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循环经济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吉林省能源碳排放驱动因素与新常态背景下碳排放趋势研究

摘要: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能源碳排放问题日益突出。本研究以具有较强区域代表性的吉林省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典型行业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基础上,研究吉林省在新常态阶段的能源需求、碳排放量的发展趋势和变化特征,进而提出适用于此类区域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建议。同时,以吉林省代表性行业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需求,并将此部分内容与上述政策建议相结合构成吉林省应对气候变化综合发展战略,为吉林省应对气候变化“十三五”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基础。本文主体内容包括“基于LMDI-Ⅱ的吉林省典型制造业碳排放强度驱动因素分析”、“吉林省重要运输部门碳排放驱动因素分析”、“新常态背景下的吉林省能源碳排放变化趋势研究”和“吉林省应对气候变化综合发展战略研究”等4个部分。吉林省的工业结构以能源强度较高的重工业为主,在生产过程中排放了一定量的CO2。近年来,交通运输业获得空前的发展机遇,但其能耗量与CO2排放量的增长速率也远超其他行业。本研究以吉林省典型制造业和重要运输部门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碳排放相关指标的驱动因素研究。在对经济新常态特征进行解读的基础上,构建出4组逐层递进的情景,模拟吉林省在新常态发展阶段的能源碳排放变化趋势提供参考依据,上述研究为吉林省低碳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的提出奠定了基础。从吉林省典型行业应对气候变化需求的角度出发,结合国际低碳技术发展战略和国家低碳科技整体规划,确定了吉林省典型行业应对气候变化科技需求,并与基于前几章研究结果所提出的政策发展建议相结合,构建出较为完整的吉林省应对气候变化综合发展战略。(1)典型制造业碳排放强度驱动因素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绝大多数行业的碳排放强度降幅超过50%,而医药行业和食品加工业作为典型的低能耗行业,其降幅虽然有限,但其低碳生产水平领先于绝大部分行业。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行业的整体发展的确可以带动其低碳生产水平的明显提升,但若行业自身低碳生产能力已达到较高水平,这种带动作用将不再显著。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调整均抑制碳排放强度的增长,且能源强度的作用远大于其他两类因素,因此,未来应重点从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优化的角度挖掘工业的碳减排潜力。黑色金属行业、非金属行业和化工行业在能源使用效率提升方面的表现最为突出,极大地促进了综合碳排放强度的降低。医药行业的碳排放系数变化虽然对碳排放强度的增长起促进作用,但作用幅度有限,且不断波动,属于受能源市场波动影响的正常反应。化工行业对产业结构效应的贡献变化趋势与其对能源强度效应的贡献变化趋势极其相似,表象背后的成因包括:(1)行业自身易受国际原油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2)全球经济危机;(3)特定时期的政策规划引导。(2)重要运输部门碳排放驱动因素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2年吉林省交通运输业CO2排放量与GDP均呈现大幅上升的趋势,且两者呈显著正相关。经济发展、人口数量和能源结构的变化均对重要运输部门的CO2排放量增长起推动作用,其中经济发展是CO2排放量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受常住人口数量增长不断放缓的影响,人口数量变化对交通运输业CO2排放量增长的推动作用不断削弱。能源结构的变化始终促进交通运输部门综合CO2排放量的增长,且随着CO2排放量增速的加快,其分解效应也同步大幅增长。铁路和道路运输的能源结构效应呈现出相反的特征,这可能与国家对铁路运输业的基础设施改造和道路运输部门柴油消耗的快速增长有关。能源使用效率的提升和交通运输发展水平的提高持续抑制运输部门CO2排放量的增长。其中铁路运输业的能源强度效应要远远小于道路运输业,这与铁路产业的经济背景有关。交通发展效应对CO2排放量增长的抑制作用间接反映出低碳交通水平呈现上升趋势,考虑到低碳交通是交通运输领域未来重要的发展目标之一,其抑制作用未来仍将持续较长时间。不同于其他影响因素,受交通运输格局剧烈变化的影响,各阶段的交通结构整体效应的作用方向完全相反,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则是人均收入的增长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极大推动了道路运输业综合周转量占比的提升。(3)新常态背景下的能源碳排放变化趋势研究结果显示经济发展对于能源需求量的变化起决定作用,高速经济增长带动能源需求量大幅增长,反之亦然。经济发展动力的转型和节能减排措施的实行可以抑制能源需求量的增长势头,但其作用幅度远小于经济发展。在未来中长期时间范围内,交通运输业,特别是居民生活的交通运输需求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率,受此影响,石油类能源将取代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的主导地位。随着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上升,人均能源需求量将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在不影响经济的前提下,综合采用多种节能减排措施可使能源强度原有的上升趋势发生逆转。在典型新常态情景的基础上,忽视吉林省在发电结构和电力传输效率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异,而照搬国外发达国家能源消费结构的发展经验调整当地能源结构将导致吉林省的CO2排放总量不降反升。由碳排放强度的模拟结果可知吉林省虽表现出一定的减排潜力,但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因此,吉林省政府应在本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整体减排目标的实现。(4)吉林省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需求主要集中在典型制造业、运输业和农业等3个方面:(1)工业应充分发挥当地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广较为成熟的节能减排技术,同时打造循环经济体系,深化产业链;(2)交通运输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需求由新能源开发和车辆技术研发两部分组成;(3)在农业领域,首先构建生态屏障,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以维护农田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标发展农业生产,推广相关技术工程的开发利用。吉林省低碳经济发展政策措施则主要包括低碳工业、低碳交通和综合发展3部分内容:(1)工业方面,依托行业发展促进低碳生产水平提升,优先发展低碳生产水平较高的行业,重点挖掘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减排潜力;(2)从能源效率、交通运输结构和能源结构这3方面综合推动低碳交通整体水平的提升;(3)借助产业结构优化和发展动力转型推动节能减排工作,并对相关政策给予适度倾斜,将区域电力系统的改造升级作为能源结构优化的关键,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关键词:CO2排放量;LMDI分解方法;系统动力学模型;驱动因素研究;新常态

