接龙等相关版面。两校学生浏览教师提供的海洋资源网站进行主题探究,在学习网站发贴对海底城市可行性分析和未来海底城畅想进行评价,师生共同浏览学生发表的评论,并对优秀的回帖进行表扬。

小结:利用网络平台打破空间与时间的限制,最大化资源共享,调动两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讨论互动、思维碰撞实施远程合作学习。

2.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两地师生互相认识、问好。(视频会议系统联通深圳、甘肃两校课堂)

师:(课件展示卫星云图)哪位同学能在电子白板上用红线画出地图上中国的版图(如图1)?

学生上讲台在电子白板上标出中国版图,两地学生通过视频观看。

师:请根据中国版图描述一下你的发现。

生:土地大范围的沙化,环境被破坏,绿化面积在消退……

师:如果有一天,地球的环境不再适合人类居住,你觉得最有可能迁移的地方是火星、海洋、月球中的哪个?

生:(通过视频共同思考,讨论计划实施最大可能性,回答教师问题,说明选择理由)我们觉得海洋是最有可能移居的地方,因为根据我们在网站上对海洋知识的学习,以及海洋地理情况和移居成本等多方面研究,认为海洋具有极大的开发空间。

师:同学们的研究很有价值,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中国的版图。(课件展示中国地图,和学生一起了解中国的陆地面积和海洋面积,增强学生对中国国情的了解,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小结:两校学生交流感情,创设学习背景,培养学生共同关注社会、热爱环境的习惯。

3.揭示主题,合作学习

师:(请学生欣赏课前绘画故事接龙《海底旅行记》)欧阳颖琳在她的画中写道:“入住海底城市绝不会是梦想, 梦想真的能成真吗?”大家在网站中已经讨论过两个问题:海底可以建城市吗?你心中的未来海底城市是怎样的?

学生打开网站,两校对未来海底城市畅想进行分组讨论,说出自己最喜欢的海底构想。

师:在发明家和科学家的眼中,水下城市是怎样的?(课件展示全球12座未来水下城市效果图,请学生感受科幻画带来的巨大想象空间和设计魅力)

小结:利用专题学习网站进行学习和讨论,欣赏和展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究欲望,通过两地学生思维碰撞, 为主题研究做好前期铺垫。

4.创设情境,深入探究

师:要实现移居海底城市这一目标,需要有严谨的实施方案,你们觉得首先要做什么?

生:建造海底交通工具。(两校学生通过视频会议系统讨论并回答问题)

师:请在电子白板上绘出海底交通工具的结构并说出设计理由。

学生在电子白板上画出想象中的结构(如图2),并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的设计理由。

教师展示真实的海底交通工具“蛟龙号”图片(如图3),与学生一起观察和分析“蛟龙号”每个细节的功能, 告诉学生科学创造与发明需要细致严谨,同时请学生总结科幻画的创作步骤和基本方法,总结科幻画科学性、想象力和绘画水平这三个要素。教师在电子白板上写出学生答案,出示未来海底城的课题。

小结:从自主探究到合作学习,再到教师引导发现,结合主题学习科幻画的创作方法,培养创新思维,在学习中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合作创新,共享资源

师:请两校学生分别展示和介绍自己课前在网站已上传作品,并相互欣赏和评价。

教师布置两地学生修改对方作品的作业,或浏览专题网站未来海底城畅想进行科幻短文创作,完善作业并上传到合作学习网站。

两地学生相互阅读对方的科幻短文,并根据故事内容进行电脑绘画创作。

小结:云服务器和云视频的应用, 解决了不同地域学习者的困难,资源共享和知识重构都成为可能,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教学效率。

6.展示评价,激发情感

教师打开网页,展示学生作品,请学生通过视频进行自评和互评。

师:(将学生作品合成未来海底城Flash动画全景图)请看我们两校共建的海底城市。希望两地同学携起手来, 共同保护和利用好海洋资源,创造美好的海底世界!

