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诗歌理解选择

2022-07-12

第一篇:七上诗歌理解选择

七上历史复习选择二教案

《七上历史》复习选择题二

1、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

) A.统一天下

B.消灭袁绍

C.废汉称帝

D.建立魏国

2、曹操在下列哪场战役中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军队,奠定其统一北方的基础(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3、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实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短暂统一的朝代是(

) A.北魏

B.东晋

C.西晋

D.前秦

4、三国时期,率领船队到达台湾的是(

) A.曹操

B.诸葛亮

C.孙权

D.卫温

5、 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持续了几十年,其中魏的建立者是(

) A.曹操

B.刘备

C.孙权

D.曹丕

6、林俊杰在一首歌中唱道:“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这句歌词指的是东汉末年的哪种社会状况(

) A.宦官专权

B.土地兼并严重

C.军阀混战

D.皇帝昏庸

7、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 A.曹操和袁绍

B.曹军和孙、刘联军

C.孙权和刘备

D.袁军和孙、刘联军

8、下图中的兵马俑,代表了我国某封建王朝高超的雕塑艺术水平。这个王朝是(

)

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唐朝

9、下图中的“纪念园”位于湖南省耒阳市蔡子池畔,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3A级旅游风景区。该纪念园的主题是(

) A.纪念蔡伦改进造纸术B.纪念蔡伦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纸C.纪念造纸术发明过程D.纪念蔡伦被东汉政府封为“蔡侯”

10、下列有关“麻沸散”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是华佗研制成的B.西汉时在医学上广泛使用C.这是世界医学史上的一大发明 D.“麻沸散”用酒服下后,可以麻醉全身,便于施行手术

11、如你生活在秦朝时期,遇上了当时的一个官吏,你认为这位官吏说的哪些话是可信的(

) ①我刚刚拜会了我县的县令②官府用小篆字体发布了一个告示③朋友送给我一部《伤寒杂病论》④我下个月送儿子去太学读书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2、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统辖的时间和标志是(

) A.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B.汉武帝时,丝绸之路开通C.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D.公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

13、“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毛主席在《沁园春·雪》中将秦始皇和汉武帝并称,他们共同的历史功绩是(

) A.推行郡县制

B.实行“推恩令”

C.加强中央集权

D.统一文字

14、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皇帝。下列史实与汉武帝有关的是(

) ①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②颁布“推恩令”③强化监察制度④设置西域都护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5、汉武帝时期的学生要进入全国的最高学府接受儒学教育,必须到(

) A.长安

B.洛阳

C.咸阳

D.开封

16、 汉武帝时,地方上的诸侯国被越分越小,这与下列哪项措施有关(

) A.推行“推恩令”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征战匈奴D.开拓西域

17、经过统治者的励精图治,西汉形成一个“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环境,史称“文景之治”。这里的“统治者”主要是指(

) ①汉高祖 ②汉文帝 ③汉景帝 ④汉武帝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8、秦末反抗秦的暴政,首创农民起义之风,鼓舞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统治的两位农民起义领袖是(

) A.项羽和刘邦

B.陈胜和吴广

C.韩信和张良

D.刘秀和朱元璋

第9题

19、有人曾形容秦朝“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意思是道路上挤满了穿囚衣的犯人,监狱里关满了人,如同集市一样。这些现象说明秦朝时期(

) A.社会治安混乱

B.国民素质不高

C.人民法制观念淡薄

D.刑法严酷

20、 秦朝举行的一次廷议中,廷尉李斯的发言得到秦始皇的支持,李斯说:“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仇人);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置诸侯不便。”由此可以看出,李斯明确反对(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郡县制

D.分封制

21、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以“中央集权制度”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下图是他们正在编制的《秦朝行政机构示意图》,请按图意给空白处选择正确的内容(

)

A.诸侯

B.丞相

C.殿阁大学士

D.军机大臣 这段文字表达的信息是(

)

第24题 第26题

22、“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这是秦始皇时期琅琊石刻中的一段文字。A.统一度量衡

