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演艺成功案例

2022-07-09

第一篇:旅游演艺成功案例

旅游演艺

小议桂林旅游演艺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 旅游者在欣赏旅游地美丽自然风光的同时, 普遍对一方山水孕育的人文景观、传统文化艺术产生探究性的感观愿望和猎奇心理。而旅游演艺正迎合了旅游者的这一心理,从而得以在近代异军突起,成为现代旅游业中引人瞩目的新景观,开启了中国旅游演艺新时代。桂林作为国际知名的旅游城市,必然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充分利用其国际旅游名城效应和浓郁的民族地方特色,打造其独有的旅游演艺产品,使其发挥最大效益,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关键词 桂林 旅游业 旅游演艺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需求更加多元化,更加注重旅游产品的文化质量和产品的新颖性。旅游者在欣赏旅游地美丽自然风光的同时, 普遍对一方山水孕育的人文景观、传统文化艺术产生探究性的感观愿望和猎奇心理。而旅游演艺正迎合了旅游者的这以心里,从而得以在近代异军突起,成为旅游业中引人瞩目的新景观,开启了中国旅游演艺新时代。桂林作为国际知名的旅游城市,必然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充分利用其国际旅游名城效应和浓郁的民族地方特色,打造其独有的旅游演艺产品,使其发挥最大效益,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印象·刘三姐》作为国内新兴旅游演艺市场的开山炮,一鸣惊人。它所带来的强大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促使一些具备条件的旅游胜地迅速加入打造其实景旅游演艺产品的行列。

然而,结合桂林旅游业与旅游演艺的发展现状以及旅游演艺对旅游业的推动作用,桂林旅游演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仍然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以下为笔者对如何可持续发展桂林旅游演艺的几点看法及建议。

(一)、桂林旅游演艺的发展现状

目前, 知名度较高的、能表现当地文化内涵的旅游演艺产品有:漓江风情夜、桂林印象、梦幻漓江、印象·刘三姐、龙脊魂。而其中以张艺谋导演的《印象·刘三姐》闻名中外,吸引大批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充分发挥了桂林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作用,打造了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旅游产品,并促进了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

然而在桂林的旅游演艺产品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演艺节目长期以来没有变化,不注重创新,产品同质化等等,不仅容易造成旅游者的审美疲劳,更不利于旅游演艺的长期发展和带动旅游业的经济发展。

(二)、旅游业引进旅游演艺产品的作用

随着人们对高层次、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需求的增加,旅游演艺成为旅游景区发展的助推器。旅游演艺在旅游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成为发展当地旅游业不可或缺的部分。

1、充分满足旅游者需求,延长其在旅游地的逗留时间

旅游演艺产品的开发,满足了旅游者白天购物观光游览,晚上观看演出的需求,极大丰富了旅游者在旅游地的夜生活,是旅游者在其旅游期间能够得到最大化的旅游享受,最大限度的满足其精神需求。也因此使得旅游者可以在旅游地多逗留一天,根据桂林旅游局发布的数据,《印象·刘三姐》使游客在桂林停留的时间增加0.34 天,同时也就意味着对餐饮、购物、娱乐等行业的消费随之增加,实现旅游业和旅游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

2、 旅游演艺成为旅游业经济收入的新来源

旅游演艺为旅游业增加了新的旅游资源,增强了旅游吸引力。将丰富多样的自然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充分挖掘整合,形成独特新颖的旅游新产品,旅游产品结构得到进一步完善,发挥了其独特的吸引功能。旅游与文化的结合使旅游产品的品味得到提升,展现出文化旅游的非凡魅力,形成其独特的文化个性和具有垄断性的吸引力,增加了旅游产品竞争力,为旅游增添了全新的活力。文化元素的注入带动了旅游产品的创新,拓展了市场空间,强化了产品之间的差异,从而增强了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3、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就业

大型演出从酝酿到制作生产往往要经过长达几年的时间,并且由核心产业、直接相关产业与配套服务产业等相关产业构成庞大的旅游演艺产业体系,涉及演职人员教育培训、演艺策划与创作、演职人员中介经纪、玩具制造、印刷出版、旅游纪念品制造、工艺品制造、音像制品制造、音响设备制造舞台设备制造、灯光设备制造、演出道具制造、服装加工制造、化妆品生产、销售代理、媒体广告和旅游、保安、咨询、金融、法律、交通、保洁、住宿、餐饮等产业[2]。这么庞大的产业链必然会对旅游业产生巨大的经济拉动作用,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3]。并且这些就业机会中的很大一部分被留在了当地,如《印象·刘三姐》上百名演员全是来自壮族、苗族的、等多个少数民族的普通农民和当地学生。

4、 有利于传统当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众所周知,旅游演艺具有周期长的特点,只要旅游地有游客并且该旅游演艺产品具有独特性及丰富的文化内涵,便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发展。这点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表演,使得旅游地的历史文化、人文风俗得以弘扬传播,而旅游演艺所带来的客观的经济效益又促使当地政府和人民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日益提高,并投入大量金钱、人力和物力对其进行保护。

5、 提高旅游地知名度,促进地方旅游业发展

以《印象·刘三姐》为例,知名度高,享誉中外,震撼力强,被誉为“与上帝合作的杰作”。2200个座位按每场2000位观众,甲票680元,乙票320元,丙票188元,旺季每晚两场,淡季一场。由此产生的经济收益非常之客观,极大地促进了阳朔旅游业的发展[4]。

(三)、如何发挥旅游演艺的作用,可持续发展桂林旅游演艺

1、充分利用本地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

桂林素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山水风光,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桂林的山,婀娜多姿,秀丽奇特,独秀峰、伏波山矗立挺拔,如擎天一柱;叠彩山如堆叠的锦缎;象鼻山犹如大象饮水;驼山似昂首远眺的骆驼;月亮山、穿山似一轮明月高挂其上;、老人山、书童山如仙翁和书童„„置身其中,宛如仙境。而桂林的水被誉为桂林的灵魂,蜿蜒明净,如梦似幻,充满柔情。蜿蜒穿过市区的漓江构成了“两江四湖”水系,其风景之秀美为甲天下之桂林山水锦上添花,令中外游客流连忘返。山水交融,更将桂林的美演绎的淋漓尽致。桂林美妙奇特的岩溶洞穴亦令人神往。这里是世界喀斯特地形最丰富、最典型和最集中分布的地区,目前已发现人可以进入的岩溶洞穴多达400多个,其中有名的岩洞就将近100个[5]。如白龙洞、水月洞、还珠洞、龙隐洞、穿山腹洞等。芦笛岩、七星岩、冠岩、银子岩等以其绮丽多姿、气象万千文明享誉中外。桂林的文化资源更是丰富多彩、妙趣横生。在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上,居住着壮、瑶、苗、侗四大少数民族,这些民族无论在服饰、家具、节庆、风俗以及民族歌舞方面都各具特色,由其衍生出的民俗旅游更是吸引无以计数的中外游客纷至沓来,流连忘返。

如能将上述资源充分运用到旅游演艺表演当中,不仅能够很大程度上丰富表演的内容,更能发挥旅游资源的最大效用,增加旅游演艺的独特性和区域性。通过将传统的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文化艺术,在桂林山水的大背景下,通过设计理念上的创新、编排组合上的创新、高科技演绎手段的采用能,便可焕发出蓬勃升级,引起市场强烈反响,为旅游演艺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平台。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当属《印象·刘三姐》大型山水实景剧。桂林旅游演艺要想有所突破,首先必须充分利用桂林独特的山水和人文资源,这是旅游演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 创新、独特、新颖

所谓独特,顾名思义即独一无二的,单独具有的,与众不同的。创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要打造桂林独特的旅游演艺,就必须做到创新,想人之所不想,做人之所不做。优秀的旅游演艺产品还必须不断的创新, 力求不断注入新的元素。旅游演艺产品在开拓市场初期往往容易形成强有力的号召力, 但是要想使演艺品牌经久不衰, 在旅游演艺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还是离不开创新。

不妨考虑从挖掘不同类型的旅游演艺产品入手。虽然旅游演艺在现代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追古溯今,早在中国先秦时代就已出现旅游演艺,现代所谓的山水实景演出和原生态演出亦是起源于古代,其中比较典型的旅游演艺类型有:

节庆旅游演艺:节日庆典的娱乐活动是旅游演艺的一种重要形式,演出当日,远近游人纷至沓来,欢声笑语,热闹非凡。在桂林旅游业中,节庆演艺主要体现在民族风情方面,比如三月三歌圩,南宁民歌艺术节等,就充分利用了少数民族的节庆作为营销手段,打造节庆演艺品牌。

