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和海洋复习学案

2022-08-19

第一篇:陆地和海洋复习学案

初一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复习教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复习教案复习目标:

1、了解全球海陆分布的概况,记住海陆面积比例,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理解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海峡等概念。

2、能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化,包括各种不同的作用。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闻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复习重点:

1、海陆面积比例,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理解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海峡等概念。

2、

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闻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复习难点:

1、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

2、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复习时间:一时复习过程:1海陆分布(1)海陆分布概况地球表面由海洋和陆地组成,海洋面积大,占71%;陆地面积小,占29%。概括地讲,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半球的海陆分布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是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无论我们怎样划分,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在判断南北半球时,极点周围是陆地的是南半球,极点周围是海洋的是北半球。

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

人类对地球海陆面貌的认识,经历了极其漫长的过程。早期人类所认识的世界,仅仅是陆地上人类足迹和视野所及的非常狭小的天地。那时居住在大陆两岸的人们没有交往,海洋被视为天地的尽头。在古希腊的世界地图上,古希腊是世界的中心,而我们的祖先把自己的疆土称“中国”。2七大洲

七大洲的分布:读图复习

(2)主要大洲的分界线:①亚欧两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峡。②亚非两洲:苏伊士运河③欧非两洲:直布罗陀海峡④亚洲和北美洲:白令海峡⑤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⑥南极洲与南美洲:德雷克海峡3四大洋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四大洋中跨四个半球的大洋是太平洋、大西洋,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北冰洋。(2)四大洋的面积比较:

4海陆变迁的实例告诉我们:海陆的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①喜马拉雅山岩石中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过去的海洋变成现在的陆地②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有古河流及水井遗迹----→过去的陆地变成现在的海洋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1)1912年,魏格纳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2)“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6板块运动(1)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读图复习

证据:①地中海在不断缩小——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继续碰撞。②喜马拉雅山在不断增高——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继续碰撞。复习小结:1运用归纳法,理清主要知识点:(1)海陆分布七分海洋:海洋主要集中于南半球、西半球;面积最大的大洋为太平洋,最小的为北冰洋(跨经度最广、纬度最高)。三分陆地:陆地主要集中于北半球、东半球;面积最大的陆地为亚洲大陆,最小的为澳大利亚大陆。(2)大洲、大陆和大洲的分布六块大陆七大洲四大洋全部位于北半球北美大陆、亚欧大陆欧洲、北美洲北冰洋全部位于南半球澳大利亚大陆、南极大陆南极洲跨南北半球南美大陆、非洲大陆亚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全部位于东半球非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非洲

印度洋全部位于西半球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南美洲跨东西半球亚欧大陆、南极大陆欧洲、北美洲、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2六大板块的名称和分布,要通过板块分布示意图来掌握。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其中几乎完全位于海洋的板块是太平洋板块,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大陆属于印度洋板块。所有板块处于在不停运动中,使板块间的关系不断发生变化,相互碰撞或扩张,相对上升或下降,从而使地表出现海陆变迁。板块交界地带是相对薄弱地带,地球内部能量最容易从这里释放,因此,多火山、地震发生。所以,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交界地带一致。3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分布相比,掌握火山地震的分布。两大火山地震带:①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②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处在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处在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训练题:1南极洲被三大洋包围,世界上还有哪一个大洲几乎三大洋包围(

)A、非洲

B、北美洲

、亚洲

D、欧洲2近几年来,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增加,我国货轮从上海出发,沿最近路线到大西洋沿A、苏伊士运河

B、马六甲海峡

、巴拿马运河

D、霍尔木兹海峡3下列大洲中,赤道、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都穿过的是()岸的美国某城市,将通过()A、非洲

B、南美洲

、亚洲

D、北美洲4喜马拉雅山区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这里曾发生了(

)A、流水冲刷作用

B、冰川侵蚀作用、地震破坏作用

D、地壳抬升作用、读板块构造示意图,回答问题。⑴我国处在____板块、____

板块和____

板块的交界地带,因而是一个地震较为频繁的国家。⑵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就是亚欧板块与___

板块和___

板块的交界地带。⑶世界火山地震带主要分布在

洋周围。⑷太平洋周围的火山地震带就是太平洋板块与

板块、

板块、____

板块和___

_板块的交界地带。

第二篇:《世界的陆地和海洋》教案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七大洲和四大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世界海陆分布基本情况

了解与陆地和海洋相关的基本概念

了解七大洲和四大洋面积大小

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分界线及组成

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经纬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 能力目标:绘制简易的大洲、大洋经纬分布图

构建大洲、大洋分布的心理地图

根据经纬网图识别七大洲、四大洋的重要地理事物 教学重点:与陆地、海洋相关的基本概念

七大洲、四大洋的分界线及组成

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

教学难点:构建大洲、大洋分布的心理地图 教学方法:设疑---观图---叙述---绘图---识图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设问:地球表面可以分为哪两个部分?(展示幻灯片:地球表面海陆的立体空间分布)

