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想象力

2024-06-10

音乐想象力(精选十篇)

音乐想象力 篇1

处于小学阶 段的儿童 , 接受言语 能力差,感受音乐能力不强,给音乐课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我们必须在逐步扩大学生音乐视野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建立歌曲中词与曲的联系,做好抽象感受与形象感受之间的过渡,让学生展开“音乐想象”的翅膀。那么,如何在音乐课教学中,让学生展开“音乐想象”的翅膀,培养音乐想象力呢?

一、简介歌曲创作背景是“音乐想象”的先导

小学音乐教 材中的一 些歌曲常 有特殊的创作背景,有些歌曲还具有创作的故事或创作花絮。如果在学唱歌曲前把它们简要地介绍给学生, 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一步一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音乐想象”的空间里。例如,在教人教版六年制小学音乐教科书(以下所举歌曲均出于此)第三册《卖报歌》时,可以把音乐家聂耳当年在上海认识了一个叫“小毛头”的报童,了解到他的生活十分艰难后,写下这首歌的一段经历讲给学生听。

通过介绍 , 让学生体 会到报童 无依无靠,吃不饱、穿不暖的滋味,想象一下报童忍着饥饿和内心痛苦,在凄风苦雨中奔跑叫卖的情景。从而在学生心田里埋下对报童无比同情之感,为接下来学唱时展开“音乐想象”作好先导与准备。

二、歌词教学是“音乐想象”的基础

歌词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文学语言,是构成音乐形象的“物质”基础。小学音乐课本里所选歌曲的歌词大都鲜明生动,是内容美、声韵美、节奏美和意境美的统一。有表情地朗诵歌词,细致地分析、体会歌词,吟诵歌词,可以使学生在文字的引导下,进入想象的空间。在此基础之上再来学唱歌曲, 学生就会把文字描写的形象与音乐描写的形象结合起来 理解,展开“音乐想象”。例如,第三册音乐教材中的《歌唱二小放牛郎》,歌词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既叙事,又抒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教学时,通过对歌词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了解到了王二小把敌人引入我军埋 伏圈的生 动故事,脑海中会出现一幅二小悲壮牺牲的情景,从而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然后引导学生对歌词进行分析,理解每段歌词演唱时不同的感情处理。教学实践证明, 由于重视了歌词教学, 打开了学生“音乐想象”的大门。学生每每唱到“……可怜他死得这样惨”时,都热泪盈眶,仿佛看到小英雄王二小惨死在敌人的屠刀下、鲜血染红了大地的情景。

三、课本插图是“音乐想象”的凭借

小学音乐课本中的插图, 是最直观的教具。它把歌曲的主要内容通过视觉形象地表现出来,符合儿童对形象事物乐于接受,容易理解的认知特点。在儿童音乐思维形象化中,插图起到了催化作用, 直接推动学生进一步展开丰富的“音乐想象”。因此,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课本插图的作用, 尤其在小学低年级一定要把插图很好地运用起来。如第二册中的《小小的船》这一课 ,彩色插图上画着一个小女孩坐在月船上邀游星空, 全图充满了幻想的童话色彩,富有儿童情趣。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边唱边看彩色插图。在彩图的视觉作用下,随着美妙的旋律,学生的思维就会很快进入神秘的夜空,插上“音乐想象”的翅膀。

四、舞蹈表演是“音乐想象”的拓展

自古以来, 舞蹈与音乐就是一对有机的结合体,是形体美与音乐美的交融。《乐记·师乙篇》记载道:“故歌之为言也,……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说的是唱歌唱到激动时,不知不觉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跳起来了。由此可见,舞蹈是唱歌时感情的升华。如果音乐教学中, 能做到根据歌曲的内容,创作一些舞蹈动作,让学生边唱边表演,定能加深学生对歌曲的内心体验与理解,拓展学生的“音乐想象”。例如,学习第五册《鹰》这首歌曲时,可以根据歌曲的“律动”,编一些雄鹰飞翔的舞蹈动作让学生模仿。演唱时,随着歌曲的节奏与旋律,学生们挥动手臂,如同一只只雄鹰上下翻飞,展翅翱翔。

如何培养音乐想象力 篇2

小学音乐教材中的一些歌曲常有特殊的创作背景,有些歌曲还具有创作的故事或创作花絮,部分歌曲采用了民间神话为创作素材。如果在学唱歌之前把它们简要地介绍给学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一步一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音乐想象的空间。把歌曲创作的背景用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听,把学生带进一个美妙的天地,让他们去想象、去感悟。

二、诵读歌词

歌词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文学语言,是构成音乐形象的“物质”基础。小学音乐课本里所选歌曲的歌词大都鲜明生动,包含着声韵美、节奏美和意境美。有表情地朗诵歌词,细致地分析、体会歌词,可以使学生在文字的引导下,进入想象的空间。在此基础上再来学唱歌曲,学生就会把文字描写的形象与音乐描写的形象结合起来理解,展开音乐想象。在教唱《小放牛》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诵歌词,让学生根据歌词中的人物展开想象,通过生动的故事来感悟修赵州桥的伟大,让学生抓住歌词来想象赵州桥的雄伟壮丽,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又如《春天举行音乐会》一课,歌词里融入了大自然里各种美妙的声音,如“滴答”的春雨声、“沙沙”的春风声、“哗啦”的流水声、“隆隆”的春雷声等词语都形象地展示了春天到来后的美丽景色。教学时我就引导学生体会歌词所表达的意思,让他们从歌词中感悟春天的欢乐景象。活动中学生表现得非常活跃,争先发言。

三、观察插图

在儿童的音乐思维形象化过程中,插图起到了催化作用,直接推动学生进一步展开丰富的音乐想象。因此,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课本插图的作用,尤其在小学低年级一定要把插图很好地运用起来。如《小小的船》一课,彩色插图上画着一个小孩坐在月亮上遨游星空,画面充满了幻想的童话色彩,富有儿童情趣,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边唱边看彩色插图,随着美妙的旋律,学生的思维就会很快进入神秘的夜空,插上音乐想象的翅膀。

四、舞蹈表演

音乐想象力 篇3

关键词:想象力;音乐感知;小提琴

在我国,从孩提开始,青少年学习乐器的势头方兴未艾。据了解,学习西方乐器的占了绝大多数。应运而出的有关乐器的专业技巧书、教材、曲谱、辅导材料等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然而,在名目繁多的器乐书籍中,关于演奏方法、技巧、作品分析方面的颇多,而专门论述演奏者的理论知识、文史积淀和音乐感知对乐曲的作用,对乐器的驾驭能力以及对演奏效果重要影响的书籍却为数不多。

美术界书法家均强调“功夫在笔外”。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试从想象力与音乐感知在小提琴演奏中的作用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小提琴演奏艺术的文化内涵

时下,央视综艺频道有一则公益广告说得好:“文化是一种力量,文化是一种情怀,文化是一种影响,文化是一种温暖。”小提琴演奏艺术属于文化范畴,其涵义亦如此。大家知道,一个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对乐曲的表演,会使欣赏者身临其境,并随着乐曲的跌宕起伏去畅游想象、去感受音乐给自己带来的精神享受。

