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安全管理

2024-05-04

旅游安全管理(精选十篇)

旅游安全管理 篇1

关键词:旅游业,旅游管理体制,管理特征

一、传统视角下世界各国不同旅游管理体制发展模式的比较

1. 美国模式。

在欧美, 包括美国、德国、加拿大、比利时、荷兰、挪威、日本等国, 都属于经济发达的国家, 其旅游发展模式特征如下。 (1) 旅游经济发展特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在5000美元以上, 相对生产总值高;旅游收入占商品总收入的5%~10%之间, 服务业总产值占在国内总产总值的50%以上, 所占比例高;国际旅游收支平衡, 旅游总产值小于旅游支出, 呈逆差。 (2) 旅游管理体制发展模式的特点。在欧美国家, 旅游企业几乎全是私营或其股份以私营部门为主。旅游经营体制主要以大公司为主导, 小企业为基础, 半官方的旅游机构是旅游管理体制的主要机构, 行业组织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管理职能主要是推销与政策的协调。

2. 西班牙模式。

在旅游发达国家地区, 也有另外一种模式, 不同于美国模式的—种, 这些国家包括瑞士、意大利、摩洛哥、墨西哥、新加坡、以色列等国家地区, 实行的是西班牙旅游管理模式。 (1) 国家地区的特征:这些国家, 靠近海洋, 要么就是与海洋相邻, 地理位置极具优势;而且发达的国民经济也相对占优势, 并且旅游资源独特, 极其丰富。 (2) 西班牙旅游管理体制模式的特点。西班牙这些国家旅游业发展速度很快, 主要目标是大众市场, 旅游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国际旅游收支平衡。 (3) 旅游管理体制主要发展趋势:在旅游产品方面, 需要多样化;并且要注重旅游业给国家带来的不利影响

3. 印度模式。

印度模式是针对相对不发达国家而言的旅游管理模式, 这些国家包括巴基斯坦、坦桑尼业、卢旺达、冈比亚、不丹等国家相对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低。 (1) 经济发展特征。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农业, 服务业跟工业生产总值处于低下水平,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420美元以下, 国民经济十分落后。 (2) 印度旅游管理体制模式的特点。印度等不发达国家主要是依靠国营企业发挥着主要作用, 其旅游管理体制难以发挥作用, 主要是旅游规模远离客源国, 虽然有特殊的旅游资源, 但旅游业规模难以扩大, 旅游业经济发展落后。

4. 岛国模式。

岛国模式的国家如巴哈马、牙买加、巴巴多斯、塞浦路斯、马达加斯加、斐济、马尔代夫、多米尼加与海地等。这些国家在历史上曾是西方某个国家殖民地, 人口较少, 国土面积也比较小。 (1) 经济发展特点。这些岛国经济处于中等水平, 有相对差异较大的经济状况。 (2) 岛国旅游管理体制模式的主要特点。这些国家旅游客源市场比较充裕, 旅游业经济收入将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收入的支柱。 (3) 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岛国发展旅游经济是要付出代价的, 主要是破坏本国的文化和环境, 同时, 旅游经济的发展会使国家经济主体倾斜, 而且旅游收入的一大部分又漏出本国, 存在着很大的危机。

二、新视角下旅游业管理模式的实际比较

如何科学、合理地设置旅游管理机构, 提高宏观调控能力显得更为重要。纵观世界, 不同国家会设置符合本国国情的旅游管理机构, 其主要依据就是本国国民经济发展特点和在政治经济中的地位。

1. 国家旅游管理机构。

国家旅游管理机构是在发展旅游业的历程中, 负责执行政府主体在本国旅游经济活动中的职能机构, 每个国家都会都成立这样的专门机构。

2. 国家旅游管理机构的类型。

一般来说, 与国家旅游管理机构的设置密切相关的因素包括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本国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旅游产业发展规模等。另外, 还有一些国家采取非中央机构模式, 主要由私人企业经营, 政府不进行直接管理, 管理经费由政府全部或部分拨款, 或由公司管理旅游业付管理经费。目前, 世界上大约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用这种模式, 如伊拉克、爱尔兰等。

3. 国家旅游管理机构的特点。

从各国、各地区旅游管理机构的设置看, 大体有以下特点。 (1) 在欧洲和美洲地区, 旅游业通常由国家经济事务部或产业与贸易部掌管。 (2) 旅游在政府序列中的地位稳定性不够强。旅游管理部门变化频繁, 国家旅游局不断从一个政府部门向另一个政府部门转移。 (3) 东亚地区旅游行政管理机构有所提升。为了推动旅游业发展, 以及旅游经济功能的日益强大, 部分亚太地区国家提升了旅游行政管理机构的规格, 其目的就是为了使亚太地区旅游业在全球旅游市场更快更好的发展。

4. 国家旅游管理机构的核心职能。

旅游统计数据的分析、数据收集、提供旅游信息、颁布旅游政策、定级旅游产品, 这些都是国家旅游管理机构的核心职能。

三、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特定时期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则和方式称之为旅游经济发展模式, 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它具有如下几个显著特征。

1. 概括性。

旅游经济发展模式概括性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原则和方式的高度理论概括和理论抽象, 反映了旅游产业在一定时期的发展战略要求和发展方向。

2. 相对稳定性。

相对稳定性来源于阶段性, 即在特定的阶段内, 旅游经济的发展模式一旦确立, 其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式和方向应维持不变, 使其保持相对稳定, 以充分发挥该模式的功能, 获得相应的旅游经济效果。

3. 特指性。

特指性是指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应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经济发展模式, 以及历史发展进程和自然环境状况来确定。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大力改革, 我国旅游产业正在向世界旅游强国迈进, 因此建立一整套级别高、权威大、职能强的旅游管理机构势在必行。这就需要根据我国旅游产业的关联性、综合性和边缘性, 综合这些特点, 分别建立全国旅游管理机构、地方旅游管理机构及旅游企业的管理体制, 结合自身特点, 使我国旅游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宏伟目标也能够如期实现。

参考文献

[1]郝索.外国旅游管理体制比较研究及对我国旅游业改制的启示[J].人文杂志, 2001 (03) .

旅游知识及旅游安全常识 篇2

1、娱乐旅行概念发生了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只有社会中的富裕的、有闲空的和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出国旅行,满足于欣赏外国风景、艺术作品。这种概念已完全改变。因为出国旅游者多来自各种不同的背景,对旅游想法很不相同,所好和欲求更加五花八门,在有限的假期内尽量包揽这一切。

2、现代旅游是闲暇追享的“民主化”

如冬季旅游,过去是少数富人强占的运动;骑马、划艇、射击,是非大众化运动。但是嗜好和闲暇的“商业化”已使这种活动能为一般人所享用。大量的人到国外去参加更为令人激动和更富有外国情调的活动,如登山、滑冰、水下游泳和马车旅行等。

3、现代旅游发展为“社会旅游”

如英国度假营,既提供传统的旅游胜地具备的一切设施,又不断开辟和发展新的风景区域,组织大群游人观览,建造特别设计的低消费接待设施,并经常就地提供娱乐和其它服务。社会旅游可以把大量旅游者引入偏远和相对不发达地区。

对旅游的业余性规定大体是正确的,但在实际中又难以区分。特别是在中国,利用开会、出差旅游的人很多。据统计,到北京来旅游的人,41%是会务旅游者。外国利用国际会议旅游的人也很多,如1985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国际会议有274个,英国伦敦238个,比利时布鲁塞尔219个、瑞士日内瓦212个。这些参加国际会议的人,既是为了某一专业目的而去的会务者,也是一个利用会议参加旅游活动的游览者。英、法、比等国家正是利用这种方式,获得了一笔可观的旅游收入。如1985年巴黎举行国际会议收入70亿法郎,其中30亿法郎为专题会议收入。

享受性:旅游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是在物质生活条件获得基本满足后出现的一种追享欲求。有一位社会学家说,旅游者的心理中有“求新、求知、求乐”这样三条。这是旅游者心理的共性。旅游者不远千里而来,就是想领略异地的新风光、新生活,在异地获得平时不易得到的知识与平时不易得到的快乐。

知识性:旅游给大家带来很多见识,增进了对各地了解,丰富了人文知识。

意志性: 旅游给大家带来心灵的意志,会让自己的思维,心情发展到兴奋,快乐的极致。

旅游安全预警机制 篇3

根据2005年中国年度行业报告.2005年,我国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均快速增长,旅游产业规模日渐庞大,全球第五大旅游国的地位日益巩固。和入境旅游、国内旅游一样,2005年我国的出境旅游得到了较高速度的发展。我国公民的出境旅游相当活跃,中国已经成为保持快速增长的亚洲新兴的国际客源市场,并连续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

出境旅游目的地扩大,非团体出境旅游逐步放开都推动了出境旅游增势。其中,深圳和广州出境旅游的人数一直飙高。但是,与出境形势的热烈不同的是,境外出行的安全保障令人担忧。地区性险情、事件频频出现,地区武装冲突。恐怖活动给出行蒙上阴影。

