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八年级上册历史

2022-10-12

第一篇:北师大八年级上册历史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备课时间:第一周(即2012年9月3日) 课 题:无

教学目标:概述本学期教学内容,安排预习任务。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小 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备课时间:第一周(即2012年9月5日) 课 题:第1课 鸦片战争的烽烟

教学目标:

1、了解鸦片走私对中国的危害,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

2、《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3、了解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要思想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哪一位同学能将中国封建社会的朝代按顺序排列下来?(秦、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南宋、元、明、清)清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而且是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它不但经历了中国社会向近代化的转变,而且还遭受了外国殖民者的侵略。因此,学习清朝历史可以让我们更好的来了解中国近代史上那段不堪回首的过去。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是希望同学们能: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从历史中得到借鉴和经验。

【讲授新课】:

一、导火线——林则徐虎门销烟:

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①英国的发展:寻找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成为英国发展迫切需要的条件。

②中英贸易:为了扭转贸易上的逆差,英国商人开始非法向中国输入可以牟取暴力的——鸦片。

2、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损害身心健康(吸食者达200多万人、十数省,有官员、绅士、幕僚、兵丁和太监。);吏治败坏,军队战斗力下降;白银大量外流(20年间流失1亿元以上,为流通总额的1/5),造成政府统治危机。

鸦片流毒对中国的危害让许多有识之士深感忧虑,他们上书给道光皇帝希望可以禁烟,但并为引起朝廷重视。后林则徐又上书道光帝,道光帝任命他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问:为什么道光皇帝采纳了林则徐的禁烟请求?)

3、林则徐虎门销烟:

①林则徐禁烟:

问:林则徐到达广州后采取了哪些禁烟措施和主张?通过这些措施可以看出林则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措施有力:收缴鸦片、严惩贩运、虎门销烟。主张合理;不禁止中外正常贸易。可以看出林则徐禁烟坚定,而且有远见-不盲目排外。 ②虎门销烟:

引导学生讲述“虎门销烟”的故事。时间:1939年6月3—26日(共23天);地点:虎门海滩;鸦片量:110多万公斤;过程:15丈方池、盐卤、石灰、涵洞; 反映:中国百姓——扬眉吐气,外国商人——钦佩。

问:虎门销烟起到了一个什么作用?(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

二、经过和结果——中英《南京条约》:

1、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 ①起因:

直接原因——虎门销烟;根本原因——保护鸦片贸易。除此之外,还要强调:在同清政府的交往中,英国人发现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及清朝官员的腐败、军队的废弛,因此不远万里发动战争。

②经过:指导学生通过识别历史地图的方法,简单了解鸦片战争的经过,能正确认识鸦片战争的性质和中国战败的原因。

讨论:你能说出鸦片战争的性质吗?中国在这场战争中落败的原因是什么?(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经济落后、政治腐败、武器落后等。)

2、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指导学生通过列表格的形式识记《南京条约》的内容和造成的影响,并了解英国人侵略中国的实质。 中国社会原有的格局被打破,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三、魏源发奋编著《海国图志》:

1、新思想萌发的原因:

2、魏源编著《海国图志》: 问:《海国图志》是一部介绍什么的书?你能说出并解释其新思想的精髓是什么吗?你认为“师夷长技”能够“制夷”吗?

小结:

鸦片战争的烽烟使中国蒙受了羞辱,中国历史发生了转折。对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危害。问:你能说出有哪些危害吗?(领土完整被破坏、主权受损害、白银外流、市场被强占、资源被掠夺、人民负担日益加重。)当然,我们也要正确认识到鸦片战争在客观上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积极变化。问:你能说一说有哪些积极变化吗?(封建的自然经济解体、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1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1课 鸦片战争的烽烟

一、虎门销烟

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2.林则徐广州禁烟

二、中英《南京条约》

1.中英鸦片战争

2.中英《南京条约》

割地:香港岛――领土完整遭破坏

赔款:2100万元――增加财政负担

五口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自然经济被解体

关税协定――丧失主权

三、魏源和《海国图志》

“师夷长技以制夷”

备课时间:第二周(即2012年9月10日) 课 题:第2课 劫难中的抗争

教学目标:

1、 了解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事实;

2、 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及经过;

3、 讲述太平军痛打洋枪队及左宗棠收复新疆事迹。

教学重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左宗棠收复新疆。

教学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其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提问上节课的重点知识导入本节课。 复习:《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导入:鸦片战争后,列强从中国获得了许多权益,但他们并没有就此满足,中国的劫难仍在延续。

【讲授新课】: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⑴战争经过:指导学生通过辨析历史地图的方法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简单经过。

⑵火烧圆明园: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史实。问题:①圆明园是一座什么样的园林?

②侵略者对它进行了怎样的抢掠?

③为什么说圆明园的被毁是人类文明的一次浩劫?

④面对侵略者的野兽行为,清朝统治者又如何对待?(咸丰帝逃到承德,奕忻与英法签订了《北京条约》)

⑤通过“火烧圆明园”这个历史事件,你认为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英法侵略者的强盗嘴脸;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2、沙俄趁火打劫: 指导学生掌握“列表法”、“识别历史地图法”,来充分强调沙俄的趁火打劫。

让学生对照《俄国割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和《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领土表》来了解沙俄割占了中国哪些领土?面积有多大?割占领土共计150多万平方千米。相当于中国现有面积的5/32。

面对着深重的劫难,中国人民也在进行着不断的抗争。

二、太平天国起义和左宗棠收复新疆:

1、太平军痛打洋枪队:

面对着外来侵略日盛和清政府的日益腐败,1851年,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爆发了洪秀全领导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指出: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农民起义肩负着反封建和反侵略双重任务。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太平军痛打洋枪队”的史实。总结:地点——上海及其附近青浦、太仓,浙江慈溪;战果——缴获了大量武器,破敌营30多座,活捉副领队,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影响——长了中国人的志气,灭了侵略者的威风。

2、左宗棠收复新疆:

⑴背景:要让学生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并没有因战事结束而得到安宁。相反,侵略者的野心进一步大增,开始纷纷将魔爪深入中国边疆地区。

⑵经过:第一步:军事上,消灭阿古柏,收复新疆大部分。第二步:以军事为后盾,通过曾纪泽的外交谈判收回伊犁,从而完成整个新疆的收复。

⑶意义:左宗棠收复新疆保卫了中国的西北边疆,遏止了侵略者的进一步扩张,有效的维护了中国领土不受侵犯。

小结:

鸦片战争后,侵略者并没有因《南京条约》的签订而停止侵略中国,清王朝也并没有因割地赔款而获得安宁,相反侵略者得寸进尺。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2课 劫难中的抗争

劫难:1.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

2.沙俄趁火打劫(割占中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抗争:1.太平军痛打洋枪队

2.左宗棠收复新疆

3

备课时间:第二周(即2012年9月12日) 课 题:无

教学目标:评讲练习册第一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小 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备课时间:第三周(即2012年9月17日) 课 题:第3课 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

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起因和经过;

2、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重点: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在古代一直是友好邻邦。但近代以来,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后,日本政府制定了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并将其定为基本国策,由此积极对外扩张,先后侵略其近邻:中国的台湾和朝鲜,迫使朝鲜签订《江华条约》。1894年,又寻找借口,挑起了中日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这场战争对两国历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讲授新课】:

一、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

1、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4 日本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以后,确立的国策和发展方向。。指出: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长期以来推行对外扩张政策和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

2、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

由于“黄海海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一役,我将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简单的连贯起来。

3、黄海海战:

① 掌握海战的大体经过。②能够通过学过的史实,对邓世昌等抵抗将领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思考: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为什么会失败?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考虑:①从日本方面:蓄谋已久;②从清政府方面:政府的软弱、政策的失当。

二、《马关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日方扬言进攻北京。慈禧派李鸿章为全权代表赴日本马关签订了《马关条约》。 指出:《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

三、瓜分中国的狂潮:

背景:争夺殖民地、半殖民地是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突出特点;《马关条约》也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

展示“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的时局图”。了解《时局图》中的熊、狼、蛙、鹰、虎、太阳各表示着哪个国家?展示了当时的什么现实状况?

小结:

19世纪末期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以及瓜分中国狂潮的出现使中国民族的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救亡图存的探索。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3课 甲午中日战争

一、黄海海战 1.日本发展状况 2.战争经过及结果

二、《马关条约》 1.签订时间、代表人物

2.内容及影响

三、瓜分中国的狂潮

5

备课时间:第三周(即2012年9月19日) 课 题:第4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学目标:

1、八国联军侵华起因经过及结果;

2、《辛丑条约》内容及影响;

3、义和团反侵略斗争。

教学重点: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辛丑条约》的影响;如何理解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历史进入20世纪,中国的主权和国家尊严再一次遭到破坏。八国联军的侵华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丑条约》的签订也使中国人民陷入了苦难的深渊。

【讲授新课】:

一、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1、八国联军侵华借口——义和团:

分别介绍八国是哪八国,义和团是个怎样的组织,它的成员是什么人等。

2、八国联军侵华过程:

第一阶段:从1900年6月发动战争到廊坊阻击战。第二阶段:从1900年7月到8月攻陷北京。

3、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的暴行:

①北京沦陷后,清朝统治者如何对待? ②义和团的命运如何?

③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的暴行。

二、《辛丑条约》:

1、《辛丑条约》的签订:

1901年9月;清政府与英俄德法美日意奥等国签订。

2、《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帝国主义全面掠夺的本质也暴露无遗,清王朝完全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这一条约的签订,也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无论是从政治、经济,还是军事和外交上,《辛丑条约》对中国的损害较之以前的不平等条约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小结:

进入20世纪后,新世纪的曙光并没有给中国人民带来丝毫喜悦,相反,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古老的中华民族陷入灾难的深渊,虽然有义和团和部分清军的抵抗,但由于封建制度落后于资本主义制度、清政府的腐败等原因,这种弱势中的反抗还是失败了,清王朝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代理人。中国怎样才能不受外辱?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已开始在积极的搜寻救国之路。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6

板书设计:

第4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借口——义和团运动

过程——廊坊、杨村阻击战

暴行——围攻外国使馆、教堂

结果——《辛丑条约》1901年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备课时间:第四周(即2012年9月24日) 课 题:无

教学目标:评讲练习册第三第四课时,复习第一单元。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小 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备课时间:第四周(即2012年9月27日) 课 题:无

教学目标:第一单元测验。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小 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备课时间:第五周(即2012年10月1日)课 题:无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小 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国庆黄金周放假

备课时间:第五周(即2012年10月3日) 国庆黄金周放假 课 题:无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小 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备课时间:第六周(即2012年10月8日) 课 题:无

教学目标:评讲第一单元测试卷。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小 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9

备课时间:第六周(即2012年10月的10日) 课 题:第6课 近代工业的兴起

教学目标:

1、洋务运动及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以及近代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

2、民族实业家张謇和民族科技精英詹天佑等历史人物的事迹。

教学重点:从“‘自强’到‘求富’” 、“状元实业家”。 教学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近代中国的劫难,使得许多有识之士开始寻求中国的变革。而随着近代工业的兴起,中国的资本主义开始产生和发展起来,这为维新派实行变法革新,革命派实施武装斗争、推翻帝制,先进知识分子掀起“新文化运动”提供了经济基础,起到了决定作用。

【讲授新课】:

1、洋务派及洋务运动的概念:

2、洋务运动的内容:

对于洋务运动的内容,通过两个时期——早期、后期,来进行介绍。

早期 后期

口号 “自强” “求富” 行动 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筹建新式陆海军 创办民用工业 表现:①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江南制造总局。

