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利用外资政策

2022-07-27

第一篇:中国利用外资政策

中国利用外资的基本制度和政策

山西省县级商务主管部门领导干部培训材料之八

中国利用外资的基本法律制度和政策

山西省商务厅外资处 王海清 (2006年11月19日)

外商投资涉及面很广,从法律角度而言,涉及民法、行政法、商法、经济法、诉讼、仲裁等各个法律领域,自1979年颁布《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以来,经过25年的实践,我国已建立了完善的外商投资的法律体系(法律法规规章超过270件)。从外资管理角度而言,涉及规划发展、技改、城建、工商、外汇、海关、商检、国家安全、财政、税务、进出口、市场管理、会计、统计、资产评估等方方面面,包罗万象。

下面只简单介绍一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用外资的基本法律制度和政策,希望对大家进一步理解、掌握和研究学习国家利用外资的各项具体政策和法律规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主要讲五个问题:

一、外商投资的准入制度

二、外商投资的形式

三、外商投资的产业政策

四、外商投资的优惠待遇

五、中国吸引外商投资的政策展望

一、外商投资的准入制度

(一)世界上的投资准入

对待外国投资,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从维护本国的经济安全、金融稳定、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重大布局、保障公共利益、防止出现垄断等方面考虑,对跨国公司和国际直接投资都实行一定程度的管理和投资准入。最直接的反映是体现在立法层面上,无论是国内立法还是双边、多边国际协议,外资准入自由化都受到了或多或少的限制。

从单边立法层面看,即使是发达国家也在不少行业部门禁止或限制外资准入,如美国作为世界上投资最为开放自由的国家,其也一定程度地存在限制,去年夏天,中海油试图收购美国的优尼科石油公司,引起美国国会的强烈反对,由此这一收购计划被迫搁浅。在双边立法层面上,所有的双边投资协定(BIT),包括美式的BIT在内,都不敢否认东道国对外资的管辖权。在多边立法层面上,“有规则必有例外”是《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TRIMs)和GATS《关税总协定》等WTO框架下的投资协议都带有的特色,也就是说在推行投资自由化的同时,允许存在一定程度的投资准入限制。WTO框架下的投资协议的准入自由化是有限度的,而且,协议中有不少条款对发展中国家的利益需求给予了适当考虑,在经济发展水平不一的世界里,各国外资自由化的程度和范围是受到限制的,不可能立即出现各国一致认可和接受的统一的高度准入自由化规则。总体上,由于跨国公司和国际直接投资对母国和东道国、对发展程度不

2 同的国家的影响及影响程度都有所不同,因而产生了管理政策和措施上的差别,发达国家推行投资自由化,发展中国家更多实行的是谨慎开放和较多的投资限制。

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中出现了两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其

一、国际直接投资超越了国际贸易成为国际经济联系中更主要的载体;其

二、国际直接投资超过了国际银行间贷款成为发展中国家外资结构中更重要的构成形式,各国政府为了争夺有限的国际资本,纷纷放松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准入“门槛”,从“原则限制,例外自由”走向“原则自由、例外限制”。

(二)中国的投资准入

中国的投资准入制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投资程序上,实行外商投资项目的核准和外商投资企业的设立审批,前者是由投资主管部门对外商投资项目从维护经济安全、市场准入、资本项目管理、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重大布局、保障公共利益、防止出现垄断等方面进行审查核准,后者是商务部门在前者的基础上对外商投资法律文件进行审查批准。形象一点比喻,前者是婚前医学检查,但从国家利益出发却是强制性的,后者是颁发结婚证书。另外一个方面是投资产业和领域的限制,包括对投资比例的限制。其实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投资产业和领域限制是实行投资审批程序的基础,实行投资审批程序是贯彻投资产业和领域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原有的投资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初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项

3 目建设市场化的新格局。2004年7月16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在进一步深化国内固定投资体制改革的同时,也对外国投资准入进行了很大的改革,明确将外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列入《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对外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实行核准制。这种核准制也区别过过去的审批制,有很大的不同。

核准制与审批制的主要区别是:

(1)政府直接管理的企业投资项目数量大幅度减少。核准项目的范围,由《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严格限定,并根据变化的情况适时调整。《目录》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会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研究提出,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未经国务院批准,各地区、各部门不得擅自增减核准范围。

(2)程序简化。企业投资建设实行核准制的项目,仅须向政府提交“项目申请报告”,而无需报批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开工报告。

(3)政府管理的角度改变。政府主要从维护经济安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重大布局、保障公共利益、防止出现垄断等方面进行审查。对于外商投资项目,政府还要从市场准入、资本项目管理等方面进行审查。

至于外商投资非固定资产项目,比如外商在商业领域的投资,《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并没有明确要求也实行由投资主管部门进行前臵核准程序。国家商务部与相关部委也针对不同服务贸易领域出台了一些部门规章,对这类外商投资项目实行了特

4 殊的投资审批程序。

随着我国正式加入WTO,从 2002年1月1日起,我国正式开始履行WTO项下的各项义务,正在逐步放宽投资领域,减少投资障碍,加强投资保护、放松投资管制、减少政府干预。实践表明,我国开放投资领域的速度大大超过了我国加入WTO时的承诺。

(三)外商投资的审批和设立程序和分级审批权限

1、外商投资企业的审批设立程序: (1)申请项目核准。

中外双方签署合营协议书后,编制项目申请书,按审批权限报政府发展计划部门或负责技术改造部门审批。

合营中方以国有资产投资的项目,在报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之前应先进行资产评估,并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确认批准。

有些需行业主管部门或技术主管部门出具行业或技术方面指导意见或建议的,在报批可行性研究报告前,应先取得行业或技术管理部门的书面意见。环保评价审查、土地审查等也在这一阶段进行。

(2)名称核准登记

可行性研究报告经批准后,向工商部门申请拟设立的企业名称核准。

(3)报批企业合同、章程,领取批准证书

取得上述批准文件之后,将合同、章程等有关资料文件,报送政府授权审批外商投资企业合同、章程的商务主管部门审批。领取批准文件和批准证书。

在领取批准证书前,应执商务主管部门正式批准合同、章程的

5 文件到技术监督局代码中心领取代码核准通知书。

(4)申请工商注册登记

在领取批准证书后30日内到工商部门领取营业执照。 《公司法》规定,公司自批准设立之日起90日内,进行设立登记。“三资法”规定自领到批准之日起30日内进行登记。根据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应适用“三资法”的规定。

(5)申请财政、税务、外汇、海关登记

在领营业执照后30日内,应到财政、税务、外汇、海关等部门办理登记手续。到企业代码中心领取企业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开立银行帐户。

设立外商独资企业,外国投资者应填制外资企业设立申请表,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连同企业章程及有关文件直接报商务主管部门审批。其它程序与上述相同。

2、审批权限。

目前,国家对外商投资项目的分级审批权限是这样规定的: (1)鼓励类、允许类外商投资项目。

总投资5亿美元及以上,项目申请报告、合同、章程分别由国家发改委、商务部上报由国务院审批;

总投资(包括增资)1亿美元及以上,项目申请报告由国家发改委审批,合同、章程由商务部审批;

总投资(包括增资)3000万美元及以上,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审批。根据国务院行政审批体制改革的要求和部署,不少省市已将各种形式的外商投资审批职能合并,大

6 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通过机构改革方案,指定项目申请报告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的投资主管部门(如发改委、经委)审批,报国家发改委备案;合同、章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的商务主管部门审批,报商务部备案。

但该限额以上涉及国家综合平衡的鼓励类项目,其项目申请报告仍要报国家发改委审批,合同、章程仍要报商务部审批;

总投资(包括增资)3000万美元以下(不含),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已将该限额以下的鼓励类、允许类外商投资项目的审批权委托下放到地方审批。

(2)限制类外商投资项目。

总投资1亿美元及以上,项目申请报告、合同、章程分别由国家发改委、商务部上报由国务院审批;

总投资(包括增资)5000万美元及以上,项目申请报告由国家发改委审批,合同、章程由商务部审批;

