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信息系统

2024-05-25

产权信息系统(精选十篇)

产权信息系统 篇1

通过对某市国土资源局日常管理工作特点的研究,探索适合国土资源局的信息化管理模式。系统的目标是,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核心支持技术,以现有国土资源局业务为管理对象,集成现代信息处理领域的先进技术,实现局内管理信息的输入、存储、更新、查询检索、统计分析以及项目的进展情况,提高局内现代化管理水平。逐步使国土局的管理进入规范化、标准化、数字化与网络化、可视化协同办公的新阶段,有效管理项目各个阶段,提高全局的办理效率。

2、房地产权产籍信息系统需求分析

2.1 需求范围

该系统是为国土资源局提供方便、高效、准确、安全地业务办理、文件处理、证书签发、查询统计等业务管理以及图文结合的信息化管理而设计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

业务主要涉及到以下一些处室:局长室,办公室,测绘所,用地科,地籍科,市场科,园区管理处等。

2.2 具体目标

系统具体目标要求实现如下的功能:实现办公网络化、自动化和业务数据的数字化;方便的数据编辑功能;方便的制图打印输出功能;方便完善的数据查询和统计;实现方便的数据导入导出功能;空间分析功能;空间数据库管理功能。

3、房地产权产籍信息系统总体设计

3.1 总体结构图

总的来说,整个系统划分为客户端和服务器两大部份,服务器端有系统管理员进行系统业务维护,客户端完成国土资源局大部分的业务处理工作。客户端如图1,服务端如图2

3.2 技术路线

系统将采用Client/Server方式设计,在服务器端数据库主要使用Oracle 10g做数据库管理系统,Arc/Info做图形平台。本系统中将使用ArcInfo ArcObjects做客户端的图形管理,使用vb.net做开发环境,SDE做空间数据库引擎,实现图形的漫游、叠加、编辑、查询和统计功能。

4、功能设计

整个系统主体分为文档系统和图形系统,文档系统的目的是建立全局范围内的各项业务管理,图形系统的建立是管理全局的图形数据和结合图形的属性信息。

提供客户管理除了数据库设计上的考虑以外,最重要的是考虑到公众查询、电话查询、触摸屏查询等功能中必须有客户身份校验,同时客户管理的提供可以方便用户的录入,保证客户数据的准确性。

通用信息的管理,目的是为了减少数据的录入量,方便统计分析的分类,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工作流管理的主要目的是适应工作的变化、管理的变化等等原因造成的业务处理流程的变化。

业务管理主要是管理各职能处室的业务数据,从窗口收文开始到最后办结,整个审批流程的数据以及各处室独立处理的数据。

与Office和IE的集成管理,通过这项技术我们将完成与WORD和Excel的自定义报表管理,同时可以通过IE的模板生成HTML页面。

自定义的查询和统计,由于用户在查询方面有很多考虑,也有很多变化,再加上报表的方式也有很多变化,因此提供可供用户自己组织的查询和统计是很有意义的。一般来说查询得到的数据都是相对单一的,复合的数据都是要多次查询或者对查询数据集作多次操作才能得到更有意义的数据,查询自定义必须与Office结合起来,充分利用Office的各项特别技术(比如Excel中的公式等),甚至如果用户有兴趣可以使用Office提供的VBA作更丰富更全面的补充。

电子邮件管理,电子邮件是整个系统消息的控制中心,完成信息的传递,流转的控制等等,对于监督、跟踪等功能的实现都将通过邮件来管理。

办公室业务管理,这项管理业务是传统的办公自动化的主要核心内容,主要完成日常的文件处理、通知、公告等办公信息。

图库管理主要是用来维护局内所有可供系统使用的图形,除了图形的入库、删除等以外,还管理图形与文档的关联性,并通过这个来完成文档到图形的自动定位,还有转化为磁盘文件供刻录备份。

辅助编辑主要是帮助用户对图形的编辑操作,这种操作主要有红蓝线绘制(划拨用地)、标注、在ArcObjects中的点、线、面等操作,其中对于有特殊要求的图形操作可以将Arc/Info图形截图变成BMP等通用格式以后,再进行编辑。

指标计算根据用户的选择,计算某个实体或选中范围内的实体进行各种指标计算。

查询统计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图形查属性和文档,二是属性查图(主要用于定位图形等操作),统计也是或者根据图形来统计或者通过属性来统计。

三维分析根据用户选择的图形和初始化设定,对二维的图形进行三维模拟,可以为规划设计提供较好的参考。

5、GIS功能设计

5.1 打印处理

打印:管理各种打印模版,进行打印的设置,输出各种比例地图。

5.2 图形的编辑

图形的编辑包括图形属性的编辑和实体编辑。

5.3 图形数据库管理

图形数据库管理包括图层权限管理、图层调图窗口管理和图层类的管理,其中图层权限管理和图层调图窗口管理在服务端完成,图层类的管理在客户端设置。

5.4 图形数据版本管理

图形数据版本管理是管理地图数据在不同时期的操作结果,用来演示图形数据的发展变化。

5.5 图形数据入库

图形数据入库是指把地图层数据导入到数据库中。

6、总结语

本系统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与局里现行的业务流程相结合,以业务数据为核心,以日常工程项目办理流程为导引,实现网络化的计算机辅助办公及办公管理的数字化。为国土局业务提供灵活快捷的查询手段,提供快速准确的统计数据,实现资料数据的共享,既提高办公效率,又体现业务办公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

参考文献

[1]汤国安, 赵牡丹.地理信息系统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55267.

[2]范业稳, 运用3S技术提高城市水司的管理水平[J], 测绘信息与工程, 1999, (04)

知识产权工作信息 篇2

第十一期(总第68期)

菏泽市知识产权局二○○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

以“六个服务”为抓手创2010年工作新局面

2009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局的关心支持下,市知识产权局全面完成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市知识产权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截至11月底,全市专利申请量1480件,增幅位居全省第一位,年专利申请量将首次突破1500件。2010年,市知识产权局将发扬成绩,克服不足,以“六个服务”为抓手,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创新服务理念。一是树立“管理就是服务,执法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的理念,把履行法律赋予的知识产权管理和执法职能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使干部职工强化服务意识,牢记服务宗旨,自觉把服务效果作为检验工作质量的标准。二是树立“以企业为本,以发明者为本”的理念,多站在他们的角度看事情,想问题,认真倾听他们对管理机关的呼声并慎重对待他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尽量为他们减少麻烦,提供方便,尽力为他们解决问题,争取支持。1

提升服务水平。一是制定并落实局机关干部2010年学习计划,开展“我为大家讲一课”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和业务技能比赛活动,不断提高工作人员自身素质。二是落实问责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加强调度,严格考核,兑现奖惩,调动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加强与外界的工作交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促使工作人员解放思想,开拓视野,积累经验。四是抓好调研,了解实情,弄清楚服务什么,怎么服务,从更高的层次和更广的视角审视现有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不断提升服务层次和水平。

优化服务方式。一是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坐等服务为上门服务。致信全市企业家,讲明利害,引导他们重视知识产权工作。帮助企业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机构,培养专利明白人,强化企业运用专利制度的能力。二是开展班子成员联系县区、科室联系企业制度,及时进行信息交流反馈,提高服务针对性,与企业建立更紧密的关系。三是发挥局作为市知识产权办公会议办公室的优势,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出台服务举措。四是成立菏泽市发明协会,尽快建立代理机构,充分发挥群众社团组织的纽带作用和专业服务机构的优势。

关注服务对象。重点关注企业和发明人这两个群体。一是关注企业的发展方向、经营状况,关注企业在技术创新中面临哪些困难,需要解决哪些问题,通过我们的服务让企业尝到保护知识产权的甜头,看到知识产权促进发展的劲头。二是关注发明人的酸甜苦辣,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帮助他们解决资金困难和信息困乏问题,使他们早日见到劳动成果,实现自身价值。要保护群众的发明创造热情,广泛宣传典型企业和

发明人的先进事迹,在社会上营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尊重知识、爱惜人才的氛围。

丰富服务内容。在加快知识产权创造方面,发挥代理人作用,不定期到企业现场办公,指导企业办理专利申请事宜。在管理方面,关注全市重点产业技术发展前沿,为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为重点企业提供最新专利技术跟踪、信息咨询和预警服务,指导企业制定和实施专利战略。在运用方面,继续筛选优秀专利技术编印成册,免费向企业和发明人发放。开展免费专利信息检索服务。办好网上专利技术交易平台,组织专利权人参加各种交易会,加快专利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在保护方面,对初次侵犯专利权者教育为主,讲解法规政策,让其认识错误。帮助被侵犯专利权的企业维权,对困难企业和专利权人进行法律援助服务。强化展会知识产权服务工作。

强化服务手段。强化信息平台工作手段。加快山东知识产权信息平台菏泽分平台建设步伐,提高信息检索和分析能力,实现专利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为有需求的企业建立专业数据库。强化试点示范工作手段。做好省市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园区和专利明星企业的推荐和认定工作,培植典型,总结做法,推广经验。制定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计划,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强化市销售专利产品示范店创建工作手段。继续开展流通领域专利产品经营管理检查活动,在商场药店建立专利产品进销存管理制度。加大对专利广告出证的监管和服务力度。强化专利专项资金使用手段。用好专利发展专项资金,帮助企业申请PCT专利并享受国家和省市资助。把专项资金向主要产业和重点企业倾斜,着

信息过滤护驾知识产权 篇3

信息监测和过滤技术是保护IP的一种方法。这项技术能够帮助公司准确搜寻和定位那些涉及IP的敏感数据和其他信息,以便公司从法律、政策、人员、手续和技术等各方面加以保护。要保护好IP,需要一项复杂的技术,能够识别敏感信息及其所有变化形式。目前,许多公司都急需这项内容监测技术来加强保密措施,防止泄漏机密。

IP的概念提供了一个有效地定义重要信息的方式——搜寻、监查并控制管理。通过记录信息传送(如谁在何时何地以怎样的方式发送了何种信息)和内容来监控信息,对公司的IP保护工作很有帮助。同样,企业如果能从大量文件档案中找出所需信息,那么IP保护工作就有了新的意义和深度。

Pro-Tec Data公司在最近一项对客户的采访调查研究中发现,一种反馈系统被用来识别IP资产:企业定义IP,包括典型的和衍生的;运用信息监查技术扫描网络系统,包括服务器、电子邮件和用户机,搜索闲置信息及其实际使用和传输情况;利用搜查结果开发自己的信息识别系统,包括信息使用和传输情况,并区分敏感/非敏感信息和授权/未授权交易。

企业还可以建立捕捉数据库,记录违反信息安全的事件,帮助调查侵权事件。另外,企业可以改进IP监督机制,吸取以往的教训,防止同样的错误。这样,企业就能不断地提高IP保护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客户可以直接与一个中心数据库相连,捕捉可能涉及侵权的事件,并根据过往信息进行调查。比如,一位工程师使用FTP把他们公司的源代码传到了另一家公司的服务器上。一个客户网站接到报警提示后,信息系统立即开启“捕捉数据库”,查看他在FTP上的一切操作,以及他与收到信息公司的一切通信记录。此外,这个“捕捉数据库”也能记录离线的信息安全事件,比如,记录下可能的员工计划窃取信息后辞职的情况。

除了作为重要的信息保护工具外,信息监控过滤技术还有其他用途,比如安全事件调查、向公司职员和管理层预警、IT安全认证、人力资源管理等。

产权信息系统 篇4

进入信息时代以来,随着电脑与网络技术的日渐发达,网络信息运用空前发展,企业管理也逐步进入信息化轨道,贯彻《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信息系统就应运而生。贯标管理系统是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而设计开发的。系统设计的目标是实现对企业贯标相关信息进行统一管理,提供贯标手册文件信息,实现不同部门人员之间的协同工作。贯标管理系统在资源共享、知识产权相关文件管理等方面的功能具有现实意义。知识产权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对知识产权相关文件及记录的有效管理是企事业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加强竞争能力的有效保障。贯标管理系统的使用有利于提升企业管理效率,有利于企业在知识产权管理上获得提升,能帮助企业专利、商标等申请的数量和质量上一个新台阶,能帮助建立一套合法、科学、完整、实用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并且通过程序化的实施,让企业知识产权的创造纳入流程管理,能建立良性的知识产权创造模式(自主研发、合作开发、购买、许可使用等),本文即是在上述意义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合理的、易于维护的贯彻《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信息系统。