小结:远程合作学习通过网络、云空间和云视频得以实现,最大的优势就是调动学生情感,优化教学资源,并在此环境中共同创新和提高,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实现了跨区域学习。学生在学习中资源共享、共同探究创作、共同提升,扩大了视野。其学习成果得到尊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学评量

《未来海底城》一课的教学内容设计融入环境教育,具有科学性、人文性和趣味性,教学过程体现民主、和谐、平等和互动的氛围,能围绕主题和教学重点进行问题探究。学生利用合作学习网站做了大量的课前预习,拓展了对海洋的了解,两地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发帖讨论,并写心中的未来海底畅想习作,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生通过视频会议系统进行作品展示、互评与合作绘画,实现了课堂平等交流和互动学习,激发了学习兴趣和热情,提供了合作学习的平台;课堂中的实时评价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提高,使学生得以主动发展;在跨学科整合教学中, 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不同层面的能力提升,尊重多元智能的发展。

课堂架构 篇8

1.音乐是很多低年段小学生情感表现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因为年龄小,他们具有很多成年人不具有的对音乐自然,健康的感觉,但是很多小学生缺乏对鉴赏力的专业训练,从而逐渐丧失了对音乐的兴趣,因为缺乏实际的训练和对音乐的真实体验,原本自然、健康的音乐感觉就变得越来越麻木和迟钝,自然的音乐感觉停止了发展,甚至很多人出现了对音乐的恐惧和厌恶的情感,只是在迫不得已的晚会或是聚会上偶尔参加唱歌节目,具有真正艺术的音乐,一些高雅的音乐只会另他们“避而不见”,甚至他们的内心在高喊“我们天生没有长着听音乐的耳朵,要想改善这种现象,只有在进行音乐课堂讲解的时候,将音乐结构知识传授给小学生,逐渐的音乐对他们来说已经不是难啃的骨头了,从而培养他们在每次听到音乐作品时能够形成对结构的感知,表现、创作、音乐、感受与欣赏是音乐课程内容的结构框架,低年段小学音乐课堂采用音乐知识架构的方法教学,可以激发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对自然、健康音乐的感知。

2.小学音乐架构知识是学习音乐最基础的知识,学好音乐知识结构有助于提高小学生对音乐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通过知识架构的学习,掌握基本知识,可以培养小学生对音乐的分句以及每个小部分甚至音乐的整体结构清晰的认知能力,感受音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感觉,较之前音乐给大家留下模糊不清的印象已经悄然逝去。

3.通过音乐知识架构的课堂教学,通过日积月累学生们本能的就会对音乐形式的单位有了详细的了解,对于各种小小单位的集合缩小或是扩大甚至是分解以及各种各样的变化,这些都在为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音乐结构教学在小学课堂中的实践运用

1. 音乐课堂游戏活动教学。

教学要清楚需要教导对象的特点,比如对于小学生来说,因为年龄小的缘故,好玩,好动是学生们共有的特征,作为老师更多的不应该是去管制,而是在这种特点的基础上,利用学生们好玩的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在轻松中传授知识,所以音乐游戏是音乐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点,利用好游戏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还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我们举个例子来说,很多老师在音乐课堂上经常和学生做得,并且效果也挺好的一项叫做“回声”的游戏,不仅孩子们喜欢,教学效果也非常理解。这个游戏的大概流程如下。所有学生全体起立,同时杜绝一切噪音发生,紧闭双眼,此时老师开始脚踏四拍,在横拍起速后,老师开始手击四拍民度的Y奏,所有学生从第五拍开始准确的回击,老师在第九拍的时候开始拍击正确的答案,然后请学生们判断是不是正确,回答错误的需要安静的坐下,回答正确的继续进行下一轮,此时老师需要重新出题,并增加了Y奏的变化程度,同样回答错误的坐下,会的正确的进入到下一轮,直到最后剩下一个学生,游戏宣布结束。每次在课堂上做这个音乐游戏时,孩子们都积极参与,并对这个“回声”游戏常常乐此不疲。

2. 把握音乐旋律。

在音乐方面有所成就的音乐家甚至是教育家,都特别看重音乐旋律的学习,在他们看来,旋律不仅仅是唱歌,而是感情的投入和倾诉,歌曲本身就含有十分丰富的学习内容,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学习音乐旋律是最自然的学习方式,为了使小学生能准确的把握唱歌的节奏,速度和音乐的分析能力,在课堂上,由老师带领学生通过采用短片段模仿音乐旋律,分句交替歌唱、逐步增加变化的视唱练习等,从而提高小学生对音乐的分析能力,通过音乐材料的变化,从而使学生可以学习和理解音乐的发展原则和方法。

在学习音乐旋律的时候,通过片段的模仿,不断的增加音符的数量,然后学生之间进行接龙演唱,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们可以很快的熟悉旋律并了解旋律,通过旋律可以清楚的认识到,音乐结构的发展和变化,降低了学唱的难度,通过多次活动的举办,学生们可以很快的掌握学习音乐旋律的方法,一般情况下,教师都是先叫学生学习整谱,然后叫学生分析乐句之间的变化,通过学习掌握学习音乐的能力才是学生学习的目的和老师教学的目的。

