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伤申论热点范文

2022-05-24

第一篇:悲伤申论热点范文

申论热点问题

一、社会管理

(一)典型社会现象和社会事件

1、道路交通管理

停车和行路难、公路收费、运输超载整治、养路费改燃油税、酒驾 住房难(土地房屋征用、补偿、房价调控对策) 警惕“陈化粮”背后的陈化(民工、部分学生吃的多数是陈化粮)、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奶粉、苏丹红事件)食品安全体系要“大修”

城市垃圾处理、公厕设置和管理、殡葬暴利现象、水价改革思考、户籍改革反映的问题 医院收费和看病难(谁是电视医院的医托及反思新兴医院现象)、爱滋病蔓延、婚检、违反药品广告、药品价格虚高(政府招标采购,医药分离)、一次性医疗用品问题

主题:问题的重要性、影响的实质、解决的意义。

对策:制度、落实、监督、加强管理、教育及法律法规对责任人的严惩。 议论文:现状及评价、原因、趋势、对策、总结。 总结原因、后果影响、目标准则、方案措施、总结。

2、安全生产问题

安全生产和责任追究(生产安全拒绝“带血的GDP”)、职业病防治、问题农药与无公害质量安全体系、水利设施谁来维护、无偿献血和安全、氧气泄露的背后、加大惩罚力度势在必行——由河南重大矿难引起的思考

3、特定群体的犯罪

青少年问题、毒品犯罪问题、流动人口、高科技犯罪(治理网吧既要治吧也要治网,网上扫黄要建立长效机制,向网上“红灯区”亮红灯)

主题:特定群体、特殊意义、政府作用 对策:

(1)加强管理;思想教育:法制意识方面、道德伦理方面。 (2)齐抓共管,多重力量协调发挥合力及监督。等等

议论文:意义、现状分析、特定分析及趋势、对策的总结。

4、法律纠纷、违法现象

传销骗局调查、禁赌风暴、噪声扰民、证人作证制度、见义勇为的保护、开发商物业管理和业主纠纷、“恶人治村”的深层原因、毁林事件的背后、土地利用和管理

二、突发公共事件、公共危机处理和防范

1、自然灾害造成:地震、台风、海啸

2、工业技术造成危机:化工原料泄漏事故

3、社会环境引起的危机:非典、禽流感等疾病

4、能源(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危机、能源、资源、污染、异常现象(洪水、暖冬、干旱)、电力供应不足、环境保护、城市小环境污染、环境与产业发展、十年治淮一场空、分类拉圾路有多远、垃圾食品产业链的形成、重大疾病防控与突发卫生事件、资源安全问题与节能减排

主题:问题的重要影响,人为的原因,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对策:

议论文:人类的生存发展基础,影响的重要性,环境恶化的原因分析,对策和加强管理控制。总结

主题:事件的性质

公共危机的影响和破坏性,因此需要加强危机管理。

对策:对策总结,危机具有较大的破坏性和意外性,所以我们要树立时刻防范、时刻警惕的意识;增强防范能力,力争在第一时间内高效的迅速的处理问题。

议论文:判断事件的性质,公共危机的含义和特点、决策程序和原则。

三、科学发展

1、我省相对比较薄弱的产业如何发展

汽车业、邮政通讯业、金融保险业、家电及IT产业 概括主题:从危机、机遇、发展方面入手

对策:

A、资源整合重组,增强自身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B、科技研究开发和人才的培养,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 议论文:略

2、传统发展一直比较薄弱的产业:农业、三农问题、农业产业化、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农民增收

概括主题:从比较薄弱(小康社会的基础)发展及现状、地位和作用方面加强。

3、新兴产业发展

物流产业兴起、体育产业(足协与俱乐部关系)的发展、“奥运经济”对我国经济政策的影响、品牌战略、活拔绒事件

4、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网络、人类基因组计划、安乐死、农业新技术、转基因食品、信息高速公路、移动通信、新材料、新能源、克隆技术等与人类发展(安全性)、垃圾短信、知识产权保护、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动力

主题:科技的重要作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政府如何发挥科技作用、消除不利影响。 对策:基本方针、发展计划、创新体系、人才资源、教育兴国,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加强科技管理。

议论文:科技的作用,发展趋势,我国振兴科技的基本战略、方针、计划、评系,如何克服不利因素。

5、社会的科学发展问题

诚信体系的建立(企业信用警示)、中国公众科学素养、农村医疗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6、教育问题

教育评估、家庭教育、志愿者教育计划、志愿服务、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助学从理想化到制度化)、学生心理健康(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的问题和信仰问题)、义务教育和学生流失、金融危机下的职业教育、加强农村教育、农村教师

7、可持续发展

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8、建设和谐社会

9、建设节约型社会(提倡节俭)

10、文化发展

洋文化、传统文化、新文化、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与经济

11、民营经济再发展

12、民族社会发展

四、社会公平和人的发展问题

1、消除贫困

农业税取消的背后(贫富差距拉大,城乡收入的差距)、社会保障制度

2、弱势群体权益保障

民工欠薪、农民工权益、民工荒(劳动部门警示企业要善待劳工)、民工维权、失地农民出路问题

已经成为全社会都关注的公共问题,政府部门应该对这一问题加以高度的重视,加强对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的保护,有效地稳妥地使问题得到解决,切实地保障农民工这一弱势群体。

正视下岗失业现象(农村救助任重道远) 反垄断(服务霸王条款、电话座机费)

3、教育公平

高校收费和特困生、就学难、高考公平与教育改革

素质教育,论按“综合素质得分”高低决定座位的全新排座方法、大学生消费、中小学生豪华课本

就业问题 社会保障问题 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五、政府行政和服务质量

1、法律法规执行情况

依法行政即行政行为合法性(暴力拆迁—决不能用损害群众利益的方式搞建设)、政府采购与腐败、行政许可、知识产权保护、统计数据水分有多大、考场不是市场、严禁教育乱收费通知为何不管用、交通法规、见义勇为、打假之难、短视的“家庭养老”法规

主题:问题的意义影响,政府改革的必要性和作用,通过监督将其实现,存在问题(现状)。

对策:监督制约、教育伦理、追究行政责任、管理、沟通、落实法律规章制度

2、行政管理

行政成本、会务(文山会海问题必须解决)、公车货币化改革的难点及对策、招商为何招来“百姓怨”、电子政务、户籍制度改革、行政信息公开

3、政府服务质量和效率

谈服务型政府构建、权力参与市场、行政乱收费

4、政府责任制 引咎辞职

5、反腐败

审计风暴之后的中国决心、国企犯罪重灾区、土地腐败

6、新时期政绩观和行政评价

形象工程问题、致富路缘何成了民怨路、听证会现象 党政领导干部队伍建设

第二篇:申论热点

申论热点:公车治理

【背景材料】

近日,有消息称,由国管局牵头联合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等七个部门负责修订的新的党政机关公务用配备使用管理办法基本会签完毕。该修订方案中规定:正部级官员用车排气量不高于2.5升、35万元,副部级官员不高于2.5升排气量、30万元,而一般公务用车则被限定在1.8升排气量及16万元以内。

【名师解析】

治理公车,关键不在于给公车的配臵制定标准,而是公车的性质要回到姓"公"不姓"私"。既然购买公车的钱来自纳税人所交纳的税,性质是公款,公车的用途也是作为公务使用,那么,公车理应从标准制定、购买与使用等各个环节都应当有公众参与、公众决策、公开透明。

姓"公"不姓"私"的公车,首先从公车使用的标准上,就要有公众的参与、决策。什么人可以配臵什么级别的车,各地都制定了许多标准,但恕我直言,这些标准都是使用公车的人自己制定的游戏规则,他们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标准如何确定也没有向公众说明理由,在使用公车上,更是公私不分。

公车要姓"公",很重要的一条是在公车消费的预算上要向公众及其代表公开,要经过代表审议,受到公众的监督。现在,每年提交给人大审议的财政预算报告,只有一个笼统的项目,根本看不出"三公消费"到底有多少,对于"公车消费",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主任高强解释说,现在财政上的预算科目没有这一项,政府支出中有"购臵费支出",这个范围很广,既包括汽车,也包括桌椅板凳,也包括办公用品、电脑、纸张等等,细还细不到每一项的支出。

正因为如此,公众连公车的数量都是一头雾水。以北京市为例,今年4月份,北京市相关部门发文通报,目前北京市各级党政机关公务用车总量4.9万辆。而今年11月3日,央视披露北京公务用车已达70万辆,占北京市机动车总量的近15%。并且,当记者就北京公车数量采访本市多个部门,但相关部门均表示"不便"或"无法单方披露",并透露"这个问题很敏感"。如果公车数量都很敏感,公车焉能姓"公"呢?

最后,姓"公"的公车,用途只能是公用,如果公车私用,那就是贪污,必须接受刑事处罚。1995年8月,意大利西西里岛墨西拿市市长布赞卡仅仅因为用公车接送过妻子,就被意大利最高法院判处6个月监禁。而我们的公车私用,大街小巷到处都是,有几个受到那怕是纪律处分?所以,要让公车回归姓"公",就必须要用刑事手段来严厉惩处。

要治理公车,让纸面上的规定得到落实,就需要制度"给力",这个"给力"就必须让公众全程参与到规则的制定、日常的监督以及事后的惩戒上来,只有公众成为公车的主人,公车才姓"公"不姓"私"。

热点时评:以群众利益为本,将改革进行到底

普通群众关注全国两会,不仅是因为两会被认为是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未来发展的风向标,而且人们更希望看到全局性的部署与改

1 革,实实在在地提升国家的软硬实力、造福所有百姓。媒体针对两会的调查显示,房价、物价、收入分配、社保改革、上学、看病、就业等民生话题最受群众关注,印证了这一点。

客观地说,一些民生问题是两会上的“常客”。对此,我们应当如何看待?