总投资(包括增资)5000万美元以下(不含),不论规模大小,一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审批,此类项目审批权不得下放。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已指定其相关职能部门分工负责审批。

(3)涉及配额、许可证管理的外商投资项目。

涉及配额、许可证的外商投资项目,在批准项目申请报告之前,须先向商务部申请配额、许可证。涉及配额、许可证管理的外商投资企业的设立及其变更事项或外商投资项目的合同、章程及法律特

7 别规定的重大变更(增资减资、转股、合并)事项,由商务部审批。

(4)服务贸易领域外商投资项目。

服务贸易领域外商投资项目,按照国家有关专项法规规章规定审批。没有专项法规规章的服务贸易领域外商投资,由地方根据外商投资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及要求进行审批,报商务部备案。

二、中国利用外资的形式

从宏观上分,我国利用外资的形式大体上可分为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直接利用外资的方式主要是外商在我国境内直接投资设立公司,间接利用外资的方式主要是利用外国政府贷款和国外经济组织贷款,如世界银行贷款等。

就外商直接投资而言,也可有多种形式:

从外资进入的形式分,可分为绿地投资、外资并购(M& A)两种主要方式;此外,近年来还出现近年来又出现了BOT方式,和产品分成合同(PSC)、基础设施经营权转让、特许权转让等等。但无论外资如何进入,进入后存在的法律形式看,最终可分为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资企业、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等形式。

关于外商直接投资的形式我还着重讲一下中外合资企业和中外合作企业的区别。

二者之间的区别主要有:

1、投资的形式不同

合资企业必须由中外投资者以参股的方式出资,各方必须在中

8 国境内设立一个具有法人资格的共同经营实体;而合作企业可以由合作各方在中国境内设立一个具有法人资格的共同经营实体,也可以不设立具有法人资格的实体,而以合伙的方式进行合作。但这种合伙和我国《合伙企业法》中的合伙是有区别的,我国合伙企业法中的合伙人必须是自然人,而非法人的合作企业中的合作各方,中方必须是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外方可以是经济组织也可以是自然人。

2、计算投资和利润分配方式不同

合资企业参股各方,不论以什么方式出资,都必须以货币计算各自的股权,并且按照股权比例分担风险和分享利润;合作企业各方可以以各种方式投资,但不一定以货币计算股权,也不一定按照股权分担风险、分享利润。各方的出资方式、出资额、责任和权利都具体地规定在合同中。

3、投资各方承担责任方式不同

我国民法根据承担民事责任的财产范围将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主要分为无限责任和有限责任。无限责任是指责任人以自己的全部财产承担的责任。有限责任是指责任人以一定范围内或限额的财产承担责任。我国《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

合资企业合资各方以其认缴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换句话说,这种责任是按股权的比例并以各方的出资额为最高限度的;合作企业合作各方可以约定承担责任的方式和比例,但以其提供的合作条件为承担责任的最高限度;而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合作企业合作各方,其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在内部是合作各方按份承担无限责

9 任,对外部是合作各方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4、投资回收方式不同。

合资企业投资各方回收投资只能按照各方所占注册资本比例通过分配利润的方式进行,而不能直接分配产品或有其他方式;合作企业合作各方可以按照各方的出资比例也可以在合同中另行约定比例通过分配利润方式进行,还可以通过直接分配产品的方式进行,甚至可以约定其他的方式;而且在合作合同中可以约定外国投资者先行回收投资。我省临汾的山西金尧焦化有限公司就曾提出过修改合同,约定外方先行回收投资。后面我还要讲到投资回收问题。

5、企业财产的归属不同

合资企业的财产归合资企业所有,合资各方投入合资企业后只按其投资的比例对合资企业享有股权,不再对其投资本身享有权利;合作企业合作各方在投资或提供了合作条件后,对其投资本身或提供的合作条件本身也不得独立行使权利;而且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合作企业合作各方的投资或提供的合作条件,为合作各方分别所有。经合作各方约定,也可以共有,或者部分共有、部分分别所有,但合作企业经营积累的财产,归合作各方共有。合资企业期满后,清算后的剩余财产包括剩余固定资产,按照合资各方的股权比例进行分配,但合资企业合同、章程另有约定的除外;而合作企业期满后,合作企业清算后的剩余财产依照合同的约定确定财产的归属;如果约定了合营期间外方先行回收投资的,合作期满清算后的剩余固定资产应无偿归中方所有。

6、组织机构不同

10 合资企业必须设立董事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合作企业可以设董事会,也可以设联合管理委员会,实行的是董事会或联合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而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合作企业,直接由合作各方的代表组成的联合管理机构共同管理合作企业。

总之,对合资企业和合作企业,从不同角度可以进行比较,但总而言之,最简单的概念是:中外合资企业是股权式企业,中外合作企业是契约式企业。中国在加入WTO议定书附件9中这样写道“在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包括外资企业(也称为外商独资企业)和合资企业,合资企业有两种类型:股权式合资企业和契约式合资企业。”

三、外商投资的产业政策

为了使外商投资更符合国家的产业发展方向,避免盲目投资现象,早在1987年国家就制定和颁布了《指导吸收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和《外商投资方向目录》,这个规定和目录将产业项目分为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4大类,令投资者一目了然。1995年6月国家又重新制订并颁布了《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1997年12月又对《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进行了修订。2001年,为适应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颁布了新修订的《指导外商投资方向的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3年3月、2004年11月国家又先后两次修订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修订后的《外商投资产业

11 指导目录》扩大了国家鼓励外商投资的范围,大幅度减少了限制外商投资的条目,加大了对外商投资的开放程度,发挥市场竞争机制作用,将一般工业产品划入允许类,突出了产业重点,更加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和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的原则,同时充分体现了鼓励外商向中西部地区投资的政策。

2000年,为了鼓励外商向中西部地区投资,国家又颁布了《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2004年7月国家对《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做了修订。此外,2003年国家还颁布了《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品目录(2003)》。200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将投资项目分为鼓励、允许、限制和淘汰四类。明确规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是引导投资方向,政府管理投资项目、制定和实施财税、信贷、土地、进出口等政策的重要依据。还明确规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原则上适用于我国境内的各类企业,是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主要依据之一,其中淘汰类直接适用于外商投资企业。

因此,《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品目录(2003)》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是目前外商投资产业政策的主要依据。

2005年《目录》中没有或不够明确的,还要执行国家的其他有关规定,主要是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对部分行业和领域做出适时的调整。对此《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做了原则性规定,如限制类第十三类“国家和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规定限制

12 的其他产业”,禁止类第十类“国家和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规定禁止的其他产业”。

1999年国家经贸委第14号令《工商投资领域制止重复建设目录(第一批)》;

1999年国家经贸委第6号令《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第一批)》;

1999年国家经贸委第16号令《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第二批)》;

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00]40号转发国家经贸委、外经贸部、海关总署、工商总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严格控制新增棉纺生产能力的规定》;

2002年国家经贸委第32号令《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第三批)》;

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02]23号转发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环保总局、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关于从严控制铁合金生产能力切实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意见》;

2003年12月国务院国办发[2003]103号转发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商务部、环保总局、银监会《关于制止钢铁行业盲目投资的若干意见》,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商务部、人民银行、环保总局、工商总局《关于制止电解铝行业违规建设盲目投资的若干意见》,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环保总局、质检总局《关于防止水泥行业盲目投资加快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

2004年4月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当前部分行业制

13 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目录》;

2004年5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国土资源部、工商总局、税务总局、环保总局、银监会、电监会联合制定了《关于清理规范焦炭行业的若干意见》;

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电站项目清理及近期建设安排有关工作的通知》等等。

山西省人民政府还制定了《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实施办法》和《关于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的实施办法》,对外商投资产业也作了一些指导性规定。

四、外商投资的优惠待遇

在谈及外资准入的同时,我们不得不牵涉到另一个相关的概念——外资待遇。没有外资准入不符合国家利益,没有外资待遇不符合投资者利益,归根到底不符合国家利用外资基本国策的贯彻,终究也不符合国家利益。

