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老师考核评价制度

2022-12-05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制度的使用越来越多,制度是一种需要共同遵守的规章制度。如何制定一个合适的制度?以下是小编为您收集的《高校老师考核评价制度》,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高校老师考核评价制度

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破除束缚高校教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创新创业活力,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要求,现就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把握考评总体要求

(一)将教师考核评价作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考核评价是高校教师选聘、任用、薪酬、奖惩等人事管理的基础和依据。考核评价政策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的“指挥棒”,对于新时期高校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坚持正确科研导向、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开展创新创业和社会服务,具有全局性和基础性影响。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紧迫任务。

(二)坚持问题导向推进改革。近年来各地各高校积极探索教师考核评价改革,在教师分类管理、考核指标体系建立、评价机制创新、强化聘期考核等方面做了有益尝试,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仍然存在教师选聘把关不严、师德考核操作性不强;考核评价缺乏整体设计,对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重视不够、重数量轻质量的情况还比较严重;考核评价急功近利,考核结果的科学运用有待完善等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三)坚持考核评价改革的正确方向。以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发展为本为基本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教师,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切实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努力建设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四)把握考核评价的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与遵循教育规律相结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同时,各高校要从自身发展阶段和办学特色出发,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坚持全面考核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全面考核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专业发展等内容,同时针对当前教师队伍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重点考察和评价。坚持分类指导与分层次考核评价相结合,根据高校的不同类型或高校中不同类型教师的岗位职责和工作特点,以及教师所处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分类分层次分学科设置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健全教师分类管理和评价办法。坚持发展性评价与奖惩性评价相结合,充分发挥发展性评价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导向引领作用,合理发挥奖惩性评价的激励约束作用,形成推动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的有效机制。

二、加强师德考核力度

(五)将师德考核摆在教师考核的首位。完善师德考核办法,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将师德考核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全过程。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建立教师师德档案。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职称(职务)评聘、岗位聘用和奖惩的首要内容。高校教师有师德禁行行为的,师德考核不合格,并依法依规分别给予相应处分,实行师德“一票否决”。

(六)严把选聘考核思想政治素质关。把思想政治素质作为教师选聘考核的基本要求,贯穿到教师管理和职业发展全过程。在教师招聘过程中,坚持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双重考察。严格聘用程序,规范聘用合同,将思想政治要求纳入教师聘用合同,并作为教师职称(职务)评聘、岗位聘用和聘期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突出教育教学业绩

(七)严格教育教学工作量考核。所有教师都必须承担教育教学工作,都负有关爱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责任,要将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落到实处。建立健全教学工作量评价标准,把教授为本专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明确教授、副教授等各类教师承担本专科生课程、研究生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课时要求。教师担任班主任、辅导员,解答学生问题,指导学生就业、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各类竞赛以及老中青教师“传帮带”等工作,应计入教育教学工作量,并纳入考核内容。

(八)加强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完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多维度考评教学规范、教学运行、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获奖等教学工作实绩。引导教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守教学纪律,改进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考,指导合作学习与研究性学习。学校应实行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质量综合评价。

(九)健全教学激励约束机制。提高教师教学业绩在校内绩效分配、职称(职务)评聘、岗位晋级考核中的比重,充分调动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除访学、进修、培训、组织派遣、产假等原因外,教学工作量不能达到学校规定要求或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不合格的教师,其或聘期考核应为不合格。

(十)强化课堂教学纪律考核。把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作为教学基本要求,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严格高校课堂教学纪律,加强对教师课堂教学活动、教学实践环节等的督导力度。对在课堂传播违法、有害观点和言论的,依纪依法严肃处理。

四、完善科研评价导向

(十一)坚持服务国家需求和注重实际贡献的评价导向。鼓励原始创新和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引导教师主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科教结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扭转将科研项目与经费数量过分指标化、目标化的倾向,改变在教师职称(职务)评聘、收入分配中过度依赖和不合理使用论文、专利、项目和经费等方面的量化评价指标的做法。

(十二)探索建立“代表性成果”评价机制。扭转重数量轻质量的科研评价倾向,鼓励潜心研究、长期积累,遏制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完善同行专家评价机制,积极探索建立以“代表性成果”和实际贡献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方式,将具有创新性和显示度的学术成果作为评价教师科研工作的重要依据。防止学术不端。

