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应用课堂教学

2023-04-07

第一篇:信息技术应用课堂教学

十月信息技术教学反思-信息技术课堂如何抓落实

信息技术课上如何抓落实?

教学工作的开展,学生学习的情况,关键在于落到实处。无论老师讲的天花乱坠,如果学生不听、不练习、不去理解掌握,那么我们老师就是白费力气,做无用功。语数英这些文化学科的落实可以通过课后作业等来实现,那么我们信息技术课堂该如何落实呢?

反思十月份的教学工作,以及学习其他学科的精品课堂,我意识到自己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知识点的落实还不够。每节课四十分钟,我虽然做了充分的准备,讲解的内容尽量压缩,大部分的时间留给学生去自己练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学了也练习了,到底知识内容有没有落到实处呢?这一点我却要质问自己。

反思自己以前的工作,结合学生的情况,我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狠抓今后信息技术课堂的落实。首先,在备课中充分准备,课堂内容安排上讲讲练练停停,对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给足落实的时间。在课堂上,讲完一个知识点后,立即让学生去练习,并且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组内互评,记录结果。课堂结束前五分钟,抽查未完成的学生的掌握情况,并记载仍未落实的学生。在整个课堂上我要做到随时抽查落实情况,让学生保持认真听课的状态,并主动提高学习的状态和效率。最后,主动帮助学生总结和复习,具体实施为,每节课后对本节课主干内容进行简单总结,每节课初对上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简单复习,并尽量能够对学生进行抽查或者教师演示,加深学生的印象!

总之,教学都是想通的,信息技术课堂也要落到实处,才能让学生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了一定的高度和深度,学生才能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个性,更好地创新,从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大概就是做老师的愿望吧。

李德兵 2012年10月25日

第二篇: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单位:浏阳五中 姓名:黎利红

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给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革,教师的教学法方式和手段都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学问,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学习有价值的知识。在教学实践中,科学地借助信息技术能让课堂教学“活”起来,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 教学内容“活”——生活

课堂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怎样把课堂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呢?现代教学中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就能变许多的“不可能”为现实,让课堂透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如老舍《济南的冬天》一文,写出了北国济南冬天的特有景象,“天是响晴的,水是透明的”,而“最妙的是下点小雨”,描绘出一幅舒适温馨的北国风光图,这些对于南方学生来讲是难以领会得到。但是为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文章所描述的“意境”,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文学符号所塑造的形象和提示的内涵转换成可欣赏的画面,同时配上文字解说,从而把语言与画面,视觉与听觉,感知与理解融为一体,这样可以有效地化难为易,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比起那种单凭语文老师的三寸不烂之舌进行讲述,即便使用相当多的华丽词语,讲得天花乱坠,而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不知所云的教学效果来讲,就不知高出多少倍。 2. 教学手段“活”——活用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认为:在决定是否使用,以及什么时候该使用信息技术时,都必须保证其最终目的是在于能更好地完成一定的教学或学习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实际,同时依据媒体的特性来设计课堂教学,要求教学手段不但要“活”,而且是要“活用”。

如生物学科中的《细胞分裂》一节教学中,如果单纯由教师进行理论上的讲解,学生是不容易理解,更不说是掌握了。但如能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科学地制作出细胞分裂的变化过程,通过媒体的演示,让学生能更形象,更详细,更快地了解到所有相关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又如在劳技课《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教学时,将物体置于三投影面体系中,并使物体上的主要表面处于平行或垂直于投影面的位置。用正投影法分别向V、H、W面投影,即可得到物体的三视图,但是在众多的线条中,学生要找到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不是那么容易,要找到三视图的投影关系就更难了。因此,我们可以科学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及时转动该物体,在同一平面上,从不同角度观察该物体,再将三视图利用多媒体技术有效地展开。这样,不仅让学生明白了三视图的形成,又了解了三视图的投影关系。

