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得古典名句范文

2022-06-02

第一篇:习得古典名句范文

习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习得(治理篇)

习得(治理篇)——习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

习得(官德篇)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典出:《老子》

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释义:做事,要在尚未发生以前就着手;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

中国的哲学是时间的哲学,主张在时间流中去探讨事物的衍生规律,获得处理问题的智慧。比如,中医讲究“治未病”,病要在未得时医治,等显现出来已经晚了一步。主张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主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处理问题,治国理政,要学会“下先手棋”等。《老子》讲“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就是这个意思。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历史时期,呈现出许多不同以往的新特点、新情况,对于各种问题,要防患于未然,化解于无形。即便形势很好,我们仍要保持清醒头脑,能敏锐发现问题的苗头。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习近平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2014年4月1日)

典出:《老子》

原文:同引用

释义:谋划大事难事,要从小处和容易处考虑。天下的难事,都是先从容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微的小事做起。

《老子》充满了辩证的智慧。习近平引用的这个名句,将难与易,大与细(小)的相互转化阐释得淋漓尽致。

治理天下是难事大事,却必从小事做起。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利益,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可能就在如何落实好一个农民工的工资,解决好一个儿童的上学,帮助好一个青年的就业之中。中国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我们需要有宏大的顶层设计,但绝不是好高骛远。脚踏实地,一件事一件事去办,一个难关一个难关去过,积少成多,积沙成塔,才是事业发展的根本方法。

官之至难者,令也。

——习近平《摆脱贫困·从政杂谈》

典出:明·海瑞《令箴》

原文:同引用

释义:最难做的官是县官。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基层工作是许多领导干部在走上重要岗位之前,必经的锻炼过程。引文中海瑞认为需要很强的能力才能胜任县级领导。尽管中国有几千个县,但每一个县都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要负责当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县一级的每一个决策所影响的都是十几万甚至上百万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因此需要非常谨慎。再加上县一级工作承上启下,既需对上负责,又与老百姓距离非常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5月4日)

典出:《管子·牧民》

原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释义:如果礼义廉耻不能得到推行,国家就会灭亡。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中国先人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在当代中国,中国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这个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尚贤者,政之本也。

——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6月28日)

典出:《墨子·尚贤》

原文: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倘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释义:崇尚贤能的人,是为政的根本。

墨子指出“尚贤者,政之本也”。他认为,打破血统界线和论资排辈,崇尚贤能之人,是为政的根本。他的这一思想,包含了平等选拔和科学使用人才的思想。他的“举义不避贫贱”、“举义不避亲疏”、“举义不避远近”等原则,今天依旧适用。治国之要,首在用人。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选贤任能,始终把选人用人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来抓。

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

——习近平《之江新语·弘扬法治精神,形成法治风尚》

典出:《商君书·画策第十八》

原文: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

释义:国家都是有法律的,但是没有能保证这些法律一定得到遵遁的法。

如何把规范深植于每个人的心中,成为自觉,就是需要培育法治精神。没有法治精神,再精密的法律条文都难免沦为摆设。可以说,法治精神是法治的灵魂。

明代张居正曾感叹道:“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讲的是同样道理。总书记也曾说,人们没有法治精神、社会没有法治风尚,法治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根之花、无源之水。从客观上说,法治并不体现于普通民众对法律条文有多么详细的了解,而在于在日常行为中时刻体现规范意识。

治乱绳,不可急。

——习近平《摆脱贫困·从政杂谈》

典出:《汉书·龚遂传》

原文:“臣闻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治。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上许焉,加赐黄金,赠遣。

释义:解开一团乱麻般的绳子,不能着急,需要慢慢理清头绪。

有些事必须抓紧,有些事则急不得。正如“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治”。条分缕析,慢慢找到症结所在,这考验一个人的智慧锐度和心理的耐力。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

——习近平署名文章《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新华社2013年12月31日电)

典出:汉·王符《潜夫论·释难》

原文:是故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

释义:大鹏冲天飞翔,不是靠一根羽毛的轻盈;骏马急速奔跑,不是靠一只脚的力量。

习近平引用“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指出,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就得依靠13亿人民的力量。这就要求,执政者要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当然,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在中国的改革道路上,没有人是旁观者。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

——习近平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月7日)

典出:唐·吴兢《贞观政要》

原文:同引用

释义:治理国家最重要的,在于保持政令、措施的公平与正直。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自古至今,百姓谁不爱好官,而好官的共同特点是公平正直。习近平说,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从一定意义上说,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司法机关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要重点解决好损害群众权益的突出问题,决不允许滥用权力侵犯群众合法权益,决不允许执法犯法造成冤假错案。

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6月28日)

典出:清·顾嗣协《杂诗》

原文: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才以避短,资高难为谋。生材贵适用,勿复多苛求。

释义:骏马可以跨越险境,但要论耕地,比不上牛。牢固的车可以承载重物,但要论渡河,就比不上船。

《老子》中即有“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辩证描述,中国人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道理。用人则要用人之长。让马犁地是浪费人才,驱牛冲锋则是强人所难。作为选用人才的组织部门,首先要做的也是区分不同人才的类型,继而确定他们适合的岗位。习总书记引的这首诗,也值得用人部门深思。

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

——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典出:《史记·滑稽列传》

原文:同引用

释义:子产治理郑国,百姓没法欺骗他;子贱治理单父,百姓不忍心欺骗他;西门豹治理邺,百姓不敢欺骗他。

治理思想和治理方法,自古就有多种。春秋时著名政治家子产,他亲历亲为,明察秋毫,时间不长,就把郑国治理得“门不夜关,道不拾遗”,百姓不能欺骗他。子贱天天躲在房里弹琴,依旧把单父治理得井井有条,他的经验是,重视教化,讲究用人,为政清净,百姓不忍心欺骗他。西门豹治理邺,他大智若愚、大巧若拙,顺利革除“为河伯娶妇”的陋习,带领百姓兴修水利,用重典治乱世,百姓不敢欺骗他。一是亲历亲为,二是求贤自辅,三是威化御俗,这三种治理思想,因时而异,顺势而制,对今日仍有巨大借鉴意义。