②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成立福州船政局。 ③筹建了北洋、南洋和附件三支海军。

①李鸿章创办了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企业;

②张之洞创办湖北织布官局和汉阳铁厂等企业。

二、洋务派——轮船、铁路与电报业的出现:

1、轮船、铁路与电报业的出现:

由于军事工业的兴建带动了民用工业的发展,这一时期发展最为迅速和突出的民用部门是:交通和通讯事业。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实力扩张

2、洋务运动的地位和作用:

消极作用——洋务运动这种革新是基于统治阶层内部的,只是统治阶层为了巩固自身地位而采取的,故而是很不彻底的,很保守的。其“自强”和“求富”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军队的战斗力,以便更好的镇压人民的反抗、抵御外国侵略,使统治得以巩固。

积极作用——它对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促其形成、发展的作用。在洋务运动的带动下,中国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出现并壮大,军队战斗力大大加强。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侵略势力的经济入侵。而且代表着新生产力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客观上瓦解了封建生产关系;同时,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也开始传播,因此洋务运动间接的推进了中国革命。

三、爱国知识分子——状元实业家:

1、代表人物——张謇:

首先,介绍爱国知识分子创设实业的背景。

2、爱国实业家兴办实业的艰难: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兴办实业是非常艰难的。(因为他们要遭受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

10 势力的双重压迫。)

如果说以张謇为代表的民族资本家为了民族大义牺牲了个人利益,体现了中国人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那詹天佑则在科技创新上掌了中国人的志气,振奋了民族精神。

四、爱国知识分子——詹天佑与京张铁路:

1、詹天佑:

背景:要在从北京到张家口这一特殊地段上修建铁路,外国人认为是十分困难的,而中国人自己修建更是不可能的。詹天佑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不迷信权威、勇于挑战困难、大胆创新设计。)

2、京张铁路:意义?(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小结:

自洋务运动开展以来,中国开始走上近代化的道路。近代工业的兴起,改变了中国的社会面貌,涌现出了张謇、詹天佑等一批爱国知识分子,中国近代化的道路虽步履维艰,但前途是光明的。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6课 近代工业的兴起

一、从“自强”到“求富”

1.洋务派

2.洋务运动:自强、求富 3.评价

二、轮船、铁路与电报业的出现

三、状元实业家 1.背景 2.评价

四、詹天佑与京张铁路

备课时间:第七周(即2012年10月的15日) 课 题: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

教学目标:

1、严复的主要思想,及其对近代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

2、“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分析评价戊戌变法。

教学重点: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严复的主要思想。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失败的原因。

11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指导学生阅读导言后,指出:“维新变法”是以救国为宗旨变法运动。

【讲授新课】:

一、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首先介绍公车上书的背景,接着讲述其意义。

二、警世洪钟《天演论》

首先向学生介绍严复这个人物,接着详细阐述严复的主张,最后引导学生评价严复的思想。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家。

三、短暂的“百日维新”

1.“百日维新”开始的标志——“明定国是”诏书 2.维新变法内容

3.维新变法的经过和结果 4.讨论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小结:

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还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

一、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1.公车上书的背景 2.意义

二、警世洪钟《天演论》:主张、评价

三、短暂的“百日维新” 1.开始的标志 2.变法内容 3.经过和结果 4.评价

12

备课时间:第七周(即2012年10月的17日) 课 题:第8课 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1、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

2、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精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每年国庆节期间,北京天安门广场南侧都矗立孙中山的巨幅画像。人们称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习了本课你将得到答案。

【讲授新课】:

一、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

1、同盟会创立背景——创立兴中会;

2、同盟会成立;

3、同盟会的革命纲领、目标和旗帜。

二、武昌起义

1、武昌起义的背景:简单介绍革命党人领导的武装起义。

2、武昌起义的经过:详细介绍起义的经过。工程八营的革命党人于10月10日晚八时半率众起义,打响了武装起义第一枪。起义胜利以后,革命党人立即建立革命政权,组成了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颁布军政府告示。广大革命群众踊跃参加革命军,武昌起义震动全国。

3、武昌起义的影响:到11月9日,全国有10多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危在旦夕。

三、中华民国的成立

1、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下令定国号为中华民国,以本年为民国元年。孙中山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师:1912年为民国元年,那么1949年为民国多少年?(教师介绍一下,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方法。)民国成立,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被迫下诏退位,清朝统治结束。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从此废除。

小结:

辛亥革命已经有了九十多年的历史,辛亥革命的先辈们为之奋斗、为之献身的理想,今天已经成为光辉的现实。辛亥革命的先辈们开创的伟大事业,正是由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继续推向前进,以此加强学生情感方面的教育。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13

板书设计:

第8课 辛亥革命

一、孙中山创立同盟会

1、1894 美国檀香山 兴中会

2、1905 日本东京 同盟会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3、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二、武昌起义 经过 结果 影响

三、中华民国的成立

1、1912年1月1日 孙中山 南京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2、清朝统治崩溃、封建帝制结束、民主共和; 《华民国临时约法》

备课时间:第八周(即2012年10月的22日) 课 题:第9课 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

教学目标:

1、知道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了解他们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意义、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辛亥革命赶走了皇帝,迎来了共和。但袁世凯上台后的倒行逆流,又使人们陷入了无边的愤怒与彷徨之中,救国救民的出路到底在何方?一些进步知识分子找到了“德先生”和“赛先生”,这两位“先生”给近代中国带来了什么变化?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

【讲授新课】:

一、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1、新文化运动产生的背景;

2、陈独秀与《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和发起者;新文化运动的四点内容。

二、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首先,简单介绍胡适其人及其主要思想;然后,详细讨论分析胡适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三、新文学的巨匠——鲁迅

14 首先,以学生自由发言为主,简单整理鲁迅的主要简历;然后,指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把反封建的革命内容和新文学的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反映这一成果的作品是《狂人日记》、《孔乙己》和《药》。

小结: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十分深远,它是中国近代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新文化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落后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自救民的新出路。这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很快席卷了整个中华大地。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9课 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

一、背景:反对袁世凯提倡的尊孔复古逆流

二、兴起:

1、 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2、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3、 主要阵地:《新青年》、北京大学

4、 两面旗帜:民主和科学

三、内容:四提倡,四反对

四、发展: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诌议》

五、意义: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备课时间:第八周(即2012年10月的24日) 课 题:第10课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

教学目标:

1、了解京师大学堂的创办、科举制度的废除;

2、知道《申报》和商务印书馆,了解它们的特色和意义。

教学重点:知道中国近代教育的发端和早期的大众传播媒体产生的基本史实,了解它们对于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比较真切地感受到这些文化教育事业的变化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15 【导入新课】:

教师先提问一名学生,请他说说现在的学习科目有哪些,然后请他说说这些科目在中国最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设立的。然后引出本课课题——“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

【讲授新课】:

一、京师大学堂的开办

从三个方面介绍京师大学堂——诞生、地位、影响。

二、废科举,兴学堂

引导学生回忆科举制确立的过程以及带给社会的影响。然后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到了近代科举制却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在时代潮流的影响下,迫于社会的压力,清政府进行了以制订新学制、开办新式学堂、废除科举制度为标志的教育改革。 1. 新学制的制定——《奏定学堂章程》; 2.各级新学堂的开办; 3.科举制度的废除。

三、《申报》的创办

四、商务印书馆的兴办

小结: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中国近代的教育文化呈现出什么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10课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

一、京师大学堂的开办

二、废科举,兴学堂

三、《申报》的创办

四、商务印书馆的兴办

备课时间:第九周(即2012年10月的29日) 课 题:第11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学目标:

1、了解照相与电影的出现;

2、了解剪发辫,改称呼运动;

3、了解服饰的变化。

教学重点:剪发辫,改称呼。

教学难点: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面貌有了很大变化,出现了不少新事物、新气象。不论是人与人之间的称呼,还是人们日常的穿戴,都在除旧布新。你指的它们是怎样变化的吗?

【讲授新课】:

一、照相与电影的出现

1、学生讲述自己对照相的感受,以社会现象说明照相在现实生活中的普及。激发学生对照相技术起源的探究欲望。

2、学生以资料展示的方式来说明照相技术的诞生经过。

3、学生读课文了解照相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及在中国产生的影响。

4、学生展示资料介绍电影的发明和电影业的发展概况。电影在中国的传播。讲解中国首次放映电影的场面,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解决几个基本问题:(1)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是何时?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反映?中国 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什么?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概况如何?

二、剪发辫,改称呼

人物称呼、发式的不同分析民国初期在称呼、发式方面的变化,并让学生分析讨论发生变化的原因。

三、服饰的变化

了解此时中国其他占重要地位或有特色的服饰,引导学生对中山装进行探究,加深对中山装意义的理解。

小结:

社会生活的变迁和发展,体现了人们敢于创新的精神,顺应了历史的潮流。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11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照相与电影的出现

二、剪发辫,改称呼

三、服饰的变化

17

备课时间:第九周(即2012年10月的31日) 课 题:无

教学目标:评讲练习册第六至第十二课时。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小 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备课时间:第十周(即2012年11月的5日) 课 题:无

教学目标:复习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小 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18

备课时间:第十周(即2012年11月的7日) 课 题:无

教学目标:期中考试。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小 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备课时间:第十一周(即2012年11月的12日) 课 题:无

教学目标:评讲期中考试试卷。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小 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19

备课时间:第十一周(即2012年11月的14日) 课 题:第13课 伟大的开端

教学目标:

1、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

2、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及意义。

教学重点:“五四精神”和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五四精神”,认识中共成立的伟大意义,并将它们融入到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过“五四青年节”吗?那么你们知道为什么要纪念“五四”吗?

【讲授新课】:

一、五四风雷

1.巴黎和会

拒绝中国的合法提案

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利益转给日本

2.运动爆发

前期:主力(学生),主要形式(罢课、游行)后期:主力(工人),主要形式(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

3.结果:北洋政府被迫罢免曹汝霖等人职务,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时机成熟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宣传――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2.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标志: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3.历史意义:开天辟地的大事;给中国带来了光明的前途;从此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

三、工人运动的高潮

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出现新面貌的重要表现之一。

小结:

90多年前的“五四”,一群有志的爱国青年发出了救国图存的呐喊;今天,我们当代青年必须要为国家振兴、民族腾飞而自强不息、奋斗不止。让我们用实际行动为青春书写无悔的篇章,为祖国筑就灿烂的辉煌。所以,时代呼唤我们要弘扬前辈精神,让责任与使命伴我们成长。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13课 伟大的开端

一、五四风雷 1.巴黎和会 2.运动爆发

前期:主力(学生),主要形式(罢课、游行)后期:主力(工人),主要形式(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20 学生罢课) 3.结果 4.历史意义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时机成熟

2.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标志: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3.历史意义

三、工人运动的高潮

备课时间:第十二周(即2012年11月的19日) 课 题:第14课 国民革命的洪流

教学目标:

1、黄埔军校创建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史实;

2、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

教学重点:黄埔军校和北伐战争。 教学难点: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学校的教官就是新黄埔军校过来的,那么,同学们你们应该对黄埔军校有一定的了解吧,今天我们将更加详细的了解黄埔军校。

【讲授新课】:

一、黄埔军校的创建

1、 创建背景、时间、地点、主要领袖

2、 办学特色: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3、 创建的意义

二、“光荣北伐武昌城下”

1、提问广东革命政府为什么要进行北伐呢?

