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资金管理研究

2024-05-02

专项资金管理研究(精选十篇)

专项资金管理研究 篇1

一、相关定义

财政专项资金是为了完成特定工作任务或实现某一事业发展目标而安排的、具有指定用途的资金, 财政专项资金必须单独核算、专款专用。

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 是指在预算执行年度内, 当年未列报支出的资金;财政拨款结转资金是指当年已执行但尚未完成, 或因故未执行, 需在下年按原用途继续使用的资金;财政拨款结余资金是指工作目标已完成, 超过经费规定使用截止时间, 或由于受政策变化、计划调整等因素影响致使工作终止, 形成的资金。

二、管理现状

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入有效缓解了高校基本运行经费的紧张局面。同时, 高校根据事业改革发展需求, 统筹财政专项资金支出, 办了很多以前想办没办成的大事, 解决了很多不好解决的难事。如通过重点引领类专项资金, 有力支持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提升了协同创新能力;通过办学条件类专项资金, 有效改善了基本办学条件, 化解了债务风险, 解决了高校发展中的特殊困难;通过绩效引导类专项资金, 有效调动高校争取社会资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支持了师生开展自主科研;通过学生资助类专项资金, 保证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等等。可以说, 财政专项资金支出成效显著。但另一方面, 高校财政专项资金预算执行进度滞后, 历年结转和结余资金规模过大, 财政资金长期沉淀, 资金使用效益不能有效发挥等问题也日益严重。这与财政公共资源的紧缺不足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也与推进部门预算改革的大趋势形成了一种不和谐的对比。同时, 财政资金存量大、利用效率低又催生出年末“突击花钱”的顽疾和“账外小金库”的隐患及管理使用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

一直以来, 国家非常重视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财政部、教育部不断规范和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的预算执行管理工作, 并出台了多项管理办法, 强调预算执行工作的重要性和严肃性, 促进预算执行进度。特别是2013年以来, 国家加大了财政拨款资金结转结余统筹力度, 更加注重资金的绩效导向作用。今年, 国务院高度重视财政存量资金的盘活工作, 动真格、下狠招, 重拳治理“沉睡的资金”。

三、高校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的形成原因

高校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的形成有其深层次的体制原因, 也涉及高校内部协调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共性原因体现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出现的各类现象, 而根据项目业务分类的不同, 也有其具体原因。目前, 体现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共性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对预算执行重视不够

高校重预算申报, 轻预算执行, 尤其是学校主要领导对预算执行重视不够、督促不力, 一味申报经费, 忽视项目进度, 有的项目甚至长期不启动。

(二) 项目论证不充分, 前期准备工作不到位

从重大项目预算执行情况看, 结转和结余资金较多的项目大多是因为前期论证不充分、准备工作不到位导致。有的项目由于预算编制不切合实际, 工作不细, 无法按时启动, 项目执行中要多次进行调整, 延长了建设期, 年底形成存量资金。

(三) 高校对经费的统筹能力不够

高校对专项资金的统筹力度还不够, 缺乏资金的统筹力和调控力, 导致资金分散, 执行进度缓慢。主要表现为发展规划与预算衔接不够, 预算管理工作缺少前瞻性和规划性, 导致经费投入和事业发展“两张皮”, 钱没跟事走, 预算执行不理想, 资金使用效益不高。

(四) 预算执行绩效考核机制尚待完善

预算安排与执行挂钩的机制尚未完全落实, 对预算执行缓慢的单位缺乏必要的问责, 预算执行的绩效考核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五) 没有适应新形势下用钱管钱的思路

高校仍停留在以前的思维方式, 有落袋为安的思想, 不能实事求是地要钱和用钱, 过分强调眼前经费总量, 不考虑资金的使用效益, 缺乏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 造成大量的结转和结余资金。

四、加强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一) 认清形势, 提高认识, 注重政策学习

当前, 我国经济发展正进入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 财政收入中低速增长将常态化, 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将进入平稳增长阶段。在新常态下, 中央高度重视财政存量资金, 对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和预算执行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国家连续出台及实施了一系列重要法规文件,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 (专项、基金等) 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等。中央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构架已十分明晰, 改革的决心是坚定的, 任务是明确的, 措施是具体的, 要贯彻好、落实好, 任重道远。因此, 高校需不断加强学习, 熟悉和掌握新政策, 把各项规定作为从事财务管理活动的行为准则, 努力提高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与此同时, 高校还需提高认识, 更加重视财政专项资金的预算执行工作, 有针对性的主动采取措施, 切实加快项目建设, 努力控制存量资金规模, 并建立健全清理规范结转和结余资金的长效机制。

(二) 切实做好项目预算编制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这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预算作为数字化的事业计划, 是对未来财务收支的预先安排, 体现的是事业改革和发展任务。预算编制则是预算执行的基础, 预算编制的好坏直接影响预算执行。根据《国务院关于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的意见》, 从2015年起, 正式实施中央部门中期财政规划管理。高校应做好预算编制的基础工作, 加强工作的前瞻性, 从学校大局、长远和整体着眼, 把事业发展与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结合起来, 将实际需要和执行能力相结合, 确保资金下达就能立即执行, 杜绝将不具备实施条件的项目纳入预算, 保证年度预算与中期规划紧密衔接。

(三) 抓好预算执行工作

高校要充分认识加强财政专项资金预算执行管理的重要意义, 牢固树立“分配与管理并重、投入与绩效并重”的理念, 进一步强化预算执行意识。明确落实预算, 就是落实政策;抓预算执行, 就是抓事业发展。财政专项资金乱花不行, 有预算不花也不行, 要确保列入预算的项目按进度执行, 把该花的钱如期花出去。预算执行是依法理财的根本要求, 预算执行不能为了执行而执行, 还要注重执行的政策效果, 注重执行的管理规范。其次, 抓好预算执行, 关键是要理解预算执行的机理, 对照机理找问题, 对照问题定措施, 建机制、建制度。要确保有效的好的机制可持续, 并不断完善、巩固, 使预算执行工作有根本性的改进, 才能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 增强预算执行的时效性和均衡性

高校要严格按财政部《关于实行中央级普通高校绩效拨款与项目支出预算执行挂钩办法的通知》要求, 增强预算执行的时效性和均衡性, 完善内部约束和激励机制, 将预算执行与工作业绩考核挂钩, 将预算执行与下年度预算安排挂勾。

(五) 建立项目预算执行情况通报及分析制度

高校财务部门要定期公布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 完善通报机制, 对完成不好的项目进行通报;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 严格按财政部、教育部规定把好支出关, 做好会计核算工作, 决不能违法违规, 防止违规付款, 坚决反对弄虚作假, 套取或虚列财政专项资金, 及时提供相关信息, 帮助项目管理部门和项目负责人学好用好各项财政政策。同时, 高校项目管理部门应定期对负责的财政项目进行认真梳理分析, 建立常态化、长效化机制, 重点抓好重大项目的预算执行工作, 并坚持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有效性相统一的原则, 严格按申报及批复的项目预算执行, 加快项目进度, 及时办理审批、采购和支付手续, 及时清理暂付款, 坚决杜绝违法违规、不讲效益、“突击花钱”等行为发生。

(六) 彻底转变“要钱”和“用钱”观念

改变过去先申请经费, 后规划项目的做法, 改变过去想要多少就申请多少、一次要到位的预算管理观念。根据项目建设周期, 合理申报预算, 按照分步实施的原则, 结合执行能力申请经费, 提高预算执行率, 避免形成新的存量资金。同时, 统筹协调好短期目标与长远发展之间的关系, 增强财务宏观调控能力, 充分考虑可能的经济实力和潜力, 拿有限的钱做最有效的事情。

(七) 完善预算执行监督机制

高校要加大对财政专项资金预算执行的跟踪监控力度, 加强业务指导, 重点关注该用未用、使用绩效低下等问题。既要注重执行的实际效果, 又要坚持勤俭办事业。同时,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加强对预算、收入、支出、资产等的管理, 提高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有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大方向。面对国家财税改革及教育综合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高校要领会改革的精髓和核心, 把握改革的要点和重点, 抓住机遇, 适应改革新要求。同时, 把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做为高校财务工作的重中之重, 既要着眼于盘活已有的财政存量资金, 又着力于避免形成新的财政存量资金。2014年以来, 国家高度重视盘活财政存量资金, 仅今年上半年, 李克强总理就多次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中部署盘活财政存量资金。6月, 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再次强调, 加快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 坚决改变资金使用“碎片化”, 提高使用效益。会议明确了加快消化结转结余资金, 推进财政资金使用的八项措施。这是近两个月来, 国务院常务会议第三次研究部署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此前, 李克强总理曾在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表示, 不能一方面让民生需求“嗷嗷待哺”, 另一方面却有大量资金“呼呼大睡”。因此, 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也是高校必须要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刘亚平, 谭弘恩.加强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J].中国农业会计, 2010 (11) .