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

——习近平《摆脱贫困·从政杂谈》

典出:宋·包拯《致君》

原文:同引用

释义:只要依法治国法令畅通,纪律和风气自然清正,那样就不会有治不好的国家,也不会有顽固不化的百姓。

为官之义在于明法。“明”是让百姓懂法,知道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明”也是让自己懂法,在内心拉一条底线。所谓“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领导干部带头遵纪守法,才能让法令顺利推行。在这点上,任何人都不应有例外,而领导干部尤其要出于一颗公心,真正从心底里敬畏法律。因此,只有为官者“寸心不昧”,方能使“万法皆明”。法度明,纪纲正,大治之势必成。事实也证明,哪里的领导秉公办事,不畏权贵,执法严明,那里的正气就上升,事情就好办。

诚欲正朝廷以正百官,当以激浊扬清为第一要义。

——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从政体会漫谈》

典出:清·顾炎武《与公肃甥书》

原文:同引用

释义:要兴国安邦正百官,首先必须除恶扬善,扶正祛邪,弘扬正气。

“激”浊“扬”清一说,用的是两个带有鲜明情绪色彩的动词。和不良风气与恶势力斗争,绝不是吹吹风、挠挠痒,必须要有敢作敢为的勇气,一往无前的冲劲,舍我其谁的担当。在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是决不能当“鸵鸟”,也不能当“开明绅士”的。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履新后,铁腕反腐,“老虎苍蝇一起打”,是为“激浊”;践行八项规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为“扬清”。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各种深层次矛盾逐渐凸显,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党员干部是否能做到正字当头,一心为民,秉公办事,更是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存亡 激浊扬清第一要义

理解习近平治理思想的“一以贯之”和“与时俱进”,是在研读他的《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之江新语》和《摆脱贫困》等著作之后。

《干》书集纳了习近平在浙江期间的所思所言所书。书的最后一篇《从政体会漫谈》,谈及多年从政体会,他用7个词28个字概括:激浊扬清、敬业乐业、乐在人和、力戒浮躁、贵耳重目、求知善读、戒奢节俭。

第一个词“激浊扬清”,让人眼前一亮。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履新后,首先做的不正是“激浊扬清”吗?铁腕反腐是为“激浊”;立八项规定,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是为“扬清”。

《摆》书同样显示,26年前习近平到任福建宁德地委书记,首先做的同样是“激浊扬清”。书中,他谈到“1988年底地区在研究1989年总体工作时,确定了加强党的建设,坚决惩治腐败,促进改革开放的方针。接着,于1989年1月份在地委工作会议上又决定突出肃清腐败现象在三个方面的表现……并把严肃查处干部违法乱纪占地建房确定为惩治腐败的突破口,对惩治腐败的斗争做了全面的部署。”

时代发展,习近平“激浊扬清”的对象、方式、方法与时俱进。不变的是他向古人借取的智慧:“诚欲正朝廷以正百官,当以激浊扬清为第一要义。”

治理国家靠百官。“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从治理一个县,一个地区,一个省,到一个国家,习近平治理思想、用人标准不断成熟,所不变的是,“为民、务实、清廉”是他对官员的基本要求。他还主张用人之长:“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治理国家靠法治。“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有好官有良法的国家,均重视“民”,“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习近平观察古人治理经验发现,“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他说,“这些道理对于我们加深理解干群关系,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不无裨益,应该好好体味”。

治理国家需领导艺术。一个高明的领导,讲究领导艺术,知关节,得要领,把握规律,掌握节奏,举重若轻。习近平说,眼光敏锐,见微知著,“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防患于未然,化解于无形,开展工作有板有眼,纵横捭阖,张弛有度,“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是领导艺术的最高境界。

第二篇:古典名句

2、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鄘风·相鼠)

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5、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6、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尚书)

7、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谟)

8、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9、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10、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1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1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1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1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1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1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2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2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22、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

23、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论语)

2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2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2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2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28、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

29、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 30、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

3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礼记·学记)

3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3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楚辞·卜居)

34、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3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3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3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3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3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4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4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4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43、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4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

45、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淮南子·说林训)

46、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4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传)

4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49、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史记·高祖本纪) 50、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史记·留侯世家)

5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史记·报任少卿书)

52、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 列传)

53、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汉书·枚乘传)

54、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汉·枚乘·上书谏吴王)

5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56、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后汉书·王霸传)

57、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汉书·冯异传)

58、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59、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汉书·宋弘传) 60、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后汉书)

6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曹操·龟虽寿) 6

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三国·曹操·短歌行) 6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6

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6

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刘备) 6

6、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西晋·陈寿·三国志) ‘ 6

7、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东晋·陶渊明·杂诗)

68、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6

9、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南朝·萧铎) 70、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北齐书·元景安传) 7

1、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新唐书·元行冲传) 7

2、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唐太宗·赠萧禹)

7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7

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7

5、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王昌龄·从军行) 7

6、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唐·李白·论诗)

77、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唐·李白·上李邕)

78、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唐李白宣州谢朓饯别校书叔云) 7

9、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80、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唐·李白·将进酒) 8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唐·李白·行路难) 8

2、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海。 (唐·李白·江上吟)

8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8

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 8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杜甫·望岳)

86、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唐·杜甫·寄本十二白二十 ) 8

7、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唐·杜甫)

88、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唐·杜甫·戏为六绝句) 8

9、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愁思落谁家。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 90、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游子吟) 9

1、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唐·韩愈·送孟东野序) 9

2、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唐·韩愈·调张籍)

9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唐·韩愈·进学解) 9

4、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唐·刘禹锡·秋词)

95、沉舟侧畔千帆进,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 9

6、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唐·刘禹锡·浪淘沙) 9

7、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唐·刘禹锡·陋室铭) 9

8、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唐·刘禹锡·陋室铭)

99、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唐·白居易·琵琶行) 100、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 唐·白居易·长恨歌) 10

1、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 唐·白居易·长恨歌) 10

2、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 唐·白居易·放言) 10

3、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 唐·元稹·离思) 10

4、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 唐·刘希夷) 10

5、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 唐·王翰·凉州词) 10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唐·颜真卿) 10

7、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 唐·罗隐·蜂) 10

8、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 唐·贾岛·剑客) 10

9、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唐· 李绅·悯农)

110、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唐·李贺·南国) 1

1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唐·李商隐·无题) 1

12、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唐·李商隐·无题) 1

13、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唐·李商隐·无题) 1

14、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唐·李商隐·锦瑟) 1

15、历鉴前朝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唐·李商隐) 1

16、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唐·李商隐) 1

17、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唐·僧·云览)