转入新课:今天通过平面地图我们学习《世界的陆地和海洋》第一节《七大洲和四大洋》(幻灯片展示课题) 新课教学: 一 海陆分布

1、设问(幻灯片展示问题):

a.地球表面的海陆面积、比例各占多少?陆地主要集中在哪半球? b.海陆分布的特点是什么?

c.北极和南极周围分布的是陆地还是海洋? 2学生看书并回答(课件展示结论) 二 陆地

1、陆地基本概念

a大陆、半岛、岛屿、群岛、地峡、大洲(课件展示概念名称) b 学生看书

c 看图巩固识别基本概念(课件展示亚洲地图)

2、七大洲

<1> 七大洲分界线(课件展示问题) a学生看图查找

b 看图巩固识别分界线(课件展示世界地图) <2>七大洲的位置

A宏观把握七大洲的位置(课件展示问题及要求) a学生看图并叙述(课件展示世界经纬网图) b 绘图(方格经纬网图上绘制)

B 具体把握各大洲的组成及重要的经纬线(课件展示问题要求)

a学生看图并叙述及组成(课件展示各洲经纬网图) b识别并标注重要的经纬线及地理事物: 亚洲范围:中高东经,中高低北纬

经度: 60°E———东西经180° 30°E(西亚土耳其)—120°E(中国)

纬度:10°N(西亚、南亚)—70°N、 10°S(东南亚)——70°N 0 60 E 经线: 乌拉尔山脉、咸海 、伊朗与阿富汗的国界、 阿拉伯半岛东侧

090 E 经线: 叶尼塞河 、阿尔泰山脉、吐鲁番盆地、昆仑山东侧 ( 青海与新疆、西藏的界线 ) 、不丹、 孟加拉恒河河口

120 0 E 经线:漠河西侧、秦皇岛、渤海中部、青岛、太湖、杭州、福州、台湾西侧、菲律宾群岛西侧、澳大利亚西侧

150 0 E 经线:日本群岛东侧、新几内亚岛东侧、 澳大利亚东侧 ( 悉尼 ) 180 0 经线:白令海峡以西、新西兰以东 欧洲范围 :小东经,中高北纬

经度:10°W(爱尔兰)——60°E

纬度:35°N———70°N 0 0 经线: 伦敦、英吉利海峡、伊比利亚半岛东侧

030 E 经线: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最北端 、芬兰与俄罗斯的国界、 黑海海峡东侧 60 0 E 经线: 乌拉尔山脉、咸海 、伊朗与阿富汗的国界、 阿拉伯半岛东侧

非洲范围 :小东经,低纬度

经度:10E(本格拉寒流东岸)—40E(莫桑比克海峡) 20°W(北非东部)——30°E(埃及尼罗河三角洲)、50°E(索马里半岛) 纬度:35°N——34°30′S(好望角)

0 0 经线: 西非几内亚湾中部

, 20°E穿过非洲中部 ,30 0 E 经线:苏伊士运河、南非东海岸

赤道穿过非洲中部的刚果盆地和东非高原,23°26′从非洲北部和非洲南部穿过

北美洲范围: 大中西经,中高北纬

经度:180°—60°W 纬度:10°N(巴拿马运河)30°N(墨西哥湾)—70°N

180 0 经线:白令海峡以西、新西兰以东 , 120 0 W 经线:北美西海岸 ( 洛杉矶 ) ,

90 0 W 经线:哈德逊湾、苏必利尔湖西侧、 密西西比河河口 、墨西哥湾中部、中美洲,60 0 W 经线:拉布拉多半岛东侧、 纽芬兰岛西侧、南美洲中部

南美洲范围:中西经,中低高南纬 经度:80°W——40°W

纬度:10°N——53°S 赤道西部是安第斯山脉,东部是亚马孙平原

60°E自中部穿过,自北向南是圭亚那高原、亚马孙平原、拉普拉塔平原

南极洲范围:全经度,南高纬

经度:跨经度最广大的大洲

纬度:绝大部分在南极圈以南,但南极半岛除外。

我国的南极考察站:长城站(不在南极圈内)、中山站(在南极圈内) 三 海洋

1、海洋基本概念 a大洋、海、海湾、内海、陆间海、海峡(课件展示概念名称) b 学生看书

c 看图巩固识别基本概念(课件展示欧洲地图)

2、四大洋

<1> 四大洋分界线及大洲大洋面积大小比较(课件展示问题) a学生看图查找

b 看图巩固识别分界线(课件展示世界地图) <2>四大洋的位置及组成

a学生看图并叙述其组成(课件展示问题要求)

b具体把握各大洋的组成及重要的经纬线(课件展示世界海洋经纬网图) 四 课堂练习

1、绘图展示(学生作业)

2、经纬网图上识别地理事物(幻灯片展示)

3、高考演练(幻灯片展示) 五 课堂小结

1、知识小结(幻灯片展示)

2、学习方法小结:区域地理在高考中是以区域地图为载体,考查高中所学的自然地理知识和人文地理知识,要解决此类问题,首先要做的是区域定位,也就是要根据经纬度、海陆分布、及重要的地理事物确定区域位置。 六 板书

陆地----七大洲(组成及位置)

海陆分布

海洋----四大洋(组成及位置)