2、了解国民革命军的组建

3、提问北伐战争的对象

4、战略方针

5、战果如何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21

小结: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现合作,在1924——1927年间,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沉重打击了封建军阀的势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由于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建立起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南京国民政府,大革命失败了,中国处于白色恐怖中。那么面对国民党的屠杀政策,中国共产党人又是如何从血泊中站立起来挽救中国革命的呢?我们将在下一节课继续探讨。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14课 国民革命的洪流

二、黄埔军校的创建

4、 创建背景、时间、地点、主要领袖

5、 办学特色: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6、 创建的意义

二、“光荣北伐武昌城下”

1、北伐原因

2、国民革命军的组建

3、北伐战争的对象

4、战略方针

5、战果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备课时间:第十二周(即2012年11月的21日) 课 题:第15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教学目标:

1、清楚了解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和红军长征的史实;

2、了解农村包围城市的的道路。

教学重点: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和红军长征。

教学难点:中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教学过程:

22 【导入新课】:

大革命失败后,面对国民党的屠杀政策,中国共产党人又是如何从血泊中站立起来挽救中国革命的呢?我们将在这一节课继续探讨。

【讲授新课】:

一、八一南昌起义

1、 先设问,提问同学们知道建军节是怎么来的?

2、 了解起义背景、时间、地点、领导人。

3、 结果和影响:失败;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进入新时期。

二、革命摇篮井冈山

1、 秋收起义

提问学生反思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都失败的原因,继而引出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2、 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

提问学生为什么会选定井冈山作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3、 井冈山会师

三、“红军不怕远征难”

1、战略转移——红军进行万里长征的背景。

2、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的艰险,引出长征精神。

4、长征的结束及伟大意义。

小结:

本课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武装起义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建立农村根据地,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15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八一南昌起义

1、 起义背景、时间、地点、领导人。

2、 结果和影响:失败;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进入新时期。

二、革命摇篮井冈山

1、秋收起义

2、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

3、井冈山会师

三、“红军不怕远征难”

1、战略转移——红军进行万里长征的背景。

2、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的艰险,长征精神。

4、长征的结束及伟大意义。

23

备课时间:第十三周(即2012年11月的26日) 课 题:无

教学目标:评讲练习册第十三至第十六课时,复习第三单元。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小 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备课时间:第十三周(即2012年11月的28日) 课 题:无

教学目标:第三单元测验。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小 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24

备课时间:第十四周(即2012年12月的3日) 课 题:无

教学目标:评讲第三单元测试卷。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小 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备课时间:第十四周(即2012年12月5日) 课 题:第17课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演唱《义勇军进行曲》,让学生感受当时的历史背景,培养他们感知认知历史的能力。

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教学难点:西安事变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近代中国哪一个国家对中国的侵略最严重吗?对了,就是日本!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日本到底对中国做了什么可恨恶毒的事情。

【讲授新课】:

一、九一八事变

1、先概述九一八事变,让学生有个大致的了解。

2、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最终目的,引导学生想一想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是不是一次意外事件。

3、蒋介石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沦亡。

25

二、不朽的民族战歌

1、让全班学生咏唱国歌,提问他们国歌的名字——《义勇军进行曲》。

2、从歌词中,让学生感知《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背景。

三、西安事变

1、背景、时间、两个关键人物。让学生探讨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

2、影响作用:标志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

小结:

国共两党对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的不同态度和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体现了国共两党的阶级利益的不同,尤其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17课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一、九一八事变

1、九一八事变的情况

2、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最终目的

3、蒋介石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沦亡。

二、不朽的民族战歌

三、西安事变

1、背景、时间、两个关键人物、社会主要矛盾。

2、影响作用:标志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

备课时间:第十五周(即2012年12月10日) 课 题:第18课 全民族抗战的兴起

教学目标:

1、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知道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

2、了解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认识日本军国主义残暴的侵略本质。

教学重点:了解日军在侵华期间所犯下的罪行。

教学难点:如何分析历史材料,全面、客观地评价国民党在抗战初期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6

在北京西南郊外永定河上,横跨一座气势如虹的石桥,它就是卢沟桥。卢沟桥始建于金代,设计科学合理、雕刻精美,是中国名桥。1937年7月,这里响起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枪声,揭开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序幕。当年抗日将士那悲壮的《卢沟桥歌》仿佛在永定河上回荡。

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最后关头已临到,牺牲到底不屈挠„„卢沟桥,卢沟桥,国家存亡在此桥!

下面我们来看具体内容。

【讲授新课】:

一、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

卢沟桥确实是一座非常美丽的桥,它成为历史名桥,仅仅是因为它的美?仅仅是因为它的建筑水平很高吗?不,当然不是。美丽的卢沟晓月,可爱的石狮子,在1937年7月7日,却经历着一场血雨腥风。它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和中华民族全面抗战开始的历史见证!

日军为什么要进攻卢沟桥呢?

面对日军的入侵,我们没有坐以待毙,数十名烈火士的鲜血染红了卢沟桥。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军人“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史实。并让学生找出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中为国捐躯的两位将士名称。

过渡:日本帝国主义为摆脱经济危机,从1931年起就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了中国首都南京,为迫使国民党投降,在日华中派遣军司令长官松井石根和第六师团长谷寿夫的指挥下,在全城进行了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

二、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是日军攻进南京城后进行的屠杀;屠杀的是无辜的平民,是已经放下武器、没有抵抗能力的军人和军警。

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及当今日本极力掩盖南京大屠杀的事实。

三、共赴国难

根据国共两党多次谈判达成的协议,将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后来,又把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为军长,项英为副军长。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全民族的抗战进入一个新阶段。

小结:

日本帝国主义经长期准备之后,继把东北变成它的殖民地的九一八事变后,寻衅发动了全面进攻中国的“七七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它灭亡中国、称霸亚洲乃至世界的狂妄计划。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国共两党捐弃前嫌,携手合作,开始了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日本对在侵华战争中所犯的滔天罪行必须予以承认,其侵略行径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而南京大屠杀仅仅是这无穷灾难中的一个典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必须时刻警惕法西斯幽灵和军国主义的复活,揭露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掩盖历史真相,抹杀侵略事实的险恶用心。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18课 全民族抗战的兴起

一、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 全面抗日战争时期

二、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

三、共赴国难

27 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八路军、新四军

备课时间:第十五周(即2012年12月12日) 课 题:第19课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教学目标:

1、讲述血战台儿庄的史实,说明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的作用及战役的意义;

2、通过讲述百团大战的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所体现的英勇顽强精神;

3、了解冼星海、徐悲鸿、侯德榜的主要成就。

教学重点: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的抗争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中国各阶层人民在抗战中怎样团结一致抗日。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一个象征,谁能说一下,在古代的时候,长城主要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防御外敌。

教师:很好。我们前一课学到“不朽的战歌”《义勇军进行曲》。歌词中也提到了长城,这是怎样的长城?

学生:用血肉筑成的长城。

教师:面对日本的侵略,古代修筑的长城已经失去了屏障作用,但是不屈的中国人民并没有因此而望天兴叹,相反,他们一直与外敌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抗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讲授新课】:

一、血战台儿庄

时间:1938年3月 指挥:李宗仁

结果:国民党消灭日军一万多人,日军大败。

影响: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依赖取得的重大胜利,它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士气。

过渡: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开辟的敌后战场也展开了一系列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百团大战就是其中一次大规模的战斗。

二、百团大战

1、八路军新四军开展了抗日游击战争,建立了很多敌后抗日根据地,对日本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2、当时日本侵略者为了尽快解决中国问题,改变了自己的政策:一方面对蒋介石集团威逼诱降,另一方面对敌后共产党敌后抗日根据地推行“囚笼政策”,企图摧毁华北抗日根据地以巩固占领区。 解释“囚笼政策”:日本侵略者疯狂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他们修筑了无数碉堡、封锁墙和封锁沟,还利用铁路公路把根据地包围起来。

中共发动百团大战的目的?(为了反对投降,鼓舞抗战军民,粉碎日军企图分割抗日根据地的目的) 时间?(1940年8月) 指挥?(彭德怀) 得名原因(共有105个团参战)

影响:百团大战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 最大规模的战役。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过渡:国共两党的军队在战场上都是奋力杀敌,军队以外的民众,在危机关头也站起来了,他们组成了另一条战线,用自己的行动来鼓舞中国人。 我们书上介绍了冼星海、徐悲鸿和侯得榜。

三、众志成城

设问:这些音乐家、艺术家、科学家,一不拿枪,二不上战场,他们是怎样为抗日战争作努力的?

28 冼星海《黄河大合唱》,共同感受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的民族之声。 徐悲鸿的《愚公移山》和《奔马》,他资助抗战的爱国举动,不愧是国统区知识分子积极支持抗战的杰出代表。

侯德榜的侯氏制碱法,提高祖国的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

小结:

同学们,从今天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我们的先辈确实是以他们的血肉筑成了新的长城,这长城也起到了和砖木长城一样的作用,抵御外敌,把抗战引向胜利,同时也象征着我国人民英勇顽强,团结一致不怕牺牲的精神,愿这新的长城也永远屹立在我们每位炎黄子孙的心中!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19课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国民党:台儿庄战役

1938 李宗仁 意义 共产党——百团大战 1940 彭德怀 意义 冼星海 各阶层————徐悲鸿

侯德榜

备课时间:第十六周(即2012年12月17日) 课 题:第20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共“七大”的时间、地点,掌握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通过抗日战争的过程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抗战胜利、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中共“七大”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即中共“七大”召开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9 抗战开始后,国共两党各执行了怎样的抗战路线?结果怎样?在相持阶段,国民党政府在抗战的态度上有什么变化?结果怎样?在抗日即将胜利的时候,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各自表现如何?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抗日战争的胜利》。

【讲授新课】:

一、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会议的背景 1945年4月 陕西延安

会议的内容:《论联合政府》报告;党的政治路线:指导学生突出四个词语:领导、依靠、任务、目标。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完成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的任务,目标是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

历史意义:争取胜利 坚定信心

二、日本无条件投降

1945年8月15日

抗战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民族解放战争的完全胜利、洗雪了耻辱、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三、台湾光复

《马关条约》 1945年10月25日 半个世纪

小结:

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抗日战争能够取得最后胜利的原因,请同学们思考讨论。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第一,由于建立了由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是一条全民族抗战的路线。第二,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坚持持久抗战的总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和创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抗击了侵华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对夺取抗战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第三,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对粉碎日本侵略者速战速决的方针、牵制日军起了重要作用。第四,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爱国华侨和世界人民的大力支援。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20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945年4月 陕西延安

《论联合政府》报告;党的政治路线;指导思想;中央领导集体。

争取胜利 坚定信心

二、日本无条件投降

1945年8月15日

民族解放战争的完全胜利、洗雪了耻辱、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三、台湾光复

《马关条约》 1945年10月25日 半个世纪

30

备课时间:第十六周(即2012年12月19日) 课 题:第22课 全面内战的爆发

教学目标:

1、知道重庆谈判,通过学习重庆谈判期 间的国共两党政治的较量的有关事实,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所做出的努 力。

2、通过了解蒋介石镇压国内民主运动的情况、全面内战的爆发的情况,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

教学重点:重庆谈判。

教学难点:蒋介石电邀毛泽东重庆谈判的阴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回顾国民革命时蒋介石叛变革命的过程导入本课蒋介石又一次反共阴谋。 【讲授新课】:

一、谈判桌上的较量

1、蒋介石的反攻阴谋

2、中国共产党的主张

3、蒋介石电邀毛泽东重庆谈判的原因

强调:蒋介石为了把反和平的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进一步争取部署内战的时间。

4、蒋介石的阴谋何在?