1

18、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五代李煜·乌夜啼)

19、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五代· 晏殊·蝶恋花) 12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1

21、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宋·欧阳修·戏答元珍) 1

2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1

23、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1

24、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宋·朱淑真·生查子) 1

25、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宋· 柳永·凤栖梧) 1

26、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 1

27、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宋·司马光· 训俭示康) 1

28、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1

29、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宋·朱熹·读书之要)

130、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朱熹·观书有感) 1

31、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1

32、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宋·王安石) 1

33、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宋·苏轼·冬景) 1

3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题西林壁) 1

3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 1

36、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宋·苏轼)

1

37、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水调歌头) 1

3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宋·苏轼·水调歌头) 1

39、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140、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宋·李清照·五陵春) 1

41、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宋·李清照·醉花阴) 1

42、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宋·李清照·如梦令) 1

4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宋·秦观·鹊桥仙) 1

4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陆游·游山西村)

1

45、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 大作) 1

46、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宋·陆游· 病起书怀) 1

4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1

48、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宋·陆游) 1

49、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宋·陆游) 150、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杨万里·小池) 1

51、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1

5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1

53、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宋·文天祥·扬子江) 1

54、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宋·俞文豹·清夜录) 1

55、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宋·卢梅坡·雪梅) 1

56、风流不在谈锋胜,袖手无言味最长。 (宋·黄昇·鹧鸪天) 1

57、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宋·辛弃疾·菩萨蛮)

1

58、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辛弃疾青玉案) 1

59、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宋·辛弃疾·南乡子) 160、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宋·岳飞·满江红) 16

1、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宋·岳飞·满江红)

16

2、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宋·周敦颐·爱莲说) 16

3、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阴。 (元·关汉卿) 16

4、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元·高明·琵琶记) 16

5、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元·高明·琵琶记) 16

6、常将冷眼看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 (元·杨显之) 16

7、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元·李开先·宝剑记) 16

8、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元未明初·施耐庵·水浒传) 16

9、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 (明·吴承恩·西游记) 170、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 (明·吴承恩·西游记) 17

1、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元·虞韶) 17

2、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元·无名氏)

17

3、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 17

4、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石灰吟) 17

5、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17

6、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明·王冕·墨梅)

17

7、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顾宪成) 17

8、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明·解缙) 17

9、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清·杨继盛) 180、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清·顾炎武·日知录)

18

1、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清·郑板桥·竹石) 18

2、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 (清·郑板桥)

18

3、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清·郑板桥·对联) 18

4、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清·曹雪芹·红楼梦) 18

5、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清·曹雪芹·红楼梦) 18

6、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清·曹雪芹·红楼梦) 18

7、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清·曹雪芹·红楼梦) 18

8、心病终须心药医,解铃还须系铃人。 (清·曹雪芹·红楼梦) 18

9、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190、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清·赵翼·论诗) 19

1、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 19

2、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19

3、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自题小像) 19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 19

5、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鲁迅·无题) 19

6、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鲁迅) 19

7、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鲁迅) 19

8、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鲁迅) 19

9、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清平乐·六盘山) 200、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清平乐·六盘山) 20

1、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清平乐·会昌) 20

2、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七律·长征) 20

3、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忆秦娥·娄山关) 20

4、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菩萨蛮·大柏地) 20

5、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七律·到韶山)

20

6、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20

7、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20

8、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20

9、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210、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第三篇:古典诗词名句精选

古典诗词名句精选——人才篇

《论诗·其二》 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 朝代:清代 作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富民之本在得人。—司马光

治国者,以人才为药。—康熙

一代之治,必有一代之人才任之。—龚自珍

人才以用而见其能否。—《宋史》

人非有才之难,而善用其才之难。—《明史》

人才各有所长,不可偏弃。—《宋史》

人才异能,备体眷寡。—《晋书》

良才不隐世。—陶渊明 古称国之宝,谷米与贤才。—白居易

天下多才,在所用之。—《宋书》

任官惟贤才。—《尚书》

报国之忠,莫如荐士;负国之罪,莫如蔽贤。—司马光

人不可以一噎而止飨,国不可以谬一贤而止士。—《新唐书》

欲讲国家以刷国耻,则莫要于储才。—谭嗣同

天下之人,才德各殊,不可以有一节取也。—司马光

人才之能,自非圣贤,有所长必有所短,有所明必有所藏。—王守仁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司马光

天下不才之人,为害胜于脏吏。—欧阳修

天生一世之才,自足一世之用。—张居正

人非尧舜,谁能尽善。—李白

人莫不有才,才摸不可用。—李觏 人才难大利。—白居易

人才不振,无以成天下之务。—《宋史》 得十良马,不如得一伯乐。—《吕氏春秋》 归国宝不若献贤进士。—墨子

良鸟相木而集,智士择主而翔。—《阮子》 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王安石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 伯乐不可欺马,君子不可欺人。—荀子 善为将者,必图机而立胜。—诸葛亮 择才不求备,任物不过涯。—元稹 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白居易

鲍照

自古圣贤尽贫贱,

何况我辈孤且直。④

第四篇:习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

习得—治理篇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 典出:《老子》

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释义:做事,要在尚未发生以前就着手;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历史时期,呈现出许多不同以往的新特点、新情况,对于各种问题,要防患于未然,化解于无形。即便形势很好,我们仍要保持清醒头脑,能敏锐发现问题的苗头。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习近平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2014年4月1日) 典出:《老子》 原文:同引用

释义:谋划大事难事,要从小处和容易处考虑。天下的难事,都是先从容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微的小事做起。

《老子》充满了辩证的智慧。习近平引用的这个名句,将难与易,大与细(小)的相互转化阐释得淋漓尽致。

治理天下是难事大事,却必从小事做起。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利益,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可能就在如何落实好一个农民工的工资,解决好一个儿童的上学,帮助好一个青年的就业之中。中国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我们需要有宏大的顶层设计,但绝不是好高骛远。脚踏实地,一件事一件事去办,一个难关一个难关去过,积少成多,积沙成塔,才是事业发展的根本方法。