尽管这些恐怖活动和动荡并不直接影响我国,但这种不稳定的外部环境,显然对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发展非常不利。除此之外。针对出境旅行者的恶意攻击事件也层出不穷,马来西亚的例子是个极端代表。其实在此之前,当英国和埃及分别发生恐怖爆炸袭击时,外交部和国家旅游局曾一度分别发出过旅游安全警告,提醒中国公民在国外旅行时要注意安全。提高警惕,以防给当地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机。而从2003年起,国家旅游局就已经开始为“五一”和“十一”的旅游黄金周发出安全预警。最近频发的几宗中国女子马来西亚受辱事件,再次将完善旅游安全预警机制问题提上日程,建立旅游安全预警机制迫在眉睫。试想,当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旅行本身的快乐将显得多么的微不足道。好在眼下不论是选择自助游还是跟团出游,国人已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出境游的安全问题。

一般说来,出境游的安全预警机制可分为“健康预警”和“政治预警”两大类。前者包括了疾病。自然灾害等信息;后者则包括战争、政变、内乱、恐怖袭击等因素。根据危害程度,安全预警和台风警报一样,又可分为黄色,橙色和红色等级。黄色警戒是提醒公众注意,目的地可能有治安不良。传染病或有潜在恐怖袭击的威胁等;橙色警戒是建议游人暂缓前往目的地,一般指有地震、海啸或其他自然灾害、政局不稳或有恐怖事件发生等;红色警戒则不宜前往。是指已经出现大面积传染病。战乱。政局动荡等情况。相关部门理应在有突发事件发生时,及时对出境游目的地做出相应的安全预警。这样,一套完善的旅游预警机制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旅行者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只要我们有相应的预警机制和得力的措施,那么就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或者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以这次的中国女子在马来西亚连续受辱事件为例,假如在第一起事件发生后,及时启动了预警机制,引起游人的足够重视,那么后面的类似事件则很有可能得以避免。

国外在旅游预警方面起步较早。已建立起相当完善的机制,在很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有些国家的安全预警甚至可以做到事无巨细,精确到了很小的细节。譬如,某条线路会有什么样的常见地方传染病,发病季节是几月,如何防治,甚至水质情况等都有详细的介绍。当然,遇到有自然灾害或恐怖袭击这类大的突发情况时,更会有相关部门和新闻发言人在第一时间对旅游行业和公众提出警示与措施,以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而在我国,由于预警机制尚不够完善,遇有突发事件时,往往是由不同的部门发出警示。例如,有战争和恐怖袭击发生时,通常由外交部发出预警通知;有非典、登革热或禽流感等疾病发生时,由卫生部发通知;对于黄金周长假则由国家旅游局做出预警。其实,不论由哪个职能部门负责,只要能将预警信息及时传达给旅行社和准备出境游的游客,同时加强对出境旅游团队行前说明会的安全告诫。提醒游客在境外旅游时应注意的安全事项,告知游客基本的防范知识和技能以及遇到像受辱一类的意外情况时的应对措施,或者及时调整线路,那么,面对突发事件时就可以争取主动并减少损失。

目前,我们的旅游预警在黄金周期间国内游中所起到的作用最为明显,而且也日趋成熟。然而,随着国人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出国门,去享受出境游的乐趣。而实际上,针对出境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的旅游预警机制的缺失,却与我国日益提高的旅游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一套权威的旅游预警机制最起码应该对消费者及时起到目的地旅游的警示作用。自然灾害,流行病。哪些线路可以放心游览。哪条线路暂时不宜前往,各个目的地的社会治安状况和其他可能危及旅游者人身和财产安全情形的情况等,这些都是消费者有权了解的基本信息。尤其是对于旅行社来说,更应该在自己的产品目录中向消费者提示这类信息以及对于突发事件应采取的相应措施。遗憾的是,国内的旅游行业迫于竞争的压力,似乎都羞于把这样的警示告诉游客。恰恰相反,假如他们敢于将此类提示告知消费者,那么这不仅是对消费者的尊重和负责。同时也是国际惯例的体现。

旅游安全管理 篇4

无论从高职院校本身还是旅游管理专业来说, 都对学生的实践性要求非常强。学校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更需要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然而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 目前高职院校旅游景区管理课程安排实践性教学力度不够[1], 教师和学生之间机械地重复着模式性的教、学关系, 只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以及对实践性教学的迫切需求, 导致学生不能将书本理论联系到实际当中。以我校《旅游景区管理》课程为例, 就该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及人才培养方案来看, 总共48学时, 其中理论教学48学时而实践性课时为零。单方面的注重学生的理论学习, 忽略了学生的外出实践需求, 这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

通过对广西财经学院职业技术学院 (以下简称“我校”) 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及课堂交流, 以笔者所授课的旅游管理专业2010以及2011级学生来看, 3%的学生对《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改革没有想法, 97%的学生对该课程表示期待, 强烈呼吁能够将实践性教学时间增加至本门课程总学时的一半, 充分显示了《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改革的迫切性。

2《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理念

针对高职学生特点, 重点以实践、应用为主线对本课程教学改革。使学生在学习如何“进行景区的管理”上, 既能够满足专业和职业能力的需求, 又不是像本科教育那样, 立足于打好专业知识基础。基于此, 笔者认为, 《旅游景区管理》作为一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核心课程, 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和定位。

2.1 课程性质作用

《旅游景区管理》是学生从事景区相关岗位工作应掌握的必修课程, 是高等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也是旅游景区相关岗位工作人员必须要学习和掌握的集知识性、技能型为一体的课程。其作用是缓解我国景区迅猛发展需要管理人才但创新型知识化人才严重缺乏的矛盾。因此, 近年来很多高校包括高职院校开设了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 或者旅游景区管理专业下设景区开发与管理方向, 进而开设旅游景区管理方面的课程。

2.2 课程目标

2.2.1 知识目标

了解旅游景区的概念以及分类;理解旅游景区的管理要素;掌握旅游景区管理职能的相关内容。

2.2.2 能力目标

使学生或景区管理人员掌握旅游景区各方面管理工作的流程, 能够初步具备景区前期开发建设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推广管理, 以及景区开放后的游客管理、设施设备管理和景区长期的环境管理、财务管理、品牌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和危机管理等工作方面的能力。

3《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改革教学方案

3.1 课程整合和优化

打破学科体系, 改革课程设置, 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主选, 精简教学内容, 注重体现高职教育特色[2]。从旅游景区管理者应职岗位出发, 将课程的知识与技能有机的结合起来, 增加课程实用性和针对性, 删去一些与今后工作关系不大的枝节。例如, 笔者在选教材的过程中, 发现很多教材出现的数据都是与当下实际情况相差两三年甚至是更久。某教材广西的5A景区有两个, 分别是漓江景区和乐满地主题乐园, 然而事实上在2012年桂林的王城景区也荣晋为5A景区。从教材内容设置上看, 不少教材大篇幅讲解景区设施设备管理以及景区财务管理的内容、如何进行设备日常保养以及设施设备的概念。而景区财务管理章节则是出现了不少财务类的相关知识和公式。但在实践中, 景区财务管理大部分并非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而是财务类专业人才, 设施设备管理亦是如此。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职学生, 重点应该放在实训上面。例如景区服务质量管理章节就应在《旅游景区管理》教材中被主要介绍和学习, 因为旅游服务质量问题屡屡在旅游旺季被各类媒体大肆报道。高等教育的目的不就是为了培养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吗?

3.2 加强与专业方向的对接

旅游类专业几乎都会开设旅游景区管理的课程, 有些院校会设置《旅游景区管理》这门课程的选修课, 但专业方向不同, 学生所需知识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教师给不同专业的学生上课时, 授课内容要注意各学科学生专业知识不同的特点。对非旅游专业的学生授课时, 应该更加注重从旅游常识方面的内容来引导学生学习旅游景区管理;而对旅游景区管理专业学生授课时, 则应更注重从旅游现象看本质, 由旅游现象进而引出景区管理相关理论, 然后将理论联系景区实际来学习。

3.3 课堂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相较于本科生, 高职学生基础相对薄弱, 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 对基础知识、基本内容和重点内容精心组织, 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比如类比法、案例分析法、实际演练法等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 提高学生求知欲。对于理论性较强的章节, 要多注重引入各种案例, 反复强化重要知识点, 务必使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

3.4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 拓宽教学手段

对于实践性强的《旅游景区管理》课程, 讲解理论容易觉得枯燥乏味, 若能巧妙利用辅助教具, 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可通过教学视频, 如讲到旅游安全管理章节时, 放一些和旅游安全相关的新闻或者案例的视频。或者通过搜集实事图片新闻制作成课件, 通过图文并茂的课件, 让学生产生兴趣, 开拓学生眼界, 在有限时间内增加教学信息量。为了适应目前既要减少课堂理论教学课时, 又要增加课堂信息量的教改趋势, 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学是最有效的方法。建议以某些高校为版样, 在校内网上提高课程电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 利用网络收集学生意见并及时给予反馈。

3.5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旅游景区管理》是旅游管理的一门基础学科, 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该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必需的理论知识, 更要把这些知识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但基于学时的限制以及其它安全相关方面因素的限制, 学生到旅游景区中实践或者说深入实践的机会非常少, 从而无法了解旅游景区是如何具体管理和工作的。

基于此, 在本课程教学中, 每一章都应从案例出发, 由实际问题入手让学生了解景区管理的重要性。提出景区出现相关问题该如何解决, 继而引出解决问题的理论方法。以景区服务质量管理章节为例, 授课前, 先以实事的旅游质量投诉为案例, 由现象向学生提出该如何解决问题, 然后引入本章理论学习。在结束课堂教学后, 组织学生前往附近旅游景区参观调研, 并让学生分组讨论旅游景区在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自己的建议并写出书面报告。这样的学习方式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理论学习的动机。

