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秋天的梦赏析

2022-08-07

第一篇:戴望舒秋天的梦赏析

戴望舒雨巷赏析

戴望舒《雨巷》赏析及评论

这并不合适阳光明媚的好天气,但也不合适滂沱的大雨,它所在的是烟雨濛濛如画的雨巷,所充斥的是淡淡的忧伤、哀愁、和彷徨。《雨巷》这首诗的就如一首哀伤的音乐,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它的舒缓、低沉而又优美的旋律和节奏,也很容易感受到它所抒发的情感──凄清、哀怨和惆怅。我们在这首曲子中看到了诗人所描述的画面,灰黑白的砖地,红褐色湿湿的瓦房,屋檐滴着雨滴,屋檐下是诗人的油纸伞和那哀伤的心情:

撑着油纸伞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诗人一人在雨巷中独行,雨巷似乎也透着寂寞,和他内心一样的孤寂和苦闷。小巷、细雨、撑着油纸伞的孤独以及他的彷徨步态──这就是这首诗的开头几句所展示给我们的镜头。但在这些寂寞之下,又有着诗人心中的一小份期待:在这安静的蒙蒙细雨之下的一份邂逅,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不是热情奔放的女孩,也不是成熟风韵的妇女,而是安静、清新、美丽带着淡淡伤感的姑娘,我想,她或许是纤纤细腰,有着一丝孱弱,细长而又干净的手指,撑着一把淡淡的牛皮纸颜色的油纸伞…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诗人赋予了这个姑娘丁香的特色,如丁香花一样开在仲春时节,淡淡的白又柔和着淡淡的紫,柔弱、娇美而又纯洁、庄重 。丁香花娇美却易凋谢,引愁而又伤春。“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诗人用丁香作为象征给了雨巷中这个幻想出来的姑娘不一样的感觉:她既具有丁香的美丽姿态和颜色,又具有丁香的高洁和芬芳,还具有丁香的忧愁与哀怨。这样一个姑娘,是诗人的幻想,但诗人却又给了她现实的韵感: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那个姑娘的步态、表情乃至手上的油纸伞都与诗人一样。这样一个人的出现,显然使诗人的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希望。这样梦一样的一个姑娘,飘渺的,却真实的和诗人相遇,有着太息般的眼神,向诗人走进而又走远„„像梦一般轻盈而不着痕迹地飘过,当她从诗人身边飘过去的时候,诗人看到她的表情是一脸的凄婉迷茫。这表情分明透露着:她心里实际上是不愿意与诗人分离的。诗人塑造了一个哀怨又和自己如此相似的一个姑娘,与他相遇,又与他分离,有着绝望和无奈: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颓圮的篱墙”或许就是诗人想与“丁香姑娘”相聚相守这一较为具体的希望破灭的象征吧,“丁香姑娘”终于消失在雨巷的尽头。但这时的诗人还是处在魂不守舍的状态中,即使不能再看到“丁香姑娘”,他还是在感受着“丁香姑娘”遗留在雨巷的黯淡光线和清冷空气中的颜色和芳香,并为这种颜色和芳香的不断消散而伤感不已….我想,他或许久久的伫立,感受,内心无比的失落,但是却只能继续行走吧„„

在诗的末尾,诗人似乎又将诗的开头所出现的那个镜头又重放了一遍。首尾两节的词句几乎全部相同,只是将其中的“(我希望)逢着”改成了“(我希望)飘过”。这一改,一方面表明诗人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另一方面却让人感到诗人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了,不敢有什么过于大的奢望,就是那么淡淡的一点点的一丝丝的期望,仅仅只是飘过。因而,读到诗的 1 最后一节,我们不禁感到:诗中所渲染的那种理想破灭而又无法挽回的苦闷、哀怨而又无奈、惆怅的情感又加深了一层。

戴望舒将丁香作为象征,将法国的象征手法运用其中,却又将中国意向中较为传统的哀伤的丁香花相结合 。我似乎可以理解这样的无言的心情,但也心中有了疑惑,丁香姑娘这样一个飘渺的幻想却又无比现实的姑娘不仅仅是男女之情的寄托吧,或许,这样一个丁香姑娘不仅仅是爱情上的,也可以看作任何理想,奢望得到又难以触碰,美好而又伤感。而诗人所走过的雨巷,是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它悠长寂寥,好似追求理想过程中的漫漫长道。在看似局部而又狭窄的诗意中,我们又可以惊喜的发现种种意想不到的开拓的局面,我想,这也是我喜欢这首诗的一个原因吧。

