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教学之浅见

2024-05-02

高中文言文教学之浅见(精选十篇)

高中文言文教学之浅见 篇1

一、改变教学理念,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体

一直以来,我们的文言文教学都采用以教师串讲为主的教学方法。不可否认,串讲有其可取之处,它可以让学生在教师逐字逐句地讲解中将文言字词一一梳理,并学会翻译。但是,也正是这种串讲的方法使文言文的课堂失去了魅力。用串讲的方式讲解文言文,使课堂的主体完全变成了老师,学生所能做的只有被动地接受,于是,课堂变得索然无味,文言的美感也荡然无存,只剩下单调的文言知识,离新理念中的课堂自然越来越远。

其实,我们老师并不需要如此的累,我们的文言文课堂也可以更有生机。实现的方法,就是改变我们的教学理念,把课堂主体交给学生。经过了初中三年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也可以凭借课文下的注释对文言文做初步的解释。

例如,《滕王阁序》一文,课本下的注释非常的多,几乎每句都有翻译,如果老师再一味的逐字逐句翻译,那么,学生的听课效率可想而知。因此,我在教习此文前,先让学生结合课文下的翻译,一个人或者与同桌一起将课文做一个口头翻译,将无法理解的地方标明,并在课堂上提出。这些疑问先由学生们共同解答,学生无法解答的,再由老师解决。之后,我再将经过整理的课文文言知识重点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展示,强化知识要点。这样,既能使学生主动学习,又突出了学习的重点。

二、重视阅读感悟,让学生感受文言之美

语言文字之美,很多时候是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的,特别是文言文。古文中的抑扬顿挫、平仄压韵,是只有在读的过程中才可以体会到。同时,通过读文来品文,将阅读和审美结合起来,既能培养学生敏锐的文言语感;又能陶冶学生心灵,培养学生丰富的文言美感。

在这个读和品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的是其有效性。第一是读。我们都在提倡“在课堂上让读书声嘹亮起来”,但更要注意的是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到美。如果老师的语言表现力强,老师可以为学生范读,若教师的朗读水平一般,也可以用配套的磁带。对于文章朗读细节的处理,老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指导,最好在教师诵读后给学生自我展示的时间,领读、齐读、轮流读等方法皆可用上,并对学生处理好的地方予以表扬,那么,这种长期的朗读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朗诵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语感的培养。第二是品。若只是一味的诵读,而不对文字中蕴涵的音韵之美、情感之美有一定的品味感悟的话,那么,学生对所读对象可能还难以产生感觉。因此,我们在指导朗读时,引导学生去发现文章中句式的变化,发现压韵的字,甚至发现文字中作者的情感变化。这样,学生读出来的就是经过了自己的审美体验后的文字,而这品的过程也会让文言之美深入人心。

三、提倡多元教学目标,体现人文精神

在文言文学习的教学目标中,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归纳整理往往是唯一的。当然,我们决不能忽视这一目标,可以说,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也应该成为我们教学目标中的重点;并且,在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文言基础知识的教授,但是,这决不能成为我们的唯一目标,因为,文言文中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挖掘的东西。所以,我们需要提倡多元的教学目标。在文言基础知识学习目标外,我认为,还应该体现以下几个目标:

1. 思想德育目标

高中课本中所选文言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而其中的许多思想都能够给人们以启迪。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感受古人的精神境界时提升自我的修养。如学习《陈情表》时,通过感受李密的“孝”,学会孝敬父母,互敬、互爱;学习苏轼的《赤壁赋》,知道人生必有起伏,但我们可以活得更乐观;学习《荆轲刺秦王》,为荆轲的壮烈而悲伤时,学生心中也会涌起一种对国家的责任心。那么,老师要做的就是这种情感的正确引导,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

2. 思维能力目标

阅读教学中培养一种思维的能力,无论在现代文还是在文言文中都可实现,阅读中的思维训练,不仅可以让学生对课本有更深入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值得我们关注。如在学习《逍遥游》后,对庄子的逍遥思想做一些辨证,在这个辨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辩能力也在提高。

3. 写作能力目标

首先,就文言文本身来说,其文约义丰的写作手法本身就是很好的写作教材,更何况我们所学的文言文大多为古代文章之精华,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若老师能够带领学生去感受,去鉴赏,那么,在阅读教学的同时,学生的写作能力或许也能提高。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学生文言文的学习水平、知识能力的提高,不单单是靠每学期课本中的几篇文言文的学习就能解决问题的,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学习逐步扩展到课外文言文阅读,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课内外知识的联系,并能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勇于质疑、议疑、解疑,帮助他们由浅入深地逐步深化知识,文言文的阅读水平才能提高。

摘要:近几年,笔者一直担任高中的语文教学工作,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参加高考时,文言文部分往往失分最多。要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水平,须改变固有的教学理念,提倡多元化教学,让学生感受文言之美,从而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校效率。

文言文整体阅读之浅见 篇2

摘要: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很重要。本文针对如何提高学生综合阅读水平能力,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 把握观点态度 整体意识

文言文阅读理解是高考语文的一个占分比重较大的题型,由于文言文比较艰涩难懂,和现代语言习惯有很大差别,所以高考文言文阅读也是难点之一。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教育部发出了培养学生古典文化素质的号召。高考中又加大了对文言文的考察力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阅读除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基本内容外,还要求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而《考试大纲》中特别要求学生具有分析综合文章内容的能力。近十年高考文言文试题的命题方式以选择题为主,因此培养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就日渐重要。在教学中,我体会到通过培养整体感知的能力,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综合阅读水平。我在教学中做了如下指导:

一、要求学生通读全文,捕捉重要信息

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是分析文章的前提和基础。当然对于一篇文章,文中的实词虚词学生不可能都明白,而且文中肯定有学生没有学过的内容,因此让学生一定有心理准备,不能遇见几个没见过的词汇就懵了,读不懂很正常。在读文章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结合上下语境运用“猜读法”大胆推断,所谓的“猜读法”就是指导学生必须要读完一整句话后进行分析意思,因为句子在语段中是互证、互补、互释的关系,须整体把握上下联系,不能读半句话就翻译,要结合一整句话的上下文语义、语法结构、词性特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还指导学生通过“跳读法”将疑问暂且跳过去,捕捉文章中重要的信息材料,如文段中出现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有些生疏,可以暂不去管它。我们在大脑中应快速存贮以下信息:文章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官运仕途、从政业绩、人品性格以及其他与之相关的人和事。如在讲解节选自《史记郭解》这篇文章时,我针对开头一段话设题,问学生“郭解年长后仍恶习不改,为非乡里”这一说法是否正确,如果学生能抓住原文“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这一句作者评论中“更折节为俭”答案就显而易见了。又如高考文言文辨析“文武之道一也”一句,如果只从字面上去看,很可能翻译为“古代文士和武将的成功道路只有一条”。但是细细把握文章,全文谈的是文以处世之才为标准,武以料敌之智为标准,文才武将对国家的作用,而“道”并非是成功的道路,还可以解释为规律,这样,全句应解释为“文、武的规律是一致的”。

二、根据文体特点,把握文章的基本要素

学生应知道考试中的文言文基本上都是人物传记性质的,知道了这一点,就应明白人物传记的行文思路,基本上写主人公相夫教子、事亲至孝,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或古代贤臣良吏,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刚直抗上、执法如山等,做到在读文章前心中已经有数。要求学生在读文章的过程中整体把握文章的时间、地点、人物的多少、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的前因后果等等,这就构成了对文章的整体感知。为了增加试题的隐蔽性和迷惑性,出题者常常将测试点设在时间的推移和地点、事件的交叉变化上。因为所选材料中的人和事是文中确实有的,只是因为试题采取了移花接木、张冠李戴的手法而使其隐含了错误,面对这种情况学生如果没有整体感知和认真分析就很难发现问题所在。因此在阅读时,我要求学生对时间、地点、事件变化的词格外注意,用笔将其勾出,在答题时不要只检查选项中所说的人和事符合不符合事实,还要回到原文,整体把握时间、地点、事件对不对。另外我还要求学生在读文章的过程中,把文中的人物姓名写到草稿纸上,然后把文中涉及到该人的相关内容罗列姓名下面,这样就清晰了人有几位,如何称谓;主角是谁,与他人关系怎样;事有几件,由几人所干;事件关系,有何意义,大体分分层次,做题时减小张冠李戴的可能性。如高考试题(湖北卷)试题第13题要求选出全都表明魏元忠与张氏兄弟相互斗争的一组。阅读文段中“这个人”为“魏元忠与张氏兄弟”,而选项③中“将使与昌宗廷辨之”为太后之所为,⑤“若获罪流窜,其荣多矣”为宋�Z劝说张说之语,假如得罪被放逐,也比党附邪恶、陷害正义以求苟且偷生好得多,⑥“元忠为宰相,何乃效委小人之言”为张说据实回答。这样一来,③⑤⑥的叙述对象与题干中的`“这个人”无关,故可排除,一下子就可以确定答案。

三、整体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作者对文中所写的人是赞颂、同情,还是贬低、嘲讽,对所写的事是拥护、肯定、还是反对、否定。作者的观点并没有明确说出来,我就训练学生通过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的分析,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作品的倾向、写作的意图、文章的主旨等等。对议论文还要求学生通过论点、论据的分析,再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时代,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态度。

议论性的文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阅读难点,要把握其观点则不容易。在这方面,我着重培养学生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和其本人的身世、经历,以准确地把握其论点的能力。

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进行概括,我还提醒学生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概括的完整性、全面性;二是概括的准确性,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一方面要注意肯定其积极意义,如忧国忧民、反抗压迫、抨击黑暗、揭露统治者的罪恶、赞美劳动人民的美德等;另一方面,也要实事求是地指出消极因素,如轻视劳动人民、宣扬封建思想、强调因果报应、提倡愚忠、不辨是非等。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一直在实践着“培养学生阅读的整体意识,提高综合阅读能力”这一理念,并且及时认真地总结经验教训,使得学生们的阅读能力日渐走进一个新的境界。由此我发现我的教学思路与理念首先是正确的,同时也是比较成功的。当然,我的理论仍然需要在今后大量的实践中进一步完善,以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取得更为突出的成绩。

中职文言文教学之浅见 篇3

1.文言文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现代语文的能力

文言文是汉语言的“文物”,是我们现代汉语的根基,是掌握运用现代汉语的起点,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起点。高中生通过学习文言文,了解汉语言表达的言简意丰、谴词造句的考究、思想内容的深刻、论辩艺术的出色、结构的严谨等特点,从而热爱民族语言,学习并发展民族语言的表现力。