3.6 改善课程考核方式

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 强调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 考试不再局限于闭卷一种方式, 而是采取开放式的考试方法, 包括开卷考试、课程论文、调查报告、实际操作等形式。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实训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组成。为让学生把精力集中到日常学习当中而非临时抱佛脚的死记硬背。以本课程为例, 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40%, 平时成绩 (课堂表现) 占20%, 实训成绩 (课外调查报告) 占40%。

最终考试成绩的公布并不代表着本门课程的结束, 笔者认为, 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得到考核结果, 而在于根据考核结果得到反馈。通过反馈的结果知道学生的不足之处和自身教学的不足之处。一方面, 教师反省自己教学过程中今后该如何教学才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学生则从考核结果中找到自己的不足, 与老师讨论并在今后的学习中改正。

4 结语

旅游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 笔者在《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 通过与两届学生的交谈和问卷调查, 以及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反映的问题, 认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旅游景区管理课程的改革呼声都非常强烈。高职院校旅游景区管理课程的改革, 能充分体现旅游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 同样能够有效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和学生自主学习热情[3]。从而, 为我国培养适应景区发展的创新性知识化人才, 促进我国旅游景区的长远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全面深入改革。

摘要:本文根据高职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针对高职学生以及学校所在城市的特点, 从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的改革, 理论与实践更好的融合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高职院校,旅游景区管理,教改

参考文献

[1]吴国清, 叶欣梁.旅游人才培养与高等旅游教育的职业化发展[J].旅游学刊, 2004 (3) :15-18.

[2]曾兰君.高职旅游景区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 2012 (10) :41-45.

旅游纪念品旅游管理论文 篇5

论文1:旅游纪念品特色开发的探索

摘 要:作为连接旅游者和旅游地的情感纽带,旅游纪念品成为提升旅游地和旅游服务影响力的重要标识,然而不少旅游景点缺乏对旅游纪念品的重要认识,使得旅游纪念品在开发和设计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对旅游纪念品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从特色化开发的角度,对旅游纪念品的设计提出了策略建议。

关键词:旅游纪念品; 特色; 开发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旅游大军中的一员,旅游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

旅游纪念品是指在旅游过程中供游客购买的富有当地特色的商品,是地域性与纪念性相辅,文化与娱乐相融的一种特色商品。

旅游纪念品是提升旅游地和旅游服务影响力的重要标识,也是拉动旅游收入的关键商品,更是对外宣传旅游目的地地域特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

然而,不少旅游景点缺乏对旅游纪念品的重要性认识,使得旅游纪念品在开发和设计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旅游纪念品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旅游纪念品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旅游纪念品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它是当地文化的物质载体,是连接旅游者和旅游地的情感纽带,因此旅游纪念品在设计和开发过程中需要深入挖掘当地文化内涵,将其恰当地融入到旅游纪念品中, 是旅游纪念品开发中增强吸引力的关键因素。

但一些旅游纪念品开发商本身的文化素养较低,加上过于追求经济利益,使得前期的旅游纪念品市场需求调研及产品设计资金投入不足,同时在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及生产过程中,为了降低成本,旅游纪念品自身制作工艺粗糙,质量低劣,缺乏以当地厚重的文化积淀为基础的设计理念,

因而使旅游纪念品缺乏相应的文化附加值,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

2.旅游纪念品缺乏特色,同质化现象严重

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关系到当地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因此,特色化的旅游纪念品开发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旅游纪念品市场混乱,产品没有特色,缺乏个性,同质化现象明显,已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3.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忽视了消费者的需求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不再满足于市场上批量生产的纪念品,他们更偏向特色化的、独一无二的产品,因此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应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出发点,但目前市场上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与开发,仅仅考虑生产成本的降低、经济效益的提高等层面,对于不同游客的需求并未得以准确的把握和满足。

二、旅游纪念品的特色开发

针对旅游纪念品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唯有走特色化开发之路,才能凸显旅游纪念品对当地旅游产业的促进作用。

1.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应与地域特色相结合

旅游纪念品的特色化开发,最重要的就是要实现本土化,即保持地域特色。

如与当地着名的历史典故进行结合开发旅游纪念品,与当地旅游资源特色结合开发旅游纪念品等。

洛阳重渡沟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与开发工作就很好的挖掘了当地资源特色,重渡沟盛产竹,当地的竹林被称作重渡沟三绝之一,因此,重渡沟的旅游纪念品也围绕“竹”展开,竹水枪、竹水杯、竹制太阳帽、竹水桶、竹扁担、竹箫等,价格不贵,而且有重渡沟独有的特色,自然十分受游客喜欢。

2.增加旅游纪念品的差异性和丰富度,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旅游纪念品的设计要以社会消费文化需求为对象,力求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

即旅游纪念品的内涵装潢、商标的设计都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设计旅游纪念品,切忌无的`放矢。

同时,消费市场是对旅游纪念品文化是否有价值的客观检验,二者应具有统一性,否则这样的文化品位是毫无价值可言的。

3.旅游纪念品的设计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特色,新颖别致

旅游纪念品不仅要具有古朴的风韵,也要与时代相结合。

敏锐地把握时代脉搏,能够使旅游者对于产品产生强烈的兴趣。

以厦门市为例,厦门正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其中旅游纪念品创意开发,是推进创意产业发展的具体步骤,厦门市举办相关的设计比赛,让更多企业、院校、设计公司和设计师、工艺美术师、民间手工艺者、学生来为厦门创意设计旅游纪念品,从而推动厦门旅游纪念品的创新,

越来越多设计独特、新颖别致的旅游纪念品出现在厦门旅游市场上,如别具风格的厦门市旅游地图,以“漂流慢递”形式寄给将来的自己一张张祝福明信片,有艺术气息的旅游纪念品设计等,极大的满足了旅游者的审美和精神生活的需求。

4.要有品牌意识

旅游纪念品市场同质化严重现象产生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其设计者、生产者无品牌意识,新的旅游纪念品一经推出,便有大量的商家开始跟风、仿造生产,形成无序竞争,旅游纪念品的设计者可以申请专利,利用专利权维护品牌,防止假冒和伪劣产品的侵害,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旅游纪念品。

参考文献:

[1]康兵.厦门市旅游纪念品的创意设计与开发[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7-9

[2]李树.文化因素与商业行为――中外旅游纪念品比较[J]艺术百家,(5):180-181.

[3]周进.旅游纪念品开发主打特色牌[J]河北日报,(2)

论文2:浅议旅游宣传纪念品开发设计

【内容摘要】旅游是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本需求,而旅游宣传纪念品在旅游业发展、旅游宣传推广工作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文章通过讨论旅游宣传纪念品的功能性、重要性、特殊性及艺术性等,以游客的基本需求为切入点,深入挖掘旅游与宣传纪念品的完美融合,寻求旅游宣传纪念品设计研发中的重点及突破难点。

【关键词】旅游 宣传 纪念品开发设计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旅游宣传纪念品则是人们在旅途中保留美好回忆的重要载体。

旅游宣传纪念品往往方便携带、便于收藏,同时也是旅游经历的延伸。

因此,对其的设计、研发也渐渐受到各个国家、地区旅游行业及相关行业的关注和重视。

一、旅游宣传纪念品的功能及重要性

(一)旅游宣传纪念品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现今,购买旅游纪念品是旅游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促使旅游业界越来越重视旅游宣传纪念品开发工作,并引起了见仁见智的探讨。

目前,我国旅游正处在从观光型到休闲度假型的转变时期,更加注重内涵、享受文化式旅游发展,同时,旅游纪念品开发可以带动就业,增加旅游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因此,要实现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促进旅游经济的增长,开发旅游纪念品具有十分特别的意义。

(二)旅游与宣传纪念品的相互结合

旅游宣传纪念品需要具有艺术性、纪念性和地域性,并且具有独特的文化符号,是一个旅游目的地的形象代表,不仅可以满足游客购买需求、传播地域文化,还能够助力打造和树立旅游形象和品牌。

当游客结束旅游活动并需要购买、携带旅游宣传纪念品时,旅游纪念品作为有形的实物发挥着无形广告的作用,具有扩散宣传效应。

因此,很多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旅行社、旅游景区把对旅游宣传纪念品的开发、提升作为宣传营销的一种必要手段,以达到提升旅游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目的。

(三)旅游宣传纪念品的重要功能

一是促进经济发展,扩大旅游产业辐射面。

在旅游业的产业链条中,旅游宣传纪念品的开发、设计、制作、销售等环节极大地扩大了旅游消费市场,成为提升旅游收入、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

二是促进品牌建设,扩大宣传功能。

旅游宣传纪念品是反映旅游地的自然景观和地域文化特色、人文风情的重要载体,可为当地旅游业进行宣传。

另外,一些独具特色的民族地域旅游宣传纪念品往往会具有收藏价值和增值空间。

二、旅游宣传纪念品开发设计瓶颈

旅游宣传纪念品开发不仅是丰富旅游内容的重要环节,也是旅游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探险旅游安全管理研究进展 篇6

[摘要]探险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活动,近年来,受到了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在广泛阅读国内外探险旅游文献的基础上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先界定了探险旅游的概念与分类、探险旅游的特点,进而对供给方和需求方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总结,并针对探险旅游中的重点问题,即安全管理。从探险旅游风险评估及保障机制两个方面对国内外文献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其研究主要热点和盲点,以期为探险旅游后期研究提供基础性理论支持。