3. 读写练习。

对于小学生学习音乐来说,最基本的知识与技能,便是音乐的读写,通过对音乐的读写,可以有很多机会帮助小学生接触优秀的音乐作品。听觉是在人的读与写的音乐中体会到了,就好比是学校在进行图画教学时教授音乐是听觉的教育关于音乐的读写能力熟练的掌握以后,就可以熟练的掌握读写,从而音乐也是神秘的,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在音乐知识架构的教学中,通过试听练习,可以激发小学生对于音乐架构的感觉,试听结束以后,由学生将结果写道黑板上,一起来比较他们之间是不是存在是你共同点或相似或是不相似,用特殊符号做出标记,相同的句子采用的同一个符号记录,不同的句子采用不同变化的符号,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锻炼学生对于重复,变化等概念的理解,为学习音乐积累经验。

通过音乐架构的学习,培养小学生对旋律、节奏等架构知识学习,利用游戏教学法,激发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帮助小学生构架起坚实的知识架构,在音乐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通过架构学习,慢慢的补充其他知识点,使小学生可以感受到自然的音乐,从而更加有信心,有兴趣好好学习音乐。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主动创设故事情境,并根据学生意愿挑选学生表演剧情,好似一部音乐剧,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摘要:在进行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时将各种音乐要素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儿童欣赏和创作音乐的能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体验,音乐学习的基本功首先要对音乐学会欣赏和感知,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为了激发学生聆听音乐的兴趣和丰富学生音乐情感,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促进身心健康,本文主要通过音乐课堂中音乐架构的学习来培养儿童对音乐的热爱和对音乐作品结构的敏锐感觉。

关键词:小学音乐,结构教学,实践运用

参考文献

[1]董万明.如何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04).

[2]叶小芳.春风何时能度玉门关-对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思考[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1,(06).

[3]郭默予了郭新微.让小学音乐教育融入自然回归生活[J].广西教育,2010,(28).

课堂架构 篇9

一、整体设计,建立学生社会实践的目标内容体系

1. 理念——建立社会学习大课堂

我们遵循教育工作和学生发展的科学规律,着眼现代教育转型的时代要求,聚焦教育转型的轴心—实践教育和创新素养的培养,坚持深化“两纲”精神,提高素质教育立意。我们从社会化学习环境的角度出发,以社会化、课程化、综合化、常态化为目标,整合利用大教育资源,构建学生社会学习大课堂,设计实施大课程战略,衔接校内外教育内容,融通各方面教育元素,努力构筑立体化教育,创建多元化课堂,促进个性化学习。根据区域特色化发展的目标,努力构建各学段纵向衔接、五大学堂横向贯通的课外活动体系,逐步形成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实践育人、整体育人的教育格局。

在社会课堂的构建中,我们组建了校内外教育相互促进的教育链条,促进社区家庭多层面、活动场所多元化、教育教学立体化、学习体验个性化,深化综合实践教育,提升学生创新品质。通过综合课堂的建设,突破学校教育结构性和系统性的瓶颈阻障,优化教育结构,着力架构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校内外有效衔接的教育生态,努力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巩固改革成果,促进学校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 目标——“四个一”全面发展

我们以“普陀大学堂”建设为抓手,逐步建立一些布局合理、规模适宜、功能齐备的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基地);研发一系列主题鲜明、生动新颖、富有趣味性和感染力、且为不同年龄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校外活动品牌;建设一支热爱校外教育、具有奉献精神、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专兼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师资队伍;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并能与课内体系相融通的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力求让普陀区的广大中小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天地中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提高自己的公民素养、养成自己的健全人格,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生活品质,为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 内容——对应上海“两纲”实施的板块设置

“普陀大学堂”又称为“五大学堂”,以区情教育为主线,充分挖掘普陀区地方人文、自然和经济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在实践中学习发展的社会空间。内容包括:以区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改革开放成就展示点为主的红色学堂;以苏州河两岸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及艺术走廊为主的河湾学堂;以区内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示范实践点、社区街道对口各敬老院等公益性基地为主的公益学堂;以本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安亭基地为主的田园学堂和以区内科普教育基地和创新实践基地为主的创新学堂。每个学堂各有侧重,对应上海的“两纲”教育内容。

