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人与自然的思想

2024-05-06

毛泽东人与自然的思想(精选十篇)

毛泽东人与自然的思想 篇1

关键词:人与自然,实践,启示

如何正确认识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是当今社会的一项重要课题, 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的标志。新中国成立以来, 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 毛泽东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为指导分析和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 形成了他的人与自然观。这些思想对我们今天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 必将产生重大指导与影响作用。

一、毛泽东人与自然思想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的人与自然思想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理论, 并深受西方影响, 尤其是达尔文与赫胥黎的进化论影响。纵观毛泽东全部著作, 毛泽东并没有对人与自然思想独立而系统、全面的阐述, 更多的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对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 但在其著作、书信等方面, 仍然可以看出散见于其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观点, 并随着实践的发展的而发展。

毛泽东人与自然思想可主要概括为以下四点:

(一) 人与自然关系根源上的自然性

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毛泽东说:“人最初是不能将自己同外界区别的, 是一个统一的宇宙观。随着人能制造较进步工具而有较进步生产, 人才能逐渐使自己区别于自然界。”[1]明确了人与自然之间既是相对统一的整体但又是相对区别的关系, 指出了人与自然相互区别, 同时, 强调了人是自然的产物, 不可能脱离自然而生存。毛泽东坚持彻底的唯物论, 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指出:“要说先天, 那末, 猴子是先天, 整个人的历史都是后天。”[2]正因为“人最初”在根源上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是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自身的, 从而产生了人类社会, 毛泽东认为, 人因此不仅可以认识自然, 还可以改造自然, 指出:“人们的认识, 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 对于社会方面, 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即由浅入深, 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3];还认为, 在任何情况下, 人类都要获得物质生产资料, 而获得物质生产资料的活动, 就是改造自然的过程。毛泽东时代, 广见于中国各地的修建水库、控制人口增长的实际活动以及保护环境等社会与经济建设观点的提出, 都鲜明的体现了毛泽东对人作为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能够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思想。而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最终过程, 是为了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不懂得从改造世界中去认识世界, 又从认识世界中去改造世界, 就不是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一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不懂得从改造中国中去认识中国, 又从认识中国中去改造中国, 就不是一个好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4]

(二) 人与自然关系本质上的实践性

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 “只有在劳动过程中, 人才能真正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才能成为真正的人。”劳动包括了人与自然之间所有的关系。“劳动是财富之父, 土地是财富之母”既反映了劳动与财富之间的关系, 又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毛泽东在解释人与自然的关系时, 特别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在著名的《实践论》中着重指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 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 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5]毛泽东认为, 人类在自然界从事实践活动是为了获得相对的自由, 为了获得自由就要克服和改造自然, 而在这一过程中能推动生产实践的就是自然科学知识。他说:“自然科学是人类争取自由的一种武装, 人们为着要在自然界里得到自由, 就要用自然科学来了解自然, 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 从自然里得到自由。”[6]这些论断都体现了毛泽东对自然科学的重视, 也论证了实践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三) 人与自然关系发展上的双重性

“人类同时是自然界和社会的奴隶, 又是它们的主人。”[7]这是毛泽东人与自然思想的核心。毛泽东的这一论述, 从主客体联系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出发, 强调指出:人与自然关系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 人具有“自然界和社会的奴隶…主人”的双重身份, 只有掌握了自然的规律才能成为自然的主人, 否则只能成为自然的奴隶;也即:人只有认识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才能实现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正如毛泽东所说:“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 要有一个过程。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的认识, 必须有一个过程。必须从实践出发, 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 从有较少的经验, 到有较多的经验, 从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 到逐步地克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从而获得自由, 在认识上出现一个飞跃, 到达自由王国。”[8]在毛泽东看来, 由于人受到科学技术和客观条件的制约, 使人不能完全的认识自然, 对自然规律认识的不完全, 所以是自然界的奴隶, 而“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人类社会、人类本身 (即人的身体) 都是永远认识不完全的。”[9]而随着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逐步加深, 可以掌握自然规律并加以运用, 能够预报自然灾害, 从而减少自然灾害的伤害从而成为自然的主人。毛泽东时代, 广见于中国各地的修建水库、控制人口增长的实际活动以及保护环境等社会与经济建设观点的提出, 都鲜明的体现了毛泽东强调要使人成为自然主人的这一思想。

(四) 人与自然关系目的上的自由性

自由是人与自然关系内在的自在 (自然) 与必然二者辩证关系的根本价值指向。从自然与必然的辩证关系来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 强调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去追求自由, 是毛泽东人与自然思想的根本价值指向。1965年, 在《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一文中谈及认识盲目性和自由的辩证关系时, 毛泽东指出:“对客观必然规律不认识而受它的支配, 使自己成为客观外界的奴隶, 直至现在以及将来, 乃至无穷, 都在所难免。要知道, 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 盲目的必然性往往是自由的祖宗。”[10]《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 毛泽东又进一步阐述了自由和必然的关系:“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只有在认识必然的基础上, 人们才有自由的活动。这是自由和必然的辩证规律。所谓必然, 就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性, 在没有认识它以前, 我们的行动总是不自觉的。”[11]这里不仅指出了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 实际上, 毛泽东在这里不仅指出了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 还强调了自由的价值在于人对于人与自然关系中内在的自在 (自然) 与必然二者辩证关系真正自觉的把握, 即:当人类认识了自然自在的客观规律并利用客观规律去指导和改造自然时, 行动就有了自由。而违背必然的“自由”, 不是真正的“自由”, 是盲动。这种盲动违反了自然规律, 必定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因而最终是不自由的。科学认识和正确掌握了必然, 人类才会在必然中自由行动, 这是真正的自由。庖丁只有正确认识和掌握了牛的生理结构, 解牛时才能“游刃有余”。所以, “人类的历史, 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12]

二、毛泽东人与自然观的启示

近代以来全球化的趋势逐步加深, 科学技术更是飞速发展, 这使得人类很容易从自然界获取资源, 自然成为人类征服与控制的对象, 致使粮食安全问题、荒漠化问题、能源危机、气候变暖、资源短缺等问题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而我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的经济快速发展模式已不能继续下去了, 人们开始认识到“现代社会如同置身于朝向四方急驰狂奔的不可驾驭的力量之中, 而不像处于被小心翼翼控制并熟练驾驶的小车之中。”[13]因此, 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拷问成为当今的一大时代课题。毛泽东的人与自然思想, 对于今天我们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首先, 在人与自然关系上, 要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出发去尊重自然, 要在认知和把握自然地基础上合理的对待自然。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 “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 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 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14]过去一个时期内, 对“只要有了人, 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创造”思想的片面理解, 导致了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一味强调人定胜天的思想, 并以此为主导, 不顾自然规律一味的开荒造田, 移河改道等, 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割裂和对立。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出发, 在于实现人与自然的互补与协调, 使人能够不受利益干扰、改变和改造自然, 而这种态度并不是以人类为中心, 而是通过人与自然的互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观。

其次, 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依然依赖于自然而存在, 所以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又要尊重客观规律。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 以“自然界和社会的奴隶…主人”双重身份作为主体的当代中国人, 要把握“向自然开战”的“度”, 对自然的索取必须合理的控制在自然界所能承受的范围内。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者, 毛泽东的人与自然思想, 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上, 继承毛泽东人与自然的思想, 继续毛泽东开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 总结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科学的认识, 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思想, 鲜明提出“让透支的资源环境逐步休养生息”这一论断, 赋予了毛泽东人与自然思想新的时代内涵。

第三, 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实践中, 要始终坚定的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毛泽东将中国实际与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相结合, 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提出了以实践为基础, 客观地认识自然规律、科学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由地把握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过程等重要观点, 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基础, 为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提供了宝贵的思想理论资源和重大的指导及借鉴作用,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实现中国梦, 建设美丽中国必须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以毛泽东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为依托, 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为指引, 深入扎实的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2]《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 1996版.82.83.

[3][5]《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M].实践论.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第121.120.

[4]《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自由是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第485页.

[6]《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 1996版.269页.

[7][9][10]《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第846页.

[8][11]《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824-826 833.《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人民出版社, 1996版.第118页.

[12]《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人类得不断总结经验>.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845页.

[13][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 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第47页.