不过教师还得注意,选择媒体是为了更好地教学,应用信息技术不能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一味追求形象化,这样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将有副作用。所以必须强调信息技术的“活用”,还注意恰当地选择多媒体教学。

3. 学生思维“活”——活跃

鲁迅先生曾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知慧和灵感;没有智慧和灵咸,就无从谈起学生的思维。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各科知识,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让课堂教学活跃起来,是应用信息技术的目标之一,也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优点,借助多媒体之个“利器”,在课堂上使学生不仅是跟着教师去学习,更是积极主动地按照自己的水平和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主动去学习,由此拓宽知识面,丰富他们的思维想象,同时使学生富有个性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都有显著的提高。如作文教学,教师让学生写春景,学生便可以从网络、电子图书、电视上收集资料,然后加上自己的感受及想像,用“画图”软件将景致制作成图片,然后加上文字说明,有的同学还配上了个人的演说词。这样不仅使课堂活跃,学生学习的兴趣浓了,对作文的编写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又如在教学中涉及的环境保护问题时,教师收集大量资料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收集更加丰富多彩的的资料(相关图片或自己拍摄的相片等),从水资源到大气污染,从臭氧层到土地沙漠化等。课件成了师生的共同杰作。

4、教学机制“活”——灵活

教学的现代化,首先是教学理念的现代化。在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过程中,我们应更注重在现代教育思想的知道下让教学机制“活”起来。

信息技术让教学设计更显智能化。在交互式练习的课堂上,例如在英语教学中涉及的语法题,一人一机,上机操作,看选择题输入正确答案。即时显示结果:对几题,错几题,正确率,最后判别等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调整时间和难度系数,人人可以享受成功。教师通过控制程序可以知道全班学生整体水平,及时调整教学程序,实现因材施教。

我们坚信:信息技术与我们的已有的教学机制和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的话,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断“活”起来,在课堂上把各科知识“用”起来,让学生的脑子都“动”起来,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断精彩起来!

单位:浏阳五中 姓名:黎利红

浅谈信息技术课中的“任务驱动”教学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一定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引导学生前进。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具体的任务学习。“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合于新课标下的一种教学。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教学法和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课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典型到个别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综合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地进行摸索学习,总结经验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信息技术课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具有一定优势:

1. 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明确、具体,掌握学习内容更容易。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围绕如何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进行的。教师教学思路清晰,容易使整个教学过程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更加容易掌握学习内容。 2. 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教学中,如果总是采用教师一言堂的“填鸭式”教学,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容易产生厌学心理,也容易养成上课就等着老师教的依赖心理。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给学生下达一定的具体任务,学生在思想上就有一种必须完成任务的紧迫感。在教师讲解过程中,学生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遇到问题时通过阅读教材解决,或与同学间相互交流、讨论来解决,也可以通过教师点拨指导掌握知识,形成经验。这样,学生才真正成为实际意下的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让学生去操作、去尝试,去创造,学生就会体会到自己探索的成功感,从而充分激发起学习兴趣,调动起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 3.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实现个性化、分层次和弹性教学。

计算机教学如果仅仅局限于教材所指定的软件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求知欲的,也是不能跟上计算机发展的需要的。在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学生为了完成具体任务,一方面会认真学习教材内容,另一方发现有些功能教材中所介绍的软件不能解决时,就会尝试着寻求其它软件来帮助解决问题。这样就把学习内容从教材内延伸到教材外。学生在探索其它软件的过程中,能直观地感受到不同软件的特点、优劣及相互间的区别,除了掌握教材规定的软件的使用方法,也了解了其它同类软件,学习的内容更多、更深,知识面更广了。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在课堂外自主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己摸索。学习有很大的自主性和选择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有利于实现个性化、分层次和弹性教学。

4.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围绕完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来进行的,这个具体的任务将教学内容融合在其中,使得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即是学习教学内容的过程,也是综合应用教学内容的过程。这样就把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化信息处理工具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学习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的自己的需要,提出希望实现的功能,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缩短了他们的学习周期。

