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市场重点整理

2022-11-24

第一篇:国际金融市场重点整理

国际投资学整理重点(精选)

国际投资学

第一章

一、国际投资的概念:国际投资是指投资主体为求得更高收益而进行跨国界投资活动的经济行为。投资概念: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以预期收益或效益为目的而把收入变换为资产的货币垫支和资本形成过程。这里的资产,泛指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

二、(了解)国际投资的特点:(1)目的的多元化(国内投资目的单一化)(2)投资货币的多元化(硬通货、本币)(3)体现着一定的民族与国家的利益(4)环境的差异性(政治经济社会法律自然)(5)主体的单一性;投资风险更大;双向化。

三、国际投资的分类:以投资期限为区分标准,国际投资可以分为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以资本用途为区分标准,国际投资可分为公共投资和私人投资。以资本的特性为区分界限,国际投资可分为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间接投资。

四、国际直接投资:又称对外直接投资,简称FDI。FDI即指以取得或拥有国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为特征的投资。国际间接投资:又称对外间接投资,即指以取得利息或股息等形式的资本增值为目的,以被投资国的证券为对象的投资。

五、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间接投资的区别与关系 :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间接投资的划分是国际投资最重要、最基本的划分方式。(1)区别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间接投资的基本标志是投资者是否能控制作为投资对象的外国企业。(2)国际间接投资的性质比较简单,一般就是指国家之间资金的一种流动和转移。但国际直接投资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资本流动,而且是一种无形资产的输出。关系:(重)一个公司购买外国公司股票可能是出于若干重要战略考虑。它们或者是把它看作是直接投资的前奏,或者把它看作是长期计划的组成部分。证券投资可能有助于加强技术、许可证和销售协议,或者也可能是扩大公司在其他国家利益的一种方法。间接投资很难充分发挥该公司的技术或产品的优势。间接投资涉及了所有权问题,但很少或者没有涉及管理和控制问题。

六、国际投资的发展阶段和每个阶段的特征:(1).国际投资起步阶段

(---1914年前)(2).国际投资缓慢发展阶段(1914-1945年)(3) .国际投资恢复增长阶段(1946-1970年)(4).国际投资高速增长阶段(1971-1980年)(5).国际投资稳定增长阶段(1981-2001年)(6).国际投资缩量整理阶段(2002年-----)

七、国际直接投资发展趋势:(1)总体增长,但发展势头有所减缓(2)流出地将继续集中在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也将有所增长(3)流入地将仍会以发达国家为主,流向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将继续增长(4)金融、物流等服务业将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增长点(5)跨国购并在国际直接投资中的地位可能会下降

八、国际投资对投资母国的影响:(1)提高投资母国的国际地位 (2)增强投资母国对外投资者的国际竞争力(3)增加投资母国对外投资者的净收入(4)扩大投资母国的出口贸易规模(5)优化投资母国的产业结构 (6)改善投资母国的国际收支状况

九、国际投资对投资东道国的影响:1.有助于促进东道国的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2.有助于促进东道国的技术与管理的现代化。提高了东道国当地有关人员的技术与管理水平。促进了先进技术与科学管理经验在东道国当地的扩散。 促进了东道国当地的研究与开发活动。 3.有助于增加就业机会

第二章

十、跨国公司:是指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建立分支机构或控制当地企业,并从事国际性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国际性企业。(名词解释或选择)

十一、跨国公司组织结构的演变:(1)出口部:商品输出、规模小、独立性大(2)国际业务部:为加强控制(3)跨国公司全球性组织结构:职能总部、 产品线总部、地区总部、矩阵结构(4)跨国公司组织变革的最新进展:(重)变“扁”与变“瘦”、全球网络组织。所谓变“扁”:指纵向结构正在拆除,中间管理层被迅速削减。所谓变“瘦”:指组织部门横向压缩,将原来企业单元中的服务辅助部门抽出来,组成单独的服务公司。 第三章

十二、西方主流投资理论:

(1) △垄断优势理论。美国经济学家海默,被称为“海默-金德尔伯格模式”,内容:

(一)市场不完全是垄断优势的根源。市场不完全的类型至少可以分为以下四种: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不完全。由规模经济、外部经济导致的市场不完全。由政府干预导致的市场不完全。由赋税和关税引起的不完全

(二)垄断优势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技术优势 :科研力量、资金(许可证贸易)。资金优势:资金实力、融资渠道与便捷性。信息、管理优势:统一管理、互相交流。信誉与商标优势:巩固与开拓。规模经济优势:内部与外部规模经济。

(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1965年美国经济学家维农提出。内容:

(一)产品创新阶段:垄断国内市场,并不通过出口来满足国外市场的需要。

(二)产品成熟阶段:创新国的厂商逐渐到国外去建立分公司、子公司或附属机构。

(三)产品标准化阶段:创新国的厂商开始选择在能保证产品成本最低的地区建立子公司,包括那些具有优势的工资低、劳动密集的国家进行投资,建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

(3) △内部化理论。1937年科斯提出。基本命题: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经营目标不变。当中间产品市场不完全时,促使厂商对外投资建立企业间的内部市场,以替代外部市场。企业内部化行为超越国界,从而形成了跨国公司。(条件:只有当内部化的边际收益大于或等于内部化的边际成本时,内部化才是可行且有效的选择。从内部化的成本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通讯成本 、管理费用 、政治风险。从内部化的收益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可以消除外部市场供求的脱节现象。可以对中间产品实行有效的区别性价格。可以促进买方和卖方在产品性质、商品价值方面的知识达到均等。可以有效地规避政府干预造成的市场不完全。)

(4) 国际生产综合理论。邓宁在1977年首先提出的。内容:决定跨国公司行为和对外直接投资的最基本因素有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如果企业同时拥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则应选择对外直接投资;如果企业拥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但海外区位优势较弱,则应选择出口贸易;如果企业既无区位优势,又不需要实行优势内部化时,则应选择技术转让。

(5) △比较优势理论。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于1978年提出的。内容:可以将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理论统一到比较成本论上来。日本式的对外直接投资不是贸易取代,而是补充和创造对外贸易(设备出口,产品返销,收入提高后的进口增加)。判断比较劣势产业,应建立在对对两种以上产品成本比率的分析之上,运用比较之比较公式。对外直接投资应从技术差距小的产业依次进行移植,从而使双方产生更大的比较优势。

十二、国际间接投资理论:(1)证券组合理论。投资者将按照以下原则从证券组合集中选择其最佳证券组合:1.在既定风险水平下,取得最大预期收益率。2.在既定预期收益率水平下,承担最小风险。在可行集中的证券组合往往只能满足上述原则之一。而同时满足上述二原则的证券组合,则称之为有效集或有效证券组合又称有效边界。资本根据期望收益率和风险偏好,确定证券投资组合的可行区域并找到有效边缘,再根据其无差异曲线和有效边缘的切点可获得最佳的证券投资组合。

(2)资产定价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Ri=Rf+ βi(Rm-Rf). 反映的是一个特定资产的风险与期望收益率之间的关系。特定资产的风险与期望收益率之间的关系可以用证券市场线(SML)表示. (3)资产套价理论。套利:是指利用同一种实物资产或证券的不同价格来赚取无风险利润的行为。套利组合条件:条件1:套利组合要求投资者不追加资金, 即套利组合属于自融资组合。 条件2:套利组合对任何因素的敏感度为零,即套利组合没有因素风险。 条件3:套利组合的预期收益率应大于零 。 (4)期权定价理论 (5)投资行为金融理论 第四章

十三、国际投资环境是指对国际投资产生有利或不利影响的各种条件因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所构成的有机整体。通常按构成因素可归类划分为五大部分: 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法律环境和自然环境。(1)政治环境:政治制度,政府能力,政局稳定性,政策连续性,政府及公众对待外资的态度,国际关系。(2)经济环境:宏观经济环境,微观经济环境,经济政策。(3)社会文化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4)法律环境:法律的完备性,法律的公正性,法制的稳定性,法律的透明度与法律的普及性。(5)自然环境: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气候,人口。

