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工程专业建设方案

2022-10-16

方案在我们工作与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我们进一步开展工作与学习,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那么一份科学的方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测绘工程专业建设方案》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一篇:测绘工程专业建设方案

雪亮工程 建设方案

1、 项目概述

1.1 项目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领导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信息化工作高度重视,总书记提出,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保障国家安全”,“提高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法治化、社会化、信息化水平”。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是新形势下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预防和打击暴力恐怖犯罪的重要手段,是动态化、信息化条件下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化平安中国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程,对于提升城乡管理水平、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2015年,总书记就公共安全工作曾多次做出重要批示,其中明确指出“当前,公共安全事件易发多发,维护公共安全任务繁重。政法综治战线要主动适应新形势,坚持科技引领、法治保障、文化支撑,创新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不断提高维护公共安全能力水平,有效防范、化解、管控各类风险,努力建设平安中国。”“要构建公共安全人防、物防、技防网络,实现人员素质、设施保障、技术应用的整体协调。”由此可见,以政法综治战线为牵头主导单位,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坚持群防群治策略,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决策科学、安全平台和应急技术装备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基于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联网整合,是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全面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构建安全保障型社会的重要保障和手段。

2015年5月,为进一步加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综治办、公安部等九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公共安全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作的若干意见》(发改高技﹝2015﹞996号)。2016年5月,中央综治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启动组织开展全国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程示范城市(区)项目建设。2016年6月,中央综治办在全国组织了50个城市申报《2016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示范城市》,并多次组织各申报城市对申报材料进行评审。同时,在公安十三五规划期间,中央每年会审批50个城市为当年示范城市。由此可见,中央高层已经把公共安全视频监控提到国家安全领域的战略高度,除了国家示范城市,每个省也会下发公共安全视频联网建设规划和任务。 1.2 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市按照“、路上控住线、环城形成圈、资源联成网”的思路,大力推进“技防城”建设,全市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及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全省率先通过省公安厅、科技厅“技防城”验收。近5年,全市各级财政先后投入建成各类监控摄像头XXX万余台,智能抓拍监控点XXX个,汇聚机动车通行数据约xxx亿条,各类监控图像xxx万路,视频图像存储空间达到xxPB左右,初步建成公安视频专网、政府行业专网、四大运营商视频专网等多张独立网络,以及公安、城管、应急办、

1

国安等多个部门内部应用平台,研发应用人脸识别、视频研判等一批智能技术,为各项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2015年,全市公安机关就利用视频图像查处各类案件xx万余起,处理交通事故xx万余起;城管部门利用视频资源开展执法管理xxx余次

2016年,我市公安局着力打造技防、巡防、数据“三张防控网”,健全完善合成研判、联合指挥、合成打击“三大工作机制”,打造活力警营,全面提高动态化信息化条件下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截至2016年底,全市刑事案件发案同比下降学习%,“两抢”、诈骗、盗窃案件发案同比分别下降xx%、xx%、xx%。同时我市坚持政府主导、公安牵头、社会共建、群众参与,开展以“织密补盲、提档增效”为主题的技防攻坚行动,着力构建管住点、控住线、形成圈、联成网的技防网络,实现城镇道路交叉口无死角、主要道路关键节点无盲区、人员密集区域无遗漏、重点要害部位全覆盖。推动视频监控向农村、背街小巷、老旧小区等偏僻部位延伸,并创新视频监控建设运行机制,开展视频基础信息采集,推进图像云平台建设,完善图像实战应用、联网共享、安全管理机制。2016年,全市累计新建监控探头xx万余处,完成xx多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技防改造。 1.3 建设思路

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作将极大地推动我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工程和立体化、可视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提档升级。一是有利于整合各地、各部门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资源力量,促进设施互联互通和图像数据集成应用,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避免重复建设、资金浪费,发挥最大效益;二是有利于提升应对处置暴力恐怖、群体性事件等严重影响社会政治稳定案事件的风险预警能力和快速处置效能;三是有利于适应违法犯罪动态化、智能化的新趋势,发挥公共安全视频在主动打击、侦查破案、固定证据等方面左右,织严织密社会治安防控网,提高预防打击犯罪和科技化水平;四是有利于推动我市智慧城市、信息惠民等重大工程建设,提升城市管理、环境保护、交通疏导、风险监测、应急处置等各项领域精细化治理水平,促进实现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并实现“建设的集约化、联网的规范化、应用的智能化”。

1.3.1 扩面增密,精确规划“十三五”前端点位建设

在已有视频监控探头的覆盖基础上,继续扩大视频监控网的覆盖面,增加覆盖密度:“城市要增密、农村全覆盖、前端带智能”,并通过多种方式整合社会面分散的视频资源,疏通“毛细血管”解决最后一公里的覆盖问题;对于重点部位加快视频监控高清化和深度智能化升级,实现车脸、人脸抓拍识别等实战功能。

1.城市要增密,增密监控网络

立体组网,打造我市立体防控网。在交通枢纽、城市广场和党政机关所在地的高楼上安装高空瞭望监控摄像机,对周边监控目标进行全局覆盖,形成高空立体监控。全市

2

城市主干道、支路两侧的固定和移动监控点密度分别按达到行人步行每500米、1000米1个的标准,城市出入口和可供机动车通行的城镇道路以及交叉路口须安装监控和车辆轨迹抓拍系统,确保道路关键节点无盲区;乡道村道要参照城市支路标准安装视频监控,其中村庄出入口和交叉路口须安装视频监控,要害部位、重要场所、案件高发区域、治安复杂场所出入口、主要通道和其它人员聚集部位做到无监控死角,视需布设人脸抓拍,并提高重点公共区域视频监控系统覆盖密度和质量;沿街商铺、背街小巷、城中村出入口及其它治安关键点位须安装视频监控。综治部门和公安机关要完善视频监控联网应用标准体系,加强对治安保卫重点单位公共安全视频建设的指导和监督。

2.农村全覆盖,扩大监控覆盖面

在充分摸底调研当地现有一类、二类、三类点位的数量和运行状况等基础情况后,结合我市各地各部门“十三五”期间的监控业务需求,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集约管理、共享资源”的原则,制定全市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点位规划方案,实现对城市未覆盖的重点公共区域的全覆盖。同时通过积极引导并指导一般企事业单位和商户、居民区,根据自身防范需求开展视频监控建设。

3.前端带智能,加快提档升级

加快视频监控数字化、高清化、图标化改造和高清抓拍系统升级改造。重要单位和要害部位监控探头数字、高清、图标化改造;机场、车站、轨道交通等重要交通以及城市主要道路和医院、广场要在补齐监控点位的基础上全面升级人脸抓拍、人脸识别功能;大型商场、市场停车库和社会停车场、新建和次新居民小区出入口的车牌识别装置安装率要达到50%,争取达到70%。

同时,我市现有视频监控主要使用传统的枪机和球机,对最新的前端新技术设备使用的少。本期规划,考虑对部分重要路段的传统设备进行升级替换,例如当前360度全景监控相机,可增大视频监控覆盖面积,可在广场、重点部门、交叉路口进行升级替换。 1.3.2 联网共享,构建公共安全联网共享平台和共享机制

进一步推进视频联网和共享-纵向市、县、乡、村四级监控级联汇聚和互联互通;横向分级有效整合公安、城管、教育、环保、交通等各类视频监控资源,构建公共安全视频专网,实现高清晰图像传输,保证联网视频传输的质量,并落实全网视频资源的上图(GIS地图)标注和有效运维以及一机一档管理,并进一步健全全行业的视频共享机制。

1.搭建全市统一平台

采用可弹性扩展的城市视频云架构,构建全市公共安全联网共享平台,完成对全市公共安全类点位的整合和汇聚工作,以满足互联互通及共享应用的需求,实现公共安全类资源的全网共享。实现全市视频资源的的统一接入,形成全城全网的公共安全视频资源池和视频应用服务体系。

2.建设共享管理体系

3

通过相应的共享机制,该平台满足为全市各政府职能部门、行业条线、企业单位、社会公众提供视频图像资源联网共享、基础应用和高级应用的支撑,以及视频的管理和运维功能。

实现对各类共享用户的统一门户登录、统一授权管理,建立设备的类型、权属和功能的三相关系模型,建立用户的组织、角色和权限的三相关系模型;建立专业运维队伍和运维管理系统,实现平台系统运行状态监测,也可接收下级平台提供的系统设备、网络、软件运行状态和视频质量监测数据等信息,进行量化考核。

