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科学教案下册

2022-09-05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科学教案下册》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一篇:一年级科学教案下册

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 我们周围的物体 1.1《发现物体的特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1.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 2.可以用一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2.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对物体的特征进行描述。

难点:学会用两两对比的方法进行观察,学会用科学词汇描述物体特征。 【器材准备】

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学生活动手册、班级记录单、课件等。 【板书设计】 发现物体的特征

看 大小、颜色、形状 闻 气味 两两对比观察法 摸 表面粗糙程度 掂 轻重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导言: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猜谜语的游戏吗?那我来说你来猜。(出示谜语:体形有圆又有方,皮肤有白又有黄,发现哪个字写错,马上摇头来帮忙。谜底:橡皮)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你为什么猜它是橡皮呢?

(学生可以从橡皮的颜色、形状、用途来表述自己的理由。)

3.每个物体都有它不同于其他物体的特征,我们要学会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它的特征,再让别人猜猜它是什么吗?

1 4.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而且还能把它准确地描述出来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发现物体的特征)21教育网

二、观察物体

(一)观察一个物体

1.我们如何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呢? (要认真观察)

2.应该怎样观察呢?回忆一下我们在上学期学习过的观察植物的方法,谁来说说。 利用眼、鼻、手等多种感官进行细致观察(特别提醒学生在未经教师允许的情况下,不能用嘴接触任何物体)。(板贴:眼睛看、鼻子闻、手摸,同时进行闻和摸的安全教育)

3.教师出示要观察的物体,逐个认识8种物体: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

4.现在,我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来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 5.学生汇报,教师总结出描述物体特征一些科学词汇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

(二)对比观察两个物体

1.刚才大家发现了物体的一些特征,你们想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吗?

2.例如:我们要观察木块有什么特征,可以先将木块与乒乓球对比,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木块是正方体,乒乓球是球形,它们的形状不同,所以说形状就是物体的一个特征。这种方法叫两两对比观察法。然后把木块再分别与螺母、橡皮、泡沫块、纸片、一次性塑料杯依次比较观察,看你能不能发现木块更多的特征。3.随机抽取学生表述如何去做。 4.4人一组,通过小组合作,将物体进行两两比较,看看有没有更多的发现。 5.怎样详细记录物体的特征呢?我们先来看看活动手册吧!

(1)教师示范活动手册的使用:投影展示实物,指导学生先填写日期。(物品名称可替换) (2)指导学生填写记录表格。 6.交流评价“我的记录”。

(1)请学生到展台展示并介绍“我画的记录”。 (2)学生相互评价观察和记录的是否准确。 (3)教师小结:记录时要真实、准确。

7.出示班级记录表单,交流观察到的信息。在学生交流过程中, 教师补充班级记录单。

2 8.看看我们的班级记录单,你有什么发现?

9.教师总结:通过两两对比观察,我们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

10.通过观察比较活动,我们对木块已经非常熟悉了,谁来描述一下木块的特征?比一比谁描述得最好。

三、小结、延伸

1.谁来说说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 2.要想更全面、更准确地描述物体,应该怎么做?

3.课后,同学们也可以根据物体的特征编一些小谜语让别人猜,这样可以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第2课 谁轻谁重 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

1.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2.轻重和大小适当的物体可作为称量的标准物。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掂量、称量等方法的准确程度不同。 教学重点:

1.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2.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教学难点:

用称量的办法进行测量并记录 教学具准备:

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简易天平1台(含称量盘)、同样大小的回形针若干、学生活动手册每组3条记录单、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3 教学随记栏

一、复习导入,聚焦概念

展示上节课用到的各种物体(乒乓球、木块、橡皮……),提问:“看一看我们观察过的这些物体,我们怎样知道它们的轻重呢?”让学生说说如何知道物体的轻重。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二、围绕概念,实践探究

用不同的方法比较5个物体的轻重并排序。 1.预测物体的重量。

(1)出示5个物体: 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在预测轻重之前,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比较这几个物体的形状及大小。(其中,木块和塑料块的大小一样,两个橡皮的材质和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乒乓球是空心的且比木块大) (2)安排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预测排序结果并记录下来。排序方法采用先提问“我们怎样记录排列的顺序呢”,引导学生讨论记录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将学生讨论的方法统一为一种,比如用数字表示轻重,数字越小,表示越轻,即学生认为最轻的物体,就用1表示,认为第二轻的,用2表示,最重的,用5表示。准备一张记录单发给每个小组,填好预测结果后贴在黑板上(这样便于对比较的结果进行讨论)。鼓励学生说说预测的理由。21教育网 (3)对每组的排序进行比较,将学生的讨论聚焦在“对于两块橡皮,你们是如何预测的?同样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你们又是如何预测的?”这类问题上,以引发他们的进一步思考。适当时,做简要的小结,说明预测有可能不准,我们可以用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来判断物体的轻重,比如,掂量和称量。21•cn•jy•com 2.掂量不同物体的轻重。

(1)掂重。学生亲自动手掂量5个物体,感受5个物体的轻重,这时需再次将比较的结果记录下来(提醒学生统一用数字来表示轻重)。分发给学生一条记录单进行记录,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比较。(2)掂重后,先小组研讨,再围绕数据全班研讨。 3.称量物体的重量。

4 (1)首先要确定标准物。教师通过多媒体屏幕呈现几个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该选什么样的物体作为标准物呢?“比较重的物体可以吗?比如玻璃珠。” “比较大的物体可以吗?比如乒乓球。”通过这样的引导,促使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应该选择比较轻的、小的、容易放在盘子中的物体作为称量的标准物。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证明,回形针的大小和轻重比较适合作为标准物。

(2)说明称重方法。将一个物体放在简易天平的左端,在天平的右端逐个放入回形针(虽然这里不强调“左物右码”,但仍建议给学生养成“左物右码”的习惯),直到天平平衡。数出放入的回形针数量,根据回形针的数量比较物体的轻重,并记录称量结果。称量后,学生要根据回形针的个数来给5个物体的轻重排序并记录下来。

(3)再发给学生一张新的记录单进行记录,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比较。 (4)学生用称量的方法进行比较并记录。

三、研讨数据,获得概念

1.班级汇总完成后,要先组织学生分别查看三次排序的结果,小组内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将小组的数据向全班同学汇报。学生可能会发现,自己小组三次结果可能都不一样,其他小组三次排序的结果也不尽相同。21•世纪*教育网

2.接下来,小组内要先讨论三种比较轻重的方法中,“哪种方法的排序结果更准确”,从而转入对不同测量方法准确程度的探讨。预测是猜的,不太准确;不同的人感觉可能不同,掂量也不准;掂量次数多了,容易乱;用简易天平称量是比较准确、比较科学的方法。

四、应用概念,拓展延伸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已经发现了大小相同的木块和塑料块,轻重是不一样的。以此为基础给出问题情境:相同大小的瓷碗和金属碗一样重吗?学生先相互交流,再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联系之前的实验结果说出判断的理由,再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比如不同材料做成的椅子轻重可能不同等。2-1-c-n-j-y

五、小结

今天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棒,回想一下今天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在班级记录单上做记录。 板书设计: 2.谁轻谁重 预测 掂量 称量

第3课 认识物体的形状 教案

5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1.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 2.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平铺方式。 科学探究目标:

1.用简单的方法就可以比较出不同物体的形状有所不同。 2.不同的物体,会有不同的摆放或堆放方式。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认同物体的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有可能其摆放、拼接或堆放的方式也不同。 教学重点:

知道许多物体有固定的形状,并且从“占据空间”的角度理解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之一。 教学难点:

探究多种“平铺”方式,意识到物体形状会影响其平铺的方式。

教学具准备:

有一定高度的方盒子、大小相同的乒乓球和木块若干、橡皮若干、螺母若干、布袋(内装一个乒乓球和一块橡皮)、课件、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教学随记栏

一、聚焦

1.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用“称一称”的方法比较了几种物体的轻重。还记得是哪几种物体吗?

(学生回忆:乒乓球、木块、塑料块、大橡皮、小橡皮)

2.出示小布袋。不打开布袋,你能猜猜里面装的是哪两种物体吗?是怎样猜到的?引导学生用“摸”“看”的方法进行猜测,根据“形状”判断布袋内的物体是乒乓球和橡皮。21教育网 3.出示另外两种物体——木块和螺母,让学生说说这两种物体是什么形状。强调形状也是物体的重要特征。

4.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物体的形状》。 (课件展示猜测的方法及四种物体的形状)

6 (板书:认识物体的形状)

5.提出问题。这里有四个同样大小的方盒子,要想把这四种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装进里面,怎样才能装得更多呢?学生交流装盒子的方式,教师规定统一用“平铺一层”的方式进行。 6.(课件演示:“平铺一层”)

二、探究将物体平铺在盒内的方式 1.演示平铺的方法,记录数据。

怎样平铺一层乒乓球呢?请一位学生来演示平铺的方法,并且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课件演示平铺的方法及如何填写表格)

2.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将四种物体分别平铺在盒内,并且将数据记录下来。比一比,哪组最快,哪组装得最多。

3.分组活动结束后,教师将各小组的数据填写在班级记录表单中。

三、研讨:“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的影响 1.观察班级记录单:有什么发现吗?

引导学生发现:每个小组乒乓球和木块数量都一样,而螺母和橡皮的数量就不一样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2.交流展示“摆放”的方式:我们先来看看这些物体都是怎么摆放的吧。 (1)各小组将摆放的方式展示出来,并标清数量。

共同体验:螺母和橡皮以特定的方式摆放,真的能够都摆进盒子吗?师生共同确认上述问题后,将数据写在对应的摆放方式旁边。

(2)乒乓球和木块只有一种摆放方式。螺母、橡皮有多种摆放方式,而且摆放方式不同,装的数量也不一样。

3.分析研讨:为什么会这样呢?

(1)同一种物体不同的平铺方式占据空间状况不同。

引导学生分析:乒乓球和木块每个侧面都是一样的,所以怎么摆都一样,摆的方式只有一种,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会有变化,螺母“躺”着摆和“立”着摆是不一样的,用来平铺的“面”形状不一样,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一样,橡皮“躺”“立”“侧”,装的数量都不一样。 (2)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平铺时占据空间的状况不同。

思考:为什么乒乓球能摆进盒子的数量比大小差不多的木块少这么多?分析:由于形状的原因,乒乓球没有将盒子铺满,中间有空隙,所以装得少。

7 (如果学生认为是因为“乒乓球”比“木块”大而造成上述结果,教师可以进行演示实验:与木块同样大小的空心塑料块和乒乓球可以装同样多的沙子,说明乒乓球与木块大小一样,也可以将两个相同的烧杯装同样多的水,将乒乓球和木块轻轻按入水中后,看两个烧杯中水面的高度是否一致。)

四、拓展、延伸

以螺母“躺着”平铺一层和“立着”平铺一层为例,引导学生思考:盒子真的被填满了吗?说说你的看法。 板书设计: 3.认识物体的形状

第4课 给物体分类 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1.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2.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可以更清晰、有序地认识物体。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2.了解给物体分类时,依据的特征不同,分类的结果会有所不同。 科学态度目标:

1.继续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认同物体可以根据某一特征被归类。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人们可以利用分类的方法整理身边的各种信息。

教学重点:

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了解科学准确的分类需要将标准细化。 教学具准备:

乒乓球、大木块和小木块、与木块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塑料块、大螺母和小螺母、大橡皮和小橡皮、塑料杯、泡沫块、玻璃珠、纸片、不干胶贴纸、记号笔、印有圆圈的白纸、学生活动手册、若干个带有两个大圆圈的小组记录单、班级记录单等。21教育网 教学过程: 教学随记栏

一、聚焦

1.小朋友到超市想买酸奶,你能帮他找到酸奶吗?(播放课件,选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在超市怎样找到酸奶的)

2.我们也观察了许多物体的特征,你能描述一下吗?这些不同物体的特征有相同的方面吗? (学生根据前几节的活动手册和班级记录单描述前几节课上观察的物体特征)

3.我们能不能用一种特征作为标准给它们分类,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它们。(板书:给物体分类)

二、给物体分类

1.描述物体特征,确定分类标准。

(1)教师分发活动器材,学生拿出活动手册。

(2)说说自己计划以什么特征作为标准进行分类,并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中。 2.初次体验分类并为物体编号。

(1)引导学生根据制订的分类标准进行首次分类活动(全班统一确定一种相对简单的分类标准,如:大小),将物体放在小组记录单的圆圈中。

(2)引导学生发现使用实物摆放的方法不便于同时开展不同标准的分类,并且这种方法的分类结果无法悬挂展示,不便于交流。 (学生思考,商量改进办法。)

(3)指导全班同学按照统一标准为物体进行编号。

我们有什么办法进行编号呢?上学期,我们在比较恐龙大小的时候,有个编号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我们也来给这些物体进行编号吧。 (学生按照相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编号) 3.开展小组分类活动。 (1)小组总结物体特征。

观察前几节的记录单,你们都发现了物体哪些方面的特征?

(学生发现有大小、形状、轻重、粗糙或光滑、透明或不透明等方面的特征,根据物体大小进行分类的活动已经做过,不再重复)

(2)根据特征制订分类标准,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上。

(学生制订分类标准,明确分类标准,将小组制订的分类标准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中,一张记录单填一种标准)

(3)小组合作开展给物体分类的活动。

9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将分类结果以物体编号的形式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不同的圆圈里)

(4)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填写小组记录单。

(5)学生悬挂展示小组记录单,并遮挡住分类标准部分。 (学生遮挡住分类标准,并向全班同学展示小组记录单) 4.解密活动。

(1)全班共同解密各组的分类标准。

通过观察小组记录单的分类结果,逆向分析分类标准是哪种特征,并说明理由。 (2)相应小组进行展示揭秘,说说自己的分类标准和分类结果。

三、交流研讨

1.大家是根据物体的哪些特征分类的?

学生通过交流发现分类有很多方式,但是不管哪种方式分类的标准,都是物体比较典型的、有共性的特征。

2.根据同一特征分类,分类结果有哪些不同?

你发现在哪个相同标准的分类中有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让大家统一? 学生通过交流发现,有些相同分类标准的分类结果要想达成一致,还要有相同的细化标准界限。以轻重这一特征为标准的分类,不同于大小的比较。同样的物体有大有小,可以通过比较得出结论,但是对于轻重这一特征,在制订标准的同时还要细化轻重标准的界限,也就是说只有将标准制订得更准确,才能进行更准确

3.根据发现细化小组记录单的分类标准,确定关于轻重的分类界限,再次调整轻重的分类。

四、完成个人、小组、班级记录单内容 1.学生完成个人活动手册。 2.各小组共同完善小组记录单。 3.师生完善班级记录单。

设计意图:教师指导学生填写并修改完善记录的过程就是梳理和总结本课知识的过程,从而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4.观察生活中身边的分类。

我们生活中都有哪些分类给我们带来帮助呢?是哪些方面的分类?是如何给我们带来帮助的?