官之至难者,令也。

——习近平《摆脱贫困·从政杂谈》 典出:明·海瑞《令箴》 原文:同引用

释义:最难做的官是县官。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基层工作是许多领导干部在走上重要岗位之前,必经的锻炼过程。引文中海瑞认为需要很强的能力才能胜任县级领导。尽管中国有几千个县,但每一个县都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要负责当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县一级的每一个决策所影响的都是十几万甚至上百万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因此需要非常谨慎。再加上县一级工作承上启下,既需对上负责,又与老百姓距离非常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5月4日) 典出:《管子·牧民》

原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释义:如果礼义廉耻不能得到推行,国家就会灭亡。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中国先人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在当代中国,中国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这个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尚贤者,政之本也。

——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6月28日) 典出:《墨子·尚贤》

原文: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倘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释义:崇尚贤能的人,是为政的根本。

墨子指出“尚贤者,政之本也”。他认为,打破血统界线和论资排辈,崇尚贤能之人,是为政的根本。他的这一思想,包含了平等选拔和科学使用人才的思想。他的“举义不避贫贱”、“ 举义不避亲疏”、“举义不避远近”等原则,今天依旧适用。治国之要,首在用人。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选贤任能,始终把选人用人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来抓。

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

——习近平《之江新语·弘扬法治精神,形成法治风尚》 典出:《商君书·画策第十八》

原文: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 释义:国家都是有法律的,但是没有能保证这些法律一定得到遵遁的法。

如何把规范深植于每个人的心中,成为自觉,就是需要培育法治精神。没有法治精神,再精密的法律条文都难免沦为摆设。可以说,法治精神是法治的灵魂。

明代张居正曾感叹道:“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讲的是同样道理。总书记也曾说,人们没有法治精神、社会没有法治风尚,法治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根之花、无源之水。从客观上说,法治并不体现于普通民众对法律条文有多么详细的了解,而在于在日常行为中时刻体现规范意识。

治乱绳,不可急。

——习近平《摆脱贫困·从政杂谈》 典出:《汉书·龚遂传》

原文:“臣闻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治。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上许焉,加赐黄金,赠遣。

释义:解开一团乱麻般的绳子,不能着急,需要慢慢理清头绪。

有些事必须抓紧,有些事则急不得。正如“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治”。条分缕析,慢慢找到症结所在,这考验一个人的智慧锐度和心理的耐力。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

——习近平署名文章《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新华社2013年12月31日电)

典出:汉·王符《潜夫论·释难》

原文:是故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

释义:大鹏冲天飞翔,不是靠一根羽毛的轻盈;骏马急速奔跑,不是靠一只脚的力量。 习近平引用“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指出,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就得依靠13亿人民的力量。这就要求,执政者要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当然,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在中国的改革道路上,没有人是旁观者。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

——习近平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月7日) 典出:唐·吴兢《贞观政要》 原文:同引用

释义:治理国家最重要的,在于保持政令、措施的公平与正直。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自古至今,百姓谁不爱好官,而好官的共同特点是公平正直。习近平说,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从一定意义上说,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司法机关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要重点解决好损害群众权益的突出问题,决不允许滥用权力侵犯群众合法权益,决不允许执法犯法造成冤假错案。

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6月28日) 典出:清·顾嗣协《杂诗》

原文: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才以避短,资高难为谋。生材贵适用,勿复多苛求。

释义:骏马可以跨越险境,但要论耕地,比不上牛。牢固的车可以承载重物,但要论渡河,就比不上船。

《老子》中即有“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辩证描述,中国人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道理。用人则要用人之长。让马犁地是浪费人才,驱牛冲锋则是强人所难。作为选用人才的组织部门,首先要做的也是区分不同人才的类型,继而确定他们适合的岗位。习总书记引的这首诗,也值得用人部门深思。

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 ——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 典出:《史记·滑稽列传》 原文:同引用 释义:子产治理郑国,百姓没法欺骗他;子贱治理单父,百姓不忍心欺骗他;西门豹治理邺,百姓不敢欺骗他。

治理思想和治理方法,自古就有多种。春秋时著名政治家子产,他亲历亲为,明察秋毫,时间不长,就把郑国治理得“门不夜关,道不拾遗”,百姓不能欺骗他。子贱天天躲在房里弹琴,依旧把单父治理得井井有条,他的经验是,重视教化,讲究用人,为政清净,百姓不忍心欺骗他。西门豹治理邺,他大智若愚、大巧若拙,顺利革除“为河伯娶妇”的陋习,带领百姓兴修水利,用重典治乱世,百姓不敢欺骗他。一是亲历亲为,二是求贤自辅,三是威化御俗,这三种治理思想,因时而异,顺势而制,对今日仍有巨大借鉴意义。

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 ——习近平《摆脱贫困·从政杂谈》 典出:宋·包拯《致君》 原文:同引用

释义:只要依法治国法令畅通,纪律和风气自然清正,那样就不会有治不好的国家,也不会有顽固不化的百姓。

为官之义在于明法。“明”是让百姓懂法,知道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明”也是让自己懂法,在内心拉一条底线。所谓“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领导干部带头遵纪守法,才能让法令顺利推行。在这点上,任何人都不应有例外,而领导干部尤其要出于一颗公心,真正从心底里敬畏法律。因此,只有为官者“寸心不昧”,方能使“万法皆明”。法度明,纪纲正,大治之势必成。事实也证明,哪里的领导秉公办事,不畏权贵,执法严明,那里的正气就上升,事情就好办。

诚欲正朝廷以正百官,当以激浊扬清为第一要义。 ——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从政体会漫谈》 典出:清·顾炎武《与公肃甥书》 原文:同引用

释义:要兴国安邦正百官,首先必须除恶扬善,扶正祛邪,弘扬正气。

“激”浊“扬”清一说,用的是两个带有鲜明情绪色彩的动词。和不良风气与恶势力斗争,绝不是吹吹风、挠挠痒,必须要有敢作敢为的勇气,一往无前的冲劲,舍我其谁的担当。在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是决不能当“鸵鸟”,也不能当“开明绅士”的。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履新后,铁腕反腐,“老虎苍蝇一起打”,是为“激浊”;践行八项规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为“扬清”。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各种深层次矛盾逐渐凸显,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党员干部是否能做到正字当头,一心为民,秉公办事,更是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存亡。

理解习近平治理思想的“一以贯之”和“与时俱进”,是在研读他的《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之江新语》和《摆脱贫困》等著作之后。