1.3.3 规范架构,健全五级综治中心的融合建设 推进公共安全视频监控接入综治中心融合应用、增强社会综合治理综治平台可视化能力,服务于纵向贯通、横向集成、分级应用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化系统建设需要。构建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盟)、县(市、区、旗)、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综治中心,各级综治中心纵向推动各层级综治中心运转规范、衔接有序、指挥高效,横向推动促进综治中心与本地区各相关部门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协调一致,实现一体化运作。健全完善扁平化、可视化、智能化指挥防控体系,提升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应急指挥能力和水平。

1.3.4 升级发展,深化视频图像数据的应用

依托公共安全联网平台,借力视频云、视频智能解析、大数据、深度学习、物联网等技术构筑对海量视频的接入、转码、转发、存储、结构化分析等基础设施服务,主动运用视频追踪、视频分析、图像识别、比对报警等新技术,积极开展视频指挥、视频侦查、视频巡逻、视频研判、视频监督管理等实战应用,切实支撑公安机关打防管控主业。交通、城管、环保、卫生、住建等部门,也要主动利用视频监控系统开展行政执法和社会管理,进一步拓展其在城市环境整治、优化交通管理、加强环境监测、推动社区自治、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提升城乡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水平,逐步开展视频图像信息在城市管理、民生服务领域的社会化应用,为社会和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平台的综合效益。

1.3.5 丰富应用,实现群防群治、惠民发布等创新应用

推进应用创新,实现群防群治,一键报警、分级处置等应用创新,并基于视频智能分析和应用加强对重点部门和重点人员的动态可视化管理,提升预测预警预防能力;同时应用视频公有云技术和各类沿街终端设备,快速大范围接入社会面视频,支撑视频惠民应用和信息发布工作。

1.3.6 升级演进,升级为城市级的“视频+”服务

在公共安全视频图像共享云平台的基础上,演进升级为面向全行业“以视频为核心的物联信息服务”的“视频+”服务,即“视频+多维感知”和“视频+多维应用”;视频向下叠加多维的IOT物联感知(包括空间信息、动环信息、生物体征、深度语音识别等等),向上输出更多的视频数据应用价值,支持更为宽广的业务应用,比如智慧城市

4

的“数据大脑”、城市交通态势分析、机器视觉、大数据预警与决策等。

1.3.7 改革推进,完善相关法规和标准体系 完善政策措施,规范重点公共区域和重点行业、领域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联网和信息使用。加强地方配套立法和政策支持,加快研究制定视频图像信息在安全使用、保护隐私等方面的具体办法和措施。 1.4 建设目标

1.4.1 总体目标

我市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项目,以9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作的若干意见》为方向: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总体目标:

全域覆盖。重点公共区域视频监控覆盖率达到100%,新建、改建高清摄像机比例达到100%;重点行业、领域的重要部位视频监控覆盖率达到100%,逐步增加高清摄像机的新建、改建数量。

全网共享。重点公共区域视频监控联网率达到100%;重点行业、领域涉及公共区域的视频图像资源联网率达到100%。

全时可用。重点公共区域安装的视频监控摄像机完好率达到98%,重点行业、领域安装的涉及公共区域的视频监控摄像机完好率达到95%,实现视频图像信息的全天候应用。

全程可控。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联网应用的分层安全体系基本建成,实现重要视频图像信息不失控,敏感视频图像信息不泄露。

1.4.2 具体目标

XX市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整体建成时间进度比中央和XXX省的要求提前3个月:

2017年一季度前,一类视频监控点位资源联网共享率达到100%;2017年9月底前,二类视频监控点位资源75%以上实现联网,并安全接入公安视频监控资源平台;2018年9月底前,二类视频监控点位资源100%实现共享,三类视频监控点位中涉及公共安全重点区域、易发案部位、治安复杂场所的视频资源按照确有必要接入共享的原则实现联网共享;2020年9月底前,涵盖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的全市四级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体系全面建成。

一类视频监控升级改造:对现有平台、机房进行升级、扩容、维护,确保能够稳定支撑联网应用;对现有监控进行标清向高清化的改造,增设一批全景监控设备,提升联网应用效率;对社会治安盲点进行监控补建,消除盲区提高覆盖率。

二类视频监控整合共享:抓紧开展二类视频监控建设单位内部的资源整合,建立本条线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共享平台,明确时序进度、时间节点,逐家实现联网共享,并通过安全授权实现跨部门的远程调用。

5

三类视频监控:三类视频监控由各地、各部门依托现有互联网社会视频资源共享平台,有选择、分批次接入公共安全重点区域、易发案部位等监控资源,并联网,通过安全授权实现远程调用。 1.5 设计原则

本方案坚持以“依规建设、整合资源、联网共享、规范应用、分级保障、安全可控”为设计原则,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动、综治牵头、公安负责、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按照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的要求,依托综治中心和公安中心,建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盟)、县(市、区、旗)、乡镇(街道)、村(社区)的公共安全视频信息共享平台和传输网络,将各有关部门的公共安全视频图像资源全面连通接入,并与中央综治办的交换共享分平台有效对接,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区域视频图像资源联网共享。确保系统的设计和建设满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的全局需求,发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在服务侦查破案、决策指挥、治安管控、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强大优势。

各地区、各部门要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应用安全可控的技术和产品,统筹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建设,避免重复投资;按照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安全的实际需要,推动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联网,整合各类视频图像资源;规范管理、确保安全,推进和保障各地区、各部门对视频图像资源的共享应用;权责一致、分级分类投入、社会参与,加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作的保障。

1) 依规建设:加强统一规划,系统建设在符合国家GB/T 28181-2016和GB/T 31000国家规范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的基础上,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系统架构,在同一的标准框架下实现统一部署、资源共享、平台共用。

2) 整合资源、联网共享:根据互联互通的技术标准和要求,对已建和在建系统进行必要的调整和统一,充分利用已有基础设施,整合现有视频监控系统资源,避免重复投资和建设,促进联网应用、资源共享、继续发挥现有资源体系的效能。

3) 规范应用:坚持以用促建,把防控风险、服务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按照依法授权使用、分级分类监管的原则,探索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新的应用领域,研究视频图像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开发管理模式,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依托公安机关视频图像共享平台,在严格依法、严格审批、安全可控的前提下,逐步开展视频图像信息在城乡社会治理、智能交通、服务民生、生态建设与保护等领域的应用,为社会和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4) 分级保障:系统应从设计、实施到验收和应用,明确“责、权、利”落实到位,明确“谁投入、谁运维”,落实运维保养主体责任;同时,将系统的应用情况与效益作对比,纳入综治考核范围,将设备的日常管理和使用成效纳入对各县(市)区的综治考核,确保设备能够良好地运行,得到日常管理与维护,能够为公共安全视频联网共享发挥应

6 有作用;

5) 安全可控: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加强网络安全传输、系统安全保障、重要信息安全管理等技术手段建设,提升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安全防护能力。严格公共视频图像信息的使用管理,完善安全技术措施,确保安全共享、规范使用。在涉及国家安全、国家秘密的特殊领域开展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应用工作,要严格安全准入机制,选用安全可控的产品设备和符合要求的专业服务队伍。 1.6 设计依据

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依据国家相关法律规章、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相关研究成果等资料进行规划设计,具体如下: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  《安全防范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GB/T28181-2016)及其修改补充文件

 《关于加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作的若干意见》(发改高技[2015]996号)

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础数据规范》国家标准(GBT_31000—2015)  关于批准发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综治中心建设与管理规范》国家标准的公告  《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安机关视频图像信息应用工作的意见》(公通字 [2015]4号)

 《全国公安机关视频图像信息整合与共享工作任务书》(公科[2012]11号)  《全国公安机关图像信息联网总体技术方案》  当地相关政策指导意见

7

2、 总体设计方案

围绕《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十三五”规划方案》中的总体架构和一总两分结构要求的基础上,项目将以“加强社会公共安全管理,提高城市应急指挥能力,创建公共安全视频联网资源池和智能应用平台”为总体目标,构建服务于公共安全管理、社会综合治理、反恐维稳、治安防控、侦查破案、各委办局视频服务应用和便民信息共享等工作的公共安全视频联网应用体系建设。