(十三)实行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针对不同类型、层次教师,按照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不同学科领域,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不同研究类型,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标准。对从事基础研究的教师主要考察学术贡献、理论水平和学术影响力。对从事应用研究的教师主要考察经济社会效益和实际贡献。对科研团队实行以解决重大科研问题与合作机制为重点的整体性评价。注重个体评价与团队评价的结合。

(十四)建立合理的科研评价周期。教师科研评价周期原则上不少于3年;科研团队考核评价周期原则上不少于5年。统筹考核、聘期考核、晋升考核等各类考核形式,根据绩效情况,可以减少、减免考核,适当延长考核评价周期。共享考核评价结果,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评价。

五、重视社会服务考核

(十五)综合考评教师社会服务。突出社会效益和长远利益,综合评价教师参与学科建设、人才培训、科技推广、专家咨询和承担公共学术事务等方面的工作。鼓励引导教师积极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鼓励引导教师主动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充分认可教师在政府政策咨询、智库建设、在新闻媒体及网络上发表引领性文章方面的贡献。建立健全对教师及团队参与社会服务工作相关的经费使用和利益分配方面的激励机制。

(十六)完善科研成果转化业绩的考核。大力促进教师开展科研成果转化工作。聘任科研成果转化、技术推广与服务岗位的教师,主要考察其实施科研成果转化的工作绩效,并作为职称(职务)评聘、岗位聘用的重要依据。落实国家关于高校教师离岗创业有关政策,保障教师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合法收益。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把科研成果转化作为着力培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

六、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十七)将教师专业发展纳入考核评价体系。高校应调整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增设教师专业发展考评指标,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细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要求。确立教学学术理念,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提升教师教学学术发展能力。落实每5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制度。加强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和信息技术能力培训。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访学以及在职研修等。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每5年到企业顶岗实践不少于6个月。

(十八)建立考核评价结果分级反馈机制。高校应建立教师考核评价的校、院(系)分级管理体系。维护教师权利,考核结果应通知教师本人。注重与教师的及时沟通和反馈,科学分析教师在考核评价中体现出来的优势与不足,根据教师现有表现与职业发展目标的差距以及影响教师职业发展的因素,制订教师培养培训计划,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指引,促进全体教师可持续发展。

(十九)积极推进发展性评价改革。支持高校普遍建立教师发展中心,完善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机制。支持高校开展教师发展性评价改革,加大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与经费投入。通过引领示范,以点带面,逐步全面推开发展性评价改革。

七、切实加强组织实施

(二十)合理运用考核评价结果。充分尊重和切实保障高校教师在办学中的主体地位,加强考核评价结果运用。考核评价结果要作为职称(职务)评定、绩效分配、评优评先、继续培养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鉴定、指导、激励、教育等综合功能。

(二十一)建立政策联动机制。要探索建立院校评估、本科教学评估、学科评估和教师评价政策联动机制,优化、调整制约和影响教师考核评价政策落实的评价指标。扭转评价指标过度强调教师海外学历、经历或在国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倾向,并作为院校评估、本科教学评估和学科评估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十二)推进部门协调落实。建立健全学校主要领导牵头,人事管理部门协调,教学、科研、研究生等管理部门配合的协调机制,做好人员配备和工作保障。加强高校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采集整合教师工作的各类数据信息,形成完整准确的教师考核评价工作信息数据库,为考核评价提供基础,实现学校管理部门间的信息共享。

各高校要把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工作摆在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抓实抓好。要结合实际制订本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并报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备案。

教育部 2016年8月25日 《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意见》指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职称(职务)评聘、岗位聘用和奖惩的首要内容。高校教师有师德禁行行为的,师德考核不合格,并依法依规分别给予相应处分,实行师德“一票否决”。

《意见》都有哪些内容?小编带大家一览!

1把握考评总体要求

(一)将教师考核评价作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考核评价是高校教师选聘、任用、薪酬、奖惩等人事管理的基础和依据。考核评价政策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的“指挥棒”,对于新时期高校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坚持正确科研导向、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开展创新创业和社会服务,具有全局性和基础性影响。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紧迫任务。