景点旅游演艺:古代帝王的行宫别怨,可以看作是兼具游览、食宿、休憩等多种功能的旅游景区景点。秦始皇在兼并六国的过程中,集各地艺人于咸阳,以供其在游览苑囿时表演助兴。汉武帝在上林苑设酒池肉林宴请四方宾客,并观看杂耍和戏剧。发展至宋代旅游演艺又出新花样,舞旗、击刺、抱锣、马术,戏剧等各式演出纷纷涌现。

旅舍旅游演艺:古代的旅店、客舍、会馆等为了招来和宽带客人,设置了演艺场所和配备了演出人员。现代酒店也正是运用了这一点,来达到增加旅游吸引力,延长游客的逗留时间,拉动“过夜经济”的目的,进一步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3]。

上述旅游演艺类型中,最常被应用于现代旅游业中的就是景点演艺,及至到了现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知识经济的到来,景点旅游演艺在此基础上延伸出了多级分支,产生了实景演出,原生态演出,广场演出等创新性旅游演艺产品。然而对与节庆和旅舍来说,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有待旅游演艺开发者去充分挖掘,发挥继承与发扬我们伟大祖先的智慧与创新精神,将桂林乃至中国的旅游演艺和旅游事业推向更高一级阶梯。

3、 对症下药,合理选择运营模式

新兴旅游演艺产品市场的三种运营模式:

3.1 以山水实景为依托,打造旅游实景演艺产品。其代表作是桂林实景山水歌舞剧《印象·刘三姐》。这是国内首个大型山水实景演艺产品,也是世界演艺舞台首个以自然山水为舞台背景、以超常规模化演出为特征、以专业表演与民间表演方式相结合为特点的旅游演艺精品。《印象·刘三姐》以其前所未有的独特表演形式,独一无二的真实宏大场景与极具活力的产业模式,显示了演艺所蕴涵的巨大市场价值。自2004年3月20日试营业以来,当年10月1日正式运营,到2005年年中,共演出180余场,票房收入达2600万元,显著拉动了周边产业发展[2]。 3.2 以知名旅游区为中心打造旅游“特色演出”精品。具有雄厚资本的旅游集团通过招揽“精、高、尖”的演艺人才,组建独具特色的演艺团队,编排创作自己的旅游演艺品牌节目,使之成为旅游消费者在白天游览之后的另外一种文化观摩和精神享受,以提高旅游产品的人文内涵与吸引力,这一运营模式是近年来旅游业和演艺业有效合作的典型模式。

3.3 互补优势、携手打造复合型旅游演艺品牌。

4、培养专业人才,积极调动旅游地居民参与

由于许多景区管理经营合一的体制的原因[6],当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时,往往会导致资源的再度争夺,导致了当地社区居民与旅游区的矛盾,居民无法参与其中,因此发展的旅游业无法起到带动当地社区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由于专业人员的参与,旅游演艺表演的质量参差不齐,表演质量差,从而导致旅游演艺市场的无序发展。因此,解决好这个问题,对于解决旅游景区发展和居民的利益冲实现旅游演艺可持续发展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旅游企业应了解每个利益主体的目的并合理划分各个利益主体的权限和职责,建立社区参与的利益分享机制,协调和保障各方在旅游发展中的利益,采用多种方式规范管理,统一标准,做好人才教育培训工作,并借助外力,鼓励相关专业的学生到旅游区就业和创业,在规划开发、经营管理、教育培训等方面利用好高效的人才优势,形成互利共生的经济关系,实现共同发展。

5、找准独特的民族经典元素,充分展示当地文化

文化内涵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支撑,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演艺与旅游的联结点和根基,在打造旅游演艺产品时,应找准地区独特的民族经典元素,找准文化与旅游的结合点,使其艺术地展示桂林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打造桂林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名片,将体现桂林特点、桂林风光、桂林神韵的文化精髓,运用现代声、光、电技术手段,将亦真亦幻的情景呈现在旅游者面前。

6、品牌创造,打造旅游演艺精品

旅游演艺活动的成功举办, 文化旅游品牌的成功塑造, 能够产生持久的社会影响力和长期的市场回报, 有利于城市整体形象的优化、更新或完善。采用文化体验营销手段和视觉体验营销手段打造旅游演艺品牌,以顾客的文化体验为诉求,运用现代声、光、电技术手段,针对消费者的心理,利用旅游地文化,有效影响顾客的消费心理促进旅游者消费,通过挖掘旅游演艺产品的文化内涵,构建具有独特个性的产品,提升产品的文化品位,增强旅游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参考文献:

[1]刘艳兰.旅游演艺的发展历程及其对旅游业的影响.科技广场,2009,8 [2]徐世丕.异军突起:博兴的旅游演艺市场.文化论坛 [3]朱立新.中国当代的旅游演艺.社科纵横,2009年12月 [4]知名旅游演艺大盘点.旅游经济话题

[5]杨丽欣.桂林的旅游资源.中学教学参考(下旬),2009.5,总第15 期

[6]马聪玲,《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旅游绿皮书——2001-2003 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2月

第二篇:南音演艺旅游策划

旅游演艺则是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依托著名旅游景区景点,表现地域文化背景、注重体验性和参与性的形式多样的主题商业表演活动。旅游文化实景演出,让历史文化“动起来” 第一,演艺使旅游文化的概念从单纯的寻访名山、名水、名胜古迹演变成一种心灵感悟的过程,参观旅游演艺,能使人的身心升华到一种忘我境界(概念拓展,从游山玩水到心灵感悟);第二,演艺的进入,能极大丰富旅游产品打捆式的营销方式,衍生出众多新型的旅游产品,以此拓展旅游发展空间(空间拓展,衍生旅游产品);第三,演艺产品比较容易形成品牌,能使僵化的、静态的东西舞动起来,增强吸引力(形成品牌,舞动历史)。

南音-千年古乐

张衡《南都赋》云:“齐僮唱兮列赵女,坐南歌兮起郑舞。”

创会66年的新加坡湘灵音乐社

菲华南音大师蔡友镖先生:创办石狮市狮城南音研究社 创作“双交手”《见浑天》师承晋江彭田蔡嘉齐、安海高铭网、黄守探、罗山后林吴敬水和惠安陈玉春五位南音名师 新加坡华乐团

《福建南音网》

晋江市武林南音社社长 柔美的南音与刚劲的武术合为双壁

孟府郎君(后蜀后主孟昶)花蕊夫人 创始人

民俗文化村中华百艺盛会

四川天地人艺术策划制作有限公司、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旅游景区:超级大秀场,山水实景剧,旅游与文化结合,皇帝登泰山祭天

印象·刘三姐:可以持续演出的夜间文艺表演产品,全天候旅游的夜间环节。舞台实景化、道具灯光大尺度化、表演群体化、演员非专业化、以及艺术动感化。

郊野剧,就是在郊野之中,开展戏剧化的演艺活动;以山水大地为舞台,使用实景道具,吸纳观众游客参与,把戏剧化的舞台,搬到景区山水之中,同时,把戏剧演出转变成了游客共同参与的游乐。

秀:生活艺术化、营销娱乐化、表演动感化

利用著名景区的美丽景色、深厚文化、原始民俗等等,使其艺术表现升华

长城上举办的世界明星演唱会、法国周活动、长跑活动,紫禁城(太庙等)的雅尼、三大男高音、图兰朵的演出,布达拉宫广场上的时装秀

南音主要应指楚音,也很可能包括长江下游的吴音和越音。

宋代“南戏”五大名剧:《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和《琵琶记》,南曲也演唱这些剧目。

第三篇:腾冲旅游演艺市场考察报告

文档题目文字信息

腾冲大环境考察报告

一、腾冲社会经济基本概况

2011年腾冲生产总值完成874566万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16.1%,增幅与上年持平,比全市快3个百分点,比全省快2.4个百分点,比全国快6.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18134万元,可比增长6.8%,拉动经济增长1.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0.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06088万元,可比增长26.5%,拉动经济增长8.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4.2%,其中工业增加值229046万元,增长27%,建筑业增加值77042万元,增长25.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50344万元,可比增长

13.4%,拉动经济增长5.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5.1%。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去年同期的25.2:32.9:41.9调整为24.9:35:40.1。人均生产总值13513元,可比增长15.1%。 财政收支较快增长,总收入达142819万元,增长50.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92631万元,增长40.9%,财政总支出349900万元,增长9.3%。

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72350万元,比上年增长32.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372237万元,增长32.2%,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65%。从轻重工业分类看,重工业完成产值289272万元,增长51%;轻工业完成产值283078万元,增长18.1%。从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工业产值8984万元,增长566%;集体企业工业产值238万元,减少9.8%;股份合作制企业工业产值11918万元,增长17.5%;股份制企业工业产值378189万元,增长37.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工业产值17281万元,增长108%;其它经济类型企业工业产值

