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综高考备考指导

2024-04-18

文综高考备考指导(精选6篇)

篇1:文综高考备考指导

2014年高考文科各科复习方法及备考指导

高三是高考前最为关键的一年,也是最为辛苦和最为有意义的一年。2014高考如何复习一直都是学生们关注的话题,本文整理了2014年高考文科各科复习方法,希望为大家提供服务。

语文:得“选择”者得天下

想要选择得胜,积累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课堂注意积累老师讲过和常常强调的文言实词、虚词、成语,并常常回顾复习;课下常做选择,限时训练,养成题感,总结心得和自己失分的多发错因。坚持下来,这个积累会是很宝贵的财富。

另外,第18题作文以60分的分值占据了总分的40%和总分数的二分之一强,大家需要格外重视。作文方面积累也能发挥不小的作用,常记好段,着重记录自己好的灵感和用得顺手的素材,考前翻翻能提升题感,提高作文流畅度。

数学:大量做题是必需的许多同学喜欢引用历来高分考生口中的“不要题海战术,要精做题、做好题,举一反三比大量做题更有效果”之类的话,给自己逃避做题找借口。可是试问大家,面前这十道题,不都做一遍,谁能知道哪道是好题、精题?即便老师为你划出了哪道是重点,哪道是难点,可是,你知道哪道题对你最有裨益吗?所以,大量做题是必需的,有了一定题量做基础才能了解哪种题型、哪个考点是自己的致命点,才能有针对性地克服。

建议大家从一轮复习开始就要细致掌握每个知识点,不要模棱两可。跟住课堂练习,自己同步多做配套习题。做题时注意培养自己的固定的解题思路,提高考试时做题效率;同时注意每次做题都认真审题,细致验算,会题不算错,错题不放过,难题能取舍。

英语:多阅读原汁原味的短文

建议是多阅读《新概念英语》这样有价值的、原汁原味的英语短文,不仅能提高自己英文阅读的速度和质量,增强语感,还能为英语作文中优美流畅的句子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阅读英语材料时应注意随时积累生词和常见的超纲词,扩充单词量。

单词量丰富了,面对各种类型、不同侧重的考卷,才能避免紧张,迅速上手,交出完美的答卷。

说到迅速进入英语的考试状态,不得不提到听力。所以同学们听力一定要过关,给自己一个良好的开端和心理暗示。听力部分需要勤加练习,平时多模拟考场情况,试用杂音比较大的设备进行训练,持之以恒就会水到渠成。

文综:多记多练,融会贯通

地理是文科生学习中最需要理科思维的一科,程度甚于数学。无论是长期的难点地球运动还是棘手的主观评价部分,都要求人的思路和思考能力。所谓思路就是想法要正,不仅需要知识,也需要常识;而思考能力就是逻辑思维,想法应该缜密、细谨,不能轻敌,不能狂妄,一步一步想,经过严格的、有理有据的推理得到本质结论。地理学习中最重要的是坚持,量变才有质变,无数琐碎知识点的积累才能为原理理论夯实地基。不到高考就不放弃地理学习,保持熟悉的题感、昂扬的姿态和向上的势头,就是走向成功。

政治学好的重点在于背,有理论基础才能应用理论去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所以知识点必须熟记,要多角度、多种方法交叉记忆,比如提取知识框架记忆知识细节,再比如按照不同主语把知识点分类记忆,最后甚至需要达到提起某一知识点就知道在书中哪个位置的程度。

知识点熟练记诵并且深入了解其内涵之余,还要关注时事,尤其是权威的分析,深入分析,全面思考,勤加练习,用心归纳总结出题和设置答案的规律。

历史学科对文科生素养与能力要求较高。我们应当善用时间链串联某一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多方面历史特征,构建既有宏观框架也有微观细节的历史知识体系,熟练掌握书中提到的史实,融会贯通。除此之外还应当具备历史学习的能力,能够独自归纳、分析史料,寻找历史规律,解决现实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常翻书,细看书,回归教材是历史学习的根本大法。