广元实验中学 何露明

第三篇:《陆地与海洋》读书笔记

第一篇《陆地与海洋》

人类的起源是什么?构成人类的元素是什么?本文开篇即试图从人类种族的特征上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

作者为什么问起这个问题?这与本文的主旨有多大关系?本文的主旨又是什么?或许这是很多刚刚读过文章开头的读者的疑惑。作者回答说,“人是一种陆地动物„„独立是他的立足点和根基,他由此获得了自己的视角,这也决定了他观察世界的印象和方式”,人类很多古老的神话中也是以土元素为起源,不过,作者很快否定了读者阅读中自然而然产生的想法,“土是决定人类性质的首要因素”,他从人面对大海时的感受、民族神话和传说中海洋神灵、人类文化中对水的崇拜以及哲学家对人类起源于水的观点几个角度说明,水元素也是人类性质的来源。在第一节结束时,作者明确了一点,人类的元素不是非水即土,而是一个难以确定的问题。

在第二节中,作者似乎明确了文章的主题——讨论陆权与海权,探讨人类从陆地文明向海洋文明发展的原因,并且首先是从四大元素代表的源初意义上。作者认为,人类的存在和命运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环境——由陆地或海洋两种元素生发出来的种种规定、尤其是历史存在中二者相关联的种种形式——制约,但是“人如今已是一种无法单纯地被其环境所主宰的生物,他拥有历史地获取其存在和意识的力量„„有去他想去的地方的自由”,这就是说,人类与自然环境的互动成就了人类的历史。

受自然因素的制约,世界历史“是一部海权与陆权的对抗斗争史”,希腊的克里特到雅典、罗马向帝国的跃升及拜占庭帝国对伊斯兰的抗争、威尼斯共和国的辉煌,这些恢弘的海权文明背后都闪耀着海洋元素的影子。恩斯特·卡普从水的角度界定了帝国的三个发展阶段:河流文明、内海文明和海洋文明,他认为威尼斯的辉煌终结于内海文明时代,威尼斯繁盛时期举行的“与海结亲”意识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也将它和一个选择海洋元素作为其全部的历史性生存方式的民族分开,卡普认为威尼斯并不是一个完全依海为生的民族,它的桨船、橹舰、登舰式海战是典型的体现,同时,威尼斯还和罗盘的发明使用“失之交臂”。

如果内海文明向海洋文明的跃升不是由威尼斯担纲的,那会是谁呢?读到这里,我自己也产生了疑惑。不过作者接下来就给出了明确回答,“野蛮的冒险家和海上漫游者,穿梭于海洋的大胆的捕鲸者,以及勇敢的航海者才是新的海洋性存在的第一批英雄”,16世纪时捕鲸人在追逐捕猎鲸鱼的旅程中发现了很多岛屿、大陆、洋流和航线,通过与海洋中动物的斗争,卷入了海洋性存在的原始深渊中;海盗也在16至17世纪活跃在各大片海域中,甚至充当了新教反对天主教的斗士。荷兰人发明了新的船帆技术和帆船类型,为大规模海上航行创造了可能,也成为了陆地与海洋关系的转折点。在此基础上,新的火炮战舰的出现成为欧洲人统治世界的助力器,与罗盘一起,开启了地理大发现时代,即人类由陆地向海洋扩张的时代,同时,一系列海权国家逐渐兴起。典型之一就是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或许无意识地践行了现实主义、“国家中心”主义政治理论,支持早期海盗式资本主义,将狮心王的后代、牧羊人——不列颠民族转变成了“海的儿女”。与此同时,其他欧洲列强则最终选择了陆地,“英国将自己的存在真正地从陆地转向了海洋这一元素,赢得了一场空间革命”,成就了海洋霸权。

之后,作者引入了“空间革命”的概念,并使用了众多历史事例来解释。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扩张与衰落、十字军东征、发现美洲和全球航行、牛顿力学确认了宇宙无限„„这些事件或扩展了人类生存的空间,或扩展了人类的空间观念,并影响到人类社会的政治、文化、艺术等方面。以上种种空间的扩展和观念的变革,是具有根本性和革命性的空间革命的表现,即“空间概念在人类存在的各个阶段和领域的变革”,而所有的生活领域、存在方式、人类创造力的方式都参与了新的空间概念的塑造,空间图景和观念的变革与历史、政治、文化、经济变革紧密相联。