(播放课件,学生根据课件演示分别说说是哪些方面的分类,又是如何帮助我们便捷生活的) 板书设计 4.给物体分类

10 特征 分类标准 细化标准

第5课 观察一瓶水 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1.水有许多可被感知的特征,如无颜色、无气味、会流动、透明等。

2.水和洗发液一样,都可以被盛放在容器中。与木块等物体相比,水没有固定的形状。 科学探究目标:

1.学习观察水的方法,能用眼看、鼻闻、手摸等方法比较水与洗发液、木块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2.能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能用语音简单描述事物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3.在教师指导下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 4.在教师指导下能够回顾和反思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他人观点,乐于讲述自己观点。

2.乐于参与小组合作探究,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珍贵资源,需要珍惜和保护。 教学重点:

水无颜色、无气味、透明、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教学难点:

水无固定形状,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也是固体与液体的主要区别。 教学具准备:

水、乳白色洗发液、不同形状的透明容器、木块、活动手册、观察记录单。 教学过程: 教学随记栏

一、聚焦 导入:教师出示一瓶矿泉水,请同学们说一说瓶子里面装的是什么?关于水你都知道什么?然后请同学们一起来观察。(板书:观察一瓶水) (学生观察矿泉水)

二、观察比较水与洗发液 1.观察方法的研究

出示洗发液的瓶子(撕掉上面的标签),请学生猜一猜里面装的是什么(学生可能会猜是沐浴露、洗手液,适当表扬生活中善于观察的同学,告诉学生是洗发液)。怎样比较观察水和洗发液?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前几节课学习中用了哪些观察方法。

11 学生提议可以用眼睛看、鼻子闻、手摸……(因为洗发液不能食用,在此教师要及时提醒不能用“尝”的方法,强调任何场合都不能用“尝”的方法)。 (学生观察比较矿泉水与洗发液并回答老实的问题) 2.学生观察水和洗发液的不同和相同 (1)看一看

教师提问:大家一起来观察水和洗发液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学生分组观察并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它们颜色的不同,以及可以通过什么方法知道。 (乳白色与无色,透明与不透明,对比观察) 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汇报。 (2)闻一闻

教师提问:水和洗发液还有什么不同?怎样才能知道它们的气味不同呢? 学生提议闻一闻。

教师示范闻的标准操作方法,并指出这样做对安全的重要意义。

(闻的标准操作方法:打开瓶盖,左手持瓶身,右手从瓶口上方将空气扇向鼻子,闻到气味即可盖上瓶盖。)

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

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汇报。 (3)摸一摸

教师提示:水和洗发液除了颜色、气味不同,它们用手摸起来一样吗?怎样证明洗发液要比水光滑?

再用拇指摸一摸。

教师讲解手摸对比方法:用玻璃棒在洗发液中沾一下,滴到食指上,再用拇指搓捻;用同样的方法把水滴在另一只手的食指上,搓捻后进行对比。 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

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汇报。 3.总结水与洗发液的异同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活动的过程和观察的结果,并总结水和洗发液的相同和不同,并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

水:无颜色、无气味、透明、能流动

洗发液:乳白色、有香味、不透明、能流动

(播放课件,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过渡: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水和洗发液有相同之处也有着很多不同。如果把它们和木块比较又会有什么发现呢?

三、观察比较水、洗发液和木块的不同和相同 1.不同

12 教师把洗发液和水分别倒入不同形状的瓶子里让学生与木块对比观察。 学生交流观察结果:

(1)它们放进容器的方式不同,水与洗发液能流动,木块不能流动。

(2)水和洗发液的形状随容器形状发生变化,没有固定形状,木块的形状不随容器的变化发生改变。

教师板书学生观察结果。

(播放课件,让学生观察三个图片并思考问题) 2.相同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水、洗发液、木块有没有相同之处。 学生观察、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观察上面的现象,发现尽管水和洗发液在不同容器里形状不同,但它们仍然有形状,只是形状不固定。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教师板书:它们都有形状。 (播放课件,看图思考问题)

3.总结水、洗发液与木块的不同和相同

教师请同学根据板书总结它们的不同和相同。

学生发表观点:我们发现尽管水、洗发液的形状可以变化,木块形状不变,但它们都有形状。 (播放课件,回顾探究过程,反思探究结果,总结固体、液体的不同)

四、完成班级观察记录单和活动手册

1.教师请一位同学到台上执笔,全班同学一起根据观察结果共同完成班级记录单。 2.教师指导学生根据班级记录单,完善自己的活动手册第1课内容。 3.拓展延伸

回家后完成活动手册上“看谁流得快”活动。 (播放课件,完成信息的整理和摘录) 板书设计: 5. 观察一瓶水

第6课 它们去哪里了 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13 2.能用放大镜观察较小的物体。

3.能用搅拌的方法让水中的物体充分混合。 科学态度目标:

1.认识到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观察现象。

2.认可从多角度进行观察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点:

有些物体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体很难溶解。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体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教学具准备:

为学生准备:3个装水的透明杯子、3个小玻璃盒、放大镜、搅拌棒、小勺、食盐、红糖(块状)、小石子、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教学随记栏

一、教学导入,聚焦问题 1.问题导入。

(1)上节课我们大家一起认识了水,谁还记得水都有哪些特征? (2)生活中我们离不开水,谁能说一说水有什么用处?

(3)水还有一个本领,可以加很多东西进去,比如妈妈做汤时会放一些作料在水中,使汤更加鲜美。类似的情况你们还见过哪些?在哪里见过?(在这里,学生可能会根据一些生活经验,提到“溶解”这个词)

(4)所有的东西放入水中,都能被溶解吗? (课件展示一些生动的溶解现象) 2.聚焦问题。

如果我们把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水会发生变化吗?会发生什么变化?食盐、红糖或小石子会发生变化吗?21教育网

二、学习新课,探究发现 1.描述并记录现象。

14 (1)师:老师为每一组都准备了这三样物品,请你们认真仔细地观察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教师指导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课件出示三种被观察的物质) (2)小组成员分头观察,交流汇报。

(3)师:要想看到它们放入水中是什么样子的,你们打算怎么做? (4)学生分组研讨,拿出实验方案,教师加以指导。

指导要点:使学生明确要用小勺来取物质,放入等量的水中,然后静静地观察这些物质进入水中的情况,并与物质之前的状况进行对比;提醒学生不能晃动水杯;在物质进入水中一段时间后,用搅拌棒充分搅拌,让物质与水充分混合;搅拌停止后,再次观察、对比物质的变化情况、混合液的情况以及杯底的情况。

同时,教师还要提示学生将观察结果及时记录在活动手册中。可以用文字表达,也可以通过图画来表示。要特别强调没有变化与有变化同样重要,所有观察结果都要记录下来。 (5)学生小组实验观察并做好记录。 (6)教师巡视和指导。 2.研讨交流,达成共识。

(1)把盐、红糖、小石子放入水中后,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引导学生分别描述3种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询问学生哪些发生了变化、哪些没有发生变化,并对比3种物质变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加以说明,食盐和红糖在水中溶解了,小石子在水中没有溶解。

(2)盐、红糖放入水中后,真的“消失”了吗?

引导学生在说出自己判断结果的同时,说出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结合生活中的经验和实验现象来说明)。盐放入水中后,盐水是咸的,说明盐还在水中,只是看不见,红糖放入水中后,水是有颜色的、甜的,说明糖还在水中,只是看不见(课堂上不允许学生品尝,学生归纳的“咸”和“甜”是基于生活经验)。

三、课堂小结、扩展延伸

1.通过我们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谁愿意来谈一谈?

2.课堂伊始,大家说俩人很多能在水中溶解的物质,现在再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会溶解在水里?哪些不会溶解?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学到的方法试一试,下一堂课跟大家分享。 (播放课件) 板书设计:

15 6.它们去哪里了 溶解

第7课 认识一袋空气 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1.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2.与木块、水相比,空气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进一步运用感官,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空气的特征。 2.空气的一些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描述的。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学生对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2.意识到可以利用所学的方法研究未知事物。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空气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

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与其他物体相比有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教学难点:

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虽然空气是看不见的,但是课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教学具准备:

学生准备:透明塑料袋、扎塑料袋的皮筋、透明烧杯或塑料杯、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单(用于单元知识总结)。 教学过程: 教学随记栏

一、聚焦

1.导入:回想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用到了哪些研究方法?

2.提问:回忆一下,在本单元中我们学过哪些描述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 (教师出示前面几节课的班级记录单)

二、探索

(一)指导学生收集一袋空气,并进行观察。

(教师出示一个空烧杯或一个空玻璃杯,让学生观察)

1.提问:老师的玻璃杯中有什么呀?真的什么都没有吗?再想一想。 2.教师引导:你们真聪明!杯子里面不是空的,里边盛满了空气。

16 (板书:空气)

3.教师提问:你认为空气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就用本单元学过的方法认识它吧!(引导学生说出“空气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很轻”……) 4.提问。

(1)要想研究空气,你有什么好方法吗? (2)空气在空中我们怎么研究呢?

(3)我们想一想用什么办法可以把它“逮”住呢?

(4)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塑料袋儿,看一看、想一想,你有好的办法了吗? (5)我们“逮”到了空气,你将怎样用学过的方法去观察空气的特征?

(二)指导学生将空气与水和木块进行比较; 1.提问. (1)可以用什么感官来观察空气?

学生可能会想到用手“摸一摸”“捏一捏”,用眼睛“看颜色”“形状”“是否透明”用鼻子“闻”等。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贴:眼睛、鼻子、手,同时进行闻和摸的安全教育) (2)引导:本单元我们曾经研究过什么物体呀? (3)大家还记得,水有哪些特征吗? (4)我们从哪些方面描述了水的特征?

(5)我们研究水的时候,是将水与哪些物品进行比较研究的?

(6)现在,你能把空气与水和木块,再进行比较研究吗?看一看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交流观察到的信息,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发现。 2.描述并记录空气的特征. (1)提问:还记得在第一课和第五课的时候,我们使用过的记录单吗? (2)小组内讨论,怎样描述空气的特征。

(3)说一说:你是通过什么方法观察到这些特征的?

17 学生:“用眼睛观察空气是透明的、无色的、跟水是一样的” “跟水对比,水是流动的,打开袋子,空气就跑了,说明空气也是流动的”等。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4)班级集体论证:“空气有什么特征”“我们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我看见这袋空气是透明的,跟水一样”“我闻不到空气的气味”“我摸不着空气”等。 (5)提问:“在本单元中,我们从哪些方面认识了物体”“可以用哪些词汇描述它们的特征”

三、小结

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棒,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我们还学习了科学的观察方法。希望同学们今后能用今天所学到的方法去观察其他的物体。 板书设计: 7.认识一袋空气 无色 无味 透明

第二单元 动物 1.我知道的动物

乌鲁木齐市第91小学 杨玲楠 学习目标:

1.尝试学习有序表达一段话——渗透按照先样子后习性的顺序,有序介绍一种动物。 2.抓住动物一个或几个方面的特征说一句话或几句话。

3.认真倾听——注意听介绍,根据听到的信息判断是什么动物;或补充不足的信息; 学习重难点:

1. 具体叙述中能说出连缀的话语。

2. 抓住动物一个或几个方面的特征说一句话或几句话。 学习准备:课件 板书设计: 12.我知道的动物 我知道的动物是……

它的(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等)……

18 它(喜欢什么、爱吃什么、住在哪里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老师和你们做一个游戏,老师来说一种小动物,你们来猜猜看是什么小动物好吗? 它特别可爱,长的又白又胖,有两只长长的耳朵,一双红红的眼睛,短短的小尾巴,笑起来有三瓣嘴。它最爱吃青菜和胡萝卜,走起路来蹦蹦跳跳。你们猜猜这是什么小动物呢?(兔子)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新的小伙伴,你们认识它们吗? 师呈现多种动物的图片,学生复习动物的名称。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老师刚才是怎么形容小兔子的呢?

1、兔子长的什么样? 2.兔子有什么习性? 它的身体( ) 它喜欢( ) 它的眼睛( ) 它爱吃( ) 它的鼻子( ) 它住在( ) 它的耳朵( ) 它的胆子( ) 它的嘴巴( ) 它走起路来( ) …… ……

哪位同学能老师刚才那样说说小兔子呢?(师相机在黑板上出示表达的要求“我知道的动物是……”、“它长得……”等,引导学生复述师刚才讲过的内容)

部分能力较好的学生可以引导多一点的描述,如“你和这种动物之间发什么过什么好玩的事情?”等。

小结:我们描述一种小动物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 第一:动物的样子、外貌

第二:动物的习性(爱好、喜欢吃什么、住在哪里…) 指导学生尝试运用学到的表达方式描述猫、狗两种动物。

三、拓展训练

将学生分为3-4组,让他们进行组内描述训练,描述老师所给出的动物。师巡视指导。 请每组学生派代表描述自己组的小动物,组员可进行补充。 (要求学生们必须认真听别组学生的发言)

四、巩固新知,趣味竞答。

同学们,我们刚才描述了那么多的动物,你们记住了多少呢?

每小组派一名学生出来,其他学生进行外貌、特点等描述,但不能在描述中出现动物的名字。该生猜动物名字。猜对最多的小组获胜。(每组猜的都是另外组描述的小动物。)

五、总结

19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小动物们,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哪种小动物呢?它们都是我们的好朋友!

六、布置作业

回家给爸爸妈妈、小伙伴们介绍自己今天认识的小动物们。 2.1《校园里的动物》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观察动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意识到动物之间也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准备

1.教师提供两种动物,供学生观察。 2.观察记录纸。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与上一课涉及到的科学概念同为生物单元的二级概念。本课的观察对象是可选择的,蚂蚁、蜗牛都是比较常见、容易捕捉、易于饲养的小动物,选取它们为观察对象,可以将学生头脑中以往的经验充分调动出来,提高认知水平。课文中知道较多,呈现出“扶”的状态,让学生在捉、看、研究中收集证据并做出解释,了解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从前两课到本课,都注重记录、描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懂得在科学研究中要重视收集证据,因为它们是得出结论的依据。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探究活动 1.观察蜗牛。

(1)谈话:我们先来观察蜗牛(出示蜗牛)。 (2)提问:在观察时应该主义什么? 师生讨论后总结出:

A不要发出大的响动,以免它受到惊吓; B不要用手直接触摸,以免它受到伤害;

C静静地观察一段时间,会发现更多的特性(怎样出壳、怎样爬行);

20 D观察时要把观察到的记下来或画下来。画的时候不光要画它的外形,还要标清它身体的各个部分,一定要画的“像”,不要进行艺术加工。 (3)学生观察、记录、展示、交流。 (4)研究蜗牛的食性。

(5)研究蜗牛对刺激物的反应。 2.观察蚂蚁、观察鱼。

用同样的方法观察蚂蚁或鱼。

二、概括小动物的共同特征

谈话:我们仔细观察了蜗牛、蚂蚁和鱼,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三、给常见的动物分类

看教科书第21页,提问:你认识这些动物吗?还认识哪些动物?