1、系统设计

1.1、课题的研究意义

本文是介绍贯彻《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信息系统V1.0,该系统主要用于贯彻《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信息化管理,因为企业贯标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贯标文件完成后在企业运行也会产生相应的文件表单,为便于贯标服务机构或者主管部门不定期的帮助或审核企业的贯标文件及其表单,所以设计了该系统,该系统解决了企业有贯标文件更改需要重新打印邮寄等繁琐的过程,而是企业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并提交了,服务机构或者主管部门立即就能看到,省去了中间繁杂的过程,节约了企业的成本,同时也提高了贯标的效率。

1.2系统设计的目标

贯标管理系统的设计,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1)系统设计应符合企业实际需求,切合实际,能够提高企业贯标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

2)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修改,并保存提交。

3)系统根据用户实际设计,使用方便,设计统一的贯标管理系统界面

4)能够及时更新维护相关数据,贯标服务机构和主管部门能随时查看到最新状态

5)系统运行稳定、安全可靠。

1.3、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贯标管理系统是针对企业贯彻《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的一个管理平台,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功能模块:

1)用户管理。主要分为三类用户,第一类是管理员用户,第二类是主管部门或服务机构用户,第三类是企业用户。

2)权限管理。主要是管理员用于设置相关用户的权限,决定指定用户可查看的范围。

3)手册管理。主要管理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手册,查看、修改、添加以及删除相关内容。

4)制度管理。主要管理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查看、修改、添加以及删除相关内容。

5)表单管理。主要管理企业的知识产权记录表单,查看、修改、添加以及删除相关内容。

1.4、系统界面实现

对于一个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简洁明了的页面风格和严谨的逻辑是必不可少的,下面来介绍一下各个模块设计的页面

1.4.1、登录系统

贯彻信息管理系统的登录界面如下图1和图2所示,

启动程序,系统开始自动导入,程序代码如下:

程序完成导入后自动跳转到相应的登录界面,如下图:

登录界面源代码如下:

登入成功后就能进入贯标信息管理系统管理界面。如下图:

2、主要技术

2.1、数据库连接

本系统数据库连接采用的技术是JDBC,Java程序通过JDBC驱动程序与数据库相连,执行查、增、删、改等操作,JDBC是个"低级"接口,也就是说,它用于直接调用SQL命令。在这方面它的功能极佳,并比其它的数据库连接API易于使用。同时通过正则表达式对用户的输入进行校验,引入防注入机制,提升安全性。

2.2、管理界面

本系统管理界面的实现主要是SWT/Jface。SWT,即Standard widget Toolkit。用SWT设计出来的GUI程序是完全本地化的。也就是说它设计出的程序的外观会随着操作系统的变化而变化,不再象swing一样一成不变。高效性能也是SWT的优势之一,为了避免SWT设计出来的程序过于复杂,代码量很大的缺的而使用了JFace,SWT不依赖于任何JFace或平台代码。JFace用来在SWT库顶部提供常见的应用程序UI功能。JFace并不试图“隐藏”SWT或者替换它的功能。它提供一些类和接口,以处理与使用SWT来对动态UI编程相关联的许多常见任务。JFace仅仅是作为对SWT的部分功能扩展,但不是全部,并且JFace并不会替代SWT中的任何功能,出于易用性等方面的考虑,在设计GUI的时候能用JFace的组件就不用使用SWT。只有当JFace不能满足设计的需要的时候才考虑使用SWT的组件,因此贯标信息管理系统设计是SWT和JFace混合使用的,用Jface实现整体管理框架的设计,用SWT实现Word OLE的调用既实现了程序管理界面的word内嵌。效果见图3。关键代码如下:

2.3、eclipse 平台可行性

本系统开发平台选择了当今流行的eclipse开发环境来设计,使用MYsql数据库来存储数据,这些软件都是开源免费的,使用安全可靠,硬件方面,采用了4G内存,硬盘500G,可满足系统的设计开发,系统运行速度较快捷。

3、总结

综上所述,本系统具有很好的操作界面,系统功能、显示内容简单明了,操作者不比具有较高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也不必进行专门培训,只要经过短时间的操作就可以很快掌握并熟练使用,加快公司的贯标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此系统开发目标已明确,在技术和经济等方面都可行,并且投入少、见效快,因此该系统完全可行并对贯标信息管理具有实际意义。

摘要:本文运用现代的信息管理理论,结合具体情况,通过分析国内外信息管理系统现状,实现了一个基于Java的贯标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内容有:企业贯标手册文件管理,贯标制度文件管理,贯标记录文件管理,用户管理等。系统的建立旨在将与贯标管理有关的网络数据统一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网络共享数据源,并能帮助企业的贯标管理人员进行信息化贯标管理。

新航知识产权共享平台信息 篇5

密码:ares2013 AppID:wx1a7cd96a9b33bda4 秘钥:25700cc7af95f6f5e5324c965ccd5c34

微信支付:1383608102@1383608102

372087 友盟统计:liushengli@xinhangip.com.cn/

Xhkj@3905505 支付宝:956100488@qq.com Xinhangip123 中国网建:短信发送平台,宁夏新航信息科技

657360 IOS开发者账户:liushengli@xinhangip.com.cn

Nxxh@3905505 正式包:

com.xinhang.intellectual 上传包

com.intellectual.xinHang 分享api安卓账户:

5a9e4809f43e4815500000b0 分享ios账户:

5a9e4886f29d9836ae000213

MD5:

01:FC:67:14:BD:9C:B6:D1:4B:92:D9:E5:3B:C7:64:DC

SHA1: 00:A9:63:A5:FF:26:37:65:5F:1E:38:51:A9:A6:11:B3:7B:A3:DF:76

会计信息产权与会计管制 篇6

从产权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只要存在着资源的稀缺, 存在着利益各方对信息资源的竞争性使用, 就存在着对会计信息产权的界定要求。在业主模式和有限责任公司制下, 会计信息产权可以基于所有权分享通过私人契约的形式得到天然有效的界定;而在股份有限公司制下, 由于会计信息供求的天然外部性和两权分离下的代理问题、信息不对称、股权分散等原因, 会计信息产权不能通过所有权分享得到有效界定。政府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并节约交易费用, 对会计信息进行了管制, 制定了通用会计信息产权, 强制会计信息公开披露。会计管制真的能节约交易费用吗?会计管制达到了应有的效果并且符合成本收益原则吗?会计管制的方向在哪里?在各国长期的经济发展中, 与不同的产权形式和企业组织形式相适应, 会计信息产权也经历了由:业主制下的私人产权——合伙制、有限责任公司、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下的俱乐部产权——上市股份有限公司下的公共产权, 这样一种状态依存性的历史变迁, 带来了不同的会计信息资源配置效率。在业主制企业下, 企业由业主直接经营。作为反映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 完全为业主个人所有。此时会计信息具有排他性, 带有明显的私人物品特征, 会计信息产权也就是私人产权。由于财务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合为一体, 会计信息的提供方和使用方重合, 不存在利益对立方。在这种产权制度下, 会计信息的产权得到“自然”界定, 即会计信息产权天然属于所有者。完全排他性的私人会计信息产权也是最有效率的。

二、会计管制的效果检验

(一) 相关性的降低:

披露不足与信息超载并存通用会计信息的生产是以满足多数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为出发点的。而据国内外的调查研究显示, 现行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所披露的内容不能够满足多数投资者的需求。虽然部分会计信息已在现行财务报告中以报表注释、附表等形式进行披露, 如会计方法的改变、报告主体的改变、资产抵押、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等;但许多投资者要求的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还未在现行财务报告中得到披露, 如未来信息、人力资源信息、财务预测信息、物价变动影响信息、管理部门对会计信息的分析等。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AICPA) 理事会1991年4月成立了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 专门就此进行研究, 历经三年的时间, 最终形成了这份研究报告《论改进企业报告:着眼于用户》 (Improving Business Reporting:A Customer Focus) 。特别委员会的研究采用实证调查方法, 调查结果表明, 信息需求者对信息有多种需求, 至于具体需要哪些信息, 则依赖于信息需求者所使用的分析方法、所分析的金融工具的性质、企业的具体情况、信息需求者的偏好, 以及信息的来源等因素。特别委员会在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基础上, 对调查研究结果进行了概括, 认为信息需求者所需要的信息包括五类, 即财务与非财务数据、管理部门对财务和非财务数据的分析、预测信息、关于股东和管理部门的信息、公司的背景信息。吴联生 (2001)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对我国股票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需求情况进行了研究, 也得到类似结果。结果表明,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需求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不仅仅局限于历史信息, 而且更关注未来信息;从具体内容上看, 除现行会计报表和会计报表附注、附表所提供的信息外, 还需要上市公司人力资源信息、财务预测信息、股票与股本变动、股东情况以及管理部门对会计信息的分析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 还应分经营业务、市场 (国家) 、产地 (国家) 进行, 同时还应提供三年的信息以供比较。另外, 上市公司还应提供物价变动对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影响的信息。以上调查还只是集中了大多数信息需求者的总体偏好, 现行通用会计信息尚且不能满足需求。而根据“信息的认识论”, 由于主体的多样性, 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或者说信息载体的认知是不同的, 因而信息需求者对信息有多种不同需求和偏好;对同一会计信息, 受主体本身知识结构的限制, 需求者的认识能力和理解水平也各有不同。通用会计信息相对于多样的需求主体来说, 决策相关性程度则更低。因此, 可以说, 现行会计信息系统扼杀了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需求的主动性和多样性, 部分需求者的权利根本得不到应有的维护。一方面现行披露的通用会计信息相对于多样的个体会计信息需求者来说, 相关信息披露严重不足。另一方面, “信息大爆炸”时代, 会计信息数量呈膨胀的趋势, 信息超载成为降低决策相关性的又一大因素。美国财务经理协会FEI和普华永道于2001年分别就财务报告的繁琐问题进行了网上在线调查。88%的被调查者反馈现行会计和报告的标准过于复杂, 难于理解, 执行成本太高。调查显示导致会计信息复杂的主要因素有:准则过多;解释性指南泛滥;披露内容过多。不管会计准则多么详尽, 会计信息仍然夸张的失真, 会计信息的复杂难懂使得会计退落成“黑箱会计” (Black-boxaccounting) 。据安永国际会计公司前主席葛罗夫斯的一项调查, 美国公司的年度财务报表信息量自1972年平均每年以311%的速度增长, 而同期附注增长达715% (张美红, 1998) , 如今很多公司财务报告表外信息远远超过了表内信息含量。为此, 他发表了一篇总结财务披露准则的文章《财务披露:何时不再越多越好》, 明确指出“更多”的披露并不代表“更好”的披露。Groves认为, 在日益复杂的商业环境中, 财务披露的数量已经大大过剩, 使用者无法在合理的时间内发现或确认哪些披露能够真正对其决策产生影响。虽然报告某些新的发展领域或不确定的领域经常要求增加披露, 但是对于披露标准的偏见必须在根本上从过多的披露转变为集中且直接与决策相关的披露。Groves强调信息披露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提高信息的质量 (相关度) , 而不是增加信息的数量。对于财务报告使用者来说, 过于详尽和面面俱到的信息反而模糊了更重要的信息, 财务报告甚至成为数据“垃圾桶”。报表中重要的会计信息是很有意义, 不重要的会计信息不仅不利于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使用, 而且会干扰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使用, 因为过量的会计信息往往使使用者无所适从。例如, 安然就曾披露了大量的信息垃圾, 如仅报表附注就长达16页。安达信的CEOBerardino在“我对安然审计的反思”一文中写道, “在会计准则不断复杂的过程当中, ……我们有时更关注所报告内容的形式而不是实质。安然就是这方面很典型的一个案例, 如此正宗地运用了会计标准却使得投资者更难于理解业务的真相”。会计信息数量呈膨胀趋势, 直接影响是增大了信息成本, 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因提供过量信息负担大量的无效成本, 会计信息使用者过滤鉴别信息的使用成本也将增大。站在信息系统的角度分析, 信息需求可分为明确需求和潜在需求两种, 其中潜在需求具有未知性和不确定性, 而不确定信息需求的多少则与人们的管理认知水平直接相关。当前, 社会经济环境日新月异, 市场竞争不断加剧, 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呈现复杂化、个性化和多变性特征。在这种情况下, 不确定的信息需求客观上越来越多, 会计信息系统很难像在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那样, 准确预见并提供使用者所需要的会计信息, 为此通用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解决办法就是尽可能地覆盖更多使用者的不同需求, 提供不断膨胀的会计信息。对于信息使用者来说, 满足他们需求的信息存在于信息过量的会计报告中, 而过量的信息会对他们产生影响, 干扰甚至误导他们的决策, 更甚之根本无法利用。总之, 目前的通用会计信息披露方式, 相对于不同需求者来说披露不足, 相对于特定需求者来说又呈现过量, 无论何种情况, 都降低了会计信息的相关度, 于需求者的决策不利, 管制下的公共会计信息产权的效率越来越受到质疑。

