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和一棵树阅读答案

2022-11-15

第一篇:父亲和一棵树阅读答案

长成一棵树阅读答案

①透过教室宽大的玻璃窗,正好可以望见校园内两棵高大的雪松,年岁虽老,却绿叶繁茂,傲然挺拔,映衬在冷蓝色天空里,如一幅静美的中国画嵌在窗子里。那绿,厚重、浓郁,仿佛凝聚了一整个春天的力量终于有了去处,每一根松针都炼成了钢筋铁骨。在这寒气逼人的清晨,瞥见这样的绿,在萧瑟的晨风中默默无言地站成坚定的姿势,着实令我敬畏。

②我和孩子们的窗前因有了它们的身影,四季变得分外明朗生动,原本浮躁的内心也因此而变得宁静平和。在四季的轮回中,我的目光随着树的颜色交替更换,穿越生命的绿色,我不断地找寻到那些与树气质相似或相同的人。

③从美发店出来,沿着那条相对僻静的马路行走,总会看到那几个老太太戴着老花眼镜,面容安详地坐在梧桐树下,手里忙着做针线活。路人无数,匆匆而过,偶尔有几个停下脚步凑上前饶有兴趣地看看,可她们依然端坐在那里安稳得很。时光被一针一针地缝进纵横交错的棉布里,时间就此无忧无虑地慢下去。这样的_______必定是经受了岁月的_______,才会_______。

④落日圆圆,一个老妇人,推着满车的鲜花沿街而 下。银白的头发衬着一车的姹紫嫣红异常醒目。花团锦簇里我看见了自己喜欢的风信子,矜持而又婀娜地含苞待放,这么清冷寂寞的夜色,因这一路的花香而生动起来。远远驻足而望,老妇人步履轻松,笑容可掬,洪亮悠长的卖花声在风中绽开了一朵朵缤纷的花。我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迎上去,买了一束风信子。我看到了一双慈祥的眼睛,布满鱼尾纹,眼神却分外干净。那一刻,我嗅到了生活的芳香。

⑤前不久,遇到了我的小学语文老师王老师。王老师60多岁了,风采依然不减当年,花白的齐耳短发,米黄色的羊绒大衣,黑色的羊毛裙,看上去很有气质,谁会想到她是一个患了乳腺癌、做了乳房切除手术的病人呢?退休后,王老师一直在老年大学执教文学欣赏课,很受老师学生们的喜爱。生病后,王老师耐不住清闲,经常去那里看望朋友们,偶尔上一两节课。很多人不解,都劝她要好好静养,可王老师说,心里痒得很,只有在课堂上,那颗心才会更加踏实。看着她满脸绽放的菊花,听她娓娓讲述起我们的顽皮时代,我不由得感慨万千,平凡的生活也可以如此从容优雅。原来,在王老师的内心一直深藏着一个广阔的舞台,而舞台的主角始终是学生。

⑥王老师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她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新鲜的空气,更为我们遮风挡雨。在她温柔的呵护下,我的小学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至今我还想,我心里的文学梦一定就是在那个时候悄悄播下种子的。

⑦两棵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松树,几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妇人,他们串联起生命长河中那些朴素而又快乐的章节。在那诗意的行间里,我轻轻翻阅着芬芳馥郁的美好画卷,生命里的感动便如影随形。

⑧树——人,造物主就是如此神奇,它让我在不经意间找 寻到了那些深深烙印在岁月里的执着与睿智、苍劲与不屈。

⑨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多么富有诗意和哲理的一句话啊!王老师就是那棵树,那些老妇人也是那棵树,而现在的我也成了那棵树。或许,王老师想不到,想不到她的学生竟然也选择了做一名语文老师,并且正在语文教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着,用涓涓细流滋养着那一个个鲜活的灵魂,在心灵的对接点自然而然地延伸、渗透,让一个个丰富而优美的灵魂绽放出娇艳芬芳的花朵。 《教师博览》2012.7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找寻到哪些“与树气质相似或相同的人”?

2.文章一开始细致描绘“两棵高大的雪松”有什么作用?