2、谈话:我们来给它们分类,说说你想怎样分类。 学生活动。

学生汇报,交流分类依据。

四、课堂总结

补充讲解英国动物学家珍•古德博士的故事。通过读科学家的故事,了解观察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感悟出,要像科学家一样继续探索生命世界的奥秘。

2.4《给动物建个“家”》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要进一步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就需要饲养蜗牛,给蜗牛营造一个栖息地。本课以蜗牛生存需要为暗线,指向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理解。聚焦、研讨、设计、制造蜗牛的栖息地,观察蜗牛在 “家”中的生活情况,观察蜗牛吃食物,发现蜗牛更多的秘密。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认识动物的生存需求,体会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和亲近小动物的情感。21教育网

【学生分析】

经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蜗牛的身体构造、运动方式已有一定的了解,自然产生了饲养蜗牛的想法。那么饲养蜗牛,需要准备什么,有些什么要求,蜗牛怎么生活,这些问题会在学生的脑海里迅速出现。但由于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他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是比较粗浅和零散的,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正向迁移、集体梳理,串联起对蜗牛的整体认识。

21 材料准备和饲养活动一定要取得家长的支持,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信等形式把要求传递给家长,寻求家长的配合和协助。可以通过班级微信群、QQ群、班级博客等平台,引导学生及时交流饲养的过程,引发学生长时间地关注,增强学生观察动物的动力。【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蜗牛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2.蜗牛喜欢吃菜叶等食物,靠齿舌吃食物。 科学探究目标

1.尝试用集体的智慧不断修正方案给蜗牛建一个“家”。 2.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特别是它是如何进食的。 科学态度目标

1.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2.体会计划的重要性和集体智慧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环境对小动物生活的重要性。 【器材准备】

学生:几只饥饿的蜗牛、菜叶、透明盒子、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蜗牛、微视频、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鸟窝、蜂巢、狗窝等图片。 2.蜗牛的家是什么样的呢?

教师收集学生饲养蜗牛的照片、文字等信息。 3.投影展示同学们饲养蜗牛的图片、文字情况。 说一说:在给蜗牛建“家”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蜗牛对环境的要求,如建好的“家”应该放在怎样的环境中,蜗牛的排泄物是否需要处理,如何防止蜗牛爬出去等。 4.问题研讨。

(1)你们的蜗牛饲养在哪里?你们给蜗牛喂了哪些食物?你们还为蜗牛做了什么?学生回答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回答有哪些经验值得推广,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22 (3)想一想,要让蜗牛好好地生活下去,蜗牛的“家”应该是什么样的? 5.教师将学生们的回答汇总成班级记录单。 (1)能让蜗牛四处爬行的空间。 (2)有它们爱吃的食物。 (3)要保持潮湿。

(4)能让蜗牛生活又不让它爬出去。 6.让学生把蜗牛的“家”画下来。

二、探索

1.观察蜗牛在“家”是怎么生活的,放入菜叶等食物,观察蜗牛是怎样进食的。

2.提醒学生需要安静细致地观察,如果蜗牛距离菜叶有一段距离,还要提醒学生把蜗牛轻轻地放在菜叶上。

3.给学生一段时间,他们会有新的、有趣的发现,例如蜗牛吃食物时嘴巴和触角的动作,菜叶上留下了爬过的痕迹、吃过的痕迹等等。 4.小组活动,把蜗牛进食的情况用图示记录下来。

三、研讨

1.蜗牛生活需要什么? 2.我们还有哪些有趣的发现? 【板书设计】 给动物建个“家” 【活动手册使用】

本课学生活动手册的内容是“想一想并画一个蜗牛的„家‟”和拓展活动“引诱并观察蚂蚁”。 用简图画一个蜗牛的“家”的活动,这是设计方案的一种形式,适合一年级的学生。可以在学生充分讨论,整合众多学生想法,完成班级记录单后进行。也可以在讨论之前,先让学生画一画自己之前寻访过的蜗牛、观察过的蜗牛,思考蜗牛需要怎样的生活环境,然后全班达成初步共识,为后续动手操作提供参考。具体可根据本班学生简图记录的能力水平,视情况而定。 拓展活动是用蔗糖引诱蚂蚁,观察蚂蚁并跟着蚂蚁找到它的“家”,这是观察蜗牛方法的迁移运用。蚂蚁同样具有生物的共同特征,会活动、需要食物、需要栖息场所、需要适宜的生活环

23 境等,同样指向对生物的理解。如果使用该教材的地区由于气候、地理环境等因素无法寻找到蜗牛,那么课堂中观察蚂蚁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需要教师对教学的环节和学生记录的内容稍作调整。

2.5《观察鱼》教学设计

【背景分析】:

在学生原有的认识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深入思考,使学生不仅可提高观察﹑描述动物身体特征及其行为的技巧,而且通过观察实验交流等活动,可以解答一些他们以前的疑问。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观察时间,有发表自己建议和意见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根据他们已掌握知识水平,平等地和谐地展开讨论研究,把学习研究的活动引向深入,从而提高学生的概念水平和认知能力。本课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对鱼进行仔细观察,开展研究活动,使学生了解鱼的共同特征以及鱼的各部分的作用。本课的教学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鱼

第二部分:了解鱼的共同特征 第三部分:养鱼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指导学生学会观察鱼的外形、运动等,并知道鱼的共同特征以及养鱼时的注意事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研究、获取新知的能力及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事实求是、认真细致、与人合作、不怕困难的科学态度,体验探究鱼的特征的兴趣,懂得照顾金鱼的正确方法。 【教学重点】: 认识鱼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

知道鱼的各部分的作用 【教学准备】:

实验小组:每组两条鱼,一只鱼缸 老师:各种鱼的图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游戏:老师这儿有只桶,里面装的会是什么呢?请一个同学上来摸一摸,闻一闻,看一看,描述一下,但不能说出它的名字以及它独有的特征。下面的同学根据他提供的线索猜一猜是什么。 想不想一起来认识这位小朋友?

(二)学习新课: 认识鱼(发第一条鱼)

提问:领到鱼,你们会怎么观察?

小组分配任务(合作):仔细观察金鱼,把金鱼简单的画下来,并标上鱼的各部分的名称。其他的同学每人观察鱼的一个部分,看看这部分有些什么,有什么作用,并做一些简单的记录。 分组观察,教师巡回指导 各组展示说明

24 小结:通过观察知道金鱼的身体有鱼鳞,用鱼鳃呼吸,靠鱼鳍运动,生活水里。 认识鱼的共同特征 发第二条鱼

想不想再有一条鱼,如果再给你们一条鱼,你们会怎么做?(发鱼) 先请大家仔细找一找,两条鱼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将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 分组观察,教师巡回指导 各组汇报

小结:通过观察比较知道鱼的身体都有鱼鳞,都用鱼鳃呼吸,都靠鱼鳍运动,都生活在水里。 欣赏各种鱼的图片

下面就从你们刚才提出的问题中选择一个进行观察研究。 分组观察研究,教师巡回指导 各组汇报 设计鱼的家

金鱼可爱吗?想不想带回家?首先得给鱼设计一个家,讨论讨论,简单的画一画,了解一下需要哪些材料。 学生设计 小组间交流 养鱼须知

大家都知道养金鱼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讨论讨论,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讨论 小组间交流

小结: 养金鱼要勤换水,水要事先放几天;隔几天喂一次食,每次少喂一点;将金鱼养在一个安静的地方。 课后任务

刚才同学们也提了很多课上无法研究的问题,大家选择一些感兴趣的问题,记录下来,准备在课后养鱼的过程中继续进行观察。

2.6《给动物分类》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将尝试引导学生对前5课认识和研究的动物进行分类练习。分类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在认识和观察、研究了一定数量的动物后,对动物进行分类,既可以促使学生认识动物的多样性,还可以帮助学生更细致地观察动物的特征,加深对分类对象特征的认识。

按照鸟类、昆虫、鱼类等标准分类是3~4年级的学习目标,因此这节课的分类练习不是动物形态学上的分类,而是以前5课学习和认识的动物为研究对象,由学生自主确定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练习活动,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比较、辨别和归类能力。在分类的过程中,学生运用前面对动物形态观察时的发现,同时也是对动物特征的再一次观察、认识和提升。本课“单元总结”部分,需要学生回忆动植物的共同特点,初步感知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教材提供 25 了10种动物的图片,为体现动物的多样性,教师可适当增加一些学生熟悉的动物的图片。【学生分析】

学习本单元前的一年级学生,已经能够在无提示的情况下,依据生存环境、食性、外部特征等对动物进行分类,但在昆虫、软体动物等生物学分类发展上,缺乏认知支撑。因此教师要清楚,教材并不是要求学生以动物分类学为标准,学习和开展分类活动的。

学生要给动物分类,必须建立在了解分类对象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前5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动物的基本特征,并能通过观察、比较,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本课分类教学再次让学生运用观察与思考的能力,并以此确定标准,进行分类活动。在分类活动的过程中,再次感受到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物具有不同的特征,动物具有多样性,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和研究动物的热情。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还没有书写动物名字的能力,因此需要教师指导学生采用编序号的方法来进行分类。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的目标

1.大自然中生活着许许多多动物,动物具有多样性。

2.动物之间有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3.知道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一定的标准给动物进行分类。在分类过程中,体会动物的异同,感受动物的多样性。 2.能与同学讨论并形成多种分类标准。 3.通过分类活动,不断完善自己对动物的认识。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并分享他人的分类依据和结果。 2.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分类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动物具有自身独特的特征,体会生物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确定动物分类的标准,把动物分成两类。

难点:按不同的标准给动物进行分类,感受动物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学生:每组1套教科书中10种动物的彩色卡片、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1套教科书中10种动物的彩色大卡片、课件、班级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26

一、聚焦新课

1.课件出示一些常见动物的图片,提问:你认识这些动物吗?学生说出动物的名字。 2.教师小结:大自然中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动物。为了便于研究,科学家对动物进行了分类。(板书:给动物分类)21教育网

二、给动物分类

(一)给动物卡片编号

1.依次出示动物卡片,提问:这些动物你认识吗?请学生说说动物的名字,并简要说说该动物有什么特点。

2.给这些动物卡片编号。

教师:为了便于分类和交流,我们统一给动物卡片编上号。

教师示范:在狗卡片上标上号,蝴蝶卡片上标上号,鸡卡片上标上号,蛞蝓卡片上标上号,蚂蚁卡片上标上号,金鱼卡片上标上号,蜗牛卡片上标上号,老虎卡片上标上号,喜鹊卡片上标上号,蛤卡片上标上号。21cnjy.com (投影展示在屏幕上)

3.给学生分发卡片,学生参照屏幕统一给动物编号。

(二)给动物分类 1.分类活动。

教师提问:你能给这些动物分类吗?怎么进行分类呢? 引导学生做出如下回答:想要给动物分类,首先要确定分类标准,并且每次分类只有一个标准。 教师举例:有的动物有脚,有的动物没有脚,因此,我能确定一个分类标准:有没有脚。将有脚的狗、蝴蝶、鸡、蛞蝓、蚂蚁、蜗牛、老虎、喜鹊、蛤归为一类(边说边将这些动物卡片摆放到一起),将没有脚的金鱼归为另一类(将金鱼卡片放到另一边)。(教师适当解释:蛞蝓和蜗牛的“腹足”是脚,蛤的“斧足”也是脚。) 2.活动手册填写指导。

将我们的分类方法及时记录在活动手册中,为了方便记录,我们用编号来代替动物名称。 我的分类标准是:有没有脚。 3.小组进行动物分类活动。

先商定分类标准,再进行分类。分好后及时记录在活动手册上,然后思考有没有其他的分类方法。鼓励小组内记录两种或多种分类方法。【

三、交流研讨 1.投影下展示汇报。

先说一说你的分类标准,然后告诉大家你的分类结果。同一分类标准的同学表达意见及建议,教师适当修正补充,并将学生的汇报结果填写在班级记录单上。

27 2.小结。

教师将学生的分类方法汇总到黑板上,小结:“我们有哪些分类的方法?” 3.讨论。

每种分类的结果一样吗?从多种分类标准中感受动物的多样性。

四、归纳整理

1.学生回忆动物的共同特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会长大、会繁殖后代、需要吃食物、需要空气、需要水……

2.哪些特点植物也有?归纳动植物的共同特点。

3.小结:可以从这些方面来说明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 【板书设计】 给动物分类

我的分类标准是:有没有脚。

我的分类标准是:是不是生活在水里。 ……

【活动手册使用】

本课的活动手册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我的课堂活动记录”,确定一种分类标准给动物分类,把编号写到圆圈里,需要在课堂上完成。学生给动物分类后,要及时记录在上面,分类标准可以指导学生用“有没有_____”“会不会_____” “是不是_____”等记录,有的(“会的”或“是的”)归为一类,没有的(“不会的”或“不是的”)归为另一类。鼓励学生记录两种或多种分类方法和分类结果。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活动手册的另一部分是拓展活动,“观察螺蛳或田螺”的活动可放到课后,由于螺蛳和田螺都是水生动物,让学生自然水域环境中观察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可让家长帮忙去市场买来放在水盆里观察,建议学生将观察到的螺蛳和田螺画一画,想一想它可以按哪个分类标准归类。

28

第二篇:一年级科学下册7—10课教案

7.小动物找妈妈

一、导人新课

教师出示“小蝌蚪找妈妈”的视频。指导学生说一说是哪些外形特征帮助小蝌蚪找到妈妈的。引出课题:小动物找妈妈。

二、活动探究 (一)谁是小鸡的妈妈?

1.通过外形特征找小鸡的妈妈。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小鸡与鸭、鹅、公鸡、母鸡的外形特征,找到小鸡的妈妈。

学生找出母鸡是小鸡的妈妈。 数师指导学生说说理由。

学生回答:小鸡和妈妈的“嘴”都是尖尖的… 2.通过其他证据找小鸡的妈妈。

教师指导学生思考:母鸡一定是小鸡的妈妈吗?还有有没有别的证据?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母鸡下蛋、小鸡出壳的图片,让学生明确这才是“母鸡是小鸡的妈妈”最有力的证据。

3.教师总结:要从多方面、通过多种方法寻找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二)它们的妈妈是谁? 1.帮小驼鸟和小山羊找妈妈。

东堤小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一年级科学教案

教师出示小鸵鸟和小山羊的图片,指导学生参照找小鸡妈妈的方法,通过比较外形的相似特征的方法来找一找它们的妈妈。

2.帮蚕和蝉的幼虫找妈妈。

教师出示蚕、蝉的幼虫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的妈妈是谁。 教师借助视频展示蚕和蝉的发育过程,让学生认识到蝉幼虫的妈妈是蝉的成虫,蚕的妈妈是蚕蛾。

教师总结:每个小动物都有自己的妈妈,动物能通过下蛋或直接生小动物的方式繁殖后代。有些小动物和妈妈外形相似;有些小动物和妈妈外形不同,但长大后会和妈妈外形相似。

三、总结

教师指导学生说一说怎样能找到小动物的妈妈,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

教师指导学生课下观察孔雀和鸳鸯的外形特征,区分动物爸爸和动物妈妈,将活动结果填写在活动手册中。

8.布料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布料制品。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些生活用品,说说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东堤小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一年级科学教案

生:它们是布料制成的。

师:你们还知道哪些物品也是用市料制成的? 生1:窗是用本料成的 生2:围演是用本料式的。

师:布料是一种常见的材料,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研究布料的秘密。

(教师板书课题:市料)

二、探究新知

(一)提出问题

师:关于布料,同学们想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呢? 生1:我想知道布料有哪些种类。 生2:我想知道布料是怎样来的。 生3:我想知道布料有哪些特点。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真了不起。我们今天先来研究布料的特点。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准备了、棉布、化纤布3种布料(边说边腿示给学生看)。

(二)探究布料的特点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准备了丝绸、棉布、化纤布三种布料(边说边展示给学生看)。

根据生活经验,你们认为这些布料可能有些共同特征呢?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测。教师引导学生从软硬程度、透水性、弹东堤小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一年级科学教案

性等方面进行猜测。

师:这些只是我们的猜想,怎样才能验证我们猜想得对不对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方法,教师巡视指导。师生交流、完善探究方法。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想到的方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1:我们打算用摸一摸的方法研究布料的软硬程度。

生2:我们打算先将布抻直放在水槽的上方,然后往布上倒水,观察水会不会透过布流下来。

生3:我们想用拉一拉的方法看看布料的弹性怎么样。

师:同学们的实验方法都很好。接下来,我们就进行实验。想一想,在观察、研究时,小组成员之间要注意什么。

生1:要分工明确 生2:要团结合作。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分工合作能让我们更出色地完成科学探究任务。下面就请大家用刚才想到的方法研究丝绸、棉布、化纤布这3种布料的特征吧。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研究,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交流。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发现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1:我们用手分别摸了摸丝绸、棉布、化纤布,发现它们都比较柔软。

东堤小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一年级科学教案

(教师板书:柔软。) 生2:我们把丝、棉布、化纤布分别抻在水槽的上方,然后往布料上倒水,发现水都能透过布料流下来,说明布料能透水。

(教师板书:能透水。) 生3:我们分别拉了拉3种布料,发现用力拉的时候它们会变长,手放开后它们恢复到原来的样子,说明布料有弹性。

(教师板书:有弹性。) 师生小结: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了布料具有柔软、能透水、有弹性的特点。

三、拓展活动

师:布料在生活中的用途非常广泛,我们几乎到处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请同学们课下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用到了布料。

9.塑料

一、认识塑料制制品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东西,同学们看看有什么。 (学生观察后回答。) 师:你们知道它们是用什么制成的吗?