(二) 真实性的缺失:

制度缺陷和违规操作的结果多年来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一大顽疾。如果说“琼民源”、“银广厦”等恶性案例只是个案, 那么对我国会计信息失真总体数字的统计更是让人触目惊心。吴联生通过对国家审计署1983至1998年间审计单位数、审计覆盖率和查出违纪金额的分析, 发现16年中平均每单位违纪金额与估计总体违纪金额基本上呈上升趋势。其中15年的估计总体违纪金额超过了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 7年的总体违纪金额超过了当年国民生产总值。在最为严重的1998年, 平均每单位违纪金额达311.89万元, 估计总体违纪金额达268 878.68亿元, 是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3.45倍。吴联生的研究结果表明, 我国会计信息违规性失真呈现出个体程度加深、总体规模上升的趋势。吴联生按照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 提出了会计信息失真“三分法”的观点, 即将会计信息失真分为“规则性失真”、“违规性失真”和“行为性失真”。笔者很赞同吴联生的上述失真原因分类, 相应的治理对策也很有针对性, 行之也应该有效。但现实治理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对此, 笔者分析认为, 随着会计理论和实务的不断进展, 会计准则越来越趋于完善 (规则性失真的减少) , 会计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高, 电算化的普遍应用和审计技术的不断发展都大大减少了会计处理差错的可能性 (行为性失真的缓解) , 而会计信息失真问题非但没有得到改善, 反而愈演愈烈, 这只能说明, 会计信息失真的症结是“违规性失真”, 即人为故意的造假。造假的原因当然是利益趋动。因此有人提出用提高违规成本的方法来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但这种方法也还是治标不治本, 没有从深层次发掘会计信息失真的利益趋动源和制度缺陷。从财政部历年的《会计信息质量抽查公告》中可以看出, 对违规披露的处罚越来越严厉, 但也未能遏制住会计信息失真的势头。因此会计管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管制只能带来消极的对抗和对管制的逃避;只有从根源上分析会计信息产权主体的利益冲突, 建立相应的利益协调和产权保护、激励机制, 才能根除会计信息失真的诟病。

三、公共会计信息产权低效率的原因及其产权视角的应对策略

(一) 公共会计信息产权低效率的原因分析

会计管制下的通用会计信息低效率是由以下方面原因造成。 (1) 产权错位。政府强制会计信息公开披露, 造成会计信息的产权属性由私人产品向公共产品错位, 而公共产品与私人供给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使得会计信息供给方消极地应付管制, 带来供给的被动性和消极性。一般情况下, 公共产品由于无法解决收费问题, 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而会计信息在政府的管制下公开披露, 具有了上述公共产品的特征, 却无法像其他公共产品一样 (由政府提供) 来实现供求, 带来了一系列供求上的矛盾:会计信息的公开披露带来了公众收益, 但其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使得无法一一辨别会计信息使用者并收取 (至少能够弥补成本的) 费用, 即会计信息的免费供给使收益成为公众的, 成本却是私人的, 完全由企业个体承担。违背了经济个体的成本收益原则, 企业是不愿意提供会计信息的。 (2) 产权模糊。会计信息供求过程中充满了外部性, 并且外部性作用是相互的;正的外部性直接导致生产 (供给) 不足, 同时, 利益各方之间负外部性的影响使会计信息资源利用效率损失, 资本流动性下降, 乃至带来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降低。会计信息的公共产品性必然引起会计信息被外部使用者无偿使用, 而导致产权外溢, 产生正外部性问题。具有积极外部性的产品在市场上会供给不足 (斯蒂格利茨, 美国经济学家) 。会计信息的这种外部性虽然从全社会、从短期的角度来看, 是有益的, 但对于具备个体理性的企业来讲, 这无疑是有害的。对企业而言, 会计信息的成本效益之间是不对等的。企业不能从会计信息的提供中充分补偿所消耗的信息生产成本, 导致了会计信息的私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分歧。这种会计信息提供过程中产生的外部性, 必然引发企业的理性行为, 即减少成本付出, 降低会计信息质量;也会降低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热情, 其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付出的努力程度也会随之而下降。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产生的社会效益越大, 且若企业不能从中得到回报, 企业就越倾向于以消极的态度来对待外部性。甚至企业会采取扭曲会计信息的手段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这可以看作是企业对“搭便车行为”的反抗。当然, 也有些企业为了非法的、不可告人的目的而使会计信息失真, 但我们应当看到, 外部性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 (3) 公共产权使会计信息的商品属性被压制。会计信息具有价值、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具备了成为商品的条件, 却不能像商品一样在市场上以价值为基础协调供求。会计信息的价值无法通过市场价格来显示, 需求者多样化的需求得不到回应, 不同质量的会计信息也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和消费者的主动性, 应有的会计信息市场机制作用得不到发挥。

(二) 会计管制的方向:

产权视角的解决方案既然会计信息质量问题都是由产权相关的原因造成的, 那么问题的解决也应该从产权角度入手。会计信息强制公开披露, 造成了会计信息的产权错位;公共产权又压制了会计信息的商品属性, 因而公共会计信息产权是低效率的根源。那么我们就可以考虑改变会计信息的公共产权属性, 尝试恢复其私人产品面貌, 以私人产品的形式按市场需求来供给, 发挥市场的力量来调节会计信息资源达到有效利用。而这些构想并不是不可能的。公共物品特性并非产品的内在属性, 而与社会的制度选择有关 (Varain, l998) 。改变制度安排完全可以改变会计信息的产权性质。如前所述, 会计信息产权由私人产权向公共产权的过渡, 是政府矫正和管制的结果。上市公司的公共会计信息产权不是天生的。管制的初衷是为了节省交易费用。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不考虑巨额的交易费用, 或假定交易费用为零, 此时信息的用户与提供者之间便可以进行有关信息交易的自由协商, 则一对一的会计信息交换关系是可以成立的, 会计信息也必然以商品形式呈现。因此, 我们只能说, 会计信息在表面上呈现为种公共产品只是现阶段特殊的条件所决定的, 只是为了节约交易成本的现实选择的结果而不是原因。而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条件的变更, 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会计信息生成和报告过程中的广泛运用, 为实现会计信息一对一的交换创造了必要的技术基础, 到那时, 会计信息必然完全恢复其商品的本来面目。“会计信息商品表现形式的发展变化过程也应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1) 基于所有权的会计信息产权分享机制。会计信息同企业的其它产品一样, 属于企业的一项资源, 因而理应与其它产品拥有共同的主人。而企业又可看作是股东和管理者的财务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结合体, 所以, 笔者认为会计信息产权主体不外乎股东和管理者。但如果把会计信息的产权完全归属为股东或管理者其中一方, 将会使会计信息供求过程中充斥着强权逻辑, 无利于公平和效率。具体来讲, 如果完全归属于股东, 那么会计信息的提供方应该不惜一切代价尽量向股东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这样将更加直接地加大企业的会计信息生产和披露成本, 使供求双方的矛盾更激化而不可调和。而如果完全归属于管理者, 则将使股东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于公平和效率都不合理。所以笔者认为应该由股东和管理者共享企业的会计信息产权, 而又因为产权是可分的, 可以将其分割为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并在股东和管理者之间进行分配:一是所有权和收益权归于企业法人。企业把经济业务记录下来, 并将原始凭证信息交给专业会计服务公司, 由会计公司加工生产会计信息产品并出售, 但信息的所有权和收益权属于企业。二是使用权由股东和管理者按照各取所需的方法分享, 股东享有财务会计信息使用权, 管理者享有管理会计信息使用权。尽管如此, 股东还是需要为会计信息产品付费。付费的会计信息产品是根据股东“量体裁衣”做出的个性化产品, 提高了相关性和有用性;收费得来的收益成为企业利润的一部分, 股东可以通过公司股权的分享来享有这部分收益, 并没有损害股东的权益;而这种收费又可以有效抑制股东关于会计信息的过度要求。三是成立专门的会计服务公司并赋予其会计信息产品的经营权。将部分会计信息生产和加工职能外包给会计服务公司, 可以将企业会计机构从迎合会计需求中解放出来, 节约信息成本。而会计服务公司发挥专业分工优势, 进行规模化大生产, 可以提高会计信息产品生产的效率。同时, 会计服务公司可以针对客户需求和认知能力提供个性化服务。四是政府职能部门拥有监督权:产权私有化后, 市场背后看不见的手可以自动调节资源的配置, 政府部门在需要的时候适度干预, 维持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 (2) 会计管制的定位:政府职能转换。政府职能转换:监督和规范。政府职能部门拥有会计信息市场监督权和规则制定权。把政府对会计信息生产、披露全过程的监管, 转换为对会计信息市场的适度干预。政府承担“质检”功能, 对各会计服务公司的产品质量和定价进行检查, 制定行业质量标准和行业规范, 维护会计信息商品市场秩序。

参考文献

[1]杜兴强:《会计信息产权问题研究》,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威廉.H.比弗:《财务呈报会计革命》,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吴联生:《企业会计信息违法性失真的责任合约安排》, 《经济研究》2001年第2期。

[4]吴联生:《会计信息失真的“三分法”:理论框架与证据》, 《会计研究》2003年第1期。

[5]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 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6]ZeffS, A.The Rise ofEconomic Consequences.The Journal ofAccountancy, 1978.

[7]Ronald Coase.The problemofsocial cost.Journal ofLawand Economics, 1960.

