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考试必考重点

2022-06-27

第一篇:党校考试必考重点

党校考试重点

党的指导思想(行动指南):马列毛邓三+科学发展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三科学发展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成绩的根本原因: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中共性质(党的先进性的认识):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和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民主集中制 民主基础上的集中,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

民主集中制的第一项原则(六个基本原则中的第一项)四个服从:党员个人要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第五项原则:党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凡属重大问题都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党的委员会集体讨论,做出决定。

申请入党的基本要求:工、农、军、知、其他社会阶层先进分子;承认纲领章程;参加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按期缴纳党费。

最高领导机关:全代会和他产生的中央委员会

党的作风:是指一个政党及其全体成员在思想政治、理论、组织、工作、生活等表现出来的一贯行为和态度,是一个政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行动上的表现。

党的作风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纪律: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的任务的保证,包括政、组、经济工作、群众工作纪律四个方面。有严肃性、强制性、自觉性、统一性的特征。

处分5种,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最长2年)、开除党籍;六个月自行脱党。党组织对违反党纪的党员,给予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精神,按照性质和情节给予批评教育直至纪律处分。

三个代表实质:关键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执政为民。十六届六中全会把三个代表写入党章

立国之本:四项基本原则,社会道路、人民民主专政、中共领导、马列毛思想。

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入党誓言: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十六大以来,以邓和三为指导,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

最低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高理想和奋斗目标,建设共产主义。

中共在领导社会主义舍事业中,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

党员义务:教程概括为:认真学习的义务、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义务,无私奉献的义务,遵纪守法的义务,遵守组织制度的义务,发扬党的优良作风的义务,履行宗旨的义务,遵守道德的义务。(8)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倡共产主义道德,为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一切困难和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不怕牺牲。(3)无私

奉献的义务: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1)规定:党员应认真学习马列毛邓三,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决议,学习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2)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

(4)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执行党的决定,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完成党的任务。 (5)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坚决反对一切派别组织和小集团活动,反对阳奉阴违的两面派行为和一切阴谋诡计。

(6)切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 (7)密切联系群众,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遇事同群众商量,及时向党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党员权利:1)参加党的有关会议,阅读党的有关文件,接受党的教育和培训。 (2)在党的会议上和党报党刊上,参加关于党的政策问题的讨论。 (3)对党的工作提出建议和倡议。

(4)在党的会议上有根据地批评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向党负责地揭发、检举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违法乱纪的事实,要求处分违法乱纪的党员,要求罢免或撤换不称职的干部。 (5)行使表决权、选举权,有被选举权。 (6)在党组织讨论决定对党员的党纪处分或作出鉴定时,本人有权参加和进行申辩,其他党员可以为他作证和辩护。 (7)对党的决议和政策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声明保留,并且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8)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请求、申诉和控告,并要求有关组织给以负责的答复。党的任何一级组织直至中央都无权剥夺党员的上述权利。

党在现阶段发展党员的方针是: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发展党员,要求经过党的支部,坚持个别吸收的原则。

党的建设必须实现的四项基本要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民主集中制。

中共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

预备党员和正式党员的区别:表决权,选举权,被选举权。

中共党徽:镰刀垂头党旗金黄色党徽团的红旗。

共青团是中共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

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

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巩固和发展已经初步到达的小康水平;到建党一百周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建国一百周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入党动机:树立共产主义伟大理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入党思想基础感情基础、信念基础、人生观基础三个方面奠定。

选举人意愿:采用不记名方式;候选人名单党组织和选举人充分酝酿讨论;采用候选人数多余应选人数的差额选举正式选举;差额选举预选,选出候选人名单,正式选举;了解、改变、不选、另选;不强迫。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含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党章第二条规定:共产党员的基本条件: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中国工人阶级的);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永远是劳动人民普通的一员。

中共是马列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出版,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

马列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他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共党人追求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党章指出,中共领导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有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

中共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入党积极分子加强修养的途径?