2.文言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愫,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古语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文言作品多为当时一流人才的精神物化的产品,具有极为丰赡的精神内涵。被选入中职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其中有许多关于古人勤奋学习、勇敢抗敌、舍生取义、诚实守信、热爱和平、助人为乐的故事,每一篇文言文都是文情并茂、经过历史打磨的美文,其中所蕴涵的文字美、自然美、人文美、情感美、思想美放射着无穷的魅力,浸润其中,涵咏体味,学生不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中不朽的语言文字之美、人物性格之美、祖国的山河之美,还能使学生于无形中受到熏陶和感染,真切地领略到作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情怀与高尚的思想品格,帮助学生们认识中国文化,懂得中国历史,提升传统文化素养,树立民族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愫,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而这些都是学生走出校门后立足社会成为新型人才之本,足以让他们受益终身,优化教育观念。

以兴趣为导向——激发学生源动力

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曾经说过:“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与学习兴趣密切相关的。长期以来,很多中职语文教师只求教师“讲透”,学生“读熟”“背透”, “以讲代学” “以言代文”的教法,其结果是极大的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教师改革教法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比如对重点段落“鸿门宴”一段的讲授,教师便可以借助图片展示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人物项羽、刘邦、张良、项伯等人在宴会上的座次排位的意义,直观感悟课文中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以及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有条件的话,还可以通过媒体链接的形式,导入电影《鸿门宴》中的关键片段,让学生在专业演员们形象生动的表演中,熟悉故事情节,提升学习兴趣。

以学生为根本——适当调整教学难度

“眼前一堆字,脑中灌糨糊”,对于中职生来说,目前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内容芜杂,主要着重于文言文知识,而往往忽略对文章语言、文章内容的整体教学指导。学生难懂难记,无法形成规律性的认知,更达不到知识的迁移。本该活泼的课堂气氛被搞得死气沉沉,教学效率低下,就算学生想说“爱”你,也不那么容易。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正确认识所教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科学估计学生潜在发展的可能性,合理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使教学建立在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可能达到的认知水平和智力发展水平上。比如淡化了对“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学生难理解、实际使用效率低的知识点的把握。并将之运用于文言文教学实践中,对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增强学习兴趣大有益处。

改进教育方法

1.目标定位法——学以致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大多数学生的眼里,文言文学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考试,于是出现文言文学习“无用论”也就情有可原了。基于当下中职文言文教学的弊端可以看出,解决文言文学习“无用论”的关键在于科学定位中职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学以致用。

2.背景联系法——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任何一篇好文章的产生都不是偶然的,它是作者在特定背景之中,特定心境之下表达的思想。所以文章犹如一个星系的核心,周边绕行着许多的行星,学古文就是以文章为契合点,去了解产生文章的那个时代,去了解触动作者心灵的那个社会,从而达到拓展知识视野的效果。

3.“渔网式”教学法——相对集中教学

学习一种语言,需要具有一定的学习环境。文言文虽不是外语,但当今社会缺乏一定的语言交际环境,学生学习文言文就有了古今语言障碍。再加一点大学《古代汉语》知识;学生则埋头记词义、记译文”。学生上课时学的是一篇篇被碎尸万段的文章,文言文考试时考的基本上就是词义和翻译,日常交际又用不着文言,觉得学了没用,因此学生们越来越不喜欢文言文。基于文言文教学低效症结的认识,我校在高三年级开始文言文相对集中教学尝试。具体做法是在高三一年的时间内,选取一定量的文言材料,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训练,构建文言知识系统,养成文言语感,使学生走进文言世界。

总之,学习古文方法有千种万种,也许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几种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语文教师只要以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为目标,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不断钻研,就一定会在文言文教学领域探求出更科学的教法,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

中职文言文教学之浅见 篇4

1. 文言文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现代语文的能力

文言文是汉语言的“文物”, 是我们现代汉语的根基, 是掌握运用现代汉语的起点, 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起点。高中生通过学习文言文, 了解汉语言表达的言简意丰、谴词造句的考究、思想内容的深刻、论辩艺术的出色、结构的严谨等特点, 从而热爱民族语言, 学习并发展民族语言的表现力。

2.文言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愫, 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古语云:以铜为鉴, 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 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 可以明得失。文言作品多为当时一流人才的精神物化的产品, 具有极为丰赡的精神内涵。被选入中职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其中有许多关于古人勤奋学习、勇敢抗敌、舍生取义、诚实守信、热爱和平、助人为乐的故事, 每一篇文言文都是文情并茂、经过历史打磨的美文, 其中所蕴涵的文字美、自然美、人文美、情感美、思想美放射着无穷的魅力, 浸润其中, 涵咏体味, 学生不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中不朽的语言文字之美、人物性格之美、祖国的山河之美, 还能使学生于无形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真切地领略到作者“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情怀与高尚的思想品格, 帮助学生们认识中国文化, 懂得中国历史, 提升传统文化素养, 树立民族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愫, 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而这些都是学生走出校门后立足社会成为新型人才之本, 足以让他们受益终身, 优化教育观念。

以兴趣为导向——激发学生源动力

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曾经说过:“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与学习兴趣密切相关的。长期以来, 很多中职语文教师只求教师“讲透”, 学生“读熟”“背透”, “以讲代学”“以言代文”的教法, 其结果是极大的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想改变这一现状, 教师改革教法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比如对重点段落“鸿门宴”一段的讲授, 教师便可以借助图片展示的方式,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人物项羽、刘邦、张良、项伯等人在宴会上的座次排位的意义, 直观感悟课文中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 以及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有条件的话, 还可以通过媒体链接的形式, 导入电影《鸿门宴》中的关键片段, 让学生在专业演员们形象生动的表演中, 熟悉故事情节, 提升学习兴趣。