首先,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很多问题的解决难以一蹴而就。我国的改革总体上也秉承着渐进式的方略,渐进的目标是积跬步至千里。具体则是,通过稳健的政策调整,尽可能减少改革阻力;通过以时间换取空间,确保社会发展的稳步向前。各项改革从渐变到巨变,需要时间。

比如房价问题,自前年实施“史上最严调控”以来,全国70个大中城市的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已全部持平或下降,房价拐点的出现已成为共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再次强调“坚定不移地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作为缓解群众住房难、控制房价的辅助措施之一,去年我国开工建设保障房和棚改房1000万套,已建成的住房使上千万住房困难居民解困。今年全国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的开工量在700万套以上,可以预期的是,更多群众将因此受益。

再看社保变革,到2011年底,我国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已超过12.8亿,基本实现了“全民医保”。至于养老保险,今年将做到制度全覆盖,目标是,到“十二五”期末参保人数达8亿人。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和标准还不高,这是事实。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社保从无到有,对许多“无保户”是破天荒的。“先覆盖、后发展”也是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推动社保工作最现实的方略。面对全国企业职工养老金已实现“七连涨”,并且正在组织实施第八次调整,人们同样有理由期待财政不断加大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提升整体的社会保障水平。

还需指出,人们虽然理解渐进式变革的客观需要,但是,当改革越步入深水区,在面对一些核心问题时,越凸显出突破的必要性。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赵启正在记者招待会上也表示:我们处理问题要完全没有风险不可能,冒点风险不怕,要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应当看到,有些问题老百姓等不起。最典型的就是涉及生老病死的医改。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卫生部门、医疗机构、慈善救助、社会力量等等,尽可能地利用各种资源与渠道,千方百计帮助群众解决燃眉之急,不能以制度缺陷为借口推脱、不作为。

在解决民生难题的过程中,负有参政议政使命与责任的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更当切实监督好政府的工作,将在平时关注和调研的各类社会问题反映给行政者,并且以群众利益为导向针对相关问题建言献策。

我们同样不能回避,在民生改革呼声甚高的背后,也存在不当得利的既得利益者的拖延与掣肘。社会是多元化的,鼓励畅所欲言的两会不能禁止某些“杂音”。对行政者而言,是要倾听并综合考虑社会各界的意见。但是,决策者更必须牢记且秉承“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根植于人民之中、得到最广大群众的首肯,政府的执政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检验、才能不断巩固政府的公信力。

申论热点:从良法走向善治

【背景链接】

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尊重和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严格依法行政,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粗暴执法、渎职失职和执法腐败等行为,切实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2004年3月,国务院发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用10年时间“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

8年来,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推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离“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还有两年时间。尽管法治政府建设已取得很大成绩,但面对新形势、新问题,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标准表达】

[权威引述]

依法行政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从理念到方式的革命性变化,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各级政府和所有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法治观念,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严格依法办事,不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温家宝总理)

[原因]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面临着深刻调整,部分地区和一些领域的社会矛盾突出,呼唤依法治理,使人民生活更加有序、和谐;一些地方政府尚存在执法不公、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现象,需要进一步加强法治建设,强化对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

[措施]

第一,坚持群众参与,科学决策。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为了人民,对人民负责并受人民监督。因此切实反应民生诉求、集中民智、反映民意,才能形成科学、实用、有效的政策,引入由专家、政府、群众三方合力参与的决策评估机制,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让政策真正服务于民。

第二,加大程序制约,规范执法。加强制度规范,保证程序制约,用程序压缩权利滥用的空间,让执法人员必须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才能切实保护公民权利。

第三,加强监管力度,力求长效。依法行政是为民服务的过程,一方面必须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把群众满意与否作为行政工作的标尺,把评判执法质量优劣的尺子交给群众;另一方面,建立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度。凡发生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政不作为或乱作为等违法违纪行为的,严肃追究行政首长及相关人员的责任。

【背景链接】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常委、安徽省工商联主席李卫华建议,借鉴意大利刑法把公款吃喝玩乐定为贪污罪,把公款吃喝纳入刑法范 3 围,像治理贪污受贿一样治理吃喝腐败。公款消费应如何遏制,也成为本届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热点评论】

一、进步意义

“公款吃喝入刑“,理论上看,反腐败作用巨大,因为奢侈行为往往成为腐败的直接诱因。

《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等都对公款吃喝有明确的规定,但是 但在执行过程中,党纪、政纪处分往往难以落到实处。这就导致条例本身缺乏威慑力和约束性。而《刑法》则是一把利刃,说小了,一针见血,说大了,刀起头落。

犯罪成本低,一直被视为反腐不力的诟病。目前由于对公款吃喝这种大肆挥霍国家资财的行为没有从制度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已经形成了公开化和“合法化”的局面。国家对公款吃喝的治理失之于软,虽然国家有相关的制约机制,但是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所以从没有官员因公款吃喝而被辞退或者接受更严厉制裁的情况。这并不是一种经济发展后生活质量的变化,而是干部队伍的素质蜕变和相关监管制度缺失的体现。所以,“公款吃喝入刑”是规范政府行为的又一利器。

二、实现途径

要想让刑法入刑起到实质性作用,还必须让其具有可操作性。而对于公款吃喝问题国家或地方也曾经出台不少措施进行治理,均收效甚微,一方面是由于没有法律做后盾,另一方面是由于措施过于宽泛不好落实,或者措施过于一刀切导致落实难。

综合以往经验教训,我们至少应从以下几方面为“公款吃喝入刑”制定好配套机制:

第一,取消预算外资金,清空公款消费的小金库。

公款消费控制不住,关键是没控制预算外资金。很多预算外资金多而管理混乱。应推行改革,将所有开支纳入预算,年初申报。废除领导“一支笔”,所有开支纳入办公会集体决策。只有资金全部进预算才能更好的监督和审核,才能从源头杜绝公款吃喝。

第二,严格执行信息公开制度,让监督的阳光晒干财务“水分”。

相对于俄罗斯、日本和印度等国,我国公款吃喝可以在会议费、出国费、培训费、调研费、科研费等合法的项目下报销,一些领导认定“接待无小事”,逐渐形成了“想吃就吃”“不想吃也要吃”的接待体制。而且由于公务接待的主体是领导干部和其他公务人员,加之信息和权力的不对称,使得公务接待中的问题带有一定的隐蔽性,易形成“上级不好监督,同级不愿监督、下级不敢监督”的局面。

所以,必须推行信息公开,规范公款接待行为。具体来说,要定期公布“三公消费”等经费预算、决算,超预算公款消费就是违法,建立健全财务审批程序和会签制度,严格执行接待标准,超标治理。同样公款吃喝也应执行信息公开制度,让公务接待费用和费用报销环节透明,接受检验和监督。

第三,治理假账,让超额浪费现象无处遁形。

政府部门中很大一部分“三公消费”不通过机关财务走账,而由下属事业单位来承担。领导请客,下属单位买单。而且,事业单位还

4 可以办公司,逃脱监督。真正机关的账上是查不出问题的。全国政协副主席李金华曾直言“公款吃喝的费用都是通过做假账解决”。所以必须对假账进行严格治理,否则即便“公款吃喝入刑”也会由于查不出问题而被束架空。

第四,将奢侈品列为公款吃请的禁区。

公务吃请应有一定之规,对于吃请的食品应列出奢侈品禁区,让高消费从公务餐桌退出。比如:禁止使用公款消费茅台酒就是个立竿见影的措施,仅这一个措施一年就能给财政节省可观的资金。

综上所述,多年来整治公款吃喝不力,其实是有多方面的原因,财务制度漏洞、监督不力、审计跟不上等等。当前我们要做的,是下好一盘棋,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项制度或者法律的出台,必须有严谨的配套措施同步跟进,才能让制度和法律落到实处。

虽然“公款吃喝入刑”后的操作难度较大,而且还面临界定和取证的难度,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可犹豫存在瑕疵、不好执行而放弃对社会发展有益的改革,所以,我们的党和政府应体现出足够的决心,让“公款吃喝”与贪污罪、渎职罪一起接受刑法的严厉制裁。

热点时评: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不动摇

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作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在报告中,吴邦国委员长表示,要不断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和发展,要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是建立我国其他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这一制度是历史的选择,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是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的体现。

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56个民族,底子薄、起步晚的发展中大国,能够保持政局长期稳定和社会和谐,能够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能够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关键就是我们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好、完善好,就是要深刻认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本质特征,理直气壮地坚持自己的特色,充分认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体的本质区别,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做到头脑清醒、立场坚定、旗臶鲜明,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我们已经成为经济总量位列世界第二的大国,仍然在继续进步,民族复兴之路日渐宽阔。这些成就来之不易,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仍在深刻影响世界局势的时候,我们更应当把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方向,进一步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作为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正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存在,才有利

5 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的意志。人民不仅有权选择自己的代表,随时向代表反映自己的要求和意见,而且对代表有权监督,有权依法撤换或罢免那些不称职的代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权力的统一。在国家事务中,凡属全国性的、需要在全国范围内作出统一决定的重大问题,都由中央决定;属于地方性问题,则由地方根据中央的方针因地制宜地处理。这既保证了中央集中统一的领导,又发挥了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中央和地方形成坚强的统一整体。从我国多民族的现状来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保证我国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都有适当名额的少数民族代表;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使少数民族能管理本地区、本民族的内部事务。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施以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途径是宽广的、有效的,也是适应国情、契合社会发展趋势的。

委员长指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和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没有止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继续前进。制度探索和制度创新使得我们的改革充满着生机与活力,未来也必将在党和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继往开来,让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壮丽诗篇继续书写传奇!

申论热点:教育投入首破GDP4%

【背景链接】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实推进教育公平。深入贯彻落实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经过25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全面实现“两基”目标。免除3000多万名农村寄宿制学生住宿费,其中1228万名中西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生活补助。建立起完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初步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

推动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提高幼儿入园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扩大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首届免费师范生全部到中小学任教,90%以上在中西部。

财政部2012年预算报告中提出,全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将达2.2万亿元,首次突破GDP4%,体现了党和国家关注民生、振兴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

【标准表述】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强国必先强教。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国家。保证教育的科学发展不仅需要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还需要教育内部深化改革,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模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特别是在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等方面深化改革。

教育改革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教育发展的三十年也是教育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 6 要求,群众新的期盼,大力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仍然需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 [措施]

一是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实现教育的科学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现代办学理念,在人才培养、考试招生、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

二是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学校要以教学为中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教育的行政化倾向。

三是努力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公平,使教育资源更多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确保每个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等原因而失学。学校还是要办出自己的特色。鼓励出名校、出名师、出名人。

四是大力倡导教育家办学。充分发挥教育家的办学才能和特长,让那些有终身办学志向的人不受任何名利干扰诱惑,完全献身于教育事业。

五是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在新的起点,国家教育经费投入应该在促进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等方面加大力度,同时要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加大对教育经费使用的监督和管理,切实保障教育经费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真正使教育发展的成果惠及千家万户。

热点时评:构筑当代中国的精神高地

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学雷锋活动迎来了新的春天。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对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作出具体安排,郭明义同志被授予“当代雷锋”荣誉称号,全社会兴起“学雷锋”热潮。中央的大力倡导,公民的积极践行,都表明在新形势下弘扬雷锋精神,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民族和社会的重要时代课题。

雷锋虽然离开我们快50年了,但雷锋精神始终放射出夺目的光芒,照亮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无论是在事业初创的艰难岁月,还是在激情燃烧的建设时期,无论是在风起云涌的改革年代,还是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当今时代,“雷锋”这个名字及其代表的崇高精神,始终具有感召人心的独特魅力,始终激励着亿万中国人奋发向上,把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推向一个又一个时代高点。

跨越半个世纪,在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继续快速发展的当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从理念单一到价值多元,从“单位人”到“社会人”,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时代场景的巨大变化,深刻地影响着一个民族的道德取向和精神建构,也提出了更为复杂艰巨的道德建设任务。

当前,我国思想道德领域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方面,以“当代雷锋”郭明义为代表的公民道德实践引发了强烈社会共鸣;另一方面,食品安全问题、“小悦悦”事件等也带来深刻的道德反思。如何加强道德建设、培育良好风尚,如何匡正道德失范、矫正诚信缺失,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严峻课题。

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社会转型期,经济越是快速发展,改革开放越是深入,社会就越是需要建设与物质文明相协调的精神文明,就越需要凝聚人心的核心价值;物质条件越是改善,思想观念越是多元,人们就越需要启迪心灵的精神生活、引领人生的理想坐标;“四大考验”越是严峻,“四大危险”越是紧迫,就越需要我们党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理念,越需要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破解这些问题,我们要从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内涵中找到答案,要从爱党爱国、助人为乐、敬业奉献、锐意创新、艰苦奋斗的雷锋精神中获得力量。

这也充分说明,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环境如何变化,雷锋精神不但没有过时,而且因为其不断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与社会进步潮流相契合、与党的先进本色相融汇,越来越成为全党全社会迫切需要、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正因为如此,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这一要求,对于动员和鼓舞广大干部群众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大力弘扬雷锋精神,每一个公民更加自觉地身体力行,每一个共产党员更加主动地率先垂范,我们就一定能构筑起当代中国的精神高地。