1加强政治理论修养,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2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树立共产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加强组织纪律修养,自觉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4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做德才兼备的表率。方法有教育激发过程 锻炼改造过程 时间认识过程。

理论联系实际:是对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概括表述,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其基本精神是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而形成的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共产主义觉悟由三方面内容组成,一是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二是有崇高的共产主义思想境界,三是有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过硬本领 树立正确入党动机的意义?:1有正确的入党动机就有了持之以恒的精神动力,2就能铸就出共产党人特有的精神品格和独具的思想情操,3是入党积极分子党性锻炼的基础。

第二篇:党校结业考试重点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

党的二大通过的《关于“工行运动与共产党”的决议案》指出共产党是所有有阶级觉悟的无产阶级份子的组合,是无产阶级的先锋军。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毛泽东思想有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国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基本理论,是解决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怎样实现发展、为谁而发展、靠谁而发展等问题的理论。

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

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是:民主集中制。

党章规定对党员的纪律处分有五种: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

三大作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

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核心是:事实求是

党的十七大对我国经济发展目标提出更新要求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党的干部要努力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坚持 讲学习,讲政治, 讲正气相统一。

党员要切实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勇于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

党员必须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奉献。

党组织和违反党的纪律的党员,应当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精神,按照错误性质以及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直至纪律处分。

党章指出:党的上下级组织之间要互相通报,互相支持和互相监督

问答题:

1、 什么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 什么样的人可以申请入党

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3、 四项基本原则内容

1、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2、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3、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4、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4、 入党誓词内容是什么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5、 四项基本要求:

1、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2、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3、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 坚持民主集中制

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3、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7、 党员的基本条件

1、 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

2、 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新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

奋斗终身。

3、 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普通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

4、 除了法律和政治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

私利和特权。

8、 党员的八大义务和八大权利

一、义务:

1、 加强学习。

2、 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3、 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4、 遵守党纪国法。

5、 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

6、 切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7、 密切联系群众。

8、 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权利:

1、参加党的有关会议,阅读党的有关文件,接受党的教育和培训。

2、在党的会议上和党报党刊上,参加关于党的政策问题和讨论。

3、对党的工作提出建议和倡议。

4、在党的会议上有根据地批评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

5、行使表决权,选举权,有被选举权。

6、在党组织讨论决定对党员的党纪处分或作出鉴定是,本人有权参加和进行申辩,其他党员可以为他作证和辩护。

7、对党的决议和政策有不同意见时,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声明保留,并且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

8、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请求、申诉和控告、并要求有关组织以负责的答复。

9、 什么是正确的入党动机

10、 献身共产主义事业,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是正确的入党动机。

1、 要有为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坚定理想信念。

2、 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3、 要有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的觉悟。

如何从实际行动中入党

1、 追求入党的信念持之以恒,明确入党目标,不断提高和加强理论学习和党性的锻炼

在思想上首先入党。

2、 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按照党员要求严格要求自己,明

确入党动机,接受党组织的考查教育和培训,努力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在实践中申请入党。

3、 严格履行党纲上的入党要求,遵守党的纪律,明确党员作用,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4、 建立一种融洽的同学关系,在同学中起带头模范作用。

5、 以老老实实的态度,靠自己的真诚努力早日入党。

第三篇:中级党校考试重点

1.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2.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是人民群众。

3.新时期发张党员工作的方针是“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这是我们现阶段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发展党员的方针。

发展党员工作的主要原则:保证质量的原则、入党自愿的原则、个别吸收的原则

4.党章解决重大问题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党的委员会集体讨论,作出决定;委员会成员要根据集体的决定和分工,切实履行自己的指责。

5.我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6.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7.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现实与实践相结合;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批评与自我批评。

党的作风,是指党的组织和党员在思想、政治、工作、生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一贯态度和行为,它具体表现着党的精神风貌,是党的性质、宗旨和世界观在党的活动中的表现。 党风包含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的生活作风等方面。

党风是党的性质和世界观的外在表现,并受到党内制度及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8.党章规定,年满18 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缴纳党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9.党的十七大对执政党建设目标••奋斗目标•: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

10.党的纪律是根据党的性质、纲领,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需要,确立的各种党规党法的总称,是党的组织和党员应该遵守的行为规则。

党的纪律又具体分为:政治纪律、经济纪律、组织纪律、宣传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人事纪律、外事纪律、保密纪律等。

党的群众纪律,是党组织和党员处理与人民群众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四大纪律八项要求:“四大纪律”即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工作纪律、群众工作纪律。“八项要求”即要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阳奉阴违、自行其是;要遵守民主集中制,不独断专行、软弱放任;要依法行使权力,不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要廉洁奉公,不接受任何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利益;要管好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不允许他们利用本人的影响谋取私利;要公道正派用人,不任人唯亲、营私舞弊;要艰苦奋斗,不奢侈浪费、贪图享受;要务实为民,不弄虚作假、与民争利。

11.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党的基本路线,它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

实现科学发展的党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即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立国之本,坚持改革开放——强国之路)。坚持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包括坚持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都不能动摇。