分两种情况:一如果毛泽东去。二如果毛泽东不去。

5、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戳穿 蒋介石的家和平真内战的阴谋,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飞赴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

二、蒋介石加快内战的步伐

思考:马叙伦为什么说中国的希望只 能寄托在共产党身上?

三、全面内战的爆发

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 时间

小结: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企图垄断抗战胜利果实建立独裁统治,而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方针已经制定,但迫于国内人民的压力,另外为争取备战的时间,他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毛泽东为了争取和平戳穿蒋介石的假和平阴谋亲赴重庆谈判。经过45天的较量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但是蒋介石发动内战的野心未变,当他做好了发动内战的准备后,1946年月国民党军队向中原解放区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全面内战由此爆发。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22课 全面内战的爆发

一、谈判桌上的较量

蒋介石电邀毛泽东重庆谈判的原因 蒋介石的阴谋何在?

二、蒋介石加快内战的步伐

三、全面内战的爆发

31 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 时间

备课时间:第十七周(即2012年12月24日) 课 题: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

教学目标: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教学重点: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千里跃进大别山。 教学难点:千里跃进大别山战略反攻主攻方向的选择。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毛泽东曾说:延安是我们的,我们在这里开了窑洞,种了小米,学习了马列主义。延安有着“革命圣地”的美誉,但为什么中共中央还要撤离延安呢?蒋介石在不无得意地踏上延安这块土地后,为什么一听到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的消息,就坐卧不宁呢?

【讲授新课】:

一、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1、中共中央为什么要主动撤离延安与转战陕北? 敌我力量的悬殊

2、中共中央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对付敌人的进攻? 诱敌深入、主动撤离延安

3、在当时危险而又艰苦的环境下,毛泽东、周恩来等不顾个人安危,留在陕北与敌人周旋,指挥全国战场,充分体现了伟人的风范。这不仅极大地鼓舞了西北地区军民,也是我军能 战胜敌人的重要精神力量。

二、孟良崮上火如潮

1947年3月 陈毅 粟裕 山东解放区 华东野战军 七十四师

三、千里跃进大别山

刘邓大军为什么选择向大别山跃进? 战略位置、群众基础

美国政府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我人民解放军执行正确的战略战术,第一年就取得粉碎国民党军全面和重点进攻的胜利。战争第二年后,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人民解放战争从此走向胜利。为战略大决战的胜利埋下伏笔。

小结:

国民党反动派全面进攻失败后转向重点进攻,目标是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中共采取正确战略战术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重点进攻,由于敌我力量的变化,也为了减轻重点进攻的压力,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进攻序幕,这是国民党反动派政府走向覆灭的转折点。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

一、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敌我力量的悬殊

诱敌深入、主动撤离延安

二、孟良崮上火如潮

1947年3月 陈毅 粟裕 山东解放区 华东野战军 七十四师

32

三、千里跃进大别山

刘邓大军 大别山的战略位置、群众基础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备课时间:第十七周(即2012年12月26日) 课 题:第24课 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教学目标:

1、三大战役的名称、双方作战简况和战果;

2、渡江战役简况和南京国民政府灭亡的时间。

教学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

教学难点:对于兵力和武器装备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队迅速失败原因的认识。渡江战役捍卫了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了祖国的统一的历史作用的认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向国民党统治区发动了反攻,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此时,国民党只能把兵力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通过决战彻底打垮敌人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大决战阶段。

【讲授新课】:

一、辽沈战役

东北野战军 林彪 罗荣桓

兵力较量:转入反攻后,东北地区的人民解放军兵力占优,是全国五大战场中兵力超过国民党军队的唯一战场。

敌军态势:国民党军队被孤立分散,活动范围小,补给困难,是战是守举棋不定。

我军态势:解放军根据地广阔,物质力量雄厚、刚完成土地改革,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前线。 战局延伸:胜利后可以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的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局。 战果:解放东北全境。是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第一次取得数量上的优势。

二、淮海战役

中原野战军 华东野战军

陈毅曾说过,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人民群众的支持是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战果: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为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

33

三、平津战役

东北野战军 华北野战军

党中央为什么要采取和平手段解放北平? 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保护环境不受破坏;(具有3000年建城史和900多年建都史的古老北京,故宫,天坛)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 战果:解放了华北全境。

四、渡江战役

1949年4月21日----23日

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延续了22年的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小结:

歌谣:三大战役大决战,歼敌150多万;百万雄师过大江,蒋家王朝就完蛋;解放战争留遗憾,蒋匪残余逃台湾。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24课 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一、辽沈战役

东北野战军 林彪 罗荣桓

战果:解放东北全境。是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第一次取得数量上的优势。

二、淮海战役

中原野战军 华东野战军

战果: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为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

三、平津战役

东北野战军 华北野战军 战果:解放了华北全境。

四、渡江战役

1949年4月21日----23日

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延续了22年的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34

备课时间:第十八周(即2013年1月4日) 课 题:无

教学目标:评讲练习册第17课至第24课,复习第

四、五单元。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小 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备课时间:第十八周(即2013年1月6日) 课 题:无

教学目标:复习全册书。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小 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35

备课时间:第十九周(即2013年1月7日) 课 题:无

教学目标:评讲第

四、五单元测试卷,评讲期末模拟测试卷。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小 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备课时间:第十九周(即2013年1月8日) 课 题:无

教学目标:学生自行复习。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小 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36

第二篇: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

第一单元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目的是

牟取暴利

2.中国近代与外国贸易中,一直处于出超的贸易顺差地位,其中主要出口的商品是

丝绸

瓷器

茶叶

3.19世纪上半期,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是

英国 4.《海国图志》的作者及其主张是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5.《南京条约》中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按从南到北排列是

广州 厦门 福州 宁波 上海 6.领导虎门硝烟,成为中国禁烟第一人、开眼看世界之第一人是

林则徐 7.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是

1840年 8.虎门销烟的方法是

盐卤水加石灰 9.《南京条约》中割让给英国的领土是

香港岛 10.支持林则徐虎门禁烟的皇帝是

道光帝

11.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中的“长技”指的是

西方军事技术 12.清政府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一次较量是

中英鸦片战争 13.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南京条约》

14.把鸦片战争看作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因为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15.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

鸦片战争 16.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

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与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相抗衡(中国政治、经济、军事远远落后于西方) 17.《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有

割地、赔款、五口通商、关税协商

18.近代中国,由于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所以中国革命的中心任务是

反帝反封建

19.满清政府支持禁烟的原因是

鸦片贸易危及到了清政府的统治 20.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侵略我国的殖民者是

英法为主,美俄帮凶

21.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不费一兵一卒就在我国窃取了最多利益的殖民者是

俄国 2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后,抢劫焚烧的皇家园林是

圆明园 23.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是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4.左宗棠收复新疆后,为了加强管理,在新疆设置了

新疆行省 25.太平军农民起义的领导人是

洪秀全

26.太平军农民起义建立的与清政府相对峙的农民政权是

太平天国 27.在黄海战役中牺牲的致远舰管带是

邓世昌

28.导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不平等条约是

《南京条约》 29.导致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不平等条约是

《马关条约》 30.导致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不平等条约是

《辛丑条约》 31.李鸿章在甲午海战中奉行的保守政策是

避战保船 32.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最主要原因是

清政府的腐败 33.八国联军侵华的直接目的是

镇压义和团运动 34.《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进而在中国掀起了

瓜分狂潮 35.导致台湾被日本殖民五十年的不平等条约是

《马关条约》 36.《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是

1895年

37.太平军正式建立与清政府对峙政权的标志性事件是

定都天京 38.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殖民者想扩大在华利益 39.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开始设立工厂是在

甲午中日战争后 40.《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间是

1901年

41.1894年,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而发动侵华战争的是

日本 42.义和团运动首先兴起于山东是因为

山东受帝国主义侵略最严重 43.《马关条约》中严重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最严重的一条规定是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44.几次侵华战争,并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本质上讲都是为了把中国变为

商品倾销市场和廉价原料产地 45.《马关条约》中,最能体现帝国主义时代特征的内容是

允许口岸开设工厂 46.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的侵略深入内地,最远达到了

重庆 47.19世纪70年代初,直接出兵侵占新疆的帝国主义是

沙俄 48.《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有

割让辽台澎、赔款二亿银、开沙重苏杭、口岸设工厂 49.太平军在浙江慈溪击毙的洋枪队头目叫做

华尔

50.导致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逐渐加深的三次战争依次是

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51.《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主要是指

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52.严重影响中国关税主权的不平等条约有

《南京条约》和《辛丑条约》 53.《辛丑条约》规定中国赔款4.5亿,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作为抵押的是

中国海关税收等

54.签订《马关条约》的中日双方代表是

李鸿章与伊藤博文

55.近代列强侵华战争中,炮轰并攻入北京城的有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56.《辛丑条约》与以前的不平等条约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

帝国主义可以间接控制中国人民

57.帝国主义未能实现瓜分中国的梦想,主要是因为

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58.八国联军指的是

英俄 日 法 德 美 意 奥 59.《辛丑条约》的内容有

9.8亿的赔款,东交民巷划使馆,严禁人民去反帝,沿线炮台都撤完

60.八国联军侵华的头目叫做

西摩尔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一) 1.近代化的主要特征是

机器生产 2.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

洋务运动

3.在中国近代主张通过实业救国的人有

官僚

地主

商人 4.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人物是

奕 5.京张铁路的总设计师是

詹天佑

6.洋务运动前期和后期的口号分别是

自强和 求富

7.洋务运动的背景是

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和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 8.洋务派在地方的代表有

曾国藩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 9.“状元实业家”指的是

张謇

10.中国人自己设计和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是

京张铁路 11.洋务运动的实质是

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12.洋务运动前期创办的工业和后期创办的工业分别是

军事工业和 民用工业 13.洋务运动的时间是

19世纪60—90年代 14.洋务运动的目的是

维护封建统治 15.洋务运动的客观进步作用是

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

16.洋务运动创办民用工业是为了

为军事工业服务 17.张謇等实业家提出的救国口号是

实业救国 18.洋务运动中筹建的海军有

北洋

南洋

福建 19.张謇创办的企业是

大生纱厂 20.“公车上书”的组织者是

康有为梁启超

21.导致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是

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失败 22.支持戊戌变法的皇帝是

光绪帝

23.镇压戊戌变法的清政府最高指挥是

慈禧太后

24.严复翻译的介绍西方进化论思想的书是

《天演论》

25.戊戌变法的目标是为了建立一种制度,即

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 26.戊戌变法中在科举考试方面,废除了一种考试文体,它是

八股文 27.严复的主要观点是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或 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28.武昌起义又被称为是

武昌首义或者辛亥革命 29.戊戌变法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

思想启蒙,促进觉醒 30.拉开维新变法序幕的事件是

公车上书 31.被康有为称为“中国西学第一人”是

严复

32.中国最早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于哪一历史事件?

