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获奖说课稿

2022-08-18

第一篇:开国大典获奖说课稿

《开国大典》说课稿

四十九团第二中学

杨桂荣

一、说教材

第八组教材以“走进毛泽东”为专题,是让学生感受到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以领悟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为语言训练点。《开国大典》是本组第八单元的第二篇课文。通过对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盛况的描写,展现了人们领袖的风采及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学目标

本文特点是通过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几个场面有声有色的令人激动万分,突出开国大典的喜庆、隆重、庄严、热烈的气氛,因此,把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的、抄写第七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主席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三、说重难点:

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的少,因此,通过课文学习感受中华共和国缔造者的伟人风采,体会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激动、自豪。(突破方法:观典礼场面:读课文,抓重点句子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读课文,抓重点句子分析场面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观典礼录像,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在阅读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五、说学法

根据课文特点,学生学情,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采用小组合作,抓重点句子分析场面,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观典礼录像直观感受,多读课文,在朗读中加深体会。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

自学能力,又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有效地展开了与文本的对话。

六、说教学环节

(一)、直接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大典前”这部分,典礼虽然还没开始,但我们从参加会议的人员、人数、主席台的布置、群众队伍的场面,感受到了这个典礼盛大和隆重,也体会到了参加典礼的人们那种激动、自豪的心情。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开国大典》,一起探究大典中、大典后这两部分内容。

(导入简明扼要,既帮助学生回顾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又起到巩固作用,也节省了时间。留足时间探究感悟文章重点内容。)

(二)、探究“大典中”这一部分

1、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快速读五到十四自然段,熟知这部分内容。看谁用最快的速度把这一部分读完。

2、出示先学作业

3、学生汇报自学成果(个别读、齐读、指导背诵等) 4、感情升华

出示《开国大典》视频:同学们,看了这些场面,此时你有何感受呢?

5、在自学中,你还遇到了哪些疑难,提出来,我们各小组一起交流、讨论。

6、小组汇报 7、小结:

过渡:晚上九点半,游行的队伍才完全走出了会场,我们来学习大典后这一部分。

(设计意图:利用自读、先学、汇报、交流等有效手段感受文本循序渐进,形式多样,避免了学习的单调,达到信息、资源交流、共享,达到情感共识及感情升华。)

(三)、探究“大典后”这一部分

1、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你知道了什么?还有那些疑

难?

2、小组交流 3、学生汇报 4、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先扶后放,学会学习,学会质疑、学会解决问题。)

(四)、课后拓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归纳收获,进行情感体验。)

(五)、总结

岁月流转,中国让世界瞩目。中国的经济发展了,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富足了,我们也实现了飞天梦„„我们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设计意图:通过事例让学生知道中国的国力日益强大,激励他们好好学习,激发爱国情怀。)

(六)、家庭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

2、课后,请同学们继续收集毛主席生平资料,从中感受他的伟人风采。

(设计意图:加深理解,拓宽学生视野和知识。)

七、说板书设计: 总结全文顺序,开阔重点篇章场面,道出文中情感。

开国大典

中阅兵激动自豪 后

典礼游行

《开国大典》说课稿

单位:四十九团第二中学

说课人:杨桂荣

时间:2011年12月13日

第二篇:《开国大典》说课稿

《开国大典》第二课时说课稿

《开国大典》是浙教版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12课,是新增的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是特写,具有新闻性,时效性。它描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按开国大典上庄严、隆重和热烈的情景,着重写了“会场、大典、阅兵、游行”四个场面,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欢乐心情,反映了人民群众热爱共产党,热爱毛主席,热爱解放军的思想感情,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全文共分16自然段,按事情发展顺序可分四段。第一段(第1至4自然段),写开国大典开始前会场的情景。分两层介绍,先讲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再讲会场的广阔,布置的庄严和群众队伍兴奋入场的盛况。第二段(第5至11自然段),写开国大典的盛况。是课文重点段,分三层。第一层写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第二层写升国旗、鸣礼炮。第三层写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和全国人民热烈拥护人民政府、毛主席的情景。第三段(第12至14自然段),写阅兵盛况。既写了人民军队的英姿,更写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热爱,庆贺解放的欢喜和激动。第四段(第

