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知识科普教案

2022-06-30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光的知识科普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光的知识科普教案

科普知识教案《地震》

科普知识教案

《地

震》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搜集处理有关地震的信息资料,了解地震这种自然现象的发生不可避免及地震灾害。

2、通过模拟实验和推理想象,自行获取地震的成因的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让学生了解古代、现代对地震的研究和预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关注人类社会的情感。

2、了解地震自救的知识,学会地震自救的方法。

3、培养学生应急自救的适应能力和临危不乱的心理品质。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

1.有关地震的文字、图片资料。

2.毛巾(每组两条)、长30厘米直径1厘米的(学生能折断)干木棍(每人一根)。

教师准备:

1.地震的视频资料(现象、对比照片)、课件资料(地震成因、前兆、保护、实验要求)、地震演示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5.12(带背景图片),看到这个日子,你想起了什么? (汶川大地震)。(播放地震现象视频) 2008年5月12号,在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地震,这是继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来又一次在我国发生的大地震。

课件展示:四川地震前后的对比照片和视频。

看完这组照片后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些什么?关于地震,有没有问题要提出来? 学生交流感受。

二、探究新知

1.学生提出问题: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地震前兆?预测?自救?„„ 2.确定本节课主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3.根据地震现象,研究地震的成因 ①观察地震现象

播放地震现象的视频,观察、了解地震现象

1 科普知识教案

结合看到的视频资料和生活中的了解,来谈一谈伴随着地震发生时看到了什么现象? (大地、建筑物在剧烈地晃动„„) 是什么力量使这么高大的建筑物晃动甚至倒塌呢? (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板块碰撞等)。

地壳是有一层一层的岩石组成的,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 ②研究地震成因 学生猜测。

4.模拟实验:把毛巾、木棍放好。 出示实验要求:

【用毛巾和木棍来模拟岩石层:

(1)用手按住毛巾的两端向中间挤压,会发现什么现象? (2)握住木棍的两头用力再用力,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手有什么感觉?】

实验完成后思考并交流: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然后推理想像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进行实验,汇报实验现象。

课件资料补充:地壳内部是不断运动的,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当受到的力大到岩层不能承受时,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振动,这就是地震。

大家想,一个木棍在断裂时都会引起我们手的震动,几千米厚的岩石层在压力作用下发生快速、突然的断裂引起的震动,释放出的能量该是何等的巨大。[ 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破坏性地震都是由岩层断裂引起的。 另外,火山喷发会引起地震,过度采矿而造成的地表塌陷也会引起局部地震的发生。

三、科学与生活

1、地震有什么危害? “地震演示箱”演示危害,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汇报。

2、地震有什么好处吗? (1)地震能缓解地球本身的压力,释放过多能量,保持岩石圈受力平衡。(2)同时地震也会把地下的矿物带到地表,(3)地震还造就了无数奇山异水。

3、预防地震与正确避震 ①地震前兆

地震的破坏力巨大,地震的发生也不可避免,我们怎样来对地震进行预测,减少灾难的发生呢?

2 科普知识教案

学生汇报。

(1)地震前地下水、动物、天气都会出现异常现象。(课件展示) (2)除了观察地震前兆,还有先进的测震仪对地震进行预测。 (课件展示)公元132年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预报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比欧洲整整早了1700多年。

现在,人们预测地震的仪器越来越先进,日本发明制造的测震仪能在地震发生1分钟前测出,但是1分钟是何等的短暂!希望大家在以后的科学学习中能够做有心人,争取在不远的将来,让预测地震就像天气预报那样平常、准确。

②正确避震

既然地震的发生不可避免,当地震发生时我们该怎样做呢? 学生汇报。

当地震发生时最重要的是要保持沉着、冷静,然后再迅速的进行自救。

四、拓展活动

进行避震演习,教给学生紧急避震常识。

板书设计:

地 震 形成 预测 自救

教学反思:

第二篇:科普知识教案2

科普知识<鱼类>教案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认识鱼类的外形等共同特征。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说话能力、及借助语言的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在尊重事实,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意见,但乐于合作交流的优秀品质以及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鱼的外形特征。

教学难点:根据鱼的共同特征进行演绎推理。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不同种类鱼的课件、非鱼类课件。 2.学生准备:鱼的图片,查阅的有关于鱼类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猜谜语:

摇摇头,摆摆尾, 一串水泡吐出嘴。

水泡水泡水里游, 那是它的小皮球。

学生说出答案“鱼”,教师出示一条美丽的鱼,揭示课题《鱼》。

(二)学习新知识

1.师:自然界鱼类的种类很繁多,你知道哪种鱼它有什么样的特点吗?请同学说说自己搜集到的有关于鱼类的资料.(可针对某一种鱼的颜色及特点). 2.师问:”听了同学们的发言,可以看的出鱼的种类实在太多了,可是为什么统称为”鱼”,是因为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请学生拿出搜集的鱼的图片进行小组认真观察讨论. 1

(1)小组说说各自图片上的鱼,自由说"。

①小组内搜集到的鱼的图片在外形上有什么共同特征?

