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创新型人才

2022-06-25

第一篇:创新与创新型人才

创新文化与创新人才――学生感想篇

随着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创新能力及其成果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赢得竞争的重要因素。虽然从小耳濡目染创新精神对个人、对国家的重要性,但要真正拿出勇气去挑战突破并不容易。就拿我自己来说,并非脑海中没有改革创新的冲动,只是每当这跃动的热情遭遇现实生活的顺畅,我总会下意识地将其隐藏起来。在我的印象中,创新就意味着极大可能的牺牲,如果我是先驱,那么或许会成为最壮烈的那一个;而如果我是先驱的追随者,那么或许我收获的只是百花齐放后的飘零秋叶。无论哪种结果,创新者所付出的代价都是巨大的。

然而,现任CMU教授的张晖学长用他的精彩演讲告诉我们:创新者不败。

创新者不败,因为创新者的收获是其他人无法拥有的。这似乎是一个自相矛盾的说法,谁都知道失败的尝试可能换来一无所有的惨淡,一个失败的创新者,谈何收获?张晖学长用一幅有趣的漫画解答了这个问题。偌大的白色背景上,只有一个象征方向的路标和四只排成一队的一模一样的狗。学长告诉我们:“除了领头的狗以外,其他三只狗没有任何区别。领头的狗代表创新者,他可以看到路标,看到其他人看不到的风景,拥有其他人无法获得的财富。而剩下的狗,只能按着前面的步伐,亦步亦趋。这就是创新者与追随者的不同。”

的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更倾向于做一个追随者,因为至少会有前辈告诉我们,前方的路怎样,是泥泞还是顺畅。对于创新者而言,却是一切未知,他将看到的风景可能是美好的,也可能是无比灰暗的。然而,美好与灰暗都蕴含着希望,因为成功是一种经验,失败更是一种经验。当年爱迪生为了找到合适的灯丝经历了不下千次失败,他却说:“我不是没有收获,因为我又排除了一种不符合要求的材料。”很多人都把失败当成财富,可见失败本身并不可怕,关键是你怎么看待它。“创新者应当比任何人都能够预见到失败,并且在它来临之前做好应付的准备。风险和效益并存,作为先驱者,比拼的就是那份直面挑战的勇气。” 这是张晖学长对创新者提出的要求,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创新之路也许充满艰险,但无限风光恰在险峰之上。正如王安石所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在艰难险阻面前,“退”是没有出路的,“怯”是难尝胜果的。创新者应有“所当者破,所击者服”的豪气,愈挫愈勇、知难而上,即使最后遭遇到失败的不幸,这当中努力的过程,经历的点滴,都是宝贵的收获,创新者不败。

既然创新需要具备如此的勇气,那么怎样才能造就无畏、坚定的创新精神?有些人觉得这是工作以后的事,而张晖学长告诉我们:“每一个人,无论学生教授还是经理;每一个团体,无论大学公司还是政府部门;每一个产业,无论学术研究还是产品开发,创新都是发展之道。”可见大学生走入社会之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张晖学长的方法概括起来却只有五个字:从身边做起。那么简单?就是那么简单!通过与学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后,我更深切体会到了这一点。以前总以为创新很难,安逸于当前生活学习的一帆风顺,中规中矩,一旦到了关键时刻就不敢大胆尝试,当学生那么多年,如果不是“应试派”,也不可能来到北大。但是学长告诉我,踏踏实实的学习与大胆创新并不矛盾,只要在生活中融入一些小小的改变:在课堂上不要只是死板地记住知识,而在此过程中伴随着深入思考,及时提问;课外多参加研究性课题的学习,主动去发掘问题,自主寻找解决方法;学习之余,也不要总置身于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娱活动、各类名家讲座之外。作为北大的学生,应该时刻记住我们还年轻,不应该让现实生活的一层不变束缚手脚;我们有智慧,应当靠着自己的判断力去选择有益的事物,然后大胆尝试,勇敢创新。