专项资金管理研究 篇2

第一条 为加强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研究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的管理,保持和提高中央级科研单位的开发研究实力和持续创新能力,促进科研单位的改革与发展,根据国家有关财务制度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专项资金的来源主要为中央财政拨款,包括:

(一)根据科技拨款制度改革的规定,中央级科研单位减拨的事业费留给科技部(原国家科委)作为科技信贷与贴息资金的部分,以及转制科研单位减拨的事业费留在其原主管部门作为行业技术工作经费的部分;

(二)科技部将减拨事业费用作科技周转金的历年回收资金;

(三)上述资金的利息收入。

第三条 专项资金的预算由科技部商财政部确定,并充分发挥政府有关部门、中介机构在决策管理过程中的管理、评议和咨询作用。

第四条 专项资金的安排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务制度和财经纪律,坚持科学评估、择优支持、合理安排、专款专用。

第五条 专项资金的支持方向

专项资金属科研补助资金,主要用于支持中央级技术开发型科研机构(包括1999年以后转制的原中央级技术开发型科研机构)以开发高新技术产品或工程技术为目标的应用开发研究工作。专项资金采取项目支持的方式,每个项目的支持额度一般为50万-200万元。

第六条 专项资金的支出范围

专项资金的支出范围包括项目费和管理费。项目费指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直接费用,由项目承担单位管理和使用;管理费指为开展项目评估、项目管理等发生的支出,支出总数不超过当年专项资金安排总额的2%,由科技部管理和使用。

第七条 项目的申报条件

(一)项目必须符合国家科技产业政策和专项资金的支持方向并经过充分论证;

(二)项目承担单位必须匹配项目计划投入30%以上的自筹资金,并首先落实资金来源;

(三)项目承担单位应为项目提供必需的条件,包括场所及其改扩建、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水电设施的使用、办公条件及行政管理等。

第八条 项目的申报和审批程序

(一)申报单位应于每年6月底之前向科技部申报项目,并提供如下材料:

1、项目申报书

2、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3、项目预算书

申报单位应同时编制项目来源预算和支出预算。来源预算包括拟申请的专项资金、申报单位自筹资金、从企业获得的资助及从其他渠道获得的资助;支出预算包括上述资金来源安排形成的各项支出,需按项目预算书要求详细列示。

4、项目承担单位上财务报告

5、主管部门推荐意见(机构改革中进入企业(集团)、转为科技企业实行属地化管理、转为中介机构和转为中央直属大型科技企业的科研机构除外)

(二)科技部对申报单位和申报项目进行资格审查;

(三)科技部、财政部将通过资格审查的项目委托指定的中介机构进行技术经济评估,评估内容包括项目的技术可行性、技术创新性、实施条件、市场需求预测、经济效益预测及存在的风险等;并组织有关财务专家或委托有关机构对项目预算进行评估;

(四)科技部、财政部根据项目评估情况进行综合审评,确定当年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和支持额度;

(五)经批准的项目及其预算一般不作调整,如有特殊情况确需进行调整时,应按规定的程序重新报批。

第九条 专项资金由科技部按经费管理渠道拨付到项目承担单位。

第十条 由专项资金形成的资产属国有资产,由项目承担单位行使使用权、经营权和收益权。

第十一条 专项资金的使用与管理

(一)专项资金要按照批准的用途专款专用;

(二)专项资金要与单位匹配的自筹资金以及其他资金来源统筹安排,单独立项核算;

(三)专项资金项目的开发研究周期一般不超过3年;

(四)项目完成后,项目承担单位应向科技部报送专项资金支出决算及项目完成情况的报告,并在项目完成后的 2 年内向科技部报送项目形成的科技成果转化情况的报告,科技部定期将上述报告汇总报财政部;

(五)项目形成的科技成果,承担单位一般应在项目完成后的 2 年内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发现成果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在必要情况下,科技部将要求承担单位无偿向有关应用领域的申请者授予使用权。

第十二条 监督与检查

(一)科技部、财政部将组织对专项资金的使用与管理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检查。

(二)项目承担单位的财务部门对专项资金的使用与管理情况要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

(三)对弄虚作假、截留、挪用和挤占专项资金等违反财务制度和财经纪律的行为,除按照有关规定对项目承担单位和责任人给予行政和经济处罚外,科技部还将收回部分或全部资金,并根据情况采取取消申报单位以后的专项资金申报资格等措施;

(四)项目因故中止,科技部将根据具体情况收回部分或全部资金。

第十三条 在项目申报、审批过程中,一切接触申报材料的单位和个人负有对申报项目保守秘密的义务。第十四条 本办法由科技部、财政部负责解释。

专项资金管理研究 篇3

关键词:专项资金;监督;管理

前言: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企业管理中资金的管理与监督是核心内容,若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督与管理出现异常,会造成企业无法合理地运营[1]。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督与管理是依照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进行的关于财务管理的制度,涉及到重要的财税政策,能够保证企业资金运作的安全性,形成合理的经营模式,提高效率和依法理财的水平,也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本文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督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监督与管理工作做了相关的分析与思考。

一、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与监督中的问题

(一)专项资金存在的挤占现象。虽然专项资金的预算有指标数,但并未详细列出培训费、招待费、会议费等费用的控制数。尽管财政专项资金是采用单项核算,但大多数的专项项目仍然是被招待、培训、会议等名目占据,存在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没有依照专款专用的规定执行的问题。基本支出内容中的商品、服务支出被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支出挤占,而原本应为基本支出内容的如会议费、差旅费、水电费、车辆运行维护费等商品、服务支出则挤占了专项支出[2]。

(二)专项资金的执行率较低。企业中存在上一年结转使用的专项资金执行率低的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或是因为上面的拨付不及时,或是因为下一层级没有及时使用。归根结底,是由于该项专项资金已列支在其他的专项资金内容中;或者是该专项资金属于虚报内容;或是补助拨款资金滞后,地方对配套资金已做了全额的安排。

(三)重资金分配忽视了管理。分配和审核专项资金、拨付资金的环节虽然有财政部门进行监督,但具体实施时,管理和监督资金使用方面的工作却不到位,缺少动态的监控,形成给予资金分配足够的重视却没有实施有效管理的现象,成为管理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四)专项资金的使用率较低。目前在财政专项资金的支出方面,监督和管理的方法较单一,专项性、突击性的检查较多,事前与事中的监督较少,对专项资金支出的绩效监管不足,缺少有效的跟踪与评价。此外,还存对违规事项的处置力度不足,削弱了财政监督应有的有效性与权威性。

二、深层原因分析

(一)对财政专项资金的认识不足。财政专项资金是上级拨付的、应用于特定用途的资金,资金的安排与执行都存在普遍的约束力,不论任何单位、任何部门都不能变动更改这一原则。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部分企业忽视了这一原则,认识不够充分,造成支出不合理,甚至发生追加预算的现象。此外财政政策的不断更新,下属部门随之改动使得财政专项资金面临调整甚至追加的问题。

(二)监督管理工作配合不当。财政内部的监督、预算与执行不规范,缺少有效的方法和制度,无法完整掌握各项专项资金的编制与执行状况,不能全方位地监督整个资金的运作,使得监督工作远远落后于管理工作,而不能形成良好的配合关系。监督力度不足,方法单一,主要是事后监督,而没有建立完整的事前、事中、事后全程性的监督;在监督内容上,只注意核对量,忽略了对质的深层分析。

三、加强专项资金管理与监督的方法

(一)完善制度建设。依法理财才能将财政法制化,完善专项资金的相关管理机制,将管理办法详细化。把财政专项资金中的使用范围、支出标准、监督机制、预算绩效管理、奖惩措施和预算的编制与执行等问题明确的制度化,使专项资金的监督与管理工作有确切的依据,提高工作效率。确保财政资金的运行具备安全性和有效性,将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造成的损失最小化,保证资金拨付的及时,保证项目的实施。

(二)改革预算管理方法。改革预算管理方法,最重要的第一步,是明确财政专项资金的界定,正确认识其定义以及内涵,才能进行正确的分类,进而有效地管理。第二步,编制预算时需做到科学、合理,结合资金需求测算进行编制,使预算编制达到具体细化、方向明确并且合理可行。做到项目支出的范围、相关标准和使用情况透明化。第三步为加强预算绩效的管理,不仅要做到预算编制有具体的目标,积极跟踪预算的执行,还要做到对预算完成后的成果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改变,完善预算绩效的运行管理机制。第四步,完善财务内控制度,使管理规范化,明确审批专项资金的权限,确保资金的使用做到专款专用。最后,完善绩效的评价机制,对专项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进行全程式、综合性的评价。跟踪项目进展,出现问题时及时处理并解决,加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此外,专项申报时费用预算需细化,避免专项资金中人员经费所占比例过大,提升预算编制的严肃性以及权威性,提高使用专项资金过程中的效益。

(三)加强绩效监督。首先,完善监督管理机制,注意跟进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时的绩效目标,掌握绩效目标的支出情况、项目的实施进度以及完成的具体情况。预算执行完成后,及时对绩效进行评价,重点在于对产出以及结果的有效性、效率性、经济性和完成程度进行评价。其次,财政监督需转变方式,检查财政专项资金具有工作量大、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特点,要想做好监督检查的工作,需转变方式。改变以往主要采用突击检查的方式,转变为将专项检查和日常监督相结合的新方式。同时放弃从前只注重事后监督的方法,转向将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的监督完整结合的方法,使财政监督管理实现制度化、日常化。再次,需加强财政监督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对财政监督工作人员进行业务与职业道德的培训,建立高素质的监督与检查队伍,带着高度的事业心与责任心进行监督、检查的工作,克服困难,团结一心,把工作做好。最后,对监督成果进行有效的利用。财政监督所获得的资料对于资金安排和预算管理有重要的意义,有效的利用甚至能够成为制度建设、财政改革以及财政管理的依据。有效的利用监督成果方可令财政监督充分发挥在财政管理与改革中的作用,提高财政监督的成效。

(四)重视对财政监督的领导。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监督和管理需得到各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同时尽快完善监督信息系统,早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监督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此外,明确财政监督中的具体职能,工作方法、工作手段都应做到规范化,执行时每一步都做到有据可依,对于违规现象坚决给予处理,提高财政监督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结语:综上所述,在使用财务专项资金时要确保其安全、高效的运行,就必须加强运行中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建立并完善相关制度,使运行项目的整个过程都有保障、有依据;监督需结合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进行完整的监督,再对项目完成后的成果及时进行分析总结,为项目运行中资金运营情况提供依据。衡量经济效益的发展现状,对不同的项目使用对应的专项资金,提高使用效益,不仅有利于自身的长期发展,还能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艳.财政专项资金安排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经济视野,2015(01):291.