②想想这些鱼生活在什么地方? ③探讨它们是靠什么运动的,靠什么呼吸的?

(2)小组间讨论观察结果。

(3)教师小结出示课件<鱼各部位>介绍:这些鱼在外形上具有以下共同特征:身体表面有鳞,头部有鳃,靠鳍运动,终生生活在水里。

3.巩固知识:请你画画你的鱼

(1)你能把你的搜集的鱼用简笔画画出来吗? (2)小组间活动:"你瞧,我画的鱼完整吗?。 (3)教师出示众多鱼类图片并小结:鱼的共同特征。

师:老师这里也有一幅画(出示鲸鱼),它的名字叫鲸鱼,大家观察一下它是鱼吗? 生自由说. 教师总结:世界上有一些动物尽管名字叫鱼,实际上它们并不是鱼。

比如(出示课件) 鲸鱼:是生活在海洋里的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胎生,用肺呼吸,大小随种类而异,小的只有一米左右,最大的可达三十米,肉可食,脂肪是工业原料。

鳄鱼:是生活在热带河流池沼中的爬行动物,体披角质鳞,靠脚上的蹼和大尾巴游泳,性情凶猛。

章鱼:是一种无脊椎动物,多栖息于浅海沙砾、软泥及岩礁处,具有出色的记忆力和智力,其腕力能够移动比自己重二十倍的东西。

甲鱼:又名鳖,爬行类动物,有甲壳,生活于河湖池沼中。鳖肉营养丰富,鳖甲可入药。

鲎鱼:是无脊椎的节肢动物,头胸甲像马蹄形,胸甲略呈六角形,尾像剑,生活在太平洋海底。

娃娃鱼:又名鲵,两栖动物。大鲵体长可达1.8 米,叫声如小孩啼哭;小鲵体长只有5-9厘米。主要生活在山谷溪水中,肉鲜美而 富有营养。

鲍鱼:又称蝮,是软体动物,身背一个椭圆形的贝壳,生活在海洋中。其不可叫石决明,可供药用。

师启示学生,看了这么多鱼类和非鱼类图片,你能说说"什么样的动物是鱼吗?" 小组内总结:什么样的动物是鱼?

4.教师小结:凡是身体表面有鳞、头部有鳃、靠鳍运动、终生生活在水里、用卵繁殖后代的动物都是鱼。

(三)巩固练习

1、观察鱼缸中的鱼,发现它的口和鳃盖后缘总是不停地交替张开和闭合着。鱼是在:( )

A、喝水 B、呼吸 C、摄食 D、游泳

2、下列对鱼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凡是水中生活的,都是鱼类 B、鱼都用腮呼吸

C、蜻蜓会飞,但不属于鸟类 D、哺乳动物都是生活在陆地上的

3、鱼能适应水中生活,它是靠什么呼吸的: ( ) A、鳃 B、肺 C、气囊 D、皮肤

4、在长有较多藻类的池塘中,黎明时常常看到鱼浮头甚至跳出水面的现象。是因为:( )

A、池塘里缺少食物 B、池塘里缺少氧 C、池塘里污染严重 D、池塘里鱼太多

5、下列属于鱼类的是:( ) 3

A、鲤鱼B、章鱼 C、鲸鱼 D、美人鱼

6、鱼的体温随着水的变化而变化吗:(

) A、是B、不是 7、鱼在水下四处游动,其主要目的:(

)A、游玩B、觅食 8、鱼是靠什么繁殖的:(

)A、胎生B、卵生

9、鱼属于什么动物:(

)A、爬行动物B、两栖动物 C、脊椎动物 10、鱼在水中生活,它是靠什么维持平衡的:(A、鳃 B、鳍 C、气囊 D、皮肤

) 4

第三篇:初二物理光的折射知识点总结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理解: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

注意: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既发生折射,同时也发生反射

2、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 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在折射中光路可逆。 理解:折射规律分三点:(1)三线一面 (2)两线分居(3)两角关系分三种情况:①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等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③光从水等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 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4、 透镜及分类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且透镜厚度远比其球面半径小的多。

分类: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 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5、 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 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6、 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如图)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如图)

7、 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 距 成像大小 像的虚实 像物位置 像 距 应 用 (u) ( v ) u > 2f 缩小 实像 透镜两侧 f < v <2f 照相机 u = 2f 等大 实像 透镜两侧 v = 2f f < u <2f 放大 实像 透镜两侧 v > 2f 幻灯机 u = f 不 成 像

u < f 放大 虚像 透镜同侧 v > u 放大镜

凸透镜成像规律:虚像物体同侧;实像物体异侧;物远实像小而近,物近实像大而远。

8、 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9、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近镜头。

第四篇:光的折射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以下概念:光的折射现象、折射光线、折射角。 (2)理解光的折射规律。

(3)理解光路的可逆性在折射现象中也存在。 (4)能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

(1)由观察实验现象入手,通过教师引导,帮助学生分析、概括出相应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2)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中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对生活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3)利用折射现象中的因果关系,使学生认识客观事物中因果关系的重要性(入射角决定折射角和反射角)。