“红色学堂”建设的基础:普陀区作为中国工人运动重要发源地之一,区域内分布大量革命教育资源。现有顾正红纪念馆、谢晋元将军铜像、上海总工会第四办事处旧址纪念碑、工人运动领袖刘华纪念塑像和李子园大队毛主席按语纪念碑等。它们多以纪念馆、纪念碑、纪念塑像等形式呈现,蕴藏的教育内涵丰富而凝练,可挖掘的教育资源空间很大。建设“红色学堂”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组织学生寻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回顾革命历史及英雄事迹,来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果,增强学生的国家观念及爱国热情。这一内容对应于民族精神教育纲要中“国家意识”的教育要求。

“河湾学堂”建设的基础:苏州河在普陀区境内绵延21.5公里,塑造了九曲十八湾的优美意境。进入新时期,普陀区积极打造苏河文化的记忆之河、创新之河、享受之河。学堂现有上海纺织博物馆、苏州河梦清园环保主题公园、上海商标火花收藏馆、刘海粟美术馆分馆以及玉佛寺等场馆,这些场馆能够集中、感性地展现出苏州河两岸自然、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脉络,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和国情教育的生动载体。我们通过“河湾学堂”的建设,组织学生探寻苏州河沿线普陀区的社会、历史、人文资源,感受苏河文化的魅力,增进学生对优秀民族文化的认同与感悟。这一内容对应于民族精神教育纲要中“文化认同”的教育要求。

“公益学堂”建设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普陀区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斐然,还涌现出一批以徐虎、于井子、金晶等为代表的先进人物。学堂目前已成为宣传于井子、查文红等先进个人和以启星学校为代表的劳模集体的道德示范实践基地。我们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公益机构服务,弘扬志愿者精神,并在服务弱势群体、承担社会责任等方面开展实践体验活动。这一内容对应于民族精神教育纲要中“公民人格”的教育要求。

“田园学堂”建设的基础:普陀区的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安亭基地是融农耕文化、现代农业、主题学习、生态农业等十大实践区于一体的田园实践区,致力于建成以现代农业和科技实践为主旨的“上海市示范性学农实践基地”。我们组织学生到基地开展绿色田园氛围中的社会实践、安全自护活动,深化学生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关系命题的体验和思考,为学生的探究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体验平台。这一内容对应于生命教育纲要中“生命态度”的内容板块。

“创新学堂”建设的基础:普陀区有上海长风游艇游船馆、普陀区职业启蒙实践活动基地、M50创意园、2050/2500未来生活体验馆、海上动漫艺术展示馆、天地软件园、普陀区青少年中心科普教育基地、新能源环保科普主题体验馆和曹杨社区防灾减灾科普体验馆等场馆资源,可向学校提供融职业启蒙体验、未来科技畅想、新能源新技术应用于一体的活动菜单,同时也是学校创新教育不可或缺的课外体验与实践平台。我们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实践、职业体验、文化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社会适应和创新实践能力,是在落实“两纲”基础上对进一步提升现代公民素养的深入思考。

二、有效整合,发挥学生社会实践的综合效应

1. 与课程教材建设相结合,树立课程化意识,发挥教育的长效应

课外体系的构建要与课程改革紧密融合起来,把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机融合起来,通过课程化的建设,规范课外活动的教育目标,明确活动的管理实施,并进行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评价,使各项活动在实践中全面落实并获得进一步发展。普陀区构建了小学、初中、高中各年段纵向衔接的课程体系,研发了相关课程: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寻访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继承革命传统和坚定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的“普陀魂”课程;以“苏州河十八湾”等河域文化和“龙舟文化”为主要内容,以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和培育爱国情怀为重点的“普陀韵”课程;以走近徐虎、于井子、查文红等普陀区先进模范人物为主要内容,以学习崇高精神和培育健全人格为重点的“普陀情”课程。通过课程化建设,发挥课程的整体功能,丰富“两纲”教育内涵,推进课外活动的持续发展。

2. 与未成年人自主教育相结合,树立主体性意识,发挥自主发展的效应

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取决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在“普陀大学堂”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切实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教育的目的和过程统一、学生的认知和行为统一,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全身心参与,逐渐把“两纲”的要求内化为自身的素质。