诚然,计算机课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其优势是明显的,但也会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同的,在同一节课内,全班同学所掌握知识多少会有不同,容易造成学生学习上的知识点的疏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课堂小结和知识点的回顾,使得学习能力差的同学或掌握的知识有疏漏的同学能通过教师的总结和回顾,跟上教学进度,达到教学目标。同时,要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使学生在合作中共同提高。此外,教师根据教学要求设计任务时,还要注意根据学生的特点,尽可能设计一些带有趣味性、实用性、可行性强的任务,使学生愿学、易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轻松地学习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

第三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浅谈信息技术课堂改革

浅谈信息技术课堂改革

--- 张斯琴

目前,我国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主宰教学全程的状况,至今仍然得不到根本的改变,教师的主导作用仅仅限于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而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得不到充分发挥,甚至被严重削弱,这就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被严重抑制。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是学习的主宰,教师起到的只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的作用。如何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让他们自主地去学习呢?下面就具体谈谈我的做法。

一、创设情景,激发需要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或从实际问题出发或从学生学习中的问题(错误、障碍等)出发,或从学科中的历史典故出发,通过多媒体创设形成一种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使学生产生一种内在的需要:学习的需要。

例如:在学生陆续进入机房的过程中,我通过教师机循环播放清新悦耳的乐曲,使同学们进入机房就有一种平和舒缓、愉悦的心情。在上课前我让几分钟时间给学生玩一些小的益智游戏,指导他们进行鼠标操作练习、了解计算机界面性能,让他们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给他们创设在“学中玩,玩中学”的轻松氛围。

二、引导探究,学生欲学

对知识的渴求是学生内心深处潜在的一种欲望,教师应充分挖掘、激发这种欲望,以取得有效教学的契机。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要限制每一个学生的思维,但也不是任由学生的思维走向歧途。教师一方面要通过启发,给学生以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另一方面,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激活思维状态,发挥其“主导”作用的最佳时间。信息技术教学也不例外。计算机对学生本身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学生对计算机有着极强的好奇心,这正是促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做好某件事的先导。因此,上课时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例如:上课时,我首先展示了两幅图表,一张是经过修饰的图表,而另一张没经过修饰处理。学生看后,自然是喜欢经过修饰处理的图表,我看得出,他们那一双双聪慧灵捷的眼眸中流露着求知的欲望,于是我抓住时机告诉学生:“这张图表是利用Excel的图表修饰,大家想不想学?”就在学生急不可待时,我展示了课题:“这一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图表修饰——修饰产量增长表》,使我们的图表更加美观、形象、生动、活泼。” 在学习动机、欲望都达到十分良好的状态下,使他们“自主”地探求知识、掌握方法,不失时机地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主动探究,学生会学――培养“课堂小老师”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具有参与教学过程中去的能力。重视学生学习过程,让学生自主学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人终身教育的要求,它体现了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思想。施教之功,贵在授法。“授人一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让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和相应的条件,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

我在教学当中采用的是“课堂小老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全面参与到教学当中来,给他们搭建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达到创造一种和谐的沟通环境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目的。具体做法是:第一,课前由学生自行组成小组(3—6人);第二,给小组一些简单预习提纲的任务。采用“以问导学”的方法,即把预习提纲问题化,问题系列化。这样能使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的目标,把握学习的重点,有的放矢地学习。同时系列化问题由易到难引导学生

1

学习,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他们由浅入深地学习,使他们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并有助于他们掌握所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及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了问题化预习提纲,学生从而真正收到自主学习的实效。经过一学期的实验,这种教学方法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学们的自主学习、探究合作、自我管理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在实施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不少的问题。如:大多数同学都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扮演起老师的角色,但有些同学却始终不敢去尝试。对于这些同学我与之对应的采用了“一帮一”的对策,也就是一个相对优秀的同学带一到两个“学困生”,尽量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体验当老师的乐趣,这种做法在无形之中增强了那些平时在老师、同学眼中是“学困生”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创设了“我也能行”的良好学习心理,为今后学好其他学科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四、布置任务,体现层次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法”,在设计任务的过程中要考虑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创设情境并提出任务

