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基础教学大纲

2023-03-01

第一篇:生物化学基础教学大纲

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实验课程编码:I0300134 学时:48 学分:3 适用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 考核方式:考查

一、实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基础化学实验(1)(上)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主要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试验,加深对基础化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理解,学习并掌握基础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后继的课程及将来的工作和科研打下基础

二、实验项目

实验一 玻璃管(棒),和滴管的制作,洗瓶的安装(4学时)

1.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1).掌握酒精喷灯的基本原理和正确的使用方法 2).学会截,弯,拉玻璃管(棒)的基本操作 3)练习塞子钻孔操作 2.实验内容或原理 1). 酒精喷灯的使用

酒精受热气化,遇火充分燃烧。 2). 截,弯,拉玻璃管(棒)的基本操作

玻璃遇热熔融,软化。 3). 塞子钻孔操作

受有规律的外力作用。 实验二 氯化钠的提纯 (4学时) 1.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1)了解沉淀溶解平衡原理的应用 2)学会减压过滤,蒸发,浓缩等基本操作 3)学习定性分析的方法 2.实验内容或原理 1)粗盐溶解 盐的溶解性 2)除杂

杂质的沉淀反应 3)蒸发,结晶 4)产品的质量检验

实验三 化学反应速度,反应级数的活化能的测定 (4学时)

1. 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1)了解浓度,温度和催化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2)测定过二硫酸铵与碘化钾反应的平均反应速度,反应级数,速度常数和活化能 2.实验内容或原理

1)测定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2)测定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3)测定催化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实验四 硫酸亚铁铵的制备 (4学时) 1.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1)了解复盐硫酸亚铁铵的制备方法

2)学习水浴加热,溶解,过滤,蒸发,结晶,干燥等操作。 3)学习用目测比色法检验产品质量 2.实验内容或原理 1)铁屑的净化

碱洗去污 2)硫酸亚铁的制备

氧化反应 3)硫酸亚铁铵的制备

生成复盐 4)产品检验

比色鉴定

实验五 弱电解质电离常数的测定 (4学时) 1.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1)测定醋酸的电离常数和电离度 2)学习正确使用PH计和电导率仪 2.实验内容或原理 1)PH计法测电离常数

醋酸的电离平衡 2)缓冲溶液法测电离常数

缓冲溶液的PH特性 3)电导率仪测电离常数

溶液的离子强度

实验五 氯化铵的提纯 (4学时)自选 1.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1)应用已学过的溶解与结晶的知识,以食盐和硫酸铵为原料,制备氯化铵

2)要求查阅有关资料,列出氯化钠,硫酸铵。氯化铵和硫酸钠(包括十水硫酸钠)在水中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3)设计出制备20克理论量氯化铵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4)用简单方法对产品进行鉴定 2.实验内容或原理

自备

实验六 硝酸钾溶解度的测定与提纯 (4学时)自选 1.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1)学习硝酸钾溶解度的粗略测定方法,绘制溶解度曲线,了解硝酸钾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并利用有关知识对粗硝酸钾进行提纯。

2)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绘制硝酸钾溶解度曲线,对粗硝酸钾进行提纯。 3)对纯化产品进行质量检验(检查CL) 2.实验内容或原理

自备

实验七 离子的分离与鉴定 (4学时)自选 1.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1)应用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进行混合溶液中离子的分离与鉴定

2)自行选定教材中列出的一组阳离子和阴离子,设计分离与鉴定方案,进行实验,写出实验报告。 2.实验内容或原理

自备

实验八

分析天平称量及滴定基本操作练习 (4学时) 1.实验目的和要求

1)熟悉和掌握分析天平的使用方法;

2)学会正确使用称量瓶和用各种称量法称量试样; 3)学习掌握定量分析常用仪器的洗涤和使用方法; 4)初步练习滴定分析操作,学会正确判断滴定终点。 2.实验内容

1)分析天平秤量练习:直接称量法、递减称量法、固定质量称量法; 2)定量分析常用仪器的洗涤和滴定分析基本操作练习。 实验九

混合碱的测定(4学时) 1.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HCl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2)掌握强酸滴定二元弱碱的滴定过程、突越范围及指示剂的选择; 3)了解双指示剂法判断纯碱成份的方法及原理。 2.实验内容