(二)坚持问题导向推进改革。近年来各地各高校积极探索教师考核评价改革,在教师分类管理、考核指标体系建立、评价机制创新、强化聘期考核等方面做了有益尝试,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仍然存在教师选聘把关不严、师德考核操作性不强;考核评价缺乏整体设计,对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重视不够、重数量轻质量的情况还比较严重;考核评价急功近利,考核结果的科学运用有待完善等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三)坚持考核评价改革的正确方向。以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发展为本为基本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教师,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切实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努力建设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四)把握考核评价的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与遵循教育规律相结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同时,各高校要从自身发展阶段和办学特色出发,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坚持全面考核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全面考核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专业发展等内容,同时针对当前教师队伍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重点考察和评价。坚持分类指导与分层次考核评价相结合,根据高校的不同类型或高校中不同类型教师的岗位职责和工作特点,以及教师所处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分类分层次分学科设置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健全教师分类管理和评价办法。坚持发展性评价与奖惩性评价相结合,充分发挥发展性评价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导向引领作用,合理发挥奖惩性评价的激励约束作用,形成推动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的有效机制。

2加强师德考核力度

(五)将师德考核摆在教师考核的首位。完善师德考核办法,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将师德考核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全过程。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建立教师师德档案。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职称(职务)评聘、岗位聘用和奖惩的首要内容。高校教师有师德禁行行为的,师德考核不合格,并依法依规分别给予相应处分,实行师德“一票否决”。

(六)严把选聘考核思想政治素质关。把思想政治素质作为教师选聘考核的基本要求,贯穿到教师管理和职业发展全过程。在教师招聘过程中,坚持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双重考察。严格聘用程序,规范聘用合同,将思想政治要求纳入教师聘用合同,并作为教师职称(职务)评聘、岗位聘用和聘期考核的重要内容。

3突出教育教学业绩

(七)严格教育教学工作量考核。所有教师都必须承担教育教学工作,都负有关爱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责任,要将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落到实处。建立健全教学工作量评价标准,把教授为本专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明确教授、副教授等各类教师承担本专科生课程、研究生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课时要求。教师担任班主任、辅导员,解答学生问题,指导学生就业、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各类竞赛以及老中青教师“传帮带”等工作,应计入教育教学工作量,并纳入考核内容。

(八)加强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完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多维度考评教学规范、教学运行、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获奖等教学工作实绩。引导教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守教学纪律,改进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考,指导合作学习与研究性学习。学校应实行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质量综合评价。

(九)健全教学激励约束机制。提高教师教学业绩在校内绩效分配、职称(职务)评聘、岗位晋级考核中的比重,充分调动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除访学、进修、培训、组织派遣、产假等原因外,教学工作量不能达到学校规定要求或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不合格的教师,其或聘期考核应为不合格。

(十)强化课堂教学纪律考核。把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作为教学基本要求,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严格高校课堂教学纪律,加强对教师课堂教学活动、教学实践环节等的督导力度。对在课堂传播违法、有害观点和言论的,依纪依法严肃处理。

4完善科研评价导向

(十一)坚持服务国家需求和注重实际贡献的评价导向。鼓励原始创新和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引导教师主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科教结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扭转将科研项目与经费数量过分指标化、目标化的倾向,改变在教师职称(职务)评聘、收入分配中过度依赖和不合理使用论文、专利、项目和经费等方面的量化评价指标的做法。

(十二)探索建立“代表性成果”评价机制。扭转重数量轻质量的科研评价倾向,鼓励潜心研究、长期积累,遏制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完善同行专家评价机制,积极探索建立以“代表性成果”和实际贡献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方式,将具有创新性和显示度的学术成果作为评价教师科研工作的重要依据。防止学术不端。

(十三)实行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针对不同类型、层次教师,按照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不同学科领域,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不同研究类型,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标准。对从事基础研究的教师主要考察学术贡献、理论水平和学术影响力。对从事应用研究的教师主要考察经济社会效益和实际贡献。对科研团队实行以解决重大科研问题与合作机制为重点的整体性评价。注重个体评价与团队评价的结合。

(十四)建立合理的科研评价周期。教师科研评价周期原则上不少于3年;科研团队考核评价周期原则上不少于5年。统筹考核、聘期考核、晋升考核等各类考核形式,根据绩效情况,可以减少、减免考核,适当延长考核评价周期。共享考核评价结果,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评价。

5重视社会服务考核

(十五)综合考评教师社会服务。突出社会效益和长远利益,综合评价教师参与学科建设、人才培训、科技推广、专家咨询和承担公共学术事务等方面的工作。鼓励引导教师积极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鼓励引导教师主动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充分认可教师在政府政策咨询、智库建设、在新闻媒体及网络上发表引领性文章方面的贡献。建立健全对教师及团队参与社会服务工作相关的经费使用和利益分配方面的激励机制。

