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综必备知识点

2022-08-11

第一篇:高考文综必备知识点

高考文综-文综知识点汇总

1.水文特征与水系特征

水文:水量

含沙量

汛期

结冰期

流程

流速

水能

性质(内流

外流)

水系:干流流向

支流数量

支流分布

流域面积

注入何处

巧计:两量两期三流干支水能性质

2.地形特征

(1)地形:山地

平原

丘陵

高原

盆地

(2)地势:_高_低

起伏大小

(3)地貌:褶皱

断层

(流水

风力)堆积地貌

(流水

风力)侵蚀地貌

(4)特征:山高谷深

沟壑纵横

3.水坝建造条件

(1)落差大

(2)水量大

(3)峡谷地形

(4)移民问题

4企业应该怎么做

(1)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坚持自主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树立竞争优势

(3)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信誉

(4)面向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5)遵纪守法,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效益的统一

(6)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原则

(7)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

5.多条等值线分析

(1)变化规律(从_向_递减)

(2)走向/弯曲方向

(3)疏密程度、均匀程度

(4)局部的特殊弯曲/极值

6.气候特征的表述

(1)气温(均值/极值/年较差)

(2)降水(总量/变率)

(3)昼夜温差

(4)光照

(5)热量

7.河流航运条件分析

自然条件

(1)水量大,季节变化小

(2)地形平坦,水流平稳

(3)结冰期短或无

(4)含沙量小,河流不易淤塞

社会条件

(1)人口

(2)经济发展程度

(3)河流流向与客货流向是否一致

8.小农经济特点

(1)自给自足

(2)男耕女织

(3)精耕细作

(4)分散性

(5)封闭性

(6)落后性

(7)脆弱性

9.河流沿岸多城市的原因

(1)地形平坦,便于建设

(2)土壤肥沃,农业发展条件好

(3)临近河流,生产生活用水充足

(4)水陆交通便利

10.文化的作用(发展文化的意义/为什么要发展文化)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2)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交融

(3)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4)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5)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

(6)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文化环境,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7)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8)文化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强大的精神动力,不竭的智力支持

11.如何促进文化发展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要立足实践进行文化创新

(2)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3)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前提,文化发展是文化继承的必然要求,要坚持继承与发展的统一

(4)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5)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汲取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6)

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加强文化交流;既认同本民族文化,又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7)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克服错误的倾向

(8)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促进文化的传递、沟通、共享

12.新建交通显得意义

(1)扩大运力,完善将通运输网,缓解运输压力

(2)提升运输速度,节约运输时间

(3)加强区域经济社会联系

(4)带动沿线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

(5)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13.建设新城区(卫星城)的意义

(1)缓解城市化问题(市中心环境差,交通拥挤)

(2)推动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3)带动城市的经济发展

14.经济生活:如何解决某问题

首先要先根据材料,从国家、企业、消费者等主体切入

(1)坚持科学发展观

(2)加强宏观调控,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4)坚持自主创新,推动科技进步、管理创新、劳动者素质提高

(5)统筹城乡发展,协调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城乡差距

(6)坚持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7)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原则,深化改革开放

15.“政府”相关问题

(1)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2)政府应积极履行自身政治、经济、文化、公共服务职能(根据材料、分值,可分为四条或合为一条)

(3)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原则是对人民负责

(4)政府应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5)政府应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树立政府权威(可分为三条)

16.寒潮的影响

(1)导致大风降温,对农业生产造成冻害

(2)导致冰雪、风沙,破坏交通通信线路,影响人类活动

(3)带来降水,缓解冬半年的干旱

(4)杀死土地中的虫卵,减少病虫害

17.“中共”相关问题

(1)中共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人民先锋队,中华民族先锋队

(2)中共始终代表中国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中共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4)中共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5)中共坚持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

(6)中共的执政理念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

18.政治生活:为什么能取得XX成就

(1)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2)中共的正确领导,中共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3)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人民负责的原则,积极履行责任

(4)坚持社会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扩大公民政治参与

(5)不断完善立法,完备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9.承接产业转移地区的区位优势

(1)水陆交通便利

(2)市场广阔,经济发展快

(3)廉价劳动力丰富,劳动力素质高

(4)工农业基础好

(5)教育发达,人才众多

(6)国家政策扶持

20.某地人口稠密的原因(如美国东北部)

(1)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2)气候温和,适宜农业发展和人居

(3)矿产资源丰富

(4)水陆交通便利

(5)工业发达,经济繁荣

(6)开发历史悠久

21.科举制的影响

积极

(1)将读书与做官相结合,提高官员素质

(2)扩大统治基础

(3)打破世家大族对官位的垄断,加强中央集权

(4)为后世所沿用

消极

(1)明清时期八股取士,内容僵化,禁锢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

22.宗法制

(1)是什么:以血缘关系亲疏确定等级序列

(2)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3)作用: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23.郡县制

(1)地位:中央集权制的基础

(2)优点: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分裂割据,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3)弊端:中央权力过大,地方缺乏自主性

24.秦朝政治制度

(1)皇帝制度: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2)官僚体系:三公九卿制、地方官制(郡守县令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

(3)政治制度:推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制

25.元朝行省制的影响

(1)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加强中央集权

(2)促进民族融合,增强民族凝聚力

(3)为中国的省制奠基,影响后世

26.自然经济的弊端

(1)是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2)阻碍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是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的经济根源

(4)阻碍古代科技向近代科技转变,是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

27.宋代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

(1)坊市界限被打破,商业活动不再受时间空间限制

(2)出现“夜市”,隋唐时期出现的草市更加繁荣

(3)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直接监视

(4)出现纸币“交子”

28.“商帮”出现的原因

(1)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日益紧密

(2)城镇经济繁荣

(3)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产品的丰富

29.政治:与“价格”有关的大题

(1)价值决定价格

(2)供求影响价格

(3)价格变动的影响生产,有助于生产者及时调节生产规模,面向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4)价格变动影响人民生活

(5)物价水平影响消费(消费本身、消费观)

(6)价格变动有助于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引导生产消费

(7)价格变动有助于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8)

价格变动有助于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

30.对古希腊民主制的评价

积极

(1)为西方近代民主制度奠基

(2)民主氛围下,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

消极

(1)范围:局限于成年男性公民,是少数人的民主

(2)过分泛滥的直接民主,易导致公民暴政

(3)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维护奴隶制度

31.商鞅变法的影响

(1)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2)使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主要生产方式

(3)废分封行县制,确立中央集权制

(4)使秦国富国强兵,为多民族国家统一奠定基础

3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如何发展

(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自治制度,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3)中共坚持民主执政和民主集中制原则,通过党内民主带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4)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5)公民依法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自觉履行政治性义务,积极参与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

33.我国的外交政策

(1)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维我促发)

(3)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维和促发)

(4)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5)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6)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树立负责人的大国形象

34.泥石流发生的原因

(1)陡峭的沟谷地形

(2)暴雨/持续降水

造成洪水

(3)大量松散堆积物

(4)植被覆盖差

35.滑坡发生的原因

(1)坡度陡

(2)土质疏松,土层稳定性差

(3)植被覆盖差

(4)工程、降水加剧不稳定性

36.沙尘暴发生的原因(以华北地区为例)

(1)春季冷空气势力仍较强,且距冷远近,风力大

(2)北部地区多沙漠分布,提供沙源

(3)春季升温快,蒸发旺盛,地表易起沙

(4)地形平坦,对风力削弱作用弱

37.地理环境区位要素(强烈推荐)

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2)海陆位置(3)半球位置(4)地区方位

例:巴基斯坦

位于北半球低纬度,东半球,南亚西北部,南临阿拉伯海

自然区位要素

(1)地形(详见no.2)(2)地价(3)地理位置(是否优越)(4)气候(详见no.6)(5)水文(详见no.1)(6)植被(7)土壤(8)自然资源

社会区位要素

(1)工农业基础(2)经济水平(3)人口(4)劳动力(5)交通(6)市场(7)教育(8)科技(9)基础设施(10)历史(11)政策

巧记

自然:三地气水土长树,自然资源土里埋

社会:工农基础经济好,人口众多劳力足,交通便利市场广,教育发达科技强,基础设施建设好,历史悠久政策帮

38.为什么要促进就业

(1)就业是民生之本

(2)就业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从而实现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生产

(3)劳动者通过就业获得劳动报酬,从而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

(4)就业能够促进劳动者实现人生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就业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

(6)就业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

(7)就业能够提高消费水平,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增长

(8)就业能促进社会和谐,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39.为什么要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

(1)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

(2)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3)有助于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4)收入是消费的前提与基础,有助于提高收入水平,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增长

(5)有助于控制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促进社会和谐,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6)有助于维护劳动者利益,提高劳动者生产积极性

(7)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公平是效率提高的保证,有助于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40.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1)大力发展生产力,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居民收入水平

(2)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合理比重

(4)再分配更加重视公平,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5)加强宏观调控,运用财政税收政策调节分配

(6)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公平是效率提高的保证,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41.“人民群众”的哲学意义(就是说你在材料了看见“人民群众”,能想到的要点)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2)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将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最为最高价值诉求

42.税收(这个可能考的比较少)

(1)本质:国家为实现职能,凭借政治权利,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3)作用:财政收入的重要形式;市场监督的重要方式;经济调节的重要杠杆;

(4)意义:·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本质上是一致的

·有助于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43.农业发展优势条件

(1)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昼夜温差大(温差是

瓜果种植

的必要要点)

(2)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地价低

(3)河流流经,水源充足

(4)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5)降水充足,雨热同期

(6)廉价劳动力充足

(7)历史悠久,经验丰富(这条多用在东亚的水稻种植业)

(8)政策扶持(憋不出要点就加上它吧)

44.与“消费”有关的大题

(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是消费的动力;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水平)

(2)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需求对生产具有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会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与发展)

(3)收入是消费的前提与基础(当前收入;预期收入;社会收入差距)

(4)物价水平影响消费(消费水平;消费观念)

(5)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4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趋势

(1)君权逐步加强,相权逐步削弱(明朝废除宰相)

(2)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地方权力逐步削弱

影响

(1)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促进经济文化繁荣

(2)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不利于社会进步

46.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特点

早期(先秦)

(1)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2)未实现高度集权

(3)家国一体

中晚期(秦及之后)

(1)地域关系代替血缘关系

(2)官僚体系代替宗族体系

(3)官吏任免制代替世袭制

47.如何促进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要大力发展生产

(2)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3)运用宏观调控手段,稳定物价

(4)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完善社会保障,促进收入分配公平,促进就业

(5)国家要建立一个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体系(这条可不答)

(6)企业坚持诚信经营,保证产品质量

(7)消费者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48.如何促进就业

(1)政府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2)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3)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发展个人才能,提高个人素质

Ps正确的就业观

竞争的就业观

多种方式就业观

职业平等观

自主择业观

49.文化交流的意义

(1)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2)推进中华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吸收,促进中华文化发展

(3)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

(4)有助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这条可不答)

50.如何看待文化多样性(或

文化交流的要求)

(1)既要尊重和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求同存异,和睦相处

(2)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3)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51.热带雨林地区土壤贫瘠的原因

(1)气温高,有机质分解快

(2)降水多,淋失作用强

(3)植物根系发达吸收强,养分储存在植物体内

52.水土流失

原因

(1)地貌形态不稳定,土壤垂直节理发育,易被侵蚀

(2)降水量大且集中,多暴雨,冲刷作用强

(3)植被覆盖差

(4)土地的不合理利用

治理措施

(1)植树种草,恢复植被

(2)小流域综合治理

(3)修建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梯田

53.能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对输入区(如西气东输的长三角)

(1)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2)优化能源结构

(3)缓解能源短缺

对输出区(如西气东输的新疆)

(1)将资源优势转化为能源优势,带动经济发展

(2)带动就业,增加收入

(3)完善基础设施

54稳定物价(这个是抄的板书)

原因

(1)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

(2)物价水平影响消费水平

(3)价格变动影响企业生产、人民生活

(4)有助于提高消费水平,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增长

(5)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6)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有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感觉这条扯远了)

措施

(1)加强宏观调控

(2)供求影响价格,扩大生产,增加供应

(3)坚持自主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

(4)实行适宜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5)规范市场秩序,打击哄抬物价

55.城市空间形态(其实适用于一切问分布形态的题)

(1)条带状(典例:兰州)

(2)团块装(典例:很多)

(3)放射状(典例:北京)

(4)组团状(典例:武汉)

56.“公民”相关问题(公民应该怎么做)

(1)依法有序参与民主政治,行驶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2)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利益

(3)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4)依法行使监督权,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监督国家机关工作

(5)了解政府的性质与职能,支持政府工作(这条很少用到)

57.台风的防治

(1)加强监测预报

(2)营造沿海防护林

(3)修建沿海堤坝,修筑护坡工程

(4)制定应急预案

58.旱灾的防治

(1)加强监测预报

(2)人工增雨

(3)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

(4)发展节水农业,培育抗旱品种

59.经济生活:“资源配置”相关大题

(1)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但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弊端

(2)宏观调控对资源配置具有调节作用,有助于资源合理配置

(3)财政、货币、税收政策有助于调节资源配置

(4)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60.文化生活:“教育”相关大题

(1)含义:人类特有的,传递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2)功能:选择,传递,创造文化

(3)地位:·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

·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现代化建设上上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61.科技

经济生活:科技进步的意义

(1)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2)科技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提高国际竞争力

(3)有助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

(4)有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5)有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节能环保,实现可持续发展

文化生活:为什么要重视科技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2)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交融

(3)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4)科技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5)科技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6)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62.“国际社会”答题常用要点(政治生活第四单元)

(1)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国家利益决定的

(2)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维我促发)

(3)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维和促发)

(4)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5)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6)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7)当今世界,国家间的竞争和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8)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落脚点;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际合作的基础,利益对立是国际冲突的根源

(9)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要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10)主权国家的权力和义务(书上有,不赘述了)

(11)联合国的宗旨与原则(材料中涉及联合国才需写出)

63.产业转移的影响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2)促进区域分工合作,加强区域经济社会联系

(3)促进工业化、城市化,也带来环境污染,加剧资源消耗

(4)增加就业机会,改变劳动力空间分布

64.文化生活:“XX精神”的影响(为什么发扬“XX精神”)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2)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

(4)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文化环境,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5)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6)中华民族精神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有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7)有助于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8)有助于弘扬主旋律,发展先进文化,抵制落后腐朽文化

65.“辩证否定观”常用要点

(1)辩证否定观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辩证否定观是联系与发展的环节

(3)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既肯定又否定,既保留又克服

(4)辩证否定观要求树立创新意识

66.经济生活:怎么做?

