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最好的我们有感

2022-07-02

第一篇:观最好的我们有感

重读《最好的我们》有感

在读大学以前,除了资源有限,更是有老师家长规定不可以读课外书,那都是不顾正业,班主任不时地巡查,看到谁桌上有本读者都被收走,后来听一同学讲,他一看不下去书就看课外书,竟然没被发现,嗯,应该是他成绩太好,老师比较放心,还记得一次买了一本《十大元帅的岁月》,也不记得怎么就买了,回去就被我爸骂了一顿,这是你应该看的书吗?然后,那本书也就搁置放在一边,至今没有翻阅过。

现在回想高中时代,印象中也只记得读过《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红楼梦》这样几本书,每次都是放假期间,几天几夜不睡,晚上怕被发现,就在被窝里挑灯夜读,准备高考的时候都没有这么用功过,跟着书中的人物或喜或悲,然后每次我妈喊我吃饭,每每埋怨,晚上不睡,整天白天睡,回到家也不开心,整天跟欠了你什么似的,看到就烦,你说你回来干嘛,我习惯了不解释,就任误会一直下去,反正他们永远无法理解。

读大学了,再也不会有人说这不能看,那不能怎么怎么样,终于得以个性得到释放,然后,经常跟别人开玩笑我叛逆在大学才开始。

为什么要谈到最好的我们?

刚读大学,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与陌生,其实自己是没有太多心思去阅读,接触到八月长安的书,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有人推荐去读她的《你好,旧时光》,然后是《最好的我们》,作为大三的学生,竟然看这类青春的小说看到入迷,看到心血澎湃,看到开始思考人生观价值观,看到开始不再对身边的人与事做出表面肤浅或者不负责任的评价,开始心胸开阔,开始善待他人,也开始学着善待自己,我也因此结识了志同道合的闺蜜。

最近一直热播《最好的我们》,看了一下,还是有很多失望,那不是我认识的耿耿,也不是我所熟悉的应该的余淮,我也将我所想象的人物形象弄丢失了,重读,我一边又一遍的找寻那个我所熟悉的耿耿余淮,虽然会有所干扰,还是又被感动的一塌糊涂,那种简单的相处,不说话的舒服,没有什么情与爱的争执,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眼神,一个小小的动作,小小的美好的丰富的内心世界,确实电视剧是表现不了的。

每次读到一下文字,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感受,你呢?

我们不负责任的用几句话将人家捧高,但万一摔下来,谁也不会去接住她。

现实生活中,除了小孩子之间那种小小的嫉妒作怪,长大如我们甚至我们的父母,大家仍总是喜欢狠狠地抬高别人,无论是家长的你看你家的谁谁怎么那么厉害,那么聪明,以后肯定找份好工作,找个好婆家,等到人家不如意的时候,不知道会如何嘲讽呢,还是,我们年轻人相互之间的羡慕,哇,你工作肯定有大大前途,好好干,说多了,我自己都开始怀疑了,我自己工作也不如意啊,自己被这样说多了,那种滋味只可意味,其实我内心是十分抗拒的!自己不了解他人,反正被捧上去被给予无形压力的是别人,他人所感都与自己无关,反正大家永远只能看到别人光鲜亮丽的一面,然后添油加醋的满口都是酸酸的。

这个世界上,离开谁你都活的下去,因为大家的幸福,并不是绑定在一起的。

越长大,经历的事情越多,这样的体会越明显,好比亲人的去世,你会发现,除了偶而缅怀,你的生活竟没有任何变化,不相关的人更加不会有任何的影响,你去世这件事情都为人所不知,这个世界还是一样运作,所以,先活着再说,然后,把自己的日子过好!

"我是说,人就这么一辈子的时间,你前半辈子观看你父母的生活,后半辈子还要模仿复制一遍——你亏不亏啊?"

我默然。话虽这么说,可是谁能保证我们不重蹈覆辙?也许父母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无聊,他们也有理想和憧憬,无论是对生活还是对爱情,就像此刻的我们。可是他们也和我们一样,高估了自己的创造力与运气。

我一直跟自己讲,无论如何,都不能步父母的后尘,仿若这一辈子的使命意义,就是结婚生子养家,然后完全没有了自我,正如耿耿所想,难道我们父母没有想过,难道他们不是迫于生计,迫于命运,只愿,无论未来怎么样,永远记住那份初心,慢慢的成为越来越优秀的自己,等到以后步入婚姻也好,作为家庭主妇也好,我们可以自豪说一声,这是我乐意去做的,这是我最想做的事,而不会说以为被迫选择的,简单说,就是变为更优秀的自己,给自己创造越来越多的可以自由选择的权利与机会!