15、16自然段),写群众游行情景。

本文突出了场面的描写:会场布置、庞大的群众队伍、典礼开始、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星红旗升起、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和宣布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盛大的阅兵式、燃放礼花、群众队伍游行等众多场面描绘得有声有色,令人激动万分,突出了开国大典的喜庆、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记叙详实,条理清楚,用词准确是本篇课文的另一特点。学生根据本文的过渡句、过渡词理清本文层次,理解文章内容,领会文中用词之确切,并体会排比句的妙处,理解三个双关句的深刻含义,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课文安排在十册第四组,本组的阅读重点训练项目是“会读‘消息’,了解‘消息’的一般特点”,习作重点训练项目是“会写板报稿”,即通过本单元读写的训练,学生能独立阅读消息并会写简单的新闻体裁的文章。这也是《小语大纲》中所确定的阅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能读懂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书报,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根据五年级学生实际及本文特点,要求学生根据本文内容改写一则简短的消息。这一环节又是训练学生从会读消息到会写消息的一个过渡环节。

本教时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理解和运用“迎风招展”、“瞻仰”、“排山倒海”等词语。

2.比较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体会比喻句、排比句的作用;体会文中用词之确切。

3.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热爱新中国,热爱解放军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4.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6至8自然段。

开国大典距今五十年,对小学生来说,当时的情景是陌生的,而语言文字毕竟是抽象的。故让生感知当时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体会人民激动,兴奋的心情与对党、新中国、毛主席、解放军的热爱之情,是本教时教学的重难点。可用提供情境、理清脉络、抓关键词反复品读等方法加以突破。

具体教学环节如下:

一、品读第一段

1.初读:快速浏览这一段,完成以下填空练习:

开国大典于____年____月____日在首都____举行,参加典礼的成员有____,有____,有____,估计总数____。会场在____。主席台设在____。以此让生整体感知全段内容,掌握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成员与人数,了解会场、主席台的情况。

2.细读:读有关会场的布置和前来参加典礼的群众队伍云集“丁”字形广场情景的句段,用笔画出“丁”字形广场,并要求按书上讲的方位标上相应位置的名称,以此训练学生将外在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内在认知水平;尔后,让生根据所画的简图,有次序地用自己的语言介绍会场的布置情况,训练学生将内在的认知转化为自己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且教给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3.比较品读:(1)“他们清早到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走向)会场。”这句话中的“直奔”和“走向”有什么不同?

(2)“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人很多,黑压压一片。红旗也很多。”“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挤得满满的,成了一个人海,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两句有什么不同?朗读体会比喻句的作用。

(3)用“迎风招展”说一句话。

二、理清层次,品读第二段

1.快速默读这一段,用“____”划出典礼所进行的各项程序。

2.配放各程序的单片幻灯,指生分读各程序,其他边听边看边思考:在各项仪程进行中,会场情况怎样?反映了人们怎样的心情?并用“~~~~”在文中划出描写人们表现的语句。

3.抓住反复出现的词语,品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1)在所划的描写人们表现的语句中,“欢呼”一词反复出现几次?并以“每次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出现的?表达了人们怎样的心情?”的问题为导,品读:①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全场30万人一齐欢呼起来。②30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

(2)比较第8自然段与“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有什么不同?并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中的排比句作用。

(3)在刚才所划的句子中,除了“欢呼”外,还有哪些词语反复运用了?出示句子,进行品读,并体会作者为什么反复用这些词语。

1)30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30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起抬头瞻仰鲜红的国旗。

30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2)理解“瞻仰”,并用此说句话。

3)比较体会几处写掌声的不同写法:

爆发出一阵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响起了一阵阵轰雷似的掌声。

同时响起了一阵阵掌声。

4)理解“排山倒海”,并用此说句话。

文道结合点是突破重难点的最佳切入点。本段通过开国大典热烈、庄严的大典盛况的描写,表达了人们对党、新中国、毛主席的热爱之情。这种感情通过文中反复出现的“欢呼”“掌声”、“一齐”等词语不断得到体现、加强。抓住这些词进行理解分析,有助于引导生更容易地把握文章的内涵,突破重难点,同时也教给了生抓重点词体会作者情感的阅读方法。

4.采用齐读、指读、边读边鼓掌等形式,有感情朗读第二段,整体感知本段意思,深化对文字的理解。

三、把握脉络,自读第三段

1.快速默读这一段,思考填空:阅兵式的检阅司令员、阅兵总指挥分别是____和____。受检阅的部队开头是____两个排,接着____、________、____。当____部队经过时,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____,飞过天空。

2.细读:这段课文中所描写的阅兵式壮观场面和人民群众看到检阅部队的激动场面写出了什么?让生利用上段的学习方法,抓此段中再次出现的“欢呼”、“掌声”等词语,自读理解人民群众对解放军无限热爱的情感,并加上带有自我见解的评注,品味本段中的好词及蕴含的情感。这也是训练学生自学能力的环节,让他们在学中用,用中学的实践过程中,各方面能力得到不断完善与发展。