12.党章规定,党员可以行使表决权、选举权,有被选举权。

13.党在新时期的三大历史任务: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

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十六大报告将“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作为新世纪新阶段三大历史任务的首要任务。 大学生如何为实现党的任务和目标而奋斗:1.树立坚定地共产主义信念

2.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3.要密切联系群众。

14.委员会、入党交给支部大会讨论 15.马列••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16.预备党员的预备期为一年。

17.毛泽东思想和马列主义在中国运用和发展是历史实践证明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晶。 18.增强党性修养的“四自”是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19.党内民主是指在党的政治活动中,全体党员按照党章和党的其他有关规定,行使自己的权利;按照有关的民主程序和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决定和管理党内事务 党内民主的主体是党员。 党内民主与民主集中制关系:党内民主有两层含义:一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和发展党内民主政治生活,确保广大党员民主意志和民主权利的实现。二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实现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管理。

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充分发扬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

20.什么是社会主义特色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21.共产党如何实现党的宗旨:

1、首先体现在理想信念上,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世界,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2.努力学习党的基本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3.努力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4.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融入自己的现实行动中去。 22.增强党内建设的举措:1.把思想作风建设放在首位

2.努力加强学风建设

3.切实加强工作作风建设

4.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作风建设

5.切实解决党员干部生活作风中的突出问题。

23.吸收新党员的标准:

起码条件:年满18 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缴纳党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基本条件:“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 具体条件:履行义务、享有权利 24.党员权利与义务:31 25.八荣八耻: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26.党的性质适当的本质特征,决定了一个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属性,决定了党的组织以及党的全部活动的方向。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

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 27.三个代表:主题: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核心:保持党的先进性

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如何贯彻:1.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

2.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

3.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28.党性是政党所固有的本质属性,是政党特性的集中体现。

道德水准的高低是判断一个党员有无党性和党性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 新时期党员作风修养,必须切实履行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30.党的建设必须坚持实现以下四项基本要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民主集中制。

31.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1.党员个人服从党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重要委员会。

2.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出他们派出的代表机关和在非党组织中的党组外,都有选举产生。 3.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党的地方各级领导机关,是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和它们所产生的委员会。党的各级委员会会向同级的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4.党的上级组织要经常听取下级组织和党员群众的意见,即使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党的下级组织既要向上级组织请示和报告工作,又要独立负责的解决自己职责范围内的问题。上下级组织之间要互通情报、互相支持、互相监督。党的各级组织要按规定实行党务公开,使党员对党内事务有更多的了解和参与。

5.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凡属重大问题都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党的委员会集体讨论,作出决定;委员会成员要根据记忆的决定和分工,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

6.党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要保证党的领导人的活动处于党和人民的监督之下,同时维护一切代表党和人民利益的领导人的威信。

第四篇:党校考试重点题型及答案

四、问答题

1.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第一项是什么?

答: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

2.什么是正确的入党动机?

答: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更好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入党。

3.党的纪律是什么?

答: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根据党的性质、纲领和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需要而确立的各种党规党法的总称,是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

4.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大意义?

答:

1、是党的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党的建设规律的重要体现

2、是积极应对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的现实需要

3、是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

4、是党的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党的建设规律的重要体现

5.党的十八大的主题是什么?

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6.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答: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答: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

8.怎样充分履行党的义务、正确行使党员权利?

答:党员的权利指党员按照党章规定应享有的权力和利益。在党内,每个党员都是平等的,都有权参与党的工作,共同管理党的事务,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负责精神,维护党的利益,保证党的事业的健康发展。

党章中规定党员享有8项权利:参加党的有关会议,阅读党的有关文件,接受党的教育和培训;参加关于党的政策问题的讨论;对党的工作提出建议和倡议;行使表决权、选举权,有被选举权等。

党员的义务指党员对党应尽的责任,是党对党员的基本要求,是党员条件的具体化,也是衡量一个党员合格不合格的具体标准。 党章中规定党员有下列义务: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执行党的决定,服从组织分配;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等

9.党的建设必须坚决实现的四项基本要求?

答: 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第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第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四,坚持民主集中制。

10.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答:第一,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达到了可以满足整个社会及其成员需要的程度。

第二,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彻底摆脱了私有制的束缚,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社会公共所有。

第三,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第四,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产生剥削阶级的社会条件不复存在,阶级和阶级差别都将消灭,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这些重大社会差别也将消失。

第五,全体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

第六,随着阶级和阶级差别的彻底消灭,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将完全消亡。那时,管理公共事务的机构虽然存在,但它的社会职能已经失去其阶级性质。

五、论述题:

1、如何完善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五位一体”大布局?