我是从事文艺工作的,现就职河北交响乐团,专业小提琴。从近三十年的学琴生涯中深深领悟到,要想拉好小提琴,仅从弓法、指法等专业技能技巧上去演奏是远远达不到优美的演奏效果的。必须把它视作一种力量,一种情怀,一种影响,一种温暖,重视发挥音乐想象与对音乐的感知等其他外在的主客观因素在演奏中的作用,用插上翅膀的想象和心灵的乐感把美妙的乐曲奉献给音乐爱好者,才能和听众形成心灵的碰撞和互动,收到良好的演奏效果。

二、音乐想象力在小提琴学习中的作用

音乐是抽象的,它需要感知、体验和想象。正如张前先生所说:“想象是贯穿在音乐表演过程中的一种重要心理要素,表演者对音乐作品的情感体验与对意境的领会都离不开想象的作用。音乐的一切艺术表现,都是通过声音与表现对象之间的比拟、象征以及模仿的关系来实现的。而想象就是使这些关系得以实现的桥梁。表演者的想象越丰富,他对音乐作品的内涵就越清晰,听众从他的表演中所感受的情感与意境也就越鲜明。也正因为如此,中外许多音乐表演艺術家和理论家都对想象在音乐表演中的作用予以高度重视。”

古文《伯牙鼓琴》是这样写的: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巍巍呼!若泰山。伯牙志在流水,子期曰:荡荡呼!若江河!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则故事生动地说明了想象在音乐表演中的作用。它所讲的正是音乐表演者在表演中的想象激发了音乐欣赏者的情感想象,犹如身临其境,于高山流水中如醉如痴。

中国名曲《海滨音诗》是一首以大海为背景,借物咏怀的音乐诗篇。此乐曲在微微起伏的海浪式音型的伴奏下,由小提琴轻轻奏出,如歌、如吟、如诉,像是敞开心灵,向大海尽情地倾吐。聆听乐曲仿佛身临海天相连、无边无际的大海边,又能感悟到发自心灵深处的“大海”,同样心潮澎湃。音乐又像朝霞红日升起的大海,提升着人们面向明天、面向希望的自信。

初学小提琴时,在拉练习曲枯燥的情况下,出于好奇心,拉起了《海滨音诗》进行自我调节。由于是听录音带自己练的,无人指点,弓法、指法完全是任意即兴,按着谱子上标注的弓法指法去拉,自我感觉还良好,但是老师听后说还是像“白开水”。后来在上完艺校和自修河北师大专、本科听了专业教授的经典音乐讲座后,对《海滨音诗》这首小提琴曲才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此后演奏起来,才开始有了颇深的想象思维。曲首引子一段,我就刻意进入想象活动,脑海中呈现一幅绮丽的画面:面对蔚蓝的大海,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豪迈的理想和似大海般坦荡宽广的胸怀。

《海滨音诗》充分发挥了小提琴在音色及演奏方面的歌唱性与抒情性。构思了一个非常富有歌唱性的音乐主题。作品呈现给听众的是碧波轻荡、微风轻拂的海滨景色,优美动听的小提琴旋律,神采飞扬,似浪花飞溅,似行云流水,每一个跳动的音符都凝聚了大自然绮丽景色中的万种柔情。整个作品,景中含情,以景引情。在这里,作者借景尽抒其情怀,听众借曲尽享其惬意,令人心旷神怡,仿佛进入了“无我之境”。悠然的旋律不停地奔涌着,就像一支感悟之歌,岁月是它的伴奏,回忆是跳动的音符,曾经那样遥远的记忆,我们就这样跌宕起伏地歌唱着。这首充满深情的如歌主题,在钢琴与小提琴先后奏出带有遐想、带点梦幻的意境,使人们在乐曲绘制的情景中神游,余音不息,留下了无限遐想。

三、音乐感知在小提琴演奏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可以说,音乐感知在小提琴表演中的作用比想象的作用毫不逊色。没有丰富的想象力,演奏效果虽会差一些,也可以把一首乐曲完整地表演下来。但没有乐感的演奏会显得枯燥乏味、平淡,往往会影响演奏者与听众之间的自然交流。当代小提琴演奏家吕思清先生曾说过:“站在演出舞台,我就无暇他顾,什么也不想了,唯一的念头是如何让我的‘小鸟(指小提琴)唱出最美妙动听的歌来。”可见,音乐表演的自然流露不仅要求表演者要有纯熟的表演技巧,能够做到得心应手,更主要的是要求表演者真正把音乐融会于心,变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使音乐从表演者的心中自然地流淌出来。只有这样的音乐才是真实感人的,才能达到音乐表演出神入化的境界。

因此,我们小提琴演奏员要有意识地提高和发挥音乐表演中的想象力,用心、用感觉把自己最大的潜能出神入化地刻画出来,在每次演出中,用心去感触对乐曲的想象和理解,并赋予乐曲以灵魂,使音乐从自己的心里自然地流露出来,使听众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动。那么,我们的演奏就会在音乐的舞台上如鱼得水,就会在艺术的殿堂里驰骋纵横,就会赢得广大音乐爱好者对小提琴表演艺术的青睐,也只有这样去演奏才能保证音乐表演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

[2]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谈音乐课堂中想象力的培养 篇4

乐于想象是儿童的天性, 儿童的想象是奇特的, 也是极其纯洁和美丽的。因此, 教师只要正确地启发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 再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加以引发、激励, 使之升华成为一种带有创造性的想象, 各种奇妙魂丽、新颖诱人的问题和答案将会奇迹般地出现在你的面前。由此可见,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 通过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想象力, 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简介歌曲创造背景是先导

小学音乐教材中的一些歌曲常有特殊的创作背景, 有些歌曲还具有创作的故事或创作花絮。如果在学唱歌曲前把它们简要地介绍给学生, 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一步一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音乐想象”的空间。如学习《闪亮的水晶心》时, 可以讲讲赖宁的故事, 再现赖宁为拯救国家财产而壮烈牺牲的场面, 塑造一个英雄少年的光辉形象。在乐声中予以体现、升华, 展开丰富的想象, 是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二、歌词教学是基础

歌词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文学语言, 是构成音乐形象的“物质”。小学音乐课本里所选歌曲的歌词大都鲜明生动, 是内容美、声韵美、节奏美和意境美的统一。有表情的朗诵歌词, 细致地分析、体会歌词, 吟诵歌词, 可以使学生在文字的引导下, 进入想象的空间。在歌曲教学中, 我们还可以让学生为歌曲重新填词, 让他们根据想象, 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处理歌曲, 自己来决定采用独唱、齐唱、舞蹈等不同表演形式, 如在教学《打花巴掌》时, 完成主要教学任务后, 我马上提出问题, 同学们的创作欲望一发而不可收拾, 讲卫生、爱劳动、爱唱歌等一段段新词应运而生, 使歌曲内容更富新意。