申论热点:“强迫农民工劳动案”调查

近日,哈尔滨警方打掉两个侵害农民工、无家可归人员的恶势力团伙,解救出18名受害人,8名犯罪嫌疑人被刑事拘留。

出租车司机凌晨报警

2月17日凌晨3时许,哈尔滨市出租车司机姜某向110报案称,他在驾车经过道里区乡政街一家银行时,发现ATM机室内4名民工模样的人正被3个手持木棒、尖刀的人往车上拽。其中有一人不肯上车,当即被两个手持木棒和尖刀的人打倒,另一人趁机逃跑,两人被强行拽到面包车上拉走。

哈尔滨市道里公安分局接到指令后,立即组织警力赶赴现场处臵。道里区刑侦二大队大案中队中队长李宏声告诉记者,侦查员通过调取银行及沿途监控录像,很快锁定了犯罪嫌疑人驾驶的长安面包车,并根据“天眼”追踪和大量走访调查工作最终确定,涉案犯罪嫌疑人为董安生、卢凤忠、董凤彬、郭继亮。2月19日,警方将其中三人抓获,解救出5名被害人。在警方威慑力和规劝下,另一名犯罪嫌疑人郭继亮投案自首。

在对董安生等犯罪嫌疑人的审讯中,警方又获取了另一个涉嫌非法拘禁、强迫劳动犯罪团伙的线索。专案组民警顺藤摸瓜,在道外区两个平房里,将涉嫌非法拘禁、强迫劳动的犯罪嫌疑人贾慧纯等人抓获,成功解救出被害人13名。李宏声说,这两个恶势力团伙的侵害对象,主要是农民工、社会流浪人员,这样的案件在哈尔滨市很少发生。

利益驱动下的血汗压榨

警方调查认为,这两起涉嫌非法拘禁、强迫无家可归人员和农民工劳动并对其故意伤害的案件,是一种新型犯罪模式。犯罪嫌疑人以骗取、强迫乃至威逼、殴打等非法手段,将无家可归人员和农民工关

8 在不同地点,承诺每人每天给100元左右的工资,但实际上只要求干活,从来不给报酬。如果谁想逃出去,就可能遭到毒打。恶势力团伙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并形成了一定规模。

在哈尔滨市道里区看守所,记者见到了犯罪嫌疑人董安生,他说:“我以前也是农民工,打工时也遇到过类似情况。当时招工的老板让我们去干活,结果到了一个大院干了3天,一分钱没给。”

从自己被骗如何转变为胁迫他人?董安生说:“就是想挣点钱。”据了解,董安生等人胁迫的多是农民工,或者是在火车站、自助银行等处骗来的流浪人员,主要做力工。正常一个劳动力每天工资100元左右,但董安生骗来的工人只有80元,其中40元供农民工吃、住,剩下40元被董安生揣进腰包。

受害人杨俊友接受警方询问时说,他1月13日在一家游戏厅玩游戏,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个叫“大纯”的人,当时承诺到啤酒厂搬箱子,每天100元管吃住。杨俊友到了以后发现活太累,想走,结果遭到拳打脚踢。杨俊友无奈之下答应干两天,这期间干活、休息都有人看着,而且直到最后也没拿到工钱。

道里区公安分局刑侦二大队案件审理中队侦查员孙亚明告诉记者,被害人居住的条件很差,被解救时,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屋子里住了13个人。犯罪嫌疑人虽然承诺工资日结,但实际一直以种种理由拒付,很多农民工干了好多天,连回家的路费都凑不上,最后在公安机关的帮助下才返回家乡。

警惕“高薪陷阱”

办案的侦查员告诉记者,犯罪嫌疑人诱骗农民工的手段并不高明,他们在火车站等农民工聚集区,主动与农民工搭讪。“别人家给多少,我们能多给50元,活还不累。”高薪诱惑下,很多农民工在没签合同、没通过正规渠道的情况下,被犯罪嫌疑人骗走。

侦查员孙亚明说,一旦被骗至居住地,农民工就被看管起来,有些人工作三五天后想走,犯罪嫌疑人就采取殴打、恐吓等非法手段。干了一段时间后,有的农民工觉得即使没有承诺的高工资,打五折也有不少钱,如果走了,就一分钱也得不到,于是有人“不忍心走”,还有的农民工竟被犯罪嫌疑人发展成“小队长”,自己不用干活,只负责看着新来的人,既是受害者又是帮凶。

李宏声认为,这两起案件也暴露出农民工、社会流浪人员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差等问题,有些农民工务工时轻信他人宣传、不通过正规劳务市场、不签正规合同。有些农民工遇到招工方打骂、拖欠工资等情况,也“自认倒霉”,在自身利益受损时未能及时报警。

警方提示,农民工在就业时,要对招工者的高薪宣传保持警惕,应通过正规机构、签订受法律保护的合同,在自身权益受损时及时报警。

热点时评:焕发亿万民众的道德热情

在北京,年轻人踊跃报名注册“学雷锋志愿者”;在长沙,“这是我应该做的”成为流行语;在抚顺,学雷锋小组就有4万多个……近日,遍及神州大地的学雷锋活动,将雷锋精神熔铸于时代脉搏、播洒在公众心田。

雷锋是社会主义中国的一座精神丰碑,哺育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成长。雷锋精神中,凝结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闪烁着社会主义的道德光辉,具有引领人们崇德尚义、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的落实,必然能进一步弘扬雷锋精神,激发人民中间蕴藏的道德热情,焕发人们参与道德建设的积极性,引导人们自觉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

当前的中国,利益多元、观念多样、思想多变,这让道德领域呈现复杂图景,也让人们面临更艰难的选择。在扶起跌倒老人或许惹上官司、爱心捐赠恐被挪作他用的疑虑中,善念在负面的想象中迟疑,善行因利益的考量而延宕。一个经历着深刻转型的社会,有这样的道德困惑可以理解,但更应主动正视、积极引导。

在加强道德建设、培育良好风尚的社会期许中,雷锋的名字再次成为时代的呼唤。对于社会而言,这个普通的士兵呈现出一种“精神原型”,以其体现的传统美德、时代精神为核心,可以构筑起我们社会的精神天际线;对于个人,这个年轻生命激发了一种“道德动力”,在他确立的坐标系下,我们能校准心灵的航向,向着更有意义的人生出发。

实际上,我们的道德热情从未消减,雷锋的召唤总是在我们内心深处回荡。从繁华城市走入大山深处,用知识和智慧点亮孩子们心灵的徐本禹;撑起困境中的家庭,艰难中自强,带着妹妹上大学的洪战辉;烤羊肉串的阿里木8年资助上百名贫困生,草原医生王万青高原行医40年……他们都是再普通不过的人,正是他们可赞的善良、可敬的坚持和可贵的行动,焕发出照亮心灵的光亮,在我们的时代赓续雷锋奏响的乐章。

涵养良好道德风尚,有赖每个人的身体力行。正如雷锋一样,可能只是给带小孩的乘客找个座位,可能只是给战友的父亲寄去20元钱,每一次日常的抉择,每一份平凡的坚守,都让我们不断靠近这个伟大的灵魂。蕴藏于内、发散于外,无论是奉献精神、敬业精神,还是创业精神、创新精神,雷锋精神中包含着共同的价值追求、普遍的人生思考,是植根于人性深处的精神需求,也必然能激起最广泛的共鸣。

雷锋曾在日记中写道:“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正确的道德观念,只有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才能为人们自觉遵守和奉行。当“雷锋”这个普通的名字成为一个国家的精神符号,当“学雷锋”这个群众性活动影响一个时代的社会风尚,亿万民众焕发的道德热情,定能绘就我们时代恢弘的精神画卷。

申论热点:能源价格改革

能源价格改革:最后的冰山开始融化

过去在亚洲开发银行做能源专家,现任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10多年来的研究方向,没有离开过中国电价改革。在林伯强的记忆中,10多年来,包括电价改革在内的能源价格改革曾多次蓄势待发,却都无果而终。

政府始终在寻找价格改革的最佳时期。可资源价格的改革牵一发动全身,政府需要小心平衡的是,在完善价格对资源进行有效配臵的同时,不会大幅推高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水价、电价、油价,进入“一改革就涨价”的恶性循环。

这次两会,林伯强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看到了能源价格改革的影子——温家宝总理用100多个字描述了价格改革的方向,包括稳妥推进电价改革,实施居民阶梯电价改革方案,推进天然气价格改革等内容。

与庞大的能源价格改革系统相比,居民用电试行阶梯电价,可算微不足道。但在林伯强看来,这却是整个能源价格改革的艰难起步。

10多年间,林伯强多次提出阶梯电价的改革思路,也曾为决策部门设计过多套电价改革方案。这一次,真是即将实施了。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商品和服务,已经占到95%以上。可以说,放开价格的任务基本完成。但留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比如资源、能源和环境领域的价格改革。

杨先明是全国政协委员,他多年的提案都与优化经济结构相关。他告诉记者,由于资源能源价格过低,不能反映资源的稀缺性,所以,过去10多年来,一大批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拔地而起、遍地开花。事实上,我国的资源能源状况已经难以支撑这种经济发展模式。

杨先明说,我国原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能源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国际形势又复杂多变,更需用价格杠杆来调整产业结构,不能再依靠低价资源扮演“世界工厂”的角色。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说,逐步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状况和环境治理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是未来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方向。

除了居民用电阶梯电价小步前进,2011年年底,国家发改委推出了电煤价格临时干预措施,也被认为是价格改革的破冰之举。

我国能源价格改革仍不彻底,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市场煤和计划电”——煤的价格早已经市场化,但电的价格还是政府定价。结果是,煤炭企业总有涨价的冲动,但电厂即使背着巨额亏损的包袱也不能涨价。

2011年年底,国家发改委打出了“压煤价、提电价”的改革“组合拳”,暂时缓解了长期纠结的煤电矛盾。虽然只是权宜之计,但对久拖不决的能源价格改革而言,仍然传递了较为明确的行动信号。

许善达认为,能源资源价格改革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社会承受能力,需要政府智慧平衡改革所触及到的各方利益。对于电价改革、完善成品油定价机制等难啃的硬骨头,要把握好最佳时机妥善推进,防止顾此失彼。

学者林伯强说,从目前政府释放的信号看,今年价格改革的突破口,可能就在居民电价试行阶梯电价、天然气价格等方面。

不少代表委员认为,政府已经为此预留了一定空间——政府工作报告将今年的CPI预期定为4%,这一目标经过努力有可能实现。中央主动放缓经济增速,使增速向合理区间回归,有利于稳定物价。而提出这一目标,显然综合考虑了输入性通胀、要素成本上升影响以及居民承受能力等因素。

热点时评:“空心化”农村

农村人口老龄化、农业劳动者素质下降,对农业的发展来说,都可能是致命问题

有一组以“缺席者”为主题的照片,发人深省:田间水渠边,老人独坐,旁边是两张空椅子,留给在外打工的两个儿子;农家小院中,老两口带着孙子,全家十余口人出外打工或上学,留下一地空板凳……

照片反映的劳动力流失后农村空心化现象,近日为15名两院院士所关注。他们指出,若不从战略上研究并解决新生代农民弃农的问题,人口大国将面临无人种地的局面。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也忧心忡忡:青壮年劳力、有文化的劳力都进城打工了,将来谁来种地?