戊戌变法 33.戊戌变法中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人是

谭嗣同

34.维新变法遗留下来的唯一成果是

京师大学堂

35.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资产阶级的软弱和脱离群众基础

36.辛亥革命的功绩有

推翻了满清政府

结束了封建帝制成立了中华民国 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37.中国近代出现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指

辛亥革命

38.之所以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主要是因为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39.武昌首义的主力部队是

清政府新式陆军(新军)

40.戊戌变法在性质上属于

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4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指的是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42.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中国同盟会 43.辛亥革命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44.中国同盟会成立的地点是

日本东京

45.中国同盟会的纲领是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46.武昌首义的时间是

1911年10月10日 47.三民主义的核心是

民权主义

48.辛亥革命的性质是

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

49.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的地点及首都是

南京

50.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宪法是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51.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是

1912年1月1日 52.辛亥革命的旗帜是

三民主义

53.19世纪中国最大的军火工厂是

江南制造总局 54.19世纪中国最大规模的民用企业是

轮船招商局 55.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的钢铁工业是

汉阳铁厂 56.中国拥有的第一条、也是当时最长的铁路是

唐胥铁路

57.民国元年指的是

1912年

58.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和中华民国的头衔分别是

总理和总统 59.19世纪远距离传播信息靠

电报

60.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是

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二)

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

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 2.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

民主和科学

3.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

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 4.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

思想解放运动

5.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

陈独秀

李大钊胡适

鲁迅 6.新文化运动的斗争对象是

维护封建制度的儒家思想 7.“赛先生”指的是

科学

8.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 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 9.“德先生”指的是

民主

10.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是

胡适

11.第一篇白话小说的作者及名称是

鲁迅的《狂人日记》 12.提出“文学革命”口号的人是

陈独秀 1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是

陈独秀 14.胡适的代表作品是

《文学改良刍议》

15.深刻抨击“吃人”的封建礼教的新文化运动人物是

鲁迅 16.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之一“打倒孔家店”,“孔家店”指的是

封建儒家思想 17.新文化运动与辛亥革命的相同点是

反对封建主义

18.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三个步骤是

学科学技术,学政治制度,学思想文化 19.辛亥革命是为了在中国建立一种资本主义制度,即

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

20.同盟会十六字纲领中,体现民族主义的是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21.同盟会十六字纲领中,体现民权主义的是

创立民国 22.同盟会十六字纲领中,体现民生主义的是

平均地权 23.清政府废除科举考试制度的时间是

1905年

24.中国大众传播媒体的先驱、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是

《申报》 25.中国近代最大规模的文化出版机构是

商务印书馆 26.近代中国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运动是

洋务运动

27.在京师大学堂,即今天的北京大学的创建中,做出巨大贡献的皇帝是

光绪帝 28.照相技术传入我国的时间是

19世纪40年代

29.我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揭开中国电影事业序幕的片子是

《定军山》 30.中国近代最早的电影出现在

1896年

31.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规定民间剪发辫、改称呼,体现的思想是

资产阶级平等思想 3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是

北洋军阀尊孔复古

33.出卖维新派、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尊孔复古妄图称帝的军阀是

袁世凯 34.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培养翻译人才的中国近代最早的学校是

京师同文馆 35.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的学制是清政府颁布的

《奏定学堂章程》 36.近代中国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运动有

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 37.辛亥革命后,社会上最流行的男性服饰是

中山装

38.被严复称赞为“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指的是

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 39.近代中国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运动是

新文化运动 40.戊戌变法前后共经历了103天,因此又被称为

百日维新

41.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的实质是

封建旧势力与资产阶级的斗争 42.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没有触及到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 43.清政府派遣的我国第一批出国留学生是在什么时候?

洋务运动时期 44.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中的“驱除鞑虏”,其中“鞑虏”指的是

满清统治者 45.下令中国百姓要剪发辫、改称谓的资产阶级领导人是

孙中山

46.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称帝到1912年宣统皇帝退位,皇帝制度在中国存在的时间跨度是

2132年

47.中国同盟会创办的机关刊物是

《民报》

48.康有为、梁启超为宣传维新思想而创办的刊物是

《万国公报》或《中外纪闻》 49.慈溪太后镇压戊戌变法的原因是

变法触动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 50.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转变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标志是

公车上书 51.促使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从改良转向革命的事件是

戊戌变法的失败 52.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的地点是在

上海

53.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思想准备的事件是

新文化运动

54.创办湖北织布官局和汉阳铁厂等民用企业的洋务派代表是

张之洞 55.北京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戊戌变法时期的

京师大学堂 56.国民党的前身是

中国同盟会

57.第一个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介绍到中国的人是

李大钊 58.洋务运动中创办的最大的军用工业江南制造总局和最大的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的创办者都是

李鸿章

59.中国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出现在什么时候?

洋务运动时期 60.中国近代第一所由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

京师大学堂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1.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起止时间指的是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2.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止时间指的是

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

4.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时间是

1919年5月4日 5.五四运动初期的主要阵地和主力军是

北京和学生 6.五四运动后期的主要阵地和主力军是

上海和工人 7.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的标志是

五四运动的爆发 8.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标志是

中共一大的召开

9.中共一大确定党的任务是

组织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 10.中共一大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11.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是

1921年7月23日

12.中共历史上“南陈北李”指的是

陈独秀和李大钊 13.中共一大召开的地点是

上海

14.中共一大确定的中央领导机构是

中央局 15.中共一大选举的中央书记是

陈独秀

16.最能反映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17.五四运动的最突出贡献是

促使国人觉醒

18.巴黎和会上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利转让给了

日本 19.五四运动的性质是

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20.五四精神的核心是

爱国

21.五四运动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22.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因为

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23.“开天辟地的大事”一般特指的是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4.李大钊说“试看将来之全球,必是赤旗的世界”,“赤旗”指的是

马克思主义 25.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同任务是

反帝反封建

26.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了,这个“新”体现在

有了自己的革命政党的正确领导

27.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所反映的基本道理是

弱国无外交

28.北伐战争中,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赢得“铁军”称号的的部队是

叶挺独立团

29.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主要是指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30.国共第一次合作创办的培养军事人才的学校是

黄埔军校 31.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

群众基础不同

32.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的办学特点是

政治教育与军事训练并重 33.朱毛红军井冈山

会师后,统称为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34.北伐战争要打击的军阀头目,按照先后顺序依次是

吴佩孚 孙传芳 张作霖 35.国共第一次合作中取得的主要成果有

创立黄埔军校和进行北伐战争 36.黄埔军校创建的地点在今天的

广州

37.蒋介石为了叛变革命,发动的政变是

四一二政变 38.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的标志是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39.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国民政府发动了

北伐战争 40.毛泽东创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

井冈山

革命根据地

41.中国共产党打响的武装反抗国民党第一枪的是

南昌起义

42.1934年10月,红军进行长征的主要原因是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43.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主要是指

保存了革命的骨干力量 44.红军长征的时间是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45.南昌起义的时间是

1927年8月1日 46.领导秋收起义的领导人是

毛泽东

47.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是

遵义会议 48.秋收起义后,我党确立的革命路线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49.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取得最后胜利的标志是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甘肃会宁

50.国共两党领导北伐战争最后取得了胜利,主要成果是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51.北伐战争期间,统治着今天湖南、湖北地区的军阀是

吴佩孚 52.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是

八一南昌起义

53.我党开始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地位的标志是

遵义会议 54.红军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主要目的是

保存实力,战略转移

55.我们说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是反动政权,主要是因为这个政权

代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56.担任黄埔军校总理和校长分别是

孙中山和蒋介石 57.国民革命时期主要是指

1924年1月国共合作—1927年4月四一二政变

58.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这句话中,第一个“天安门”指的是

五四运动

59.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是

周恩来

60.国共十年对峙或者土地革命时期,或国共第一次内战时期,主要指的是

1927年8月南昌起义—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第四单元

伟大的抗日战争

1.七七事变的时间是

1937年7月7日 2.七七事变又叫做

卢沟桥事变

3.日本在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借口是

柳条湖事件 4.卢沟桥事变中英勇牺牲的国民党爱国将领是

佟麟阁赵登禹 5.七七事变后在卢沟桥坚持抗日的中国军队是

国民党二十九军

6.面对日本侵占东三省,蒋介石的政策是

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 7.西安事变的时间是

1936年12月12日

8.日本蓄意制造卢沟桥事变的目的是

为全面侵华寻找借口 9.日本进攻卢沟桥的借口是

一名士兵失踪,要进城搜查 10.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的时间是

1937年7月7日

11.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12.日军占领南京的时间是

1937年12月

1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14.振兴民族工业,发明联合制碱法的科学家是

侯德榜 15.日军在南京屠杀中国军民达到

30万人以上 16.八路军总司令是

朱德 17.《黄河大合唱》的作者是

冼星海

18.抗日战争时期指的是

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 19.抗日战争期间,红军游击队改编为

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20.新四军军长是

叶挺

21.发动西安事变,兵谏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爱国将领是

张学良和杨虎城 22.创作反映民族精神的画作《愚公移山》,资助抗日的著名画家是

徐悲鸿 23.八路军的抗日地点是在

华北

24.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创造了条件的会议是

中共七大

25.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到的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是

防御 相持反攻

26.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

日战争

27.新四军抗日地点是

长江两岸

28.日本侵占台湾的时间是

1895年—1945年

29.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是

抗日战争的胜利 30.中共七大召开的地点是

陕西延安 31.七大召开的时间是

1945年4月

32.中共七大被赞誉为

团结的大会

胜利的大会 33.中共七大确定党的指导思想是

毛泽东思想

34.毛泽东在中共七大做的报告是

《论联合政府》

35.发表对日宣战声明后,派兵进攻中国东北日军的是

苏联

抗 36.发出“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号召的是

毛泽东

37.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最重要因素是

全民族统一抗战 38.抗日战争共持续的时间是

8年

39.南京大屠杀反映的是

法西斯的残暴 40.被日军占领50年之久的我国领土是

台湾

41.中共七大最重要的成果是

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42.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结束的时间是

1945年8月15日 43.我们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词曲作者是

聂耳作曲,田汉填词 44.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45.中共民主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一次大会是

中共七大 46.在正面战场指挥台儿庄战役的国民党军官是

李宗仁

47.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发动的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的对日作战是

百团大战 48.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了

局部抗日时期

49.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根本出发点是

民族利益为重 50.九一八事变时,任东北军总司令的将军是

张学良

51.九一八事变最直接的严重后果是

东北三省沦为日本殖民地 52.西安事变爆发的最根本原因是

中日民族矛盾激化 53.西安事变又被称作是

双十二事变

54.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敌后战场的总后方在

陕西延安 55.美国向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的地点是

长崎和广岛

56.抗日战争时期,我们习惯上将国民党与日本的作战地叫做

正面战场 57.百团大战的总指挥是

彭德怀

58.侯德榜的制碱工艺被化工界命名为

侯氏制碱法

59.抗日战争时期,我们习惯上将共产党与日本的作战地叫做

敌后战场

60.抗日战争中,被汉奸汪精卫等组织起来为日本人卖命的中国军队,被称为

伪军

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

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2.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反攻的事件是

千里跃进大别山 3.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时间是指

1945年8月—1949年9月

4.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重庆谈判的真实意图是

为准备内战争取时间 5.重庆谈判的最终成果是签订了

《双十协定》 6.解放战争初期,共产党坚持的作战方式是

运动战

7.重庆谈判中没有达成协议的内容是

人民军队和解放区的合法性问题 8.全面内战爆发后,蒋介石首先重点进攻的地区是

中原解放区

9.打破国民党中原防御体系,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的事件是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10.解放战争战略大决战中的三大战役是

辽沈战役 平津战役 淮海战役 11.被陈毅誉为“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胜利”的战役指的是

淮海战役 12.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是

关门打狗

13.指挥人民军队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中共领导人是

刘伯承和邓小平

14.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第一次在数量上取得优势是在哪场战役后?