B.统一思想

C.统一文字

D.统一六国

23、下列选项中,哪一项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

) A.秦始皇陵兵马俑

B.云冈石窟

C.龙门石窟

D.敦煌莫高窟

24、下图所示是初三小李同学在历史复习课上作的笔记,其中“4.”后面空白处应填写的历史人物是(

) A.祖冲之

B.顾恺之

C.司马迁

D.贾思勰

25、《史记》是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下列人物在《史记》中有记载的是(

) A.蔡伦

B.华佗

C.张仲景

D.汉武帝

26、能够通过右图所示著作查到的史实有(

) ①秦始皇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②文景之治③蔡伦改进造纸术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⑤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27、司马迁所著的史学巨著是(

) A.《史记》

B.《汉书》

C.《资治通鉴》

D.《道德经》

28、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是(

) A.马王堆汉墓帛画

B.秦始皇陵兵马俑

C.西汉骑兵俑

D.东汉市集画像砖

29、下列人物,在《史记》中没有记载的是(

) A.曹操

B.陈胜

C.汉武帝

D.秦始皇

30、司马迁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他创作的史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这部书是(

) A.《史记》

B.《汉书》

C.《通典》

D.《资治通鉴》

31、秦汉时期杰出的雕塑作品是 (

) A.马王堆汉墓画

B.秦始皇陵兵马俑

C.龙门石窟

D.敦煌莫高窟

32、作为汉朝文学作品代表的赋走向成熟是在(

) A.汉高祖时期

B.汉文帝时期

C.汉景帝时期

D.汉武帝时期

33、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

) A.《史记》

B.《汉书》

C.《后汉书》

D.《资治通鉴》

34、下列时间轴示意图中,哪一字母所代表时期的史实在《史记》这部史学名著中能查阅到(

)

35、司马迁跟陈胜一样具有首创精神。司马迁的首创精神主要体现在(

) A.首创编年体B.肯定了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C.首创纪传体D.文笔优美、语言简洁、记述客观公正

36、下图所示为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其功能是(

)

A.测定航海方向B.测定地震方位C.测定时间和节气D.测量地球子午线长度

37、生活在东汉时期、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被后人尊称为“医圣”的是(

) A.华佗

B.张仲景

C.李时珍

D.郦道元

38、东汉时期,我国涌现出众多优秀的科学家,他们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科学成就,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以下关联错误的一项是(

) A.蔡伦——改进造纸术B.张衡——写成《九章算术》一书C.华佗——制成“麻沸散”D.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

39、工艺流程与生产水平密切相关。观察下图,它反映了我国汉代哪一生产活动的工艺流程(

) A.造纸

B.炼铁

C.纺织

D.制瓷

40、纸的出现是人类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它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下列人物中与纸的发明、改进直接相关的人物是(

) A.屈原

B.张衡

C.蔡伦

D.郦道元

41、被后世尊称为“医圣”的是(

) A.李时珍

B.扁鹊

C.华佗

D.张仲景

42、东汉末年一家豪强地主要计算他家的土地面积,可以参阅的书籍是(

) A.《离骚》

B.《道德经》

C.《九章算术》

D.《伤寒杂病论》

43、据说欧洲人写一部《圣经》要用300张羊皮。自从有了它,大大推动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它被公认为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值得纪念的事件之一。“它”指的是(

) A.火药

B.印刷术

C.指南针

D.造纸术

44、日本有蔡伦宫,法国有蔡伦博物馆……蔡伦受到世界各国如此尊敬,是因为他(

) A.发明了印刷术B.改进了造纸术C.发明了火药D.制成了罗盘针

45、下列有关两汉的科学技术说法错误的是(

) A.西汉时期我国发明了造纸术,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B.《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前期

C.华佗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D.东汉时,祖冲之发明了地动仪,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46、现在,大型手术使用全身麻醉药剂已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的事情了。在世界医学史上,最早制成这种药剂的医生是(

) A.扁鹊

B.华佗

C.张仲景

D.李时珍

47、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以下人物的发明具有这样特征的是(

) A.蔡伦

B.张仲景

C.华佗

D.张衡

48、蔡伦改进造纸术的突破点在于(

) A.由笨重改进为携带方便B.简化制作过程C.扩大造纸原料来源,使之易得而又便宜D.纸张由粗糙改进为精细

49、以下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丝绸之路开通②日本倭奴国与东汉王朝通好③东汉官员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④东汉时代中国与欧洲已有直接交往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①③②④

D.②③④①

50、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大学发表演讲时,提出了中国关于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设想,即建立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统一交通基础设施,消除贸易壁垒,并进一步推进各方合作。关于我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说法错误的是(