创新者不败,因为终有收获;创新者不败,因为勇者无敌;创新者不败,创新精神的培养要从身边做起,这是我从张晖学长的精彩演讲中学到的。从今天起,参加一个从未经历过的活动,沟通一个从未见过的人,品尝一份从未吃过的食品,游览一处从未到过的景点,阅读一本从未看过的书本;从今天起,不拒绝尝试,不拒绝生活中的细微改变,让生活向着健康有益的方向发展出精彩的不同。那么不久以后的将来,才能在其他人都犹豫不决停滞不前时勇敢迈出自己的一大步。

※樊波(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创新,既是个人能力的一部分,也是社会建设的目标之一。个人,公司,社会到处都在谈创新,但是,对于创新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实现起来却是一样的困难。张晖教授的讲座,讨论了培养创新人才和文化,揭示了实现创新在微观层面的困难。

创新,作为国家建设的目标,是动员社会资源的口号。但是,具体的实现,必须通过企业或者研究组织来完成。他们是创新的单位,分析他们创新中的问题,了解这些组织的行为特征,我们可以看到创新的困难之处。

企业的根本任务是实现利润,追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对于他们而言,任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实现最大利润。面对一个市场,投放什么样的产品才能够有最大的利润呢?以顾客为导向,提供顾客需要的产品,特别是满足已有目标客户群的需要,往往能够产生最大的收益。以客户为导向的公司显示着理解、吸引并保持有价值客户的卓越能力。这种能力以对客户深入的认识和卓越的客户服务为基础,深刻理解客户的需求并提供超越任何其他公司的解决方案满足客户的需要。以客户为导向还表示具备与客户共同变化和发展的敏捷性,及时应对多变的需求、多样的市场以及机遇的出现。公司以客户为导向,提供最好的经验(产品或服务),使他们感到物有所值,并且让他们觉得已做了正确的选择。企业不只是一味地卖产品,相反地,必须提供以顾客为导向的价值。《埃森哲方法:客户导向企业的运营模式与最佳实践》一书中,作者把以客户为导向的经营流程分为“了解市场与顾客”、“邀请顾客参与产品及服务设计”、“双方互动地进行产品销售”、“邀请顾客参与产品与服务的配送”、“为顾客提供至上的服务”和“有效的客户资讯管理”六个流程。从这六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顾客在经营活动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一个成功的企业,它们的目标客户群的需要就是目前社会中普遍的需要,它们以此为经营活动的中心,其生产活动自然是在大家普遍看好的领域内。这些成功的企业,把目光锁定在已有的客户群身上,把资源都用在满足他们的需要,以期获得最大的收益。这样,那些潜在的顾客,其实也是创新可能满足的人群的需要,不是他们关心的,也就没有动机进行崭新领域的创新。

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技术上的创新(一般是科研),二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据统计,90%的科研是失败的,而科研成果中只有5%可以商业化。从这个角度上看,技术创新的风险甚高,一旦失败,则颗粒无收,因此,大公司不会把大量的资源用于创新。再看商业模式创新,中小企业成千上万,都在探索自己的商业模式,但是,能够成长为大企业的毕竟是少数,多数以失败告终。反过来,一个成功的企业,它们又没有动机去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它们的商业模式已经是成功的了。这样,创新成功的凤毛麟角,而成功的企业又没有进一步创新的动机。这样巨大的投入,而成功的概率这般小,继而就成了巨大的成本。大公司面对这样巨大的成本,而他们保持原有的经营活动又可以获得不错的利润,就更没有理由来创新了,只有那些走投无路的中小企业才会寻求创新之路,可惜成功的案例太少,反过来又打击了创新的积极性。

