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编办调研汇报材料

2022-08-24

不管你身处哪个领域,工作在哪个工作岗位上,汇报都是一项必须掌握的技能。在一个项目的准备阶段,你可能要向领导汇报准备情况,在项目过程中,你也需要随时要领导和利益相关者汇报项目进度,在项目结束后,你也需要汇报项目完成情况,并进行总结。然而,不同阶段的汇报重点有所不同,如何才能更好的进行汇报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省编办调研汇报材料》,供大家参考,更多范文可通过本站顶部搜索您需要的内容。

第一篇:省编办调研汇报材料

省交通厅领导调研汇报材料

(焦作市运管局)

一、城乡客运一体化交通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及利弊分析

1、当前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城乡客运和公交、出租客运是一个面向社会,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窗口”行业,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城市的扩充,城乡道路的网络化建设等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全市共有城乡客运班车1270辆,公共交通车485辆,出租汽车1520辆(含6县市),从业人员达2万余人。焦作市客运市场中班线客运、公共交通、出租车为交通建委多家管理。由于两家管理,近年来交通运输企业客运班车与现行开通的公交线路多次发生冲突,我市区域经营的城乡客运与公交客运、公交客运与出租客运之间恶性竞争、相互堵车打架、上访等事件也多有发生,这些情况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损害了行业形象。特别是已纳入交通部门管理的公交公司出租旅游公司跨区经营郑州、新乡、洛阳线路等27台客车,因“没有资格”(公交车不准跨区经营)及欠交规费的因素被外地市交通部门频频扣车扣证。综其原因,主要表现为:

一是政出多门,部门文件打架。交通、建委都以主管部门身份出台相关的办法、规定。经营者要双向交纳管理费等费用,办理双重营运手续,导致管理混乱,给企业经营带来诸多困难和不便。

二是围绕经营范围扯皮,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关于经营范围划分问题交通与建委矛盾已久,1997年政府协调暂划为建委所修道路与交通部门所修道路交界处管理(简称“零”公里管制)实施公交和出租客运管理。但由于公交、出租经营特性决定了车辆不可能只在市区内或只在郊区运行,这些车既要在城市道路又要在公路上行驶,是市场混乱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是车辆盲目增加,宏观失控。双重管理部门利益导致恶性竞争,没有一个部门能对运力的发展进行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在经营中违章营运、无证经营、抬高票价等等问题较多,经营矛盾突出反映在运力大于运量。

四是机构重叠,人、财、物浪费。城乡、城市道路客运、出租汽车客运实行多家管理,各管理部门都要设置相应的机构,配备管理人员,无疑增加了财政负担,造成人、财、物的浪费,同时也不符合政府机构改革的方向。

2、城乡一体化统一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强化市场的统一性,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任务。从本质上讲,建设全面统一的市场,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如果市场不统一,市场作用的基础重条件就不可能存在,无法发挥基础性配置作用。根据焦作市委、市政府开放带动战略的实施,我市道路建设已进入前所未有的崭新阶段。目前我市“四桥八路”、“三纵四横”总体框架基本形成,路网改造初步完成。道路建设及焦作市汽车客运总站的即将投入使用,必将会以道路客运为纽带,缩小城乡经济差异,促进商品流通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必将加快我市实现焦作城区、焦作辖县市一体化城市发展步伐。尽快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体制改革,是冲破条块分割推进我市客运业顺利发展的必要条件。城乡客运与城市公交、出租客运,无论是乘客的集散还是送达等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可能把它们划地为牢,局限在一定区域内。城乡客运、城市客运也应本着方便广大人民群众出行的客观需要作为出发点,不能以主观人为划定界限,来阻碍或限制其发展。因此,只有对城乡客运和城区客运实行统一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城乡道路客运的整体功能,才能不断提高客运的生产力水平,促进城乡道路客运的全面协调发展。

实行城乡一体化管理,是构筑大交通格局发展区域经济、县域经济、农村经济的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市场统一,强调公平竞争。建立大交通格局必须统一客运市场管理,建立统

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运输市场,彻底打破市场分割。

实行城乡一体化管理,是精简机构、理顺体制,转变职能的需要。有利于政府精简重叠设置的客运行业管理机构,杜绝政府职能部门之间因职能交叉而形成的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增强行业管理人员的责任心,提高办事效率。

实行城乡一体化管理,是保障客运市场秩序规范有序的需要,道路客运归属交通部门一家管,有利于政令统一,增强政府对客运业的宏观调控能力;有利于建立城乡客运线路衔接、停车站点合理的客运服力网络;有利于实现人便于行、车畅其流的目的。