国家教育专项资金管理研究 篇4

关键词:教育专项资金,管理,问题,对策

一、当前教育专项资金在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专项资金预算编制不科学、不到位。

预算编制是财务控制的主要方法之一, 其目的就是通过对单位未来的经济活动进行合理准确的预测, 并借此发挥控制和管理作用, 避免不合理的支出和浪费, 将钱用在刀刃上。然而, 有些单位却对预算编制缺乏合理的认识和必要的重视, 不对本区域内的教育事业活动进行认真、细致、科学、详细的调研和考察, 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缺乏研究和论证, 只是在以往的数据基础上做细微的改动, 预算编制缺乏合理性和实践基础。

2. 资金违规挤占、挪用等比较普遍。

目前地方政府行政经费的供需矛盾比较突出, 不少地方政府“拆东墙补西墙”, 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现象屡禁不止。而且一些政府在年终时为了平衡决算, 也会挪用专项资金进行缺口弥补。另外, 地方政府上的一些大吃大喝、攀比浪费之风盛行, 也导致财政支出毫无节制, 间接导致教育专项资金的挤占和挪用, 严重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甚至会激发群体性事件, 如2012年洪湖市政府挪用教育经费8 000万, 导致教师集体罢课维权, 严重损害了地方政府的威信和阻碍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

3.“吃空饷”等虚报冒领现象突出。

由于存在利益驱动, 不少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在申请教育专项资金时, 往往存在虚报冒领教育经费等现象, 如一个项目多种渠道申报, 小项目作为大项目申报, 甲项目以乙项目的形式申报, 虚报开支, 夸大项目难度等, 通过各种形式套取冒领国家教育专项经费。而财政部门在进行项目审批时, 也缺乏相应的调查和监督措施, 或是干脆做人情账, 一批了事, 于是出现了林林总总的诸如“吃空饷”等虚报冒领现象。如在对河南省某县17所乡镇中学的审计调查中发现, 这些乡镇中学存在不同程度的虚报学生人数, 套取国家义务教育专项经费的违纪行为。2010—2011年度, 该县累计虚报学生人数3 547人, 套取国家义务教育公用经费939 955元。

4. 资金违规使用行为的查处力度不够。

教育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也是民生热点, 对教育领域发生的资金违规违纪行为应该采取零容忍的态度, 打击一切挤占、挪用、虚报冒领教育专项资金等违法违纪行为。据统计, 2012年, 中国共查处挤占、截留、挪用、骗取国家教育经费问题370件, 涉及金额1.7亿元, 这充分彰显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惩治教育领域违纪行为的决心。然而, 大力整治的背后, 仍然存在“重案件、轻问责;重罚款、轻补偿”的片面思想, 不少地方在查办教育专项资金的违法违纪案件时, 缺乏追责机制和经费补偿、还原机制, 导致违纪违法行为反复发生, 被挪用、挤占的资金无法归位, 问题查处流于表面和浅层, 没能起到制度约束和保障作用。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剖析

1. 思想认识不到位。

一些机构和领导缺乏对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的正确认识, 过分强调实用主义, 法制观念淡薄, 认为钱最后都是拿来给老百姓办事, 用来服务地方发展, 用在哪里都一样, 随意支配专项资金, 挤占、挪用现象突出, 缺乏原则性和纪律性。有些地方政府和部门不积极想办法筹措发展资金, 挖空心思虚报冒领、截留、转移专项资金, 并习以为常, 认为这才是服从大局、服从领导, 而那些认真执行专款专用原则的人反倒被认为是脑子缺根筋、不会来事、灵活性不足、没有组织观念和大局意识等, 导致部分人员思想产生动摇, 助长了专项资金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

2. 财务控制薄弱。

健全的财务控制制度是保障教育专项资金安全使用管理的重要屏障, 然而不少行政机关和单位缺乏健全的财务控制制度, 或是制度流于形式, 会计人员更多地屈从于领导的个人意志, 导致专项资金不是随着制度转, 而是跟着领导的意志转。而且, 部分行政机关和单位的财务人员年龄结构偏大, 知识层次偏低, 能力范围偏窄, 在信息化和社会化高度发达的今天, 难以适应越来越复杂的财务工作, 如一些单位经常出现会计记账不规范、随意性大、会计科目不准确等现象, 存在管理漏洞和财务隐患。

3. 未落实专款专用原则。

专项资金必须专款专用, 这是一项制度性规定。因为专项资金本身的筹措和拨付就是为了解决特定的问题或者针对特定的项目, 具有目标性和专一性。因此, 在对专项资金的支出管理上必须遵循专款专用原则, 严禁挤占、挪用。然而, 不少地方政府和部门在专款专用上却搞出了“活学活用”, 肆意将教育专项资金挪作他用或乱用。有的为了应付上级部门检查, 将专款资金打到学校账户上, 等检查完毕后又继续收回, 用作他途。如上文所述的洪湖市财政局就将8 000万教育经费打到学校账户上, 并规定学校不允许使用, 一个月后收回, 以完成教育经费指标任务。

4. 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

目前, 对教育专项经费的使用和管理的监管上还存在不少问题, 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偏重于事后查处, 忽视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对教育专项资金的监管应该贯穿于教育资金申报、审批、拨付、使用和管理等全过程和全环节, 这样才能形成严防死守的全封闭式监管网络。然而目前不少政府和机构更多的是偏重于事后查处, 导致问题出来后已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和损失, 修复困难。二是倾向于运动式执法, 忽视制度性保障。当前不少机构和领导的思维仍停留于计划经济时代, 习惯于搞运动式执法, 而没有尝试通过建立制度体系保障教育专项资金的安全和管理, 导致问题“野火吹不尽, 春风吹又生”。三是着力于案件查处, 忽视追责和经费保全, 导致问题查处和反思不深入, 没有揪出病根、病源。同时, 案件查处以后, 对专项资金的恢复和保全缺乏措施。

三、加强教育专项资金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1. 提高思想认识, 加强组织领导。

地方政府和部门应该转变思想观念, 摒弃过去对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的片面性认识, 深刻领会和意识教育专项资金对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性, 认真做好教育经费的保障和专项落实工作。一些重大项目和重要领域, 更应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 加强协调, 统一领导, 认真组织实施。

2. 健全财务控制, 强化资金管理。

首先, 应健全预算管理, 改革预算编制方式。地方政府和部门应按照项目建设的轻重缓急, 结合自身财政状况, 合理、准确预测教育专项活动项目资金, 以确保财政资金的合理分配和使用。大力推行零基预算编制, 细化预算, 确保审批一次性通过。其次, 加强财务控制, 提高财务人员素质。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控制制度, 加强财务管理, 建立完善、严格的审批体系, 堵住财务控制的漏洞, 清除安全死角。如乐陵市就通过实施教育经费定期足额上缴制度, 加强财务控制, 严防资金流失, 并依据学校、乡镇、街道等交款明细表进行分类核算, 严禁坐收坐支。同时, 应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 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通过公开招聘、招考、借调、委托培养等吸收和选拔优秀的财务人才, 提高机关单位整体财务水平。

3. 落实专款专用, 提高利用效率。

首先, 把好立项审批关。财政部门应该建立严格的立项、筛选、论证和审批等制度, 组织专家进行可行性研究和论证, 并出具相应报告, 按相应程序组织申报。其次, 把好资金使用关。资金使用和管理应建立专户, 进行专款专户专账管理, 避免因交叉管理而产生财务混乱。同时, 执行单位在执行过程中应严格按照预算标准进行执行, 不允许擅自扩大或改变支出范围和用途。如石家庄市在对教育扶贫专项资金的管理上, 明确规定教育扶贫资金专门用于山区县中小学生转移安置工程项目, 实行专户管理。要求山区县财政部门结合实际, 制定教育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健全管理机制, 加强资金管理, 做到合理安排、及时拨付、规范使用、提高效益。最后, 把好绩效考评关。政府和财政部门应该建立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制度, 对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进行绩效分析和考评, 加强监管,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4. 加强监督考评, 严肃责任追究。

首先, 建立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面监管体系, 加强对教育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同时, 积极采用先进的管理方式和工具,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教育资金监管网络。如红河州教育局通过推行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 从统计源头入手治理虚报、错报学生人数冒领套取国家补助资金等行为。其次, 加强制度建设, 建立长效监管机制。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通过完善法律、法规等制度建设, 构建制度保障体系, 并通过完善审计监督等职能手段建立长效监管机制。最后, 加大追责力度, 完善资金补偿机制。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健全问责机制, 通过首长负责制、责任追究机制等制度, 加强对责任官员的查办, 深化问题查处力度。另外, 完善资金补偿机制, 对因违法违纪行为发生的资金缺漏, 应通过相应的救济渠道进行弥补, 完善后续管理。

四、结论

2012年, 国家提出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应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4%, 标志着中国未来教育事业将有一个质的发展和飞跃。而加强对教育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 就是确保国家教育政策能够落到实处, 就是推动教育事业稳步健康发展。因此,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健全组织领导, 加强制度建设, 完善监管机制, 严肃责任追究, 充分保障教育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安全高效。

参考文献

[1]王芳.关于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 2013, (1) .