毛泽东人与自然的思想 篇2

当今社会,战争已渐渐从我们的记忆中淡化,和平与发展成为了我们这个世代的主题,人们已经习惯于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遨游。对此,人们不仅要问,毛泽东军事思想还有其指导作用吗?答案是肯定的。尤其是对中小弱势企业来说,更具有其指导作用。俗话说:商场如战场,商战是不流血的战争。其斗智斗勇,其残酷程度并不亚于战争。

让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当今社会中小企业的竞争力状况。与国际大企业相比有以下几个明显的弱势:一是资金少很多;二是品牌力量小,市场占有率低;三是技术水平低,无优势可言;四是管理水平较低;等等。从而导致了中小企业在市场上与大企业的竞争中总是处于弱势地位,大部分只有拣些大企业的“剩饭”来吃。而一名有志于干一番事业的企业家是不甘于这咱现状的。哪么在这种情况下、在这种环境中,作为中小企业的当家人该如何来领导企业,去与哪些大企业大公司同场竞技呢?

毛泽东军事思想就为这些中小企业家提供了指导思想和方法。譬如说:学过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人都知道。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这是毛泽东为中国革命战争提出的一个最基本的作战指导思想;也是我军从弱到强,战胜敌军取得最后胜利的关键手段。而歼灭战是其基本方针,集中优势兵力,拣弱的打是其内在精神所在。在战争年代,它指导我们打胜仗;在和平年代,它也能为我们广大的企业家提供指导。

针对现代中小企业的特点,结合现今市场环境形势,运用毛泽东集中优势兵力,拣弱的打的军事思想,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在战争中,兵力是决胜的资本,是战斗力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在市场经济中,资金、技术、品牌就是竞争的主要组成部分。毛泽东集中优势兵力,造成我军在某一局部地区的兵力优势地位,从而击溃这一局部之敌并进而歼灭之。而在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不也可以充分集中有限的资金于某一方面,造成在这一局部的优势地位,也使企业在这一领域或这一地区的竞争力占优势地位,从而使企业发展赢利。

第二,毛泽东这一军事思想的另一引中含义在于,世界军事史上从而没有以弱胜强的事,弱是不可能战胜强的,但有以少胜多的事,少不等弱,多也不等于就强,所以可以以少胜多,而不能以弱胜强。在商业竞争中,同样也没有弱能胜强的事。这里讲的强弱是一种综合实力、综合竞争力,不是资金或技术的简单叠加,它包含有很多因素在内,弱小的公司可能因为有一名卓越的领导人而使企业抓住机遇而从弱变强,在与其他公司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同样现在强大的公司也可能性因领导人的无能或错误的决定丢失强势地位,从而在竞争中败北,所以说,在市场竞争中,强弱是一个综合概念,也是一个动态概念。不是资金、技术的简单叠加。而且强弱也是可以相互转变的。灵活的把握强弱相关因素和规律,采取本企业可行的转变方法,使本企业由弱较强,这也能从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中找到理论的渊源。

第三,集中优势兵力,拣弱的打,打歼灭战,哪些敌人是真正的弱敌,不是凭空说的,是要经过大量的情报侦察,分析综合的。战争中敌我之间的虚虚实实,有时你认为它是劲旅,它却不堪一击,毫无斗志。你认为它是弱敌,它地能在优秀指挥员的率领下,战无不胜。从而在战争中你在什么地方能集中优势兵力,这个优势是相对于敌的弱势来说的,什么的敌人是弱敌,各地各时都是不同的,也时刻都在变化之中,从而毛泽东又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才是科学合理的态度。同样,对于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企业来说,难道就没有借鉴意义吗?对于企业家们创业,制度发展战略、发展方向难道没有指导作用吗?

自然,思想回归的旅程 篇3

回归本源 唤回自然

正如无印良品等越朴素越自然的品牌时下正在享受着人们的热捧,广东中烟也深谙此理。因此,在2011年时,广东中烟以“自然”为理念,在前三代技术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建成了第四代技术平台,“邮喜”便是第四代技术平台的代表产物。若说前三代技术平台使双喜品牌的规模扩大了,那么第四代平台将是双喜品牌实现高端化而打出的又一张王牌。

那么,究竟第四代平台与前三代平台有何区别呢?据了解,第四代平台是“无添加”平台,追求的是一种最自然的状态,包装上采用环保材料,口味上也从之前的浓香型向一种自然的香韵回归。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太快,在充满竞争和压力的大环境下,香烟的功能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人们不再需要香烟来时刻帮助自己绷着那根原本就不松懈的神经,而是希望能在一支烟的时间里短暂地放松、放空自己,这种想法尤其突出地在一些社会精英、高端人群中表现出来。这就应对了第四代平台针对高端人士所要表达的理念:一支烟的工夫,让你回归大自然。

小细节触动人心

研发的旅途注定充满艰辛,在第四代技术平台的构建上,广东中烟技术中心的研发人员总是能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来思考问题、研发产品,从小入微,用每一个细节的设计来打动消费者,那么所有的艰辛也都将化作欣慰。可以说第四代技术平台是前三代平台的升华,它是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心理等六个维度来着力打造的。

所谓的视觉即体现在烟盒的包装设计上。而听觉则周全地考虑到了广东是一个方言较多的地区,因此在产品名称上必须过四大语言关:普通话、粤语、客家话、潮汕话。就拿近期新推出的“邮喜”来说,“邮喜”谐音“有喜”,并且在以上四种方言中都是普通话中“有喜”的含义,且一个“邮”字既有“传递”之意,也别有一番复古的味道。味觉和嗅觉也都和从前有着很大的不同,从浓香回归自然之香,自然是符合当下人们口味的。再说触觉,此次“邮喜”包装颠覆了以往普通香烟的外形,变成了扁平式的更符合人体工学、更易于手持以及携带的形状,确实是为消费者考虑了许多。

俗话说,想要抓住男人的心,先要抓住男人的胃。话糙理不糙,同样的,一款产品想要抓住消费者的心,就得投其所好。对于消费者的心理,广东中烟的研发人员似乎总是把握得那么准确。在当下,人们想要在偌大的花花世界中寻找片刻安宁似乎已经不是那么容易了,因此当他们在消费时,总是想在那些产品上寻找释放的出口。“邮喜”便是这样一款产品,不论是从外观还是其吸食口味,都能不费丝毫力气地给人带来一种返璞归真的享受。

奋斗出来的技术平台

正如所有事物的发展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广东中烟也有着自己的奋斗史。在广东中烟成立之初,技术资源上并不具备优势,研发人员、技术装备、科研成果等方面与行业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而且广东地处改革前沿,卷烟市场一直处于充分开放、激烈竞争的环境中,长期以来本地烟叶生产规模较小,原料供给能力不足,对广东卷烟工业的做大做强带来了严峻挑战。

通过不断的努力与奋斗,广东中烟形成了自己的产品技术平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技术路径,形成了一种与品牌发展方式相匹配的技术模式,将技术优势转化成产品优势和市场优势。最早,以传统双喜为代表的产品系列形成了第一代“高香”技术平台,造就了双喜区域性强势品牌的地位;而为了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的变化,广东中烟又构建了第二代“醇香”技术平台,并且以经典醇香和经典1906为代表的经典系列产品,逐步由华南向华东、华北、东北挺进,奠定了双喜向全国性大品牌进军的坚实基础;紧接着,在2007年,双喜跨入了第三代“低焦油、低危害、高香气、高品质”技术平台的建设阶段。经过三年的精心打造,风格特色鲜明的系列产品展现在消费者面前,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消费体验。

然而,有发展便会有挑战,就在不断做大规模的同时,如何进一步提升结构、实现高端突破是摆在广东中烟面前亟待解决的又一个新的课题。由此,第四代“无添加”技术平台在2011年应运而生。这是技术的创新,更是由于广东中烟抓住了每个时期人们的消费观念,顺应市场潮流而奋斗得来的。

如果说第四代技术平台最核心的理念犹如中国水墨画上的留白,给人安静,给人遐想,给人一种空灵的、回归自然的美,那么广东中烟的研发过程便更像是一场带人回归自然的思想旅程。