3.本文语言清新淡雅且富有表现力,现在请你当一回作者,根据括号内的意思,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四字词语,使上下文连贯一致

这样的_______(对于名利淡漠,不看重,恬淡寡欲,为人处事悠闲舒缓,不慌不忙)必定是经受了岁月的 (比喻经历多次艰苦斗争的锻炼和考验),才会_______(时间越久,越来越香,越来越有价值)。

4.文章标题“长成一棵树”的含义是什么?

5.联系全文,说说雅斯贝尔斯说过的这句话“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对你有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1一是安详地坐在街头梧桐树下手里忙着做针线活的几个老太太;二是推着满车鲜花沿街叫卖的一个老妇人;三是小学时曾教过我,后患了乳腺癌仍在老年大学执教文学欣赏课的王老师。

2、一是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二是这“两棵高大的雪松” 象征着与树气质相似或相同的“那些老妇人”和“王老师”。

3、淡泊从容;千锤百炼;历久弥香。

4、作者在王老师等与树气质相似或相同人的 影响下,选择教书育人,辛勤耕耘,从容淡泊地生活、工作。(意对即可)

5启示一:教育的本质是唤醒,这种“唤醒”的影响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启示二: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要不断接受积极因素的影响,并把这种积极因素传递给他人

第二篇:成全一棵树的阅读答案

①一个平常的春天,一位饱经风霜的母亲,向别人讨了几棵树苗。她要把树苗栽在门前。 ②母亲栽完树后,她的孩子从屋里一拐一拐地走出来。"妈妈,把这棵小树也栽下吧!”孩子的手里擎着一棵树苗。那是她丢弃的一棵。它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孩子吃力地站在母亲的面前。他是她最小的孩子,一出生就残疾。孩子擎着那棵树苗,满眼里都是渴求的光芒。母亲望着孩子站立不稳的腿,她犹豫了。她认为孩子是在做着一件没有结果、同样也没有意义的事情。等看到孩子眼里的那片灼灼的光芒,母亲终于点点头——就算它最终长不成一棵大树。

③孩子高兴极了,他小心翼翼地放下树苗,抢着去挖树坑。他人小力气弱,挖得很吃力。母亲要替他挖,他不肯,硬是自己挖成了。孩子挖的树坑比母亲挖的都大、都深。

④树苗栽下了,孩子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给每一棵树浇水。母亲看着,心里想着,这棵树能长大吗?做母亲的眼光是复杂的。她真的不相信那棵树苗会活过来,会长成一棵大树。 ⑤可是不久,那棵树苗和其他树苗一样,也鼓出了叶子。只不过稍迟了几天,叶片稍微细小了些。可不管怎么说,它活过来了,它也是一棵树了。

⑥每一天,孩子都要拎着水桶浇树苗。孩子是认真的。他浇水也不厚此薄彼,一棵小树一桶水。那棵由他乞求母亲允许亲手挖坑栽种的小树苗,孩子也只浇一桶水。

⑦小树一天一天长大了。开始的时候,那棵小树明显地不如其他的树壮实,显得有些楚楚可怜。可是第二年夏天,它竟然慢慢地赶上了它们。

⑧这一年冬天,母亲作出一项重大决定。送她这个残疾的孩子去读书。而在此之前,她是不想,也难有这个能力让这个孩子去学校。孩子背着母亲用布片为他缝制的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了。他一拐一拐地走向学校,可他的脸上却是永远像春天一样明丽灿烂!

⑨放了学,除了做作业,孩子就浇那几棵树,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奔走在水塘和树之间。春去秋来,那棵本来已经失去了生存资格的树,比别的树更青春更挺拔。

⑩孩子每天都是高高兴兴的。别人送给他一个绰号:阳光。大家都叫他阳光。他也喜欢这个绰号。

1.第④段画线句“这棵树能长大吗?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请联系上下文,品读出母亲此时复杂的目光:

(1)(2)(3)

2.第⑧段画线句“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请联系全文,写出促使母亲做出这项决定的最主要的一件事是:

3.第②、④、

8、⑨段中“一拐一拐”共出现四次,作者突出这一细节的用意:一是强调他是个残疾的孩子;二是。

4.第17段写道:“他百感交集。”如果你是一个戏剧或电影的编导,请为他设计一段独自。

【独白:戏剧、电影中角色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的话。】(20字左右)