答:

一、在党的建设中,要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之所以要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是因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

二、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要坚持不懈地提高党员素质,这是由党员队伍建设在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中的基础地位所决定的。

三、一个政党是否先进和纯洁,很重要的是通过其性质和宗旨来衡量的。

四、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是水火不容的。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罚和预防腐败体系,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五、制度建设是党的建设中带有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根本性建设。在党的制度建设中突出健全民主集中制这个重点,坚持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的基本原则,深刻反映了党的制度建设的本质要求。

第五篇:党校研究生民族社会学考试重点

民族社会学

(复习资料)

第一章 民族社会学的视野

1.简答:民族社会学定义:是研究多民族社会良性运行和民族语社会协调发展机制的社会科学,具体来说,是从社会学的视野来探讨与民族相关联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同时也从民族的角度来理解社会的良性运行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民族社会关系的协调。

2.民族社会学的主要特色有:①社会学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考察具有全面性;②社会学视野更具有现实性;③在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中,社会学视野具有较强的实证性或经验性。

3.辨析:民族与社会的关系是民族社会学的基本的研究对象,同时也是民族社会学的核心问题。民族社会学所要研究的民族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内涵丰富和外延广泛的范畴,而不是相互独立或二元对立的两个范畴。民族与社会的关系所代表的既不是孤立的民族事项,也非笼统的社会,而是两者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关系、结构和过程。

4.理解民族与社会的关系,应把握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要认识民族社会学与民族学之间的区别。民族学把民族当作具体的物质现象来加以研究,民族社会学则是把民族与社会相联系和融为一体。其次,要区分社会中民族范畴的两种特性。一是与民族相关联的自在特性,二是自为性。最后,既要了解民族与社会的结构特征,也要把握其过程特征。

5.简答:民族社会学的研究任务主要有以下五项:①研究社会中民族及民族文化的形成、变迁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及规律;②探讨民族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互动的结构、过程及特征;③研究民族社区、人口、教育和社会问题;④研究民族政策和制度安排;⑤探讨社会变迁与民族发展的基本规律。

6.民族问题实质上就是社会中的民族关系问题,民族问题的核心就是利益和价值的关系问题,民族问题主要有四个层面:政治层面、经济层面、文化层面和社会层面。 ①政治层面的民族问题是指不同民族在政治利益方面的关系问题,只要涉及政治主体中各民族的政治地位、政治利益的分配以及民族政治意识等方面的问题。其特征主要是:集中性;危机直接性;象征性。②经济层面的民族问题实际上就是民族之间在资源配臵和经济利益分配方面存在非均衡现象。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自然条件的作用;二是社会结构性因素的影响;三是各民族自身一些主观因素的影响。其基本特征是:它是民族问题的根源和基础,民族之间出现的矛盾、不协调,归根到底是经济利益上不平等所致,所以,经济层面的民族问题具有根本性和潜在性。 ③文化层面的民族问题是不同民族之间因为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不协调关系。其特点主要是观念、态度和情感问题。导致文化层面的民族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民族中心主义的思想观念,这种观念鼓吹本民族文化总是优越于其他民族文化,而对其他文化则采取抵制和鄙视的态度。④社会层面的民族问题是指在社会生活以及社会交往互动过程中所出现的民族关系不协调的现象。其主要特点有:多样性和嵌入性。 7.社会的良性运行主要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一是社会系统的动力机制;二是系统内部子系统的协调机制。社会运行动力机制是推动社会运行的力量来源,是决定社会运行效率高低的根本因素,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着运行动力的高低。系统协调机制主要指各子系统之间的结构、功能和运动的衔接及顺畅的机制,它是确保系统动力顺利传送并输出结果的机制。社会良性运行的一般规律就是一个社会必须具备强劲的发展动力和完善的协调机制,具体的说就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协调机制的不断完善,两者缺一不可。 8.认识多民族构成的族际社会的运行特征和规律主要从以下两方面:首先,分析那些因素可能影响和阻碍族际社会的良性运行。从良性运行的动力条件来看,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水平相对低下,会在根本上制约族际社会良性运行程度的提高。因此,要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提高民族地区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让民族地区的人民走出经济的贫困状态,这是族际社会良性运行的根本条件。从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程度来看,影响族际社会良性运行的因素主要是民族之间关系的不协调。其次,探讨族际社会良性运行的基本途径和策略。从多民族社会的结构特征来看,要促进族际社会的良性运行,一是必须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各民族在经济上的共同发展;二是必须注重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三是需要加强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