三、课本插图是凭借

小学音乐课本中的插图, 是最直观的教具。它把歌曲的主要内容通过视觉形象地表现出来, 符合儿童对形象事物乐于接受, 容易理解的认识特点。在儿童音乐思维形象化中, 插图起到了催化作用, 直接推动学生进一步展开丰富的想象。如在欣赏《嘀哩嘀哩》这首歌曲时, 教师要求学生边听歌曲边观看课本上的彩色插图, 自己想一下还可以在图上化画一些什么, 学生就纷纷用各种各样的颜色作画。

四、舞蹈表演是拓展

听音乐想象作文 篇5

“听音乐想象作文”对于我来说是陌生的,因此,当我知道优质课要讲“听音乐想象作文时,对于能否上好这节课一直是忧心忡忡,心存顾虑。就这样在忐忑不安中走上了比赛的舞台。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我此次讲课的感受,那就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现在回过头来再看自己上的这节课,发现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下面就这节课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在这节课中,教师的点拨太透了,一语中的。本来以为这是这节课的一个亮点,但是现在仔细琢磨,似乎思想教育味稍浓了些,而习作方法的指导过少。注重了神而忽视了形。

二、教师个人发挥过多,留给泛学生思考的机会较少。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总是迫不及待地拉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上来,忽视了学生的思考过程,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思考的机会。整堂课变成了个人的展示课,重心有失偏颇。在这堂课上唱主角的应该是学生,放彩的更应该是学生。

试论钢琴演奏中的音乐想象力 篇6

关键词:钢琴演奏 音乐情感 想象力

钢琴是一门艺术,演奏技巧、乐感、想象力、听觉能力等都是掌握这一门西方艺术的重要因素。在钢琴演奏中缺乏其中任意一个要素,就无法获得理想的演奏效果,而一旦演奏中缺乏音乐想象力,则可能出现演奏生硬、死板、毫无情感表达的现象,一些刚请演奏者演奏时常常如临大敌、面无表情,都是缺乏音乐想象力的表现。钢琴学习者只有对音乐富有想象力,对美富有想象力才可能离成为钢琴家距离更近。文章基于此对钢琴演奏中的音乐想象力进行分析具有现实意义。

一、钢琴演奏中想象力概述

钢琴演奏中所说的音乐想象力并不仅仅是单纯的思维联想,它是多方面内容的高度统一,笔者认为其包括艺术形象的理解和意境以及演奏者的音乐灵感。

(一)艺术形象

艺术作品中蕴含着钢琴演奏家对艺术形象的理解,通过音乐的方式体现出来,它包括可感性和概括性,并完成了两者之间的统一。钢琴演奏者会根据自身对艺术的感知以及生活体验,来于塑造新的艺术形象,人是万物之灵,听觉形象、视觉形象、抽象艺术形象都是艺术家的构思,通过演奏的形式表达,从而传递表达者的思想。钢琴演奏的绝妙之处就在于使听众对演奏者的艺术创作产生共鸣,在冥思中体会演奏者的心境和音乐思维,共同享受美的微妙。塑造良好的艺术形象是对艺术家的考验,这通常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情感的汇合,才能将思想融入作品中,通过艺术作品表达思想,将音乐的形象推向浪漫的艺术殿堂。

例如:在柴可夫斯基的钢琴曲《四季》中,空灵的船歌轻快悠扬,聆听者闭上眼就可以感受到音乐中流淌着的美,轻舟微泛,云卷云舒,灵歌飘扬,船桨轻柔的划过水边,泛起层层涟漪,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组成完美的艺术形象。钢琴演奏者在演奏时的投入更能将这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在听众的主观概念里,新的艺术形象已经形成,通过演奏者思想的渗透,加上自身的体会,将两者糅合,在潜意识中形成新的形象。

(二)意境重现

意境是对言语不能表达之物的高度总结,钢琴演奏中的意境是人与自然长久相处,达成默契,共同演奏出的人间仙乐,钢琴演奏者在演奏此类音乐的时候,往往需要放空自己的思想,将自己置身在自然的怀抱中,进入内心的自然世界,手下的音乐就会如行云流水一般倾泻而出,虚虚实实,寓情于景,上升到意境的层面,与物为善。《水中倒影》这首曲子最能表现这种意境之美,德彪西利用独到的音乐声汇来让人们感受美的存在,进入美学的世界。一光一影,一沙一石,倒影在水中、天空,都成为创作的意境来源,从宏观角度来看,这首曲子是静止状态下的景象,但心细的人仔细感知,才能真正领会到在静态之下流动着的灵魂,光影相错,倒影出斑驳的暗点,明明亮亮,树影、花影相互掩应,倒影在流动的水面上,一拉一扯之间,光影晃动,沉浮在水底的沙石,随着游鱼的游走,带起圈圈水漪,这些美妙的景象都是作者在其思想上所形成的艺术形象,扩充成为空间,就称为意境,是一定的想象空间,艺术的创作离不开想象,更离不开对意境的把握,意境是每一位艺术家所向往的目标。

(三)音乐灵感

灵感与直觉都是一种直观概念,是人对某些事物在一瞬间产生的奇妙感受,两者有不同也有相似之处。灵感是一种思维状态,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产生的微妙感觉的现象。它是偶然的念头,是临时起意,不可预定,透着神秘的,艺术家沉迷这种创作状态。而直觉是指通过对事物的感知而做出的决定,不经过思索和审度的思维。在艺术创作中,灵感会让人充满干劲,而直觉会指导人的行动,两者相结合,才能创作好的艺术作品。直觉与灵感像是双生花,同又不同。思维分为状态和思维能力从性质上划分了灵感和直觉,而从特点上看,灵感是一瞬之间的不可言喻的感觉,直觉通常是稳定的,不会浮动,从心灵的偏重上来说,灵感更能获得人心。灵感和直觉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这是能源源不断的创作艺术的源泉。作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是对灵感和艺术的相整合,作者的情感不同,作品的内含也不相同,这是整首音乐的关键。

二、钢琴演奏中音乐想象力提高策略

(一)丰富自身阅历

丰富的生活经验,能给音乐注入新的活力,增加音乐想象力,它是思维创作的来源。语言、视觉、听觉等感官可以对此整合,促进情感爆发。音符是音乐的呈现方式。想象对事物会产生动态效果。比如,水划过水,不留痕迹,相互融合之中,又赋予动态美。想象还会产生一种联想效果,比如听到别人说香,就会不自觉的产生口水,说瞌睡会不自觉的打哈欠。音乐是一门专业性的学科,其中音乐具有丰富的含义,多种情感交杂,清晰持久,也是因此更具有复杂性,只有具备一定的生活体验,才能对此灵活应对,这是长期发展和实践沉淀下来出来的结果。音乐在某种程度上还会融合各种人文知识,比如地理,风土等,如果我们不去涉足,就无法体会到钢琴演奏者意境中的艺术魅力。通过种种例子证明,体会生活百味对艺术创作的重要性,在生活的基础上去体会艺术,在艺术中回味人生,这才是生活与艺术的结合。