5.从全文看,本文既写了 的经过,又写了 的经过,这两条线索交叉进行,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成全一棵树 答案:1 .(1)那棵树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母亲担心它不会长成一棵大树。(2)孩子做这件事可能没有结果,也没有意义。(3)孩子一生下来就残疾,母亲为孩子的将来忧虑。 2.母亲看到孩子天天半夜偷偷给那树喂童子尿。 3.突出孩子的自强(志坚)。回答“做事努力、认真或执著”等4.要点:抒发自己感激之情,或对母爱的赞美;语言得体,感情真切。 5.孩子成全了一棵树苗母亲成全了一个孩子(必须写出“成全”或者类似的说法)

第三篇:没有一棵小草自惭形秽阅读答案

没有一棵小草自惭形秽

毕淑敏

被人邀请去看一棵树,一棵古老的树。大约有五千年的历史,已被唐朝的地震弯折了腰,半匍匐着,依然不倒,享受着人们尊敬的注视。

我混在人群只能感直着脖子虔诚地仰望着古树顶端稀疏的绿叶,一边想,人和树相比是多么的渺小啊。人生出来,肯定是比一粒树种要大很多倍,但人没法长得如树般伟岸。在树小的时候,人是很容易就把树枝、树干折断,甚至把树连根拔起,树就结束了生命。就算是小树长成了大树,归宿也是被人伐了去,修成各种各样实用的物件。长的好好的树,花纹美丽木质出众,也像美女一样,红颜薄命,被人劫掠的可能性更大,于是很多珍贵的树种濒临灭绝。在这一点上,树是不如人的。美女可以人造,树却是不可以人造的。

树比人活的长久,只要假以天年,人是绝对活不过一棵树的。树并不以此傲人,爷爷种下的树,照样以硕硕果实报答那人的孙子或是其他人的后代。

通常情况下,树是绝对不伤人的。即使如前几天报上所载一些村民在树下避雨,遭了雷击致死,那元凶也不是树,而是闪电,树也是受害者。人却是绝对伤树的,地球上森林数量的锐减就是明证,人成了树的天敌。

树比人坚忍。在人不能居住的地方,树却裸身生长着,不需要炉火或是空调的保护。树回帮助人的,在饥谨的时候,人可以扒树的皮来充饥。

很多书籍记载过这棵古树,若是在树群里评选名人的话,这棵古树是一定名列前茅了。很多诗人词人咏颂过这棵古树,如果树把那些词句当作叶子一般披挂起来,一定不堪重负。唐朝的地震不曾把它压倒,这些赞美会让它扑在地上。

树的寿命是如此长久,在我们死后很多年,这棵古树还会枝叶繁茂地生长着。一想到这一点,无边的嫉妒就转成深深的自卑。作为一个人活不了那么久远,伤感让我低下头来,于是我就看到了一棵小草,一棵长在古树之旁的小草。只有细长的两三片叶子,纤细得如同婴儿的睫毛。树叶缝隙的阳光打在草叶的几丝脉络上,再落到地上,阳光变得如绿纱一样漂浮了。

这样一株柔弱的小草,在这样一棵神圣的树底下,一定该俯首称臣必恭必敬了吧?我竭力想从小草身上找出低眉顺眼的谦卑,最后以失望告终。这棵不知名的小草,毫无疑问是非常渺小的。就寿命计算,假设一岁一枯荣,老树很可能见过小草五千辈以前的祖先。就体量计算,老树抵得过千百万小草集合而成的大军。就价值来说,人们千里万里路地赶了来,只为瞻仰老树,我敢肯定没有一个人是为了探望小草。

既然我作为一个人,都在古树面前自惭形秽了,小草你怎能不顶礼膜拜?我这样想着,就蹲下来看着小草。在这样一棵历史久远声名卓著的古树旁边为邻,你岂不要羞愧死了?

小草昂然立着,我向它吐了一口气,它就被吹得蜷曲了身子,但我气息一尽,它就像弹簧般伸展了叶脉,快乐地抖动着,我向它吐了一口气,它还是在弯曲之后怡然挺立。我悲哀地发现,不停地吹下去,我有气绝倒地的一刻,小草却安然。

草是卑微的,但卑微并非指向羞惭。在庄严大树身旁,一棵微不足道的小草都可以毫不自惭形秽地生活着,何况我们万物灵长的人类!

