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产品语意学浅析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设计

2022-09-12

在人类历史上, 曾发生过无数的灾害。而近年来, 海啸、地震、雪灾、洪涝等灾害亦有发生。虽然, 很多时候灾害的来临是无法避免的, 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对于灾害的预警已形成一套科学体系, 同时人们也在不断尝试运用智慧来降低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维护生命的安全。

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这一概念, 是新时代设计师对于为生命设计所作出的思考和探索。而目前, 对于产品设计的研究, 主要是从产品的色彩、形态、人因、材料、结构等方面着手, 形成了产品语意学、设计心理学、设计社会学等研究领域。本文将从产品语意学角度, 对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设计进行初步的探析。

1 关于产品的语意

1.1 产品语意学的定义

1984年, 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 (IDSA) 明确了产品语意学 (Product Semantics) 的定义:研究人造物体在使用环境中的象征特性, 并将其知识应用于工业设计上。构筑于语言符号系统之上的产品语意学理论架构, 将产品的象征特性由物理、生理功能方面, 延伸至社会、文化、心理界面等方面, 赋予产品以文化内涵和设计对使用者的人文关怀。可以说, 产品语意学是一门融合了设计艺术学、产品工程学、现代传播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等的综合学科。

1.2 产品设计中语意的表达

产品语意学原理是筑基于符号学理论系统之上的, 因而产品设计中对产品语意的表达正是通过一系列特有的产品符号来实现的。这些产品符号在产品中的具体表现, 可以是产品的形态、色彩、结构、材质等视觉观感, 或是音感、手感、震感等听觉和触觉观感, 亦可以是透过这些外在的客观感知表现所构造出的内在的主观感知和精神感知。

每一个产品都有着设计师所赋予其的特定语意, 产品的语意之于产品犹如灵魂之于生命。而由产品符号形态的不同, 产品的语意可以分为外延语意和内涵语意两大类别。

2 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的外延语意表现

在市场经济的商品市场环境中, 就已有的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类产品来看, 其语意表现从产品外延方面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如图1所示。

2.1 功能语意

功能, 是衡量产品价值的一个主要指标。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因其使用目的的特殊性, 使得在设计中, 产品的功能性语意表达必须直接、明确、到位。确保在使用产品时, 使用者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产品的功能信息以及掌握实现产品功能的使用方式, 以期达到在最短时间内进行最好、最有效的安全救助的使用目的。

2.2 结构语意

随着电子时代的来临, 产品的机械式结构不断被压缩、替换, 产品结构设计进入“黑箱”时代。产品的结构形式不断在变, 相应地, 产品的结构语意形态也在变。为生命而设计的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 在其结构上采用的是经过了无数考验的成熟的结构技术以及现代科技水平下的最新技术支撑, 其所传达出的产品结构语意是明确而坚定的。

2.3 人因语意

对于产品语意的表达李乐山教授曾指出, 在产品语意表达中应当显示出物体相互之间的关系、层面布局及方向的含义以及操作方向的提示。好的产品设计, 不仅需要考虑到产品集体细节操作的独立性, 同时还必须考虑到产品操作界面的整体性、操作情境的融合性。

2.4 形态、色彩语意

形态和色彩, 两者都是通过丰富多样的视觉符号语言来进行审美创造的。形态作为产品功能的外在表现, 其构成大多以功能特性为先决条件, 强调的是理性观感。而色彩所呈现的则是更具有感染力的感性观感。同时, 色彩作为一种设计符号, 在拥有视觉形象性之外还具有文化特性, 体现出一些特有的民族、区域的历史文化特征。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设计, 在造型上多采用简洁、明快的设计风格, 注重与周围使用空间的融合性, 以及产品本身的独立性和易用性。

2.5 经济语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物质功能化产品已不再满足于人们对精神、心理功能的追求。而符号式消费理念的出现, 正是设计中产品精神功能符号意象的经济语意表现。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的设计的宗旨是为生命而设计, 为产品与使用者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感性交流和互动, 满足了人们维护生命存在的精神功能需求, 构建出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的经济语意模式。

2.6 环境语意

产品的环境特性, 既包括了产品对自然、生态等物理环境的友好性和融入性, 也涵盖了对社会、文化等人文环境的回应性和融合性。产品物理环境语意表现主要是通过产品的材质来实现的, 对产品人文环境语意更多的也是通过材质与形态、色彩的语意融合和叠加来表达的。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设计中, 产品的材质获取更加尊崇绿色、环保的宗旨, 多使用天然无污染的、可再生的或者是可再利用的等低能源损耗材料。其设计亦走出了大工业化时代以来“以人为本”的理念框架, 表达了一种人类与环境和谐长存的环境语意。