1)HCl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2)工业碱样品中总碱度的测定。 实验十

水总硬度的测定(4学时)自选 1.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原理及方法(基准CaCO3法); 2)掌握天然水Ca、Mg总硬度的测定原理及方法(直接滴定法); 3)掌握络合滴定指示剂(金属离子指示剂)的变色原理; 4) 学习络合滴定法的原理、应用及缓冲溶液在其中的作用。 2. 实验内容

1) 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 2) 水样总硬度的测定。

实验十一

重铬酸钾法测定铁矿中的铁含量(4学时) 1.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K2Cr2O7标准溶液的配制及使用(直接法); 2)掌握K2Cr2O7法测定铁含量的原理及方法; 3)了解甲基橙指示SnCl2不过量的原理及控制方法; 4)了解二苯胺磺酸钠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2.实验内容 2+

2+1)K2Cr2O7标准溶液的配制; 2)试样中全铁含量的测定。

实验十二 硅酸盐水泥全分析Ⅰ(4学时) 1.实验目的和要求

1)学习水泥试样的分解与预处理方法; 2)掌握重量法测SiO2的原理与方法。 2.实验内容 1)空坩埚恒重; 2)水泥试样预处理; 3)Cu标准溶液的配制。

实验十三

硅酸盐水泥全分析Ⅱ(4学时) 1.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Cu标定EDTA的原理和方法;

2)掌握溶液中Fe和Al的分别测定的原理和方法(络合滴定法)。 2.实验内容

1) 样品坩埚的炭化、灰化及恒重; 2) 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3) 滤液中Fe和Al的分别测定。

实验十四 邻二氮菲吸光光度法测定工业盐酸中铁含量(4学时) 1.实验目的和要求

1) 初步掌握吸量管和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2) 掌握邻二氮菲吸光光度法测定铁的原理和方法; 3) 掌握吸收曲线和标准曲线的绘制方法及其应用;

4) 学会利用标准曲线求算摩尔吸光系数ε与待测液浓度的方法。 2.实验内容

1) 标准溶液系列及待测试液配制;

2) 吸收曲线(A~λ) 的测量及最佳测量波长的选择; 3) 标准曲线的绘制和待测液吸光度的测量。

实验十五

混合物中铬、锰含量的同时测定(4学时)自选 3+

3+3+

3+2+2+

1.实验目的和要求

1)初步掌握吸量管和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2)掌握铬天青S同时测定铬、锰的方法

3)掌握吸收曲线和标准曲线的绘制方法及其应用;

4)学会利用标准曲线求算摩尔吸光系数ε与待测液浓度的方法。 2.实验内容

1)标准溶液系列及待测试液配制;

2)吸收曲线(A~λ) 的测量及最佳测量波长的选择; 3)标准曲线的绘制和待测液吸光度的测量。

实验十六 三草酸合铁酸(Ⅲ)钾的合成与结构测定(6学时) 1.实验目的和要求

1) 熟悉合成K3[Fe(C2O4)3] ∙3H2O的技术 2) 学习确定化合物化学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学习热重分析法,由热重曲线(TG)了解K3[Fe(C2O4)3] ∙3H2O的热分解过程 2.实验内容

1)K3[Fe(C2O4)3] ∙3H2O的合成 2)K3[Fe(C2O4)3] ∙3H2O组成的测定

测定结晶水和草酸根含量

三、实验报告要求

1、预习报告包括: 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简述

2、实验报告包括:

1.实验题目 编组 同组者 日期 室温 湿度 气压 天气 2.实验原理

3.实验用品 试剂 仪器 4.实验装置图 5.操作步骤 6. 注意事项 7.数据记录与处理 8.结果讨论

四、其它 1.安全环保事项

⑴基础化学实验涉及安全环保的隐患较多,要求指导老师和学生高度重视,严格执行有关规定。

2.实验成绩评定:

⑴本课程是一门独立的必修课程,成绩评定分为五个档次: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具体评定方法如下:

优:按时出勤,不旷课,认真完成实验内容,表现突出。实验报告完整真实,字迹工整,试验结果正确。

良:按时出勤,不旷课,认真完成实验内容,实验报告完整真实,字迹工整,试验结果正确。

中:按时出勤,不旷课,认真完成实验内容,试验结果基本正确。 及格:按时出勤,不旷课,认真完成实验内容。

不及格:实验中表现不好,不按时出勤,不能认真完成实验内容。 ⑵实验缺席者实验总成绩不及格。 3.成绩给分比

平时成绩(包括实验纪律、动手能力)

占70% 实验报告

占30%

五、教材和参考资料

1.教材: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第四版) 南京大学等校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参考资料:

[1]《普通化学实验》(第三版)浙江大学普通化学教研组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无机化学实验》(第三版)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执笔人 :谢和平 周学忠 教研室主任签字: 系主任签字:

年 月 日

第二篇:2015生物医学工程基础大纲

天津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业务课考试大纲

课程编号: 810课程名称:生物医学工程基础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掌握生物医学工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能合理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二、考试的内容及比例

考试内容分为A、B、C两个模块,考生可任选其中一个模块。A模块为医学成像基础,B模块为医用传感基础,C模块为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基础。

(一)A模块:医学成像基础

1. 传统X射线成像

(1)X射线物理基础(X线产生条件及性质;韧致辐射、特征辐射与其对应射线谱; X射线管的技术参数;X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X线强度与硬度;X线的硬化;X线透射与衰减)

(2)X射线透视成像(传统X射线成像原理、系统及方式;影响X射线成像质量的主要因素;典型H-D曲线形态,其横纵坐标及各参数含义;原发/客观/主观对比度概念,定义公式,相关性推导;传统X射线成像缺点)

(3)X线影像质量评价(像素、分辨率、对比度的概念)

(4)经典X射线断层成像(X线断层成像的基本原理)

(5)数字减影 (数字剪影原理及方法;时序减影、能量减影、混和剪影原理;K吸收带及K吸收边缘法概念)

(6)数字化X线摄影(CR成像原理、 DR成像原理、二者区别与成像优点)

2. 计算机断层成像

(1)X-CT定义、成像参数和扫描方式(CT成像概念;像素与体元概念;衰减系数与CT值定义;CT与胶片分辨率差异及原因;窗口技术与窗宽、窗位定义;第一代到第五代CT特点)

(2)CT图像重建原理和方法(投影概念与实质;正弦图概念及公式;CT图象重建方法分类及典型代表算法比较;直接反投影重建法原理、计算及“灰雾”成因)

(3)CT图像显示和质量评价方法(CT图像重建显示的代表性图像处理技术;CT图像特点,与X射线透视影像的区别;CT图像质量参数、三种评价参数公式及表征)

(4)CT装置结构(CT装置组成; CT机房要求)

3. 放射性核素成像

(1)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线检测物理基础(放射性同位素概念、性质、衰变规律、在医学中的应用;粒子探测器各部分组成、定义、分类、特性等;放射线检测前置放大器的作用)

(2)放射性同位素扫描与γ 照相机(放射性核素成像概念;放射性同位素扫描原理、结构;γ照相机结构、工作原理;)

(3)ECT成像(ECT成像原理与分类;SPECT分类、原理、组成、特点; PET原理,符合湮灭测量与飞行时间差作用、探测器类型、成像过程;PET成像优缺点及主要应用)

4. 超声波成像

(1)超声波物理性质(超声波产生及各种物理参数定义、公式;超声波传播和衰减特性;超声辐射声场特性;超声对生物媒质作用)

(2)医用超声换能器(超声辐射声场指向性、近场与远场特性;超声换能器的压电效应原理;超声换能器结构)

(3)超声诊断仪原理(超声波成像基本原理及优势;超声脉冲反射法/脉冲回波法原理;脉冲工作频率(波长)选取考虑因素,与脉冲重复频率间的区别;超声相控阵扫描原理;超声成像基本类型;超声成像回波信号e(t)公式及TGC原理;A超、B超、M超在显示方面的区别)

(4)超声Doppler诊断技术(Doppler效应原理及公式;超声Doppler血流速度测量主要方法;连续波Doppler速度测量基本原理;脉冲波Doppler速度测量基本原理及特点;超声Doppler测量取得血流方向信息;彩色血流映射主要技术思路;运动目标显示技术和相位检测基本知识)

5. 磁共振成像

(1)核磁共振现象(NMR)及其物理基础(原子核磁矩、核磁子、自旋量子数定义;核磁矩与自旋角动量关系;拉莫尔进动概念与进动频率公式;力学动量矩原理;核磁矩的能级分布与核磁共振现象原理)

(2)核磁共振(NMR)信号产生与检测(宏观磁化原理;引入射频RF场原因;自由感应衰减信号FID概念;驰豫时间检测方法)

(3)NMR成像方法(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MRI图象重建方法)

(4)MRI装置(磁体系统;NMR波谱仪;图像重建和显示系统)

(5)MRI应用(临床诊断应用范围;MRI 与其它成像方法比较)

参考材料:

[1] 高上凯著, 医学成像技术,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年2月

(二)B模块:为医用传感基础

1. 医用传感器基本概念

(1)医用传感器的定义

(2)医用传感器的分类与组成

(3)人体信息检测的特殊性

(4)医用传感器的发展方向

2. 医用传感器的基本特性

(1)传感器信息模型的建立

(2)传感器的静态特性

(3)传感器的动态特性

3. 常用医用传感器工作原理

(1)电阻应变式传感器

(2)电容式传感器(电容式压力传感器、直流极化型电容传感器、测量电路及分布电容消除方法)

(3)变磁阻式传感器(电杆传感器差动变压器式传感器、变磁阻式传感器的应用)

(4)电动式传感器(附有力学系统的电动式传感器、电磁血流量传感器)

(5)压电式传感器和超声换能器(换能器的结构与超声场、压电式传感器、医用压电超声换能器、医学超声仪器)

(6)热敏式传感器(金属热电偶传感器、热敏电阻温度传感器、PN结二极管和集成电路温度传感器、热释电传感器)

(7)光敏式传感器(光电倍增管、光电导元件、光生伏特元件、光敏管、各种光敏传感器的性能比较)

(8)电化学与生物传感器测量基础(参比电极、离子选择性电极及其应用、气敏电极和气体扩散电极)

4. 检测生物电及电刺激生物体用电极

(1)极化现象及对生物电检测的影响、不极化电极、电极的阻抗

(2)电极的运动伪差及市电干扰

(3)生物电检测类宏电极的类型

(4)微电极

5. 生物传感器及在医学中的应用

(1)生物传感器原理及典型应用

(2)酶电极原理及典型应用

(3)微生物传感器原理及典型应用

(4)免疫传感器原理及典型应用

(5)细胞器及组织传感器典型应用

(6)多功能及微型生物片传感器典型应用

参考材料:

[1] 《医用传感器与人体信息检测》,作者:王明时,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三)C模块:为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基础

1. 生物医学信号概论

(1)生物医学信号处理目的

(2)典型的生物医学信号及其特点

(3)生物医学信号的数学表达(信号概率描述、数字特征以及信号平稳性与遍历性)

(4)生物医学信号通过线性系统

2. 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概念

(1)离散时间信号(典型离散信号、离散信号的运算)

(2)离散时间系统(离散时间系统的基本概念、输入输出关系

(3)Z变换(Z变换定义、Z变换收敛域、Z变换的性质

(4)离散时间系统的转移函数、频率响应、零极点分析

3. 生物医学信号的数字滤波方法

(1)奈奎斯特采样定律(掌握理想采样、频谱混叠、频谱泄露、栅栏效应等概念以及数字频率、归一化频率、频谱分辨率的计算)

(2)线性卷积与循环卷积(图表法、公式法计算卷积)

(3)IIR数字滤波器(掌握基本概念以及给定特性的滤波器设计)

(4)FIR数字滤波器(掌握基本概念以及给定特性的滤波器设计)

(5)匹配滤波器(基本原理和构成、神经传导速度测量用信号模型、非白噪声背景下的匹配滤波器、信号波形未知时的匹配滤波器构造方法)

4. 生物医学信号的现代滤波方法

(1)信号功率谱(定义、非参数估计以及基于DFT的功率谱计算)

(2)维纳滤波(原理及公式推倒、滤波器优化、时间离散的维纳滤波器设计)

(3)参数模型(信号的成形滤波器、AR模型阶次估计、ARMA模型参数估计)

(4)自适应滤波及其应用(自适应的概念和原理、LMS自适应滤波器、自适应消噪声、自适应谱线增强和窄带信号分离、自适应系统辨识)

参考材料:

[1]《数字信号处理导论》,作者:胡广书,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07)

[2]《生物医学信号处理》,作者: 杨福生 高上凯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05)

第三篇:初中化学教学设计《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教学目标】

1、认识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能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

2、学习对化学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的方法,培养发现生活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化学探究学习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认识科学实验可以获得有价值的探究结果。 【教学难点】 收集呼出气体的操作。 【实验准备】

教师:集气瓶、水槽、玻璃片、饮料管、澄清石灰水,滴管、火柴梗(或细木条)、盛满氧气的集气瓶若干,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若干。 学生:利用玻璃杯、盆子、吸管、进行收集呼出的气体的操作训练。 【教学设计】 信息平台

学生回忆小学自然(或科学)课,

七、八年级生物学的相关知识。 教师演示学生当助手:

①向一瓶氧气中伸入燃着的细木条 ②向一瓶空气中伸入燃着的细木条 ③向一瓶二氧化碳中伸入燃着的细木条 ④向一瓶二氧化碳中倾倒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 分析思考得出如下结论: A、氧气可以支持燃着的细木条燃烧,燃烧越旺,说明氧气相对含量越多。

B、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C、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白色浑浊,出现的白色浑浊越多,说明二氧化碳越多。 【点评】

由于学生刚进入化学学习,实验操作能力有限,在此教师要求学生当助手的实验操作,为后面学生的实验探究作了一次直观的示范,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搭建了相关信息的平台 问题质疑

“呼吸”是生命现象的特征之一,在这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有什么科学的奥秘呢?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点评】

“呼吸”常见的现象不平常 讨论交流

请提出你们的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活动探究

1、分别收集两瓶空气(A、B)、两瓶呼出的气体(C、D)向A、C中分别滴入澄清石灰水,盖上玻璃片振荡做好观察的记录。

2、另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B和D瓶气体中,观察木条燃烧的情况。

3、对着玻璃片呼气。 【点评】

注意实验仪器的编号标记,体现了教师的严谨作风 展示交流

交流分组实验的现象和结论。 评价整合

1、 对异常现象的分析:

①对C瓶内无浑浊现象的分析:a、滴入澄清石灰水后没有盖玻璃片就振荡,二氧化碳扩散后,瓶内量少。b、可能是没有进行深呼吸而收集的气体。

②对点燃的木条不是同时放入两集气瓶内,产生的实验现象评价。你认为怎样操作更简便? 【点评】

对异常现象的分析,能突破的本次探究的难点,结合生物学知识:呼出的气体是指经过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后的气体,而不是含一口气又吹出来的空气

2、对异常观点的分析:不对着玻璃片呼气,也可得出类似的结论。此说法是否有道理?为什么? 【点评】

对异常观点的分析也是本个案中的又一个亮点,因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的现象,通过平时的生活常识(如冬天嘴中冒出的白色)等途径可知道 反思小结

通过上述活动探究:

1、你对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所含哪些物质的多少有什么初步结论?

2、 通过对异常现象的分析,你有什么感受? 【点评】

科学实验要有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作风,规范的操作

3、通过对异常观点的分析,你有什么感受?

4、在探究实验和交流反思的基础上完成实验报告。 成长记录

请将本节课你感受最深的情节或体验,记入你的成长记录中。 深化拓展

竹节在受热后由于节内气体膨胀炸裂。依据所学的生、化知识设计实验来探究竹节内的气体成分与空气成分有何异同? 【点评】 竹节为密闭结构,只有呼吸作用,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竹节内气体中CO2含量比空气高。让学生设计实验去探究。将课堂探究内容迁移拓展,独具匠心。

第四篇:第六节 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学基础

第六节 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学基础 教学重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因素 教学难点:语义文化

教学方法:语用文化部分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讨论

一、什么是文化(※何为文化?文化的构成是怎样的?)

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所共有的产品,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和物质对象等。文化中无形的这一部分——信仰系统、互动模式、政治程序等——构成了非物质文化。文化中物质部分——机器、工具、书籍及其他——构成了物质文化。

学术上的明确定义是由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做出的:文化和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

马林诺夫斯基的定义: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他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 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它包括人类创造的器物和其他物质产品、技术和知识、规范和习惯、信仰和价值。

它是与自然物相对应的人类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文化是人类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的经验。

最窄的概念可以具体到“茶文化”,“酒文化”。 “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

龙池(李商隐)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瑚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客中作(李白)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二、文化的构成

1.符号:符号是某一群体所认可的具有其自身以外的象征意义的任何东西。

2 .语言:语言,是指人们所使的口头和书面的言说方式,它是我们最重要的符号系统。我们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价值观和文化的标准等等。

1 3 .价值观: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关于如何区分对与错、好与坏、违背意愿或符合意愿的观念。价值观是决定社会的目标和理想的普遍和抽象的观念。价值观通常是充满感情的,它为一个人的行为提供正当的理由。

4 .规范:社会学家把人们在特定环境下被要求如何行动、如何思考、如何体验的期望称为规范。规范既有正式的,又有非正式的。正式规范通常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对违反者有特定的惩罚。非正式规范是不成文的,但往往能被社会成员普遍理解。 1)社会习俗: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形成的、被他们所认可的行为规范。 2)民德:被认为是关键的和必须严格实施的规范,我们称之为民德。