涉农专项资金管理 篇5

一、选择

(一)单选

1、对投资额较大的涉农项目,由(A)实行委托中介机构审核决算制度。P76 A县级以上同级财政部门 B乡级以上同级财政部门 C市级以上同级财政部门 D省级以上同级财政部门

2、涉农项目拨付的项目启动资金一般不超过(B)。P77 A20% B30%

C40% D50%

3、单项涉农项目投资额在(C)万元以上的必须由主管部门组织招标。P78 A15 B20

C25 D30

4、涉农项目资金的拨付对工程类项目实行质量保证金制度,按要求在项目资金中扣除(B)的质量保证金。P78 A5% B10%

C15% D20%

5、农民直补资金申报情况按项目和补贴资金额在村组公示,公示的时间不得少于(C)天。P80

A3 B5

C7 D9

6、县区行政主管部门要对乡镇申报的农民直补资金组织督察组深入实地抽查,抽查面不得少于(B)。P80 A5% B10%

C15% D20%

7、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各地市可在省定基准补贴标准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在(A)范围内上下浮动。P85 A10% B15%

C20% D25%

8、各地要严格落实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村级补助的规定,补助村级比例应不低于(D)。P87 A5%

B10%

C15% D20%

(二)多项选择

1、按照涉农资金补贴的对象可将其分为(AC)。P74 A对项目补助资金 B生产经营类资金 C对农民直补资金 D民生保障类资金

2、财政支出涉农绩效评价工作层次包括(ABCD)。P76 A财政涉农支出项目绩效评价 B单位财政涉农支出绩效评价 C部门财政涉农支出绩效评价 D财政支出涉农综合绩效评价

3、实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可供选择的方式包括(ABC)。P85 A按计税面积补贴 B按计税常年产量补贴

C按粮食种植面积补贴 D按规划种植面积和产量补贴

4、按照《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通知》要求,五保供养经费由(ABCD)级财政负担。P88 A省 B市 C县 D乡

二、填空

1、涉农项目资金的管理要实现“五严格”,即(严格报账制度)、(严格专户管理)、(严格资金拨付)、(严格报账办法)、(严格核算办法)。P77

2、涉农项目资金拨付实行(分期拨付)(直接补贴)办法。P77

3、涉农项目资金按(财政扶贫资金报账核算办法)进行会计核算。P77

4、对农民直补资金使用应遵循(公开)(公正)和(农民直接受益)的原则。P79

5、县区金融代办机构要为各农户开设一个存款账户,采取(一折通)的社会化形式直接向农民发放财政直补资金。P80

6、农民的各项补贴资金由县财政局根据各部门各单位的资金分配方案,从(涉农资金专户)划入乡镇财政在基层金融机构设立的(结算账户)。P80

7、农民的各项补贴资金根据统一拨付的程序,采取(财政-银行-个人)的封闭运行模式,防止资金被截留、挤占、挪用和抵扣。P81

8、核实小麦种植面积可采取(直接法)或(扣除法)。公示采用(村委会)和(乡镇)两级公示法。P86

9、种粮农民凭(《粮食补贴通知书》)和(身份证明)领取粮食直补。P87

10、村级补助资金是指取消农业税附加后,各级财政安排的专门用于(村干部补贴)(农村五保供养)(村办公经费)等必须支出的补助资金。P87

11、村级补助资金实行(财政专户)管理,明细到(村)。P88

三、判断

1、涉农项目资金的拨付要严格按照要求,批准开工拨付10%—30%启动资金。(√)

2、为接受农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监督,对农民直补资金申报情况经乡镇政府汇总后,由乡镇政府组织,以乡镇为单位,按项目和补贴金额在乡镇政府公示。解析:以村为单位在村组公示(×)

3、对农民直补资金实行“专户管理,统一拨付,封闭运行,分工负责,财政监督,一折发放”的管理办法(√)

4、补贴资金直接发放给种粮农民。应在每年麦收前将种粮农民的补贴资金数额通知到户,8月31日前全部兑现到户。每年要在4月30日前将补助资金拨付到乡镇财政专户。从5月1日起,由乡镇财政所办理补贴兑付手续。(√)

5、村级自有收入加上各级财政安排的补助资金,应使村级经费达到以下保障水平:大村(2000人以上)每村每年3万元,中村(1000-2000人)每村每年2万元、小村(1000人以下)每村每年1.5万元(√)

四、简答

1、加强涉农资金管理的意义。

答:第一,加强涉农资金管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按照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把各项涉农资金管理好、放放好、使用好,把党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见诸成效,把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保护好、发挥好、引导好,共同建设社会会主义新农村。

第二,加强涉农资金管理是克服涉农资金发放弊端的迫切需要。改革和创新涉农专项补助资金发放模式,建立科学规范的涉农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和监督信机制,能够有效减少中间环节,克服发放弊端,进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第三,加强涉农资金管理是反腐倡廉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建立惩治腐败体系,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其基本思路就是要通过体制机制制度的创新,用改革的办法,切实形成不想、不易、不能、不敢腐败的廉洁之风,进而铲除腐败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改革涉农专项补助资金的管理和监督的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正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惩治腐败的一项重大举措。

2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资金的兑付与要求有哪些具体规定?

答:第一,补贴标准。省统一规定每年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的单位面积基准补贴标准。各地市可在省定基准补贴标准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在10%的范围内上下浮动。

第二,补贴时限。补贴资金直接发放给种粮农民,应在每年麦收前将种粮农民的补贴资金数额通知到户,8月31日前全部兑现到户。每年要在4月30日前将补贴资金拨付到乡镇财政专户。从5月1日起,由乡镇财政所办理补贴兑付手续。

浅析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 篇6

关键词:财政资金;使用管理

财政专项资金是指国家为了扶持、发展某项事业而专门设立的,具有专门来源和专门用途的资金。如:水利资金、农业发展资金、城市建设资金、扶贫资金、新能源专项发展基金等等。专项资金特点有三:一是来源于财政或上级单;二是用于特定事项;三是需要单独按项目核算。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就是加强专项资金的筹集、存储、记账、分配、使用等全过程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科学性的考核与评价以及适时采用必要的管理措施,使有限的资金发挥较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一、专项资金使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预算编制与执行不规范。一是虽然明确了“人员经费按标准,公用经费按定额,专项经费按实际”的预算编制原则,但是对于专项资金如何按实际核算,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和依据。二是预算管理的刚性不强,执行不严,严重缺乏约束力。项目单位对财政专项资金认识不足,擅自调整、变更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导致预算执行脱离了预算编制,影响了专项资金使用效果。三是对于专项资金的结余未按规定审批手续报批。项目完工后结余不上交或转入经常性经费未严格履行审批手续。(2)核算不规范、制度不严格。有些项目单位未设立财政专项资金的专账核算,经常经费与专项经费混用,虚报专项资金支出。有一部分单位的专项资金核算看不出“专项”。有的是与机关经费混合核算;有的虽然划分了专项资金科目,但未具体到“项目”或者“什么项目”。专项资金挤占、挪用现象时有发生:有显性挤占挪用即直接在专项资金中报销办公费、差旅费、招待费等相关费用的,有隐形挤占挪用即与机关经费收支混合列帐,导致专项资金余额有数无钱的,还有巧立名目套用资金的故意挤占挪用等等。(3)专项资金拨付不能及时到位,使专项资金存在滞留现象。第三、第四季度往往集中拨付资金,在年底形成大量的结余,实施项目上未能及时拨付落实,导致年度资金结转数额较大,严重影响了资金使用的时效性和资金使用效率。(4)项目监管不得力,一些工程项目管理尤其是小金额项目管理不规范。专项资金实施的项目,应当与其他工程项目一样,实行严格的工程管理规范。如科学论证制、项目业主制、招投标制、民主决策制、公开采购制、预算决算制、质量监理制、验收审计制、质量保证制等等制度。但是,实际工作中一些项目缺少必要的程序和手续。对项目实施过程缺乏有效监督,竣工验收不及时、不到位,缺乏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体系,对项目的管理和效益的评价责任不明等,这些问题都将影响专项资金规范、安全、有效使用。