(1)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产力

(2)加强宏观调控,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3)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控制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4)企业应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5)企业应坚持自主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树立竞争优势

(6)企业应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信誉

(7)企业应面向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8)企业应遵纪守法,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效益的统一

(9)企业应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

(10)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1)坚持自主创新,推动科技进步、管理创新、劳动者素质提高

(12)统筹城乡发展,协调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城乡差距

(13)坚持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14)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原则,深化改革开放

(15)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立场

(16)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运用WTO规则、法律维护经济安全

67.文化生活:怎么做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要立足实践进行文化创新

(2)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3)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前提,文化发展是文化继承的必然要求,要坚持继承与发展的统一

(4)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5)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汲取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6)

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加强文化交流;既认同本民族文化,又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7)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克服错误的倾向

(8)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促进文化的传递、沟通、共享

(9)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10)积极发展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反映人民群众利益与呼声,为人民群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11)对文化市场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12)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3)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思想道德建设

(14)加强科学文化素养,提高思想道德素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68.“收入分配”相关要点

(1)分配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与纽带,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2)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收入分配公平能调动劳动着生产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发展

(4)财政、税收政策有助于资源合理配置,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69.“市场经济”相关要点

(1)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但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弊端

(2)宏观调控对资源配置具有调节作用,有助于资源合理配置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共同富裕为目标,具有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4)构建一个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体系是维护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70.XX地理事物分布特征

(1)_多_少

(2)沿_分布

(3)集中区域(例: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

(4)均匀程度

71.哲学:如何看待XX社会问题

(1)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树立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3)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将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最为最高价值诉求

72.“意识能动性”相关要点

(1)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2)意识对人们认识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3)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4)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5)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规律客观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73.“社会发展规律”相关要点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4)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

(5)社主义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74.历史答题模式

(1)结合XX/根据XX/从XX角度分析…:先列出X

(2)如何认识XX/如何理解XX:,怎么样(影响)

(3)比较A和B:分别列举A和B的背景

内容

影响

(4)评述XX:先述(是什么,为什么)后评(意义,影响)

(5)评价:是什么,怎么样

(6)特点:目的,方式,性质

75.火山爆发的影响

积极

(1)提供地热资源

(2)产生多种矿产资源

(3)火山灰增强土壤肥力

消极

(1)影响空中交通

(2)火山灰加暴雨形成泥石流,破坏路桥城镇,危及人身安全

第二篇:2020高考文综历史易错知识点(大全)

学习是苦与乐的交织。俗话说:“一份耕耘,一分收获。”耕耘就得付出一定的代价,没有那含辛如苦的“耕耘”,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0高考文综历史易错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洋务企业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错因:对洋务企业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目的、性质混淆不清,误认为洋务企业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正确理解:洋务企业是指近代由洋务派兴办的使用机器生产的企业。军事工业产品归军队使用,属于封建企业;民用工业则带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洋务企业是官办企业,而非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是指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民间投资经营的使用机器生产的资本主义企业,早期称商办企业,与清政府和中华民国时期北洋政府的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企业有一定的区别,是进步的经济因素

2.英国确立殖民霸权的三场战争

错因:误认为英国战胜西班牙、荷兰、法国都体现了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胜利。

正确理解:英国战胜西班牙、法国,从本质上体现了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胜利;荷兰也是资本主义国家,但以商业立国,缺乏工业基础作为其海外扩张的后盾,英国战胜荷兰体现了工业资本优于商业资本。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错因:认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没有任何积极作用。

正确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有双重影响。一是破坏性,伴随着殖民掠夺和奴役而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给亚非拉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和亚非拉地区长期贫穷落后的局面。二是建设性,殖民扩张和掠夺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展到世界各地,客观上冲击和瓦解着殖民地半殖民地旧的经济结构,推动了亚非拉国家的近代化。

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错因: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等同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正确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等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三个部分:资本主义政治体系、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为主要特征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故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只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一部分。

5.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

错因:把帝国主义等同于殖民主义。

正确理解:帝国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是指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发展到垄断阶段,导致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殖民主义始于新航路开辟时期,是指比较强大的国家采取军事、政治和经济手段,占领、奴役和剥削弱小国家、民族和落后地区,将其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侵略政策。

6.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

错因:三者的内涵理解不到位。

正确理解:三者分别是工场手工业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它们的核心内容分别是:发展工商业,鼓励对外贸易,多储备金银;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各方面干预经济。

7.美国总统胡佛与罗斯福对经济的干预

错因:认为胡佛一直放任经济危机的蔓延,罗斯福是对经济进行干预的第一人。

正确理解:罗斯福并不是在经济危机爆发后对经济进行干预的第一人,早在美国总统胡佛执政期间,就采取了一定的干预措施,但胡佛没有把这种干预上升到政府行为的高度,而且其反对政府直接干预,实行由联邦政府和私人企业合作、扶持私人企业以摆脱危机的政策,由此可见其政策的重点是扶植、补贴大企业和大公司。19年罗斯福入主白宫后,则推行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主要特色的新政。通过政府职能部门对各个部门的干预管理,缓解了经济危机的压力,挽救了美国的经济和民主制度,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

8.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

错因: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成立的目的与任务混淆不清。

正确理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属于“救急”性质的机构,当一个国家发生了金融危机时,可以向它求救,其贷款属于短期行为。世界银行属于“救贫”性质的机构,主要资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其贷款多为长期性贷款,利率很低。

9.“仁政”与“仁”

错因:认为孟子提倡的“仁政”与孔子提倡的“仁”相同。

正确理解: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具体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从孔子的“仁”的思想出发,把它扩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仁”的思想适用于任何人的修养,而“仁政”则是对统治者发出的建言。

10.荀子的思想与法家的思想

错因:将荀子的思想和法家思想相混淆。

正确理解: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提出“性恶论”,法家也主张“性恶论”,但仔细比较可知,荀子提出“性恶论”,主张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法家则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约束和规范臣民的行为。

11.汉代新儒学

错因:误认为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孔子的“儒学”。

正确理解: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目的在于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已经与先秦儒学大有不同,实际上是“外儒内法”。董仲舒在继承先秦儒学精华的基础上,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宣扬“君权神授”,建立了“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的君主统治秩序,神化了皇权的同时,也塑造了对君主权力进行约束的“天”的形象。这一思想适应了当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因此被汉武帝确立为正统思想。

12.明清之际黄宗羲等人的思想

错因:认为黄宗羲等人的思想是中国早期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正确理解:黄宗羲等人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但由于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尚处于萌芽阶段,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虽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作用,但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更没有提出废除封建制度的主张,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所提出的为君之道与治国之道,仍然没有跳出“修齐治平”的儒家传统思想范畴,因此明清之际黄宗羲等人早期的民主思想绝不能等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13.中国近代民主思想与明清之际带有民主色彩的思想

错因:认为中国近代民主思想是由明清之际带有民主色彩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正确理解:明末清初,以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批判,构筑了带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可以将其看作我国早期民主思想的启蒙,但是它与近代民主思想有着根本的区别。中国近代民主思想是从西方引进的,它是近代中国先进人士学习西方的产物,是中国资产阶级变革社会的思想武器。

14.林则徐与魏源的历史地位

错因:对二者的历史地位认识不到位。

正确理解: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他对西方的了解并不深入,只是开研究、学习西方之先河,率先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魏源在此基础上著《海国图志》,进一步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思想。

15.洋务派和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

错因:对二者的关系认识不到位。

正确理解:洋务派继承了林则徐、魏源等人“师夷长技”的方略,并将其付诸实践,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针。早期维新派大多来自洋务派,洋务派成员在兴办洋务的过程中,接触到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对封建制度的尊奉产生了动摇,他们一方面继承了洋务派“师夷长技”和“中体西用”的思想,另一方面侧重于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主张“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以商战保国,以制度强国。

16.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

错因:错误地认为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革命派要求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二者是根本对立的。

正确理解: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虽然具体主张不同,但都属于资产阶级政治派别。二者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追求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

17.维新变法运动与新文化运动

错因:不理解二者对待儒家思想的不同之处。

正确理解:在维新变法运动中,康有为对待儒家思想的态度是利用和改造,其所著《孔子改制考》中体现了借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变法的合理性,通过改良儒家思想达到为资产阶级服务的目的;而陈独秀、李大钊领导的新文化运动则呈现出不同的做法,他们猛烈抨击儒家思想,有些人甚至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在运动中存在着绝对肯定西方文化、绝对否定儒家思想的错误偏向。但无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还是激进派,虽然对待儒家思想的立场截然不同,但其本质都是在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18.三大政策与新三民主义

错因:认为三大政策就是新三民主义。

正确理解:新三民主义是革命纲领、具体奋斗目标;三大政策是指导思想、方法、途径和具体方针。两者相互依托,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指导思想、政治纲领。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标志、灵魂;新三民主义充分体现出三大政策的精神。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实质内容,是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升华,符合中国民主革命的实际要求。

19.不同派别的“体用观”

错因:不能正确区分近代主要派别思想主张的本质内涵。

正确理解:洋务派的“体”指的是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传统的伦理道德、纲常名教,“用”指的是西方的科学技术、生产工艺。“中体西用”即最初冯桂芬所说的“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也就是只学技术不学制度。而维新派认为西方自有西方之“体”“用”,“体”“用”是无法分离的,“中体西用”的提法是错误的,即维新派主张既学技术,又学制度。

20.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错因:认为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反对宗教信仰、反对上帝。

正确理解: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并不反对宗教信仰和上帝,而是资产阶级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对宗教领域的黑暗腐败现象进行抨击和改革,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文艺复兴反对的是天主教会的神学世界观,如禁欲主义等;而宗教改革则反对的是罗马教皇、天主教会的权威。

21.“因行称义”“因信称义”“信仰得救”

错因:误认为“因行称义”“因信称义”“信仰得救”都是宗教改革的主张。

“因行称义”是指教徒只有依靠以教皇为首的教阶制度和复杂的圣礼,参加教会组织的各种宗教活动,才能得救。它是为加强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为封建宗教神学的精神垄断而服务的。

“因信称义”的含义是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就可以获得拯救。它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简化了宗教仪式,解放了人的个性。

“信仰得救”是在“因信称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为资产阶级的发财致富进行辩护,是对“因信称义”的继承和发展。

42.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

错因:对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盛行的时代及其主张认识不清。

正确理解: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产物,都是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反封建斗争。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其核心是肯定人,注重人性,要求把人、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指导思想,它崇尚理性,向往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追求个人的自由和解放。

2020高考文综历史易错知识点

第三篇:2014高考必备知识点

经典高考生物考点

1.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和基因工程中。(三倍体、病毒、细菌等不能基因重组)

2.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就是DNA,有DNA就有RNA,有5种碱基,8种核苷酸。

3.高血糖症≠糖尿病。高血糖症尿液中不含葡萄糖,只能验血。

4.洋葱表皮细胞不能进行有丝分裂,必须是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

5.细胞克隆就是细胞培养,利用细胞增殖的原理。

6.细胞板≠赤道板。细胞板是植物细胞分裂后期由高尔基体形成,赤道板不是细胞结构。

7.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部分。CO2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快属于体液调节。

8.注射血清治疗患者不属于二次免疫(抗原+记忆细胞才是),血清中的抗体是多种抗体的混合物。

9.刺激肌肉会收缩,不属于反射,反射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判断兴奋传导方向有突触或神经节。

10.递质分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抑制性递质能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电位变化,但不会引起效应器反应。

1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中“主要”如何理解?每种生物只有一种遗传物质,细胞生物就是DNA,只有少数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12.在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初级消费者,仍属于生产者的能量。

13.染色体组≠染色体组型≠基因组三者概念的区别。染色体组是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如人类为2个染色体组,为二倍体生物。基因组为22+X+Y,而染色体组型为44+XX或XY。

14.病毒不具细胞结构,无独立新陈代谢,只能过寄生生活,用普通培养基无法培养,只能用活细胞培养,如活鸡胚。

15.用植物茎尖和根尖培养不含病毒的植株。

16.育种方法:快速繁殖(单倍体育种,植物组织培养)、最简单育种方法(自交)。

17.秋水仙素作用于萌发的种子或幼苗(未作用的部位,如根部仍为二倍体);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有丝分裂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秋水仙素能抑制植物细胞纺锤体的形成,对动物细胞无效。秋水仙素是生物碱,不是植物激素。

18.平常考试用常见错别字归纳:液(叶)泡、神经(精)、类(内)囊体、必需(须)、测(侧)定、纯合(和)子、抑(仰)制、拟(似)核、拮(佶)抗、蒸腾(滕)、异养(氧)型。

19.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有糖蛋白(识别功能,如受体、MHC等),载体蛋白,水通道蛋白等。

20.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比较: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和有丝分裂着丝粒断裂,减数分裂有基因重组,有丝分裂中无基因重组,有丝分裂整个过程中都有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过程中有联会、四分体时期。(识别图象:三看法针对的是二倍体生物)。

21.没有纺锤丝的牵拉着丝粒也会断裂,纺锤丝的作用是使姐妹染色单体均分到两极。

22.精子、卵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但全能性较大、无细胞周期。

23.细胞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既可发生在细胞核中,也可发生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

24.哺乳动物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产生二氧化碳,酵母菌兼性厌氧型能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植物无氧呼吸一般产生酒精、二氧化碳(特例:马铃薯的块茎、玉米的胚、甜菜的块根)。

25.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动物细胞(受精卵、2~8细胞球期、生殖细胞)也有全能性;通常讲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实例:克隆羊),胚胎干细胞具有发育全能性。

26..细菌进行有氧呼吸的酶类分布在细胞膜内表面,有氧呼吸也在也在细胞膜上进行(如:硝化细菌)。光合细菌,光合作用的酶类也结合在细胞膜上,主要在细胞膜上进行(如:蓝藻)。

27.病毒作为抗原,表面有多种蛋白质。所以由某病毒引起的抗体有多种。即一种抗原(含有多个抗原分子)引起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有多种(一种抗原分子对应一种特异性抗体)。