大公司,科层制的管理体制也是制约创新的因素之一。严密的分层,各个部门之间的制约,使得每一笔投入和收益都要有客观的评价。在公司中,通过成本收益进行决策,而且底层的愿望只有上级同意了才能实行。这样,对于创新而言,虽然底层实际的操作者能够发现创新的好处,但是,他们往往很难说服上级看到那渺茫的希望后的成功,甚至他们连说服的机会都没有。在严密的管理体制中,创新这种需要突破常规的事物就不合时宜了,它们总是会被忽略,甚至为了维护公司工作或者形象的一致性,创新被扼杀在摇篮之中。再者,过多的层次管理,使得大公司的行政效率也相对较低,它们即使认可一个可以创新的领域,也要通过无数的论证,协调各方的利益,当真正决定去做的时候,可能已经错过了创新的最佳时机。

大公司的人才激励机制,也摒弃了创新。一个成功的企业,以客户为导向,收益最大的领域是满足当前客户群的需求的业务。这样,公司里最优秀的人才都被吸引到这个领域,那些与公司主营业务无关的业务就很难留住优秀的人才。很不幸的是,很多创新的研究,都很难说是公司的主营业务。这样,在大公司里,一方面很难给那些创新的部门大的投入,另一方又很难在那些部门留住人才,最后,这些大公司创新部门的实力较弱,难有创新成果,愈加降低了这些公司创新的积极性。

总而言之,对于全新技术领域的创新,大公司的积极性不高,而它们又掌握着大量的社会资源,这就造成社会创新的困难。

※赵敏廷(北京大学社会学系07级)

我最初对创新的了解只不过是具有独特性和创意的一种想法而已。可是,通过张晖教授的讲授之后,我发现创意并不是我所想象当中的那么简单,而是在很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比如:技术、管理、人才、商业模式等多种方面的创新等,如今都各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市场经营竞争白热化,对全球化市场的不断要求等,各种经营环境的变化导致各个公司逐渐认识到在市场竞争和经营企业上创新的重要性。因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其任务表现在,各经营主体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迫切需要,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迫切需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从根本上保障了国家经济安全的迫切需要等多方面的改革创新要求。

综上所述,需要提高创新能力已经是不可避免的竞争要求,那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条件是什么呢?事实上,很多条件可以成为客观性的要求或者主观上的必要条件,但是,笔者认为,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条件之一,因为,企业的创新能力毕竟是从企业构成因素,即企业员工和个人的创新为前提才能够存在的。因此,一个企业需要提高该企业本身自主创新能力时,首先需要创造出鼓励企业员工或者个人的创新的企业文化背景或者环境。可是在实际情况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一般人来说并不简单的事情。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和路径。要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形成创新的重要基础和科技竞争力的主要源泉;要大力加强集成创新能力,形成单项相关技术的集成创新优势,努力实现关键领域的整体突破;要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利用全球科技存量,形成后发优势加快发展。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确立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作用,加快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实现新技术的产业化。要发挥政府的战略导向、综合协调和服务功能,创造更好的创新环境。强有力的创新激励体系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性制度保障,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激励体制框架,建立和完善创业风险投资,增强税收制度对创新的激励作用,努力吸引集聚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强大的动力来源。

目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主要体现在:一是国外技术储备急于获得新市场,这为我们发挥后发优势,进行必要的技术引进和主动选择创造了条件,使我国的自主创新有可能站在较高的起点上,并支付较低的成本;二是国内人才和科技储备已有相当基础,企业的研发能力有了明显增强;三是巨大的内需市场将提供创新的广阔空间;四是国家公共财政实力大大增强;五是激励创新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建立,对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加大,按要素参与分配已成为重要的分配原则,国家在税收、折旧、财政和投资等方面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正在形成。其中诺基亚的企业创新模式是符合于第一种表现。众所周知,诺基亚是最近数年都在移动通信机器市场中处于领先地位,而且这种有关电子信息产业对创新的要求是可想而知,但是诺基亚为什么在其激烈的竞争中,在中国市场乃至全世界市场上都取得领先性的成功呢?诺基亚文化表现了几乎一致的倡导倾向。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邓元?]的言谈话语中得到证实:“……通过整合,新公司将全面优化诺基亚在华企业的资源配置,进一步提高运营效率并降低管理成本,从而加强诺基亚和中方合作伙伴在中国和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新公司的成立再次证明了诺基亚对中国的长期承诺,加强了我们与中方合作伙伴的成功合作。”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何庆源更直接指出“:……诺基亚在中国的生产运营得以在统一的平台下,享受规模经济和高效运营所带来的裨益,成为中国通信行业最具实力的制造和出口企业。”由是我们可以基本判断诺基亚的管理文化是开始强化“提高运营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统一”、“规模经济”、“高效运营”等理念关键词。如此,创新的企业文化拥有的力量挺大。诺基亚正因为如此,通过企业文化和资源配置的有效布置,因此导致企业员工的最大限度上提高了自己的创新能力,并且有效的成为一个完整的企业创新,其创新在结果上体现在于能够不断的生产出具有竞争力和新颖性的产品以及企业经营文化的改善以及在白热化竞争中不断胜出等积极效应。因此,我们能够发现,一个企业如何对待、如何重视、如何使用创新这一命题在经营和市场竞争结果上由如此重大的变化和影响,这就是各个企业重视创新的最终目的。