产权信息系统 篇7

一、会计信息产权与会计信息失真

(一) 会计信息产权的定义

产权概念是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一个基础性概念, 许多经济学家从不同的研究角度或研究目的出发, 对产权概念做出了多种定义。张维迎认为产权等价于财产所有权, 是指对给定财产的占有权、使用权、转让权和收益权等多项权利的复合。阿尔齐安和艾伦 (Allen) 认为“产权是使用经济物品的人权”, 配杰维齐[S.Pejovich) 认为, “产权详细了在人与其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 所有的人所必须遵守的与物相对应的行为准则, 或承担不遵守这种准则的处罚成本。”笔者认为产权是产权主体之间的关系, 强调的是由于物的存在所引起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本质是一种人权。

基于上面对产权概念的回顾与分析, 可以看出, 会计信息产权是规范在会计信息的生产、提供和使用过程中, 谁应享有什么权利、谁应履行什么义务以及谁应承担什么责任。所以, 笔者采纳杜兴强对会计信息产权的定义, 会计信息产权是“利益相关者所共同接受的由会计信息的存在 (供给和使用) 引起的利益相关者彼此之间的行为准则”。

(二) 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信息产权内在联系

企业是利益相关者之间多种不同契约的连结 (詹森、梅克林, 1996) , 而且, 这些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关于公司经营情况的信息分布是不对称的。作为信息系统的会计就成为了公司经营情况的信息向投资者、贷款人等利益相关者进行传递的一种机制, 因而是尽可能降低相关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的一种装置。恰当充分的会计信息披露将有助于提升利益相关者决策的效率, 促使资本的趋利性流动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利益相关者作为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 他们之间的效用函数是不一致的, 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朱国泓把会计经济后果性定义为不同会计处理方法所导致的利益相关者所得利益的绝对额及其利益格局的变动。Zeff和Scott认为市场经济中会计信息具有天生的经济后果性, 他们主要探讨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后果性, 即对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的影响。

由于会计信息背后蕴含着巨大的“经济后果”, 它直接影响着各利益相关者利益分配的结果。但是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可能满足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普遍需要, 那么部分利益相关者将因会计信息而受益, 而另外一些利益相关者则可能因会计信息而受损。因此, 会计信息必然成为各利益相关者关注的焦点, 而界定会计信息产权也必然成为协调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关系和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工具。目前, 我国政府试通过制定规范 (会计信息的产权界定) 来规定会计信息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利、义务与责任, 从而规范他们之间的关系并调整他们之间的行为;但会计信息的产权界定只为利益相关者提供了一个行为规范, 还需对会计信息产权进行维护。目前会计信息产权维护主要是通过对违反产权界定的行为进行惩罚来维护。即如果没有对违反会计信息产权界定的行为进行惩罚的话, 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就有可能为了实现自身的经济目的, 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 故意违背会计规则编制与实际不符的会计信息。所以对会计信息产权的有效维护, 可以提高信息提供者提供不实会计信息的预期成本, 从而起到抑制会计信息失真的作用。

二、文献回顾

(一) 国外研究方面

加比赫拉·瑞扎伊较为系统地研究了财务报表舞弊的动机与原因, 认为财务报表舞弊的动机包括逃避纳税、提高股价并创造发行新股的需求、获取上市资格或避免退市风险、掩盖资产滥用的事实、隐瞒管理上的失当行为。他指出, 公司治理结构的无效是导致会计报表舞弊的主要原因;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前主席阿瑟·利维特建议向上市公司、金融机构 (如证券公司和商业银行) 征收信息使用费, 为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筹集充裕、独立的资金。他认为金融机构的相关决策有赖于会计准则所促成的透明度, 但它们在受益的同时却并不付费;乔斯华·罗恩提出了一个以财务报表保险解决会计危机的市场方法。公司购买财务报表保险并披露它可获得的保险赔偿金额以及为此支付的保险费金额。这样, 当投资者知道他们所买证券的保险赔偿金额有多少时, 他们就能判断哪些公司更值得信赖。保险公司聘请会计师来审计拟投保公司的财务报表, 会计师的审计意见有助于保险公司确定保险赔偿金额及保险费金额。另外, 2002年7月25日, 美国国会通过了萨宾斯一奥克斯莱法案 (Sarbanes-Oxley Act) , 加强对违法编制财务报告的刑事责任, 最高可处500万美元罚款或者20年监禁, 对证券欺诈的法律责任, 最高可处25年监禁。

(二) 国内研究方面

林钟高、谭劲松等学者认为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成因是产权关系模糊与企业市场法人主体资格的缺位。因而认为明晰产权是一个重要的治理对策;杜兴强专门对会计信息产权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认为, 会计信息对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而言, 其实意味着“权利”, 为了降低利益相关者之间因会计信息而产生的矛盾, 应进行会计信息产权的界定;刘峰曾对会计信息产权的利益主体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界定, 他同时认为现有的制度安排本身排斥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并诱发会计信息违法性失真。相关的法律制度安排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治本之举。当某个个体的行为不符合现有制度的规范时, 法律应当提供足够有效的强制力, 如通过惩罚使个体行为不经济;王跃堂、孙铮、陈世敏认为, 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有赖于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以及有效的准则执行支撑系统;谢德仁 (2005, 2006) 提出另设独立于经理人的审计委员会来独立行使企业外部会计事务的积极权力, 以制衡经理人拥有的内部会计事务积极权力, 尽可能隔断经理人的道德风险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不良影响。

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信息产权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治理会计信息失真要依靠会计信息产权界定与会计信息产权维护这两方面共同的努力。

三、影响会计信息生成的五个方面的分析

笔者所提到的会计信息生成过程是指从会计信息的生产到最终被利益相关者获知的过程。分析会计信息生成的五个方面可能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都是基于会计信息产权方面的研究, 不包括由于人类有限性等一些客观因素所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

(一) 通用会计规则的制定

会计规则是为规范和约束企业会计信息生成过程而设置的一种规则或制度, 也是界定和维护会计信息产权的规则。以国家强制力的形式来提供的会计规则是针对利益相关者缺乏集体理性导致的、会计信息产权并未恰当分配给利益相关者的情况下, 尽可能恰当地将会计信息的各项权利、义务和责任分配给各利益相关者。所以, 会计规则的建立、实施和修订实际上就是一种会计信息产权的建立、实施和修订。我国会计规则制定一般由国家政府部门起草, 然后面向专家征求意见稿, 最后面向全国要求执行, 政府权威在会计规则制定过程中起了主导作用。而各种利益集团在此过程中所起作用甚少, 政府的权威代替了各方利益集团的参与博弈。

高质量会计规则是产生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基础, 因此会计信息失真首先与会计规则的质量相关。会计规则主要是界定会计信息利益相关者的权利、义务与责任, 协调他们之间的利益冲突。这就要求会计规则制定者既要认清隐藏在会计规则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还要认清不同的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带来的不同经济后果。对会计信息利益相关者之间权利、义务和责任的划分不清晰或不合理将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就像会计信息提供者如果不清楚地知道自己所享有的权利、应承担的义务以及不承担义务可能受到的处罚, 就很可能为了自己利益最大化而提供信息, 而不是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来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

(二) 会计规则执行人选择故意违反会计规则

企业管理当局在经营过程中了解到企业的真实情况, 然后再根据自己了解的结果去选择是真实地报告企业情况还是虚假地报告企业情况, 其他会计信息利益相关者观测到了企业管理当局的会计信息的报告情况, 但无法观测到企业的真实情况, 因而无法判断会计信息提供者的会计信息是否符合企业的真实情况。正是由于这种对企业真实情况上的信息不对称和会计信息的经济后果性, 才使得企业管理当局有可能进行真实报告还是虚假报告的选择行动。

企业管理当局提供虚假报告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在不违背会计规则的情况下, 会计信息提供者根据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来提供有利于企业管理当局但并不是反映企业真实情况的会计信息;另一种情况就是会计信息提供者为达到自身的利益而选择故意违反会计规则。会计规则执行人选择故意违反会计规则所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势必要损害一部分利益相关者的正当权益, 也就是说会计信息提供者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合法权利, 即依法享有使用真实会计信息的权利进行侵犯, 这属于违反会计信息产权界定的行为。对这种行为应该进行惩罚, 也就是对会计信息产权进行维护。所以, 仅仅界定会计信息产权是不够的, 还需对会计信息产权进行有效的维护。

(三) 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

尽管公认会计准则一经颁布, 其权威勿庸置疑。但企业仍存在较大的选择空间。会计政策的选择贯穿于企业从会计确认到计量、记录、报告诸环节, 从这个意义上讲, 会计信息多半是主观判断的产物, 是各个利害关系集团如股东、债权人、政府、企业管理当局等各方利益博弈均衡的结果。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权属于剩余控制权的组成部分, 相关利益者中的董事会和经理构成的管理层享有公司剩余控制权。因此会计政策选择权属于管理层。但是会计政策选择后产生的各种经济后果却会影响到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企业对一项具体会计政策的选择, 都取决于企业内部各方博弈的结果。所以, 会计信息产权结构不均衡会影响会计政策的选择的公允性。为了维护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 保证会计政策选择的公允性和由此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就必须在界定和维护会计信息产权关系过程中考虑会计规则执行人行为动机及其激励与约束问题。

(四) 企业的会计人员的会计职业判断

会计职业判断可能会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但也可能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由于现有制度的安排, 管理当局有能力左右会计人员在会计信息生成过程中的具体会计行为, 会计岗位可以视为经营者的经营管理职能在会计层次的延伸和细化。尽管在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中涉及到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但会计人员并不是产权所有者。在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中, 只有经营者与会计人员之间不触及产权关系, 无需界定两者间的产权边界, 其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会计人员应站在企业经营者的立场为企业经营尽职尽责 (吴水澎, 2000) 。因此, 这方面对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的影响分析可以归并到对影响会计信息生成过程中的第三方面即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上。

(五) 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

从现行股份制企业契约安排来看, 经营者占有会计信息, 有提供会计信息的义务。由于经营者的道德风险始终存在, 其操纵会计程序的可能性就不可能根除, 其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无法保证, 需要审计对经营者提供的会计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 输出审计信息, 供信息需求者决策使用。从服务的结果来看, 无论内部审计还是注册会计师的外部审计都提高了被审计的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但由于会计信息可以视为是一种信息产品, 因此, 财务报表审计也可以被理解为是内部审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所生产提供的一种信息产品, 它附加在会计信息之上, 提供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在这过程中也免不了内部审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的利益动机烙印。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不是公益机构, 大量理论推理和实证研究表明, 注册会计师在利益的权衡下出卖“审计意见” (吴联生, 2005) 。这表明注册会计师也是理性的经济人, 内部审计人员也是。所以, 在会计信息产权界定和维护过程中也需要考虑利益相关者中的内部审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的影响因素。

四、基于会计信息产权的会计信息失真治理思路

从对影响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的五个方面分析来看, 防范会计信息失真要依赖于合理的会计信息产权界定, 更依赖于有效的会计信息产权维护。

(一) 加快会计信息产权的明晰界定

杜兴强认为, 投资者和管理当局对企业所有权分享的现实决定了双方对企业的产出拥有产权, 因此共同分享了反映企业产出的替代变量一一会计信息的产权, 持类似观点的还有谢诗芬、彭玉龙;而陈冬华认为, 会计信息的本质是企业所有的一项经济资源, 而企业又归股东所有, 因此会计信息天然的产权所有者应该是企业的股东。笔者认为会计信息产权界定应该使利益相关者清楚地知道自己所享有的权利、应承担的义务以及不承担义务可能受到的处罚, 即要使会计信息质量成为利益相关者效用函数的一个自变量, 起到调整他们行为的作用。同时会计信息产权的界定是一个持续博弈过程, 企业所有权是会计信息产权博弈的基础, 剩余索取权为会计信息产权博弈提供动力, 剩余控制权决定会计信息产权博弈的动向。

(二) 加强会计信息产权维护

会计信息的产权界定只是为利益相关者提供了一个行为规范, 如果没有对会计信息产权进行维护, 这一规范就会成为一纸空文, 没有任何的作用与意义。

1.加强政府对会计信息产权的维护

政府在会计信息产权维护方面的作用是通过界定会计信息的产权, 具体执行对违规者的惩罚, 来保护已界定的会计信息产权。对会计信息产权的有效维护, 可以提高信息提供者提供不实会计信息的预期成本, 从而起到抑制会计信息失真的作用。

2.促使企业自觉维护会计信息产权

产生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是源于利益相关者为了实现各自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的博弈 (其中利益相关者主要指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 , 也就是源于目前会计信息产权的界定并不清晰, 或者说目前关于企业产权的制度安排并不合理。所以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主要应依赖于合理企业产权制度安排下的会计信息产权制度的制定与有效实施。

笔者认为, 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最根本性的对策是确立物质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平等的企业主体地位, 共同分享会计信息产权。一方面, 物质资本之所以要与人力资本进行合作, 是因为物质财产所有者期望通过物质财产与人力财产的结合, 实现物质财产的增值。因此, 物质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合作时, 保留物质财产的所有权和收益权, 但要让渡物质财产的使用权, 以便于人力财产作用于物质财产, 使物质财产价值增值, 也就是说人力资本所有者获得了经营权, 同时也获得了企业的剩余控制权, 也就掌握着会计信息的控制权。但人力资本不能独立存在, 只能存在于承载者的身体之中, 所以, 人力资本所有者是人力资本惟一的所有者和占有者。这也决定了人力资本具有最难监督的特性。有观点认为, 应该让最重要、最难监督的成员拥有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 从而两者可以达到最大程度的对应, 外部性最小, 使企业总价值最大;另一方面, 哈特等人的研究表明, 剩余控制权的获得必须与剩余索取权对应。这样, 人力资本所有者必然提出获取企业剩余收益的要求。所以, 人力资本所有者和物质资本所有者应该按照一定的权数分配拥有企业的所有权, 包括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 因此也应该按照一定的权数分享和拥有会计信息的产权。