二、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对策措施

(1)完善、规范专项资金的预算管理。加快专项资金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的脚步,做到专项资金预算的真实可靠、内容细化、科学合理。强化预算的刚性,认真维护预算的严肃性。项目单位必须认真组织实施,不得自行调整、变更。加强对结余资金的管理。项目结余须报财政部门同意,不得随意处置。(2)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健全内控机制。对项目与资金的管理,实行项目专账、资金专储、管理专人的办法。坚持专款专用,规范支付方式。这样做,不仅可以在项目管理、财务管理等管理上心中有数,更重要的是从心理上、制度上防止随意挤占挪用资金的行为。内控制度方面要做好项目公示、资金报账、竣工验收等制度的实施。(3)严禁滞留、截留专项资金。为加快项目建设,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使用效能,上级财政部门应及时将财政专项资金拨付到项目所在地的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项目所在地的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按照项目进度拨款,项目主管部门在收到上级部门或同级财政部门拨付的专项资金后,要及时将专项资金足额拨付到项目单位,不得以任何方式或借口滞留、截留专项资金。专项资金在主管部门存放时间应有规定期限。(4)管理过程要做到动态监测、资料建档。各年内进一步做好调查研究,当年末编定次年的项目实施计划。按程序报批后,即按计划实施;同时做好相关文字材料、统计数据、图片等资料的立卷归档工作。(5)特别重要的一点,要加强对专项资金的效益审计。专项资金从设立到使用,经历了资金筹集、管理、分配、使用多个环节,那么审计亦应当注重检查这些环节的合规性与真实性,并且注重检查与评价其使用效益。这样的要求,不仅适应审计工作,而且适合相关管理机构对专项资金的监管。重点包括:资金来源审计、资金分配与管理审计。

财政专项资金是政府履行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物质保障,也是对经济社会进行调控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政府投入到各领域、各行业、各重点项目的专项资金数额越来越多,对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规范和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益变得尤为重要。因此,研究和探索当前专项资金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的对策,实际工作中及早发现问题及早解决问题很有必要,对于经济建设的长远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树凯,李洪昌: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财政监督》2007第8期

[2]姜凌云,胡锦华: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走向精细化《首席财务官》2010年第4期

[3]姚建宁:开展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提升预算执行审计监督水平《宁夏审计》2010年第3期

交通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研究 篇7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我国交通事业近年来也进入了飞速发展期, 据交通部门统计, 截止2015 年底, 我国公路总里程约500 万公里, 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近12 万公里, 目前我国公路总里程可环绕地球100 圈, 之后的五年里我国的公路交通事业将呈直线上升趋势。就拿甘肃省来说, 截止2020 年, 该省预计建成公路总里程6.7 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0.41 万公里, 普通国省道1.12 万公里, 农村公路5.16万公里, 预计投资将达到0.4 万亿元。在交通事业发展的同时, 由于资金数目的庞大, 容易滋生腐败现象, 尤其是交通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的问题, 往往会影响交通事业的健康发展。

交通事业单位专项资金是指交通部门上级单位或者财政部门拨发给交通行政事业单位的一种用于完成专项业务工程的资金。由于该资金的特殊性, 其有着自身特点, 一般交通事业单位专项资金数目庞大、用于指定规模大且数量多的工程项目、来源广泛、需要单独进行核算, 专款专用。这一系列的特点使得我国交通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存在一些问题。虽然我国财政部门2012 年底颁布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试行) 》以及2015 年交通部门研究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交通运输财务审计工作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对我国交通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进行了相应的规定, 但是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作为交通事业工作者, 分析我国交通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加以解决, 对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交通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现状研究分析

(一) 交通事业单位有关专项资金管理理念存在问题

综合各方面原因来看, 交通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存在问题的首要原因是一些单位没有形成专项资金的管理理念, 没有相应的理念, 单位对专项资金管理就不够重视, 容易导致专项资金管理出现问题。据2014 年青海省交通局对该省的公路交通事业单位的调查发现, 有近75% 的单位财政部门表示没有进行过有关专项资金管理的专业培训, 这些单位除了相应的领导层之外, 其他工作人员对专项资金的概念、特点以及申请流程和使用范围等的了解基本上是一片空白, 仅有25% 的单位对相关管理人员进行过培训。对于专项资金管理不清楚的单位大多数都是各县级地方性的自营业务单位。管理理念存在问题:一方面是领导人员有关专项资金管理的意识薄弱, 不重视;另外一方面, 在进行相应的专项资金管理财务人员招聘时候把关不严, 使得许多管理人员不仅文化水平低而且相应的专业技能缺乏。如果交通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没有形成相应的理念, 资金管理的方法、流程及其利用率就得不到相应的改善, 势必会导致财务部门资金管理的混乱, 一旦资金出现问题, 就会导致工程项目停工或者工程质量存在问题, 严重阻碍了交通事业的顺利发展。

(二) 交通事业单位专项资金预算编制及预算执行存在问题

交通事业单位专项资金预算编制的不合理以及预算执行能力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在进行预算编制的时候, 许多交通事业单位采用的都是传统的预算编制方法, 对目前较为先进的零基预算法却视若无睹, 使得专项预算资金预算编制方法落后, 得不到及时更新, 没有创新, 专项资金预算编制满足不了交通事业社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第二, 专项资金预算编制工作者在进行预算编制时候, 没有进行实地考察, 使得在预算编制没有考虑到专项资金使用时候各个环节的需求。一些单位, 为了更多地获取资金, 在预算编制时候没有目的性, 胡乱地进行专项资金的申请, 一个项目往往申请很多专项资金, 使得专项资金没有用到实处, 由于财务部门对专项资金审批时候存在许多人为主观因素, 专项资金的预算编制等不合理就会造成专项资金审批出现很多问题;第三, 专项资金预算执行不到位, 很多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在专项资金审批之后, 对其管理比较松懈, 对专项资金使用以及其后面的资金审核及绩效评价等监督管理不严。

(三) 交通事业单位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和使用范围存在问题

由于现行相关交通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的法律法规不是很完善, 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致使许多单位虽然制定了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流程和使用范围等的规章制度, 但是规章制度规定较为笼统, 细节规定不到位, 导致许多事业单位在专项资金申报时候扩大专项资金使用范围, 例如在专项资金中罗列会议费、交通费等一系列费用, 导致专项资金审核及使用存在问题。例如, 2015 年河南省平顶山市某公路管理局, 相关领导人员利用职务之便, 在专项资金申报时候根据规章制度中的漏洞任意扩大专项资金适用范围, 从而大量骗取专项资金并挪为己用, 涉案金额高达数百万之多。专项资金申请流程的不清楚, 会导致后期专项资金在投入使用时候管理混乱, 在进行相应的预算绩效评价以及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的评价时, 就会出现不公正的现象, 不仅助长了交通事业单位中腐败之风, 还会影响相应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 从而阻碍交通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营和发展。

三、加强交通事业单位单位专项资金管理方法和对策

(一) 树立交通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理念

要想管理好专项资金, 单位的相关理念必须树立, 专项资金管理理念深入人心, 相应的工作开展才会顺利。树立专项资金管理理念, 相关领导人员应该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培训, 各交通事业单位应该定期的举行领导层交流学习活动, 在活动中各单位之间相互学习有关专项资金管理的知识。另外, 单位内部各部门领导也应该举行专项资金管理会议, 对近期内专项资金的申请使用等情况进行总结, 内外同时加强, 可以使得领导人员对专项资金的管理意识进一步加强。当然, 在加强领导人员意识的同时, 还应该注重整个单位内部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培养。单位要加强工作人员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试行) 》等法律法规的学习, 还要对其进行定期的专项资金管理知识的培训和考核, 例如, 四川省某市公路局每年将单位内部的工作人员送去高校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资金管理培训, 对于考核不合格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处罚。这样, 可以逐渐形成交通事业单位自身内部有关专项资金管理的理念。

(二) 加强交通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 规范专项资金预算编制及预算执行

全面预算管理已经在事业单位中普遍开始实行, 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交通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的同时也可以合理地运用该模式对专项资金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进行相应的规范。在进行专项资金预算编制时候, 要统筹规划事业单位正在进行的以及准备进行的所有工程项目和相应的资金使用规划情况, 要加快对预算编制方法的创新与改进, 以适应交通事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例如加快零基预算法的普及等。只有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才会使得专项资金预算编制更加的科学和精细, 保证预算编制的可行性。在专项资金预算执行时, 要加强各个环节的监督与管理, 确保专项资金实行“专人管理、专户储存、专账核算、专项使用”的原则。全面预算管理的实行, 可以提高预算编制的水平, 为预算编制奠定基础, 同样预算执行的加强是预算编制得以实施的保障。

(三) 完善相应法规制度, 加强专项资金项目审批和使用范围管理

交通部门和财政部门应该联合起来, 针对目前我国交通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缺陷, 在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完善其中的法规条例, 使得相关的法律法规更加的精细明确, 涵盖交通事业单位专项资金从申请到报账审核和绩效评价的各个环节。要明确专项资金使用的具体内容, 突出重点。而各交通事业单位也要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定有关专项资金的规章制度, 对专项资金审批要根据项目建设背景和内容来进行, 确定该项目是否需要补贴和资助, 然后再确定该项目哪些方面需要资助, 再对申报书中的内容进行审核, 从而进一步确定专项资金审批及其使用范围。随着法律法规制度的不断完善, 才会使得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的审批和使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专项资金使用率才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四) 加强事业单位专项资金支出审核与监督, 完善绩效评价机制

除了上述几个方面, 交通事业单位还应该加强专项资金支出的审核与监督, 对审批下来的专项资金每一笔的去向都要有仔细的记录, 并及时地反馈给财务部门和领导层以及当地财政局, 确保专项资金支出过程的透明。各纪检部门也要定期地对专项资金的支出进行审核与监督, 确保专项资金去向正确。同时, 也要充分发挥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在专项资金管理中的作用, 这样交通事业单位的所有资金支出都要经过会计核算中心人员, 加强会计核算中心人员的各方面业务能力的提升, 就可以保证专项资金的支出日常管理得到监督, 从而保证了专款专用的原则。许多工程项目在完工之后, 专项资金有结余, 对于这些资金, 单位应该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 从而保证这些结余资金能够及时上交。在监督与审核加强的同时, 专项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价也至关重要, 因为绩效评价可以反映出专项资金预算执行效果和其使用效率。交通事业单位可以将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同相关工作人员的绩效工资相结合, 从而提升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使得绩效评价的结果更加公正。

四、结语

交通事业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元素, 而要想控制好交通事业单位中经济管理, 专项资金的管理必须加强, 只有专项资金管理加强, 才能够从源头上预防贪污腐败的发生。所以, 作为交通事业单位的工作者, 必须加强有关专项资金管理的专业知识, 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 从而在工作中有意识地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管理与监督。而交通事业单位之间更应该加强交流合作, 不断改进专项资金管理模式及方法, 提高专项资金的利用率, 减少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的浪费, 从而为交通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也为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作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贺艳茹.刍议交通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J].知识经济, 2015 (15) .

