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口感染的护理措施

2022-08-25

第一篇:伤口感染的护理措施

预防泌尿系感染的护理措施

新宁县人民医院预防导尿管相关感染的措施

1.置管前:

(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当使用。

(3)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大小、材质等的导尿管,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

(4)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当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

(5)告知患者留置导尿管的目的,配合要点和置管后的注意事项。

2.置管时

(1)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后,戴无菌手套实施导尿术。

(2)严格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留置导尿管,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

(3)正确铺无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

(4)按“导尿术”操作要求正确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防止污染。

(5)导尿管插入深度适宜,插入后,向水囊注入10—15毫升无菌水,轻拉尿管以确认尿管固定稳妥,不会脱出。

(6)置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避免污染,如尿管被污染应当重新更换尿管。

3.置管后

(1)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弯曲,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避免接触地面,防止逆行感染。

(2)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

(3)应当使用个人专用的收集容器,当尿液达集尿袋2/3满时应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放尿前、后分别用络合碘消毒集尿袋的放尿口,并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集尿袋每周更换1~2次,遇有尿管堵塞或怀疑被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4)留取小量尿标本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时,应当消毒导尿管后,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标本送检。留取大量尿标本时(此法不能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可以从集尿袋中采集,避免打开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

(5)不应当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

(6)应当保持尿道口清洁,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还应当进行消毒。留置导尿管期间,应当每日清洁或冲洗尿道口。

(7)患者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当把导管浸入水中。

(8)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若导尿管阻塞或不慎脱出时,以及留置导尿装置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坏时,应当立即更换导尿管。

(9)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时,应当及时更换导尿管,并留取尿液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

(10)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不需要时尽早拔除导尿管,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

(11)对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拔除导尿管时,应当训练膀胱功能。

(12)医护人员在维护导尿管时,要严格执行手卫生。

第二篇:降低手术伤口感染风险的八项注意

尽管医生和公众对手术部位感染的认识日益增加,而且临床上针对感染的控制工作有了明显进步,但手术部位感染(SSI)仍然是外科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将SSI分为手术切口感染和器官/组织间隙感染两类。手术切口感染进一步分为皮肤及皮下组织感染(即浅表切口SSI)和手术切口深部软组织感染(深部切口SSI,如深筋膜和肌肉层的感染)。

器官-组织间隙感染包括所有手术切口之外的术中曾经切开或操作涉及到的解剖结构(如器官或组织间隙)

CDC估计(美国)每年发生的SSI近500,000例,差不多是所有院内感染病例数的1/4。研究表明SSI能降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使再入院的风险加倍、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等。

脊柱术后伤口感染发生率介于1%-10%之间,通常会明显加重患者病变,并容易导致疗效较差。脊柱术后感染的类型和严重程度通常与手术复杂程度相关。脊柱损伤病例的术后感染率通常高于使用内固定特的择期手术病例。

增加术后伤口感染风险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肥胖、糖尿病、长期使用激素、酗酒、营养不良、既往感染病史、以及手术时间较长和/或预计失血量增加等。

其它一些可由手术医师直接控制的危险因素包括对筛查及消毒灭菌计划、术前手术区域皮肤准备、以及手卫生工作等。

Bosco等在一篇综述中详细分析了有助于降低感染发生率的术前处置方案。他们强调术前、术中、术后相关因素以及相应的干预措施可以降低感染风险,并从而降低SSI的发生率。 美国学者Savage JW等通过复习文献,总结了目前可以通过调整而可能降低患者接受脊柱手术的患者发生术后SSI风险的危险因素。

在该研究中,Savage JW等检索了OVID、Pubmed、Cochrane数据库的资料,总结了针对当前预防SSI中证据等级最高的可控性因素,重点确定了下述8个因素:

术前筛查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筛查及灭菌方案、抗菌淋浴、抗菌衣着、术前皮肤准备、外科医师手卫生、抗生素灌洗和/或使用万古霉素粉剂、闭式引流、以及抗菌缝线缝合。

术后感染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通常包括术前、术中、术后多方面的因素。几乎几乎所有术后感染病例都来自于手术操作中伤口发生的细菌污染,其中最主要的污染细菌来源于定植于患者皮肤的内源性菌落。绝大多数皮肤定植细菌是凝固霉阴性的葡萄球菌、痤疮丙酸杆菌以及棒状杆菌,而导致SSI的最常见病原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导致出现SSI的细菌负荷决定于多种因素,包括病原菌毒力、伤口局部情况、以及宿主的免疫力等。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由耐药菌如MRSA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引起的SSI明显增多。 与SSI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人口统计学特点、合并症情况、既往手术史、以及治疗强度等。