这不是20年前“谁来养活中国”问题的升级版,而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快的过程中必然发生、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去年,我国的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而据统计,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比也下降到38.1%。“十亿人口,八亿农民”的局面早已不复存在。

应该说,农业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是大部分国家都会经历的过程,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不例外,这对于社会结构的调整、产业的发展不无裨益。从另一方面看,农民“洗脚进城”也是用脚投票,是市场配臵资源的必然结果。

在某种程度上,这一过程可能倒逼出农业的转型升级。以日本为例,1955年到1975年间,农业人口减少近一半,然而农业组织化程度、生产率等,也都在这一阶段取得长足进步。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于农业又何尝不是如此?

然而,空心化农村的照片隐藏着很大的挑战。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显示,全国农业从业人员中50岁以上的占32.5%。而据媒体报道,中西部一些地区80%的农民都是50—70岁的老人。更有院士指出,我国农业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所占比重竟高达95%。

农村劳动力的短缺,是一种结构性失衡。农业人口老龄化、农业劳动者素质下降,对农业发展来说,都可能是致命问题。而这,不仅关乎农民、农村、农业的发展,更关乎国家的经济稳定、长治久安。

在一些地方,农民与农业进入了一种恶性循环。虽然大学生村官越来越多,然而在调查中,20岁以下的农民工中高达61%的人愿意留在城市。而同时,国土资源部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撂荒的耕地近3000万亩。没有人,农业发展不起来,进而造成劳动力和人才进一步流失,几成怪圈。

打破怪圈,同样需要双向着力。一方面,需要遏制农村劳动力结构失衡的趋势,提高农民收入、加强相关培训,同时更多引入社会化力量,以“社会协同、公众参与”走出农村人才荒;另一方面,也需要不断提高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水平,用政策杠杆、税收杠杆等,推动农村建设、农业发展。

“三农”问题,我们一向视之为根本。中央1号文件已连续九年锁定“三农”问题。“三农”领域既需面对积累下的老问题,也需解决时代化的新矛盾,任重道远。或许,农村劳动力问题正可成为一个支点,撬动“三农”问题解决,让田野更加充满生机。

第三篇:申论热点

一篇曾经在国考中获得88分的高分申论范文 【华图 - 公务员考试试题】: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转型,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增多,群体性事件呈上升趋势,成为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突出问题,成为各级党政机关亟需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群体性事件的特点

1.数量增多,规模扩大

近年来,全国频繁发生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上访、集会、请愿、游行、示威、罢工等群体性事件,数量多、人数多、规模大,从1993年到2003年间,我国群体性事件数量已由1万起增加到6万起,参与人数也由约73万人增加到约307万人(2005年中国《社会蓝皮书》统计数据)。近几年,群体性事件逐年增多,规模上千人的占较大比重。

2.涉及的部门行业多,主体成分多元化

参与的人员复杂,有各种职业、不同社会身份的人参加:有国有企业的下岗失业职工,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权益受损职工,失地农民,农民工,房屋被拆迁居民,库区移民,下岗的军转干部,出租车司机,环境污染受害者等等。

3.城乡群体性事件的指向对象不同,维权内容不同

农民以基层政府和官员为主要抗争对象;工人以企业管理者为主要抗争对象。农民抗争以要求补偿受损利益和实现村民自治为主要内容,失地或受环境污染的农民要求维护权益成了中心议题;工人抗争以维护经济权利和要求管理企业事务为主要内容,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雇佣工人要求发放足额工资和改善工作条件,农民工要求发放欠发的工资,下岗工人要求工作,改制国企的工人要求保护国家财产不能流失等。

4.表现方式激烈,内部矛盾逐渐对抗化

群体性事件大多采取较为平和的表现方式,从本质上看是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但暴力性、破坏性群体性事件逐渐增长,出现激化现象,对抗程度加剧。群体性事件的组织者和参加者出于“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的心理,越来越多地采取各种极端或违法行为发泄不满情绪,围攻冲击基层党政机关、阻断交通、扣押人质,个别地方发生破坏公共设施、打砸乡镇政府和县政府的局部骚乱。有的甚至采取自焚、自杀等过激行为。

5.组织程度高,经济矛盾趋向政治化

有相当数量的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是有组织的,而且开始出现跨区域、跨行业串联声援的倾向。尤其是那些参加人数多、持续时间长、规模较大、反复性强的群体性事件事先都经过周密策划,目标明确,行动统一。虽然大多数群体性事件是因经济利益矛盾引发的,但有些群体性事件的政治色彩日渐明显,有的带有政治目的。

6.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处置难度加大

多数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提出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常常采取不合法的方式,合理要求与不合法行动、无理要求与非法行动相互交织,多数人的人民内部矛盾与少数人的严重违法行为混在一起。敌对势力、敌对分子也插手群体性事件制造事端。如果处理不当,局部问题就可能影响全局,非对抗性矛盾就可能转化为对抗性矛盾。 (二)预防和处理群体性事件存在的问题

1.群体性事件的规律和特点认识不足,把握不准

群体性事件一般具有人员聚集性、目标一致性、形式违法性、社会危害性。特别是我国处于“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案件高发、对敌斗争复杂”和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特殊历史时期,各级干部和参加处置群体性事件的人员都应该掌握其规律和主要特点,以便在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及时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

一是主体具有多元性。过去群体性事件主要涉及婚姻家庭、邻里、债务等类型,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现在的群体性事件涉及面不断扩大,主要表现在征地拆迁、退耕还林、用水用电、村务管理、劳资纠纷、企业转制、军转干部、环境污染、交通事故、医患纠纷、矿山开采、涉法涉诉等,诉求涉及诸多方面,同时,参与的主体也没有固定性。

二是成因具有复杂性。群体性事件的焦点和成因十分复杂,不但有民事的、经济的、文化的,同时涉及治安、行政、企业等,有时还跨地区、跨行业,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人。成因有历史原因,有政策原因,有利益原因,有宗族原因,也有处理方法不当的原因。

三是手段具有对抗性。以往的群众上访,情绪比较温和,多数只在本企业、本系统、本地方反映情况或静坐等。当前群体性事件动辄集体上访、越级上访、突袭上访,群体性突发事件引发时间短,重大节庆、敏感时期往往会增多,处理不当,极易激化,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对待。

2.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析不透

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极其复杂,有着十分深刻的时代背景,是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处于变革过程中各种现实矛盾、社会问题和体制政策缺陷的综合反映。 当前,引发多发性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利益碰撞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直接原因。当前群体性事件多数是由于利益冲突而引起的。随着体制转轨,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引起利益分配冲突,而社会保障体系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人群之间贫富差距迅速扩大,两极分化日益严重,一些社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随之显现;一些人采取非法或不正当的手段,危害群众利益和安全,突出的如非法集资、合同欺诈、私挖滥采、制假售假等等。群众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而得不到及时解决,希望通过信访来表达利益诉求和改变自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二是部分基层组织化解矛盾能力弱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根本原因。根据平时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分析,群体性事件的直接原因主要来自基层。基层组织作为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第一道防线,如果有效发挥作用,能起到“稳定器”和“安全阀”的作用。但部分基层组织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注重政权建设,加上少数基层干部素质不高,不会管,不敢管,不愿管,上交矛盾、迁就照顾,驾驭复杂局面和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弱,致使一些本该在当地解决的问题未得到解决,群众怀疑“软手段”解决不了问题,只有通过“硬方法”闹访表达诉求。有些乡镇政府职能部门服务意识不够,不能认真对待群众的意见,没有及时关心群众的疾苦,对矛盾的疏导化解不到位,导致矛盾扩大或激化。

三是信访渠道不畅是形成群体性事件的间接原因。基于体制和制度上的原因,一些单位和部门没有投入足够的力量和建立科学的程序,迅速处理信访事项,未能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依法及时就地化解矛盾。

四是部分群众的“闹访”心理是形成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原因。部分群众在反映利益诉求时片面强调个人利益,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就抱着“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心理,以违法上访等方式给党和政府施压,完全不顾及其行为给社会造成的危害。

3.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不完善

我国在处置群体性事件工作中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效,也总结了一些经验,但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处置过程看,也暴露出不足,尤其是在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情报信息收集网络不建全,缺乏灵敏、高效情报信息收集工作机制。基层组织尤其是基层综治维稳机构和公安机关缺乏一套灵敏、高效情报信息收集工作机制,对超前性、行动性、动态性、有实用价值的情报信息收集不多,有时难把握处置工作的主动权。

二是有关工作人员责任意识不强,工作能力低。平时的矛盾纠纷排查工作流于形式,难以发现深层次的矛盾纠纷,对有重大隐患的群体性事件苗头难以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导致错失最佳的处置时机。

三是处置预案不完善。有的部门制定的群体性事件处置工作预案不切实际,措施针对性不强,发现重大不稳定隐患,往往手忙脚乱,一时无法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突破口,致使无法有效控制整个事态发展。

(一)维护群众的物质利益,从源头防止群体性事件

一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解决经济基础问题。我国现阶段所出现的人民内部矛盾,无论是经济领域的物质利益关系引起的利益矛盾,还是政治理念、民族差别或是城乡之间的矛盾,归根到底都源于经济原因。倘若我们的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的水平提高了,我们解决各种问题和矛盾的回旋余地就必然会更大。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群众生活得到改善,社会稳定就有了深厚的物质基础。为此,各级、各部门要深入调查研究、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特别要下大力气解决好亏损企业、破产企业职工的生活保障问题,努力实施再就业工程;要改进和加强以“联、帮、促”为主的多种措施,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带动社会各界献计献策,共谋发展;要采取“路教”等行之有效的办法,到农村宣传,促农业发展,帮农民致富,为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

二是减轻群众负担,关注民生问题。近些年农村发生的一些矛盾,有些地方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的状况迟迟得不到缓解,寻根溯源,在很大程度上是“多取少予”和侵犯群众利益造成的。决策者要树立正确理性的政绩观,不能脱离实际,好大喜功,只顾眼前的虚假繁荣,去牺牲老百姓的利益。而要从本地、本单位的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量力而行,切实解决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问题。同时,社会福利目标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即不能超载也不能人为压低,只有这样才能让广大群众在为发展付出代价的同时,分享到发展的成果,调动和维系人民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三是要健全社会救济,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要逐步形成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 社会安全网,实现社会公平。要完善“低保”,建立医疗、教育救助制度。对那些通过自身劳动仍不能解决生活温饱者,国家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给予困难家庭在生活、医疗、教育、就业、住房、重大事故和灾情等方面的救助。比如,要用减免学杂费和恢复人民助学金的办法,实行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救助。同时要建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和物价指数的上升,适时调整低保标准的机制,使之成为一种可操作的制度性安排。

(二)加强法制建设,依法处理群体性事件

一要大力发展基层民主。要通过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扩大农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减少民主欠缺带来的社会矛盾。一方面健全与完善村务公开制度。通过地方立法限定村委领导权力行使的范围,并将应公开的村务内容设定为村委领导被罢免的具体条件,以及建立严格责任追究制度,促使村委会领导将村务公开视为特定责任,全面促进村务公开,并将进一步完善基层政府对村委会的监督内容和方式。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基层党委、基层政府和村党组织对基层民主选举的监督内容和形式,排除家族势力对选举的干预、影响与控制,防止因选举不公正而产生社会冲突。

二是完善处理群体性事件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根据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及时出台相应法律法规,使社会矛盾的处理和解决有法可依,促进经济社会有序发展。健全法律法规,关键要从法律层次界定群体性事件的性质、规范处理群体性事件相关机关的地位、权利和义务、运行机制等,要对群体性事件中的违法乱纪的惩戒作出法律的规定。特别要抓紧制定群体性事件处理的专门法律,在条件成熟的时候,使之出台。同时,要健全处理群体性事件的相关规章规定,对不合时宜的规章及条款给以修订和废除。比如,2007年2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出台专门指导性文件,对检察机关如何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提出具体意见。其中包括对群体性事件中的犯罪案件坚持惩治少数,争取、团结、教育大多数的原则等。