9.中国社会转型主要指:社会结构从封闭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不断向开放的现代型社会转变和发展的过程,同时也包含了经济体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效率较高的市场经济的转轨。首先,在中国社会快速转型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影响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问题。其中贫富分化、区域发展不平衡等较为突出。其次,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还存在不同民族的社会与文化转型问题,即各民族的社会与文化变迁和发展如何与整个社会系统的结构转型相协调、相一致。

10.论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在社会转型时期,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因为:第一,从社会结构特征的角度看,中国是一个由多民族构成的族际社会,56个民族长期共同生活、共同建设和共同发展,形成了一个多元一体的主权国家。第二,从社会发展现实的角度看,当前中国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社会问题,其中,地区差别和地域发展不均衡问题尤为突出。第三,从国家发展战略的角度看,中国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第四,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角度看,中国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是主要江河的源头,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特殊,但其地理位臵特别重要,直接关系到中国生态环境的发展前景,关系到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否顺利实施。 推动中国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主要任务是: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民族地区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对于民族和民族地区来讲,改革的重要内容就是结构大调整。而要推动改革和结构大调整,扩大对外开放非常重要。开放不仅能搞活市场,也能带动观念和结构的转变与调整。通过扩大开放程度,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开拓新的市场和发展空间。②加强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实施民族地区人才发展战略。民族地区的发展,需要加大教育的投入,调整农村教育结构,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使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的状况得到根本性改变,为民族地区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创造条件。要根据民族地区的特殊情况,开辟多层次的人才渠道,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各族干部群众的全面发展。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民族地区是中国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源头,是中华民族的生态屏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的基础,以资源消耗、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增长只是短期行为,不能保证民族地区长期可持续发展,甚至可能破坏今后发展的基础。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11.全球化对民族发展的影响:一方面是积极的影响:推动本民族和本国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发展,本民族的、本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可以借助全球化潮流的力量,借助于全球资源,更好更快的发展自我。另一方面是消极的影响。在借助全球化潮流的力量来促进本民族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同事,也存在受到这一潮流冲击而丧失民族社会经济与文化的主体性、独立性的风险。因为,在借助外力发展的过程中,可能要舍弃自己的某些东西,或产生对外来东西的过多依赖,从而导致自身发展动力的丧失,并最终丧失独立自主性、独特性和独立性的保护与发展

12.简答:全球化背景下民族特色的发展与保护:正确对待全球化过程中民族特色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坚持以发展为核心的原则;第二,坚持发展与保护并行不悖的原则;第三,坚持发展与保护相互促进的原则。

第二章 民族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1.简答:民族社会学方法体系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为方法论原则,具有指导研究方向的意义;第二层次为具体研究方法,与研究实践和过程相统一;第三层次为技术手段,是研究过程中运用的主要工具。

2.民族社会学方法的特征:第一,动态性,第二,整体性,第三,经验性。

3.简答:民族社会学具体研究的实施过程可分为八个阶段:①提出和界定问题;②回顾别人的相关研究;③进行研究设计;④收集资料;⑤整理和分析资料;⑥解释从资料中获得的发现;⑦得出结论;⑧发表或出版研究成果。

4.论述:民族社会学研究中要注意的伦理问题主要有:①隐私问题。对民族社会学来说,常常需要更加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一个民族的文化、习俗和生活状况,在对这些问题的考察中,或多或少会涉及私人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这需要研究者遵循尊重隐私原则。其原则包括:平等的原则;尊重对方的原则;理解的原则;保密的原则。②忌讳问题。忌讳问题涉及人们在生活习惯、风俗、宗教信仰等文化方面的差异,由于这些文化差异,可能导致民族社会学的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隔阂、距离。正是因为这种文化和心理距离的存在,有些研究者就可能冒犯被研究者的禁忌,导致交流和沟通的障碍,甚至伤害到被研究者的情感。因此,要采取有效办法避免冒犯忌讳问题。③政治敏感问题。民族社会学的核心问题是和民族问题相关的问题。在现实社会中,民族问题相对于社会学中诸如社区、社会分层之类的问题来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民族问题可能常常与某些敏感的政治问题有所关联,但是,对于研究者来说,需要而且也能够做到保持政治的中立性,更多的关注学理问题,而不应触及敏感的政治问题。