浅谈毛泽东的自然辩证法思想 篇4

关键词:毛泽东,自然辩证法,实践,毛泽东思想

自然辩证法是学习马克思理论的基础学科, 作为基础学科, 它涉及到许多领域, 作为中共党史专业的研究生, 深入学习自然辩证法, 可以帮助我们更加专研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尤其是毛泽东的哲学思想。我们知道, 自然辩证法处于自然科学与辩证唯物主义的中介地位, 是一门独立的哲学学科。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 是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 自建国以后, 自然辩证法在哲学领域和自然科学领域, 得到广泛的学习和传播。尤其重要的是, 毛泽东的哲学著作《实践论》和《矛盾论》, 让中国社会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935年到1945年, 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最重要的时期。毛泽东思想在这个特殊的时期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延安整风运动使党的领导机关、广大干部和党员进一步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方向, 加强了全党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的团结统一, 是一次普遍的深刻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运动, 完善提高了思想路线的正确性, 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整风思想运动期间, 毛泽东撰写了大量关于中国革命的著作, 主要有:《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战争与战略问题》、《论联合政府》、《〈共产党人〉发刊词》、《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这些著作对于中国革命起到了重要的理论作用, 在思想上鼓舞了全党, 找到了中国革命的特殊发展规律, 科学的总结了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延安整风运动期间, 毛泽东思想达到了成熟时期。

所谓“实践”, 毛泽东做出了科学的阐述:人的社会实践, 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 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 阶级斗争, 政治生活, 科学和艺术的活动, 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因此, 人的认识, 在物质生活以外, 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 (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 , 在各种不同程度上, 知道人和人的各种关系。其中, 尤以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 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在阶级社会中, 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 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什么是实践?马克思把实践看作“人的感性活动”, 毛泽东继承并进一步进行了阐述, 认为实践就是“做或行动”, 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是人类自觉的能动性的表现。实践是人的一种活动, 人在活动中, 首先有思想指导, 然后通过身体四肢等动作, 或借助于工具, 作用于物质世界。因此, 实践中既有主观性, 又有客观性。

毛泽东不仅看到了实践的客观性、能动性, 而且进一步指出了实践的社会性。他不仅将实践看作认识论的范畴, 而且首先看作历史唯物论范畴, 他强调指出, 实践总是在人们结成的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是社会的实践。劳动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旧唯物主义之所以不能了解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不能科学地解决认识论问题, 其原因就在于它离开人的社会性, 离开人的历史发展, 去观察认识问题, 它们不懂得实践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毛泽东认为, 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这种活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 有变革社会的活动 (在阶级社会里, 主要是阶级斗争) , 政治生活, 教育活动等等。“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

实践活动的形式虽然是多种多样的, 但不同的活动形式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是不同的。毛泽东认为, 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 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决定社会生活的三项基本活动, 他称之为伟大的三大革命实践。其中, 毛泽东把生产活动看作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我们通常讲投身于实践, 主要指投身于三大实践, 并且首先是指投身于生产斗争实践。

学习毛泽东的自然辩证法思想, 要结合毛泽东思想和自然辩证法, 本学期的自然辩证法课程, 在一定程度上让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中共党史的建党历程, 党的历史, 党的现在都离不开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自然辨证法指导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我们在党的带领下, 科学的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参考文献

[1]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7[1]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7

[2]冉昌光, 社会主义时期的毛泽东哲学思想[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1[2]冉昌光, 社会主义时期的毛泽东哲学思想[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1

[3]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 (合订本)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4[3]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 (合订本)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4

论毛泽东的思想精髓 篇5

关键字:实事求是 毛泽东军事思想 精髓 理论意义 现实意义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证明,我们什么时候坚持了实事求是,我们的事业就会取得巨大进步,什么时候偏离了实事求是我们的事业就会受到挫折和失败。深刻理解毛泽东军事思想精髓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在军队和国防建设中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摘要〕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华,是中国 共产党和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思想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概括,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石。

一、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

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毛泽东牢牢的把握住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提出并阐释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去探索。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的行为指导。” 1977年5月到9月期间,邓小平明确的提出了“精髓”的概念,他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

二、实事求是即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

(一)实事求是的思想体现于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

第一,实事求是的思想首先体现为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的一种科学态度。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与党内盛行的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左倾和右倾错误思想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他明确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要“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 在这种科学态度的指引下,毛泽东将马列主义理论活学活用,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等著名论断,他注意利用一切间隙开展社会调查、察看战场地形、客观分析敌我矛盾,不教条,不盲从,养成了实事求是求真唯实的作风,写出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一系列调查文章,准确地把握分析中国的国情和革命战争的形势,及时的调整军事战略策略,对于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抗日战争的持久战略、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等重要军事理论思想的形成,确保不同革命时期各个战争、战役和战斗的胜利,发挥了关键作用。

第二,实事求是的思想体现为科学的战争认识论与方法论以及灵活的战略战术原则。在毛泽东的军事理论著作里随处都可以发现实事求是思想闪耀的光芒。一是,重“实事”二字,准确地把握当时的国情和敌我双方态势。早在1939年12月毛泽东就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所以毛泽东一直把宏观上认识和把握国情了解敌我双方态势作为革命战争中制定军事战略和方针路线政策的首要问题来抓。正如他在《毛泽东选集》的第1卷第1篇文章《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的第1句就劈头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思想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持久战略的就是在其对国情敌情客观分析和准确判断的基础上而形成的。同时毛泽东在微观上也极度关注对战争、战役和战斗矛盾的分析和把握,他主张“总以打胜仗为原则”、“不打无把握之仗”、“慎重初战”的原则,提出了“将创造战场的任务当作战略任务”的著名论断,主张战争战斗开始之初要综合分析敌对双方军队的军事思想、作战意图、作战编成、作战形式和作战手段,“主张选择地形,布置战场,利用我方手中掌握的地利条件,配合其他有利条件,以达到以我们的劣势去歼灭优势的敌人”,逐步形成了成熟的“诱敌深入”、“积极防御”的战略战术原则。二是,重“求”字,积极探索战争规律和战争指导规律。毛泽东不但强调了战争规律的客观性和可知性,而且积极地从实事求是的角度说明了认识战争规律的全过程和方法,他认为对战争规律的认识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指挥员使用一切可能的和必要的侦察手段,将侦察得来的敌方情况的各种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然后将自己的情况加上去,研究双方的对比和相互的关系,因而构成判断,定下决心,做出计划”,第二阶段即变主观形态的军事计划为战争行动的过程,即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到理论的往复过程。在认识战争规律的方法上,毛泽东提出了“用客观的观点认识战争”、“用全面的观点去认识战争”、“着眼其特点和着眼其发展” 的方法,在把握全局的基础上主张注意抓“有关全局的重要关节”。三是,重“是”字,坚持从实践中检验和发展战争规律和战争指导规律。毛泽东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通过战争来学习战争”,他善于从战争实践中认真总结战争中的规律性的东西,制定了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原则。在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中,在毛泽东的军事思想理论体系的发展中,几乎处处都可以找到唯物辩证法的踪迹,从其对战略形势判断、战略时机把握、战争形式转换等纷繁复杂的战争矛盾的正确把握处理中我们足可以看出毛泽东对战争规律认识的程度,他将战争理论与战争实践达到完美统一。

(二)实事求是的思想贯穿于整个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过程之中。

毛泽东认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而“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核心问题”,所以实践是检验实事求是的正确性最有力的证据。在中国革命建设的各个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同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达到了理论与实践完美的结合。

首先,实事求是思想贯穿于中国革命各个时期。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根据国内革命形势、阶级状况和敌我力量对比,坚决抵制住“城市中心论”错误路线,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建立和发展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使革命队伍在敌人疯狂的镇压围剿之下不断发展壮大;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客观分析了中国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特点,根据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的特点,提出并实行持久战略,同时将游击战争也提到战略的高度。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通过战争形势的发展和敌我力量对比的分析,采取了直接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独特方式,缩短了解放战争的进程。新中国成立后,在国防建设问题上,基于对战争与和平的准确把握,毛泽东根据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国防建设指导思想,分别提出了“新的世界大战是能够制止的”、“存在着战争可以避免和不可以避免这样两种可能性” 和“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指导思想。另外,在不同的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和土地革命政策都采取了灵活机动的策略,最大限度的团结和发动各个