155740万元,增长14.7%。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非公工业完成产值551210万 固定资产投资方面,2011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050298万元,比上年增长30.5%,其中城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875311万元;农村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02523万元,房地产开发投资72464万元。新增固定资产投资

文档题目文字信息

461198万元。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投资294243万元;集体单位投资38358万元;其他经济完成投资717697万元。从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投资9418万元;第二产业投资161771万元;第三产业投资879109万元。

2011年腾冲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2502万元,比上年增长20.4%,边贸市场完成进出口总额114504万元,增长41.1%,其中进口总额67759万元,增长19.8%,出口总额46745万元,增长90%。

全年共签约引进项目18项,实际利用县外资金52亿元,增长25.9%,占同期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9.5%。

全年共接待中外游客440.2万人次,增长15.8%,旅游收入26.3亿元,增长30.9%。其中,国外游客8.3万人次。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7.5亿元,增长23.9%。根雕、刺绣、皮影、木制工艺品等文化产品加快开发。

2011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75736万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8.7%。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年末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公共图书馆2个,藏书量达17.7万册,全县18个乡镇都有文化站。电视人口覆盖率95%,广播人口覆盖率97%,有线电视年末用户达8.8万户。

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97元,比上年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5018元,年人均增加971元,比上年增长24%,全县在岗职工工资总额85971万元,增长26.2%。

二、地形地貌

腾冲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西部与缅甸毗邻,其名始于《旧唐书》,自西汉起几经更迭,1913年设腾冲县,县城海拔1640米。腾冲境内高黎贡山是横断山脉的明珠,在亚欧板块和印度板块的激烈碰撞中生成。有人说站在高黎贡山之巅,一双脚踩着两个大陆,向东迈一步是亚洲大陆,向西跨一步是印度大陆。腾冲99座火山雄峙苍穹,88处温泉喷珠溅玉,是中国大陆唯一的火山地热并存地区,并且规模宏大、景观神奇、世界罕见。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腾冲不但造就了蔚为壮观的火山群、地热群,还生成了诸如火山奇观――神柱谷、火

文档题目文字信息

山堰塞湖湿地――北海湿地、全国唯一的城市瀑布――叠水河瀑布、低温温泉暗河――坝派巨泉和黑鱼河等一系列地质奇观。腾冲县属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9℃,极端最高气温30.5℃,极端最低气温-4.2℃,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又是干、湿区的分界线,全年适于旅游观光。

三、人文风情

腾冲,这座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历史文化名城,历经沧桑,积淀了丰实深厚的历史文化,边陲古道的马铃声,记录着中、缅、印的商贸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铜案、铜鼓凝集着两千多年悠久灿烂的文明;石雕佛像,闪烁着中原与东南亚文化交流的光芒;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军民在这片絷土上抗击日本侵略军,首创全歼侵略者的战例,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庄严肃穆的国殇墓园里安息着为国捐躯的抗日英烈,数千座墓碑向后人昭示着民族精英抵御外辱的浩然正气。在古老的侨乡和顺,还有一座建于1928年,至今仍然是全国规模最大、藏书最多的乡村图书馆。

全县自然与人文景观丰富多彩,可以用“六个一”来概括,即“一本书”,一本展开在边地的汉书;“一段史”,一段回肠荡气的抗战史;“一块玉”,一块百看不厌的翡翠;“一道景”,一道火山热海的奇景;“一座山”,一座神圣的高黎贡山;“一条路”,一条南亚的丝绸之路。

和顺古镇就是那“一本书”的缩影。她位于腾冲县城西部4公里处,原名“阳温墩”,因小河绕村而过,故改名“河顺”,后雅化为“和顺”,取“和睦顺畅”之意,已有600多年历史,是一座“活着的古镇”。和顺古镇集马帮文化、商旅文化、侨乡文化、抗战文化为一体,是中原文化、西方文化、东南亚文化、云南边地文化碰撞、融合、交流的窗口。在那里,不仅可以领略徽派建筑粉墙黛瓦的神韵,欣赏江南古镇小桥流水的身影,还可以看到西方、南亚等异域建筑的风采。和顺还是云南省著名的侨乡,全镇现有六千多原住居民,但侨居海外的和顺人却有18000多人,他们很多人进入了东南亚、南亚乃至欧美国家的主流社会,形成了“海外的和顺”。

文档题目文字信息

腾冲是一个多民族的县份,2001年12月3日全县有少数民族26种39392人,人口占全县总口59387的6.6%,现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分布。其中世居少数民族共6种,即傣族、傈僳族、回族、白族、佤族、阿昌族.提起腾冲,人们都喜欢用“神奇丰富、五彩缤纷” 八个字来形容,这里不仅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有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其中,又以傈僳族的民俗风情最有名,为中外游客所向往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刀杆节是腾冲僳僳族民间最隆重的节日,相传源于明正统年间;当时朝廷派兵部尚书王驶三征麓儿 王尚书到腾越带领人民安边设卡,团结民族兄弟共同对敌,深得僳僳族的信赖和敬仰。王回朝后被奸臣所害,为纪念他抗敌安边的功绩,僳僳族便在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上刀山、下火海”活动,激励后列继成先辈的光荣传统,保家卫国。这就是傈僳族的刀秆节: 刀秆节有两项大的内容,一是“下火海”;二是“上刀秆”.“下火海”即“洗火澡”,在二月初七晚上举行 傍晚来临、在一大块平地上,“呼呼” 烧着的面积约五平 方米,厚约五十厘米的中踩炭堆,火光映红天际,热量灼人肌肤。当主持人宣布刀秆节开始时,在一阵锣鼓声中,只 见一群身着红装的汉子,赤脚眺进了“火海”。他们在火海中时而跳跃,时而翻滚,跳动的双脚溅起无数红亮的火星。继而,又见他们双手捧起通红的炭火,闪电般地在脸上擦洗、搓揉,真正进行火的“洗礼”。表演者履“火海”如走草地,抓“火球’”如戏玩具,使观者大为震惊。“火海”表演结束后,男男女女便围着火堆通宵“跳戛”,对歌,直到东方发白。

四、已有演艺活动

除了以上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演艺活动,大型原创音乐舞蹈史诗《梦幻腾冲》就是腾冲权力打造的一块新的旅游名片,用歌舞演绎故事,以国家级水平的表演团队,以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气势恢弘、美仑美奂地展示了腾冲的地域特色和文化魅力。《梦幻腾冲》由“火山热海”、“古道马帮”、“碧血千秋”、“和顺家园”和“丝路之光”五个篇章组成。该剧以火山的激情、热海

文档题目文字信息

的温婉、马帮的传奇、翡翠的疯狂、家园的血战、民俗的画卷、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内容,运用高科技声、光、电手段,穿越时空隧道,让观众“身临其境”,展现极边之地腾冲的自热文化、历史文化、现实生活的独特魅力,成为独具特色的精品力作。开演以来,共接待观众数万人次,为旅游大县腾冲增添了一道丰盛的旅游文化大餐和视听盛宴。

《梦幻腾冲》由2008年北京奥运会闭幕式大型晚会主创导演、云南省歌舞剧院院长陶春为总导演,由云南省歌舞剧院演职人员100余人演出。同时,还请到市场营销的专业队伍,引进云南吉鑫集团经营管理经验和队伍,实现了强强联合。《梦幻腾冲》采取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方法,在省委宣传部、保山市、腾冲县的扶持下,由云南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省出版集团联合投资3000万元。这也是省级文艺院团转企改制中培育的首个产业项目,是省文化体制改革的新成果,是文化与旅游深度结合的示范。在旅游黄金季节,时长仅60分钟的《梦幻腾冲》场场爆满,即使在游客最少的季节,每场也有几百名观众观看。

腾冲人民对《梦幻腾冲》寄予了厚望,省、市、县领导也很重视,提出了要像磨玉一样,把它打磨成精品。从创作之初,《梦幻腾冲》这台文化旅游演艺节目便受到了省、市、县领导、业内专家及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支持。省委书记白恩培专门为该剧取名《梦幻腾冲》。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张田欣召集了对腾冲历史文化较为了解,曾策划多台大型晚会的专家何真、王洪波、蒋明初、万里,与总编导陶春对剧本剧情一次又一次的策划、讨论,一次又一次的修改。陶春带领省歌舞剧院编导、舞美、灯光等方面的专家精心构思打造。在试演期间,张田欣部长又组织全国一些专家到现场进行研讨修改,协调解决有关的问题。

而作为提纲该剧编排表演任务的省歌舞剧院是一个有近60年历史的老院团,曾经打造了20世纪经典、排名仅次于《东方红》的《阿诗玛》,2008年,作为国家奥运会闭幕式主力队伍,曾经代表国家和云南省到30多个国家演出。这个省级王牌剧院的舞蹈团,曾经被舞蹈大师张苛、张继钢称为“中国最好的舞蹈团”。《梦幻腾冲》是省歌舞剧院走市场的新尝试。