三是规范政府的执法行为。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提高了,才能有效运用法制宣传教育这一重要手段,在处理干群矛盾中,在处理突发事件中,始终占据主动地位,依法行政,少犯错误,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使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程序逐步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因此,对政府而言,应当大力提升各级政府,特别是基层干部依法行政的水平,学会按法律办事,学会按法律程序、法律手段解决冲突。同时,要加大对党政干部违法行业的惩罚力度,对于因侵害群众利益、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久拖不决等原因造成社会影响的事件,要实施责任追究制度。比如,在公务员法、政府采购法中规定,加大对于过激行为、违法行政进行处罚,使党的干部自觉依法行政。

(三)健全防范和处理机制,有效防控群体性事件

一是构筑有效的防范机制。首先要把防范关口前移,建立、健全各级领导协调解决重大矛盾纠纷的责任制,建立重大群体性事件限期化解制度;其次要把防范重心下移,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重点,建立和完善县区、乡镇、街道、企业、居委会、村委会三级矛盾纠纷调节防范工作网络;再次要把防范时间延伸,重大活动、重要时期要开展重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当前,必须把重点时期的防范化解工作延伸为经常性的工作,做到关键时期重点抓,平常期间经常抓,坚持抓早、抓小,及时察觉并解决一些倾向性的闹事苗头,防止矛盾的聚积和扩大。比如,许昌县建立了“1+4+1”的处理涉检信访问题工作新模式,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部门牵头协调,以检察院信访接待站、派出所、基层法庭、乡镇司法所为依托,村两委协助配合,构建起县、乡、村三级信访联络机制,实行定期下访,敞开接访,主动约访,实现涉检信访工作关口前移、重心下移,从而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从源头上防范处理涉检信访问题。

二是逐步完善社会宣泄机制。一般说来,群体性事件在其发生的初期,还只表现为一种隐性的、个别的状态。然而如果缺乏排放和宣泄的渠道,隐性的、个别的不满情绪就会积聚成大量的、集中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 有必要完善疏通不满情绪、排放冲突因素的机制,从制度上保证有一个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通道,给社会成员以提出问题、发表意见、发泄不满的场所。诸如领导接待来访,与群众对话,民主议政,民主评议党员、干部等形式,让群众能畅所欲言, 使不满情绪通过经常的、小规模的交锋,得以逐步缓解, 不至于因不断积聚而产生激烈冲突。为健全这样一种体制,必须正确理解“稳定压倒一切”,不能把稳定理解为压制群众的不满情绪和行为,不给群众以表达不同意见的机会。

三是建立快速高效的处理机制。比如,建立信访情报交流制度,按照及时、准确、全面的要求,建立起多层次、灵敏高效的情报信息网络,对本部门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建立协助接访制度,群体性事 件涉及相关部门管辖范围的,及时联系相关部门派人共同解决处理;建立信访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研究信访工作的特点、成因、预防对策和处理方法等,形成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各部门应把属于自己职权范围内的矛盾纠纷予以化解,切实摒弃互相推诿、扯皮的不良作风,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要制定和优化工作预案,针对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在法律保障、指挥协调、警力调配、通讯网络、后勤保障、处置措施和程序以及战略战术的运用等方面,尽快形成一套比较完备规范、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 面对群体性事件政府需要革新思维

刚刚过去的2008年无疑是群体性事件多发的一年,从6月贵州省的“瓮安事件”、7月云南的“胶农事件”到11月始于重庆“的哥”罢运而出现的出租车罢运事件,再到甘肃的“陇南事件”„„激烈的冲突对抗、严重的破坏性后果、恶劣的社会影响,群体性事件以极端的表现形式给基层党委、政府敲响了警钟:面对多发的群体事件,政府该如何处置?众所周知,不同的思维决定不同行为,不同的行为必然产生不同的结果。如果一些基层政府继续沿用过去习惯的简单定性、模糊定性的思维,许多群体性事件不是在一种公平、及时、宽容的状态下得到处置,而是在一种简单、固化、迟滞乃至粗暴的方式下得到处置,结果不仅不利于群体性事件的妥善解决,反而容易导致矛盾激化、酿成悲剧。因此,面对群体性事件政府需要革新思维。

一、群众利益漠视不得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事实上,一些群体性事件之所以突然爆发出来,实乃多年矛盾蓄积而致。接连发生的群体性事件,虽然导火线不同,但其中深层次原因大体相同:无不是由一些群众利益诉求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极少数领导干部对群众感情冷淡麻木造成的。如果一个地方群众存在许多积怨,党群干群关系已经比较紧张,任何一个偶然事件,都有可能导致民众和社会情绪的“井喷”,酿成不应有的过激行动。已经发生的群体性事件给我们的一个深刻教训就是:在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政府绝不能麻木不仁,无所作为,而必须有作为、早作为,畅通各种利益诉求渠道,及时解决群众的各种诉求,不能让百姓言论成为“堰塞湖”。在矛盾凸显期的现实背景下,各级领导干部不应回避矛盾,而要敢于直面矛盾,善于化解矛盾。回避矛盾,只能将“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最后积重难返。群众利益诉求长期得不到解决,集中反映出少数领导干部漠视群众利益、听不进群众意见、高高在上当官做老爷的工作作风。正如云南省普洱市副市长杨锦昆在通报孟连事件处理结果新闻发布会上所言,现在“部分干部作风漂浮,脱离群众,高高在上,漠视群众利益,忽视群众诉求,听不进群众意见,离群众越来越远”。

二、通过对话与疏导化解矛盾

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根本性原因在于一些群众无法得到协商机制和利益维护机制的有效保护。当前在一些地方,很多问题并不是不能解决,很多矛盾也不是已经到了尖锐对立的程度,大部分问题的产生仅仅是因为群众无法有效快速地获取信息,社会情绪无法宣泄,官民对话缺位。因此,开辟新的官民对话渠道,保证它的畅通性,非常关键。防止群体性事件再次发生关键是建立畅通的利益诉求渠道、有效的谈判协商机制,在平等、法制的轨道内解决利益冲突;要把应急能力的建设更多地转化为日常管理能力的加强。去年(2008年)重庆市政府正是采取直接和民间面对面对话的方式,有效地解决了出租车罢运事件。事件发生3天后,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邀请重庆出租车司机和市民代表进行交流、座谈,听取了出租车行业的诉求和市民代表的意见,不设前提地“把话说开,畅所欲言”。领导要敢于面对群众,善于说服群众,带着感情和责任去做疏导工作。不能摆架子不见群众,不能和群众斗气,不能派不能答复和不能解决问题的人去应付群众,不能派没有经验的干部去处置,不能等群众闹得不可收拾时才硬着头皮去见,不能带着民警“壮胆”去见。另一方面,出面疏导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应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言行过激或与群众发生正面冲突。

三、理性客观地看待群体事件

少数领导干部存在这样的思维惯性:一旦群体性事件发生就认为一定存在“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在推波助澜,这是不对的。政府不能武断下结论,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假如当真存在非法肇事者,要坚决依照法律惩办。但很多情况下,一些人只是因为利益受到伤害,情绪反弹特别激烈而已。从现实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参与群体性事件的群众并非被所谓“别有用心的人煽动利用”,而是一些人基于“义愤”、“不满”、“不公”等情绪和心理自发聚集到一起。正如研究社会冲突问题的著名专家于峥嵘所指出的那样:参与所谓群体性“骚乱”的人群之中很多人其实与事件的本身根本没有一点利益瓜葛,既不是事件当事人的朋友也非当事人亲戚,大多数人甚至是临时加 入的。因此,要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从根本上说,地方政府要及时了解民情民意,打通公民表达意见的渠道。在事件发生后,当地政府要迅速采取积极行动,主政官员不但要及时将事态稳定下来,更要敢于直接面对群众。

四、信息公开才能止住“谣言”

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出现了问题就“怕”、“包”、“捂”,小事不报告,大事先摆平再报告,可等摆不平被迫报告时,局面往往已经难以收拾,丧失了将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的最佳时机。贵州瓮安事件如此,云南孟连事件、甘肃陇南事件同样如此。信息不透明、不公开必然助长“谣言”,不明真相的群众由此聚集起来,最终就有可能酿成群体性事件。如果政府官员在群众中失去公信力,新闻媒体声音单一乃至失声,社会又缺乏具备公信力的非政府权威信用机构时,民众必然“不明真相”,不明真相而又义愤填膺的民众,很可能出现情绪化、过激的行动。与瓮安、孟连事件不同,在重庆罢运事件中,政府的信息公开很及时也很到位。罢运事件在2008年11月3日7时左右爆发,当天下午4点半,重庆市政府便主动邀请媒体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布了停运事件发生的原因以及政府即将采取的处置措施。此后,重庆市政府更是连续召开3次这样的新闻发布会。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与“的哥”及市民代表的这次座谈还在当地电视台、电台和新闻网站进行全程直播。大多数矛盾是在时间的迟滞当中发酵的,及时本身就意味着主动。正如“云南孟连”事件发生后,在现场主持处置工作的云南省委副书记李纪恒所言:“谣言止于真相。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没有什么可以向公众隐瞒的。”

五、动用警力须慎之又慎

综观近期发生的一系列群体性事件,我们可以发现,人民警察都处在了冲突的第一线。反思贵州瓮安事件,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十分痛心地说,一定要慎用警力、慎用警械武器、慎用强制措施,决不能动不动就把公安政法机关推到第一线,更不能用专政的手段来对待人民群众。当前在处理一些社会矛盾和纠纷时,少数基层政府过度依赖强制手段,这不仅不利于缓解和消除矛盾,反而会不断制造矛盾,损害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良好关系。随意动用警察,采用暴力手段平息人民内部矛盾和纠纷,虽然表面上没事了,但怨气却不断积累,矛盾不断加深,很可能为引发更大的冲突埋下隐患。国家有关部门前不久颁布实施的《关于违反信访工作纪律处分暂行规定》,对处置群体性事件时使用警力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违反规定使用警力处置群体性事件,或者滥用警械、强制措施,或者违反规定携带、使用武器的,对负有直接责任者,给予记过、记大过、降级或者撤职处分。”这一规定直指当前群体性事件中警民冲突的要害。只图简单省事,动不动就派公安武警出面处置,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相反更易导致矛盾激化,所以在处置群体性事件时动用警力须慎之又慎。

第四篇:申论热点

申论热点:加快水利建设 增强防灾减灾能力

【背景链接】从2007年川渝百年不遇大旱到2010年西南五省区特大春旱,从2008年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到2010年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从江西唱凯堤溃堤到每年汛期数座小水库垮坝,频发多发的极端天气事件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洪涝与干旱交互的威胁或将成为常态,而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将不可估量。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首次提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

“有史以来最高规格的治水会议”: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于2011年7月8日至9日在北京召开。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周永康等主要党和国家领导人悉数出席,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中共中央名义召开的水利工作会议。会议阐述了新形势下水利的重要地位,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水利问题进行了全面部署,动员全党全社会掀起大兴水利的热潮。

2011年7月8日,财政部会同水利部联合下发《关于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按10%计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

【意义】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下决心加快水利发展,切实增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的严重水旱灾害,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暴露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必须大力加强水利建设。