十四、等级尺度法:投资环境因素包括:币值稳定性(4-20分);近五年通货膨胀率(2-14分);资本外调(0-12分);允许外国所有权比例(0-12分);外国企业与本地企业之间的差别待遇与控制(0-12分);政治稳定程度(0-12分);当地资本供应能力(0-10分);给予关税保护的程度(2-8分)。

十五、闵氏多因素评估法:其方法将影响投资环境的因素分为十一类:政治环境、经济环境、财务环境、市场环境、基础设施、技术条件、辅助工业、法律制度、政府机构、文化环境、竞争环境。每一类因素又由一组子因素组成。先对各类因素的子因素作出综合评价,再对各因素作出优、良、中、可、差的判断,最后根据下列公式计算总分。

总分取值范围在11-55之间,越接近55,投资环境越好。 第五章

十六、出口:主要指母公司通过代理商或它的销售子公司向外国市场销售它的产品。

许可证交易:指跨国公司同东道国企业以签订许可证协议的形式而进行的一种技术贸易。

对外直接投资(FDI):是指跨国公司通过创建新企业或收购现有企业的方式在国外建立生产性子公司。

十七、优缺点:出口

1、通过独立的中间商出口。优点是:生产集中,投入较少,最大的灵活性。缺点是:受到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阻碍,控制程度低,信息反馈差,运输和保险成本高。

2、通过销售子公司出口。优点:改善产品的信息反馈 ,加强对出口的控制。缺点:出口方式的其他缺陷依然存在。许可证交易优点有:经营风险小。促进企业的出口。保护专利和商标。克服东道国对进口和外国直接投资的限制。分摊研究和开发的成本。缺点:控制程度低。培养潜在的竞争对手。对外直接投资优点:缩短生产和销售之间的距离,减少运输成本;能随时获得当地市场的信息和产品的信息反馈;跨越东道国的关税与非关税壁垒;有时可得到东道国政府的优惠。缺点: 由于涉及到更多的资产暴露而具有较大的风险和较少的灵活性。(

1、合营企业。优点:减少投资成本和政治风险,跨国公司可利用合营企业来迅速地得到当地市场的知识、当地的销售网络或母公司所需要的资源。缺点:管理上的冲突。在产品定价、红利分配、出口方向和数量、原料采购和产品设计等方面,跨国公司常与当地合伙者发生冲突。

2、全股子公司。优点:避免了冲突和控制权的分享,能进行有效的经营管理决策;全股子公司的效率一般比合营企业高;能保护母公司的技术秘密,保证产品质量,维护企业的信誉。缺点:最大的风险与最小的灵活性)

十八、跨国公司内部因素对三种进入方式选择的影响:

(一)技术水平。一般趋势:跨国公司拥有的技术水平越高,就越倾向于采用控制性强的进入方式。

(二)产品年龄。 一般趋势:产品越是成熟,企业越是选择控制程度低的进入方式。

(三)产品在母公司战略中的地位。一般趋势:对属于其重点发展的行业内的产品更多地采取控制性强的进入方式。

(四)商标与广告开支。一般趋势:商标的知名度或企业广告开支越大,控制性强的进入方式就越是有效。

(五)对外直接投资的固定成本。一般趋势:当固定成本相对于跨国公司的规模来说很大时,跨国公司就比较倾向于采用许可证交易或合营企业的方式以减少资本支出;反之,则倾向于采用全股子公司。

(六)企业的国际经营经验。一般趋势:跨国公司所选择的进入方式的控制程度同跨国公司所积累的国际经营经验具有正向相关的关系。

十九、三种进入方式选择的方法:跨国公司国际经营成本、赫奇法 和净现值法。

跨国公司国际经营成本

C=跨国公司在母国的基本生产成本 C`=在东道国的基本生产成本。

M`=出口销售成本,包括保险、运输、关税等,以及由于母国与东道国的社会文化差异而导致的东道国市场信息成本。

A`=国际经营成本,是指在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时由于母国与东道国的社会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信息成本。 D`=跨国公司在发放许可证后的技术优势损失成本,跨国公司为了保护它的技术所有权和防止受证方利用许可证交易得到的技术来同跨国公司竞争而作的努力(如规定许可证协议有关条件)所导致的成本也可以看作是其中一部分。

赫奇法

跨国公司可以按照下列关系式来作选择:(1)、若C+M`﹤C`+A`,C+M`﹤C`+D`,则选择出口(E);(2)、若C`+D`﹤C+M`,C`+D`﹤C`+A`,则选择许可证交易(L);(3)、若C`+A`﹤C+M`,C`+A`﹤C`+D`,则选择FDI。

净现值法:自己写见课件 第六章 二

十、创建的含义::是指某一外国投资者依据东道国的法律,在东道国境内设立部分或全部股权归外国投资者所有的企业。并购:并购是企业合并和收购的简称。收购的类型:根据收购者与被收购者的关系,可分为四种类型:(1)横向型收购:即被收购企业的产品系列及市场与收购方相同或相似。以实现横向一体化(2)纵向型收购:供货方或产品的客户。以实现纵向一体化(3)集中型收购:市场相同但生产技术不同,或技术相同而市场不同。(4)联合型收购:又称混合型收购,即跨行业收购。从收购行为的结果来看,跨国收购又可分为部分收购和全部收购两种类型:(1)部分收购(2)全部收购。从收购行为的结果来看,跨国收购又可分为部分收购和全部收购两种类型:(1)部分收购(2)全部收购。

二十一、收购与创建的比较。(二者的优缺点)收购方式的优点:1.迅速进入。2.扩大产品种类和经营范围。3.利用原有的管理制度和管理人员(1)可以避免对当地市场缺乏了解而引起的各种问题(2)可以缓解管理人员相对缺乏的现象(3)学习外国先进的管理方式。收购方式的缺点:

1、价值评估的困难(会计准则的不同,目标市场信息的不完全,目标企业无形资产的估价的困难)

2、在企业规模及地点上的制约

3、失败率较高。创建的优缺点:1.采用收购方式往往难以找到一个规模和定位完全符合自己意愿的目标企业,尤其在企业市场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2.创建新企业能使母公司按长期发展规模来妥善安排,从而对资本支出具有完全的控制。3.能够设置为母公司所熟悉的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4.创建方式可以避免母公司卷入到它不愿介入的业务中去。

二十二、第5次并购浪潮的特点是:1.并购规模增长很快;2.跨国并购成为FDI的主要方式,大型并购案居多;3.谋求双赢;4.获取专项资产,争取快速扩张 ;5.并购交易的方式以换股方式为主 ;6.中介机构发挥重要作用;7.各国政府对企业并购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 ;

(补:第一次并购浪潮是在20世纪初期,以同类型企业的兼并、合并即“合并同类项”为特征; 第二次是在20世纪20年代,以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的兼并、合并为主,即按生产关联性进行的纵向并购;第三次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企业之间的混合兼并为特点;第四次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融资兼并、减少竞争对手为特点,即发行高风险高利率债券向社会集资,把经营不景气的对手企业吞掉。)

二十三、跨国公司内部因素对两种选择的影响:

(一)技术等企业专有资源。一般来说,拥有最新技术、垄断性商标等其他重要的企业专有资源的跨国公司,更多地选择创建方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二)跨国经营的经验。 国际经营经验较少的企业往往偏向于收购方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三)全球战略和竞争战略。产品或地理多样化,跟随领先者战略,威胁交换战略。

(四)企业的增长率。成长比较迅速而增长率高的跨国公司比历史悠久而增长率较低的跨国公司更倾向于选择收购方式。

二十四、影响收购成功的关键因素:

(一)J·基钦在对欧洲的跨国界收购进行研究后认为,有5 个因素:

1、国家的选择

2、多样化的程度

3、市场份额的大小

4、收购的规模

5、目标企业的利润率;

(二)J·胡克的两原则:

1、迅速成功是罕见的

2、长期搜寻过程;

(三)P·德鲁克的五条标准:

1、只有兼并方企业彻底考虑了它能够为所购买企业作出什么贡献,而不是被兼并方公司能为兼并方做出什么贡献,兼并才会成功

2、 开展多种经营,需要有一个共同的团结核心,或者说是有一种“共同的文化”