[关键词]探险旅游;安全管理;风险评估;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9)01-0086-07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人们的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加及消费能力的提高,并得益于交通及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旅游及休闲需求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旅游细分市场中的生态旅游、自然旅游及以探险旅游为代表的特种旅游便应运而生。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前期,生态旅游、自然旅游、探险旅游这3种特殊旅游细分市场才得到快速的发展。

近年来国内外有大量关于生态旅游和自然旅游的学术著作以及论文问世,但是有关探险旅游的研究仍然处于启蒙状态。这是由于探险旅游一直被归入生态旅游或自然旅游的亚类中,未单独进行研究。直到近几年,探险旅游越来越受旅游者的欢迎,发展速度几乎超过了其他两种旅游形式,而探险旅游事故的频频发生,也逐渐引起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

1探险旅游的界定

1.1概念

探险旅游(adventure tourism)是有人引导的商业旅游(guided commercial tour),它的主要吸引物是依托自然环境特征的、需要特殊体育或者类似设备支持的、令游客激动的室外活动(Buckley,2006)。加拿大旅游委员会把探险旅游定义为:发生在非同一般的、异国他乡的、遥远与荒野的旅游目的地的活动,涉及一些非传统的交通与各种难度的活动。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探险旅游的外延已经扩大,不再是少数专业探险者们“勇敢者”的游戏,已经开始渐渐向大众旅游形式过渡,以登山探险旅游研究为例,贝蒂和胡德逊(Beedie&Simon Hudson,2003)就认为在登山运动中,专业登山运动员和旅游者的界限已经慢慢模糊,这就使得探险旅游的研究具有更广泛性的意义。总体看来,西方学者对探险旅游的定义强调了冒险性、结果不确定性、环境性、个人自主参与性与商业性的特征。

1.2分类

探险旅游的复杂性以及多面性决定了其活动的多类型性。从探险旅游对地理环境的特殊要求,部分学者从活动所附属的地理环境角度进行研究(表1)。

另外,探险旅游活动也可根据风险程度的不同而分成“软探险”旅游和“硬探险”旅游(Lipscombe,1995)。“硬探险”指旅游者愿意到偏僻的环境,挑战内在的危险。这种危险是自然真实的而不是人造的,对于参与者来说具有高危险性、高参与性,富有挑战性,并且对于参与者的身体条件有极高的要求(Mallett,1992;Peterson,1989;Rubin,1989),包括登山,高空速降,洞穴探秘,跳伞运动以及潜水等;“软探险”旅游者相对而言是初学者,他们寻求一种被设计好的新奇活动。而这种活动也能给他们带来兴奋感以及感情的抒发(Lipscombe,1995)。因此“软探险”旅游在游客参与性程度上较被动,此类旅游包括丛林步行,徒步旅行,骑马,皮艇漂流等等。

2探险旅游的特点

2.1对刺激的追求

探险旅游对于旅游者的核心吸引力并不体现在风险本身,而是隐藏在风险后面的刺激感和不确定性。卡特(Cater,2006)认为对风险的追求不是这些活动的核心吸引力,不能简单地把风险理解为冒险的动机。研究显示,旅游者加入探险活动的首要动机是追求恐惧感和刺激感,而不是追求具体的冒险活动。最成功的探险旅游经营者是在能够降低实际风险程度的同时,把刺激感内化于其中(见图1)。

2.2对安全的保障

沃尔(Walle,1999)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例,证明了在探险旅游活动中如果没有安全的保证,更高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不能得到满足的。游客通过环境冒险与自身能力的互相作用来获得一种挑战自然的探险体验。因此活动具有的危险程度与游客的体验水平以及技能有积极的关系(Ewelt,1997,1989;Ewert&Hollenhorst,1994;Martin&Priest,1986)。但是危险程度与游客的体验水平决不是正比关系,当危险程度超过了游客能力所能够承受的范围时,那么游客的体验水平便处于下降的趋势。“绝对刺激,绝对安全”才是探险旅游的显著特点。

3探险旅游供需文献回顾

3.1探险旅游需求

随着社会发展,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追求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加关注环保问题、对质有较高的要求等等。旅游者,更确切地说是“新旅游者”(Poon,1993)希望从他们的假期中获得一定收益,比如说独一无二的经历。“新旅游者”一个主要的特征就是从日常生活中逃脱出来,并获得一定的自我实现(Swarbrooke,Beard,Leckie,Pomfret,2003)。而探险旅游所涉及的极具参与性的活动可以满足旅游者彻底逃脱日常生活的需要,并使其获得“最高体验”(Maslow,1976)。

3.1.1选择探险旅游因素:内因+外因

两个方面的因素限制着旅游者对探险旅游的选择,一个内在因素,一个外在因素。内在因素,即探险旅游者的动机,促使旅游者寻求可以带来满足的假期经历的内在需求。由于探险旅游的不同特性,参与者的动机也就各不相同。利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来分析,可以发现探险旅游是为了实现较高层次的需求:自尊和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大多数旅游者选择探险旅游是因为一系列不同的原因而不是一个。在美国的世界探险旅游展览会上,对178个展览商的调查报告指出“获得新的经历”、“自我成长”、“高兴与激情”是选择探险旅游的重要原因(sung et al.,1997)。外在因素,即探险旅游者外在条件,譬如年龄、能力、活动的类型等。探险旅游与大众旅游相区别的主要特征危险性,导致对探险旅游者的年龄、能力、身体健康情况有一定的限制。而探险旅游的不同活动类型,又放宽了这个限制。

学者一贯认为探险旅游是年轻人的游戏,经济资讯机构(Economic Intelligence Unit,1992)有不同的观点,指出追求探险和激情的态度,才是探险旅游者的决定因素。约翰等学者(Swarbrooke,Beard,Leekie,Pomfret,2003)认同后者的观点,认为相较于

Page&Keith,2007)同样探究了探险活动中伤害赔偿的模式和趋势。通过对一个地区12个月来事故的归纳总结,发现总体趋势是单独行动的项目要比商业组织的项目发生事故概率大,如骑马、徒步行走、登山、冲浪等,滑索及喷气船项目要求赔偿的金额最多。在人员比例中,年轻男子受伤占了大部分,跌落也被反映为是最普遍的事故类型。两篇文章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彼此的观点。

本特利等学者(Bentley,Page&Laird,2001)接连通过两篇文章,将研究对象锁定在从业者身上,通过对从业者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从问卷统计结果建立起一个从经营者角度对通常风险因素界定的框架。27项探险旅游项目被列入,其中被认定为具备最高风险的是雪地运动、蹦极以及骑马;而滑落成为伤害最主要因素。

佩奇等学者(Page,Bentley&Walker,2005)用对比研究方法调查了新西兰和苏格兰探险旅游的安全体验。通过比较方法有助于帮助分析在不同地理范围下旅游发展和变化的区别和联系,这种空间上的横向比较研究为理论的应用提供了更普遍的意义。

本特利和佩奇(Bentley&Page,2007)对1996-2006年的7篇探讨新西兰探险旅游安全问题的文献进行了一个综合比较归纳,包括列表对比了各文章中所用到的一二手数据来源、探险旅游伤害问题程度、不同种探险活动的风险排序、探险旅游安全问题风险因素排序、综合建立起了一个概念化的模型。

4.2保障机制研究

安全是旅游的生命线,这是旅游界公认的管理底线。旅游安全对于旅游者、旅游经营者以及旅游管理部门来说,都是不可逃避的话题。探险旅游作为旅游的一个细分市场,由它的特性(绝对安全、绝对惊险)决定了安全是其首要问题。因此从安全预警、安全监控、探险旅游救援、探险旅游保险以及探险旅游法规和教育培训6个方面对探险旅游保障机制的研究是探险旅游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国内相关文献着重从游客、组织及探险旅游管理部门管理的角度切入探求保障体制的建立。

4.2.1游客角度的研究

旅游者个人因素是探险旅游事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冯麟茜,2007),由于旅游者的不安全行为以及个人原因,不按规范操作行事、卖弄炫耀、不按照统一的步骤,安全意识不足、过分自信和无经验导致事故发生占到多数(侯国林,2005;张进福,2006)。刘德谦(2006)就近几年的沙漠探险指出现阶段旅游者自身安全意识较弱,未对可能遇到的危险做好充分的准备,这得到诸多学者的认可。与常规性的探险旅游相比,旅游者需要从技术、体能以及心理都要做好准备(Ewert,1997、1989;Martin&Priest,1986;Hall&Weiler,1992;马洪曼,2007)。针对不同类型的探险旅游,对旅游者的要求是不同的。比如洞穴探险旅游与漂流旅游(李海东、保继刚,1995;张瑁、林刚,2004;王仁庆,2005)。因此对游客的管理是探险旅游安全管理的重要部分。