实行城乡一体化管理,是为运输经营者创造公平经营环境的需要。道路客运归属交通部门一家管理,可以避免政策撞车、职能交叉等现象,也可以使运输企业摆脱因多家管理造成部门纠纷不断、无所适从的状况,为运输企业创造有利的经营环境。

实行城乡一体化管理,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行业管理归口以后,有利于对行业管理人员及客运服务人员进行统一的业务下培训、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从而不断提高客运业的优质服务水平,推动客运行业的竞争力。

实行城乡一体化管理,是贯彻执行国家交通法规的需要,城乡客运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实施行业归口管理,为贯彻执行国家制定的交通行业政策及各项法规,为运输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有利于政府根据客运行业的特点制订道路客运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规划,促进道路客运业的发展。

因此,对我市客运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已迫在眉睫。

二、2005年运输工作的重点

1、从“三个代表”的高度出发认真做好道路运输市场安全工作

道路运输市场安全工作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2005年我局将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按照交通部"三把关一监督"的道路运输安全监督工作要求("三把关一监督"是指严把运输企业市场准入关,严把营运车辆技术状况关,严把营运驾驶员从业资格关,搞好汽车客运站的安全监督),把抓好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认真履行行业管理职责,注重从源头上抓起,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开展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年活动、道路危险化学品运输专项整治活动和超限运输车辆行驶公路专项整治活动,尤其是加强节假日期间的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坚决杜绝安全责任事故发生。

2005年,在做好客、货运输市场安全监督管理的基础上,重点是抓好驾驶员培训市场管理。机动车驾驶员是道路交通安全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安全事故的源头,多年来由于公安、交通两家管理,该市场存在着质量低、不培训、不考试就取得驾驶证的情况。2004年10月,焦作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了由公安、交通、农机三家联合下发的《机动车驾驶员队伍整顿工作实施方案》,交通部门做为驾驶员培训行业管理部门,2005年将开展清理整顿驾驶员培训学校工作,对驾校的培训资格的经营条件进行全面检查,对驾校的教学、经营行为进行全面检查,对只收费不培训、未按教学计划和大纲组织培训、采用虚假广告招揽学员的驾校,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要责令其停业整顿,从源头上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2、以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大力发展农村客运网络化建设

焦作市现有乡镇85个,通车率100%;行政村1827个,通车率达到了97.8%(1787个);截止目前,我市从事农村客运公司16家,无“个体”运输现象。拥有农村客运线路92条,农村客运班车517部,日发班次1759次,7969个座位;按照部三公里辐射标准,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市、县为中心,乡镇为节点,辐射乡村的农村道路客运网络化体系。

2004年,根据经营主体改造与经营模式尝试积累的经验,我们开始对现运行的线路重新进行了规划与调整。一是从方便农民出行为原则,对运行的农村客运线路进行新的布局,

包括线路走向,起止站点等,完成了92条线路517台车的规划,使线路布局更为合理;二是规划新开通农村客运线路26条,包括县市区域内的乡村进城线路,形成县(市)、乡镇、村区域三级农村客运线路网;三是增加农村客运班车的覆盖面,解决了边远山区乘车难和通达广度问题。按照部三公里覆盖行政村为基础要求,我市已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客车,并计划2005年农村通客车覆盖率达到1公里以内。2005年我市规划的等级站、简易站和招呼站,年底将完成等级站6个、简易站5个、招呼站26个,交管站改造等级站6个。省政府的“123”工程确定的6个客货运站场建设项目,彻底解决农村客运场站分布不均的现状。

3、以推行大宗货物道路运输招投标为切入点,促进物流业发展。

2000年,焦作市政府出台政府令《大宗货物道路运输招投标管理办法》,使得市场规律的经济手段和政府监控的行政手段以及招投标的法律手段结合起来,这是全国第一家全新的管理办法。通过精心组织,严密实施,大宗货物道路运输招投标工作效果显著:四年来,全市已组织召开招标会46次,有153家工业企业对大宗货物运输项目进行了公开招标,招标货运量达304.3万吨,招标项目涉及化工、造纸、电力、化肥、建材、纺织、粮食、医药等多个行业。运输企业累计参与招标564家(次),通过招投标为企业年节约运费2400余万元,运输企业获得运费结算3.54亿元,据估算可获利润2600余万元。