3、除非兼并方公司的人员尊重被兼并方公司的产品、市场、及消费者,否则,兼并就不会起作用

4、在一年左右的时间之内,兼并方公司必须能够向被兼并方公司提供最高层管理人员。因为管理是无法买来的

5、在兼并的一年内,极为重要的是要让两个公司管理队伍中的大部分人,都受到跨越界限的重大晋升——即从从前的公司晋升到另一公司,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得两个公司的管理者都相信,兼并为他们提供了个人机会。 第七章

二十五、企业面临的风险:(1)本金风险 (2)通货膨胀风险 (3)存货风险 (4)流动性风险 (5)利率风险 (6)信用风险 (7)外汇风险 (8)政治风险

二十六、国际投资的风险:政治风险和汇率风险。

二十七、国际投资政治风险主要包括:政府干预、制裁、征用、内乱和战争。

二十八、国际投资的汇率风险是指因汇率的变化而导致对外投资者设在东道国的子公司资产价值变化的不确定性。主要有交易汇率风险、折算汇率风险和经济汇率风险三类。交易汇率风险是指汇率的变动对跨国公司债权和债务价值影响的不确定性。折算汇率风险: 亦称会计汇率风险,是指反映在跨国公司总公司汇总报表上的,因汇率变动而使其国外子公司产生收益或损失的可能性。经济汇率风险:是指未能预测的汇率变化导致跨国公司设在国外的子公司的现金流量的净现值变化的可能性。

第二篇:国际会计学课程考试重点整理

国际会计

第一章

一、把国际会计作为一个专题进行研究大致始于(20世纪60年代)。

二、从

14、15世纪复试薄记的产生和传播,到

17、18世纪英国会计和审计方法在英联邦国家的广泛渗透,有至当今社会美国会计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影响。

国际会计产生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原始国际会计

2、近代国际会计

3、现代国际会计

三、什么事国际会计?国际会计产生的原因及必要性。

答:

1、对国际会计存在三种观点即世界会计、国际会计和国外子公司会计,综合各方意见,可定义为:国际会计是现代企业会计在国际范围内的拓展,它是以国别会计比较、国际会计差异协调及跨国经营活动所涉及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问题为对象,以协调差异和加强跨国经营会计管理为目标的一个新的会计分支。

2、产生的原因和必要性:有四个方面:(1)国际贸易的扩大及市场的国际化,国际贸易的增加、国际投资的扩大及国际金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客观上使得从事国际贸易和投资的经济主体越来越多地关注别国的财务信息和会计方法;(2)跨国公司的出现,跨国公司的特征决定了在其经营活动中必然面临着一系列新的会计问题。一方面,跨国公司设在各国的子公司必须采纳所在国的会计准则和会计惯例;另一方面,跨国公司高度集中的经营决策,又要求各国的会计准则和会计惯例能够得到协调甚至统一。(3)经济地区的推进;(4)国际间财务会计的交流。

四、国际会计的内容:

1、会计准则的国际比较

2、国际财务会计

3、国际管理会计。

五、国际会计的功能:

1、协调差异功能

2、事前预测和决策功能

3、事中控制功能

4、事后反映和分析功能

第二章

一、

1、近代会计起源于意大利(复试记账法源自15世纪的意大利)。

2、现代会计起源于美国(美国是最先研究管理会计的)。

二、

1、研究会计环境原因: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特定的会计环境,不同的会计环境,必然早就和产生与之相应的不同的会计模式,如果说会计模式是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会计特征的一种综合性概况,那么,会计环境则是导致不同会计模式及不同国家会计差异的主要原因。

2、影响会计发展的环境因素有哪些: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因素。(会计环境:会计所面对的周边条件和情况)。

三、什么事会计模式?对会计模式进行分类的意义及必要性?

答:

1、会计模式是对若干个国家和地区跨级特征的综合性概括和描述。

2、其必要性和意义在于:(1)为国际会计实务的比较提供基础。通过把若干个国家和地区的会计特征概括为会计模式,为进行国际会计比较提供了一个共同性的比较基础,避免了只是个别、分散地就具体的会计实务进行了比较所存在的缺陷。(2)为国际会计协调提供了依据。通过会计模式的比较和分类,能够舍弃各个国家和地区会计实务上的细微差别和次要差异,而着重分析会计模式所描述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差异,从而为会计协调服务。

四、

1、根据会计发展的环境。可分为四种会计模式:(1)宏观经济模式:在一个国家内,企业的经营目标受限于国家经济政策的范围,即国际对企业实行可控的经济政策,而就企业而言,企业的经营一般总是按国家的政策进行的。代表国:瑞典;(2)微观经济模式:以市场导向为主,以政府干预和调整为辅。代表国:荷兰。(3)独立发展模式:以实用主义为理论指导,非常重视职业团体的地位作用。起源国:英国。;代表国:美国。(4)统一会计模式

2、根据影响的范围分为五种会计模式:

(1)英国模式(影响最大):以保护债券和股票持有者的利益为目标,强调财报揭示必须遵循“真实和公允”原则。(2)美国模式:以保护投资者利益为主要目标,强调财报的披露必须符合“公认的会计准则”。(3)法国、西班牙、葡萄牙模式:以保护公司利益为目标,采用“稳健性”原则。(4)原联邦德国、荷兰模式(企业导向会计):以保护国家税收为目标,强调财报的揭示必须符合税法要求。(荷兰:极度稳健;德国:极端稳健)(5)苏联模式:以贯彻国家经济计划为主要目标,财会信息主要是为政府计划管理和控制服务。

五、政府间组织包括:联合国、欧洲联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

1、1976年建立“会计和报告国际准则专家小组”;1979年成立“关于会计和报告国际准则政府间专家特别工作小组”。

2、第4号指令:公司财务报告;第7号指令:合并报告。

3、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立于(1961年)。

六、

1、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73年在英国伦敦成立

2、(改组前)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组织机构上由:理事会、顾问组、筹划委员会、联络处;(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由:理事会、常设解释委员会、准则顾问委员会。

七、民间组织——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于1977年10月7日成立。

第三章

一、美国会计:

1、其准则制定是由观法授权,民间执业团体制定。最早的协会(1938~1958):会计程序委员会。现在的(1973至今)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2、美国是世界会计史上“公认会计原则”的起源国。

3、会计实务的特征:

1、关于存货的计价:主要建立在“历史成本”基础上,发出计价按“后进先出法”,期末计价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

2、关于固定资产计价

3、关于租赁业务

4、关于商誉的处理

5、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

6、关于财务报告。

二、英国会计:

1、英国式最早产生职业会计师的国家。

2、美国会计职业团体开展会计准则的研究和制定活动最早,英国次之。

3、会计实务特征,强调:真实与公允。

三、法国会计:

1、会计实务的主要特征:(1)会计原则和会计观念对实务的指导性较强,它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会计方法的选择;(2)税务导向明显;(3)关于存货计价:期末计价原则是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编制单独报表时,成本按先进先出法或加权平均法,一般不允许采用后进先出法,采用市价法时,存货以较低价值计价产生的跌价损失计入当期损益。长期合同下的在制品采用完工比例法或完工成本法核算;(4)关于商誉的处理,取得时按成本入账,企业合并中采用购买法,取得子公司时,取得成本超过子公司账面成本的部分在取得的资产或负债中摊配,未摊配的余额作为商誉。1986年的会计法令要求将商誉资本化并在以后进行摊销,例外情况下,可以直接计入历年利润积累的储蓄,但在报税时不能将其计入损失。(5)关于资产重估价的处理,自1976年起,税法对重估增值不再作为非常性收益征收所得税,凡是在证券交易所挂牌的公司,拥有足够股权以进行报表合并的母公司,以及在社会上公开集资的公司,都必须定期进行资产重估,其他企业自行决定。(6)关于财务报告:由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及附注构成,控股公司要编合并报表,资产负债表只采用账户式,损益表有账户式和报告式,普遍用间接法编现金流量表。

四、日本会计:公认的“三法体质”国家,三法指:商法、证券交易法、法人税法。(德国:税法、商法、公司法)

第四章

一、功能货币:会计主体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涉及多种货币计价核算时,为了能够在会计上统一计量和报告各类不同币种计价的经济业务,需要选用一种统一的货币作为记账货币,并以该货币计量和处理各项经济业务。由于这种记账货币是会计主体从事过程中主要使用的货币,发挥计量基本尺度的功能,因此被称为功能货币。

二、

1、外汇分类:外国货币:钞票、铸币;外币有价证券:政府公债、国库券、公司债券、股票息票等;外币支付凭证:票据、银行存款凭证、邮政储蓄凭证;其他外汇资金。

2、外汇汇率标价法:直接标价法(大多)间接标价法(英国)

3、汇率种类:即期、远期汇率。远期>即期,升水,反之,贴水。

三、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两项交易观”,我国也是,并对汇兑损益处理采用当期确认法,同国际惯例保持一致。

四、“单一交易观”、“两项交易观”的原理及其区别是什么?