第三章 民族文化

1.简答:少数民族文化特征:形态多样性;分布立体性;环境适应性;传承神秘性;认同全民性。

2.辨析:民族文化融合:民族文化融合和民族文化同化是两个不相同的文化趋同过程,其区别在于民族文化融合是自觉的、自愿的、和平的,而民族文化同化则是被迫的,并往往伴随有压迫和暴力的行为。

3.简答和辨析:民族文化区域化:一个民族分布在广阔的地狱中,在各自不同的自然环境中,需要有各自不同的文化适应方式,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活方式。久而久之,会促成民族文化的区域化。而外来文化的影响和渗透是不同步、不平衡的,往往是交通便利的地方受其惠,长此以往,必定会加剧民族文化的内部分化,加大原有的差异,扩展原有的差距,促成民族文化的区域化。因此,对民族文化的研究就应该正视这种现象,不能以局部的区域文化来代表整体的民族文化,不能以先进区域的文化来掩盖后进区域的文化,也不能反过来,以后进区域的文化代表整个民族的文化。

第四章 民族社区

1.简答:民族社区:是指居住在某一特定地域,成员为单一的少数民族,或者是以某个少数民族为主体,几个民族杂居的,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的文化认同感而强有力的联系在一起的群体构成的区域。

2.考点:民族社区发展主要分为制度发展、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①从体制上看,民族地区主要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自治法》和各省的《民族工作条例》。目前,乡级基层政权的建立,村级自治的实施包括民族社区在内的村乡社区的制度体制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际的制度层面上都已完成。但是实际的情况远非如此,这一农村中的制度安排在实际的运作中,各级组织的职能角色却出现了错位、越位和缺位的现象,严重制约乡村民族社区自治制度的正常运作。②我国民族社区经济发展整体上体现出不平衡性和多元性。不平衡性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3.简答:民族社区经济发展模式有以下五项基本原则:一是因地制宜原则;二是特色性原则;三是协调发展原则;四是可持续发展原则;五是产业发展的变通原则。

第五章 民族社会分层

1.论述:在当前,阶层概念可以看做一种适度淡化了的阶级概念,因此是适合当前我国国情的。这是因为:第一,在国外一般不存在将阶层范畴与阶级概念做明确区分的问题,工人阶层与工人阶级、中产阶层与中产阶级,基本上是一个意思。但是,在我国,由于过去阶级斗争扩大化的消极影响,阶级成为一个火药味很浓的概念。第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一种革命批判型的社会学,他所主张的阶级概念和把资本主义划分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的理论,在当时是合适的。而在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之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应当转变为一种建设维护型社会学,其主要任务应该是减弱社会冲突和社会张力,增加社会的整合力。第三,我国实际生活中出现了许多不能或很难用阶级概念来概括的社会群体,即很难用“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来加以区分。需要更加合适的、更有概括力又能包容阶级概念内容的范畴已不可避免,只有用以职业为主要原则的,包括生产资料在内的、内容更广泛的社会资源所构成的多元标准的阶层或分层的范畴来加以区分,才比较说得通。 2.简答:我国民族之间的社会分层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地区差距导致的民族间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的差距;②各民族文化教育分层;③各少数民族发展的综合指数分层。 3.简答:民族社会分层的积极意义:①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间合理的社会分层可以促使“各民族在参与竞争的过程中,民族平等的思想和要求进一步发展,竞争也可以加速消除沉淀在民族心理深层的消极因素,促使观念和思维方式的现代化。”②民族地区社会阶层的分化,不仅可以打破了传统的一元化的利益结构,使之向着多元化的利益格局转变,而且也引起人们利益意识的觉醒。③社会阶层分化推动了民族地区社会“从身份向契约”的转化,强化了人们对改革的认同;社会阶层分化促使民族地区社会出现相对独立于原来体制结构的以“个体户”、私营企业主等为主的市民群体;社会阶层分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权力结构,有助于加强民族地区的民主法制建设;社会阶层分化也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提高了各民族成员对社会变动的承受力。

第六章 民族社会关系

1.民族社会关系: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并受社会政治制度制约的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不同形式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婚姻等关系。

2.民族政治关系的特点:第一,在阶级社会中,民族政治关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第二:民族政治关系同经济关系直接联系,并直接服务于经济。第三,民族政治关系的处理带有强制性或暴力性。