研究结果显示改善患者的全身状况可以有效降低SSI。Pulido等确定下述情况是导致假体周围关节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ASA分级较高、病态肥胖、异体输血、术后发生房颤、心肌梗死、尿路感染、以及住院时间较长。

研究已经证明在骨科和神经外科手术时进行预防性抗生素治疗有助于降低术后感染率。最近一项针对RCT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脊柱手术中使用预防性抗生素后使SSI的发生率降低了63%。

美国骨科医师协会(AAOS)和北美脊柱外科学会(NASS)已经制定了围手术期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指南。其主要原则基本相似,均强调切皮前即应达到较高的血浆和软组织内血药浓度。应选用针对包括金葡菌在内的广谱抗生素,如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而对ß内酰胺过敏的病例则可选用克林霉素或万古霉素。

尽管单次剂量的抗生素就可能达到足够的预防目的,但多数指南均支持术后24小时之内使用。而如果选用万古霉素,则应使用尽可能小的剂量以防止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相关推荐细节详见表2-4。

研究者已经评估了一些可控制的因素所制定的预防策略,包括降低细菌暴露和细菌负荷在内的预防措施的临床效果。这样一些措施包括术前筛查皮肤病原菌情况、以抗菌淋浴和/或抗菌衣着达到清除病原菌定植、以消毒剂进行皮肤准备、手卫生、局部抗生素灌洗和/或使用万古霉素粉剂、闭式引流、以及抗菌缝线缝合等。 术前筛查MSSA和MRSA

研究证实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导致SSI的主要病原菌。流行病学调查提示大多数SSI是由患者本身携带的病原菌所导致的。一项监测研究结果显示25%-30%社区人群存在金葡菌定植,其中包括5%的MRSA。常见的细菌定植部位为鼻孔、腹股沟、腋窝、以及肛周区域。 鼻腔携带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发生SSI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发生率是非携带者的2-9倍。而在择期手术前确定金葡菌携带者并清除定植细菌能显著降低术后SSI。

相应处理措施包括对携带者术前5天内每日以2%洗必泰淋浴一次,以及以2%莫匹罗星软膏每天两次鼻腔内给药。莫匹罗星软膏鼻腔内给药是目前最有效的清除鼻腔内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方法,它对MRSA有效。

围手术期抗生素选择如下:MSSA携带者可选用头孢唑啉或克林霉素,而MRSA携带者可选用万古霉素。MRSA携带者术后SSI的发生率高于MSSA携带者。

总体而言,多项相关研究均显示术前筛查发现接受18%-25%的骨科择期手术病例为鼻腔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者,而携带者更容易发生术后院内感染及SSI。相应地,清除定植细菌的方案能有效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者出现院内感染和SSI的发生率,并且风险较低。 术前“淋浴”

术前淋浴目的在于降低术前定植于患者皮肤的基础细菌负荷。一项Cochrane 综述评估了术前淋浴对SSI的效果。7项研究共10,007例患者接受了多种外科手术治疗。结果该Cochrane综述发现术前以消毒剂洗浴或淋浴并无明显预防SSI的效果,但其局限性在于纳入的原始研究中多数存在质量不高的缺陷。

Savage JW等认为:尽管CDC“强烈推荐”患者在接受择期手术前进行消毒剂淋浴,但当前并无充分证据表明术前消毒剂淋浴能有效降低术后感染率。同样,术前淋浴结合其它预防措施如鼻腔病原菌筛查的效果也仍然不得而知。 抗菌衣着

另一种给予消毒剂的方法是在计划手术的区域局部覆盖浸润了洗必泰的衣物。目前的相关研究均表明,术前一天以洗必泰浸润的衣物覆盖于计划手术的区域进行清除定植菌处理的病例,术后SSI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未进行相应处理者。 术中皮肤准备

术中皮肤准备的目的是于手术切口前进行手术区域皮肤灭菌,并于整个手术期间保持灭菌效果。最常用的方法是采用市售皮肤消毒溶剂,但不同产品的有效成分作用机理各不相同。临床上最常使用的皮肤消毒剂是碘和洗必泰与异丙醇组成的混合剂。