[2]何敏章.交通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问题研究[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3 (12) .

新形势下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研究 篇8

政府财政专项资金是指国家、有关部门以及上级部门等向下拨付的, 具有专款专用性质并且单独核算的资金。它的设立主要是为了发展我国基础经济, 能够为国家整体带来一定的益处, 也因此受到了国家的重视。政府财政专项资金属于公共财政的范围, 它对社会投资起到基础性、带动性、调节性以及引导性的作用, 反过来, 财政资金管理和使用的合理性、科学性等, 将会直接影响到政府财政专项资金作用的发挥。然而, 从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现状来看, 财政专项资金在分配、管理、使用和监督的过程中存在着种种问题, 这种问题的存在阻碍了政府财政专项资金作用的发挥。因此, 本文从新形势下我国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入手进行分析, 以期为其规范使用和管理提供依据和参考。

二、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财政专项资金数额过多、存在交叉重复现象

我国财政专项资金的设置大多具有时效性, 根据具体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而设定, 然而随着经济推进发展, 有些性质形似或者相近的专项资金门类并没有进行合并, 而是一并存在着, 这便形成了交叉重复的现象, 进而造成资源的浪费。例如, 一般地市一级的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的目录一共有37 个。在它们当中, 大部分的财政专项科目都是根据特定时期、特定的事项而设置的, 并且一直延续存在, 这就使得专项资金科目门类的设置缺乏一定的系统性、长远性和规划性。这样不便于管理和长期的规划, 使得交叉和重复的现象不可避免。比如, 在财政专项资金的分类当中, 城乡一体化专项资金和城市支持农村专项资金、自主创新专项资金和科技发展专项资金以及工业转型专项资金和推进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等都存在着一定的交叉和重复。政府财政专项资金过多, 会使得相关单位有利可图, 它们每年会继续申报空虚项目的专项资金支持, 将多余的专项资金留在单位内部使用和分发, 这样损害了大部分人民群众的利益, 不能充分发挥政府专项资金的作用, 无法使其充分利用。再者, 政府专项资金的重复现象, 会带来有限资源的浪费, 物不能尽其用。

(二) 财政专项资金的运用存在“重分配、轻管理和轻绩效”

对于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在我国并没有形成一整套完整的审批、监督和检查机制, 虽然对财政专项资金根据当前的经济形势进行了分门别类, 但是对于后续资金的管理和效用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分析和规划平台。这导致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存在着缺陷, 并不能够按照预期的思路使用, 无法在此基础上推进我国基础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当企事业单位如果需要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撑时, 他们便会根据自身的情况整理证明资料, 并以此向上级部门申请财政专项资金的拨付, 更为甚者, 有些企事业单位原本并没有该项财政专项资金的需求, 而他们也伪造资料申请相关的财政资金。在此情况下, 相关部门审查相关资料的真实合理性, 向下拨付财政资金。对于拨付款项的部门而言, 他们只将重点放在财政专项资金申请资料的审核上面, 对于财政专项资金在单位中如何运用, 他们很少加以调查和追踪。这样收到款项的单位在使用财政专项资金时就会放松警惕。比如, 对于投资数额较大、专业性较强的项目, 虽然已组织专家成立评审论证小组, 或委托有专业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评估论证。但仍然发现评审小组未能发现存在问题, 出具立项建议, 项目组织单位据此立项, 导致对不符合立项条件的项目划拨财政资金, 从而引发一系列违规现象发生。

例如, 某市年度科技孵化器专项资金申报, 项目申报单位XX科技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申请孵化器建设投资补助, 评审专家未发现项目申报单位所提供的资料是伪造的施工合同和篡改的工程发票, 因此作出了给予立项的意见, 项目组织单位根据专家意见, 划拨项目申报单位财政专项补助资金210 万元。项目组织单位在项目实施后, 未对项目实施动态跟踪管理、未能就项目执行偏差及时做出相应调整以及未对部分已无法实施的项目进行及时终止等。这种只重视财政专项资金的分配、轻视后续的管理的行为, 必将导致资金使用绩效的低下, 应当引起重视。

(三) 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缺乏事中、事后的监督和检察

关于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管理,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出台了严格的管理办法, 诸如专项资金的使用对象、支付条件和支付方式等细节管理措施都有明确的规定。目前, 各级政府在申请和使用专项资金时都严格地履行了法定的程序, 办理了相关的手续, 上级部门的审批程序都非常严格, 因此, 专项资金的初始化监督是严格和完整的。但是, 从以往的案件和审计经验来看, 专项资金的腐败性案件多发生在支付之后。并且, 随着国家的打击力度不断增强, 违法手段也呈现出隐蔽化, 如在某市轨道交通民宅拆迁征地腐败案中, 拆迁办事主任陈某、拆迁组组长、拆迁代建设单位经理、工作人员与被拆迁户叶某内外勾结, 相互串通, 利用伪造的国有土地使用证骗取国家巨额拆迁补偿款逾千万元。这种违法手段非常隐蔽, 给监管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如果不通过事后的实地调查, 很难洞悉其中的蹊跷。综上所述, 尽管政府专项资金存在初始化监督管理, 但是缺乏全过程的监督流程。

(四) 资金设立部门较多, 监督和管理难度较大

目前, 我国经济整体呈现上升的态势, 但是依旧存在着相对薄弱的经济基础, 因此财政专项资金也往往向这些地方倾斜。我国当前的行政管理现状是专业分工以及职能分化较广, 这就导致了资金设置的部门较为广泛、分化严重, 也相应出现了各自为政和难以进行互相沟通和交流的现象。对于我国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基本归属于财政部各部门, 这导致财政部管理的压力较大, 出现缺乏管理和监督的问题, 从而提高了财政部管理和监督的难度, 也不利于财政专项资金效益的提高。

三、提升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对策

(一) 推进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的整合统一

我国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交叉重复的现象, 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 并且我国各级财政部门一直都倡导专项资金的整合统一。但是, 专项资金整合的工作进程较为缓慢, 收到的效果不好, 并没有解决资金浪费的现状。究其原因可见, 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的整合涉及到利益主体较多, 范围较为广泛, 因此推进工作较为困难。并且专项资金的整合并不是将原有的重复的门类进行简单的合并, 或者将下级的资金任务重分类给上级管理和规划。财政专项资金的整合是对专项资金从整体上的调整和归纳, 它需要形成一个分工明确、管理科学、运行有序以及分类科学的机制, 这样一来, 财政专项资金的运行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发挥其对基础经济的效用。例如, 以江苏省为例, 从2012 年开始, 省财政厅便对该省市的财政专项资金进行整合, 2013 年上半年, 江苏省财政厅将该省中科教文卫事业涉及到的132 个项目重新整合成38 个。整合工作具有长期性, 国家相关部门应当将跨部门但是财政专项资金存在一定相似性质的门类进行整合, 并且应当按照国家或者省市的一般标准来进行资金的下发。财政专项资金的整合能够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 避免资金的浪费, 从而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用。

(二) 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和绩效评价工作

政府财政专项资金分配工作是具有一定的依据标准, 对于申报部门的申请资料, 也可以按照相关的要求进行评价和决策。但是, 财政专项资金分配工作的完成并不代表一项专项资金的价值已经实现, 还需要后续的管理和绩效评价工作。关于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在国家部门层次上讲, 可以建立一个专门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部门, 专门负责相关资金的使用和分配, 并对资金的具体运用情况进行检查, 使其能够按照既定的用途进行使用, 对于那些故意骗取国家财政支持的单位, 要给予严格的惩罚;在单位内部层次而言, 应当建立专门负责财政专项资金运行的部门, 来管理财政专项资金的运行情况, 并且对资金的运行绩效进行评价, 对于绩效较好的事业部门进行奖励, 对于那些使用较差的事业部门给予相应的惩罚。只有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进行全方位的管理才能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才不至于有限资源的浪费。