文综考试里时间分配是一大关。选择题一题四分,时间分配不够,考虑不周,就会丢盔卸甲溃不成军。同时还要处理好思考、答卷、记录答案三者的关系安排。思考需要严谨深入,答卷需要工整迅速,记录答案更要准确精当。

篇2:文综高考备考指导

文综考试内容中,知识点掌握程度深浅都影响着你的最终成绩,而文综考试内容大都与课本知识相结合,所以如何掌握课本知识是取得成功的第一步,在备考复习过程中,我们应制定科学,系统的学习计划,来针对性的学习与理解知识点内容,如背诵过程应结合之前考试经历针对性背诵例结,通过现实案例来结合学习的政治知识点,历史的学习内容以时间线为串联结合记忆,地理就主要以图带知识点。

分析历年文综考试试卷

在备考的过程中,我们也会做大量的习题,但在做题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于试题的质量,可以寻找往年考试模拟题与考试真题,来了解历年真题的出题方向,来进行针对性的备考。在有空闲的时候,分析了解出题的方向与题型内容来锻炼自己的解题技巧与逻辑思维,从而在高考中处于不败之地。

巧妙掌握答题技巧

在高考的过程中,因为时间的限制关系与考题内容过多,就需要掌握有效的答题技巧进行备考,节省效率与时间。特别是在做单选题的时候可以使用一些排除法或者对比法,把那些明显错误的考试选项排除出去,提高自己的备考效率。

篇3:2016年高考文综备考策略

一、重视考试大纲, 明确考试要求

课程标准是根本, 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主要依据。《考试大纲》所明确的考查范围就是高考复习的范围, 《考试大纲》所明确的命题基本指导思想和命题原则, 也是高考复习的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要做到有的放矢, 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点突破, 就必须明确考试要求和目标。

1. 获取和解读信息。

要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要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要能够准确、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

2. 调动和运用知识。

要能够根据从题目中获取和解读试题的信息, 有针对性地调动相关知识, 并运用这些知识作出必要的判断;要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要能够展现出检索和选用自己的“知识库”中有关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

3. 描述和阐释事物。

要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要能够利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 分析、比较和理解有关政治、历史、地理现象, 认识事物的本质;要综合阐述或评论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4. 论证和探究问题。

要能根据有关信息, 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 发现或者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要能综合使用题目提供的信息、课堂学习或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方法, 提出比较必要的论据, 论证和探究问题, 得出合理的结论;要能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 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二、重视基础知识, 强化主干知识

对于高考而言, 不管高考命题如何改革、如何变化, 但万变不离其宗, 基础知识仍是根本。需要学生有扎扎实实的基础知识做铺垫。所以, 在复习中, 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抓好基础知识的复习。首先要做到把教材有计划地阅读一遍以上, 对教材知识进行系统、全面的阅读, 保证知识点的清晰、完整、熟练。当天的知识要当天整理、复习、记忆, 从点滴开始积累;复习一个章节要抓住“点、线、面”及时归纳, 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注意抓纲织网, 使复习的知识更加系统化、明晰化、精确化。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做到全面不留死角, 彻底扫除知识理解上的障碍, 为二轮专题复习打下基础。建议使用思维导图, 这个过程虽然麻烦, 但是记忆效果会更明显。

三、精选习题, 限时训练, 提高审题、解题能力

在备考中, 对那些死记硬背、盲目做题的学生来说是极大的挑战。要想驾驭好文综卷, 要求必须具备知识整合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等。

在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专题复习结束后, 都要挑选贴近高考思路的题目练习, 按题型的不同进行分类讲练, 规范学生作答。在复习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 还要提高学生审题能力。使学生善于从文字材料、题干、设问中找关键词, 并能解读出关键词的含义;要注意设问中的答题范围、答题角度、答题方向, 明确试题要求是定性描述还是定量分析, 是演绎还是归纳, 进而明确考什么原理和概念, 考什么能力和方法等意图。克服思维定势, 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解题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提高的, 必须通过一定的练习才能达到目的。学生练习后及时分析总结, 先针对答案自查自纠, 再根据老师讲解的规范思路, 及时查漏补缺, 弥补思维的不足, 提高解题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回答文综主观题: (1) 要按设问要求, 联系题目中的材料, 运用科学语言, 分层次、分段落、有条理地进行回答。要学会如何组织答案:一是从教材中来;二是从该题目的材料中提取出来;三是从逻辑推理中来;四是从社会热点中来。 (2) 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但其结构总是分为两部分。一是要求阐述原理;二是要求联系实际。按照这两个要求, 在答题时, 一般应分为两部分:先简明阐述原理, 然后再联系实际。 (3) 主观题的命题角度大致分为四种: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如何评价。注意不要洋洋洒洒, 漫天撒网, 不着边际, 否则将导致严重失分。