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导火索”,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表现。这一教学环节主要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法”,我在设计任务时遵循的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把所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主题中,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

学生的认知目标一般可以采用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例如:我在修饰图表这一课中所布置的任务分为三个层次:A、可直接在刚生成的图表上进行修饰。B、可将“我的文档”里的“工业产品产量增长统计表”打开,并生成图表,进行修饰。C、可输入有关的数据,并生成图表。(教师提示,你可输入自己的月考成绩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选择,这样,不同水平的同学选取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都能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并完成任务。自主学习并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解决有关线索(例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等),并在必要时提供适当的帮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形势,比如分组完成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充分发挥其创造性,使其更高质量的完成任务。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他们“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行为,也就越来越迅猛。

例如,在给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任务后,请同学们以两人一组的互助形式来完成,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我也会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稍加提示,比如,出示我做的“全球陆地面积分布表”并简单提示要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点,插入一些相关的图片等。完成第三层次任务的同学要注意选择不同类型的图表,更清晰地表现图表的内容。

五、展示评价,学生乐学

评价是学生学习情况反馈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学习者掌握自己学习情况,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完善其知识结构,提高其综合能力的重要方法。教师在评价学生任务的过程中要本着既要符合现实情况,又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注意同时指出学生的优缺点,从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采取的做法是,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教师参与评价意见,指导学生正确运用评价方法。首先,请同学们毛遂自荐,把自己认为不错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并且说一说自己的创作灵感、过程与技巧,让他们的才能得以展示。然后请其他同学对他所展示的作品进行评价,找出优点或不足,来学习他人的长处或帮助他人提出意见。这样,通过评价,

2

同学们不仅看到了自己的学习成果,还学到了别人的好方法,充分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课堂教学得以升华和延续。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每一个小小的成功,都促使他们树立良好的自信心。

例如,在课堂上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位同学对自己的作品评价很高时,马上就会有另一位同学站出来反驳说:“他的设计不够好”,这时,就要给他一个展示的机会——展示他的作品。在辩论中,同学们各抒己见,他们的思辩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再一次得到了提高。在最恰当的时候加以引导,教会他们要客观全面地看问题,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总之,通过学生自主探求习得,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动地获取知识,增加了实践体验,增强了他们的探究意识、合作意识,使他们自学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第四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让信息技术教学充满活力

让信息技术教学充满活力

摘要:让信息技术教学充满活力,必须重视: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主体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整合其它学科,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兴趣;主体环境;整合学科

自2000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以来,我国的信息技术教学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作为一门新兴课程,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索和研究信息技术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如何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培养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我认为首先要让信息技术教学充满活力。而要让信息技术教学充满活力主要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学生只有对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主动探索知识,掌握操作本领。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首要的任务。大量的调查表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非常感兴趣,但这种兴趣只是对计算机作为娱乐工具的兴趣,他们热衷于玩游戏、上网等,而对教师传授的教材上的知识却不太感兴趣。对于这种现象,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等方面入手,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正确引导学生,使其对计算机的兴趣发展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

1、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我们知道,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实践也证明,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心情变得愉快,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创造思维更加活跃,从而保持亢奋的学习劲头。为了激发这种兴趣,我们应该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比如,录入、编辑文章是大多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为了使他们掌握这部分操作,我便针对现代中学生的追星现象,计了一个小任务:让学生输入一篇题目为“我的偶像”的小作文,作文的内容各自编写。于是,学生们饶有兴趣地完成了任务,他们不仅掌握了录入文章的基本规则,而且当出现错误时,还学会了修改文章的技巧,可谓是一箭双雕。