以学生为根本———适当调整教学难度

“眼前一堆字, 脑中灌糨糊”, 对于中职生来说, 目前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内容芜杂, 主要着重于文言文知识, 而往往忽略对文章语言、文章内容的整体教学指导。学生难懂难记, 无法形成规律性的认知, 更达不到知识的迁移。本该活泼的课堂气氛被搞得死气沉沉, 教学效率低下, 就算学生想说“爱”你, 也不那么容易。因此,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应当正确认识所教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 科学估计学生潜在发展的可能性, 合理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 使教学建立在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可能达到的认知水平和智力发展水平上。比如淡化了对“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学生难理解、实际使用效率低的知识点的把握。并将之运用于文言文教学实践中, 对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 增强学习兴趣大有益处。

改进教育方法

1.目标定位法———学以致用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在大多数学生的眼里, 文言文学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考试, 于是出现文言文学习“无用论”也就情有可原了。基于当下中职文言文教学的弊端可以看出, 解决文言文学习“无用论”的关键在于科学定位中职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学以致用。

2. 背景联系法———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任何一篇好文章的产生都不是偶然的, 它是作者在特定背景之中, 特定心境之下表达的思想。所以文章犹如一个星系的核心, 周边绕行着许多的行星, 学古文就是以文章为契合点, 去了解产生文章的那个时代, 去了解触动作者心灵的那个社会, 从而达到拓展知识视野的效果。

3.“渔网式”教学法———相对集中教学

学习一种语言, 需要具有一定的学习环境。文言文虽不是外语, 但当今社会缺乏一定的语言交际环境, 学生学习文言文就有了古今语言障碍。再加一点大学《古代汉语》知识;学生则埋头记词义、记译文”。学生上课时学的是一篇篇被碎尸万段的文章, 文言文考试时考的基本上就是词义和翻译, 日常交际又用不着文言, 觉得学了没用, 因此学生们越来越不喜欢文言文。基于文言文教学低效症结的认识, 我校在高三年级开始文言文相对集中教学尝试。具体做法是在高三一年的时间内, 选取一定量的文言材料, 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训练, 构建文言知识系统, 养成文言语感, 使学生走进文言世界。

高中英语任务型阅读教学之浅见 篇5

1.优化任务阅读目标,明确阅读方向

阅读教学的宗旨是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来理解感悟文章的主要信息,进而获得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设计并优化好阅读目标,让学生能够在这些目标的指导下认真地阅读,完成阅读学习任务。这些目标的设计,不仅能够对学生的阅读学习作任务型引导,更是帮助学生明确阅读学习过程和方法。

在优化任务阅读目标,明确阅读方向时,首先应该注意目标设计的全面性,要能够体现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整体性;其次是注重目标设计的合理性,即能够围绕阅读学习中的难点和重点设计具有一定层次的目标,让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最后,目标设计要有发展性,即能够在让学生完成任务阅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知识和技能,以培养他们的发展创新精神。

我们以《牛津高中英语》(Advance with English)模块七 Unit2 Fit for life的“Reading Two life?鄄saving medicines”的阅读教学为例进行探析。笔者就该任务阅读教学设计了如下的学习目标:(1)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和主动探究的基础上能够了解文章的大意,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予以概括;(2)围绕两种药的功效价值意义,要求学生:①了解两种药的发明者以及相关背景;②两种药的功效及价值;(3)建议学生根据“Reading A”中的习题和课堂探究思考习题来谈谈“生命健康”话题,以培养学生的丰富想象思维。

2.倡导多元任务探究,增强阅读体验

任务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阅读探究过程。在教学中注重阅读理解的探究,不仅能够使得学生的语言认知学习思维得到充分的激活,还能够促进学生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有效生成。在教学中注重多元化任务探究,能够增强学生的阅读学习体验。

我们倡导多元任务探究,增强阅读体验,主要体现在:(1)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以培养他们质疑的学习精神;(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阅读学习习惯,鼓励学生运用同桌探讨、小组合作、成员争鸣等方式来参与阅读学习过程;(3)培养学生多样化表达能力,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口语、书面等形式来互相交流阅读学习心得,展现他们的阅读学习过程。

在《牛津高中英语》的“Reading”教学中,笔者就通过上述方法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笔者首先要求学生主动思考来完成“Reading A”中的预习思考题。其次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质疑带着问题与同学交流阅读心得。最后,要求学生就自己学习中印象最深之处运用英语予以表达。

3.突出任务阅读表达,展示学习成果

阅读之后的理解感悟需要借助一定的语言表达形式予以呈现。这也是任务型阅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笔者以为,突出任务阅读表达,一方面,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学生的语言阅读学习情况,便于检查他们的学习过程;另一方面,能够更好展示学生的阅读学习成果,增强他们阅读学习探究的内驱动力,提高阅读学习效果。

在任务型阅读教学中,突出任务阅读表达,展示学习成果,主要表现在:(1)鼓励学生在任务阅读学习后能够表达自己认为最精彩之处,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愿望;(2)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能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3)为他们学习表达交流提供可展示的平台,满足他们的学习发展需要。学生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不仅能够愿意阅读和学习,还能够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总之,高中英语任务型阅读教学的运用,不仅符合学生的语言学习认知发展规律,还能够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提高他们的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这不仅是学生阅读学习的任务,也是教师应该把握的教学任务要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程可拉 刘津开 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理念与教学示例[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版

[3]袁秀珍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探究和实践[J].考试周刊,2007年第10期

