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人类工效学研究对职业健康管理工作的促进

2022-09-10

一、人类工效学

人类工效学是由多学科交叉形成的一门学科, 是根据人的心理、生理和身体结构等因素, 研究人、机械、环境相互间的合理关系, 以保证人们安全、健康、舒适地工作, 并取得满意的工作效果的机械工程分支学科。可以说人类功效学是使机器与人相适应, 创造舒适安全劳动条件,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的一门科学。人类工效学的别名很多, 比如:人体工程学、人因工程学、人机工程学、工程心理学等。

1. 国际人类工效学的发展历史

自美国人泰勒开创科学管理以来, 工作效能的研究一直是管理工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吉尔布雷斯夫妇首先应用心理学原理进行了动作研究, 注意到工人疲劳、工作单调等因素对工效的影响。1914年,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闵斯特伯格 (Minsterberg) , 把心理学与泰勒等人的上述研究综合起来, 出版了《心理学与工业效率》。1915年, 英国成立了军火工人保健委员会, 研究生产工人的疲劳问题。1919年, 此组织更名为“工业保健研究部”, 展开有关工效问题的广泛研究, 内容包括作业姿势、负担限度、男女工体能、工间休息、工作场所光照、环境温湿度以及工作中播放音乐的效果等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因各种新式武器的产生, 设计人员必须认真考虑操作人员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研究如何使机器与人的能力限度和特性相适应, 从而产生了工效学。随后, 工效学在各国工业生产中也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1961年, 在斯德哥尔摩成立了国际工效学协会。此后, 许多国家都成立了工效学的专业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 研究成果被纳入国家标准, 尤其是涉及安全、健康方面的标准往往是强制执行的。因此工效学在发展中逐渐与标准化工作结合起来。

2. 人类工效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早在中国古代时期, 一些典籍文献如《考工记》和《天工开物》中, 都曾对人与机械或者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因素有所记载, 但是基本遵从于“使人适用于机器”这一思想。中国的现代人类工效学起步较晚, 但发展较快, 1980年由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和中国标准化研究所共同建立了“中国人类工效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1989年成立了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 (CEA) , 并与国际人体工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CIEA) 建立了联系。中科院心理学研究所及部分高校建立了工效学或工程心理学研究机构。原杭州大学培养了我国首批工程心理学硕士和博士, 许多大学也开设了工效学、人机工程学等相关课程, 相应的出版物也日益增多。目前, 我国工效学已应用于铁路运输工程机械机床设计航空航天等行业, 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二、人类工效学研究的内容

1. 研究工作环境对作业者健康的影响, 并采取相应措施保护作业者安全、健康、舒适, 保证工作质量, 减少疲劳和提高工作效率;

2. 研究人体在劳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 确定合理的劳动强度与限量;

3. 研究工作疲劳与工作效率、生理节律、轮班工作等的关系, 确定合理的工休制度;

4. 研究设计最佳的操作方法, 研究影响人体识别反应的各种因素, 以提高准确性, 使作业简便、省力、准确、可靠;

5. 研究人机系统的联系, 使各种显示器、控制器能适应人的感觉与操作特性, 保证人机系统的安全;

6. 研究制定人类工效学标准。

三、人类工效学的应用

1. 流行病学及工效学调查分析

一种作业可以引起哪些损伤或疾患, 首先要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了解损伤的范围、程度以及与作业的关系, 同时调查作业环境中可能存在的不良因素, 分析人在作业过程中的负荷、节奏、姿势、持续时间以及人机界面是否合理、正确等。

2. 采取正确的作业姿势

作业中要尽量避免不良的作业姿势, 在生产容许的情况下, 可以适当变换操作姿势。

3. 改善人机界面

显示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和使用应符合安全人机工程的有关原理。同样, 工作台的高低、工件的放置位置等, 要有利于作业人员的使用和保持良好的姿势。尽量使用可调节高度的工作台, 不同高矮的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 将其调节到合适位置。

4. 避免和减少负重作业

负重是造成肌肉骨骼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应尽量减少作业过程中的负荷, 如采取机械化、自动化生产。表2-3是国际劳工组织 (ILO) 于1962年提出的对于非经常性搬运工搬运物体质量的建议限值。

5. 减少压迫和摩擦

使用合适的工具或控制器, 特别是抓握部位的尺寸、外形和材料均要适合于手的特点, 避免局部受力过大。

6. 作业人员的选择和培训

根据某些作业的特点和要求, 确定录用标准, 如人体尺寸、体力、动作协调能力、反应速度、文化程度、心理素质等。

现代化生产一般不采用“跟班劳动”的方式培训操作人员, 多采用模拟、强化的训练方法, 按照标准、经济的操作方式对作业人员进行培训。

7. 合理进行工间休息

适当安排工间休息, 可以有效地减轻疲劳程度。工间休息时间长短和次数, 视劳动强度、工作性质和作业环境等方面的情况确定, 工间休息方式应根据作业特点确定。

8. 优化劳动组织

组织生产劳动时, 对作业人员的劳动定额要适当, 劳动过程中需要保持一定的节奏, 注意满足作业者心理需求, 合理组织和安排轮班时间和顺序。

9. 改善作业环境

为了防止劳动过程中引起的损伤或疾病, 一方面要控制作业环境中的各种有害因素, 另一方面要努力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 如适宜的温度、湿度、照度和色彩等, 既有利于作业人员的健康, 还可以提高劳动效率。

1 0. 健康促进

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 增强个体应对劳动过程中不良因素的能力。

人类工效学强调工作效率、安全卫生及舒适性, 以创造一个人性化的工作环境。近年来, 人类工效学的相关议题已逐渐受到关注, 相对于化学性、物理性及生物性等职业病危害因素, 人类工效学危害预防与控制方面显然具有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 对于石油石化行业的职业健康管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摘要:近年来, 由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使得石油石化企业的机械化智能化不断提高, 但是, 在这些现代化的工作场所中, 劳动者操作的机器、使用的工具及控制的系统都比传统的工作方式要更加复杂更加多样化。但是, 由于长期从事高度重复性的工作、或在高或低温等不良工作环境下, 就会导致各种职业疾病, 究其根本原因, 是由于没有研究劳动过程、设备、环境等因素与劳动者之间的整体配合。因此, 为降低工作场所中由于劳动过程因素而造成的职业病伤害, 实现通过增强劳动者的职业健康以提升工作效率, 加强对人类工效学的探讨与研究对石油石化企业的职业健康管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劳动过程因素,人类工效学,职业健康管理

上一篇:论教师个体的快速成长策略下一篇: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