“任何一个基本秩序都是一种空间秩序,宪法是基本秩序”,所以宪法也是一种空间秩序,从陆地的视角来看,各国宪法本质上体现了一国的空间秩序——领土,国际法(国

际秩序)也就是对各国生存空间之间关系的描述。在此处,作者终于揭开了本文的主题——关于人类空间秩序的解释。

历史上,欧洲基于共同的信仰和文化结成了共同体,建立了基督教国际法体系,本质上就是对世界其他部分的瓜分,是一种基于陆地领土归属的“大地法”。回顾欧洲殖民亚非拉美洲的历史,争夺殖民地与宗教信仰的对抗是一致的,同时也是海洋与陆地元素的斗争,海洋元素选择了加尔文主义,并与陆地元素的路德派抗争。不过,英国完成了对世界海洋的霸占之后,新的国际秩序建立起来了,这一新秩序是空间革命阶段性胜利的结局,海洋与陆地元素的斗争扩展到不同国际秩序、法律信念的冲突中,人们的世界观转向了海洋。“陆地因素与海洋因素的相互分离成为这个行星的基本原则之后,大量的理论、论证以及科学体系开始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不过,空间革命并没有结束。工业革命的进展把人类带入了机器时代,创造了新的交通方式,以后又开启了电气时代、电子时代,空间革命新阶段逐渐开始。人类开发了四大元素的空气、火,按照上述的理论,空间变革必然带来一系列空间秩序、空间观念的变动,带来人类世界观、政治、经济、文化的连锁反应,空间成为了人类行动的场所;陆地与海洋的对抗也将终结,新的法(秩序)正在崭新的空间基础上建立,因为人类与元素的关系正在加速更新,人类的存在标准和尺度正在发生变化。

总结全篇,作者介绍了人类同各元素的关系的变化与空间秩序(法)的联系,从本质上说,法即是人类与空间的关系的描述,空间变化带动了法的变化,我们学习法理学是探讨法的原理、源初含义,读过这篇文章,我对法的原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沿着作者设定的路径继续探讨下去的话,我想我们一定会发现未来多少年时间中,人类社会将建立起一种全新的空间秩序,让我们一起期待这一新秩序的面貌吧。

第二篇《国家主权与自由的海洋》

1.主权国家

A.国家时代的开端:16世纪后半叶,在天主教和新教的斗争中,“国家”和“主权”的概念在法国首次获得权威的法律形式。此后几个世纪,“国家”概念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的政治秩序的观念。

B.法国让博丹第一个界定了主权的含义。国家拥有最高主权这种法学思想使得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形成了空间上自成一体、国与国之间存在精确疆界、以及中央集权和普遍理性化了的统一体。

C.主权国家不仅是一种消灭了中世纪的帝国和社团秩序的全新的观念,也是崭新的空间秩序的观念,具有国际政治和国际法意义的影响。

D.从空间秩序的视角来看,主权国家的概念是一种陆地性的概念

2.陆地与海洋的对立

A.16世纪中叶开始了在陆地与海洋之间截然对立、在封闭与开放两极分化的空间秩序观念的发展过程。陆地成为国家的领域,海洋则保持自由,独立于国家。

B.两种迥然不同的空间观念导致了两种国际法秩序的对立——陆地的国际法和海洋的国际法。前者认为,战争是纯粹国家间的、不伤害平民和私人财产的战争;后者则认为海战并非仅仅是军事人员的战争,也包括敌对国民及其私人财产。这两种法律观念相互对立、不可调和。

C.海洋政权和陆地政权的对立是世界历史的起因、发动机和主要内容。

3.英国

A.英国选择了海洋。但不是英国政府或是作家促使了这种向海洋的转向,而是

16、17世纪时的实干家、航海者和海盗们促成了英国于海洋的联姻。

B.英国并未像欧洲大陆国家那样成为所谓的“国家”

C.英国海洋主权的立场产生的政治后果极其主要特征:非国家的社会特征、“间接的”统治方式的主要性、海岛的“无根化”

4.只有从与国家无涉的海洋出发,世界秩序的总图景才是完整的。

5.但是,科技的发展、对太空的征服克服了陆地与海洋的区分,创造了崭新的空间概念和秩序。作者认为,在这个崭新的空间革命之中,应由德意志取得领导权。

一、主权国家

16世纪,在世界分成天主教阵营和新教阵营的情势下,法国首先诞生了一种关于最高政治决断权的思想,国家和主权的概念首次获得了权威的法律形式,国家完全成为了唯一正常的政治单元的表现形式,这种形式逐渐在欧洲流行开来。

伴随着主权概念出现,至关重要的是:主权国家不仅是一种消灭了中世纪的帝国和社团秩序的全新的观念,他首先也是崭新的空间秩序的概念。而从空间秩序的视角来看,主权国家的概念乃是一个陆地性的概念。

二、陆地法与海洋法

两种迥然不同的空间观念即陆地与海洋势必与两种完全不同的国际法秩序相吻合,每一种国际法都有逐渐独特的,与另外一种国际法截然不同的战争与敌对的概念。

对于陆地法而言,国家年时国际法的唯一规范的主题,也是秩序,进步,及人性话的唯一的承担者。陆地战争变成了国家间的战争,他的理性化在于使日益尖锐化的对抗成为一种由国家组织的军队领导的,不伤害平民和私人财产的,纯粹的国家战争。

对于海洋法而言,认为敌人不仅仅是参与战斗的对手,而且也包括敌国的所有成员,最终也包括那些中立的、与敌国有贸易来往和经济联系的国家。

所以,在通常所适用的国际法习惯和术语背后,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国家法秩序,两种不可调和的,相互对立的法律观念的世界。这不仅仅是人性概念,人性理想、历史图景的对立,还是两种毫无瓜葛的世界的对立。

三、海洋立场所产生的最重要政治后果及其主要特征:

1.英国统治的非国家的社会特征:海洋性的大英世界帝国并非是国家组织的产物,甚至反对任何趋向国家化的萌芽。

2.“间接的”统治方式的主导型:由某种“社会”承担起来的世界帝国的结构与所有其他的又国家拼接而成的结构不同,因此导致英国的统治方法的独特性。比如18,19世纪的共济会,20世纪的日内瓦联盟,以及经济制裁,经济和财政上的抵制,道德上的谴责以及使其处于非法地位,所有的这一切联合起来形成了一种富有弹性的机制。

3.海岛的“无根化”:海洋帝国的英国就像海里的鲸鱼一样可以自由游动,突出海洋性存在相对大陆的灵活性,能更好应对外来威胁。

四、 新的空间革命及展望

对于太空的征服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图景,它克服了迄今为止的陆地与海洋两种元素的区分,创造出了由此引发的崭新的空间秩序。而这一次,作为德国的学者,认为应该由德意志民族赖取得领导权。

作者在开篇提出了欧洲历史的一个重要历史转折点,即国家时代的开端。16世纪时,在新教与天主教的内战中,法国诞生了关于最高政治决断权的思想,出现了“主权国家”的管理形式。由此,国际法转变为国家间的法律,至19世纪,国家已经成为了世界历史的政治秩序观念。

法国法学家Jean Bodin第一个界定了国家主权的含义。这种主权观念要求国家对冲突事件拥有决断权,是一种法学意义上的概念创制,与政治现实相应和。Bodin试图借助主

权与国家的秩序观念为欧洲封建的邦国林立的混乱状态建立秩序。进一步发展之后,国家在地域上确立了完整的政治统一体,出现了国家军队、国家财政、国家警察以及国家司法机构操纵下的法律来作为统一国家权力的组织手段,教会也处于主权国家的统治之下。与此同时,这也是一种新的空间秩序,展示出一种新的国际政治和国际法秩序。这种空间革命促使法国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了欧洲大陆的主导力量。但是从空间秩序的视角来看,主权国家的概念仍是一个陆地性的概念。从海洋出发,摆脱了国家空间秩序的束缚和国家疆界无法穿越的海洋才应该是国际政治和国际法的空间观念,但这个观点直到18世纪才被广泛承认。

16世纪中叶,欧洲大国对世界诸大洋的争夺展开了陆地与海洋截然对立的空间秩序观念的发展过程。陆地成为国家领域,海洋保持自由,由此构成欧洲国际法的两元格局。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秩序诞生后又瓦解为陆地与海洋两种秩序,出现了陆地与海洋的两种国际法,并在战争概念上出现分歧。陆战通过将战争变成国家间的战争而合法化,不伤害平民和私人财产,以空间、陆上交通线、地盘为目标;海战则打击所有的敌对国民,并且把与敌人有经济往来的他国国民看做敌人,主要以登陆或保卫海岸线为目标。作者认为海洋政权与陆地政权的对抗是人类历史最古老的内容,陆地与海洋的冲突发生在了星体空间革命的视野中。

在星体决断中,英国第一个选择了海洋。但是选择海洋并不是因为英国政府更“现代”,伊丽莎白女王同样只是将海洋视为了掠夺财富的手段。在关于海洋的自由性与封闭性的“书籍战争”中,英国作家同样不具有预见性:为打击西班牙、葡萄牙的商业垄断而倡导自由贸易,为打击荷兰的海权诉求而强调英国对其毗邻的封闭海洋的垄断权。不过在此之前,莫尔的《乌托邦》预示了空间革命的来临。

直至Sir Philip Meadows,才出现了第一个真正意识到英国传统意义上的诉求与确立海上霸权的发展趋势之间存在内在矛盾的英国人。此时的欧洲已不再把视野局限在欧洲的几个海盆,而是转向了整个世界的陆地与海洋。捕鲸者、冒险家、航海者以及海盗促成了英国向海洋的发展。里斯威克和约和乌特勒支和约的签订终止了此前的模糊状态,使欧洲国际法步入了完美的国家主权时代,海盗沦为了罪犯。然而回顾历史,海盗也曾战斗在新教阵营对抗天主教阵营的斗争中;从国际法角度看,他们是有法律身份的海盗,但政府可以随意背弃他们;他们生活在没有使战争国家化的时代,被恰当的描述为个体户。而这些个体户才是选择海洋这一决断的历史承担者。

海洋的决断使海岛的实质与内容发生了改变,从狭隘的陆地中心主义变成了以海洋为基点进行生活和思考,使海岛成为海洋的一部分。只有从海洋的视角看陆地,人们才能更好的研究自由的海洋这一国际法问题。两个阵营的国际法概念体系具有不同的观念,基于这个背景人们才能更好的理解英国精神和英国政治。英国不是“国家”,没有产生常备军、官僚机构和成文宪法,但同样能够运转,这主要得益于英国以自由的海洋为根基的世界霸权诉求的国际法,并使得其还在方式成为了普遍认可的国际法准则。