再比如,指法练习在学生看来是最枯燥乏味的事情,如果不优化教学内容,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针对这一情况,我便充分利用学生喜欢玩游戏这一特点,选取金山打字通软件让学生进行练习:第一步先让学生用其中的“吃苹果”、“打地鼠”等游戏进行单个字母的练习,达到一定目标后,再让学生在“青蛙过河”中练习单词的输入,最后让学生两人一组,自由组合,进行“警察抓小偷”竞赛。结合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通过优化教学,学生们便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并熟悉了键盘指法。

2、注重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激发学生兴趣。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师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紧张的气氛变得和谐,使沉闷的课堂变得活跃。因此,把幽默诙谐的语言引进信息技术课堂,寓庄于谐,寓理于谐,能使学生好学、乐学。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基本概念和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往往使教师感到棘手,使学生感到抽象,记忆困难。在讲授时,如果教师运用风趣的语言,适当的比喻,就能化繁杂为简洁,化沉闷为轻松,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如我在讲解软盘的使用时,常用的3.5寸软盘将写保护划片打开时为写保护,而学生则易将保护与未保护两种状态混淆。讲到这一点时,我拿出了一张3.5寸软盘,将写保护划片打开,让盘片上两个孔对准两只眼睛的位置,告诉学生,软盘上有两只“眼睛”,当两只“眼睛”都瞪着时,则处于高度戒备状态,是不可侵犯的,即为 1

“写保护”。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时(把划片封上)是放松状态,即为“不保护”。听到这一比喻时,学生们笑声一片,连连点头称是,至此,这一教学难点在幽默的情境中得以突破。

二、创设主体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授人以鱼,未若授人以渔”,要让学生主动地、全面地得到各方面的发展,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时时处处以学生为主体。信息技术教学本来就是一个寓教于乐、上机实践的活动过程,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只是一个起点。如何保持学生的兴趣,是个漫长的过程。学生的知识技能如果完全依赖老师的教导,只能坐以待毙,被时代所淘汰。所以,在信息技术课上就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创设实践条件,让学习者自主地去探究、去发现,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1、目标设计以学生为主体

要在教学目标设计上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相长的思想,则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不光要备教法,更多的是要备学法,必须“教案”与“学案”融为一体,设计出符合教学规律的立体化的教学方案。同时立体教案还必须突出素质教育的宗旨,目标设计要突出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主体,而不是以知识灌输为主体。因此,必须要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

①确定教学内容或选择教学材料主题要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②要给予学生个体选择的机会。在选题方面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在教学内容方面最好有一定的弹性。

③要照顾所教学生的认知水平。

④要重视每个学生的学习成果,要尽量给学生展示、说明的机会。

2、时间安排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教学为填鸭式教学,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教师或一讲到底,滔滔不绝;或一问到底,或以问代讲,有时甚至自问自答,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全失落。而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和自学的乐趣。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而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经过几年的教学总结,我发现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非常适合我们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够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平常的教学中,我经常采用此法进行教学,保证每节课学生练习的时间都不少于30分钟。事实证明,采用此法进行教学,收效教好,学生学习热情高且知识吸收快。

3、组织形式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很少有自由学习、自由讨论的组织形式,这种刻板、拘束的学习氛围无疑成了学生学习的枷锁。要改革这种现状,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须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从“主角”到“配角”的角色转换。例如,在一节公开课中,我就采取了多种组织形式:任务驱动形式、自主探索形式、小组讨论形式、小组竞赛形式及自我评议等形式。所有这些形式都是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围绕学生这一主体所进行的。并且,这些组织形式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及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因此这节课也得以成功。事实证明,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只有组织形式上以学生为主体,才能让学生学得生动,学得投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整合其它学科,提高主体综合素质

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做好基本信息技术教学的同时,应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让学生自觉做到“学以致用”。