3)法律:法律是一种正式的规范,通常也是民德的一种,它是由国家颁布的用以控制人类行为的规范。

4)约制:一个社会要运作,就必须强化它的规范。人们被迫遵从,或者说以一种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行动,即使这样做对他们来说是困难和不愉快的。对社会规范的违反被称为越轨。对规范的遵从通过约制的压力而得到强化,即一种社会控制的过程。约制既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正面约制是对那些行为正当的人的奖励。负面约制是对违反重要规范者的惩罚。

5 )物质的文化:一个社会普遍存在的物质形态——机器、工具、书籍、衣服等——称为物质文化。

三、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由人类在实践中创造出来并享受的。

2、文化是群体共享的。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群体共同选择的结果。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具有群体合理性(社会性)。文化具有民族性。

3、文化是建立在象征符号之上的(音乐、绘画、舞蹈等)。

4、文化是在发展变化的(物质变化最快,制度文化次之,观念文化最慢)。

四、文化的分析

文化分析:是将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考虑。要分析一个整体的文化,涉及的主要问题是确定其主流价值观和标准,观察这些文化是如何在社会行为中得到体现的,研究价值观和观念是如何塑造物质文化,同时又为物质文化所决定的。 1 .文化分析的视角:

三种最重要的研究视角:功能主义的、冲突论的和文化生态学的探讨方法。 2 .功能主义的视角:

强调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对文化整体所做的贡献,既包括正向的贡献,也包括反向的贡献。 如英国人类学家A.R.拉德克利夫—布朗(A.R..Radcliffe-Brown,1952)对印度洋边的安达曼岛对一些社会习俗的考察。 赫伯特•甘斯(Herbert Gans)提出的关于美国贫困正向功能的分析。 (保持一定数量的贫困人口) 3 .冲突论的视角:

文化之所以存在是由于它保护或促进了某一社会集团的利益。这一视角的基本假设是,一个社会存在着,或者说也许存在着许多相互冲突的文化要素,不同的文化要素代表着不同利益群体或社会阶级的利益。通过这一视角,社会学家试图发现哪个集团支持哪种观念和价值观,并试图弄清原因。

其核心概念是意识形态—指某一阶级、群体或其他社会部分与其他群体争夺特权和统治的斗争中使自己的利益合法化的一套文化信念。意识形态的主要作用和目的就是维护(或挑战)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阶级的权利。

2 盖伊•斯旺森(Guy Swanson)试图说明16世纪欧洲的君主们分别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原因,在于哪种宗教能更好地成为维护他们政治权力的意识形态。 斯旺森发现,中央王室和诸侯们都支持能促进和维护其利益的宗教意识形态。国王们信奉天主教,因为它能维护中央政权的权威;诸侯们则信奉基督教,因为它的作用恰恰相反:强调个人主义,削弱了对中央权威的遵从。

3 .有机体及其环境间关系的生态学的观点。文化生态学断言,文化特性由资源及周围环境的限制所决定,并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五、文化的差异和统一

1 .文化的差异:每一种文化都是不同的,因为它们要适应特定的环境条件,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

2 .生理的普遍性:文化的普遍性,基本需要的共同性,婚姻和家庭是两个重要的文化普遍性。

3 .种族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性:用自己的文化标准来衡量其他文化,并很自然地认为自己的文化是对的、而其他文化是错的这样一种倾向,我们称之为种族中心主义。 种族中心主义可以在社会中履行正向的功能。但极端的种族中心主义却会妨碍有利于社会成长和发展的文化交流,从而导致社会孤立。种族中心主义还有可能被滥用于政治目的。 4 .亚文化:当一个社会的某一群体形成一种既包括主文化的某些特征,又包括一些其他群体所不具备的文化要素的生活方式时,这种群体文化被称为亚文化。 5 .反文化 :那种直接对主流文化的中心因素如价值观、信仰、观念、风俗习惯等构成挑战的亚文化,我们称之为反文化。反文化往往产生于青年群体中。

6 .文化整合:当各个文化特征相互之间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时,我们说这个文化体现了很高程度的文化整合。

六、文化的功能

⒈文化的整合功能。它对于协调群体成员的行动所发挥的作用。主要具有共享文化,是价值和规范的认同

⒉文化的导向功能。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方向和可供选择的方式。 ⒊文化的维持功能。维持秩序的功能。 ⒋文化的传续功能。