(十六)完善科研成果转化业绩的考核。大力促进教师开展科研成果转化工作。聘任科研成果转化、技术推广与服务岗位的教师,主要考察其实施科研成果转化的工作绩效,并作为职称(职务)评聘、岗位聘用的重要依据。落实国家关于高校教师离岗创业有关政策,保障教师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合法收益。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把科研成果转化作为着力培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

6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十七)将教师专业发展纳入考核评价体系。高校应调整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增设教师专业发展考评指标,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细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要求。确立教学学术理念,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提升教师教学学术发展能力。落实每5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制度。加强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和信息技术能力培训。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访学以及在职研修等。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每5年到企业顶岗实践不少于6个月。

(十八)建立考核评价结果分级反馈机制。高校应建立教师考核评价的校、院(系)分级管理体系。维护教师权利,考核结果应通知教师本人。注重与教师的及时沟通和反馈,科学分析教师在考核评价中体现出来的优势与不足,根据教师现有表现与职业发展目标的差距以及影响教师职业发展的因素,制订教师培养培训计划,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指引,促进全体教师可持续发展。

(十九)积极推进发展性评价改革。支持高校普遍建立教师发展中心,完善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机制。支持高校开展教师发展性评价改革,加大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与经费投入。通过引领示范,以点带面,逐步全面推开发展性评价改革。

7切实加强组织实施

(二十)合理运用考核评价结果。充分尊重和切实保障高校教师在办学中的主体地位,加强考核评价结果运用。考核评价结果要作为职称(职务)评定、绩效分配、评优评先、继续培养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鉴定、指导、激励、教育等综合功能。

(二十一)建立政策联动机制。要探索建立院校评估、本科教学评估、学科评估和教师评价政策联动机制,优化、调整制约和影响教师考核评价政策落实的评价指标。扭转评价指标过度强调教师海外学历、经历或在国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倾向,并作为院校评估、本科教学评估和学科评估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十二)推进部门协调落实。建立健全学校主要领导牵头,人事管理部门协调,教学、科研、研究生等管理部门配合的协调机制,做好人员配备和工作保障。加强高校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采集整合教师工作的各类数据信息,形成完整准确的教师考核评价工作信息数据库,为考核评价提供基础,实现学校管理部门间的信息共享。

各高校要把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工作摆在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抓实抓好。要结合实际制订本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并报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备案。

链接

《指导意见》的政策亮点有哪些?

考核评价是高校教师选聘、任用、薪酬、奖惩等人事管理的基础和依据。考核评价政策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的“指挥棒”,对新时期高校办学具有全局性、基础性的影响。《指导意见》将改革考核评价机制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进高校综合改革的切入点,针对存在有待完善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1.严把教师选聘考核师德关。强调在教师招聘过程中,坚持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双重考察。将思想政治要求纳入教师聘用合同,并作为职称评聘、岗位聘用和聘期考核的重要内容。把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作为教学基本要求,加强对教师课堂教学活动、教学实践环节的督导力度。

2.切实扭转对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重视不够的现象。加强对教学工作的激励和约束,提高教师教学业绩在校内绩效分配、职称评聘、岗位晋级考核中的比重,充分调动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要求高校明确教授、副教授承担本专科生课程、研究生基础公共课程的教学课时要求,加强教学质量评价,切实将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落到实处。

3.调整完善科研评价导向。探索建立“代表性成果”评价机制,鼓励潜心研究、长期积累,遏制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针对不同学科领域和研究类型,建立分类评价标准和合理的科研评价周期。

4.综合考评教师社会服务工作。综合评价教师参与学科建设、人才培训、科技推广、专家咨询和承担公共学术事务等方面的工作。充分认可教师在政府政策咨询、智库建设、在新闻媒体及网络上发表引领性文章方面的贡献。

5.将教师专业发展纳入考核评价体系。要求高校在教师考核指标体系中增设教师专业发展指标,细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落实5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支持高校普遍建立教师发展中心。

6.推动建立各类评估评价政策联动机制。提出建立教师评价政策与院校评估、本科教学评估、学科评估的联动机制,扭转过度强调教师海外学历、经历或在国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倾向。