《干》书集纳了习近平在浙江期间的所思所言所书。书的最后一篇《从政体会漫谈》,谈及多年从政体会,他用7个词28个字概括:激浊扬清、敬业乐业、乐在人和、力戒浮躁、贵耳重目、求知善读、戒奢节俭。

第一个词“激浊扬清”,让人眼前一亮。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履新后,首先做的不正是“激浊扬清”吗?铁腕反腐是为“激浊”;立八项规定,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是为“扬清”。

《摆》书同样显示,26年前习近平到任福建宁德地委书记,首先做的同样是“激浊扬清”。书中,他谈到“1988年底地区在研究1989年总体工作时,确定了加强党的建设,坚决惩治腐败,促进改革开放的方针。接着,于1989年1月份在地委工作会议上又决定突出肃清腐败现象在三个方面的表现„„并把严肃查处干部违法乱纪占地建房确定为惩治腐败的突破口,对惩治腐败的斗争做了全面的部署。”

时代发展,习近平“激浊扬清”的对象、方式、方法与时俱进。不变的是他向古人借取的智慧:“诚欲正朝廷以正百官,当以激浊扬清为第一要义。”

治理国家靠百官。“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从治理一个县,一个地区,一个省,到一个国家,习近平治理思想、用人标准不断成熟,所不变的是,“为民、务实、清廉”是他对官员的基本要求。他还主张用人之长:“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治理国家靠法治。“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有好官有良法的国家,均重视“民”,“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习近平观察古人治理经验发现,“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他说,“这些道理对于我们加深理解干群关系,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不无裨益,应该好好体味”。

治理国家需领导艺术。一个高明的领导,讲究领导艺术,知关节,得要领,把握规律,掌握节奏,举重若轻。习近平说,眼光敏锐,见微知著,“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防患于未然,化解于无形,开展工作有板有眼,纵横捭阖,张弛有度,“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是领导艺术的最高境界。

不作无补之功,不为无益之事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2月28日) 典出:《管子·禁藏》

原文:不作无补之功,不为无益之事,故意定而不营气情。气情不营则耳目穀,衣食足。耳目穀,衣食足,则侵争不生,怨怒无有,上下相亲,兵刃不用矣。

释义:不去立没有好处的功劳,也不去做没有益处的事情。

为民办实事,既要考虑群众的需求,也必须要有科学的决策,考虑其长远的影响,而不是只看眼前的价值。例如,开发一片森林,可以增大耕地面积,但有可能造成生态恶化、水土流失,长远来看,不但耕地没法使用,当地也会不宜人居。这种拍脑门的决策,屡屡见诸报端。所以在施政时,必须增强科学论证环节,着眼长远利益。

一命而偻,再命而伛,

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粥于是,以糊余口。 ——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6月28日) 典出:《左传·昭公七年》

原文:及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兹益共,故其鼎铭曰:“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粥于是,以糊余口。”其共也如是。

释义:(三次受命)每一次都诚惶诚恐,第一次是弯腰受命,第二次是鞠躬受命,第三次是俯下身子受命。平时我总顺着墙根走,也没有人敢侮辱我。不管是煮稠粥还是稀粥,都是在这个鼎里,只要能糊口就行了。

作为三朝上卿,正考父深受倚重,但三次受命时他的谦卑程度层层递进,与一些官员的飞扬跋扈对比鲜明。正考父有一条经验值得官员们学习,那就是得势后仍保持简单的生活方式和谦卑的待人态度,于己来说是一种提醒,于人来说是一种态度的体现。

诚于中者,形于外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2月28日) 典出:《礼记·大学》

原文: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释义:一个人如果内心真诚,能在其外表中看出来。 “慎独”是儒家讲究的重要概念,是对个人道德水平的至高要求,意思是一个人独处时还能保持谨慎不苟。一个人可能在言辞中处处粉饰自我,但其品行终究会在行动中暴露出来。不少涉贪腐的官员被抓后,人们往往发现,此前不久他们还在大谈特谈为官清廉之道。勉强装可以混过一时,却终究难免百密一疏,如果长期心口不一,在其气质上、行为中也会有所异常。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 ——习近平《之江新语·做人与做官》 典出:汉·张衡《应闲》

原文: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释义:不要担心职位不够高,而应该想想自己的道德是不是完善。

这句话代表了传统文化中经典的“政德观”,出自大科学家张衡之口。张衡曾任太史令前后达14年之久,多年不升迁。不慕名利的他,特地写了篇《应闲》表明心迹,认为道德比职位更为重要。按理说,当官的只要把职责做好就行了,为何中国文化中将道德置于职位和政绩之上?这是因为小到一方父母官,大到一个政权,其道德表现与民心息息相关,不重视道德建设,直接后果就是作风不正,进而演化为腐败盛行,必定失去民心。

不受虚言,不听浮术, 不采华名,不兴伪事。

——习近平《之江新语·不兴伪事兴务实》 典出:汉·荀悦《申鉴·俗嫌》

原文:在上者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言必有用,术必有典,名必有实,事必有功。

释义:不听不真实的话,不相信不切实际的方法,不谋取浮华的名声,不做虚伪的事。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为官大忌,却总能让不少人尝到甜头,以短时间内的“政绩”骗得赏识,一拍脑袋就做一个形象工程,赚取一时的浮华名声。习近平上任以来,推出八项规定并“反四风”,亲自抓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针对“虚言”、“浮术”、“华名”和“伪事”开刀,他心目中的好干部“愿听真话、敢讲真话、勇于负责、善抓落实”。

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2月28日) 典出:三国·诸葛亮《自表后主》 原文:臣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别无调度,随岁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

释义:不让家里有多余的钱帛,外面有剩余的财物。

在这篇短文中,诸葛亮向后主表明了不给家里和后人谋私利的心境。但如果诸葛亮只是一个特别清廉的庸官,那也不值得为人们铭记,理解诸葛亮这句话,需要结合他的千古名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官员是“勤政”和“廉政”兼备的,不但不贪,还很有能力。封建官吏尚且如此,对当下的领导干部提出这种要求,并不过分。

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

——习近平《摆脱贫困·廉政建设是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 典出:唐·吴兢《贞观政要·君道》

原文: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释义:如果想安定天下,必须先端正自身。

儒家的基本命题之一是“内圣外王”,将道德与政治之间直接关联。无论官居何位,权利多大,自身道德这一关(即“修身”)是首先要面对的障碍,不过此关无从谈起“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个人来说,这意味着提高道德的自觉性,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并不断弥补;对于一个政党来说,这意味着需要对党员加强教育,既提高其道德素养与政治觉悟,也不时敲响警钟。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遗来者羞。

——习近平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月7日) 典出:宋·包拯《书端州郡斋壁》 原文:同引用

释义:端正思想是吏治的根本,刚直的品性是修身的原则。好的树木终将成为栋梁之材,纯钢也不会用来做成钩子这样卑微的东西。仓廪丰实后那些偷吃的鼠雀兔狐之辈就高兴了,如果没什么好处那些贪官污吏就发愁。在这方面历史上留下了许多的教训,不要做出使后人蒙羞的事情吧!