四、密切关注社会热点, 做到热点和知识点的有机统一

复习时应以社会重大时政热点为中心, 多角度、多层次地寻找与其相关的各科知识点, 以便对此热点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价,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思路。在选择重大时政热点时, 既要关注长效热点, 又要关注年度时政热点。

长效热点如环境、主权、科技等问题, 关乎人类发展的根本, 在任何时候都是热点。这种长效热点, 是高考的主要内容。对于当年的热点:其一, 不要去背, 也不要管细节。近年的高考, 当年热点基本都是作为背景材料出现, 没有正面考查的, 因此只要“脸熟”就可以。其二, 要放在长效热点的大背景下分析。

复习时热点要和书本知识点有效结合起来。例如从政治、历史、地理三个方面 (大纲中要求的知识点) , 把和“一带一路”热点构建联系的知识点都归纳到一起, 看看你会有哪些发现?

从政治学科看:经济生活的角度说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价值 (涉及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 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 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知识点) ;政治生活的角度运用“当代国际社会”有关知识, 分析我们为什么要坚持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 (涉及国家利益, 当今时代主题, 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我国外交政策等知识点) ;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文化价值 (涉及经济和文化的关系, 文化多样性,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文化创新等知识点) ;哲学角度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分析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中我们应如何对待民族多元文明的碰撞 (涉及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等知识点) 。

从历史学科看:从丝绸之路的得名来看,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的特点是什么?———中央王朝的统一和控制;手工业的发达 (手工业各部门的发展表现) ……

从中国近代对外交往的特点:看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需要;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政策的演变;外交近代化……

从全球化过程中, 中国地位的变化:看史观 (不同史观解读全球化) ;现代中国对外交往的政策、内容;区域经济的发展……

从地理学科看:“一带一路”所涉及的地理区域包括我国的东中西三个区域。在国际上, 还包括俄罗斯、南亚、东南亚以及中东和东非、欧洲等地区, 可以作为考点的知识点非常广泛;“一带一路”所涉及的区域广泛, 各区域在交通线、点 (一带中的铁路、一路中的海运) 的建设与发展, 也可能成为考点。

能源、资源的供给和流通, 城市、工业的发展、产业转移都需要关注;“一带一路”沿线的自然景观变化、旅游资源开发及环境保护也是一个重点。

五、协调好单科和文综的关系

既然是文综, 那么就把文科各科的知识点结合起来, 学校老师可以分科讲课, 但是你不能分科学习, 那样就不能从整体上来提高对文综的认识。政、史、地具有天然的联系, 分析一些问题, 虽以单科为主, 其他学科可起辅助作用 (比如政治问题常涉及历史, 政治和历史中的地理背景) 。在备考过程中要抓住政史地三科在热点问题上的内在联系和交叉, 搞好学科间的综合。

又要看到, 近年文综高考试题基本是以单科拼盘形式呈现。其中, 几乎所有小题、前几道大题, 根本就是只涉及一科。这就要求学生还要学会思维在各学科间的迅速转换。同时, 提高书写速度, 合理分配各科答题时间。

篇4:文综高考备考指导

一、把握高考命题特点

熟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知彼”,就要研究近几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在命题理念和试题结构上的趋势。纵观近三年的文综全国卷历史试题,我们不难发现以下共同特点:

1.组题方式上逐渐隐弃了选择题中的“主题式”

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Ⅱ的历史选择题部分都只设置了一个题组,首次改变了题组在选择题中“一统天下”的局面。这实际上预示了“主题式”命题方式将被取消。果然,2008、2009年高考文综全国卷的历史选择题中没有出现题组。这个变化便于扩大试卷的覆盖范围。