有3项RCT研究比较了不同皮肤消毒剂对皮肤定植菌株的清除效果,其中2项的结果发现由2%葡萄糖酸氯己定与70%异丙醇组成的ChloraPrep清除足踝手术部位细菌的效果优于由0.7%碘与74%异丙醇组成的DuraPrep及含3%的氯二甲酚的Technicare;但另一项研究却发现ChloraPrep和DuraPrep对皮肤菌株的清除率无明显差异。

这些研究所涉及的解剖部位有所不同,因此不同消毒剂清除细菌的效能可能与解剖部位有关,其原因可能在于某些部位定植的细菌量较少。此外,在手术操作期内还可能存在某些部位出现细菌再次定植的现象。

除了上述间接标准之外,更重要的观测标准应该是皮肤准备对术后SSI发生率的影响情况。但到目前为止,仍无确切的临床证据表明不同的皮肤消毒剂在降低术后SSI方面具有显著差异。

目前临床上还可以在手术开始前以液状的微生物密封胶涂抹于手术区域皮肤表面。尽管这被认为可以通过阻隔皮肤菌株对手术切口的污染从而降低SSI发生率,但尚无确切证据支持这一理论。 手卫生

当前手术医师进行手卫生时采用的方法与病人皮肤处理相似。Fletcher等在一项综述中总结了最新的临床证据,结果发现尽管含葡萄糖酸氯己定的外科刷手法能有效降低皮肤定植菌株数,但术后SSI发生率并无差异。 伤口冲洗及万古霉素粉剂的使用

伤口冲洗能清除组织碎屑,减少细菌污染。尽管有研究发现以稀碘伏液冲洗伤口能显著降低术后SSI发生率,而且并无不良反应和/或不良事件发生,但在美国这种做法并未得到FDA的批准。

研究也表明,后路脊柱内固定手术病例在关闭伤口之前于创腔中放入适量万古霉素粉剂能显著降低术后伤口感染率。 闭式引流 脊柱外科术后留置引流管的目的在于减少创腔中积血量,理论上这样做有助于防止硬膜外血肿形成及伤口并发症。但由于引流管与体外环境相通,因此有增加SSI的可能性。 2007年的一篇Cochrane综述评估了36项研究5,464例接受不同骨科手术治疗的病例,结果显示是否留置引流管者术后伤口并发症发生率如伤口感染、血肿形成、伤口裂开及再手术率等并无显著区别。而留置引流管的病例中更多需要输血者。 抗菌缝线

目前临床上已经使用抗菌缝线来缝合伤口以降低SSI发生率。体外研究证明三氯生涂层的抗菌缝线能使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的粘附率降低75%。临床研究也证实了抗菌缝线降低SSI的有效性。但使有抗菌缝线的费效比仍然需要进一步明确。 总结

文献中已有充分证据表明在术前、术中、术后调整特定的指标至最佳状态能显著降低术后发生SSI的风险。通过本项文献综述,Savage JW等提出了一些旨在降低术后SSI的临床推荐(详见表9)。其中最重要的是术前将患者身体状况调整至最佳状态。最近的研究资料提示制度化的MSSA/MRSA检测及病原菌清除计划能显著降低SSI的发生率。他们认为随着相关工作的进展,更为详细的循证处置方案将有助于使发生SSI的风险最小化。

表1 (美国)国家院内感染监测系统判定SSI的相关标准

表2 AAOS对骨科手术使用预防性抗生素的推荐

表3 北美脊柱外科学会关于脊柱手术中使用预防性抗生素的循证指南

表4 (美国)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JCAHO)有关外科手术使用预防性抗生素的推荐

表5 术前筛查MSSA和MRSA方案对SSI影响情况的相关文献资料

表6 皮肤准备清除定植细菌的效能及对SSI影响情况的相关文献资料

表7 不同手卫生方法对SSI的预防效果

表8 伤口冲洗和局部放置万古霉素粉剂效果的相关文献资料

表9 关键问题、证据等级以及推荐强度一览表

第三篇: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护理和控制措施

摘要 目的:探讨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护理和控制措施。方法:收治急诊外科患者210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0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消毒预防切口感染,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再给予预防护理和抗感染措施。结果:研究组感染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外科创伤患者可给予合理的预防护理控制措施,避免出现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状况。