4.2.2组织角度的研究

目前组织探险旅游主要通过3种途径:个人、网络、俱乐部,因此组织程度低,是我国探险旅游最明显的特征。探险旅游的管理由于受许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因此这是较难保障的。旅游组织起到关键作用。而在3种组织方式中,一些较大的俱乐部也承担着探险设备的供应,设备因素在探险旅游风险因子也占有较大比重(王小利、张树夫,2006)。组织要加强旅游者安全教育,使其深入了解并理解探险旅游的危险性。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选择适合参与的项目。出发前制定计划,加强对旅游者体能和心理训练(冯麟茜,2007)。由于探险旅游刚刚兴起,从探险旅游发起组织、旅游景区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旅游景区中,旅游景点和旅游项目开发与管理办法不配套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新开发的旅游区安全意识薄弱,存在种种安全隐患;一些旅游企业没有专门负责安全保卫的机构,旅游安全设施及管理的滞后,是引发安全事故最大的隐患(侯国林,2005;赵怀琼、王明贤,2006)。组织在探险旅游的救援中也起到了作用。冯麟茜(2007)指出,应建立民间和政府“合作”的救援组织。研究者也指出大多数时候“向导”代表探险旅游发起组织对探险旅游队员进行管理,考虑探险旅游的特殊性,向导不仅要具有普通导游的素质,还应能与参与者保持良好的沟通、设置救援队伍,保证第一时间救援、突发事件准备、保持器械良好运行、危险预报和信息传递的通畅顺利等(侯国林,2005;冯麟茜,2007)。

4.2.3探险旅游管理部门角度的研究

旅游管理部门应协同探险旅游组织或督促探险旅游组织做好安全预警。探险旅游涉及面广及诸多复杂因素,所以政府需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做好安全预警,政府首要做的就是对探险旅游资源进行风险等级评定(Bentley、Meyer、Page、Chalmers,2000;席建超、刘浩龙、齐晓波、吴普,2007;Bentley、Page,2007)。探险旅游安全事故的特殊性、紧迫性及其影响的重大性,建立一个及时、有效的探险旅游救援系统,有很多伤亡事故完全是可以避免的。加强高科技在探险旅游游安全救援体系中的应用,使得探险旅游安全救援成为保障探险旅游活动正常进行和维护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郭零兵,2005)。探险旅游所处阶段的特殊性,决定了政府在作探险旅游的救援工作。但是救援工作所要求的技术性,以及救援过程中的高成本,导致最终的救援行动迟缓甚至不及时(肖爱莲,2001;冯麟茜,2007)。买保险,这是多数人会想到的转嫁风险和责任的方法。国外的保险公司对滑雪、水上、空中等高风险运动设有“特种保险”(王卫平,1997)。卡伦德和佩奇(Callander&Page,2003)以新西兰探险旅游活动的安全和管理为着眼点,调查了发展中旅游法律支撑框架,讨论了经营者与旅游事故的责任关系,倡导安全经营和规范立法。从经济学角度来讲,保险制度是旅游赔偿中最符合帕累托效用最大化的一种方式。借鉴国外探险旅游成功的例子,这将是我们今后研究的重点。从系统的探险旅游保障体系来看,在探险旅游开始前政府或旅游管理部门就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来规范,使危险隐患被扼杀在萌芽中,而不是等到有重大危险事件发生了,再去针对事件做出政策。马红漫(2007),冯麟茜(2007),刘德谦(2006),郑晋鸣(2006),王小利、张树夫(2007)等提出了建立探险旅游申报制度、类似“领队”或导游的资格认证制度、责任认定制度、保险制度等制度。

5以往研究的局限及可创新之处

(1)迄今为止的研究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其中以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为甚,大部分研究以此两地为例,表明这两地的探险旅游现状及研究在全世界居于领先水平,对于世界不发达地区或者发展中国家

的研究分析很少。

(2)国外研究以实证研究居多,通常以某地某种形式的旅游活动为例,研究方法为数据收集法、访谈法及在某一时期对某特定旅游群体进行追踪调查研究,概念性研究相比国内较多,但是还未出现一个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探险旅游安全管理模型,研究多停留在点上。定量分析上,只有一些较为简单的统计分析,缺乏深度定量模型。如何进一步挖掘国外实证与定量研究对我国探险旅游安全管理的实践指导意义将成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3)在风险评估研究方面,国外学者的研究从各角度层面列举了系统的评估因子指标,为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研究范式,但其中的不足在于文章基本是在一个大的探险旅游背景下讨论各种类别探险旅游活动的风险性排序与时间空间分布规律,但是缺少对同一类型旅游活动的风险性等级评价(如登山探险旅游风险级别判定),可以进一步细化以提供更加具体实用的指导性意见。目前国内对探险活动的风险评估手段和方法不一,缺乏权威性,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可创新之处。

(4)在保障机制研究方面,从主体来看,对游客、组织及管理部门的管理均有学者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但是没有建立一个从全面的保障模型,对法规、市场限制等方面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从空间分布而言,选取的研究点比较小,缺乏对同类型探险旅游活动相关比较研究,没有一个系统全面的总结。而对于保障机制的提出,国内学者的建议过于概念化和战略化,没有提出具体可行可供操作的措施,例如对于我国政府在对探险旅游组织和俱乐部探险旅游监管方面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而本应需要引起重视的探险旅游保险研究和救援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探险旅游在国外往往被作为一种商业活动进行研究,探险旅游活动通常是由管理规范的活动经营者组织开展。同时,由于国外社会保障体系囊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探险旅游活动开展的背后有着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后盾,因此每位游客都享有同等的相对完善的保险、救援保障。相比之下,国内探险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多数探险旅游活动都是由缺乏经验的旅游者自发组织开展的,真正规范的商业性活动仅局限于高端客户市场,因此国外对对探险旅游的商业性研究在国内具有较大局限性。此外,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完善,相关法规,救援制度欠缺,国内学者应对我国的救援、保险、培训以及行业准入等方面进行探索性研究,为我国探险旅游保障体系建设提供可操作的建议。

旅游安全管理 篇7

1.旅游企业兼职教师的教学现状

旅游兼职教师具有流动性大、实践经验丰富但教学技能欠缺的特点。 流动性大主要体现在旅游兼职教师大多是聘用企业的精英在职人员, 他们的工作本就较为繁忙, 难免会与学校安排的授课时间发生冲突, 导致临时安排教师顶代课情况的发生。 另外, 旅游企业兼职教师并非都毕业于师范院校, 长期在旅游一线工作, 他们对于酒店管理、旅游景点的规划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但是对高职院校的教学大纲知之甚微, 欠缺教学技能及教学手段, 太过注重实践教学而欠缺理论支撑。

李成革等在其文章中提到, 旅游职业教育聘用企业兼职教师更多的是形式上的合作, 导致兼职教师与学校之间没有行政制约和人事管理关系, 教学效果与其切身利益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 在这样一个管理大背景之下, 旅游兼职教师难免对学校缺少归属感, 只求完成教学任务即可, 教学态度难以得到端正。 因此, 在对兼职教师的系统管理上, 相关制度没有得到完善, 导致兼职教师流动性大、教学技能欠缺的实际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2.旅游企业兼职教师的管理和教学能力提高的对策

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定位, 决定了其人才培养必须由职业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 为更好地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共赢, 为高职学生营造更良好的学习与实践氛围, 加强对旅游企业兼职教师的管理及提高旅游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是紧迫且必要的。 本文从以下六方面, 谈谈如何提高旅游兼职教师的管理和教学能力。

2.1指定教学助理

高职院校对兼职教师资源利用率不高, 兼职教师到高职院校授课, 大多是上课前到达, 下课后立即离开, 与学生几乎零沟通。 因此, 设置教学助理十分必要。 教学助理是链接高校教师与学生的重要纽带, 主要承担课前管理、课堂管理和课后管理的责任。 课前可以帮助兼职老师搜集教学资料, 根据课程开展情况沟通好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可以协助老师做好课堂考勤工作, 维护好课堂秩序;课后可以协助老师做好作业的布置与收发工作, 经常性地开展学习研讨活动, 组织同学们到各个景点或者酒店进行资料的收集和考察, 采纳同学们的意见, 及时向任课老师反馈。 因此, 学校若能为旅游兼职教师指定好教学助理,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兼职旅游教师减轻不必要的工作量, 有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联系, 更好地协调授课时间与内容, 为旅游课程的有序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2.2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院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 是组织教育教学过程、进行教学改革的主要依据。 让旅游兼职教师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一方面有利于让兼职教师更好地了解学校旅游专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更好地确定在本学科中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让教学工作有章可依, 有迹可循, 以方便日后落实教学任务。 另一方面, 高职院校应允许兼职教师直接参与专业改革和教学计划的制订, 提供经费合作进行科研开发, 如与各大酒店及景点单位沟通合作, 让其感受到自己的受重视程度, 充分发挥其积极性, 增强他们的归属感与责任感。

2.3有参加教学能力培训的机会

旅游兼职教师大多非毕业于师范院校, 且长期在企业一线工作, 缺乏在高职院校执教的经验, 缺乏必要的高职教育理论支撑, 对于教学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不够。 在教材使用上, 企业兼职教师容易出现完全脱离或者过分倚重的现象, 不能很好地借助教材按照教学大纲完成授课内容, 或课程的总体安排不合理, 随意性大, 可能会造成为赶进度“前松后紧”的局面。 在课堂教学中, 兼职教师有时过于侧重实际, 忽视理论, 重点不突出, 难点被忽视, 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较少, 也不考虑学生的接受情况。 不善于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中缺乏创造性, 影响教学效果。 李国杰在《“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加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一文中指出, 一方面, 政府应把兼职教师纳入高职师资队伍培养中, 建立兼职教师专门培养机构, 并由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相应政策允许兼职教师考取高校教师资格证。 另一方面, 可以由高校师资培训中心牵头实施兼职教师的培养工作, 针对兼职教师群体的特点创新培训内容, 培训合格后颁发兼职教师岗前培训合格证, 作为获取兼职教师资格证书的必要条件。 因此, 高职院校若有条件, 可以适当地为旅游兼职教师创造参加教学能力培训的机会, 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关于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方面的基础知识, 了解当代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的最新走向。另外, 可以将参加教学能力培训纳入继续教育范畴, 让兼职教师更好地明确自己在学校里的职责。