答:“单一交易观”是将一项交易的结算作为该交易完成的标志。即某项交易的发生和随后贷款结算,被视为一项完整的业务。“两项交易观”是将交易的发生作为交易完成的标志。即把交易的发生和随后贷款的结算看做两项业务。区别:前者认为交易发生日和报表编制日将购销商品的外币金额按当日汇率折算成记账货币的入账金额都是暂时的,只有在购销贷款以外币结算后,才能以记账货币最终确定所购商品的成本或所售商品的收入,而且交易发生日、报表编制日、交易结算日汇率变动所发生的折算成记账货币的全部差额都应列入已入账的购入商品成本或销售收入的调整额,而不作为外币折算损益处理。后者认为所购商品的成本或所售商品的收入在交易发生日已按当日的汇率将外币金额折合成记账货币确定下来,与以后贷款结算业务无关,至于在报表编制日和交易结算日由于汇率变动而产生的外币折算差额,在“汇兑损益”财产中单独核算。

五、

1、外币统账制概念:以单一货币为功能货币的记账方法,它要求会计主体择定一种货币作为功能货币来记录所发生的外币交易业务,企业发生的外币交易业务,需要及时折合成记账所用的功能货币来反映,外币在账上仅作辅助记录。

2、外币分账制概念:又称原币记账法,指在外币交易发生时直接用外币记账,平时不进行汇率折算,也就不反映相应的记账功能货币金额,如果涉及两种货币的交易,则用“货币兑换”科目作为账务处理的桥梁,分别与原币有关账户对转,期末应将所有以外币记账的账户按期末市场汇率折算成功能货币金额,并汇总确认汇兑损益。

第五章

一、现行汇率法:

1、原理:采用资产负债表日的现行汇率,将外币财务报表中的所有资产和负债项目、所有营业收入和费用项目,全部统一按期末的现行汇率进行折算,只有公司的股本项目仍按股份发行日的历史汇率折算,留存收益项目则为轧算的平衡数。

2、优点:(1)最简便的折算方法(2)只改变了外币财务报表的表述形式而没有改变报表项目的内部结构;(3)国外子公司报表的折算方式保留把当地货币作为计量单位时,现行汇率是很合适的,有利于对国外子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作出正确评价。

3、缺点:(1)把外币报表上以历史成本计价的项目进行折算得出的数据,既不是历史成本,也不是现行成本,只是以历史成本计价的项目与单一汇率进行乘积形成的结果,信息的有用性值得怀疑(2)按现行汇率进行折算是假设国外子公司的所有资产和负责项目都受到汇率变动的影响,这可能与实际情况不符,不科学。

4、适用范围:法国、德国、英国、荷兰、丹麦、爱尔兰、瑞士、意大利、比利时、挪威、希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印度、马来西亚、哥伦比亚。

二、时态法:

1、原理:现金、应收、应付项目均按资产负债表日的现行汇率折算;收入和费用按交易发生日的实际汇率折算;对固定资产折旧费、无形资产摊销费,按取得资产日的历史汇率或现行汇率折算;销售成本应用“年初存货+本年购货—期末存货”按不同的适用汇率折算后算出;所有折算过程中形成的折算净损益计入当期损益。

2、优点:汇率的选择具有较强的理论依据,而是根据外币财务报表不同项目的计量属性来选择折算汇率;符合不同计量模式下报表项目的实质内容,又体现出外币报表折算汇率选择上的灵活性。

3、缺点:采用纯粹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按照时态法折算的结果与按照区分货币与非货币项目法的

折算结果是一致的,而在国外子公司采用纯粹的现行成本计量模式的情况下,按照时态法进行折算的结果与按照现行汇率进行折算的结果是相同的;将报表折算损益进入当期收益,从理论上说是可行的,但如果汇率的变动较为异常,其带来的折算损益的数额也就对合并收益产生较强的影响。

4、范围:美国、加拿大、英国、巴拿马、奥地利、阿根廷、秘鲁、委内瑞拉、玻利维亚、厄瓜多尔、牙买加等。

三、外币报表折算的方法:现行汇率法、区分流动与非流动项目法、区分货币与非货币项目法、时态法

四、货币性项目: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应付账款、应付票据、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非货币性项目:存货、权益性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

第七章

一、合并报表:是以母公司和子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为一个会计主体,以母公司和子公司单独编制的个别会计报表为基础,由母公司编制的综合反映企业集团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其变动情况的会计报表。

二、企业合并三种方式:吸收合并、创立合并、控股合并。

三、合并理论:少数股东损益、少数股东权益、商誉。划分成:母公司理论、实体理论、修正的母公司理论(当代/现代理论)

四、股权取得日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有三种方法:

1、购买法:以母公司购买子公司为假设而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一种方法。

2、权益集合法:将控股合并视为由参与合并的母公司和子公司,将各自的产权投入一个新的经济实体,从而实现各方产权的集合。

3、新主体法:假设通过控股合并产生了新的合并主体,各主体已消亡,应为新主体建立新的会计基础。

五、编制合并报表通常采用什么方法?要遵循什么样的程序?

方法:购买法、权益集合法、新主体法。程序:编制合并工作底稿;将各项数据过入合并工作底稿;比昂只抵消分录;计算合并会计报表各项目的合并数额。

第八章

一、常用的财务报告分析方法:比较、趋势、结构、比率、因素分析法。

二、跨国公司对国外财务报告需求则通常的做法有:不作为;提供两种财务报表;提供简易报表;提供简易翻译;编制辅助财务报表。

第三篇:金融市场考点重点 难点

债券定价原理一:债券的价格与债券的收益率成反比关系。换句话说i当债券的价格上升时,债权的收益率下降;反之:当债券的价格下降时,债权的收益率上升。

证明债券的内在价值:

V=c/(1+y)+c/(1+y)2 +c/(1+y)3+``````+c/(1+y)T+A/(1+y)T

对V求导证明曲线是向下倾斜的

对V求二阶导证明曲线的凸的

债券的价值属性

一、重点分析债券市场价格时间轨迹

①当债券的息票率等于预期收益率时,投资者资金的时间价值通过利息收入得到补偿

当债券的息票率低于预期收益率时,利息支出不足以补偿资金的时间价值,投资者还需从债券价格的升值中获得资本收益;

当息票率高于预期收益率时,利息支出超过了资金的时间价值,投资者将从债券的价格的贬值中遭受资本损失,抵消了较高的利息收入,投资者仍然获得相当于预期收益率的收益率。 ②无论是溢价发行的债券还是折价发行的债券,若债券的内在到期收益率不变,则随着债券到期日的临近,债券的市场价格将逐渐趋向于债券的票面金额。

③零息债券的价格变动有其特殊性,在到期日,债券价格等于面值,到期日之前,由于资金的时间价值,债券价格低于面值,并且随着到期日的临近而趋近于面值。如果利率恒定,则价格以等于利率值的速度上升。