关键词 急诊外科创伤;切口感染;预防;护理

创伤疾病患者发病突然,不同程度地受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疾病病症相对较为复杂,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其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若采用急诊外科创伤手术进行治疗,细菌会通过手术过程侵入到血液,增加了手术切口感染的可能性,因此,临床中应针对此状况采取相应有效的预防护理控制措施进行干预u-。本文选取我院210例急诊外科患者作为研究、分析对象,采用不同的措施进行干预,意在探讨、分析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护理和控制措施,具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急诊外科患者210例。所有患者人院时均接受各项检查进行确诊,各检查结果均显示患者符合临床中急诊外科创伤患者[2],并均采用手术进行治疗。将所选患者按人院单双号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05例。对照组男59例,女46例;年龄22~64岁,平均(45.34±2.38)岁;其中上肢创伤59例,下肢创伤46例。研究组男56例,女49例;年龄23 - 65岁,平均(46.93±2.45)岁;其中上肢创伤57例,下肢创伤48例。患者未合并其他疾病,并知晓本次研究方案,可积极配合。两组在性别、年龄、体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术前给予常规护理消毒方式,创伤部位采用双氧水、生理盐水、清创液等进行清理,常规处理手术切口。研究组在对照组处理基础上再给予预防护理和控制措施。①术前:人院后,及时处理创伤处,医生查看创伤位置后,用器械检测创口,创口使用双氧水、生理盐水、清创液进行清洗,术前,各医护人员需做好术前准备,术前l d?淦ぃ?使皮肤保持干净,勿刮损,同时医护人员需做好个人清洁卫生,尤其是手部,可使用碘优进行消毒处理,给予患者营养支持,肺部感染率降低。②术后:各医护人员需密切关注患者各项体征变化情况,包括伤口感染、疼痛等状况,若敷料有脱落或渗漏状况,及时更换,密切关注患者肢体温度、肿胀、皮肤颜色等状况,医护人员给患者换药时,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做好消毒工作。若患者出现感染状况,可口服四环素片,0.25~0.5 g/次,间隔6h服用1次;同时服用吡哌酸胶囊0.5g/次,4次/d。

指标判定: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干预过程中,各医护人员密切关注患者各体征状况,包含切口感染和药物不良反应等,切口位置若出现痛、肿、热、红等均为感染状况;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采用生活质量评定问卷进行评定,包含生理智能、生理机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社会功能等方面,分数越高则表示越良好[3]。本研究中所涉及的所有数据均由专人进行整理并分析。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3.0软件分析处理所得数据,用x2检验计数资料,数据采用n(%)来表示;用t检验组间计量资料,数据采用(x±s)来表示。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感染发生率比较:研究组发生感染6例(5.71%),明显少于对照组的34例(3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0670,P=0.0000)。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讨论

外科创伤为急诊科的常见病症。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升高,建筑行业和交通方面的迅猛发展也导致大量意外事件的出现,急诊科创伤的发病率迅速增长,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4]。急诊创伤具有一定的突然性,出现各类并发症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创伤发生后,医护人员需及时完成病症检查、清理创口等工作,把握救治最佳时机,确定治疗方案。此类患者在疾病形成时和送诊途中,创伤位置受到细菌感染的可能性较大,而在治疗过程中,手术切口往往与患者创伤口重合。综合各方面因素总结,引发创口感染的可能性较大。而一旦患者出现切口感染,术后切口的恢复和愈合都受到严重影响,进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5]。由此可见,对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采用相应有效的预防护理和控制感染的措施相当重要。

本研究中列举的210例急诊外科创伤患者,分为两组,研究组在常规消毒护理的基础上另给予相应的预防措施干预。从感染发生率来看,研究组(5.71%)明显低于对照组(32.38%);从生活质量评分来看,研究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表明,急诊外科创伤手术患者在术前、术后给予相应措施进行预防护理和控制切口感染是十分有效的。

综上所述,对急诊外科创伤患者给予合理的预防护理及控制措施,可以减少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出现,切口愈合良好,临床中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勇.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感染的控制及预防[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2,18(3):134-135.

[2]代辉,谭庆丰,向毓明,等.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及控制[J].医学信息,2012,25(12):350-35l.

[3]吉芸英,赵纳幸,朱静,等.手术后切口感染患者外周血炎性指标测定的价值[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7):4104-410

[4]苏秀霞,李芳芳,陈鹏,等.预防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23):101.

[5]贺泽平.普通外科手术应用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的调查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2):136-137.