国家以税收优惠为核心形成了一整套对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下面我主要介绍一下税收优惠政策:

外商在我省投资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可以享受以下税收优惠:

1、减免企业所得税。对在太原市老市区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按24%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在太原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太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内设立的企业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从事能源、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外商投资企业可以减按15%的税

14 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其中,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可以享受从获利年度起第一至第二年免税,第三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的待遇。

外商投资举办的先进技术型生产企业,享受上述优惠税期满后,仍为先进技术企业的,可以按照税法规定的税率延长3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外商投资举办的产品出口型企业,享受上述优惠税期满后,凡当年出口产品产值达到当年企业产品产值70% 以上的,可以按照税法规定的税率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减半后的税率低于10%的,按照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对国家鼓励类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在现行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期满后的3年内,可以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以上减免政策,经批准可以酌情适用于非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

2、再投资退税。外商投资企业的外国投资者,将从企业取得的利润直接再投资于该企业,或投资开办其他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不少于5年的,经税务机关批准,退还其再投资部分已缴纳所得税的40%税款;直接投资开办、扩建产品出口型或先进技术型生产企业,全部退还其再投资部分已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税款。

对在我省投资设立的鼓励类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研究开发中心、产品出口型和先进技术型生产企业,如外商实际投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经省财政部门批准,企业开始经营的第一年至第三年期间缴纳的增值税中地方分享的部分,可以由同级财政适当返还。

3、应纳税所得弥补亏损和抵扣技术开发费。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在我省境内设立的从事生产、经营的机构发生的年度亏损,可以用下一年度的所得弥补;下一纳税年度的所得不足弥补的,可以逐年延续弥补,但最长不得超过5年。

外商投资企业技术开发费比上年增长10%及以上的,经税务机关批准,允许再按技术开发费实际发生额的50%,抵扣当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

4、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在我省投资设立的鼓励类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研究开发中心、产品出口型和先进技术型生产企业为进行技术改造,除《外商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所列商品外,在投资总额内进口,或使用投资总额以外的自有资金在原批准的生产经营范围内进口国内不能生产或性能不能满足需要的自用设备及其配套的技术、配件、备件,准予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5、购买国产设备退还增值税。对属于鼓励类外商投资企业,在投资总额内采购国产设备,如同类进口设备属免征进口税收范围,准予全额退还国产设备增值税。

6、购买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对在我省投资设立的鼓励类外商投资企业购买国产设备,如该类设备属替代进口设备且属进口设备免税目录范围,经批准其购买国产设备投资额的40%可从购买设备当年比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中抵免。

7、免征地方所得税。对外资比例不低于25%、经营期在十年以上的外商投资企业,除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外,从开始获利的

16 年度起,免征地方所得税五年;其中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或外商投资举办产品出口型和先进技术型生产企业、研发中心的,从开始获利的年度起,免征地方所得税十年。经营期不满十年的,从开始获利的年度起,免征地方所得税三年。

8、国家给予外商投资企业的其它税收优惠。 此外,国家还鼓励外商到中西部地区投资:

1、对外商到中西部投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限制类和限定外商股权比例项目的设立条件和市场开放度,可比东部地区适当放宽;

2、鼓励东部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到中西部再投资,外商投资比例超过25%的项目,视同外商投资企业,享受相应待遇;

3、允许沿海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到中西部承包经营管理外商投资企业和内资企业等。

五、中国吸引外商投资的政策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收外资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6508亿美元,来华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近200个,世界500强企业约470家在华投资,外商投资设立的各类研发机构超过750个。据联合国贸发会议调查,2006到2008年,我国仍是对跨国投资最具吸引力的国家。

近二年来,国内出现了一些议论,认为我国的外汇储备和人民币储蓄都很宽裕,不需要再鼓励外商投资了;还有人认为我国利用

17 外资过度了;也有人认为给予外商投资优惠政策“超国民待遇”了,造成了内外资企业的竞争不平等,尤其是去年曾经有一段时间“两税合一”的呼声很高,曾引起30多家跨国公司联名上书国务院。那么,中国的外资政策会不会出现大的变化?这是外国投资者普遍关心问题。

中国还要不要外资?

2004年外商投资占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7.2%,低于7.5%的世界平均水平。外商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8%,远低于21.7%的世界平均水平。中国年人均吸收外商投资只有47美元,远低于发达国家人均534美元和世界人均107美元的水平。我国并不存在吸收外资过多的问题。

虽然目前国内外汇储备和银行储蓄比较充裕,但是,外汇储备不是商业银行资产,不能直接借给企业,不是财政资金,不能用于财政性支出,外汇储备也不能用在国内,以避免国内“二次结汇”。由于国内社会保障体制尚不健全,老百姓的银行储蓄轻易不会用于投资,我国缺少的依然是资本。此外,还存在人才缺口、技术缺口、管理缺口和市场营销缺口。在国内就业压力很大、技术状况相对落后、企业管理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仍然需要发挥外资的作用,继续积极有效地吸收外商投资。

改革开放28年的经验表明,虽然我们给予了外商投资企业包括税收优惠在内的一些优惠政策,但吸收外商投资也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好处。目前,占全国注册运营企业3%的28万家外商投资企业,创造了27%的工业产值,57%的外贸出口,

18 10%的就业。外国投资者还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带来了现代流通和市场营销理念,引入了国际竞争机制、国际规则和国际标准,还开阔了中国人的国际视野,推动了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在建立和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前,世界经济正进入新一轮以服务外包、高端制造和研发环节转移为主要特征的产业结构调整。周边国家的招商引资竞争力度正在加大,美国又通过了《本土投资法》,鼓励其企业海外投资利润回流,如果不维持现行对外资的优惠力度,恐怕会对我国利用外资和经济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为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许多国家纷纷制定优惠政策,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度。在这种国际引资竞争空前加剧的新形势下,我们没有理由把外资拒之门外,而应该进一步树立全球战略意识,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继续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同时提高吸收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在这个问题上,国家领导人多次在正式场合作了明确表态。2005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会上强调,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继续毫不动摇地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2006年9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第十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国际投资论坛”的演讲中,代表中国政府重申:坚定不移地对外开放是我国既定的基本国策,利用外资作为中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内容,在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

19 速健康协调发展和加速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形成上功不可没。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将继续坚持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方针,保持利用外资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努力保持我国投资环境的国际竞争力,增强境外投资者信心。

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外商投资政策取向是:

第一,继续坚持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方针,保持利用外资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对象“两税合并”这样的大问题要通过分阶段改革逐步解决,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一叶障目,急于求成。

第二,继续大力改善外商投资的政策法律环境,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根据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和对外开放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吸收外商投资的法律体系,保持外商投资政策法律的稳定性、连续性、可预期性和可操作性,努力为外商投资创造统

一、稳定、透明、可预见的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进一步简化外资审批程序,实施规范化、标准化的审批制度;增强法制观念,做到公开、公正、透明,努力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为外商创造良好的行政环境。

第三,继续鼓励外商投资于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产业和配套产业。适时在企业注册资本比例限制、工业产权出资条件等方面加大政策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创业投资企业的相关规定,为高科技企业的产板和发展创造条件。注重引进高附加值、高辐射力、低能耗和处于产业高端的外商投资项目,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加强原材料、零部件本地化配套,延长增值链条。严格限制高污染、高能耗和国内产能过剩的外资项目进入。推动外商投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促

20 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技术升级。

第四,继续加大鼓励外商投资中西部地区的力度。中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农牧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大,劳动力及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相对较低。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稳步推进,中西部地区的交通、通讯、城市建设等硬件设施明显改观,投资环境趋于改善,生态建设取得很大进展,特色经济发展潜力逐步显现,外商到中西部投资正面临崭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利用外资的支持力度,及时修订《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扶持中西部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鼓励东部地区外商投资企业向中西部地区再投资,进一步扩大中西部地区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范围,适度放宽外资准入条件。