最后,本人通过这次讲授后在很多方面上得到了有关知识和感想,其中,最大的感想就是:要脱离以往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应当释放自己的创新能力。当今世界是无限信息转播的时代,我们能够接触到的信息量是超乎我们的想象,和以前的信息对程的社会模式相比,现在作为一个个人能够接受或者接触的信息量是几乎达到无限的程度,在这种前所未有的环境之下,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其学习环境,而且随着当今社会重视创新的要求,不断地通过接触各种信息,脱离以往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应当通过自身的努力释放出自己本身含有的创新能力,而其创新能力是一种无限的可能性,在无限竞争的当今世界,作为一个人应当合理的使用自己的“无限可能性”。当今世界如此大的变化中,作为一个学生应当跟随时代的要求和新的学习目标迈进一步,而这正是现在社会作为一个人能够证明自身价值的一个途径之一,我们已经是成年人,虽然是大学生,但是本人认为大学生活应当是准备社会成员的最后一个阶段,那么我们的学习方法也应当以最快的速度适应社会和世界的变化,我们需要充分利用现在的学习环境,要脱离过去的方式,需要不断地试图提高自己创新能力。

第二篇:演讲稿人才与创新

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人才与创新。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中国的教育一直都在强调创新,各种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创新大赛也层出不穷,比如前一段时间在座的很多人参加的“大挑”,电子设计大赛等等。但是从各种比赛或者国家专利局统计的数据来看,创新离普通的大学生似乎还是很远。上学期有的班做毛概社会实践调查,题目就是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调查,我还帮别人填过一份。最后他们的统计结果中显示,参加过像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或者类似比赛的人占了不到受访人数的10%。历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的获奖者中大学生也寥寥无几,反倒是有很多知识范围远不及我们的小学生、中学生。那么问题就出现了: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哪去了?

原因我认为有两方面。

首先中国高等学校现行的教育方式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的继承性教育,对学生创新思维方法的培养和训练不够。经历了小学、中学,我们学会了如何参考例题来解决试题,在生活中的棘手问题面前想不出新的办法来解决。许多大学生虽然不满足于现状,但往往只是牢骚满腹,唉声叹气,缺乏行动的信心和勇气;或者在实践活动中,半途而废,不了了之。就像三航杯创新大赛,我收的报名表有80份,但收到的实际作品只有20份。

这些现象在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因此追究起大学生创新意识的缺乏,教育体制固然难辞其咎,但很多大学生自身的忽视和不屑一顾更可怕。他们总觉得创新似乎是精英们的事情,或者将“创新”束之高阁,或者安之若素,甚或讥讽一些喜欢思考、喜欢动手的同学。当别人取得成绩时,才恍然大悟:原来创新是这么简单!