七、文化变迁

文化变迁主要有两种方式来推动,一是在文化内部发生的,一是对外来文化影响的回应。文化变迁的一个常见的内部根源是革新,即新的文化特征。 文化变迁也可能是文化传播的结果,通过一种文化的特征和模式被扩散到另一个群体或社会中。

八、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1、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二者不可分割。文化所具有的民族性、社会性、系统性和发展特点语言也同样具有。一种文化具有对应的语言;抽去文化内容语言也不能独立存在。

2、语言是用于记录文化的符号系统,是文化的主要载体。语言之所以能发挥文化载体的功能是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交际的主要工具。文化的创造和发展离不开人的思维活动和社会成员之间的交际活动。

3、语言和文化相互依附、促进和制约。如颜色词,新词语。

九、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文化教学

确定文化教学内容应体现语言的、交际的、对外的三条原则:即与语言的学习和使用紧密相关且体现汉语文化特点的、为培养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所必须的、针对外国学习者实际需要的那部分文化。

1、 语言的文化因素

(1) 语构文化——词、词组、句子和话语篇章的构造所体现的文化特点,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汉语结构最大的特点是重意合而不重形式——概括、综合——“天人合一”的主客体统一观。构词上是词根复合法,只要意义上能结合,就可按一定的句法关系组成新词。大量的兼类现象。汉语句子主要由虚词和语序来表达。如:“苹果多少钱一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关联词语省略。汉语中独特的词语排列整齐、语义对称、节奏和谐的对偶句——对称、成双心理。

(2) 语义文化——指语言的语义系统、主要是词汇中所包含的社会文化含义。这是语言中的文化因素最基本最大量的表现方式。①受特定自然地理环境制约的词汇(梅雨,梯田,熊猫)②受特定物质生活条件制约的词汇(馒头,旗袍,四合院,炕)③受特定社会和经济制度制约的词汇(科举,支书,下放,农转非)④受特定精神文化生活制约的词汇(虚岁,黄道吉日,红娘,阿Q)⑤汉语中特有的熟语、典故等 更多的是某一事物或概念在不同的语言中有对应词,但词义却存在很大差别。内涵意义有差别,如“农民”“胖”;词义不等值,词义范围不同,如“叔叔”;词义的褒贬义不同,如“狗”“龙”“宣传”;引申义和比喻义不同,如“松竹梅”。

(3) 语用文化——语言用于交际中的语用规则和文化归约,是由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别是习俗文化所决定的。语用文化是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主要内容。 ① 称呼 ——中国人讲究长幼、尊卑、亲疏的人际关系。老+称呼“老先生老大娘”;职业+亲疏称谓“护士阿姨”“解放军叔叔”;姓+职务/职业“王科长,王经理”(重要的表现是亲疏称谓的泛化) ② 问候——“你好”用在不特别熟悉的人之间;根据当时对方的具体情况提出明知故问或无疑而问的问题,“看书啊”“去上课啊”“去哪儿呢?”;比较熟识的人之间常问“衣服怎么穿得这么少?” ③ 道别——“走好”“慢点”“路上小心”走出家门以示尊重。“别出来了”“请回吧”“请留步”是客人的回话。 ④ 道谢——关系越亲密“谢谢”越用得少。“麻烦你了”。和教育程度有一定关系。 ⑤ 敬语——对别人表示尊重,对自己尽量谦逊,这是中国文化最基本的交际规约。“您”“贵”“请教,高见,光临,拜托,大作”“浅见,拙作,寒舍” ⑥ 谦辞——介绍别人时常把对方说得高一点以示尊重,自我介绍时故意压低自己表示谦虚和有修养。“我懂得不多,是外行,是来学习取经的。”“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抛砖引玉”“以上是我个人粗浅的看法” ⑦ 褒奖与辞让——把自己的贡献归功于集体或领导。在比较正式的场合还常常回答“这是我应该做的” ⑧ 宴请与送礼——接到邀请前“不要麻烦了”;问喝点什么时“随便”,说自己准备的饭菜是“家常便饭”“不会做饭”。“小意思”——“太破费了”

2、 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

3、 专门性文化知识

十、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原则

1、要有代表性(主流文化,国家文化而不是亚文化)

2、发展变化的观点(谢谢使用范围变大)

第五篇:关于高职院校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教学改革的探讨

摘要:在高职院校基础化学教学中由于学生在认知基础和身心素质等方面存在差异,这样就使得在教育教学中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另外,加之基础化学知识本身苦涩难懂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层教学方式在基础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育教学中。阐述了分层教学的内涵、分层教学的依据,接着提出了高职院校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教学的应用探索,以便更好地提升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基础化学 分层教学