重点将“打造一个视频共享云平台,构筑两个视频分中心,整合汇聚三网视频资源,适配四类用户场景,创新六大实战应用,落实四全建设保障”,推动形成中央所要求1+2+N的视频共享和应用格局。

一个平台: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共享云平台-即全城全网大视频服务平台; 两个中心:综治视频分中心、公安视频分中心-面向公安和综治的视频共享分平台及视频应用;

三张网络:公共安全视频专网、公安视频专网(行业视频专网)、互联网-重点解决互联网环境下的海量社会面监控视频快速汇聚;

四类场景:综治、公安、政府职能部门、企业公众等视频应用;

创新应用:人像比对、指挥调度、社情分析、群防群治、一键报警、平安乡村、平安社区&出租屋管控、信息发布、APP应用等-公共安全视频应用助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四全保障: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通过以上的端到端视频系统和业务应用设计以及有效运维系统和安全手段,落实四全保障要求和目标。 2.1 整体架构

本方案的设计,遵循国家标准《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GB/T28181-2016开展跨域联网,其联网架构如下图所示: 2.1.1 一个平台

一个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共享云平台:

建设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共享云平台,整合公安一二类视频资源、政府部门视频资源、行业视频资源、社会面视频资源等,形成全域覆盖的城市级政府视频联网共享平台,并充分其包含以下核心功能:

(1)视频云平台——设备接入、平台接入、视频云存储、云解码/转码、集群流媒体转发等基础流媒体服务,统一的视频云分布式架构,支撑百万路视频联网应用。

(2)视频云解析——基于GPU+CPU混合架构,构筑高效、标准、弹性的视频智能分析解析中心,对涉及综治业务、公安治安、公共安全重点场所、城市管理应用的视频进行实时和录像智能解析,提取视频场景行为事件、人脸和人体特征、车辆特征、完成对视频的粗加工。

8

(3)大数据、物联网——解析后视频内容信息流的汇聚以及视频大数据服务,可支持RFID、MAC等公安/政府物联网设备产生的数据接入和融合碰撞。

(4)视频基础应用——公共安全视频共享交换云平台提供点播、地图、录像、轮询等基础视频业务,提供对公安、综治、以及其他行业平台的视频共享服务支撑,提供城市级视频应急指挥应用,提供视频互联网发布、信息发布和视频惠民应用。

(5)视频深度应用——提供视频增强处理编辑、视频场景中对象布控预警、人像分析比对、车辆分析比对、多维视频特征碰撞比对和统一视频检索等高级应用功能。

(6)视频运维管理——实现视频运维管理中心、可对全区视频在线情况和视频质量情况进行智能运维;“一机一档”管理库对视频监控资源信息实现分级分类的详细户籍化信息管理,通过建档有效统筹后续全大市统一的管理、规划和建设;安全认证,对全网用户的身份认证、授权管理、行为审计等安全管理,并保障系统和平台的运行安全。 2.1.2 两个中心

(1)综治视频分中心:

依托公共安全视频共享交换云平台,在综治分中心搭建视频分平台,平台直接调取公共安全汇聚平台的实时视频和历史录像资源,基于分平台进行开发可实现基于综治监控地图应用,实现一键报警、群防群治、重点人员管控、APP问题上报、机顶盒应用、视频联动、网格化联动等综治应用。

通过视频平台进一步和综治网内的网格化平台、视联网平台、大联动业务系统的融合对接,推动实现社会治安综治治理的统一视频联动和全程可视化。

综治视频分中心可依托于各级的综治中心进行统筹建设。 (2)公安视频分中心

在公安视频专网内建设公安分中心视频平台,平台可以在已有公安视频共享平台上进行扩展。构筑视频图像核心应用包括:公安图像综合应用平台以及相关的车辆大数据应用、人像等大数据应用、公安指挥调度应用、图侦实战应用等。

2.1.3 三张网络

实现三张网络——互联网、公共安全视频专网、公安视频专网(行业视频)的视频资源联网汇聚和共享发布。互联网实现了互联网环境下的社会面视频整合,公共安全视频专网实现了对视频资源的汇聚和共享,公安视频专网(行业视频)实现对汇聚资源的行业深度应用。

对于现在分散在互联网环境下的社会面视频整合和信息发布问题,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解决:

2.1.4 四类场景

实现面向综治、公安、政府职能部门、企业公众等四大视频应用场景。 (1)综治场景

综治中心应用,通过对接公共安全联网平台获取基础视频管理部分的视频资源与鉴

9

权等管理能力,调取公共安全汇聚平台的实时视频和历史录像资源,实现统一联动、共建共享的综治视频应用和可视网格化应用,并可提供城市管理、群防群治、指挥调度、视频会议等业务功能。

(2)公安场景

公共安全视频联网应用平台是提高公安指挥决策、侦查破案、治安防控和执法监督能力的重要技术平台。通过整合各类图像信息资源,具有信息共享、存储查询、智能识别、轨迹分析、信息管理等多项功能。

平台集成了联网共享、存储查询以及视频侦查、人脸识别、车辆大数据、移动通信大数据应用、移动警务、多维数据碰撞等功能。

(3)政府职能部门:

政府各部门根据业务需求和权限等级,公共安全平台提供不同的视频数据资源服务、视频处理支撑能力服务。

(4)企业和民众:

公共安全视频惠民应用有主要两种途径: 方式1:

公有云视频发布:视频直播应用

依托互联网上的大型公有云(乐橙云)等基础设施,建设视频惠民发布平台,发布平台提供面向公众和企业的视频惠民开放服务,支持电脑客户端和手机APP支撑浏览;进一步打通和视频公有云(乐橙云),利用公有云实现大并发的视频发布和访问、实现视频广场功能,并被第三方手机APP快速集成(如微信)。

方式2:

背街小巷与乡村:智能云一体机

智能云一体机作为信息发布的创新型终端,集成了背街小巷社会面视频接入、存储、预览以及信息发布等功能,支持视频、图片、文字等多媒体信息发布,支持1080P高清视频接入和存储,具备本地预览、视频多画面分割显示、录像文件的本地实时存储功能,支持网络路由功能,支持wifi热点上网, 4G无线传输。 2.2 逻辑架构

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逻辑架构如下:

2.2.1 感知层

感知层联网全大市的视频前端设备--通过专线、视频专网、政务外网、政务网整合公安一二类视频资源、政府部门视频资源、行业视频资源等,并利用运营商资源通过专线和互联网整合涉及到公共安全区域和重点场所的社会面视频资源。

在感知层除了整合已建视频资源,系统将同时汇聚物联数据,场景以公共安全区域为主。通过本次对网络的整合之利,将首先汇聚以公安、交通应用为主的MAC数据、

10

RFID数据、门禁、报警、卡口抓拍、卡口抓拍等数据资源,并制定数据格式规范和接入标准化规范,在应用上首先实现视频轨迹和物联数据的多维融合联动,实现录像和物联数据的关联查询。

2.2.2 接入层与传输层

网络层主要指用于视频资源汇聚和传输的网络。主要涉及公共安全视频专网、公安视频专网、各行业、各局自建网络、运营商专网、互联网等其它网络,构筑以公共安全视频专网为中心的架构,并可以汇聚和发布不同网络的视频、物联感知数据。

在不同网络之间将通过边界/网闸/防火墙等系统做符合国家建设标准规范要求的安全隔离。 2.3 网络架构设计

本次视频多网汇聚整合的部门包括:综治办、公安局、安监局、住建局、交通运输局、教育局、卫计委、市政和园林局、体育局、城管、水利局、旅游局、环保局、机场和地铁、应急办等。

本次视频多网汇聚整合的思路如下: 公共安全视频专网,以该网络为依托进行视频资源整合和联网共享,重点整合资源包括—重要目标、要害部位、重要交通节点、重点行业(企业)、医院和广场等人员密集区域的视频资源。