(二)细致分析音乐作品

声音是音乐的表现,对声音的处理包括拟声、象征、模仿等来实现,因此勾画出音乐作品形象,细腻且形象。人们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基于对生活的理解,作品的体会,音乐形象的理解,都是靠演奏者来实现,演奏者对作品的理解越深入,越具体,音乐形象也就越清晰。音乐创作者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和体会,都能够从音乐的风格特点,创作背景以及创作目的,更有甚着包括对文字的理解,对历史的感悟等方面看出来,听众才能从当中得到启发,受到启迪。关于音乐想象,是对音乐作品情感以及意境的领悟,它融合演奏者个人情感和对外界环境的感悟,相互糅合,将理解升华为想象的形象,具有一定的实体,它具备思想,情感,理智等思维机制。在音乐表演中,演奏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演奏可以体现对生活的领悟,一部好的作品,是在经过深入的分析之后,仍然具有品味的价值。

nlc202309081423

(三)以情感丰满演奏状态

对于乐曲中富含的情感与韵味要用心感知,按照自己的理解对乐句进行合理划分,对音的走向进行合理把握,对乐曲的段落进行合理梳理,将乐曲的情感发展与情境描述作为音乐演奏的重中之重。要正确而良好的感知到乐曲的情感与韵昧,需要演奏者对乐曲的创作背景进行透彻了解,更需要演奏者对乐曲的情境进行大胆想象,当演奏者了解了乐曲的创作乐思与背景以及内涵后,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即可很好的重现乐曲中所描绘的动人场景。钢琴演奏一旦承载着演奏者的审美能力即会产生新的音乐影响力,引起听众的新审美感受。因此,演奏者必须对乐曲中承载的感情进行悉心分析,并通过想象力身临其境,才能使演奏趋于完满。否则,演奏者对音乐作品中感情领略一旦失误,将哀婉凄美的爱情理解为感情破裂的失意,将激昂振奋的红色赞歌理解为战争的残酷,则可能完全颠覆乐曲的主题与情感,演奏只能以失败告终。

(四)广泛涉猎音乐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要提升演奏者的音乐想象力有一个非常简便的捷径,即大量赏析音乐作品。这里提到的赏析,不仅仅是聆听音乐家们的音乐作品,包括对音乐作品的情感进行理解:对音乐作品的意境进行模拟:对音乐作品的作者进行了解等。例如,作为中国钢琴作品中翘楚的《夕阳箫鼓》,钢琴演奏者如果不能对这一乐曲的创作背景与内涵情感以及创作手法进行了解,就难以将乐曲中包含的古筝、箫和钟声、鼓声、琵琶的演奏音效的模仿很好的表现出来,在实际演奏中遇到模拟琵琶轻沫慢挑的音效的乐段时,就可能无从下手,从而失去演奏信心。为使自己的音乐想象力更丰富、贴切,演奏者必须对不同风格、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钢琴音乐作品进行广泛涉猎,对不同乐器演奏的音乐作品也当适当了解,这样在演奏中一旦遇到陌生的音乐作品或陌生风格的音乐作品才不至于茫然失措。广泛的赏析音乐作品,是极大限度的提升演奏者的理解能力,丰富演奏者想象力的不二选择,在钢琴教学中应当充分应用。

三、结语

在钢琴演奏中,演奏者除拥有卓越的演奏技巧外,还应当富有音乐乐感,更应当具有丰富的音乐想象力。在钢琴演奏中音乐想象力具有难以替代重要地位,所有钢琴演奏者都不懈追寻者想象力的脚步,试图走进真正的音乐殿堂。具有想象力的钢琴演奏是空灵的、感人的,只有将这种想象力充分的柔和在钢琴演奏中,才能更好的全是钢琴作品的真谛,使音乐作品创作者的音乐乐思与情感植入听众的内心,同时,使得演奏者本身的演奏具有独特音乐风格与魅力,使独特的音乐想象力成为演奏者的个人标签,发挥出超然的辨识功能与影响力,将演奏者推向成功。

音乐想象力 篇7

一、挖掘音乐背后的故事

欣赏音乐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联想的过程,这对于小班幼儿也不例外,教师可以挖掘音乐背后的故事,将一段段普通的音乐演绎成孩子们喜欢的小故事。故事的情节不必太复杂,但是要抓住小班幼儿的心,讲述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例如,在学习《小兔乖乖》这首歌的时候,我在教授幼儿这首歌曲之前将歌曲的内容改编成他们感兴趣的小故事:“小朋友们,在山里头住着兔妈妈和兔宝宝,它们一起住在山洞里,有一天,兔妈妈出去了,把门关上,让兔宝宝不要给陌生人开门。这时候,凶恶的大灰狼来了,想要抓走兔宝宝,你们说,小兔子能给大灰狼开门吗?”这样一个故事虽然简单,但是却能够抓住孩子好奇的心理,我继续说道“:如果要知道答案的话,就跟老师一起学习《小兔乖乖》这首歌曲吧,答案就在歌曲里。”这样就成功地用故事作为切入点,将孩子的兴趣引导到了歌曲上面,而提出的问题也引发孩子思考,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想象力。

二、拓展音乐想象的情境

对于幼儿来说,音乐的语言相对比较抽象,而教师则要不断地启发幼儿的想象力,拓展他们想象的情境,并鼓励他们将自己想象到的表达出来。例如,《摇啊摇》,就是一首富有音乐想象空间的歌曲,教师可以利用这样的歌曲扩展幼儿利用音乐情境进行想象的能力。可以询问幼儿听到这样的音乐会想起什么。如果幼儿的想象力不足,我便进行一定的启发。说道:“现在是夜晚了,大家抬头看, 天上有星星,你们躺在摇篮里,你们的妈妈就在你们身边……”通过这样的言语能够引导幼儿想象自己睡在摇篮中的场景。通过扩展想象情境的方法可以促进幼儿自主地运用自己生活的经验来进行联想,对于开发幼儿的智力也有一定的好处。

三、创造音乐学习的过程

教师在启发幼儿根据音乐进行相关情境想象的同时,也要注意不断地改进音乐教育方式,用新颖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幼儿,给幼儿创造一种自由、活泼的音乐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幼儿更好地在进行音乐活动的同时开发自己的想象力。

1.创造音乐形象

为了让幼儿更快地投入到音乐中,教师可以将音乐歌曲中的一些形象具体化,让幼儿扮演,用活泼多变的音乐形象来引发孩子的创造热情,当他们投入歌曲中,自发地创造音乐形象的时候,他们的想象力就能够得到有效地提高。例如,在学唱《猫和老鼠》这首歌曲之后,我将幼儿分成两组,让一组幼儿扮演猫,一组扮演老鼠, 一边唱歌一边用言语来启发幼儿想象:“小老鼠注意了,猫出来了, 怎么办啊?”“小老鼠走路的时候声音要轻一点啊,不要将猫吵醒了。”当学生投入地参与到音乐形象的塑造中去之后,他们的想象力就会蓬勃发展。