阶级的力量反对敌人,有力的保证了革命的胜利。

其次,实事求是思想贯穿于战争、战役和战斗之中。在土地革命时期,在敌我力量对比十分悬殊的情况下,面对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毛泽东等领导的中央红军灵活的采用避敌主力、诱敌深入和集中优势兵力、先打弱敌、各个歼灭的积极防御的作战方针,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多次“进剿”和四次“围剿”的胜利,使革命队伍不断壮大,作战形式也由游击战向运动战转变。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客观分析研究战争每一要素的基础上,提出并形成了持久战略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联合国民党发动一切力量进行抗日,同时将作战形式由运动战又转成游击战,并将游击战提到战略的高度。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撕毁协议,国共矛盾激化,内战又全面爆发,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猖狂进攻和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将作战形式由游击战又转回到以运动战为主,多种形式向配合,实行“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而不是保守地方为主” 的诱敌深入战略方针,集中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同时提出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我军也很快转入战略进攻,开始了外线的进攻,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逐渐打破了敌人的全面防御后,采取“打前所未有的歼灭战” 的战略方针,通过三大战役的战略决战而取得了解放战争决定性胜利。对每一次战役和战斗,我党的军事将领都形成了战前分析敌我力量对比、察看地形和战后无论胜败总结的制度。同时党中央也为实地作战指挥的将领提供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作风,如在辽沈战役中,1948年4月到10月,毛泽东与林彪在到底进攻长春和进攻锦州问题上发生分歧,期间双方各执电报达百余份,他们各持己见,各行己见,毛泽东有指示,有批评,有告诫,但绝无强迫命令他指示:“你们如果不同意这些指示,则望你们提出反驳”。最后经过反复权衡林彪才下了决心攻打锦州,奠定了辽沈战役的胜局。

第三,实事求是奠定了理论创新的哲学基础和思想基础。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新的实践需要新的理论来指导,实事求是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路线的概括和总结,它内在地要求不断的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探索真理、发展真理。如果不进行理论创新,我们就不能紧跟时代和形式发展的潮流,也就不可能沿着马克思主义指引的方向向前发展。实事求是在思想上首先表现为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态度。正是因为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唯实的态度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巨大勇气,我们党才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紧密结合,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的理论创新,才有了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和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

(二)现实意义:

第一,实事求是是军队和国防建设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新时期军队和国防建设必须要坚持和遵循的基本原则。我们军队和国防建设在制定战略方针和规划时,必须要坚持从时代和国际形势出发,从我国国情出发,从军队建设的自身实际出发,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这个原则。

第二,实事求是为抵制“左倾”和“右倾”思想路线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我们党和军队在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上的几次“左倾”和“右倾”错误思想路线酿成了惨重的教训。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新中国的成立,中国革命经历了多次大起大落,建国前毛泽东在总结革命成败的经验时就指出“一切大的政治错误没有不是

离开辩证唯物论的”,他们之所以犯了“左倾”、“右倾”或者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的错误,主要是因为没有真正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国情、军情的认识把握不清,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践隔离开来,所以才给革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血的教训说明了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实事求是这一原则。党和军队建设的成功实践也同时表明,只有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我们才可以抵制军事思想中形形色色的错误观点和思潮的影响,才会避免犯左的或者右的错误,我们的革命和事业才会取得成功。

第三,实事求是为新时代军事变革和军事理论创新指明了方向。二战以后世界战争形势风云变换,特别是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以后,军事变革成为世界各国军事发展的主旋律,自2003年以来各国的军事变革均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能正确的观察思考战争与和平、军事斗争与军事建设问题,才能制定一套科学的军事理论,才能不落后挨打。当前的国际军事变革的形势决定了我们新时期军队和国防建设工作努力的方向,我们必须适应高技术条件下的军队建设、军事变革、军事斗争的重大变革,积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规律。

第四,实事求是为继承和发扬部队优良传统树立了典范。我军在长期的建设和发展中形成了一整套的优良传统,集中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根本性质,反映了我军政治工作的本质特点和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长远的指导意义,但在这些传统却在逐渐地被忽视和冷落。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于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官兵的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而有些老的传统就显得相对过时了,部队思想工作的极度弱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不同阶段的发展理论上的科学态度给我们树立了典范,在对待部队优良传统必须也要坚持实事求是态度,即要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革创新相统一,强化精神支柱与运用物质利益相统一,要以纪治军与依法治军相统一。

参考书目:

1、毛泽东选集

2、毛泽东文选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4、列宁选集

5、邓小平选集

6、毛泽东传

7、毛泽东军事思想教程

8、毛泽东军事文集

9、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简编

10、毛泽东哲学批注集

11、毛泽东著作选读

12、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100例

13、毛泽东军事思想原理

毛泽东人与自然的思想 篇6

当前经济飞速发展,许多设计新名词层出不穷。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已经给我们现代设计以启迪与铺垫,老子揭示的自然乃万物之本,一切事物规律的源泉的观点均在现代化产品设计中略有体现,因此,从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中提取一部分观点作为佐证,浅谈现代化产品设计中的“自然”之美。

关键词:古代;造物;自然;现代产品

一、 “道法自然”的设计之情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这是道家思想的核心,主张回归自然、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早提出造物中应遵循“自然”的老子认为,道是自然乃宇宙的根本、一切事物规律的源泉,揭示着世界万物的本性与规律,而在传统造物中的体现一方面呈现出对自然材料特性的顺应之美,如我国享誉全球的明代家具,不仅在材料上选用拥有丰富的表面纹理及光泽的天然硬木,并在制作工艺上也尽量保持原始木材的特性,在修饰上充分展现木材本身的质感与自然之美,在装饰上适度、繁简相宜,充分展示出明式家具所独有的朴素与清秀。另一方面,是对自然规律的遵循之美,同样是明代家具,工匠们在造型设计中常选择直线或形式简单的曲线。如圈椅,略带弧度的曲线椅背正好贴合人的脊柱、流畅的曲线连接着椅头与扶手让人得到视觉上的舒展也体现出中国“天圆地方”的传统思想。而在制作工艺中不使用钉和胶“榫卯结构”,使木材通过凹凸形式相互咬合,相互结合,相互支撑的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结构。最后,道法自然也在传统造物活动中体现在人们在对自然形态、自然寓意中的提炼与升华。如在唐代反复出现在磁盘与瓷瓶中的牡丹、莲花,不仅图案形式体现自然之美也包含人们对富贵吉祥平安的美好愿望;又如明清四足家具中广泛使用的马蹄腿既符合优美的造型艺术特点又流露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以自然之美出发的“道法自然”的美学思想不仅从哲学的角度上揭示了艺术创作的源泉、规律与原理,也在传统的造物中作为指导思想创作于实践,留下了烙印,并深深的影响着后人。

二、现代化产品设计中的自然之美

(一)源于自然的“仿生设计”

老子的“道法自然”在中国传统造物思想中体现出对自然美的形式或自然规律的描摹。在现代的产品设计中,设计师可以在大自然中获得最丰富的信息与灵感。不管是对自然形态的模拟或是对自然规律的效仿,都在一定程度上让产品赋予了生机与活力,我们称为“仿生设计”。如我看到过这样一个百叶窗的拉绳的设计,将百叶窗的拉绳设计成一个个硬币大小的水滴形状珠子串在一起,水滴形相对于无指向性的圆形给人向下坠的自然感受,捏在手上又直白的给人以向下拉的心理暗示,这种将自然经验复制在产品设计中如此的实用且巧妙。由此可见,自然确实有时候能够提供一些灵感,这种遵循自然、崇尚自然的规律与法则让许多问题从自然中获取点子,用仿生设计的方式方法设计出更好更有趣的产品。

(二)自然情感的共鸣“趣味化设计”

不同于古代人们在器物造型上模拟自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现代人们的生活由于科技的进步变得史无前例的方便、快捷,但随之而来的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进入了一个孤寂、焦躁的亚健康心理状态。仅仅方便人类生产生活的产品显然不能满足现代人的欲求,产品也成为用户情感的依托物,设计者必须适应这样的变化,研究消费心理,深挖消费者的隐形需求,在设计中寻求自然的情感共鸣,体现出独特的性情和志趣。当产品能与用户达到这种自然的情感共鸣,那无疑是在精神领域得到了升华。

(三)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设计”

古人认为,人在自然界中生存,其生产、生活、情感都应该属于自然的一部分,必须服从大自然并保持一种稳定的联系。人们为了更舒适的生活已经在经济提升上牺牲了太多的自然代价。因此当今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社会永远不会过时的话题,在此反观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已辞世千年的古人似乎有着预示古今的前瞻力。“崇尚自然、尊重材料的质地”在现如今看了是最为时尚的话题。对自然保护、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最大化其使用功能不仅是目前消费者关注的话题,也是设计师必须通过设计去倡导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如今环保设计的3R原则(Reduce,Reuse,Recycle)已成为国际公认的设计标准,致力于在设计的建构阶段就将对自然的伤害减到最小,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目的。