第四篇:国内外旅游演艺综述研究

2013级区域经济专业作业

[摘要]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者需求的日益多样化,越来越多的旅游新业态呈现在旅游者面前,演艺业和旅游业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就是其中之一,该形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旅游演艺的发展增加了旅游吸引核,拓宽了旅游的文化空间,与国家提高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布局相符。通过对旅游演艺的研究,能够从实质上了解旅游演艺的内涵及现状,为旅游演艺的发展指引明确的方向,对旅游演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旅游演艺;研究综述

一、旅游演艺相关概念及类型

(一)相关概念梳理及界定

1. 文艺、文娱表演、演出、演艺

(1) 演出:把戏剧、舞蹈、曲艺、杂技等演给观众观赏 (2) 文艺:文学和艺术的总称,有时特指文学或表演艺术 (3) 文娱:指看电影、唱歌、跳舞等娱乐

(4) 演艺:a.指歌舞戏剧、曲艺杂技、影视模特等表演艺术;b.指舞台演员的表演技艺;c.文艺表演。

2. 旅游演艺概念的界定

(1) 名称的变迁

国内最早对于旅游演艺的相关研究是从主题公园内的演艺活动研究开始的。其中1998年6月初由国家旅游局综合司牵头举办的“全国主题公园文娱表演艺术研讨会”,是我国第一次召开的有关旅游演艺活动方面的学术研讨会,这也暗含着旅游演艺活动日益突出的作用已开始受到理论界的关注。当时所使用的名称为“主题公园文娱表演艺术”。之后,随着旅游演艺活动对旅游地形象塑造与宣传的作用愈加突显,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效益愈发重要与突出,因而与之相关理论研究亦日益增多,研究范围和领域更为广泛。但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即是对研究主体称谓的不统一。如“主题公园文娱表演(徐菊凤,1998;刘振宾,2003)”,“主题公园文艺表演(张永安、苏黎,2003)”,“景区舞台表演(邓锡彬,2003)”,“景区文艺演出(周玲强等,2004)”,“旅游表演(李蕾蕾等,2005)”,“旅游景区文艺表演(曾亚玲、李嫂,2007)”,“旅游演出(吴长亮、沈治乾,2007)”,“旅游演艺(徐世王,2006;李幼常,2007)”等。随着旅游演艺的发展,特别是演艺产品规模和影响力的扩大,以及演艺业与旅游业相互渗透形成旅游演艺市场,使得旅游演艺在旅游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体现在名称上就是“演艺”与“旅游”的结合更加紧密,出现了“旅游演出”、“旅游表演”、“旅游演艺”的用法。 (2) 对已有定义的整理

张永安、苏黎指出,主题公园文艺表演,是指在主题公园内开展的,一系列由专业演员参与演出的,围绕一定主题的艺术表演形式。这一定义,研究的范围局限于主题公园的演艺活动,且将表演者限定为专业演员。

陈铭杰认为,旅游景区的演艺活动是指,从游客利益出发,反映景区主题和定位、注重体验和参与的形式多样的具有商业性质的表演和活动。这一定义,研究的范围局限于旅游景区的演艺活动。

邓锡彬认为,舞台表演就是围绕着一个或几个主题,以宏大的场景、精彩的演出、热烈的气氛以及光电声等高科技包装而形成的充满特定色彩的大型广场或剧场演出。这一定义,研究的范围局限于舞台表演,摒弃了旅游演艺的其他的非舞台形式;同时,只针对大型演出,摒弃了其他中小型的演出。

诸葛艺婷、崔凤军认为旅游演出是旅游业与演出业相互渗透的结果,因而分别从旅游业和演出业不同的视角加以阐释:旅游演出,对于旅游业来说是一种旅游产品,是依托当地旅游资源、运用表演艺术的形式来表现目的地形象的精神服务产品;对于演出业来说,它是在演出产业整体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下走入旅游市场的一种形式,是演出策划人组织在演出场所将节目表演给观众(主要是游客)欣赏的过程。这一定义,把表现目的地形象的高水平的大型旅游演出等同于各种内容、形式与规模的旅游演出了。

李蕾蕾等人认为,以吸引游客观看和参与为意图、在主题公园和旅游景区现场上演的各种表演、节目、仪式、观赏性活动等,统称为旅游表演。这一定义基本涵盖了旅游表演的内容,但忽略了另外一些虽然不是在主题公园和旅游景区现场上演,但以表现该地区历史文化或民俗风情为主要内容,且以旅游者为主要欣赏者的表演、演出活动。如在旅游城市的剧院、剧场、戏院、酒店、茶馆等内进行的主要针对旅游者的娱乐表演活动。

综上所述,对于旅游演艺的认识正在逐步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从特殊性走向大众性,旅游演艺的外延正在不断扩大。但以上定义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局限性。通过对以上相关概念的整理和更深理解,认为“旅游演艺”一词更能体现当前该种类型的旅游活动内涵和产品特点。一方面能反映出其集多种表现形式于一身的表演艺术特征;另一方“旅游演艺”一词相对其他的称谓,对其活动特征及项目内容的描述显得更为贴切。

(二)旅游演艺的类型

根据演出场地的不同,将旅游演艺活动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的类型: 1. 广场类

(1) 景区广场类 a) 广场舞台类

以深圳世界之窗每晚在“世界广场”推出的大型晚会为代表。该类演出一般运用先进的舞台灯光技术,采用氢气球、秋千、声控模型、鸽子等占据多位空间,并释放焰火、礼炮配合舞台演出。演出内容既有融杂技、小品、歌剧、哑剧、服饰表演、游戏娱乐于一台的综艺类节目;也有主题鲜明的音乐舞蹈史诗类节目,如深圳世界之窗的《创世纪》、《跨世纪》、《千古风流》等。

近年来大型晚会在灯光、舞美、特技运用上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广场舞台类演出的舞台有向豪华型发展的趋势。如深圳世界广场大舞台,原有的功能比较简单,其顶部负重设计只有6吨,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演出需要,而且舞台台面固定,演出使用大型道具不可能,要设计气势更为磅礴的场面便显不敷使用。2001年,为适应景区舞台表演艺术的日臻完善,让最美的艺术拥有最好的表演舞台,世界之窗斥资上亿元,建成了中国首座全景式环球舞台。该舞台能分能合,能上能下,伸缩如意,旋转自如,使舞台最大演出面积达1,200平方米;整个舞台共有可移动构件40多块,可根据剧情组合拼接切换,可移动座椅中升起花道可以让演出从观众席展开,这些使表演更具动感变化;同时还拥有水幕、激光背景和阶梯表演区,为中外艺术家营造了广阔的创造空间。 b) 广场巡游类

以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的“中华百艺盛会”游行为代表。该类演出是一种行进式队列舞蹈、服饰、彩车、人物表演,一般与节庆相结合,在景区广场进行,有的以民俗风情为主题,有的以传统神话为主题,有的以童话传说为主题,音响热闹,喧闹喜庆,服饰夸张怪诞,娱乐性强。如

民俗文化村推出的“中华百艺盛会”游行队列,汇集了高跷、秧歌、旱船、威风锣鼓、四大美女等民间文化娱乐;而世界之窗的大游行则汇集了皇家马队、扑克方阵、典礼仪仗、文化彩车等异国文化风情。 (2) 社区广场类

在城镇乡村的社区广场内进行,以民俗表演为主要内容,形式多样,规模可大可小。社区广场演出和景区广场演出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其表演者即社区居民。在特定的社区环境背景下,社区居民参与表演,使演出呈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从而带给游客更丰富真实的审美体验。

社区广场演出的特点还表现在它的演出时间主要集中于特定的传统节日期间,是当地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汉民族众多的舞龙民俗为例,盛行于广东丰顺县埔寨镇的舞火龙,在元宵节进行;四川洛带古镇除了在元宵之夜舞火龙,还在夏季伏旱时节舞水龙;而在广东湛江东海岛的东山镇,每年中秋节镇上居民都会自发组织“人龙舞”,人人积极参与到舞龙活动中。因而,民俗表演与民俗活动密不可分,它在民俗活动中生存、发展,并履行着民俗活动赋予的任务。

近年来为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许多地方社区的民俗表演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传统节日,如人龙舞的演出时间不再限于农历八月十五,只要有节日或重大庆典,它都舞动起来。民俗表演时间的灵活,演出频率的增加,必然使其原有的某些社会功能丧失,如在中秋之外表演的人龙舞,其“迎丰收”的功能自然就消失了;同时,频繁的演出也会削弱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和真实情感的投入,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表演的真实性。不过,总的来看,社区广场的民俗演出,由于社区居民的参与,仍然显示出较强的民俗色彩。 2. 实景类