[案例1]普陀区武宁路小学对“河湾学堂”的教育内容进行了校本化的再设计,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维度,关注活动对学生兴趣、学生需求与学生发展的作用,通过学科渗透、实地参观、主题探究、交流汇报等形式,借助快乐活动日平台,以短课程(半学期)的形态,选择并确定了8课时的内容。学校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走出课堂,走进集景观、科普展示和科学、历史、生态为一体的“梦清园”。在亲历实践中,以任务为驱动,探究各自感兴趣的话题,整合“河湾学堂”的教育资源,让社会实践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成为探究性学习的舞台。回到学校,再让孩子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自主学习的成果,交流实践活动的收获,进一步理解治理苏州河是改善环境、造福人类的重大工程。

从课堂学习到自由组建小队、选择研究任务、制定活动方案、收集信息,到步行去梦清园实地探访,回来后整理信息、形成成果的整个过程中,同学们热情高涨。学生在活动后的感言中说:通过活动,不仅了解了苏州河的历史变迁,也从侧面了解了上海城市发展的进程;不仅学到了如何采访,也学会了收集信息与处理信息、实地探究与整理成果的方法;不仅亲近了母亲河,更萌发了保护母亲河、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绿色家园的社会责任感。对学校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更是一个生动的环境教育案例,一个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与探究能力的舞台。

3. 与区域特色和“一校一品”建设相结合,树立校本化意识,发挥品牌效应

“普陀大学堂”的实践活动,不是要颠覆学校和区域原有的德育活动,而是要与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相结合,充分利用地区和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使“两纲”教育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因此,要与区域和学校原有的特色工作和品牌创建相结合,让品牌项目在“两纲”深化中获得新的增长点,也使“两纲”课外体系建设有形化、具体化,形成万紫千红、生机勃勃的局面。

[案例2]上海市晋元中学切实推进“红色学堂”的建设,充分利用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谢晋元将军铜像和晋元百年校史陈列馆的教育资源,除了在校内开展“将军精神永弘扬”系列活动之外,还主动提出将学校资源融入区域,服务社会。近年来,先后接待了区内10余所学校500多名师生到校开展活动,学校的活动方案设计和讲解服务更是受到来访师生的一致好评。“红色学堂”的建设成果成为全体学生共同的精神财富,他们以责任、担当、奉献塑造晋元人的人格血脉,锻造了晋元人的精神脊梁。从“红色学堂”建设向“志愿学堂”拓展,形成了学校教育的品牌。学校建立了高一年级校内志愿服务、高二年级社区公益实践、高三年级志愿加入中华骨髓库的递进式体系,学生经历了从勤于自我完善,到乐于帮助他人,最后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发展过程。2012年,随着学校西藏班高二学生在拉萨市和日喀则市志愿服务队的成立和公益活动的开展,学校的公益学堂拓展到了距上海4000公里之遥,海拔4000米之上的雪域高原。2013年,高二年级的班级与12个区域内社区居委会定点挂钩开展活动,并进行常规公益服务的考核与特色志愿服务的评比。这些举措既是“公益学堂”的创新,也是志愿精神在晋元的接力与升华。

三、主动突破,建立学生课外实践指导的支持系统

1. 建立区域统筹推进的管理模式

“五大学堂”的运作,关键在于激发基地参与的热情和主动性。首先,充分发挥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的作用,由区文明办、教育局共同牵头,协调文化、工商、街道镇等基地上级管理部门,加强对“五大学堂”推进工作的领导保障。其次,成立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联席会议办公室,主要负责课外活动场所的规划、管理与协调,形成政府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构建社会实践资源的信息沟通平台、项目研发平台和组织实施平台。再次,通过学校德育领导小组会议、德育工作联席会议、校外活动联席会议等制度,整合教育局相关部门以及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社会实践中心、信息技术中心、团区委、少工委等多家部门和机构的力量,全面商讨“两纲”的贯彻落实工作,定期研究“两纲”的推进状况,形成普陀区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合力。

2. 探索学校与基地的互惠合作机制

建立学校和周边基地的共建制度,邀请基地领导和工作人员参与学校课外活动课程开发,担任学校课外教育志愿者;同时,学校积极将基地教育活动方案、学生成果提供给基地,活化基地的教育资源。另外,在基地设立学生志愿岗,学校组建学生讲解员队伍,利用课外时间参与基地活动,把学生参与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作为向高一级学校推优的条件。

3. 加强专兼职校外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确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通过教师培训,开展以校为本的研修活动,对教师就课外活动的主要途径与操作要点、课外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课外活动方案的设计等进行专业化研修,提高教师在课外活动中实施“两纲”的能力。加强兼职队伍的建设,提倡学校聘请专业人士担任学生体育、艺术等项目的教练以及学生生存训练、技能培养的辅导员;同时,派遣优秀教师到社区学校任职,到街道社教办担任辅导教师,发挥教师队伍的智力优势,提高学生校外教育活动的层次。