第二篇:高校教师论文:关于高校教师科研业绩考核评价体系的思考

摘要:如何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教师科研业绩考核评价体系,促进教师提高创新能力和科研质量,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本文对当前高校教师科研业绩考核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关键词:高校教师 科研业绩 考核 评价体系 高校教师科研业绩评价是教师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教师履行科研职责,形成激励机制的有效手段。一个科学合理的高校教师科研业绩考核评价体系, 能够挖掘教师发展科研潜力,引导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激励教师认真履行其的岗位职责,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因此,如何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科研业绩考核评价体系,使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科研成果和科研工作能够进行相对客观的比较,对教师科研业绩做出公正、准确的评价,防止急功近利和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是高校人事和科研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这对增强教师科学研究的积极性,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教师科研业绩考核评价体系中的主要问题 1.科研业绩考核评价数字化,重数量而轻质量。高校教师科研业绩评价量化的考核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可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相对来说比较公平。但一些高校教师科研业绩考核评价体系中存在着过分量化、标准化的倾向,重数量考核而轻质量考核,以论文和著作的数量及科研经费的多少作为衡量教师科研水平的重要条件。如教师一年来的科研情况:主持或参与的研究项目,是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还是校级;是纵向课题,还是横向课题,有多少经费。发表了多少篇论文:是权威期刊、核心期刊,还是一般期刊;论文有多少被sci、ei收录,出版的专著有多少字等等。实行数字化管理,简单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在评价中的份量。由于教师科研工作量的酬金多少是根据教师本人当年所完成的科研工作量来计算发放的。所以, 教师会只注重学术论文的数量,而忽略论文的质量,这不利于学校科研水平的提高。

2.科研业绩考核评价忽视学科差异性。由于不同的学科和其学术研究有其自身特殊的规律性,其研究探索的途径、方法,研究周期的长短,出成果的形式都各不相同,不能采用统一的科研量化评价体系和标准对所有学科研究进行评价。如文科的研究评价涉及价值判断、历史判断和性质判断,需要时间的沉淀和历史的评价。而理工科的科研大多为应用技术研究,科研成果转化率高,直接经济效益明显,申请发明专利会较多,评价指标易于量化。再从高校科研分类来看,高校科研主要可划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产业化三类。高校学科侧重点、科研条件等原因,造成基础学科与专业学科之间、文科与理工科之间,教师科研工作量差别很大。由于大多数高校在制定考核标准时,为了方便考核,通常以同一种评价标准来统一评价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难以实现评价的客观、公平和公正,影响了部分教师科研积极性的发挥。

3.过度的量化易使教师急功近利和发生学术不端行为。当前高校的科研业绩考核评价体系中存在轻视过程、重视结果的问题。科研业绩考核评价主要是根据教师文章发表刊物的级别、承担科研项目的级别和经费数额等为依据进行量化考核。考核结果与每一个人的年终酬金、职称晋升等直接挂钩。在这种政策的引导下,部分教师为了满足考核分数的要求,缺少了学术创新,乐于从事短平快的小项目的研究与开发,致使有影响力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很少,科研成果水平低下。一些教师甚至将一篇高质量的文章分成数篇来发表,或者东拼西凑应付考核。从近年来的高校学术科研成果来看,项目跟踪的多,文章原创的少。论文质量整体处于下滑的态势,虽然论文数量在急剧攀升, 但被国际学术界引用的却很少。甚至发生“抄袭、剽窃他人科研成果”等学术不端行为。

二、高校教师科研业绩考核评价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科研业绩考核评价体制行政化。从建国以来,我国高校实行的是国家集中计划和政府直接管理的体制,高校是被作为政府机关的附属单位来管理,政府的教育行政体系深入到高校内部,高校的管理体制主要是沿袭行政管理的体制,高校现行的领导体制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教师科研业绩考核评价体系的制定,由行政主导,缺乏广大教师的参与,在评价标准和评价政策的制定上易表现出追求效益和效率的最大化。本来,按绩效评价理论,高校教师科研业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符合学校的发展目标,才能改善教师的绩效水平,促进学校的长远发展。也就是要求学校根据自己的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时期的总体战略目标及具体的客观环境有针对性地设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由于科研业绩考核评价体制行政化,许多高校都做不到这一点。

2.科研业绩考核评价指导思想导向功利化。当前,为了激发高校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科研的积极性,高校的各种激励政策,如岗位津贴、业绩津贴和科技奖励等纷纷出台,这些津贴和奖励的发放都是以科研业绩考核为基准的,存在功利化导向。由于高校科研考核评价存在功利化的导向,科研成果与利益挂钩,导致部分单位部门和个人过分强调产出而片面追求数量指标,心浮气躁和急功近利的趋向。教师如能多发表论文,多申请科研项目,就能获得更多的利益。