既然找到了原因,那下面就来先来谈一下我们自身应该如何看待创新。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设有专项经费,经费由教育部拨款、学校配套、教师科研经费或社会捐助等组成,资助经费额度每个项目不少于1万元,经费由学校管理办公室负责管理,严格遵守学校财务管理制度。

2、申报项目被学校审批立项后,学校将划拨50%的资助研究经费用于项目启动实施,项目中期检查通过后,再拨付余下的50%经费。

3、资助经费主要用于与课题研究相关的项目支出,如文献资料的收集、查询、打印或复印,实验材料和试剂药品的采集和购置,调查、走访等

学校政策

1、学校将为项目的实施提供实验场地、设备等方面支持,各类实验教学中心、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等面向学生开放,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2、对通过结题验收的项目负责人及参加者,学校颁发结题证书。对阶段性成果突出的项目,主要完成人可按照《南京农业大学关于奖励学分的暂行规定》申请奖励学分。

3、学校对于指导教师给予一定工作量补贴,补贴标准为15--20学时/项/年,项目结题验收后一次性核定。对精心指导、认真负责、且成绩突出的教师,学校将进行表彰奖励。

第三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校企合作育人的“312”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摘要:结合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背景、创新思路以及实践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可借鉴性的探讨。 关键词: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与实践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工学结合为主线、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培养为核心,积极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与企业进行校企深度融合,经过几年的创新与实践,共同探索出了“校企合作育人的‘31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和社会的多赢。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背景

(一)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供求不平衡、不匹配

近几年来,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正式发布《2010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已达4.5万亿, 国内网上零售的用户规模达1.58亿人,个人网店的数量已经达到了1350万家,未来10年将有1万亿资金投入到电子商务,由此将会引发超过200万的电子商务人才缺口。但目前我国电子商务人才市场的基本现状是:一方面,专业大型电子商务公司和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部门,不能按要求招聘到足够的“熟练工”。为应付需要,有超过半数的是从其他专业或行业改行的,素质和能力明显偏弱,并已成为当前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熟练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有严重供不应求的现象,且缺口很大;另一方面,各大专院校尤其是普通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低的不超过50%,高的也不到85%,不少毕业生学非所用,甚至毕业即等于失业,出现了不适应电子商务实际需要的所谓“专业人才”供过于求的问题。我院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也不能独善其身,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不高,招生规模下滑,专业生存形势严峻,改革迫在眉睫。

(二)专业教育教学内容和标准与企业的用人标准出现偏差

结合我院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来看,专业教育教学存在课程之间缺乏横向联系、理论课与实践课相互分离、实训内容与企业实际不符、教师双师素质不高等问题,其根源主要是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不一致、实训标准与岗位标准不一致、实训标准与岗位标准不一致以及教师素质与双师结构不一致。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和标准与企业的用人标准出现了偏差,人才培养的质量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学校与企业无法有效对接和统一。

(三)内涵式发展之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学校发展现由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转变,从示范申报到示范建设,再到人才培养水平评估都体现了人才培养质量的发展趋势,相应的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有关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质量工程的政策文件。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也提出了“要解放思想,推动实际工作为出发点,以学生得实惠,专业教育教学为核心”的工作思路,为项目改革创新提高了政策环境和支持。

二、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目标

依托行业企业、面向社会,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优化原有的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机制,搭建一个校企深度融合的平台,使企业真正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来,成为名副其实的办学主体之一,与学校一道形成办学的双主体,共同完成人才培育工作。而且在人才培育的过程中,既要考虑电子商务行业通用要求,夯实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职业通用能力,解决学生以后就业的广泛性和职业的可发展性,同时又要考虑企业的具体要求,培养学生的职业个性能力和岗位拓展综合能力,解决就业的零距离,分阶段对学生能力进行提升,使学生既具备必需的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和发展潜力。

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路及措施

(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路及措施

优化原来的2+1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平台,变一元办学主体为二元办学主体,双方各承担相应的人才培养任务,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工作。整个人才培养工作按照职业通用能力、职业个性能力和综合拓展能力对应分阶段来培养,同时调整课程体系。