大宗货物道路运输招投标实现了五大好处。一是工业企业大幅度降低运输成本;二是调整了产业结构,提高了工业企业得核心竞争力;三是优化了工业企业得经营环境;四是大大增加了运输企业的运输收入,提高了运输企业效益;五是为运输企业规范了市场秩序。同时,此项工作开展促进了我市物流业的萌芽发展。截止目前,已催生出焦作市太行运输公司、焦作市安隆物流、焦作市吉顺物流三家物流专业公司。

国家监察部、交通部、国务院纠风办以及省交通厅等上级部门密切关注,国家监察部专发《情况反映》,称该办法是“源头抓腐败”的典范;交通部专发简报,称其办法规范了运输市场。2004年9月,中国道协会长姚明德对此项工作进行了专项调研后,称此项工作对运输企业和市场发展都具有创造性,决定2005年召开全国大宗货物道路运输招投标工作研讨会。焦作市政府主管市长再次批示,责成焦作市发改委、交通局等部门联手在全市强力推行该办法。

鉴于在货运行业推行招标制是货运工作的一项改革和创新,2005年,我市将此项工作列入重点工作,继续推行大宗货物招投标工作,进一步完善大宗货物招投标操作程序,加强市场引导,减少行政干预。一是严厉打击垄断货源行为,加大治超力度,以合理调节运价;二是进一步加大道路货运市场管理,以资源调控运力,以市场规范竞争;三是鼓励运输企业规范运作和集约化经营,提高规范化经营程度;四是加大货运信息网规模建设,加速布点建网,优化信息网结构的现代化水平。通过货运信息工作,力争在物流发展上实现新的突破,培育出竞争、有序、规范、发展的货运运输市场和物资流通体系。

4、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为契机,积极探索道路运输市场监管新模式。

随着社会主义道路运输市场经济的发展,旧的市场监管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市场监管执法点偏差。将大量精力投放入审批前置性监管中,对经营过程中的过程性监管和市场退出的后置性监管力度弱,形成“只管进、不管出”的局面。

2、由市场执法点偏差而引来的市场监管片面性。对审批、收费重视,忽视了运输服务质量、运输服务信用等方面的管理。

3、市场监管手段单一。行政处罚、路检路查等硬性监管手段较多,宏观引导、政策鼓励等软性监管手段较少。

4、工作方法落后。以人工为多,自动化操作程序少,容易引发工作漏洞。

5、事后行政处罚监管多,事前预防性检查监管少。

6、市场监管工作单调,没有形成系统。

作为交通行政管理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行政许可法》精神,2005年我们计划全力推进综合市场监管模式,从进入、经营、退出三个环节加大监管力度,加快道路运输业健康发展。

一、进入阶段的前置性市场监管手段。

1、推行市场进入风险公示制:在经营者进入市场前,以公示牌等多种形式告知经营市场目前供求状况、管理部门对该市场的发展预测、政策引导方向及经营风险,提醒经营者理性决策,避免跟风、盲从等虚假泡沫运输经济。

2、扩大市场进入核准制度。货运、维修、驾培市场只要申请者条件符合,即核准经营。鼓励运输市场充分竞争,加快社会主义运输经济良性发展进程。

3、推行客运市场招标制度。以投标者实力、服务质量、安全保证、诚信度为综合评价内容,合理制作标底,选择依法经营、诚实信用、公平竞争的经营者从事客运经营。同时,扩大招标范围,引入外地市运输力量参与运输招标。原则上,为鼓励竞争,同一线路不能独家垄断经营,同一线路至少有两家以上经营者。

二、经营中的过程性监管手段

1、实行行政合同制度管理。作为招投标等前置性监管手段的跟进措施,审批许可后,通过协商的方式,管理部门与经营者要签订行政合同。

行政合同体现了行政的民主性、公平性,其所蕴含的宽松、非权力性色彩容易为相对人经营者所接受,行政合同明确行政方、相对人双方的权力与内容,主要内容包括:行政方的服务内容、相对人的义务、违约责任、法规中未明确或不好明确的内容(如违法经营所得的核算)、对法规的细化与量化(如对有弹性的条款,第一次违反怎么处罚,第二次违反怎么处罚)等。一方面引导行业自律、自制、自纠,同时,也可作为交通行政部门加强内部监督,提高服务水平的一种方法、措施。

2、实行行政指导制度。交通行政部门基于广泛调研,在正确判断基础上,为达到引导运输行业良性发展的目标,在规定的职责权限内,制定诱导性办法、制度,发布指导性市场预测意见,明确运输市场发展趋势,引导运输业健康发展。包括行政意见指导书,诱导性计划、协调恳谈会、劝告、建议等。