1.与人相比,树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请加以概括,分条陈述。(3分) (1)树比人活的长久,但并不以词傲人;(2)树绝对不伤人;(3)树比人坚忍;(4)树会帮助人。(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

2.简要阐释“唐朝的地震不曾把它压倒,这些赞美会让它扑在地上”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3分)

这句话运用了象征(托物言志、比喻)的手法,表面上说的是树,实际上说的是人(1分)。人容易战胜各种不幸和灾难,但常常会被名利压垮(2分)(意思正确即可)

3.从“仰望”大树到“蹲下来看”小草,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轨迹?(4分)

虔诚、尊敬——嫉妒——自卑、伤感——自信、自强(每点1分)

4.本文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是如何通过对小草不同特征的描写来揭示主旨的?请简要分析。(6分)

文章主旨是不管身处何种环境、地位如何卑微,都没有理由也不应该自惭形秽,而应像小草那样坦然、快乐地生活(2分)。

文中对小草的描写虽着墨不多,但极为细致,手法多样,形神兼备,特点鲜明(2分)。

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小草虽纤细、柔弱、不受重视,却依然能昂然立着、怡然挺立、安然生活的特点,揭示了文章的主旨(2分)。(意思正确即可)

5.探究与感悟: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上文,谈谈你的体会。不少于40字。(4分) 材料一:心理学认为,自卑这一种人格元素普遍存在于每一个人的人格中。 材料二:自卑的最大敌人就是勇于面对自卑的人。

材料三: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和张越年少时也曾自卑,现今都有豁达自信的主持风格。

自卑人人都有,但要勇于面对;人们虽然会在各个方面存在差异,但不能自惭形秽,要豁达自信,坦然快乐地生活,你就能走出自卑的泥潭,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就。字数不够扣1分

第四篇:父亲阅读题答案

在语文考试中,阅读题要拿高分,我们就要充分了解其中的内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父亲阅读题答案,一起看看吧!

父亲的考题

儿子事业有成,但其对金钱的追求程度真到了别无所求的程度。一天,父亲给一向标榜自己心算能力很强的儿子出了一道题:“一辆载着457名旅客的列车驶进车站,这时先下来98人,又上去103人。”

儿子紧张的情绪松弛了下来。

“在下一站下去73人,又上去132人。”

▲儿子的嘴角挂了一丝微笑,开始把左腿压在了右腿上。

“再在下一站下去91人,上来67人。”

父亲拿着本子的手有些抖,念的速度也在加快。

“再下一站下去84人,上来65人;再下一站下去114人,上来37人;再下一站下去52人,上来97人。”父亲念得飞快并努力使每个发音都清楚。

儿子有些心疼起老父,关切地问:“完了吗?”

“没有,你听仔细了!”父亲摇晃着那已经没有几根头发的脑袋接着说。“列车继续往前开。到了下一站,这是个小站,只下去10个人,又上来8个人;下一站也是个小站,下去6个人,上来5个。”父亲的态度很认真,儿子却觉得该结束了。

“再下一站又下去101个,上来18个;再下一站是终点站……”

▲还没等父亲说完,做儿子的就站起来:“您是想马上就知道车上一共下来多少人吗?”儿子的口气中透着一股得意。

“不!”父亲微笑着说,“我只想知道这趟车究竟停靠了多少次站台?”

儿子一下子懵了。

父亲的语气变得严肃而沉重:“人的一生不要只计算一辈子能积攒多少钱,一辈子做金钱的奴隶,钱再多死的时候也带不走。应该留意人生的每个站台:哪个站台付出的少,哪个站台得到的多;哪儿有欢乐,哪儿有痛苦;……认真地体会人生的每个细节,这样你才算拥有实实在在的生活,才不枉活一世。”父亲拉着发呆的儿子的手说,“不要太计较金钱的得失,而忘了做人的真谛!”

1.本文的体裁是____,运用了_____顺序。

2.本文刻画父子俩,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和语言描写的方法。

3.标▲的两段文字,你如何理解?