师:学们真聪明,这些东西是用塑料制成的,塑料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种材料。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周固有很多塑料制品,你们能把它们找出来吗?它们有什么用?

东堤小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一年级科学教案

生:我的文具盒是用塑料制成的,它可以用来装铅笔、橡皮等。 ……

师:你们说得真好,这些东西都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其实,塑料制品还有很多,如塑料桶、塑料玩具、塑料凳子等,塑料的用途可真多啊。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塑料。

二、探究型料的特点

(一)比较塑料杯和玻璃杯的轻重。 师(拿出玻璃杯):这是什么材料做的? 生:玻璃。

师:它和塑料杯有什么不同?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两个大小差不多的玻璃杯和塑料杯,同学们用手掂一掂,比一比哪一个轻、哪一个重。请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安全,拿稳杯子。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能告诉我结果? 生:塑料杯轻,玻璃杯重。 师:是的,塑料更加轻便。 (二)比较望料袋和布袋的透水性 师(拿出袋子):这是个什么袋子? 生:塑料袋。 师:这个呢? 生:布袋

师:如果我们分别向塑料袋和布袋里面加水,大家猜一猜会发生东堤小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一年级科学教案

什么。

生:布袋会漏水,塑料袋不会漏水。 那么,同学们想不想动手试一试?

师:请组长从材料盒中拿出塑料袋和布袋,组员分工合作,注意不要把水洒到桌面上。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祝指导。 师: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布袋会漏水,型料袋不会漏水。 师:实验的结果和你们的猜想一样吗? 生:一样。

师:塑料具有不透水的特点。利用型料的这个“本领”,人们制作出了许多防水物品,你们知道有哪些东西可以防水吗?

生:雨衣、雨伞。

通过刚才的两个实验,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塑料很轻便、不透水。

同学们是通过什么样的实验方法得到的这个结论呢? 生:通过比较的方法。

师:是的,用比较的方法发现塑料的特点,也是在观察。 (三)矿泉水瓶遇到热水会怎样? 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矿泉水瓶,它是用什么制成的? 生:塑料

如果我把热水倒人矿泉水瓶中,会发生什么现象?

东堤小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一年级科学教案

生:矿泉水瓶可能会变形。

师:我们来试试!热水流出可能会伤手指,所以老师演示这个实验,同学们注意观察。

教师演示。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矿泉水瓶变形了。

师总结:塑料制品很轻便,不透水,受热易变形。 (四)交流塑料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师:塑料有轻便、不透水、受热易变形的特点。我们生活中处处能见到塑料,塑料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教师展示图片。

师:看到这些,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学生自由发表观点,教师播放视颏。

师:虽然塑料制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如果我们不合理使用它们,它们就会污染我们的环境,危害我们的身体健康。所以,我们要合理地使用望料制品,保护我们的环境。

三、拓展活动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塑料,塑料有好多“本领”,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请同学们下课后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是用塑料制成的。

东堤小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一年级科学教案

10.石头

一、活动导人

1.(出示纸箱或魔术箱,在空中晃动两下):请同学们一里面么 (学生自由猜测。) 2.请几个同学到前面来,伸进手去摸一摸。 3.这节课,咱们一起来研究石头。 (学生摸一摸,描述物体是石头) 板书课题:石头。

二、探究活动

(一)找一找哪里有石头

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搜集石头,谁能介绍一下:你们的石头是在哪里找到的?它的形状或颜色是什么样的?

生1:我的石头是从小区的花坛里找到的,它的形状不太规则。 生2:我的石头……

师:老师还搜集了一些生活中石头制成的物品,请看大屏幕。 学生观看大屏幕,说出石头物品的名字。 教师小结:石头可以作为材料被广泛使用。 (二)观察石头有什么特点 1.讨论观察方法

师:我们要研究它,才能发现它更多的秘密。同学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可以进行比较,用手摸、用眼看等。

东堤小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一年级科学教案

2.看一看

下面我们就用这些办法来研究石头。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用记号笔给石头编号,再观察带来的石头,比一比,看谁发现的最多。

学生分组观察。 生1:颜色不同

生2:石头有不同的花纹。纹路不同。 教师小结并板书:石头的颜色、纹路不同 3.摸一摸

(1)教师提出问题:这位同学的石头真光滑呀!其他同学的呢?下面我们就摸一摸石头。

(2)学生活动,比较石头的光滑程度并进行排序。

(3)学生汇报,教师随机追问:它们的表面摸起来感觉一样吗?

(4)小结并板书:光滑程度不同 4.敲一敲

(1)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有没有用过或者见过石头蒜臼子?为什么用它能够把蒜捣碎?期间,教师提示学生:使用石头蒜臼子时要注意安全。

(2)教师指导学生用锤子敲石头。教师提示:不要太用力,注意安全。

(3)学生活动,汇报结论:石头不容易被锤子敲碎,说明石头质地坚硬。

(4)小结并板书:石头质地坚硬

东堤小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一年级科学教案

5.刻一刻

(1)谈话:同学们都会观察,又发现了石头的一个特点:坚硬。这些石头都一样硬吗?我们怎么才知道这些石头中哪块更硬呢?

(2)学生说办法:比较,将不同的石头互相刻一刻、敲一敲、划一划。

(3)师生小结并板书:石头的坚硬程度不同。 6.深化小结

(1)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石头颜色、纹路、光滑程度、坚硬程度都不一样呢?

(2)学生推测:可能是因为它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是不同种类的石头。

(3)师生小结:因为这些石头属于不同的种类,所以它们的特点都不一样。

三、拓展活动

1.谈话:这节课,我们用了很多办法来研究石头。刚才我们用锤子敲一敲来观察石头,就是在利用工具观察。

看来,同学们已经会用科学的观察方法了。以后,我们可以用这些观察方法研究更多物体,发现更多的科学奥秘吧!

东堤小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一年级科学教案

第三篇: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第1节

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教学目标

1、体验使用符号、建立模型的思想。

2、能用物质粒子模型来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 重点难点分析 体验使用符号与建立模型的思想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引入】回忆以前学习中,曾用用过的符号(略)。 【讨论】为什么要使用这些符号?用这些符号来表示实物? 【板书】

一、符号

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和表达地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地混乱。

【引语】除了符号,我们还使用模型,请举例。

如地球仪、细胞模式图、眼球模型等。 【讨论】为什么要使用这些模型呢?

1、因为地球太大,难以认识,所以人们常用地球仪。

因为细胞太小,难以观察,所以人们画出了细胞模式图。

由于眼球构造太复杂,难以表达,人们制造了眼球模型。

2、读图:

液态水与气态水的状态模型 通过读图,可知:

一、水在三态变化中,分子没有发生变化;

二、水在三态变化中,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地球仪、PPT图片、细胞模型

3、建立模型的意义:

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

4、模型的不同表示方法: 【练习】

【补充】元素符号的记忆和书写。 【马龙老师备课】

【引入】在我们已经学完的三册科学书里,我们接触了很多新的东西。例如:

运动学:v

t

s

电学:R

I

U

单位:m/s

s

m

单位:Ω

A

V 请同学用一个次来概括一下以上的内容,可见这些都是一些符号 【新授】

一、请同学说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符号

二、请同学门讨论为什么要使用这些符号?

讲解:例如时间,不同国家用不同的文字表示,为了减少这种语言文化带来的差异,我们就用T来表示时间,再如一些复杂的事物,如电路图中的元件,如果都要用实物表示,那么电路图会变的十分复杂,所以我们就用一些简单的符号表示,可见 符号的作用:

1、简单的表明事物

2、避免混乱

三、模型

1、请同学描述一下对地球的认识

2、请同学在地球仪上找到一些相应的位子,并描述一下。

3、同学们都知道,任何生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请同学说一下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区别。

画出细胞模式图

再请一位同学根据细胞模式图来分析一下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区别。

4、眼球的结构很复杂,所以我们通常用人们制造的眼球模型来认识其结构

5、请同学们填写书本第二页的填空

地球仪、细胞模式图、眼球模型就是用模型来表示一些我们通过肉眼直接很难观察很难认识清楚的对象时采用的方法,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符号也是一种模型。

四、请问同学水有几种状态?

水用符号表示为“H2O”也就是说它由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构成,用模型表示水分子

从三态说明三种模型(略)

请同学在书上填空

通过模型,我们可以直观的区分出水的三态,从模型中我们也可以知道水在三态中,分子没有发生变化,变化的是分子间的距离,需要强调一点,一个模型可以是一张图,一个物体,也可以是对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的 示意,如光合作用,我们将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的变化概括的写成一个简单的表达式就是一个模型,包括我们以后要学的化学方程式都是模型。 五,综述

通过学习同学们应该建立一种使用符号和模型的思想,它可以帮我们形象的认识事物的共同点,免去一些外因的科学研究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符号和模型就是中间的纽带,所以我们建立了模型和符号的概念对我们以后学习科学,研究科学是很有利的,同学们通过学习后经常去使用一些符号和模型,也可以去设计一些符号和模型,只要方便使用就可以。当然你设计的符号如果没有经过有关机构的认同,千万不要公开发表!包括你的作业和试卷。

第2节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物质也可由原子直接构成。

2、知道原子组成分子时结构和种类不同,物质的性质也不同。

3、认识分子微粒的大小、质量的数量级。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知道物质的不同构成:分子、原子和离子。

知道物质构成与性质的关系。 难点:认识微粒的数量级的大小。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用橡皮泥和牙签让学生制作分子模型 实验:称量米的质量 教 学 预 设 调控对策

【复习】你对分子的了解有多少?

--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有间隙;

【引入】分子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

【分析】水电解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 水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构成的--原子构成。 由这个实验还可以知道:

1、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

2、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割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原子。

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变成了其它物质的分子,就是化学变化。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还是原来的分子,只是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就是物理变化。 【介绍】人类对原子的认识历程。(资料打印)

【读图】我们用模型来认识分子、原子,表示化学反应过程。 【结论】

一、物质--分子--原子

宏观--微观----物质组成的层次性 【了解】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

金属由原子构成;石墨由碳原子组成;

--说明哪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金属和固体非金属

二、不同种类的物质

【读图】【思考】不同物质的模型

(1)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 (2)同种原子构成不同物质时结构是不一样的。--金刚石中碳原子的排列成网状,石墨中碳原子的排列成层状,足球烯中碳原子的排列成球状。

重点讲解:金刚石和石墨在性质上的区别: 物理性质上:硬度、导电性、熔点、沸点等;

化学性质上:一样。【举例】科学家做过的实验:在密闭的容器中充满氧气,分别放入金刚石和石墨,结构都生成唯一的产物--二氧化碳。

三、粒子的大小与质量

1、分子和原子都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原子的体积很小,半径的数量级在10-10米。 原子的质量也非常小,数量级在10-26千克。

2、不同质量的原子质量不同,体积也不同。 【认识】不同的分子和原子质量。

【学生活动】感受10-27千克质量大小。称量1克米,数出米的粒数。 【补充】

第3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

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2、了解同位素的结构特点,能说出1-2项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

3、知道物质也可由离子构成,认识离子微粒大小的数量级。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难点:对原子结构知识的初步了解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实验,课外资料

教 学 预 设 调控对策

【作业讲评】:摩擦起电的原因:物体中本来就存在正电荷和负电荷,通常情况下正负电荷的数量相等,物体是中性的。当两个物体摩擦时,电子从束缚较弱的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注意:摩擦起电都是带负电的电子转移,而不是带正电的正离子或质子等的转移。 【引入】

1、练习: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

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

分子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

2、复习:物质的构成、电流的形成 【新授】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与修正

1、道尔顿--实心球原子结构 --发现原子

2、汤姆森--“汤姆森模型”: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球体,带负电荷的电子嵌在中间。

--发现电子

3、卢瑟福--“卢瑟福模型”:电子绕原子核运行 【介绍】实验:α粒子轰击原子

4、波尔--“分层模型”:电子在固定的轨道上运动

5、“电子云模型”--电子在核周围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多,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少,就象“云雾”一样笼罩在核的周围。

【小结】建立模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使学生体验、学习科学家提出问题、建立假设、修正模型的研究方法。

二、原子的结构:

1、原子:

原子核:

带正电 (不显电性)

核外电子:带负电

2、原子核大小与核外电子运动范围(原子大小)的比较。

三、揭开原子核的秘密

1、原子核是由更小的两种粒子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核电荷数: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

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读表】思考:在原子中哪些数目总是相等的? (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 (3)原子内可以没有中子。

2、质子、中子核电子的质量比较

质子、中子的质量大小几乎相等。电子质量很小,在整个原子的质量中所占的比例极小,可忽略不计。所以说,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读图】一杯水的微观层次分析

3、一杯水--水分子--氧原子、氢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质子、中子--夸克

四、原子的“孪生兄弟”--同位素

1、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为元素。 如:氧元素就是所有氧原子的总称。

同种原子的原子核内核电荷数、质子数与中子数是一定的。 但有的原子其核内的中子数会发生变化。

【举例】氧的三种原子的原子核:核内都有8个质子,但中子数分别是8个、9个、10个。属于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

2、原子中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统称为同位素。

氧的同位素原子是氧元素的不同种原子。

【思考】氧的3种同位素其核外电子应各有几个?--8个。 如:氢有3种同位素原子:氕、氘、氚。 汞有7种同位素。

3、同位素元素在工业、农业、医疗、国防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化学分析、消除细菌、医学诊断等。 【阅读】利用碳-14同位素测定年代

五、带电的原子--离子 【实验】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

实验现象:

钠原子失去电子--形成正电荷的钠离子(阳离子) 氯原子得到电子--形成负电荷的氯离子(阴离子)