28.每一个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特异性抗体,所以人体内的B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MHC受体是有许多种的,而血清中的抗体是多种抗体的混合物。

29.抗生素(如青霉素、四环素)只对细菌起作用(抑制细菌细胞壁形成),不能对病毒起作用。

30.转基因作物与原物种仍是同一物种,而不是新物种。基因工程实质是基因重组,基因工程为定向变异。

31.标记基因(通常选抗性基因)的作用是:用于检测重组质粒是否被导入受体细胞(不含抗性)而选择性培养基(加抗生素的培养基)的作用是:筛选是否导入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抗生素针对的不是目的基因,而是淘汰不具有抗性的没有导入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

32.产生新物种判断的依据是有没有达到生殖隔离;判断是否为同一物种的依据是能否交配成功并产生可育后代。

33.动物细胞融合技术的最重要用途是制备单克隆抗体,而不是培养出动物。

34.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酵母菌等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生物。

35.浆细胞是唯一不能识别抗原的免疫细胞。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但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36.0℃时,散热增加,产热也增加,两者相等。但生病发热时,是由于体温调节能力减弱,产热增加、散热不畅造成的。

37.免疫异常有三种: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

38.所有细胞器中,核糖体分布最广(在核外膜、内质网膜上、线粒体、叶绿体内都有分布)。

39.生长素≠生长激素。

40.线粒体、叶绿体内的DNA也能转录、翻译产生蛋白质。

41.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指都是由受精卵分裂过来的细胞,结构、功能不同的细胞中,DNA相同,而转录出的RNA不同,所翻译的蛋白质不同。

42.精原细胞(特殊的体细胞)通过复制后形成初级精母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形成更多的精原细胞。

43.tRNA上有3个暴露在外面的碱基,而不是只有3个碱基,是由多个碱基构成的单链RNA。

44.观察质壁分离实验时,细胞无色透明,如何调节光线?缩小光圈或用平面反光镜。

45.抗体指免疫球蛋白,还有抗毒素、凝集素。但干扰素不是抗体,干扰素是病毒侵入细胞后产生的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细胞分裂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功能。

46.基因工程中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的限制酶可以不同,但切割后产生的末端要相同。

47.基因工程中导入的目的基因通常考虑整合到染色体DNA,形成的生物可看作杂合子(Aa),产生配子时,可能含有目的基因。

48.寒冷刺激时,仅甲状腺激素调节而言,垂体细胞表面受体2种,下丘脑细胞表面受体有1种。

49.建立生态农业(桑基鱼塘),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而不是提高能量传递效率。人工生态系统(农田、城市)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

50.免疫活性物质有: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干扰素)、抗体、溶菌酶。

51.外植体:由活植物体上切取下来以进行培养的那部分组织或器官叫做外植体。

52.去分化=脱分化。

53.血红蛋白不属于内环境成分,存在于红细胞内部,血浆蛋白属于内环境成分。

54.血友病女患者基因治疗痊愈后,血友病性状会传给她儿子吗?能,因为产生生殖细胞在卵巢,基因不变,治愈的仅是造血细胞。

55.叶绿素提取用95%酒精,分离用层析液。

56.重组质粒在细胞外形成,而不是在细胞内。

57.基因工程中CaCl2能增大细菌细胞壁通透性,对植物细胞壁无效。

58.DNA指纹分析需要限制酶吗?需要。先剪下,再解旋,再用DNA探针检测。

59.外分泌性蛋白通过胞吐运送出细胞外,穿过的生物膜层数为零。

60.叶表皮细胞是无色透明的,不含叶绿体。叶肉细胞为绿色,含叶绿体。保卫细胞含叶绿体。

61.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均有水生成,均有水参与反应。

62.ATP中所含的糖为核糖。

63.并非所有的植物都是自养型生物(如菟丝子是寄生);并非所有的动物都是需氧型生物(蛔虫);蚯蚓、螃蟹、屎壳郎为分解者。

64.语言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小脑有协调运动的作用,呼吸中枢位于脑干。下丘脑为血糖,体温,渗透压调节中枢。下丘既是神经器官,又是内分泌器官。

65.胰岛细胞分泌活动不受垂体控制,而由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控制,也可受血糖浓度直接调节。

66.淋巴循环可调节血浆与组织液的平衡,将少量蛋白质运输回血液.毛细淋巴管阻塞会引起组织水肿。

67.有少量抗体分布在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主要存在于血清中。

68.真核生物的同一个基因片段可以转录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mRNA。原因:外显子与内含子的相对性。

69.植物组织培养中所加的糖是蔗糖,细菌及动物细胞培养,一般用葡萄糖培养。

70.质粒不是细菌的细胞器,而是某些基因的载体,质粒存在于细菌和酵母菌细胞内。

第四篇:2006年高考文综政治知识热点、常见易混点、丢分点解析

高考备考冲刺阶段,怎样提高自己解题的准确性和得分率,是很多考生十分关心的话题。要防止在所谓的“热点专题复习”中误入“热点”的海洋之中,迷失复习的方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这一阶段考生提高复习效率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知识尤其是重点掌握热点知识,提高审题能力。所谓热点知识就是近三年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知识点。其次要注意常见的易错点和易混点,避免犯同样的错误。据统计,近三年文综试卷政治部分选择题中,排除错误选项就能得出正确选项的占52.7%,因此。弄清这些常见错误点和易混知识点对于提高高考解题速度和得分率十分有益。第三,要归纳常见的易错题型和自己容易丢分的题型,找出基本的解题规律,培养思维的全面性、严谨性、深刻性和辩证性。

一、近三年来高考政治热点知识归纳

1.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2.价格及其影响因素

3.价值规律(内容、形式、作用)

4.我国基本经济制度(what、why、how)

5.我国的分配制度、分配原则(what、why)

6.资源优化配置、市场经济(涵义、市场机制、市场经济的特征及其缺陷)和宏观调控(why、what、how、财政、税收、银行等经济手段)

7.经济效益(why、what、how);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关键;兼并联合是优化企业结构、完善市场经济的有力杠杆

8.企业信誉和形象、反对不正当竞争(why、what、how)

9.农业(why、how、农民增收的途径和意义)

10.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why、how、支柱工业及其作用)

11.第三产业的地位和作用

12.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订立劳动合同的原则和意义

13.我国社会保障制度(why、what、how)

14.积累与消费(投资与消费的)关系

15.市场交易的四原则、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why、what、how)

16.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7.我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客观必然性、汇率的变化、关税作用、进出口关系

18.发展对外贸易的作用和原则。

19.以人为本的全面的协调的科学的发展观、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创新型国家、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20.哲学原理(略,按照考试大纲复习)

21.与国家有关的活动:国家性质与国家机构、国家职能;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一国两制的涵义、内容、意义以及台湾问题的三个立场

22.与公民有关行为:公民的权利特别是公民的监督权(含义、方式和意义)、公民的义务、正确处理公民与国家关系(公民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三个原则)

23.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地位、作用(三个才能)、领导方式、执政方式、怎样加强党的建设(三个大的方面分别的原因、怎样建设)、“三个代表”(内容、关系、根本要求、地位、意义)、我国政党制度(why、how、what)、人民政协的性质和职能。

24.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国际组织和国际法的作用;联合国的宗旨、原则和作用;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中国在国际新秩序上的主张;国际竞争的实质;我国的外交政策(决定因素、基本点)

25.关于政治文明建设:我国民主政治的本质、民主制度、重要性、怎样建设、常见实现形式(党内民主、干部人事的民主、依法行政、政府职能转变、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公民权利保障)

二、高考政治常见易错易混知识点解析

(注:下划线表示错误点或者重要知识点,括号内楷体部分为正确表述或简要分析)

26.关于价值下列说法错误:①价值和使用价值是不可分割的。②有价值东西也一定有使用价值,有使用价值也一定有价值(不一定,关键在于是否处于交换关系之中)。③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的数量越多,因而,单位时间内创造的商品价值总量也越大(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单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内形成的价值总量是一定的)。④商品的价值决定价格,因此,商品价值变化,价格也一定变化(不一定,价格还受供求关系、宏观调控、货币发行量等因素影响);⑤商品的质量性能越好,价格越高(错误,使用价值与价值量没有直接关系);⑥个别劳动时间越长,所生产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商品价值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

27.纸币也具有价值尺度(没有价值尺度职能)和流通手段的职能。纸币能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因此,纸币也有价值(纸币没有价值)。

28.关于所有制结构下列说法错误:①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力量(重要力量);②国有经济(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③股份制都具有公有制性质(国有集体控股,企业具有明显公有性);④股份制是我国公有制的唯一(主要)实现形式

29.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充分发挥国家宏观调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30.我国现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效率优先,注重公平。下列说法错误:①按劳分配是指劳动者按劳动成果(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因此,个体劳动者的分配方式属于按劳分配(按劳动成果分配);②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按劳分配体现公平,忽略了效率;按生产要素分配体现效率,忽略了公平。(效率和公平是不可分割的)③私营企业中的工人获得的工资收入属于按劳动成果分配(按劳动力要素分配)

31.经济效益是企业生产总值与生产成本的比例关系,提高经济效益根本上取决于科技和管理水平,还受市场、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企业规模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列说法是错误的:①企业利润越多,经济效益提高;②提高劳动生产率,就一定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③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越强,企业经济效益一定越好。

32.解决我国能源短缺的关键是拓宽能源进口渠道,缓解能源压力(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32. ①股份制是我国公司制的唯一(重要)形式;②股份制是产品的分配方式(企业组织形式);③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募股集资的方式来筹集资本。

33.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注意几种正确提法:①依靠科技进步,走高产、优质、..

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发展之路是发展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是最终实现农业现代....

化的必由之路、根本途径;② “三农”问题是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根本性问题;............

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着眼点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④坚持...

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特别是土地承包经营的自主权。二是让农....

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34.关于社会保障制度:①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因此,要千方百计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前提正确,结论错误。要遵循既要发展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的原则)。②任何社会成员都同等享受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制度遵循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有能力履行义务而未履行者,不得享有社会保障);③居民社会保险(改为“商业保险”,社会保险只保障居民基本生活权利)保障水平与缴纳的保费成正比;④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一样,都以个人的实际需要为依据的(社会保险不是,它带有一定强制性)。

35. 关于积累和消费:①消费(积累)的最高限度是保证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积累(消费)的最高限度是保证再生产规模有所扩大;②政府用于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的费用属于个人消费基金(公共消费基金)。

36.关于财政和税收:①要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事业的发展的作用,关键是要增加税收收入(关键是发展经济,还要调整分配政策)。②每个公民的所有收人(按照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个人所得)都在个人所得税的纳税范围。

37. 银行存款利率越高,储户的实际收益越多(居民实际收益取决于存款利率和物价涨幅的对比)。

38.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普遍受益(发达国家是主要受益者,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大的挑战)。

39.具体科学知识(哲学)揭示的是世界变化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40. 关于意识,下列说法错误:①意识是大脑(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②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则是人脑主观自生的;③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a、意识本身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b、意识能动作用具有两重性);④艺术创作不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不需要反映现实生活、纯属人的主观创造性(凡是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⑤物质和意识是互相促进,互相依赖的(不能理解为相互促进,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是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存在的)。

4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关系)问题。

42. 下列说法错误:①只要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就是从实际出发(既要立足实际,还要全面的、从整体上、在变化中把握实际);②科学理论(一起从实际出发)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③要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必须做到客观与主观(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④社会的客观性集中体现在社会规律(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客观性;⑤价值规律(生产方式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43.关于联系观点,下列说法是错误的:①联系是普遍的,因此,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的关系。②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具体的、无条件的;③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不一定);④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注意:一定条件下)。

44. 关于运动和发展的观点,下列说法错误:①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只要处于“动”的状态,就是运动,变化是事物的性质或者存在状态的改变);②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不存在的(哲学上的静止是指相对静止,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

一);③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所以,新出现的事物(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④量变是事物的变化,质变是事物的发展(发展是质变,质变不一定是发展,发展是向上的质变);⑤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总和(必然结果);⑤在一定条件下,外因对事物的发展也有决定作用(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起决定作用)。

45. 关于规律,下列说法错误:①规律是客观的,因此,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无条

件的(有条件的);②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是不能被改造的)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③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改造和消灭,所以,规律是永恒不变的;④规律是事物之间的一种联系,因此,联系就是规律(规律是事物运动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46. 关于矛盾的观点,下列说法正确:①矛盾特殊性规定了事物的性质;②事物的内部..

矛盾决定了事物的性质;③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下列说法错误:①矛盾就是..

构成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和谐就是没有矛盾(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②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整体与部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③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必须把握事物的本质和主流;④矛盾主次方面(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学会抓住关键和中心;⑤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⑥事物的性质主要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决定的(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⑦抓住了主要矛盾(还有处理好次要矛盾),就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⑧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⑨矛盾的观点就是指两点论的观点(还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普遍性与特殊性相联结、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47. 关于主观能动性的观点,下列说法错误:①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两者是不可分割的(规律具有客观性,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②只要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和利用规律;③只要把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结合起来,就能收到预想的结果;④精神状态决定着人们办事情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⑤人们揭示了事物的本质规律,办事情就能获得成功;⑥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决定办事的效果;⑦发挥主观能动性是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⑧人们能否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键是能否使客观符合主观。

48.关于现象和本质,下列观点错误:①事物的本质是稳定的东西,对事物本质的正确认识也是稳定不变的;②现象是个别的、多变的,本质是稳定的、永恒不变的;③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是现象的总和;⑦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都是客观的);④真象反映本质,假象不反映本质(都反映事物的本质)。

49.关于认识,下列观点正确:①想象力是认识发展的重要动力;②创新是人类本质的..