3.讨论、交流自学情况。有感情朗读有关语句。

四、作业

完成相关的课后作业练习;背诵6至8自然段。

本教时板书设计:

本文教学设计力求体现这样的特点:

1.以练习为导,让生自学、自我感知每个段落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感知每一段落时,总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题或思考题让生边读边想,自己去学习获得知识,把握一段的大意,从而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2.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理解课文时,让生边读边想边划,写自我见解;通过比较句子,运用词语,体会并掌握文中用词之精妙;快速读、细读、品读等环节的安排,则训练了学生略读、精读、有感情读的能力。

3.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贯彻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

现代教学法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它既包括教师的教授法,也包括学生的学习法。启发式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是引起学生智力的积极性”“凡是能够引起学生思想工作和智力上的自动精神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为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选用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学能力、自学习惯的教学方法,且避免单一。如理解文章内容选用填空、练习、默读划句复述等教学方法;体会文章用词之确切,则采用了比较品读遣词造句的方法。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导生领会人民当时的心情与情感,并有意识地安排了“让生自读课文,理解加评注”这一教学环节,让生在积极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学会知识,掌握阅读技能。

4.利用形象的教学手段,使生处于和课文内容协调的氛围中,有求知的欲望和兴趣,从而学得愉快,学有所获。在初读全文前,先给生提供了有关“开国大典”的电视录像,让生具体感知当时情景;具体体会大典庄严、隆重的气氛及人民的情感时,又再次出现了大典各程序的幻灯,目的都是为引导学生入境,缩短主体感知与文字的距离,使其学得有趣味。

5.教学环节设计以人感知事物的规律为依据,体现“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如教第二段时,默读整体感知大典进行情况;尔后,抓重点词句领会人民的情感并品读优美词句;最后再有感情朗读全段,加深对全段文章的理解。如此,也教给了学生阅读的最基本方法,并有效地结合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第三篇:《开国大典》说课稿

《开国大典》第二课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

《开国大典》是S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记叙了新中国成立时亿万民众欣喜若狂、激动自豪的感人场面。作者借三十万人民的心声,表达了这样一个主题:新中国成立是我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伟大时刻,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文章文笔流畅,层次清楚,场面描写与抒发感情相结合。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针对文章以上的特点我设定的教学目标为:

1.理清文章脉络,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 2.重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场面描写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学方法

(一)说教法

为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引领学生按照从整体——部分——回归整体的教学方法学习课文,先初读整体感知大典进行情况;然后抓住部分重点词句领会人民的情感;最后再浏览全文回归整体。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走入情景,深化体验。这样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再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说学法

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多种方式朗读课文;让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场景,朗读,想象,谈体会,即通过谈——读——想——体这四个环节,来学习课文,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有效地展开了与文本的对话。

(三)说教学手段

1.努力让语文课成为“语言”的课堂。让学生亲近文本,理解课文时,默读、细读、品读等的安排,则训练了学生略读、精读、有感情朗读的能力。

2.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贯彻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

3.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有求知的欲望和兴趣,从而学得愉快,学有所获。

三、说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1.揭示课题,播放《开国大典》电影的视频片断。

2.启发谈话:这段电影中那些镜头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自由畅谈。 3.教师简介当时的背景资料(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观看视频可以给学生制造一个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结合背景介绍,能够让学生体会大典时的盛况和人们激动、自豪的心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课件出示思考题: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的盛况的? (2)讨论课文讲了几部分内容? (3)找出不理解的句子画下来。 2.交流自学情况。

(1)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

(2)课文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板书:会场布置

→大会盛况→阅兵仪式 → 群众游行)

宣布成立

升国旗

宣读公告

(设计意图:我在教学中努力真实地体现生成过程,以此培养孩子的概括能力,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优化整体阅读。)

(三)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1至4自然段)。 (1) 快速浏览这段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从那些词语中体会到这些感受?

(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来的早:早上六点多就入场;人数多:成了人山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秩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4)指导朗读。 语调适宜庄重而平直。

(设计意图: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谈体会,这样既能准确把握情感,又学会了如何进行场面描写。)

2.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第5至10自然段)。

(1)快速默读这一段,用“—”画出典礼进行的各项程序。

(2)指名学生读出各程序,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在各项仪程进行中,会场情况怎样?并用“~~”在文中画出描写人们表现的语句。 (3)抓住反复出现的词语,品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1>在所划的描写人们表现的语句中,“欢呼”“30万人”等词反复出现几次?在怎样的情况下出现,表达了人们怎样的心情?