2.编创音乐舞蹈

一首好的音乐能够吸引孩子自发地欣赏,并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教师可以为他们选择一些旋律欢快、快慢适中的曲调,这些曲调的旋律可以相对简单重复,但是又要有一定的发挥余地。教师可以利用这样的音乐创编一些音乐舞蹈,让孩子一边跳一边唱,这样既能够引起孩子兴趣,又能够通过律动的节奏激发他们想象的热情。如《三只熊》,我就根据熊爸爸、 熊妈妈和熊宝宝的形象来设计不同的动作,让幼儿一边唱歌,一边做出这些动作来。重复的旋律可以帮助孩子更快地记住韵律动作, 而旋律中的变化之处又可以让孩子们发挥想象力。

3.进行音乐游戏

游戏是孩子的最爱,沉浸在游戏中的孩子总是快乐而活泼的, 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一点,用音乐游戏来启发幼儿的想象力。在教学中教师可能经常会遇到一些内向的孩子,他们往往躲在人群中,不敢开口唱歌,但是音乐游戏却往往能够激发出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在激发想象力的同时,也能够促进他们加强与人交流的能力。例如,在教学《朋友碰一碰》时,可以设计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大家围成一圈一边唱歌一边转,当唱到最后“碰哪里”的时候,必须相互配对,碰一下鼻子。

幼儿歌曲虽然简单,但是在故事情节方面却都有一定的拓展性,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用幼儿喜闻乐见的故事来吸引他们,好的故事可以启发幼儿思维,促进他们展开故事,进行想象。由于幼儿都是活泼好动的,所以通过音乐游戏等方法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游戏中增强想象的能力。教师应该在音乐活动中为幼儿创造机会,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以提高他们的想象力。

摘要:幼儿天生活泼好动,在小班幼儿的音乐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天性,在音乐活动中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对于孩子未来智力的开发很有好处。用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吸引幼儿,同时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让他们自主展开想象力,投入音乐的学习中去。

音乐想象力 篇8

音乐教师应该从自身的学科特点出发,在教学中,要注重通过音乐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运用各种途径,实施想象与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

一、运用丰富的想象,创编音乐故事,发展思维

故事教学使越来越多的学生觉得音乐有吸引力,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堂教学的组织也变得轻松愉快了。如:歌曲《苏武牧羊》,在教唱这首歌曲之前,教师可以先讲述《苏武牧羊》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故事内容,通过人物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龟兔赛跑》,可以让学生通过讲故事、创编、续编故事,或者表演自己编的故事,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创设良好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及创新能力

教师要结合音乐学科的特征,改变课堂怕“乱”求“静”的思想观念。只有学生动起来,课堂才能“动”起来。教师要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得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地展开。课堂上教师要用自己良好的教学情感去感染学生,创造适宜的环境,营造、渲染出自由、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进行激励教学。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利用多种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如:在学唱歌曲《河边对口曲》,欣赏歌曲《什么水面打跟斗》、《对花》教学时,可以尝试让学生利用这几首歌曲填词对歌,经常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新能力。

三、通过绘画,让学生再现音乐美

在中小学音乐欣赏教材中,有许多像《动物狂欢节》、《鸭子拌嘴》、《玩具兵进行曲》等启迪思想、开发智力的优秀幻想教材,教师可启发学生用绘画、色彩、线条等手段,再现音乐。如:在欣赏《动物狂欢节》时,可在学生认真聆听音响效果后,启发他们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用各种颜色,去想象、构思小动物狂欢的场面,通过绘画来创作这幅画。既表达了理解作品的目的,又培养了合作精神,还提高了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及创新能力。

四、以音乐技能为基础,创造生活的音乐美

大自然中包含着各种节奏,教师可根据大自然中的声音,让学生自己发现节奏,并在活动中完成节奏教学。大多数学生对节奏把握不准,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具有情境的场景,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去创造节奏。如:请一个学生扮演过路人,通过走步、跑步,去形象地感知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节奏。如:四分音符=走步的速度“ⅩⅩ∣ⅩⅩ∣”;八分音符=跑步的速度“ⅩⅩⅩⅩ∣ⅩⅩⅩⅩ∣”。然后启发学生:“如果不小心扭伤了脚,该怎样走?”引出附点四分音符、附点八分音符的节奏“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通过形象地模仿,学生很快就能掌握以上几种节奏,这样的比喻既贴切又生动,学生自然会联想到大自然中的声音。通过练习再让学生去欣赏音乐作品,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七(上)人教版笛子独奏《扬鞭催马运粮忙》这首乐曲,表现丰收后的农民,不忘国家,喜送爱国粮的情景。乐曲中反复运用典型节奏模拟、象征什么?(送辆车队的马蹄声)乐曲表达了何种音乐情绪?启发学生自己设计律动动作,分组扮演角色(如赶车人、送粮人等),一组用打击乐器模仿马蹄声节奏,为乐曲伴奏,另一组随音乐做律动。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又能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音乐美。

五、结语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对象,同时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如果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完全没有主观能动性,丝毫没有参与教育过程的机会,则任何教育活动都不可能获得真实的结果,任何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都将最终成为毫无意义的空谈或无的放矢。在教育活动中,愈是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活动的效果就愈是显著;学生参与的程度愈充分,教育质量就愈有保证,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能力也就愈能得到充分发展。

摘要:在教学中应运用丰富的想象, 创编故事, 发展学生的思维,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及创新能力;通过绘画, 让学生再现音乐美;以音乐技能为基础, 创造生活的音乐美。

关键词:音乐教学,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刘世斌.名师讲述“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5, (1) .

[2]王斌兴.名师讲述“最具活力的课堂愉快教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5, (1) .

[3]成有信.教育学原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8, (1) .

音乐想象力 篇9

一、声乐作品欣赏的想象

音乐作品的欣赏通常分声乐曲欣赏和器乐曲欣赏。声乐曲音乐形象和文学形象相结合,歌词的语义性使音乐形象和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具体、明确,也更容易使儿童理解。针对儿童思维具有形象性和情绪性的特点,教学时就应从歌曲入手,选用一些短小、活泼的歌曲,要求学生在熟悉或会唱歌曲的基础上,根据歌词的词意进行想象,感受歌曲的旋律美和形象美。

1.图画式想象。孩子们在听音乐时脑海中会浮现出各种的形象,如:星星、河流、鸟儿、森林等。听完音乐把这些形象进行组合,用想象组成一幅与歌曲相符合的画面,把它拼贴出来,或者画下来,这就是图画式想象。这类想象适合刚接触音乐的孩子,他们还不善于表达,就用图画把内在的想象表现出来,教师在旁边作适当的提醒与帮助。如:在欣赏歌曲《劳动最光荣》时,先让学生完整地感受音乐,然后请学生在事先备好的剪贴中挑选出刚才在脑中出现过的各种形象,学生挑出了太阳、雄鸡、花儿、小鸟、喜鹊、蜜蜂、蝴蝶,当他们想象着进行组合时,发现喜鹊造房子还需要一棵树,又选了一棵树,组成了一幅春意盎然的画(如果学生有能力,也可让他画下来)。这样,他们直观地感受到了歌曲中那一个个活泼、鲜明的形象和其中浓厚的生活情趣。