辽沈战役 15.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是

先打两头,后取中间

16.为北平和平解放做出巨大贡献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是

傅作义

17.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其含义是

改变了战争态势,将战场引入了国民党统治区 18.辽沈战役中的“关门打狗”,其中“门”指的是

锦州 19.淮海战役的中心是

徐州

20.使得东北全境获得解放的战役是

辽沈战役

21.为解放军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使长江中下游以北获得解放的战役是

淮海战役 22.三大战役胜利的最重要意义在于

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 23.和平解放北平发生在哪次战役中?

平津战役

24.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进行战略决战首先发起的战役是

辽沈战役 25.基本解放了华北全境的战役是

平津战役

26.突破国民党长江防线,结束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的战役是

渡江战役 27.毛泽东应邀去重庆谈判的目的是

为民族争取和平

28.三大战役中,歼灭国民党军队人数最多的一次战役是

淮海战役 29.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覆灭的标志是

解放军占领南京 30.“百万雄师过大江”描写的军事行动是

渡江战役

31.抗日战争胜利后,共产党提出的三大口号是

和平 民主 团结 32.支持国民党打内战的帝国主义国家是

美国

33.面对国民党的全面进攻,解放军采取的作战原则是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34.参加重庆谈判的中共代表有

毛泽东周恩来 王若飞

35.国民党全面进攻失败以后,重点进攻的地区是

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 36.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22年结束的时间是

1949年4月23日 37.国民党在大陆溃败后,逃往的地方是

台湾

38.平津战役的解放军参战部队是

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

39.粉碎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重点进攻的军队是

彭德怀的西北野战军 40.面对国民党重点进攻陕北,中共采取的措施是

主动撤离,诱敌深入 41.重庆谈判后签署的国共《会谈纪要》,又被称为

《双十协定》 42.粉碎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的军队是

陈毅的华东野战军 43.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是

中间突破

44.淮海战役的解放军参战部队是

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

45.中国近代史开始于南京,也结束于南京。结束于南京指的是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46.全歼国民党七十四师的孟良崮战役的指挥者是

陈毅 47.进行辽沈战役的解放军部队是

东北野战军

48.国民党军队放弃全面进攻,采取重点进攻陕甘宁和山东的原因是

兵力不足 49.平津战役中,由于傅作义接受改编而被和平解放的城市是

北平 50.《双十协定》签订后,中共取得的战略优势是

赢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权(民心) 51.指挥辽沈战役的解放军将领是

林彪 罗荣桓

52.指挥淮海战役的解放军将领有

刘伯承 邓小平

陈毅 粟裕谭震林 53.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歼敌数量由多到少依次是

淮海 平津 辽沈

54.中国近代史开始于南京,也结束于南京。开始于南京指的是

《南京条约》的签订 55.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指的是

1924-1927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56.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指的是

1927-1937的土地革命时期 57.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指的是

1945-1949的解放战争时期

58.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层分别是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59.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控制的地方和共产党控制的地方分别叫做

国统区和解放区

60.第三次国内革命,既国共第二次内战期间,共产党的军队被称为

中国人民解放军

第三篇:2017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

第1课 鸦片战争

1.原因

(1)根本原因:英国工业革命后,成为头号工业强国,为了进一步对外扩张、侵占国外市场、倾销工业产品、掠夺工业原料(而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和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抵制了英国工业产品的倾销)。 (2)鸦片走私可牟取暴利。

(3)直接原因(导火线):林则徐虎门销烟:1839年6月林则徐在广州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收缴的全部鸦片,维护了民族尊严。

2.时间:1840—1842年。

3.经过:1840年英国舰队入侵广东海面,1842年直逼南京城下,胁迫清政府签约。 结果:签订《南京条约》主要内容: ① 割香港岛; ②赔款2100万银元;

③五口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④协定关税: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5.影响(1)《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2破坏了中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及关税自主权,使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

(3)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市场;

(5)清政府战败求和,刺激了爱国知识分子(如林则徐、魏源)睁眼看世界、革新救国:晚清

爱国思想家魏源编著《海国图志》一书,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挑战闭关自守的传统观念。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1.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英国要求修改条约,扩大侵略权益。(2)时间:1856—1860年。(3)侵略者:英国、法国。 (4)主要经过(暴行):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5)结果:签订《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6)影响: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2. 沙俄趁火打劫。

(1)时间: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 (2)手段:先武力强占,再强迫清政府签约。

(3)概况:《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改订条约》及以后5个勘界议定书。 (4)结果:俄国割占我国东北和西北领土共150多万平方千米(包括库页岛在内)。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1.原因: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加剧,民族矛盾加深;自然灾害严重;受西方宗教影响,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组织

群众。 2.领导人:洪秀全等人(农民阶级)。 3.时间:1851—1864年。

4.经过(1)金田起义: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起义军称“太平军 ”,建号“太平天国”。洪秀全称天王,并封杨秀清等为王,奠定了太平天国政权的基础。 (2)定都天京: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定为都城,改名为天京。 (3)巩固政权 ①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平均分配土地。

②重兵保卫天京,举行北伐和西征。洪仁轩制定《资政新篇》,主张学习西方,探索独立、富强之路。 (4)转折:1856年天京事变发生,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5)结果:1864年,洪秀全病逝,天京陷落。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5.性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

6.意义:①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起义;②提出了鲜明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纲领;③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统治和外国在华势力。

第4课 洋务运动

1.背景: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使清政府一些官员认识到中国的武器和军事技术远远落后于西方。 2.目的: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3.机构:1861年,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由奕䜣主持,是清政府 专门的外交机构,利于加强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4.时间: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5.代表人物:中央:奕䜣;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6.指导思想: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7.主张:“师夷长技”,即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器物),建设近代国防。 8.内容 ①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如: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等;雇佣工人采用机器生产的方式。 ②建立新式海军:筹建了北洋、南阳、福建三支海军。

③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这些企业由官府控制,但吸收私人资本。 ④创办新式学堂:1862年成立京师同文馆。 9.评价(作用/地位) ①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②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③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历程(标志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不过,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是一次失败的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10.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受洋务企业的影响,部分官僚、绅商也开设工厂,雇佣工人采用 机器生产的方式。著名的有方举赞创办的发昌机器厂陈启源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

第5课 中日甲午战争

1.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和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朝鲜发生农民起义。 2.时间1894—1895年。

3.简单经过:1894年7月,日本不宣而战,清政府被迫应战,史称“甲午战争”;9月北洋舰队

与日本舰队进行了黄海大海战,邓世昌壮烈殉国;之后,日军制造了旅顺大屠杀;1895年,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清政府战败求和。

4.结果:签订《马关条约》(1)时间:1895年。

(2)内容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3)影响①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和民族危机;②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5.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1)背景: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的签订。 (2)扩大经济侵略:除商品输出外,又进行资本输出、投资设厂。

(3)瓜分方式:建立“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美国还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第6课 维新变法运动

一、维新变法运动

1.背景:1895年,中日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加深;洋务运动破产。

2.兴起/序幕:1895年春康有为和梁启超等发起“公车上书”,反对议和,请求变法,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序幕。 3.目的:救亡图存,“自强保种”。

4.维新思潮的传播 (1)方式: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学堂,培养人才。

(2)代表人物: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他的译著《天演论》,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西方的进化论学说介绍到中国,“生存竞争”学说成为维新变法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 (3)作用:批驳顽固派派,宣传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促进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二、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5.开始1898年(旧历戊戌年),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令,标志变法开始。

6.主要内容(1)经济:发展工农商业(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2)军事:训练新式海陆军;

(3)文化教育: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开办了京师大学堂,即北大的前身),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4)政治: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7.结果:操纵实权的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谭嗣同等维新人士被逮捕杀害,戊戌变法失败。戊戌变法仅持续103天,故又称“百日维新”。

8.影响:①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启资产阶级思想之蒙);②宣传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倡导君主立宪制),

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③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技,利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

第7课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1.义和团运动 ①背景: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主要活动地区:以山东、直隶为主,后发展到京津地区。 ③行动纲领:“扶清灭洋”。

④性质: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⑤抗击八国联军:在廊坊、杨村等地狙击敌人,围攻外国使馆和西什库教堂等。 ⑥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⑦影响: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但其迷信及排外倾向,也留下了深刻教训。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①原因:为镇压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②时间:1900年6月—1901年9月。 ③八国联军:英、俄、美、日、德、法、意、奥八个国家。

④经过:1900年6月,八国联军由天津向北京进犯;7月攻陷天津;8月攻占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并与清政府联合绞杀了义和团运动。⑤结果:清政府战败求和,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3.《辛丑条约》①时间:1901年(农历辛丑年),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俄、美、英、日、德等11国签订。 ②内容:经济: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

外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军事:清政府拆毁大沽到北京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政治: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③影响: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负担;军事、外交措施,使北京门户大开,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国防安全;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至此,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8课 辛亥革命

1.创建兴中会:1894年孙中山创建,以“振兴中华”为志向,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性质)。 2.创建中国同盟会 (1)时间:1905年;地点:日本东京。

(2)纲领/旗帜:“驱除鞑虏(推翻满清统治),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孙中山把它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 “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 (3)性质: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革命目标: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4.首义:武昌起义:1911年(旧历辛亥年),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发起,并取得胜利。 5.发展:武昌起义胜利后,十几个省宣布独立,革命浪潮席卷全国。

6.中华民国成立:各省代表在南京开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民国元年)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7.结果: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

8.历史意义 (1)历史功绩:①推翻了清朝的统治;②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③建立了中华民国;④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⑤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局限性:①“失败”的表现: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②“失败”的本质: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9.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

第9课 袁世凯独裁统治与军阀混战

一、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1.1913年,袁世凯为阻止国民党控制国会,派人刺杀了宋教仁。袁世凯以武力镇压国民党,由于国民党力量分散,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最终失败。

3.1914年,袁世凯废除了《临时约法》,改行《中华民国约法》,规定总统拥有和皇帝一样的权力。 4.1915年5月,袁世凯部分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换取日本对其复辟帝制的支持。 5.1915年12月,袁世凯复辟帝制,自封“中华帝国”皇帝,宣布1916年为洪宪元年。

二、军阀混战6.袁世凯死后,势力强大的北洋军阀分化为直、皖、奉三系。直系军阀以冯国璋和曹锟为首,主要势力在直隶、江苏、江西、湖北;皖系军阀以段祺瑞为首,控制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掌握北京政府的实权;奉系军阀以张作霖为首,主要盘踞在东北。

7.此后10余年间,大大小小的军阀,在帝国主义的扶植下,割据一方,为了争夺地盘和政权,进行了连绵不断的混战,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第10课 新文化运动

1.背景:袁世凯为了维护专制和复辟帝制,下令尊孔读经,掀起一股封建复古逆流。

2.兴起标志: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原名《青年杂志》)。后迁到北京。 3.旗帜(口号):“民主”(“德先生”),“科学”(“赛先生”)。 4.主要阵地:《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

5.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反对封建专制独裁;提倡科学,反对封建迷信与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锋芒直指儒家思想。 6.代表人物

(1)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首先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 (2)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3)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4)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深刻批判。 7.意义: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8.(历史地位)它给专制主义以空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它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促使人们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第11课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一、五四运动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2.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等。

3.经过:1919年5月4日,在北京(五四运动前期中心)爆发,运动的主力是学生,6月初,发展到上海(五四运动后期中心),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运动的主力是工人。 4.结果(初步胜利) (1)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的学生。(2)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的职务。(3)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5.性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6.历史意义(1)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2)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3)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无产阶级)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7. 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社会广泛传播。