<2>比较体会几处写掌声的不同写法(课件出示): A、爆发出一阵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B、响起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 C、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设计意图:抓住这些词语进行理解、比较、分析,有助于突破难点,同时也交给了学生抓重点词语体会作者情感的阅读方法。)

3.学习第三部分(第11至13自然段)。

(1)自由朗读描写阅兵式的语句(播放视频《开国大典》中阅兵式的片断及不同时期阅兵的图片)。

(2)画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4.学生齐读、指读、边读边鼓掌等形式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整体感知,深化理解。

(设计意图:这两部分的学习,让学生利用上段的学习方法采用形式多样的朗读形式,再加上音像的刺激,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的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

(五)回归全文,升华情感。

1.快速默读全文,理清典礼过程,体会写作方法。

2.根据板书的提示小组交流:从开国大典的盛况中,你读出了什么?(课件)(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的答案是多元化的,这样借助板书回顾总结了全文,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体验。 )

3.作业小练笔:1949年10月1日,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 (设计意图:让学生展开想象,进一步升华了主题。)

4.升华情感:让学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齐唱中结束本课。(课件) (设计意图:努力让语文课成为“情感”的课堂。在语言教学的生成过程中,通过音像刺激、气氛感染,形成一个具有震撼力的情感场,为课堂画上完美的句号。)

总之,在现代教学中应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主动探索互动学习”这一思想,我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示发生过的历史场面,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并把音频、视频、图片相结合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达到了教学目标。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力求体现电教媒体不仅是教师的工具,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认知工具,从而实现现代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附:板书设计:

6.开国大典

会场布置

→大会盛况→阅兵仪式 → 群众游行

宣布成立

升国旗

宣读公告

第四篇:开国大典 说课稿

《开国大典》说课稿

北村小学

一、说教材

《开国大典》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是一篇鼓舞人心的新闻特写,描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记叙了新中国成立时亿万民众欣喜若狂、激动自豪的感人场面。作者借三十万人民的心声,表达了这样一个主题:新中国成立是我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伟大时刻,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文章文笔流畅,层次清楚,场面描写与抒发感情相结合。

本文借描绘得有声有色的会场布置、大会盛况、群众游行等场面,突出了开国大典的喜庆、庄重、热烈的气氛。针对文章以上的特点、单元训练的重点和课文在单元中的安排,本课教学目标为:

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重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场面描写”是单元语言训练目标之一,精当的场面描写表达思想感情又是本课的重要写作特色,因此,我把在阅读中体会场面描写的方法,作为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

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那么理解课文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场面描写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自然就成了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开国大典距今六十一年,当时的时代背景远离孩子的生活世界、情感世界,如何运用教学手段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这篇课文的关键。为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引领学生按照从整体——部分——回归整体的教学方法学习课文,先初读整体感知大典进行情况;尔后抓住部分重点词句领会人民的情感;最后再浏览全文回归整体。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走入情景,深化体验。这样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再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说学法

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自学生字、新词;多种方式朗读课文;让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场景,朗读,想象,谈体会,即通过谈——读——想——体这四个环节,来学习课文,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有效地展开了与文本的对话。

四、说教学过程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精读课文 想象场面 体会情感

首先,从情感入手: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课件)课文描写了一些什么场景,你对哪些场景的印象最深,从这些场景中你想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然后,抓重点分析:引读5-7自然段后课件出示文中的重点词句、段落以及与词句相关的图片,让学生观看并指名朗读,随机引导学生理解课件出示的问题。

随后: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借助开国大典盛况的课件片段把学生带入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让学生走入情境,深化体验,感受那激动人心的时刻。(课件)

在这个环节中,我通过:谈——读——想——体让学生亲近了文本,以想象训练丰富语言感悟,使语文课成为“情感”的课堂。以默读、指名读、引读等多种方式的读,锻炼了学生阅读能力。让孩子走进字词,在字词理解、语言感悟中体味语文,发现语文的美。

3、回归全文,升华情感。

附:板书设计:

开国大典

会场布置 → 大会盛况 → 阅兵仪式 → 群众游行

宣布成立

升国旗

宣读公告

结语 :一位教育家说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有效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也是我始终追求的目标,今天的这节课是我追求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站,因为语文教学没有句号,只有逗号,希望各位评委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第五篇:开国大典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先来介绍一下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三学段的课程标准。 接下来我将结合义课程标准对《开国大典》一课进行教材梳理。

一、对教材的理解。

《开国大典》是教科版五年级上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解放战争”为主题,安排了《千里跃进大别山》《开国大典》《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三篇课文,以及相关能说会写和语文七色光等实践活动。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时学习描写场面的方法。通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了场面描写的方法,并能抓住关键词句品析体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习本课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方式,进一步加深对场面描写及其写作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二、在学情上。