公共安全视频专网通过安全防范设备与政府行业专网、公安视频专网、运营商专网、互联网等网络进行安全隔离和访问;具体不同安全域之间的隔离策略将参考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标准体系和总体技术架构(目前是讨论稿)的建议,并结合际情况进行设计。

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共享平台充分整合已有平台视频资源,重点接入运营商、公安共享等平台所汇聚的一二类视频资源和社会面视频资源。

本次在网络架构各个方面的设计过程中,都需考虑与视频传输专网业务特征是否匹配,并考虑传输方向的安全性。 2.4 标准体系

明确原则,遵循原则,充分发挥标准化建设对技术、业务、监管的“规范融合”作用,支持并促进业务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标准化建设对系统质量的“规范保障”作用,保障系统品质和服务对象的权益;充分发挥标准化建设的“统一规范”作用,可有效瓦解并防范信息孤岛和条块分割的低水平重复建设。

公共安全系统建设过程中,除了视频监控领域各类主要的通用标准(如果GB28181)和专用标准等,主要遵循的标准和规范如下:

(1)技术标准

技术标准包括国家和行业对平台所涉及的相关终端、信息、网络、应用支撑、应用、

11

安全、信息服务等标准。

(2)合格评定标准

合格评定标准包括国家和行业对平台所涉及的相关硬件产品、应用软件的测试、检验、运维等标准和规范。

(3)相关意见和本地规范

相关意见包括国家相关单位针对该项目的发文、通知和意见等。 2.5 安全体系

本次建设将以行业条线的部门操作员和管理员角色,根据对基础服务平台使用视频等资源权限的不同,对角色的视频资源使用权限进行授权。

业务用户单元在形态上包含:客户端、行业平台、行业应用等几类,使用基础服务平台/服务接口执行视频浏览、录像回放、采集标注、查询检索、订阅、简单目标布控等业务操作的用户。业务用户宜分优先级,高优先级用户可抢占低优先级用户所占用的资源。

通过合理安全授权,用户可以具有以下几个沙盘视图权限和机制:

1.全市视频资源沙盘。在各个部门设有本部门内的授权管理员权限,部门管理员账号可以通过全市“一机一档”户籍化系统了解本市视频资源沙盘图,并定期提交对视频资源的资源申请电子流。

2.资源共享和联网沙盘。

3.分级授权机制。对于后续区县联网后,将设置县级管理员(级别对等各个委办局办理员),分级对区县/乡镇请求进行授权管理。

本次安全授权体系部分的管理功能模块将对接入功能和应用功能模块进行管理,包括用户管理、设备管理、运维管理,以及日志管理等功能。

权限类型:即可以进行的操作类型,包括:系统配置、业务操作、日志维护等。可以对不同部门人员、不同视频图像信息资源的不同操作功能进行配置;

资源:即执行操作的设备,所有用户只能对具有权限的“资源”进行相应的操作; 角色:一定的资源和权限集合形成为角色,一个用户可以授予多个角色。角色授予给用户,该用户即具备该角色可使用的权限和可操作的资源。宜赋予角色不同的优先级;

对用户和权限的管理应包括:用户帐号/权限、角色/权限等的增加、删除、修改和查询。

12

第二篇:建设工程创优方案

1、创优总目标

1.1、质量目标

根据设计文件、施工验收规范要求以及现场资源配置情况,本合同段工程质量要达到单项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100%,优良率95%以上,杜绝因人为因素造成的重大质量事故。争创北京市优质工程。以“精心组织、优质高效、科学管理、文明施工、确保安全、按期完工”为指导思想,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确保实现“开工必优、全面创优”的全面质量管理目标。

1.2、工期目标

按照工期安排,克服困难,努力创造施工条件,确保满足合同工期要求,完成合同规定的全部工作。

1.3、安全目标

在施工过程中始终贯彻“安全第

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保证体系和措施,制定明确的安全目标,实行目标管理,结合营业线铁路施工特点,切实做好安全施工的保障工作。我们的安全目标具体要做到“五杜绝”、“一确保”:

(1)“五杜绝”:即杜绝责任行车特别重大、大事故,杜绝责任客车险性事故,杜绝责任职工伤亡事故,杜绝火灾爆炸事故,杜绝压力容器爆炸事故。

(2)“一确保”:确保工程自始至终的施工安全。 1.4、成本

加强施工管理,控制工程成本,确保工程成本低于合同价。 1.5、文明施工

成立组织、制定措施,争创文明施工工地。 1.6、环境保护

工程施工过程中,加强管理,对取土、弃土、排污等严格按设计文件和甲方与当地环保部门签订的有关协议和要求进行处理。按照公司环境目标的要求做到水污染事件发生为0件,固体废物100%收集,节约能源减少资源消耗。

1.7、资料

对施工资料标准化管理,确保各项施工资料记录的完整、及时、准确。

2、创优组织机构

成立以项目经理和总工为首的创优组织领导小组,明确工程技术人员在质量控制过程中的主导性,发扬施工人员在作业中的自律性和自主性。加强各层次间的相互合作。

3、创优工作程序

1 为保证创优规划的实施,更好地开展安全质量工作,我单位对关键工序按照规范和设计要求制定现场施工标准,将各工序安全质量、施工工艺、具体要求细化列表下发至作业队。以便工班按质量标准开展自检,不断提高施工质量。质检人员按质量标准严格把关,杜绝不合格产品出现。

4、创优保证措施

4.1、制度保证措施

(1)按照GB/T19001管理体系,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建立工程管理程序,严格实行项目管理办法,设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的行政管理系统,抓好施工全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检查和监督。

(2)建立图纸会审制度,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对图纸进行学习,充分领会设计意图,明确技术要求,对设计文件中的差错与问题,及时与设计单位联系,积极提出修改意见,避免技术事故或产生经济与质量事故。

(3)建立技术交底制度,包括施工方案讨论制、技术交底复核制、测量三级复核制等。以保证技术责任制的落实,技术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技术管理工作有效。

(4)严格执行工程监理制度,项目部自检、复检合格后及时通知监理工程师检查签认,隐蔽工程的质量验收必须经总包方及监理工程师签认后方能隐蔽。

(5)建立奖罚制度,明确奖罚标准,做到奖罚分明,杜绝质量安全事故发生。

4.2、组织保证措施

(1)健全创优组织管理机构,完善创优保证体系的内容,严格按照创优保证体系的内容开展工作,把创优工作和责任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部门和每道工序的每一个人,使整个工作的开展形成全员参加,全工序进行,事后有总结。

(2)加强施工技术管理,严格执行以总工程师为首的技术责任制,使施工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认真熟悉施工图纸,深入领会设计意图,严格按照设计文件和图纸施工,吃透设计文件和施工规范、验收标准。施工人员严格掌握施工标准、质量检查及验收标准和工艺要求并及时进行技术交底,在施工期间技术人员要跟班作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项目部设专职质检员、安全员,保证施工作业始终在质量及安全管理人员的严格监督下进行。质检工程师拥有质量否决权,发现违背施工程序,不按设计图、规则、规范及技术交底施工,或使用材料半成品及设备不符合质量要求者,有权制止,必要时下停工令,限期整改并有权进行处罚,杜绝半成品或成品不合格。安全工程师拥

2 有一票否决权,当安全与进度发生矛盾时,安全第一。

(4)制定实施性施工计划的同时,编制详细的质量、安全及文明施工保证措施,没有质量、安全及文明施工保证措施不准开工。质量、安全文明施工保证体系和措施不完善或没有落实的应停工整顿,达到要求后再继续施工。

4.3、技术保证措施

(1)建立项目总工程师领导下的技术负责人负责的责任制度 (2)技术负责人负责贯彻执行技术规范标准和集团公司、分公司的技术决定,制定施工项目的技术管理制度。

(3)定期组织有关人员熟悉图纸,编制单位工程和分项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

(4)对于施工中的重要工序,技术负责人必需向施工项目内有关人员进行施工技术交底。

(5)技术负责人应参加隐蔽工程验收,处理质量事故并向上级报告,负责组织工程档案中各项技术资料的签证收集整理并汇总上报。

(6)项目部技术人员定期组织技术学习,总结交流技术经验。 (7)工程创优,内业也要创优。内业要服务于创优工作,各部门保证相应人员及时到位,从施工开始即全面收集各种原始资料,作好施工日志,制定岗位责任,使竣工文件及其它档案资料达到成文规范、整洁齐全、优质标准的要求。 4.4、材料采购保证措施