(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措施

1、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机制体制,构建建立校企合作平台

按照校企合作办学指定思想,建设 “两层机构、五个方面”的校企合作机制体制。两个机构为电子商务校企合作委员会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委员会;五个方面为校企共同进行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系级校企合作管理制度,逐步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长效运行机制。

2、 校企合作形式与运行机制建设

充分发挥电子商务校企合作委员会和电子专业建设委员会的作用,根据专业发展需求,不断拓宽合作领域,积极寻求合适的合作途径与方法,逐渐丰富合作内容。以人才培养、技术服务为纽带,积极寻求校企双方的利益结合点。几年来,我们与企业建立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实践中,按照校企合作教学总体安排,学生先在学校完成三学期的基本素质和职业通用能力培养,第四学期本学期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到校企合作企业接受一学期的订单培养。此次订单培养开设的课程以及教学实施计划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师均由企业的能工巧匠和业务骨干担任,每天上午理论教学,下午实训,进行工学交替。教学过程中他们制作教案、电子课件、授课计划,布置和批改项目化作业,制订考核标准,组织考试考核并给出考核结果,出色的完成了全部教学活动。学生在企业真实的岗位上,以网站建设、网络广告制作、客户沟通、商务谈判、商务礼仪等真实的任务驱动,做真的、真的做,真正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实现教、学、做合一。通过一学期的订单培养,学生完成了企业学习任务,顺利通过了企业的全部考核,领到了校企联合颁发的结业证书,随后将在企业进行带薪顶岗实习,全部实现预就业。

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成果

1、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高,学生适岗时间大大缩短,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大大提高。在该模式下,企业成为真正的办学主体,整个教学标准与企业用人标准保持一致,避免了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三个阶段培养的学生能力由职业通用能力到职业个性能力再到岗位拓展综合能力,学生的身份也由学员到学徒再到员工,能力阶梯递进,前后连贯,毕业生质量明显提高。企业对学生非常满意,希望与学校长期合作。

2、学生对人才培养模式评价好。该模式培养出来的能力突出,成长空间大,收入不菲。如2011年初将2009级电子商务专业的55名学生送到了校企合作公司,有的学生上岗的当月就创造了良好的工作业绩,获得9000多元的报酬。经过8个月的实践锻炼,已经有多名学生被提升为基层主管,学生平均月收入在4000元以上。往届的毕业生中有些已经成为公司中层主管。纵观最近的几届毕业生,尽管他们最终有少数没有继续留在校企合作企业就业发展,但他们有些是被其他公司以更高的薪酬和职位挖走了,有些主动应聘到其他公司跟好的职位,而且发展都很好,因为我们选择的校企合作企业是电子商务行业的标杆企业,对整个行业具有带动和引领作用,所以来校企合作企业培养的学生深受同行企业的欢迎。学生一致感谢学校能够给他们提供这样一个教、学、做合一的学习平台,使他们快速成长,获得这样好的工作和发展机会。

3、整合了社会资源,改善了办学条件。该模式把企业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办学主体,把企业有实战经验的专家和技术骨干整合为我们的师资队伍,把企业的生产性场地整合为我们的实验实训基地,增强了我们的办学实力,改善了办学条件,也为学校节约了资金。

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推广价值

本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运行切实科学,成果的探索出了校企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合作运行的内容、方式方法及运行机制,把双主体办学变成了现实,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对相关专业群乃至校企深度融合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2]刘晓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17). 〔2〕程光旭.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突破[J].中国高等教育,2009,(1). 徐斌华,男。1974年9月出生,湖北孝昌人 ,硕士研究生,院副教授,高级物流师,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物流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企业改革、高职教学研究。

联系方式:15342576101

第四篇: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创新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从构建体科生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完善实践数学管理制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创新活动;建立严格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方面论述了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创新。关键词:创新人才高校教学管理体制