三、完善高校教师科研业绩考核评价体系的措施 1.根据学校情况和教师自身特点,实行分类考核评价。不同学科和类型的科研活动应当采用不同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评价的目标、内容要有所区别。因为不同的学科,其研究探索的途径、出成果的形式都各不相同。如对于从事理工科研究的教师,应从其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和成果转让产生的经济效益等方面评价其科研成果。对于从事人文社科类研究的教师,应从其在国内有影响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代表性论文及被引用情况作为评价的重要参考指标。此外,由于每一个教师的年龄、科研经历、职业特长和职业目标等都有明显的差异。在设计教师科研业绩考核指标体系时,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合理权重,细化考核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客观公正地反映教师的科研工作业绩,提高教师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2.实行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的有机结合。科研业绩考核评价体系定量方法的优点在于它的标准化和精确化程度较高,可操作性较强,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小。但是,科研业绩考核评价体系,不仅要进行定量分析,也要进行定性分析,做到定性与定量的有机相结合。要符合学术发展的规律,把创新性放于首要位置,逐步由“以量为核心的评价”转向“以质为核心的评价”。例如,衡量学术论文水平,既要看是否在权威、核心刊物发表,也要通过综合考察论文的被引用次数、网上下载率等指标,进行更科学的评价。既要看到教师有多少科研项目、 申请了多少专利、获得多少奖励;也要看到潜在的社会效益等情况,做到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有机结合。在评价科研数量的同时也关注科研的质量,使教师科研业绩考核评价更加公正、公平。

3.鼓励教师“十年磨一剑”,克服学术上的急功近利行为。高校教师科研业绩考核评价机制关系到教师的聘用、职称晋升、岗位津贴等方面,直接影响到教师对学术研究的投入和价值取向。科研成果对教师来说既是动力又是压力,也是他们奋斗的目标,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由于当前高校教师科研激励机制的片面性,在考核上又制定了一些不切合实际的指标,使一些教师为了职称晋升、津贴分配目标等,存在急功近利、浮夸浮躁等不良风气和短期学术行为等。如喜欢做一些短平快的项目,完成的项目多,专利少,成果转化率低等情况。发表的论文数量多,质量低,引用率低。自顾自地写文章、做项目,难以形成科研团队,难以承担大项目。因此,高校要努力探索一种既符合科学研究发展规律,又符合本校实际的科学、合理的科研业绩考核评价标准,鼓励教师“十年磨一剑”,鼓励教师出原始创新成果。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校科研工作上水平。

4.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激发广大教师的研究热情。没有考核的科研工作将可能是低绩效的工作。但是,对科研业绩过多地量化考核,对高校教师来说也是一种压力,这种压力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未必能充分转化为科研动力,反而会容易使教师产生浮躁心理。因此,高校应以发挥教师的创新潜能为宗旨,为教师创造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激发教师研究热情。既鼓励成功,也允许失败。另外,学校要重视实验室和网络数据库等科研硬件条件建设,为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提供更多的有利条件。使教师乐于科研活动过程而不仅仅是科研结果本身,使教师能“我要科研”,而不是“要我科研”,从被动科研转变为主动科研。

高校教师科研业绩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新问题。因此,高校要充分考虑自身特点和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不断研究改进和完善指标体系,及时调整评价内容,并吸取广大教师正确的意见和建议,与时俱进,完善科研激励机制,从而充分发挥科研绩效的评价作用,促进高校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燕刚,庾光蓉.我国高校教师科研评价体系的导向及其合理性思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19-123 [2]李俊杰.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及改进[j].教育发展研究,2011,(7):74-76 [3]周春燕.高校教师科研业绩评价及建议[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11):210-212 [4]杜伟锦.高校科研评价现状与完善途径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4,(4):61-64 [5]于敬,周玲.高校科研业绩考核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 科技管理研究,2010,(18):73-75 [6]李星.关于高校教师科研业绩绩效评价的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

与产业化,2010,(5):40-41 [7]朱茜, 施晓峰.论对高校科研教师的非物质激励的思考[j].科技

管理研究,2010,(4):185-186 [8]郭建宏.试析我国学术不端行为的特点及治理[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0,(1):49-52 [9]田在兰.优化中国高校教师的科研绩效评估体系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18):238-239 [10]周文燕.我国高校科研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7):119-121

第三篇: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考核指标体系与评价机制的构建

摘 要:高校逐渐将学生党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好党建工作的整体发展和规划,在此基础上加强领导机制和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增强双方的责任感,把思想意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如何完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考核指标体系与评价机制的构建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建 考核体系 评价机制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重要手段,同时做到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完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考核指标体系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首要目标是要加强对于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第一,必须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将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集中体现出来,也要全面做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重点着眼于加强党的基本建设,也要注重对于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教育。