最高表现。下列观点错误:①认识的根本目的(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看本质;②创新就是抛弃固有观点的束缚,敢想敢做;③感性认识是错误而理性认识是正确的;④感性认识的总和就是理性认识;⑤获得正确的理性认识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目的是指导实践);⑥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⑦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⑧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属于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理性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⑨把不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是一切认识的起点和目的(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50. 关于人生价值观的错误观点:①承认个人利益就是个人主义;②集体主义否认个人利益;③符合规律的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④人生最重要的是对理想和事业的追求,没有金钱并不妨碍实现人生价值;⑤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以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为基础。⑥实现了自我价值才能实现社会价值;⑦“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人人先为我,我再为人人”符合科学的人生观。

51. 关于实践观点,下列是错误的:①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②“三个代表”的思想(实践)是新时期检验人们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③要获得知识就要亲自参加实践(获得认识的途径包括亲身实践和学习书本知识);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根本动力。)。

52.关于民主的易错观点:①民主的本质与民主的发展程度是密切联系的,因此,民主

的形式越完善,民主的主体就越广泛(错误,民主的本质和民主的发展程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②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都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因此,任何国家(民主制国家)都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③村民委员会是我国最基层的国家机关(是村民自治组织)。④在我国国家权力属于全体公民(人民),因此,公民可以直接行使国家权力(国家权利具有强制性,公民不能直接行事国家权力)。

53. 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注意以下错误观点:①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法律监督机关(人大具有法律监督职能,但不是法律监督机关,法律监督机关是检察院);②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都是是由选民选举产生的(县、乡人大代表是由选民选举产生);③人民代表大会行使质询权(监督权。质询权是专属于人大代表的监督权);④在我国的国家机关体系中,人大和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是互相监督的关系(监督与被监督);⑤我国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是由选举产生的(政协委员不是由选举产生的);⑥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决定国家机构的设置;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议会制(民主共和制)的一种形式;⑧人民(人民代表)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54. 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体系中,国家主席是一个重要的国家机关,因此,国家主席有权单独行使职权,决定国家重大事务(国家主席根据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定行使职权,它不具有决定国家重大事务的权利);政府可以(不能)监督其他国家机关。

55.注意下列正确说法:①人民法院通过行使审判权,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维护国..

家和公民的合法权益;②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是领导和被领导,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

55.下列说法错误:①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包括立法权、行政管理权、司法权和独立的终审权、外事权和国防权(没有外交和国防权)。②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全体中国人(人民)的共同愿望

56.在我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根本上是一致的,具体利益可能存在矛盾)。

57.①国家政权的性质和政党的性质是一致的(一般而言,国家性质与执政党的性质一致);②国家性质决定了执政党的性质(国家性质决定了政党制度的性质)。

58.关于我国政党制度的错误观点:①在经济建设中应坚持党的领导,因此,党有组织和领导经济建设的职能(党不能履行国家职能);②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的共同之处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组织形式(政协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③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的民主党派的领导包括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组织上是相互独立的);④中国共产党执政是通过行使国家权力实现的(政党不能行使国家权力,党的执政地位是通过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和民主、科学、依法执政实现的);⑤人民政协是我国的重要国家机构。

59.关于民族宗教常见错误观点:①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都享有高度的自治权;②我国民族自治机关是指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人大和法院(政府);③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宗教政策 ,因此,公民所进行的宗教活动(正常的宗教活动)应受到法律的保护;④我国现阶段宗教的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可以利用宗教为社会主义服务(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⑤宗教(宗教信仰)是公民个人的..

私事。

60.下列说法错误:①联合国通过的决议具有法律约束力(具有广泛的影响力);②联..合国(安理会)是惟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③中俄两个大国结成联盟(我国奉行不结盟政策),有利于维护地区和平和世界和平。

三、高考政治易犯错误分析

从教学实践来看,考生解答文综政治试题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解答选择题出现错误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不会排除掉错误观点;其次,不会排

除题肢中的干扰项;三是在高度紧张的情况下,看题马虎,没有明确设问的指向。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落实基础知识,掌握选择题的解题规律即“读懂题干意思——明确设问要求——排除错误选项——找准对应关系”。

2.主观题丢分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没有先审设问的解题习惯,导致没有弄清解题方向,盲目动笔,思维出现严重偏差;二是不会抓设问的主体、活动以及结果等信息,导致答题思路不清、要点不全;三是审材料时不能抓住关键的信息点,并与所学的知识点及时对应起来,导致知识点不全;四是答案组织分层不合理,不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角度,或者微观、中观、宏观的角度组织答案;五是分析不深入,浅尝辄止。

为提高主观题得分率,建议在最后的冲刺阶段做以下工作:一是尽量选作各地高考模拟卷,注意提高思维的全面性、严谨性、深刻性和辩证性;二是对近三年高考题或者所做的试题进行分类,整理出不同题型的解题规律和答案组织的要求;三是提高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适当多做一些审题训练;四是现在到5月中旬强化热点知识复习,提高以热点为背景试题的解题能力。5月底、6月初强化冷点知识(即平时不太训练或者较容易知识),防止高考出现较偏题、能力要求低、对记忆要求高的试题。

第五篇:高考必备: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 太阳 地轴 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日

近日点(1月初)快 远日点(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时15?(两极除外) 线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26'S向南北降低

23?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

23?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26'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每1?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第二单元

大气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

高度 温度 大气运动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

2000-3000千米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 50-55千米 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平流运动

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

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对流运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大气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作用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图2.10,2.11,2.12)

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 风向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 三: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课本37页图2.14)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图2.15) 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季风环流(图2.18) 地区 东亚

南亚,东南亚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风向 冬季

西北风(亚洲大陆) 东北风(亚洲大陆)

夏季

东南风(太平洋) 西南风(印度洋) 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图2.19,2.20)

冷锋 暖锋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天气特征 过境前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过境时

阴天、雨雪、刮风、降温 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

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 降水的分布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 大气举例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风,寒潮,沙尘暴

2)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以北半球为例,图2.21)

气旋 反气旋 气压

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运动

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 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 垂直运动 上升 下沉 天气

多阴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 举例 台风

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五;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1)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人类活动) ①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 气温的分布,一般是低纬温度高,高纬温度低;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暖流经过地区的气温比寒流经过地区高 * 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下垫面不同,不同地点的气温状况不同,其中影响比较的大是海洋和陆地

*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北半球) 气候类型 气温日较差 气温年较差 最高气温月 最低气温月 大陆性 大 大 7月 1月 海洋性 小 小 8月 2月

②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

* 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

*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间,在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控制下,常年干旱 * 大陆的西岸有两种情况,以亚欧为例,地中海地区(亚热带),夏季处于副热带高压中心的边缘,气流下沉,干燥少雨,冬季由于副热带高压向南移,此地受西风带的控制,多气旋活动,湿润多雨。欧洲地区(温带),终年盛行西风,各月降水量较多,而且比较均匀

* 大陆的东岸,以亚欧大陆为例,处于季风环流的控制下,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冷干气流的影响,降水不多,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

* 大陆的内部,以亚欧大陆为例,终年受大陆气团的控制,降水比较少 * 两极地区以辐合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少 2)气候的类型(课本47页的图2.26)

3)主要10种气候类型的判断(课本48页图2.27) 步骤 依据 因素变化 结论

判断南北半球

最高(或最低)气温月份 6.7.8三个月气温最高 北半球

12.1.2三个月气温最高 南半球

判断所属温度带

最冷月均温

最冷月均温>15℃ 热带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0℃~15℃

亚热带气候或者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15℃~0℃ 温带气候

最热月<>5℃ 寒带气候

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 降水量的年内分配情况 年雨型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2000mm

温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700~1000mm

夏雨型 热带

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 热带季风气候 1500~2000mm)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

温带大陆型气候

冬雨型 亚热带 地中海气候

少雨型 热带

热带沙漠气候

寒带 极地气候

六;大气环境保护 (1)全球变暖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气温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

②改变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保护措施: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

②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2)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

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类使用制冷设备排放的氟氯烃 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保护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加强国际合作 (3)酸雨

概念: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

成因:燃烧矿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等

防治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我国已经采取了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等措施来控制酸雨

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 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1)组成岩石的矿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

结合

矿物: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

积聚 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

岩石

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

变质岩:大理岩,板岩 (2)地壳物质的循环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 二: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1)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地震、火山爆发、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泥石流、滑坡、山崩 2)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地壳运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两者的关系 水平运动

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 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垂直运动

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

3)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 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课本63页图3.11)

(2)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等

(3) 板块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在板块相撞挤压地带,常形成山脉,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4)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的概念:由于地壳运动引起地壳变形变位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褶皱 岩层形态

未侵蚀的地表形态 侵蚀后的地表形态 与人类生产关系 背斜

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 成为山岭

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储油构造 向斜

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 成为谷地

不少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 储存地下水 断层

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

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上升岩块:

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块:渭河平原、汾河谷地、鄱阳湖。 工程建设遇断层加固或避开 5)外力作用与地貌 侵蚀 搬运 堆积 流水作用

冲刷地表,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流水使谷地加深加宽 搬运侵蚀后的产物,如流沙流速降低,泥沙逐渐沉积

流沙堆积形成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风力作用

风蚀沟谷、风蚀洼地 形成戈壁、荒漠

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沙漠边缘黄土堆积,如黄土高原 三;海水的温度和盐度 (1)海水的温度 海水温度分布规律 水平方向 同一海区

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

不同纬度海区

纬度较低处水温较高,纬度较高处水温较低

纬度相当海区

暖流经过的海区水温较高,寒流经过海区水温较低

垂直分布

水温由表面向深层递减,在1000米以下垂直温差较小 (3)海水的盐度

①概念: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质量。世界大洋平均盐度为3.5% ②分布规律:从两个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和高纬海区递减。红海最高(4.1%),波罗的海最低(不超过1%) ③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响 降水量与蒸发量

降水量>蒸发量,盐度较低;降水量<蒸发量,盐度较高 入海径流

有大量江河淡水注入的海区,盐度偏低 洋流

同纬度海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低,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高 四;海水的运动

(1)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风浪、海啸);潮汐;洋流 (2)洋流的形成与分布(图3.31,3.32)

风海流:南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按照成因分 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流动,红海与印度洋的曼德海峡

分布

补偿流:秘鲁寒流

寒流:从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低

暖流: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高

北半球:顺时针环流 分布规律

南半球:逆时针环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逆时针环流

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暖流:增温增湿,如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高,西欧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如果没有北大

气候

西洋暖流,英国和挪威的海港将有半年以上的冰封期,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海港终年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

寒流:降温减湿,如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低, 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寒暖流交汇处渔场的形成: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英 海洋生物

国的北海渔场

上升流的影响:秘鲁渔场的形成、东南大西洋渔场

海洋环境污染:加快净化的速度,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但是别的海域也可能受到污染,所以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航海事业:顺风顺流,例如,北半球的冬季,从波斯湾到红海的油轮经过阿拉伯海时是顺风顺流,从大西洋到地中海经过直布罗陀海峡时是顺风顺流 五:陆地水和水循环

(1)陆地水体类型:目前人类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水、冰川

地下水:潜水、承压水

静态水资源: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

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 (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水源补给类型 补给时间

补给特点 我国分布地区 雨水 夏秋季节 水量变化大 东部和南部 冰川融水 主要在夏季

补给有时间性,水量稳定 西北地区 湖泊水 全年

有调节性,水量稳定 东部 地下水 全年

水量稳定,与河流有互补关系 普遍

(3)水循环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海陆间大循环(蒸发(包括植物的蒸腾),水汽输送,下渗,地表和地下径流四个环节,(图3.37),陆地循环,海洋循环 六:生物

(1) 生物的分布和环境 光照:喜光植物和喜阴植物 热量:从赤道向两极,热量减少

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减少

水分:从沿海到内陆,水分减少,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带

(2)对环境的指示作用:骆驼刺表示干旱的沙漠地区,莲表示水湿环境,矮牵牛能够指示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污染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①光合作用(太阳能转换成生物能,无机物转换成有机物),②生物循环促使化学元素的迁移,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③改变原始大气的成分,④改变水的化学成分,⑤参与沉积岩的形成,加速岩石的风化,促使土壤的形成,⑥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七:土壤

(1)土壤的概念: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的本质属性: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

(3)土壤的组成:矿物质(土壤中矿物养分的来源),有机质(其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水分和空气(彼此消长,影响热量) (4)土壤的形成

形成过程: 岩石风化过程

低等植物着生过程

高等植物着生过程

土壤

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所以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起着主导作用 八;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整体性(图3.53):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整体,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由于距海远,海洋暖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了干旱的大陆性气候,由于气候干旱,降水少,所以地表水少,多为内流河,由于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但风化作用强,形成了大片戈壁和沙漠,气候变化会导致植被稀少;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个要素发生变化会导致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例如,气候变暖,导致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最终会淹没城市河低地 (2)地域差异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主要分布地区 从赤道向两极 热量 太阳辐射

沿纬线延伸,经度更替

低纬度地区和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 从沿海向内陆 水分 海陆分布

沿经度延伸,纬线更替 中纬度地区 山地的垂直分异 热量,水分 海拔高度

从山麓到山顶有规律的变化 海拔较高的山地

第四单元

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 一:气候资源的特点

(1)特点: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变率大 (2)开发利用

气候资源与农业:一地的气候资源往往决定了该地的农业类型和种植制度

气候

日照与街道方位: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度的夹角

开发

资源与

盛行一种主导风向:工业布局在下风向

利用

建筑

风向与

盛行季风区:工业布局在垂直于季风区风向的郊外

城市规划

已知最小风频:工业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气候资源与交通:公路和铁路的建设(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及其激发的泥石流、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机场的选址(宜选择低云、雾和暴雨出现频率较少、风速较小的地方,还应与城市保持较远的距离)。 二;海洋资源

(1)海洋渔业的形成和分布:

在浅海大陆架海域,阳光集中,光合作用强,入海河流带

渔场的

来了丰富的营养物质

形成条件

在温带海域,季节变化显著,冬季底层海水和表层海水交换时,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盐类

在暖流和寒流的交汇处,饵料比较丰富

世界主

世界主要渔场:课本100图4.4

渔场的

世界四大渔场:纽芬兰,北海道,北海,秘鲁渔场

分布

我国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渔获量最多的国家 (2)海洋油气生产过程:资源勘探(利用地震波探测)、油气开采(海上钻井平台)、油气运输(管道运输,船舶运输)

(3)海洋空间的利用(图4.9)

(4)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港口作用:海洋运输船舶停泊、中转、装卸货物得场所。

腹地:为港口提供服务的区域 (5)海洋环境的主要问题

海洋污染:绝大部分来源于陆地上的生产活动,工业生产的废 海洋环境

弃物是主要海洋污染物,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

保护

海洋生态破坏:人类活动(海岸工程,围海造陆)以及自然条件的变化(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

主要来源:沿海工业生产和海运航线上的船舶

石油污染

石油污染

污染区域:集中在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线

及其防治

治理重点:石油泄漏

石油污染的防治:分散、沉降、吸收、围栏、放任、燃烧 三:陆地资源

(1)陆地资源的类型和特点: 类型:(表4.4)