3、实行信用考核制度。交通行政部门建立运输市场经营者信用考核制度,通过对其经营行为、安全生产、服务质量、规费缴纳等内容综合评价,给 经营者打分,为日常监管提供量化标准,引导经营者诚实信用,规范服务。

信用考核制度同准入、退出等其他制度相连接,信用度高的企业,其从事其他经营活动申请,交通运政机关可优先考虑,信用度低的,将勒令其退出运输市场或通过行政全同予以一定处罚。包括信用激励机制、预警机制、惩戒机制、淘汰机制四个方面。

4、以科技促管理,科技兴交,运用现代化管理方法

(1)安装应用《营运机动车驾驶员网络考核系统》,指纹识别,无纸化办公,流程化管理,全面保证培训、考核质量。

(2)安装应用《驾校网络管理系统》,学员IC卡管理,管理部门实时监控,保障培训质量。

(3)安装应用《维修企业网络管理系统》,实现车辆维修二级维护及技术检测联网管理。

(4)安装应用《交通无线网上稽查系统》,实现智能化稽查。

(5)建立全市交通信息服务平台,实现网上审批、网络办公,公布货运信息、客运信息、运输企业信用考核等。

三、后置性监管机制

主要是建立完善运输市场退出机制,包括监管预警、登录重点监管名录、经营整改、市场退出四个环节。通过行政合同、信用考核系统等,明确退市标准,结合日常监管情况,经过上述四个环节通过法律程序渐近退出运输市场。

三、场站建设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助推剂

加大场站建设力度更能促进国民经济中的快康发展,一是充分利用我市的自然资源,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做到城乡结合,远近结合,对客货运站场建设进行统一规划,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生活生产不断发展需要,当好振兴地方经济“先行官”;二是以焦作市中心城市客货运站场建设为龙头,县市区客货运站场为脉络,乡镇客货运站场为接点,接点成线,拉线成网规划,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和因地制宜;三是围绕焦作“米”字形高等级公路骨架,县县通高速,一般公路密布,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公路网的整体优势,以道路运输为集结点,以有利于发挥综合运输的整体效益为方向,以服务于客流、物流为根本点。四是能正确处理好新建、改造与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的关系。在扩大客货运站场建设的同时,注重扩大内涵再生产和投资效益。新的站场建设,本着增加科技含量,提高现代化程度为前提。老站改造,本着充分利用现有场地,逐步完善其功能,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为前提。坚持老站改造和新站建设兼顾并举;五是坚持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的基本原则,以最大限度利用客货附加费资金,并采取集资、融资、引资等办法,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加快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促进国民经济分健康快速发展。

四、交通运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截止2004年10月底焦作市道路运输完成的客运量、旅客周转量分别达到140.3万人次和7207.1万人公里,同比上年分别增长4.1%和8.3%。道路客运量、旅客周转量在综合运输体系中所占比重已分别达到了91.5%和54.8%,道路旅客运输在旅客运输市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截止2004年10月焦作市道路运输客运量达到14个。初步形成辐射广大城乡、干支线相连、长短途结合、分工合理的客运班车运输网络体系。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高速公路大通道的快速发展,道路快客运输已经成为道路旅客运输市场新的增长点。并且,随着技术先进、性能良好的高等级客车的投入和先进经营管理模式的引进,道路快客运输逐渐成为引导焦作市道路运输走集约化经营、规范化服务道路的突破口。

截止2004年10月底焦作市道路运输完成的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分别达到105.6万吨和6330.4万吨万里,同比上年分别增长1.6%和3.3%。道路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占比重已分别达到了75.4%和13.3%,2004年11月11日中国政府接受《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整整3年道路货物运输、汽车维修服务和部分道路运输辅助行业。将允许外商独资经营;合营和独资企业可享受国民待遇。

第二篇:庙岗乡妇联汇报材料(迎接省妇联调研)

庙岗乡妇联汇报材料

一、庙岗乡基本情况

庙岗乡位于巢湖市西北部,东临柘皋镇,南与烔炀镇接壤,西与肥东县交界,北与栏杆集镇毗邻。距巢湖市区32公里,距合肥市41公里。庙岗乡现有总人口3.8万人,其中妇女人口1.7万人,占总人口的48.02%;14岁以下3600余人,占10.26%;留守儿童350人。乡域总面积107平方公里,辖8个村、1个社区,全乡总户数10282户。