优化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浅见 篇6

(一) 坚持课前预习

1、重视诵读。

“读书百遍, 其义自现”, 朗读得好, 文意、文情、文势、文序、文趣, 都可在铿锵的朗读声中体现出来, “激昂之处还他个激昂, 委婉之处还他个委婉”。例如《蜀道难》, 多读, 便可疏通文意, 体悟到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 而达到这一点, 就成功了一半;另外, 读时一定要努力读准字音, 按现代汉语字典标音为准来读。特别要注意异读字:例如:“或师焉, 或否焉 (读fǒu) , 句读 (dòu) 之不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读yuè) 。”要努力读准句读, 就是要注意句的停顿。特别注意与现代汉语中某些双音词易混淆的两个单音词, 应分开来读, 属于古今异义。

2、放手让学生抄、查、译。

“抄”是要求学生在课前动手将课文的注释摘要抄录到原文中相应的字、词句头上去。“查”是要求学生对注释未涉及而自己理解有困难的字词句, 查阅相关工具书, 记录在册;对相关的文化常识, 文言常识等, 查相关的资料, 进行疏理。这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有利于知识的积累。“译”是要求已有一定的翻译文言文的功底的高中学生搞课前直译, 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听课时便可做到有的放矢, 提高学习效率;同时, 通过译, 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意会”之外可以“言传”。

(二) 强调课后迁移

可布置学生做配套的、一定量的练习来进行复习;也可以布置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进行延伸训练, 以锻炼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还可推荐名篇名段, 加强文言积累。如推荐《古文观止》、《左传》等, 给学生营造一个文言氛围。

二、授人以渔, 向学生传授一些学习方法, 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技能

(一) 诵读琅琅上口

诵读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文言文的丰富的内涵, 体味到其韵外之致, 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做诗也会吟”, “书读百遍, 其意自见”语言不是静寂的字符, 学语文就要诵读。读文言文方法多种多样:配乐朗读、集体朗读、个别朗读、两人对读、男女对读、分小组读、表演朗读、多人交替读、常速读、快读、慢读、轻声读、高声读、竞赛读、接力读、模仿读、限时读、自选读等, 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摇头晃脑、自我陶醉、身受感染, 读之以情、读之以趣、读之以理、读之以思、读之以法, 在读中领悟文言文学习的乐趣, 还了学习语文的真正魅力。

(二) 尝试断句分段

在学生初读几遍的基础上, 可把无标点、无分段标志的原文分发给学生, 让学生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 试着标点、分段, 然后与课文的标点分段比较异同, 并且只要言之成理, 学生自己的思维成果可以保留。

(三) 自主阅读交流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人行为, 只有以学生为中心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成为读书的主人, 才能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交流是学生的思维在碰撞、发散, 在交流中问题越辩越明, 学习积极性也高涨。老师的条分屡析应该由学生的自主阅读所代替。让学生具备整体感知、体会感情、把握思路等正确并有创见的解读文本的能力。文言文的学习尤其需要学生的自主阅读, 让学生的学习转化为自己而学, 在学习中学会自己提出问题, 自己解决问题。在交流中也锻炼了胆识, 展示了自己的风采。

(四) 辅助以多媒体

文言文教学中辅以多媒体, 能够化文字为形象, 化机械为生动, 化困难为容易, 化繁为简, 从而用美熏陶、感染学生, 从而快速理解内容, 加深记忆, 提升认识, 带动学习的积极性。

(五) 学习方法汇报

学习方法有:归纳总结法, 即学过一个单元后就应该对文言文的知识作小结, 按照通假字,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词, 特殊句式, 重点实词, 重点虚词 (之、者、于、以、而) 概括, 把松散的知识加以梳理, 知识就系统化、科学化, 便于复习、应考。自出试题法:把文言文的知识用习题加以整理, 编成一道一道的题, 清晰、醒目, 在编制试题的过程中, 就可以对学过的知识再一次巩固、复习, 并通过试题提炼出重点、难点、考点, 对知识的梳理更有条理。积累名句法: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学到优美的句子, 有警示意义的句子就摘抄, 积累写作素材, 这样一读多得, 其乐无穷。

三、认真备课, 积极指导, 灵活处理教材, 力求提高课内效率

(一) 教师转变角色

要提高课堂效率, 就必须转换教师角色, 教师应由高高在上, 下到平等参与, 同时又进行积极指导。教师应起主导作用:1、指导诵读。教师在课堂内可做相应的示范朗读, 读清句读, 读准感情, 可下到学生中去作适当的点拨。2、引导分析。如《六国论》, 可引导学生拟出结构图, 以明确文章结构严谨的特点。3、适当提升——“发隐”。这里的“隐”, 只是课文内潜在的, 不能从字面上直接看出来的东西, 教师应将其明朗化, 称之为“发隐”。学生毕竟是学生, 虽有课前的充分预习, 也有自主的生生互动, 聚集体之智慧, 但其结果也只能是“有所知”, 而不能“尽知”, 因此, 在学习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做适时的综合提升。如关键句的点拨, 段或篇思想内容的的明确;篇章结构、语言艺术及其他……教师的这种提升, 无疑会让学生有豁然开朗之感, 从而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