特点:有限性;利用潜力的无限性;分布规律性;整体性。

(2)陆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陆地资源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对象;陆地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 四:气象灾害 (1)台风 形成: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主要灾害: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主要影响地区:亚洲东部,亚洲南部,北美洲东海岸,其中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次数最多,强度最大的海区 发生季节:夏秋季节

监测和防御: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监测,到近海后,还可以用雷达监测 (2)暴雨洪涝

形成条件: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 主要影响地区:亚洲最多

防御措施:利用气象卫星,提高暴雨预报的准确率;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和非工程措施防御(洪泛区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实施防洪保险) (3)干旱 (4)寒潮

原因: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得大范围得剧烈降温,并伴随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五:地质灾害 (1)地震

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能量大小:用震级表示,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倍,3级以下为微震,5级以上为破坏性地震 要素:震中,震源,震中距,震级,烈度。 (2)火山喷发

火山构造:火山锥,火山口,火山通道 类型: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 (3)滑坡和泥石流 (4)地质灾害得关联性

①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得关联性:一个地域内得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他们在成因上关联的,例如,我国的川、滇、黔接壤地带,形成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为主的灾害

②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例如地震可能诱发火灾、海啸、滑坡、泥石流、瘟疫蔓延等

③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能诱发地质灾害,例如,人为的破坏地表植被,造成了泥石流;人为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滑坡等灾害。

(4) 防御措施: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实施一些防御措施,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 第五单元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1:农业

①农业生产的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②农业的投入:自然条件:光照、热量、水分、土壤

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 ③农业的分类: 按生产对象分类:种植业和畜牧业

按投入的多少分类: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

按产品的用途分类: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④农业区位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市场、交通、政策等 ⑤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区位因素 农业发展 气候

热量、光照、降水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为密切。 水源

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灌溉水源是决定性因素。 地形

不同的地形区(坡度、高度),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地适宜发展畜牧业和种植业 土壤

不同的土壤种类,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如东南丘陵地区分布广泛酸性土壤,适合种植茶树 市场需求

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运输

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园艺、乳畜业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国家政策

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如我国20世纪80年代建立的商品粮基地 科学技术

是影响农业区位的重要因素,但它是通过影响其它因素而影响农业区位。 工业、城市的发展

在城市郊区及工矿区周围,往往形成以生产蔬菜、肉、乳、禽、蛋为重点的农业生产基地。 ⑥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社会经济因素

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市场区位

新兴工矿区的出现,城市的发展,城区和工矿区周围将重点生产蔬菜、肉、蛋、奶等,并发展园艺业 市场需求量

供不应求时,刺激生产,供过于求时,压缩生产,如我国90年代初苹果种植 交通条件和保鲜、冷藏技术

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例如美国东南部地区利用光照优势发展蔬菜、花卉,供应东北地区,我国北方冬季从南方的广东、四川等省大量调运蔬菜;使农业区域专业化生产成为可能,例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食生产基地,荷兰、丹麦、新西兰等为世界主要的乳畜产品供应国,拉丁美洲、非洲以及东南亚和南亚成为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 ⑦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 农业地域类型 分布地区 其他概况 典型案例 水稻种植业

集中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区位条件:

①高温多雨的气候 ②平坦的地形 ③劳动力丰富

④有悠久的历史,稻米是传统的食粮

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 大牧场放牧业

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地,

美国、阿根廷以牧牛为主,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以牧羊为主。

潘帕斯草原区位条件:①优良天然草场;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③海港近 采取的措施(以阿根廷为例):培育良种牛,加强牛群病害的研究;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开辟水源;种植饲料。 商品谷物农业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地 基本特征: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是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 作物:小麦、玉米

美国中部平原的商品农业的区位优势: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交通运输,地广人稀, 高度发达的工业 混合农业

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主要是饲养牲畜和谷物生产的混合农业

墨累-达令盆地的优点: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2、工业

特点:地域上的灵活性,季节上的连续性

投入要素:自然条件(土地、水源、能源、原料等)和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资金、设备、技术等) 产出要素:工业产品和工业“三废”

工业的发展:工业的分布就世界而言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日本等少数国家,就国家而言主要集中分布在少数地区和少数城市

由于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原料和劳动力对工业投入发生了变化,工业所采用的原料种类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而且对原料的利用率及加工深度不断提高,所以对原料的投入减少,对劳动力的知识、技术的投入逐步加大,如50年代扩建的鞍钢和现在的宝钢等企业

生产方式:由大批量、标准化到中小批量定制式 ①按照工业的投入要素分类

工业类型 举例 分布地区

资源密集型工业 采掘工业,制糖工业 受自然资源分布的制约 劳动密集型工业 纺织工业,服装工业 分布在劳动力丰富的地区 资金密集型工业 钢铁工业,化学工业

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对原料的依赖性仍然比较大 技术密集型工业

电子工业,航天工业,核工业,激光工业 分布在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发达的地区 ②工业区位因素: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 ③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工业部门类属名称 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 代表部门

原料指向型工业

运输原料成本较高(原料到产品重量大大减轻)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易变质等) 甜菜、甘蔗制糖等水果、水产品加工 市场指向型工业

运输原料成本较高(重量、体积减少不多或有增加)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易变质、破碎等) 家具、印刷、啤酒部分食品 动力指向型工业 消耗大量电能的工业

炼铝厂、冶金及化工等重工业 廉价劳力指向型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应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力的地区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鞋等 技术指向型工业

技术要求高,应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等 ④不同类型工业区的特点:

著名工业区 发展条件 发展特点 传统工业区 德国鲁尔区

(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

丰富的煤炭、离铁矿区近、充沛的水源、便捷的水陆交通、广阔的市场

衰落的原因:生产结构单一,由于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综合整治:①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②调整工业布局、拓展交通;③完善交通网、发展科技;④繁荣经济;⑤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新兴工业区

意大利新兴工业区

大批廉价劳力、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经济高度开放、政府的大力支持

以中小企业为主;轻工业为主;生产过程分散;资本集中程度低;大多分散在小城镇或农村

美国“硅谷”

(高技术工业)

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有高等院校;便捷的交通;军事订货。

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研究开发费用比例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⑤历史上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的影响 历次技术革命 年代 主要标志

新出现的工业部门 第一次

18世纪60年代 蒸气机的发明 棉纺织、钢铁 第二次

19世纪70年代 电气化

电力、化学、石油、汽车、飞机 第三次

20世纪50年代

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和微电子技术 微电子,核工业,航天,激光 ⑥污染工业分布 工业部门 污染类型 区位选择

水泥厂,酿造厂 污染空气

工厂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或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向,季风区的垂直郊外 印染长,造纸厂,电镀厂,皮革厂 污染水源

污水排放口要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化工厂,炼油厂 污染大气,污染水源 综合以上两条 发电厂,钢铁厂

污染空气,固体废弃物污染

污染空气综合以上的,固体废弃物污染要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第六单元

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

1、聚落的形成

①乡村、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

乡村形成:人类为生存,希望互相合作和共同生活,由此而构成聚居。随着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分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人类开始进入分散的乡村聚落阶段。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才形成了乡村聚落。

城市形成条件:A、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农业生产有剩余产品,是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B、劳动分工促进城市出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剩余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就需要进行商品交换。在商品交易的场所形成集市,集市进一步演变为城市。

②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多数诞生在河流的中下游冲积平原上,如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2、城市的区位

① 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主要代表性的城市) 自然因素 影响的结果 影响原因 地形 平原

大多数城市分布在平原地区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例如,美国的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城市带分布在大西洋沿岸平原;圣弗朗西斯科-圣迭戈城市带分布在西部沿海平原;芝加哥-匹兹堡城市带分布在中部平原

高原

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地区

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高原地区,气候较凉爽,如巴西的城市多数分布在巴西高原

山区

城市多分布在沿河谷底和开阔地

例如:我国的西安就在渭河平原,太原在汾河谷地 气候

世界城市主要分布在气候适中的中低纬度临海地带,世界三大城市密集地区 河流 河运起点

货物在此转运,如我国江西的赣州

河流汇合处

大量人流和物流在这里集中和转运,如我国宜宾(岷江和长江);重庆(嘉陵江和长江);武汉(汉水和长江)

河口

河海交汇处,人流和物流在这里转运和中转,如我国上海和广州

河流曲线处

利用天然河流防卫,如瑞士的伯尔尼(在阿勒河上)

河心岛

利用天然河流防卫,如法国的巴黎(在赛纳河上) 自然资源

以煤炭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有:英国的伯明翰、曼彻斯特,美国的匹兹堡,我国的大同、鹤岗、抚顺、开滦;以石油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英国的阿伯丁与北海油田有关,我国的大庆、玉门、克拉玛依等;南非的约翰内斯堡与金矿有关;我国的鞍山、包头、攀枝花等在铁矿石产地发展起来的 交通

在古代靠帆船和马车为交通工具的时代,北方靠马车,大多数城市在大道的会合处,如古代的邯郸城就是在两条驿道的交点发展起来的,南方城市多数在河流的汇合处(沿河设城),随着公路和铁路运输的发展,在公路和铁路的枢纽和沿线出现了一批城市,如我国在京广线的石家庄,郑州,陇海线上的宝鸡,京广线的株洲等;交通线的变化也会给城市分布和发展带来变化,如随着大运河的开凿通航和我国南北方贸易的发展,扬州和济宁等运河城市发展比较快,但是由于大运河的淤塞,海上运输的发展和京沪线的建成,这些城市发展缓慢,而京沪线沿线和沿海的城市发展比较快 政治 军事 宗教

古代的首都,现代的政治中心和省级行政中心,例如我国的合肥就是被定为省级行政中心而发展起来的,有一些国家专门新建一座城市作为首都,例如巴西的巴西利亚、美国的首都华盛顿、巴基斯坦的伊斯兰堡等;宗教因素建立起来的城市: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和麦地那、我国的拉萨、梵蒂冈 其他因素

因科技而兴起的日本筑波,因旅游兴起的张家界,黄山等

3、城市化

①城市化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用地规模扩大。其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中的百分比是最重要的指标。 ②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 发达国家特点

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70年代后期达到了70%);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出现的原因:70年代后期,由于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表现: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口数量增多) 发展中国家特点

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低(1990年只有33%);城市发展不合理(主要是由于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以及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造成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不适应) ③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环境质量下降 大气污染

城市居民燃烧产生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危害人们健康

水污染

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危害人体健康

噪音污染

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学习和交谈,甚至损害人体健康

固体废弃物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交通堵塞,导致时间、能源浪费;住宅表现为住房缺少、质量低劣 增加就业难度,失业人数增多

影响社会治安,还会带来贫困、内城衰落等问题。 ④城市化问题解决途径:(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措施) a.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b.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c.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第七单元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1、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作用

①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服务业等)及作用 主要方式 作用 运输业

主要是运送旅客和货物,亚欧大陆桥包括两条铁路:一条是西伯利亚大铁路,东起符拉迪沃斯托克,西至莫斯科,主要通过俄罗斯;另一条是东起我国连云港,西至鹿特丹,是目前亚欧大陆东西最便捷的通道。世界上比较繁忙的航线有四条:北大西洋航线、地中海-苏伊士航线、北美洲东岸各港口经巴拿马运河至北美洲西岸各港口航线,北太平洋航线。 邮电通信

包括邮政通信和电信通信,邮政的任务是通过交通工具,传递信函和包裹,现在还兼营某些金融业务(储蓄业务,保险业务)以及一些代理业务(代收税款,代发养老金),邮政网络由邮局和邮路组成的邮件传递系统;电信通信的主要业务是利用有线电、无线电、光等电磁系统,传递符号、文字、图像和语言 商业

(服务业)

通过商品的买进和卖出活动,实现商品的交换和商品的价值,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包括收购、储存、调运、消售,通过租让劳务,使消费者得到方便和享受,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交通运输和通信 ①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运输方式 优点 缺点 铁路运输

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运输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水路运输

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影响大 航空运输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管道运输

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货物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煤浆及其它矿浆。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流,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昼夜不停,运量很大。 管道运输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②四种交通工具的比较 比较类型 运输工具 运费由高到低

飞机、汽车、火车、轮船 运量由大到小

轮船、火车、汽车、飞机 速度由快到慢

飞机、火车、汽车、轮船

③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

a.影响铁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已经超出自然因素成为决定性因素。以京九铁路为例(合理布局交通网,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维持香港的长期稳定和繁荣,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证)

b.影响公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修筑公路,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尽量少占农田耕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的关系和与城镇发展的关系。

c.汽车站:要与市内、市外有方便、直接的联系,能够最大限度地方便顾客

d.航空港:占地广,要平坦开阔,利于跑道建设,以及飞机起飞有净空保证;坡度适当的地形,以利排水;良好的地质条件,保证地基稳定;跑道沿盛行风的方向修建,利于飞机逆风起飞和降落;航空港噪音较大,与城市应有一定的距离,并有快速交通干道连接。

e.港口建设的条件:港口的区位不仅要受到水域条件(如航行条件、停泊条件)的影响,还要受到陆域条件(如筑港条件、腹地条件)的影响。因此建设港口时要考虑其航行、停泊、筑港等自然条件,以及腹地、城市等社会经济条件,以上海港为例,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主要有:一是上海港是长江三角洲的一个河口港,兼作海港,主要港区沿黄浦江分布,三角洲地势平坦开阔,为港口设备、建筑以及上海市进行合理的平面布局提供了条件,长江一方面为港口提供了淡水,另一方面保证了船舶入港航道应有的宽度和所需的空间,但是三角洲坡度小,水流分叉多,河道分散,来自河流上中游的泥沙容易沉积淤塞河道;二是上海港的经济腹地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包括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三是上海港以上海市为依托。 ④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 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根据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活动的需求,各种现代交通运输方式联合,各种交通线(如铁路、航线)、点(车站、码头)交织,形成了不同形式和层次的交通运输网。分一种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及不同地域的综合运输网。

交通运输不仅日益网络化、国际化(二条亚欧大陆桥、四条世界主要航海线),而且日益高速化和专业化(集装箱运输节省包装费用,便于实现装卸作业机械化,且货物运输安全)。 ⑤城市的道路交通网络:

特点:交通运输点、线、面紧密结合;行人和车辆的流动方向和数量经常变化,运输的重点是客运,早晚上下班是高峰;行人与车辆交叉是典型的混合交通,安全问题格外重要;道路交通设施和管理设施多,占用大量的城市面积和空间,是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形式:主要有环行放射式道路网和方格—环行—放射式道路网二种形式。放射有利于进入市区,环线避免将车流、人流引入市中心,缩短各端点距离,有利于对外联系,同时缓解对市中心的压力,扩大市中心区的交通容量。

原则:满足人们出行的需要,节约用地,合理利用地形和水文条件,保护环境。 ⑥现代通信手段和通信网络的作用:

以计算机的应用为核心的电子通信是电信通信领域的排头兵。信息高速公路:是一个集电话、电视、电脑功能于一体,能够综合传输和处理图、文、声、像等各种信息的一个全社会化通信网。1993年美国首先提出。

国际互联网:当前信息领域发展最快、作用最大、影响最广、公众关注程度最高的通信网络,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具体体现。

作用:开展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为人们提供各种服务,方便生活;使世界各地的科学家频繁、方便地参加电子会议,发表思想、论文,推动科技发展。

3、商业贸易

①商业中心(以商业街和商业小区为组织形式)的区位因素:

市场因素:以市场最优为原则的商业中心建立在城市的几何中心处,商业活动的范围很大。

交通因素:以交通最优为原则的商业中心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商业小区:多建立在居民区内,为消费者提供日常生活必需品和劳务服务 ②商业网点的布局: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影响制约商业网点的布局。

a.自然条件是形成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平原沿公路线布局,山区沿谷地布局。

b.自然环境相对恶劣,人口稀少地区,交通闭塞,商业中心很难建立和发展,多采用流动服务形式,而在人口密集、交通方便的地区、商业网点设置可以采用相应的固定形式如商业街或商业小区。 ③中国主要商业中心:

现代:上海、北京、武汉、广州、重庆、沈阳、西安、天津、哈尔滨、南京、深圳、成都 ④中国主要进出口商品:

出口:纺织、服装、日用工业品、煤、机械、茶叶、稻米、土特产、工艺品等

进口:钢材、机电产品、交通工具、化肥、木材、羊毛、铁矿石、小麦 ⑤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美国、日本、韩国、西欧、东南亚各国 ⑥当代金融、贸易的国际联系及特点:

当今的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突出表现是,以各国间商品和劳务交换为主要内容的国际贸易(包括商品的交易和商业信息的交易),以货币资金的周转和运动为主要内容的国际金融(长短期资金借贷、有价证券交易以及黄金、外汇买卖等活动),在种类和数量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国际贸易和金融成为现代各国之间经济联系的基本形式。

发达国家工业基础雄厚,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小麦、玉米和畜产品等少数几种农产品,以及资本和技术;进口大量燃料和原材料。发展中国家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主要出口农矿产品等初级产品,例如橡胶、棕油、咖啡等农产品、铁、铜、石油、铝土矿等矿产品。发达国家以低价从发展中国家买进所需的燃料、原料等农矿产品,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工业制成品。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格局中居优势地位。

世界主要的金融中心:纽约、伦敦、苏黎世,除此之外,巴黎、法兰克福,东京、香港也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第八单元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

①环境问题及其发展:

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一定的容纳和清除能力(环境自净能力)。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海洋污染、放射性污染)和生态破坏(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和臭氧的破坏、资源的枯竭、生物物种的减少)两大类。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较发达地区严重(其原因是:环境承受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经济、技术水平落后;发达国家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 ②环境问题的防治:

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可见: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而产生的,这四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从总体上讲,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防治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控制人口增长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搞好国土整治工作;参加国际协作,保护世界环境。

2、可持续发展

①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发展:

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 ②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可持续发展:它既满足其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它的内涵概括为: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③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

中国的环境问题:庞大的人口压力(我国以占世界约7%的耕地、3.4%的GDP供养21%的人口);资源短缺(缺水问题突出);深刻的环境危机(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迅速向农村蔓延;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所采取的主要措施:调整产业机构,开展综合利用,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考试内容分析:

1、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

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天体(会举例: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河外星系——总星系

2、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1) 太阳系图: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的分类及各自的成员(地球的普通性)

小行星带的位置

彗星

中心天体:太阳(质量最大) (2)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

宇宙环境的原因:九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稳定 地球自身的原因:适宜的日地距;适宜的体积与质量

3、 太阳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的影响 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

影响: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的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的能量(太阳能和化石燃料)

4、 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分层 太阳活动类型 太阳活动比较 对地球影响 光球层 黑子

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1、 对气候:降水与黑子数的相关性

2、 干扰电离层,影响短波通讯

3、 干扰地球磁场,引起磁暴 色球层 耀斑

最强烈的太阳活动显示;但两者常相伴出现,活动周期为11年

5、 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周期

自转方向:自东向西;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 周期:1个恒星日

6、 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

一、二 (1) 昼夜更替 晨昏线的含义、位置

太阳高度的概念: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阳高度?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0 昼夜更替的周期及意义:1个太阳日(24小时) (2) 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

自西向东自转:地方时东早西晚;每15经度地方时差1小时

7、 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三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处不偏

影响:风向;洋流;河流两岸冲刷和泥沙堆积状况

8、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 (1) 公转方向:同自转相同

(2) 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及大致日期 (3) 周期:1个恒星年

(4) 速度的变化: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5) 黄赤交角(体现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重视黄赤交角的立体图和平面图:

理解图上重要的点、线、面、角及其关系,并要求会画、会描述

地轴、晨昏线、赤道面、黄道面、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太阳直射光线(点) 黄赤交角与地轴的轨道倾角的关系

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地表位置的移动——地表太阳辐射量的时间分配变化

明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周期:——以1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

线间往返移动(线上有一次直射;线间有两次直射)

黄赤交角的变化会导致五带范围的什么变化? “二分二至图”

地球位置及相应的日期和节气、公转方向、地轴指向、近远日点的大致位置、公转速度的变化

10、四季与五带的形成

(1)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

同日不同纬度的分布规律: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降低(二分二至日) 同纬度不同季节的变化:近大远小(6月22日前后?12月22日前后?) 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 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渐长

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内有极昼 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以内有极夜 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四季的划分:(中纬度明显)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太阳最高、白昼最长的时间为天文夏季

太阳最低、白昼最短的时间为天文冬季

春秋是其中的过渡 三种四季;24节气 五带的划分:

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状况——太阳辐射量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五带形成 五带界线及各自现象;五带是气候划分和自然带划分的基础

11、宇宙探测的意义和现状

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开发宇宙资源(空间资源及特点、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二、考题分析

本单元内容在会考100分中约占10%; 会考综合题中第一题出自本单元;

1、请参照《会考说明》中试题举例进行练习:

附录一的题型示例P10的

三、1;附录二P29的第Ⅱ卷中的

1、附录三P53的第Ⅱ卷中的1

2、关于本单元综合题要掌握的基本点:

图1

图2 (1) 会画晨昏线、夜半球、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黄道面、赤道面 (2) 自转和公转方向 (3) 日期及节气

(4) 该日直射点的位置、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5) 图中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状况

(6) 图中各点的昼夜长短状况及今后的变化

(7) 图中各点昼长的比较、极圈和赤道的昼长是多少小时 (8) 公转速度的变化 (9) 能联系的知识点:

北京何日早上6点升旗?(B、D)

北京人影渐长是哪一阶段?(从A到C) 当地球运行到A点(或C点)时:

地中海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干热——夏季/暧湿——冬季)因为受(副高/西风)控制 非洲北部的热带草原呈现(一片葱绿/一片枯黄)景观,因为受(赤道低压/信风)控制 北京此时的气候特点是(高温多雨/寒冷干燥),主要因为(东南季风/西北季风)的影响 亚欧大陆上(亚洲低压/亚洲高压)势力强盛 东亚刮(东南风/西北风),原因是(海陆热力差) 南亚刮(西南风/东北风),原因是(东南季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季风或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冬季刮东北风的原因是海陆热力差)

北印度洋环流呈(顺时针—海水东流—因为刮西南风/逆时针—海水向西流—因为刮东北风) 当地球公转到(A/C)点时,长江口附近海域的盐度最(低/高)

当地球运行到D到A的过程中:珠江、长江处于汛期(因为雨季雨水补给) 从A到B的过程中:黄河(雨季到来)、塔里木河处于汛期(夏季冰川融水最多)

第二单元

大气

一、考试内容分析

1、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 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

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分层

气温随高度变化 气流状况 其它特征 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 越高越低 对流

占3/4大气质量;水汽和尘埃;各纬度层高不一致 天气现象 平流层 越高越高 平流

高空飞行;存在臭氧层 高层大气

存在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太阳活动干扰短波通讯

3、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

(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4、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2)大气运动形式:

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

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

水平气压差

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大气水平运动(风):

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

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

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注意北半球实际地表气压场中的某点风向的画法

5、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1)无自转,地表均匀--单圈环流(热力环流) (2)自转,地表均匀--三圈环流

(3)三圈环流的组成:0-30低纬环流;30-60中纬环流;60-90高纬环流

地表形成7压6风:纬向分布的理想模式(带状)

各气压带的干湿状况(低压湿;高压干)

各风带的风向及干湿状况(信风一般较干;西风较湿)

极锋:60度附近,由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相遇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南北移动而移动 (4)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实际地表状况(块状) 最重要的影响:海陆热力差 表现(大气活动中心):北半球7月(夏季):亚欧大陆-亚洲低压;太平洋上高压

北半球1月(冬季):亚欧大陆-亚洲高压;太平洋上低压 (5)季风环流(重视图示) 概念理解: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东亚季风最典型

季风的成因:主因--海陆热力差(可解释东亚的冬夏季风;南亚的冬季风)

南亚夏季风的成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风

(或概括说: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季风的影响:季风的共性特点:雨热同期;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易有旱涝灾

东亚的两种季风气候及各自分布区(以秦淮一线为界);各自气候特点

--温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北季风区;冬干冷;夏湿热

--亚热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南季风区;冬温和少雨;夏湿热

--东亚两种季风气候的冬夏季风风向相同,成因相同

--注意季风区城市工业布局中大气污染企业的分布

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旱季(东北季风控制)和雨季(西南季风控制)交替

季风区是世界上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地区

--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季风气候区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6、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是对大气环流作用的总结 (1)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与水汽的交换; 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2)几类重要气候的成因: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岸;冬受西风控制,暖湿;夏受副高控制,干热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20度之间;全年高温,雨季受赤道低压控制,干季受信风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之间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控制,气候暖湿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附近;全年湿热,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 三种季风气候:(见以上分析)

7、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1) 锋面系统 锋面类别 图示 符号表示 过境前天气 过境时天气 降水位置 举例 冷锋

暖气团控制:晴;气压低 阴天、下雨、刮风、降温 锋后 冬寒潮;

夏我国北方暴雨 暖锋

冷气团控制:晴;气压高 连续性降水

锋前

(2) 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气压:高低压

气流:气旋和反气旋 图:会判断;会画风向

中心气压 水平气流方向 垂直气流方向 中心天气状况 举例 其它影响 气旋 低

北逆南顺 向上 阴雨 亚洲低压

沿槽线形成锋面 反气旋 高

南顺北逆 向下 晴

亚洲高压

(3) 锋面气旋(重要!)

要求:图上每一个天气系统的识别;

不同地点所受天气系统的控制及出现的天气现象

8、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8-1气候因子分析 (1) 地理位置

A纬度位置:决定太阳辐射——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原因——决定热量或气温 B海陆位置:

例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温差小,湿度较大;大陆性反之 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形成是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性质的差异 (2) 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

特点:双重性质——各纬度、海陆之间水热交换;直接控制某地气候特点(水热状况) (3) 下垫面(地表状况);最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与水源

(4) 其它影响气候的因素:人类活动、洋流(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 8-2气候类型

(1) 气候特点(会判断气温降水图;会描述) 气候要素:气温、降水

以温定带——月均温在15度以上,为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15度,为亚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以下,温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以水定型——热带气候分为四种: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干旱;

热带季风气候:旱雨两季

热带草原气候:旱雨两季

——亚热带气候分为两种:

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冬雨夏干

——温带气候分为三种: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湿润 (2) 气候成因

季风气候成因:三种季风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气候:

地中海气候(副高和西风);热带草原气候(信风和赤道低压) 单一气压带和风带控制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压);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 (3) 气候分布

大陆东岸气候:三种季风气候

大陆西岸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陆内部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9、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现象 产生原因 污染物 危害 对策 温室效应

1、 燃烧矿石燃料

2、 毁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破坏 二氧化碳

1、 海平面上升(原因?)对沿海低地构成直接威胁

2、 引起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具体表现?) 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 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植树造林

臭氧层的破坏

使用制冷设备等消耗臭氧物质 氟氯烃等

太阳紫外辐射增加: 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全球合作,减少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 积极研制新型制冷系统 酸雨

燃烧化石燃料(主要是燃煤); 汽车尾气排放

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

水体酸化,影响鱼类生长乃至死亡; 酸化土壤,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 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 危及人体健康

1、 最根本途径: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如清洁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废气再利用)

2、 燃烧低硫煤或其它清洁能源

二、例题分析(见《会考说明》的附录

一、

二、三中的相关题目)

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

第四单元

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

1、 主要造岩矿物和三大类岩石 化学元素——矿物——矿产 造岩矿物——岩石

主要的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 按成因分为三大类岩石: (1) 岩浆岩:

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长石、石英、云母组成)和喷出岩(如玄武岩) 花岗岩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

(2) 沉积岩:由外力作用形成;如石灰岩;形成岩层(其中往往有化石)

石灰岩是烧石灰和制水泥的重要原料

(3) 变质岩:如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

2、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以及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1) 内容:

地球岩石圈由一些断裂构造(如海岭、海沟等)分成6大板块P97图4-11 板块不断运动,板块内部较稳定; 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 (2) 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形成海陆分布、陆地地貌格局 板块张裂边界(生长界):形成裂谷与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板块挤压边界(消亡界):常形成山脉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挤压——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陆陆板块挤压——巨大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与印度

洋板块挤压形成

3、 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1)地壳物质循环——自然界四大循环之一(其余为大气环流、水循环、生物循环) 其组成和过程图示:

外力作用(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沉积岩

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

变质岩

岩浆

熔化 (2)地壳物质循环对地表的影响 概括:

内外力不断相互作用,地内与地外的能量转化和物质交换,特别是由大气、水、生物界直接参与并起重要作用的地表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有深刻影响,地表岩石的形成、地貌的变化、土壤层的发育与此密切相关。 具体表现:

地质作用: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变化的作用(长期来看以内力为主)

地质作用 分类 主要来源 作用结果 主要表现形式 其它 内力作用 地球内能

使地表高低不平 地震、火山

地壳运动(水平运动为主和垂直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 太阳辐射

使地表趋于平坦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其中风力和流水的作用图要求会识别:P99—P100图)

水蚀地貌(水流使沟谷加宽加深;瀑布、峡谷、黄土高原表面沟壑纵横) 水积地貌(山麓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及河口三角洲) 风蚀地貌(风蚀沟谷、风蚀蘑菇、戈壁) 风积地貌(沙丘、黄土高原)

其中地壳运动的结果——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 基本形态 地貌表现

与人类生产关系 褶皱

背斜、向斜

(要求会依据倾斜形态判断)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地形倒置及成因: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背斜顶部:油、气 背斜适合修地下隧道 向斜槽部:水 断层

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

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 上升岩块:

华山、庐山、泰山 下降岩块: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工程建设遇断层加固或避开

4、 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1) 陆地水体类型 分类

备注 空间分布

地表水:河水、湖沼水、冰川水等 地下水: 潜水、承压水

(图4.21要会判断)

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 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 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

水循环周期

静态水:冰川水、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等 动态水: 地表水、 浅层地下水

利用程度

易利用: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其它 (2)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以河流为例) 其中大气降水是陆地水最主要的补给

注:课本P103的两幅图要会判别各是哪种补给。

补给类型 汛期时间 影响因素 在我国的分布 雨水

雨季(我国为夏秋) 雨量

东部季风区 冰川融水 夏季

气温(冬季断流) 西北地区

河、湖、地下水间有水源互补关系(决定于水位是否更高); 自然界水资源不断运动更新和相互循环转化

湖泊水和水库可调节河流径流季节和年际变化(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鄱阳湖和洞庭湖)

5、 海水温度和盐度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1) 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A 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P70图3-3 (图中热量收支因素、盈余区和亏损区所分布的温度带、由盈转亏点所在纬度) B表层海温的纬度分布——P71图3-5 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原因在于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结果) C垂直海温的变化——P70图3-4 随深度增加而递减(注意图中曲线变化趋势);1000米以下深层海水保持低温状态 (2) 海水盐度

A海水中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世界大洋平均盐度为3.5% B表层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P71图3-5 由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两侧高低纬度减少 原因:赤道略低——赤道多雨,降水多于蒸发;

副热带最高——副高控制,蒸发大大多于降水

向高纬减小——温度降低,蒸发弱,降水多于蒸发 C影响盐度的因素

降水与蒸发的对比:外海与大洋;从低纬向高纬盐度高低的主要因素 淡水注入:近岸(河口)

D红海盐度最高——副热带;淡水注入少

波罗的海盐度最低——大量淡水注入;降水多于蒸发;

长江口海域盐度夏低冬高——夏季是长江汛期

6、 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 主要有波浪、潮汐、洋流三种 波浪:风浪、海啸等

潮汐:日月引力下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 洋流:流向常年较稳定、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7、 洋流的成因和地理意义 (1) 洋流成因

A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主要动力;

如风海流:

信风形成的南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北印度洋季风环流冬逆夏顺 B海水密度不均——局部海域洋流的原因

如密度流: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间的表层洋流 C补偿作用

如补偿流:秘鲁渔场的上升流 (2) 洋流的地理意义 A污染物的自净与扩散

B高低纬度之间热量输送与交换,调节全球的热量分布

纵向的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要会根据海水等温线判断寒暖流—例P90图3-33) (如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影响; 澳大利亚西海岸和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成因) C形成大渔场

寒暖流交汇:如纽芬兰渔场和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 上升流:秘鲁渔场 D航海

8、 海洋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及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

主要环境问题 表现 来源

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 海洋污染

主要来源为工业排污

污染物如重金属、农药、石油

石油污染:主要来源为沿海工业生产和海运船;目前治污重点在于石油泄漏

1、《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保障领海和专属经济区的权益

2、防治污染

3、可持续的渔业生产;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

4、沿海工程建设要进行科学论证、合理规划和实施 海洋生态破坏

1、海洋污染

2、人类的生产活动:围海造田、滥捕等

3、自然环境的变化: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

9、 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水循环是自然界四大循环之一

(1)图中浅蓝色箭头表示海陆间大循环的六个环节; 其意义:陆地水得到补充和更新,水资源得以再生

(2)图中灰色和深色箭头分别表示陆地和海洋上的各自水循环 其中由陆地循环补给陆地水体的水量很少 (3) 水循环对地表的影响

A不断更新淡水资源,维护全球水的动态平衡,是最活跃的物质循环之一 B对地表太阳辐射能起着吸收、转化、传输和调节的作用,从而使地表各圈层间、陆地海洋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C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

D塑造地表形态,如水蚀地貌、水积地貌等

10、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生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无机物

有机物;太阳能

生物能(或化学能) 生物循环:绿色植物合成有机质

动物

环境

微生物分解

(其中粉色箭头表示有机质流动;黑色箭头表示无机质流动) 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 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迁移运动、能量流动转化,从而把地理环境中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2) 改造三大圈层,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大气圈成分的改变;

陆地水成分的改变;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改善了陆地水分状况

生物出现后加快了岩石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沉积岩多是在生物的参与下形成的 (3) 环境效益(因地而异):

A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从而改善生态条件,保护农田、牧场,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

B城市绿地具有吸烟除尘、过滤空气、降低噪音及美化环境的作用 生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植物生长对环境(其中气候的光、热、水的影响制约突出)依赖性大,并适应环境,因而对环境有明显的指示作用 骆驼刺——干旱环境;荷花——水湿环境; “枣发芽,种棉花”——植物对气候的指示; 矮牵牛叶片受损——二氧化硫污染的指示

11、土壤的形成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 形成过程:

风化

低等生物着生

高等植物着生

岩石

成土母质

原始土壤

成熟土壤 (2)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起着主导作用

低等植物和微生物在母质上着生,标志成土的开始 生物的出现,使岩体风化加快,母质肥力不断发展;

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一是有机质的积累过程;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选择性吸收

光合作用

矿物养分

植物

有机质

土壤肥力

腐殖质

(3) 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土壤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非常活跃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土壤具有能够生长植物的肥力特性,为植物生长提供条件,从而使地表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12、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待查)

自然资源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原料、能源和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需要一定的技术条件和资金投入

13、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海洋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物资源的特征和组成 (1)陆地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 属性 组成 共性特征 土地资源 可再生

1、 陆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2、 陆地自然资源的利用潜力是无限的

3、 陆地自然资源有一定的分布规律

4、 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组成相互联系的整体 气候资源 可再生

光、热量、降水、风等

水资源 可再生

生物资源 可再生

矿物资源 非可再生

(2)海洋资源 类型 组成 特征

海洋化学资源

食盐、镁、溴、淡水等

海洋生物资源 鱼、虾、贝、藻等

海洋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陆架海域 海洋矿产资源 大陆架:油、气等 滨海带:砂矿 海盆:锰结核

海洋能源

潮汐发电和波浪发电等

可再生、能量密度小、无污染 目前工程投资大、效益不高 海洋空间资源 生产空间、通信空间、电力输送、储藏空间、文化娱乐空间、交通运输空间

其环境和生态条件复杂和特殊。其开发对科学技术和资金投入的依赖性大、技术难度高、风险大

14、人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采取的措施(待查)

15、气象灾害、地质地貌灾害的危害,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防灾减灾措施 (1) 气象灾害

类别 危害

监测和防减灾措施 台风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给沿海地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是减灾的重要措施;主要利用气象卫星进行探测 暴雨洪涝

暴雨会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

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洪水进行监测和预报,可以有效减灾;

防洪需工程措施(筑堤、整治河道、修水库等)和非工程措施(建立洪水预警系统、居民应急撤离对策、防洪保险等)相结合进行 干旱

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因地制宜进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选种耐旱作物;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防护林建设等 寒潮

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

危害农作物;大风能翻船、倒屋、破坏牧场;雪灾冻雨造成通信输电线路中断、交通受阻 其影响范围大,并多灾并发

无有效的防御手段,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警报可减少一定损失

(2) 地质灾害 类别 危害

监测和防减灾措施 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地震

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

1、 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2、 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3、 实施一些预防措施

4、 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

1、 成因上的关联性

如地壳活跃之地,往往多火山活动和地震

2、 原发性的主灾往往会诱发其他灾害 如地震引发滑坡、

火山喷发引发地震

3、 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可诱发地质灾害 如破坏植被是泥石流加剧的重要原因 火山喷发

高温熔岩和厚厚的火山灰,摧毁房屋和道路,危及人类生存

滑坡

破坏和掩埋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泥石流

堵塞江河、摧毁城镇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危害生命财产、生产以及环境

16、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要素组成: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 地理环境四大循环: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

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其中某一要素的改变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环境的改变

17、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即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或海拔不同

气候(水热组合)等要素的不同

自然带 (1)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因太阳辐射的纬度变化(热量差异为主)

(2) 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因海陆分布,由沿海向内陆的变化(水分差异为主) (3)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由山麓到山顶的水热差异;与(1)的规律近似

第五单元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1、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气候条件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

地形:平原——耕作业;山地——林业、畜牧业;山地农作物的垂直分布; 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酸性红壤——种茶树 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必须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接近城市分布 政策:如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建立

2、 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1) 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

A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 如我国橡胶和双季稻生产北推;小麦种植高限扩展 B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

如玻璃温室(温室效应原理)——改善温度、并可对光照、通风、湿度进行调节 梯田——改造地形;较陡的山坡不适宜修筑梯田;灌溉——改造水分 (2) 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农业区位的选择,更多要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A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 如城市周围成为菜、肉、蛋、奶、园艺业等农副产品基地

B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世界大市场的形成——农业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区域专业化生产) 如美国东南部花、菜基地供应东北部工业基地; 我国北方冬季从南方大量调进蔬菜; 荷兰鲜花装点世界许多大城市;

美、加、澳、法等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生产国; 荷兰、丹麦、新西兰等成为世界主要乳畜产品供应国

拉美、非洲以及东南亚和南亚成为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

3、 农业主要地域类型的特点(从土地利用的方式的角度) 农业地域类型 代表性地区 主要分布地区 分类 特点

水稻种植业 中国秦淮以南

东亚的亚热带季风区;南亚的热带季风区;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劳动密集型 自给农业

人多地少,小农经营; 单产高,商品率低;

机械化水平低,田地规模小 水利工程量大 科技水平低 大牧场放牧业

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美、澳、新西兰、阿根廷、南非 密集农业 商品农业

地广人稀,大规模机械化经营; 优良的天然牧场

交通便利,促进了商品化经营 广阔的市场需求

商品谷物农业 美国中央大平原

美、加、阿根廷、澳、俄、乌克兰 商品农业 种植业 密集农业

优越的自然条件: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和 便利的交通运输; 地广人稀;

高度发达的工业:

为农业生产提供现代化农业机械、电力、化肥、农药 先进农业科技 混合农业

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

(背风坡;灌溉成为农牧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东水西调) 欧洲、北美、南非、澳、新西兰 商品农业 密集农业

良性农业生态系统

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事活动

农业生产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大规模机械化家庭农场 市场广大 交通便利

4、 影响工业区位因素

(1) 经济方面: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自然条件 (2) 社会方面:政府、政策、个人偏好等 (3) 环境:污染类型和污染程度 主导因素影响工业区位选择: 类型名称 典型工业部门 相关特点

原料指向型工业

制糖、水产品加工、水果加工、罐头厂 所需原料丰富地区; 原料不便运输 市场指向型工业

瓶装饮料、家具制造、印刷 接近产品消费地区; 产品不便运输 动力指向型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炼铝)、化工 需要消耗大量能量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 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地区 技术指向型工业

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5、 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区位因素发展变化如下: (1) 原料来源多、交通改善

——原料地对工业区位影响渐弱;市场影响渐强 例:鞍钢(原料、动力指向型);宝钢(市场指向型)

(2) 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条件对工业区位的影响有所下降 (3) 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4) 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强

例:本地劳动力素质往往成为吸引外资,尤其是吸引大型跨国公司的重要因素之一 (5) 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如我国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初沿海地区的发展 (6) 国防的需要:如我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内地的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7) 个人偏好:如华侨回乡投资 (8) 工业惯性的影响 (9) 环境保护的影响:

原则:大气污染企业应在居民区的下风向;或最小风频上风向;与盛行风垂直的两郊外

水污染企业应在居民区下游

固体废弃物和噪音多的企业远离居民区 气污、水污:化工厂

气污:水泥厂、火电厂、钢铁厂、化工厂 水污: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化工厂 噪污:交通线、车站、飞机场

6、 工业联系和集聚现象 (1) 工业联系:

A生产上联系:投入-产出联系

如:炼铁厂和钢铁厂;皮革厂、钢铁厂和汽车厂 B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共用廉价劳动力或基础设施 如:天津新技术开发区内的“康师傅”和“三星” C信息联系:计算机联网 (2) 工业集聚

好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类型:

A专业化生产集聚地域:投入-产出联系 如钢铁厂工业区和石油化工区

B新小批量定制产品的生产:协作工厂集聚并接近市场,及时反馈信息形成新兴工业区

7、 不同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特点 形成类型:

(1) 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有投入-产出关系

(2) 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有投入-产出关系;或由于共同设施而集聚一起 发展特点:

(1) 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地域:发育程度低;工业发展潜力小,面积小;如糕点厂、糖果厂等 (2) 以钢铁等生产过程复杂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发育程度高;工业发展潜力大,面积大 可扩展成为工业城市,其区位由核心工厂区位因素而定 如钢铁工业城市鞍山、攀枝花、马鞍山

石油工业城市大庆、克拉玛依

汽车城十堰

传统工业区 新兴工业区 代表工业区

德鲁尔区;英中部区;美东北部区 美硅谷;中关村 主要区位因素 原料、廉价劳力 人才、环境、交通 主要部门

钢铁、煤炭、纺织、化工、机械 电子、航天、生物工程 工业地域特点

以传统大型企业为核心发展集聚而成 分散为主 产品特点

重、厚、长、大 轻、薄、短、小 生产规模 大 小

科技人员比例 低 高

生产增长速度 慢 快

产品更新换代周期 长 短

研发费用 低 高

发展类型

资金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廉价劳力密集型 技术密集型

按主导区位因素分类

原料、动力、廉价劳力指向型 技术指向型、市场指向型

第六单元 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

1、 乡村、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以及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1) 乡村起源的历史条件:

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 (2) 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

农业技术创新,出现剩余产品——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

第二次社会劳动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相分离)——促进了城市出现 (3) 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共性:大河冲积平原;农业文明发达;但古代城市发展不稳定,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 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河谷地、尼罗河谷地

2、 不同城市的区位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城市的区位因素有自然地理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 自然地理因素: (1) 地形:

平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巴西城市多分布在巴西高原上;我国汾河、渭河谷地城市分布 (2) 气候:

世界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且该地带的沿海地区城市一般密于内陆地区 荒漠、高寒、湿热地区少有城市的分布 (3) 河流:

对城市的选址具有深远的影响;河流具有供水、运输、防卫功能 沿河设城是我国南方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 江西赣州——水运起点或终点;

宜宾——长江与岷江汇合处;重庆——长江与嘉陵江汇合处;武汉——长江与汉江汇合处 上海、广州——河口

瑞士伯尔尼、法国巴黎、美国波士顿——河流的安全防卫功能 社会经济因素: (1) 自然资源:

煤矿城市:英伯明翰和曼彻斯特、美匹兹堡、我国大同、鹤岗、抚顺、开滦 石油城市:英阿伯丁、中大庆和玉门 铁矿城市:鞍山、包头、攀枝花 金矿城市:南非的约翰内斯堡 (2) 交通:

我国南方城市多在河流汇合处;北方城市多在大道汇合处 古邯郸在两驿道交点 铁路枢纽城市:

京广线——石家庄、郑州、株洲;京沪线——蚌埠;陇海线——宝鸡 运河城市:扬州、济宁 (3) 政治

古希腊——雅典;古罗马——罗马;古都——西安、洛阳、杭州 我国100万人口大城市中76%为省级行政中心,如合肥的发展

政治与经济职能分开的首都:巴西利亚、华盛顿、堪培拉、伊斯兰堡 (4) 军事 (5) 宗教

沙特阿拉伯——麦加、麦地那;梵蒂冈;我国拉萨 城市区位因素的变化

军事、宗教等对于现代城市区位的影响很弱;

交通、自然资源自古至今一直对城市区位产生巨大影响

新的因素出现:日本筑波科学城;中国张家界旅游城市;深圳经济特区的政策因素等

3、 城市化标志 (1) 城市人口增加

(2)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指标) (3)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4、 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时间

早(工业革命) 晚(二战后) 城市化水平 高(70%以上) 低(30-40%) 城市化速度 先快后慢 先慢后快

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所处城市化阶段

后期;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初期、中期

5、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 问题 解决途径

环境质量下降(城市污染严重):

1、 大气污染

2、 水污染

3、 噪声污染

4、固体废弃物污染

1、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如上海浦东新区,北京周边14个卫星城 华盛顿等政治与经济职能分开的首都

2、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3、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1) 治理污染 (2) 加强绿化建设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第六单元

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 大纲要求:

1. 了解乡村、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以及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2. 结合实例,了解不同城市区位特点,理解这些城市的形成原因。 3. 理解城市化的标志。

4. 结合实例,了解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 6.1

聚落的形成

聚落概念——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它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是人们居住、生活、生产、教育、休息、娱乐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

1. 村落的形成,要了解 (1)聚落形成的演变:

乡村的形成:聚居→分散的乡村聚落→固定的乡村

最初的穴居或逐水草而居: 随着畜牧业与农业的起源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生产刚起步,耕作方式落后,属于迁移式农业,所以乡村形成时,只能是半固定的原始棚舍。随农业水平提高,出现稳定的乡村聚落的同时,农业有了一定的剩余产品,这就是说,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 (2)村落的分布与形态

(通过读图6-2,6-3 分析得出表) 分布在平原 地形特征 村落形态

河流较少,地形完整、开阔、平坦 圆形,或不规则多边形

河网密度大,村落沿河道伸展 带状

2. 城市的起源

[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包含三个问题:(1)城市出现需要的两个条件;(2)首批城市出现在哪里;

(3)古代城市发展有何特点 。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劳动分工加深的产物。

第一个条件是,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产生了剩余产品——通过技术创新的手段,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有了剩余产品,乡村可以提供非农业人口生活所需的粮食、副食品,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在经济上才有可能。所以,剩余农产品是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

第二个条件是,劳动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由于农业与手工业分离,二者劳动生产率都得到了提高,于是,剩余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就需要进行商品交换。在交易的场所,形成集市,集市进一步演变变为城市。必须指出非农业人口是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后出现的。

正是基于上述两个原因,历史上早期城市多分布在灌溉农业发达、利于农业生产、便于向周围集散农产品和手工产品的地带,即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上。

早期城市因自给自足的农村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城市规模小、不稳定、发展水平低。故城市多分布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平原。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也就是人类古文明起源的地区。

概念释义:

[城市的概念],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城市是一个点,又是一个面。城市本身在地球表面占据着一部分土地,它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周围广大地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逐渐成为组织地区生产、交换、服务的核心。

6.2

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

城市区位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城市的位置,二是城市的分布。影响城市布局选址的因素很复杂,有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重点:分析总结河流、气候、地形等因素与城市区位的关系。 1. 地形与城市区位

阅读图6-6和图6-7,分析地形与城市分布的关系得出表: 城市选址 有利影响 举例

一般多在平原地区(100—200米沿河、湖、海平原地带) 一平(地形平坦),二土(土壤深厚、肥沃),三利于(利于农耕、交通联系、节省建筑投资) 美国东部城市带,我国东部城市,印度平原上的城市如加尔各达等。 高原也有城市分布

热带低地闷热,高原凉爽 巴西利亚、墨西哥城 山区也有城市分布 沿河谷低地,地势开阔 太原、西安、拉萨

2. 气候与城市区位

阅读图6-6和图6-7分析气候与城市分布的关系得出表: 城市选址

气候有利、不利影响 举例 中低纬度

(沿海比内陆城市多) 气温适中、降水适度

多数城市,如北京、上海、纽约、巴黎 荒漠地区

高纬、高山地区 热带雨林地区 干旱 严寒 闷热 城市很少

3. 河流与城市区位:我国和世界大部分城市是沿河道、沿江、沿湖建设起来的,沿河设城有两大优势——水运便利、水源充足。

河流为城市提供了①水源、②交通运输、③在古代还有军事防卫作用 (1)沿江湖河道设城

① 水运优势:河流水运起点、终点,货物在此集散。两条河流的汇合处,人流物流集散。过河点位置,陆上交通线过河处。河口位置,在河口海岸建沿海城市。 ② 水源优势:供应城市工业用水、生活用水。

河流是城市的主要水源:一是城市用水的来源之一是河水,二是某些没有大河的城市面临严重缺水,城市发展受到限制。

生活用水——每人每天的较低用水量时0.05吨,较高用水量时0.5吨。水量可用来衡量人的生活水平,若按人均150升/天~300升/天计算,100万人口的城市,每年需水量则为0。5亿吨~1亿吨。

工业用水

100万人口的大城市,工业用水至少需要1。5亿吨。

郊区农业(菜地)用水

100万人口的大城市,每年至少需要用水3亿吨。

(2)在河流弯曲度较大处、河心岛建城;在河流小岛上建城。河流可作为防御的屏障,有利于安全保卫。例如:瑞士伯尔尼、法国巴黎、美国波士顿。 图6-6 中国10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分布

1.读图目的:认识城市区位与地形、气候条件的关系,是阅读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的分布图的目的。该图以案例式(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从宏观上表示了我国城市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回顾图中所涉及的地理分界线:地势三级阶梯界限(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东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400毫米年降水量线通过的地区(大兴安岭西麓南下、经过张家口、兰州和拉萨附近,到达喜马拉雅山脉东部)。

3.比较各区面积的大小统计其范围内的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的数量。

地势三大阶梯城市的分布统计表 地势 地形特征 在总面积中 的比重 城市数量 及其比重 特大城 市数量 第一级阶梯

海拔4000-5000米 的青藏高原 25%以上 6个,1% 0个

第二级阶梯

海拔1000-2000米,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40%以上 125个,32% 9个

第三级阶梯

海拔500米以下, 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25%以上 336个,67%

28个

气候区

年降水量 (毫米)

在总面积中的比重 城市数量及其比重 特大城市

数量 西部干旱、 半干旱区 <400 2/5 43个, 9.2% 3个 北方 半湿润区 三大气候区城市的分布统计表

400~1000 1/3 212个, 45.4% 34个 南方 湿润区 >1000 1/5 212个, 45.4%

4.分析归纳我国城市区位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图6.7 世界大城市的分布和城市密集地区示意

这是一幅表示世界城市分布的示意图,图中又将美国的三大城市带用特写的形式给以重点显示。该图是学习城市分布规律的核心图,安排在这一课主要是从自然因素考虑的,但实际上可不拘于自然因素的分析。图中标注有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和世界城市密集区。城市的分布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生产力)等因素的制约,因此,读图过程中,需首先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等方面层层分析城市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从人口的分布、生产力的分布分析其与城市分布的关系。通过分析得出:从自然条件看,世界城市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的近海和平原地带;从社会经济发展看,城市的分布与人口、生产力的分布是一致的。其次,在图中找出世界的三大城市密集地区,即大约北纬60度以南的欧洲地区;东亚的日本、朝鲜半岛以及我国东部沿海和平原地区;美国的东北部即中央大平原地区。并结合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综合分析世界城市密集区的成因。 城市群和城市带,又称为城市密集区和大都市连绵区,是现代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形式之一,即现代化工业职能、商业金融职能、文化先导职能于一体,成为国家经济最发达、经济效率最高的地区,甚至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美国三大城市带分布图的阅读,不仅要了解自然环境对城市分布的影响,还要从社会经济因素分析,了解城市群和城市带的出现,是当代世界城市分布的新特点之一。三大城市带的区位和气中心城市的分布,宜按照一定的空间顺序指导学生掌握。如自东而西了解三大城市带的分布,自北向南明确波士顿—华盛顿城市带四大中心城市(波、纽、费、华)的分布。

图6-8

我国南方内河航运和主要的城市分布

图中显示的信息:一是我国主要河流的分布、河段的通航能力;二是主要城市的分布。据以上信息,分析沿河城市的不同类型。图中反映出我国内河航运与南方主要河流分布的关系

(1) 水运的端点

水运的起点和终点往往是城市选址的条件,水运的起点和终点是货物的集散地和水、陆交通的要道。如江西省赣州市就位于赣江通航河段的上游起点。

(2)两条河的汇合处

通航支流与干流汇合的地方是形成城市的良好区位,因为有三个航运方向,大量的人流、物流在这里集散、中转,腹地广阔。长江沿岸有通航支流汇合处,历史上都是较大城市,且延续至今,如宜宾(岷江)、泸州(沱江)重庆(嘉陵江)、武汉(汉江)、九江(鄱阳湖水系)、芜湖(青弋江)、镇江和扬州(大运河)等。西江上有梧州(桂江)等。

(3)河口

内河航运和海洋航运在河口处转运、河口因而成为全流域物资的吐纳之口,拥有广大的腹地,许多的城市是在河口港的位置上发展起来的。如上海、广州、福州、天津等。 6.3

城市的区位因素

(二)

本节主要讲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布局的影响。教材用了五幅图来展示资源、交通、科学技术等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重点:

1.自然资源与城市区位

教材第一段(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还要受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工业革命后,随着对矿产的开发利用和工矿业的发展,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出现了一批新兴城市。)内容是重点,它是下列众多工矿城市出现的依据。应从以下两方面来讲解:

(1)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城市布局:自然资源对城市布局的影响,必须通过一定的生产力来起作用,也就是说,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使位于荒无人烟地区的资源也有能力开发利用,城市布局随之而发生变化,从而出现一批新城市。

(2)自然资源是一部分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决定着以工矿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工矿城市的规模和发展前景,即工矿业的发展与工矿城市的发展呈正相关关系,二者相互促进,共求发展。

例如:门头沟煤矿资源的减少使得人口的减少。东北森林城市——伊春

内蒙古草原城市——锡林郭勒等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 矿产与城市区位 主导矿产 主要城市 煤矿

英国伯明翰、曼彻斯特、美国匹兹堡、中国大同、阳泉、抚顺、开滦。 石油

英国阿伯丁,中国大庆、玉门、东胜 铁矿

中国鞍山、包头、攀枝花、马鞍山 金矿

南非约翰内斯堡

2.交通运输与城市区位

(1) 从城市分布趋势上分析——沿交通线设城(如株洲市),这主要是从交通运输的基本性质和作用上说的,它是联系工业与农业、乡村与城市、生产与消费的纽带,在促进城市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株洲市是京广线、湘黔线、浙赣线开通后形成的城市,故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

(2) 历史进程中考察——交通工具的革新、交通线路的改变,引起城市分布局的变化。例如:古代城市多建在河流、大道的交点上,演变到现代的铁路、公路沿线出现一批城市。

(3) 一个地区来考察,因交通线的变化,导致了原有城市的衰落或新城市的迅速发展。例如石家庄的发展 交通运输与城市区位

运输方式 选择 实例 南船北马

南方城市沿江河发展 北方大多在大道汇合处 宜宾、重庆、武汉、 邯郸

公路、铁路运输 公路、铁路枢纽 公路、铁路沿线 株洲、石家庄、郑州 海洋运输 沿海分布

秦皇岛、大连、青岛

关于政治、军事、宗教与城市的区位,可作为城市职能去了解。如政治职能的首都,军事城市在古代较突出如嘉峪关、广东虎门、塘沽,宗教城市麦加、梵蒂冈、拉萨等。 难点: 城市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在运动变化的,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也不例外。 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一定的条件下曾产生过积极作用,但是因为这些因素本身的变化,以及受社会进步、科技发达、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导致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可能产生三种变化: (1)有些因素的影响减弱了,如军事、宗教等。

(2)有些因素仍产生着巨大影响,如交通、自然资源(不过在地域上也有很大变化)。

上一篇:国开中特形考任务下一篇:管理与沟通经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