最后,作者对英国这种选择海洋的总体立场产生的最重要的政治后果及主要特征进行了研究。1.英国统治的非国家的社会特征,即17世纪英国的扩张是一种社会性力量的扩展。

2.间接统治方式的主导性:18世纪英国共济会掌握了自由公共舆论,并进行广泛的政治宣传;自由宪政的宪法运动成为了英国攫取世界霸权的工具;日内瓦国际联盟也成为了英国世界霸权间接统治世界的组织形式。3.海岛的“无根化”,即将英国首都迁至德里的构想。

在本篇结尾处,作者进行了总结。他指出,其考察的出发点是英国的国际法秩序的核心概念、国家主权及其陆地性的法学定义。只有从海洋的视角出发,世界秩序才是完整的,才能看清当今的国际政治对抗。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对太空的征服,创造了新的空间秩序,促成了崭新的、超越陆地与海洋的冲突的大空间秩序。而在新的空间革命中,德意志民族应当取得领导权,“秩序即将重生”。

第四篇:《陆地与海洋》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P82~84。

二、教学目标

1.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分布,感受地球之大。

2.通过课前收集资料,课中分析、讨论、交流来提高整理资料、分析资料、有效运用资料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3.感受地球之美,产生对地理知识学习的热情,能将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进行联系,产生对地球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分布,感受地球之大。

2.感受地球之美,产生对地理知识学习的热情,能将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进行联系,产生对地球的环保意识。

四、教学准备

课件、地球仪、学生搜集的相关资料。

五、 教学过程

(一)课前初探

课前让学生通过各种媒介(查阅书本、上网了解、询问家长或别人、观察地图等)了解有关地球的知识,获取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关资料,为学习陆地与海洋做好充分准备。

(二)课中深化 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想领略世界各地美丽的风光吗?想欣赏世界各地精彩的表演吗? 生:想。

师:让我们一起欣赏来自世界各地的美景吧! 课件播放或实物投影:课本82页的图片。

师: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相机作出积极评价) 师:这些美丽的地方和我们同在一个星球上,那就是——地球。 1.汇报展示,合作探究。 活动一:你说我说大家说

师:同学们通过课前收集资料,你都了解了有关地球的哪些知识? 交流:面积、半径、直径、人口、赤道等。 生:地球的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师:听到这个数字,你们有什么感受?(生答)

…….(此环节可以根据课堂学生的回答情况做相应的处理) 师:想不想了解更多关于地球的知识? 生:想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一颗强大的好奇心,这可是做科学研究的重要前提。 师: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宇航员从太空中拍摄的地球照片)

师:这就是地球,是我们共同生存的家园,它就像一颗蔚蓝色的水晶球挂在茫茫宇宙中,知道它为什么会呈现如此美丽的水蓝色吗?谁知道?

生:因为地球表面约71%的面积被海洋覆盖,只有29%的陆地。

师:所以地球还有一个名字叫“水球”,只是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把它称之为地球。全世界人类的家园就在这71%的海洋和29%的陆地之上。

师: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地球上的陆地与海洋(板书课题:陆地与海洋)

2、感悟深化,提升认识 活动二:探索、发现

师:关于陆地和海洋,你更想研究哪一方面呢?(生答) 师:请快速找找和你有着共同研究方向的伙伴吧(学生自由搭配)

师:请认真听好老师的要求:与你的伙伴选择喜欢的一个方面,借助你们课前收集的资料和手中的地球仪深入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把你们的重点发现在你们的资料卡上或进行勾划或以提纲的形式简单摘抄在资料卡上。 学生研究,教师参与指导。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大家,让我们一起分享一下。研究陆地的同学先来吧,谁先来?(生答)

集体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重点交流七大洲四大洋的知识,重点是大洲的面积、人口、形状、位置,大洋的位置、面积,陆地的分布,赤道 引生回答七大洲

师:在这七大洲中,谁是老大? 生:亚洲

师:亚洲是全球独一无二的“超级大洲”,它的面积占全球陆地面积的3/10。 师:谁是老小? 生:大洋洲

师:那你们能按照它们的面积大小给这七大洲排排队吗? 生说师板书(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师:怎样才能快速的记住它们?

生或师介绍口诀: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师:你们能找到它们吗?找找看,并记住它们的样子。(生在地球仪或地图上找到它们的位置) 师:关于大洲,你们还知道些什么?(生介绍相关资料,如人口,人种的分布等) 师:研究大洋的同学,谁能告诉大家地球上有几大洋?(生答) 师:同学们能按照大小给它们排排队吗?

生说师板书:(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师:你们能找到它们在哪儿吗?找找看。

师:关于大洋,你们还知道些什么?(生介绍有关资料,师做相应的补充) 师:其它方面的资料谁还想说?(生介绍有关赤道的资料) 师:谁知道赤道在哪里?(生答)

师:看,这就是赤道,赤道把地球分成了南北两个半球,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大部分陆地集中在哪个半球? 生:北半球

师:可北极附近却是汪洋一片 师:海洋呢? 生:南半球

师:可南极附近却是一片陆地 师:好神奇的地球 师:谁还想说?