以桂林阳朔的《印象·刘三姐》为代表。

实景演出的概念包括广义的和狭义的两层含义。广义的实景演出是指一切在现实的真实场景中进行的演出;狭义的实景演出则是指以自然山水为舞台和背景的演出,即山水实景演出。本文采用狭义的概念。

实景演出突破了传统的舞台表演的空间限制,将真实的地貌环境转化为演出场地,将当地人和他们的日常生产、民俗民风、生活行为等转化为艺术素材。实景演出的本性,使它天然地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离开了当地的山水,就失去了舞台;离开了当地的人民,就没有了演员。同时,实景演出又是最浪漫的演出。它将现实的山水环境进行艺术渲染,观众置身其中,感觉如梦如幻;它将真实的劳动场景和生活景象进行升华,启迪人们。它的演出内容必须和自然景观相协调,所以它是惟一的、不可取代的。自然环境是演出的一部分,随着一年四季的不同,每天气象的不同,自然景观的变化,这个天然的舞台所表现的视觉感受也就不同,实景演出之魅力正在于此。此外,实景演出尤其重视生活中和演出现场的各种现实乐音和音效,创造性地将非常规的声音元素融入音乐,如将风声、拍水声等一些自然的音效元素纳入进来,成为有机的音乐语汇。

《印象·刘三姐》以方圆两公里的漓江水域为舞台,以十二座山峰为背景,将刘三姐经典山歌、广西少数民族风情、漓江渔火等元素创新组合,巧借春夏秋冬的自然景观,配以变幻莫测的灯光,创造出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在漓江山水间展现出一幕幕生动的艺术画面。《印象·刘三姐》的成功运作,表明一场好的大型实景演出是挖掘景区文化内涵、展示景区形象和魅力的一种新形式,同时也为挖掘、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提供了一种有效形式。

《印象·刘三姐》的成功,带动了国内实景演出的热潮。之后,丽江推出了《印象·丽江》雪山篇,河南嵩山景区推出了《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杭州也在打造《印象•西湖》。

实景类演出非常重视演出场地的选择。如《禅宗少林·音乐大典》项目选址在距登封市南面五公里的待仙沟,主表演舞台为一片峡谷,山呈竖状排列,近、中、远景层次分明,构成典型的中国山水画散点透视关系。峡谷内有溪水、树林、石桥等,可构成实景表演的要素。山峰的高度和层次适合灯光的运用,山谷内回音不大,对音响设计影响很小。山谷的入口为一片平地,大多为荒地,为大型停车场及项目配套酒店、景区商务、游客集散提供了很好的场所。不远处的马桩

水库正好构成景区风光的一部份。具备了中岳嵩山自然剧场所需要的良好条件。 3. 剧院类

以杭州宋城的《宋城千古情》、丽江的《丽水金沙》、昆明的《云南映象》、贵阳的《多彩贵州风》等为代表。后两者又被称作“原生态”演艺产品,是近几年旅游演艺产品中极受关注的产品类型。

剧院类是比较传统的演出形式。和前两类演出形式相比,剧院演出受封闭空间的限制,舞台面积有限,因此,为了获得理想的视听效果,带给观众美好的体验,对舞台设施和舞美设计的要求很高。往往要投入巨资,配备高科技舞台设施。如杭州宋城剧院,斥资200多万元引进美国激光效果公司“梦幻色彩”系列15瓦全彩色激光灯。为配合激光演出,剧院还专门从美国引进价格不菲的室内水幕喷头,每平方米达40000点的出水密度真实地在剧院内营造出云蒸霞蔚、烟雾朦胧的场面,使观众体验更加真切。为达到美仑美奂的逼真效果,又斥资200多万元引进世界顶级品牌摇头电脑灯。如此先进的灯光设备使得以往大面积普射、高亮度的灯光布置模式变为突出重点、虚化、烘托气氛的设计模式。除顶级效果灯外,剧院内还有三十多排、上千只PAR灯组成的总功率达700千瓦的灯阵,随剧情的变化营造出魔幻般的强烈灯光效果。最富创意的是舞台采用了最先进的长达100米的旋转幕布景,不仅便于场景的切换,还增加了舞台效果的流动感。

剧院类演艺节目虽然对舞台硬件设施要求较高,但同时由于受舞台面积所限,和广场类特别是实景类动辄数百人的演出人员相比,演出队伍一般并不庞大,而且和实景演出相比,对演出随处的自然环境也几乎没有依赖性。因此,剧院类演出一般都可以形成驻演和巡演的双重模式。如《云南映象》从2003年8月在昆明开始公演到2004年10月全国首轮巡演结束,先后在昆明、杭州、上海、北京、广州、南京、成都等全国15个省市区26个重要城市进行了210场演出,观众达30万人次。除了国内巡演,《云南映象》还进行了海外巡演。2004年11月《云南映象》作为国家对外文化宣传重要项目,即“感知中国—中国文化南美行”活动的主打内容,前往南美巴西、阿根廷演出;受“美国戏剧演出季”的邀请,于2005年11月开始在美国辛辛那提演出16场,初步签约未来3年在美国各地演出500场以上。国内巡演和海外巡演极大地提升了演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云南映象》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 宴舞类

以西安唐乐宫的《仿唐乐舞》、丽江玉龙吉鑫园文化饮食城的吉鑫宴舞《木府古宴秀》为代表。 宴舞类将餐饮与演出融为一体,既属于旅游餐饮类项目,又是旅游演出的另类。作为旅游餐饮类项目,宴舞之美食要突出地方的、民族的特色,体现旅游地饮食文化的精华。如《木府古宴秀》“集中展示纳西民族的经典大餐”(《木府古宴秀》宣传资料);《仿唐乐舞》因主要面向海外游客,故集中展示中华美食。作为旅游演出类项目,宴舞之演出要突出表现旅游地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如《木府古宴秀》展示了纳西族的东巴文化、纳西古乐、摩梭人走婚,以及丽江古城“放水洗街”和“放荷花灯”的传统习俗;《仿唐乐舞》则展现了唐代宫廷歌舞的韵味。

宴舞之演出还有另外一个功能,即借助精彩的舞台表演、华丽的服饰及声、光、音乐、舞美等舞台艺术手段,烘托宴饮的氛围,愉悦食客的心情,使之既饱眼福又饱口福。虽然一般在旅行社的报价单中,宴舞项目中的歌舞表演往往属于旅行社免费赠送节目,但这并不意味着歌舞表演只是餐饮活动的附庸或点缀。以《木府古宴秀》为例,从餐饮的价格来看,市场上的定价是普桌160元/位,贵宾桌200元/位,不菲的餐饮价格中很显然已包含了歌舞表演的成本,甚至很有可能歌舞表演本身已占了整个宴舞项目成本的相当比例。所以很难说,宴舞究竟是以“宴”为主,还是以“舞”为主。

此外,广义的“宴舞类”还包括一种在茶馆内进行的小型特色演出。在这类演出活动中,游客即茶客,边品茗,边欣赏富有民俗特色的传统艺术表演,如北京老舍茶馆的评书、曲艺和小型京剧折子戏表演,成都老顺兴茶馆的带杂耍特技的川剧小剧目演出。茶馆演出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体味民俗、感受地方文化的极好的机会。

二、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对旅游演艺的研究,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此前近十年,国内出现了以深圳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以及杭州宋城、常州中华恐龙园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主题公园。很多研究者敏锐地观察到旅游演艺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对旅游演艺的研究,最初主要集中于主题公园领域。鉴于文娱表演在主题公园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1998年6月由国家旅游局综合司牵头举办了“全国主题公园文娱表演艺术研讨会”,这是我国第一次召开这方面的学术研讨会。会上集中探讨了文娱表演在主题公园中的作用,以及主题公园文娱表演的类型、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此后,国内学者对旅游演艺的研究逐渐重视起来,出现了一些专门探讨主题公园和景区演艺活动的文章。张永安、苏黎归纳了主题公园文艺表演的概念、分析了主题公园文艺表演项目的作用,并以深圳华侨城主题公园为例,具体分析了主题公园文艺表演产品的三个层次。李蕾蕾等也以华侨城主题公园为研究对象,归纳了旅游演出产品的类型和特点;探讨了华侨城主题公园大型旅游演出的生产流程、产业体系及生产机制,指出华侨城的旅游表演产业模式对一般演艺企业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杨正泰分析了旅游景点景区文艺演出的作用、文艺表演的形式,并探讨了如何策划和组织文艺演出。邓锡彬从产品层面、企业层面、战略层面具体探讨了舞台表演在景区中的价值取向。陈铭杰归纳了旅游景区的演艺活动的概念和特征,并从必要性和可行性两个方面对景区演艺活动品牌化进行了探讨,提出要从企业战略高度上制定品牌化演艺活动策略。