但是, 到底是否能够真正享受其应该分享的会计信息产权, 则取决于双方的博弈。随着人力资本在价值创造中的地位越来越得到加强, 它将以其稀缺性、对生产的特殊性的贡献、自身禀赋和承担风险的能力以及较高的退出成本, 首先会对物质资本发难, 取得了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权利, 参与利润的分享。同时, 如果物质资本所有者不能控制人力资本, 则不能保护物质资本所有者的利益, 但由于经营权掌握在人力资本所有者手上, 会计信息生成控制权也是人力资本所有者掌握, 所以物质资本所有者通过分享会计信息供给控制权来掌握会计信息产权中的会计信息监督控制权来保护自身的利益。

会计信息监督控制权应该是以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为基础、以外部审计为依托, 在功能上互为补充的治理整体行使, 单独强调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是难以达到其功能需要的。所以, 企业还可建立一个代表以物质资本为中心的会计信息的利益相关者的会计信息监督控制主体, 对外负责注册会计师事务, 确保注册会计师代表会计信息的利益相关者行使会计信息监督控制权;对内享有对内部控制的知情权, 并监督企业经营者的会计行为。

3.发挥市场机制在会计信息产权维护方面的作用

根据产权经济学的观点, 产权是可以交换的。与传统的产权维护方式即政府和企业的产权维护不同, 一个新的思路是另设一个权利市场, 使那些原先通过管制的方式得以保障的权利在市场上寻找到自己的价值, 从而实现以市场机制来部分地替代管制。乔斯华·罗恩曾提出了一个以财务报表保险解决会计危机的市场方法:公司购买财务报表保险并披露它可获得的保险赔偿金额以及为此支付的保险费金额。这样, 当投资者知道他们所买证券的保险赔偿金额有多少时, 他们就能判断哪些公司更值得信赖。保险公司聘请会计师来审计拟投保公司的财务报表, 会计师的审计意见有助于保险公司确定保险赔偿金额及保险费金额。

所以按照新的思路, 如果能够设计一种市场机制, 部分地替代政府和企业进行产权维护, 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会计信息失真。如果法律规定了信息劣势方的利益相关者拥有获得真实会计信息的权利, 侵犯这一权利的公司要赔偿其损失, 那么就可以为这类权利建立一个市场, 利益相关者可以在市场上事先出售这一权利, 也可以保留这一权利直到侵权行为发生。这种市场机制的具体设计有待于将来进一步地探讨。

五、结语

会计信息产权的一般均衡理论 篇8

会计信息是资本市场上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媒介,同时也是企业内部各利益相关者进行利益分配的重要依据,其数量和质量对配置效率与财富分配均具有显著的影响。因此,在近现代以及当代的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爆发后,会计信息披露及其质量问题往往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会计理论界也对此问题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已有文献表明,目前针对会计信息问题的研究主要分散在会计管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等相互独立的几个领域,缺乏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由此造成了管制的宏观与动态理论缺乏、会计信息质量的规范与实证理论脱节,以及准则制定等会计实务与相关理论研究脱节等一系列问题,显然现有理论亟待完善。要更深入地理解会计信息相关问题,完善现有理论,一个可行途径是对会计信息产权概念进行重新定义,使之能涵盖目前相互独立的几个相关研究领域,以理清其内在逻辑联系,从而建立一个深入探讨的基点,并为会计管制实务(包括准则制定)提供一个更为一般性的分析框架。

二、文献综述

(一)会计信息的产权界定

国外将会计信息与产权、交易费用相结合的研究起于20世纪70年代(瓦茨和齐默尔曼,1999),但国外学者并未明确提出“产权会计”范畴,也没有形成相应的理论体系,真正将二者融合的研究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诞生于中国的产权会计学派(伍中信等,2006)。根据田昆儒(2005)对产权会计学的定义,国内产权会计学派的研究重点显然侧重于以会计方法对产权的核算和管理,而不是集中于会计信息的产权配置。在较早的探索中,陈冬华(2000)认为,根据科斯定理,会计信息能否成为一种商品,主要取决于会计信息的产权能否有效界定,并认为由于会计信息的本质是企业所有的一项经济资源,故其产权应该天然地归企业的股东所有。在此基础上,他还从理论上构建了一个由专门的会计服务公司进行会计生产、由网络媒体公司进行销售、会计信息的所有消费者均需付费购买的会计信息市场。显然,这一研究的规范含义要远大于分析含义。首先尝试对会计信息产权问题进行较为系统地分析性研究的是杜兴强。杜兴强认为,会计信息的产权界定是一个动态的博弈过程,在交易费用为零或较低时,企业所有权的既定分享状态可以较好地解决会计信息的产权界定问题;在交易费用高昂时,各个利益相关者对于会计信息的产权具有初始条件的敏感性,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政府通过管制规则进行初始界定;企业所有权既定状态和管制界定的会计信息产权,只体现为事后行为,产权的约束力与执行必须考虑道德因素。因为认为在不存在管制时每个信息所有者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在量上存在差异,故不能断定会计信息一定是公共物品,杜兴强(2002)论述的逻辑起点是外部性,而且其研究的重点主要关注于企业所有权的分享与匹配(即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匹配)和管制对初始会计信息产权的矫正。这一研究首次明确分析了会计信息产权问题,并进行了极为有益的探索,在会计信息产权研究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客观来讲该研究对于会计信息产权的演化只具有有限的解释能力。从研究内容来看,与杜兴强相关的研究还有雷光勇(2004)。该研究的研究范围较为广泛,涉及整个会计合约,其与会计信息产权相关部分的研究结论则与杜兴强(2002)一致。

(二)会计管制的相关研究

除直接针对会计信息产权的研究之外,会计管制的相关研究也与会计信息产权问题密切相关。总体而言,虽然政府对会计的大规模管制至今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而且会计管制的趋势也越来越强劲,但国内外学者对会计管制的理论解释及其必要性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如瓦茨等学者就一直认为会计管制是否必要完全是一个经验性问题,取决于管制与否的成本效益比较。根据瓦茨和齐默尔曼(1999)的论述,管制的早期文献都有一个基本含义,即投资人和一般证券市场无法在效益不同的企业之间作出区分,在有效市场假说提出之后,文献中又出现了市场失灵的观点(包括公共物品、信号显示和投机问题),但这些理论观点都不足以自圆其说。现行文献一般为会计管制提出了如下几个理由(Leuz&Wysocki,2008):外部性(Externality)、公共物品、低成本的承诺机制(A low-cost commitment device)、谈判成本的节约和处罚成本的节约。杜兴强(2002)在提出管制是为了矫正会计信息产权这一命题时,也意识到了管制节约交易费用的观点,但由于受研究范式的限制,其研究未能触及隐藏在交易费用节约观深处的理论逻辑。事实上,根据Leuz和Wysocki(2008)的综述,迄今为止对会计信息管制的理解仍然相当有限,尚缺乏理论框架来解释管制的动态演化,而且也缺乏在宏观层面上对会计信息管制的理论研究。

(三)国际会计协调的相关研究

另一个相关领域是有关国际会计准则的研究,尤其是关于国际会计协调本身的分析研究。正如Barth(2008)所言,目前为止,还没有理论能证明国际会计趋同进程能够完成,而且现有理论对这一进程的理解也十分有限。笔者认为,这一问题与缺乏对会计信息产权配置问题的深入分析、缺乏宏观的会计管制理论和管制的动态理论有关,即国际会计协调进程是典型的宏观会计管制行为,而要理解其发展演化的过程则必须要有会计管制的动态理论。当然,最近已有部分学者对此领域的部分问题进行了探讨,如Ramanna和Sletten(2009)就基于网络经济理论对各国为什么会接受(adopt)国际会计准则进行了实证研究。

(四)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相关研究

此外,与本文相关的另一领域是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从现有规范研究文献来看,这一领域的研究与会计信息产权和管制等领域基本相互独立发展,其研究仍然是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范畴内进行,如FASB和IASB就针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进行了联合研究,并已形成了新的征求意见稿(葛家澍,2009)。而在实证研究领域,大量的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研究实际并未将会计信息质量作为一个多维向量,也就是说并未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范研究相结合,这一问题在Leuz和Wysocki(2008)的综述中已有提及。

三、会计信息产权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

(一)会计信息产权概念的重新定义

现有文献中对会计信息产权概念的界定基本立足于杜兴强的定义。杜兴强(2002)认为,所谓会计信息产权,是指由会计信息的存在(供给和使用)所引起的、被利益相关者共同接受的、利益相关者彼此之间的行为准则。这一定义抓住了会计信息产权制度的基本特征,并明确约定了会计信息产权的研究范围,由于这一定义将研究范围限定于产权制度领域(行为准则),从而使得会计信息披露、会计信息质量等问题被排除在会计信息产权文献的研究视野之外。产权的基本涵义,是指受益或受损的权利。对会计信息产权而言,合约各方不仅会因为会计信息管制等制度变化而受益或受损,更会因为会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等属性差异而受益或受损。制度的本质是合约,如果从合约的角度来理解,这就是说合约方的利益分配不仅依赖于对不同合约形式的选择,更依赖于合约对标的的不同约定。以年报及时性为例,如果有关制度中规定年报应于4月30日之前对外报告,就是明确了资产负债表日至次年4月30日之前期间的年报信息产权归会计信息提供者所有,而此后期间产权则归使用者所有。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会计信息提供者可能会在4月30日之前对外提供年报,只要年报符合制度中规定的其他既定信息质量要求,这一行为并不构成违约,即没有侵犯使用者的产权;但如果会计信息提供者在4月30日之后提供年报,该行为就成为违约行为,即侵犯了使用者的产权。事实上,若合约一方对会计信息的某一属性实施不符合事先约定的操控,就可能通过损害其他合约方而得到超过事先约定的利益,并将损害企业与市场的效率。因此,笔者将会计信息产权定义为:合约各方因会计信息属性的不同配置而受益或受损的权利,这些权利的约定体现在有关制度中。其中,所谓会计信息属性,是指会计信息的数量及其信息质量特征。根据经济学的基本假定,会计信息产权界定的目标函数无疑是财富最大化,而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会计信息产权合约各方将在不同形式的合约(制度)间进行选择,并在不同约束条件下对合约标的做出不同的约定。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均衡的制度和合约标的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就形成了会计信息产权的变迁。如果将会计信息的不同属性视为一种独立的商品,上述理论逻辑可以使用经济学中的一般均衡理论进行分析。

(二)会计信息属性配置的参照系

企业是一系列合约的耦合体,各要素提供者通过有关合约将要素提供给企业使用,并获取相应的收益,而在收益分配过程中的依据便是相关的信息,尤其是会计信息(雷光勇,2004)。事实上,如果从合约的角度来看宏观经济,一个经济体甚至全球经济也可以认为是一系列合约的耦合体,会计信息在有关合约的利益分配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而会计信息产权的均衡配置,即是合约的耦合体中经济、政治与文化等因素作用的结果。为了更好地理解会计信息属性配置逻辑,不妨以股权与债务合约为例。设在二维坐标系中,存在一条向下倾斜的资金需求曲线,该坐标系的纵轴为资金成本(投资收益),横轴为资金量,而资金需求曲线则由企业的投资机会或国家的经济发展需求引致。在会计信息各属性值均为零的条件下,在上述二维坐标系中将存在一条初始资金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于点A。在财富最大化激励下,企业和国家希望能以更低的资金成本获得更多的资金供给量,于是向资金供给者提供具备一定属性值的会计信息,由此产生了新的资金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交于新的点。这一过程将一直进行到双方都认为达到预期值为止,即通过对会计信息属性值的调整从而调整资金供给曲线,以达到均衡的资金成本与资金量组合,记该点为点E。A、E及其在纵轴上的映射点所围成的面积,即为进行会计信息产权重新配置的收益。在财富最大化假设下,均衡时会计信息各属性配置收益的边际值与总成本的边际值相等,其中总成本为生产成本(含机会成本,即泄密等造成的成本)与合约交易费用之和。这一过程至少受到两个条件的限制,一是筹资额;二是资金使用者使用资金所能得到的投资收益率。如果均衡点E的资金量小于既定筹资额,或资金成本大于投资收益率弥补总成本后的最大预期资金成本,则合约无法达成。显然,在会计信息产权市场上,各种属性的价格表现为因该属性变动所导致的资金预期报酬率边际变动,合约各方将根据这一价格信息来选择各属性的均衡量,由此将产生一定的会计信息产权配置。出于理论研究上的方便,本文将会计信息产权分析区分为零交易费用和正交易费用两个不同层次。尽管零交易费用条件下的分析不具备现实基础,但可以为正交易费用条件下的分析提供一个基准点和参照系。