在读《雨巷》的过程中我可以感受到和谐的音律美。丁香一样的哀愁,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颜色,重复却又不累赘,结尾与开头又相好的照应,就如同在画中走,欣赏和感受一首曲子一样。韵脚的有规律的反复:全诗共七节,每节六行,每行字数长短不一但总体上又是有规律地重复的。该诗采用的是一韵到底的做法,在每节相隔不远的行的末尾重复一次脚韵,每节押韵两到三次;有些同样的字词还在韵脚中多次出现,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这种韵脚的反复使用,使人们的听觉中被反复感受,营造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丽感觉。我读这首诗,在听觉上的感觉就象是在听一首轻柔舒缓的沉思型的小夜曲,那饱含着寂寞、痛苦的感情而又让人感到甜美的旋律在我的心头反复回响着。 关于这首诗的音乐美,叶圣陶曾说: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第一次接触到这首诗的时候,是在初中的朗诵节上,听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读着这首丁香一样的诗配着一首丁香一样的音乐,全场都陶醉了,可惜的是那首配乐我至今不知道是什么,而我,也没有那个女孩那样适合读哀怨诗的细微婉转的嗓音,然而,它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也让我深深的爱着这首诗给我带来的感觉。

第二篇:种在秋天里的梦情感散文

周末,一个温暖的午后,我和宝贝背着偌大的背包兴奋的开始了“寻找秋天”的快乐之旅。这次快乐之旅是源于老师布置的一篇题目为《美丽的秋天》的周记。饭后,宝贝悄悄地对我说:“妈妈,这个周末你可以陪我出去寻找秋天吗?”我放下手中忙碌的琐事,惊讶于宝贝稚气的童言。自从上次带她去听了一堂关于写作的公开课以后,我发现宝贝似乎真的和从前不一样了。她几乎是一下子喜欢上了从前被她定义为最枯燥的文字,平日里朗读课文,对那些优美的词语也总会带着感情的读上好几遍。对待周围的事物也开始渐渐学会细心的观察了。

我欣然答应了宝贝的提议,可让人不解的是宝贝非要拿着这么大的背包却什么也不让放,只悄悄的装进了几颗又大又饱满的花生。那些花生是午饭时,宝贝见姥姥把刚从地里起来的花生晒在窗台上,便喜欢的让姥姥送给她的。我将自己的不解对宝贝说起时,宝贝很认真地回答道:“当然是用它来装美丽的秋天啊!”“那些花生用来干什么啊?”我不解的问。“妈妈,这是秘密!”说完宝贝唱着《小龙人》里的歌曲“就不告诉你,就不告诉你……”一蹦一跳的跑开了。

宝贝的欢歌打断了我的思绪,这才发现不经意间,我们已经来到了附近的天地广场。一路上宝贝兴奋得手舞足蹈,一边唱着上次学校合唱比赛时的那首《童年》,一边伸开双臂迎着风儿在草地上奔跑,嗓子喊的又开始有些沙哑了。我心疼的在后边喊着:“慢点!慢点!真是个疯丫头!”

宝贝听话的停了下来,站在原地,开始仰望天空。“妈妈,快看!远处的天空好高啊!蓝蓝的天空像一片望不到边的大海!还有那些白云!妈妈!你看那些白云多像一只懒懒的小白兔,它躺在蓝天的怀里睡觉呢!”宝贝手指着天空兴奋的对我喊着。远远的,我顺着她的方向放眼望去,仿佛真的看到了一只眯着眼的白兔正惬意的躺在湛蓝的天空上休憩。“妈妈,我好喜欢那些白云,我觉得它们好像一朵一朵的棉花糖!噢,妈妈,我要把它们都摘下来装进我的大背包里,这是我送给秋天的第一份礼物!”