2.4参与听课和评课

听评课是教育同行进行教材分析、教法研究、教学经验交流的一种好形式。 教师之间开展听评课活动, 就能达到交流教学经验、切磋教艺的目的。 听评课既是教研活动, 又是科研活动。 它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它既是一个验证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 更是一个实践操作、升华为理论的过程。 在听评课中可以学习吸收大量教学理论、经验和先进的教改信息, 在执教中运用, 也可把自己的经验总结概括形成理论。 如此循环反复, 教师的教学业务素质必然会有很大提高。 让旅游兼职教师多参与听课和评课, 可以在比较中了解到别人的长处, 意识到自己的不足, 从而取长补短, 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2.5参与学生考证和技能竞赛培训

根据高职教学的特点和任务, 改变现阶段职称评定偏重学术水平的现状, 制定高职教育教学系列职称评定标准, 将职业资格证书、 学生技能大赛获奖情况、 实践类项目成果、实践教学能力考核成绩等列入评审指标, 使评审工作向实践教学倾斜, 充分体现高职特色。 改革后能使高职教师切实将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与自身职业发展紧密结合, 促使其主动把实践教学能力提高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重要部分。 学习旅游专业, 学生要考导游证、酒店经理资格证等多项证书, 作为旅游专业兼职教师, 在学生考证和技能竞赛培训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高职院校的旅游兼职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身在旅游行业中的优势, 帮助学生紧密联系星级酒店、各地区的景点, 加强校企合作关系, 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不仅为学生进行实习创造条件, 也可为教师提升实践能力、开展科研等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学校可以有计划地组织专业毕业生到各大景点调研、顶岗实习, 使教师及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 制定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满足社会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 因此, 让旅游兼职教师参与学生考证和技能竞赛培训十分必要, 不仅能为在校学生开拓更广阔的就业局面, 而且能更好地拉近师生间的关系, 让兼职旅游教师在这一领域中发挥出更大价值。

2.6完善对旅游兼职教师的管理机制

如何更好地激发兼职教师的上课积极性, 秦文在其文章中提出自己的看法: 兼职教师是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加强制度建设, 从资金投入、资格认定及相关培训上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把兼职教师纳入政策范围, 从国家的宏观政策上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为实现专兼职教师优势互补, 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提升学校内涵发展, 进一步深化校企人力资源的互动共享机制, 提升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 学校可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对旅游兼职教师进行系统管理与考核, 以更好地激发兼职教师的积极性。

3.结语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注重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旅游兼职教师能够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 旅游兼职教师资源的优化利用依然存在流动性大、 教学专业性不强等实际问题, 笔者认为旅游兼职教师指定教学助理、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改进设想。

参考文献

[1]陈琦, 曹红.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 2011 (06) :112-113.

[2]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76/201008/xxgk_93891.html.

[3]李成革, 贾晓东, 李欣.企业兼职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10 (18) :42-43.

[4]李国杰.“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探析[J].教育与职业, 2013 (11) :72.

[5]李露.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D].2014.5.

[6]秦文.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D].2012.11.

旅游安全管理 篇8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 大量国际资本涌进我国, 一方面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另一方面也带来不少产业安全问题。国内学者纷纷开始关注、研究经济全球化与产业安全问题, 尤其是外商投资与产业安全的关系。旅游产业是我国的一个重要产业, 它具有交叉性与复杂性。旅游产业安全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指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旅游产业运行环境、市场需求与供给要素之间处于相互适应、协调发展、持续增长的状态, 通过旅游产业的运行, 旅游经济体系能够达到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 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二是指旅游产业运行主体能主导其运行状态, 能控制发展方向、速度及协调程度等。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高速发展, 我国各地区旅游发展迅猛, 旅游发展环境越来越复杂, 尤其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旅游产业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复杂。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旅游产业安全问题。戴斌 (2004) 提出了旅游产业安全概念以及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郑向敏 (2005) 研究了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各种危机因素及其对策;张进福 (2001) 从经营管理角度分析旅游业发展中的安全问题。然而大多数学者对旅游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灾害、犯罪、公共卫生、旅游交通事故以及旅游企业管理等方面。要科学遏制、解决区域旅游产业安全问题, 就必须要有系统思想, 全面综合分析区域旅游产业安全的影响因素, 建立旅游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科学合理的旅游产业安全实现路径。

二、区域旅游产业安全影响因素

(一) 旅游产业政策因素

旅游产业政策是决定旅游产业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效率的重要因素, 是旅游产业安全的核心影响因素。旅游产业政策包括旅游产业投资政策、旅游产业结构政策、旅游产业布局政策、市场运行规制、产业技术政策等。科学合理的旅游产业投资政策有利于促进资金的合理配置, 公平与效率同时兼顾, 使旅游投资发挥最佳效益, 尤其是适度引进外资不仅可以缓解旅游发展资金不足问题, 还可促进管理、技术等方面的进步;依据产业演进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政策能促进旅游产业结构系统不断优化, 提高旅游产业系统结构协调度, 促进整体结构效益提高;科学的旅游产业布局政策可以优化配置旅游资源, 形成良好的旅游专业分工, 优化区域旅游发展空间格局;科学合理的旅游产业市场运行政策促进旅游产业供给与需求交易的有序性, 防止过度竞争与恶性竞争;科学合理的产业技术政策可以提高旅游产业技术水平, 提高旅游生产效率, 改变旅游产业外貌, 促进旅游产业升级。而这些政策设置的不科学合理, 就会严重影响到旅游产业安全发展。

(二) 旅游产业结构因素

当今中国旅游业迅猛发展, 旅游产业结构正处在调整与升级的关键期。旅游产业结构升级是指在结构协调化基础上的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转换的过程。旅游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指旅游产业系统结构优化及旅游要素发展的高级化。旅游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无疑会影响到旅游产业安全发展。旅游产业结构影响旅游产业安全具体表现在: (1) 旅游行业结构方面, 旅游产业是由吃、住、行、游、购、娱等行业组成, 这些行业比例不协调, 会造成旅游产业链不畅通, 使旅游产业系统运行效率低下; (2) 旅游产品结构方面, 如旅游产品种类结构、等级结构不合理, 使旅游需求无法得以满足; (3) 所有制结构方面, 如国有、集体、私营、外资等经济成分不合理, 会影响到旅游产业资金效率发挥, 旅游产业发展的活力会受到影响。

(三) 旅游产业组织因素

旅游产业宏观层次的组织结构是旅游产业的生产、交换、消费等系列过程与方式组织制度。如果旅游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 就会出现结构松散、环节多、效率低的局面, 导致组织结构信息与决策传输路径长, 对环境反应迟钝。科学合理的旅游产业组织结构能规范旅游企业行为, 包括价格行为 (掠夺性定价、限制性定价) 、非价格行为 (产品与技术开发、销售活动) 、组织调整行为, 避免旅游市场恶性竞争与垄断, 影响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区域旅游产业布局是旅游产业组织内容的一部分, 缺乏科学的旅游布局没法使区域旅游产业发展形成合力, 缺乏整体竞争优势, 亦不能低于外部危机的冲击。

(四) 危机因素

旅游是一种体验, 好的体验要求好的旅游社会与自然环境。旅游危机事件是威胁旅游产业安全的重要因素, 主要有恐怖活动、犯罪、战争、政治动荡、经济危机、自然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旅游危机事件能影响区域旅游者的人身安全、旅游环境质量, 降低旅游体验好感, 造成精神压力, 加大旅游成本, 使旅游者陷入危机, 破坏旅游生产进程, 损坏区域旅游形象, 从而形成了旅游吸引的阻力, 进而影响区域旅游产业安全。

三、区域旅游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客观评价区域旅游产业安全是制定区域旅游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科学措施的基础。旅游产业安全影响的复杂性决定了其评价指标的复杂性及难以确定性。为了客观、全面、科学的衡量区域旅游在安全状况, 在研究和确定其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时, 要遵循科学、全面、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等原则, 即指标的选择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能真正全面反映区域旅游安全的核心问题, 涉及的数据比较容易得到和计算, 具有区域间、时间上的可比性。

根据上述影响区域旅游产业安全因素的分析, 综合考虑旅游产业结构、产业政策、产业组织、旅游管理危机等方面从旅游产业生存环境、旅游产业竞争力、旅游产业对外依存等三个角度选取了系列指标[6, 7]。旅游产业生存环境包括政府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技术环境、旅游资源环境等要素, 政府政策环境又包括政策范围广度及有效性, 经济环境包括区域经济水平、人均可支配消费水平、通货膨胀度、汇率公平性, 社会环境包括人们的总体文化水平、人口数量与结构、社会和谐性, 技术环境包括基础设施水平、管理效率、劳动力技术素质、对各种危机的控制能力, 自然环境包括自然灾害威胁性、环境的适宜度, 旅游资源环境包括旅游资源的多样性、量级与品级;旅游产业竞争力指标包括市场竞争力、效益竞争力、发展潜力, 市场竞争力方面包括市场占有率、市场增长率, 效益竞争力因素包括旅游企业利润能力、区域旅游总体利润能力, 发展潜力包括区域旅游发展创新能力、投资潜力;旅游产业对依存指标包括技术依存性、资金依存性、市场依存性等要素, 技术依存度包括技术自主创新性、旅游组织对相关技术掌握与控制度, 资金依存性包括外来资金的比重, 市场依存包括国际旅游市场的占有比例、国际旅游市场的集中度等方面。