3.民族政治关系:①基本原则: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②特点:第一,在阶级社会中,民族政治关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第二,民族政治关系同经济关系直接联系,并直接服务于经济;第三,民族政治关系的处理带有强制性或暴力性。 4.民族文化关系:①含义:民族文化关系就是各个民族在文化交往中形成的关系。②特点:独特性、传承性、整体性和象征性。③我国的民族文化关系:中华民族在历史的进程中正是依靠文化的交流来推进文化的整合和融合,从而形成“一体多元,多元一体”的格局,各个民族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文化个性,各民族之间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互关系。

5.论述:我国民族社会关系的发展态势: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创造性的走出了一条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由于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生活中结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紧密关系,使我国的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有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日趋增强,民族关系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①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②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各族人口异地交流的趋势有增无减,有利于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的进一步加强。③从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与周边国家建立起良好的睦领友好关系,为我国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和边疆地区的稳定创造了一个好的环境。 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平等、团结、互助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但不可否认民族间基于经济利益、文化差异、宗教因素而导致的民族纠纷仍然有可能发生。首先,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东西部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将得到遏制,但短期内这种差距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其次,由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带来的各民族的民族意识的增强也使少数民族成员对在经济活动中涉及民族利益的问题更为敏感。最后,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化,我国各民族与世界上其他民族之间的联系不断增强,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通讯、交通工具的便捷更加大了民族之间联系的范围和深度。在西部地区吸纳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境外各种敌对势力也在不断向我国渗透,各种民族主义思潮也有可能通过各种渠道传入我国,对此我们应保持高度的警惕。

第八章 民族生活方式

1.按民族觅食的生存方式进行分类,可分为:(1)采用小规模觅食的民族生活方式;(2)小规模农业社会中民族的生活方式;(3)畜牧民族的生活方式;(4)大规模社会中民族的生活方式。

2.按文化区分类,分为六大区域:西方文化区、伊斯兰文化区、印度文化区、东亚文化区、东南亚文化区和非洲文化区。

第十一章 民族语言

1.民族语言是民族特征的直接表现。全国55个少数民族,共使用82种语言。这些语言分别属于五个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和印欧语系。

2.简答:马克思主义对民族语言文字的基本态度:①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任何歧视、限制和侮辱民族语言文字的言行。②主张和坚持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③赞助各族人民自愿的互相学习语言文字。

3.中国民族语言总政策是:尊重各民族语言文字和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是我们党的一贯政策。具体措施:①除《共同纲领》和《宪法》上明文规定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外,还在一些有关法令和文献中详尽的规定了实施意见和办法。②从中央到有关省和自治区,先后建立并逐步健全了发展民族语言文字的各种机构,保证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得到健康的发展。③对少数民族语言进行了大规模的普查,帮助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创制文字。④培养了大批从事民族语言文字教学、科学研究的人才。⑤推广和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第十二章 民族政策

1.民族政策:是指在多民族或多族群国家中,由国家机关、政党等政策主体为处理民族问题、调控族际关系和保障多民族社会良性运行而采取的行为原则以及执行这些原则的一些列法令、条例、谋略、措施、办法等的总和。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民族政策的目标取向主要是社会冲突或社会整合。因而,可将民族政策划分为不平等的民族政策和平等的民族政策两大类。

2.新中国民族政策制定所依据的基本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事实依据是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状况。民族政策制定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民族政策问题的确认,民族政策规划,民族政策合法化。

3.新时期民族工作的内容和方式有三大特点:第一,将民族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第二,城市民族工作作为民族工作的一个重要类型,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第三,越来越重视对政策制定的参与。

4.辨析:民族社会工作是民族工作与社会工作的交叉。是指政府和群众团体依据国家的民族政策,在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指导下,对在物质和精神等方面面临困境的少数民族个人和群体所实施的一系列救助服务的活动。

5.辨析: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核心和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我们党和国家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总政策。

6.简答:民族平等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的相互关系中,处于同等的地位和具有同样的权利。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含义主要是:①一切民族一律平等。②各民族在一切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的一切权利上完全平等,并无条件的保护一切少数民族的权利。③各民族不仅在形式上、法律上完全平等,而且在事实上完全平等。

7.简答: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中的和睦、友好、协调和联合。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的含义有他特定的范围和阶级基础。民族团结内容是指不分民族大小、先进与落后,不分原先所处的不同社会地位的真诚团结。从实质上看,民族团结是有特定阶级内容的团结,主要是各民族中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团结。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的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人民的团结。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具有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的结果,是进一步实现民族平等真正平等的保证。 8.简答:新中国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总政策的基本内容:①各民族不分大小,都以平等的地位参与国家和地方事物的管理。②保障各民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平等权利。③逐步消除发展差距,实现各民族间事实上的平等和共同繁荣。④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和压迫,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分裂活动。