2.文史常识被引入命题领域,并且不断推陈出新,考查范围不断扩大

从2007年全国文综卷Ⅰ考查皇帝的谥号、年号、庙号开始,便一发而不可收,2008年全国文综卷Ⅰ、Ⅱ的“阴”“阳”方位题、2009年全国卷的姓氏起源题和四面楚歌题等,这些题目与新课程理念相呼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试题构造样式的创新

运用新的历史材料,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已经成为高考文综历史命题不可逆转的趋势。2007年,命题专家在继续引用新材料命制非选择题的同时,在选择题中也开始大量引用新材料,在12道历史选择题中,这类试题有7道;2008年,这一命题趋势继续发展,历史选择题部分全部为材料型选择题,其中有11道试题引用了新材料;2009年,12道选择题中,除第16题是直接设问外,其余题目也都选用了材料。这种创新更利于考查学生能力。

4.以新的历史范式入题

传统高考多采用唯物史观、阶级斗争(革命)史观命制历史试题。近年来,以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社会史观研究历史成为学习我国历史学科体系发展的新趋势,新式史观成为高考历史试题设计和制作的基本范式。如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卷中思想近代化(第15题)、经济近代化(第14题)、政治近代化与民族独立(第16~18题)就体现了现代化范式;第19~23题体现的是文明史范式;2009年全国文综卷Ⅰ第23题考查全球化,明确体现了整体史观,第39题更是体现了整体史观、文明史观和唯物史观,是一道相当精彩的综合题。

5.关注社会热点

历史试题关注现实,不回避热点问题,常用周年或次周年范围的社会热点问题为载体,隐性切入,考查非常隐蔽或者说非常含蓄。如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第39题,考查了土尔扈特回归祖国,这其实是从反对分裂、增强民族团结这一角度出发,体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折射了当今中国“藏独”“疆独”和“台独”等热点问题。2009年全国卷Ⅰ第16题通过西夏文化题隐性考查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的热点问题,第19题通过台儿庄战役题隐性考查了国共两党合作的热点问题,第39题通过三角贸易题考查了索马里海盗、金融危机与国际贸易、废奴主义运动等热点问题。

6.关注新课程改革,贴近新课程要求,是近几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的重要特点之一

如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第12、13、19题(分别考查帝王谥号、“武周代李唐”的意义、赫德在中国的活动),曾因超出了2007年《考试大纲》的范围和涉及教材小字内容而遭到不少中学师生的质疑。从表面上看,这些试题确实有超纲之嫌,但它们都在题干中提供了相关材料,实际上是对基本常识和学生的阅读、理解材料能力的考查,在本质上并没有超出《考试大纲》的能力要求。

二、优化复习方法

了解和把握高考命题趋势,可以为我们取得优异成绩提供有利条件,但仅仅了解这些信息是不够的,要想在高考中取得真正的胜利,还必须讲究复习备考策略和方法,并将其落实到具体的复习过程中去。

1.夯实基础,融会贯通

基础知识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不管解决什么问题,必须用史实说话。只有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才有可能进行各种思维活动,高考绝不可能脱离基础去考能力。因此在高考备考复习中,非常关键的一点是回归课本,夯实基础,力求做到“面全、线通、点透”。“面全”就是对某一历史阶段社会各方面的特征力求宏观把握;“线通”就是对历史线索有全面而准确的把握;“点透”即对每一个知识点的各种要素做透彻的分析,把握其本质。这其中,记忆和理解非常关键,不背书是不行的,但只背书也是不行的,只有了解、理解后,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2.关注文史常识

备考中,我们应当有意识地积累一定的文史常识,如中国古代的避讳、对联、传统节日、纪年方法、人物称谓、史书的编写体例、古代典籍的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但不能本末倒置,文史常识千千万万,短时间不可能穷尽,现行教材才是中学历史学习最重要的资源和考试命题的主要依据。

3.关注史学范式,推陈出新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分成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高考命题注重考查不同文明类型的主要成就、特点以及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现代化史观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是历史的纵向发展。现代化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为核心,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全方位社会变革,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是人类实现现代化的两种基本途径。高考命题注重考查经济的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思想的科学化。