第五,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中国逐步开放服务贸易领域的承诺在中国加入WTO议定书附件9《服务贸易具体承诺减让表》 中有明确规定。这个《减让表》在原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主编、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知识读本》

(三)《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文件导读》第806-866页可以找到。

中国将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加入世贸组织所做的承诺,积极、稳妥、有序地全面扩大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完善服务贸易领域的法律规范,健全统一规范公开的外商投资服务领域市场准入制度。鼓励引进国外服务业的现代理念、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技术手段和现代市场运作方式,改善中国服务业结构,提高中国服务业的水

21 平。鼓励跨国公司来华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和培训中心,在技术、信息、管理和营销等方面实现向现代服务业转变。

第六,进一步简化和完善国际上通行的外商并购方式投资的可操作性政策规定,积极探索利用外资新方式,提高国内企业竞争力。在过去的20多年中,跨国并购发生额大约以年均42%的速度递增,现已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导方式。2003年国家出台了《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对外资并购境内企业给予了系统的操作规定。2006年8月8日国家六部委又联合出台了《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允许外资采用购并方式进入,参与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可以把开放与改革结合起来,盘活现有企业的存量资产,优化资源配臵,并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另一方面,允许外资采用购并方式进入,也可以大大简化外商投资的手续,使外商降低投资成本,缩短从投资到形成生产力的时间,借助原有企业的人员和销售网络迅速进入市场。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扩大外商在创业投资、BOT、基础设施经营权转让等领域的投资。进一步修改外商投资股份公司的有关规定,推动BOT、特许权转让投资方式、外商投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发行股票等各项规定的制定与完善。

第七,维护和完善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坚决制止对外商投资企业乱收费、乱检查、乱摊派、乱罚款,打破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坚决打击侵权盗版行为,创造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进一步完善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制度,依法保护外商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创造公平宽松的经商环境,只

22 有亲商、富商、安商,才能推动以商引商,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外商投资企业的积极作用,实现招商引资的辐射效应。拿于幼军省长的话来讲,就是打扫干净院子,开好菜单,请好客人。

23

第二篇:中国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政策与未来趋势

发布时间:2010-12-14 14:51 浏览:116 目前,中国的生物质能源生产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国家也通过制定行业标准规范生物质能源生产,出台法律法规为其提供保障,并运用财税政策推进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但是,中国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还面临原料资源短缺、生物质能源工业体系不完备、研究开发能力不足、产业化基础薄弱以及产品市场竞争力不高等问题。展望未来,中国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空间广阔,技术将不断完善,它将改变中国现有的能源消费结构,净化环境,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中经评论·北京)

一、中国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现状

20世纪70年代,国际上第一次石油危机使发达国家和贫油国家重视石油替代,开始大规模发展生物质能源。生物质能源是以农林等有机废弃物以及利用边际土地种植的能源植物为主要原料进行能源生产的一种新兴能源。生物质能源按照生物质的特点及转化方式可分为固体生物质燃料、液体生物质燃料、气体生物质燃料。中国生物质能源的发展一直是在“改善农村能源”的观念和框架下运作,较早地起步于农村户用沼气,以后在秸秆气化上部署了试点。近两年{TodayHot},生物质能源在中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生物质能源利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沼气工程建设初见成效。截至2005年底,全国共建成3764座大中型沼气池,形成了每年约3.4l亿立方米沼气的生产能力,年处理有机废弃物和污水1.2亿吨,沼气利用量达到80亿立方米。到2006年底,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的农户达2260万户,占总农户的9.2%,占适宜农户的15.3%,年产沼气87.0亿立方米,使7500多万农民受益,直接为农民增收约180亿元。生物质能源发电迈出了重要步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00万千瓦。液体生物质燃料生产取得明显进展,全国燃料乙醇生产能力达到:102万吨,已在河南等9个省的车用燃料中推广使用乙醇汽油。

(一)固体生物质燃料

固体生物质燃料分生物质直接燃烧或压缩成型燃料及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为原料的燃料。生物质燃烧技术是传统的能源转化形式,截止到2004年底,中国农村地区已累计推广省柴节煤炉灶1.89亿户,普及率达到70%以上。省柴节煤炉灶比普通炉灶的热效率提高一倍以上,极大缓解了农村能源短缺的局面。生物质成型燃料是把生物质固化成型后采用略加改进后的传统设备燃用,这种燃料可提高能源密度,但由于压缩技术环节的问题,成型燃料的压缩成本较高。目前,中国(清华大学、河南省能源研究所、北京美农达科技有限公司)和意大利(比萨大学)两国分别开发出生物质直接成型技术,降低了生物质成型燃料的成本,为生物质成型燃料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此外,中国生物质燃料发电也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的许多糖厂利用甘蔗渣发电。广东和广西两省(区)共有小型发电机组300余台,总装机容量800兆瓦,云南也有一些甘蔗渣电厂。中国第一批农作物秸秆燃烧发电厂将在河北石家庄晋州市和山东菏泽市单县建设,装机容量分别为2×12兆瓦和25兆瓦,发电量分别为1.2亿千瓦时和1.56亿千瓦时,年消耗秸秆20万吨。

(二)气体生物质燃料

气体生物质燃料包括沼气、生物质气化制气等。中国沼气开发历史悠久,但大中型沼气工程发展较慢,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的个体小厌氧消化池的水平,2004年,中国农户用沼气池年末累计1500万户,北方能源生态模式应用农户达43.42万户,南方能源生态模式应用农户达391.27万户,总产气量45.80亿立方米,相当于300多万吨标准煤。到2004年底,中国共建成2500座工业废水和畜禽粪便沼气池,总池容达到了88.29万立方米,形成了每年约1.84亿立方米沼气的生产能{HotTag}力,年处理有机废物污水5801万吨,年发电量63万千瓦时,可向13.09万户供气。

在生物质气化技术开发方面,中国对农林业废弃物等生物质资源的气化技术的深入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截至2006年底,中国生物质气化集中供气系统的秸秆气化站保有量539处,年产生物质燃气1.5亿立方米;年发电量160千瓦时稻壳气化发电系统已进入产业化阶段

(三)液体生物质燃料

液体生物质燃料是指通过生物质资源生产的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可以替代由石油制取的汽油和柴油,是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方向。近年来,中国的生物质燃料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以粮食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产已初步形成规模。“十五”期间,在河南、安徽、吉林和黑龙江分别建设了以陈化粮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产厂,总产能达到每年102万吨,现已在9个省(5个省全部,4个省的27个地(市))开展车用乙醇汽油销售。到2005年,这些地方除军队特需和国家特种储备外实现了车用乙醇汽油替代汽油。

但是,受粮食产量和生产成本制约,以粮食作物为原料生产生物质燃料大规模替代石油燃料时,也会产生如同当今面临的石油问题一样的原料短缺,因此,中国近期不再扩大以粮食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产,转而开发非粮食原料乙醇生产技术。目前开发的以木薯为代表的非食用薯类、甜高粱、木质纤维素等为原料的生物质燃料,既不与粮油竞争,又能降低乙醇成本。广西是木薯的主要产地,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占全国总量的80%,2005年,木薯乙醇产量30万吨。从生产潜力看,目前,木薯是替代粮食生产乙醇最现实可行的原料,全国具有年产500万吨燃料乙醇的潜力。