此外,还有学者对城市旅游演艺市场进行了研究。诸葛艺婷、崔凤军针对目前旅游演出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即演出产品趋于平庸化、雷同化,从市场、文化、资源、政府等角度探讨了我国旅游演出精品化的策略。崔凤军还从市场、节目、运作模式和文化体制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城市夜游资源与旅游演出市场的开发问题,并探讨了政府如何在推进夜游市场的开发方面有所作为。绝大多数学者是在研究主题公园时,把旅游演艺作为其中一项内容进行简单论述。

卜奇文、高远针对我国主题公园的现状,指出要推陈出新,不断寻求展现和积累乐园文化内涵的表现形式。他们认为,如果一个主题公园仅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而不能利用文化内涵策划创造出表现这种内在文化特色的活动,将不能吸引大量游客。他们指出,苏州乐园由于经常举办水上芭蕾表演、广场音乐会、啤酒节、桂花节等特色主题活动,为吸引游客和不断提升企业形象、扩大影响起到了积极作用;肯定了深圳主题公园为了延长主题公园的生命力,所属的艺术团体时时排演新节目,使旅游产品不断得到完善、充实和更新的做法。

何建伟在分析深圳华侨城旅游文化特色时,对旅游演艺活动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他指出,华侨城不但重视旅游文化内容的丰富性,更着力于旅游文化的表达方式和包装手法,以形式的生动性充分发掘和表现旅游文化的生动内涵,让游客喜闻乐见。他把精心组织的民俗风情表演、各类节庆及节日演出活动以及高品位的大型文艺演出活动,看作是高雅与通俗共存的深具内涵的旅游文化形式。

翦迪岸结合深圳世界之窗6年来建设经营过程与经验,指出创新是旅游市场与经营机制变革的核心,世界之窗在经营实践中摸索出“新增项目+活动策划+艺术表演+节日庆典=市场”的规律,其中大型高水平文艺表演和各景点的表演是主题公园最具生机与活力的部分。

岳红琼回顾了我国主题公园的产生和发展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我国主题公园主题和项目内容的取舍原则。她指出,我国多数主题公园都是以参观为主要形式,具有相当的知识性和教育性,但娱乐性不足,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她认为,后来许多新建设的主题公园在保持知识性和教育性的同时,加大了娱乐的含量,而且增加了演出活动,体现出对参与性和文化性的重视,使市场愈来愈宽阔。 彭红霞、李娟文研究了我国主题公园开发在认识、决策、经营管理和宏观调控等四个方面的误区,提出了主题公园的行业对策和企业对策。在企业对策中,她们指出,文艺表演应该深化主题,构筑精品工程,巩固和扩大主题公园的知名度。

刘振宾分析了文娱表演在主题公园中的地位、文娱表演的作用、内容特点以及表现形式。他指出,近年来,纯表演形式增加,娱乐生活化的较少,有越搞越大的趋势。他认为,一般性文化表演,还是以小群多路、短小精悍、遍地开花、欢快热烈、参与性强、非舞台化为好。

池雄标从城市旅游系统的角度,以华侨城主题公园为例,指出主题公园超越生命周期定律的突破口在于,以景区载体为依托进行内涵动态化创新。他认为,创新的出路在于动静结合,动静互动,以主题公园本身的精美性为基本出发点,以主题公园的场地和设施为载体,推出日日出新的活动和节目,将各种吸引游客的因素聚集起来。

董观志分析了主题公园产品形态的演变路径与发展趋势,归纳了中国主题公园攀升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的基本特征,指出其第二次攀升的基本特征就是影视的参与、表演的凸现。他认为表演的凸现,其创新意义是:强化了旅游主题公园的表演功能,注重了游乐项目的文化性和精致化,丰富了旅游主题公园概念的基本内涵。其积极效果是:增添了景区的文化底蕴,渲染了游乐环境的氛围,发展了人格化的游乐项目类型,增强了景区与游客的互动性。

邹统钎以深圳世界之窗的节庆表演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大型艺术表演的策划理念、大型节庆活动的策划方法、节庆表演的整体布局方式,以及节庆表演的宣传与推广的手段,最后总结出四点经验。此外,邹统钎在总结旅游景区产品创新的方法时,认为节庆表演活动的开发是景区产品功能创新的主要途径。他分析了节庆表演的作用,总结了国内很多景区在表演项目开发方面的成功经验;最后指出节庆表演活动的开发应坚持的原则。

20世纪90年代后,民族地区的旅游得到了很大发展,云南丽江地区旅游业发展尤其迅速,成为国内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代表,引起了众多旅游研究者的关注。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人类学研究在国内旅游学界的兴起,丽江再次成为众人瞩目的对象。很多研究者从人类学的角度探讨民族旅游开发中出现的种种现象和问题,其中包括对丽江民间音乐歌舞和传统节日在旅游开发中的变迁的研究。

张晓萍针对云南丽江地区的洞经音乐和傣族的泼水节在旅游开发中发生的变迁,从人类学的角度探论了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如何处理好旅游与文化、开发和保护的关系问题。宗晓莲研究了丽江纳西古乐在旅游开发中发生的变迁及其原因,以及丽江民间音乐歌舞与旅游表演市场的发展状况,探讨了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商品化与文化产业化的问题。此外,张晓萍还探讨了“舞台真实”问题,认为“舞台真实”并未使原生文化的真实性丧失,而且“舞台真实”可以防止大量的游客进入“后台”,是保护原生文化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她也指出,不是所有的文化资源都可以开发和搬上舞台的,如一些带有神圣文化内涵的资源就不能随意开发为旅游资源。因此,她认为,要积极地看待旅游文化真实性问题,把它看作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

赵红梅探讨了旅游业中的文化商品化和文化真实性问题。她认为,民族文化商品化的过程,是一个对民族文化进行包装、裁剪、肢解、删减的过程。她以西班牙巴斯克地区节日商品化现象为例,指出,一方面文化的商品化势必会影响文化真实性;另一方面,对文化的商品化要持有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把文化商品化当作是文化发展的一条途径,并保证文化商品化操作的正确性和规范性,同时把文化的真实性看作是不断变化的和相对的。

马晓京指出,民族文化商品化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利弊兼备;他针对传统的民间习俗和庆典活动随着旅游业的开展而发生的变化,探讨了旅游活动中文化真实性的含义,指出,对民族旅游文化真实性的追求因旅游者类型而异,而且,民族旅游文化的真实性并不等于文化的原生性,它是可以变化的。

随着各地越来越重视发展文化产业,大力打造具有标志性的文化演艺项目,出现了一些颇有影响的大型演艺产品。2003年云南昆明推出由杨丽萍领衔的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接着广西桂林又推出了由张艺谋导演的我国第一部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这两台节目一经推出即引起轰动,引起了旅游界和文化艺术界的强烈关注。林艺、王佳研究了《云南映象》的产业运作模式,指出民族文化的挖掘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桶金;企业投资、市场运作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文化产业发展必须依靠政府的扶持和引导。陈泽以《云南映象》为例,分析了民间乐舞的“母体乐舞”性质在这部歌舞集中的种种表现,探讨了《云南映象》是如何继承、发展并创新民间乐舞的。成慧慧从《云南映象》的成功,引发了对中国民族舞蹈的文化生态思考,指出中国民族舞蹈要走出尴尬境地,必须迈出三大步:第一,发掘原生态资源,满足精神回归的审美需求;第二,演绎人性文化,营造自

然和谐的审美绿洲;第三,解读消费文化,拓展循环互动的艺术生态空间。

缪开和从艺术魅力和市场运作两个方面对《云南映象》进行解读,指出它的艺术魅力在于具有多彩的民族特色、深厚的人文内涵、强劲的生命激情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它的市场秘诀在于本身蕴藏的文化价值、艺术魅力、品牌效应和适应市场需求的创作机智,在于推出过程凝聚着特殊的营销策略、营销机制和营销格局。他认为,深入分析和深刻揭示《云南映象》的艺术魅力和市场秘诀,对于促进云南和全国的艺术创作和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借鉴意义。