学科专业:环境科学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

1.1.2 吉林省气候变化综合分析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区域

1.3.1 整体概况

1.3.2 行业简介

1.3.3 居民生活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能源碳排放驱动因素研究

1.4.2 能源碳排放趋势预测研究

1.4.3 交通运输业能源碳排放问题研究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2.1 理论基础

2.1.1 低碳经济理论

2.1.2 系统动力学理论

2.2 研究方法

2.2.1 CO2排放量估算方法

2.2.2 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

2.2.3 LMDI分解方法

2.2.4 系统动力学模型

第3章 基于LMDI-Ⅱ的吉林省典型制造业碳排放强度驱动因素分析

3.1 引言

3.2 方法具体应用

3.2.1 不同驱动因素对碳排放强度的分解效应

3.2.2 具体行业对驱动因素效应的贡献分析

3.2.3 研究数据说明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吉林省典型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变化特征

3.3.2 碳排放强度与增加值的相关分析

3.3.3 吉林省典型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变化驱动因素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吉林省重要运输部门碳排放驱动因素分析

4.1 引言

4.2 方法具体应用

4.2.1 Kaya恒等式扩展

4.2.2 LMDI-Ⅰ分解方法

4.2.3 数据来源与处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吉林省重要运输部门碳排放特征分析

4.3.2 吉林省重要运输部门CO2排放量的分解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新常态背景下的吉林省能源碳排放变化趋势研究

5.1 引言

5.2 方法具体应用

5.2.1 农业子系统

5.2.2 工业子系统

5.2.3 服务业子系统

5.2.4 交通运输业子系统

5.2.5 居民生活子系统

5.2.6 研究数据说明

5.2.7 模型检验

5.2.8 新常态发展特征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能源需求相关模拟

5.3.2 碳排放相关模拟

5.3.3 敏感性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吉林省应对气候变化综合发展战略研究

6.1 引言

6.2 吉林省典型行业应对气候变化科技需求

6.2.1 典型制造业应对气候变化科技需求

6.2.2 重要运输部门应对气候变化科技需求

6.2.3 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科技需求

6.3 吉林省低碳经济发展政策措施

6.3.1 低碳工业发展政策措施

6.3.2 低碳交通发展政策措施

6.3.3 低碳经济发展综合对策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1.1 基于LMDI-Ⅱ的吉林省典型制造业碳排放强度驱动因素分析

7.1.2 吉林省重要运输部门碳排放驱动因素分析

7.1.3 新常态背景下的吉林省能源碳排放变化趋势研究

7.1.4 吉林省应对气候变化综合发展战略研究

7.2 创新点

7.2.1 情景设置的时效性

7.2.2 LMDI分解方法特性的综合展示

7.3 存在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幼儿美术教育论文提纲下一篇:法治形式合理性研究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