【教学重点】光的折射规律。

【教学难点】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用具】

小激光光源、一杯水、半圆形玻璃砖、直尺、量角器、课件、硬币、筷子。 【教学过程】

一、温故而知新:

二、实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1.引入课题

问题: 我们怎样看到水中的鱼?(课件)引出光的折射概念 演示:水中的筷子变弯,硬币重现。(播放课件):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2.教师演示: 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可以课件呈现)。 (1)观察到的现象

①光的传播方向在水面发生突变。 ②同时出现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

③入射光线分解为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进入人眼的是反射光线,弱于入射光线,故看起来偏暗)。

(2)相关名称 :(见课件) 3.实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方案 :参考教科书

(1)器材:小激光光源、半圆形玻璃砖、量角器、直尺。 (2)要求学生带着下列问题去观察:

① 光的传播方向改变吗(若不改变,光路应为方向)? ②折射光线是偏离还是靠近法线?

③ 使入射角增大,则折射角如何变化?入射角减小呢?

(3)由学生上台演示实验三次,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操作,引导台下学生观察、思考,得出结论。

4.由教师引导学生仿照光的反射定律,总结出光的折射规律(播放课件)

(1)三线关系: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共面);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法线居中)。

(2)二角关系: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往往不相等)。

(3)因果关系:折射角随入射角同方向变化。

5.发散、深化提问:上面讲的是光从空气进入玻璃中,是斜射。若直射(垂直入射)呢?

二、通过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认识光路的可逆性在折射现象中的存在 1.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中图4-4-4 。 (课件)

结论:鱼看起来的位置比实际位置更浅,是虚像(可讨论问题:“眼见”一定“为实”吗)。

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 3.讨论交流:折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1)讨论导引

导引:人通过水面看岸边树木,光从树木到水面发生反射,进入人眼。但人还是习惯地以为光是从水中树木的倒影处沿直线进入人眼的。

即:我们总是依照光射来的直线方向去判断光源的位置。

(4)应用:用光路的可逆性解释教科书中图4-4-4的现象。(播放课件)

三、通过欣赏奇异的折射现象,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学习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简单的折射现象(播放课件)

四、课堂练习(课件)

五、小结及作业:(课件)

第五篇:《光的折射》教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知道光的折射特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用“探究”的方法得出光的折射特点,学会用“探究”的方法获取科学知识。(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学习中交流、团结和协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光的折射特点。(2)难点: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

三、【教学资源】

自制光的折射组合演示仪、烧杯、泡沫板、适量的水、吸管、硬币、多媒体课件、录像剪辑。

四、【教学过程】

一、课堂引入:设计渔夫叉鱼的实验引入新课。在装有水的鱼缸里有一条鱼,请学生到讲台先用瞄准器对鱼瞄准,再用激光灯通过瞄准器照射,检验学生是否瞄得准确,接着用鱼叉去叉鱼,结果却叉不到鱼。这是为什么?

二、新课教学:

1、光的折射现象

【学生活动一】:一个同学将一束激光射至空烧杯的B点并保持不动,然后另一个同学向烧杯内注水,注意观察:烧杯底部的光斑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结合多媒体课件师生一起分析得出光的折射的概念。(板书)

教师提问:前面我们刚学习了光的反射,请学生回答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那么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又有哪些特点呢?

2、探究光的折射特点【学生活动二】: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的情况。〖提出问题〗:①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② 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如何?③ 随着入射角的变化,折射角如何变化?④ 当入射光线垂直于水面入射时,折射光线的方向如何?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演示实验。教师讲解学生实验的做法。实验后由学生归纳:折射光和入射光是否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和入射光是否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设计表格,学生实验,得出结论。

【演示一】:①电脑课件模拟演示光的折射中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关系。改变入射角度,在电脑上直观显示及折射角度随入射角度的变化关系。

【演示二】:利用自制光的折射仪演示:光在水和空气中的折射情况,重点演示光由水斜射入空气中的情况,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初步归纳光的折射特点。①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② 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③ 光线从空气斜射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④ 光线垂直射入水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⑤光线从水斜射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偏离法线方向。

【学生活动三】: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光通过玻璃砖时的折射特点。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后,将向哪个方向偏折?当该光线从玻璃砖的另一侧面射出时,出射光线又会向哪个方向偏折?结合多媒体演示请学生猜想光线的偏折情况。再完成实验观察折射光和入射光的位置关系;比较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观察折射角的变化情况。请学生画出光通过玻璃砖的出射光路图。(结合多媒体演示向学生介绍实验的做法) 【演示三】:多媒体课件演示,边分析边讲解得出光的折射特点的结论。(板书)

3、用光的折射解释开篇的问题:渔夫为什么叉不到鱼?怎样才能叉到鱼?[学生讨论,代表回答]〔利用电脑课件解释〕

三、复习小结、布置作业(1)课本p87

1、

2、4 (2)上网搜索海市蜃楼现象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 光的折射

一、折射现象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折射光线

折射角

二、光的折射特点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 ① 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③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④光垂直入射时的折射角等于零。

⑤光从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光从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上一篇:观二小放牛郎有感下一篇:感恩责任企业文化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