近年来,我乡妇联在乡党委、政府和市妇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履行自身职能。坚持“党政所急、妇女所盼、妇联所能”的工作定位,切实履行组织妇女、引导妇女、服务妇女和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职责,妇女工作在原来的基础上实现了新跨越,新发展。现从“六大工程”方面进行汇报。

(一)女性素质提升工程

7月14日上午,市妇联请来专家老师到庙岗乡军高村开展面点制作技能培训,助力脱贫攻坚。乡村两级妇联主席、副主席,农村贫困妇女等60余人参加了培训。

9月

29、30两天,乡村两级妇联主席参加市妇联举办的妇女干部培训班,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增强了为妇女群众服务的本领。

各村(居)妇联以妇女之家为活动阵地,不定时开展适宜农村妇女的技能培训和讲座,例如:女性健康知识讲座、家政培训、家畜养殖技术培训等。

- 125月22日上午,乡妇联在清涧小学举办防溺水宣誓签名活动,200余人参加了该活动,强化了广大学生防溺水安全意识。

“六一”节期间,乡妇联给15名家庭困难学生送去了学习用品大礼包。联合乡民政办走访慰问3户留守儿童。

6月20日,庙岗乡妇联联合乡团委,在庙岗中学为留守儿童过集体生日,为24名留守儿童赠送了台灯、文具等学习用品。

(六)组织建设强固工程

5月18日,随着清涧村妇联组织改建完成,我乡村(社区)妇代会改建妇联工作圆满完成,及时扩充了基层妇联组织力量。全乡妇女代表339人,选举产生了村(社区)执委委员65人、妇联主席9名、妇联副主席12名。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我乡妇联干部兼职过多,职能作用难发挥。我乡妇联干部,绝大部分从事计生等其他工作,妇联工作作为兼职,在中心工作之余干,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常常顾此失彼,工作处于被动应付状态,使妇联工作流于形式。加之部分基层妇联干部不能统筹兼顾、不能把妇女工作与其它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妇女工作的开展,造成妇联职能作用发挥难。

二是部分村的领导对妇联工作不够重视,对妇联工作关注较少、过问较少,形成“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局面。

三是妇女儿童流动频繁,无法对流出的妇女儿童进行有效的关爱和帮扶。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做实女性素质提升工程。通过举办业务培训班,提升基层妇联干部工作能力和自身素质。通过开展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烹饪、家政等适合贫困妇女特点的技能培训,提升妇女就业创业能力。

二是扎实推进巾帼创业促进工程。注重能人引领、带动妇女互助脱贫。加大女种养大户、合作社女性领办人等各类巾帼致富带头人对贫困户的扶持力度,鼓励她们与贫困妇女结对帮扶,充分发挥女能人的致富、帮富、带富作用,示范引领更多贫困妇女脱贫致富。

三是持续开展维权帮扶援助工作。积极联合全乡各部门开展宣传活动,引导全乡广大妇女树立维权意识。联合乡司法所,有效发挥法律维权服务站的作用。

四是强化与妇女儿童沟通联系。加强乡、村妇联与贫困妇女儿童家庭的联系沟通,时常进村入户,听取她们的诉求,帮助她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加强自身业务学习,不断提升服务妇女儿童的能力。开拓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继续加强对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及贫困妇女儿童的帮扶救助力度。

庙岗乡妇联

2017年10月26日

- 56 -

第三篇:编办汇报材料

赞皇县黄北坪乡

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工作汇报

检查组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乡党委政府,对各位领导来我乡检查指导工作表示欢迎。

我乡共辖27个行政村,人口1.3万,面积156平方公里。我乡的乡镇机构改革从去年就开始着手了。我们首先对本乡进行摸底登记并召开相关会议,拟定改革方案。今年5月份,我乡按照有关要求和部署,按照市编办下发了《关于印发<赞皇县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石编【2011】22号)和赞皇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指导意见》(赞发【2011】8号)文件精神,加快改革步伐,及时上报方案,抓紧组织实施,顺利完成乡镇机构改革工作,并进行了自查评估。下面,我就这次改革的职能转变、理顺关系、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等情况作一汇报。

一、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情况。

按照改革的指导思想,这次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我们通过改革,对我乡的部分职能进行了加强和调整,对乡政府职能进行重新介定。

(一)加强的职能

1.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合理制定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规划,谋划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由过去的行政命令变为引导服务;二是确保能够为农民提供准确快捷的信息,不断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2.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农村、农民提供更好的服务。着力加快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发展。

3.加强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的作用,及时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确保社会稳定。根 1