第四篇:新生儿病室控制医院感染的管理及护理措施

新生儿病室控制医院感染的

管理及护理措施

早产儿、低体重儿、窒息、吸入性肺炎是新生儿病室收治的新生儿危重疾病,需要在特定区域进行监护和治疗。

由于新生儿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能力不足和各系统发育不成熟,其免疫功能低下,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弱,容易受病原体侵袭,易发生院内感染。

常见所致新生儿感染的部位是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等,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霉菌等,会危害新生儿康复甚至导致新生儿死亡,我院于2007年元月—2008年12月共收住的新生儿319例,发生上呼吸道感染17例,皮肤感染8例、上呼吸道感染率为5.3%;脓疮症感染率为1.8% ,因此加强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控制的管理和护理,有效的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更好的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1、新生儿病室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1.1空气污染:

新生儿病室是近年来逐渐被医院重视和分支出来的科室,存在许多建筑布局及功能不合理的问题。尤其是基层医院,新生儿室房间过小、过于密集,新生儿床单元占地面积不足3㎡,陪护探视人员多,病室人流量大,使病毒及细菌在空气中悬浮使室内空气受到污染监测空气菌落在733cfu/m3,并有霉菌生长。

1.2医疗用品污染:

用于患儿的器械:听诊器、体温表、小儿喉镜、新生儿气管插管、氧气湿化瓶等,会因操作不严密受污染,以致发生医院感染,经监测听诊器、小儿喉镜,氧气湿化瓶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清洁消毒和更换,细菌培养结果均显示为菌落超标。(使用时间24小时)

1.3婴儿暖箱污染:

早产儿、低体重儿、低体温新生儿、置于暖箱内,由于培养箱内

较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加大了置暖箱中的新生儿感染的危险性。对连续使用的暖箱操作窗及圆窗塑料套物体表面细菌培养;菌落超标,有霉菌生长,并于水槽、水杯的入口处监测出绿脓杆菌。

1.4非医疗用品的污染:

新生儿使用的奶瓶、奶嘴、婴儿床垫、毛巾被、澡具等用品的污染也是造成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于婴儿床垫物体表面监测出金黄色葡萄球菌,以致婴儿脓疮症皮肤感染的发生。奶瓶、毛巾置消毒柜内做消毒和保存,经监测有细菌超标生长现象。

1.5医护人员手的污染:

医护人员手也是造成新生儿院内感染的一个主要途径,是接触传播的一个重要环节,于婴儿沐浴室护理员手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故医护人员在接触新生儿时,做好手卫生是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

2、致危险因素的原因

2.1病室内空气质量不合格:

新生儿室过于密集,陪护及探视人员流动次数多,会带来更多的细菌污染。加上紧闭门窗,室内空气不流通是造成空气污染发生新生儿呼吸道感染的一个重要因素。

2.2医院感染意识淡薄:

医务人员如对控制医院感染的认识不足、忽略一些看似细小的环节,往往形成通过医疗用品及手的传播途径。比如,听诊器、手的污染、致病菌可通过这些外源传播。

2.3婴儿暖箱使用后未及时清洁消毒:

婴儿暖箱培养完婴儿后,不及时清洁和消毒,经监测水槽排水管口、水杯,细菌培养出绿脓杆菌,也是导致新生儿道感染的一个重要原因。

2.4新生儿用品置消毒柜内消毒和保存的误区:

消毒柜其温度并不能达到灭菌要求,监测其内毛巾及消毒柜内壁有大量细菌生长,存在医院感染危害。

3、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管理及护理措施

目前新生儿医院感染已引起医院及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和有效管理,其有关新生儿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医疗用品及非医疗用品、消毒、灭菌隔离,婴儿暖箱及时有效的清洁,消毒,监测和护理措施,对预防新生儿医院感染,保证医疗护理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其管理及护理措施为:

3.1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通过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知识的认识和重视。尤其是加强产科、儿科、新生儿病房的医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督导他们的无菌技术行为,并认真落实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消毒隔离制度。

3.2新生儿病房的空气消毒:

合理设置新生儿床单元,病室安装空气净化器,每日开窗进行有效通风30分钟,避免直流风。做好患儿家属的健康教育工作,控制陪护及探视人员。对病室物体表面、门把手每日用250mg/L84消毒液擦拭消毒。对隔离新生儿病室采用3%过氧化氢水溶液20ml/m3喷雾消毒。