生介绍麦哲伦环球航行。(如果没有学生说,教师可做简单介绍) 活动三:拼图游戏

师:知道了这么多关于陆地和海洋的知识,现在我们来个记忆力大比拼,看谁能把漂流散了的七大洲送回去。 师:谁来帮帮忙? 生拼,集体交流。

活动四:回顾过去,畅想未来

师:看着现在的七大洲,如果时光倒流两亿年,你知道他们原来的样子吗? 生或师:是啊,那时候大陆是连在一起的,是一个整体,后来由于地壳的运动和离心力的作用,它们慢慢分开,经过漫长岁月的演变,逐渐变成了今天的样子。喜欢现在的地球还是以前的?为什么?

师:你觉得地球以后还会变吗?会变成什么样子? 古人对于地球的探究

3、生成问题,拓展延伸

师:地球真是一个美丽而又神秘的星球啊,对于地球的秘密,你还想知道什么?(生说) 师:地球的面积是有限的,而地球的秘密却是无穷无尽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茫茫宇宙中,迄今为止还没有找到第二颗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呢?(生答)

师:是啊,保护地球是我们地球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愿我们爱护我们的地球。

(三)课后发展

师:课下请同学们继续探究更多地球的未解之谜,使我们和地球母亲更亲近!

第五篇:地理教案: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五种基本地形素描图以及高原、丘陵的等高线图,使学生了解五种基本地形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形态特征并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它们。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了解全球海底地形图。

通过学习制作地形模型,使学生初步了解七大洲主要地形的分布,初步学会概括各大洲的地形特征。

通过读图和制作地形模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索的精神,增强学习兴趣,进一步锻炼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建议

关于“海底地形”的教材分析

关于海底地形的知识,课文主要讲了两点: (1)海底与陆地一样是高低起伏的;

(2)主要的海底地形及其分布特点。对于海底地形,重点让学生了解与人类活动有直接关系的大陆架的有关知识。 关于“海底地形”的教法建议

关于“海底地形”可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认识海底地形也是高低起伏,复杂多样的。在“海底地形示意图”上明确大陆架的含义,了解海底地形组成。

读图巩固:看“海底地形示意图”,说出大陆架、大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的分布。

(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

关于“陆地地形”的教材分析

课文在讲述五种地形的形态时,没有对每种地形的形态作具体描述,更没有采用定量描述的方法,只是结合地形景观图,从海拢高低和地面起伏状况两方面作了简单的比较。这样编写的意图是:(1)考虑到初一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适当降低了难度;(2)加强教学内容和直观性,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地形的定义,而是侧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这一部分内容出现的地理概念,除“山系”外,都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知识;出现的地名,今后分区地理中还会再现,这里不必要求学生都记住。 关于“”的总体教材分析

前一节概述了地球的海陆面貌,本节则对地球的面貌作具体的描述。地形是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形态,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它是影响自然环境及人们生活、生产活动的重要因素。因此,地形这一节内容是重要的基础知识。 本节有“多种多样的陆地地形”、“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海底地形”三个标题,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第一,陆地和海底地形的基本类型及其形态特点;第二,在世界地形图上了解主要地形的分布。其中,“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 关于“陆地地形”的教法建议

充分利用地理景观图,以景观图上的五种基本地形: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形态特征为出发点,首先以直观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表象,再通过比较,找出它们之间最显著的差异,通过复习支配地形形态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海拔和相对高度(坡度),用这两个基本要素的数值大小,来概括地形的特征,使学生头脑中既有生动的形象,又能根据一定的思路进行分析,有助于正确理解概念,为在地形图上识别各类地形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然后让学生列表比较、归纳五幅地形的特点,边回答边列出下表: 海 拔 高 低 地表起伏特征 山地 较高

峰峦起伏,坡度陡峻 平原

很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平坦广阔 丘陵 较低

起伏不大,坡度和缓 高原 较高 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边缘陡峻 盆地 没一定标准 四周高,中间低

关于“”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1.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初步在世界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地形。 2.了解海底地形的基本形态

3.进一步提高阅读各类地形图的能力 〈教学难点 〉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及教材中的各种景观图、示意图。 〈教学过程 〉

(板书) 第三章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第二节

(引课)下面请看一组图片,书p30图3.16---3.20 五幅景观图,它们的形态如何?(形态差异很大),我们把地表的各种形态总称地形。人们把地形分为上面的五种基本类型,山地、平原、高原、盆地和丘陵。你能把他们区分开吗? 你能描述这五种地形的特征吗?

(学生活动)观察这几幅图?找出它们的主要差异?如果比较两个人的身材,要从哪几个方面考虑?(高矮、胖瘦和身段)。所以,地形的差异:一方面是高低不同,另一方面是地面的起伏状况不同。

那么判断地面高低依据什么?(海拔)地面的起伏大小呢?(用相对高度来表示)。我们可以根据地面的高低起伏的状况,来判别各种各样的地形。 (影像资料)看p32图32珠穆朗玛峰,我们知道它是世界的最高峰。首先,先看一段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影像资料,然后,再归纳山地的形态特征。 (学生活动)山地的特征:1.海拔高 2.险峻,也就是坡度较大。山体往往是成组分布的,常用峰峦起伏,有的山地呈条带状分布,并且沿着一定的方向延伸很长,叫山脉。世界有哪些著名的山脉呢?