(二) 灵活处理教材

高中文言文教学之浅见 篇7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表现与审美能力

高中学生在音乐经验的获得过程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各类音乐知识的需要和注重学生审美心理特征,让音乐课具有更大的灵活性。音乐老师可以依据个人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组合教学内容,音乐作品要在教材的基础上贴近生活,在教学内容中,增添流行音乐、传统音乐,帮助学生了解音乐时事新闻,解决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正确审美。如在介绍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我给学生讲述中国的三位曾经演奏此曲的首席小提琴演奏家:俞丽娜、盛中国、吕思清和他们已取得的成绩和现在的状况,他们为国家的荣誉和我国的音乐文化交流做出的贡献等等,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进入主题音乐的背景,到音乐旋律。随着音乐的变化,节奏节拍的强弱,音乐的情绪感染学生,让学生理解并领会情感表现,教室里鸦雀无声,他们真正融入到音乐悲喜交加的场景之中……

二、注意教学内容的学科综合

我们不是要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音乐家,但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对音乐先天敏感能力帮助学生学习有用技能。如:音乐与各科教学的紧密联系,通过学习音乐,学生可以了解每个历史时期的特点,理解每个国家的不同文化等等。在讲授音程、五线谱知识中,通过音乐可以了解数学知识,同时促进音乐知识的学习;在歌曲内容学习中,教唱歌曲《保卫黄河》时,学生通过了解歌曲所处的历史时期的特点、文化,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唱得更好,“以情感人”。如在高中音乐欣赏课中,欣赏贝多芬、莫扎特、肖邦、柴可夫斯基等名家音乐作品时,介绍他们的生平、作品背景、写作风格,结合语文的修辞手法,使复杂的音乐知识简单化,让学生乐于接受。贝多芬———“通过斗争,获得胜利”;莫扎特———“火山上的葡萄园,里面炽热,外面一片清新、宁静”;肖邦———“藏在花丛中的大炮”等等。

三、注重学科扩展的教学内容

在音乐课的教学内容中有两方面的扩展,一是音乐向舞蹈、创作、戏剧表演、演奏、歌唱、欣赏等方面扩展;另一个是向艺术性以外的其他学科扩展。如:运用音像资料自学歌曲、乐曲;电脑创作乐曲;利用网络了解各类音乐文化或相关艺术学科内容的学习,教室播放有助于技能联系和状态调节的音乐学习,让学生了解音乐的调节功能。因为,人们在进行实际操作时,播放音乐往往能够激活大脑和身体,使之兴奋,富有节奏,提高效率。如,打字、抄写、运动、制作等活动时,因此,当学科教学时,涉及技能的联系,播放合适的音乐,特别是有节奏感的音乐,意义很大。还有,学生在学习之前、之中、之后,都需要调节身体和大脑的工作状态,这时,音乐有着独特的作用。大量成功的例子已证明,音乐使人头脑清醒、身体放松、反应迅速,进入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之中。坎贝尔在《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中推荐了若干音乐,用于放松的有:威尔第的《四季》、斯蒂文·哈尔本的《光谱组曲》、韩德尔的《水上音乐组曲》、德彪西的《牧神的午后》、莱·伦齐的《深沉的早餐》;旺恩·威廉姆斯的《绿叶幻想曲》。用于集中注意力的音乐有:韩德尔的《亚历山大之宴》、巴赫的《好性情的键盘手》、莫扎特的《戏游曲》。

只要是学生喜欢的音乐知识,这些音乐知识又符合音乐教材的基本要求,学生都可以学习。并在课堂上合作交流,可以是学生之间的,也可以是师生之间的交流学习。这样就会加深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与把握,使教学内容得到更多的扩展,收获更多的音乐知识。

四、提供适宜的课程和学习环境

高中学生的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感到好奇。尤其是在流行音乐强劲的节奏和日新月异的变化的今天,学生的好奇心越强,兴趣就越高,因为高中学生非常喜爱流行音乐,在教学内容中,教师要讲清楚流行音乐的产生与发展,点明精华与糟粕,进行积极有效的正确引导。如音乐课中抽出10分钟播放学生自备的流行音乐,学生讨论,发表各自观点,教师点评;教师从中选取一首教唱,我曾经添加韩红的歌曲“家乡”作为教学内容,课堂气氛活跃有序,下课铃声响起也不愿离去;教师运用对比的方法,将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完美结合,感受不同音乐对心灵的震荡,学生是很喜欢上音乐课的。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提高全体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还要为具有音乐特长、对音乐有特殊爱好的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空间,重视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提供音乐学习环境,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发挥其最大潜能而获得成功体验。在一次文娱活动课的检查中,我惊喜地发现张旭同学在班级开了一次个人演唱会,深受同学欢迎,同时也启发我要尝试举办学生个人的演奏会、演唱会等形式,让高中学生以音乐为媒介,让音乐在高中和大学之间得以衔接,搭起一座音乐之桥。在学生感受音乐的同时,发展个人空间,更有效地开发音乐智能,为高中学生的终身学习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注重学生音乐理解力的获得

音乐应该是成为学生学习环境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教室里放一些宁静、舒缓的音乐有利于帮助学生放松心境,集中注意力。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应该是把音乐引入教室,让学生分享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下转第57页)(上接第56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聆听音乐到主动地、有系统地欣赏音乐,要组织学生讨论音乐作品,提高对音乐的鉴赏水平。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境,利用一定的教材内容及艺术形式,使学生通过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陶冶情操,培养其浓厚的学习兴趣、正确的学习态度、崇高的审美理想和鉴赏能力。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以音乐欣赏为主的教学方法占有重要地位。

教师要选择适合学生欣赏价值和喜爱的音乐,学生往往比教师知道得更多。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此外,在欣赏过程中,教室里应该有一种和谐的氛围,教师要引发与学生的体验和交流,把音乐的欣赏和对内容的理解结合起来,而不应该分割开来,应该紧密联结。