(三) 强化财政专项资金管事中、事后的监督和检察工作

专项资金的监督应该是全过程和多环节的, 如果只偏重事前监督, 而疏于事中和事后监督, 将会出现资金截流、挪用和私下交易的严重违法案件, 损害人民的切身利益。为此, 有关审计单位应该开展严格的全流程监督活动。一方面, 上级单位和审计部门应时刻监督下级政府的专项资金动向, 查看有关会计账簿以及文件资料等, 查阅各级财政部门下达财政专项资金的文件或拨款单, 掌握资金拨付情况, 是否存在截留、挤占、挪用等问题。实地查看项目组织实施情况, 对有关专项资金进点查看。主要了解项目建设进度、标准和质量以及项目运行管护等, 查看有关补贴资金是否及时足额发放到补贴对象。另一方面, 应加强对专项资金的补贴对象的核查。实地检查补贴对象的会计账簿和银行账户, 核查专项资金是否真实汇入补贴单位的银行账户, 补贴单位是否已经入账, 以确定相关部门是否截留和挪用资金。专项资金项目完成拨付后, 上级单位应组织相关人员实地走访, 重新审查补贴单位的资格条件, 确定是否符合政策规定, 走访补贴单位的生产和生活基地, 确定补贴单位是否从事了政策规定的活动。

(四) 删减资金设立部门, 减轻监督管理难度

基于化繁为简的原则, 对于那些不重要以及已经过时的资金设立部门应当及时取缔, 而对于那些具有相同或者类似功能资金设立部门, 也应当进行统一合并, 这样可以相应减少资金设立部门, 由功能统一的部门进行资金的管理和运用。相应地, 如果相关资金设立部门进行删减之后依旧存在, 此时就应当将一些重要的资金设立部门工作由财政部进行监督和管理, 而对于那些相对不重要的资金设立部门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可以交由国家其他部门进行管理, 这样可以相应减轻财政部各部门的工作压力。

四、结论

政府财政专项资金对于当前我国经济的支撑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然而, 该项资金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阻碍了其积极作用的发挥, 因此有必要对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 以达到预期的使用效益目标。

参考文献

[1]徐新.浅析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管理问题及措施[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5 (05) .

专项资金管理研究 篇9

一、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的背景及现状

(一) 推行绩效管理的背景

绩效管理也称为目标—效果导向管理, 是指根据财政效率原则及其方法论, 形成的以绩效目标为主的公共支出管理制度。绩效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 首先被运用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20世纪70年代后形成体系, 20世纪80年代后作为新公共管理被引入政府管理中。

政府引入绩效管理, 将公共财政支出与政府努力的目标挂钩起来, 旨在提高政府财政效益、提升服务质量、满足公众需要和响应公众问责等, 无疑将直接改善公共部门的服务。因此, 绩效管理应用于公共财政的活动是政府新公共治理的一个重要措施, 也将成为未来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高校财政专项资金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要内容之一, 推行绩效管理可以有效地保证财政资金支出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强化预算支出的责任和效率, 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和服务的不断改进。

(二) 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的现状

高校财政专项资金是指国家财政为改善高校办学条件而安排的除基本支出之外的一种专项资金。近年来, 一方面财政部对高校办学条件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高校财政专项的拨款金额和项目数量逐年上升;另一方面我国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 绩效管理理念淡薄, 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激励约束机制不够健全, 相关实施办法不够系统, 缺乏具体化和精细化, 预算绩效管理还没有跟上公共财政改革的步伐, 未能发挥切实有效的管理效用。

高校的财政专项资金作为公共财政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然成为财政绩效评价重点关注的内容。随着公共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 政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项目的范围将不断扩大, 数量不断增加。目前, 财政部要求纳入绩效目标管理的财政专项资金规模占本部门财政项目支出的20%以上。据了解, 今后绩效管理的范围将会覆盖到绝大部分的财政专项资金项目。按照财政部的要求, 要逐步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二、当前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的问题分析

通过笔者近年来的工作实践体悟和结合开展的部分调查, 从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绩效评价和结果反馈全过程管理上看, 与政府绩效管理的基本要求, 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环节:

(一) 预算编制环节

目前大多数高校对财政专项资金比较普遍存在“重分配、轻管理, 重支出、轻绩效”的现象。主要表现为预算编制时间的仓促, 直接导致了项目编制的前期调研论证不够深入, 立项依据不够充分, 预算编制不够细致, 项目编制缺乏整体性和前瞻性, 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不仅容易造成后期项目的实际执行中需要重新论证, 甚至出现更改项目内容的情况;也容易造成项目执行效率低下、难以达到预期效益等问题。同时, 项目库建设也尚不健全与完善, 缺乏信息化系统化管理, 也给日常项目管理顺利推进造成不良的影响。

(二) 预算执行环节

由于目前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尚处在起步阶段, 相关的管理制度还处在建立和健全的进程中, 缺乏对项目执行的约束力, 预算执行监管措施不力, 对项目执行中的跟踪监控、信息反馈、奖惩措施等方面没有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上项目前期论证不足, 各项目执行单位绩标管理意识淡薄, 导致财政专项资金的执行进度往往较为缓慢, 更改项目内容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三) 预算监督环节

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监督机制不仅包括项目建设过程的内部控制制度, 还应包括高校的内部审计制度。目前高校关于项目管理内部控制的管理制度还有待完善。高校的审计部门的主要业务是进行常规的财务审计, 侧重于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以及合规性进行审查, 对资金投入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审计研究不多, 也没有专门针对财政专项资金的项目绩效管理的内部审计。

(四) 绩效评价和结果反馈环节

目前高校财政专项绩效评价尚处于起步阶段, 多数高校对财政专项实行绩效评价也仅仅停留在为了完成财政部门布置的任务层面上, 绩效评价工作往往处于被动状态, 多数高校未出台相关的制度来指导绩效评价工作, 具体实施单位根本不清楚如何申报绩效目标以及评价指标。结果反馈环节更是薄弱, 往往是项目执行完毕就结束了, 无论项目执行的好坏, 是否达到预期的绩效目标, 项目执行单位很少针对项目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寻找原因, 提出改进意见并完善管理制度。使得项目绩效管理成为一纸空谈, 无法起到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作用。

三、完善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之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 笔者认为高校应当充分认识到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增强绩效管理意识, 培育绩效管理文化, 建立目标—效果导向的管理理念, 将绩效管理的理念渗透到项目管理的全过程, 使财政专项资金从“重分配”向“重管理”、“重绩效”转变, 从而提升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水平, 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 规范财政专项预算编制, 建立项目库加强项目前期论证工作

财政专项的预算编制工作是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的源头, 要想管理好专项资金就必须重视这项工作。必须出台相关制度严格规范财政专项的预算申报程序。应当开发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建立项目管理信息数据平台, 实现项目信息资源的共享, 增强项目信息数据对比分析能力, 提升绩效信息的质量, 以实现方便项目库管理, 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使财务工作更加公开透明, 建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还可以让各项目申报单位随时查询到本单位的项目情况, 如已审核未立项项目、已立项未执行完项目, 以及已执行完毕项目的情况, 以避免造成重复申报的现象。

加强项目前期论证工作。建立健全项目库的建设, 将项目库管理纳入常态管理, 建设三年短期项目库, 探索五年、十年中长期项目库建设。加强对项目绩效目标的论证, 将经过科学论证、通过学校审核的项目纳入项目库进行管理, 按照项目的轻重缓急进行排序, 加强日常的维护工作, 以便在需要申报专项时能随时对已经论证的项目进行筛选、上报。这样可以加强项目立项的科学性, 减少立项的盲目性, 保证了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的预算编制环节。

(二) 建立预算执行绩效考核机制, 完善绩效管理制度建设

项目执行环节是关系到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的关键环节, 应当建立预算执行绩效考核机制和项目执行奖惩制度, 出台管理办法明确项目负责人的责任。项目负责人应对项目的编制、申报、实施以及最后的绩效评价全过程负责。将项目完成后绩效评价的结果纳入项目负责人的年度考核指标当中, 对项目执行的好坏给予一定奖惩。根据绩效评价的结果, 对于项目执行较快并且绩效目标完成较好的项目单位和项目负责人给予一定的奖励, 对于项目执行缓慢或者执行结果严重偏离绩效目标的项目负责人给予相应的处罚, 并且应当追究项目单位和项目负责人的责任。以实现项目绩效管理工作更加有效, 提高项目执行的效率。

根据财政部的绩效管理规定, 结合高校的特点, 应尽快出台学校的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制度, 包括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办法、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以及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制度等, 制订系统和规范的绩效管理工作流程和操作细则, 使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保证财政专项按预期绩效目标顺利完成, 规范项目管理工作。

(三) 加强预算绩效监督, 构建内部审计监督机制

预算绩效监督是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的保障。财务部门和项目执行单位应以绩效目标为导向, 对绩效目标运行情况进行过程跟踪和督促检查, 纠偏扬长, 促进绩效目标的顺利完成。重点监督是否符合项目的申报文本内容和项目绩效目标, 发现项目支出偏离原定的绩效目标时, 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同时, 高校应当构建内部审计监督机制, 通过采取各项有效措施强化对资金的监管, 切实用好各项资金, 务必做到专款专用。为保证高校专项资金项目合理、有效的使用, 引入内部审计监督机制非常重要。

根据世界审计组织的解释, 绩效审计是对政府管理活动的经济性、资源使用的效率和达到的效果进行的审计。笔者认为,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是对项目的申报立项、资金流向、管理活动、制度动作、资金使用、效益产出等环节的全过程全方位的系统审计。在财政专项执行过程中, 审计部门应主动参与, 积极开展财政专项执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跟踪审计, 即从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编制开始, 到预算批准、预算执行和决算批准整个预算执行过程的审计, 包括财政预算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管理等预算执行全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随时发现、分析预算差异, 及时调整, 加强预算的事前控制、事中监督和事后评价审计。