3.3医疗用品的消毒

氧气湿化瓶及管道每日更换、消毒。湿化液每4小时更换(使用灭菌蒸馏水)听诊器、体温表等用品一婴一用一消毒。

3.4婴儿暖箱的消毒:

做好婴儿暖箱全面及时有效的清洁消毒和监测是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严格执行每培养完一个婴儿,对暖箱必须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制度,尤其是对水槽、水杯、操作窗、垫圈、圆窗塑料套空气输入管及床搁板的清洗和消毒,对以上易受污染,藏污纳垢的关键部件,用500mg/L84消毒液浸泡、擦拭,30分钟后,用清水清洗或擦拭,再用洁净无水布擦干;对操作窗、圆窗塑料套、水槽、水杯采样经细菌培养,均无菌生长,达到清除感染隐患的目的,避免由此引起的新生儿医院感染。

3.5医护人员手卫生:

每个新生儿床单元均放置洁夫柔消毒凝胶一瓶,供操作前后或连续操作时手卫生使用,做到每次接触每次消毒,为切断传播途径起到

有效的控制作用。

3.6非医疗用品的消毒:

奶瓶、奶嘴、毛巾、婴儿用品每次使用、清洗后均选压力蒸汽灭菌方法。做到一婴一用一灭菌,取消消毒柜内消毒和保存婴儿用品的方法。

3.7分组护理:

对隔离新生儿采取分组护理措施,床头标明隔离种类,护理用品床旁固定使用,尽量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对隔离婴儿暖箱用后做好终末消毒,经监测合格,贴消毒合格标示。

3.8加强呼吸道护理:

针对呼吸道的感染因素,加强对新生儿呼吸道的护理管理,保持新生儿呼吸道通畅。头偏向一侧利于痰液流出,吸痰时动作要轻柔、防止粘膜损伤。吸氧时每4小时更换氧气湿化液,鼻腔内有粘液用消毒棉花轻轻擦去,喂养过程中动作应缓慢避免误吸。

3.9皮肤护理:

新生儿皮肤柔嫩,易擦伤感染应保持新生儿床垫、毛巾衣物洁净、干燥、无渣屑,每天清洗,防止肛门周围的粪便污染阴道及尿道,皮肤褶皱处扑上适量婴儿用粉,婴儿用品一婴一用一更换,避免交叉感染。

4.0脐部护理:

脐带脱落前应保持局部干燥。每日检查脐带有无渗血和脓液,涂以75%酒精消毒,用无菌辅料覆盖。

4.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医务人员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提高产科技术,预防产科并发症,减少侵入性操作,避免外源性感染。

4.2加强监测、监督管理机制:

监测和监督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每月定期监测手术室、产房、婴儿沐浴室、母婴同室、新生儿病房空气及物体表面,尤其是加强对婴儿暖箱的细菌监测,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反馈、及时整改,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

5、小结

我院将新生儿病室作为重点监控部门,开展目标性监测,对存在的隐患、实施早期干预和防范。针对新生儿易感因素和部位,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避免和减少了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发生。

第五篇:预防留置尿管所致尿路感染的护理措施

预防导尿管所致尿路感染的护理新技术

环湖医院 吴晓红

【摘要】留置导尿管是临床上最基本的诊疗技术,但临床上常因操作和导尿器具的原因,合并症较多,其中最严重的是尿路感染。尿路感染的发生与使用导管的方法、持续时间的长短有关。由导尿术及留置导尿管引起尿路感染,在我国占医院感染的20.8%~31.7%,仅次于呼吸道感染”,其中约75%~80%患者的尿路感染由导尿引起,对住院患者,尤其是危重及手术患者已构成较大威胁。临床上引起排尿异常的原因复杂,而伴随性尿路感染则是一种常见的留置导尿管的并发症。因此,对于预防医院泌尿系统感染,以减轻病人痛苦至关重要。目的 通过对留置导尿引发尿路感染的国内外护理进展分析与研究,提出留置导尿并发症主要的引发原因。方法 缩短留置导尿的时间,留置尿管应采取密闭系统。结果 选择合理有效的预防尿路感染方法,减少了留置尿管的感染途径。结论 尿管与尿道间隙细菌上行感染;尿管与集尿袋连接处以及集尿袋放尿道口处污染,且留置导尿的时间越长感染概率越高。