差一点没得到,会让人气愤,而差得很远,就会让人平静。

这也是大家普遍都无法接受自己的邻居朋友发达、比自己发展的好,而对不认识的人的成名、成才根本不会有任何的羡慕嫉妒的文艺说法吧。

世界上总会有种人,嬉皮笑脸地随手摘取你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才够得到的神仙果,然后表现出并不是很稀罕的态度,其实,是有点可恨的。

嗯,确实很可恨的,就如小说中的沈屾,她那么的奋力努力,看着在大家心目中原本属于自己的未来就那样落到根本不会在大家眼线里的人中,在别人口中就是各种惋惜与不平,可是沈屾自己怎么想的呢,每每读到都会被深深的感动,大意是,她从来没有关注过别人怎么想,她只是尽自己的努力而已,最后的结果虽然不尽人意,可是她努力过了,就足够了。

嗯,我也会好好过好自己的生活,是自己追求就OK了,就只追求别人希望自己或者不如说自己以为的别人希望自己的样子,人这辈子那么短,多么不值得,是不是。

旅行中看到的最好的风光永远在奔赴目的地的路上。

对,以前可能没有说话的话语权,经历过为期几个月的旅行,深刻体会到,旅行,在别人眼里就是吃喝玩乐,只有自己才清楚,其实,路上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人与事,赶飞机赶火车的惊险刺激,往往是旅行最最挂在口边的事情。

这个世界太复杂了,那么多的活法,我们总要褒奖某几种,贬低另外几种。可是仔细想想,到底怎样才是对的?

谁知道。我们只有活过一遍之后才会明白,可是那时候剩下的感觉只有一种,名叫后悔。

我不知道自己的选择是不是大家眼中的正确的选择,我不知道自己的生活是不是大家期待的样子,我不知道自己的工作是不是大家说的跟你学历什么相符的,我不知道将来有一天我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会不会在大家标准范围里面,我不知道,我不知道很多,我没办法去预测,也没法就说这就是我想要的,这就是我的使命,我真的不知道,我只能说,我会努力的好好生活,把每一天过的充实快乐,工作之余可以有自己的小圈子,可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的事情。

不过,话说回来,在人生路途中,我的人生如果走了另外的一条路,肯定风景会大大的不同,比如,如果我高考多考几分或者少考几分,如果工作地点我就选择了家乡,如果……无论如何,我觉得现在自己的状态也挺不错的,我也慢慢地成为越来越好的自己,这就足够了吧。

第二篇:观“那些年,我们的梦想”有感

所有的时光都是被辜负被浪费后,才会从记忆里将某一段拎出,拍拍上面沉积的灰尘,感叹它是最好的时光。而属于我们的童年梦想,还有那记忆中的梦想,都是我们成长的最好见证。

在没有进大学之前,我擅长绘画,我有许多新颖的想法,我喜欢观察,我喜欢摸索,我想我以后能够去学服装设计,然后去法国留学,做一个知名的服装设计师。但是梦想却与现实背道而驰,高考时,我的分数不够,不能填自己喜欢的专业。

因此,我选择了第二个自己感兴趣的专业。

从从来来,我都是不一个听话的孩子,所以,高考志愿如愿以偿的引发了"世界大战"世界大战"的结果,我毫无悬念的选择了自己要去的那个学校那个专业—湖北文理学院旅游管理,而我妈则出乎意料的选择了一个月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直到录取通知书下来,才对我有了好脸色。

固执的选择了这所学校这个专业其实是因为自己从小到大就想环球全世界,想像小鸟那样无忧无虑,可以与家人一起遨游,领略世界美丽的风景。

然而,湖北文理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到我的手中了,我既是高兴又是难过。从小我就非常恋家,想到要去那么远的地方上学,我的心里一阵酸楚。但是,为了自己的梦想,牺牲一点又算得了什么。我想等我上完大学后,可以先赚足了钱再带父母去旅行,然后又努力工作,加上一点投资,开一家属于自己的酒店,开始自己的事业。

大学期间我没有说过一个忙字,却做了不少的事情。和普通的大学生一样,我也进了社团、学生会、写稿子、打辩论赛、做活动、做项目。但是,我一直坚守自己的理想,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以及自己该做什么。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变得盲目了,开始变得懒惰了,每当自己慢慢沉沦的时候,就自己给自己敲警钟。