通过对学生进行相关性的指导和教育使高校学生进一步坚定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心,同时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的建设也有很大的推动力和影响力。

二、做好高校党建的教育培养工作

1.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

入党积极分子确定程序规范,在入党申请人中采取党员推荐、群团组织推优等方式,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党校学习、开展集中培训,并定期向党组织进行书面或口头思想汇报。党支部每半年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一次考察。院(系)党组织每年对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作一次培养状况分析。

2.发展对象的培养

严格落实入党积极分子一年以上培养教育和考察的要求,为每一名发展对象确定两名正式党员作为入党介绍人,介绍人认真履行责任。健全落实发展对象谈心谈话和政治审查制度。对发展对象应进行短期集中培训,时间一般不少于3天(或不少于24个学时),培训突出思想入党和政治引领,并结合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进行党情国情教育。发展对象要定期向党组织进行书面思想汇报。

3.预备党员的教育

院(系)党组织及时将学校党委批准的预备党员编入党支部和党小组,并认真做好预备期的培养考察记录。院(系)党组织通过党的组织生活、听取本人汇报、个别谈心、集中培训、实践锻炼等方式,对预备党员进行系统教育和综合考察,重点考察预备期的思想政治表现、个人党性分析和学习工作情况。严格执行预备党员转正的组织程序和要求。

三、建立一套高校学生党建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在我国,对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考核还不是十分完善,高校学生对于党建工作的认识也不够全面,拥有一个完整的党建考核体系的核心目标就是保质保量,坚持标准是保证质量的前提和途径,很好的改善评价机构的构建是保质保量的措施和方法。

高校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他们的思想观念具备很强的可塑性,虽然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但问题在于他们对待事物的鉴别性有所欠缺。

在我国的当前环境下,积极进取的青年就能赢得未来的情况下,正是因为如此健全党建工作责任制变得尤为重要,而实现这一切的根本保障就是建立一套完整且完善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考核指标体系。

高校学生拥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一定的知识基础,符合我国当前发展需要人才的条件,以及根据高校学生现有的学习环境以及生活环境适应党的需求,也有利于党的建设。

对于高校学生的优良传统要进行严格要求而不是呈敷衍了事的状态,而且高校学生在除学校以外的环境中也要做到严于律己,勤劳朴实,做到不奢侈浪费,不受外界不良风气影响,做到谦虚谨慎、坦荡做人、洁身自好。这些属于优良作风的条件都应该作为党建工作的考核范围。

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评价机制的构建

1.完善思想机制建设

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思想机制建设进行完善主要包括:学习机制的完善,应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思想状况出发,找出学生的症结之所在对症下药,组织学生进行有针对性、计划性的学习;考核机制的完善,主要是为了更好的保证学生党建思想机制建设能够取得有效的成果,具体可通过卷面考试、社会实践、知识竞赛、心得体会等方式来进行;检查机制的完善,主要是为了保障学生在学?我党基本方针、理论时能够取得一定的时效性,可通过年检、评议、交流、抽查、专题检查等方式来综合进行,以在高校内建立透明化、公正化的检查监督机制。

2.增强学生党组织机制建设

首先高校党组织要加强学生党员的培养机制建设,将入党启蒙教育、党校政治理论教育、党员联系培养工作等认真落实好并落实到实处。其次要完善学生党员的发展机制建设,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的发展原则,推选各方面表现优异的学生入党,并建立健全预备党员监督坚持公示制度,多方听取学生群众意见使党员选举制度更加透明化。最后要完善学生党组织管理机制,对高校党支部成员进行专业技能、思想政治等方面的定期培训,结合本校党支部实际情况开展党员思想工作汇报、自我批评、重要知识文件学习等活动。

3.完善制度机制建设

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制度的建设机制进行完善,具体包括:完善相关制度的建设机制,在理清原有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新制度的制定;对制度的执行机制进行完善,提升制度执行效力;加强落实制度的监督反馈机制,增强高校党务工作者的自律意识,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培养一支高纪律性、高专业技能、道德品质良好的党组织队伍。

五、结语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考核指标体系与评价机制的构建,要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应用恰当的奖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方法以及制定相关参考评价制度进一步完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考核指标体系与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葛明岩.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世纪桥,2013,(05):12-13.

[2]郑紫东. 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及评价机制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3.

[3]张伟. 面向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的目标管理教育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2009.