1、与德育的整合

Internet是一个知识的宝库,由于它储存容量大,媒体种类丰富,检索容易、快捷,不失为学生学习的好载体。由此,我们可借用互联网和校园网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思想品德教育。例如,我们可以及时报道校园新闻,点评学生行为规范等。学生虽然每天在校园里,却未必对学校里发生的事都清楚,通过现代教育媒体,让学生获得信息,再让学生进行点评,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平日里,我会注意搜集一些与中学生有关的站点,从中挑选出一些有价值的网站或论坛推荐给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有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问题不敢面对,有心事不敢向身边的老师、家长和同学诉说,对学校或老师师有看法又不敢说出来,但一旦进入网络世界,他就会尽情倾诉。碰到这样的学生,教师可以网友的身份与他们交流,因势利导,让他在现实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

2、与其它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与各类学科联系紧密的综合学科,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与其它课程的整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在教Word时,可让他们用计算机进行相应的作文创作和修改;教作图软件时,可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Powerpoint时,可让学生设计一些给亲友的精美贺卡;在教上网时,可结合音乐、语文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学生们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过程中又完成了其他学习任务,使他们认识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这样,既激发了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又拓宽了知识面,增长了知识,也培养了学生们的创新精神,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信息技术是一门不断发展进步的学科,信息技术教学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一种挑战。我们只有努力探索、刻苦钻研、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才能让信息技术教学永远充满活力。

第五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探讨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效益

探讨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效益

摘要:信息技术课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的的学科。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教育过程中基本上还处于摸索阶段,没有现成的经验、理论可以借鉴,因此很多在这个学科岗位上的教师都面临着一个这样的问题: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下降很快,导致上课效率不高,如何提高并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课保持长期的兴趣?本文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做了阐述,回答了如何利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并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素养日益成为信息社会公民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每一个人今后学习、工作及生活的一种必须掌握的技能,如今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高一学生的必修课程。学生刚接触信息技术课程时兴趣很大,可没多久,兴趣就没有了;学生对玩计算机很感兴趣,但对《信息技术》课却没有兴趣。究其原因,在于现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不适应信息技术课教学。那么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呢,下面谈谈笔者的一点体会。

一、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课程中需要理解的理论部分往往比较抽象,仅靠传统的黑板教学模式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其它学科如物理、化学对于这种问题一般都采用实验演示的方法来解决,可是并不是所有的抽象理论内容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解决的,信息技术学科更是如此。所以改变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必然的选择。信息技术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有两种不同的方式:

1、 在多媒体教室利用CAI课件进行教学

适当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将教学所需的数据、文字、图像、声音有机的融为一体。制作成相应的课件后,既可以重复使用还可以按照教学的需要随时调整课件各部分的组合。一个设计合理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

一方面,为了节约时间,我们可以奉行“拿来主义政策”,选择一些现成的CAI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如市场上有《开天辟地》、《万事无忧》等软件,可以直接拿来使用。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搜集素材,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整理制作相应的课件来进行辅助教学。因为现成的CAI教学软件不一定适合自己的教学设计,难免和我们自己的教学内容有出入,这就要求我们利用各种能搜集到的素材,通过Authorware、Flash、 Powerpoint及“课件大师”等软件合成符合我们需要的课件。

2、在机房利用教学软件广播教学

在机房里上课主要使用“苏亚星”、“红蜘蛛”等多媒体广播教学软件的广播功能完成在机房里的班级集体授课。教师在教师机上的操作过程通过广播软件同步显示在学生机上,每个学生都可以仔细观察教师的操作。当教师演示操作完成后,学生可以立即模仿老师的操作过程,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因为信息技术课程极其重视操作技能,因此这种方式是目前信息技术学科的主要教学方式,其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素养”,当今社会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更要有相应的信息素养(信息的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的创新能力、信息的利用能力、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主动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有利于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和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专有名词术语,这时我们可以配合英语学科教学,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又如在讲授《从WWW上获取信息》这节课,我们可以与语文学科进行学科整合,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搜索书本上介绍的名胜古迹,使学生在浓厚的求知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完成操作技能的训练。