4.这篇小说写父亲从出题到给出答案有几个有趣的细节描写,请你揣摩文中加线的两处,分析一下父亲此时的心理。

5.父亲出考题的目的是____,表现了父亲的_____________。

6.仿写句子。

例句:如果说孩子是鲜花,那么父母便是深埋泥土中的花根;如果说孩子是航船,那么父母就是矗立在航道上的灯塔。

《父亲的考题》答案

1.记叙文 时间

2.神态 动作

3.通过儿子的神情和动作,表现了儿子对回答父亲问题的得意,这种得意从行动和语言表现出来。

4.第一处是父亲担心儿子发现自己会出什么题目,从而达不到教育儿子的目的。第二处是儿子因为自负猜错题目,父亲终于可以达成目的,良苦用心不会白费了,所以他“微笑”了。

5.为了引导儿子从金钱的沉溺中走出,从而能正确认识人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对儿子人生价值观、追求观的关注和对儿子真挚的父爱。

6.要言之有理,有比喻的修辞,体现出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

第五篇:《做父亲》阅读答案

为了方便同学们学习,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效率,下面小编精心为同学们整理了《做父亲》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能有所帮助。

做父亲

(1)楼窗下的弄里远地传来一片声音:“咿哟,咿哟……”渐近渐响起来。

(2)一个孩子从作业簿中抬起头来,张大眼睛倾听一会,“小鸡!小鸡!”叫了起来。四个孩子同时放弃手中的笔,飞奔下楼,好像路上的一群麻雀听见了行人的脚步声而飞去一般。

(3)我刚扶起他们所带倒的凳子,拾起桌子上滚下去的铅笔,听见大门口一片呐喊:“买小鸡!买小鸡!”,其中又混着哭声。连忙下楼一看,原来元草因为落伍而狂奔,在庭中跌了一跤,跌痛了膝盖骨不能再跑,恐怕小鸡被哥哥、姐姐们买完了轮不着他,所以激烈地哭着。我扶了他走出大门口,看见一群孩子正向一个挑着一担“咿哟,咿哟”的人招呼,欢迎他走近来。元草立刻离开我,上前去加入团体,且跳且喊:“买小鸡!买小鸡!”泪珠跟了他的一跳一跳而从脸上滴到地上。

(4)孩子们见我出来,大家回转身来包围了我。“买小鸡!买小鸡!”的喊声由命令的语气变成了请愿的语气,喊得比以前更响了。他们仿佛想把这些音蓄入我的身体中,希望它们由我的口上开出来。独有元草直接拉住了担子的绳而狂喊。

(5)我全无养小鸡的兴趣;而且想起了以后的种种麻烦,觉得可怕。但乡居寂寥,绝对屏除外来的诱惑而强迫一群孩子在看惯的几间屋子里隐居这一个星期日.似也有些残忍。且让这个“咿哟咿哟”来打破门庭的岑寂,当做长闲的春昼的一种点缀吧。我就招呼挑担的,叫他把小鸡给我们看看。丰子恺做父亲阅读答案

(6)他停下担子,揭开前面的一笼。“咿哟,咿哟”的声音忽然放大。但见一个细网的下面,蠕动着无数可爱的小鸡,好像许多活的雪球。五六个孩子蹲集在笼子的四周,一齐倾情地叫着“好来!好来!”一瞬间我的心也屏绝了思虑而没人在这些小动物的姿态的美中。体会了孩子们对于小鸡的热爱的心情。许多小手伸入笼中,竞指一只纯白的小鸡,有的几乎要隔网捉住它。挑担的忙把盖子无情地冒上,许多“咿哟,咿哟”的雪球和一群“好来,好来”的孩子就变成了咫尺天涯。孩子们怅望笼子的盖,依附在我的身边,有的伸手摸我的袋。我就向挑担的人说话:

(7)“小鸡卖几钱一只?”“一块洋钱四只。”“这样小的,要卖二角半钱一只?可以便宜些否?”“便宜勿得,二角半钱最少了。”

(8)他说完,挑起担子就走。大的孩子脉脉含情地目送他,小的孩子拉住了我的衣襟而连叫“要买!要买!”挑担的越走得快,他们喊得越响,我摇手止住孩子们的喊声,再向挑担的问:

(9)“一角半钱一只卖不卖?给你六角钱买四只吧!”“没有还价!”