信步来到广场两侧的花坛边,那里盛开着一簇簇的秋菊花。那抹耀眼的金黄在阳光下仿佛是散落人间的一个个披着美丽外衣的仙子,在微风中轻盈起舞。几只五颜六色的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羞涩地扇动着美丽的翅膀,仿佛要同这些仙子媲美一般。宝贝拉着我的手追赶着飞远的蝴蝶,嘴里还不停的喊着:“快呀,妈妈!咱去抓只漂亮的蝴蝶,那是我送给秋天的第二份礼物呢!”

追着蝴蝶我和宝贝来到了一片不知名的树丛中,我们的到来似乎惊醒了脚下这些睡梦中的落叶。耳边传来了阵阵的沙沙声,也许是这些寂寞略显萧条的落叶正在为我们鼓掌,欢迎它们的新朋友呢!宝贝高兴极了,竟然淘气的躺到了它们身上,忘情的在地上打起滚儿来。我一边拉起宝贝一边为她摘掉满头的落叶嗔怪道:“小心地下凉,怎么和个假小子一样啊!”一片发黄的心形树叶似乎不甘于寂寞地拉着风姑娘的手缓缓飘落下来,轻轻的坠落在了宝贝的手心里。

“妈妈,你快看,好漂亮的树叶啊!是不是等树上的叶子老了,它们就都会从树上掉下来呢?”宝贝好奇的追问着我。是啊,以前总感叹于这些凋零在风中的秋叶。每次忆起心中总会留下莫名的惆怅。其实,我们为何不想得简单一些,或许,这不仅仅是一段生命的终结,它更昭示着一场魅力人生的开始呢!正想着我的落叶悲歌,眼前却早已没了宝贝的踪影。忙转过身去寻找,远处,宝贝正蹲在地上,一片一片的捡拾着落叶。

我走过去望着宝贝手中的叶子说:“这个不好,太脆了,一碰就会粉碎的!”没想到宝贝竟然很认真的对我说:“妈妈,你看我一吹它,它就会飘散开了,就象蒲公英一样可以尽情的飞翔!哎呀,妈妈,你不是经常和我说要懂得享受过程的美丽吗?我一定要多捡些这种树叶,这是我送给秋天的第三个礼物!”

宝贝将发黄的落叶整齐的叠放在一起,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放进袋子。接着把袋子里的那些花生拿了出来,嚷着让我给她剥开。身边的一位和宝贝年龄相仿的小姑娘看见了忙跑过来询问这是要做什么,宝贝很自豪的告诉她,“我要在这棵大树底下种花生!”我顿时了然于心了,原来这就是宝贝不告诉我的小秘密啊!不一会儿,两个小伙伴就成了很默契的搭档了。一个花生两粒种子正好每人种一个。

我拣了个干净的石头在旁边坐下,看着她们挖土、播种、浇水。最后看见她们大功告成兴高彩烈的样子,我心里也很兴奋,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童年的时光。不知不觉到了回家的时间了,小伙伴们依依不舍的道别。分手时,宝贝在种花生的那棵树下,用落叶堆起了高高的小山。很自豪的对我说:“妈妈,这是我送给秋天的最最宝贵的礼物!那就是希望!相信这粒种子经过秋雨的滋润一定会很快开花结果的!”

回家的路上,一位上了岁数的环卫工人坐在街边休憩。面前堆集着厚厚的落叶,周围是干净整洁的街道。我连忙不失时机的对宝贝说:“在这美丽的秋天里我们还寻找到了什么?”宝贝在我身后大声的嚷着:“我知道,我知道,是爷爷辛勤劳动的汗水!”我欣慰的笑了,骑着车的脚步更加飞快了。

这个季节,我和宝贝相约在阳光下,快乐的追赶着秋天匆匆的脚步。诚然,秋天还远远不止这些,还有那一排排南飞的大雁,那满目金黄硕果累累,那丰收时的喜悦和满足……我们将秋天装满重重的背包,将美丽的景色种进心田。这里没有赞美秋天的华丽词藻,没有文人墨客的悲欢离愁。有的只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眼中的秋色,还有那些送给秋天的珍贵礼物以及在这个金秋时节种下的那个最最美好的希望,一个绚丽无比的梦!