一代清官包拯,据说一生只流传下来这一首诗。人们赞颂包公断案如神,却不能忽略,他能秉公执法,恰因心中无贪欲,可以无所顾忌。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清官,他们深受群众拥戴,至今仍在人们心中占有重要的分量,这些人带头守法,维护国法尊严。如果一个官员自己到处揩油,很难指望他能维护法律所要求的公平正义。

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2月28日) 典出:宋·苏辙《上皇帝书》

原文:陛下诚能择奉公疾恶之臣而使行之,陛下厉精而察之,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则其以私罪至某,赃罪正入已至若干者,非复过误,适陷于深文者也。

释义:去掉老百姓的祸患,如同除去自己的心病一样。

爱人民,是古今中外对于官员的最基本要求。在实践中,这意味着真正将人民疾苦放在心中,注重“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将民生问题放在突出的位置考量。在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民生都是重头戏,其所涵盖的范围广阔,影响深远。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也注定了民生问题将长期是官员的“腹心之疾”,群众利益无小事。

清、慎、勤

——习近平《摆脱贫困·秘书工作的风范——与地县办公室干部谈心》 典出:宋·吕本中《官箴》

原文: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

释义:清廉、谨慎、勤勉

吕本中在《官箴》中提出的三字要求,被历代官员奉为金科玉律。《四库提要》专门提到,“书首即揭清、慎、勤三字,以为当官之法,其言千古不可易”,梁启超也说“近世《官箴》,最脍炙人口者三字,曰清、慎、勤”。通常认为,为官之人真正掌握了这三个要素,就能持身立世。除了“勤政”和“廉政”外,这里面还提出了谨慎处事的要求,领导干部在面对钱财、处理事务时,如果难以克制自我,其结果往往是被侥幸心理所害。

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的讲话(2014年1月14日) 典出:宋·朱熹《论语集注·卷七 子路第十三》

原文:仲弓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便见仲弓与圣人用心之大小。推此义,则一心可以兴邦,一心可以丧邦,只在公私之间尔。

释义:一种心可以导致亡国,一种心可以使国家兴盛。这两种心只是公与私之间的一念之差而已。 作为一个将“立党为公”写进党章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历来将公心放在极为重要的高度强调。何谓公心?并非是违背人的天性,让官员们完全摒弃私心,而是要在公共事务领域,将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安危放在第一位。权力在手,不应用来谋求个人或小团体利益,而是要为百姓谋福祉。在公与私之间,关乎执政党的公信力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勾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2月28日) 典出:明·顾炎武诗《秋山》

原文:秋山复秋水,秋花红未已。烈风吹山冈,磷火来城市。天狗下巫门,白虹属军垒。可怜壮哉县,一旦生荆杞。归元贤大夫,断脰良家子。楚人固焚麇,庶几歆旧祀。勾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叹息思古人,存亡自今始。

释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栖居会稽山中,越国的百姓情愿以死相效。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任人皆知,却往往忽略了他的成功背后,是越国百姓义无反顾的支持。人民愿意支持什么样的政权?从勾践的故事中不难看出,是愿意到群众中去,与群众紧密相连,为群众谋福祉的政权。“群众路线”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大法宝,在当下正在重新焕发生机,就是因为扎根泥土,深入群众。

古来官箴 启示当下

为官之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作治国理政的主导因素,几千年里,留下了大量的经典论述。不仅为官者熟悉这些经典,百姓同样耳熟能详,这意味着,不只是为官者以此自我要求,百姓亦以此为标准看待之。

中国历代有修“官箴书”的习惯,甚至有些刻在了石碑上,留存至今。古时入朝为官者,需先熟读,由此可见在古人心中,官德好坏与政权兴衰存亡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即所谓“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无论是“公生明,廉生威”这种家喻户晓的话,还是“清、慎、勤”这样的官德标准,都源自“官箴书”。

如今的官员,所面临的是与古人不同的制度环境与人民,不能以古为纲,但从问题意识来看,古代官员与今日领导干部,却面临着同样的困境与追求。古人所探讨过的公与私、廉政与勤政、服务人民、科学决策、居安思危等等问题,对于当下的官员们来说,仍然是核心问题。

我们不必过于教条,只从“官箴书”中找智慧,但不妨将这种做法本身也视作一种智慧,有意识地将官德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待,并不断对其进行完善。更值得借鉴的是,将官德视作对官员最基本的要求,如若无德,一票否决。 无论从中国历史上灿若星河的清官故事里,还是从史书、奏折、佛经、家训、对联等文字记录中,都能找到启发今日官员的经典论述。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习近平至少从20多年前开始,就有意识地对古人的官德论述进行过阐述。尽管万变不离其宗,但他在引用中,多次提到要为古人的话语赋以时代的内容。在引述时,他经常进行注解,并引申开来谈当下的问题。

从习近平的文稿和讲话来看,他对于官德的引述,主要在做人和做事两个层面。 官德首先是对于做人的要求。“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将道德看得比官位还重要;“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时时保持敬畏之心;“诚于中者,形于外”,注重品德的修养;“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重视榜样的力量。

官德也提出了做事的标准。“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不搞形式主义那一套;“为官避事平生耻”,敢于担当;“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将服务百姓作为第一要务;“不作无补之功,不为无益之事”,做事要先科学论证。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程中,有过文武清廉政通人和时,亦有过奸臣当道民不聊生时,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已经过了历史的沉淀与发酵,是塑造今日官德的宝贵矿藏。而当下需要做的,是将它们擦亮于这个时代。