整体史观关注的是历史的横向发展,认为1500年地理大发现之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现代化浪潮从英、法、美等西方国家逐渐向世界其他地方扩展,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是人类历史横向发展的动力,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局认识中国历史。高考命题注重考查同一时期世界各地、各种文明的横向联系。

以“文明史”为总纲,以“现代化”为主线,以“全球化”为导向,了解、吸收历史学术研究的新变化、新观点,将其融入教学与复习备考中,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4.密切联系现实,巧入历史

复习中,要针对发生在2009年4月至2010年3月间的国内外时政热点问题,予以高度关注;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对尾数为9、0、l的年份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对进行重点复习;把人类长期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与教材知识结合起来,有机渗透。如中美建交90周年,新中国成立90周年,辛亥革命纪念100周年,上海世博会,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民主政治建设,农村土地流转承包与“三农”问题,和谐世界等热点问题。应注意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注意思考对现实社会有较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如关于全球化、区域化的思考,关于近代化探索的思考,关于社会和谐的思考等。二是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用历史的视角分析社会现象,看待现实问题,明确自身的责任。如对日本侵华的反思、对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反思、对中美关系及美国对外政策的反思等,切勿空谈热点,片面追求热点。

5.关注课改新理念,借鉴利用新课标教材

新课标教材弥补了旧人教版教材的不足,知识内容以专题模块形式呈现,强调理念的推陈出新,突出知识的归纳整合,为历史专题复习提供了一种范式和借鉴。如新课程教材涉及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区域经济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商业与城市,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因此在现行教材的复习中应适当借鉴利用新课标教材的观点,关注新课标教材与现行教材相关联的主干知识,发挥新课标教材的工具作用和引领作用。

6.科学训练,提高质量

冲刺阶段各类高考模拟试题浩如烟海,简直令人应接不暇,所以必须跳出题海,一定要讲究效率,更多的是通过典型引路,领悟解题思路、方法,提高应考水平。高考试题和各地联考、调考试题比较规范,其导向性不容置疑,应当多加揣摩,以求甚解。同时要注意适量的限时训练,及时总结反思,查漏补缺。

三、提高解题能力

1.基本原则

(1)顺序:遵循平时训练时做题习惯,不要临时更改;先易后难,不要容易就大肆铺开,滔滔不绝,难就纠缠不清,耽误时间。

(2)心态:稳扎稳打,扎扎实实做好会做的题目,拿住能拿的分;不以物喜,不以已悲,题目越容易越要细心,越难越要镇定,冷静更有利于思考。其实再难的内容自己肯定学过,只不过一时想不起来,要多花一些时间思考、整理罢了。退一步想,你不会的说不定大家都不会。

(3)注意细节:①选择题答题卡需考试结束前15分钟时涂(免慌乱而出错);②不要留空白(确实很难的选择题,绝不要轻易放弃,凭感觉大胆猜测一个,至少有百分之二十五的希望;如果是主观题,把材料翻译、整理一下,关键词句抄写一些,都有可能得点分);③保持卷面整洁;④题序号不要弄错和更改;⑤看菜吃饭,按分值作答。

2.选择题的解题

命题人最容易在时间、空间、人物、程度、性质等方面设置障碍,制造迷惑。解答高考历史选择题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即在审题时,弄清题目的时间、空间限制,题目涉及的历史现象的程度、性质、立场、相关理论以及与教材的联系。

(1)时间定位

选择题一般会提供较为明确的时间信息,但为了干扰我们的正确判断,命题人往往会在选项中故意把此一时说成彼一时。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必须充分利用题目的表述,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提取题目中的有效信息,确定这一历史现象的时间。

(2)空间定位

选项中会经常将甲地说成乙地,把此领域说成彼领域。只有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作出纵向和横向的观察和比较,才能明晰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空间概念。