四、区域旅游安全实现路径

(一) 建立科学合理的区域旅游产业安全风险管理与防范机制

区域旅游产业安全治理是一个长期、复杂过程, 引起旅游产业不安全的要素往往经过量变到质量, 这过程会导致区域旅游产业安全不断恶化, 最后甚至导致区域旅游产业系统崩溃。由于影响旅游产业安全的要素错综复杂, 其变化具有不确定性、交互影响性、复杂性等特征。因此建议成立区域旅游产业安全研究机构, 不断跟踪与分析区域旅游产业运行的相关信息, 建立科学、合理的区域旅游安全运行预警体系, 制定旅游产业安全运行的“标准参数”, 一旦接近“危险值”时, 对区域旅游管理者提出警示, 给出其旅游产业不安全形成的问题所在, 提供解决的措施建议以及预防方法。由于国内各区域旅游产业安全问题产生离不开国家各种宏观环境, 因此国家层面必须指导、配合各区域积极科学面对、处理旅游产业安全问题。国家应组织力量收集与整理各区域旅游产业问题的资料与信息, 建立国家旅游产业安全信息库, 对区域旅游产业安全分类分级, 对区域旅游产业安全从宏观方面采用科学的方法, 高效、快捷、科学地对各项指标进行监控, 增强国家各区域旅游产业安全问题的协同性, 提高区域旅游安全问题解决的系统性与整体性[8,9]。

(二) 提升区域旅游产业素质

区域旅游产业是一个巨系统, 如同生态系统一样, 它有各种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富有活力的生态系统往往具有较好的平衡能力与稳定能力, 恢复力是生态系统维持原本结构与格局的能力, 它是当其遇到各种干扰时系统自身的保护能力的反映。生态系统机能较好, 其安全性则高。好的旅游产业系统机能是旅游产业安全的重要保证。旅游产业素质是决定旅游产业系统内部机能水平的主要因素, 它主要包括劳动素质、技术水平、产业组织能力等。强化旅游教育, 尤其是改善高效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是提升旅游人才素质的主要途径;强化旅游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是提高旅游产业技术的主要途径, 它要求建立与完善旅游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 建立包括贷款、税收、奖励、利益分配等各方面在内的激励机制能提高相关单位为旅游产业技术创新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优化产业组织可提高旅游产业运行效率, 降低旅游产业发展成本, 从微观与宏观方面构建高效的旅游产业组织, 在微观方面如做好大型旅游集团化、小型企业专业化, 提高其运营水平;宏观方面主要健全旅游产业的生产、交换、消费等系列过程与方式组织制度, 提高旅游产业整体的运营效率。

(三) 构建与优化旅游产业政策体系

旅游政策明确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旅游产业发展目标, 依靠其普遍的指导性和一定的强制性, 通过引导、控制、扶持等手段, 对旅游业产生主动积极的作用。旅游业的产业地位是指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程度, 确定旅游业的产业地位将对旅游业的长远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只有在产业地位明确的情况下, 旅游业才会受到相应的重视, 才能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旅游产业结构政策是旅游业中各行业结构的合理化, 可促进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合理配套。旅游产业结构政策首先应考虑旅游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其次是旅游业与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的协调发展关系, 此外还应包括国内旅游业与国际旅游业的关系和政策协调。

摘要:近年来, 我国旅游产业发展迅猛, 随着旅游发展环境复杂程度的日益加深, 旅游产业安全问题也逐渐显现。影响我国各区域旅游产业安全的因素主要有旅游产业政策、产业结构、产业组织、旅游管理危机等。我国应从旅游产业生存环境、旅游产业竞争力、旅游产业对外依存度等三方面构建区域旅游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与防范机制, 完善和优化旅游产业政策体系。同时, 大力提升区域旅游产业整体素质, 全面提升区域旅游产业安全水平, 促进区域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区域旅游,产业安全,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实现路径

参考文献

[1]王晓云, 许芳.产业安全问题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08, 26 (3) :5-10

[2]戴斌, 刘大可, 秦宇, 等.旅游产业安全:概念、原理与影响机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 (5) :10-16

[3]郑向敏.旅游安全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3-05

[4]张进福, 郑向敏.旅游安全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1 (1) :15-22

[5]李海建.河南省旅游产业安全评价[D].河南大学, 2010

[6]翁钢民, 王婷.旅游产业安全影响因素及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生态经济, 2011 (5) :199-204

[7]李海建, 谢五届.现代旅游产业安全理论体系与研究框架构建[J].全国商情, 2005

[8]景玉琴.中国产业安全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 2005

旅游安全管理 篇9

一、生态旅游内涵及发展现状

生态旅游的内涵说法不一, 最早的研究工作是在上世纪的60年代, 国外的专家、学者关注度较高, 我国对生态旅游的研究起步较晚, 大约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但是无论是国外的专家、学者, 还是我国的专家、学者, 对于生态旅游内涵的研究都不够成熟。生态旅游内涵为以原生态、自然的生态系统作为旅游的对象,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 应降低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进而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地大物博、风景名胜不胜枚举, 比如:长白山、安徽黄山、呼伦贝尔大草原等等。对于旅游企业来说, 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但是,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 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游客残留的垃圾对景区周边居民生活造成了影响, 对生态旅游景区造成的破坏, 最终导致旅游资源退化, 不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从而无法满足生态旅游的要求。

二、传统旅游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旅游发展速度较快、呈现规模较大、在经营过程中注重短期效益, 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特征。但是, 在旅游企业当中, 传统的旅游管理模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具体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观念问题。由于传统旅游企业多为中小微企业, 这些企业管理者与所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权责关系, 而有的属于家族企业, 个人管理意识强, 没有专业的管理理念, 创新意识薄弱, 导致企业发展较慢, 不利于市场竞争;其次, 人才问题。各领域发展过程中, 都需要人才的支撑,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够有效促进企业长期发展。而在传统旅游管理当中, 工作人员专业性较差, 大多由业余人员组成, 导致企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 服务意识不强。除此之外, 由于工作人员的非专业性, 导致其缺乏主人翁意识, 对岗位热爱程度较低, 人员流动现象较为频繁;最后, 市场竞争问题。受我国整体经济水平上升的因素的积极影响, 旅游业发展日益繁荣, 但对旅游企业管理明显不足, 还应加强对市场的管理, 呈现良性市场竞争趋势。但是, 在现阶段的旅游企业发展中, 一些企业受利益的驱使, 进行恶意竞争, 导致市场竞争紊乱, 不利于旅游企业的发展。

三、生态旅游管理理念下的旅游企业管理新模式

对于当前人们旅游来说, 传统的旅游企业管理模式已不再适用, 无法满足对环境发展的具体要求。所以, 为了促进旅游企业的长期发展, 确保旅游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应采取生态旅游管理的创新模式。首先, 旅游地管理理念应予以转型。我国旅游市场需求较大, 旅游业现已发展成为我国的第三产业, 面对这种情况, 应注重旅游地管理理念的转型工作, 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进而实现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在旅游开展过程中, 旅游企业将生态旅游予以宣传, 进而引起共鸣, 令游客在旅游过程中, 能够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在旅游中不对环境造成破坏, 确保旅游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其次, 培养生态旅游管理人才。生态旅游的有效开展, 与管理人才具有一定的联系, 专业的管理人才能够做到有效的宣传与保护工作, 不仅可以提高旅游企业的经济效益, 还能带动人们将环境保护进行到底。比如:在游客游玩过程中, 专业的管理人才可以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 培养游客环境保护的意识, 促进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最后, 培养生态旅游管理观念。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旅游行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生态环境保护良好能够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使旅游企业得到一定的经济效益。而通过旅游发展, 可以促进游客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增强保护意识。鉴于此, 旅游企业管理过程中, 要做到以实际情况出发, 在旅游地进行宣传, 以期实现对游客起到提醒的作用。不仅如此, 旅游企业还要加强主人翁意识, 将旅游地环境保护作为本职工作的一部分, 在游客旅游过程中, 能够通过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对其予以监督, 以期实现文明旅游。

结束语

通过研究可知, 我国地大物博、风景名胜不胜枚举, 对于旅游企业来说, 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所以, 相关的旅游企业应认识到管理的不足并做到及时改正, 进而在旅游管理中运用创新模式, 以生态旅游理念为基础, 引入到旅游企业管理当中, 促进旅游企业提高游客数量的同时, 保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提升, 人们注重物质生活的同时, 更加注重精神生活, 旅游成为人们放松精神的最有效途径。生态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热衷的旅游形式, 随着该形式的不断发展, 人们开始对生态旅游管理理念下的企业管理创新模式进行研究。本文介绍了生态旅游的内涵以及发展现状, 阐述了传统旅游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探究了旅游企业在生态旅游管理理念下的创新模式, 以期达到研究的实效性。

关键词:生态旅游,管理理念,旅游企业

参考文献

[1]刘光荣.智慧旅游在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 02 (09) :12-14.

[2]姜伊灿.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管理分析[J].品牌, 2013 (20) , 14, 06:17-18.