9.民族干部政策的主要措施有:第一,积极扩大少数民族干部的数量。第二,努力优化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结构,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素质。第三,在实践中选拔任用少数民族干部。

第十五章 民族地区社会问题

1.简答:民族地区贫困的特点:①区域贫困与社区贫困并存。②物质性贫困与精神性贫困并存。③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并存。④农村贫困与城镇贫困并存。

2.简答:民族地区贫困的原因:地理因素;自然因素;文化因素;人口因素。

3.民族地区生态环境问题:①现状:森林减少;水土流失、沙漠化、石漠化。②特点:多样性、严重性和深远性;差异性、普遍性和交叉性;复杂性、持续性和长期性。③对策:制定规划、颁布法律法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目前主要有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重点县工程、生态移民工程。 4.民族地区的毒品与吸毒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历史因素、地理因素、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造成的危害有对吸毒者个人身心的危害、对吸毒者家庭的危害和对社会的危害。

第十六章 民族社会转型

1.社会转型:是指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具体就是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型。社会转型论是一种主张传统和现代既对立又统一的新型现代化理论。

2.社会转型度和社会转型势是把握中国社会转型特点的两个概念和理论视角。转型度是很亮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概念指标,可具体分为速度、广度、深度、难度和向度五个次级概念。转型势是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一个社会或社区转型能力、转型趋势不平衡的概念工具。

3.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形式和基本特征:①中国内地社会转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社会结构转型与经济体制转轨;身份制和单位制弱化;义利观和公平观的变化;阶级阶层划分从社会甄别机制向社会激励机制转变。②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特征: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具有复杂性与二重性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富裕层和贫困层问题出现; “发展困境”和“类发展困境”问题出现;社会优化与社会失衡并生;社会进步与社会代价兼有。

4.民族地区社会转型滞后和转型势位的地下主要表现在: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滞后;社会运行机制转型的滞后;价值观念转型的滞后。

5.民族地区社会转型的基本特征:社会转型的低起点和迟发性;转型动力的外生性;转型的不平衡性;转型过程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6.民族地区社会转型的制约因素:社会动员能力;社会经济持续的自我增长与自我发展的能力;合理的经济结构、资源配臵及对环境的保护;民族地区人口的文化教育素质。 7.简答: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的社会结构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我国民族关系表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政治体制改革促使中央政府与民族地区、政府组织与民族企事业群体之间的直接关系逐渐减少;二是经济体制改革促使社会的经济交往增多,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更加突出;三是法制的健全与完善促使法律调整民族关系的作用加强,各民族之间以及民族成员之间法制关系逐渐强化;四是民族关系中的阶级意识、阶级关系淡化,社会各阶层关系更加突出;五是民族关系中的宗教、家族关系弱化,人际、族际交往中的平等性、功利性加重;六是由各种因素引发的影响民族关系的事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8.论述:社会转型与民族关系的调整:在社会转型加速期民族关系的政策调整上,一方面要加速转型过程,促进民族交往和各民族之间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民族关系,另一方面是要对日益分化的社会结构进行整合,缩减社会转型代价,保证多民族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在现阶段,关键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第一,继续促进民族地区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可以消除民族之间在自然、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隔离状况,加强不同地区之间、不同民族之间和不同阶层之间的在相互依赖基础上的利益联系。另一方面,城镇化是民族地区建设现代农牧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的必然要求。第二,借助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发展机遇,促进各民族的社会转型。首先,要充分利用全球化机遇,解决自身发展问题;其次,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换;最后,充分发挥“后发效应”,加快促进各民族的自身开放与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第三,处理好转型过程中民族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民族地区开发只有因地制宜、尊重民族文化传统与意愿、注重利益的协调与平衡,区域经济发展才能真正推进民族发展。第四,促进形成合理的民族社会阶层结构,关注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民族弱势群体。首先,要坚持公平合理原则,解决民族结构性差距问题,找到各类群体可以接受的各种资源重新分配的方式。其次,要综合使用行政调节、社会调节、经济调节和法律调节等方式,正确处理民族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再次,要建立开放、合理和有序的民族社会流动机制。最后,要关注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民族弱势群体。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党校考试必考重点】相关文章:

党校考试重点范文05-25

党校考试重点试题06-27

党校考试重点题范文06-09

时事政治必考热点重点02-28

河南科技大学毛概考试必考04-23

党校考试范文05-16

上一篇:大学生防骗防传销下一篇:大学生诚信倡议书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