第五篇:习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

总书记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善于向古人借智慧,常以“适当的引经据典”阐明透彻的思想。他引用过的古典名句,对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均有参考价值。

修身篇

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最要在“速改”上著力。——习近平在河南兰考县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3月18日)

典出: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二十一

释义:意识到自己不善的言行,就应该立刻改正从善。最要紧的是在“速改”上下大工夫。

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3年3月1日)

典出:《诗经·小雅·小旻》

释义:(君子修身讲究谨慎)犹如脚踩在薄薄的冰面上,或站在悬崖边上一样,时时唯恐失坠。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习近平《之江新语·追求“慎独”的高境界》

典出:《礼记·中庸》

释义:从最隐蔽、最细微的言行上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

1 所以,君子要学会慎独。

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

典出:《春秋榖梁传·僖公二十二年》

释义: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能言语。如果不能言语,何以称为人?言语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能表达承诺。如果言而无信,言语再多也没有意义。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3年5月4日)

典出:《国语·周语下》

释义:顺从良善如登山一样艰难,屈从邪恶如山崩一般迅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习近平《摆脱贫困·从政杂谈》

典出:《论语·子罕》

释义:军队的将领可以被俘虏,但男子汉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慧者心辨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习近平《摆脱贫困·从政杂谈》

典出:《墨子·修身》

释义:聪明人心如明镜却不过多言语,能干实事却不邀功争赏,这就是他们名扬天下的原因。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习近平在中央

2 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3年3月1日) 典出:《孟子·滕文公下》

释义:(真正的大丈夫)富贵不能使之腐化堕落,贫贱不能使之改变志向,武力也不能使之屈服。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习近平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上的讲话(2014年1月20日)

典出:《吕氏春秋·诚廉》

释义:石头再怎么破碎,依然是坚硬的;丹砂无论怎么磨损,依旧是红色的。

君子检身,常若有过。——习近平《之江新语·做人与做官》 典出:《亢仓子·训道篇》

释义:君子检点自身,随时反省,就像常有过失一样。 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习近平《之江新语·做人与做官》

典出:宋·王安石《洪范传》

释义:要先修心治身,充实德行,而后才能从政。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的讲话(2014年5月4日)

典出:清·郑燮诗《竹石》

释义:竹子任凭风雨的打击磨砺,依然不改坚劲本色。

3 为学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3年3月1日)

典出:《论语·为政》

释义: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惘;只思考、不学习,思考也会陷入困境。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3年3月1日)

典出:《论语·雍也》

释义:懂得一种知识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能从中得到乐趣的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习近平《之江新语·要善于学典型》

典出:《论语·述而》

释义:与众人相处,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3年3月1日)

典出:《礼记·中庸》

释义:博学,学习要广泛涉猎;审问,有针对性地提问请教;

4 慎思,学会周全地思考;明辨,形成清晰的判断力;笃行,用学习得来的知识和思想指导实践。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6月28日) 典出:《荀子·劝学》

释义:不登上高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走近峡谷,不知道地有多厚。这段话的意思反过来说还有一句常用的谚语:不知天高地厚。

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3年3月1日)

典出:《荀子·大略》

释义:读书人不一定都要做官,但为官者必须坚持学习。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5月4日)

典出: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释义:不学习就难以增长才干,不立志就难以学有所成。 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习近平《之江新语·要善于学典型》

典出:汉·刘向《说苑·建本》

释义:要想增加才干,就要学习;要使刀刃锋利,就得勤加磨砺。

5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6月28日) 典出:汉·刘向《说苑·政理》

原文: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释义:从别人那里听来的事情,没有亲眼所见的可靠;亲眼所见,又不如亲自尝试去做。

学而不化,非学也——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8月19日) 典出:宋·杨万里《庸言》 原文:同引用

释义:学习却不能够融会贯通,不是有意义的学习。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习近平在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式上的致辞(2013年3月22日)

典出: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释义:多阅读(以增长才学),多游历(以增加见识)。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3年5月4日)

典出:清·袁枚《续诗品·尚识》

释义:学习就像拉开的弓弩,才能就像箭头,还要用见识来引导,射出去的箭才能击中鹄的(达成目标)。

治学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

6 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09年5月13日)

典出:清·王国维《人间词话》

释义:这是国学大师王国维论治学的三种境界。习近平认为,领导干部读书学习也应该有这三种境界。这三种境界启示我们,读书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有不移的恒心,还要提高读书效率和质量,讲求读书方法和技巧,在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中提高思想水平、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我超越。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6月28日) 典出:清《格言联璧》

释义:志向所趋,没有不能达到的地方,即使是山海尽头,也不能限制。意志所向,没有不能攻破的壁垒,即使是精兵坚甲,也不能抵抗。

立志是事业的开始,也是基础。志是志向,首先要在心中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比如,当官为了什么?仅仅是为了捧个铁饭碗,赚个安稳钱?还是为了握着印把子,以权谋私?还是为人民服务?心志所向,是根本的信仰问题。志还是意志,大凡志向坚定的人必然有股子倔强劲,越是艰难困苦,便会愈挫愈勇。领导干部都面临着“为了谁”、 7 “依靠谁”、“我是谁”三大问题,在回答这三个问题前,要先问问自己“志之所在”。

民本篇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 典出:《尚书·五子之歌》

释义:祖先早就传下训诫,人民是用来亲近的,不能轻视与低看;人民才是国家的根基,根基牢固,国家才能安定。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3年12月26日)

典出:《管子·牧民》

释义:政权之所以能兴盛,在于顺应民心;政权之所以废弛,则因为违逆民心。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习近平《之江新语·为民办实事成于务实》

典出:《孟子·梁惠王下》

释义:统治者如果乐于做民众喜爱的事情,民众也会与统治者同乐;统治者担忧民众担忧的事情,民众也会为统治者分忧。

善为国者,爱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习近平《摆脱贫困·给宁德地直机关领导干部的临别赠言》

典出:汉·刘向《说苑·政理》

释义:善于治国的人对待民众,就像父母对待自己的孩子、

8 兄长爱护自己的兄弟一样,听到他们遭受饥寒,为之感到哀伤;见到他们劳苦的状态,为之感到伤悲。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习近平在河北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的讲话(2013年7月11日)

典出:汉·王充《论衡》

释义:知道房屋漏雨的人在房屋下,知道政治有过失的人在民间。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习近平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2012年12月