(10)他并不停步,但略微旋转头来说了这一句话,就赶紧向前面跑。“咿哟,咿哟”的声音渐渐地远起来了。

(11)元草的喊声就变成哭声。大的孩子锁着眉头不绝地探望挑担者的背影,又注视我的脸色。我用手掩住了元草的口,再向挑担人远远地招呼:

(12)“二角大洋一只,卖了吧!”“没有还价!”

(13)他说过便昂然地向前进行。悠长地叫出一声“卖——小——鸡——!”其背影便在弄口的转角上消失了。我这里只留着一个嚎啕大哭的孩子。

(14)我硬拉了哭着的孩子回进门来。别的孩子也懒洋洋地跟了进来。我原想为长闲的春昼找些点缀而走出门口来的,不料讨个没趣,扶了一个哭着的孩子而回进来。庭中柳树正在骀荡的春光中摇曳柔条,堂前的燕子正在安稳的新巢上低徊软语。我们这个刁巧的挑担者和痛哭的孩子,在这一片和平美丽的春景中很不调和啊!

(15)关上大门,我一面为元草揩拭眼泪,一面对孩子们说:“你们大家说‘好来,好来’,‘要买,要买’,那人就不肯让价了!”

(16)小的孩子听不懂我的话,继续抽噎着;大的孩子听了我的话若有所思。我继续抚慰他们:“我们等一会再来买吧,隔壁大妈会喊我们的。但你们下次……”

(17)我不说下去了。因为下面的话是“看见好的嘴上不可说好,想要的嘴上不可说要。”倘再进一步,就变成“看见好的嘴上应该说不好,想要的嘴上应该说不要”了。在这一片天真烂漫光明正大的春景中,向哪里容藏这样教导孩子的一个父亲呢?

(有删改)

【注释】①咫尺天涯:指距离虽然很近,但很难相见,就像在很远的天边一样。咫尺:比喻很近的距离。

11、根据文中语句揣摩孩子的心情。(4分)

段落

语句

孩子的心情

第(2)段

一个孩子从作业簿中抬起头来,张大眼睛倾听一会,“小鸡!小鸡!”叫了起来。

第(4)段

孩子们见我出来,大家回转身来包围了我。“买小鸡!买小鸡!”的喊声由命令的语气变成了请愿的语气,喊得比以前更响了。

第(8)段

大的孩子脉脉含情地目送他,小的孩子拉住了我的衣襟而连叫“要买!要买!”

不舍

12、孩子与小鸡之间只隔着盖子,为什么父亲却觉得是“咫尺天涯”?阅读第(6)段作答。(4分)

13、第(14)段画线句描写的春景有什么特点?作者描写这春景有什么用意?(4分)

14、关于文中结尾处“我不说下去了”,读者有两种看法。第一种看法是“父亲应该说下去”,第二种看法是“父亲不应该说下去”,你赞同哪一种看法?请简述理由。(4分)

我赞同第 种看法,理由:

参考答案:

现代文阅读(二)

阅读材料为《做父亲》(丰子恺),系散文作品。设4小题,总分值为16分。

第11题(4分)考查考生揣摩人物的情感。

试题为:根据文中语句揣摩孩子的心情。

答案如:第二段(高兴、惊喜等)第四段( 渴望、祈求等)第六段(不舍)

第12题(4分)考核考生对语句在文本里的分析理解能力。

试题为:孩子与小鸡只隔着盖子,为什么父亲却觉得是“咫尺天涯”,阅读第6段作答。

答案如:①没挑担者的无情;②自己家里贫穷。

第13题(4分)考查体味景物描写句在语言情境中的表达效果的能力与作用。“庭中柳树正在骀荡的春光中摇曳柔条,堂前的燕子正在安稳的新巢上低徊软语。”

试题为:第14段画线句描写的春景有什么特点?作者描写这春景有什么用意?

答案如:①温情、充满生机;②进行对比,突出挑担者的无情,孩子们的无奈。

第14题(4分)考查结合选文内容对生活态度情感及感悟文本的能力。

试题为:关于文章结尾处“我不说下去了”读者有两种看法,第一种“父亲应该说下去”。第二种“父亲不应该说下去”你赞同哪一张?简述理由。

答案如:不应该,因为孩子还小,很单纯,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真正形成,如果说下去,会误导孩子,颠倒是非。

上一篇: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下一篇:扶贫工作人员典型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