(四)符合自然规律的“超人机交互设计”

战国时期的《冬官考工记》中有一段关于器物设计的文字,“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同样是“道法自然”的另一种诠释。这种崇尚自然,质朴,纯真的美学思想正是当今最流行的设计词语——超人机交互,通过对物与人的研究,设计最适合人的舒适度与机器使用性能的产品,体现出对人的关怀,对物的利用最大化,把人与物的交流延续到人与物与环境的互动。在设计中更多的站在使用者的立场,提高产品的易用性,可用性。让消费者在使用中与产品互动与环境互动,并在其中获得乐趣。

三、结语

老子“道法自然”的美学思想,被认为是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源泉。他不仅影响着后人的审美观、艺术观。这种辩证的美学思维也同样影响着后人的艺术思维与艺术表达,为现代产品设计的情感价值提供了一个强有力且坚实的佐证。

【参考文献】

[[1]戴吾三.考工记图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

[2]杨先艺.设计艺术史[M].武汉:华中大学出版社, 2006

[3]朱光潜.朱光潜谈美[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6

毛泽东人与自然的思想 篇7

关键词:毛泽东,战略思想,思想政治教育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 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 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

一、毛泽东同志战略思想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1. 毛泽东同志的战略思想

毛泽东同志的战略思想代表了一个时代, 体现了第一代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 浓缩了战略决策科学的精华。其凭借丰富的内容构成了毛泽东同志战略思想完整的科学体系, 体现了毛泽东战略思想的特点, 成为了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最终成为了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

⑴战略思想的内涵。毛泽东同志的战略思想是其决策思想和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灵魂和精髓是实事求是, 有的放矢;前提和基础是深入实际, 调查研究;根本出发点是一切为了人民, 一切依靠人民;着眼点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实现党的任务;根本方法是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指导原则是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指导方针是统筹兼顾, 适当安排;战略艺术是突出中心, 带动全面。

⑵战略思想的主体。毛泽东战略思想的主体体现在其思想内涵中, 同时密切配合中国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实际, 诞生并不断发展壮大的对象和主体。作为战略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即一切为了人民, 一切依靠人民, 不难看出广大人民已经成为了毛泽东战略思想的主体,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也指出看战略思想的主体即人民群众。

⑶战略思想的目的、意义。毛泽东同志的战略思想开创了当代公共行政决策的先河, 实现了各项工作制度化、理论化、系统化, 指引了公共决策创新的根本方向, 为此后公共行政决策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具有划时代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毛泽东同志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毛泽东同志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广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政治理想、政治态度和政治要求。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建立的新中国国家政权属于广大劳动人民, 并由人民选派代表来组织和管理国家。由于生存在由乱到治的现实社会背景下, 毛泽东在其毕生的政治论著中都认为:要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政治理想, 只有对中国社会进行彻底改造, 使人们完成内在精神与外在物质的统一, 理想社会才能屹立于现实社会之中。正是基于此, 毛泽东的政治思想给人以鲜明的斗争印象。由此, 其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相关活动也是围绕斗争展开, 与其战略决策思想相辅相成。

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毛泽东的政治思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壮大, 并反过来指导实践。在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中, 时时处处体现着政治思想的光芒。毛泽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多层次、多角度的, 可以说涵盖了政治、文化、决策等各个方面, 甚至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无一不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魅力。

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来讲, 其研究对象本身就是人们, 作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也就是广大人民群众。涉及到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活动, 整合社会资源, 实现优化配置。

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意义。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能够实现广大人民思想上的大融合、大统一, 有助于全社会进行资源配置, 将有限的资源集中起来, 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在一定层面也反映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基本问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是促进思想解放和言论自由, 人民群众能够根据自己需要, 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二是为生产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使全社会坚定思想, 共同发展进步。

二、毛泽东同志战略思想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1. 二者的区别

毛泽东同志的战略思想和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明显的区别, 主要在于:一是产生背景不同。毛泽东战略思想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基于开展各项斗争的前提下应运而生的, 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一直贯穿革命和建设时期始终的工作;二是表现方式不同。战略思想更多是在战争中体现, 决策的英明、果断, 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都是一直持续开展并贯彻施行的;三是理论内涵不同。战略思想更多出于军事理论角度, 思想政治教育则多来源于政治思想角度。

2. 二者的联系

毛泽东同志的战略思想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虽具有明显的区别, 同时也有着内在的联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特定的阶段包含战略决策活动,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毛泽东同志的战略思想;而战略思想的贯彻实施, 也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支持。通过开展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战争思维和斗争意识, 使全社会统一思想, 这对于各方面工作的开展都具有现实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不例外。

三、毛泽东同志战略思想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际效用

无论是毛泽东同志的战略思想, 还是其开展的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都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实际效果和功用。现简要阐述如下:

1. 巩固新生政权, 增强道德教育

毛泽东思想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中国成立初期诞生的, 具有特定的历史和时代背景。诚然不可否认其时代性, 但其同样具有着一以贯之的应用性, 甚至可以说在当今社会, 毛泽东战略思想和政治思想同样指引着我们的生产、生活。新中国诞生初期, 面对百废待兴的社会局面, 毛泽东同志的战略决策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无疑为巩固新生政权、增强道德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功效。

2. 维护祖国统一, 促进民族团结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对全社会范围内的统一思想、维护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对于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 只有实现了祖国统一、各民族大团结, 才能更好的推进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进步。

3. 奠定理论基础, 指导社会实践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 因此无论是毛泽东的战略思想, 还是政治思想都在理论层面为后续理论提供了基础和指引。在社会实践角度, 需要理论上的支撑, 而毛泽东思想也毫无疑问的在指导社会实践上做出了重大贡献。

四、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启示和意义

1. 启示

马克思曾明确指出, 个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共产主义者所向往的。以人为本, 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 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首先表现在毛泽东思想上, “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我们一定要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自觉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从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人手, 通过发展经济, 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2. 意义

毛泽东的政治思想恰如其政治价值一样是连续的、贯穿始终的。其中最主要的方法有“对实践调查的依赖”、“群众路线原则”、“以有效行动、调查和实验为导向”等等。这些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毛泽东关于政治的基本方法, 即使是在他之后的新的现代化时期仍然发挥着影响”。比如, 毛泽东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依赖于实践, 而邓小平恰恰“为毛泽东思想中实践的首要地位做了杰出的论证”, 并且, 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 政策的制定都是由实践上的考虑而非教条来决定的;再如, 毛泽东强调“以有效行动为导向”, 重视确立一定的中级目标来导引实践活动, 它对于毛泽东之后的政治即1957年之前的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改造所曾具有的同样的功能;又如, 毛泽东坚持和强调“群众路线原则”, 而当今中国政治在现代化目标的导引下, 政权的政策同样“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群众的首创精神”。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M], 人民出版社, 1991年第2版。

[2]毛泽东著作选读 (上、下) [M], 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3]毛泽东思想基本著作选读[Z], 人民出版社, 2001年第1版。

论毛泽东的屯垦思想 篇8

毛泽东屯垦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继承中国传统的屯垦思想与实践, 在努力践行人民军队服务宗旨的基础上, 在解决革命与建设实际困难的实践中形成的。

(一) 毛泽东屯垦思想形成的历史渊源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许多远见的政治家或军事家从不同角度对屯垦思想进行阐述并力主统治者进行实践, 这些理论和实践是毛泽东屯垦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 命大将蒙恬修长城的同时, 大量移民以充实边关, 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加强对匈奴的有效防范, 这是屯垦思想和实践的萌芽。汉王朝历任统治者, 积极采纳晁错、桑弘羊等大臣及前线将士建议, 大力推行戍边军士就地屯田, 有效地经营了西域。在朱元璋等君臣大力主导下, 军屯在明疆域内迅速推广, 并作为基本国策延续到明亡。清代也视屯田为养兵裕国之本, 所以清初各地驻军一律屯田。熟读历史的毛泽东, 正是在承袭我国古代屯垦思想和实践的基础上, 提出了适应革命与建设发展需要的新屯垦思想, 以指导革命战争年代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屯垦实践。