此外,为了扩大生物质燃料来源,中国已自主开发了以甜高粱茎秆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的技术(称为甜高粱乙醇),目前,已经达到年产5000吨燃料乙醇的生产规模。国内已经在黑龙江、内蒙古、新疆、辽宁和山东等地,建立了甜高粱种植、甜高梁茎秆制取燃料乙醇的基地。生产1吨燃料乙醇所需原料--甜高粱茎秆收购成本2000元,加上加工费,燃料乙醇生产成本低于3500元,吨。由于现阶段国家对燃料乙醇实行定点生产,这些甜高粱乙醇无法进入交通燃料市场,大多数掺入了低质白酒中。另外,中国也在开展纤维素制取燃料乙醇技术的研究开发,现已在安徽丰原生化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形成年产600吨的试验生产能力。目前,中国燃料乙醇使用量已居世界第三位。生物柴油是燃料乙醇以外的另一种液体生物质燃料。生物柴油的原料来源既可以是各种废弃或回收的动植物油,也可以是含油量高的油料植物,例如麻风树(学名小桐子)、黄连木等。中国生物柴油产业的发展率先在民营企业实现,海南正和生物能源公司、四川古杉油脂化工公司、福建卓越新能源发展公司等都建成了年生产能力l万~2万吨的生产装置,主要以餐饮业废油和皂化油下脚料为原料。此外,国外公司也进军中国,奥地利一家公司在山东威海市建设年生产能力25万吨的生物柴油厂,意大利一家公司在黑龙江佳木斯市建设年生产能力20万吨的生物柴油厂。预计中国生物柴油产量2010年前约可达每年100万吨。

二、中国生物质能源发展政策

为了确保生物质能源产业的稳步发展,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积极推动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行业标准规范生产,法律法规提供保障

本世纪初,为解决大量库存粮积压带来的财政重负和发展石化替代能源,中国开始生产以陈化粮为主要原料的燃料乙醇。2001年,国家计划委员会发布了示范推行车用汽油中添加燃料乙醇的通告。随后,相关部委联合出台了试点方案与工作实施细则。2002年3月,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等8部委联合制定颁布了《车用乙醇汽油使用试点方案》和《车用乙醇汽油使用试点工作实施细则》,明确试点范围和方式,并制定试点期间的财政、税收、价格等方面的相关方针政策和基本原则,对燃料乙醇的生产及使用实行优惠和补贴的财政及价格政策。在初步试点的基础上,2004年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8部委联合发布《车用乙醇汽油扩大试点方案》和《车用乙醇汽油扩大试点工作实施细则》,在中国部分地区开展车用乙醇汽油扩大试点工作。同时,为了规范燃料乙醇的生产,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01年4月和2004.年4月,分别发布GBl8350-2001《变性燃料乙醇》和GBl8351-2001《车用乙醇汽油》两个国家标准及新车用乙醇汽油强制性国家标准(GBl835l一2004)。在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的同时,试点区域的省份均制定和颁布了地方性法规,地方各级政府机构依照有关规定,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严格市场准入,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对中国生物质燃料乙醇产业发展和车用生物乙醇汽油推广使用起到了重大作用。

此外,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为生物质能源的发展提供保障。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提出,“国家鼓励清洁、高效地开发利用生物质燃料、鼓励发展能源作物,将符合国家标准的生物液体燃料纳入其燃料销售体系”。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也提出,“加快开发生物质能源,支持发展秸秆、垃圾焚烧和垃圾填埋发电,建设一批秸秆发电站和林木质发电站,扩大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生产能力”。

(二)运用经济手段和财政扶持政策推动产业发展

除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和标准外,2002年以来,中央财政也积极支持燃料乙醇的试点及推广工作,主要措施包括投入国债资金、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建立并优化财政补贴机制等。一是投入国债资金4.8亿元用于河南、安徽、吉林3省燃料乙醇企业建设;二是对国家批准的黑龙江华润酒精有限公司、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河南天冠燃料乙醇有限公司、安徽丰原生化股份有限公司4家试点单位,免征燃料乙醇5%的消费税,对生产燃料乙醇实现的增值税实行先征后返;三是在试点初期,对生产企业按保本微利的原则据实补贴,在扩大试点规模阶段,为促进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改为按照平均先进的原则定额补贴,补贴逐年递减。

为进一步推动生物质能源的稳步发展,2006年9月,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业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林业局联合出台了《关于发展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化工财税扶持政策的实施意见》,在风险规避与补偿、原料基地补助、示范补助、税收减免等方面对于发展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化工制定了具体的财税扶持政策。此外,自2006年1月1日《可再生能源法》正式生效后,酝酿中与之配套的各项行政法规和规章也开始陆续出台。财政部2006年10月4日出台了《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对专项资金的扶持重点、申报及审批、财务管理、考核监督等方面做出全面规定。该《办法》规定:发展专项资金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依法设立,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方式包括无偿资助和贷款贴息,通过中央财政预算安排。

三、中国生物质能源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中国在生物质能源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中国生物质能源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原料资源短缺限制了生物质能源的大规模生产

由于粮食资源不足的制约,目前,以粮食为原料的生物质燃料生产已不具备再扩大规模的资源条件。今后,生物质燃料乙醇生产应转为以甜高粱、木薯、红薯等为原料,特别是以适宜在盐碱地、荒地等劣质地和气候干旱地区种植的甜高粱为主要原料。虽然中国有大量的盐碱地、荒地等劣质土地可种植甜高粱,有大量荒山、荒坡可以种植麻风树和黄连木等油料植物,但目前缺乏对这些土地利用的合理评价和科学规划。目前,虽然在西南地区已种植了一定数量的麻风树等油料植物,但不足以支撑生物柴油的规模化生产。因此,生物质燃料资源不落实是制约生物质燃料规模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还没有建立起完备的生物质能源工业体系,研究开发能力弱,技术产业化基础薄弱

虽然中国已实现以粮食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的产业化生产,但以其他能源作物为原料生产生物质燃料尚处于技术试验阶段,要实现大规模生产,还需要在生产工艺和产业组织等方面做大量工作。以废动植物油生产生物柴油的技术较为成熟,但发展潜力有限。后备资源潜力大的纤维素生物质燃料乙醇和生物合成柴油的生产技术还处于研究阶段,一些相对成熟的技术尚缺乏标准体系和服务体系的保障,产业化程度低,大规模生物质能源生产产业化的格局尚未形成。

(三)生物燃油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弱

巴西以甘蔗生产燃料乙醇1980年每吨价格为849美元,1998年降到300美元以下。中国受原料来源、生产技术和产业组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燃料乙醇的生产成本比较高,目前,以陈化粮为原料生产的燃料乙醇的成本约为每吨3500元左右,以甜高粱、木薯等为原料生产的燃料乙醇的成本约为每吨4000元。按等效热值与汽油比较,汽油价格达到每升6元以上时,燃料乙醇才可能赢利。目前,国家每年对102万吨燃料乙醇的财政补贴约为15亿元,在目前的技术和市场条件下,扩大燃料乙醇生产需要大量的资金补贴。以甜高粱和麻风树等非粮食作物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的生产技术才刚刚开始产业化试点,产业化程度还很低,近期在成本方面的竞争力还比较弱。因此,生物质燃料成本和石油价格是制约生物质燃料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政策和市场环境不完善,缺乏足够的经济鼓励政策和激励机制

生物质能源产业是具有环境效益的弱势产业。从国外的经验看,政府支持是生物质能源市场发育初期的原始动力。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生物质能源的发展均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例如投融资、税收、补贴、市场开拓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2000年以来,国家组织了燃料乙醇的试点生产和销售,建立了包括燃料乙醇的技术标准、生产基地、销售渠道、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在内的政策体系,积累了生产和推广燃料乙醇的初步经验。但是,由于以粮食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发展潜力有限,为避免对粮食安全造成负面影响,国家对燃料乙醇的生产和销售采取了严格的管制。近年来,虽有许多企业和个人试图生产或销售燃料乙醇,但由于受到现行政策的限制,不能普遍享受到财政补贴,也难以进入汽油现有的销售渠道。对于生物柴油的生产,国家还没有制定相关的政策,特别是还没有生物柴油的国家标准,更没有生物柴油正常的销售渠道。此外,生物质资源的其它利用项目,例如燃烧发电、气化发电、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项目等,初始投资高,需要稳定的投融资渠道给予支持,并通过优惠的投融资政策降低成本。中国缺乏行之有效的投融资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