高职院校学生在知识基础等方面发生变化使得在教育教学中也不断发生改变,在高职院校化学专业发展中大部分学生会感觉学习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在教育教学中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就导致在教育教学中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通过分层教学模式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喜悦,从而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分层教学的内涵

在基础化学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就是将统一班级学习的学生根据其认知差异和兴趣氛围不同的学习小组,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体会其教学效率。在基础化学教学中如何能够确定学生的学习层次是在教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一般来说学生在高中阶段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可以作为划分学生层次的基础。

二、分层教学的依据

高职教育教学的目标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在教育教学中要能够面对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全体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就是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不仅仅是学习基础知识还在于能够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为此,分层教学在基础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就应运而生。这就要求在教育教学中要能够注重学生的发展差异,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基础化学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就是给学生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要能够遵循因材施教和最近关键期原则,教师要能够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够从学生发展的实际出发,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让学生能够自主参与到学习中。为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基础化学教学中要能够转变其教学方式,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方式,以此取得较为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高职院校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教学的应用探索

(一)注重学生主体地位

在高职化学专业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的基础不同,这样就导致在基础化学教学中如果不采用分层教学方式使得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在一节课学习中“吃不饱”,但是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就会感觉“消化不了”,为此,在高职基础化学教学中要能够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分层教学,在应用分层教学过程中要能够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得到系统化的发展。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还可以结合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原有层次上得到发展。为此,在基础化学教学中先要对了解?W生的学习基础,可以通过摸底考试的形式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并作为分层教学的依据,在教育教学中通过制定分层教学目标,以及选择相应的教学模式,以便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充足的发展。

(二)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基础化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需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为此,在教育教学中可以采用辅导的形式进行教育教学,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在基础化学教学中对基础不好的学生进行辅导时可以将教学内容进行分解,重在重难点知识的阐述,以此提升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在基础化学应用分层教学的出发点就是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育教学中,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思维能力,以便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基础化学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一方面,需要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另一方面,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教学效率。

(三)分层教学目标的确定

基础化学课程是化工专业开设的基础性课程知识,主要是让学生学习有关化工生产、生物工程等相关知识,通过这个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较为基础的知识,能够熟悉化学知识中的一些常识性知识,并能够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以及就业奠定基础。基础化学课程是高职化学教学中的基础课程,主要是为专业课程、生产进行服务,通过基础课程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了了解物质的结构,能够熟悉一些化学物质的性质,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在基础化学教学中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分层情况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对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是一些较为基础的知识点即可,只要能够将相关的知识理论纳入到自身的知识结构中。对于层次比较好的学生在学习时达到的教学目标就是除了掌握最基本的理论知识之外,还要对知识进行一定的拔高。通过这样教学目标的分层让每个层次的学生得到充足的发展。

(四)分层教学模式的应用

在基础化学中应用分层教学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分层情况和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在分层教学中可以采用“问题―探讨-实践”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能够学习到相应的基础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化学能力,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在基础化学教学中先通过设置不同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去学习思考,问题层次设置的目的就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然后,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通过小组对问题进行交流讨论来学习到相应的知识内容。化学学科知识的学习本身是一门综合性的知识,不仅要学习其理论知识,还要能够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更好的理解所学习的知识内容,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对基础比较弱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要能够通过多方面进行考核,对学生的考核不仅仅是从知识的掌握情况来看,还要注重对学生技能、学习态度、习惯等方面的考核,通过考核重点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基础化学教学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在教育教学中通过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等综合考评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四、结语

在基础化学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能够在能够注重学生的发展差异,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为此,在高职基础化学教学中要能够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分层教学,在应用分层教学过程中要能够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得到系统化的发展。在基础化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需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此外,在基础化学教学中分层教学的实施还要注重考核内容的分层,在基础化学教学中不能仅仅依靠期末考试成绩来认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实际的基础化学教学中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教学,以便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媛媛,潘献晓,曹国庆,陈玉霞,武亚明.高职院校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资讯,2013,(35):191-192.

[2]刘美玲.高职院校基础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2):77-78.

[3]徐〖HT《黑体》〗??〖HT5《楷体_GB2312》〗,陈来成.高职院校基础化学课程改革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J].化工时刊,2012,(04):61-64.

[4]任亚敏,王宏慧,张彩芳.高职院校基础化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农产品加工,2014,(16):75-76.

上一篇:税务局查内账还是外账下一篇:商务谈判中的倾听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