关于旅游景区低碳旅游管理措施分析 篇10

2003年,英国政府发布《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首次对低碳经济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天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之后,对低碳经济有了更新的认识,其概念和内涵也得到了不断的丰富。目前大家公认的解释是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标准和特征的,以较少温室气态排放获得较大经济产出的一种发展模式。显然,这一发展模式有利于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而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可。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各个领域开始渗透,而且引导人们出产和消费方式的转变。而原本就归于低碳工业的旅游业,具有发展低碳经济的良好基础,其单位增加值能耗为0.202,仅占产业的1/11,但目前却以每年碳排放量约2.5%的年均速度增长,奢靡铺张之风不但加剧了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态势,而且也不符合低碳经济能源节约的初衷。所以,不能因为旅游业属于“无烟工业”而放松警惕,旅游业发展也应该依照低碳经济这一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旅游,而且旅游业尚存在节能减排的空间。在世界各国试图寻找合理解决天气变化和能源环境危机并保证经济发展的方法时,低碳经济成为了各国的战略选择,低碳旅游正是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产生的。

二、低碳旅游景区的创建意义

建设低碳旅游景区对于创新景区发展、促进区域低碳产业的整合开发和公众低碳生活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低碳景区建设可以催生新的发展规则。例如可以将低碳的衡量指标纳入景区评价体系中,进而推动景区管理模式的改革,同时扩大新能源、新技术的应用比例引导传统能源和技术的变革,推动新的发展规则的产生,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二是低碳景区建设促进区域低碳产业的开发整合。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传统经济在这一浪潮中必然会走上改造发展创新的道路,而传统景区在向低碳旅游景区转变时,无法避免地将低碳发展的理念无形地渗透到其他产业中,这便有利于区域优势资源的开发,加强整个区域内的联动效应,进而推动产业升级,实现区域发展共赢共生,构建区域内产业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三是低碳景区建设可以促进公众低碳生活习惯的养成。旅游生活中,游客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都会受到景区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因此,建设低碳旅游景区通过宣传低碳的相关知识来宣传低碳的意义,引导公众学会节省资源,进而投入到维护生态环境的行动中去,使其以后可以以将低碳生活方式延续到以后的生活中,养成低碳生活的习惯。

三、旅游景区碳排放的主要表现

旅游景区碳排放主要源于交通、住宿、娱乐设施和主题公园娱乐、滑雪等旅游活动。同时,旅游业的奢侈消费加大了环境负荷。比如普通居民通常一天用水量大概是100~300升,但是星级酒店用水则高达500—2000升,豪华酒店更甚。另外,滑雪场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项目,却因为气候变暖带来的雪期缩短、雪量减少而受到严重影响,为此,滑雪只得依赖人工造雪技术,而人工造雪却要耗费大量水资源,比如北京市人工造雪一个冬天就要耗掉半个昆明湖的水量,这足以支撑全北京市一天用水量的1/10,相当于8300多户家庭一年的用水量。可见,对水资源是极度的浪费。在旅游资源发展前景令人担忧,而建设低碳旅游景区则变得尤为重要。

第一,提倡低碳交通。一方面,景区要加强交通管制,鼓励公共交通和混合动力汽车、自行车、电动车等作为交通工具,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景区之间可以增加电瓶车、自行车或者中巴等定时接送客人,既减轻了环境压力,也丰富了旅游生活。另一方面,要鼓励旅行者尽量采用低碳或者无碳的交通工具。比如出行时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同时尽量选用火车、中巴、轮船等代替飞机;短途可选择徒步或者自行车等。

第二,鼓励低碳住宿。经调查显示,酒店越豪华,碳排放量也就越高。因而,在低碳旅游景区要倡导游客选择舒适便捷的经济性酒店、乡村客栈、家庭旅馆等。同时,鼓励旅游者旅途中,自带必备的生活物品,树立节约水电意识,并且选择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的酒店。

第三,选择低碳饮食。尽量选择旅游地当地食材做成的食品,避免食品运输、包装、保鲜等环节带来的资源浪费和能源消耗。同时,鼓励绿色食品,避免化肥、农药和添加剂等的使用。在就餐时,自带餐具,减少一次性塑料餐具的使用,进而避免石化产品的消耗。

四、低碳旅游景区发展的现状和困境

首先,“低碳”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这需要一定的时间。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涉及到了游客旅途过程中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景区要进行低碳旅游建设就意味着要转变游客生活中的一些日常习惯,比如出门自备洗漱用品、减少换床单次数、选用自行车、电瓶车等交通工具、垃圾带回家、自备餐具等,这一改变向游客习惯的挑战,如果得到公众认可固然对节能环保的实现非常有意义,还可以提高游客价值体验,但是如果不被游客接受很可能会造成游客的反感和不满,亦不会达到提高游客价值体验的目的。

其次,低碳技术的使用门槛高,对景区发展低碳旅游造成阻碍,尤其是对于中小景区低碳旅游的发展。在进行低碳景区建设时,需要引用低碳技术达到减少能耗节约资源的目的。低碳技术实质上是在改变能源消耗模式,采用生态能源和节能环保能源,例如太阳能、生物能、有机能等;交通工具换成自行车、电瓶车、牲畜等来代替汽车;建筑材料遵循节能环保、无污染的原则;在服务方面配备低碳导游,增加低碳通讯、饮食、住宿服务,对垃圾废物进行分类回收等。这些对于资金雄厚的大型景区而言,自然可以通过革新技术实现完美转型,然而就目前的中小型景区而言,要想真正实现新能源的应用还存在一定难度。根据中国科学院能源领域战略研究组研究显示,我国对太阳能技术规范与技术产品质量认证标准还有待建立和完善,且部分关键设备仍需进口,对于国外一些高校、低成本、环保的技术依赖性很强。另外,对农林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率低,能源植物培育研究进程缓慢等,使得低碳旅游难以真正得到实现。

低碳旅游发展成本较高。就景区目前的经营管理现状来看,要想实现传统旅游模式向低碳旅游的转型需要付出很大的经济成本,技术更新、替换、融资等无一不依靠资金作为后盾。这其中包括由于缺乏自主创新而必须购买设备的成本,以及投资额度大、融资渠道有限等造成的融资成本,都使得低碳旅游发展面临巨大的投资难题,因而低碳景区建设在转型中进程缓慢。

五、创建低碳旅游景区的措施建议

(一)政策支持

国家出台政策对低碳景区建设予以支持,对低碳景区建设具有关键作用。政府可以通过细化政策法律促进低碳旅游的标准化和制度化,进而推动低碳旅游发展的进程。国家可以加大资金、政策、土地等方面的扶持力度,鼓励景区加快低碳旅游建设的步伐,通过政策的制定推动绿色环保企业的发展壮大,激励旅游景区、景点、住宿、餐饮、旅游运输等相关产业转变模式,采用新能源和新材料,及时引进节能减排技术,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指数,促进整个产业链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同时,要制定行业准入标准,引入低碳旅游指标,严格管理旅游景区及相关产业,建立常规考核和管理机制,让低碳旅游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时尚、健康生活方式。

(二)建立景区间战略联盟

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景区面临着技术变革、设备更换、知识创造等压力,建立景区间的战略联盟共同应对风险,必将提高市场竞争力。景区可以采用横向战略联盟和纵向联盟两种模式实现景区间的战略联盟:

第一种模式是依靠旅游景区联合价值链上处于同阶段的其他景区的资源与技术,创造更大价值的联盟系统。其中技术联盟是联合其他景区进行低碳景区能源、交通、基础技术设施等的研究,实现景区之间人力、知识资源的整合,通过景区之间优势互补,发挥合力。景区之间可以相互协调,分摊新技术的开发成本,提高旅游景区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竞争优势。同时,通过组建营销联盟避免同类旅游景区竞争中产生的负面影响。低碳旅游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议,发展低碳旅游就要创新营销战略,而目前营销模式尚处于摸索阶段,景区可以通过营销联盟来扩大低碳旅游的市场影响力和感召力,分享市场营销中的资源,同样可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效率。

第二种模式是指景区与处于旅游产业链上不同阶段的其他旅游企业间的联盟,以增加价值的合作竞争系统。纵向联盟主要是指旅游景区与旅行社之间的合作,以求减少旅游过程中碳排放量,对旅客低碳知识与低碳行为规范方面的教育。建立低碳景区和旅游社的有效沟通,形成利益趋同的竞争联盟,促进低碳景区的发展壮大。

(三)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开发

低碳旅游景区建设初期,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明确低碳旅游以及低碳经济发展理念,构建低碳体系,提高周边环境保护和开发的重视力度。充分利用现有的生态环境,保护地方特色资源,形成自然环境与文化相匹配、建筑物和设施及衍生品与自然相协调的发展模式。只有将多类型的旅游项目合理配置,对顾客元进行科学分流,对旅游容量加以平衡,才可以推动低碳旅游发展走向持续与稳定。此外,旅游景区发展应该具备健全的评价体系,督促旅游景区做到资源节约、合理节能减排,使再生能源可以更为有效地再利用。

六、小结

低碳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在世界已经被广泛认可,是符合后工业时代人们追求人性化旅游需求的。然而我国低碳旅游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随着低碳景区逐渐被政府和开发商所认可,低碳景区的发展会促使全社会都应该积极参与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行动中,并将其作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下去,这对我国乃至世界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上一篇:电动汽车下一篇:动态成本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