(三)零交易费用条件下的会计信息产权配置分析

理论上讲,如果没有交易费用,就不会存在现代意义上的会计信息(Jensen和Meckling,1976)。因此,零交易费用假设仅限在笔者所考察的会计信息市场范围之内。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研究结论,由于交易费用为零,此时会计信息产权的初始界定以及不同的合约形式(制度)均对效率没有影响(Coase,1960;张五常,2000)。为便于下文的论述,以QT=(q1,q2,…,q3)表示会计信息的所有属性,再以Q=(q1,q2,…,qm),m燮n表示在实际中对交易双方有价值的所有会计信息属性。令会计信息生产的成本为C,则一般而言有令会计信息各消费者消费的收益为Rj,j代表各消费者,则一般而言有此时,会计信息市场的均衡条件为:其中,MRTk,i表示qk,qi两种属性的边际转换率;Pk、Pi表示qk、qi两种属性的边际替代率;MRSAki,MRSBk,i表示A、B两个使用者对qk、qi两种属性消费的边际替代率;Pk、Pi表示qk、qi两种属性的价格。这一均衡条件的含义,可以形象理解为会计信息产权交易均衡和会计信息生产均衡两部分。对会计信息产权交易而言,起初会计信息的各需求方对会计信息各属性相对价值评价并不一致,但各方将通过零成本的谈判与补偿进行交易,并在相对价值评价一致时达到均衡。该均衡具有帕累托最优性质,而此时所得的会计信息属性均衡值即为会计信息数量与质量的社会偏好。由于交易费用为零,各属性产权即使随机分配给任意使用者,也能通过上述交易达到最优配置。对会计信息生产而言,通过上述交易,获得属性产权的需求方将与生产者进行谈判,并根据技术与生产要素的约束,确定最佳的会计信息数量与质量。上述先交易再生产的均衡过程只是出于论述上的方便,在零交易费用假设下,无论哪一类谈判在先,对均衡没有任何影响。在这一理想条件下,所有属性产权均能被完全界定——即使该属性的收益为零,因界定成本为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界定该产权也符合产权被界定的临界条件。在该均衡过程中,经济中各种资源或生产要素的数量和生产技术决定了生产可能性边界,而个人的效用函数和财富分配则决定了社会无差异曲线,这些外生变量的变动将导致会计信息各属性均衡的变动。由于均衡的会计信息数量与质量由生产可能性边界和社会无差异曲线决定,即使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极端假设下,披露所有可能信息或要求已披露信息具有绝对理想化的高质量也并不符合最优化条件。此外,在考虑提供会计信息时,完全只体现合约一方利益的产权约定也不符合最优化条件。

(四)正交易费用条件下的会计信息产权配置分析

在现实世界中,与会计信息产权相关的合约会存在谈判、度量与执行的费用,即所谓交易费用。在交易费用为正的条件下,部分会计信息产权交易将由于存在交易费用而无法实现,因此理想化的最优条件无法达到,从而会造成效率损失。因此合约各方财富与零交易费用条件下相比也会存在损失,经济学上称为租金耗散。为了实现自身财富的最大化,理性的合约方将力图最小化租金耗散,因此将在不同合约之间进行选择。在正交易费用条件下,会计信息是不对称的。此时会计信息产权配置的研究重心可以归结为以下两个层次的问题:一是采用什么样的制度进行会计信息产权配置,即会计信息产权配置合约选择问题;二是具体的会计信息产权怎样安排,即哪些种类的会计信息需要界定产权、哪些质量属性得到界定且均衡点在哪。该问题可以描述为:其中,π表示会计信息产权界定的利润;R表示会计信息产权界定的收益;C表示会计信息产权界定的成本;ri表示某项属性界定收益;ci表示某项属性界定收益;i表示会计信息属性项数;j表示会计信息项数。

(1)合约的选择:产权制度的变迁。在存在租金耗散的前提下,为了使得对租金的争夺不至于耗掉太多交易带来的收益,合约各方将试图通过合约来保护对双方都有利的分配。而财富最大化目标则意味着,约定并实施该合约的交易费用必然是在既定条件下的最小值。迄今为止,会计信息产权演进历程基本经历了私人物品与私人产权、俱乐部物品与俱乐部产权、集体物品与集体产权和公共物品与公共产权四种基本形式(杜兴强,2002)。在早期的业主制企业中,会计信息为便利业主经营管理而存在,其产权完全由业主所有,此时与单个会计信息产权合约相关的交易费用最低。随着经营所需资金规模扩大和市场范围扩大,业主制企业已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与企业生产经营需要,因此出现了由多人投入资金的合伙制企业,而合伙人之间通常在地理位置上较为靠近或是存在着一定的社会关系。在合伙制企业组织形式下,所有投入资金的出资人权利对等,因此会计信息产权是由所有投入资金的出资人共同所有:若所有的出资人都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则会计信息仍是为便利企业经营管理而存在;若并非所有出资人都参与企业生产经营,则不参与生产经营的合伙人可以随时查询企业账簿,且当时合伙人通常自身具备相当丰富的会计知识,如果发现企业盈利能力不满足要求,或发现企业账簿记录不满足要求,出资人可以采用诉讼方式或者“用脚投票”方式来维护自身合约权利,至此会计信息成为了一种商品。随着企业资金需求进一步扩张,资金市场范围进一步扩大,出资人数量进一步增加,出资人间地理距离越来越远,此前出资人间依靠各种人际关系维系的合约关系渐趋不可靠,而出资人数量增加与地理距离逐步远离也使得针对会计信息的合约谈判与执行成本越来越高昂,于是公司制企业产生。由于此时出资人只负有限责任,其最大损失减少,而公司制企业的内部治理机制提供了一种新的会计信息产权合约形式,从而解决了因为合约人数增加和地理距离远离导致的交易费用增加。当技术革命导致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时,为了有效筹集资金,证券市场建立,单个公司所涉及的出资人数量急剧膨胀,出资人之间地理距离更趋遥远,会计信息产权合约因交易费用高昂而不能得到有效谈判约定、度量(审计)与执行,由此产生了管制,此时与单个会计信息产权合约相关的交易费用最高。显然,上述的产权制度变迁过程,实际上是合约各方为了应对合约方人数的不断增长和地理距离的不断远离,寻求能最小化交易费用的合约形式的努力。

(2)产权配置均衡:会计信息产权安排的变迁。在存在交易费用的情形下,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或阿罗———德布鲁范式)不再适用,会计信息的租值必然会部分消散。给定经济人假设,经济理论意味着所消散的会计信息租值,必然是在一定的交易费用约束下的最小值。根据经济理论,会计信息项数j与属性项数i分别由MR=MC条件与Mr=Mc条件决定。该均衡条件的直观描述是,当某项会计信息披露的收益大于成本时,该项会计信息的产权就会被配置;当某项会计信息属性产权配置的收益大于成本时,该项会计信息属性的产权就会被配置。这里所指的成本,除了包括会计信息的生产成本之外,还包括会计信息产权界定与交易所产生的交易费用。如果将所有已经披露的会计信息作为一个整体,这就意味着会计信息总是从能带来更大利润的那些类别开始被界定与交易,直到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而会计信息属性产权也总是从能带来更大利润的那些部分开始被界定与交易,直到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就数学角度而言,在离散条件下,上述问题的均衡解可能在边际利润为零解的左右两个整数处取得。随着环境的改变,各类会计信息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从而产生新的会计信息披露。由于一般而言制度与技术都是有刚性的,即通常只会进步不会退步,因此会计信息的规模将会逐步扩大。如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各国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的产权给予了高度重视。随后几年里,各国证券管制机构、交易所和准则纷纷对衍生金融工具产权进行了配置。同理随着环境的改变,各类会计信息属性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从而产生新的会计信息属性产权配置,如随着环境的变化,产生了对中期财务报告及时性、可得性的要求。可以预测,当某类信息的某些不易度量的属性在使用过程中变得越来越重要时,中期财务报告将会被要求进行审计。需要注意的是,在正交易费用条件下,如果某项产权变迁的预期收益不能弥补相应的交易费用,则该部分产权将被置留于未界定领域,此时合约各方对这部分产权的边际替代率并不相等,因此将会出现合约方对会计信息不满的局面。同理,当存在侵权行为时,尽管存在有关合约方的不满,但可能并不能观察到合约方的维权行为。因此,会计信息产权制度的变迁,将对会计信息产权安排的变迁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会计理论界一直试图通过深入研究来解决因会计信息而引起的效率损失与分配失当,但由于现有理论研究分散在几个互不关联的领域,因而难以达成上述目标。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个内在逻辑一致的统一分析框架,为解决这一理论与实务困境提供一个可行的研究思路,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现有的会计信息产权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应重新定义为在有关制度中体现的合约各方因会计信息属性的不同配置而受益或受损的权利;第二,会计信息产权配置的目标是财富最大化,均衡时的会计信息产权配置受生产可能性边界、社会无差异曲线和交易费用约束,取决于一定的环境;即使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极端假设下,绝对理想化的会计信息数量与质量也并不符合最优化条件;在考虑提供会计信息时,完全只体现合约一方利益的产权约定并不符合最优化条件;第三,会计信息产权制度变迁的动力,是财富最大化目标下最小化租金耗散的努力,但这一行为要受到交易费用的约束;不同的制度形式会有不同的交易费用结构,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合约各方将选择既定条件下交易费用最小的制度形式,因此要解释制度变迁,就需要明确交易费用的具体影响因素;第四,会计信息产权制度的变迁是由于合约方人数与距离的变化而引起,而人数与距离的变化则起于财富最大化的努力;第五,不同产权制度下会计信息产权的界定状况不同,其总体趋势是越来越不完全,从而成为公共产权,故外部性与公共物品均不适合作为会计信息产权研究的起点;第六,在总交易费用越来越高的条件下,会计信息产权分歧越来越明显是必然趋势。

(二)启示

根据上述基本结论,能得到下述启示:第一,会计准则所规范的交易或事项数量是反应性的,由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所决定,因此一般而言越发达国家,其经济业务事项越复杂,准则也就越发达;第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不同信息质量特征相对重要性程度的差异,是会计信息产权合约各方之间各属性相对价值差异的反映,合约各方分歧越严重的属性将在概念框架中居于越重要的地位,当一种属性的重要性程度下降时,说明其趋于满足均衡条件;第三,在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中,会计信息属性将起到分割经济一体化收益的重要作用,是会计信息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引起高度重视,我国在会计准则国际协调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本国利益,应强化对自身概念框架的开发研究,以更好地维护本国利益;第四,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应从会计信息产权合约各方的分歧入手,使其真正成为会计准则制定的指导性文件,为有效界定与维护会计信息产权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五,在制定会计准则过程中,不能过于恪守原则还是规则导向,应合理进行搭配,各方分歧较小交易和事项的准则,因交易费用较小,故各属性产权的均衡值较大,应更偏重于规则导向,反之,对各方分歧较大交易和事项的准则则应偏重于原则导向;第六,对不同规模公司应区别对待,规模较小的公司其内部进行会计信息产权谈判的成本较低,应考虑对其放松会计准则管制,而主要侧重于税法约束,因此不能简单要求所有公司统一使用某一统一会计准则,故应谨慎权衡国际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对不存在国外融资需求的公司使用国际会计准则应采取谨慎态度。

摘要:本文认为,会计信息对资源配置效率与财富分配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其披露与质量问题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因相关研究分散在互不关联的领域,使得现有理论对实务只有有限的解释与指导能力,而且理论研究自身也难以获得深入发展。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途径是,对现有的会计信息产权概念予以重新定义,构建基于财富最大化目标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框架中均衡的会计信息产权配置,受生产可能性边界、社会无差异曲线和不同产权配置制度的交易费用约束。

关键词:会计信息产权,一般均衡,交易费用,制度,属性

参考文献

[1]陈冬华:《网络时代会计的制度创新:产权界定与市场化》,《会计研究》2000年第2期。

[2]杜兴强:《会计信息的产权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葛家澍:《试评IASB/FASB联合概念框架的某些改进》,《会计研究》2009年第4期。

[4]雷光勇:《会计契约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5]罗斯·L.瓦茨、杰罗尔德·L.齐默尔曼著,陈少华等译:《实证会计理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田昆儒:《产权会计学论纲》,《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7]伍中信、张荣武、曹越:《产权范式的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会计研究》2006年第7期。

[8]张五常:《佃农理论》,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9]Barth,M.E.Global financial reporting:Implications for U.S.Academics.The Accounting Review,2008.