所以,离子就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的组成元素不止一种)。 离子和分子、原子一样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学生实验】估计高锰酸钾离子的大小 说明:这是一个思想实验。

目的:让显示感受到离子的存在,利用简易可行的实验估计构成物质的粒子--离子大小的数量级。

基本操作技能:固体药品的取用;毫米刻度尺的使用;液体体积的测量;振荡。

主要科学方法:估计方法、观察实验方法、对比方法。

实验设计思路:已知经过多次按1/10稀释后,最后能看到的紫红色高锰酸钾溶液中,每100毫升大约存在1000个高锰酸钾离子。根据稀释的次数克推算出高锰酸钾晶体中含有的高锰酸钾离子数为N。溶解前,先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并估算出离子的大小,这是一种通过宏观现象推测微观世界的思想方法。

第4节

组成物质的元素

教学目标

1、知道自然界的物质由100多种元素组成,从组成物质元素角度出发理解物质初步分类思想。

2、知道组成人体、地球的主要元素。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难点:区别单质、化合物、混合物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引入】讲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历史 【新授】

一、元素的种类

1、110多种,包括人造元素。

元素分类: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包括稀有气体元素:在自然界含量极少,性质非常稳定)

2、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举例:氧气、金属铁等。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举例:二氧化碳、水等。 【注意】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及分类依据

【阅读】元素名称的由来:进一步来了解元素的分类

二、元素的分布

1、元素在地壳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地壳主要由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等元素组成。其中含量最高的是氧,其次是硅。金属元素中含量最高的是铝,其次是铁。

2、在人体中含量最高的是氧元素,其次是碳、氢; 【阅读】人体种元素的作用

【校本课程】营养与各元素的摄取;广告与生活

3、在海水中除了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以外,含量较高的是氯元素和钠元素(氧85.5%,氢10.7%,氯2.0%,钠、镁等1.5%),还有贵重的金属等--海洋是资源宝库,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 【课外探究】海水中氕、氘、氚的利用

4、生物所含的大量的有机化合物如血糖、植物纤维主要由碳、氢和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5、人造元素通过核反应制得的,其中一部分人造元素核天然元素具有放射性。有利有弊:对人体有害;利用放射性可以治疗一些疾病。

第5节

表示元素的符号 日 期

教学目标

1、认识常见元素符号(H、0、C、S、Si、Na、Fe、Cu、Cl、Ca、Ag、Al、I、K、P),会查阅元素符号。

2、通过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分布。

3、阅读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及应用的地形、典型历史事实,体会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和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认识常见元素符号

难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和简单运用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复习】元素的种类、分布以及与物质、原子、分子间的关系 【新授】

一、元素符号

1、元素符号是国际上统一采用的符号,通常用该元素拉丁文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

当元素的第一个字母与其它元素重复时,克写上该元素名称的第二个字母以示区别。

2、元素符号一般表示: ⑴一种元素

⑵这种元素的1个原子 ⑶这种元素的原子的质量

【练习】“2N”等的意义;与“N2”的区别

二、元素周期表

【介绍】简单介绍元素周期表

7个周期(短周期、长周期、不完全周期); 16个族(7个主族、7个副族、0族、第8族); 112种元素(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元素); 【探究】寻找元素周期表中元素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1、提出问题:

2、建立假设:规律可能表现在元素的性质上; 规律可能表现在元素的种类上; 规律可能表现在元素的质量上; 规律可能表现在元素的质子数上; 规律可能表现在元素的中子数上; 规律可能表现在元素的发现史上;

3、设计方案:研究课本上的元素周期表

4、记录考察结构

5、验证假设

6、交流 【小结】

第6节

表示物质的符号

教学目标

1、会查元素的化合价,会运用化合价写出简单的化学式。

2、能解释化学式表示的意义,能根据化学式区分单质和化合价、金属和非金属。

3、能用;表示离子或带电原子团。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会查元素的化合价,会运用化合价写出简单的化学式。难点:会运用化合价写出简单的化学式。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复习】

1、默写元素符号

2、说明符号的意义 【新授】

一、化学式

1、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分子组成的式子称化学式

2、化学式的确定依据:由实验测定组成,如水的电解实验测定水的组成。不能凭空想象,一种物质只有一种化学式。

3、化学式的书写原则 ⑴单质化学式的写法: 双原子分子: 稀有气体: 多原子分子:

固态非金属(结构复杂,习惯上用元素符号表示): 金属(同上): ⑵化合物化学式的写法:按一定顺序写出组成化合物的所有元素符号,然后在每种元素符号的右下角用数字写出化合物分子中该元素的原子个数。

一定顺序:氧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般要把氧元素符号写在左边;氢元素与另一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般要把氢元素写在左边;金属元素、氢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般要把非金属元素写在右边。

直接由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其化学式常用其离子的最简单整数比表示。 【例】 【练习】

4、化学式的读法:一般从右向左读做“某化某”;或者要指出一个分子里的个数。

5、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⑴表示某种物质(纯净物) ⑵表示某种物质的一个分子 ⑶表示物质的元素组成 ⑷表示物质分子的构成 ⑸表示分子的质量 【例】 【练习】 【补充】

1.化学式能代表某种质,如CO2这个化学式就代表二氧化碳。因为一种物质只用一个化学式来表示。

2.化学式能表示物质组成。如H2O这个化学式能表示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3.化学式能表示物质中原子或离子个数比。如NaCl这个化学式表示在氯化钠中氯离子和钠离子的个数比为1∶1。

4.通过化学式可计算式量。如水的化学式是H2O,H2O的式量=1×2+16=18

5.通过化学式可计算组成物质的各元素的质量比。如二氧化硫中硫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等于:32:16×2=1∶1

6.通过化学式可计算物质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

二、离子的符号

【引入】当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成为离子时,怎样用符号来表示呢?

1、离子符号是在形成该离子的原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2、离子符号的意义:

3、常见的离子(包括原子团所带的电荷数)

三、化合价

1、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用化合价来表示。

2、常见化合价:

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氢、氧元素的化合价规律; 常见原子团(根)的化合价。

3、原则:在化合物中所有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4、单质的化合价为零。

5、标价方式与离子表示方式。

6、应用: 根据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推出各元素的化合价; 根据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例】

第7节 元素符号表示的量

教学目标

1、会查阅相对原子质量表。

2、能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3、能根据化学式计算元素含量、所含元素质量比。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能解释化学式表示的意义;相对原子质量的了解及查阅;根据化学式计算相对原子质量和元素的质量比。 难点:根据化学式计算相对原子质量和元素的质量比。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PPT课件 教 学 预 设

【引入】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元素符号表示的量,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C”表示的意思

表示碳元素

C

表示一个碳原子

表示碳元素的质量

关于前面两层意思我们已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讨论,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其中的第三层含义 【新授】

我们知道“C”这个元素符号可以表示一个碳原子的质量,且由相关的表中可以查得

C:1.993×10-26千克

H: 1.674×10-27千克

O: 2.657×10-26千克

由此可见,原子的质量非常小,所以直接用它的真实质量会使计算复杂,且数据不容易记忆,所以我们取他们相对的值。在取这个相对的值之前我们必须先有一个标准。就像画地图时用的比例尺,我们就可以把一个国家按比例缩小画到一张纸上,现在我们的原子质量太小了,所以我们要让它按比例扩大,而且扩大后的数值要尽可能易记,实际上这就是建立原子质量模型。找出了原子质量的标准,我们就把其它原子的质量与之相比,把比值就定义为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下面就来规定这个标准

C-12(提问:12表示什么意思?表示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是12,由于碳有两种同位素,即C-12,C-14,所以必须指明是哪种碳原子。) C-12

M=1.993×10-26千克

1/12C-12

M=1/2×1.993×10-26千克=1.661×10-27千克 先留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取1/12C-12作为标准?

找到了标准,我们就可以给出任意一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了

例如:O: 2.657×10-26千克/1.661×10-27千克

一、相对原子质量

以C-12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所得的比值,叫做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练习】查找各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阅读】张青莲教授与相对原子质量--激发爱国热情

二、相对分子质量

1、一个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就是该原子的相对分子质量。

【例题】注意规范及计算方法。 H2SO

4、3CO

2、CUS04.5H2O等

2、化学式的意义:5点 (1)表示一种物质;

(2)表示组成这种物质的元素; (3)表示各种元素原子的个数比;

(4)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5)表示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讲解】及【练习】

三、元素质量分数和质量比的确定

1、组成物质的各种元素的质量比 【例题】H2O、NH4NO3 【练习】Fe2O

3、CO

2、H2SO

4、NH4HCO

3、

2、物质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 【例题】讲解例题。

提醒学生注意:①各元素的质量比跟原子个数比是不同的。例如NH4NO3中氮、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7∶1∶12,而它们的原子个数比是2∶4∶3。②计算NH4N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时, 【练习】

【补充】计算5t氧化铁中含铁多少吨。 [解]氧化铁的化学式是Fe2O3 氧化铁的式量是56×2+16×3=160

5t氧化铁中所含铁的质量是:5×70%=3.5(t) 答:5t氧化铁中含铁3.5t。

复习教案

1、同种原子里

电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质量关系:相对原子质量数值=质子数+中子数 2.同一种元素的离子里

电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质量关系:相对原子质量数值=质子数+中子数 3.同一种元素的原子、离子里

电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该微粒为阳离子;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该微粒为阴离子; 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阳离子的正电荷数(元素正价数) 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阴离子的负电荷数(元素负价数) 质量关系:与原子、离子相同 4.相对原子质量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元素一个原子质量÷碳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 【例题讲解】

例1:一种四价元素硫化物的式量与此元素氯化物的式量之比为100∶202,确定此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名称。

解:设此元素为M,则硫化物的化学式为MS2,氯化物化学式为MCl4,由已知条件知:MS2∶MCl4=100∶202

(M+64) ∶(M+142)=100∶202 (M+142)×100=(M+64)×202 M=12.47

答:此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2.47,是碳元素。

例2: x和y两元素组成的A和B两化合物,A的分子组成为xy2,其中x的质量分数为44.1%,B分子中x的质量分数为34.5%,B的化学式为

[

B

]

A.x2y

B.xy3

C.xy

D.x3y 例3:一包氯化铵(NH4Cl)化肥中,混入了少量某种其它化肥,此包氯化铵化肥中的含氮量为27.5%,则入的化肥可能是

(

A

)A、CO(NH2)2

B、(NH4)2SO4

C、NH4HCO3

D、KNO3 例

4、 当氨肥硝酸铵[NH4NO3]和尿素[CO(NH2)2]所含氮元素质量相同时,它们的质量比是A、1∶1

B、8∶3

C、4∶3

D、2∶3

(

C ) 例

5、R、X两元素形成多种化合物在RX中R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9.7%,则下列化合物中R元素质量分数大于43%的是

(

)

(A)RX

2(B)R2X

3(C)R2X

(D)R2X5 【练习】

1、已知n个银原子的质量为mkg,a个碳原子(测定相对原子质量的一种碳原子)的质量为bkg,则银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可表示为

[ A

]

A.12am/bn

B.am/12bn

C.12bn/am

D.bn/12am

2、已知K2MnO4的式量为m,若钾的相对原子质量为a,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b,则锰的相对原子质量(表达式)为x=m-2a-4b。

3、某元素R的氧化物化学式为R2O3,若R与氧气化合时的质量比为9∶8,则R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C

] A.9

B.13

C.27

D.56

4、某物质的化学式是RH4,其中含氢25%,则R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

5、由C2H6和C2H60组成的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则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第四篇:一年级科学青岛版下册第123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

空气

风车转,柳枝摇,风筝飘飘入云霄。 看一看,找一找,空气特点我知道。

1 找空气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空气到处都有、到处都是特点。

2、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3、喜欢进行小实验,探究空气的秘密。 教具准备:砖块、土块、海绵、塑料袋,水槽、杯子。 教学过程:

一:让孩子知道空气的特点

(1) 教师出示一个塑料袋(装空气)。塑料袋鼓鼓的。

师:小朋友塑料袋里装的什么呀?

生:空气。

师:空气宝宝,我好想跑出去和小朋友玩一玩„„

让孩子自己说出空气的特点。 二:做实验证明被杯子里面有空气。

(1) 在玻璃杯里放入面巾纸,将杯口朝下,垂直放入水中,过一会将杯子垂直拿出来,杯中的纸没有湿。幼儿猜想,教师最后

总结原因。

(2) 同样做实验,这一次杯子斜斜的插入水中,这一次纸湿了,为什么?幼儿猜想,教师最后总结原因 三:学生自己找空气。

(1) 同学们,杯子里面有空气,哪里还有空气呢?

(2) 哦,这么多地方有空气,那教室里哪里有空气呢?

(3) 那外面哪里有空气呢?

(4) 原来啊,到处都有空气。 拓展活动:

1、“抓空气”游戏结束本次活动(记住塑料袋用完不要乱扔呦。)

2、想一想,哪件衣服里面空气多。

2、认识空气

教学目的:

1、通过探索,让学生知道空气的特征和重要性。

2、通过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提醒学生绿化树木能净化空气。

3、培养学生积极去探索、发现和观察的能力。

教学准备:

塑料袋,空玻璃瓶,两只蜡烛,火柴,气球等。

教学过程:

1、探索发现空气的存在:

(1)请学生想办法把桌上的塑料袋、气球都鼓起来。 (不能装东西)

(2)提问:它们是怎样鼓起来的?里面装的是什么?

(3)请学生看看、摸摸、闻闻、尝尝空气,有什么感觉?

小结: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气体。

实验:将空瓶子瓶口朝下,垂直按到水底,然后慢慢将瓶子倾倒,看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

2、认识空气

(1)让学生闭上嘴巴,捏住鼻子,说出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小结:人和动物都离不开空气,否则会因缺氧而死。

实验:空气助燃

把两只点燃的蜡烛粘在平板玻璃上,将大小不同的两个玻璃瓶同时到扣在两只蜡烛上,看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

小结:空气能帮助燃烧,大瓶里的空气多,蜡烛燃烧时间长,小瓶里的空气少,蜡烛燃烧时间短。

教师小结:

1、 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是空气,如果没有空气,我们就会死 掉,小动物和小花、小草,还有土也需要空气。你还知道空气有那些用处?

2、 空气和水有什么区别?

3 纸风车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由拆解折纸作品探索学习风车折法,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大胆表现的能力。

2.通过折纸作品的变式操作激发学生对折纸活动的兴趣,发展学生手眼协调的精细动作。 教学准备

1.正方形纸若干,小木棒,安全剪刀,纸风车作品。

2.大风车片头曲音乐。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玩风车,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手里的风车可以怎么玩呢?

教师播放大风车片头曲音乐,学生跟着音乐按照自己的想法玩自己的风车。

二、探索风车的折法,形成步骤图

1.自主探索。

师:这么好玩的风车,是怎么折成的呢?小朋友自己试一下,一步一步拆开,然后一步一步折好,看能不能折成好玩的风车?