用心爱心专心 1

总之,我们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应该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教学手段及上机操作这一优势。并注重配合其它学科的教学,提高课程整合的质量。使学生掌握好信息技术这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培养他们良好的信息素养,从而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乌美娜,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0。

2、韩保来.多媒体教学—教学电脑化·网络化[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58

3、陆宏,冯学斌.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理论与实践[M].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93-94

4、《中学信息技术课中基于任务的协作学习》 郭芳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2年6月

5、《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何克抗

6、《建构主义棗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何克抗,电化教育研究,1997年第

3、4期。

二、策划上机任务,维持学习兴趣

上机操作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一大特点。通过上机操作,学生可以将学到的理论知识马上付诸实践,手脑并用,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的兴趣,容易形成较好的学习氛围。但是组织不成功的上机操作,会使学生学习热情逐步冷却,最后感觉索然无味,其教学效果与教学设计的初衷背道而驰。如何使学生维持较长时间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

首先要明确上机目的,才能有的放矢,提高学习效果。如果上机目的不明确,学生只是凭着新鲜好玩的心理去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或者“人云亦云”看到别人做什么也跟着做什么,形成“无政府状态”,这样就没有一点课堂效果可言了。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我们在机房上机操作之前,要通过屏幕广播把学习的目的和操作步骤强调一遍,使每个学生都知道今天的学习任务。除此之外,还要把这次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通过广播通知,口头提示,帮助文件等方式提醒学生。

其次,精心设计课堂操作任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指导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按照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并更大地激发起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无数实践证明:由学习者自己不断探索、甚至经历过失败而获得的知识经验最不容易忘记。教师应该彻底撇弃以往满堂灌、填鸭子式的教学传统,在讲授知识点时切忌大包大揽,越俎代庖,这样势必扼杀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在课堂内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由学生自主地用探索法、发现法去获得知识。

例如在教学《文件的搜索》这节课时,有位教师在讲解了必要的操作步骤和基本的搜索知识后,给学生布置了以下 “寻宝行动”的任务:

寻宝行动

请同学们根据下面的线索搜索一个宝藏,宝藏的名称分布在下面五条线索中,每条线索都给出宝藏的一部份名称。请同学们按顺序完成搜索每条线索,然后把每条线索提供的信息拼在

一起,这就是宝藏的名称,最后就可以通过搜索宝藏的名称就可以找到这个宝藏了。(请在右边单元格内记录你所搜索到的信息)

线索

1、文件名为Asia.doc,存放在C盘。

线索

2、文件名是以E开头,主文件名为6个字符组成的文件类型为gif(扩展名)格式。线索

3、搜索在d盘的,文件名的第2个字符为f的文件

线索

4、只知道文件是在2005年10月25日建立和存放在D盘上。

线索

5、只知道大小至少为85KB的,扩展名为doc的文件,存放在d盘的文件。

当然,宝藏的内容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作调整,但教师选定的宝藏要有足够的吸引力,例如一段好看的动画或者是一个好玩的小游戏等。线索的数量和内容取决于教学内容,线索的顺序安排尽量做到一环扣一环,使学生欲罢不能,不断地去寻找新的线索内容,维持较长时间的探索兴趣,从而完成所有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在完成线索

2、线索3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使用通配符。在学生自主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扮演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全场巡视,个别指导,及时找出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以便统一讲解。

三、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当今社会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更要有相应的信息素养(信息的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的创新能力、信息的利用能力、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主动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有利于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和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专有名词术语,这时我们可以配合英语学科教学,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又如在讲授《从WWW上获取信息》这节课,我们可以与语文学科进行学科整合,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搜索书本上介绍的名胜古迹,使学生在浓厚的求知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完成操作技能的训练。

总之,我们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应该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教学手段及上机操作这一优势。并注重配合其它学科的教学,提高课程整合的质量。使学生掌握好信息技术这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培养他们良好的信息素养,从而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

上一篇:学校教师校内培训制度下一篇:学校教师业务考核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