[10]Coase,Ronald H.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60.

论信息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 篇9

信息产业, 成为当今世界的主导产业, 成为物质经济向信息经济转换的重要标志, 大力发展信息产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潮流和趋势。我国信息产业起步不久, 尚处在非常年轻的阶段, 与发达国家相比, 还显得比较落后。但经过这短短20几年的发展, 进入21世纪之后, 我国信息产业取得长足的进步。在软件方面, 中国具有自主产权的软件已有不少。可以说中国的软件业已经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 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了, 并已经基本具备独立进行研究开发的能力。在信息产业发展中, 知识产权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知识产权, 从广义上来讲, 包括著作权、邻接权、商标权、商业秘密权、产地标记权、专利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等各种权利。目前已为《成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 (TRIPS) 所认可。狭义的知识产权, 即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产权, 包括著作权 (含邻接权) 、专利权、商标权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的财产权, 也称智力成果权, 它指的是通过智力创造性劳动所获得的成果, 并且是由智力劳动者对成果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这种权利包括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人身权利是指权利同取得智力成果的人的人身不可分割, 是人身关系在法律上的反映。财产权是智力劳动成果被法律承认以后, 权利人可利用智力劳动成果取得报酬或者得到奖励的权利, 这种权利也称之为经济权利, 知识产权保护的客体是人的心智、人的智力的创造, 是人的智力成果权, 它是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领域从事一切智力活动而创造的智力成果依法享有的权利。

二、合理调整和保护信息产业与知识产权的关系

信息产业的发展, 与知识产权有着许多内在的联系, 并且从不同层面影响着信息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力。随着知识产权制度的不断完善, 知识产权将真正发挥促进技术创新, 增强企业竞争力, 实现信息产业利益最大化的作用。

在科技调整发展的信息时代, 知识备受世人瞩目, 随之而产生的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目前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手段主要有两种:一是法律手段;二是技术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诸如美国白宫及五角大楼等等一些机构的绝密数据库, 频繁地成为电脑黑客高手们一试身手的对象。但在我们的法律对这种电脑入侵事件却并没有禁止性的规定, 而是如果没有造成其它的侵权行为, 则并不违法。传统的知识保护体系中, 违法与不违法的界限是进入行为或由此获取的资料是否是“个人使用”。但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诸如“黑客”这样的人物, 是有可能通过网络接触到那些涉及国家安全的机密数据的, 此时哪怕仅仅是“个人使用”恐怕也并不是件有益的事。“个人使用”概念的区别变得更为困难。因此, 技术保护不足以根本保护网络知识产权, 还更需要法律保护的帮助。世界各国都在加大对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也都面临着修改、调整现行知识产权制度以适应现代技术的发展。许多国家、地区和有关组织也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和手段。如世界贸易组织通过了《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制定了《版权条约》和《录音制品条约》;美国1998年通过了《数字千年著作权法》;欧盟颁布了《信息社会版权指令》。

从另一角度来说, 知识或技术创新好比全球互联网的一个终端, 它必然要大量免费或廉价使用已有的知识和技术成果。如果它要求进行最严格的自我封闭, 那么, 它便不可能方便、快捷、免费或廉价地获得并使用已有的知识技术成果。而且, 它的这种要求也与全球互联网的客观本性、公开性、多样性和自由性相背离。所以, 过度提高互联网上知识产权的保护标准, 不利于促进、加快知识和技术的广泛、迅速的传播和全球共享, 也不符合世界贸易组织的一贯目标。所以, 信息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是必然的, 但也需要保持适度原则, 使信息产业的发展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三、信息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亟待加强

与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起步较晚, 借鉴了各国基本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中的有益经验, 中国从80年代开始, 已逐步建立了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和保护制度。但是, 从知识产权涉及的不同领域看, 信息产业领域出现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十分突出。因此, 信息产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需求也更加迫切, 亟须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完善和执法环境的改善, 来激励、支持国内的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和产业化应用为我国信息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战略转型, 提供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 以及经济全球化和贸易的自由化, 使知识产权成为重要的产业竞争工具。目前, 我国科技企业在国内外都面临着激烈的知识产权竞争, 一些外国公司利用知识产权抢占我国市场。因此我国科技企业要学会在国际竞争中利用知识产权制度, 保护自己的利益, 维护知识产权的公平竞争, 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已经基本建立, 如今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 提供制度、组织和政策保障。

1、建立与我国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目前, 有些知识产权保护标准是保护发达国家的利益,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苛刻的。因此, 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并不是越先进越好。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 技术发展处于以引进技术和模仿开发为主的阶段, 应根据我国所处发展阶段特点, 在满足TRIPs最低保护标准的前提下, 制定切合实际的标准, 争取应有的权利, 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做到在制度和规则上与国际接轨具体保护标准体现国情, 不搞追赶, 不照搬。

2、抓紧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要重点解决全局性、制度性和政策性问题, 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制度和市场环境, 提供相应的服务。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以增强国家整体竞争力为目标, 配合国家技术发展战略, 以专利战略为龙头, 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保护制度, 完善配套政策体系, 把知识产权管理落实到技术、经济、贸易管理等各有关部门的工作中, 培养全民知识产权意识, 引导企业提高运用、管理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能力。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在遵守国际规则的基础上, 体现几个主要原则。一是保护权利人利益与保护公共利益相结合。二是保护与鼓励创新并举。三是保护与合理利用、扩散并举。四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

3、建立协调机制, 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体系。

首先, 建立权威、高效的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协调机构。为了解决知识产权管理条块分割和部门之间不协调的问题, 建议成立由国务院直接领导的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协调机构。其主要职能是研究和制定国家知识产权总体战略、政策和对策措施;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沟通各部门之间的信息;研究跨部门的重大问题对策;监督检查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其次, 加强知识产权预警机制。为了对重大知识产权事件及时做出反应, 迫切需要建立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之间, 以及管理部门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渠道。建议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开设公开的知识产权直通热线, 使企业和消费者能够及时反应遇到的问题;加强与行业协会和企业的联系, 建立知识产权预警联络点;责成相应的机构负责知识产权的国际纠纷, 加强对国内消费者和企业的保护。第三,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近些年来, 我国企业与外国企业的知识产权纠纷常常是行业性的集体事件, 行业协会出面更有利。因此, 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知识产权保护中的自律组织作用, 以及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同时, 要建立主管部门与行业协会的沟通机制, 加强对行业协会的业务培训和指导, 提高协会处理知识产权问题的水平和能力。

4、制定国内外统一的反垄断法规, 促进知识产权的公平竞争。

进入WTO以后, 我们应借鉴国际经验, 充分利用反垄断法律法规, 防止滥用知识产权垄断市场的行为, 合理保护国内消费者和企业的利益。应尽快制定专门的保护知识产权的反垄断指南, 或在专利法中增加限制滥用知识产权的条款。在未来的反垄断法中也要加入防止滥用知识产权的内容。

5、健全知识产权权属政策体系, 加大对职务发明人的保护力度。

重点从两方面入手加强我国的知识产权权属政策。首先, 政府财政资助的知识产权归属要有利于技术扩散, 提高公共资源的社会效益。应根据资助计划的目标和机构性质分类制定补充法规, 进一步细化政府资助计划的知识产权权属政策。在放权的同时, 明确利用和转移技术的责任, 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监督管理制度。其次, 完善职务发明的权属政策, 调动发明人的积极性。在技术创新中, 人的素质和创造能力起决定性作用。现阶段, 职务发明权属政策应在雇主优先的基础上, 加大对发明人的保护力度和激励机制。在制度上要强化雇主尊重职务发明人的意识, 在专利申请权上突出发明人的作用, 切实落实对职务发明人的激励机制。不能把职务发明人的激励机制简单地看做收入分配问题, 应提高到增强国家创新能力的高度来认识, 在法律和制度上给予必要的保障。

6、加大政府对保护知识产权的投入。

为了解决知识产权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 建议中央财政建立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资金, 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建立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专项经费。根据地区的知识产权授权数量和处理知识产权专利纠纷案的数量, 按比例分配执法经费。地方财政也应建立相应的知识产权执法资金账户, 适当补充中央财政经费不足部分。其次, 加大对知识产权公共信息网络建设和服务的投入。在专利申请和维持费不足以支撑知识产权信息系统的情况下, 政府应加大对知识产权信息网络和服务的资金支持力度, 针对国内企业的现状和特点, 分层次建立专利信息检索和服务体系。

7、加快知识产权专门人才培养。

加强人才培养成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当务之急。一方面, 要加强在职人员的培训, 可以请国际组织或国外大型企业一起联合举办各种培训班。另一方面, 在大专以上学校中增设知识产权专业, 工科院校应该把知识产权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同时, 为了提高全民知识产权意识, 要积极开展知识产权普及教育, 在中小学增加知识产权常识教育。

在新形势下, 我国信息产业知识产权工作发展, 应以加快提高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能力为重点, 同时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 从战略的高度构建信息产业知识产权的良好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春田.知识产权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2]冯晓青.企业知识产权战略[M].知识产权出版社.

[3]娄勤俭.我国信息产业知识产权亟须科学发展观引领[J].IT时代周刊, 2008.