8.代表人物(1)李大钊:1918年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介绍俄国十月革命。1919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2)陈独秀:发表《劳动者的觉悟》《谈政治》等文章,阐释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必然性。 9.意义: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0.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时间:1921年7月23日。 11.地点:上海,后转移至浙江嘉兴南湖游船。 12.内容:(1)大会确定了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2)党的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3)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4)大会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是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13.意义: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第12课 国民革命

一、国民党一大

1.背景:受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启发,孙中山深感工农群众力量之伟大,决定“以俄为师”,寻求中共的帮助与支持。 2.时间:1924年1月;地点:广州。

3.主要内容: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并确认中国共产党可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4.意义:标志着国共合作正式建立和国民革命的开始。

二、黄埔军校

5.时间:1924年。6.地点:广州附近的黄埔岛上,又称黄埔军校,全称: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7.主要领导人: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为校长。

8.特点:实行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并重的方针,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9.作用:培养了大量的政治和军事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三、北伐战争(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 10.时间:1926年。11.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12.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

13.战略方针:首先集中兵力进攻湖南、湖北,打垮吴佩孚;之后移师东南,消灭孙传芳;最后再向长江以北推进,消灭张作霖。

14.结果: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消灭了吴佩孚和孙传芳两个军阀的主力,取得巨大成功。

四、合作破裂

15.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4月18日,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随后,在各地“清党”和“分共”,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了。

第13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武装斗争

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八一建军节),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人率领两万多人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2.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湖南举行了秋收起义。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率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开始创建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与毛泽东的工农革命军胜利会师,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4.意义(1)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

二、红军长征

5.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6.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7.起止点:江西瑞金——甘肃会宁(红军大三主力会师)。

8.主要经过:四渡赤水(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甘肃会宁。 9.遵义会议

(1)1935年1月长征途中,贵州遵义。 (2)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3)意义: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0.长征的意义: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第14课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一、日本侵华

1.时间:1931年9月18日。

2.概况:日本制造柳条湖事件,炮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攻占沈阳城,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它是中国人民抗战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3.结果(1)蒋介石对日冲突采取不抵抗政策,张学良下令东北军退入关内,不到半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全部沦陷。

(2)部分东北军的爱国官兵拒绝执行不抵抗命令,奋起抗击日军侵略。 (3)不屈的东北人民纷纷组织起抗日义勇军,燃起了民族自卫战争的烽火。

二、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4.背景:1935年,日本又不断制造一系列分离华北的活动。华北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 5.概况: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北平学生发动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游行示威活动,运动迅速扩大到全国,史称“一二·九”运动。

6.影响: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三、西安事变

7.背景:面对民族危机,张学良、杨虎城劝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蒋介石严词拒绝,坚持“剿共”政策。 8.时间:1936年12月12日。

9.概况:张、杨在西安实行“兵谏”,扣押蒋介石,并向全国发表通电,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这就是西安事变。

10.结果:在中共等各方面的努力下,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事变得到和平解决。这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15课 全民族抗战的兴起

一、卢沟桥事变

1.时间:1937年7月7日。2.地点:北平西南的卢沟桥。

3.经过:日本进攻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4.结果:掀起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全民族反侵略战争。

二、共赴国难

5.中共军队(1)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开赴华北抗日前线。 (2)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在大江南北开展对日作战。 6.国民党的军队:开赴抗日前线,从正面抗击日军。

三、南京大屠杀7.时间:1937年12月。8.手段:集体枪杀、焚烧、活埋、砍头、军犬撕咬等。

9.对象:南京居民和被俘的中国士兵。10.人数:30万以上。

11.性质:一场惨绝人寰的血腥大屠杀,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严重暴行之一。

第16课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一、台儿庄战役

1.时间:1938年春;地点:山东枣庄台儿庄。 2.战场:国民党正面战场;指挥者:李宗仁。 3.结果:中国军队大败日军,消灭日军1万多人。 4.意义: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重大胜利。

二、百团大战

5.背景:日军调集重兵,分割围困抗日根据地。 6.开始时间:1940年8月;地区:华北。 7.战场:共产党敌后战场;指挥者:彭德怀。 8.目标:破袭敌人交通线,摧毁日伪军据点。

9.意义:百团大战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三、众志成城

10.民族企业家坚守民族气节,积极组织工厂内迁支持抗战。

11.科学家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提高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综合国力而发愤工作。 12.教育界辗转办学,延续中国教育命脉、存留中国教育精髓。 13.文化界人士积极组织救亡团体,宣传抗日。

14.海外华侨节衣缩食,捐献钱物,大力支援祖国的伟大抗战事业。

第17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中共七大

1.时间地点:1945年4月,在延安召开。

2.内容: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通过了新党章;规定毛泽东思想 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意义:是“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的前途准备了条件。

二、日本无条件投降

4.史实:1945年8月15日,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进攻下,日本被迫布无条件投降。 5.原因

①1945年春夏起,八路军、新四军不断发起攻势,8月毛泽东发出“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号召,中国军队大反攻。 ②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两枚原子弹。 ③苏联派遣红军进攻侵占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

6.意义: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败日本法西斯的决定性力量。抗战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5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抗日战争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洗刷了近

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大转折点。

三、收复台湾与南海诸岛7.收复台湾:1945年10月25日,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8.收复南海诸岛:抗战胜利后,中国收复日本非法侵占的南海诸岛,恢复行使主权。

第18课 全面内战的爆发

一、重庆谈判

1.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却企图垄断抗战胜利果实,决定发动内战。但是,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反对内战的舆论压力,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

2.过程: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陪同下,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 3.结果:10月10日签署了《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二、国民党策动内战

4.秘密大量印发蒋介石编写的“剿匪手本”。5.大规模调动军队,抢占战略要地和重要交通线。 6.接受日军武器装备,收编大量伪军。7.镇压反内战运动,制造“下关惨案”。

三、全面内战爆发

8.时间:1946年6月。9.标志:国民党军队悍然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由此爆发。

10.粉碎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人民解放军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集中兵力打运动战。

第19课 走向战略反攻

一、粉碎重点进攻

1.中共中央转战陕北(1)时间:1947年3月。

(2)过程:3月,国民党军集中25万兵力向延安发动突然袭击,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西北野战部队在彭德怀等指挥下,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2.孟良崮战役

(1)时间:1947年3月。(2)指挥:陈毅、粟裕。(3)战果:全歼国民党精锐部队七十四师。

二、千里跃进大别山3.时间:1947年6月。4.指挥:刘伯承、邓小平。 5.意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6.时间:1947年7月。

7.内容: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8.意义: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可靠保证。

第20课 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一、国统区的危机1.原因:国民党政权军费激增,财政赤字。

2.表现:征收苛捐杂税,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国统区的经济处于崩溃边缘。

二、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3.时间:1948年9—11月。4.参战部队及指挥者: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 5.战果:东北全境解放,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第一次取得了数量上的优势。 淮海战役6.时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

7.参战部队及指挥者: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8.战果:基本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地区。

平津战役9.时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10.参战部队:东北野战军、华北野战军。 11.战果:北平和平解放,基本上解放华北全境。

三、渡江战役12.时间:1949年4月21—23日。13.过程:21日,解放军强渡长江;23日,占领南京。 14.意义: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第21课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一、张謇办实业 1.弃官经商:清末状元张謇受“实业救国”思潮影响,弃官经商,1895年创办了大生纱厂。 2.张謇的企业形成一个大生集团,人们称他为“状元实业家”。

二、荣氏企业

3.创建:20世纪初,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开始创办面粉厂。辛亥革命后,荣氏兄弟在上海创建福新面粉厂,逐渐成为“面粉大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们在上海创建申新纺织厂,后来发展成为“棉纱大王”。

4.艰难发展:受南京国民政府盘剥,侵华日军的破坏,荣氏企业衰落。上海解放前夕,反对迁厂逃资,为新中国留下一笔宝贵财富。

三、化学工业5.化学工业的先驱是范旭东,1915年在天津创办久大精盐公司。

6.艰难发展:20世纪30年代,他创办永利化学工业公司,侯德榜任总工程师。日本全面侵华后,他坚持到大后方重建,有力地支援了抗战。

第22课 社会习俗的演变

一、剪辫和放足

1.剪辫: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剪辫令,限期剪去象征清王朝的辫子。

2.放足:辛亥革命后,政府非常重视禁缠运动。孙中山还下令,内务府通令各省一律劝禁缠足。

二、服饰的变化

3.清末男子传统服装为长袍马褂。到民国初年,西装开始流行。孙中山整合了西式服装和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了一种新式服装——中山装。

4.晚清时期女子传统服装为宽袍大袖。民国初年吸收了西式裁剪方法对传统旗袍加以改进,使其更加称身合体,旗袍成为当时最时髦的女装。

三、礼仪的革新

5.民国政府废除清朝官场的称呼,规定政府职员一律改称职务,民间称“先生”或“君”。 6.民国时期,简化了传统婚仪,创造出新式婚礼。

第23课 文化教育的进步

一、新闻出版

1.新式报纸出现:著名报纸有《申报》《大公报》《东方杂志》等。《申报》于1872年创办于上海,是中国大众传媒的先驱。

2.出版机构成立:1897年,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办,有利于知识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

二、新式教育3.创办新式学堂: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了一些新式学堂,开启了中国近代的新式教育。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开设了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 4.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学制。

三、废除科举5.1905年,清政府正式宣布废除科举制度。

第24课 文学艺术的成就

一、文学家

鲁迅1.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发表的《狂人日记》,是我国第一部白话文小说。 2.他的杂文批评时政,揭露黑暗,伸张正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3.他通过《阿Q正传》、《祝福》等小说,对劳动人民抱以深切同情,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茅盾4.他创作的《子夜》等小说,深刻地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

二、画家 徐悲鸿5.他将西方绘画的写实手法与中国传统的笔墨技巧相结合,创造了新的中国画艺术。 6.擅长以马喻人,托物言志。代表作《奔马图》、《九方皋》、《愚公移山》等,饱含着他赤诚的爱国之心。 齐白石7.他把古代传统的文人画风与淳朴的民间艺术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大写意风格。 音乐家 聂耳8.代表作《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 冼星海9.代表作《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极具感染力。

第四篇:八年级历史上册伟大的开端教案北师大版

亿库教育网

http:// 第13课 伟大的开端 (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及口号;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地点、主要与会人员及内容。

2、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伟大意义及“五四精神”;中共成立的意义。

3、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选取优秀影视片段或有代表性的图片等各类资料,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画面增强感性认识。

2、根据教师拟好的问题在课堂上发表观点,增强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五四运动基本史实的学习和讨论活动,帮助学生初步理解五四精神,激发学生学习五四青年彻底的不妥协的爱国精神,学习他们站在前列、不畏强权、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责任的优秀品质。

2、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等史实,初步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希望和光明。从而激发学生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和中共一大的内容。

2、 难点:“五四精神”的理解

三、课型:综合课

四、教学媒体:电脑、CAI 课件

五、教学方法:讲述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

六、板书设计:(详细见课件)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线索图)

第13课

伟大的开端

一、 五四风雷

1、 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 过程

3、 意义

二、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 历史条件

2、 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

3、 意义

三、 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

四、 小结

(19

19、

5、4) (19

19、

7、23)

五、 巴黎和会—— 五四运动

——中共诞生——工运高潮

单元概述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一个新的单元,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的兴起。本单元主要讲述了首先: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其次: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推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掀起了国民革命运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动的高潮。最后:1927年国民党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民革命运动发生转折。

导入新课

教师:介绍完了单元概述,我们现在开始本单元的第一课,第13课伟大的开端。首先,第一部分五四风雷。

讲述新课

教师:请同学们迅速看课本63页课本正文第一段找出五四运动的爆发与什么有关。 学生:巴黎和会。

教师:对,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段有关巴黎和会的影片。(播放影片,《我的1919》) 教师:同学们,看完了影片,请在课本中找出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了哪些主张,和会又做出了什么样的决议?