(二) 毛泽东屯垦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毛泽东的屯垦思想是毛泽东在革命与建设不同时期, 在解决不同现实问题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土地革命时期, 各根据地已有的经济发展相当落后, 再加上敌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 生存极其艰难。正如毛泽东指出的, “边界党如不能对经济问题有一个适当的办法, 在敌人势力的稳定还有一个比较长的期间的条件下, 割据将要遇到很大的困难。这个经济问题的相当的解决, 实在值得每个党员注意。”[1]在这种情况下, 毛泽东创造性地继承了我国古代屯垦思想和实践, 赋予人民军队除了打仗之外的另一职能, 即筹款职能。延安时期, 毛泽东不仅要求军队参加生产, 还要求组织机关干部和广大的民众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 丰衣足食”的口号, 成为各根据地克服经济困难, 实现生产自给的努力目标。新中国成立之初, 为了满足工业化的需要, 也为了促进边疆地区的发展和实现民族的大融合, 毛泽东探索在内地和边疆不同的大规模垦殖模式, 引进农业技术, 改变农业生产方式, 以期引导我国农业早日实现现代化, 并在促进边疆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民族融合, 实现国家的稳定与统一。

(三) 毛泽东屯垦思想形成的精神动力

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是毛泽东屯垦思想的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与建设的整个过程中, 历来以降低人民群众的负担、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为主要目标。民主革命时期, 毛泽东要求部队“利用战斗和训练的间隙, 从事粮食和日用必需品的生产, 达到军队自给、半自给或部分自给之目的, 借以克服经济困难, 改善军队生活和减轻人民负担”。[2]王震领导的三五九旅, 开垦南泥湾, 成功完成了“生产和防卫”的双重任。新中国成立后, 毛泽东在内地和边疆地区通过国家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农垦企业, 发展农场和建设兵团, 进行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的垦荒。毛泽东在革命与建设的不同时期, 屯垦的模式和规模虽不尽相同, 但其根本目的都是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本着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目的而展开的, 党的宗旨成为毛泽东屯垦思想形成的精神动力。

毛泽东屯垦思想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的屯垦思想主要涉及屯垦用地、屯垦主体、屯垦模式等方面。

(一) 屯垦地来源及条件

进行大规模屯垦, 实现集体耕作, 需要大面积土地。在民主革命时期, 由于尚未实现土地公有化, 很多土地为私人占有, 因此, 建国前尤其是延安时期的屯垦, 以开垦大量的无主荒地为主, 如陕甘宁边区1940年开荒698989亩, 1943年增长到976224.5亩, “三年间军民垦地达两百万亩以上”。[3]建国后, 土地逐步实现国有化, 屯垦土地的来源为国有土地, 这些屯垦区主要集中在内地的河湖沿岸荒滩草地, 以及新疆、内蒙、东北、西南等边疆地区的荒山秃岭地带, 屯垦区往往人口稀少, 经济发展落后, 农业种植条件比较差。人民军队及广大垦荒群众, 斩荆披棘, 开荒造田, 经过艰苦的努力, 把一座座荒山, 一处处荒滩开辟为沃野良田。

(二) 屯垦主体

由于屯垦地人口稀少, 实现大规模屯垦的劳动力主要靠外来人口, 这些外来人口分为三种:

一是现役军人。在我国古代屯田史上, 以军屯为主,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与建建设时期的屯垦事业也以军屯为主, 军屯的主力是现役军人。1941年3月, 毛泽东派王震将军率领八路军120师359旅, 创建了第一个军垦农场延安南泥湾农场。1949年9月, 新疆和平解放,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团进驻新疆, 军需供应困难重重, 毛泽东决心在全军立即开展大生产运动。1950年1月21日新疆军区发布命令“全体军人, 一律参加劳动生产, 不得有任何人站在劳动生产之外”, 全疆部队“必须发动11万人到开垦种地的农业生产战线上去”。[4]新疆军区部队整编为国防军和生产军两大部分, 生产军约11万人担负起了屯垦戍边的任务。现役军人屯垦戍边, 担负着双重职能。

二是广大青壮年。延安时期, 除军队参与生产外, 党中央就号召广大机关学校在工作学习之余, 都参与到大生产运动中来, 所以学校师生成为当时开荒种地的又一主力, 他们虽未参与集体的大规模的垦荒工作, 但都程度不同地参加到小块土地的开垦与种植工作中来。1958年, 中央发出《关于动员青年前往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 根据这一决定, 从1958年~1961年, 内地青壮年到边疆及边疆国营农场工作的达148.5万人, 随迁家属亦达43.8万人左右。

三是大规模移民。新中国建立后, 除在边疆进行大规模的垦荒戍边外, 在内地的河湖滩地也创建了一大批的国营农场, 这些国营农场的劳动者有的以转业军人为主, 有的以移民主为。比如陕西在渭河沿岸建有多个国营农场, 其中草滩农场的劳动主力以当年三门峡库区的移民为主。

(三) 屯垦模式

毛泽东领导下党的屯垦事业, 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特殊情况, 创造性发展出了不同的屯垦模式。

一是军队农场模式。军队农场模式在战争年代往往是以军队成建制于部队驻地从事开荒种地, 以农业生产为主体, 重点解决战争年代所面临的军需特别是粮食补给问题;在和平年代, 则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 派部分军人专门进行农副渔等综合生产和经营, 以弥补军费不足。这种模式带有临时应急的特点, 缺乏持久的宏观规划, 所以往往随着问题的解决而被停止, 比如南泥湾垦荒即属这种情况。

二是建设兵团模式。建设兵团往往是在边疆军队驻地, 以大规模的屯垦为主, 从事多种经营, 实现边防军自给, 同时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建设兵团在加强边疆军事防务、进行边疆行政管理及经济开发和建设方面, 创造性地发展出了军政企合一的新型屯垦模式。这种模式在边疆的巩固、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即属这种模式。

三是国营农场模式。建国后, 在内地的河湖滩地也展开了大规模的垦荒。河滩地带的垦荒, 有一部分为军队农场转民用的国营农场;有一部分从一开始即为地方政府所有的民用国营农场。这些国营农场, 规模较小, 主要以转业军人、部分移民、上山下乡的知青或被划为右派的知识分子为主要劳动力, 进行农牧渔综合生产, 农工商综合经营。国营农场不仅成为当地政府的主要粮仓, 也探索了现代农业新的发展思路, 西安草滩农场即属这种模式。

四是开山造田模式。位于山西的大寨, 本为穷山恶水。建国后当地人开山造田, 绕山修建层层梯田。1964年毛泽东发出“农业学大寨”口号, 全国掀起“农业学大寨”高潮, 各地开始了大规模的开山造田、围湖造田、伐木造田、毁草造田, 这些造田运动基本动用当地民力。

毛泽东屯垦思想的历史意义

(一) 军事意义

首先, 为军队的生存和革命的成功提供了保障。毛泽东的屯垦实践, 源于革命战争年代艰苦斗争环境下物资极度匮乏的需要, 因此, 根据地的经济活动, 特别是屯垦实践, 首要地解决了军队的发展与生存问题, 解决了根据地党政机关和指战员的吃饭问题, 保障了军事斗争的胜利进行。其次, 增强了边防能力。我国地域广阔, 边界线绵延数万公里, 边关人口却非常稀少, 故边防压力很大。毛泽东创造性地借鉴我国古代守边的实践和理论, 通过在边境地区组建建设兵团等有效的屯垦模式, 不仅部分地实现了军队的自给, 而且使我国边境地区得到有效的开发, 也有效地充实了边境地区的人口, 从而有效地增强了我国的边防能力。第三, 有利于维护祖国的统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少数民族在历史上主要居住在边疆地区, 边疆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另外由于历史的原因加上近代帝国主义国家的挑拔, 存在着部分的民族分裂主义倾向。建国后, 毛泽东组织大规模边疆屯垦, 提高了少数民族居住区的生产水平, 改善了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条件, 使各民族混合杂居, 促进了民族融合, 维护了祖国统一。

(二) 经济意义

毛泽东的屯垦思想和实践, 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的新发展, 大大推动了屯垦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首先, 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大发展。中原黄河流域土地资源肥沃, 是中国农业文明的主要发源地, 也是人口集中区。中国封建王朝创造性发展的屯田模式, 其核心是中原人口带着农耕技术向边关渗透, 这不仅缓解了中原人口过分集中的压力, 也加快了少数民族农耕化的进程。但历史上的屯垦往往发生于战事频繁且军粮筹措困难时期, 一旦国家承平日久, 屯垦尤其是军屯往往会走向停止, 这直接导致我国边疆地区的农业发展呈现为间歇式的兴废更替。建国后, 毛泽东继承历史上的屯垦经验, 利用国家的实力, 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边疆屯垦, 使农业生产真正扩展到边疆地区, 使整个中国的农业经济得到前所未的大发展。