网络信息知识产权的安全保护研究 篇10

关键词:网络信息,知识产权,国际交流,安全保护

一、网络信息知识产权的概述

1、网络信息知识产权特点

在网络时代发展和运用的过程中网络信息知识产权表现出一些显著地特征, 对其了解可以进一步加强我们对网络信息知识产权问题的研究, 以下进行具体分析:

(1) 非实体性。众所周知, 网络时代的飞速发展, 且当今网络信息资源的的产生、利用和传播大都是以脑力活动的智力成果形式体现, 因而是一种摸不到、用手实际感觉不到的东西, 不能与相应的实体性物质载体相结合, 更多的体现是一种非实体性物质载体。与此同时, 现代大多数人理解网络信息知识产权, 都是将非实体性作为对其研究的出发点。因而, 网络信息知识产权具有非实体性的特征。

(2) 垄断专有性与资源共享性。在当今, 与传统的的物质性资源相比网络的信息资源的优势在于其资源的共享性。但这种共享性, 并不是说我们不保护网络信息的个人智力成果的知识产权。前提是我们承认网络信息知识产权的个人垄断专有性, 在一定的法律期限内, 我们保护个人的知识产权。当超过法律规定期限, 这种由垄断专有的财产就为大家所共享, 因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来源于对知识的共享。

(3) 时间性。网络信息知识产权是有价值的, 因为它是创造人智力劳动的成果。法律认可其财产价值, 是为了符合商品的属性, 补偿创造人其价值投入的机会。但是, 若将网络信息知识产权一直限制在个人的垄断专有之下, 届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一当法律保护期满, 其所具有的法律效力就会消失, 与其相关的客体就可以进入公有领域, 成为社会上人人皆可享用的公有财产。

(4) 虚拟性。作为知识产权保护对象的智力成果, 在传统的信息环境之中, 总是与相应的实体性载体结合在一起, 这样在法律方面保护起来就比较有真实性。但随着社会的进步, 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网络信息知识产权的概念就应运而生。由于网络本身就是一个虚拟的世界, 具有虚拟性;再加上网络时代的信息知识产权的载体是非实体性物质。从而就说明网络信息知识产权具有虚拟性的特征。

(5) 地域性。网络信息知识产权的地域性, 主要体现在除了国际公约和双边互惠协定的规则之外, 不同的国家还专门设立该国自己保护网络信息知识产权的法律效力。具体来说, 就是不同的国家对网络信息知识产权的保护规则不一样, 这也就导致网络信息知识产权的地域性差异, 比如, 一条规则在该国法律效力生效, 到另外一国法律效力就未必生效。

2、相应不同特征的缺陷和解决措施

网络信息知识产权在网络时代, 表现出以上五种特征, 但每种特征都有其对应的不足之处, 下面让我们根据具体特征, 相应分析其缺陷, 并提出解决措施。

(1) 在网络坏境下, 由于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网络运用的不断发展, 这种网络信息知识产权的非实体性也就日益突显, 与之俱来。面对这个障碍的挑战, 适时地做好相互间的协调, 是解决其最有利的办法。

(2) 网络信息知识产权的时间性问题。由于知识产权是所有者智力成果的结晶, 因而法律保护其垄断专有性, 但人类社会的进步需要的是知识产权的共享。因此, 为了既要保护网络信息知识产权所有人的专有性又要实现网络信息知识产权的共享, 那么法律规定的网络信息知识产权存续时间的长短, 就成为影响二者的关键因素。所以, 相关部门应根据适时制定网络信息知识产权的存续时间, 保障其合理性, 一旦存续时间以过, 法律效力失效, 这种专有性的东西就可以进入公有领域, 实现共享, 作为公有财产造福人类。

(3) 由于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 这种虚拟的空间, 对于解决信息知识产权问题, 有很大的难度。要想做好, 我们必须正确地处理好网络信息知识产权这种一虚一实的局面, 做到合理的协调。

(4) 网络信息知识产权的地域性特征, 造成对网络信息知识产权的保护难度加大, 除了国际上或者国家间公约的外, 不同的国家有自己的保护规则, 这就使得对于同一个网络信息知识产权, 可能在这个国家法律效力就生效, 再另外一国就不受保护, 这也使得网络信息知识产权的保护困难。因此, 面对这种地域性保护不一致、不协调的问题, 解决的最好办法就是制定国际上各国通用的、唯一的、全面的、可行的网络信息知识产权保护法律, 不过具体实施起来难度很大。

3、目标

一般来说, 目标就是要达到一种效果或者目的, 网络信息知识产权就是要在网上通过通过法律手段达到保护权利人智力成果的目的。

由于当今时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的应用的普遍流行, 一些知识产权的生产者, 就会把自己的智力成果上传到网上, 但这些智力成果有的是法律保护的期限之内, 属于私人的网络信息知识产权。虽然, 网络资源具有共享性, 但这些资源是受法律保护, 因此, 我们打击那些盗取智力成果的犯罪行为, 保护生产者的网络信息知识产权, 这样才不会伤害他们的积极性, 保障网络信息资源的不断更新, 使更多的人们能够分享到智力财产, 来更好地造福人类社会。

二、网络信息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

网络信息知识产权是当今知识产权保护的最薄弱环节, 这个薄弱的形成主要来自于其独有的特性和存在的问题, 上文我们已经对其特征进行分析过, 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其存在的问题。

1. 立法保护难度大和立法保护制度的不足

国际互联网的发展是人类发生的一场深刻革命, 对经济、政治、法律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带来好的同时, 也存在弊端。网络文化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也造成网络信息知识产权的立法保护难度加大和立法保护制度的不足。虽然国际上有网络信息知识产权保护的公约, 但这只是一个大体的、笼统的、对于普遍现象的侵权保护规则, 它不能兼顾到世界各国的网络信息知识产权保护的具体情形, 因此, 对于这种世界范围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而言, 其存在保护的盲区, 不能因地制宜地做到合理的保护, 这也是其立法保护制度的不足。再者, 说到保护难度大, 主要体现在, 除了国际一些普遍的网络信息知识产权保护规则以外, 各个国家制定都有自己国的保护规则, 因此, 保护管理难度变大。

2. 黑客攻击

2006年以后, 网络罪犯攻击的手法主要是翻新分散式阻断服务, 用形同互联网攻击网页的域名系统服务器来发动攻击, 破坏正常的在线活动和盗取个人的私人信息。这样那些未经本人同意的网络信息知识产权, 在网上就可以任意被黑客所盗取, 侵犯权利人的正常获取智力成果报酬的权利, 这种非法攻击盗取私人知识产权的行为是众多国家严厉打击的对象, 但黑客攻击盗取网络信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 打击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是所有国家和网络信息知识产权人头疼的一个问题。例如, 美国司法部2005年3月到2010年2月的一项调查资料显示:在此期间, 82%的入侵者掌握未授权用户或者设备的数据, 他们利用间谍软件、广告软件、木马程序来盗取个人的网络身份认证, 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严重威胁网络信息知识产权的安全。

3. 病毒骚扰

这里所谓的病毒, 就是指计算机病毒, 它是一种专门破坏计算机正常运行的一种程序。其具有隐藏性、破坏性等。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和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 网络病毒的种类也日益增多, 其传播途径除了软硬盘传播外, 还可以通过下载软件等传播。来侵入网络用户的电脑里, 造成文件的丢失, 因此那些在法律保护期间内的网络信息知识产权, 就可以任意的被病毒发出者所盗取, 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为自己所用。由于受害者范围之大, 如根据2001年调查, 我国约有73%的用户曾感染过病毒, 2003年上半年升至83%, 因此, 网络信息知识产权的保护难度就加大。从而, 病毒骚扰就成为现在网络信息知识产权保护的一个巨大难题。

4. 作品数字化规定的不完善

作品数字化就是指除有关规定的作品复制权等除外, 完全适用于数字环境, 特别是以数字形式适用的作品。换句话说, 就是《伯尔尼公约》中的复制指以数字形式存储的作品在电子媒体中受保护。但这种作品数字化规定有些不完善之处, 造成网络信息知识产权被侵害。例如, 我国《关于制作数字化制品的著作权规定》:“除著作权法另有规定外, 利用受著作权保护的他人作品制作数字化制品的, 应事先取得著作权人的许可。”也正是这句规定, 体现了作品数字化规定对网络信息知识产权保护的不完善之处。如果某人通过合法手段在法律保护的期限之内买下该数字化制品的使用权, 不加保护、不图利益的的任意使用, 让其他人看见或者被其他人看见, 从而被他人不付报酬的使用。请问这是不是对于网络信息知识产权的间接侵权?如果这样都不算, 那网络信息知识产权的保护就无意义可言。由于作品数字化规定的不完善, 造成当今网络信息知识产权侵权的漏洞, 危害权利人的权益。

5. 责任追究的滞后

网络中侵权的行为主要是侵犯著作权, 但有时不易及时辨别实施侵权的主体和地址, 因为网络上信息来源途径多样化, 有网站自己提供的、有转载的、有摘编的、有网站用户提供的、甚至有链接其他网站的内容。这其中难免有侵犯他人网络信息知识产权的行为, 然对于这种侵权行为, 我们不能立马制止, 给予相应的法律制裁, 这源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内容来源的广泛性, 需要时间来进行调查, 找出侵权的主体, 也就是说, 侵权行为会持续一定的时间, 在此期间内, 网络信息知识产权的权利人的会一直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无法得到合理的解决。这种责任追究的滞后, 是当今网络信息知识产权保护所面临的其中一个问题, 不容忽视你。

6. 用户缺乏换位保护意识

网络是一个双面性的东西, 对于用户而言, 既可以把自己的智力成果在法律保护的前提下发布到网上, 又可以获取网上许可的别人所允许的东西。然现实中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满足、这么遵守网络信息知识产权保护规定, 他们急于为了达到一己的私欲, 而盗取别人的智力成果, 侵犯别人的知识产权, 造成他人利益的受损。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他们缺乏网络信息知识产权换位保护意识, 他们并没有换位思考, 假如别人侵犯他们的合法权益, 自己利益受损时, 自己会怎么样, 他们并没有这样将心比心的想过。也正是这样才酿成网络信息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逐渐增多。

三、网络信息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

面对网络信息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 提出有关的对策, 具体以下:

1.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统一完善国际立法

由于网络信息知识产权的地域性差异特征, 造成社会上对其保护的立法难度大, 同时也突显出现有国际保护法律的不足。为此, 对于网络信息知识产权的保护, 我建议在技术发达、经济发达、通讯发达、交通便利的今天, 世界各国应经常加强彼此间的网络信息知识产权的保护交流工作, 召开全球范围的知识产权保护大会, 各国民主发言表态, 说出各国自己对于网络信息知识产权的保护情况, 以成文的形式上交给国际大会委员会, 然后, 关于不同点, 大会再单独围绕这些情况, 进行交流与协商, 争取使各国得到一个合理的、满意的答复。然后, 根据大会的结果, 重新制定网络信息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公约, 各国根据新公约进行联合、交流执法, 共同打击网络信息知识产权犯罪行为。

2. 加强技术对策

面对黑客攻击和病毒骚扰盗取网络信息知识产权的情形, 我们最有力的办法是加强技术对策。采用各种技术来进行保护, 例如, 防火墙技术, 是为了保障网络路由的安全性, 而在内外部网之间的界面上所设置的一层保护措施, 所有的信息都要经过它过滤, 只有被授权的才允许被通过。数据加密技术, 对已有的产权作品进行加密, 有密码才能进入访问, 是一种主动的预防措施。CA认证技术, 是由叫CA的权威机构发行的用于验证因特网上身份信息的方式, 用户向CA机构申请而获得资格, 当用户利用CA进行侵权时, 该机构会进行对其起诉。除此之外, 还有软件加密技术、数据保密和完整性技术、数字水印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等技术, 可以用于保护网络信息知识产权的安全。

3. 完善网络信息知识产权的作品数字化规定

作品数字化规定虽然好, 但不是面面俱到, 也有其不足之处, 为此我们要对其进行完善, 来更好地保护网络信息知识产权的安全。国家立法机关应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网络信息知识产权立法考虑, 制定完善的作品数字化规定, 防止某人以合法的手段买下某种知识产权的使用权, 用于自己的智力成果上, 然其对于自己的智力成果进行公开, 使其进入公有领域, 进而就造成拥有网络信息知识产权保护的文章, 也随之进入公有领域, 为大家所公用, 这难道不是网络信息知识产权保护的一个漏洞吗?对于这种情况, 立法的深入和全面是必不可少的, 是制止该漏洞侵权的有力措施。

4. 建立专门的网络信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对于责任追究的滞后问题, 应建立专门的网络信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这样保护起来更单一化和具体化, 保护起来更加容易。首先, 针对网络信息知识产权的特点, 建立专门性的保护法律和相应的制度规范, 同时设立专业部门及配备专人对网络侵权犯罪进行调查;其次, 国家采取措施争取对于网络用户进行严格的身份登记;再次, 对于访问网络信息知识产权的用户, 相关网站应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其进行自发的审核, 同时记录其访问的IP地址, 要求其登记注册, 满足条件才能复制、下载;最后, 对于那些非法访问法律保护期限内的网络信息知识产权, 专业部门根据权利人的举报, 立即专案调查, 锁定侵权者IP, 追究其法律责任, 维护权利人的权益。

5. 加强网络用户换位保护意识的宣传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 通过教育让人们从思想意识上认识到盗取别人的网络信息知识产权是违法的, 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具体的做法上, 我们要对所有的人进行网络知识产权换位保护意识的教育, 在书本上、电视上、网络上或者派专人深入城市农村进行深入实际的宣传和教育演讲, 让人们具有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的保护意识, 最好是从小进行宣传教育。这样在思想意识上的转变, 就可以从根本上制止网络信息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发生。

四、总结

上一篇:高分子材料改性下一篇:报社内部会计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