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价值

2024-05-09

三重价值(精选三篇)

三重价值 篇1

信仰不仅只是超离世俗之外而指向终极关怀价值的思想引导, 更是一种对现实人生和社会生活的关切照看, 也不仅仅是虔诚的教堂礼拜祈祷和禅室打坐冥想, 而是像美国宗教思想家和心理咨询师詹姆士·雷德菲所说“每个意念都是一场祈祷”。信仰犹如空气一般存在于我们细微言行甚至每一个念想之中, 诗人纪伯伦曾说过:“谁能把他的信心和行为分开, 或将他的信仰与事业分开?谁能够将他的时间摆在面前说, ‘这份是上帝的, 而那份是我的;这份属于我的心灵, 而那份属于我的肉体?’”从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规范而言, 所有信仰者都具有日常生活必须遵守和力求戒除的各种规范仪轨的规定, 这在宗教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中国传统儒家也始终倡导人们通过“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学之道”, 强调“慎独”“慎微”“克己复礼”和“中庸”等等的信仰价值目标, 并认为这些在生活中是“须臾不可离也”“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从而把信仰与人们生存方式和生活现象相联系起来, 如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所说:“人们当下讨论的信仰, 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 而且是人在讨论人自己的活动, 自己的生存现象。”

宋朝儒者邵雍有两句诗:“不离日用常行内, 直到先天未化前”, 这两句诗的前一句是反映人们日常行为的道德价值, 而后一句的“先天未化”则具有了人生终极关怀的价值意义, 是一种日常生活道德价值的超越。日常道德规范的价值和超越道德终极关怀意义, 正是信仰的两个层面根本的含义。

二超越道德的终极关怀意义

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他的《中国哲学简史》中认为, 对超乎现世的追求是人类先天的欲望之一, 中国人并不是这条规律的例外。他们不大关心宗教, 是因为他们极其关心哲学。他们不是宗教的, 因为他们都是哲学的。他们在哲学里满足了他们对超乎现世的追求。他还把中国哲学传统地称之为“信仰的意志”, 认为“信仰的意志”对于中华民族在其悠久历史中胜利地克服所遭遇的许多困难, 贡献很大。西方的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通过对作为人的“亲在”的信仰来阐释他的存在本质学说, 认为信仰对于人的存在者的意义就是———信仰等于再生, 他说“信仰是我的心灵、我的灵魂所需要的。而不是我的远见卓识所需要的。并不是我的抽象的头脑必须得到拯救, 而是我的具有情感的、似乎有血有肉的灵魂必须得到拯救”。

而在中国传统典籍《周易》中, 则有“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 具有超越性价值的信仰正是“形而上者谓之道”的体现, 如中国古代孔子有句名言“朝闻道, 夕死可矣”, 正是对以“道”为信仰的生命价值的超越。在《论语·颜渊》中“自古皆有死, 民无信不立”也是把“信”作为信仰的价值目标之一, 超过生命价值的追求。《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 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孟子则有“鱼, 我所欲也;熊掌,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 亦我所欲也, 义,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等论述, 数千年来“杀生成仁、舍生取义”成为了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们所孜孜追求的人生价值目标, 并如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的把个体生命融入永垂不朽的建功立业中, 正是典型的中华传统文明的根本信仰的体现, 这一信仰激励着一代代有识之士为之努力奋斗和不断开拓, 充分彰显“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超越生命价值的终极意义。

三信仰的宗教价值———宗教与邪教的区别

信仰作为个人或是一定范围人群的最高理想信念, 有着明确的价值目标诉求, 是对自然宇宙和社会人生的认知, 并根据自我认知确立其完整的思想和行为体系。这种对于自然宇宙和社会人生的认知和由此形成的价值目标, 则带有较强的主体意识的主观性, 其中往往混杂着迷信、想象等非理性因素, 尤其是对于宗教信仰而言, 则有着更为明显的体现。

真正的宗教信仰中, 如冯友兰先生说:“每种大宗教的核心都有一种哲学。事实上, 每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 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宗教倒是给予实际的信息。不过宗教给予的信息, 与科学给予的信息, 不相调和, 所以在西方, 宗教与科学向来有冲突。科学前进一步, 宗教就后退一步;在科学进展的面前, 宗教的权威降低了。”饶是如此, 真正的宗教信仰当中也往往有不排斥理性, 甚至是充分运用和展现理性的地方, 如托马斯·阿奎那运用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演绎三段论式, 通过繁琐的逻辑推理, 提出了上帝存在的五大证明, 现代罗马教廷利用现代宇宙学提出的宇宙大爆炸模型说来论证宇宙大爆炸前的“奇点”只能是上帝创造的“创世说”等。具体言之, 宗教信仰的理性特征就表现为顺应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的趋势, 以科学理性的态度来接受现实世界, 并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推动作用, 利用社会进步与信仰事业形成良好互相促进。