其次, 促进了屯垦地区经济的发展。我国地域广阔, 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很大, 各地历史上的发展程度也有所不同, 建国后在国家有计划的安排部署下, 大量屯垦区形成, 屯垦区经济社会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在大批屯垦区军民的努力下, 众多的荒原或丛林被改造成了一个个生机勃勃的农场。

(三) 精神意义

毛泽东屯垦思想和实践不仅发挥了重要的军事和经济作用, 还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生成新的民族精神。

首先, 中国传统政治强调仁政, 强调民本思想, 而毛泽东的屯垦思想, 正是基于以民为本的传统, 奉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力图发展屯垦区的经济, 提高和改善屯垦区群众的生活水平, 减轻屯垦区群众对驻军的经济负担。

其次,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 是一个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民族, 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领导下, 创造性发展的现代意义上的屯垦, 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发扬光大。

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领导下, 党在不同时期开展不同模式的屯垦事业的过程中, 在继承以民为本, 自力更生传统精神的基础上, 生成了新的精神, 比如南泥湾精神、北大荒精神以及大寨精神等, 这些精神不仅激励了当时军民的生产热情, 凝聚了人气, 也构成了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重要部分, 至今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53.[1]毛泽东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53.

[2]毛泽东选集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1040.[2]毛泽东选集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1040.

[3]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C].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1:257.[3]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C].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1:257.

论毛泽东文艺育德的思想 篇9

从毛泽东文艺育德思想的内涵里, 我们可以进一步挖掘出他的文艺育德思想的内核:

一、政治团结的道德品格

毛泽东在《讲话》中指出:“在现在的世界上, 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 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为艺术的艺术, 超阶级的艺术, 和政治并行或互相独立的艺术, 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无产阶级的文学艺术是无产阶级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 如同列宁所说, 是整个革命机器中的‘齿轮’和‘螺丝钉’。”可见, 毛泽东首先非常明确地指出了文艺的政治性。在文艺政治性的前提下培育的道德品格也应该具有政治性。那些只谈道德不具有政治性的做法是不对的, 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虽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但也不能忽视文艺的政治性, 那种脱离政治性的艺术是不可能很好地为经济服务的, 因为它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好经济到底为谁服务的问题。其次, 讲政治性不是讲残酷的阶级斗争, 而是要团结大众, 为共同的理想目标而奋斗。

二、求真务实的道德品格

只有客观科学的文艺作品才能培育人们求真务实的道德品格。毛泽东首先认为文艺的内容必须是客观科学的。要做到文艺的科学性:一是文艺作品的内容必须适合时代的要求、大众的要求, 要有生动的语言和充分的知识, 要贴近人民大众的生活。只有到广大群众中去吸取养料, 才能使内容充实。二是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毛泽东是“主张实事求是, 主张客观真理, 主张理论和时间一致的”。

其次, 在文艺育德的方法上应当是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在其具体的做法上, 毛泽东一则提倡启蒙运动的方式, 普及文艺服务。他要求文艺工作者要对那些“不识字、无文化”的人进行“一个普遍的启蒙运动”, 用他们“迫切要求得到他们所急需的和容易接受的文化知识和文艺作品, 去提高他们的热情和胜利信心, 加强他们的团结, 便于他们同心同德地区和敌人作斗争。”;其次, 他建议文艺工作者要与工农兵做朋友, 要向工农兵取材, 要克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 做到思想与实践、思想与行动相统一;再则, 他希望文艺工作者应采取多种形式。可以是写实主义、浪漫主义、共产主义或者其他什么派, 要学会演戏、扭秧歌、还要学会唱黄河大合唱、小合唱等, 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去教育他们, “锦上添花”的培育他们的真善美的道德品格。

三、民族精神的道德品格

在抗战时期, 我们要继承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这种道德品格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同时还应具有鲜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精神的道德品格。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所做的《论新阶段》提出要建设“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文化。在论述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性质时, 他认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 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 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

就民族性问题, 毛泽东要求文艺工作者要弘扬民族精神, 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要在传统中挖掘能反映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的素材。采取多种形式:利用传统和旧形式只是“民族化”途径的一个方面, “民族化”绝不是简单的“传统化”, 更不等于“复古”。在提倡民族精神, 强化民族传统的潮流中, 出现了一股复古思潮, 认为应以“忠孝仁爱心意和平”八德“为救国之道德”, 马克思主义是外来的东西, 不适合中国的国情。而毛泽东认为, 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作为观念形式的文艺作品, 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 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 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在这点上说, 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 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 哪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但是继承和借鉴绝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 这是决不能替代的。

四、联系群众的道德品格

要教育人民、团结人民, 就要密切联系群众;要密切联系群众, 也就要大众化。所谓大众化, 就是文艺育德的对象不是针对少数人的, 而是为广大的人民大众。只有把广大的人民大众都武装起来, 才能真正地完成历史使命。毛泽东认为。“什么是人民大众呢?最广大的人民, 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 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这四种人, 就是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 就是最广大的人民大众”。要真正做到文艺大众性, 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在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实际斗争的过程中, 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学习社会的过程中, 逐渐地移过来, 移到工农兵这方面来, 移到无产阶级这方面来。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有真正为工农兵的文艺, 真正无产阶级的文艺”。

五、自信进取的道德品格

抗日战争时期, 有人提出了“亡国论”的观点。毛泽东认为中国人民应当有一种自信的道德品格, 因此, 他要求我们的文艺工作者要用文艺作品去培养人们的进取心、自信心与正气浩荡、无私无畏的道德品格。早年的毛泽东就发出这样的豪言壮语“自信人生二百年, 会当即水三千里”。他在《民众的大联合》中就大声宣称:“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 谁说?我们不干, 谁干?”毛泽东这些文艺作品中反映出了他自信进取的道德品格, 同时也反映了他希望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应当用我们的文艺作品去培育人们自信进取的道德品格。

在毛泽东的文艺育德思想里, 只有广大的文艺工作者运用科学的文艺作品培育广大人民群众在政治上团结、求真务实追去文艺、用文艺展现民族精神、联系群众发展文艺、共同自信进取的道德品格, 中国才能真正的做到“教育人民、团结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真正目的。

摘要: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文艺应具有“教育人民、团结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历史责任, “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 为工人、农民、武装起来的工人农民即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武装队伍, 这是革命战争的主力;还有就是城市小资产阶级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这四种人, 就是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 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 就需要培育人们具有高尚的道德品格, 提升民族精神与民族气节。在培育人们高尚道德品格的过程中, 应坚持文艺与政治、理论与实践、动机与效果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毛泽东,文艺育德,当代青年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8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125.

[3]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461.

[4]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707, 706.

[5]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 1990:390.

毛泽东人与自然的思想 篇10

一、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一) 明确了党的组织和工作路线——— 群众路线

1943年6月, 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所写的决定《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 凡属正确的领导, 必须是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 将群众的意见 ( 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 集中起来 ( 经过研究, 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 , 又回到群众中去宣传解释, 化为群众的意见, 使群众坚持下去, 见之于行动, 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 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 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1]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这种工作方法突出了人民群众的重要性, 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原理在领导过程中的具体体现。从群众中来, 就是要从群众的实践中来; 到群众中去, 就是要到群众的实践中去。毛泽东正是通过认识论方法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这一群众路线思想, 并将其明确为我们党的组织和工作路线, 才最终为新民主义革命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 二) 群众至上, 让人民群众当家作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所取得的伟大胜利, 充分证实了人民力量的伟大。毛泽东在1941年3月所作的《〈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中讲到:“人民, 只有人民, 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毛泽东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 把人民群众看成人类社会发展前进的动力, 历史的创造者。并进而把这种思想贯彻到了实践当中, 以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为基础, 发展了马克思关于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理论。土地革命时期建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在抗战时期建立的以“三三制”为原则的政权, 都是探索如何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伟大实践。1949年新中国成立, 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最终使人民真正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 三) 相信和依靠群众, 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作为我们党的根本宗旨