四、中国生物质能源未来的发展特点和趋势

(一)逐步改善现有的能源消费结构,降低石油的进口依存度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必须构筑在能源安全和有效供给的基础之上。目前,中国能源的基本状况是:资源短缺,消费结构单一,石油的进口依存度高,形势十分严峻。2004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67.7%,石油占22.7%,天然气占2.6%,水电等占7.0%;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中,煤炭占75.6%,石油占13.5%,天然气占3.O%,水电等占7.9%。这种能源结构导致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和不可持续性。中国石油储量仅占世界总量的2%,消费量却是世界第二,且需求持续高速增长,1990年的消费量刚突破1亿吨,2000年达到2.3亿吨,2004年达到3.2亿吨。中国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后,2005年进口原油及成品油约1.3亿吨,估计2010年将进口石油2.5亿吨,进口依存度将超过50%。进口依存度越高,能源安全度就越低。中国进口石油的80%来自中东,且需经马六甲海峡,受国际形势影响很大。

因此,今后在厉行能源节约和加强常规能源开发的同时,改变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向能源多元化和可再生清洁能源时代过渡,已是大势所趋,而在众多的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中,生物质能源的规模化开发无疑是一项现实可行的选择。

(二)生物质产业的多功能性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生物质产业是以农林产品及其加工生产的有机废弃物,以及利用边际土地种植的能源植物为原料进行生物能源和生物基产品生产的产业。中国是农业大国,生物质原料生产是农业生产的一部分,生物质能源的蕴藏量很大,每年可用总量折合约5亿吨标准煤,仅农业生产中每年产生的农作物秸秆,就折合1.5亿吨标准煤。中国有不宜种植粮食作物、但可以种植能源植物的土地约l亿公顷,可人工造林土地有311万公顷。按这些土地20%的利用率计算,每年约可生产10亿吨生物质,再加上木薯、甜高粱等能源作物,据专家测算,每年至少可生产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约5000万吨,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潜力巨大。生物基产品和生物能源产品不仅附加值高,而且市场容量几近无限,这为农民增收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生物质能源生产可以使有机废弃物和污染源无害化和资源化,从而有利于环保和资源的循环利用,可以显著改善农村能源的消费水平和质量,净化农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生物质产业的这种多功能性使它在众多的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中脱颖而出和不可替代,这种多功能性对拥有8亿农村人口的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三)净化环境,进一步为环境“减压”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以石化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量剧增,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增长了2.6倍,对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2003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8.23亿吨,居世界第二位。2025年前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超过美国而居首位。2003年,中国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也超过了2000万吨,居世界第一位,酸雨区已经占到国土面积的30%以上。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0%、二氧化硫排放量的90%、氮氧化物排放量的2/3均来自燃煤。预计到2020年,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将分别超过中国环境容量30%和46%。《京都议定书》已对发达国家分配了2012年前二氧化碳减排8%的指标,中国是《京都议定书》的签约国,承担此项任务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此外,农业生产和废弃物排放也对生态环境带来严重伤害。因此,发展生物质能源,以生物质燃料直接或成型燃烧发电替代煤炭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以生物燃油替代石化燃油以减少碳氢化物、氮氧化物等对大气的污染,将对于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轻环境压力贡献巨大。

(四)技术逐步完善,产业化空间广阔

从生物质能源的发展前景看,第一,生物乙醇是可以大规模替代石化液体燃料的最现实选择;第二,对石油的替代,将由E85(在乙醇中添加15%的汽油)取代E10(汽油中添加10%的乙醇);第三,FFVs(灵活燃料汽车)促进了生物燃油生产和对石化燃料的替代,生物燃油的发展带动了传统汽车产业的更新改造;第四,沼气将规模化生产,用于供热发电、(经纯化压缩)车用燃料或罐装管输;第五,生物质成型燃料的原料充足,技术成熟,投资少、见效快,可广泛用于替代中小锅炉用煤,热电联产(CHP)能效在90%以上,是生物质能源家族中的重要成员;第六,以木质纤维素生产的液体生物质燃料(Bff。)被认为是第二代生物质燃料,包括纤维素乙醇、气化后经费托合成生物柴油(FT柴油),以及经热裂解(TDP)或催化裂解(CDP)得到的生物柴油。此外,通过技术研发还将开拓新的资源空间。工程藻类的生物量巨大,如果能将现代生物技术和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优化育种条件,就有可能实现大规模养殖高产油藻。一旦高产油藻开发成功并实现产业化,由藻类制取生物柴油的规模可以达到数千万吨。

据专家预测估计,到2010年,中国年生产生物燃油约为600万吨,其中,生物乙醇500万吨、生物柴油100万吨:到2020年,年生产生物燃油将达到1900万吨,其中,生物乙醇1000万吨,生物柴油900万吨。

(五)生物质燃料流通体系和相关政策进一步健全完善

随着生物质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现有的以粮食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的销售体系,将会扩大到以甜高粱、甘蔗、麻风树等非粮食作物为原料的液体燃料的销售,与此相配套的非粮食生物质燃料的收购、调配和销售体系将在全国建立并逐步完善。非粮食燃料乙醇收购价格将由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根据有利于促进非粮食生物质燃料发展的原则确定并公布。同时,参照目前已实行的陈化粮燃料乙醇的财政和税收优惠政策,对非粮食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的生产和销售制定财政和税收优惠政策。有关非粮食生物质燃料的生产和销售管理办法、价格及财政税收政策将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中国农村经济,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王欧)

第三篇:“三农”政策与引进外资

摘 要:入世为我国“三农”引进外资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然而,目前我国“三农”在引进外资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为了支持“三农”引进外资,必须尽快采取改革农村户口制度,提高“三农”政策法律的透明度,完善农产品生产制度,改革农产品流通机制,强制推行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等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机遇,加快我国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步伐,占据更多的国际贸易份额。

关键词:“三农”;外资;对策

“三农”即农村、农业和农民。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采取有力措施支持“三农”引进外资。根据我国农业统计数据表明,我国乡镇企业中,外商(包括港、澳、台商)直接投资的企业不到总数的0·3%,但创造的产值和利润却占到了近8%。“三农”引进外资,不仅仅是资金层面上的利用,更重要的是组织体制、经营机制、技术、信息等多方面更高层次上的学习和借鉴。支持“三农”引进外资对于解决“三农”问题至关重要。我们必须充分认清当前“三农”在引进外资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对策,充分利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加大引进外资的力度,加快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步伐,占据更多的国际贸易份额。

1 “三农”引进外资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现有的各类企业普遍规模不大,发展的信心不足。其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引进外资,不了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发展的走向,无法把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纳入企业的经营中。沿海发达地区乡镇企业成功发展的经验表明,发展的捷径就是与外企合资合作。拿福建台州来说,自1992年引入第一家投资农业的外资企业至2002年,全市已共引入了农业外资项目64个,投资总额达到了4364·89万美元,即平均每年有6个以上外资项目投入农业,平均每年引入外资164万美元,外资引进成绩显著,农业利用外资总体规模不断加大,项目投入规模逐渐变大。从投入来看,外资投入起步时只有十几万到几十万美元,到目前外资投入农业规模最大的公司,已达300万美元; 1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就有5个。资金来源渠道也日趋多 元化。投资的外商以来自香港的最多,有24家,占1/3强,同时还有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德 国、西班牙、荷兰、加拿大等十几个国家的投资。外资的引进扩大了对外交流,吸引了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支农的力度,为农业增收、农民致富、农村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当前,我国“三农”在引进外资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4个方面。一是我国广大农村现有劳动力的知识水平较低,能胜任的工作较少;农村地区总体经济状况还比较落后,许多地方仍然没有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特别是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差。二是我国农产品的品质还不高,还缺乏国际竞争力;农产品的生产方式还处在“单一化、初级化”的水平上;农产品新品种的开发推广阻力农村乡镇企业大多以制造业为主,还停留在劳动密集型、初加工型的半手工状态,还没有形成专业化、自动化、市场化的独具特色的农村制造业体系。四是我国广大农村的医疗卫生、银行保险、广播电视、餐饮娱乐等服务体系还不完善,服务业相对落后。