3 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的内涵语意浅析

3.1 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在日常生活中的警示意义

日常生活中, 人们所使用着的各类物品无不在传达着其特有的信息。这些语意信息, 有的很明显, 有的则很含蓄。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的出现, 是出自于对生命关怀的思考和对生命安全的尊重。其所表达的不仅是可以更好地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而且更要在危难发生之时, 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生命、挽救生命。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所尊崇的是对危难的应对功能语意, 同时, 也向人们传达出时刻保持对危难的警惕、对生命安全的关注的警示语意。若是生活中的一些产品, 在使用者使用的过程中, 不断地发出对危难的警示语意信息则可以形成更好的危难防范意识,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危难的发生和对生命的威胁。在这一点上, 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很好地构建出了警示这一语意模式。

3.2 文化符号特征在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中的体现

文化符号的建立, 是基于文化对象与其所具有的特定功能间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之上的。设计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因为对人类生活具有了一定的作用, 从而拥有了其特定的社会物质功能和社会价值。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作为一类特殊的社会物质创造物, 其存在的目的是为可以最大程度降低灾害对人们的伤害和救助生命安全, 这是其在社会生活层面中所具有特定的功能作用。功能与价值是对应的, 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的功能特制决定了其相对特殊的社会文化价值特征, 以及特有的文化特征语意符号。文化符号形态会随着民族、地域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征, 但符号中所表达的文化情感很多却是共通的。在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中的文化符号表现出的特征形态具有多样性、差异性的特点, 但是, 在不同的文化符号特征形态中对人文关怀、生态关注的表达却是具有同一性的内涵特征, 所折射出的社会关爱的文化价值观在其本质上是趋向于一致的。

3.3 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语意中的社会责任意识

“历史的设计是设计的历史。”设计与社会之间拥有着相互促进、同步传承的紧密联系。设计是为满足存在于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不同的需要而存在的, 设计的社会归属性, 决定了设计的社会功能语意。工业革命以后, 产品制造进入到了规模化、制式化的时代, 过分地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淡化了设计师在设计作品中的社会责任意识语意的表达, 对社会存在的意识和思考也更多地被漠视。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是为生命而设计, 是为于紧急地危难时刻能救助更多的生命而设计, 亦是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安全、稳定、和谐而设计。设计师在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设计中传达出的是对社会责任意识的认知与思索, 通过一系列的产品, 践行着作为一个设计师同时也是一个社会人的社会责任。

4 结语

本文的研究工作初步探讨了产品语意学在具体的产品设计中运用的方方面面, 因此在设计师进行设计之前, 应当首先深入理解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设计需要反映的各方面的语意所指, 这样才能使所设计出的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有的放矢, 也便于人们透过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的造型语言理解产品的功能, 使用方式, 情感所属以及心理内涵等各方面的内在语意。

为生命而设计, 既是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设计的出发点, 同时也是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设计所要达到的终点。随着社会的进步, 随着对产品语意学理论体系及至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设计语意理论体系的研究的不断深入, 随着理论之于实践的不断探索, 必定可以让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设计走得更远。

摘要: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设计源自于设计师对“为生命而设计”这一理念的新的思考与探索, 是人们为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生命的安全所做出的努力。本课题旨在通过对产品语意学的理论研究, 对比相关理论与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设计方法的相通性, 从产品语意学对产品的色彩、形态、人因、材料、结构等方面的指导作用进行了详细分述, 对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设计进行初步的设计研究, 透析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类产品在设计中所传达出的外延和内涵语意, 从而深入地探讨产品语意在产品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方法, 以期获得更好的设计视角。

关键词:语意学,产品,设计,防灾减灾,急救箱

参考文献

[1] 张凌浩.产品的语意[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年6月第二版.

[2] 王书万.设计符号应用解析[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年3月第一版.

[3] 皮永生.产品语意设计[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6月第一版.

[4] 张宪荣.设计符号学[M].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年4月第一版.

[5] 章利国.现代设计社会学[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年5月第一版.

[6] 李乐山.产品符号学的设计思想[J].装饰, 2002, 第四期.

[7] 聂桂平, 陈虹, 成振波.产品语意与产品形态[J].东华大学学报, 2005, 第四期.

[8] 李理, 徐三强.产品语意与产品设计[J].跨世纪, 2008, 第十二期.

上一篇:浅谈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下一篇:传统莲花纹样的装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