而有一种邪教的信仰则无限放大非理性, 是以邪恶堕落的思想为其根基, 明显违背科学理性常识, 利用一些欺世盗名的幌子和似是而非的概念说辞, 为了一己私利而迷惑广大民众, 结党营私, 聚敛钱财, 骄奢淫逸, 草菅人命等, 甚至对社会和民众产生巨大的危害。这种非理性信仰的典型表现即是邪教的存在和发展, 而这种危害人类和社会邪教及其教徒注定被历史和人民唾弃, 永远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而从根本上来说, 邪教从其创生和形成及其组织活动都带有着非法的和反社会、反人类的罪恶基因, 这成为了邪教和正规宗教泾渭分明的分水岭。

四结语

从对以上信仰的三重意义分析来看, 从其养成方面来说, 信仰绝非一朝一夕所形成的, 而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 是反复不断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地加工改造、总结升华凝练而成思想认识, 再从思想认识上升为信仰。这一过程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反思, 一种传统思想所倡导“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反复切磋和打磨以及“吾日三省吾身”“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审慎抉择不断反省的过程, 并在抉择中通过去伪存真、闲邪存诚的考量和践行, 最终不断固化自己的思想信念成为信仰, 可谓“一与之订、千秋不移”。信仰的选择和养成, 更是个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的根本表现, 是个人自身的抉择和努力。而通过自发自为养成的信仰, 正是一种“内因”的主导作用, 也才是最能坚持和固守的。我们应该能清醒认识到, 个人正是通过对理性信仰的抉择持守并加以践行, 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得到各个时期的社会认同和传承颂扬, 使个体有限的肉体生命的消亡转化为精神生命的永续, 获得了超越性生命价值意义, 生命价值绽放出永恒的光芒, 个人也得到某种意义上的永生, 这也是人类所追求的终极价值意义, 并且正是信仰价值和意义的全部内核。

据此, 在当今社会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各种矛盾问题百般杂出, 各种思潮相互激荡, 各种文化相互交融, 人心浮躁而物情惑乱, 邪教思想沉渣泛起的特殊时期, 我们每个人尤其是风华正茂的热血青年, 应当坚定自觉地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 审慎而坚定地做出自己的抉择,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融入到血脉之中, 进而转化为我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政治信仰并践行不辍, 自觉抵制邪教思想等不良思潮侵染。通过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弘扬,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同努力和美好期许, 对个人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目标和人生愿景, 做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表率, 虽然遇上很多荆棘坎坷和急流险滩, 仍要坚定信念, 坚守信仰。

参考文献

[1]纪伯伦.纪伯伦全集 (一) [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4:9

[2] (宋)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83:17、70、71、135、163、332、5、48、103、131

[3] (英) 维特根斯坦, 黄正东、唐少杰译.文化和价值[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47

[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7、4、2—3、5

[5] (德) 海德格尔著, 孙周兴等译.海德格尔与有限性思想[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6

[6]叶秀山, 王树人.西方哲学史 (学术版) [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政法干部带头依法办事的三重价值 篇2

一、带头依法办事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切实升华,政法干部带头依法办事首先表现为一种价值理念。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豐富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些理念集中体现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包括政法干部在内的各级领导都应当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依法办事包含在这些理念之中,各级政法干部带头依法办事则是将这些理念融会统一起来的一种具体表现。各级政法干部只有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深刻内涵之后,只有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感情认同之后,才能做到带头依法办事,带头依法办事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切实升华,反过来,政法干部带头依法办事又会促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丰富和发展。资产阶级早期革命家和政治家如华盛顿等领袖们依法办事的精神与行动,直接推动了资产阶级法治的形成,在社会主义法治的发展中,同样离不开领导干部尤其是政法干部率先的守法与护法。各级政法干部带头依法办事必将推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进一步升华,推动社会主义法治的繁荣。