一、构建本科生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

1.建立和完善学分制下的高校课程管理体系。

要建立课程管理委员会[1]。课程管理委员会由各个学科中的教授、教学管理人员、学生、用人单位组成,主要负责课程的设置、审核和管理。课程管理委员会主要分两级设立,一个是学校层面,另一个是院(系)层面。学校层面设立的课程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全校性的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院(系)层面设立的课程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全院性的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课程管理委员会中既有懂管理方面知识的人,又有懂高深专门知识的专家,既根据市场需求,又根据学生需求,使管理委员会发挥组织、指导、评估、协调、宣传的功能。

2.课程体系应设置一定比例的本科生科研学分。

将本科生科研纳入本科生培养计划,参加科研是本科生教学计划的一部分,凡达到一定要求,参加科研的本科生便可得到科研学分。科研学分的设立,使本科生尽早接触“真刀真枪”的科研,对加快提高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及日后更高水平上的科研将大有裨益。

3.构建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优化本科生课程结构。

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可以通过设置三个课程模块组构建完善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2]。

(1)新课程模块:按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要求建立起新的课程,从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到课程形式等都应围绕“研究”这一核心词汇进行;

(2)专业课程模块:专门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而设置的课程,培养学习者进行研究性学习所必须的研究方法,训练研究能力,端正研究态度,提高研究意识,提升研究素养;

(3)研究性课题模块:为学习者开设研究性课题,围绕某个主题建设综合课程,让学习者有机会运用他们的研究性能力去研究真正的专题。

4.适当开设综合性课程。

综合化是当今课程发展的一个新的趋势,日本、加拿大、德国、法国等国家都开设了不同形式、不同数量的综合课程[3]。当代许多重大科学问题即全球性社会问题,如人口增长、环境污染、生态保护、能源消耗等为题都需要综合治理,要求课程内容必须具有跨学科的综合性质。只有重视课程的综合化,才能向学生提供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的认识不仅符合科学综合化的要求,而且富有创造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更好地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

5.开设一定数量的创新理论、技能的课程。

创新理论与技能是构成大学生创新素质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大学生通过创新技能的训练,可以提高创新思维速度,拓宽创新思维广度,扩大创新思维深度。美国麻省理工学az院早在1948年就开设了“创新力开发”课程。日本自上世纪50年代中期,各县都创办了“星期天发明学校”,1974年又创办了“少男少女发明俱乐部”,开展了创新思维的训练。学生经过学习培训以后,发明创新的效率提高10倍。

二、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1.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提高学生科研实践能力。

根据专业教学特点,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安排一定时间的专业野外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见习、专业考察等,巩固和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拓展专业视野;根据课程需要设计实验内容,实验教学成为学生验证、巩固所学知识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增加社会实践项目,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研究社会的能力。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创建新型的教学网络。

社会经济发展是教学内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大学教学与社会经济实践相联系,使教学内容具有活水之源,而且可以形成一个完备、开放的教学过程,弥补学校培养人才的不足之处。将课堂教学和完成科研、生产任务统一于一个过程之中,充分发挥学校与科研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形成一个适合人才培养的开放的教学网络。 3.建立双向教师流通机制,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搭建平台。

高校可以聘请研究机构、产业部门的科研人员担任教师,产业部门可聘请高校、科研机构的教师担任生产项目负责人。建立这种双向教师流通机制,可以很好地整合产、学、研各部门的人才资源,为教师队伍的成长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平台。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1.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

学校管理者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科研机会,在科研中使学生体味科学道路的艰辛与快乐,吸引学生参与学术研究,充分利用高校的教学资源、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雄厚的科研实力,为学生提供科研训练平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许多高校规定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项目应给予相应的学分;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可参与课题研究,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等各种学术活动。例如湖南大学的大学生创新计划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参与创新研究,接触工程实际,锻炼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2.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创新活动。

举办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把创新实践寓于活动之中,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如国内外有的高校举办的“创新俱乐部”、“创新社团”“各种学术沙龙”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学校还可以委托这些创新团体完成一些科研项目。