(计算机演示)世界上有很多高大而绵长的山脉,其中最突出的是两条有若干条高大山脉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一条横穿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另一条是纵贯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有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脉组成。

(学生活动)那么平原有什么特征呢?由同学来分析。 平原的特征:(海拔低,平坦,坡度小)。

那么高原呢?(海拔高,高原面上平坦,边缘陡峭)。 它们之间最主要的不同是什么?(海拔高度) 做“想一想”

(计算机演示)盆地和高原的地表形态差异很大,但在等高线图上,图形相似,(高原特点: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边缘陡峻;盆地的特点:四周高,中间低。它们的形态差别很大,但在等高线图上,图形很象,都是边缘的等高线密集,因此,需要拿出来专门做比较。)它们的本质差异在哪儿?(等高线的排列关系╠╠高原:等高线从里到外,数值逐渐降低;盆地:等高线从里到外,数值逐渐升高。)

大家已了解了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学会了区分它们的方法,下面我们做一个总结。请填下表: 海 拔 高 低 地表起伏特征 山地

平原

丘陵 高原

盆地

(承转)我们知道海洋中分布着许多岛屿,这些岛屿是海底隆起高出水面的部分。从这一事实中我们可以推测海底的地形有什么特点? 读图p33图23海底地形示意图,和陆地地形相比更简单吗?

(1)看“海底地形示意图”,找出大陆架、大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的分布。

(2)看着海底地形示意图,试着解释什么是大陆架、大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并和书中的定义比较。(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 大陆架和我们人类活动的关系最大。

(总结反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它们是各种各样、千姿百态的,这里有许多故事,还有很多的迷没有揭开,希望你们做一个勇敢的探索者,继续探索着美丽的世界。 (板书设计 ) 第二节

一、地形

二、地形的种类 海 拔 高 低 地表起伏特征 山地 较高

峰峦起伏,坡度陡峻 平原

很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平坦广阔 丘陵 较低

起伏不大,坡度和缓 高原 较高

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边缘陡峻 盆地 没一定标准 四周高,中间低

关于“”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七大洲的地形特点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概括各大洲的地形特征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下的学生活动

教学工具:世界地形挂图、各大洲轮廓图、不同颜色的橡皮泥、直尺、写有地形名称的小旗。 〈教学过程 〉

(导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地表有五种基本的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不仅如此,我们还能在分层设色的地形图上,把它们判读出来;今天,我们就用我们已掌握的本领放眼世界。 (板书)七大洲地形的基本特征

(组织)调整学生座位,分成七个组,围绕课桌做好 (分工)每组学生的桌子上放着一张某个大洲的轮廓图。七大洲有七个小组承包。

(学生活动)依照世界地形地图,在你们这个大洲的轮廓图上,用橡皮泥制作出它的地形模型,并试着描述本大洲的地形特点(从海拔高低,起伏大小,地形的种类组合方面分析)向同学介绍本大洲的地形单元。15分钟完成。 (教师指导)1)去各小组指导模型的制作、加工把握地形特点,识别不同的单元。

2)指导学生把做好的模型按各大洲的位位置拼合成全世界地形模型。 (板书)

发给每一组一面小旗,上面分别写着巴西高原、青藏高原、亚马孙平原、喜马拉雅山、安第斯山、东欧平原、刚果盆地。

(教师讲评)从世界地形图上看,不同地区的地形差异很大。有的地区海拔高,有的地区海拔低;有的地区地面崎岖,有的地面平坦;在更大的区域,还有不同类型的组合,如有的地区地形复杂多样,有的地区地形单调。一个地区的地形特点,一般是从海拔、地面起伏和地势、地形类型及分布等方面来说的。 按洲来说,欧洲、和非洲分别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亚洲的地形则比较复杂,地势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大,平原分别在大陆周围地区。 今天我们做出了全世界的地形模型,很不简单。借助这个模型,对七大洲的地形有了十分直观的认识,对我们今后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板书设计 )

三、七大洲目的:

1.制作地形模型。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和不同类型地形的形态特征来完成这个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增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知识的迁移。

2.通过实践,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制作模型的成功,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就感,体验到了知识的价值和学习的重要性,有利于今后更积极主动的学习。

3.探究活动的实践过程,也是一个创造活动,鼓励中国学习联盟胆创新,勇于实践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一个空间。

活动准备:

1.世界地形图,五种类型的分层设色地形图,沙盘,泥沙,直尺。 2.学生被分成五个小组,教师有五张设色地形图,发给每组一张。 活动内容和步骤:

请每个小组的同学依照教师发给的图,完成下列工作: 步骤一:

(1)依照分层设色地形图,以1:15000为吹垂直比例尺,动手在沙盘中出这种地形模型。

(2)观察模型,描述这种地形的形态特点。

(3)参照分层设色地形图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出这种地形的同类 (4)对照模型和分层设色地形图找出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 步骤二:

各组作完以后,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模型,描述描述这种地形的形态特点。找出这种地形的同类,对照模型和分层设色地形图找出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

上一篇:立得空间商业计划书下一篇:领导科学第三版课件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