第三篇:《秋天的怀念》教学片段赏析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在执教《秋天的怀念》一课时,教师用火热的激情,以师生间充满魔力的心灵对话打造了充满生命力的新课堂。下面,笔者就截取课中一些片段与大家分享。

一、启课——未成曲调先有情

1、 课件出示《合欢树》中思念母亲的片段,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合欢树》师:默读这一段话,你读到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

师:那你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我读出了对母亲深深的眷念。

„„

[成功的课堂离不开精心营造的学习氛围。在课始阅读资料中,学生感受到史铁生对母亲的那份怀念,读着短文,那字里行间包涵的思母情愫,唤起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形象地再现在面前。学生有了情感储备,课堂上就可以很自然地进入高峰体验。] 师:(出示词语卡片“怀念”,接着出示“秋天”中间板书“的”——怀念的秋天)念,你们心中有什么感受?

生:田野里果实累累。

师:心里那个沉甸甸的。我们来调一下(卡片移成“秋天的怀念”),有什么变化?

生:秋天里有什么值得想念的东西?

师:是呀,人啊,事啊,形成了心中沉甸甸的感情。

[变化出示的课题让学生知道,词语排列顺序不同,包含的意思也不同。尤其是课题让学生咀嚼出了秋天里沉甸甸的情感。身置课堂,“怀念”如涓涓小溪,潺潺涌流。心门似春之柴扉,轻轻洞开。]

二、研读爱母情怀——思接千载

出示句子:“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师:请你把这个省略号变成他要说的话。

生: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要好好活儿。

师:(课件出示“好好活儿”)我把它们送进去了,一起读。

学生读该句。 师:该怎样好好地活儿呢?

课件出示句子: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师:结合文字,好好地体会,我俩该怎样好好地活。同桌俩个讨论。

生:我们活得可以平凡。

师:用自己的理解去体会,还可以换个词?

生:普通。

师:那你平常地、平平地读这句话。(出示句子——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生:对生命要有热情,对生活要有希冀。

师:那你来读一读。

该生读时缺少激情。

师:别把它藏在心里,要活出热情。(该生热情地再读)

师:要把这份热情融进激情。

生:人在这个世界上要活得自在一点。

师:还可换成?

生:潇洒。 生:我从“泼泼洒洒”读出要活得快快乐乐的。

师:我听出来了,人生有酸、甜、苦、辣。这点痛算什么。

[古人曾把读书时的品味、揣摩喻为春雨润花,清水灌稻,因为唯有全身心浸染于文本中,才能知其意,悟其神。窦老师让学生扣住母亲临死前说的那句未了的话,补全话意,并进一步从菊花中找寻“好好活儿”的真谛。在探询中也明白了母亲为何让儿子赏菊,因为母亲知道,苍白的语言不足以平复儿子此时内心的悲伤,所以她要带儿子去北海看花,看看那些傲霜开放的菊花,她要让儿子知道,失去了双腿不等于失去了一切,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值得留恋,她要用自己的爱来重新点燃儿子对生活的希望!让心胸如时节一样秋高气爽、让精神和菊花一样坚韧刚强。这是一个母亲的良苦用心啊!]

三、拓展——心有灵犀一点通

师:三十多年过去了,他对这“好好儿活”又有什么理解呢?母亲去世之后,作者写下了很多感人肺腑的文章,他不止一次地提到了自己的母亲,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和爱。

课件出示《病隙碎笔》中怀念母亲的文章片段:

“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这游历当然是有风险,但去大河上漂流就安全吗?不同的是,漂流可以事先做些准备,生病通常猝不及防;漂流是自觉的勇猛,生病是被迫的抵抗;漂流,成败都有一份光荣,生病却始终不便夸耀。不过,但凡游历总有酬报:异地他乡增长见识,名山大川陶冶性情,激流险阻锤炼意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 《病隙碎笔》

生:生病的经历是一步步懂得满足。

师:今天的史铁生感悟到每时每刻都是幸福。他活出了生命的超然,活出了生命的满足。 师(深情旁白):希望能与母亲一起讨论《务虚笔记》,可是不可能了。好多次他都在梦里怀念。(出示短文)师配乐深情诵读: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我与地坛》

师:同学们,当你读到了这些苍凉的文字,你能够理解作者内心的痛楚吗?能够体会作者深深的思念之情吗?你能够感受到在那苍茫的夜色下而汩汩滚落的热流吗?再来深情地读读这一段文字吧,我相信一定也会有一股热流从你的心头滚落„„

生:齐读最后一段文字: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师:现在再来读课题。“秋天的怀念”,究竟在怀念什么?