我将自己来大学时所想的都写下来,我怕经过思念的磨练我连自己最初的梦想都已经忘记了。但值得庆幸的是,我现在已经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了。我买了笛子,报了补习班,我想有一项能够视如生命的兴趣爱好。我努力做兼职,我想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财富,有了足够的钱,我就可以报法语培训班了。

就像当初竞选学生会和社团一样,我也希望能够在学校好好干,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扩大自己的人际圈。我一直在努力着,不管有多么忙,我从来没有懈怠过,只因为当初的梦想。“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个特殊的时刻,他就是为此而生。这个特殊的机遇,如果他能够把握,将使他完成一个使命-一个只有他才有能力完成的使命。”丘吉尔的这段话让人振奋,李白也说过“天生我材必有用”他们都告诉我们此生都有一种使命,只有我们自己才有能力完成的使命。或许为了完成这个使命我们要付出很多,要经历很多失败。但使命完成的那辉煌时刻,那种荣耀与伟大会让我们感到不枉此生。选择恐怕是最难的,不妨听从内心的呼唤。一旦选定就不应轻言放弃,因为这是发自内心的呼唤,这也是一个使命-一个只有你才有能力完成的使命。尊重自己的梦想,因梦想而做出选择。梦想是一颗埋在心灵深处的种子总有一天它会破土而出占据你的心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如果在选择时违背了自己的梦想,违背自己的内心的诉求。此后的漫漫长路,何来上下求索的勇气?

一种巨大的偏见是,上等人理该做归农田下、钻石恒久之梦,苦孩子不能僭越,该老实对付自己幻想里的油泼辣子面。抱着个充气娃娃,幻想自己搂着林志玲;眯着眼吃两口粉丝,觉得自己在吃鱼翅。其实,这是错误的,理想不分等级,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个人的理想都是值得尊敬的。因此,我们要树立理想,并努力奋斗。

Our dreams had never vanished those years。

第三篇:观《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有感

在寒假中,我又一次看了一边《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虽然已看过好几遍,但是每一次看都会给我带来许多感触。

故事是从90年代台湾彰化。柯景腾,班里的一个捣蛋调皮不爱学习的学生,被老师安排在好学生沈佳宜的前面。虽然他们在国中就已经同班三年,但是好学生与坏学生之间的距离,并没有因此有任何的改变。但是,在一次英语课上,柯景腾帮沈佳宜解围之后,沈佳宜为了感谢他,给他出了一份爱心考卷,两人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又因为打赌等一些事情,柯景腾喜欢上了沈佳宜。

当沈佳宜对柯景腾说:“我瞧不起的不是成绩不好的人,我瞧不起的,是一个明明自己不努力念书,却只会瞧不起用功念书的人!”这让柯景腾受到了刺激。在一次留校自习时,柯景腾与沈佳宜打赌月考谁考第一时,沈佳宜说:“随便啊,反正又不可能。”柯景腾想:这种超机车的自信,我又被电到了。于是,他开始努力,每一天的进步都非常大,但是在成绩出来后,沈佳宜看到他没能赢过他,向他炫耀似的比了一个第二的手势,这让柯景腾很无语。

终于,联考了,对于柯景腾来说,联考好像不是去考大学,而是检验沈佳宜对他的特训成果,他发挥得很好,但沈佳宜因为身体不舒服,没能发挥应有的水平。升大学前,最后一个夏天的主题是——咸咸的海水。在尽情欢乐后,每个人都说了自己以后想要做的事,柯景腾想的就是:让这个世界因为有了我而有一点点不一样。”

大学的第一个圣诞节来了,柯景腾跑到台北去看沈佳宜,在放孔明灯的时候,柯景腾对沈佳宜说:“我很喜欢你,非常喜欢你,总有一天,我一定要追到你,百分之一千万一定会追到你。”当沈佳宜问他想不想知道答案时,他害怕是拒绝他的,所以说不要。但他不会知道沈佳宜写的就是“好 在一起”。

影片最后,在平行时空里的柯景腾向沈佳宜道歉让我最感动,也让我明白了要珍惜现在的青春!