2.动作式想象。听音乐时,孩子们会下意识地动起来。这是他们对音乐兴趣的自然表现,也是应有的动作反应。教师有目的地让学生在听音乐时,依据自己的感觉想象再加进一些有感觉的动作,把好的“下意识动作”再夸大一些,使整套动作更符合歌曲所表现的意境。然后,教师只作少许的补充或改动,扬长避短,让动作更连贯,更易做,并富有表演性。或者请做得好的学生上台,其他学生学着做。如《雁儿飞》这首歌,孩子们听着音乐,跟着示范的同学轻轻地摇晃身体,动作和歌曲十分协调。这时孩子们很容易进入角色,想象自己是一只只雁儿,就很快地比划着小鸟飞的动作,或左右飞,或上下飞。同时,教师还要求他们一小节一飞,仔细地感受歌曲的动感,旋律的抒情、优美。

3.表演式想象。这种想象也可归到动作式想象中,不过它的动作比较丰富,更有趣味,有很强的表演性。如:歌曲《小猴子》中,小猴子这一角色是学生非常喜爱的动物,他们熟悉猴子的各种神态和动作。让学生把熟悉的现象特征与歌词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想象后,能表演出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在快乐的氛围中感受到了旋律的轻松、跳跃及猴子顽皮、淘气的生动形象。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具备了借助想象欣赏音乐的习惯和经验,有意注意慢慢地趋向稳定。学生的生活、情感体验及知识范围扩大了,对客观环境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与分析能力,能集中注意力听较长的歌曲,也有一定的表达能力。这时,在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不但能运用想象体会歌曲包涵的思想感情,并把感受和体会讲述出来,教师只作一些引导即可。如:欣赏歌曲《四季啊,我在想》可让学生从“我”还可变作什么,还可为教师做些什么?去想象。又如:在欣赏歌曲《桑塔露其亚》后,请同学们齐声朗诵歌词:“看晚星多明亮,闪耀着金光,海面上微风吹,碧波在荡漾……万籁皆寂静,大地入梦乡,幽静的深夜里,明月照四方。”这是多么静谧恬美,多么令人陶醉、令人神往的境界啊!教师还可以随心所欲地构思出一幅乘凉图:初秋,盛夏烈日炙烤大地的余热尚未退尽,在一个天高气爽、月朗星稀的晚上,或一家老小,或呼朋唤友,三五成群,带着西瓜水果,或汽水等饮料,来到海边,驾着小船,哼着小曲,微风轻轻地吹,小船轻轻地荡。领略这黑夜的美景,享受这人生的乐趣,何等舒心,何等惬意!在这想象出来的形象伴随下,在引领大家一边欣赏,一边品味歌中所体现出来的游玩乐趣。那真是其味无限,其乐无穷,使人怡然自得,忘乎所以。在他们的创造性想象中,真切地感受到歌曲的恬静、悠闲及在虚无缥缈的幻境中发现奇妙景象的惊喜。这正是音乐形象能使人神思飞扬、遐想驰骋的特点决定的。

二、器乐作品欣赏中的想象

器乐作品是纯音乐性的。由于没有文字的结合,音乐内容不象歌曲那样容易被学生把握,想象的方向和范围也较难确定。但器乐作品与其他艺术一样,也是现实生活的反映,通过音乐形象揭示人们的生活中的各种心绪、思想和感情。标题、小标题、文字解说等,总是积极地帮助学生理解乐曲所反映的内容。在曲名、文字解说的诱发下,产生具体的与作者所表现的内容相似的种种想象,以获得音乐所表现的对象的具体观念,从而更生动、具体、深刻的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思想内容。

(一)描绘性音乐的想象

音乐的描绘不可能把客观世界中的人、景、物予以精确的原形地表现。那么学生何以明确感受这是龟的形象、那是兔的形象;这是奔腾澎湃的江河和潺潺的小溪;而那又是烟雾缭绕、水光云影的艺术境界……这就需要想象,是它把音乐与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了。由于描绘手法的不同,学生对音乐也有不同形式的想象。

1. 模拟想象,即音响对现实的艺术音乐模拟引起的想象。

在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生活中有一部分比较和谐、悦耳或是与某一种特定的生活现象有密切联系的音响,它们有时在音乐中被加以直接模拟或类似的艺术模拟的想象。如《在钟表店里》大钟宏亮的报时声(3125ㄧ5523ㄧ1-00ㄧ)和钟表的嘀嗒声;《快乐的小熊猫》中大自然从朦胧中渐渐醒来,天越来越亮,笛子吹出一段节奏自由的旋律3561 612 3236 5……小鸟醒来啦!唱起了黎明的歌,笛子吹出了轻快跳跃的旋律‖:‖……一声大钗响,是小熊调皮地把水桶丢进了水塘,竖琴奏出一串琶音是池塘中溅起了水花,泛起了一圈圈的涟漪。学生只有利用想象才能感受这些生活形象和有关意境。又如:《百鸟朝凤》是根据乐曲内容命名的,属写实性作品的标题,非常明确的提示了乐曲所描绘的形象。在标题的提示下,引子中唢呐模仿鸟叫,笛子的对答呼应,百鸟齐鸣、争鸣,花舌音发出知了叫声,知了被提出手中的挣扎声,一声长鸣,飞向远方等。在想象的帮助下,学生能较准确、细致地感受,同时,也感受到千百只鸟儿在凤凰寿辰大喜之日唱歌跳舞、喜庆热闹的情境与曲子表现出来的大自然生气勃勃的景象,进而通过这种联想,想象到我国北方农村办喜事的热闹情境,体验到那种热烈的节日气氛和愉快欢欣的欢腾情绪。

2. 类比想象。

用声音与视觉形象的类比关系,即应用人的感觉器官之间的通感所引起的想象。“通感式”类比想象主要是通过听觉与视觉之间的类比关系来进行的。对于创作者来说,是把客观事物的色、形、线转化为声音,即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对于欣赏者来说,则是通过想象把由听觉得到的音响再转回到色、形、线所构成的视觉形象中去,音乐的描绘性并不单纯描写而应是和一定的情感表现相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学生从中得到的也是“情景交融”的综合感受。如:《渔舟唱晚》这首名曲,虽是采用诗词命名的,但同样它的标题也清晰地显示了乐曲的内容,学生就能有方向地利用想象,把作曲者已转化为听觉形象的视觉形象还原,脑中再现出渔民在夕阳西下、湖光山色无比优美的时候,满怀劳动丰收的喜悦,乘着片片白帆,歌声四起,荡浆归舟的欢快情景,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想象中聆听着音乐,感受作曲者用优美、恬静、舒缓的旋律赞美夕阳余晖尽染着碧波涟漪的湖泊,微风轻拂缓缓移动的渔舟晚景。