据我乡农村农民实际,强化对乡司法所人员及村委会民调委员的培训,提高其法律法规知识及综合素质,进而提高其调解民事纠纷能力,确保农村社会稳定。

(二)调整的职能

适当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做好各种资源整合工作,依托旅游和林果资源,综合发展种植、养殖业。开发“绿色瓜果”和生态旅游项目,拉动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实施旅游兴乡战略,把做大做强旅游业作为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及资源整合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实施我县“绿色崛起”的首要举措。

二、理顺机制和职责关系情况。

按照“创新体制机制,理顺职责关系”的指导原则,在这次改革中,我们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拓宽服务渠道。通过“一站式”服务、“村民事务代理制”等方式,积极主动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推行行政机关首问首办负责制,强化责任意识。合理界定乡镇与县直部门及其派驻单位的事权关系。需我们乡镇协助或委托乡镇完成的工作,要求其提供相应的经费保障,并依法赋予相应的办事权限。同时县直部门派驻或设在乡镇的机构,必须服从服务于乡镇工作大局,接受乡党委、政府的统一指导、协调和监督。对站所负责人的任免、奖惩、评优、评先必须征求乡党委、政府的意见,并参与对其进行考察。

三、机构设置

按照(石编【2011】22号)文件精神,调整优化我乡党政机构和事业单位设置。机构名称和规格符合方案规定,机构限额未突破要求,机构改革方案之外不存在自行设立机构,挂牌子的机构也已经与主体机构整合形成了一套机构。具体情况为:

(一)党政机构的调整情况:党政机构设置均由改革前的4个调整为改革后的3个,即:党政办公室、计划生育和社会事务办公室(挂综洽办牌子)、经济发展办公室。

(二)事业单位设置情况:我乡事业单位设置改革前后均为4个。分别是: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文化广播服务中心、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劳动保障事务所。

改革前我乡不存在自行设置机构,也没有自收自支事业单位。

四、严格控制编制和领导职数

我乡机关行政编制24名,实有12名。事业单位编制为20名,实有4名。严格按规定核定领导职数,适当扩大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交叉任职。我乡党委委员职数为9名,其中设书记1名、副书记2名(一名担任乡长)。人大设主席1名。政府设乡长1名,副乡长2名。均未超过核定编制数,无精简任务。改革前各乡镇均不存在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混用问题,也不存在违反省、市、县有关规定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情况。我乡全部推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和编制使用核准制度。

五、组织实施情况

这次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工作是在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和市、县编办精心指导进行的。我们通过思想发动,召开会议,大力宣传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意义、主要内容、具体政策,让乡镇干部做到队伍不散,思想不乱,工作不受影响。在此基础上我乡拟定本乡的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和人员编制方案,上报县编办审核。县编办对我们上报的“三定”方案对照市编委关于印发《赞皇县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石编【2011】22号)进行审核,再上报县编委审定,已于今年6月份全部实施。之后,又开展了自查评估工作。

各位领导,在这次深化乡镇机构改革过程中,上级领导多次对我县工作进行指导,并在机构的设置、整体方案的拟定、会议资料等各方面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县编委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今后一如既往地继续支持关心我们的工作,帮助我们把工作做得更好。

以上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第四篇:市编办关于《县乡党政干部来源问题研究》专题调研发言材料

市编办

关于《县乡党政干部来源问题研究》

专题调研发言材料

一、当前我市县乡党政干部来源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干部来源路径窄:目前,录用公务员的渠道只有通过公务员考试录用,应届高校毕业考生、考试型干部占优势,不乏高分低能者,部分新录用人员综合素质不够高。

2.通过提拔和从事业单位公选调入,受名额和编制限制,且上报和审批手续繁杂,最终从事业单位选拔进入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屈指可数。

3.为减轻财政负担,公选人员大多限于本市范围内事业单位在编或在职人员,选人范围不够广。

4.由于受编制数额限制,2002年至今,我市市直机关很少有空编招录公务员,同时这一现象还要持续一段时间,因此人员老化和人才断层与编制限额之间的问题日益突出。

二、关于畅通优秀人才到县乡工作渠道的建议

1.建议上级部门研究出台可操作的鼓励优惠政策,比如在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做出比较明确的优惠规定,解除优秀人才到基层工作的后顾之忧,使优秀人才能真正深入基层、沉下基层、服务基层。

2.目前,普遍存在县(市、区)党政机关编制紧或超编, - 1 -

乡镇机关编制松或空编现象。建议上级部门打破县、乡编制相关限制,允许县、乡行政编制在确保总额不突破的前提下,实现县乡机关行政编制调剂使用,即可利用乡镇机关空编招录县级机关紧缺人才,以缓解县级机关人员老化和人才断层问题。