第四篇:考核、评价再评价制度

文件编号:GL/BC-03

1、目的:通过对人员的评价再评价,确定其是否适合本岗位工作;培训后对参与培训人员进行考核,确定培训的有效性。

2、范围:对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进行考核、评价再评价。

3、内容: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工作态度 3. 1对工作业绩考核评价内容包括:

1) 质量体系的维护运行情况; 2) 质量检验的准确率、及时率; 3) 质量反馈的处理率; 4) 生产工艺改进验证情况; 5) 不合格品处置情况; 6) 生产计划完成情况; 7) 过程质量控制知识; 8) 技术文件的完整性; 9) 产品技改情况; 10) 安全生产事故率; 11) 生产人员管理情况; 12) 生产任务完成情况; 13) 清洁卫生情况; 14) 与其它工序配合情况;

15) 降低采购价格、减少库存积压、采购物料的质量、供应商评价。 3.2对工作能力的考核评价内容包括:

1) 专业能力:医疗器械的基本知识(功能、构成、生产、使用)掌握情况; 2) 计算机能力:办公软件应用能力;

3) 语言能力:沟通技能、交际能力;理解能力、书面与沟通能力; 4) 综合能力:责任心,独立工作能力,吃苦耐劳,有团队精神;策划、组织、协调、管理能力;工作的条理性; 数学运算能力,思考、逻辑能力;

5) 工作态度的评价标准包括:优、良、中、差。 3.3评分法对人员进行评价: 首先是选定岗位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采用一定分值表示每一因素,然后按预先规定的衡量标准,对现有岗位的各个因素逐一评比,求得分值,经过求和最后得到各个岗位的总分值。 其基本步骤是:

a确定岗位评价的主要因素;

b对各评价因素区分出不同档别,并赋予一定的分值;

c对各岗位进行评价。给各岗位每一因素打分,然后汇总,计算出各岗位的总分值;

d根据各岗位的总分值进行排序,得到相对分值的高低。

4、每年年末对员工进行年度业绩考核和岗位评定。

5、评价标准

90~100:优; 75~89:良; 60~74:中; 60以下:差。

6、行政科按上述办法对员工进行日常工作业绩的评价和年终绩效考核,可随时对各部门员工进行现场抽查,对评价结果为“差”,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人员,应安排培训或转岗,使员工的能力与其从事工作相适应。

7、考评的结果可作为提供薪酬管理,人事调整,人员培训的依据和基础。

8、对人员进行再评价的条件及濒次: a每年一次,年底对各岗位人员进行再评价; b对换岗人员进行再评价。 9.评分细则(共100分)

第五篇:考核评价制度

尉庄乡党务公开考核评价制

为做好党务公开考核评价,促进党务公开工作的顺利开展,调动基层党组织党务公开工作积极性,特制定本制度。

一、考核原则

党务公开考核工作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注重实效的原则。

二、考核方式

考核工作每年开展一次,可以和当年的党建工作考核、政务公开工作考核或其他综合性考核结合起来。

三、考核内容:

1、加强对党务公开工作的领导,完成上级党组织和局党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党务公开工作的部署、要求。

2、认真落实县委《尉庄乡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实行党务公开工作的实施办法》,保证规定的内容全面、及时、真实公开。

3、加强党务公开载体建设,不断丰富党务公开形式。

4、完善并落实配套制度,不断推动党务公开规范化、制度化。

5、积极创新,在党务公开的内容、形式、配套制度等方面取得开创性、突破性成效。

6、加强党务公开宣传工作。

- 1 -

7、建立党务公开长效管理机制。

8、党员、群众对党务公开工作的评价情况。

四、考核方法和程序

1、被考核单位开展自查和总结。

2、听取被考核单位开展党务公开工作的情况汇报。

3、查看公开载体及公开的内容。

4、查阅党务公开工作有关台帐资料。

5、组织党员、群众对党务公开工作满意度进行测评。

6、乡党务公开领导小组进行综合评定。

7、将考核结果向被考核单位反馈。

五、考核结果的运用

1、考核结果向乡党委报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和改进党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2、考核结果纳入基层党组织及其主要负责人工作考核和党建工作考核范围,列入创先争优、三级联创、勤廉双优活动考核评价内容,作为党风廉政建设内容纳入目标管理。

3、对党务公开工作考核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及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对考核中存在问题的单位及个人进行通报批评。

- 2 -

上一篇:高校评教评学活动总结下一篇:感谢我人生路上的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