二、带头依法办事是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根本内容,政法干部带头依法办事还表现为一种制度规定。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包含诸多内容,其中重要的内容就是包括政法干部在内的任何公民都应当依法办事。政法干部依法办事是指包括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等部门在内的各级政法机关干部,其公务行为的内容必须符合法律的实体规定,其公务行为的方式必须符合法定的程序要求。与一般公民相比,作为政法职能的具体行使者,政法干部权力的运用与社会主义各项法律制度的运行更为密切相关,更会触及到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根基。因此,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对政法干部依法办事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了更严格的程序限制和更高的价值期待,政法干部带头依法办事既是对社会注意法律制度的根本维护,也是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根本内容。

三、带头依法办事是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具体体现,政法干部带头依法办事还表现为一种实践要求。任何高远的价值,最终都要落到具体实践,法治的具体实践有很多种表现形式,依法办事是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最为细致最为真实的内容。“离开了具体的法治,那种宏大而高扬的法治只不过是引起空气振动的口号而已”,一起起具体的依法办事才能汇成法治的滔滔大流。相比于普通人,政法干部依法办事对法治实践的价值和意义更大,英国著名思想家培根说过:“一次不公正的裁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然触犯了法律,但只是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裁判则毁坏法律,就好比污染了水源。”政法干部带头依法办事在实践中显得更为迫切和强烈,政法干部带头依法办事是社会主义法治实践最集中的具体体现,也必将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重价值 篇3

一、厘清基本概念:科学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首要前提

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 邓小平没有进行专门的研究过, 但是他在思考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的问题时, 已经初涉社会主义价值论的思想。江泽民同志在其论述的“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中, 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时代高度, 总结过去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提出科学发展观, 并且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

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呢?笔者认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它是价值、核心价值、价值观、核心价值观、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价值、社会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层层递进的概念体系。

价值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满足与被满足的关系。核心价值是最基本的价值, 也是比较恒定的价值。随着时代的变迁, 社会主义的次级价值、具体价值、乃至某些基本的价值会有变化和发展, 但核心价值大体应该是恒定的。抓住核心价值, 就抓住了社会主义价值需求、价值创造、价值体系、价值实现的关键。

价值观是指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 在改造世界、创造和享用价值的过程中形成并确立的相对稳定的观念模式, 是人们以价值关系为反映对象, 对人们的价值活动起导向和规范作用的社会意识。它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核心价值观, 二是一般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指在社会价值体系中起主导和支配作用的价值观。一般价值观是核心价值观派生出来并受其支配的价值观。

价值体系属于社会意识范畴, 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它受一定社会基本制度的制约, 是由一定社会崇尚和倡导的思想理论、理想信念、道德准则、精神风尚等因素构成的社会价值认同体系。由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领域是复杂多元的, 会呈现出多元价值体系并存的态势。但是, 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都需要有一定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或主导价值体系的强力支撑。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完整的、内涵丰富的价值观系统, 它具有内核、层次和边沿。它的内核就是核心价值观, 它的层次由里到外分为伦理价值观、政治价值观、经济价值观、社会生活价值观。它的边沿就是人们的日常物质生活[1]。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人们的思想行为、社会的精神风尚和发展方向的灵魂, 是关系社会稳定与国家兴旺的决定性因素;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 是该民族文化中最稳定的内容, 是该民族绝大多数成员的行为规范和评价尺度[2]。

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 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社会主义价值的理解:科学的社会主义和伦理的社会主义。它们都没能把科学原则和价值原则有效地统一起来[3]。后来, 马克思批判的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观点, 认为社会主义是制度和价值观的统一, 这种统一根源于社会本身的内在逻辑。

社会主义价值观是指社会主义社会对人类未来社会价值诉求的基本看法和总体要求。它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多层次价值体系, 有其最高价值、核心价值, 也有其基本价值、具体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从最深层次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系统,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 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 决定着整个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 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最重要的部分, 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的支配地位。它是由各种相互联系的核心价值观构成。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两个概念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前提,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最高抽象, 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 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 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 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现出来。

二、现实背景:科学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所在

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是有原因、有背景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也不例外。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我们在取得了成绩的同时, 也遇到和积累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起来有两点:发展不科学和社会不和谐。针对这两大问题,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两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文化氛围、文化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央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的问题。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因而, 在这三种逻辑关系中, 构建和谐社会的源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适应国内外环境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物质生活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 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物质生活领域的巨大变化, 必然要反映到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文化上来, 于是就出现了社会精神生活的多样化, 出现了社会文化的多样化, 出现了价值及价值观多样化加速发展的新态势。在当前精神生活和文化多样化的情况下, 在人们价值及价值观多样化加速发展的情况下, 主流的东西受到了挑战。在国内是这样, 在国际上也是这样。那么, 我们如何积极应对国内国际复杂局面的挑战呢?需要做的工作很多, 但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从而进一步打牢我们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需要。