(3)把握历史现象的性质或立场

每道选择题,均涉及到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只有明确了他们的性质和立场,才能迅速区分题目中的现象和本质等因素,才能够迅速确定正确选项。当然,确定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性质和立场时,不能一成不变地看问题。无论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还是历史人物,都要实事求是地根据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即使是名人、伟人,也会因为时代和阶级局限性,难免在认识某一问题时出现失误或偏差。反之,也不能不加分析地看待其他与自己在意识形态领域不一致的历史人物,他们也有保持公正、客观的可能性。

(4)明晰题目涉及的基本理论

当前的历史高考选择题,越来越多地渗透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因此,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题目,都必须分析其涉及的基本理论。在审题时,应自觉地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以及原因和结果、共性和个性、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继承和发展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深入分析题目。

(5)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揣测命题人意图。考查的是哪一知识点,设置了什么样的陷阱。

二是见到相似的题时不要兴奋浮躁,应该保持冷静,审题看条件及要求,选项认真判断。记住:该题可能是似是而非。

三是找出所考查的知识点在教材中的位置。高考选择题尤其是材料型选择题,选材大多非常新颖、独特。但无论怎样变换形式,都可以在教材中找到它的“身影”。因此,审题时回归教材,确定其位置,对解题大有裨益。

四是双向取舍选项(技巧选择):肯定一个选项时要清楚另三个的错误之处。如不符题干要求、自身表达错误等。

五是两个选项中的取舍:常常淘汰后还剩两个选项无法判断,怎么办?首先是再读题干,谁符合一切限制条件选谁。如果不行,再比较两选项,谁表达更科学、更客观就选谁。(笨方法:选更抽象的,不一定都对)

3.材料题的解题

目前文综高考历史非选择题主要以材料解析题为主。材料解析题有内涵式、外延式和内涵外延结合式三种类型。

内涵式题目提示语往往有“根据(依据、据)材料……,分析(归纳、概括、提炼、叙述)……”这样的说法,解题必须依据材料。在解内涵式题目时,有时只要符合题意,照抄摘抄材料亦能够得分。但要注意,评分标准规定“整段抄袭材料不给分。”

外延式题目其提示语往往有“根据(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概括、提炼、叙述)……”,解题时要联系教材或所学知识,答案来自于教材和所学知识,与材料本身无太大的联系。

内涵外延结合式题目的提示语往往有“根据(依据、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概括、提炼、叙述)……”,解题时既要依据材料,又要与教材相结合,两者都要兼顾,是难度最大的题型。

一道设问完整的题目一般包括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求答项四个方面。①提示语:提示学生用何种方式作答(解题的思维方式,答题的表达方式)。②限定语:规定题目涉及的时间范围和情境内涵(观点、材料)。③中心主干语:规定解答所依据的对象和内容。④求答语:规定考生所要回答的(“未知的”)内容和项目。

答题方法:分审、读、靠三步走。

(1)审题:笨方法:画圈(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求答项)。

(2)泛读(初步整体了解):①基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②核心内容(所表达中心问题);材料间联系(问题重心)。

(3)精读(找+靠):(找出符合所问要求的一切相关内容,并注意加以整理,靠教材)。①语文肢解:长文分段;短文分句;一句分成份(成份重在定、宾、补语上)。②注意头、尾(引言,材料出处);文头尾(断章取文,始于有用,终于有用)。③注意符号:括号(注释);分号(并列);省略号(两头不可省)。④透过现象看本质:用唯物史观,辩证法;透过表面语言(蔑称、外交辞令)深入认识。⑤记得要辩真伪:有时材料真假(或正误)并存。

特别提醒(谋取高分的要诀):

(1)第一问是关键(是答案基调,且又往往最容易)。

(2)答案编写形式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一层意思作为一个要点,以求层次清楚,一目了然。

(3)分少有话少说,分多即使话少也要深挖。

(4)用历史学科语言,禁白话连篇。

(5)文字表达简要:“简”就是做到简洁,不要罗嗦。“要”就是把核心、本质的东西表达出来,千万不要忽略,要点须一个不漏。

(6)注意各问之间的联系,最后一问升发常从前几问答案内容关系出发。

(7)尽量不涂改,特别是题号。

篇5:高考文综复习备考建议

地理试题题目设计新颖、立意深远、思维灵活,注重基础知识、原理、规律和地理过程的考查,紧扣中学地理教材主干知识,这些都体现了高考命题思路的成熟。20xx年全国高考地理试题还将保持稳中求进,稳中求新的基本原则,在细节上可能会有局部调整:

一是试卷结构特别是知识内容比重将趋于稳定但不会固定,其原因是命题的出发点是思想立意和能力立意,而不会人为地刻意安排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所占比重。

二是试卷信息的呈现方式以文字、数据表格、各类统计图和局部区域图为主,依然会突出考查信息的获取、整理、分析和概括能力。

三是试题整体难度稳定,但各个题目之间差异较大,必然会有15分左右的题目难度较高。这些具有区分价值的试题多来自地球运动、大气环境等章节中。试题立意在能力考查的基础上,强调对地理思维过程的考查,同时将适当增加对探究能力、应变能力等学习能力的考查试题。

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应重视基础知识的全面、准确掌握,抓住学科内最基本、最常见的主干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地球运动中的时间计算、日照图的判读,大气环境中的天气与气候、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陆地环境中的地形地貌、河流、地下水,海洋环境中的海水性质、洋流,人文地理中的农业和工业的区位因素、交通、人口、城市、区域国土整治、可持续发展,等等。

单一知识点或单元内容的教学,很难使学生建立起知识的纵横向联系,很难把握各知识点间的关联,找到解题的切入点,在复习中应有意识地将教材中琐碎的知识点由点连成线,由线织成网,形成多个相关知识点的网络化教学,这样才能使学生站在一个新的角度去理解问题,从多个方向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从而大大提高复习效率。

历史学科备考复习应区分重点知识与一般知识的关系,同时应注意时政热点与教材知识的联系。需要提醒的是,要注意史学范式定位。几年来,阶级斗争史、生产力、近代化(现代化)、整体史、全球史和文明史等史学范式在命题中都有所出现,不同史学范式研究的侧重点不同,造成试题考查知识点的不同方向。了解史学范式在高考命题中的运用,有助于进一步区分出重点知识。

《考试大纲》规定了高考的目标、能力要求、知识范围和考查形式,不仅是命题者的出题依据,也是考生复习的主要依据。切实提高复习质量就是要充分了解考试复习大纲的能力要求和考查形式,并且把这些能力要求和考查形式融入到平时的复习之中。

高考命题都是通过设置新情境、提供新条件,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以及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政治学科知识的学习和复习中,许多考生都存在着认识误区,以为只要背诵、简单记忆就可奏效。

近年来的高考已反复证明,背诵的知识只是知道而已,由于没有自己的理解,便不是知识。凡只是知道的知识,都是没有内化的知识,不可能灵活运用。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还是需要在学习和复习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篇6:高考文综备考复习建议有哪些

研究考题考纲,理论联系实际

今年政治高考的平均分提高了2.01分,达到53.34分。从选择题的得分情况来看,考生总体上在经济生活部分的选择题正确率比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的要低。但考生在生活与哲学部分的选择题做得较好,得分率较高。

政治在复习备考时,老师和学生应该主动作为,提升自身的研究能力,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研究考纲,把准命题思路。老师和学生都应该对考纲中能力的要求有系统、全面和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在备考的过程中,往往老师对能力的要求很清楚,但学生对能力的要求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从而造成学生总是被动地应考,而非针对考纲中能力要求,有针对性地在平时的备考过程中结合能力要求训练自己。

第二,研究考题,关注基础性和综合性,聚焦逻辑思维培养。老师和学生都应该重视对考题的研究,尤其是把握答案的组织和设计特点,这样可以提升考生书写答案的能力,同时这有助于考生深度学习的能力,提升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三,研究教材,遴选和突破核心知识。对教材的研究和把握程度,决定了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因此,必须要研究教材,遴选核心知识和构建核心知识框架,有重点的突破知识瓶颈。

最后,思想政治课的特点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同时承担着立德树人的艰巨任务。因而,关注事态发展,关注社会发展的趋势,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

二、历史

分三轮复习备考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今年的历史平均分又提高了2.03分,达到了53.10分,考生的历史成绩主要集中分布在30分到79分这个区间段。我们的高分段学生还不是很突出,历史学科90~99分的考生只有50人。