六、结语

初中文言文教学浅见 篇8

那么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是否完成了它的使命呢?我们来听听中学校园里流行着的这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 二怕写作文, 三怕周树人。”看看, 文言文荣登学生三怕之首了。怎么会造成这种可悲的局面呢?抛开历史原因不说, 以笔者近二十年从教经历来看, 不得不说我们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确实存在一些不妥的做法, 这直接导致了学生畏难情绪的产生。

首先初中语文老师在向学生开始讲授文言文时传递了一个错误信息:文言与现代汉语是完全对立的。这可以从“翻译”这一初中文言教学常见环节中看出。

大多数语文老师教一篇文言文时, 不管从哪个角度切入, 以什么方式切入, 最后都要归结到全文的翻译。甚至有的语文老师认为教文言文就是翻译。这就给了学生上述这种错觉, 甚至还有学生认为文言就是外语。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作为中国古代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 它已经沿用了两三千年, 直到1918 年, 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因为它, 中华文明的长河中才会泛起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唐宋古文、明清八股等诸多美丽的浪花, 中国文人才有了羽扇纶巾风袅袅的儒雅谈吐。它本身就是汉语啊!何来“翻译”之说?它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但是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是一脉相承的而非硬生生地割裂。以蒲松龄的 《狼》为例, 文里有这么一句话:“而顷刻两毙,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学生根据文下注解这么“翻译”:但顷刻之间两狼毙命, 禽兽的手段能有多少啊。教师怎么说?“顷刻”没有翻译, 应该说不一会儿;“两狼”应该说两只狼;“毙”应该说死了。这给学生的认知造成了怎样的混乱。他们是否会嘀咕文言中的“顷刻”难道不等同于现代汉语里的“顷刻”?两狼一定要两只狼, 更简练些不好吗?文言文教学中所谓的翻译真的没有必要教, 也不该有这种说法。古代有一本《水经》, 记载相当简略, 若干年后一般的读书人看不懂了, 怎么办?郦道元做了注, 为《水经注》。何谓注?《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中说:“注, 取义于灌注, 文义艰深, 必解释而后明, 犹水道阻塞, 必灌注而后通。”什么意思, 就是说给文章看不懂的地方加注, 这样一般的读书人就看得懂了。全文“翻译”好让学生看, 而且还得大白话, 那还是文言文?学文言文的意义又何在呢?

其次是太急于求成, 对学生缺少古文诵读训练和语感的培养。

《唐才子传》中说骆宾王“七岁能赋诗”, 大家耳熟能详的《咏鹅》就是他七岁时写成的。而宋朝名相寇准七岁就咏成了华山诗。再看近代的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六岁毕业《五经》, 八岁学为文, 九岁能日錣千言”。从这些例子中不难看出, 从古到今中国文人学习文言的能力是不分上下的, 可为什么到了现代就成了学生学习道路上的拦路虎了呢?我们不妨再来看看梁启超是怎么学文言的。梁启超“六岁毕业《五经》”, 意为他六岁时已把《五经》全部背出, 因此九岁时能“日錣千言”。很明显多读多背这不仅是学习其它语言的不二法门, 也是学习文言文的有效方法。读背得多了, 这篇文章里记住了些生字, 那篇文章里记住了些句子, 那部书解决了一些字的用法和解释, 这部书让我悟得了文章的意趣……久而久之, 量变必定带来质变。学习古文也是学习语言, 它同样需要培养起语感来。我听到一些语文老师说, 我知道学语言应该这样, 可我等不起, 要想快点出成绩, 最现实的就是给学生现成的翻译, 背出了事, 就这样把本该让学生培养文言语感的时间和机会都浪费掉了。当然有些语文老师是怕戴上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帽子, 所以不敢让学生多背诵古文。到底是死背还是活背, 我认为这里既需要老师的引导, 也需要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之我见 篇9

关键词:文言文,高中语文,创新

文言文凝聚着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明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是学生高考时最容易失分的部分。自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 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出现了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 奋斗于三尺讲台上的“园丁”们积极引导学生学好文言文, 为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奠定了基础。笔者深感自己责任重大,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

一、了解背景, 激发兴趣

由于文言文所反映的是特定时代的社会风气和时代精神, 因此, 我们只有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 才能深入欣赏和把握作品所表现出的内容、情感和主旨。譬如, 我在执教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时, 以介绍李白的背景故事导入: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曾经拥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立志要靠自己的才华为朝廷干一番大事业。但被征入朝以后, 他的工作职责就是为皇帝歌功颂德, 并且靠攀附那些权贵才能维持下去。对高风亮节的李白而言, 这简直是一种耻辱。所以, 他毅然离开朝廷, 独自漫游祖国的大好河山, 梦想追求自由美好的生活。学生的思绪随之受到感染, 都饶有兴趣地进入到作品的阅读和鉴赏中去, 为进一步理解全诗铺平了道路。

二、生生互动, 合作探究

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 每一个教师都必须更新教育理念,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凸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并通过生生互动、合作, 把文言文翻译、理解的主动权彻底交还给学生, 由“授之以鱼”质变为“授之以渔”。譬如, 我在执教《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课时, 先安排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进行自主学习, 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 学生各自圈点出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等, 全体组员分别提出自己的意见, 达到集思广益、化难为易的效果。同时, 我还要求各小组派专人负责记录本组归纳的特殊句式、重要词语以及不能解决的困惑, 以待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通过互动探究, 不仅提高了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而且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三、注重创新, 拓宽视野