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 我们党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及价值观建设, 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 形成了一些优秀的价值传统。新世纪新阶段, 结合新的实践, 认真研究和总结这些优秀思想,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至关重要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本质上就是巩固、强化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毛泽东同志强调党要有“共同语言”, 社会主义国家要有“统一意志”;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 要团结起来、组织起来, 一靠理想, 二靠纪律, 否则建设就不能成功[4];江泽民同志强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 就等于没有灵魂, 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5];胡锦涛同志多次指出要巩固“精神支柱”、形成“共同理想信念”。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出于“价值共识”、“价值整合”、“价值输出”三方面的需要。

一是价值共识的需要。中国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必须有根植于广大民众的价值共识。价值共识是和谐社会构建的精神支柱, 缺乏价值共识的社会, 难谈有真正的凝聚力和实现真正的和谐。而这个价值共识, 就是社会主义价值核心体系;二是价值整合的需要。随着现实社会利益结构、组织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 由价值观念的差异而导致的社会群体冲突成了新的矛盾类型, 这是社会转型中的价值冲突。有效地整合价值冲突, 通过价值整合积极寻求价值共识, 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三是价值输入的应对, 或者说是价值输出的需要。中国人价值观念的现代化, 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 既是应对西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输入的需要, 也是中国文化输出、价值输出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立了“正当”与“应然”的价值目标, 也指明了缩少“实然”与“应然”之间差距的基本路径。它认为, “实然”是指当前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事实依据。当前,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 经济结构的多元性,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彰显的市场主体之独立性与多变性, 导致了价值观领域中的多样价值并存的局面。中国社会正面临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 新情况不断出现, 新问题不断产生, 新矛盾不断凸显, 这些都是中国改革发展中所面临的“实然”状态。如何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化解新矛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应然”的价值目标及其实现途径, 即始终坚持并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决不仅仅是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寻找文本解读, 而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解答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 既要弘扬民族精神传统, 又要开拓创新, 与时俱进,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来规范我们的行为。

三、科学内容和精神实质:科学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所在

任何一个社会都会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以此来引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形成其特有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核心价值观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认同的价值目标, 任何社会都必须通过树立主导价值观来引导和支配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 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中主导、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想, 这是一个社会价值观念建设的基本规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 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所在。它作为社会主导价值观, 有利于我们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 有利于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牢牢把握科学的前进方向, 在弘扬传统与开拓创新的有机统一中, 遵循自己的价值准则。它的内容有哪些呢?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其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 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1.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具有指引方向的作用。在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 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提供了科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江泽民同志指出: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这个精神支柱, 就会导致思想混乱、社会动乱, 那将是党、国家和民族的灾难。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 具有凝聚力量的价值。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所系。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 理想信念是灵魂, 是力量, 是凝聚人心的思想基础。没有共同理想信念的国家和民族, 肯定是一盘散沙, 注定没有希望。邓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根据我长期从事政治和军事活动的经验, 我认为, 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 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 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 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 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 就没有一切。”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胡锦涛同志指出:“理想信念, 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 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

3.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它是民族价值观和时代价值观的统一,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髓, 具有鼓舞斗志的价值。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 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 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江泽民同志深刻地指出:“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 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胡锦涛同志指出:“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 中华民族又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

4.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具有引领社会风尚的价值。胡锦涛同志在2006年“两会”期间, 明确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他强调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 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 坚持什么、反对什么, 倡导什么、抵制什么, 都必须旗帜鲜明。”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 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 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 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就是要把这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 使之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于其内容过于烦琐, 造成人们不易掌握和理解, 因而, 科学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显得非常重要, 其中厘清基本概念是科学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首要前提;现实背景是科学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所在;科学内容和精神实质是科学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所在。这三重维度相辅相成, 共同成为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力表征。

关键词: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重维度

参考文献

[1]张利华.试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结构与内涵[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7, (4) :34.

[2]蒋斌, 周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N].光明日报, 2007-02-13 (9) .

[3]吴向东.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当代构建[J].科学社会主义, 2005, (11) :3.

[4]邓小平文选 (3)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111.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三重价值】相关文章:

三重视角下关于广西西江经济带的价值探讨09-11

三重门读后感三重门08-27

三重分析05-13

《三重门》05-24

三重评价05-27

三重一大简报05-25

三重门范文05-15

三重一大试题04-25

三重象征意义05-30

三重奏05-31

上一篇:体育生命化下一篇:中层干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