(1)采购部门综合比较,选择最优的合格物质材料供应商,与之签订长期有效且批量供货的供货合同。

(2)设备物资部在合格分供方中按“物资采购计划”采购物资,材料员进行现场物资管理工作。发现不合格品时,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进行控制,使采购物资符合质量要求。

(3)设备物质部应索取每批产品填写完整、合格的各种证件。 (4)认真做好进货检验和试验,严格把好产品的验收关,不合格产品、来历不明的产品和证件不齐全的产品不准进入现场。

4.5、机械设备创优保证措施

(1)本工程类别多样,需要数量众多的机械设备。加强设备管理对对整个工程施工和创优意义重大。

(2)编制机械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组织专人深入现场,督促检查设备安全工作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消除隐患,使机械设备达到安全、优质、高效、低耗地运行。严禁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和无知蛮干等操作行为。

(3)各种机械操作人员和车辆驾驶员,必须取得操作合格证,

3 不准操作与操作证不相符的机械,不准将机械设备交给无本机械操作证的人员操作,对机械操作人员要建立档案,专人管理。

(4)驾驶室或操作室应保持整洁,严禁存放易燃、易爆物品,严禁酒后操作机械,严禁机械带病运转或超负荷运转。

(5)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认真填写交接班记录,做到例保、“十字作业”。交班清楚后,接班人应检查移交的运转、维修、油耗等记录情况及设备情况,并开车试运转,确认妥善无误后方能进行工作。

(6)机械设备在使用中不得超载作业,或者任意扩大使用范围,应严格按照机械使用说明书的规定条件使用。

(7)机械集中停放的场所,要有防火设备和防盗措施,要设专人看守。

(8)对施工机械用油科学管理,合理使用。施工机械油水管理技术包括:正确选用油品、正确掌握换油期、定期进行油水检测、正确掌握加油量、建立专业化油水管理组织对所有机械进行正常管理。

(9)加强对施工设备管、用、养、修的动态管理,建立设备台帐和技术档案,建立检测、大修项修、技术开发、配件库存、人员培训等信息库,提高机械管理水平。

(10)重要机械应有整机或部分配件备用,保证机械正常运行、 4.6、质量创优保证措施

(1)将创优作为施工管理工作的重点,树立整体观念,从细小的每项工程的每道工序抓起,各作业队、工班共同努力,严格要求,确保创优工作全面、深入、自始自终地开展。

(2)建立并实施质量保证记录系统,对记录的编写、收集、分发、标识、归档、贮存、保管和处理等做出明确的规定。每月一次向业主提交质量趋势分析报告。

(3)建立不合格产品质量控制程序,及时将不合格项报告及建议处置方案和有关技术处理方案报业主及其代表审查认可,并接受业主及监理对纠正行动的验证。对严重有损于质量和重复发生的不合格项以及质量下降趋势的状况,必须认真分析、鉴定并查明起因,采取纠正措施,防止重复出现。

(4)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科学管理方法,抓好关键部位、关键工序的质量关,严格执行“三检”制度。填写检查验评表,逐级签字,坚持上道工序不合格,下道工序不施工的原则。

(5)建立质量评定制度,定期对施工质量进行评定,树立样板工程,及时反馈工程质量信息,把评定结果作为制定项目施工计划的依据之一。明确工程创优目标,层层落实创优措施,责任到人。建立质量奖罚制度,明确奖罚标准,作到奖罚分明,杜绝质量事故发生。

4 (6)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根据本工程特点和工艺成立相应的QC小组,定期进行QC小组成果发布,巩固和扩大QC小组活动成果。制定相应的分项质量管理目标来开展工作,从上到下进行检查考核,项目部每月召开一次质量工作会议,解决工作中存在的质量问题,提出对策和下一步的目标。

4.7、安全创优措施

(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及北京市有关行业管理部门颁发的安全生产、安全技术劳动保护方面的法令、法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北京市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操作规程》和集团公司的安全管理规定。

(2)在本工程施工前确定安全防范重点。对重点工程、关键部位、机电作业、高空作业及其它危险性较大的作业等,编制安全作业指导书。

(3)对出现的安全事故按“事故原因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不明确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的原则进行调查、分析、处理、上报,并提出今后预防措施。

(4)正确指挥和组织生产,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严格控制加班加点,防止因人员、机械过度疲劳、各种动力车辆超速或超高超宽装载而发生的事故。

(5)根据工地情况,做好施工场地平面布置,合理安排场地内临时设施,进行安全保卫工作,布置安全防护设施和统一的安全标志。在施工现场醒目的地方设置固定的大幅安全警示标语及各种安全操作规程牌。

(6)现场生产、生活区按《消防法》规定,布设足够的消防水源和消防设施网点,消防器材有专人管理,组成业余消防队,定期训练,保证所有施工人员熟悉并掌握消防设备性能和使用方法。

(7)严格按照防火、防爆的有关规定设置油库、料库等临时性设施;临时设施区域内配足消防器材。

(8)施工用电按《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要求进行设计,检测。所有电力设备设专人检查维护,并设示警标志,操作电气设备。

(9)加强工地用电管理,照明、高压电力线路的架设顺直,线路架设高度和照明度符合标准,严防行走运行机械损坏输电线路。

(10)临时用电线路的安装、维修、拆除,均由经过培训取得上岗证的专业电工完成。非电工不准进行电工作业。

4.8、环境保护创优措施

(1)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学习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地方政府环保法规及有关规定,使广大干部职工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

5 必要性,增强环境保护的自觉性,提高全员环保意识。

(2)对施工场地进行详细测量,编制出详细的场地布置图,合理布置施工场地生产、办公设施布置在征地红线以内,尽量不破坏原有的植被,保护自然环境,并且按图布置的施工场地围挡及临时设施要考虑到同周围环境协调。

(3)施工场地采用硬式围挡,施工区的材料堆放、材料加工、出碴及出料口等场地均设置围挡封闭。施工现场以外的公用场地禁止堆放材料、工具、建筑垃圾等。建筑垃圾应及时清理,运至指定地点。

(4)场地出口设停车场,周边设洗车槽,并设专人对所有出场地的车辆进行冲洗。

(5)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保持施工区和生活区的环境卫生及时清理垃圾,运至指定地点进行掩埋或焚烧处理。

4.9、文明施工创优措施

文明施工有利于维护市容和环境卫生的美观整洁,涉及到首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同时又是我单位树立形象,提升项目经营管理的重要途径。为了从文明施工这个窗口反映出我单位的综合管理能力以及员工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素质,我单位制定了完善的文明施工管理措施。

(1)成立以项目经理任组长,副经理、总工程师等各部门主管及作业队长参加的文明施工管理小组,建立健全施工现场文明管理责任制度, 创造良好的文明施工环境和氛围,保证本工程的顺利实施。

(2)施工现场设置围挡、护栏。建设施工工地围挡及护栏未经批准不侵占城市道路和城市公共绿地。经批准临时占用的,占用期限届满后及时清理被占现场,并恢复原状。

(3)体现自我形象设计的内容,现场有统一的企业标识。 (4)现场布局合理,管理有序,场地布置统一规划,材料、机具堆放整齐。对各项生产、设施、道路、管线、电力线路及各类物资放置场地实行平面动态管理。

(5)保持施工现场的清洁整齐;采用有效措施处理废水,使其不得超标排放,并确保施工现场无积水,生活、生产垃圾集中堆放并及时消纳;为驻地监理和我单位员工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6)用网络计划合理组织施工进度,合理安排材料、机械及劳动力入场,避免现场盲目指挥调度,使施工现场高效作业。

(7)让每个员工明确自身的工作责任和管理标准,给员工灌输文明施工的现代化施工管理理念。

(8)文明施工现场管理资料规范化、标准化,作到真实准确、齐全有效;办公室内按要求布置各类图表,及时反映现场实际状况及工程进度。

6 (9)施工期间,经常对施工道路进行维修,保证原有交通的正常通行和维持沿线村镇的居民饮水、生产生活用电及通讯管线的正常使用。

第三篇:工程建设治理方案

保人口计生字[2009] 号

关于印发《计生系统工程建设领域 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计生办、局机关各股室站:

现将《计生生系统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实施方案》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九年十一月二十日

1 计生系统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

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意见》和保工治办[2009]1号文件《关于开展全县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自查的通知》,结合我县计生系统工作实际,制定全县计生系统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以下简称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阶段性目标

(一)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以政府投资和使用国有资金项目为重点,坚持围绕中心工作,统筹兼顾、标本兼治、惩防并举,坚持集中治理与加强日常监管相结合,监督领导干部工程建设的决策权,落实工程建设的管理责任,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建立规范的工程建设行政监管机制,促进计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主要任务: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对全县计生系统2008 年以来政府投资和使用国有资金项目开展监督检查。进一步规范计生系统工程建设招标投标活动;进一步推进计生系统工程建设决策和规划管理工作公开透明;进一步落实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责任制,确保计生系统工程建设项目安

2 全、高效、廉洁运行。

(三)阶段性目标:通过专项治理,促进我县计生系统工程建设活动过程公开、公平和公正,诚信体系初步建立,长效机制基本形成,腐败案件得到有效预防。

二、目标要求和主要措施

(一)规范工程建设项目决策行为

目标要求:着重解决未批先建、违规审批以及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等问题,促进项目规划和审批公开透明、依法实施。

主要措施:

1. 加强项目建设程序的监管。严格执行投资项目审批,规范项目决策,科学合理确定项目建设规模、工程造价和标准,认真落实施工许可证制度、开工报告制度。

2. 重视节能评估检查,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3. 健全重大项目决策制度,推行专家评议、论证和公示、责任追究等制度。

4. 向社会公示建设项目信息,明确审批流程,及时公布审批结果。

(二)规范招标投标活动

目标要求:着重解决招标投标环节存在的规避招标、虚假招标、围标串标、评标不公等突出问题,促进招标投标活动的公开、公平、公正。

3 工作措施:

1. 依据招标投标有关法律法规,以政府投资项目和使用国有资金项目为重点,严格核准招标范围、招标方式和招标组织形式,确保依法应该公开招标的项目实行公开招标。

2. 严格执行招投标法规制度和行业标准,认真贯彻落实《标准施工招标资格预审文件》和《标准施工招标文件》。

3. 加强对工程建设项目勘察、设计和工程量变更的管理。

4. 改革和完善评标办法,积极推行电子化招标投标。 5. 建立完善招投标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健全招投标行政监督机制和举报投诉处理机制,严格落实招投标违法行为记录公告制度。

(三)加强工程建设实施过程和工程质量的管理 目标要求:着重解决工程建设项目标后监管薄弱,转包和违法分包、偷工减料、施工监理不严格、建设质量低劣、资金管理使用混乱和安全责任不落实等问题,使工程建设规范、高效、廉洁运行,重特大事故明显减少。

工作措施:

1. 加强工程建设实施过程监管。严格合同订立和履约管理,防止转包和违法分包。

2. 加强工程建设质量的过程监管。选好用好工程监理机构,推行管理骨干基本固定、职责明确、规范运作的劳务

4 管理模式,积极推进项目标准化、精细化和规范化管理,

3. 完善质量管理法规制度。明确质量标准和管理目标,加强工程质量监督检查,落实工程质量各方领导责任制。

4. 完善安全管理法规制度。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加强安全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防范重特大事故的发生。认真查处工程质量、安全事故背后的腐败问题,严肃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四)加强物资采购和资金安排使用的管理

目标要求:着重解决工程建设项目物资采购监管薄弱,资金管理使用混乱以及工程严重超概算等突出问题,规范物资采购活动,促进工程建设资金规范、高效、安全、廉洁使用。

主要措施:

1. 严格按照《招标投标法》和《政府采购法》的有关规定,加强对工程建设重要设备、材料采购的监管。

2. 加强工程建设项目资金监管,严格概、预算管理,控制建设成本,确保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等项目建设资金的安全、完整和有效。

3. 推广实施阳光采购,加强监督检查,逐步提高公开程度,扩大公开范围。

4. 对政府重大投资项目、严重超概算项目建设管理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全过程审计和监督检查。

(五)加强建设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 目标要求:着重解决工程建设信息公开不规范不透明等问题,积极推进工程项目建设公开透明,促进互联互通的工程建设领域诚信体系建设。

工作措施:

认真贯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拓宽信息公开渠道,以门户网站为主要平台,及时公布工程建设项目招标信息、招标过程、施工工程管理、合同履行情况、质量检查和竣工验收结果等情况。

(六)加大查办案件力度

目标要求:着重解决计生生机构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利用职权违规干预招标投标,以权谋私等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的突出问题,坚决遏制计生系统工程建设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势头。

主要措施:

1. 公布专项治理举报电话,认真受理群众举报和投诉;注重在项目稽查、项目审计、执法监察和媒体报道中发现案件线索。

2. 对发现的重大典型案件快查快结、严肃处理,涉嫌犯罪的,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3. 加强与纪检监察、检察、公安、审计等执法执纪机关的协调联系,完善情况通报、案件线索移送、案件协查、

6 信息共享机制,形成查办案件的合力。

4. 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运用典型案件开展警示教育,查找体制机制制度存在的缺陷和漏洞,提出加强监督管理的制度措施。

三、工作步骤

(一)动员部署(2009年10月)

1. 集中学习。组织相关人员学习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意见》精神。

2. 成立局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组 长:龚永树

副组长:李则志 葛方勤 王代斌

成 员:屈继萍 周国宝 各国债项目单位负责人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周国宝任办公室主任。

(二)自查自纠( 2009年11月-2010年2 月) 各国债项目单位重点对2008年以来政府投资项目和使用国有资金项目进行自查,并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三)整改落实(2010年3 月-2011年6月) 1. 整改落实。各医疗卫生单位要针对自查自纠、检查、抽查和复查中发现的问题,制定和完善整改措施,落实整改

7 责任,及时进行纠正。

2. 完善制度。局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和各国债项目单位要针对工程建设领域专项治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加强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的制度建设,增强制度的针对性、系统性和有效性。

3. 加强监管。局机关和各国债项目单位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职责分工,落实对工程建设各环节的监管责任,进一步规范各主体行为,健全多层次联动配合的监管机制。加大监管力度,严肃查处工程建设各个环节中违纪违法行为。重点查处因监管不力,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造成重大损失的案件。

(四)总结验收( 2011 年7月-2011年底) 各国债项目单位要对专项治理工作认真进行总结,并注意发现专项治理工作中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及时总结并予以推广,以推进专项工作深入开展。各国债项目单位专项治理工作总结报告,于2011年10月初报局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领导小组。

四、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按照党组统一领导、部门各负其责的要求,建立健全责任机制,落实任务分工。各国债项目单位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好职责范围内的专项治理工作,纪检组要加强督促和协调。

(二)加强统筹协调。各国债项目单位要把专项治理工作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与加强日常监管结合起来,努力取得既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又促进工作长远发展的综合效果。

(三)加强督促检查。局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领导小组要加强对重点项目、重点部位、关键环节的检查,掌握工作进度,督促工作落实。对治理工作迟缓的单位,要重点督查,促其整改;对拒不自查、掩盖问题或弄虚作假的要实施严格的责任追究。

(四)深入调查研究。局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和各国债项目单位要组织力量开展调查研究,把握专项治理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加强分类指导,查找并解决工作中的难点问题。要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更加有效地推动工作。各国债项目单位在专项治理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要及时向局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领导小组请示、报告。局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在专项治理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要向县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及时请示报告。

主题词:计生 工程建设 专项治理 实施方案 方案 保康县人口计生局办公室

2009年11月20日印发

共印18份

第四篇:品牌专业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根据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苏政办发〔2014〕86 号)文件精神,经江苏省教育厅遴选评审,学校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和化工装备技术分获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立项。结合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 年)》的通知(教职成〔2015〕9 号)文件精神,培养中国制造 2025 需要的不同层次的人才,为进一步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升学校专业整体建设水平,实现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动力,调整优化专业结构,铸强学院优势专业的目标,经研究决定开展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品牌专业建设工程。

一、总体要求

(一)基本原则

1.坚持领先铸强。品牌专业既要在全省同类专业具有领先地位,在全国同领域中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又要能够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结构调整、提质增效。