【原因分析】第

一、灾害频发,水利薄弱。从2007年川渝百年不遇大旱到2010年西南五省区特大春旱,从2008年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到2010年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从江西唱凯堤溃堤到每年汛期数座小水库垮坝,频发多发的极端天气事件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我国增强防灾减灾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防御洪涝灾害所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

第二、生态破坏,民生需要。过去五年,中央和地方投资1053亿元解决了2.1亿农村群众和4万多所学校、1800万在校师生的饮水不安全问题,中央投资512.19亿元完成全国6240座大中型及重点小型、东部1116座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投资314亿元对408处大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但目前全国还有2亿多农村居民饮水不安全,8.3万座水库中还有4.1万座病险水库存在隐患,蓄滞洪区内群众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一些城市饮用水供应紧张,防洪排涝不时出现问题。

第三、水资源短缺,利用率较低。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列世界第125位,全国三分之二的城市不同程度缺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用水需求不断增加,尽管供水量从1980的4437亿立方米增加到2009年的5965亿立方米,但目前全国总的缺水500亿立方米左右。缺水的同时,水资源浪费也十分严重,我国单方水GDP产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左右,全国城市废污水处理率仅为70%左右。

第四、体制制约,亟需改革。近年来,尽管水利改革迈出重大步伐,但水利发展中存在诸多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体制机制问题,成为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深层次制约。如,水资源管理体制不够健全,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尚未完全建立;基层水利服务体系较为薄弱,良性运行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尚未建立;合理的水价机制尚未形成,价格在水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等。

最后、继承历史经验,立足现实形势。在中国历史上,“治国必先治水”,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几十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展了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治水兴水成就。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水提出了新的要求。

【基本原则】一要坚持民生优先。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推动民生水利新发展。

二要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促进流域与区域、城市与农村、东中西部地区水利协调发展。 三要坚持人水和谐。顺应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水资源。

四要坚持政府主导。发挥公共财政对水利发展的保障作用,形成政府社会协同治水兴水合力。

五要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破解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重点任务】一要着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下大气力在全国大规模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健全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全面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持续改善农业水利基础条件,显著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要着力提高防洪保障能力,在继续加强大江大河大湖治理的同时,加快推进防洪重点薄弱环节建设,继续推进主要江河河道整治和堤防建设,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力度,巩固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成果,加快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步伐,全面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从整体上提高抗御洪涝灾害能力和水平。

三要着力建设水资源配置工程,实现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全面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平和供水保障能力,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

四要着力推进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维护河湖健康生态,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五要着力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3条红线,把节约用水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生产全过程。

六要着力提高水利科技创新能力,力争在水利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核心技术上实现新突破,加快水利科技成果推广转化。

摘要:【背景链接】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是新世纪以来中央关注“三农”的第8个“一号文件”,也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央文件首次对水利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强调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制定出台最严格的水资源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是新世纪以来中央关注“三农”的第8个“一号文件”,也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央文件首次对水利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强调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制定出台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调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

水利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水进行控制、调节、治导、开发、管理和保护,以防治水旱灾害,并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各项事业和活动。目前,我国水资源形势深刻变化,水安全状况日趋严峻,水利对全局影响更为重大,地位更加凸显。

【标准表述】

[权威观点]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是我国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制约。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是水利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是提高我国农业生产能力的根本之策。搞好农田水利建设,要特别重视大中型灌区建设、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发展节水灌溉。

——温家宝

[战略地位]

第一,水利是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屏障。防洪保安历来是治国安邦之要。经济越发展,财富越丰裕,社会越进步,越需要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始终绷紧防洪保安的弦。

第二,水利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水是支撑经济活动的基础性资源。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迅猛增长,水资源短缺日益加剧,成为许多地方发展的瓶颈制约。

第三,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兴,五谷丰。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关键是农田水利设施薄弱;改变靠天吃饭局面,根本是兴修水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绝不能单靠风调雨顺,根本出路在于大兴水利强基础,提高抵御自然风险、旱涝保收的能力。 第四,水是生态安全的源头保障。水是生命之源,水秀才能山青。生态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水的问题,有的是少雨缺水带来的,有的是水土流失造成的,有的是水质污染引发的。保护和改善生态,治水改水是重要措施之一。

第五,水利是民生改善的紧迫要务。保障人民群众有水喝、喝上干净水,是维系生命健康的头等大事,是与群众利益最直接、最紧密的民生工程,是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的当务之急。

[目标]

总的目标:即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

[措施]

当前,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必须扎实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水资源支撑。面临人多水少、水资源分布时空不均匀的基本水情,我国水资源管理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实现水资源管理这一战略目标,必须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首先,要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强化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对城乡供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环境治理和防洪排涝等实行统筹规划、协调实施,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完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事权清晰、分工明确、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协调机制。

其次,要积极推进水价改革,通过经济杠杆促进水资源节约使用和高效使用。要充分发挥水价的调节作用,兼顾效率和公平,大力促进节约用水和结构调整。工业和服务业用水要逐步实行超额累进加价制度,拉开高耗水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水价差价。合理调整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价格,稳步推行阶梯式水价制度。按照促进节约用水、降低农民水费支出、保障灌溉工程良性运行原则,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农业灌溉工程运行管理费用由财政适当补助,探索实行农民定额内用水享受优惠水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的办法。

最后,推进水利改革与发展,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要把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更好地结合起来,把保障发展与改善民生更好地结合起来,把构建现代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与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更好地结合起来。要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奋力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新跨越。

摘要:针对近期沿海多个省份先后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6月12日指出,廉价劳动力“并非现阶段中国吸引外资的首要因素,提高劳动工资符合中国整体经济与产业趋势,应让更多产业工人与社会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与此同时,“十二五”规划中负责针对近期沿海多个省份先后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6月12日指出,廉价劳动力“并非现阶段中国吸引外资的首要因素,提高劳动工资符合中国整体经济与产业趋势,应让更多产业工人与社会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与此同时,“十二五”规划中负责收入分配改革的政策制定小组正在征集意见,下半年将制定一份完整的收入分配改革“十二五”规划。若一切进展顺利,2011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该规划将交由两会代表表决。届时,一直被认为缺少统一进程规划的中国收入分配改革,将明确方向和时间进程。

大幅度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已是不需讨论的问题。如果继续压低劳动力成本,必然意味着全球制造业所产生的污染继续往中国集中;同时原材料和终端产品“两头在外”的世界工厂模式,也必然导致商务部发言人所说的“我国在国际贸易体系的定价权几乎全面崩溃”,中国买什么什么就涨价的结局。如是,中国经济和百姓生活将长期受到“输入型通胀”和“内生型通胀”的双重挤压。这样的经济增长模式越持久,对中国的长久环境和资源破坏就越深。

因此,公众迫切需要看到收入分配改革的决心和勇气,看到具体明确的改革时间表和清晰可行的改革路径。

减税加薪、打破垄断、同工同酬,历来被视为提高普通劳工收入的法宝。这一切目前还不太乐观。仅就目前正在修改的《工资条例》而言,其核心政策之一的“同工同酬”,就可能面临难以逾越的障碍:需要打破“大锅饭”;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资研究所人士表示,当前国企的体制还是无法适应;8%的垄断企业职工,常年拿着55%至60%的全国工资总额,更是难以啃动的硬骨头。

至于“减税加薪”,理想虽好,但近几年公众连续听到的都是加税的消息:物业税、房产税、资源税、环境税……

媒体报道的“十二五”规划拟提出的“聚焦资产性收入”,也不是如何从产权上“托底”,逐步保障农民获得应有的土地、房屋等资产性收入,其意似乎更在于“掐尖”,“大家普遍反映,目前应该在税收等领域,控制资产性收入,比如通过房产税控制炒房团的暴利等”。其增税而非减税的意图,似乎更明显。

即使真的拿出“减税”的勇气和力度,如果没有更为基础的职工权利托底,为企业减掉的税能否变为员工工资,也成了巨大的问号。而“更为基础的公民权利”,至少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农民和农民工享有与城市居民平等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二是农民与城市居民在土地、房屋财产权利上平等的“国民待遇”;三是工人与资本所有者平等谈判的权利。

如果没有这些基础权利托底,“减税加薪”的结果推之不易,各省市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也可能无足轻重。如北京市人保局日前发布2010年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方案,自7月1日起,北京最低工资标准将从每月800元上调至960元,涨幅达20%,比常年平均增长比例高出近一倍。但世界银行普查报告显示,考虑每人每天的营养摄入量及养育孩子的需要,在中国维持基本生活水平的平均费用是每人每月1684元。两相对比,差距依然很大,工资改革迫在眉睫。

申论热点:用工荒和就业难

一、背景人保部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大学生就业难”热度不曾减退,“用工荒”也不是真正的无工可用,“用工荒”与“就业难”在中国矛盾地存在。

表面上看,用工荒和就业难是悖论,而将两者联系起来剖析,实质上是人才结构、产业结构的问题。劳动力市场的整个趋势是供大于求,就业难将长期存在。而用工荒只是暂时的,结构性的。

二、现状一方面,大量企业出现用工荒,另一方面,不少劳动力找不到工作,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就业比较困难,有些地方大学生的平均工资已低于农民工群体,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彰显。

首先,从用工方来讲,主要是低端产业的用工荒,用工需求比较多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电器制造、机械加工、服装制鞋等低端制造业产业上;而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先进制造业等行业,在国际上还没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用工需求不足,造成大量大学生就业难。这无疑折射出目前我国经济产业发展的不足。

其次,从对求职者的要求看,不少企业需要的是掌握熟练技能的技工,而这恰恰是目前农民工欠缺的,也是大学生们所不具备的。

三、对策第一,根本在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把经济发展的重心转移到科技进步、自主创新上,保持传统制造业产业优势的同时,在谋求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高端产业的全球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形成更加符合我国国情的经济产业链条,才能解决企业民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

第二,对于高校毕业生,首先要进一步扩大毕业生的就业去向,鼓励更多的毕业生到基层去、到部队去、到中小企业去、到中西部地区去;要进一步拓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鼓励一部分大学生走自主创业道路。其次要加强就业指导,除改变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外,还必须继续加强和完善相关的扶持政策并使之长效化。

第三,对于农民工,各地政府加大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政府可定期、定时组织开展免费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工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第四,对于企业来说,一方面要摒弃“唯学历”论的用人制度,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实现人力资本价值最大化。另一方面应提高酬待遇和福利保障,从而能够留得住人。

摘要:农村环境现状: 一是农村环境污染严重。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地区普遍面临着污染排放总量大,农村生活污染、面源污染严重,工业污染、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加剧等突出环境问题。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显

农村环境现状:

一是农村环境污染严重。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地区普遍面临着污染排放总量大,农村生活污染、面源污染严重,工业污染、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加剧等突出环境问题。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农业源主要污染物如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分别达到1324.09万吨、270.46万吨、28.47万吨,分别占全国总排放量的43.7%、57.2%和67.3%。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环境质量的改善和广大农民群众身体健康,也影响社会稳定,制约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长期以来,“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点源、轻面源”的环保城乡差距十分突出,农村环保欠账过多。近些年来,尽管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加快发展,但总体上仍然滞后,仍是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一块“短板”。目前,农村环保社会服务的覆盖面和公平性还相当不够,整体水平与老百姓改善农村环境质量的要求明显不相适应。全国农村每年产生90多亿吨生活污水、

2.8亿吨生活垃圾,其中大部分未经处理随意排放;化肥年施用量达到4700多万吨,有效利用率不到35%。全国4万多个乡镇、约60万个行政村,绝大多数没有环保基础设施。