【关键词】 留置导尿管;感染;护理新技术

l 留置导尿引起尿路感染的概况

1.1 国外感染状况 根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的定义,所谓院内尿路感染是指入院后首次发生细菌尿 (≥10/mL)或者感染症状(每个高倍视野WBC≥lo),以及虽在入院前已诊断为细菌尿,但入院后又发生不同菌种的细菌尿等两种情况。根据美国CDC的资料显示,院内尿路感染在美国院内感染中古42 ,是最多的[1]。日本广岛大学附属医院泌尿科以12年(1973~1984)入院的2772例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对【100 _4】因尿道留置尿管而产生的尿路感染为重点的医院内感染发病率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泌尿科的院内感染约占患者总数的1/3,其中尿路感染与伤 口感染完全与留置导尿有关者占大多数。561例院内感染者中83例是尿路感染,其中93 是因尿道留置导管引起的。而且,在尿路感染者发生的16例败血症中,有 15例是由尿道留置尿管造成的口[2]。

1.2 国内感染状况 国内某医院就 1995~1996年院内感染发生率统计显示,出院患者2454例,224例获院内感染,其中94例(42.0 )为肺部感染,71例(31.7 )为尿路感染,外科伤口感染 z1例 (9.4%),败血症 12例 (5.4 ),其他 26例 (11.5 )。留置导尿管引起的尿路感染占院内感染的第2位[3]。

1. 3尿路感染的发病率随着年代、国家、医院、诊所等条件差异而有所不同留置尿管伴随性尿路感染(UTIC)是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在西方国家占据各部位医院感染之首位,占30%~50%,在我国占医院感染的20.8%~31.7%,仅次于呼吸道感染,其中又有80%的院内泌尿感染与导尿有关,因此,如何预防医院内泌尿系感染已引起众多学者和临床工作者的关注,近年来,临床对预防留置导尿感染采取了多种方法。

2 选择型号、材料适中的气囊导尿管

2.1 导尿管型号的选择 对于初次留置尿管者,不宜选择过粗的硅胶气囊导尿管(成年男性选择12~14号,女性选择16~18号)以减少对尿道的刺激。

2.2 导尿管材料的选择 一次性气囊导尿管,采用与人体组织相容性高的乳胶制成,表面柔软,粗细适宜,一腔为气囊管,可固定尿管,又不易滑脱,其余一腔与集尿管相连接,这样形成密闭式膀胱引流冲洗系统,可减少污染的机会。

2.3 熟练掌握导尿技术,预防机械性尿路损伤

2.3.1 护士在插拔尿管时一定要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轻柔,避免损伤尿道黏膜,准确了解男女患者的解剖特点,尽可能缩短操作时间,避免反复多次插入,减少污染机会,掌握导尿和留置导尿的适应证和保持引流管通畅,保持引流位置正确。插管之前必须检查导尿包的有效期、气囊质量,以免在正常充盈范围内因质量问题而造成气囊破裂致膀胱黏膜损伤,必要时使用利多卡因黏膜麻醉可减轻疼痛,要做好患者行为监管,避免患者不适或无意强行拉脱导管而造成尿道黏膜损伤。

2.3.2 润滑剂的选择:采用石蜡加利多卡因润滑尿管,以扩张尿道括约肌,减少尿道内皮的机械损伤,利用0.5%碘伏代替石蜡油润滑导尿,0.5%碘伏对细菌、芽孢、病毒及真菌都有极强的杀灭作用,对人体组织及黏膜无刺激及过敏反应,兼有清洁及润滑作用,能在一定的时间内消除感染的隐患。

2.4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2.4.1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轻柔,操作过程中始终保持一个无菌区域,不慎污染及时更换,切忌拔出的导尿管重新插入,以免感染。

2.4.2患者的准备:导尿前首先清洗患者会阴部,要彻底,特别是四肢瘫,大小便失禁者,反复冲洗以减少尿道微生物的数量。

2.4.3在引流过程中发生脱落及渗尿,应采取无菌操作进行处置,并更换已脱落导管,保持床单清洁,集尿袋应放置在膀胱水平之下,一般每日排放2次,不要空放尿液,并且注意在排放前后洗手防止逆行感染。

2.5 留置导管后的护理[4]

2.5.1 保持会阴部清洁 每天用1%洁尔灭或2%醋酸洗必泰及碘伏等清洗外阴,导尿管与阴道连接处用消毒液擦拭,然后涂1%洗必泰乳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细菌从尿道处上行感染。