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所作的题为《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 他号召全党:“每到一地, 就和那里的群众打成一片, 不是高踞于群众之上, 而是深入于群众之中。”这是因为, “只要我们依靠人民, 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 因而信任人民, 和人民打成一片, 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 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 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1]人民群众是我们党智慧和力量的源泉, 是世界历史的创造者, 只有相信、信任群众, 群众才能推动社会发展的车轮中充分发挥能动性。毛泽东指出: “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 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一刻也不脱离群众; 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 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 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 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 1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 毛泽东再一次强调:“我们的责任, 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 每个行动, 每项政策, 都要符合人民的利益, 如果有了错误, 定要改正, 这就叫向人民负责。”[2]

因此可以看出, 我们党无论在任何时候都是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党要处处想到群众, 为群众打算, 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也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会拥护党的领导, 热爱自己的国家。一切为了人民群众,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这是党的唯一的根本宗旨。

二、习近平的“中国梦”更是“人民梦”

“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现场时第一次提出的, 并在2013年3月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 我们称之为‘中国梦’, 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人民幸福。”[3]

近代以来, 中华民族饱受外族的欺凌。虽然洋务运动以及孙中山领导的民族资产阶级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然而却没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华民族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和贫穷落后的社会状态, 直至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 才最终使我们走上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道路, 人民当家作主才能成为现实。探究其成功的根本因素就在于, 毛泽东充分相信、依靠和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 运用群众路线来规范党的行动, 从而得到人民群众的响应, 最终完成中华民族的独立。从这个角度来讲, 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是使我们真正看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第一缕曙光, 是让我们切身感受到的“中国梦”并不是白日梦的伟大希望。新中国建立之后, 我们继承丰富和发扬了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 虽然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遇到了很多困难, 但是我们始终遵守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 坚持一切为了群众的宗旨, 凝结全国人民群众的力量, 一步步向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目标迈进。如今, 我们的经济实力已经跃居世界第二, 这一跃升显示了中国崛起的历史轨迹, 也为实现21世纪“中国梦”奠定了历史的大台阶。这些都充分说明, 无论是过去我国贫穷落后的社会状态, 还是现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坚持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只有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强国的最终目的是富民。人民不富裕, 发展就不算成功; 人民不幸福, 复兴就不算完成。人民幸福是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思想能给人民群众希望、信心和力量, 具有最大限度团结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力, 释放出巨大的正能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梦想, 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 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 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4]中国梦并不是飘渺不定的无法实现的梦幻, 而是建筑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殷切期盼基础之上的, 关乎每一个人幸福和希望的真实目标。无论是国家还是民族, 都是由人民群众组成的。国家富强需要人民奋进, 民族振兴需要人民自强, 而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 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5]因此, “中国梦”的实现依赖于人民群众的力量, 只有充分发挥每个中华儿女的才能, “中国梦”才能实现, 从本角度来讲, “中国梦”更是“人民梦”。

三、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与习近平“中国梦”思想的 关系

“‘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党的群众路线, 因为党的群众路线与‘中国梦’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中国梦’本质上是中国人民对未来、对生活的梦想与期待。只有广大人民群众愿望得以实现, ‘中国梦’才算实现。”[6]本文十分赞同此种观点。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我党群众路线的直接理论和实践来源是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 因此在探求群众路线思想与“中国梦”思想的关系时, 首先应明确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与习近平“中国梦”思想的关系。

( 一) 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 为“中国梦”思想奠定 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 深入实际, 调查研究, 不断总结, 逐步发展, 形成了群众路线的科学理论体系。不仅指导中国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大胜利, 而且为“中国梦”的创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要求我党要一切相信群众, 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人民群众是毛泽东群众路线的核心主体。“中国梦”思想, 就是在凡事以群众利益为重的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基础之上形成的。习近平反复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 并进一步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 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 万众一心, 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 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 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 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 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5]

“中国梦”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的力量。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就必须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中国梦”十分关心人民群众的发展, 尤其重视个体发展, 并指出只有国家给予个人人生出彩的机会, 国家才会凝聚出巨大的力量。现阶段, 我们党越来越重视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求, 特别重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由此可见, 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为“中国梦”思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使“中国梦”思想有了正确的方向、强大的动力、明确的目标, 获得了丰富的源泉, 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 二) 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 为“中国梦”思想提供 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 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础之上, 结合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 在人民群众斗争实践基础上产生的, 是集中人民群众集体经验和智慧的成果, 是中国共产党几十年经验的总结。毛泽东说: “共产党的一切言论行动, 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1]实践证明只有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 集中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和智慧, 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 才能使党的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最终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也只有一切为了人民, 向人民负责, 才能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广泛地动员群众、组织群众, 壮大革命力量。并且只有坚定地依靠群众, 才能最终夺取革命的胜利, 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指出: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 它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5]前车之鉴, 后车之师, “中国梦”是建立在前辈伟大的革命实践探索基础之上的。“中国梦”是现阶段我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思想, 它要求我党要紧紧依靠群众, 发挥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才能, 最终使人民幸福, 因此, “中国梦”的提出合乎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的标准”, 引起了13亿多人的共鸣, 绽放了13亿多人的梦想, 激发了13亿多人的豪情。“中国梦”思想是为人民群众的“梦”应运而生的, 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 合乎民心, 顺乎民意, 得到全国人民群众的广泛拥护。

( 三) “中国梦”思想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的群众路线 思想

近代早期, 无数有志之士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而英勇奋斗, 却因未发动广大底层人民群众的力量而最终失败。五四运动以来, 人民群众才真正参与到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中国梦”中, 毛泽东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是真正意义上地为了人民群众而发动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革命, 人民群众成为革命的主体力量, 此时的“中国梦”才是具有普世意义的“中国梦”, 是“人民梦”。经过九十多年的奋斗, 我们党的地位发生了从非执政党地位到执政党地位的根本转变, 党所处的环境发生了由革命战争环境到改革开放环境向和平建设环境的重大变化, 但是, 和人民群众同甘苦、共命运, 密切联系人民群众, 这一党的基本特征不仅没有改变, 而且不断随着新的变化而升华和扩大, “中国梦”就是现阶段这一特征的最切实表现, 习近平提出的“中国梦”, 不单是现代人的梦, 也是老一辈革命家的梦。尤其是在继承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基础上的创新的“中国梦”。中国梦不仅仅是理想、是目标, 更是现实, 反映在每个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中。因此“中国梦”是对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宗旨的继承和丰富。

习近平总书记的“中国梦”是要实现国家富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 同时指出梦的实现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并最终实现人民幸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中国梦”实际上是在强调了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的统一性, 实现“中国梦”就是实现老百姓的梦。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又有赖于每一个人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发挥出来。个人之梦唯有寄托于国家之梦、民族之梦, 梦想才能成真。所以, 为了实现这样一个梦想, 要在全社会中营造一种氛围, 把全民族的梦想和追求凝聚在一起。只有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成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才能把历经苦难而又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送达梦想的彼岸, 让每个人在“国家好, 民族好, 大家才会好”的逻辑中梦想成真。因此“中国梦”同时把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提高到实现民族复兴的高度来认识, 把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从而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指出: “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 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 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5]真心回应人民的期待, 就是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 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讲话涉及到的人民群众的参与权、发展权、受教育权、医疗保障的权利等, 都是人民群众所获得权利的切实反映。因此习近平的“中国梦”重要指导思想更加具体、更加真实地反映了毛泽东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群众路线思 想。因此, 这是对毛泽东群众思想具体内容的丰富和发展, 是对毛泽东一切为了人民的群众路线思想的深化与发展, 是对毛泽东革命工作具体方式的细化。

四、结语

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为习近平“中国梦”思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习近平“中国梦”思想创新和发展了群众路线, 成为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根本思想和根本保证。只有将贯彻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与实现习近平“中国梦”紧密的联系起来, 我们才能更加重视人民群众的伟大智慧, 探索实现中国梦的可行性。因此, 在现阶段我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我们必须深入思考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认真贯彻执行习近平“中国梦”思想的要求, 将“中国梦”与人民群众的梦具体紧密联系在一起,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坚持群众路线, 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摘要: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是党的工作路线和方针政策的重要指导理论。习近平的“中国梦”思想是共产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思想, 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 为习近平“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 为习近平“中国梦”思想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习近平“中国梦”思想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

关键词:毛泽东,群众路线,习近平,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3]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 2013-03-24.

[4]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2-11-29.

[5]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3-03-18.

[6]赵萍.小议工会工作中的群众路线[J].法制博览, 1991, (11) .

[7]冯国权, 任立亚.美丽中国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

上一篇:石油地震勘探技术下一篇:体育院校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