三是农村环境管理的基础薄弱。首先是投入不够。目前全国约有60万个行政村,按照其中1/3,即20万个行政村迫切需要治理,每个行政村治理需要100万元,中央和地方各投资50%测算,共需中央财政投入1000亿元。目前的资金投入规模与需求的差距较大。其次,监管能力不足。多数省级环保部门还没有负责农村环保的专职处室,县级及以下基层环保部门力量更为薄弱,95%以上的乡镇没有环保机构。缺乏必要的监测、监察设备和能力,无法有效开展工作。再次,法规标准不完善。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标准,主要是针对城市、工业点源污染防治制定的,有的法律法规对农村环境保护虽有原则性规定,但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相关排放标准还存在空白,已经不能有效解决日趋严重和复杂的农村环境问题。

原因分析:

造成当前农村环境严峻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思想上不重视、制度上不完善甚至个别落后地区根本没有制度、监督不力及投入不足等因素共同造成了目前令人担忧的农村环境现状。

一是许多落后地区地方政府对于环境破坏危害认识不清,重视不足,民众更对环境问题没有丝毫观念,加之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造成农村环境垃圾随处倾倒,无人维护,无人管理。

二是长期以来,在城市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使得对农村的各项投入不足,以致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三是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和《土壤环境保护》至今尚未出台,使得我国农村环境工作缺少法律支撑也保障。

四是地方政府缺少行之有效的监督措施,与切实有力的监管力度,企业违规成本低。

五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许多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转移到农村,加速了农村环境的恶化。

解决之道:

要保障民众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立一个完善的农村环境保护体系。

一、加大对环境保护意识与理念的宣传工作,改变地方政府与当地民众错误的理念,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提升地方政府与当地民众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使农村环保宣传教育进入学校、社区、家庭,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广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大力实施千乡万村环保科普行动计划,印发农村环境保护手册和挂图。

二、结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这农村环境执法工作提供依据。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迫切需要填补法律空白,依法实施环境监管。当前,畜禽养殖污染已经成为农业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土壤污染成为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十二五”的农村环保立法工作将选取这两个方面作为突破口,力争《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今年由国务院发布实施,抓紧研究拟订《土壤环境保护法》,争取早日出台,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和土壤环境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三、立足长远,着眼未来,科学规划,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资金及相关投入力度,加大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科学系统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切实保障农村环境安全。

四、加强基层环保部门的建设,增强监管力度,加大环境监测频率,强化环境执法力度,对环境工作做的地区应进行奖励与经验推广。 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监测、评价体系,开展农村环境监测、评价,定期公布全国和区域农村环境状况。各地要在国家水污染防治重点流域、区域和实施“以奖促治”项目的村镇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环境空气、土壤环境监测,掌握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效。

严格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依法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等环境管理制度。禁止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在农村地区立项。加大农村环境监督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行为,开展整治农村地区工业企业污染、农业污染专项督查工作。

五、落后地区在招商引资方面要遵循,以环境保护为主,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引进低耗能、低污染的朝阳产业。

申论热点:城市拆迁问题

摘要:“票决拆迁”下的城建困境 尽管有了《物权法》,“拆迁”之难却未见缓解,各地政府、开发商千方百计寻求“拆迁之道”,北京市酒仙桥地区的“票决拆迁”即是一种。 6月9日,涉及5473户居民的《酒仙桥危改工作补充意见》首次尝试“全民公投”。从投票结 票决拆迁”下的城建困境

尽管有了《物权法》,“拆迁”之难却未见缓解,各地政府、开发商千方百计寻求“拆迁之道”,北京市酒仙桥地区的“票决拆迁”即是一种。6月9日,涉及5473户居民的《酒仙桥危改工作补充意见》首次尝试“全民公投”。从投票结果看,危改工程恐怕一时半会儿还启动不了――5473户居民,最终收到3711票,其中,赞成票2451票,反对票1228票,1762票弃权。不考虑弃权户,也仅有六成住户赞成拆迁方案。

北京规模最大的危旧房改造项目,由群众投票表决拆迁进程,应当说是值得称道的好开端。它表明了政府部门更加重视民意,赋予民众更多的决策参与权。

但这民主的“票决拆迁”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为什么?恐怕“票决拆迁”的实施需要一些必要条件,至少须先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是否社区居民都认可该地区必须进行改造?

据报道,此次投票并非针对“社区改造项目”本身,而是针对为实现社区改造而进行拆迁的具体方案――也就是说,对于该地区是否全是危房,以及是否需要改造,在“票决”之前,还需要听证和民意征询。

其二,是否每户居民都有绝对的房产支配权?

从报道的情况看,酒仙桥地区房屋产权结构复杂多样。来自政府部门的统计显示:该地区危改涉及的房屋包括近5000户无产权住户。这些占绝大多数的无产权户,如何有权决定该地区拆迁方案的意见?

尴尬的“票决拆迁”其实反映了当下城市建设的困境――城市商业地产市场化与低收入人群住房社会保障之间的纠缠不清,导致商业地产市场化的不彻底,低收入人群住房社会保障的不充分。

于是就可能遇到这种情况:一方面,政府想通过商业开发提升地产价值;另一方面,又想通过商业开发,改善低收入人群的住房条件,将“危改”与“房改”合二为一。

“以房改带危改”,看起来似乎“一举两得”,事实却往往难以如愿。这可能导致由政府承担的“低收入人群住房保障”责任,被转移到开发商身上,而开发商借此向政府申请额外的优惠政策,地产市场因这些额外的“社会责任”及优惠政策而无所适从。至于低收入人群,其住房保障是否到位则要碰运气――开发商不来,搬迁便是奢望;即使开发商来了,也要看开发商在紧盯经济效益的同时,是否兼顾了社会效益。保障低收入人群住房需要投入,钱从哪里来?当然还得从开发商手中来,但似不应是“以政策换房”,而是“以税收杠杆来调节”,比如设立专门的调节税,设立专项资金。这样,政府责任、开发商利润、居民利益、城市建设、低保户最低保障……方方面面的问题才不至于被“一锅炖”。

让政府回归监管者,让开发商回归市场,在这个前提下,再来谈“拆迁”的民主问题,才多少有些普适意义。

第五篇:2012申论热点

1.夏季达沃斯论坛:网民期待提高增长质量

9月14日,第五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大连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新华网、中新网、新浪等国内主要门户网站纷纷开辟专题页面进行报道,中国网络电视台进行的在线调查显示:72.40%的网民认为当下中国的经济发展“应放慢速度,追求更有质量的增长”。不少网民表示,在世界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中国经济更应提振信心,加快转型。

2.“超级稻”亩产突破900公斤

9月19日,农业部专家组组长程式华宣布,袁隆平指导的“Y两优2号”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平均亩产达到926.6公斤,创世界杂交水稻较大面积亩产最高纪录。网民对此普遍关注并高度称赞。网民Angela表示:中国的超级稻又能多养活四五亿人,这是全世界的大好事!

3.天宫一号寄托民众强国梦

9月29日晚,“天宫一号”成功发射,牵动万千网民的心。网络上为“天宫一号”发射送祝福的页面比比皆是,仅人民网发起的网络留言墙在4天之内便汇集了十余万网民留言,普遍表达出对国家综合国力在不断提升的无比自豪。

4.优先报号:上海114有偿公益遭网民质疑

9月下旬,新华社曝光上海114查号台收取“优先报号费”后向咨询客户推荐资质较差企业,引发网民强烈反响。有网民晒出自己上当的经历,并表示,优先报号报出来的都是鱼目混珠的商家,老牌公益服务变成有偿服务令人心寒!

5.李阳家庭暴力事件凸显反家暴立法诉求

9月初,李阳外籍妻子在微博上揭发他的家暴行为以来,事件受到各方广泛关注。9月6日,全国妇联相关负责人透露,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将反家庭暴力法纳入预备立法项目,目前反家暴法已进入调查论证阶段。多数网民认为,“欺负弱者”的家暴行为很可耻。网民光影水母表示,真心希望能有更多姐妹打破沉默,更期待反家暴法能够成为妇女保护自己的武器。

6.巴勒斯坦申请“入联”

9月23日,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递交了寻求成为联合国第194个会员国的申请。对于中东敏感地带的这一新变化,网民表现了强烈的关注。

7.青蒿素:“中国神药”拯救数百万生命

9月下旬,81岁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以其在青蒿素研究中的贡献荣获了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美国拉斯克奖。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此殊荣。搜索引擎中相关帖文达到160余万。有网民表示:用来治疗疟疾的青蒿素拯救了上百个国家数百万人生命,参与这项研究的中国科学家们理应受到全人类的褒奖。

8.回望9·11后反恐10年

当地时间9月11日8时46分,9·11事件十周年首次默哀仪式在纽约世贸中心“零地带”举行。国内主要门户网站纷纷以专题页面回顾9·11十周年,微博上掀起了网民的十年回忆潮。更多网民期待未来的反恐能取得更有效的成果。

9.上海地铁追尾:运营史最黯淡一天

9月27日下午,上海地铁10号线老西门站发生列车追尾。上海地铁通过官方微博致歉称,“今天是上海地铁运营有史以来最黯淡的一天”。事件发生后,互联网上的关注迅速升温,关注的重点是伤者救治、善后措施、事故原因等。有网民表示,地铁是城市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各地应从此次事故中吸取教训,大力排查安全隐患。

10.印度介入中国南海引发网民抗议

9月16日,印度外长克里希纳称,尽管面临中国的反对,印度国有石油公司将继续寻求在南海开采石油与天然气资源。这一言论将网络上对于南海争议的关注再次推至高点。外交部发言人强调,未经中国政府允许,任何国家或者公司在中国管辖的海域从事油气勘探活动,都侵犯了中国的主权和权益,是非法和无效的。网络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网民对印度勘探南海油气表示愤慨。

该文章转载自无忧考网:http://www.51test.net

陈光标,江苏人,任江苏某公司董事长。被媒体称为“中国首善”。有过多次慈善”壮举”,如自己组织慈善团队赴日救灾、在云南灾区派钱后与村民举钱合影、在贵州开演唱会向观众发猪羊。他高调的慈善的行为引发了大家的关注,赞誉有之,认为他为中国富豪做出了榜样;反对有之,代表性的观点认为这是一种慈善的暴力行为,即以牺牲受赠人的尊严来获得自己的满足。是一种给慈善的倒退。但陈光标认为他是想通过这种高调的方式让大家关注慈善,让更多的人参与慈善捐赠中来。事实上,他的每次举动确实带动了很多富豪捐赠。无论怎样,陈光标的慈善之举被广受关注,还是凸显了中国慈善事业发展面临的很多问题。

【标准表述】

[问题]

此事件凸显慈善事业一大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是:

慈善意识较为薄弱。很多人认为慈善事业是政府的义务和责任,慈善捐赠是富人们的事情,慈善价值观难以形成,必然然影响到我国民间慈善捐赠事业的发展。此外,还有两大主要问题:

第一,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慈善机构的认定、注册、管理、监督,公益事业的产权、融投资、转让等实际已经发生的问题,都没有法律可以参照。

第二,监督管理不到位。当前,由于监管不力,透明度不高,使得我国慈善善款流向不明,公信力出现危机。

[对策措施]

第一,加强慈善立法,提供法制依据。立法机关应颁布相关的法律,使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有法可依。因此建议政府尽快制定《慈善事业条例》,从法制上规范慈善事业的性质、地位和原则。