生:怀念母亲。

生:怀念母亲说的 “好好儿活”。

师:母亲这两个字化做了心中的信念。母亲的“好好活儿”借了儿子一生,成就了儿子一生。啊,我怎能不怀念?这两个字沉淀了心中的情感。再读这个课题。(学生深情齐读)

师:虽然有时候命运很不公平,真的是很不公平,但是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就一定能扼住命运的咽喉,无论遇到什么打击,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要坚强地活、好好地活,不仅是活着,而且要活得精彩,活出味道,为自己,也为爱自己的亲人。

[在阅读这些拓展的文本中,学生敞开心扉、倾注热情,与它们进行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再次碰撞,用真实的心灵在课堂里体验生命的增值和律动,“好好活儿”再一次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第四篇:优秀学生作业选登(《秋天的怀念》人物描写语句赏析)

作业要求:摘录一处文中描写母亲的语句,品味关键词语,揣摩人物思想感情,写一段赏析文字。

摘录: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赏析:在“我”发脾气时,母亲悄悄地出去,并非害怕“我”误伤她,而是她给“我”留了一个可以肆意宣泄内心绝望、悲伤的空间。她不忍目睹“我”的难过,但却在旁“偷偷地听”,她害怕“我”做出什么伤害自己的事。当“我”平静下来后,她又“悄悄地进来”,我想一个双腿瘫痪的人应该异常羡慕可以行走的人,这可能也是母亲“悄悄”走路的原因之一吧!母亲“眼边红红的”,写出她躲在一旁听着儿子心灵的哭泣,一个母亲的心也跟着痛苦,在哭泣。当时母亲并没有让“我”看到泪水,她要给我信心,使我坚强。短短两句话却很好地诠释了母爱的真谛!(路帆)

摘录: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市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赏析:“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是动作描写,写出了母亲为儿子同意去北海看花,渐渐从自暴自弃中脱离出来而格外地高兴,手足无措。紧接着母亲回忆起“我”小时候的故事并把它讲给“我”听,是为了让我感到童年时的幸福,从而忘却眼前的苦恼。这段话体现了母亲对“我”的爱是时时刻刻、无处不在的,以及她希望“我”走出阴影,勇敢面对生活的急切心情。(方甜)

摘录: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

赏析:“扑过来”是母亲的动作,写出了她的速度之快,表现了她保护儿子时的急切,体现了深沉的母爱。“忍住哭声”,说明母亲当时的内心也十分痛苦,她那时已经病入膏肓,陪伴儿子的日子已经不多,但她把这一切都埋藏在心里,独自承受着,因为她知道她如果哭了,儿子一定会更绝望、更悲伤。于是她强忍住哭声安慰、激励儿子。伟大、无私的母爱感人肺腑。(龚添辰)

摘录: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赏析:母亲一见“我”正在看窗外萧条的秋景时,就挡住了窗户,不让“我”看这种没有生机的景,担心“我”产生绝望的思绪。然后又说去北海看菊花,是想让“我”去散散心,多看看充满生机的花,能够重拾生活的信心。一个动作,一句话,写出母亲对

“我”的关怀,她是在呵护“我”的内心,可见母亲细腻的爱。(高阳)

摘录: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的神色。

赏析:此处运用了肖像描写。“憔悴”表现了母亲照料有病的儿子很操劳,也暗示了自身病情很严重。“央求”是恳求的意思,体现了母亲强烈希望儿子能出去散散心,尽早走出病痛的阴影,重塑如菊花般富有生命力的精神,活出生命的精彩。母亲虽身患绝症,时日无多,但仍一心一意地关怀着儿子,体现了坚定、执著的母爱。(谭天晟)