2 “三农”引进外资的优势

过去,乡镇企业对引进外资认识还不到位,加之引进外资的软环境还不尽如人意;现在,随着我 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对外开放,以及我国利用外资方面立法的完善和各级政府整治投资软环境力度的加大,又一次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各类经济组织引进外资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广阔的涉外合作机会。当前,我国“三农”在引进外资方面具有的优势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政策支持。我国的入世承诺和政府对“三农”的政策性倾斜,为农村深化改革和全面开放搞活农村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入世对我国农业的冲击并不大, 2008年前我国农产品进口关税仍然可以达到15·1%,而同期的国际农产品平均关税已降至8%以下。我国承诺允许进口的粮食数量也十分有限,如小麦的进口量每年只有2200万吨,不到我国

小麦产量的5%。在进口关税和进口总量上的双重保护,加上中央对“三农”政策性支持力度的加大,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留出了一个少有的发展时空,也为“三农”引进外资创造了更加有力的条件。二是成本优势。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人力资源优势明显,使“三农”引进外资具有了大大低于城市地区的成本优势。三是潜力巨大。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农产品产业集约化和农产品新市场开发潜力巨大,为“三农”引进外资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我们有理由相信,新一轮外商投资热潮将以我国的广大农村为重点。

3 支持“三农”引进外资的策略

3·1 改革农村户口制度,给农民真正的国民待遇应尽快改变农村在出生、教育、培训、分配、社会保障、事故赔偿、竞争、生产等方面的歧视性政策。一是要改变长期以来实行重城轻乡的“二元型”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在这方面的福利程度、保障范围以及国家投入方面,城乡相差悬殊。二是要改变农工有别的金融信贷政策。三是要改变文化教育的农民“非国民待遇”的现状。要让占80%比例的广大农民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引进外资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

3·2 提高“三农”政策法律的透明度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切政策法律,应由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代表参与制定,否则,农民始终不能自决。要依据WTO透明度原则,让广大农民充分“参政、议政、督政”,充分调动“三农”引进外资的积极性。要向全世界广泛宣传我国支持“三农”引进外资的政策法规,切实解决外资在经营环境、法律环境、政策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减少行政干预,加强政府支持和法律保护的力度,吸引外资,加大对“三农”的投入。

3·3 完善农产品生产制度,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当今世界农业竞争是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机械化、科学化的大农业竞争。小农经济是不可能在国际大农业竞争中获胜的。我国80年代初实行的农村改革,确实给中国农业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如果没有那次改革,就没有今日的温饱和繁荣的乡镇企业。但任何生产制度都要根据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否则就会成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阻力。唐朝的租庸调法、明朝的一条鞭法、清朝的摊丁入亩法,都是重大的农村改革,而时过境迁,各法也随之改变和调整。任何一个好办法,如果要求几十年不变,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就显得有点不合时宜了。因此,要改变现有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小农经济生产制度和生产方式,代之以现代的大农业生产制度和生产方式,为引进外资 创造条件。

3·4 改革农产品流通机制,走产业化、市场化的发展之路粮食专营、单一收购、价格体制僵化是农业产业化的主要障碍。少数垄断农产品贸易的利益集团并不为农民提供关于生产、市场、科技等信息服务,农民生产积极性得不到有效保护。僵化的收购制度还不时产生生产矛盾和城乡对立情绪。因此,改革农产品流通机制,走产业化、市场化的发展之路,才能为引进外资创造条件。

3·5 强制推行农村地区义务教育

教育不发达和广大农民知识文化水平不高是引进外资的一大障碍。没有文化的农民是不可能很好地与外资结合,生产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的。我国农村生产的食品和农产品,有90%以上不符合发达国家的卫生标准,有52%不符合我国食品卫生标准,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农民大多不知道怎样调剂农药才能既除虫又能有效地保护人体安全。因此,只有强制推行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才能为引进外资提供智力支持。

3·6 充分利用WTO规则,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我国入世承诺对农产品争取了8·5%的补贴率指标,但实际上并没有财力能够达到这么高的补贴,现有的2%左右的对农补贴,真正到农民手中的也少得可怜。我国发展农业的空间和潜力还很大,因此,要充分利用WTO规则,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吸引外资对“三农”的投入。一是要强化政府服务职能,为“三农”引进外资提供便利条件;二是要设立专项资金,资助“三

农”招商引资;三是要培育“三农”行业协会,通过行业协会的中介作用,引导组织“三农”引进外资。

参考文献:

[ 1 ] 杨中侠.引进外资需要反思的问题[J].科学决策,

2004, (9).

[ 2 ] 唐欢.积极引进外资加快国民经济发展[J].国有

资产管理, 2004, (12).

[ 3 ] 李云帆.农业产业化如何引进外资[J].中国食品

工业, 2003, (12).

[ 4 ] 任素萍.我省农业外资利用情况及发展对策[J].

山西农经, 2004, (4).

[ 5 ] 李红岩.制约我省提高农业外资利用的因素分析

[J].技术经济, 2004, (3)

On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of our country advocating

“Sannong”to import foreign capital

ZHUQiu

(Humanistic Society and Science Academy, Changchu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2, China) Abstract:Entering the WTO has offered the rare opportunity for“Sannong”bringing in foreign capital in our country. Howerer, there are a

lot of problems existing in“Sannong”importing foreign capital in our country at present. In order to support it, we must reform the rural reg

istered. Permanent residence system as soon as possible, improve the law transparency of“Sannong”policy, perfect the production system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reform the circulating mechanism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pursue such measures as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of rural

area by force. Only in thisway couldwe seize the opportunity, quicken the steps of in tegrating ourmarkerwiththeworld one and ccupymore

international trade share.

Key words:“Sannong”; foreign capital; countermeasures

第四篇:报废汽车回收利用相关政策建议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汽车保有量、报废量不断增加,由于相关政策的不衔接,这一环节带来的安全、环保、资源利用等问题越来越突出。主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个方面。

一、现行政策不利于报废汽车回收专业化分工协作

原国家经贸委【2001】773号关于《报废汽车回收企业总量控制方案》的通知规定,原则上每个地级市设置1家回收拆解企业,直辖市2-4家,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1-2家。

而根据2006年实施的《汽车产品利用回收政策》第

六、七条和第十五条规定:国家逐步将汽车回收利用率指标纳入汽车产品市场准入许可管理体系;为加强汽车生产者责任的管理,在汽车生产、使用、报废回收等环节建立起以汽车生产企业为主导的完善的管理体系;2010年起汽车生产企业或进口汽车总代理商要负责回收处理其销售的汽车产品及其包装物品,也可委托相关机构、企业负责回收处理其生产、销售的汽车及其包装物品。

2009年1月1日实行的《循环经济促进法》第十五条也规定: 生产列入强制回收名录的产品或者包装物的企业,必须对废弃的产品或者包装物负责回收;对其中可以利用的,由各该生产企业负责利用;对因不具备技术经济条件而不适合利用的,由各该生产企业负责无害化处置。

目前,国内汽车报废回收企业,往往要承担办证、回收、拆解、销毁、破碎等全套程序。报废汽车回收行业不仅专业化分工程度较低,同时按区域布局规划,导致拆解企业生产规模小、效益低,而且由于一家报废汽车回收企业承担整个报废过程中的全部职责,容易在管理上产生盲区,导致报废汽车重新上路或拆解下的零部件控制不严,流入拼装车市场。

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汽车报废行业有着明确的分工。根据各国情况不同,在汽车报废回收的整个产业链条中,回收、有害物质处理、拆解、破碎等各环节,由不同的企业分别承担各自的职责。

吸收国外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发展的经验,应允许汽车生产企业和进口汽车总代理商从事报废汽车回收利用业务,或汽车生产企业和进口汽车总代理商委托相关机构,进行专业化协作,利用汽车生产企业报废汽车拆解技术和零部件再制造能力,共同提高报废汽车回收利用水平,有利于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前提下,可以采取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再制造、破碎、有害物处理的分级管理体系。