学生独立拆解,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及时给予引导、鼓励。

2.共同探索。

教师出示范例风车作品,同学生一起分步拆开并呈现每一步形状,形成拆解步骤图。

3.整体示范。

翻转拆解步骤图,形成折纸步骤图。通过提问让学生明确每一步的详细要求。

4、让你自己制作的风车转起来吧。 拓展活动

1.欣赏观摩同伴的作品,体验折纸活动带来的乐趣。

2.找一找,哪些地方用到了风车。

第二单元 认识周围的动物

马尾长, 兔尾短, 松鼠尾巴像把伞。

蜂采蜜, 羊吃草, 动物特征仔细找。

4常见的动物

教学目标

1知道周围有多种多样的动物,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特征;有的动物生活在水中,有动物生活在陆地上。 2利用多种感官观察动物的外部形态特征。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动物的外部特征表现出探索兴趣。 4增强对动物及其生活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

观察周围的小猫、小狗、小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介绍动物的视频,让学生知道在自然界生活着许多动物。

教师总结,板书课题:常见的动物 二探究活动

(一) 说一说它们的名称,找一找它们的特征 1说一说自己熟悉的动物的名称

教师提出要求:说一说你们知道的动物的名称。 学生回答。

教师提醒学生:回答问题时不要重复别人说过的动物 2说一说这些动物的名称和特征。 (1) 观察图片,说出动物的名称。

教师出示大熊猫、燕子、蝴蝶、金鱼、青蛙的图片,让学生分别说出这些动物的名称。 学生回答。

教师纠正学生的错误,并及时评价。 (2) 小组交流动物的特征。

教师出示活动要求:小组内学生要分工明确;观察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要用科学规范的语言描述动物的特征。 小组活动,动物巡视指导。 (3) 小组展示。

教师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介绍动物,例如:模仿该动物的叫声和动作。教师要及时规范学生的描述,并适时让其他小

组进行补充。

教师指导学生描述多种 动物的特征,例如:大熊猫的毛有黑白两色,耳朵和眼睛都是黑色的;燕子的尾巴像一把剪刀;蝴蝶的翅膀有多种花纹„„

师生总结: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特征。 3保护动物,人人有责。

教师通过出示法律条文让学生意识到野生动物是受法律保护的,每个人都应该保护野生动物和他们的栖息地。

(二) 说一说,这些动物生活在哪里 1说一说这些动物生活在哪里。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动物生活在哪里吗? 学生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师生总结:不同的动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 2说一说其他动物的生活环境。 三课堂小结

教师指导学生从动物的名称、外形特征、生活环境、保护等方面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四拓展活动

教师给学生布置课下拓展探究任务,指导学生采取观察绵羊和山羊的图片和视频、实地观察、查找课外读物等方式,分析两种动

动物的不同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动物的反应

教学目标:

1知道动物会对食物、气味、声音、天气变化等作出反应。 2在教师指导下,预测动物对不同刺激的反应。

3在教师指导下,尝试用多种方法认识动物对不同刺激的反应。 4增强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准备:

准备胡萝卜、菜叶、苹果、糖、面包、洋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角马迁徙的视频。

教师提出问题:角马为什么要迁徙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解释:动物为了生存,会对自然界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 导入课题:动物的反应。 二探究活动

(一) 蚂蚁吃什么?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见过蚂蚁吃东西吗?它们喜欢吃什么? 学生介绍自己观察到的蚂蚁吃东西的情景。

教师指导学生预测蚂蚁会爬向哪种食物,让学生说一说预测的依据。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做出猜测:蚂蚁会爬向糖果,因为蚂蚁喜欢吃甜的东西。

教师播放蚂蚁选择食物的视频,验证学会的猜测。 教师总结:蚂蚁会对食物做出不同的反应。

教师拓展: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动物对食物做出反应?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二) 预测它们会有什么反应。

教师提问:同学们家中养过金鱼吗?给金鱼喂过食吗? 学生介绍自己喂鱼时的情景。教师搬出准备的鱼缸,让学生预测向鱼缸里撒食和敲击鱼缸两种情况下金鱼的反应。 教师演示,学生认真观察。

教师向鱼缸里撒食,金鱼会游向食物。注意:不要撒太多的鱼食。 教师敲击鱼缸,金鱼会表现为到处游动。注意:敲击鱼缸时,用力不能太大,不要让金鱼受到太强烈的刺激。 教师总结:金鱼对食物、声音等刺激做出反应。

教师拓展: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动物对食物、声音做出反应?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三课堂小结

教师指导学生从蚂蚁、金鱼等动物对食物、气味、声音的反应以及如何正确对待小动物方面说说自己的收获。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构建本课知识体系。 四拓展活动

教师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了解蚂蚁、燕子、鱼等动物快下雨时做出的反应,完成活动手册中的相应内容。

6动物的运动

教学目标:

1知道动物有不同的运动方式;动物主要靠四肢、翅膀等运动。 2在教师指导下,能按照动物运动快慢进行排序。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生活中常见动物的运动方式表现出探究兴趣。

4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准备:

搜集动物的图片、长颈鹿在草原上悠闲行走的图片、鸟在天空中自由飞行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谜语:“铁嘴弯弯眼雪亮,海阔天空任飞翔。捕捉老鼠除虫害,不怕虎豹和豺狼”。学生回答是:“鹰”

板书课题:动物的运动 二活动过程

(一) 动物是怎样运动的? 1说一说动物是怎样运动的。

教师出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说一说动物的名称和它们是怎样运动的,例如:鱼在水里游泳,鸽子在天空飞行„„ 2模仿动物的运动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能模仿这些动物的运动吗?

教师指导学生可以戴动物头饰进行模仿,例如:用衣服模拟鸟的翅膀。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模仿,教师巡视指导。 各小组分别展示,其他小组补充。

教师出示动物运动的视频,学生观察动物的运动。

教师总结:动物的运动方式有飞行、游泳、奔跑、爬行等,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运动方式。

(二) 动物主要靠哪些部位运动? 1找一找动物的运动器官。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动物运动的图片或视频,找出动物靠什么运动的。

学生小组内交流。

小组展示:猎豹靠四肢运动,海鸥靠翅膀运动„„

教师指导学生将动物的运动器官在活动手册中用“○”圈出来。 教师强调鸭子和螳螂的运动器官主要是足。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动物是靠足运动的。 2教师拓展:蜗牛、鱼等动物靠哪些部位运动? 教师补充腹足、鳍的相关知识。

(三) 动物运动会

1教师创设情境:森林里要开运动会了,乌龟、蜗牛、兔子3只小动物要参加比赛。想一想,它们谁跑的快。

学生根据经验说出3中动物运动的快慢:兔子跑的最快,蜗牛跑的最慢。 2模仿动物的运动

教师出示比赛规则:同一地点、同时出发;模仿动物的运动。例如:乌龟爬行,蜗牛蠕动,兔子蹦蹦跳跳等。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运动的快慢给小动物排序。

教师出示探究技能:按照动物运动快慢排列,就是排序。 3教师指导学生思考更多的排序方式。 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还可以按大小、体重、颜色、寿命长短等进行排序。

(四) 说一说,它们还可以怎样运动

教师创设情境:要开运动会了,猴子和青蛙忘记了填报名表,大家能帮它们填一填吗?

学生从游泳、爬行、行走、奔跑、跳跃、攀爬等运动项目中挑选猴子和青蛙可以参加的项目。

师生交流选择的项目是否合适,例如:猴子可以跳跃、攀爬,但不能游泳。

教师出示猴子和青蛙运动的视频,指导学生完成活动手册。 教师总结:同一种动物可能有多种运动方式。 三总结

教师指导学生从动物的运动方式、动物的运动器官、排序方式、小组合作等方面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指导学生课下观察松鼠、蜜蜂等动物,探究它们的运动。

7小动物找妈妈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小蝌蚪找妈妈”的视频。指导学生说一说是哪些外形特征帮助小蝌蚪找到妈妈的。引出标题:小蝌蚪找妈妈。 二活动探究

(一) 谁是小鸡的妈妈 1通过外形特征找小鸡的妈妈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小鸡与鸭、鹅、公鸡、母鸡的外形特征,

找到小鸡的妈妈,学生找出母鸡是小鸡的妈妈。 教师指导学生说说理由。

学生回答:小鸡和妈“嘴”都是尖尖的„„ 2通过其他证据找小鸡的妈妈

教师指导学生思考:母鸡一定是小鸡的妈妈吗?还有没有别的证据?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母鸡下蛋、小鸡出壳的图片,让学生明确“母鸡是小鸡的妈妈”最有力的证据。

3教师总结:要从多方面、通过多种方法寻找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二) 它们的妈妈是谁? 1帮小鸵鸟和小山羊找妈妈

教师出示小鸵鸟和小山羊的图片,指导学生参照小鸡妈妈的方法,通过比较外形的相似的方法来找一找它们的妈妈。 2帮蚕和蝉的幼虫找妈妈

教师出示蚕、蝉的幼虫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的妈妈是谁。 教师借助视频展示蚕和蝉的发育过程,让学生认识到蝉幼虫的妈妈是蝉的成虫,蝉的妈妈是蚕蛾。

教师总结:每个小动物都有自己的妈妈,动物能通过下蛋或直接生小动物的方式繁殖后代。有些小动物和妈妈外形相似;有些小动

物和妈妈外形不同,但长大后会和妈妈相似。 三总结

教师指导学生说一说怎么样能找到小动物的妈妈,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

教师指导学生课下观察孔雀和鸳鸯的外形特征,区分动物爸爸和动物妈妈,将活动结果填写在活动手册中。

第三单元

和植物握个手

桃花红,梨花白,春天一来百花开。 页有形,茎多态,要把植物辨明白。

8 我们周围的植物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活动中,能够调动各种感官识别常见植物,描述常见植物的特征,会依据不同标准对不同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比较;

2、

3、 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字。

知道植物的特征包括颜色、气味、外形等内容。

教学准备: 观察周围的花草树木 教学过程:

一、 认识周围的植物

1. 任务的布置阶段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教师直接说出活动

名称,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情境设计下明白活动是要干什么、怎么干,只有准备充分了,接下来的活动才有意义。 “树皮很粗糙”、“桂花真香啊”、“辣椒的果实有红的、青的”说明要观察植物的哪些特征,其中“粗糙”是手的感觉、眼睛获得的信息;“香”是鼻子感觉到的信息;“红青”等颜色信息则是眼睛获得。手、眼、鼻都是感觉器官,这里是教学生学习用感觉器官认识物体。教师操作时不需要拘泥于教材给予的是哪一种植物,反倒要主动把本地的常见植物结合到教学中。如:没有桂花,可用其他有气的植物。

2.活动是以实验组为单位进行还是自由组合,教师要有规定,建议以实验组为单位开展活动,有利于组内同学的感情交流,还能促进组内学生之间形成合作意识。当学生组内无法得到答案时,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把发言权留给其他组的同学。

3.教材提供的学生的活动记录表只是一个记录方式的案例,表格这样设计是考虑到学生的写字速度和识字量,让学生直接记录在书上的方式能避免这样的麻烦,使教学环节更紧凑。这个记录表的设计是开放式的,下面的空间是特意留给需要的学生和老师的,只要你认为需要纪录的都可以补充在下面。

二、学生自由活动,交流认识的植物

三、拓展活动

到野外里看一看,认识更多的植物。

9 看花认植物

一、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观察、比较植物花的异同,了解认识某些植物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仔细比较的能力、表达能力和质疑问难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观察周围植物的花。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花是一株植物最美丽的部分,它是植物发育成熟的标志。关于花,你想知道什么问题?

生举手发言,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可真多! (板书课题:看花认植物。

(二)、学习新课

1、认一认植物的花

出示几种花

学生观察,交流是什么植物的花。

2、这些花有什么不同/ 师将各组的研究结果投影出来,同时加以补充说明。

3 、师:自然界中花的种类是不一样的,你们认识哪些植物的花? 学生互相交流

三、拓展活动

1、 看 起来大家都很喜欢花,花是美丽的,可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调节人们的心情。你打算怎样赞美花呢? 学生讨论汇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花吧。

四、总结:

今天时间有限,我们可以在下次的活动中来交流我们知道的一些其他的有关于花的知识。好吗?

五、拓展活动

认一认多种多样的菊花。

10 看花认植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

2、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教学重、难点

开展观察植物的叶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教学准备

观察周围常见植物的叶。 教学过程 课件出示:

温馨提示 1. 上课认真听讲,身体坐端正,手放平; 2.积极发言,声音洪亮;

3.小组合作活动时手脑并用,要保持安静。

一、辅助环节: 课件出示:各种植物的叶

师:欣赏完这些植物的叶,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它们呢? 引导学生说出植物的叶多种多样。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植物多种多样的叶吧。 出示并板书课题:10. 看花认植物

(一)统计学生收集到的叶

师: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大树下、校园里,我们可以看到各

种各样的叶。

师:课前老师要求大家收集一些落叶,谁来说说,你捡到了几片叶?请把你认为最美的一片叶展示给大家。

(二)观察植物的叶 1.摆一摆,说一说

师:老师知道大家都很喜欢植物的叶,所以给每小组带来了一些叶子(出示课件),看大屏幕,先仔细观察叶子,想一想哪些叶子是同一种植物的?为什么?

温馨提示:小组同学合作要保持安静。

2.比一比,看一看(学生互相介绍自己带来的树叶。) (三)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1、

2、 我们可以根据叶的形状、颜色等来认识植物。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义务。

二、小结:

师:学习了这节课,以后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身边的植物呢? 生:爱护它,不破坏它。

师:植物是我们有生命的朋友,我们要爱护花草树木,不要随意摘树叶。

三、拓展活动

不同种类的牵牛花叶子有什么不一样?

11 看茎认植物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问题——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实验——获得结论——表达与交流”的过程,自行探究茎的作用。

2、尊重证据,体验到合作与交流可以更好的完成认知。 教学重点; 掌握并了解茎的作用 活动准备:

观察周围植物的枝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课前的准备活动状况,进行恰当的评价。 开展探究活动

1、你们看见过哪几种形状的茎?(学生自由活动)

引导学生讨论:

看到这些植物的茎你有什么发现?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让学生回答)

(植物的茎内有“导管”,它起着运输水分的作用。展示示意图,

让学生观看体会。)

2、自由活动,互相交流了解的内容。

二、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回答,然后教师小结。

(我们可以通过茎的形状、颜色等来认识植物。)

三、学生描述认识的茎

四、拓展活动

注意观察了解,认识更多的植物。 板书设计:

植物的茎(茎内有导管)各种各样 形态各异 体会与反思:

一、提出研究的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良好开端

二、合理的猜测是科学探究的原动力

三、设计实验方案是科学探究的保障

四、探究发现是学习的重要目的

第五篇:最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动物》

2.1《我们知道的动物》

【教材简析】 从《我们知道的动物》这课开始,教材将引领学生走进观察与认识动物世界的大门。上学期《植物》单元学习中积累的观察、记录、描述等能力,为《动物》单元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y 教材从学生所熟悉的“我们知道的动物”这一话题引入学习活动。通过列举自己知道的、喜欢的动物,引导学生把已有的关于动物的认识说出来,同时通过对多种动物的列举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动物的多样性。“分小组观察一种动物,说说这种动物有什么特点,把它画下来”,教材中这段话指向对动物外形特征的认识,通过语言、图示的描述,使学生对不同动物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表达、记录的能力。通过多种动物的比较,引导学生描述出动物都有生命、会运动、需要吃食物、能繁殖、会生长、需要空气等共同特征。最后,通过动物与玩具熊的比较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动物的共同特征,在培养学生证据意识的同时,指向“动物是生物,是有生命的”这一单元核心概念。

【学生分析】 一年级学生对有生命的动物有着天生的兴趣,从他们开始运用感官观察和探知世界的那刻起,会动、会叫、会呼吸、会生长的动物就是最能引发他们关注的对象。通过电视、书本、家长讲解、参观动物园等渠道,他们对动物生长、运动、进食、呼吸、繁殖等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往往比较模糊。在科学技能上,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表达的准确性上仍然欠缺。而动物更加复杂多样的外部特征及“会运动”的特征,使学生在观察和描述时会遇到不少困难。这意味着一年级的学生更难以概括出动物的共同特征。因此教师对观察、记录方法的指导需要更加细致,以便帮助学生进行观察、描述活动。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动物是有生命的。

2.能说出动物的一些共同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说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一种动物,用语言和图示描述其特征。 3.通过动物与玩具熊的比较观察,学习用证据来支持自己的看法。

科学态度目标: 通过对动物的观察,产生研究动物的浓厚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培养亲近动物、研究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一种动物,初步用语言和图示描述其特征。

1 难点:通过观察、比较,能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及玩具熊不是动物的理由。 【教学准备】 学生:动物卡片或动物标本、玩具熊、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仓鼠(活体)、教学课件、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回顾已经认识的动物

1.同学们,在地球上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动物,你都见过哪些动物呢?