加强高校专项资金内部审计工作, 关键是要强化高校内部控制与监督机制, 建议完善管理制度, 掌握相关规定, 切实做好内审工作;改进审计方法和审计手段, 发挥内审的过程控制功能;充分发挥内审特点和优势, 科学定位内审职能;进行风险导向审计, 充分发挥内审的预防功能;强化专项资金全过程监督意识, 实现内审“转型”。

(四) 完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建立结果反馈和应用制度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指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 运用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对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因此, 绩效目标以及绩效评价指标成为完善绩效评价体系的首要因素。

2013年, 财政部出台了《预算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框架》, 将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共性指标分为三级指标, 对项目的投入情况、执行过程、产出情况和项目效益均给出详细分类和解释。高校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不同类型项目的预算绩效评价个性指标体系, 例如可根据项目类型制定实验室建设项目、基本建设项目以及房屋修缮项目等不同类型项目的指标体系, 以提高项目绩效目标编制的可操作性。在制定过程中应该注意, 评价指标应当尽量细化, 指标值应当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在项目执行中注重相关参数的数据收集, 以便对项目进行更多的定量分析。

绩效评价应当由事后评价推广到事前评价和事中评价, 事前评价有利于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性;事中评价可以分析研究项目进展情况, 及时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事后评价则可以审查和评价项目支出成果是否符合目标要求。

应当建立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应用制度, 目前多数高校对评价结果未能重视, 绩效评价工作形同虚设。应当将绩效评价的结果及时反馈给项目执行单位, 并根据绩效评价的结果, 完善管理制度, 改进管理措施, 提高管理水平, 降低支出成本, 增强支出责任。将绩效评价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公开, 接受社会各方监督, 真正达到预算绩效管理的目的。

总之, 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工作仍处在起步阶段, 应当重视此项工作, 并将绩效管理的理念贯彻到每一项具体的工作全过程。要规范绩效管理, 今后应逐步建立健全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的各项制度, 同时还应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不断研究、不断完善, 特别是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绩效问责制度的建立等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 只有这样方能真正有效的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切实提升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预算司.中央部门预算编制指南[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2] .财政部.财政部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 (财预[2011]416号) .[Z]

[3] .财政部.财政部关于印发《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划 (2012-2015年) 》的通知 (财预[2012]396号) .[Z]

[4] .财政部.关于印发《预算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框架》的通知 (财预[2013]53号) .[Z]

专项资金管理研究 篇10

近些年来,伴随着国家财政收入的连年快速增加,财政部门安排的专项资金也水涨船高,同时资金的管理水平亦不断提高,有助于促进国家各项事业的快速稳定发展。然而从财政审计和监督的情况来看,财政专项资金的运作管理存在不少的问题,例如,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程度还不够高;管理的方法、手段和制度仍然存在很多缺陷等。比如,为了将财政专项资金转移到账外,私自增设“小金库”、“账外账”;一些地方政府受利益的驱动,虚报项目,使得项目又多又杂;私自扩大专项资金的申报额以防止多报少批;专项资金的使用绩效低下;挤占、挪用资金的现象屡见不鲜;资金监管不利等等。由于存在上述这些问题,使得财政专项资金的供求矛盾加剧,同时资金的使用效益也降低了,更重要的是制约了政府集中财力办大事、宏观调控财政资金的能力,从而对社会事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财政专项资金运作管理的加强,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它对于财政保障能力的提高,财政专项资金供需矛盾的缓解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云南省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专项资金立项、申报、审批、执行、监管等欠规范。长期以来,专项资金的有效性依赖于规范的资金管理办法。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专项资金的管理仍存在一定的漏洞。据统计,2012 年中央下达云南省438 个项目,其中,按相关要求确定管理办法的有258 个,占58.9%;省级管理模式与中央管理模式一致的有170 个,占38.8%;而105 个项目仍然缺少单独制定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占项目总数的24%。资金管理办法的缺失使得专项资金的使用缺乏制度保障,难以实施有效监管。

对于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是缺乏严格的审批制度作为保障使得事前立项依据不充分。专项资金分配过程中的不规范性和不公开性,导致外部信息获取的缺失,诸如人大监督等外部监督缺乏必要的监督信息。而在立项审批阶段,导致没有立项依据的项目纳入了专项资金范畴,比如,“菜篮子”产品生产项目,重点扶持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企业,但是缺乏相应的政策依据,外界容易理解成干扰市场的政府活动。

其次,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缺乏健全规范的监管机制。目前财政专项资金缺乏全程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监管机制,监管工作都比较分散,同时寄希望于政府内部的自查监督,由各级审计机构来审计同级部门的专项资金,效果可想而知。若上级对下级实施监督,由于项目资金的种类、数量、层级过多过长,监管难度较大。比如,中央实施文化大发展推进的“农家书屋”项目,涉及到中央、省级、地方各级政府以及街道社区,而资金属于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总体规划范畴,整个资金链的层级延伸过长,途中对接多个职能部门,监督难度大。

最后,事后缺乏相应的绩效评价及追踪问责问效机制。从现有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中看,资金考核办法和绩效评估机制单一,难以适应用途广泛、类别众多的专项事务,导致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管效力缺失,其宽泛、粗略的考核评价办法也难以对资金使用效益进行准确评估,同时加大了核查的难度,弱化了审计的意义,达不到对专项资金有效监管的目的。

2.不合理的专项配套拉大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目前,附加配套要求的专项资金仍然占有相当的比例。据统计,2012年中央下达云南省要求地方配套的指标文件数为228 件,占全部指标文件数的比重为36.19%,中央专项转移支付的1/3均需地方政府配套。

由于配套资金在配套率上没有考虑各地的财力差距,导致财力较好地区的政府有能力提供配套资金,从而更容易获得大量的财政专项资金,而欠发达地区因为缺乏配套资金而难以获取财政专项资金,即使勉强筹措到配套资金,也会使欠发达地区的财政平衡更加困难。其结果是财政专项资金不但不能有效发挥平衡地区之间财力差距的作用,反而一定程度上拉大了省际间的财力差异。

3.资金分配链条过长,使用效益低下。部分专项资金项目覆盖全部五级政府,申报从乡镇直到中央层层上传,资金审批及拨付则从中央到乡镇政府层层下达,到最终确定补助项目和金额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周期,影响资金的使用绩效。一笔专项资金在从下至上,再从上至下的多申请审批及款项拨付过程中,流程较为繁杂,信息在几级政府间的传递出现信息损失,同时很多时间和精力耗费在信息传递和研究协调方面,对资金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制约。据统计,2012 年由中央直接下达到县级的政府专款项目有167 项,占云南省收到中央专款总项的38.1%。其中更有中央下达到乡镇的专项资金;2012 年中央下达云南省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中央基建投资预算专项资金4 000 万元,相关项目的资金和信息经由中央、省级、地市级、县级、乡镇级、村级六层传递。

4.专项资金分配与预算脱节。实施部门预算制度,需要将部门的各种财政性资金、部门所属单位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编制,包括将专项资金纳入本级财政收支预算,以此保证现财政部门和人大对预算资金的监控与管理。然而,中央或省级政府对下级政府拨付专项资金是在年度执行中完成,而下级政府编制年初预算的时间是上一年的中后期。这样,下级政府无法准确知道下年度能够获得的专项资金的内容和数量,尤其是需要配套或存在缺口的财政专项资金,地方需要配套或弥补缺口的比例也不确定。因此,专项资金及配套要求不能合理地进入地方财政预算收支,使得地方收支预算与执行相去甚远,甚至导致地方政府没有资金弥补上级专项资金的配套或缺口,严重影响项目正常开展。

三、优化云南省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建议

1.项目的立项制度。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首要环节是项目立项预算编制,加强专项资金的预算管理,科学、规范地立项,是管好、用好财政专项资金的基础。首先各级政府部门要结合实际,在立项上,进一步明确财政扶持的重点、产业发展政策、社会发展目标,看是否存在重复投资;在项目申报过程中,按照部门分块组织上报、专家审核评定、领导集体确定的要求进行项目审批,以防止招投标过程中利用虚假项目、虚假合同套取财政专项资金。可以参照世界银行的做法,首先对项目的经济、财务、技术、组织机构和社会等五个方面进行可行性研究。然后对项目进行评估。内容包括经济评价、财务分析、技术评估和组织机构评估。项目评估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对项目本身的各个方面和项目前一阶段的准备工作进行全面细致的审查,并为今后项目执行和项目完成而进行的评价奠定基础。

2.项目的审批制度。围绕竞争性改革的各个环节,建立健全评审程序制度,确保改革程序规范、制度科学,是财政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借鉴广东省产业转移扶持资金竞争性分配改革的做法,此次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最后成功,并得到各媒体和各政府的高度关注,其重点是科学制订了竞争性分配中的评审办法和评审要点。制订了包括6 个一级指标、21 个二级指标与62 个三级指标在内的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一方面注重科学导向,另一方面又确保可操作性,从要件的具备程度、是否具有形成经济增长极的潜力、是否能形成新的增长点、产业链的延长性有多大、对区域发展的带动能力、当地政府科学发展的思路、对环境的生态保护措施以及申报单位在组织申报各环节中的能力体现等全方位地考察候选园区的软、硬件。

上一篇:地市级广播新闻报道下一篇:操作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