莫林虎和陆军则对《印象•刘三姐》进行了研究。莫林虎认为,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是对电影《刘三姐》的再创作和再加工。它利用了电影《刘三姐》的文化资源和桂林山水的旅游资源,以现代理念、现代传媒手段制作了一个具有国际性、时尚性的现代大众文化产品。陆军以桂林阳朔“锦绣漓江•刘三姐歌圩”为例,运用民族文化旅游主题开发的RMTP理论,对《印象•刘三姐》的文脉、市场、主题和旅游产品之间的关系进行诠释,并总结了《印象•刘三姐》实景主题开发对我国民族旅游开发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不论是《云南映象》中多彩的民族舞蹈,还是《印象•刘三姐》中动人的山歌,都来自民间,是民间艺术的“原生态”的或创新的表现形式。而民间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2004年8月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及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的发布及同年6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的召开,它的保护问题很快得到各地政府的重视。与之相应,学术界也出现了大量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章。其中,有些研究者论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的关系,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区域旅游资源;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元素,旅游策划应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认为旅游开发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张通过政府的主导和扶持,民间经济的介入,运用与旅游、文化、体育等相结合的方式,使我国的民族、民间艺术走向大众,并逐步在市场中靠自身的生命和魅力生存发展。

还有些研究者具体论述了傩戏等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与开发,提出要树立傩文化与旅游业联姻的开发理念,组建傩戏艺术团,把傩戏的演出、傩面具展览融入自然风光之中;建议通过建设傩戏博物馆、表演傩技绝活等措施开发利用傩戏资源。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对旅游演艺的研究主要涉及:对景区和主题公园旅游演艺的研究,对近年来影响较大的大型旅游演艺的研究,对民族、民间旅游演艺的研究,以及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对旅游演艺的研究。研究的领域在不断扩展和深入,研究的立意已经从旅游演艺促进景区和主题公园的发展,走向演艺产品的开发提升地区旅游形象、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了。但由于旅游演艺在国内还是新兴事物,发展的时间并不长,因此目前来看还侧重于个案研究,缺乏系统的综合的研究,尤其是缺乏对各类有代表性的旅游演艺产品的开发原则、开发途径和开发模式的研究。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归纳法、综合分析法对旅游演艺的基本概念和近年来旅游演艺产品的开发情况进行研究,总结其经验,将其上升到理论层面,以期对旅游演艺的进一步发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三、国外研究综述

在国外,尤其是欧美一些国家,旅游演艺业的发展起步较早且相对成熟。因而相关的研究范围更广、领域更多,但数量相对旅游其他方面的研究仍显得不足。其中以个案研究的形式为主,视角宽泛且独特,包括有从文化遗产旅游的角度、对社区的影响!旅游者的真实性体验、节庆活动、市场营销、产品的市场化运作等方面进行研究。总之,国外研究内容较之国内有所拓展,但相关的研究成果仍很缺乏。

国外关于真实性的研究主要涉及到歌舞表演旅游产品真实性评判的研究,Richard Handler和William Saxton(1998)在研究过程中将歌舞表演旅游产品划归为体验真实性(experience authenticity),认为其真实性由观众、表演人员评判;Williams(1994)认为,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众,旅游中舞蹈表演的真实性旨在表现历史、地理、文化的准确性,主要是通过外化动作(姿势、旋

律表现的内容)、社会上专业人员给定的结论、一定程度上规范的乐章以及代际流传下来的乐谱等进行表现。Yvonne Payne Daniel(2003)通过对美国土著、加勒比海和非洲的舞蹈表演的跨文化研究,认为在旅游特定环境下(tourism settings)的舞蹈表演保留着“真实性”和创造性,杰茜卡·安德森·特纳(2004)主要从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等角度对国内外一些旅游景点的文化表演进行研究。他认为旅游点的文化表演不仅是对旅游者而言的融合或改变文化形态的途径,同时也是旅游点的主人参与旅游生产、宣扬自己特定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形态的手段。

除此以外,目前国外的研究更多倾向于对未来变化趋势的预测以及如何消除所面临的不利因素,获得可持续发展。如注重稳固的观众群体,扩大社会影响和市场效应;以崇高艺术水准、良好口碑效应,赢得赞助商长期主动的资助;把艺术教育、社区互动、巡回演出作为获得社会支撑的要点。以市场化方式承担和实现政府发展艺术的职能;用好政府政策和自身社会资源,与大企业紧密互动,合理把握商业需求与艺术发展相结合的度,取得多赢效应等。总体上来说,虽然国外研究视野较之国内有所拓展,但相关研究成果还是相当缺乏。

四、旅游演艺研究的发展趋势

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对旅游演艺的研究当中,据在中国知网相关文章的统计数据,2009至2010年11月就有55篇之多,上述的研究成果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目前的研究还有所欠缺,主要表现在:1.描述性分析的多,模型统计研究的少;2.概念等相关理论研究的少,现象研究的多;3.个案研究的数量不少,但只是宏观论述,缺乏实证,缺少说服力。在以后的研究中,以下几个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入: (一)宏观方面

1.多借鉴其他学科知识

旅游演艺的研究大多是就现状谈问题,就问题谈对策,仅限于旅游学的角度去研究。今后,应多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理论方面应多综合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管理和方法,为旅游演艺模型研究寻找理论支撑,以形成完整的理论研究体系。实践对策方面可与消费者行为学、营销学等学科结合,确实探讨出实现旅游演艺功能的对策和措施。 2.加强定量研究

旅游演艺研究中描述性研究占大多数,缺乏实证。没有实证的研究,即使再深入,也缺少说服力。在旅游演艺的研究中可多运用构造模型研究和统计方法研究,既能加强文章的深度,同时又提高了研究结果的可信度。研究的目的,除理论意义之外,更多的是指导实践,实证研究能够提升研究结果的可行性,使旅游演艺功能实现途径更具体、更微观。 (二)微观方面

1.进一步完善概念等理论研究

旅游演艺是演艺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新业态,旅游演艺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对相关理论的界定模糊,例如旅游演艺的概念内涵、旅游演艺的分类方式等是人云亦云,对旅游演艺这一提法也是近几年才逐渐统一起来的。旅游演艺研究急需加强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为以后的实证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2.对旅游演艺产品开发影响因素的研究

旅游演艺对旅游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带动作用。在现有的研究中,对旅游演艺功能意义的研究比较深入,但是如何使旅游演艺功能效益最大化,关键还是在旅游演艺产品开发的影响因素,旅游演艺产品开发影响因素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旅游演艺项目功能的实现。旅游演艺产品开发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各因素之间的重要性和一般的旅游产业是否相同,应是旅游演艺未来研究的重点。 3.对旅游演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目前对旅游演艺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旅游演艺的功能意义以及发展现状方面,从长远的角度对旅游演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旅游演艺属于高投资、大制作项目,应该将其作为长远性的

战略目标去实现,不能只注重眼前的短期利益。多从文化保护、风险规避、综合效益最大化等角度出发,把旅游演艺当做是一项长远的旅游发展业态去研究,实现旅游演艺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随着人们对现代旅游体验性的深入认识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成为第一营销力,以区域文化为主调的商业演艺与旅游产业迅速结合,有力地促进了旅游演艺市场的发展和繁荣。旅游演艺的迅猛发展,就在于它具备旅游与文化的双重魅力。既可以顺应旅游需求、丰富旅游内涵、增强旅游吸引力、提高旅游者的停留时间和消费水平,做到以文化产业化促进旅游发展;又可以张扬区域文化、彰显区域形象,做到以旅游发展带动文化产业化,从而深深吸引了政府、企业和游客的注意力。以《印象•刘三姐》为例,一经推出即引起轰动效应,不仅将桂林的自然美、民俗美和艺术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形成了3000万的门票收入,并吸纳附近600多名农民就业,拉动当地GDP增长了两个百分点。好的旅游演艺产品的市场穿透力和社会经济效益可见一斑。正是基于旅游演艺的上述魅力,各地纷纷抢占这一高地,使旅游演艺的发展出现了三大趋势,即“大投入”、“大制作”、“大场面”。大制作表现在从演艺项目的策划到作曲、灯光、音响、舞美、服装等一律由国内顶级专业人士亲自担纲,从舞台硬件设施到节目力求精益求精;大场面表现在常常突破传统舞台的概念,实景类往往以山水为背景,观众目之所及皆为舞台,所动用的演职人员动辄数百近千人。而剧院类的动态舞台常常将声光电水雾等运用到极致,给人以震撼性的感官刺激。大制作和大场面需要大投入,表现为一台节目往往投资数千万元乃至上亿元,并有不断加大的趋势。对“大投入”、“大制作”、“大场面”的极度追求,刺激了大型演艺活动的兴旺发达。

作为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旅游演艺一经诞生就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但在加快发展旅游演艺的同时,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牢记当年主题公园热所造成的巨大损失。当时全国所建的2500家主题公园,沉淀了1500亿元人民币的投资,到现在仅有10%左右赢利,20%持平,其余70%都处于亏损状态。对于同样具有高度资产专用性的旅游演艺项目,应切忌“滥”、“俗”、“套”:一是要防止泛滥。旅游演艺需要相当数量的外来游客支撑,否则就无法生存。二是要避免庸俗。通俗不等于庸俗,粗制滥造、缺乏文化内涵的旅游演艺是没有长久生命力的。三是要不落窠臼。旅游演艺贵在创意,如果像当初“主题公园热”那样纷纷模仿抄袭,不仅会引发恶性竞争,而且会带来惨重损失。