2.(课件出示几种常见动物的图片)这里还有些动物,你能说说它是什么样子的吗?

二、观察并描述一种动物

1.学生共同观察,用语言描述一种动物。

(1)(出示一只小仓鼠活体)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你们知道它原来生活在哪里吗? (2)今天这只仓鼠宝宝来给我们当模特,老师想请同学们看看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3)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会跑、会吃东西、有头、有嘴巴、有尾巴、有脚等) (4)同学们真厉害,把仓鼠宝宝的特点都找出来了。(教师出示课件,总结仓鼠的特点) 2.学生分组观察,并用语言描述一种动物。

(1)教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一种动物标本。 你能像观察仓鼠宝宝那样,观察这些标本吗?找找你们小组的这种动物有什么特点? (2)学生分组观察,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交流集中在外形特征、运动方式等方面。 让我们来开一个“动物介绍大会”吧!哪个小组能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观察的动物?请小组成员带上你们的动物标本,到前面来介绍一下它吧 (小组介绍,其他同学可以指出其描述不全面的地方并做补充) 3.画一画我们观察的动物。 每个小组观察的动物各具特色,我们用笔把它画下来吧。怎么画呢?

(1)教师示范,边观察标本边画,先画身体中间的部分,这是主要部分,然后再画上脚、头、翅膀等,最后可以画一画头上的眼睛、嘴。(教师可提示学生观察学生活动手册上画动物的步骤,学生可参照学习,同时教师提出画的要求:真实,看到什么画什么,尽量画得像) (2)学生在活动手册上开始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① 抓住主要特点画动物。看看学生有无把凭空想象的成分画上去的情况。 ② 指导学生按顺序观察、描述动物身体的各个部分,仔细观察每个部分的特点。 ③ 图画上适当加文字(或拼音)标注。

(3)交流反馈。利用实物展台,展示学生的活动手册。 ①请同学们先猜一猜,画上是哪种动物?(指向画得像不像)

2 ②你觉得画得好,好在哪里?(指向有没有突出动物的特征)

③你觉得画得不好,不好在哪里?你能指出问题在哪里吗?(指向真实记录) ④让学生简单修正一下自己的画。

三、概括动物的共同特征

1.(出示课件)这张图片里有些是动物,有些不是动物,你能分辨出来吗? 2.汇报交流。

3.玩具熊为什么不是动物呢?谁能来给大家解释一下?

4.教师汇总学生的发言:原来玩具熊是没有生命的,它不会动,不需要吃食物,不会长大,所以它不是动物。那么动物都有什么特点呢?

5.刚才我们说的,也就是动物所具有的共同特点,你能再来说一说吗? (教师整理学生的发言,形成班级记录单,参考课件内容)

四、总结和拓展

1.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这节课学习了用画图的方法记录动物,现在老师用橡皮泥制作了刚才观察的仓鼠宝宝的模型,你能用橡皮泥把你观察的或者喜欢的动物制作出来吗? 3.请学生参照学生活动手册制作一个动物模型。 【板书设计】我们知道的动物 动物的特点(班级记录单) 日期: 1.能自己运动 6.吃食物 2.有嘴 7.需要空气 3.会长大 8.会繁殖 4.有身体 9.会排泄 5.有生命 10.„„

2.2《校园里的动物》

【教材简析】 在学生对动物有了初步认识后,本课将带领学生到校园里去寻访和观察身边常见的动物,进一步培养他们观察记录和交流表达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到动物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校园里生活着哪些动物呢?”是调查学生对校园动物的原有认知,通过说一说、认一认,帮助学生聚焦和认识校园里的一些常见动物。“带上我们到校园里去寻找动物”中,学生将借助工具,利用科学的观察方法去寻访校园里的动物,观察它们的生活环境、生存方

3 式、身体特征、运动情况等。寻访后的“研讨”活动中,学生通过交流观察到的动物名称、生活地点、在做什么等信息,能提升学生对校园动物的认识,并为后续活动提出新的研究方向。 校园实地寻访活动对学生感受动物多样性,意识到动物与环境的关系非常重要。在寻访前需要教师教给学生哪里找、怎么找、怎么记的技巧。让学生用图示记录观察到的动物的外形特征及生活地点,以促使学生更细致和深入地观察。通过交流研讨活动,把学生的寻访结果汇总成“班级记录单”,帮助学生强化校园中生活着多种多样的动物、不同的动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的认识,进一步体会到动物的多样性,提升学生研究动物的兴趣。 【学生分析】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身边的动物常常进行着有意无意地观察,但是这些观察往往是随意的、无目的的,因此获得的信息比较有限且零散。对生活在周围的动物,一年级的学生能叫得出它们的名称,大概知道它们生活的环境,对熟悉的动物能从自然环境中辨认出它们,却无法在自然环境中准确地找到它们。上学期“校园里的植物”的考察活动给予了学生基本的校内寻访的技能与经验,但是由于动物是不停运动的,这使观察的难度大大增加。学生由于缺乏相应的观察动物的技能和寻访方法,在寻访时容易出现兴奋有余、活动目标不明确、忘记记录等现象,使得观察活动盲目、无序。而在后续的研讨活动中,由于观察不到位,容易出现表达不准确、表达内容空洞等问题。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校园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动物是多种多样的。

2.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实地观察,认识校园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利用简单的工具来观察动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及运动情况。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用图画来记录动物的外形特征。

科学态度目标: 1.通过实地观察动物,产生研究动物的浓厚兴趣。

2.愿意倾听和分享同伴发现的有关校园动物的信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到校园动物的多样性,形成珍爱生命,保护身边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地观察,认识校园中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难点:在实地观察中,能用图画来记录动物的外形特征。

【教学准备】 学生:放大镜(每小组1个)、棉签、笔、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课件、确定寻访区域、布置寻访动物的环境、观察地点的平面图、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许多动物,你能猜出老师描述的是哪种动物吗? 教师出示课

4 件,让学生猜谜语。

二、寻找校园里的动物

1.刚才我们猜的鱼、蜘蛛都是生活在我们周围的动物,我们周围还生活着什么动物?你在哪里见过它?(如果学生说到校园里,可直接追问:你在校园里见过什么动物?) 2.你在校园里见过哪些动物,可以用“我在校园的„„见过„„”的句式来说一说。 3.这些生活在校园里的动物,你认识它们吗?如果认识请大声叫出它们的名字。(课件出示动物,学生认一认。)2 对于不认识的动物,可以请认识的学生介绍一下,教师也可以介绍一下,帮助学生认识更多的校园动物。

4.(教师在教室里张贴观察区域图)这是我们学校里的一个花坛,你猜猜这里可能生活着哪些动物呢?在哪里能找到它们?

5.小组领取区域图和动物卡片,交流后把卡片贴到区域图上。

6.交流汇报。每个小组带自己的区域图,到教师的大区域图上贴动物,并进行讲解。其他小组进行补充或调整。

三、寻找动物的准备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到这个花坛里去寻找动物,你们标记的地方能不能找到这种动物。 2.我们可以去哪里找动物?边指图边说(大树上、草丛里、枯叶堆里、泥土里等) 3.我们应该怎样找动物?找到后观察什么,怎么记录?

(1)怎么找?(轻轻地、不打扰动物等) 在教室里进行模拟寻访(教师讲解或示范,学生表演),在模拟时解决以下问题: ① 到场地后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② 对于一些难于接近的小动物如何来观察,如蝴蝶、蜈蚣等。

③ 如何使用工具帮助我们观察。(放大镜、棉签) 小结:先集体观察空中的动物,再小组分散活动。(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用棉签拨一拨等) (2)找到后观察什么? ① 观察动物的生活环境。 ② 动物的身体特点、 活动情况。 ③ 数一数有多少动物。 (3)怎么记录?

① 记录的要求:真实,把观察到的动物记下来,不要把想象中的记下来,记录动物的活动地点,不要忘记统计数量。

② 记录的地方:学生活动手册。

5 (4)需要注意什么? 观察时不惊动、不伤害、不破坏它们的“家”。

四、寻找并观察校园里的动物

1.现在,请同学们拿上工具,整齐地排好队列,我们出发啦! 2.现场演示如何有序寻访动物。

(1)以全班集合的形式先安静地看,观察、记录周围环境中有什么动物。 (2)教师演示如何观察并记录树丛、草丛、枯叶堆中的动物。 3.学生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自主观察、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4.观察后排好队回教室。

五、交流研讨

1.小组内部整理寻访到的动物。

2.全班交流,在哪里找到了哪些动物。(投影展示学生完成后的活动手册,边介绍边评价)

(1)小组式汇报。 指导学生用这样的句式汇报: ① 我找到„„种动物,有„„ ② 我最喜欢的是„„它在„„

(2)互动式汇报。 猜一猜,我们观察到的是哪种动物?如果其他同学猜不出来,汇报者对其进行介绍。 教师:同学们为什么猜不到呢?你觉得问题在哪里?可以怎么改? (教师把学生的汇报情况填写在班级记录单中)

3.在寻找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哪些有趣的现象,跟同学们来分享一下吧。

六、小结

1.生活在校园里的动物可真多,关于它们你还想知道什么?

2.校园里的动物都生活在它喜欢的环境中,那你来猜猜整个校园里会生活着多少种动物呢?整个XX县(市)呢?整个中国呢?整个地球呢?

3.地球上生活着多种多样的动物是我们的好朋友,希望同学们珍惜、保护它们。 【板书设计】校园里的动物

(班级记录单)

日期:

蚂蚁

草地上、树上„„

蜗牛

草丛里、枯叶堆„„

潮虫

枯叶堆„„

„„

„„

6 2.3《观察一种动物》

【教材简析】 在寻访校园里动物的基础上,本课将进一步缩小观察对象,对一种小动物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在对个体动物的观察中,进一步感受动物的生命特征,指向单元的核心概念。对蜗牛的观察遵循从整体到局部、静态到动态、肉眼到工具、结构到功能的程序,这是学习观察方法和培养良好观察习惯的契机。引入腹足、触角等科学词汇有利于学生更科学、更准确地描述蜗牛的特征。在饲养蜗牛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观察它的生活习性以及与环境的关系,也有利于第4课《给动物建个“家”》的学习。教材还安排了蜗牛与相似的动物比较的环节,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小动物身体特点与生活习性的认知

【学生分析】 学生对动物有天然的好奇心,这将为他们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础。一年级学生对蜗牛这种行动缓慢的小动物充满了好奇,同时也有不少学生对它的样子有些害怕,不敢触碰。 一年级学生的观察活动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观察工具,提供科学词汇,要指导学生先观察蜗牛的形态和反应,再观察蜗牛的运动。学生通过对蜗牛运动、反应、吃食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描述,可以进一步深化对动物生命特征的认识,这也是本单元的核心概念。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蜗牛身体上有壳、腹足、触角(两对)、眼睛、口等。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很多物体表面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黏液痕迹。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蜗牛的外部特征、应激反应和运动方式等信息进行观察和记录。 2.能尝试用科学词汇和图示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科学态度目标: 1.培养研究小动物的兴趣,并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2.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懂得在观察活动中珍爱生命,学会保护小动物。 【教学准备】 学生:蜗牛(活体)、放大镜、棉签、活动手册、菜叶、玻璃片、线、树枝。

教师:课件、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提前一周布置,让学生在家长的协助下寻访蜗牛并带回家开始尝试饲养。 2.布置过程。

(1)老师带来了一位动物朋友,你见过吗?它生活在哪里?

7 (2)想知道老师怎么喂养蜗牛吗?先回去寻找并观察蜗牛,找到蜗牛的同学可以到老师这里领取一张蜗牛的饲养秘籍。

(3)让学生用一周时间观察并饲养蜗牛。

二、引入

1.谜语导入。 没有脚,没有手,背上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躲进房里头。 你们曾经在哪些地方看到过蜗牛?

2.画一只看到过的蜗牛。 从寻访蜗牛到上课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有的同学已经开始喂养蜗牛,关于蜗牛你有哪些发现?请你说一说。 画一画看到过的蜗牛,并展示作品。

三、仔细观察蜗牛 教师强调观察要求。 每一个小组把蜗牛“请”出来,大家静静地仔细观察,可以轻声地交流。教师提供一些工具,学生在观察时可以根据需要自行选用。把观察到的蜗牛的样子仔细地画在活动手册的方框中。

四、观察蜗牛的应激反应 (学生进行观察研究,教师重在巡视指导) 1.教师帮助没有准备蜗牛的小组。

2.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蜗牛各个部分,给各小组发棉签,并指导棉签的使用方法。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蜗牛的应激反应。

4.在不打扰蜗牛的情况下,还观察到蜗牛的哪些行为或特点?

五、交流汇报 学生汇报,教师记录班级记录单。(以画图的形式记录:壳、触角、眼睛、口等)

六、观察蜗牛的运动

1.情境创设:同学们真是太厉害了,发现了这么多特点。今天我们观察的蜗牛,它也和同学们一样厉害!接下来我们请蜗牛为我们表演表演,观察时要保持安静。

2.讲解要求:老师这里有四种材料,分别是菜叶、玻璃片、线、树枝。我们要请小蜗牛在这四种材料上爬一爬,你仔细看看它是怎样爬行的。

3.每个小组先发菜叶进行爬行观察。教师根据各小组观察进程不定时下发其余材料。 4.观察结束,学生研讨汇报(可以鼓励学生用肢体模仿蜗牛的爬行动作),教师记录班级记录单。(记录腹足、黏液等信息)

七、课外延伸

1.今天同学们仔细观察了蜗牛,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和蜗牛相似的小动物呢?

2.请同学们认一认图片上的小动物:蛞蝓、蛤蜊、螺„„如果遇到这些小动物,能用今天的方法观察吗?

