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以“博爱镜”去看待教育儿童

2022-09-12

这里所说的“镜”, 不是物质的“镜”, 而是意识的“镜”。是观点, 是心态, 是方法, 也是标准。

达·芬奇拜师学艺的“画蛋”, 因为从不同的角度观而画之, 所以似蛋非蛋, 非蛋是蛋。那么, 对儿童的评价是不是也可以像“画蛋”一样从不同角度去观察, 去抓捕, 然后去帮助, 去教育, 去评价呢?

关于正在成长发展的儿童, 对他们的评价, 对他们的定位, 不同的人, 有不同的标准, 褒贬不一, 莫衷一是。笔者以为应该用以下这些“博爱镜”去抓捕儿童的闪光点, 让儿童扬长避短, 快乐健康地成长。

一、以“父母镜”去扶一把——当儿童表现顽劣的时候

俗话说:别人的饭好吃, 自己的娃娃乖。且不说“别人的饭”好不好吃, 单说“自己的娃娃”乖不乖。无论父母本身的“各项指标”——生理、心理的是否达标, 我还真没有听见哪一位父母说自己的“娃娃丑”之类的。尽管“娃娃”的表现有时差, 父母们有时也因恨铁不成钢而对“娃娃”尖酸刻薄一下, 但每每有外人对“娃娃”评头论足, 说长道短时, 父母们便总会百般“呵护”, 甚至怒火中烧。我们娃儿还是值得理解的, 因为他 (她) 还小嘛!

古希腊狄摩西尼这位世界级雄辩家, 小时候是那样的口吃;爱因斯坦这样伟大的发明家, 小学生时候, 因为手工制作的风车在班上不是很好, 不也被他的老师讥讽为天下最笨的男孩吗?其实,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经常听到那些年轻的爸爸和妈妈们, 常常因为孩子的一丁点儿进步就赞不绝口、美不胜收。诸如孩子会拿筷子了、孩子会走路了等等。现在想来, 他们“居然”用的是一种很前沿的教育方法。

是啊, 娃娃还小, 作为老师, 作为教育工作者, 当儿童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时, 怎么不因为娃娃小而去“大量” (宽宏大量) 地理解后再去“小心” (谨小慎微) 地度量呢?因为“小”才有“大”的希望;因为“小”才有“大”的潜力;因为“小”, 我们一定不能“以大欺小”———以高远的眼光去小看孩子们;一定要“以大‘期’小”———以长者的心胸去期望孩子们, 去“扶一把”孩子们;然后才可以“以小见大”———从小的方面看到大的希望。

二、以“伙伴镜”去捧一把——当儿童表现幼稚的时候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小时候放牛的时候, 做过许多让大人们啼笑皆非的事, 其幼稚, 其天真跟普通小孩别无二致。然而, 朱元璋就是伙伴们心中的“英雄”——冷静、果敢, 以至于让常遇春、徐达等一班孩童时代的铁哥们一直紧紧相随, 直到打下明朝这片江山。试想, 如果当时的朱元璋没有“那班”伙伴的推崇和拥戴, 他能当上皇帝吗?不能。我想这就是“捧”的力量吧。记得在一次班长的选拔中, 经过好长时间, 班长的人选始终都没能定下来。后来一个小组联名推荐了一个我并不看好的女生。因为她平时胆子很小, 遇事总喜欢脸红。因为没有更好的人选, 所以就只有让这位女生当班长了。当然, 首先支持她工作的是“联名上书”的那个小组了。不知怎么搞的, 一学期不到, 这位女班长竟然成了全班最受欢迎的人了。那威信, 那能力真的叫我从此对她刮目相看了。值得庆幸的是她在三年级时被推举为学生会主席。

在现代教育中, 孩子们的认知水平有时不能让老师们心满意足。他们常常表现出与老师们的要求不一致 (或不合拍) , 好多老师认为“孩子们”幼稚、愚钝, 不可救药。其实不然, 不管是朱元璋也好, 还是“刘元璋”、“马元璋”也罢, 每个小娃娃身上一定有其独到的一面, 只是“鲜为大人们所知”而已。或者说, 我们的大人 (老师) 只会居高临下, 只会在“此山中”看“庐山”, 那么小娃娃身上的“岭”“峰”之类的“真面目”又怎能“识”得出来呢?我们也不要以“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为借口, 要蹲下来, 必须蹲下来, 然后以“小伙伴”的眼光去“捧一把”儿童——个个都是“英雄”坯子。捧一把就可以让“英雄”坯子煅烧为“英雄”了。

三、以“智慧镜”托一把——当儿童表现平凡的时候

大凡有些阅历、甚至饱经沧桑的老人们无不对新时代的“超凡脱俗”的少年郎啧啧称赞。他们说“小儿看吉相”。在这些老人们的眼里, 现在的娃娃个个都是如花似玉, 聪明伶俐的“状元相”。这是殷殷的期望, 是自信的判定, 是善良的预言, 是朴素的直白, 是友好的谎言, 更是智慧的“真理”。

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在一个班上随便挑选了几个娃娃耳语了几句, 有意不让其他同学和老师知道其耳语的内容。经过较长一段时间以后, 被罗森塔尔这位专家挑选后并对其耳语了的几位学生, 竟都神奇般的成为了班上的优秀学员。