(二)情节性音乐的想象

由于音乐与文学内容有联系,有些标题音乐有一定的情节性,对这类音乐的欣赏应以文学原著的题材内容及乐曲的标题与说明为依据。心理学家把这类根据叫作心理上的“预示作用”。欣赏者对音乐的情节性依据有了明确的“预示”,学生就可以进行正确、合理的想象。例如:《龟兔赛跑》,作者根据童话《龟兔赛跑》的故事情节,采用模拟和描述性手法作了音乐的陈述。乐曲以管弦乐特有的音乐和表现力,塑造了龟和兔的形象及各自的动态。乐队生动地描绘了林中清晨的景物和龟兔赛跑的热闹场面及欢乐愉快的舞会等情节。让学生们熟悉这个童话故事,欣赏时通过讲故事的形式,一边听故事一边听音乐,以文学的内容为依据,在文学解说的“预示”下感受音乐,更能激起学生对音乐形象的丰富想象,从中获得思想情感上的教育,同时也获得有关管弦乐队的知识。音乐情节的发展是通过人物感情的发展变化来体现的,欣赏者对乐曲情节的想象是与人物感情的体验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的。如,小提琴独奏曲《新疆之春》属写意性作品。标题概括性的提示了一定的情绪范围或某种意境。在标题的“预示”下,在优美的旋律中,学生能想象作曲家主要描绘了新疆春日的景色和人们欢欣畅快的情绪,感受到新疆人民打起手鼓,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和对现实生活的赞美、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借助想象,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艺术经验去感受乐曲抒发的感情,并从感受中丰富自身的艺术体验。是不是说离开标题就无法想象,无法理解乐曲了!不,乐曲的思想内容不仅通过文字说明作提示,更主要的是通过具体的音乐表现来揭示作品的内容实质。详尽的解题代替不了音乐表现与内在的意蕴。如《春节序曲》所表现热烈欢腾、同歌共舞的情绪,即使不出现标题也能为学生所感知想象。不过,事先不知道标题,虽然聆听时也能感受出音乐的情绪,但和另一位知道标题的听众相比较,那么后者在欣赏中会想象出更多与乐曲描绘相似的画面,从而更准确、深刻地领会乐曲表现的主题与内容。

音乐反映现实所采取的全面手段是抒情性,特别是在非标题性的作品中,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主观感受与情感体验的抒发。因此,音乐欣赏中的想象,实质是感情的体验,并把这种感情体验作为中介,进一步展开对乐曲意境与形象的想象活动。这种想象活动往往带有自由和随意的性质,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并且往往因人而异。我想,教师在引导学生对乐曲情境的想象、感受时,尤其要注意:(1)指导学生进行聆听乐曲时,应强调赋予该乐曲以自然生命的想象。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很多有关该乐曲的知识,而只要通过欣赏、想象某种情况,想象与乐曲有关的某种气氛就行了。(2)强调自由联想,必须对音乐的本质性问题的高度注意,也就是说,一定要将学生们的想象引向音乐的本身上来,而不能任由学生漫无目的的胡思乱想。事实上,教师向学生讲解了一些与乐曲完全有关的提示,孩子们在听音乐时,还是可能产生一些与乐曲完全无关的想象,这种想象对增进音乐享受毫无益处。如果我们不是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音乐的本质,而只片面地追求迎合音乐的故事情节,那么,他们往往会产生不着边际的想象。要使学生们在音乐欣赏中能够围绕音乐主题进行有益想象,除了我们教师自身要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外,我认为教师的艺术灵感比其他任何因素更为重要。

对音乐想象问题的思考 篇10

一、音乐想象的产生

音乐想象作为一种音乐心理活动, 它的产生是音乐艺术活力、动感的体现, 是音乐创作者、表演者、欣赏者主观意识能动性的体现。音乐想象在一部作品中也存在约定俗成的指引性, 音乐想象的产生存在相对的客观性。

(一) 音乐想象的存在

音乐想象作为一种活跃的心理现象, 在宗教实践和活动的开展中认为音乐可以敲开沟通人和神明之间的大门, 乐能通天地鬼神。音乐艺术作为人的情感寄和宣泄, 音乐想象的存在离不开人类活动。

把音乐内容划分为音乐性内容和非音乐性内容, 而非音乐性内容产生的途径就更多地利用音乐想象作为手段。非音乐性的内容通过听觉想象获得各种视觉形象、画面和各种事物发展的过程、情节。音乐想象就有助于把绘画性内容与文学性内容融入乐音中, 弥补由于音乐自身的非语义性而导致音乐内容的不确定性。柴可夫斯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普罗科菲耶夫的双钢琴作品《灰姑娘》等, 这些带有情节性的音乐作品中乐音进行与思想内容的契合, 音乐想象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也体现音乐与其他姊妹艺术文化的融合上, 想象能力可以产生直接的效应。

(二) 音乐想象的形成

音乐想象是不自觉想象过程的产物, 乐音与思想内容的结合往往不是一步到位, 想象不可能是随意嫁接到音乐中。音乐与想象对应起来, 需要“联觉”这一心理反应在其中穿针引线。

联觉, 由一种感觉器官刺激引起其他感官刺激, 属于心理活动的本能反应。在音乐音响中音高、音强、发生时间、相关紧张度等音乐要素和音乐组织形式都产生相关的联觉。以音高与视觉高度之间的联觉为例:声音频率越高越, 给人的感觉越亮;频率越低, 给人的感觉越暗。作品表达黑暗、昏沉的艺术效果, 一般运用低音;表达明朗、开阔的艺术效果, 则一般运用高音。普罗科菲耶夫的弦乐曲《大峡谷》中, 音乐开始用极低与极高两个音区的对比营造了黑暗中一丝光明的感受;而低音区逐渐上升, 高音区声部增加, 明亮感越来越强。联觉作为音乐想象产生的重要依据, 音乐想象通常是以联觉反应产生为途径。由于音乐本身的抽象性和非语义性, 音乐的表现是不具方向性和确定性, 但从联觉的角度来看, 音乐想象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共性。因此, 音乐想象的形成并非无意识、无定向。

联觉是音乐想象产生的客观依据, 而音乐记忆则是音乐想象、音乐联觉产生的基础。音乐记忆储存越丰富, 就更有利于音乐想象能力的展开。音乐记忆包括一般记忆, 如知觉的、认识的、情绪的和运动的各种经验;也包括音乐中特有的问题, 如单音记忆、旋律记忆、和声记忆、乐汇掌握及理论知识与记忆的关系、几个无联系的单音先后出现的记忆, 以及记忆的音域与语言的关系问题。

音乐记忆是储存于大脑中音乐想象的材料。“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 韩娥过雍门受辱而悲歌一曲, 以至那里的人们挥之不去萦绕心头的悲怨之气。最后请回韩娥演唱快乐的歌曲冲开阴霾。由此可见, 深刻的记忆引出丰富的音乐想象, 音乐记忆的内容就是个体的听觉影像记载, 记忆经过人的主观筛选保存下来, 形成一些比较深刻, 具有一定逻辑的片段。音乐记忆通过音乐想象呈现出甚至比现实世界更丰富多彩的形象。