2.5.2 引流的护理

引流管放置:保持引流管通畅,4 h间隔开放,引流管放置妥当,不能牵拉尿袋,应挂在床边,引流管和集尿袋的位置切忌高于膀胱。引流的观察:随时观察尿液的量,,注意避免尿管弯曲受压,保持通畅,发生污染后应及早对症治疗,防止细菌逆行感染。留置尿管的时间:留置时间与尿路感染发生率成正比相关关系,可2周更换一次。 2.6 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的适应证

尽量考虑使用其他代替方式如尿失禁患者重视心理疏导,耐心训练其排尿,男性患者可用包绕阴茎的外收集器(尿套),女性患者用特殊接尿器或尿布垫,训练膀胱周期性刺激等对长期昏迷及卧床的患者使用加长塑料袋接尿,比男性尿袋更好,对已留置导尿的患者应注意训练自主排尿功能,采用个体化放尿方法,根据患者尿意和膀胱充盈度来决定放尿时间及夹闭时间,尽早恢复膀胱反射功能。

2.7 做好卫生宣教 给予饮食指导,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清洁卫生,减少感染的机会。

3 留置尿管预防尿路感染技术的新技术

3.1 置管时机、时间的选择为全麻患者选择最佳置管时机,以减少导尿刺激所致的心率加快、血压增高等血液动力学改变。随着置管时间的延长,尿路感染发生率增加。留置时间与尿路感染发生率呈正相关关系原因足长期导尿患者 更换导尿管破坏了系统的密闭性,为细菌感染提供了机会。因此,如必须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在正常饮食之外,24h饮水量应超过3000mL,以改善留置导尿所致的菌尿状态,留置导尿管时间为3周 。使用缓释抗生素导尿管经临床对照实验,证实可 2~3周更换一次。[5] 3.2 置管插入的长度 根据 《基础护理学》教科书规定,女患者尿管插入长度为5~7cm,对尿管插入长度进行了研究,认为尿管插入长度为8--10cm时,重插率明显低于传统方法。导尿管的深度以6~8cm为宜。由于普通导尿管与气囊导尿管结构不同,气囊前部有 1.5cm,气囊长度约为3cm ,女患者插入深度应为8~10cm ,男患者插入深度应为18~23cm,由此可避免气囊在尿道中充气或充水时损伤尿道。[6] 3.3 拔管时机的选择 为预防拔管后患者出现尿潴留,对留置导尿患者拔管时机进行研究,结果提示膀胱充盈时拔管比空虚时拔管有利于患者自行排尿尽早恢复,可减少尿管的复插率,对预防院内泌尿系感染有积极作用。[7]大量研究证明,严格无菌操作,尽量缩短留置时问,留置期间多饮水(24h内超过3000mL),早期闭管,不冲洗膀胱,保持导尿系统通畅及更好的密闭性,在膀胱充盈时拔管以及消毒尿道口等方法对预防尿路感染有效。冲洗膀胱无预防感染的作用,相反有增加感染 的可能 。导尿时或拔导尿管前用0.5 碘伏消毒尿道口及会阴,可预防泌尿系感染。 4 小结

总之,导尿是引起泌尿系感染的主要因素,其主要原因是:尿管与尿道间隙细菌上行感染;尿管与集尿袋连接处及集尿袋放尿道口处污染,且留置导尿的时间越长感染概率越高。预防尿路感染最好的办法是严格掌握导尿及尿管留置指征,对通过其他途径也可达到排尿的患者尽量避免留置导尿,已留置导尿的患者,要尽量缩短留置导尿的时间,留置尿管应采取密闭 系统。

【参考文献】

1 宋月兰,焦卫琴.0.5%碘伏润滑导尿管预防感染的效果观察.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10,14(3):178-179.

2 周宏珍,尹风华.留置导尿中尿路感染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探讨.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9,23(5):510-511. 3 岳素琴,张延霞,袁康.医院内尿路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 2001,11(5):368—369.

4 陈培红,陈爱清,陈秀萍,等.一次性接尿袋更换时间的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2,17(3):171—172.

5 周厚秀,周娟.伴随性尿路感染的相关因素和护理对策EJ3.护理学杂志,2001,16(8):512.

6 杨秀丽.增加饮水量对减少留置导尿所致的菌尿的效果 观察EJ3.护理学杂志,1999,16(4):25—26.

7 俞春霞.女性留置导尿管插入深度和固定手法[J].护理学杂志,1996,18(1):36—37.

上一篇:社联外联部工作计划下一篇:森林防火目标责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