第四篇:观《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有感

剧情的主题思想是好的,不过有些地方演的太刺骨暴露,给影片的收视会带来影响。

感情上的纯真及那种学生时代的单纯,真是让人回到自己的高中时代,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在心中有个属于自己的白马或公主。希望和他们在一起,只是这种想法在那时那地有效,等长大了终于明白爱情是怎么一回事。你心中的白马和公主可能还在,但你的世界变了,不再有那种纯纯的东西在里面,因为社会让我们看清自己,看清生活的成本。自己的确也在变,但不是什么都要改变。不要邯郸学步,最后没有真我。

我看过一个曾经也追过他心中公主的男孩评价这部剧,简单列出了三点,我记得一点了,就是美满的爱情要有物质最为保障。其实这话很对,以前看古装剧,很喜欢富家女因为爱情,和一个穷小子私奔,不顾家族的声誉,以为这样就可以幸福了,可现实不会这样,如果我现在是中学生,我也许会因为爱情放弃很多,那是因为那时的我们根本不懂得生活。现实的生活需要我们活的更好,基础是物质,然后是精神,一个有责任的男孩,不会再自己贫困潦倒时,牵走心爱女孩的手,也许你牵了,你就一定下定决心给她幸福。

我不敢褒奖自己多么纯洁,换句话说叫傻。但我所做得我认为无憾即可。我相信男女之间有纯洁的友谊,我相信潜力股,我相信,不管你现在多潦倒,当你牵起我的手时,你一定会给我幸福。也许因为我们还太年轻,也许因为你对我的迁就,也许是我们的相互理解,这段路,我选的,但我希望是快乐,幸福的走完,不想受到任何的伤害。因为我相信,因为爱情。

第五篇:观《我们》有感

观<<三位大学谈学业与择业>>有感

在老师的导引下,我们观看了《我们》这一节目,在《我们》这个开放的平台,每个参与者都清晰地表达了他们的思想,他们的发言都有道理,全面地回答了关于大学学业以及之后的发展的问题。有理想也有现实;有较为浪漫的文科情怀,也有重视实际的工科思维;有年轻一代的激情,也有中年一代的稳健。

下面切入正题,三个拥有不同教育背景的学生在对待择业与就业上所发表的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引发了我的思考,在他们的对话中,很明显的感觉到这三个学生之间观念的不同,而且令我这个完全接受中国式教育的学生最为震惊的还是:自小就接受外国教育的喻莉雅和在香港接受高等教育的张东生,他们在谈及自己的专业前程以及未来的时候是那么的自信和意气风发。而另一位来自国内一流大学——清华大学的高材生王伟然,在表达自己对前途的看法时,却是那么的含蓄和犹豫,以致主持人问他他的梦想时,他每次回答的都是自己的职业规划而非梦想!他是这三位学生中学历最高的,可也是对前途抱着一种说不清的心态。其中印象最深的是那位接受德国基础教育的女生,直白地说,她并不漂亮,但非常自信,因为她对待事物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我想说的是,在今天的中国我们需要一种更全面的评价标准,不能让赚钱多或长得漂亮作为男人女人们成功的唯一标准。正如那个女生所说,当你满足了基本生活需要以后,是否还保有心中的梦想?我想这个梦想,不仅仅是房子和轿车,它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每个人都能从中获得自己的存在价值,或者是一种驱动力。就像一个班级如果只按学习成绩进行排名,那么有成就感的永远只是排在前面的几个同学,而大部分的同学过得比较郁闷,做着也许并不是最适合自己的事情;但如果在所有人的意识里增加一些评价标准,比如社交能力,创造力,心理素质,领导力等这样社会上所适用的能力,那么大部分同学都可能会找到自我认同感,不仅心情会更加愉快,而且都会有更强的自信心和驱动力去发挥自己的优势。

再谈谈那位来自香港的同学, 我也和张东生一样,曾经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于是高中过得很迷茫。可是,我也做了像张东生的那般潇洒,读了两年之后,再把自己从主攻文化课上转移到了做一名艺术生。但是他对自己的未来有着独特的见解,这对我们这些刚刚经历完9年应试教育的人来说是非常值得学习的。

其实对那位清华学子也不能完全否认,虽然他在表达自己对前途的看法时,却是那么的含蓄和犹豫,这一方面体现了内地教育的死板,但另一方面,我们该与这位似乎比较沉闷的清华博士一样,用严密的工科思维去做实际工作,独立思考,努力去做。而这一步也许更加艰难。

我已经是一名步入大学的学生了,也清楚就业和择业这一条路离我不远了。

在当今的这个社会上,就正如那些人所说的:你的学业并不一定决定你的择业,但是在你择业之前你一定会把你的学业摆在第一位。我们谁都不是神仙,对于自己的前途谁也不能未卜先知,学业之路该怎么走,择业之路又该怎么走,这不是一个人能左右的!也不是我们这一代人能左右的!对于学业与择业的路在何方,只能靠我们自己去体会去探索!

上一篇:古镇策划汇报文本下一篇:广州市国家税务局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