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几乎挤掉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 新形势下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超越自我提供了契机, 既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又拓宽了视野。譬如, 我在执教《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时, 针对“莫春者, 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先让学生结合注释“洗澡”“乘凉”来理解“浴”“风”二字, 但少数学生感到纳闷:暮春时节在水中洗澡后, 还要在舞雩台上吹风, 好像不合情理。此时, 我抓住学生的这一思维火花, 鼓励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 深入讨论“浴”和“风”到底何如解释才算更准确。有些学生认为“浴”与现在的“足浴”相关联, 可以解释成“洗脚”;“风”在古汉语字典上就有“讽诵文章”之意思, 这句的大意就是:到沂水去洗洗脚, 在舞雩台上讽诵文章。此时, 我就即席利用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 发现我国古代确实有每逢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 (暮春时节) 到河边洗脚洗手的习俗, 其目的是为了祛除疾病。至于“风”就是“讽”, 可以解释为“讽诵文章”, 以下两个出处可以印证:“风乎舞雩, 风歌也” (王充《论衡·明雩》) ;“讽於舞雩之下, 咏归高堂之上” (《后汉书·仲长统列传》仲长统的“乐志论”) 。最后, 学生一致认为这样翻译:暮春时节, 春天的衣服已经做好了, 五六个青年和六七个小孩子到沂水边洗洗脚, 在舞雩台上高兴地讽诵文章 (此处虽有争议, 但还是言之有理的) 。此时, 教室里欢呼雀跃, 学生更加充满了自信, 也感悟到了学习文言文的快乐。

四、强化朗读, 感悟美感

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可见, 朗读文言文尤其重要。但许多学生在朗读时往往感到困难重重。因此, 教师必须有的放矢地予以朗读指导。一般而言, 古典韵文平仄错落有致, 句尾押韵, 节奏和谐, 读起来朗朗上口, 学生比较喜欢朗读;一些古典散文可谓是语言的仓库, 佳词美句频出, 通过诵读, 受益匪浅。学生在朗读中潜移默化地积攒起文言文知识, 不仅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而且在心灵与文字的撞击中, 应用理性的思索穿透文字表面, 感悟其深层意蕴, 达到与作者共鸣的效果。譬如, 我在引导学生朗读欧阳修的《醉瓮亭记》时, 就要求学生抓住该文章的语言特点, 针对全文二十一个“也”, 读出“也”字的语气、语调, 为提高学生口诵心悟的能力奠定基础。总之, 我们必须以“读”为起点, 以“悟”为归宿, 让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 进一步感悟作品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

五、对照比较, 柳暗花明

在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中, 合理运用对照比较法, 可以让学生扩宽思维空间, 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妙境界。所谓对照比较, 就是对文中的字词句等内容同中求异, 或异中求同。由于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在表达方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因此, 比较古今文风的差异不愧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在引导学生学习“介宾状语后置”这一句式时, 就鼓励学生比较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常用句子。诸如“我在饭店吃饭”, 就有学生套用古代“介宾状语后置”的模式回答道:“吾食于饭店”。如此简单的比较, 让大部分学生对类似倒装结构一目了然, 为把文言文顺利翻译成现代文扫除了障碍。

高中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篇10

首先,要结合历史与背景知识,以此扩充学生见闻,激发学生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发现的先导。在学习新课之前,有经验的老师都十分注意每节课的课始。其目的是把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充分调动起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高中教材所选的文言文篇目,大多为先秦散文和诸子散文 ,基本忠于历史史实,且人物与历史事件互相关联 。在解讲《烛之武退秦师》的时候,我就先把秦、晋围郑的背景先用故事的形式在课前大肆渲染了一番,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后来楚国失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抓住了这个契机,顺利地将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到课堂上来。

其次,强化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课文,体会古典文学作品的魅力。“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诵读,是多年来不少教师从实际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这也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通过诵读,能够使学生克服语言障碍,消除时代隔膜,领悟其思想感情。我首先要求学生课前读通课文, 以不读错读音、不读错停顿为标准;然后课内精读,我会进行范读,再鼓励几个学生起来大声朗读,讲完课文又进行齐读; 最后背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充分利用早自习的时间让学生尽量全文背诵。这样一个循环下来,课文不讲解,学生也就明白了一大部分了。讲解《鸿门宴》时,我先范读了樊哙闯帐这一段,这部分情势紧急,樊哙却有条有理,语气急促却昂扬不阿,表现出樊哙的愤怒,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了樊哙的忠诚与耿直。然后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自己是扮演项羽还是刘邦大家都有浓厚的兴趣,纷纷表示愿意一试,最后由大家推举认为比较适合的同学来朗读,一节课下来课文只读了一遍,但是效果相当不错,在诵读的过程中已感知了文言文的用词特点、句式结构、语言习惯、语气句读、情感态度等等。课文讲完后虽然没有达到人人能背诵的标准,但是学生动不动就开始使用文言词汇进行交流,上厕所时居然说起了“如厕”,争吵时还会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课文中的内容已深入其心,这也就达到了文言学习的一部分目的了。

然后,积累基础知识 ,回归文言,提高教学质量。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后,要让学生深入学习,掌握一些文言知识。尤其是高一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习文言知识的方法,注意实词、虚词的用法、古今词义的差异、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内容。让学生心中有数,从中摸索出规律。

每讲解完一课,我就会指导学生对文中的文言现象进行归类列表,用化零为整的方式使其系统化,记忆也更有条理,下一篇文章有类似的情况就进行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由此引导学生自主找出语法规律,从而实现学生更多更好地积累文言词汇的目的。

上一篇:银行业下一篇:生物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