二、音乐实践过程中的音乐想象

哲学家维克说:“艺术就是想象。”想象对于艺术而言极为重要, 在音乐创作中, 音乐想象并不像叙述一般直接表达出来, 想象常常寄托在情感表达, 或者技巧的运用和模仿。即便音乐传达的信息很充分, 也需要接受者对信息处理进行主动的想象、理解。

(一) 音乐创作中的想象

“想象力是艺术创作最重要的心理因素, 也是一个艺术家才华的体现”1。音乐想象的充分发挥体现作品灵魂的凝聚, 体现音乐作品的时代性、风格特征、观念意向等思想内涵。

音乐创作最后形成的是具体可感的音乐, “想象力与技巧之间以及潜在资源力量与组织能力之间表现出和谐的平衡”2, 作曲家的创作过程是逻辑思维与想象思维的结合。音乐想象力的发挥依靠创作技巧、形式组合来体现, 二者之间也是相互作用和影响。作品在作曲家大脑的原始形态并非等同于最后的成品, 作曲家的创作也并非是随意的想象发挥, 是受到必要的音乐创作规则、音乐听觉感受性等方面的限制。莫扎特声称自己的基本乐思随着想象的展开, “像在溪流中”似地来临, 变得“更壮大了, 一切形式都成长得更为宽阔、更为明亮了”3。创作中想象的展开为情感和思绪的注入做准备, 为音乐形式结构补充丰富的精神思想内涵。

(二) 音乐表演中的想象

音乐表演中的想象, 表演者对作品充分了解和把握作曲家要表现的意图的基础上, 在音响形态与音乐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形象等方面建立相应的诠释。音乐表演作为二度创作, 音乐想象的创造性在音乐表演中充分展现。那么音乐想象是如何在再创作中体现其个性?表演者是如何把握音乐想象在音乐表演中的分寸?

音乐想象的个性体现与忠实原作的表达有时存在矛盾, 音乐表演者在自己的个性与作品的真实性之间达到比较理想的契合。这个契合点需要由三步合成:首先把握作品的表现意图, 分析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意义。其次, 在内心寻找与之音乐作品相关的心理感觉, 找到与作品类似的情感体验, 如音乐作品表现某种悲伤的情绪, 演奏者内心可能联系到自己相似的悲伤经历。再次, 借助丰富的艺术想象将作品所传达的信息与想象的内容串联起来, 演奏者把内心体会到音乐形象表现出来。音乐表演者的想象力的发挥, 是要求表演者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展现个性的魅力, 这也正体现主客观结合的审美原则。

波兰著名的女钢琴家玛利亚.维岛柯米尔奇卡就认为, “演奏艺术所指靠的唯一的真正基础应该是音乐想象。”音乐表演中个性化的艺术感染力源于表演者文化修养、审美经验的不同而形成个人的特殊艺术感悟。表演者运用艺术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作品进行调色、润色, 呈现出更多层次与生动的内容。

(三) 音乐欣赏中的想象

音乐存在表现的局限性, 即便音乐的声音是一种表象性的声音, 但是音乐直接呈示出来的毕竟是一种声音的形象。而音乐想象在这种声像转化为客观世界的形象和意境中发挥积极作用。

音乐善于表达情感, 但是由于音乐的非语义性决定乐音的进行只带有暗示、模仿、象征等非陈述性功能。欣赏者可以通过想象来补充和丰富不能寄托于乐音来表达的内容。因此“我们听音乐时运用的想象力, 是一种比任何内心耳朵更复杂得多的东西”4。即便是具有标题的音乐作品, 对欣赏者的联想、想象有一定的指引性。欣赏主体产生的想象是形色各异, 尤其音乐中表达色彩、线条、造型等绘画性内容和文学性内容对音乐想象的依赖性更突出。

由于欣赏者的个人审美体验和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差异, 想象的空间也可能产生差异, 导致产生定向性想象和变向性想象的区别。欣赏音乐如果从了解作品的表达意向、文本的记录、听觉的联想等音乐表象的连接去欣赏作品基本上都会产生相对固定的联想、想象倾向。聆听《黄河怨》时会联想到悲痛的场景, 产生哀伤的情感;即便在现在人们所处的社会与作品创作的社会背景不同, 但是由于欣赏者的投情作用与想象的驱动, 可以发自内心地感受、体会音乐所描述抗战期间的画面。但有时欣赏者的主观想法、观念占主导, 发挥主体的音乐想象能力, 改变了音乐创作中表现的审美意象。《马赛曲》作为法兰西民族光辉形象的象征, 在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中去成了敌军溃败的暗示, 这无疑是因为在当时俄国人的眼里《马赛曲》只能是一种被人痛恨的侵略者的声音, 这就形成了变向的想象。

作曲家通过乐谱记录“内心听觉想象”, 传递给演奏者的是依据特定的音乐逻辑语言组织起来的符号。演奏者在解释这些特定符号, 不可避免地在整体上或细节溶入自己的想象。通过演奏者的二度创作, 欣赏者在接受信息同时也添加自己的想象。音乐想象始终渗透在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中。

三、如何更好地丰富音乐想象

音乐想象作为音乐审美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想象也直接影响音乐审美。V.C.奥尔德里奇认为:“人们要用受过训练的想象的眼光来看艺术作品, 在审美静观中, 这种想象颇像充满着感情的理智, 按照这种观点, 艺术家的所作所为与其说是创造艺术客体, 不如说是通过媒介向审美的视觉器展示艺术客体”5。

音乐听觉的丰富体验对培养音响感知能力有关键作用。从知觉上初步形成对音乐的线条、音乐的阴暗、情绪的紧张的把握上更好地丰富音乐的构建。因此, 开启丰富的音乐想象力要从多听、多体验音乐开始。如果欣赏音乐仅从自身的喜好出发, 偏听个别时期、类型的音乐, 会导致音乐听觉感受力的薄弱。如学钢琴的学生只关注于钢琴艺术, 声乐学生只关注与声乐艺术, 这就将音乐艺术分割, 分裂音乐艺术的内在联系。因此, 我们需要多听、多体验中丰富音乐想象力, 提升音乐涵养。

艺术源于生活, 音乐想象的培养可在生活历练中获得, 丰富的生活阅历, 可以增加对作品的感受、理解和体会。再者, 加强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 以客观理论的思维对音乐形式进行合理地分析, 对作品中音乐想象的内涵了解更加充分。

音乐内涵的广博, 不只是体现在音乐想象中, 但想象越丰富, 更有利于发掘音乐内涵。音乐作品是艺术想象的产物, 音乐想象在音乐行为中体现其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体现人类精神力量对音乐艺术的用心经营。

摘要:本文通过了解音乐想象的产生, 围绕音乐想象在音乐创作、表演、欣赏实践活动中的体现和作用, 以及如何更好地丰富个人的音乐想象体验等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关键词:音乐,想象,音乐想象

注释

11 .张前, 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2:158.

22 .[奥]马克斯.格拉夫, 何乾三译.《从贝多芬到肖斯塔科维奇作曲心理过程》.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1:190.

33 .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2:162.

44 .[英]R、G科林武德, 王至元, 陈华中译.《艺术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147.

上一篇:熔覆技术下一篇:光缆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