二、息票率:在其他属性不变的前提下,债券的息票率越低,债券价格的波动幅度越大。

三、可赎回条款:一般而言,息票率越高,发行人行使赎回权的概率越大。

对溢价债券投资者主要关注赎回收益率,对折价债券主要关注到期收益率

四、税收待遇

五、流动性:通常用债券的买卖差价的大小反应债券的流动大小,买卖差价较小的债券流动性比较高,风险小流动性高的债券的到期收益率比较低。(流动性与债券的名义到期收益率之间呈反比关系,流动性与债券的内在价值呈正比关系)

六、违约风险:债券评级

七、可转换性

八、可延期性

第四篇:固废整理重点

固体废物指在生产生活和其它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

根据《固体法》分类: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固体废物的有效管理)是环保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化”基本原则: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固体废物的物理特性:物理组成、粒径、含水率、容积密度。

危险废物是指具有毒性、易燃性、易爆性、反应性、腐蚀性和感染性等危险特性的一类废物,毒性又包括急性毒性和浸出毒性。

根据废物贮存方式与贮存容器的不同可使用不同的采样形态,常用采样方法包括:单一随机采样、分层随机采样、系统随机采样、阶段式采样、权威采样、混合采样。

当要采集废物样品时,若无任何或很少相关污染物分布的资料时,最好采用单一随机采样法,若有较详细相关资料时,则考虑采用分层随机采样法或系统随机采样法。

预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压实、破碎、分选、脱水、污泥浓缩等单元操作。

压实是通过外力加压于松散的固体物上,以缩小其体积、增大密度的一种操作方法。

破碎的目的:①使颗粒不均匀的固体废物变得均匀一致,从而可提高焚烧、堆肥和资源化等作业的稳定性和处理效率②消除较大的空隙,使尺寸、质地均匀,在填埋过程中更易压实,其有效容重较未破碎废物可增加25%~60%,可增加填埋场的使用年限③破碎后体积减少,便于运输、贮存和填埋,有利于加速土地还原利用④有利于将联生在一起的不同组分的物料进行分离,利于提取有用成分和提高其用作原材料的价值。

方法:冲击破碎、剪切破碎、挤压破碎、摩擦破碎(低温破碎、湿式破碎)。 易筛粒:细粒小于筛孔尺寸3/4的颗粒很容易通过筛面筛出

难筛粒:粒度大于筛孔尺寸3/4的颗粒通过晒面筛出的难度增大,且粒度越接近筛孔尺寸越难筛出

筛分效果评价指标:筛分效率,指筛下的产品质量与入筛废物中所含小于筛孔尺寸的颗粒质量之比%。

影响因素:废物的粒度和形状、废物的含水率、筛孔形状、筛面及筛子的参数、筛子的操作。

污泥按处理方法分:初次沉淀污泥、腐殖污泥与剩余活性污泥、消化污泥、深度处理污泥。

污泥破解:破坏污泥结构及微生物细胞壁,使污泥絮体结构发生变化,细胞内的内含物流出,同时释放出酶,酶使其余未被破解的微生物细胞失去环境适应能力,易被厌氧微生物消耗,变难降解的固体性物质为易降解的溶解性物质,促进污泥厌氧消化。(物理/化学/生物方法)。

由于污水处理过程中得到的污泥具有高亲水性,污泥水与污泥固体颗粒的结合力很强,若没有预先处理,则大多数污泥的脱水是非常困难的,这种污泥预先处理的过程称为污泥调质。

污泥脱水性能的评价指标:污泥比阻SRF、毛细吸水时间CST 固化技术:在危险废物中添加固化剂,使其转变为不可流动固体或形成紧密固体的过程。 稳定化技术:将有毒有害污染物转变为低溶解性、低迁移性及低毒性的物质的过程。

危险废物固话/稳定化处理的目的:使危险废物中的所有污染组分呈现化学惰性或被包容起来,以便运输、利用和处置。

一般情况下,稳定化过程是选用某种适当的添加剂与废物混合,以降低废物的毒性和减小污染物自废物到生态圈的迁移率。

固化/稳定技术包括:水泥固化技术、石灰固化、塑性材料包容、自胶结固化、融溶固化、高温烧结、土壤聚合物固化、化学稳定化处理。

生物处理:以固体废物中的可降解有机物为对象,通过生物好氧或厌氧作用,使之转化为稳定产物、能源和其它有用物质的一种处理技术。 固废生物处理的作用:①稳定化和杀菌消毒作用②废物减量化③回收能源④回收物质 堆肥化:利用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微生物,有控制地促进固体废物中可降解有机物转化为稳定的腐殖质的生物化学过程。

根据温度分阶段:①潜伏阶段②中温增长阶段③高温阶段④熟化阶段

影响堆肥化效果的因素:粒度、碳氮比、含水率、混合和接种、通风、温度、pH值、腐熟度、臭味的控制、场地面积。

腐熟度评价化学方法:碳氮比、氮化合物、阳离子交换容量、有机化合物、腐殖质。 厌氧消化产沼的机理和途径

有机废物降解产甲烷根据相变化分为①水解、酸化②乙酸、氢气和二氧化碳被转化为甲烷。

固体废物的焚烧是一种高温热处理技术,既以一定量的过热空气与被处理的有机废物在焚烧炉内进行氧化燃烧反应,废物中的有害物质在高温下氧化、热解而被破坏,是一种可同时实现废物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处理技术。

固体废物的三组分即水分、可燃分和灰分,是废物焚烧炉设计的关键因素。 热解是物料在氧气不足的气氛中燃烧,并由此产生的热作用而引起的化学分解过程。

固体废物热解能否取得高热量产物,取决于原料中氢转化为可燃气体与水的比例。 热解产物:可燃性气体、有机液体、固体残渣。

影响热解的主要因素:废物组成、物料预处理、物料含水率、反应温度、加热速度。

固体废物熔融工艺单元:前处理单元、熔融~、废热回收~、废气处理~、熔渣形成~。 污泥干化技术按原理分为:石灰干化技术、生物干化技术、热干化技术。 污泥热干化处理技术是利用热或压力破坏污泥胶体结构,并向污泥提供热能,使其中水分蒸干的技术。

污泥的形变分为:裂缝生长段、裂块收缩段、整体收缩段。

污泥干化过程中水分的去除主要是通过表面水蒸发和内部水扩散两个过程 影响污泥干化工艺的因素:污泥本身性质,包括絮凝剂种类及含量、污泥的黏度、污泥成分,不同污泥干化曲线不同;干化工艺参数,如干化温度、压力、干化过程中泥饼厚度等。

固体废物最终处置原则:分类管理和处置原则;最大限度与生物圈相隔离原则;集中处置原则。

卫生填埋与安全填埋场差别主要是对于防渗层、覆盖层的要求及对渗滤液的收集与处理方面的差别上。安全填埋是卫生填埋的改进和严格化。天然土壤防渗层渗透系数由卫生填埋的10-7cm/s提高为安全填埋的10-8cm/s 填埋场差别主要反映在对于防渗层、覆盖层的要求以及对渗滤液的收集与处理方面上的差别上。大体上可认为安全填埋是卫生填埋的改进和严格化。 填埋处置的主要功能:贮存、阻断、处理、土地利用。

卫生填埋法指将一般废物填埋于不透水材质或低渗水性土壤内,并设有渗滤液、填埋气体收集或处理设施及地下水监测装置的填埋场的处理法。

卫生填埋场防渗系统的设计应符合要求:选用可靠的防渗材料及相应的保护层;设置渗滤液收集导排系统;垃圾填埋场工程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的情况。防渗结构类型分为单层、复合、双层。复合防渗结构是目前最常采用的卫生填埋场防渗结构形式。