二、根据现有政策,开展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缺少旧件来源

报废汽车零部件回收难的问题严重制约再制造的产业化,必须建立、健全和完善零部件再制造的相关政策、制度。国务院2001年6月第307号令《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规定,拆解的发动机、变速器、前后桥和车架等“五大总成”应当作为“废金属,这让再制造企业感觉再制造旧件来源不足,要实现再制造产业化,必须完善、修改国家相关政策,使更多的报废车、报废件能够进入再制造循环。

三、现行税收政策导致报废汽车回收及再制造企业税负高

2008年12月9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公布了《关于再生资源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157号)(以下简称《通知》),对再生资源增值税政策进行了调整。

1.是取消了原来对废旧物资回收企业销售废旧物资,免征增值税的政策。取消利废企业购入废旧物资时,按销售发票上注明的金额,依10%计算抵扣进项税额的政策;

2.是自2009年1月1日起,对符合规定条件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再生资源缴纳的增值税,实行先征后退政策。其中,2009年按70%的比例退税给纳税人;2010年按50%的比例退税给纳税人。

国家财税部门对再生资源(含报废机动车)取消免税政策,恢复征收增值税,使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原本很高的运营成本更加扩大,企业盈利空间大幅度压缩甚至丧失。因为企业在汽车报废回收过程中很难取得进项税加以抵扣,需要全额交纳增值税,这就是行业的特殊性和无法回避的问题,它必将使企业经营困难增加、难以为继。

四、相关政策建议

第一,积极完善相应的法规。一方面尽快出台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弱化以前的使用年限和行驶里程的指标,取消非营运小微型客车使用年限的限制,加快修订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落实出台的《报废汽车拆解规范》,规范回收拆解行为,防止车辆流向社会,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回收利用率,增强法规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第二,加强报废汽车的管理,规范市场秩序。主要从这几个方面采取一些措施加强报废汽车管理:

1、加强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的管理,引导企业诚实守信,合法经营,进一步健全报废汽车回收企业的进入和退出机制。

2、加大对报废汽车拆解市场的整治力度,严厉打击利用报废汽车零部件非法拼装组装汽车,禁止报废汽车和拼装车进入市场交易,或以其他方式交易。

3、加大载运车的登记管理,严格执行车辆强制报废制度,加大路面查处报废汽车的力度。

4、完善老旧汽车报废更新补贴管理办法,要充分发挥补贴资金在引导老旧汽车报废更新当中的作用。

5、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主管部门应加强与交管、公安、工商等相关部门的配合协调,形成部门监管报废汽车的合力。

第三,积极发挥汽车制造商的作用,推动报废汽车回收利用:

对汽车制造商提出要求,出厂的汽车必须要有车辆拆解的指南。其次利用经济手段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和引导制造商参与并且做好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和回收利用工作,鼓励他们与拆解企业加强合作,进行技术信息交流。

鼓励汽车生产企业建立具有一定规模、技术先进、具备环保要求的报废汽车拆解、破碎工厂,利用自身销售服务网络和委托现有报废汽车回收企业,回收报废汽车。允许异地报废车辆凭公安机关出具的《机动车报废证明》将报废车辆交售给回收企业,报废汽车回收企业凭《机动车报废证明》收购报废汽车,并向报废汽车拥有单位或者个人出具《报废汽车回收证明》,集中拆解、破碎,提高

回收再利用率。

第四,加快结构调整,提高报废汽车回收行业的整体实力。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做好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引导我国报废汽车回收行业调整和优化结构,向专业化、分层次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产业结构的方向发展。我国应该对报废汽车回收处理企业业务进行明确划分,各类企业严格按照业务范围经营;国家对回收、拆解、破碎企业实行许可制度,对氟里昂处理企业实施备案制度,并对氟利昂以及车辆破碎后的废渣进行统一处理。

第五,出台有关报废汽车拆解和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行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如拆解和再制造设备进口时免征增值税,将再制造企业列入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拆解的旧件和再制造产品免增值稅或减半征收、再制造产品在计算企业所得稅时,取得的再制造产品收入减按90%计入收入总额。

第五篇:我国外资政策的演变及效果分析

摘要在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资政策演变的基础上分析了利用外资的正负效应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外资外资政策外资效应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外资政策的不断调整我国利用外资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正确分析我国利用外资的正负效应有助于我们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资政策的演变 1.1初创阶段19791985 这一阶段的主要举措为转变指导方针由排斥外资转向利用外资设立经济特区和沿海经济开放区实行特殊灵活和优惠的外资政策开始制定外资法规

1979年7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是我国第一部吸收外商投资的法律成立外资管理的专门机构1979年8月国务院设立了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全国的利用外资工作1982年3月合并成立对外经济贸易部。 这一阶段的特点表现为外资政策是非常粗略的并缺乏可操作性对外资流入实行限制的特点非常突出且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外资政策体系。 1.2发展阶段19861993 这一阶段的主要举措为进一步明确利用外资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大意义以及利用外资的指导思想和战略部署建立了一系列利用外资的法规体系包括《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指导吸收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等对外资实

行普遍的优惠政策建立针对外资的分级管理体制。 这一阶段的特点表现为在指导思想上已经完全确立了积极利用外资的观念对外资的限制不断取消外资允许进入的规模和领域不断扩大外资政策激励的重点由间接投资转向直接投资尽管仍然对外资实行一定的限制但实行鼓励和优惠的特点更加明确形成了全国统一的外资政策体系。 1.3调整阶段19942001 这一阶段主要是针对第二阶段利用外资实践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加以规范同时根据加入WTO的需要逐步取消对外资的一些限制对外资实行一定程度的国民待遇。采取的主要措施表现为①1995年6月我国重新发布了《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同时发布《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将外商投资产业鼓励类、限制类和禁止类项目具体化。除此之外皆为允许对外开放的领域②1997年12月修订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扩大了国家鼓励外商投资的范围突出了产业重点同时体现了鼓励外商向中西部地区投资的政策③1999年8月外经贸部等部门就进一步鼓励外商投资制定了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外商投资企业技术开发和创新加大对外商投资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这一阶段的特点表现为对外资的限制大幅度取消国民待遇原则越来越明显对外资的优惠政策仍然很突出但相应的规范和管理有所加强外资政策逐步与国际惯例特别是WTO的规则接轨单纯依靠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的倾向有所缓和但尚没有发生

根本性变化。 1.4完善阶段2002 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根据WTO的规则和承诺于2002年3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4月1日起施行由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和外经贸部发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及附件在投资准入方面进一步开放其主要变动如下①将鼓励类目录由186条增加到262条而限制类目录由112条减少到75条大幅度放宽了行业准入限制②扩大投资领域逐步开放金融、保险、电信、物流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③投资地域多样化鼓励外商投向中西部地区参与正在实施的中西部大开发战略④投资方式多样化。 2利用外资的正效应 我国利用外资数额的不断增加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其正效应十分突出主要表现为 利用外资促进了我国GDP的增长。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分析结果19812000年在我国GDP年均9.7的增长速度中大约有2.7来自于利用外资的直接或间接贡献。罗余才、严俊2002对20世纪90年代国际直接投资FDI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分析表明FDI增加1GDP将增加0.396736说明FDI流入对中国GDP增长的影响是正面的。 外商投资企业工业产值对全国工业总产值的贡献也是非常巨大的。从19902001年外商投资企业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不断上升由1990年的2.28上升到2001年2798。同时外商投资企业上缴的税收对我国的工商税收也起了重要作用增加了我国的财政收入外商投资企业上交的税收占我国工商税收的比重逐年上升从1992

年的425上升到2001年的1901。 利用外资增加了我国进出口总额。19862001年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进出口总值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比重持续上升从1986年的404上升到2001年5083。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进出口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为3466高于全国进出口总值的年均增长率137521个百分点。FDI促进了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1985年中国占世界出口市场的份额不足22000年则上升到6以上同时也改善了出口结构。 利用外资为我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随着外资企业的不断增加和扩充外资企业需要的劳动力数量也不断增加从而有利于缓解我国部分就业压力。 1

上一篇:中国历代电影导演下一篇:中国梦含义及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