学生:中国提出了取消外国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废除“二十一条”的合理提案。结果却遭到和会据绝。

教师:很正确,从影片上可以看出,当中国的合理提案遭拒绝时中国代表愤怒了。当消息传到国内的时候,我们的人民态度如何呢?

学生:愤怒。

教师:对,我们的人民愤怒了!正是这愤怒引爆了轰轰烈烈的五四风雷。请同学们看书63页找出五四运动爆发的时间、地点、运动主力、斗争方式,以及斗争口号。

学生:时间,1919年5月4日。地点,北京。运动主力,学生。斗争方式,集会、游行。斗争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教师:很正确,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有关五四运动游行情况。

教师:同学们,假如你是游行队伍中的一员,下面请同学根据这幅游行路线图以及课本的小字部分,讲一讲你们的游行经过。(打开游行路线图)

学生:我们从天安门广场出发,当游行到东郊民巷时遭军警助拦,后改道直奔赵家楼胡同的曹汝霖宅。我们破门而入去捉曹但却捉到了章宗祥,痛打了他一顿。并火烧了赵家楼。

教师:很好,同学们的游行活动引起了北洋政府的恐慌,派出大批军警镇压学生运动。然而北京学生的斗争得到了各地响应,爱国浪潮席卷全国。这个时候哪个阶级加入到斗争行列?

学生:工人阶级。

教师:对,那么请同学们看书64页找出五四运动发生这个转折的时间,地点,主力和斗争方式。

学生:时间,6月5日。地点,上海。主力,工人。斗争方式,罢工。

教师:对,同学们通过五四运动前后期情况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前后期有什么不同? 学生:斗争方式不同,前期罢课游行,后期罢工。斗争主力不同,前期学生,后期公人。

教师:对,好了,我们已经学习了五四运动的经过,那么五四运动取得了哪些初步胜利呢?请在书中找出。

学生:6月10日,北洋政府被迫罢免曹、章、陆三人职务。6月28日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教师:很正确,那么五四运动有那些历史意义呢?请在课本找出。

学生: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教师:对了,下面请同学们说说,这则材料反映了五四运动中北京学生什么样的斗争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精神?

学生:不屈不挠的顽强的爱国精神。

教师:很正确,讲完了五四运动我们下面开始的这个部分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有着重大影响,这件事是什么呢?

学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教师:对了,同学们先看课本65页最下面的小字部分,找出中共诞生的历史条件。 学生:思想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阶级基础是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的结合。组织基础是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教师:很正确,那么同学们请翻开课本66页,阅读66页至67页有关中共一大召开的部分,请找出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地点,出席会议的代表,以及中共一大的内容和意义。

学生:时间是1921年7月23日。地点是上海。出席会议的代表有毛泽东、董必武、陈谭秋、王尽美、邓恩铭、何叔衡、李达等13人。会议内容: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党的当前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大会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意义是大会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便焕然一新!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很正确,请看,这是一幅中共一大会址图。(打开中共一大会址)。同学们,这里还有一幅是一条画舫。同学们看课本小字部分说一说。

学生:大会原来在上海举行,后来会场闯入了可疑人物,会议便转移到了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画舫上。

教师:同学回答的很好。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主要与会人的照片。(打开主要与会人照片)。同学们,刚才我们看了中共一大召开的伟大历史意义。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说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便焕然一新了?

学生

教师:对,看完了中共的诞生,我们来看一看工人运动的高潮。请大家看课本67页小字部分。认真阅读,找出工人运动高潮的时间和几次大罢工。

学生:时间是1922年初到1923年2月。共有4次大罢工:香港海员大罢工,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开滦五矿工人大罢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课堂小结

教师:好了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学完了本课的主要内容,现在来做一下小结回顾今天学过的内容。五四运动爆发于哪一年?

学生:1919年5月4日。

教师:五四运动前后期运动主力与斗争方式有什么不同?

学生:前期主力是学生,后期是工人。前期斗争方式是罢课后期是罢工。 教师:五四运动有那些历史意义?

学生:是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始。 教师:中共一大诞生的时间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时间是1921年7月内容有: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党的当前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大会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教师:意义呢?

学生:宣告中共的诞生。 课后作业

亿库教育网

http://

第五篇: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教育城中考网:http:///zhaokao/zk

第1页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13课 全民族抗战开始

【内容标准】

(1)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知道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

(2)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七七事变、淞沪会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南京大屠杀等知识。分析理解七七事变为什么会成为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2、过程与方法:搜集资料,围绕当前日本右翼的一些否认历史的观点展开讨论,加强对本课内容的掌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抗战初期,中国军民的英勇奋战,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侵略计划。爱国将士的战绩和气概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南京大屠杀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凶残本性,它是不容歪曲的铁的事实和无可辩驳的侵略罪证,侵略者的暴行将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教学要点】

要点: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重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南京大屠杀。

难点:为什么在七七事变后,长期执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国民党领导层的对日态度趋向强硬,并同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合作。

【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从“卢沟晓月”导入。卢沟桥是北京地区现存最古老的一座联拱石桥。卢沟桥工程浩大, 建筑宏伟,结构精良,工艺高超,为我国古桥中的佼佼者。桥全长266.5米,桥面宽绰,桥身全用坚固的花岗石建成,下分11个券孔,中间的券孔高大,两边的券孔较小。10座桥墩建在9米多厚的鹅卵石与黄沙的堆积层上,坚实无比。桥墩平面呈船形,迎水的一面砌成分水尖。每个尖端安装着一根边长约26厘米的锐角朝外的三角铁柱,这是为了保护桥墩,抵御洪水和冰块对桥身的撞击,人们把三角铁柱称为“斩龙剑”。在桥墩、拱券等关键部位,以及石与石之间,都用银锭锁连接,以互相拉联固牢。这些建筑结构是科学的杰出创造,堪称绝技。

卢沟桥还以其精美的石刻艺术享誉于世。桥的两侧有281根望柱,柱头刻着莲花座,座下为荷叶墩。望柱中间嵌有279块栏板,栏板内侧与桥面外侧均雕有宝瓶、云纹等图案。每根望柱上有金、元、明、清历代雕刻的数目不同的石狮,其中大部分石狮是明、清两代原物,金代的已很少,元代的也不多。这些石狮蹲伏起卧,千姿百态,生动逼真,极富变化,是卢沟桥石刻艺术的精品。由于桥上石狮多得叫人无法数清楚,因而北京地区流传着一句歇后语:“卢沟桥上的石狮子——数不清”。1961年,文物工作者采用编号的办法,共清点出石狮485头。1984年。又一次核查,查清桥上的石狮多达489头。卢沟晓月原本美丽祥和,可是,1937年7月7日……。

【新课探究】

一、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1、时间:1937.7.7

2、地点:北平(今北京)西南卢沟桥。

3、经过:(P86)1937.7.7夜,日军在卢沟桥附近举行军事演习,诡称一名士兵失踪,强行要求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严拒。日军便炮轰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将士奋起抵抗,史称“七七事变”。

本资料由教育城编辑整理

更多资料:http://s.12edu.cn/SearchDatum.aspx

教育城中考网:http:///zhaokao/zk

第2页

4、七七事变的影响

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影响 日:全面侵华 历史进入抗日战争时期

中:全民族抗战

七七事变是一个标志,对日本来说,它把局部性的侵华战争扩展成全面性的侵华战争,这是侵略行为的升级。对中国来说,从此前的部分爱国将士和爱国民众自发的局部抗战转化为此后政府官兵有组织的全国性抗战,这是中国历史进入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的开端

5、七七事变后国共态度(P87)

共产党:7月8日,中共共产党通电全国,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指出“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国民党: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表示要对日本的侵略实行抵抗。原因:亡国之危迫在眉睫;威胁到其统治.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

1、简介统一战线形成过程:(P88)1937年,根据两党协议,在西北的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至此,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2、意义: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是动员并团结全民族力量展开长期抗战的根本保证,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三、淞沪会战(1937年7月——11月):上海失守,但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P88)

四、平型关大捷

1937年9月,八路军115师在林彪、聂荣臻、罗荣桓等的指挥下,取得了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P89小字部分)

五、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抗战时期陪都)。

六、南京大屠杀

1、1937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日军在南京用活埋、集体屠杀、刀劈、火烧、水溺等惨无人道的手段,屠杀中国军民30多万人。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严重暴行。

2、铁证如山:引导学生看教材P90—91,思考课本P90—91的文字材料和图片对揭露大屠杀的真相起了什么作用?

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说明大屠杀的罪行铁证如山,无可置疑,不容掩饰。

铁证

(一)是中国人的控诉;铁证

(二)是中立国人士的目击;铁证

(三)日文报纸的报道是日本侵略者的变相“自供”。

3、列举近代日本在华犯下的滔天罪行。

答:1894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强迫签订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进行野蛮的南京大屠杀;发动细菌战等

4、你认为日本教科书事件和参拜靖国神社等问题说明了什么?

提示:日本政府没有对二战作深刻的反省,否认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史实和所犯下的滔天罪行。

5、日本右翼势力抬头给我们什么警示(或教训启示)?

提示:我们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防止战争悲剧重演;只有铭记历史的伤痛,才会本资料由教育城编辑整理

更多资料:http://s.12edu.cn/SearchDatum.aspx

教育城中考网:http:///zhaokao/zk

第3页

更珍视今天的和平,只有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日本要正视历史问题,继续走和平发展道路;我们要学习日本经济建设的成功经验,加快发展,提高综合国力;我们要冷静理智,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等等行,

6、你认为处理中日关系的关键是什么?

提示:a、日本必须正视历史;b、必须要注意搞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c、必须牢记历史,不能重走军国主义道路;d、切实坚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总结巩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从此开始。认识抗战初期,中国军民的英勇奋战,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侵略计划。爱国将士的战绩和气概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南京大屠杀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凶残本性,它是不容歪曲的铁的事实和无可辩驳的侵略罪证,侵略者的暴行将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真题训练】

1、70多年前,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其标志性事件是( C )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2、要实地调查抗战时期陪都的情况,你应该去( C )

A、南京 B、北京 C、重庆 D、武汉

3、对九一八事变与七七事变相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A、两次事变爆发后,中国政府都进行了积极抵抗

B、是日本推行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

C、都是日本为了摆脱经济危机而策划的

D、中国内部不统一给日本提供可乘之机

4、日本新版历史教科书把日本在20世纪对亚洲国家的侵略美化为“把亚洲人从欧美统治之下解放出来”。以下侵华史实中能使这一谎言不攻自破的有( C )

①挑起甲午战争,制造旅顺屠杀 ②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③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④制造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20世纪30年代中期,在中国的大学生中间传唱这许多歌曲。这些歌曲大部分有一个共同的主题。你认为这个共同主题最有可能是( D )

A、歌颂祖国 B、追求理想 C、抨击时政 D、抗日救亡

【教学实践与反思】

本资料由教育城编辑整理

更多资料:http://s.12edu.cn/SearchDatum.aspx

上一篇:八年级下册政治知识点下一篇:八年级语文下册字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