安全填满法是指将危险废物填埋于抗压及双层不透水材质所构筑冰设有阻止污染物外泄及地下水监测装置的填埋场的处理法。

固体废物根据其特性又可分为第1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第II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第I类工业固废是按GB5086规定方法进行浸出试验而获得的浸出液中,任何一种污染物未超过GB8978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且pH值在6~9范围之内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第II类 工业固体废物是指按照GB5086规定方法进行泾出试验而获得的浸出液中,有一种或以上的污染物浓度超过GB8978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或者是pH值在6~9 范围之外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堆放第I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贮存、处置场为第一类,简称I类场,堆放第II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贮存、处置场为第二类,简称II类场。 填埋场选址依据:选址是建设填埋场最重要的一步,一般悄况下难得到各种条件最优的填埋场,因此填埋场采用综合评定评定方法。小组中应有地质学家、水文学家、土本工程师、交通专家、园林建筑师、垃圾处理专家以及管理学专家。选址要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卫生专业规划以及环境规划的要求,并满足国家标准《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16889《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18598《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污染控制标准》、《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要求》。

填埋场选址应遵循的原则:①环境保护原则。环境保护原则是选址基本原则,应确保其周边生态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以及人类的生存环境等的安全,尤其是防止垃圾渗滤液释出对地下水的污染 ②经济原则。合理科学的选址能降低工程造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率。③法律及社会支持原则。场址的选择,不箇破坏和改变周围民的生产、生活基本条件。④工程学及安全生产原则。

选址基本要求:社会因素:法规、政治、文化。环境因素:地下/地表水、噪声/空气、土地处置。工程因素:工程规模、场地力学特性、施工特性、交通。经济因素:运输、施工、运行、征地费用。

在填埋场设计中需要重点考虑:地表水、地下水、渗滤液。

因此填埋过程按微生物分解分为:适应阶段、过渡~、酸化~、甲烷发酵~、稳定化~。

甲烷和二氧化碳是填埋场中主要气体。当甲烷在空气中的浓度在5%~10%之间时会发生爆炸。

常用的收集系统可分为主动集气系统和被动集气系统,被动~利用填埋场内气体产生的压力进行迁移,主动~采用抽真空的方法来控制气体的运动。

填埋场渗滤液的产生:降水入渗、废物含水量、废物分解产生水量。降水产生贡献最大。

与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相比,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更具明显水质水量变化大且变化呈非周期性的特点。

简答:渗滤液特性:水量变化问题<水量变化会引起水质大幅变化,要容积足够的调节池>、水质变化问题(BOD5/COD比值的变化<初期较高,可生化性良好,可采用生物方法处理。后期...用物化或与生物连用>,NH4+-N浓度问题<~高,导致C/N低,对生物处理有抑制,而且缺有机C源难以进行反硝化>,金属离子问题,其他如磷不足碱度高无机盐含量高)

厌氧消化反应形成甲烷主要4H2+CO2——CH4+2H2O

4HCOOH——CH4+3CO2+2H2O

CH3COOH——CH4+CO2

第五篇:货币银行重点整理

第二章信用:以偿还和支付利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到期收益率: 指来自于某种信用工具的收入的现值总和与其今天的价值相等时的利率水平。1.信用形式的种类特点(1)高利贷信用 (2)商业信用①商业信用主体是厂商 ②客体是商品资本 ③和产业资本动态一致(3)银行信用 其特点为 ①银行信用的债权人主要是银行,也包括其他金融机构; ②所提供的信贷资金是从产业循环中独立出来的货币③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可以通过规模投资,降低信息成本和交易费用,从而降低信用风险,提高信用过程的稳定性(4)国家信用: 国家信用是指国家及其附属机构作为债务人或债权人,依据信用原则向社会公众和外国政府举债或向债务国放债的一种形式,包括国内信用和国外信用(5)消费信用: 是对消费者个人所提供的信用,主要有三种方式:赊销、分期付款和消费

第三章同业拆借: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短期资金借贷的一种形式。 国债回购交易:是指买卖双方在成交的同时约定于未来某一时间以一定价格双方再进行反向成交,即债券持有者(融资方)与资金持有者(融券方)在签订的合约中规定,融资方在卖出该笔债券后须在双方商定的时间,以商定的价格再买回该笔债券,并按商定的利率支付利息。金融市场分类功能?答:分类:(1)按标的物划分: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2)按中介特征划分:直接金融市场和讲解金融市场;(3)按金融市场的发行和流通特征划分:初级市场、二级市场、三级市场、四级市场;(4)按成交与定价的方式划分:公开市场和议价市场;(5)按有无固定场所划分: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6)按交割方式划分:现货市场和衍生市场;(7)按地域划分: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主体:企业、政府、金融机构、家庭。功能:(1)资本积累功能。金融市场创造了多样的金融工具并赋予金融资产以流动性,借助于金融市场,可达到社会储蓄向社会投资转化的目的。(2)资源配置功能。金融工具价格的起落,引导人们放弃一些金融资产而追求另一些金融资产,使资源通过金融市场不断进行新的配置。(3)调节经济的功能。在经济结构方面,人们对金融工具的选择,实际上是对投融资方向的选择,这种选择的结果,必然发生优胜劣汰的效应,从而达到调节经济结构的目的;在宏观调控方面,政府通过金融市场实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从而进行宏观调控。(4)反映经济的功能。金融市场是国民经济的信号系统。首先,在证券市场,个股价格的升降变化,反映了该公司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的状况,金融市场反映了微观经济运行状况。其次,金融市场也反映着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国家的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实施情况、银根的松紧、通胀的程度以及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均会反映在金融市场之中。最后,由于金融机构有着广泛而及时的信息收集、传播网络,国内金融市场同国际金融市场连为一体,可以通过它及时了解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向。

第四章直接融资:是指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运用一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行为。间接融资:指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实现融资的行为。信息不对称:指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实现融资的行为。逆向选择:指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道德风险:指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实现融资的行为。 1.简述金融机构的功能。(1)融通资金的信用中介,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2)创造信用货币,扩张信用;(3)提供广泛的金融服务。创造代替金融货币的信用流通工具支付中介2.试析金融机构产生的经济原因。

(一)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的支付需要(1)异地交换和跨国贸易(2)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传统的货币经营业向现代金融业转变。

(二)社会经济活动的融资需求

1、资金需求者——期限长、规模大;

2、资金供求者——数额小,期限短;

3、金融中介机构——资金融通中介。

(三)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投资需求

1、企业需更多长期稳定的资金

2、居民等资金盈余部门渴望更多的投资机会

3、18世纪法国投资银行

4、19世纪初信托投资公司

(四)经济社会风险转移和管理需求 防止意外事故的损失

(五)满足经济社会对信息的需求 第五章 派生存款:指银行由发放贷款而创造出的存款。是原始存款的对称,是原始存款的派生和扩大。是指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等业务活动引申而来的存款。 商业银行的主要资产业务活动:

1、票据业务:票据贴现、票据抵押贷款。

2、贷款业务:按用途可分为工商贷款,不动产贷款,消费贷款。按照期限可分为活期贷款、定期贷款和透支。按照贷款的保障可分为担保贷款和信用贷款。按照偿还方法可分为一次还清贷款和分期偿还贷款。

3、证券业务:有价证券抵押贷款和有价证券投资(政府公债、公司债券和股票)4承兑业务。商业银行主要负债业务活动:自有资本:基本上可以归纳为营业功能、保护功能和管理功能三种。 存款:按支取方式划分,可分为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短期借入款:主要包括同业拆借、中央银行借款、欧洲货币市场借

款、回购协议等。“三性”经营原则的内涵关系:三性即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

1、盈利性:盈利是经营目标,盈利性这一原则占有核心地位无需解释的,是经营管理的内在动力。

2、流动性(清偿力)——资产在无损状态下迅速变化的能力 银行经营中两种情况:(1)提取或兑付有一定规律,对此,银行能够预计并做好安排;(2)突发的提存和要求兑付由一些突发的事件所引发,而且客户集中用来——“挤兑”。

3、安全性——风险防范、保证资金安全的要求三项原则的关系:

1、安全性与流动性正相关——流动性较强的资产,风险较小,安全有保障。

2、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相矛盾——流动性强,安全性好,盈利性一般较低。

第六章 发行的银行:指国家赋予中央银行集中与垄断货币发行的特权,是国家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在有些国家,硬辅币的铸造与发行由财政部负责)。银行的银行是生活当中人们通俗的讲法,指的是管理监督和规范各家银行正常经营的管理行即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的银行:它是国家货币政策的制订者和执行者,也是政府干预经济的工具;同时为国家提供金融服务,代理国库,代理发行政府债券,为政府筹集资金;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和各种国际金融活动。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区别?1.性质不同(国家机关,企业法人)。2.地位不同 中央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依法独立履行职责,不受地方政府和各级政府的干预。后者应当经中国人民银行的审查批准,并受中央银行的监督管理。3.经营目标不同(经理国库,不以盈利为目的。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4.职能不同。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能是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发行人民币,经理国库。后者以经营工商业存款、放款为主要业务,各商业银行各自职能也有所不同。为什么说中央银行是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央行是国家的银行,政府通过央行管理商业银行。央行是发行的银行,它负责发行、调解、回收货币,货币问题是金融体系的核心问题。央行是银行的银行,它负责将国内商业银行联系起来,银行间的支付、汇兑都是由央行来负责中介的,它还可以为银行进行担保。央行还有几个直属机构,例如外汇管理局,负责管理国家外汇。

第七章 货币供给:货币供给主体向社会公众供给货币的经济行为。货币乘数:用以说明货币供给总量与基础货币之倍数关系的一种系数。什么是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派生存款是如何创造的?原始存款:银行的客户以现金的形式存入银行的直接存款。派生存款:是指商业银行通过贷款、贴现、投资等业务转化而来的存款。银行将吸收的原始存款除了法定准备金外全部用于放款,客户取得贷款后,不提取现金,全部转入另一一企业的银行存款帐户。接这笔新存款的银行,除保留一部分法定准备金外,又将其余部分用于放款,这样,又会出现另一笔存款。如此不断延续下去,即可创造出大量存款。什么是基础货币由公众持有的现金和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构成,它是商业银行存款货币扩张的基础,因此,基础货币又称为高能货币和强力货币,由于它是中央银行的负债,所以也可称为中央银行货币。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1)法定准备金率。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均由中央银行直接决定。通常,法定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反之,货币乘数越大.(2)超额准备金率。商业银行保有的超过法定准备金的准备金与存款总额之比,称为超额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与货币乘数之间呈反方向变动关系,超额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反之,货币乘数就越大.(3)现金比率。现金比率是指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现金比率的高低与货币需求的大小正相关。现金比率与货币乘数负相关,现金比率越高,说明现金退出存款货币的扩张过程而流入日常流通的量越多,因而直接减少了银行的可贷资金量,制约了存款派生能力,货币乘数就越小.(4)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间的比率。通常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要比活期存款的低。一般来说,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定期存款对活期存款比率上升,货币乘数就会变大;反之,货币乘数会变小。还有财政性存款、信贷计划管理两个特殊因素。怎样理解货币供给量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共同决定的(1)中央银行的行为影响:中央银行既是一国金融活动的调节者,又是基础货币的供给主体,中央银行在货币供给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垄断货币发行权上。流通中的现金全部是中央银行发行的具有无限清偿能力的支付手段,中央银行根据货币政策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定现金的发行数量。中央银行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和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影响商业银行的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进而影响货币供给总量。(2)商业银行的行为影响:商业银行既是基础货币的接受者,又是存款货币创造的主体。商业银行创造的货币是派生存款,派生存款和原始存款共同造成了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总额。通过存款的创造,增加货币供给量.(3)社会公众的影响:社会公众也是通过对货币需求的行为引起不同存款类型之间的转换,以及影响现金与存款的比率,从而影响货币乘数。现实中,影响社会公众货币需求决策的因素主要有:利率,社会公众对流动性资产的需求,资产最佳组合的决策,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以及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取向等因素。

第八章货币需求:指在一定时间内社会各经济主体为满足正常的生产、经营和各种经济活动需要而应该保留或占有

一定货币的动机或行为流动性偏好:指人们在心理上偏好流动性,愿意持有流动性最强的货币而不愿意持有其他流动性差的资产。交易性货币需求:是居民和企业为了交易的目的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居民和企业为了顺利进行交易活动就必须持一定的货币量,交易性货币需求是由收入水平和利率水平共同作用的。预防性货币需求:指人们为了应付意外事故而形成对货币的需求。投机性货币需求:是由于未来利息率的不确定,人们为了避免资本损失或增加资本利息,及时调整资产结构而形成的货币需求。恒久性收入:指以往各年人们收入的加权平均数。什么是货币需求和货币需求理论(1)所谓货币需求,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各阶层(个人、企业单位、政府)愿以货币形式持有财产的需要,或社会各阶层对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价值贮藏手段的货币的需求。(2)货币需求理论是一种关于对货币需求的动机影响因素和数量决定的理论,是货币政策选择的理论出发点。货币需求理论所研究的内容是一国经济发展在客观上需要多少货币量,货币需要量由哪些因素组成,这些因素相互之间有何关系,以及一个经济单位(企业、家庭或个人)在现实的收入水平、利率和商品供求等经济背景下,手中保持多少货币的机会成本最小、收益最大等问题。试述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答:凯恩斯对货币需求理论的贡献是他关于货币需求动机的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把利率因素引入了货币需求函数。(1)他把决定人们货币需求行为的动机归结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三个方面。①交易动机,这是指个人或企业为了应付日常交易需要而产生的持有货币需要。交易需求是收入的函数。②预防动机,又称谨慎动机,是指个人或企业为应付可能遇到的意外支出等而持有货币的动机。货币需求的预防性动机和交易性动机都与收入(Y)有关,两者所引起的货币需求都是收入(Y)的函数。③投机动机。这是指个人或企业愿意持有货币以供投机之用。这是凯恩斯做出的同古典学派不同的并运用规范化的分析方法建立起来的函数方程式,这是他对货币理论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货币的投机性需求是当前利率水平的递减函数。(2)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

为:

MM1M2L1(Y)L2(r)

式中,M1表示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它是Y的函数;M2表示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r的函数;L是流动性偏好函数,因为货币最具有流动性,所以流动性偏好函数也就相当于货币需求函数。①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强调了货币作为资产或价值储藏的重要性。②凯恩斯货币理论认为,当利率降低到某一低点后,货币需求就会变得无限大。这时,没有人会愿意持有债券或其他资产,每个人只愿意持有货币。这就是著名的“流动性陷阱”。

第九章 通货膨胀: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叫做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物价指数:是反映各个时期商品价格水准变动情况的指数。

1、如何判断经济当中是否出现了“通货膨胀” 一定时间内一般物价水平(包括所有商品和劳务价格在内的总物价水平)的持续(一个持续的过程,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被人们所认识)上涨(是一般物价水平的明显上升)。试述西方经济学对通货膨胀成因的几种理论解释答:

1、需求拉上说 该理论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总需求超过总供求,以至于“太多的货币追求太少的商品”而引起的。又可说是社会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超过了按现行价格可得到的供给,从而引起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强调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重视总需求方面,而忽略的总供给方面的变动。

2、成本推进说通货膨胀的根源并非由于总需求过度,而是由于总供给方面生产成本上升所引起的。厂商的产品定价一般采取成本加成的方法,即商品的价格等于生产成本加上既定的利润率。因此,生产成本的上升必然导致物价水平的上升。

3、供求混合推进说有需求拉上开始,政府为促进经济,便刺激总需求,以扩张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指导下,致使物价上涨,生产成本提高,产出减少,恶性循环,政府再次增加支出,导致物价呈螺旋上升。 由于成本推进开始,工人要求提高工资,企业为转嫁人工成本而提高物价,产出水平下降,致失业增加,政府便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达到充分就业而物价却进一步上升。

4、“结构型”通货膨胀说由于经济结构方面因素变动(需求转移型,部门差异型,外部输入型)

5、通货膨胀预期说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如果人们普通预期一年后的价格将高于现在的价格,就会出售和购买商品时将预期价格上涨的因素考虑进去,从而引起现行价格水平提高直至达到预期水平。针对不同类型的通货膨胀,通常有哪些治理对策?答:

(一)紧缩性财政政策 通过紧缩财政支出、增加税收,谋求预算平衡,减少财政赤字来减少总需求,降低物价水平。

(二)紧缩性货币政策 通过减少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来减少总需求,降低物价水平。可以通过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来实施。 出售政府债券 提高贴现率和再贴现率 提高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三)紧缩性收入政策通过控制工资的增长来控制收入和产品成本的增加,进而控制物价水平。

(四)价格政策通过一定的手段限制价格垄断,来避免抬高物价。

(五)供给政策通过降低税率,刺激储蓄和投资,从而增加商品和服务,消除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缺口。如何理解“通货紧缩”的含义?通货紧缩有何危害?答:商品和劳务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所引起的物价总水平在较长时间内持

续下降的一种经济现象。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危害:(1)导致实际利率上升,抑制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而需求不足又会加剧通货紧缩,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国民经济健康发展。(2)随着通货紧缩程度的加深,产品价格持续下降,但工资是刚性,因此企业利润减少,甚至亏损。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社会矛盾加剧。(3)通货紧缩有利于债权人而不利于债务人,债务人因经营困难不能按时还贷,导致银行不良资产率上升,可能引起存款人的恐惧心理,导致银行业的危机。 第十章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是指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选定的中间性或传导性金融变量。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试述货币政策目标的内涵以及各目标之间的关系答:

(1)货币政策目标的内涵①稳定币值。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稳定币值就是稳定货币购买力,货币购买力是用单位货币所能购买到的商品(或劳务)来衡量的,稳定货币购买力即指单位商品所能换到的货币数量保持不变。因为单位商品所能换得的货币数量就是物价,所以,稳定币值也就等于稳定物价。②经济增长。货币政策目标所追求的经济增长是指发展速度加快、结构优化与效率提高三者之间的统一。③充分就业。严格意义上的充分就业是指所有资源而言,它不仅包括劳动力的充分就业,还包括其他生产要素的“充分就业”即充分利用。但人们通常所说的充分就业仅指劳动力而言,指任何愿意工作并有能力工作的人都可以找到一个有报酬的工作。④平衡国际收支。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国家安全稳定的重要条件,也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2)货币政策目标相互之间的矛盾与统一①稳定币值与充分就业的矛盾与统一:就统一性看,币值稳定了,就可以为劳动者的充分就业与其他生产要素的充分利用提供一个良好的货币环境,充分就业同时又可能为币值的稳定提供物质基础。稳定币值与充分就业之间更多地表现为矛盾性,即当币值比较稳定,物价上涨率比较低时,失业率往往很高,而要降低失业率,就得以牺牲一定程度的币值稳定为代价,稳定币值和充分就业两者难以兼顾。②稳定币值与经济增长的矛盾与统一:一般而论,这两个目标是可以相辅相成的,稳定币值有利于发展经济,经济发展也有利于稳定币值。但是,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史表明,过分强调币值的稳定,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又会受阻。③稳定币值与平衡国际收支的矛盾与统一。稳定币值主要是指稳定货币的对内价值,平衡国际收支则是为了稳定货币的对外价值。如果国内物价不稳,国际收支便很难平衡。国内物价稳定时,国际收支却并非一定能平衡,因为国际收支能否平衡还要取决于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④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的矛盾与统一。通常,就业人数愈多,经济增长速度就愈快;而经济增长速度愈快,为劳动者提供的就业机会也就愈多。但是,如果就业增加带来的经济增长伴随着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下降,那就意味着经济增长是以投入产出的比例下降为前提的,它不仅意味本期浪费更多的资源,还会妨碍后期的经济增长。⑤充分就业与平衡国际收支的矛盾统

一。如果充分就业能够推动经济快速增长,那么,一方面可以减少进口,另一方面还可扩大出口,这当然有利于平衡国际收支。但为了追求充分就业,就需要更多的资金和生产资料,当国内满足不了需求时,就需要引进外资、进口设备与原材料等等,这对平衡国际收支又是一大不利因素。⑥经济增长与平衡国际收支的矛盾与统一。当经济增长较快时,国家经济实力也相应增长,有利于国际收支的平衡。但经济的较快增长又会增加进口,从而引起国际收支逆差的出现。可见,货币政策的诸目标之间既矛盾又统一。只有因势利导,慎重选择,才能把握全局。为什么要设立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什么样的指标适宜充当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答:原因: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表明,从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到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之间有一个相当长的作用过程。在过程中有必要及时了解政策工具是否得力,估计政策目标能不能实现,这就需要借助于中介目标的设置。事实上,货币当局本身并不能直接控制和实现诸如稳定、增长这些货币政策的目标,它只能借助于货币政策工具,并通过对中介指标的调节和影响最终实现政策目标。选择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标准:第

一、可控性。即是否易于为货币当局所控制。通常要求中介指标与所能适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之间要有密切的、稳定的和统计数量上的联系。第

二、可测性。其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央银行能够迅速获取有关中介指标的准确数据;二是有较明确的定义并便于观察、分析和监测。第

三、相关性。是指只要能达到中介目标,中央银行在实现或接近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方面不会遇到障碍和困难。也就是说,要求中介指标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要有密切的、稳定的和统计数量上的联系。根据以上几个条件所确定的中介指标一般有利率、货币供应量、超额准备金和基础货币等。根据这些指标对货币政策工具反应的先后和作用于最终目标的过程,又可分为近期指标和远期指标。什么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有哪些?答:基本点即经济中的微观主体都市在利益机制的作用下对货币政策做出反应。凯恩斯他们认为,货币供应M相当于货币需求突然增加后,首先,发生的利率i下降,利率下降后,通过资本边际收益的影响又促成投资I的增加,在消费倾向既定的情况下,投资增加会通过乘数作用,促成国民所得Y所得增加。货币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利率在传导机制中不起作用,而更强调货币供应量在整个传导机制上的直接效果。这种分析遭到凯恩斯主义者的批评,被称为“魔术箱”理论——进去的是货币量增加,出来的是总产出的增加,中间的过程却被掩盖起来。货币学派认为凯恩斯学派把货币作用的途径规定得太窄,无法充分任何事货币政策的重要性。 第十一章金融创新:指在金融领域内对各种金融要素实行新的组合。具体而言,是指金融机构为了生存、发展和迎合客户需要而创造出新的金融产品、新的金融交易方式,以及新的金融市场与新的金融机构。金融创新的国际背景与直接导因。国际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资本流动及欧洲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以及由此产生的“石油美元”回流;20世纪80年代国际债务危机的爆发。直接导因:(1)影响深远的科学技术革命(2)世界范围的金融管制放松第十二章 金融危机:一般认为,金融危机是指起始于一国或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际金融市场或金融系统的动荡超出金融监管部门的控制能力,造成金融制度混乱,进而对整个经济造成严重破坏的过程。从金融风险的定义、种类等方面掌握金融风险的内涵。

1、金融风险的一般定义:预期收入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金融风险。其特点和内涵:(1)作为研究对象的风险特指微观风险或个别风险;(2)个别风险的分析主要服务于面临资产选择的微观投资主体;(3)在一个充分竞争的金融市场中,理性投资者可以在不同的资产选择中对风险和利益作出估计或替代性决断。

2、金融风险的特定含义:对于金融风险,我们一般将其定为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决策失误、客观情况变化或其他原因使资金、资产、信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从其实质含义上说,它更是特指那些可能给国民经济正常发展带来严重威胁的金融隐患。

3、金融风险的种类系统性金融风险:(1)政策性风险(2)货币风险(3)国际收支风险非系统性金融风险:(1)信用风险(2)流动性风险(3)利率风险(4)外汇风险(5)资本风险(6)竞争风险。非系统风险还有内外部非法行为引起的安全风险、银行结算过程中失误或违规造成的结算风险,以及金融衍生业务风险等。 第十三章掌握金融监管的内容。答:(1)对金融机构的日常监管——预防性管理;

1、市场准入

2、资本充足性监督

3、流动性监管

4、业务范围限制

5、资产分散化管理

6、外汇风险管理

7、外债管理(2)对信息披露的监管;(3)对危机的处理;(4)对监管者的监管。

上一篇:国际护士节活动方案三下一篇:高级工程师的工作总结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