29、30日)

典出:清·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释义:在县衙的屋子里听风雨中竹子来回摆动的声音,仿佛听见了民间百姓在这种天气里忍受疾苦的声音。对我们这些小小县官来说,民众一枝一叶的小事都牵动感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

典出:《孟子·梁惠王上》

释义:敬爱自己家的老人,也敬爱别的老人;呵护自己的孩子,也呵护别人的孩子。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习近平《之江新语·主仆关系不容颠倒》

典出:《老子·第四十九章》

9 释义:圣人以民心为己心,不私心自用,无所厚薄。 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习近平《之江新语·主仆关系不容颠倒》

典出:《晏子春秋·内篇问下》

释义:最高尚的意愿,莫过于爱民;最低贱的行为,莫过于戕害百姓。

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习近平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上的讲话(2014年1月20日)

典出:《史记·殷本纪》

释义:人在水中可以照见自己的样子,在民众中可以看出政治治理的状况。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习近平在同菏泽市及各县区主要负责人座谈会上的讲话(2013年11月27日)

典出:河南南阳内乡县衙对联

释义:这首封建时代官吏所写的对联,生动写出了地方官的定位与责任。对官吏来说,虽然名为“父母官”,但百姓才是官吏真正的“衣食父母”。同时,“郡县治,天下安”,地方官承担着中国最基层治理的重任。在习总书记心中,像焦裕禄那样,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才算是尽到了责任,才能“遂了平生意”。在任上为百姓真正做实事、造福一方,才是每个基层干

10 部应当追求的目标。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习近平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上的讲话(2014年1月20日)

典出:清·万斯大《周官辨非》

释义:圣人治理天下所用之道,但凡是于民有利的事情,一丝一发也要推行;于民有害之事,一毫一末也必须革除。

官德篇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习近平《之江新语·做人与做官》

典出:汉·张衡《应闲》

释义:不要担心职位不够高,而应该想想自己的道德是不是完善。

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习近平《之江新语·不兴伪事兴务实》

典出:汉·荀悦《申鉴·俗嫌》

释义:不听不真实的话,不相信不切实际的方法,不谋取浮华的名声,不做虚伪的事。

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习近平《摆脱贫困·廉政建设是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

典出:唐·吴兢《贞观政要·君道》 释义:如果想安定天下,必须先端正自身。

11 清、慎、勤。——习近平《摆脱贫困·秘书工作的风范——与地县办公室干部谈心》

典出:宋·吕本中《官箴》 释义:清廉、谨慎、勤勉。 治理篇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 典出:《老子》

释义:做事,要在尚未发生以前就着手;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习近平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2014年4月1日)

典出:《老子》

释义:谋划大事难事,要从小处和容易处考虑。天下的难事,都是先从容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微的小事做起。

官之至难者,令也。——习近平《摆脱贫困·从政杂谈》 典出:明·海瑞《令箴》 释义:最难做的官是县官。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5月4日)

典出:《管子·牧民》

释义:如果礼义廉耻不能得到推行,国家就会灭亡。

12 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习近平《之江新语·弘扬法治精神,形成法治风尚》

典出:《商君书·画策第十八》

释义:国家都是有法律的,但是没有能保证这些法律一定得到遵遁的法。

治乱绳,不可急。——习近平《摆脱贫困·从政杂谈》 典出:《汉书·龚遂传》

释义:解开一团乱麻般的绳子,不能着急,需要慢慢理清头绪。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新华社2013年12月31日电)

典出:汉·王符《潜夫论·释难》

释义:大鹏冲天飞翔,不是靠一根羽毛的轻盈;骏马急速奔跑,不是靠一只脚的力量。

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

典出:《史记·滑稽列传》

释义:子产治理郑国,百姓没法欺骗他;子贱治理单父,百姓不忍心欺骗他;西门豹治理邺,百姓不敢欺骗他。

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习近平《摆脱贫困·从政杂谈》

13 典出:宋·包拯《致君》

释义:只要依法治国法令畅通,纪律和风气自然清正,那样就不会有治不好的国家,也不会有顽固不化的百姓。

诚欲正朝廷以正百官,当以激浊扬清为第一要义。——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

典出:清·顾炎武《与公肃甥书》

释义:要兴国安邦正百官,首先必须除恶扬善,扶正祛邪,弘扬正气。

天下篇

亲仁善邻,国之宝也。——习近平在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式上的致辞(2013年3月22日)

典出:《左传·隐公六年》

释义:与邻者亲近,与邻邦友好,是我们的国宝(也是我们坚持的原则)。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习近平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的谈话(2013年3月19日)

典出:《邓析子·转辞》

释义: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的快车也难追上。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习近平在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式上的致辞(2013年3月22日)

典出:《论语·学而》

释义:有朋友从远方过来,怎么能不高兴呢。

14 国虽大,好战必亡。——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2014年3月28日)

典出:《司马法》

释义:国家即便再强大,如果喜欢战争也必然会灭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习近平在墨西哥参议院的演讲《促进共同发展共创美好未来》(2013年6月5日)

典出:《论语·卫灵公》

释义:如果自己不喜欢或做不到,不要强加于别人。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2014年3月27日,巴黎)

典出:《孟子·滕文公上》

释义:物品千差万别,这是客观情形,自然规律。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2013年4月7日)以及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2014年3月27日)

典出:《古今贤文》

释义:只有一支花朵开放,不能算是春天,只有百花齐放的时候,满园都是春天。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习近平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时的主旨讲话《携手合作共同发展》(2013年3月27日)

典出:晋·葛洪《抱朴子·博喻》

15 释义:如果两人志趣相同,他们不会因为有山海阻隔而感到彼此距离很远。

不畏浮云遮望眼。——习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3月27日)

典出: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释义:高瞻远瞩的人,不怕被浮云遮蔽住眼睛。

人生乐在相知心。——习近平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的演讲《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2013年3月25日)

典出:宋·王安石《明妃曲二》

释义:人生中最快乐的事,就是有知心人。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习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3月27日)

典出:《孟子·尽心上》,

释义: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得到帮助和利益。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习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14月3月27日)

典出:《礼记·中庸》

释义:万物同时生长而不相妨害;日月运行四时更替而不相违背。

上一篇:消防演练脚本范文下一篇:学党史感党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