其次,充分发挥党、团、队教师的积极作用,要求学生党校能满足学生积极向上的需求,开展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党校成为学生系统学习科学理论的殿堂。要求团、队教师在组织活动时,以实践育人为基本途径,以学生群体生活特征为依据,以团队组织生活和活动为主要形式,进一步发扬“十分钟队会”、“假日小队”、“主题班队会”等品牌优势,精心设计深入“五大学堂”的雏鹰假日小队、团员示范岗等品牌实践活动和其它团体活动。

另外,我们注重校外活动志愿者队伍建设,与区关工委联手,将离退休老同志、老教师和家长组织起来,为学生的课外活动提供志愿服务,丰富了课外教育活动的资源。同时还组织学生以社区志愿服务为主要形式,以大带小,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4. 着力保障体系建设

加强经费保障。为确保课外活动的顺利进行,普陀区每年投入大量经费用于学生课外基地建设及活动项目的开发与实施,用于组织开展各项展示、交流、评比活动。每年下发学生课外活动经费,为有效推进德育课内外体系建设提供经费保障。

加强评价保障。把“学校推进‘普陀大学堂’建设情况”纳入学校年终评价。有明确的指标,对各校实施“两纲”情况进行评估检查,并将此纳入其它评审及校长考核中。另外,在教师职称评定和班主任育德能力竞赛中,将设计“两纲”课外活动方案作为考核内容,引导教师关注并积极投入“两纲”实践。

课堂架构 篇10

融合架构, 将计算、网络、存储和管理通过高度整合或参考架构, 以降低IT架构部署管理的复杂性, 让用户在同一平台下按需灵活实现技术升级和扩展, 顺利完成数据中心向虚拟化、云计算的演进。在中国市场, 广为市场接受的融合架构包括高度整合的融合架构 (多数硬件是从同一IT厂商提供) 和参考架构 (架构组元来自不同战略合作厂商) 。传统IT架构多以应用为核心, 虚拟化和云计算没有作为IT发展的重要考虑因素。而融合架构的部署, 不仅提高了企业级数据中心和云计算所需的IT部署和管控效率, 还保护了用户在数据中心演进过程中的投资。从中桥对中国融合架构的部署趋势调查结果来看, 中国IT融合市场在未来24个月将出现增长趋势。从总的市场来看, 超过半数 (54.2%) 的受访企业已经在评估或计划部署融合架构, 这其中15.0%的受访企业计划在未来12个月部署融合架构, 21.7%的受访企业计划在未来12-24个月部署融合架构。就中国市场完成融合架构部署的调查, 目前中国市场已部署比例偏低 (3.3%) 。业务多元化、虚拟化和云计算将刺激中国市场在未来24个月融合架构部署的增长。

从融合架构在实现IT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对用户的价值来看, 中国用户比欧美用户更需要融合架构, 以降低数据中心演进过程的复杂性, 弥补数据中心演进过程数据中心使用管理经验不足, 实现对物理、虚拟和云平台的动态资源配置、智能工作负载监控, 并提高IT资源集中统一管理的效率。

而从企业对融合架构的接受度来看, 80%以上参加调研人员认为融合架构和参考架构, 无论以应用、虚拟化或云计算为核心的部署, 都可以提高IT部署和管理效率。

而EM C增强的V SPEX经验证的参考架构, 目前18种现有配置和4种新配置均支持新的EM C V N X系统以及一系列新的数据保护功能。且其可预测性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可支持上千个虚拟机, 这将非常有利于高密度虚拟机环境, 大大简化管理员的工作量, 使得管理员可以将更多时间投入到其他的IT任务中。这不仅节省了系统规划、配置时间, 还降低了总拥有成本。此外, 通过V N X技术升级, EM C V SPEX进一步提高了对高虚拟机密度的支撑。结合着V M w are的软件定义数据中心, V SPEX大幅度降低架构整合过程中资源消耗, 提高工作负载为核心的自动化集中统一管理效率。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课堂架构】相关文章:

架构师和架构师的工作04-26

信托架构05-17

硬件架构05-10

架构方案05-12

架构师05-14

课程架构05-16

建设架构05-18

架构论文题目05-03

会议全球架构06-04

管理公司架构04-20

上一篇: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作下一篇:中国画与平面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