高三的历史复习备考是一个系统工程,从一开始就要制定好计划,从而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忙乱性。在高三复习备考时建议分三轮进行。

第一轮复习的目的是过好知识关,巩固基础知识,建构知识体系。在这个阶段,要注意查漏补缺,弄清概念,弄清易错易混点。

第二轮复习的目的是综合复习,围绕考点,突破难点,强化训练,提升能力。突出重点和主干,突出高频考点,重点提升能力,尤其是解读材料、提取信息、分析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轮复习的目的是紧扣热点,强化应试,提升技巧,查漏补缺,挖掘潜能,深化知识,提升能力。具体要求是注意回归课本,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答综合问题的能力。

根据高考历史中学生失分的原因,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下面的训练:

第一是加强对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能力的培养;

第二是加强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

第三是加强学生答题方法,特别是材料解析题答题方法的训练;

第四是注意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

第五是落实好训练,提高学生解题的速度。

“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社会问题为素材”是高考历史命题的核心思想。针对历史命题这一特点,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度的关注热点问题。就历史学科而言,有两个关系必须要处理好:

第一,历史学科有自己的主干知识,要把握好主干知识与热点问题之间的关系;

第二,历史学科的对象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不可能直接地考现实问题,主要是通过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去折射现实问题。

历史的热点问题,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对现实与社会影响较大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思考。如关于全球化、区域化、一体化的思考,关于近代化探索的思考等。

二是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用历史的视角分析社会现象,看待现实问题,明确自身的责任。如中美关系及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等。

三是政治、地理问题的历史交融。三科知识的有机结合,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水利工程问题、与中国和世界的热点地区有关的历史问题等。这方面在高考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即以当前国内、国际重大时事为突破口,把热点问题和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有机结合,考察相关的历史主干知识,折射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

三、地理

抓好基础性考题摆脱模板式答题

地理平均分为51.08分,人数最多的是50~59分分数段,约占考生总数的26%,其他分数段的考生以此为中心向高分段和低分段递减,90分以上为17人,分96分。

从考生做题的情况看,得分较高的题目往往是考查基础性知识,或者对能力的要求不高,或者是设问角度常见、考生训练娴熟的题目。

而考生失分主要集中在下列的考点与题型中:知识盲点、陌生题型、对知识储备和综合分析能力要求高的题目。

第三卷地理试题增强了基础性考查,尤其在Ⅰ卷选择题部分表现明显,但从考生得分情况来看,基础性考查的题目得分率参差不齐。可见,基础性题目提分的空间很大,夯实基础将直接影响到当前考试的分数。

实际上,扎实的基础也是解答高能力要求考题的基石。当前高考地理试题命题立意的主旨是强化学科思维能力考查,这类考题往往涉及到基本概念、基本技能、知识储备、信息提取和综合思维等诸多方面的考查,如果地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不扎实,考生在面对这类试题时也难以考出好成绩。

此外,面对第Ⅱ卷中创新设问形式的题型考生审题能力弱,这已严重影响到了大多数考题的得分率。教师要多引导学生找准中心关键词,关注限定性条件或修饰词去理解题意。只有通过多次反复训练,才有可能突破审题能力弱的问题。

20第三卷在第Ⅱ卷考题中,很多都采用限制性条件下的创新设问形式,目的之一就是规避近年高考地理的模板式答题情况。而面对新的设问方式,许多考生答题要么是按照一贯以来的答题模板作答,要么是答题思维逻辑链不清晰,语言表述混乱等,很难拿到高分。在复习起步初期,帮助考生建立答题模板是必要的,但随着复习的推进,培养考生在答题模板的基础上,运用地理知识与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很重要。

纵观今年课标卷试题,考题模式呈现,“必修选考,选修必考”的特点。必修选考,指限于文综卷地理考题的篇幅,考查的知识点是无法全面覆盖所有核心主干知识的;而选修模块则不同,每个模块内容肯定有10分的题量,谓之“选修必考”。从复习实效的性价比上看,在选修内容上适当着力是必须的!

上一篇:湘阴县粮食高产创建工作总结下一篇:听毕英春校长报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