从能力方面讲,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识字能力,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情感方面讲,其自主意识正在增强,处在一个由依赖到独立的过渡阶段,这时他们强烈地要求自主、独立与成功。

所以,我将结合我校特有的“导学卡”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以及课上有步骤地质疑问难、自主合作探究、师导生探、拓展延伸和课堂检测,充分发挥孩子的自主性,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阅读的这些要求:PPT(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学习浏览,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和学生实际情况,同时针对本单元训练的重点和这篇课文的特点,我安排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具体如下: (1).教学目标:PPT

知识与技能:认识“典、协、估、泽、宣、帜、聂”5个生字,会写“开国大典、协商、外宾、耸立、迎风招展、毛泽东、诞生、广播、徐徐、肃静、瞻仰、旗帜、般配、弓箭”14个生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

六、七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揣摩、品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对新中国诞生而无比激动、自豪的场面描写,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2)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场面描写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初步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3)教学难点: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毛主席的伟人风采,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体会中国人民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四、教法学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各题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情境,利用“导学卡”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习语文,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所以我采用的是情境渲染法,品读探究法。 说学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学习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方法,由此采用读中感悟法,合作探

究法,自学法等。

下面针对课程标准对五年级学生的要求和本课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说一说教学流程。

五、教学流程。

首先我采用激趣的启发式谈话:通过问题:你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第一岁的生日在什么时间吗?引出课题《开国大典》,随后播放课件《开国大典》片段(课件),然后让学生说说:该片段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并提出自己看到课题后产生的疑问,最后让他们带着心中的疑问,结合学生利用“导学卡”自学的生字新词用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

待学生初读之后组织学生交流这样几个问题:(课件)什么是开国大典?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的盛况的?讲了几部分内容?并完成填空。

这一环节我采用启发式谈话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课件的引入又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用喜欢的方式亲近文本;同时学生交流的问题又梳理了文章的结构,理清了课文的顺序,并锻炼了孩子的概括能力,真实地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生成过程。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优化整体阅读,以此达到了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目的。

“透过一个个场面,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以教学中我没有引领学生逐段分析课文。而是从把握孩子的认知起点入手,利用“导学卡”(PPT初始导学卡自主合作部分)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抓住场面,想象场面情景;通过抓住关键词、句的揣摩来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

首先,从情感入手: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课件)课文描写了一些什么场景,你对哪些场景的印象最深,从这些场景中你想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边读边批注)也就是从谈、读,想、体学生的这四个认知点入手,让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场景,重点谈:什么场景的印象深、读:描写场景的段落、想:想象当时的情景、体:体会这场景中包含的思想感情。(课件)

然后,抓重点分析:引读5-7自然段后课件出示文中的重点词句、段落以及与词句相关的图片,让学生观看并指名朗读,随机引导学生理解课件出示的问题。

让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分析中理解词语的象征意义,体会场面描写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课件出示:54门大炮28响代表着我国当时统计的54个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英勇奋斗了28年,终于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声音传入了每个人的心中,传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传遍了中华大地。这声音怎能不让全中国人民感到欢欣、激动和自豪!) 随后: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借助开国大典盛况的课件片段把学生带入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让学生走入情境,深化体验,感受那激动人心的时刻。(放课件)看完开国大典片段之后让学生欣赏(60年国庆阅兵)(课件)通过前后两课件的对比,让学生切身的感受到改革开放后我们伟大祖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变,使学生知道“国兴我兴”;教育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努力学习,用知识强大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在这个环节中,我通过:谈——读——想——体让学生亲近了文本,以想象训练丰富语言感悟,使语文课成为“情感”的课堂。以默读、指名读、引读等多种方式的读,锻炼了学生阅读能力。让孩子走进字词,在字词理解、语言感悟中体味语文,发现语文的美。同时,分析课件所出示的重点语句的过程:让

孩子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文中群众的情与教师情、学生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孩子的情感在文字上舞蹈,达到以情促悟。

最后,我向孩子推荐了一片有关场面描写文章《血凝红叶》,让学生利用本课学习的方法,充分的自主阅读,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和特点,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通过以上环节,实现课程标准语文第三学段对识字、阅读、习作上的要求。

六、教学预测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认为学生会更好的掌握品词析句的方法,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好基础。同时本文的生词和术语较多,可能对理解课文有障碍,我充分利用导学卡前置学习的优势,做到课前学,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在学生体会不到位时,给予及时的指导,解决这一障碍。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我对《开国大典》一课的粗浅认识。有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上一篇:客户关系部岗位职责下一篇:客户沟通技巧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