这一效应, 毋庸置疑是“罗森塔尔效应”。试想, 这“几个学生”中也一定有老师心目中的平凡者, 甚至有不可救药、冥顽不化之辈, 为什么一经专家的“智慧镜”一看就如此“可救”“可化”了呢?如果说“智慧镜”有“显微”的作用, 那么请我们的老师们摘下“近视镜”, 戴上“智慧镜”去“托一把”孩子们, 这样, 孩子们不个个都优秀了吗?在小学任教期间, 一偶然机会, 我收了一个并不看好的男生。因诸多原因我不得不对该生“另眼相看”——格外费心。经过三年的“期望教育”, 该生小学毕业时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中学。孩子和家长很是感激。其实, 学生的表面更多的是平凡, 而非常特殊的潜力需要我们去挖掘。如果我们对每一个学生都“另眼相看”同时施以“期望教育”, 如此去“托一把”, 又有什么样的学生教育不好呢?

四、以“教师镜”去拉一把——当儿童表现无知的时候

从刀光剑影的“天子”之争, 到欺世盗名的“科举”之选, 从朱漆门窗的“帝王”评说, 再到今天的“大众”教育, 堪称教育历史之进步。由于个体差异——遗传的、环境的、兴趣的等诸多原因, 可怜的孩子们有时很难叫“多心”的老师们如愿的。哪怕是苦口婆心, 甚至是呕心沥血, 也可能只是收效甚微, 甚至有可能是“一无所获”。古人云: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其实, 这除了对“师”的职能一个定义外, 同时侧面反映了“生”的职责——“修道”、“学业”、“释惑”, 这三者的关系是并列的, 没有主次, 也无轻重之分, 相反, 如果老师们太看重“学业”而忽视“修道”和“释惑”, 这无疑是把学生当成了学习的机器。

面对家长的嘱托和社会的期望, 老师们有时有些无赖, 然而, 老师们又是幸运的。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 教育的评价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 越来越注重综合考核, 再不会因为少数学生成绩低劣而否定教师的一切或其他方面。如果这种综合评价称为“教师镜”的话, 那么“教师镜”应该是一副“好人镜”, 通过这副“镜”看到的优点是主色调——红活园实, 不会像医院的“透视”一样, 有针对性地盯住“病灶”不放, 看到的可能是“千疮百孔”。

所以说, 当孩子们“修道”未果, “学业”无成、“释惑”迷茫的时候, 如果我们主动带上“教师镜”不遗余力地去拉一把——去拉即将消失的意志, 因为有时候孩子们主观上是想改变一些恶习, 由于意志的不坚定很容易“旧病复发”。这时候如果我们去拉一把我们的孩子们, 他们不就“修道有果”了吗?2005级的一个叫曾某某的男生, 七年级因打架被一所学校“请出了校门”, 其家长带着孩子哭哭啼啼找到我们学校一位班主任, 没想到这位班主任欣然接受了这个“危险”的同学。经过两年的教育, 这同学竟神奇般地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重点高中。试想, 如果没有这位班主任这爱的“拉一把”, 这同学的品行, 这同学的学业等都将成为家长的心病。这同学将有可能过早地成了社会的“垃圾”了。

特别是那些经过长时间的拼搏而又收效甚微的学子们, 那信心一定相当脆弱, 甚至会有转瞬即逝的可能。如果在这时候老师们及时地伸出厚实有力的手去拉一把, 学子们不就“学业有成”了吗?至于“释惑有功”, 我想由于孩子们的阅历、学识等方面的因素, 他们一定有许多疑惑, 在思想上一定还有一些误区, 这时候, 惟有老师们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才能把孩子们从误区中“拉出来”。

五、以“社会镜”去推一把——当儿童表现愚昧的时候

“二战”后, 日本的经济全面崩溃, 几于瘫痪。经过近30年的休整, 国民经济水平一跃成为亚洲之首, 在国际上也称得上是后起之秀。今天日本更是野心勃勃, 靠的是什么——是教育, 因为教育是强国之本。

教育经费的统筹, 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给莘莘学子们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 目前的教育现状仍不容乐观。首先表现为独生子女众多, 加上隔代教育严重, 造成儿童依赖性强, 自理能力差, 是非观念淡薄, 贪玩、享受等现象, 因此, 绝大多数学生常常表现厌学;其次是现代媒体传播的内容良莠不齐, 让学生耳濡目染了许多不健康的东西。加上“黄、赌、毒”强烈地刺激着青少年心灵, 有时让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学生的愚昧, 甚至是原始的粗野。今年春季刚开学不久, 一个叫高某某的学生, 居然从家里偷偷拿走了一千元人民币。他两天不到就花去了四百多元。据了解, 这四百多元是他和社会上的一些小杂皮玩牌输了的。面对这个情况, 我们的班主任没有简单处理, 首先通过朋友将杂皮赢的四百多元要了回来, 然后通知家长到校将“一千元”全部收回。家长和学生当时都感动得哭了。针对此事, 学校德育处会同班主任一道形成统一意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即既不处分也不公开, 但必须要跟踪教育。经过学校和老师一学期的不懈努力, 高某变好了。

上一篇:浅析园林道路及装饰面层施工下一篇:浅析无线通信无线光通信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