2.坚持特色发展。依据学校办学定位,重点建设具有行业优势和特色的专业,打造一批办学声誉卓著、社会广泛认可的品牌专业,进一步推进学校实现“特色明、水平高、创新强、产教高度融合的国内一流开放型高职院校”的发展目标。

3.坚持分类建设。按照学校现有专业类型,分类评议,择优遴选,努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4.坚持标杆引领。以品牌专业建设为引领,带动其他相关专业建设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专业内涵式发展。注重标杆的引领示范作用,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5.坚持全面推进。以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为契机,以学校省品牌专业建设项目为引领,同步全面推进学校品牌专业建设,提升学校专业建设水平。

(二)主要目标

1.铸强学校优势专业。按照“突出优势、强化特色、创新机制、打造品牌”的要求,突出重点,建设在全省同层次同类专业中具有领先优势,在全国同领域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品牌专业。

2.拓新学校潜在专业。打造一批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潜在优先专业。品牌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创新创业能力突显,与全国同类高校同台竞技获得优异成绩,职业资格证书获得率达国内先进水平。

3.形成富有弹性、充满活力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实施学分制、弹性学制,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不断健全,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更加完善。

4.产出一系列优秀教学成果和优质教学资源。每个品牌专业拥有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和名师,培育一批教学成果和教学研究成果,建成一批课程、教材、课件等优质教学资源并实现开放共享。

二、重点任务

(一)建设 省内 一流专业

牢固树立卓越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切实提升教学。发挥品牌专业优势,推动区域共享,在省内高校同类专业中形成较强的示范性、引领性。

(二)

造就一流人才

实施优秀杰出人才培养工程,培养一批拔尖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三)打造一流平台

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培养与需求对接、科研与教学互动。注重国际化合作育人机制建设,积极推动专业建设的国际化步伐,形成国际合作育人平台。

(四)产出一流成果

围绕职业教育教学前沿领域重大热点问题,加强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培育重大理论研究成果和标志性实践成果。突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批省级乃至国家级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

三、项目实施

(一)实施时间与方式

建设实施时间:2016 年至 2019 年,按照分类资助、持续推进的思路,立项建设 6 个校级品牌专业建设点、6 个校级品牌专业培育点。各项目依据确定的目标任务和现有基础加强总体规划与顶层设计,有计划、有重点、分阶段组织实施。项目中期进行阶段性进展汇报与检查,项目结束时验收考评。

(二)项目申报范围

申报的专业必须是国家专业目录内的专业和非省级以上建设专业,还应同时满足以下至少 2 个条件:

1.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重点专业,包括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信息产业等领域相关专业。

2.符合学校发展目标,综合实力强的主干专业,主要是综合实力校内排名前30%的专业。

3.社会认可度高的热点专业,主要是高考第一志愿符合率、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居学校前列的专业。

(三)项目立项

所有项目均由专业所在系按规定的申报范围申报,通过专家评审提出立项及资助档次建议,经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品牌专业建设工程管理协调小组审核批准后立项。

四、专项资金

学校高度重视品牌专业建设,四年建设期内将依据学校财力情况给予不少于900 万的专项资金,按照每个校级品牌专业建设点 100 万、每个校级品牌专业培育点 50 万投入。主要用于支持专业的教师发展与教学团队建设、课程教材资源开发、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学生创业创新训练、国内外教学交流合作、信息化教学改革等 6 个方面,其中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使用经费比例不得超过 50%。鼓励各专业积极争取行业、企业支持,深入开展校企专业共建。

五、项目管理

(一)协调管理机制

成立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品牌专业建设工程管理协调领导小组,校领导任组长,分管教学副校长任常务副组长。具体如下:

长:何学军

副组长:张小军、赵美惠 成

员:王世娟、王蕴弢、费俭、刘舍礼、谢敏、许宁、仓理、朱红雨、李剑、朱明、朱剑荣、王江涛、关琦 (二)开放竞争机制

1.所有项目按规定的申报范围进行竞争性申报。

2.项目在申报、评审、立项、检查验收、经费安排等环节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

(三)项目责任机制

1.项目依托专业所在系为责任单位,专业系成立校级品牌专业工程建设实施小组。原则上系主任为第一责任人,并签订责任状,加强协调推动、过程管理和督查考核,切实做到责任到位、工作到位,要细化和落实具体政策措施,在人、财、物、环境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支持,确保全面完成各项建设目标。明确项目实施负责人,一般由专业带头人(负责人)担任。工程管理协调领导小组与有关项目责任单位、项目负责人签订任务书。

2.项目实施以任务书为依据,明确目标任务,分解建设项目,强化推进措施,落实实施责任。建立项目年度报告制度,注重用人单位和第三方机构的反馈评价。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教务处 2015 年 9 月 28 日

第五篇:服装设计与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方案

一、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办学理念

本专业以世界服装产业发展为背景,以中国服装企业依托,密切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服装学科建设的具体情况,以“大服装”的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导,以“CDIO”项目教学为主线,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掌握现代化服装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商业运营能力,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适应我国服装行业发展需要的市场化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定位

立足服装专业人才培养和需求的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行业背景,以“大服装”的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导,以提高办学质量和突出办学特色为宗旨,提升服装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资源配置,加强品牌建设,以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构建、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以应用和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服装专业特色。为本地区的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建成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具有一流水平的服装专业。

三、具体建设目标

1.按照“大服装”的教育理念,根据山东省服装设计与工程重点学科研究方向和社会对服装人才的需求特点,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扩大服装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模。计划于2010年服装专业本科招生达到200人,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考研率45%以上。

1 2.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以青年教师培养和人才的引进为重点,以省级服装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市服装材料重点实验室建设为平台,以地方相关知名服装企业为依托、服装业基地建设和国家振兴服装产业为契机,通过引进来,送出去,加快服装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最终形成一支由学术带头人和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组成的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教学和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学术梯队。计划到2010年,服装专业拥有博士8名,教授5名,副教授10名;博士学位的老师占服装专业教师比率的60%以上。

3.加强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主编或参编教材15本,自编实训教材6本;建设1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3门校级精品课程、5-7门校级优秀课程。服装专业90%以上的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

4.改革实验教学体系,努力打造服装学科实验中心这一品牌,并使之成为省级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增加仪器设备投资,五年内投入设备费1000万元以上,用于服装学科和专业建设。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开放实验项目的申请与管理。

5.加强科学研究,申请高水平自然科学基金、各类发展基金及具有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横向项目,在提高服装专业教师科研能力的同时,促进教学水平上一个台阶;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向生产力的转化,在产—学—研基础上,增建5个适合服装专业的实习基地,并将1个实习基地建设成为实习教学示范基地。

四、建设方案

2 1.加快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修订和完善教学计划 为了不断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以应用和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服装专业特色,继续为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我们将“CDIO”项目教学引入高等服装教育改革,使新方案与时俱进,形成良性循环,以整体化的教育观念提高我国高等服装教育水平。具体如下:

(1)以“CDIO”项目教学为主线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是工程实践的精髓,功能、技术、经济以及环境、社会乃至历史的要求和约束均在设计过程中得到反映和体现。通过设计过程,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所需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综合全面地完善自己。在CDIO改革中,以精心规划的构思、设计、实施及运行项目为导引,让学生产生对核心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进而对服装专业形成一个清醒的全面认识。CDIO项目按照规模和范围划分为三级:一级为包含服装专业主要核心课程和能力要求的项目;二级为包含一组相关核心课程和能力要求的项目;三级为单门课程内为增强课程能力与理解而设的项目。本科四年当中,至少有两次一级项目,一次在

一、二年级时设立,它以介绍服装专业的核心内容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另一次在毕业前夕设立,它以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为目的,其中每个一级项目均作为一门课程单独计分;二级项目一般为三至五个,以项目为载体,加强服装专业相关核心课程的学习与应用。