- 2 -2012年7月18日 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第五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编办、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开展新

【发布单位】安徽省

【发布文号】皖政办〔2009〕3号 【发布日期】2009-01-15 【生效日期】2009-01-1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安徽省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编办、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开展新一轮全省中小学教职工

编制核定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皖政办〔2009〕3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省编办、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开展新一轮全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核定工作的实施意见》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新一轮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核定工作,是省政府确定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事业单位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促进我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精心组织,分类指导,确保这项工作顺利进行。

二○○九年一月十五日

关于开展新一轮全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核定工作的实施意见

省编办 省教育厅 省财政厅

根据国家、省有关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的规定和省政府工作部署,现就开展新一轮全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核定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原则

(一)总体要求。

以党的十七大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解决上轮核编后我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突出矛盾,进一步加强我省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标准化建设,优化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和水平,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促进我省基础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二)主要原则。

1.因地制宜,分类核定。根据各地基础教育发展需要、教育资源现状、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以及自然环境特点等情况,从实际出发,分类核定各地中小学教职工编制。

2.统筹兼顾,均衡配置。把推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摆到重要位置,统筹兼顾、合理调整,着力解决学段结构、区域分布、山区农村教学点等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3.配套改革,整体推进。将核编与配套改革结合起来,在核编的同时,大力推进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和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城乡教师合理流动。

二、核编范围和主要任务

(一)核编范围。

核编的范围包括:全省各级教育部门举办的中小学(含职业中学、特殊教育学校);经政府批准并纳入当地基础教育事业单位管理序列由事业单位举办的附属或子弟学校。不包括社团组织举办的学校和民办学校。

(二)主要任务。

1.分类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在国家和省规定的编制标准范围内,根据各地中小学在校学生数变化情况,分类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具体核编标准见附表)。

(1)阜阳、亳州、宿州、淮北、蚌埠5市及所辖县、市,城市、县镇、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均按照相应编制标准上限核定。

(2)石台县、祁门县、潜山县、绩溪县、旌德县、歙县、黟县、霍山县、广德县、泾县、休宁县、宁国市、金寨县、青阳县、东至县、太湖县、岳西县、贵池区、黄山区19个重点山区县,县镇和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按照相应编制标准的下限核定。

(3)其他各市、县,城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按照编制标准的上限核定,县镇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按照编制标准的中限核定,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按照编制标准的下限核定。

(4)特殊教育学校继续按照省编办《关于全省特殊教育学校增加教职工编制的通知》(皖编办〔2006〕165号)规定的标准执行。

2.优化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结构。要充分考虑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以及高中教育和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快速发展等增编因素,重点解决当前中小学编制管理中存在的区域性和学段分布等结构性矛盾,坚持编制核定与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相结合,进一步优化全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结构和人员结构。

(1)对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山区农村教学点,学生数23人以上的按标准核定,学生数23人以下的均按1名编制的标准核定。教学点编制实行单独核定、统一管理。各地按2008年底教学点数核定教学点编制,由县统一调配使用。教学点编制今后不再增加,如教学点调整或减少,原核编制仍由各县统一使用。

(2)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申报增核不超过编制总量3%的附加编制:在校学生数超过上轮核编时在校学生数30%以上的高中;寄宿制中小学;现代化教学设备达到一定规模的学校(即建有图书馆、微机室、电化教育室等3个以上教辅机构的中小学);有计划安排教师脱产学习的中小学;内地民族班中小学;山区、湖区和乡镇中心小学。附加编制以市、县(含县级市,下同)为单位提出申请,报经省政府审批后,由市、县统一掌握使用。

(3)中小学确需配备专职管理人员、教辅人员和工勤人员的,其占教职工编制的比例,高中不超过16%、初中不超过15%、小学不超过9%。行政管理工作尽可能由教职工兼职,后勤服务工作应逐步实行社会化。

3.推进中小学配套改革。各地要以新一轮中小学核编工作为契机,着力推进相关配套改革。要通过加大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清理学校现有各类机构和人员、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措施,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和水平。

(1)加大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按照小学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高中规模适度的原则,继续加大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合理精简教职工编制。特别要加大山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山区农村中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同时还要撤并那些办学规模过小、办学条件简陋、生源不足、办学质量差的中小学,以扩大校均规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要加强对规划撤并但暂时不能撤并的教学点的管理,在保证其基本办学条件、维持正常运转的前提下,不再新增人员编制和基本建设投入。