【板书设计】 观察一种动物(班级记录单)

8 2.4《给动物建个家》

【教材简析】 要进一步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就需要饲养蜗牛,给蜗牛营造一个栖息地。本课以蜗牛生存需要为暗线,指向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理解。聚焦、研讨、设计、制造蜗牛的栖息地,观察蜗牛在 “家”中的生活情况,观察蜗牛吃食物,发现蜗牛更多的秘密。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认识动物的生存需求,体会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和亲近小动物的情感

【学生分析】 经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蜗牛的身体构造、运动方式已有一定的了解,自然产生了饲养蜗牛的想法。那么饲养蜗牛,需要准备什么,有些什么要求,蜗牛怎么生活,这些问题会在学生的脑海里迅速出现。但由于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他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是比较粗浅和零散的,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正向迁移、集体梳理,串联起对蜗牛的整体认识。 材料准备和饲养活动一定要取得家长的支持,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信等形式把要求传递给家长,寻求家长的配合和协助。可以通过班级微信群、QQ群、班级博客等平台,引导学生及时交流饲养的过程,引发学生长时间地关注,增强学生观察动物的动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蜗牛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2.蜗牛喜欢吃菜叶等食物,靠齿舌吃食物。

科学探究目标: 1.尝试用集体的智慧不断修正方案给蜗牛建一个“家”。

2.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特别是它是如何进食的。

科学态度目标: 1.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2.体会计划的重要性和集体智慧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环境对小动物生活的重要性。

【器材准备】 学生:几只饥饿的蜗牛、菜叶、透明盒子、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蜗牛、微视频、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鸟窝、蜂巢、狗窝等图片。

2.蜗牛的家是什么样的呢? 教师收集学生饲养蜗牛的照片、文字等信息。

3.投影展示同学们饲养蜗牛的图片、文字情况。 说一说:在给蜗牛建“家”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蜗牛对环境的要求,如建好的“家”应该放在怎样的环境中,蜗牛的排泄物是否需要处理,如何防止蜗牛爬出去等。 4.问题研讨。

9 (1)你们的蜗牛饲养在哪里?你们给蜗牛喂了哪些食物?你们还为蜗牛做了什么?学生回答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回答有哪些经验值得推广,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3)想一想,要让蜗牛好好地生活下去,蜗牛的“家”应该是什么样的? 5.教师将学生们的回答汇总成班级记录单。

(1)能让蜗牛四处爬行的空间。

(2)有它们爱吃的食物。

(3)要保持潮湿。

(4)能让蜗牛生活又不让它爬出去。 6.让学生把蜗牛的“家”画下来。

二、探索

1.观察蜗牛在“家”是怎么生活的,放入菜叶等食物,观察蜗牛是怎样进食的。 2.提醒学生需要安静细致地观察,如果蜗牛距离菜叶有一段距离,还要提醒学生把蜗牛轻轻地放在菜叶上。

3.给学生一段时间,他们会有新的、有趣的发现,例如蜗牛吃食物时嘴巴和触角的动作,菜叶上留下了爬过的痕迹、吃过的痕迹等等。 4.小组活动,把蜗牛进食的情况用图示记录下来。

三、研讨

1.蜗牛生活需要什么? 2.我们还有哪些有趣的发现? 【板书设计】 给动物建个“家”

2.5《观察鱼》

【教材简析】 继《观察一种动物》及《给动物建个“家”》后,本课将以鱼为对象,继续开展对动物个体的观察活动。鱼类分布广泛,易得、易养,是水生脊椎动物的代表,它的身体形态与蜗牛等陆生动物有较大的区别,具有明显的适应水生环境的身体特征。有鳍、有鳃等是这类动物分类的重要特征。多种多样的鱼类展现了动物世界的多样性,体现了动物适应环境的特点。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鱼的外形特点、鱼的运动和鱼的呼吸三大板块。通过引入“鱼的身体是什么样的”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对鱼的身体结构特点进行探究,然后通

10 过观察发现鱼的运动主要是靠鱼鳍来完成的,接着思考鱼嘴不停地一张一合鱼鳃一开一闭,到底是在干什么,引导学生观察鱼是怎样呼吸的,最后通过研讨,让学生明白鱼因为生活在水里所以用鳍运动、用鳃呼吸、身上还长有鳞片等特征,从而归纳出动物身体的外形特点与生活环境是有关系的。

【学生分析】 鱼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动物,也是餐桌上常见的食物,教学可以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引入,引导他们观察,并能科学地描述鱼身体的主要结构特征。对“鱼是怎样运动、怎样呼吸的”这些问题,一年级学生的认识比较笼统,一般会回答尾巴、身体、嘴巴等答案。如何通过观察寻找支持自己猜想的证据,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有难度,这时教师可以采用播放微视频等方法,将原本看不见的“游泳”“呼吸”等现象呈现在学生眼前。另外,还有一些学生会自发将鱼的运动和呼吸与人进行比较:人用脚走路,鱼用鳍游泳;人在陆地上呼吸,鱼在水里呼吸;鱼呼吸时鳃在动等等。这些方面的比较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鱼的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了解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鳃、鳍、鳞片等身体结构,具有呼吸、运动等生命体基本特征。 2.知道鱼用鳍运动,用鳃呼吸。

科学探究目标: 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小动物的探究过程。

2.能用图画、文字(或拼音)、语言等方式记录、描述鱼的主要特点。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学生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观察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懂得在观察活动中珍爱生命,观察结束后把小动物放归大自然,学会保护小动物。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鱼的身体特征,用画简图的方式记录下来。

难点:观察鱼的运动和呼吸。

【教学准备】 学生:鱼、鱼缸、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备用鱼养在鱼缸里、教学课件、班级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新课

1.课件出示谜语: 没胳膊没腿,

从来不离水。 走路不用脚,

摇头又摆尾。 (谜底:鱼)

2.课件分别出示鱼在小溪、池塘、大河和大海里的图片,边出示边讲解:在小溪、池塘、大河和大海中都生活着鱼

11 3.教师:大家发现了没有,能看到鱼的这些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点——水。鱼的生活离不开水,它为什么能生活在水中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观察鱼,探索鱼身上的秘密。(板书:观察鱼)

二、观察描述鲫鱼

(一)观察与画鱼

1.教师导入:鲫鱼是我们常见的鱼类,今天老师带来了鲫鱼跟我们一起来学习科学,你了解鲫鱼吗?知道它的身体特征吗?观察你们小组的鲫鱼,并将观察的鲫鱼画在活动手册上,看谁画得像。 教师示范,边观察边画:先画出躯干(呈梭形,两头较尖),再画出头、眼睛和鳍等,最后画鳞。请你也将你们小组的鱼画在活动手册上。 教师提示:(1)从侧面观察鱼,边观察边画,画得越像越好。

(2)不打扰小鱼,观察过程中保持安静,不可用手及其他物体触碰水和鱼。

2.学生观察并记录下鱼的外形特征,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展示交流。 学生边展示边介绍自己观察到的鱼的身体特征,教师适当追问并补充。 预设: (1)我观察到鱼有头,头上有眼睛、嘴巴、鼻子、鳃等。追问:它们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学生介绍:鱼的眼睛没有眼睑,头上有两个鼻孔,嘴巴一直在一张一合,鳃长在鳃盖里,鳃盖会一开一合

(2)鱼的身体上有很多鳍。追问:鱼有几个鳍?分别长在什么地方?(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教师介绍:鱼长有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和尾鳍。

(3)鱼的身上有鳞片,鳞片呈半圆形,有光泽。

4.交流之后学生再观察,完善自己画的鱼。

5.通过比较鱼和蜗牛身体的软硬不同,引出鱼长有骨骼的知识。鱼的骨骼坚硬,课件出示鱼化石的图片,再一次突出鱼有骨骼且坚硬的特征。

(二)观察鱼是怎样呼吸的。

1.教师:鱼嘴和鳃盖不停地一开一合,这是在干什么? 2.引导学生说出鱼在呼吸。

3.设问:你知道我们人是靠什么来呼吸的?鱼又是靠什么来呼吸的?

4.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自己呼吸和鱼呼吸的不同之处,讨论鱼在水中是如何依靠鳃呼吸的。 5.教师课件展示鱼鳃的图片,并播放鱼的呼吸的视频,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解鱼的呼吸过程。

(三)观察鱼是怎样运动的。

1.教师:鱼没有脚,在水中是靠什么来运动的?仔细观察,然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学们。 2.学生观察,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提示:如果鱼在此过程中比较安静,可用棉签轻轻触

12 碰鱼的身体,再观察其运动。

3.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然后用手模仿鱼鳍的运动。 4.小结:鱼是靠身体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运动的。

三、研讨小结

1.今天我们观察了鲫鱼,说说你对鲫鱼有哪些新的认识。 2.说说鱼在水中是靠什么运动、靠什么呼吸的。

四、知识拓展 观察下面几幅图中的蚂蚁,判断哪只蚂蚁画对了。 【板书设计】

观察鱼

2.6《给物体分类》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4课,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初步了解了物体有很多特征,这些特征可以描述为大或小、轻或重、光滑或粗糙、透明或不透明,以及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等。本课要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开展“分类”这一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和实践,帮助学生了解分类的意义以及分类的方法,对学生学习科学和培养科学素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四个活动:1.聚焦分类话题;2.制订分类标准,进行分类;3.研讨,回顾学习过程:4.了解分类的意义。通过四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更清晰有序地了解物体的各种特征,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科学地观察、描述之后进行科学的分类,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分类方法,明确分类标准的细化是准确分类的要素。教材中提示选用的教学器材为前三节课观察的物体。在本课中,教师要尽量安排具有相同特征的物体,便于学生进行分类活动。

【学生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的科学课学习,一年级学生逐渐了解了科学课程的特点。学生开始初步接触科学观察、记录、表达、交流等科学探究方法,逐步培养出合作学习和实事求是等科学态度。但是学生各方面的科学素养和学习能力仍处于培养阶段,在行为能力上相对较弱,无意注意大于有意注意,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同时,对于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仍需进一步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2.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可以更清晰、有序地认识物体。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13 2.了解给物体分类时,依据的特征不同,分类的结果会有所不同。

科学态度目标: 1.继续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认同物体可以根据某一特征被归类。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人们可以利用分类的方法整理身边的各种信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难点:了解科学准确的分类需要将标准细化。

【器材准备】 乒乓球、大木块和小木块、与木块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塑料块、大螺母和小螺母、大橡皮和小橡皮、塑料杯、泡沫块、玻璃珠、纸片、不干胶贴纸、记号笔、印有圆圈的白纸、学生活动手册、若干个带有两个大圆圈的小组记录单、班级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小朋友到超市想买酸奶,你能帮他找到酸奶吗?(播放课件,选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在超市怎样找到酸奶的)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找酸奶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分类,体会分类对于人们生活的帮助,分类可以让人们更便捷的生活

2.我们也观察了许多物体的特征,你能描述一下吗?这些不同物体的特征有相同的方面吗? (学生根据前几节的活动手册和班级记录单描述前几节课上观察的物体特征) 设计意图:从物体特征入手,聚焦分类标准指向的是物体的特征,并贯穿全课。

3.我们能不能用一种特征作为标准给它们分类,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它们。(板书:给物体分类) 设计意图:聚焦话题,学生明确学习内容,教师利用任务驱动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

二、给物体分类

1.描述物体特征,确定分类标准。

(1)教师分发活动器材,学生拿出活动手册。

(2)说说自己计划以什么特征作为标准进行分类,并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中。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讨论,理解分类是以特征作为标准的,而且标准有很多,为开展分类活动明确主线和目的。

2.初次体验分类并为物体编号。

(1)引导学生根据制订的分类标准进行首次分类活动(全班统一确定一种相对简单的分类标准,如:大小),将物体放在小组记录单的圆圈中。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利用直观实物进行初次分类,帮助学生明确分类活动的目的和过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2)引导学生发现使用实物摆放的方法不便于同时开展不同标准的分类,并且这种方法的

14 分类结果无法悬挂展示,不便于交流。 (学生思考,商量改进办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进行给物体做编号的活动做好铺垫。

(3)指导全班同学按照统一标准为物体进行编号。 我们有什么办法进行编号呢?上学期,我们在比较恐龙大小的时候,有个编号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我们也来给这些物体进行编号吧。 (学生按照相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编号) 设计意图:学生在真实任务的驱动下,先对物体进行分类的初步尝试,学会分类的基本操作方法,为后边的活动开展打好基础;再从中发现不方便、无法反复使用以及不便于交流的问题而找寻改进措施,从而开展编号活动,为后边的活动开展以及交流研讨活动做好铺垫。 3.开展小组分类活动。

(1)小组总结物体特征。 观察前几节的记录单,你们都发现了物体哪些方面的特征? (学生发现有大小、形状、轻重、粗糙或光滑、透明或不透明等方面的特征,根据物体大小进行分类的活动已经做过,不再重复

(2)根据特征制订分类标准,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上。 (学生制订分类标准,明确分类标准,将小组制订的分类标准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中,一张记录单填一种标准)

(3)小组合作开展给物体分类的活动。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将分类结果以物体编号的形式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不同的圆圈里) (4)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填写小组记录单。

(5)学生悬挂展示小组记录单,并遮挡住分类标准部分。 (学生遮挡住分类标准,并向全班同学展示小组记录单) 设计意图:根据特征制订分类标准,指向分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物体特征,便于寻找和生活便利。学生通过形状、轻重、粗糙或光滑、透明或不透明等特征作为标准对物体多次分类,不但能更好地了解物体的特征,而且对分类的科学探究方法有更深的学习与体会。展示小组记录单,并遮挡住分类标准是为了给下一环节做铺垫。 4.解密活动。

(1)全班共同解密各组的分类标准。 通过观察小组记录单的分类结果,逆向分析分类标准是哪种特征,并说明理由。

(2)相应小组进行展示揭秘,说说自己的分类标准和分类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一方面培养学生对于分类标准的分析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分类的作用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观察、总结物体的特征,方便我们的生活。

三、交流研讨

1.大家是根据物体的哪些特征分类的? 学生通过交流发现分类有很多方式,但是不管哪种方式分类的标准,都是物体比较典型的、有共性的特征。

15 2.根据同一特征分类,分类结果有哪些不同? 你发现在哪个相同标准的分类中有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让大家统一? 学生通过交流发现,有些相同分类标准的分类结果要想达成一致,还要有相同的细化标准界限。以轻重这一特征为标准的分类,不同于大小的比较。同样的物体有大有小,可以通过比较得出结论,但是对于轻重这一特征,在制订标准的同时还要细化轻重标准的界限,也就是说只有将标准制订得更准确,才能进行更准确科学的分

3.根据发现细化小组记录单的分类标准,确定关于轻重的分类界限,再次调整轻重的分类。 设计意图:学生在上一活动的交流中已经发现这一问题。本环节是让学生对于相同标准,分类结果却不同的现象进行研讨交流,进而发现分类的标准除了特征之外还要有细化的标准,从而掌握科学分类的正确方法。

四、完成个人、小组、班级记录单内容 1.学生完成个人活动手册。 2.各小组共同完善小组记录单。

3.师生完善班级记录单。 设计意图:教师指导学生填写并修改完善记录的过程就是梳理和总结本课知识的过程,从而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4.观察生活中身边的分类。 我们生活中都有哪些分类给我们带来帮助呢?是哪些方面的分类?是如何给我们带来帮助的? (播放课件,学生根据课件演示分别说说是哪些方面的分类,又是如何帮助我们便捷生活的) 设计意图:理解分类的意义不仅是更好地了解特征,还能帮助我们便捷生活。 【板书设计】 给物体分类

特征

分类标准

细化标准

上一篇: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下一篇:音乐舞蹈室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