第五篇:戴望舒简介

戴望舒(1905-1950),1932年《现代》月刊创刊,他在上面发表许多著、译作。出版的诗集有《我底记忆》(1929)、《望舒草》(1933)、《望舒诗稿》(1937)、《灾难的岁月》(1937)、《戴望舒诗全编》(1989)。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生于1905年3月5日,中学就读于皮市巷上的宗文中学堂。1923年,戴望舒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同施蛰存(也是杭州人)、杜衡创办《璎珞》旬刊,译魏尔伦的诗。他译诗的时候,正是写《雨巷》的时候。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32年后留学法国、西班牙。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以抗日罪名下狱,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6月以后戴望舒在北京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从事编译工作,1950年因病逝世。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戴望舒(1905.3.5——1950.2.28)现代诗人。原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思等。 浙江杭县( 今余杭市)人,祖籍南京(生于杭县)。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 纯洁幽雅。

生平简历

1923年秋天,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学习法语。1926年与施蛰存、杜衡等人创办《璎珞》旬刊,发表诗作《凝泪出门》。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峰创办《文学工场》。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这本诗集也是戴望舒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篇就是《雨巷》,受到了叶圣陶的极力推荐,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

1932年他参加施蛰存主持的《现代》杂志编辑社。11月初赴法国留学,先后入读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不过在留学期间,他并不喜欢去课堂听课,而是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翻译外文著作上。当时他翻译了《苏联文学史话》、《比利时短篇小说集》和《意大利短篇小说集》等,另外还研读了西班牙作家的许多小说集。1935年春天,由于他参加了法国和西班牙的一些反法西斯游行,被学校开除,于是便启程回国。1936年6月,与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结婚。

1936年10月,戴望舒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人创办了《新诗》月刊,这是中国近代诗坛上最重要的文学期刊之一。《新诗》在1937年7月停刊,共出版10期,是新月派、现代派诗人共同交流的重要场所。

抗日战争爆发后,戴望舒转至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并且创办了《耕耘》杂志。1938年春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1941年底被捕入狱。

1949年6月,参加在北平召开的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后担任新闻出版总署国际新闻局法文科科长,从事编译工作。1950年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安葬于北京西山脚下的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墓碑上有茅盾亲笔书写的“诗人戴望舒之墓”。

戴望舒通法语、西班牙语和俄语等欧洲语言,一直从事欧洲文学的翻译工作,他是首个将西班牙诗人洛尔卡的作品翻成中文的人。

代表作

《雨巷》并因此作被称为雨巷诗人,此外还有《寻梦者》、《单恋者》、《烦忧》等。1923年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1925年转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并于翌年就读于该校法科。先后创办过《璎珞》、《文学工场》、《新诗》等刊物。1926年春,开始在与施蛰存合编的《璎珞》旬刊上发表诗歌,处女作《凝泪出门》。1928年《雨巷》一诗在《小说月报》上刊出,受到人们注意,他由此获得雨巷诗人称号。这一时期的作品在艺术上保留着中国古代诗歌传统及欧洲浪漫主义诗歌的痕迹,并带有明显的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兰、中国的李金发等人的影响。

1929 年出版的诗集《 我底记忆》大部为此时期的作品。

1932年《现代》月刊创刊,他曾在该刊发表许多著、译作。同年11月赴法国,曾在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肄业或旁听,并继续从事著、译活动。编定诗集《望舒草》于1933年出版。这一阶段的诗作数量较多,艺术上也较成熟,在创作中最具代表意义,他由此成为中国新诗发展史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1935年从法国回国。1937年出版诗作合集《望舒诗稿》。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上海继续著译, 1938年5月赴香港。与许地山等人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任理事。其间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和英文刊物《中国作家》等。香港为日军占领后,以抗日罪名被捕,陷狱中数月,健康受到很大损害。抗战开始后的作品,从生活、情绪到艺术风格转向积极明朗。 1941年所作《狱中题壁》和稍后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表现了民族和个人的坚贞气节。这一时期作品后来收入《灾难的岁月》,1948年出版。抗战胜利后回上海,在上海师范专科学校任教。1948年再次去香港,1949年辗转到北京,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后在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工作。

1989年《戴望舒诗全编》出版。诗集主要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前者如晚唐温庭筠、李商隐,后者如魏尔伦、果尔蒙、耶麦等,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在诗的内容上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

戴望舒一生与三位女性有不解之缘,他的初恋是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而他的第一任妻子是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第二任夫人是杨静。

上一篇:党委书记讲廉政党课下一篇:端午节演讲主题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