第二,建立多元监管体制,提高慈善公信力。

一要行政监督。政府既要有完备的约束机制来规范慈善事业的运作。

二要社会监督。社会监督包括社会舆论、民间评估机构及公民个人监督等。

三要内部监控。慈善机构要完善自身内部管理监督程序。

第三,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社会责任感。积极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网络等途径,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慈善文化,梳理慈善典型,鼓励全民参与慈善活动,培养公众及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该文章转载自无忧考网:http://www.51test.net 胡润联合中国银行私人银行10月29日发布《2011中国私人财富管理白皮书》,白皮书显示,14%的千万富豪目前已移民或者在申请移民当中,还有近一半在考虑移民。今年5月至9月,胡润研究院与中国银行私人银行面对面访问了全国18个重点城市的千万级别以上的高净值人群,调研共获得980份有效问卷,受访人群的平均财富达到6000万元以上,平均年龄42岁。(10月31日《新京报》)

移民话题总会引来喧哗与骚动,那些移民或正在移民的富豪或艺人,必然少不了被教育一通,轻者被骂没良心,挣着中国人的钱,却撒开脚丫子开溜,重则被批不爱国,数典忘祖。这样陈词旧论,实在没创意,不能服人。

“人往高处走”,选择移民,并无道德色彩,更与爱不爱国扯不上边,只是一种自由选择。为何要移民?原因林林总总,比如为了子女教育——如报道所称,子女教育成为富豪海外投资的主因,一半的高净值人群因为子女教育而进行海外投资。不希望孩子为应试教育所困,因此通过移民给孩子创造一个相对理想的教育环境。无论什么考虑,都属于人之常情,都是理性判断后做出的选择。

曾与不少朋友聊天,他们无一不感叹,如果是富豪,也会为子女的教育而选择移民。是的,外国的月亮不比中国圆,哪怕是发达国家同样存在社会不公、贫富分化,有时治安也许还不如国内,再说,移民了也不意味着就舒心、省事,但不能不承认的是,人家有些方面确实做得比我们好。

今年5月25日,《人民日报》刊登的一篇评论很实在,也很到位,充满思辨色彩,耐人寻味。评论称:新一轮“移民热”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内的某些“不宜居”因素——受访移民们解释的原因集中在这样几方面:为了孩子摆脱应试教育重压,为了获得健康的生活环境与完善的社会保障,希求投资环境更为规范,期待没有因贫富差距导致“仇富心态”的氛围„„移民远行所“期”,也是中国当下所“缺”。诚哉斯言。如果没有应试教育重压,如果在国内就能获得健康的生活环境与完善的社会保障,如果投资环境更为规范„„富豪干嘛还汲汲于移民?当然,有一种情况是,富豪敛财无道,移民是为了避免秋后算账,这不在此讨论之列。

从“孔雀东南飞”到逃回北上广,再到新一轮移民热,它们概念不同,但传递的信号有相似之处,简言之,就是希望拥有更完善更开放更公平更健康的工作、生活环境。拿什么留住人才?靠什么吸引富豪?《人民日报》的评论已经给出了答案:进一步深化经济社会领域的改革,比如发展和改革教育理念,让孩子的成长更健康、更快乐;完善国内相关立法,提高居民财富的“安全感”;完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坚决惩治贪污腐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确保居民的“尊严感”。

该文章转载自无忧考网:http://www.51test.net 2012年国考必备热点之一:阳光政府与责任政府

【关键词】

转变政府职能 三公消费公开 政务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 听证制度 行政问责 四项基本制度 权力监督 权力阳光运行 科学决策 问计于民 政府节约 公共财政 民生财政

【背景链接】

2011年5月4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98个中央部门公开2010年度“三公”经费决算数和2011年“三公”经费预算情况。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比照中央财政做法,并做好部门预算、“三公”经费等公开工作。三公消费的公开透明,不仅是公众的基本权利,更是责任政府的基本义务。

阳光政府的四项基本制度:重大决策听证制度;重要事项公示制度;重点工作通报制度;政务信息查询制度。

责任政府四项制度包括:行政问责制;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

【标准表述】

中公专家提请考生注意有关领导的重要表述:

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同时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2012年国考必备热点之二:整治庸官懒政与公务员道德建设

【关键词】

廉洁政府 高效政府 政府工作作风 政府形象 政府效能 治庸风暴 问责机制 公务道德 思想教育 科学选拔领导干部 政绩观 绩效测评 政府绩效考核机制改革 舆论监督

【背景链接】

公务道德是促进公务人员正确履行职责的一系列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2011年来,“庸政”、“懒政”现象成为中国各地政府着力破解的难题,各地掀起了治庸风暴。武汉市以“打造全国发展软环境最优城市”为目标的“治庸问责”行动,剑指吃、拿、卡、要等50种损害发展环境行为,以及得过且过、业绩平庸等10种“庸病”。并开通“治庸”投诉热线,接受群众电话举报投诉庸官、懒官和散漫官,还专门设置一个办事机构,称之为“治庸办”。

2012年国考必备热点之三:微博崛起与网络问政

【关键词】

政府微博 官员微博 部门微博群 网络问政 网络舆论监督 全民问政 零距离沟通 理性表达意见 阳光行政 政务公开 打造透明政府

【背景链接】

2008年6月20日,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 并通过人民网与网友在线交流。以此为标志,中国的网络问政全面展开。2010年,被称为“微博元年”,公安微博、网播庭审、公仆微博、手机信访等被选为网民关注的2010年广东网络问政10大经典案例。微博对社会生活和政府行政的影响力正日益扩大。从总书记、总理亲自和网民对话交流,到45位省级党政主要领导同志亲自回复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以及山西、安徽、河南等15省区市以“文件”的形式,建立起回复办理网民留言的固定工作机制,网络问政的观念正在各地逐渐深入人心并形成制度。

【标准表述】

第一,网络问政是了解民需、调查民意的“直通车”,有助于政策的策划。

第二,网络问政是荟萃民智、辅助决策的“信息库”,有助于政策的制定。

第三,网络问政是提高效率、转变作风的“加速器”,有助于政策的执行。

第四,网络问政是评价政策、改进工作的“风向标”,有助于政策的评估。

第五,网络问政是预防贪污、防治****的“好帮手”,有助于政策的监督。

2012年国考必备热点之四:水利建设与防灾减灾

【关键词】

中央一号文件 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抗旱减灾 自然灾害 水资源管理 水利建设 灾害防治 节约用水 水价调整 经济安全 生态安全

【背景链接】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首次提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2011年7月8日,财政部会同水利部联合下发《关于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按10%计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

【标准表述】

中公专家提请考生注意有关领导的重要表述: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是我国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制约。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是水利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是提高我国农业生产能力的根本之策。搞好农田水利建设,要特别重视大中型灌区建设、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发展节水灌溉。 ——******

2012年国考必备热点之五:科技发展与创新型国家

【关键词】

自主创新 知识产权 人才强国 提升国家竞争力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调结构 提高劳动者素质 建设创新型国家

【背景链接】

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2011年10月,全球信息技术经济创新“教主”、苹果CEO乔布斯的去世,引发了全球对乔布斯现象的思考,中国也不例外,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外国人的离去如乔布斯这样引发人们自发的缅怀和深思。对于中国而言,在“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指引下,也在做着全方位的努力,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嬗变与飞越,需要乔布斯这样的领军人物。

【标准表述】

中公专家提请考生注意有关领导的重要表述: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与国家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着力突破制约我国产业升级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下大气力解决影响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不断攀登世界科学技术高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科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国家要真正强大起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要有强大的科技,有众多高水平人才,这是国家发展的力量所在、后劲所在。没有科技的发展,就没有中国的发展;科技发展的未来,决定着中国的未来。——****** 2012年国考必备热点之六:收入公平与税收制度改革

【关键词】

社会公平 包容性增长 个税改革 提高劳动报酬 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二次分配 共同富裕 还富于民 国强民富 国民共富

【背景链接】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说:合理调整个人所得税税基和税率结构,提高工资薪金所得费用扣除标准。

2011年3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2011年7月1日,******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

【标准表述】

中公专家提请考生注意有关领导的重要表述:

要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的劳动报酬,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中国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

2012年国考必备热点之七:食品安全与道德建设

【关键词】

保障人民健康权利 市场经济道德体系 食品质量 诚信缺失 道德滑坡 社会道德 企业诚信 落实食品安全法 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相结合 荣辱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背景链接】

2011年9月6日,******在讲话中指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和道德的力量。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杨善洲60年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开荒种树、无私奉献的先进事迹和高尚情操,受到全国各地干部群众的敬仰。

【标准表述】

中公专家提请考生注意有关领导的重要表述:

道德文化建设,形成讲诚信、讲责任、讲良心的强大舆论氛围。这不仅是维护正常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的需要,也有利于从根本上铲除滋生唯利是图、坑蒙拐骗、贪赃枉法等丑恶和****行为的土壤。——******

企业家应该流淌道德的血液。市场经济需要与其相适应的道德伦理体系建设。——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2012年国考必备热点之八:慈善事业公信力

【关键词】

慈善信任危机 郭美美事件 诈捐门 陈光标现象 慈善透明度 慈善账目公开 慈善组织体制改革 慈善监督 道德规范

【背景链接】

2011年,慈善事业丑闻频出。6月,微薄炫富、自称“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郭美美几乎成为慈善****的代名词。8月,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有合作项目的世界杰出华商协会,其执行主席兼秘书长竟为年仅24岁的主席之女,而青基会面对慈善****的质疑,欲说还休的态度,让中国慈善事业雪上加霜。9月,宋庆龄基金会面对****质疑也犹抱琵琶。官方数据显示,从6月份到9月份,官方慈善捐款数目锐减,部分地区甚至颗粒无收。

【标准表述】

慈善机构在广泛接受舆论监督的同时,应该不断加强组织的透明度和公信力,真诚呵护公众的善心,不仅可以化危为机,推动实质性变革,重新赢得公众支持和信任,还能推进中国慈善事业整体的进步。

提升慈善事业的公信力,一靠体制,二靠制度,三靠能力道德,四靠监督。

2012年国考必备热点之九:社会诚信与征信体系建设

【关键词】

学术造假 商业欺诈 加强诚信教育 政府诚信建设 清正廉洁 完善法律 加大惩治力度 征信系统全覆盖

【背景链接】

2011年10月19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制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以社会成员信用信息的记录、整合和应用为重点,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

【标准表述】

中公专家提请考生注意有关领导的重要表述:

现在影响我们整个社会进步的,我以为最大的是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的诚信,一是政府的公信力。这两个方面解决好了,我们社会就会大大向前迈进一步。——******

2012年国考必备热点之十:见义勇为制度保障

【关键词】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道德滑坡 提高公民素质 社会公平正义 建设和谐社会 法律制度建设 证人保护制度 追究惩戒机制

【背景链接】

2011年,由于许云鹤事件被称为“天津彭宇案”,各地频现“见义勇为反被诬陷”的案例,“要不要扶老人”成为社会争议的话题;广东佛山2岁女童小悦悦被碾压后,18个路人经过她的身边见死不救,让她的生命之火慢慢黯淡……除了道德的谴责,缺乏好人有好报的社会环境以及制度保障,是此类事件一再发生的根本原因。

【标准表述】

中公专家提请考生注意有关领导的重要表述: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用良知的尖刀来深刻解剖自身存在的丑陋,忍住刮骨疗伤的疼痛来唤起社会的警醒与行动。在公众参与下创造扬善惩恶的制度条件和社会环境,努力提升全社会道德水平和每一个人的道德良知。——汪洋

实际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也需要制度保障。在道德谴责力量不够强的情况下,关键是要建立保障制度!——陈实

上一篇:部门职能设计范文下一篇:八项服务承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