(2)以CDIO项目教学为核心优化模块化课程体系。按照CDIO项目教学的能力要求,参照国外同类院校课程设置,结合学校培养应

3 用型人才的定位,建立完善以“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特色课程”有机结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在该课程体系中,通识课程模块包括学校通识科学课程和工学通识课程,要求学生在毕业前需修完至少12个学分的通识教育课程,该课程包括数学与自然科学、哲学与社会科学以及语言、文学和艺术三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专业课程模块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除了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模块,该课程体系还包括特色课程模块即选修实践环节,它由很多的设计项目组成。这个模块通常以设计实施综合项目为载体,结合服装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程学习,在团队合作的环境下,使学生的个人能力、人际交往能力、CDIO系统组织及开发能力全面得到训练和提高。

(3)以CDIO项目教学为依据创新EIP-CDIO培养模式。结合我国服装工程教育的实际,提出EIP-CDIO培养模式。EIP是指讲道德(Ethics)、讲正直(Integrity)和专业化(Professionalism)。作为CDIO改革的一个创新,EIP-CDIO注重职业道德与诚信、与构思—设计—实现—运作进行有机结合,并以培养高级服装工程专业人才为目标。除了要求每位学生选修人文、社会和艺术等课程,还必修一门《服装工程师的职业道德与责任》。通过邀请服装工程师讲学,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校内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基地、校外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学生课外科研立项、学生科技节以及学生成长沙龙等活动,实现师生的交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加强精品课程和优秀课程建设

4 大力推广使用以多媒体、数字化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建立多媒体教室,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教学平台,进而满足教学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学研究立项的扶持力度,定期予以检查,确保各教学立项课题的顺利完成,力争在获奖层次上有重大突破。5年内承担校级以上教学立项10项以上。加大精品课程的建设力度,实施“课程建设工程”,大力推行课程的调整、合并和重整。服装专业将重点建设1门核心专业课程,以精品课程、优秀课程为核心建设课程群,催生出一批拿得出、打得响的精品课程,再建成1门省级精品课程。力争建成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培养省级教学名师1名。通过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编制5-8门课程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辅助教学专业课程与专业选修课达到90%以上;3门专业课程或专业选修课程采用双语教学;提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考试、考核办法。 3.加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验示范中心建设

加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验示范中心建设工作。到2010年服装实验室面积增加50%倍,力争达到1000平方米。建设拥有一流学者、一流科研实力、一流管理水平与社会贡献度的服装学科专业实验室,力争建成省级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增加仪器设备投资,五年内投入设备费1000万元以上,用于服装学科和专业建设。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开放实验项目的申请与管理,使参加开放实验项目的学生的比率到2010年达90%以上。增大服装专业的实验课时数;增加提高型、研究创新型实验所占比例,将一些成熟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项目。增加实验学时数,使理论课时与实验课时比例为1∶

5 1.2,切实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4.加强科学研究,建立产-学-研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

积极组织动员本学科教师申报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争取国家级、省部级科研立项,多争取产、学、研、企业联合项目。树立全局观念,打破研究方向的界限,走技术集成的道路,提高项目的高新技术含量。强化科研诚信观念,提高项目的命中率和完成的优良率。提高科研水平,争取多获高级别奖励。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向生产力的转化,建立产-学-研基地,在此基础上,创建6~8个适合服装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并将1个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实习教学示范基地。

5.加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一是要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二是要注重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加强学科发展的后备力量。三是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开展科学和应用技术研究。促进教师学术水平、科研能力提高的同时为企业带来效益。

(1)拓宽师源渠道,壮大师资队伍。

可采取上“争”——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在每年的高校毕业生中挑选优秀专业教师来我系任教;自“寻”——在上级部门的批准下,主动与高等学校取得联系,寻找优秀毕业生来我系工作;内“培”——发挥现有人才优势,鼓励有条件的教师向一专多能型方向发展;外“聘”——聘请有关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人员来我系作兼职教师的方法

6 进行建设。

(2)参加各类大赛,进行社会实践,全面提高能力。鼓励专业教师参加各种服装设计大赛,以使他们通过参赛提高动手能力,增强敬岗奉献意识。采用平时分散与假期集中等形式,让专业教师走出校园,深入企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使老师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高审美层次与动手能力,提升教学标准。

(3)实行政策倾斜,稳定师资队伍。对有技术有事业心有管理才能的专业教师予以提拔重用。既增强他们的工作热情,又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6.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是本专业的特色之一,我们将从四个系统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教学质量监控运行环节,对专业建设、课程与教材建设、教学准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实施质量监控,有效地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1)完善标准系统,规范教学行为。充分考虑学校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及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制定《学科专业建设工程实施方案》、《课程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教材建设与管理暂行规定》等文件,分别确立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等方面的质量标准,形成完善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教学评价和质量监控提供依据。将教学过程分解,对教学准备、课堂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外辅导、教学效果,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明确的质量要求和检查评价标准。提出学业考核质量标准,规定

7 学生学业考核的种类和方式、考试命题、试卷审查与制作、阅卷与成绩评定等方面的标准和要求,明确毕业论文(设计)评阅、答辩和成绩评定的要求和标准,以及学位授予的政治标准和学术标准。

(2)加强组织保障系统,明确管理职责。教学质量是“一把手工程”,本专业领导组织研究和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全面负责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有关职能部门制定规章制度并实施质量控制,组织开展教学检查,集中进行信息收集、分析和结果处理。教学督导专家随机听课,定期组织教学检查评估,然后按照反馈信息组织整改。制定多个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形成了包括规范教师行为、规范学生行为、规范管理者行为3个方面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使专业与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教学活动有章可循,促进了教学基本建设。

(3)完善信息与反馈系统,把握教学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各个层面的信息交流与反馈,采取一系列措施,广泛收集教学信息。有关职能部门和系领导坚持学期初、学期中和学期末的常规性听课,并根据教学工作需要进行随机性听课,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问题,提高教学决策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学校组织督导专家对各主要教学环节进行督导检查,对教学工作进行诊断和专项检查评价。完善常规检查制度:学期初,召开学期教学工作会议,检查教学工作安排和教学准备情况;学期中,检查教学工作计划和学期授课计划执行情况;学期末,召开教学工作会议,总结学期教学工作,布置考试工作,加强考试过程中的巡视检查。

(4)整改与结果应用系统:提升教学质量。及时收集教学督导

8 委员会、学生信息组、网上评教等方面反馈的信息,在认真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开展教学评价,查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整改意见。各教研室和有关教师按照反馈信息和整改意见进行整改,并对整改情况进行再反馈。将监控与整改结果纳入教师考核体系,直接决定教师的工作奖惩、评优和职称评聘,成为教师岗位考核的主要依据。 7.进程安排:

1.建设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建设点项目的网站,发布建设内容、实施方案和进展程度等相关信息,做好宣传推广的工作。(2009.6-2009.7)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每年为教师提供培训、交流、深造机会,建设一支素质优、结构合理、教学和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在今后三年内拟增加教授2-4名、副教授4-8名,使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占40%;使省级教学名师、校级教学名师以及入选其它各类人才培养计划的教师人数明显增加。(2009.6-2012.6)

3.加强调查研究。对国内外著名相关院校进行必要的调研,结合本专业近几年的发展情况,确定该项目的具体方案与规划。(2009.7-2009.10)

4.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依据国家振兴服装业的要求和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目的,秉承“大服装”的人才培养理念,将“CDIO”项目教学为主线,结合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以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以对岗位任职所需知识、能力、素质的准确定位为切入点,以构建工程、设计、管理三个方向课程群为落脚点,建立和完

9 善课程群体系,在此基础上对2007版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完善,力争做到目标准确、方案合理可行。(2009.10-2010.6) 5.加强课程建设。根据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要求强化课程建设,制定教学大纲,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材改革等方面的改革,到2012年,建设1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3门校级精品课程、5-7门校级优秀课程。(2009.6-2012.6)

6.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以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校外实习基地为建设平台,改革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和实施具有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特色的实习、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改革方案,继续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研究,更新实验仪器,完善实验内容,编写实验教材和指导书,研制专业实验辅助教学录像片,把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建成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强的特色人才培养基地。(2009.6-2012.6)

7. 总结与提高。对项目进行总结和鉴定验收,并根据建设情况和发展情况,提出新的专业发展思路与方向,为新一轮专业发展做好准备。

本项目经过三年建设,建成省内领先、国内有重要影响的服装设计与工程特色专业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上一篇:参观王德三的心得体会下一篇:城管市容整治工作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