[1] [2] [3] [4] [5] [6] [7] [8]

参考文献

朱立新.中国当代的旅游演艺[J].社科纵横,2010,(4):96-99. 李幼常.国内旅游演艺研究[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07. 刘艳兰.旅游演艺的发展历程及其对旅游业的影响[J].科技广场,2009,(8):32-34. 汪克会.国内旅游演艺产品开发现状探析[J].商业经济,2010,(3):102-103. 王鹏.中国旅游演艺新时代[J].旅游时代,2009,(1):29-33. 徐薛艳.上海旅游演艺发展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李美莲.桂林旅游演艺发展研究[J].市场论坛,2009,(5):65-66. 余琪. 国内大型主题性旅游演艺产品开发初探[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第五篇:旅游演艺的历史、形态、格局与类别

新时期以来,特别是随着近年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深化、民营资本进军演出市场解缚、旅游市场进入文化生态产业开发层次等“环境”因素的改善,中国旅游演艺业异军突起。短短数年之内,旅游演艺已经发展成为当代中国文化一道自然人文新“景观”,成为旅游业、演艺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助力。一批优秀的旅游演艺产品品牌剧目,以其清新独特的艺术魅力,以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态与营销方式,成为受旅游者欢迎的文化精品,在中国演艺业市场的传统格局中,拓展出一片新天地。

旅游演艺,作为既传统又新颖的表演艺术行业类别,正在成为当代中国演艺业重新崛起、文化旅游产业扩大发展的重要路径。

旅游演艺的前世今生

我国以旅游游客为观众的旅游演艺活动,最早可以上溯到上世纪80年代。它是一种满足旅游消费者求乐、求美、求新、求知欲望的文化创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深圳华侨城集团为开发文化旅游主题园区、增加文化魅力而推出了在旅游园区内上演的大型驻场演艺节目,其观众主要是购票入园的游客。这一创新模式获得了游客的热烈欢迎,演艺节目的高水平艺术质量,更成为华侨城文化旅游产品的竞争力要素。

其后,以雄厚的文物资源称雄文化旅游市场的陕西省,为了改变游客“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旅游市场资源“浪费”的格局,也开始发展旅游演艺。他们的观众面更广,不仅包括国内游客,更有大批外国旅游者。陕西省当时创作生产这类演艺产品的主力是国有剧院团,其演出场地也是在自己的剧院,因此,他们在吸引来西安旅游的团体游客的同时,也面向社会零散观众。陕西省歌舞剧院为此精心打造的《仿唐乐舞》和《唐·长安乐舞》等一批旅游演艺产品,成为我国最早的文化遗产演绎型旅游演艺品牌。而在首都北京,宣武区恢复了湖广馆京剧老戏台由北京京剧院驻场演出,前门饭店首创的“梨园剧场”茶座欣赏模式,东城区雅宝路北京歌舞团常年演出的旅游歌舞《北京之夜》等等,都是以游客为夜间演出的目标观众的旅游演艺产品,它们为开拓旅游市场做出了积极贡献。

进入新世纪之后,国内旅游景区大型演艺活动风起云涌,各地陆续推出的品牌项目如杭州的《宋城千古情》、广西的《印象·刘三姐》、云南的《印象·丽江》、杭州的《印象·西湖》、湖北的《盛世峡江》等,均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亮点和时尚。

旅游演艺业的出现和勃兴,是旅游业界为了适应消费者希望改善过去“白天看庙,晚上睡觉”“去过一次,少有回头”的消费体验旧模式的市场需求,通过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的多元化的审美感受形式,来营造“山水不可易,人文日日新”的新的感官体验消费新模式与文化艺术氛围的积极探索。它的出现,不但是演艺观念创新思维的结果,是高新科技发展导致舞台声光电技术的整体性提升的结果,而且是社会资本介入扩大了演艺机构的融资能力,并由此产生演艺效果和演出效益的颠覆式扩大和增长的结果。许多过去依靠旅游者在白天活动,以单一展示自然和历史人文景观为内容的山水游览、庙寺拜谒、名胜瞻仰、园林徜徉的旅游产品,20 多年来逐步向文化旅游产品转化,而以展示本地区人文历史特色为主体的旅游演艺产品,包括民族特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演示类、山水实景类的旅游演艺产品的相继出现,正是适应市场需要的结果。

旅游演艺改变和丰富了传统旅游产品内涵,旅游产业亦因此开辟了保持可持续发展动力的一条新途径,旅游业者亦因此获得了更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这正是当前一批著名旅游演艺产品受到热捧,旅游演艺在旅游业投资者和经营者中备受青睐的主要原因。

旅游演艺产品的形态特征

从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和文化产品的特征来看,旅游演艺是一种新的演艺形态,旅游演艺产品也是一种新的演艺产品。它的本质仍然是演艺,不过已经与传统演艺有了较大的区别。

作为一种大众化的表演艺术产品,旅游演艺的表演形式仍以舞台演出居于主流地位,但它在诸多方面对传统演艺又有新的突破和发展。主要表现在:

旅游演艺的“舞台”演出空间,已不完全受制于“四堵墙”的传统剧场内部舞台,由于演出规模和表演内容的需要,特别是某些特殊的依托于自然山水的实景演出,已突破或不得不突破传统剧场“四面墙”以及由此带来的对观众人数的限制,有些实际上已经实现了对传统演出观念与实践的彻底颠覆;

在表现特点上,旅游演艺产品也十分重视对艺术的表现,但它对观赏性、时尚性、商业性演出目标的追求,与传统表演艺术产品以演员个人艺术创造作为第一追求已有较大区别,因而同一产品驻场演出和外出巡演时,会表现出更多的“克隆性”;

在运作和经营模式上,旅游演艺以驻场演出为主,特别是实景演出,极受天时地利因素的影响。而非实景演出则以驻场为主,辅以有选择的城市巡演活动;

在观赏方式上,有些实景演出已经改变了传统的被动观赏方式,而是更多地让观众置身演出环境之中,去寻求某种体验式感觉;

在艺术表现形式方面,旅游演艺产品大多采用歌诗类、章节型的大型歌舞综合表演方式,当然也有时装表演式、剧目式、音乐会式等等;

在营销上,旅游演艺往往与旅游产品本身捆绑在一起,共同打造品牌效应。其目的是改变旅游消费者“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被动状态和单调感觉,使自然山水与人文风情在旅游过程中相得益彰,增加旅游活动的魅力,也使之成为吸引旅游消费“回头客”的重要因素。

总而言之,综合各类旅游演艺的特色,其基本特征大体上可以概括为:编演阵容庞大、艺术叙事宏观、音乐舞蹈原创、舞美声光时尚、服装道具华美、演出场地自由、观众层次广泛、观赏效果逼真、市场需求稳定、经济效益明显等十大特点。

旅游演艺的格局与类别

我国旅游演艺产品市场已经形成了民族风情、山水实景、文化遗产三分天下的格局。这一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让朝阳产业旅游业和传统文化产业演艺业携手并进,打造出一个双赢的前景。除了对旅游业的助推作用,它对于中国的演艺业在新时期的发展和创新,更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旅游演艺市场的出现,直接刺激了旅游演艺产品的创作生产,成为演艺行业新的发展动力;第二,大批具有强大经济实力的旅游企业,进入演艺产品投资领域,为演艺产业的投资开辟了新的渠道;第三,旅游演艺产品的生产营销模式,成为推动中国演艺业发展的有效范例,对于深化我国传统演艺业机制的变革,正在产生巨大的作用;第四,旅游演艺产品的创作实践及其效果、方法、手段,对于我国传统和现代表演艺术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启示作用;第五,旅游演艺产品市场的日益扩大与完善,对于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具有积极作用。

从旅游演艺产品的文化内容、文化生态、艺术特色综合观之,从旅游演艺产品的内容与形式特征来划分,基本可概括为三类,即:民族风情展示型、山水实景演出型、文化遗产演绎型。

之所以如此划分,是因为究其形成,一定与所在地区的旅游文化资源特色相关,与本地区的表演艺术传统有关,与当地的自然人文优势密切相关,与本地区旅游产品市场的构成有关。这是由旅游演艺产品必须追求独一无

二、有我无它的品牌特色否则就难以生存的规律决定的。旅游演艺产品这种“依山傍水”“土生土长”的特性,揭示出演艺业适者生存的本质。新时期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持续提升而大步前进的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演艺应运而生,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的旅游演艺品牌如雨后春笋,在各地都获得了发展机遇,取得了良好效益,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上一篇:劳务经济发展研究下一篇:劳务派遣用工合同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