四、建立严格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1.加快考试改革,完善评价体系。

加快考试改革,使考试制度规范化、考试内容多元化、考试形式和题型多样化、成绩构成多样化、成绩评定科学化,注重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考试形式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多样化,除传统的笔试外,还应增加开卷、半闭半开卷、口试、讨论、撰写论文、产品设计、产品制作及实验操作或制作等,并根据专业特点和课程性质,提倡多元化的考试评价方法,探索科学评判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体系,严格平时考查,成绩构成多样化。

2.积极探索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途径。

配合“选课”制,教学管理部门在每学期开课前将必修课、选修课及其授课教师基本情况予以公布,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学校可以印发选课指南,包括选课原则、选课办法、选课程序、时间安排及选课单等;组建由学生组成的教学信息员队伍,通过电子邮件、书面调查报告、当面汇报等形式向教学管理部门和有关人员反馈教学信息;建立学生关心和参与教学研究制度。吸收学生参与教学研究,与教师一起对教学中的矛盾和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4]。

3.促进高校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高校应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派管理人员到兄弟学校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把工作做细、做精,使之成为行家里手,同时还鼓励他们在自身岗位上争先进、搞创新,对作出突出贡献的要给予一定的奖励,逐步形成一个有力的高质量的创新型管理团队,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钟丽萍.完全学分制下的高校课程管理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5.

[2]张洋.基于大学本科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5.

[3]史玉环.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与路径选择[D].山东师范大学,2008,4.

[4]匡令芝.高校教学管理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5,10.

第五篇: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

《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培训学习心得

作为一名高等教育工作者,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一直是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思考的问题,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本学期有幸参加了高校教师在线网络培训课程《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学习,感觉获益颇丰,几点心得体会如下:

一、认清了高校教学改革与培养创新人才的关系

社会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教学需要改革。中国的高等教育自1997年大规模扩招以来,已由精英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毕业生稳居世界第一。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非常规的飞速发展,高等教学的传统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及教育质量评价机制都与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都相去远甚。以至于拖累了高等教育培养创新高级专门人才的步伐,那么,中国高等教育必须进行改革,培养更多的创新性人才,积极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智力支持。

二、加深了高等教育改革视野下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全面理解

通过在线课程的培训,我对高等教育改革视野下创新人才培养的全面理解加深,也进一步掌握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1、更新教学观念

任何行为均源自意识的先觉。培养创新人才必须更新原有的陈旧的教学观念,尤其对待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科学认识态度,仅强调其一,排斥其二皆不合理。专业教育是大学的教育深度,它标志着某学科领域内专业知识的量;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广度,更注重学科、专业之间差异化。有人说通识教育有点素质教育的影子,也不无道理。在培训课上,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说:“中国很多大学生不懂得如何欣赏交响曲,不懂茶道,着实不应该。”成功的经验告诉大家,专业领域内创新人才的培养,往往借助于通识教育的灵感嫁接才能有所突破。

2、转换教学方法

一般认为,大学教育是学专业知识的开端,诚如浙江大学张剑平教授所言,本科生教育是自学书本阶段,硕士研究生教育是自读论文阶段,博士研究生教育是自找问题阶段。当然,这里对本、专科阶段的教育而言,初步形成学科专业知识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深度和幅度。在这个层次上,培养创新人才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或“填鸭式”为“讨论式”、“研究式”、“问题式”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的讲授重点为学习的方法、发现问题的角度、思考问题的原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改变意味着教师主导角色的定位与学生主体角色的形成。

3、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已无处不在,在高等教育改革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不可或缺。一是要求大学教师体课堂上尽量使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课件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最重要的是它能够扩展和增加大学生课堂教学的知识信息量,所以,有条件的应充分使用多媒体授课。二是利用信息技术教育延伸课堂知识教育。建设精品公开课,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公开课,尤其是世界著名大学的公开课资源,这对我们新建应用型本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意义深远,值得借鉴。

三、拓展了自主学习的平台

此次培训是对自学空间的拓展,可以根据兴趣自由选择不同培训课程,实现了构建教师终生学习新知识的平台。一次培训,终生受益。这既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的理论培训,也是结合理论具体实践的开始。

上一篇:创先争优活动计划下一篇:词语成语归类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