(2)清理现有各类机构和人员。各地要对学校原有各类机构进行认真清理,严格控制管理机构数量,坚决撤销不按规定设置的机构。要按照《教师法》的规定,对现有中小学教职工进行全面清理,按照职位分类、专兼结合、一人多岗的原则,合理配备教职工,严格按照教师资格确定专任教师,坚决转岗分流不合格教师,认真清理占用和变相占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的各类人员,严禁挪用教师编制。因学段结构和布局结构调整造成的超编教职工,市、县要加强培训,采取多种措施提高超编教职工素质,多渠道妥善分流超编人员。

(3)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校长负责制,落实校长的法定代表人地位和依法管理的各项权力、义务。科学设置岗位,做到因事设岗、职岗相符。要规范岗位职责,强化岗位目标责任制,合理确定管理人员、教师、教辅、工勤人员的不同岗位工作量、上岗条件和岗位待遇,有条件的学校应设置5%-10%的流动岗位,用于聘用本校以外的具有教师资格的优秀人才,逐步建立固定岗位和流动岗位相结合的用人机制。全面推行教职工聘用制,严格聘任程序。建立教师合理流动机制,完善城镇教师到农村或薄弱学校任教服务制度和区域内城乡校际之间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城镇学校教师晋升高一级职称的,应有1年以上在农村或薄弱学校任教的经历。要通过中小学人员校际、区域之间合理流动,促进教育系统内部人才资源合理配置。

4.加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各级机构编制、教育和财政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家和省相关要求,共同做好中小学机构编制的日常管理和监督工作。

(1)坚持集中统一管理体制。未经省政府批准,各市、县不得突破中小学机构编制总额,不得擅自在总额外增设学校、增加编制、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其他部门和社会组织不得对中小学机构编制进行任何形式的干预。在总额外确需新建中小学的,必须按照隶属关系逐级报省政府批准。

(2)坚持动态管理模式。省机构编制部门会同教育、财政部门,根据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生源变化和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等情况,原则上每3年对全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重新核定调整一次,核编工作经省政府同意后实施。在未调整期间,因办学体制、布局调整等原因新建、改建、扩建或撤并的学校,应及时核定或收回其机构编制,其中新建、改建、扩建学校所需编制由市、县在本地区教职工编制总额内调剂解决。市、县在省下达的编制总额内,可根据本地区学生区段变化和班额变动情况对辖区内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实施动态管理。

(3)建立实名制管理制度。为进一步建立健全全省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的约束监督机制,增强机构编制管理的有效性、规范性和权威性,新一轮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核定后,省机构编制部门将在全省逐步建立中小学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制度。各地、各部门要严格按照核定的中小学编制数额、结构和人事管理的政策规定,配备相应的教职工,实行定编定岗定员,确保中小学机构设置实际数与规定数相一致、实有人数与批准的编制数额和职数相对应。

(4)建立部门协调配合和制约机制。要强化机构编制管理与人事管理、财政管理等相互协调配合和综合约束机制。各市、县人事、教育、财政部门要在省下达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范围内,合理配备人员、核定工资、核拨经费。对超编进入的人员,人事、教育部门不得办理录用、聘用、调任和工资核发手续,财政部门不得核拨人员经费,公安等部门不得办理户口迁移等手续。对违反编制管理规定的单位,应当责令其纠正,并视情节轻重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三、组织实施

(一)方案报批(2009年2月28日前)。各市、县教育部门要根据本《意见》要求,认真调查研究,在摸清本地区中小学类型、办学规模、内设机构、职责任务、现有人员编制及结构比例、领导职数、经费供给等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以2008年底前学校在籍学生数(教育事业统计数据)为基数,按照本《意见》规定的编制标准测算本市、县教职工编制,并提出本地区中小学教职工核编方案。同级机构编制部门按照本《意见》要求,会同财政部门提出审核意见,经市、县人民政府同意后,报省编办会同省财政厅、省教育厅提出审核意见报省政府批准下达。

(二)逐校核编(2009年3月31日前)。各地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方案经省政府审批后,由同级人民政府具体组织实施。各地要认真做好逐校核编工作,在省下达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额内,按照班额、生源等情况具体分配所属各校教职工编制,完全中学分别按照高中、初中编制标准核定,九年制学校分别按照初中、小学编制标准核定。

(三)检查验收(2009年4月30日前)。中小学教职工编制重新核定后,各地要认真做好检查验收和工作总结,并于2009年4月底前将总结报告报省编办(一式4份)。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上一篇:设备技术员考试试题下一篇:十八届六中全会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