) A.是在汉代张骞通西域后开通的B.西域的葡萄、石榴等作物传入中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C.其路线是从西汉首都洛阳出发,直达西亚、欧洲D.这条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仍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51、中国的丝织品经由丝绸之路转运到欧洲最早是在(

) A.秦朝

B.西汉

C.隋朝

D.唐朝

52、2014年5月21日,由国务院新闻办组织的“中国媒体丝路行”采访活动在陕西西安拉开序幕。关于古丝绸之路的表述有误的是(

) A.有利于中国对世界的统治B.有利于中外经济和文化的交流C.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D.张骞为丝绸之路的开辟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39题

53、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指出:“中国汉代的张骞肩负和平友好的使命,两次出使中亚,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①汉文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②西汉丝绸之路的起点是现今的陕西西安

③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方称为西域④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4、张骞通西域后,不少西域的物种传到中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下列选项中,那一项是中原原有的(

)

55、东汉明帝时,负责治理黄河的水利专家是(

) A.商鞅

B.郦道元

C.李冰

D.王景

56、下列选项中与下图人物有关的是(

) A.翻车

B.昭君出塞

C.丝绸之路

D.灵渠

57、汉代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条件有(

) ①西汉丝织业的发展②张骞沟通与西域的联系③西域都护的设置 第56题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③

58、下图所示是东汉时期发明的翻车,这是一种什么工具(

) A.冶铁

B.耕作

C.播种

D.灌溉

59、汉武帝和汉明帝相同的历史功绩是(

) A.反击匈奴

B.治理黄河

C.提倡节俭

D.弘扬佛法

第58题 60、张骞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外交家和探险家。下列历史名词与他无关的是(

) A.西域

B.匈奴

C.汉武帝

D.南方丝绸之路

61、新疆地区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该地区隶属中央政府管辖开始于(

) A.张骞出使西域B.丝绸之路的开通C.昭君出塞D.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 6

2、被称为“汉家和亲第一公主”的昭君生活的朝代是(

) A.西汉

B.三国

C.唐朝

D.清朝

63、汉武帝采取的利于抑制大商人牟取暴利的措施是(

) A.统一文字

B.统一铸造五铢钱

C.开通大运河

D.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64、监察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秦汉时期的官职中具有监察功能的是(

) ①御史大夫②司隶校尉③刺史④太尉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65、贾谊在《治安策》中认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这一思想启发了西汉政府实施(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推恩令

D.科举制

66、“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诗中的“胡”在这里是指(

) A.匈奴

B.鲜卑

C.氐族

D.羌

67、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汉武帝态度比汉初皇帝强硬B.汉武帝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C.汉武帝时“和亲”政策不起作用D.汉武帝时匈奴势力衰弱 6

8、“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是谁向汉武帝提出来的(

) A.主父偃

B.张良

C.韩信

D.董仲舒

69、“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古代多位君王。其中“汉武”最主要的功绩是(A.创立中央集权B.结束割据,实现国家统一C.巩固大一统局面D.统治期间出现盛世局面

70、对下图中史实的解说正确的是(

)

)

A.时间:136年B.出发地:长安C.目的:出任西域都护D.结果:投奔匈奴 7

1、关于“昭君出塞”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当时向汉朝提出和亲的是呼韩邪单于B.是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C.是汉朝迫于匈奴压力的一次和亲 D.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72、秦始皇和汉武帝为安定北边,都曾派兵大举反击哪一游牧民族的侵扰(

) A.突厥

B.女真

C.契丹

D.匈奴

73、 “大一统的汉帝国扩展了汉民族文化圈。而汉武帝所具有的超越历史的雄才大略,使其成为一位战略和外交设计的奇才。”体现汉武帝是“外交设计的奇才”的历史事件是(

) A.张骞通西域

B.文成公主入藏

C.郑和下西洋

D.戚继光抗倭 7

4、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大臣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其目的是(

) ①维护皇帝的权威②恩赐亲戚③巩固统一④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7

5、“文景之治”这一盛世景象出现的原因有(

) ①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②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 ③文帝、景帝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④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儒家思想进行统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76、“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高祖”建的政权称西汉。被称作高祖的是(

) A.陈胜

B.吴广

C.刘邦

D.项羽

77、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发动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起义地点是(

) A.陈

B.大泽乡

C.巨鹿

D.荥阳 7

8、“楚汉战争”指的是(

) A.陈胜、吴广反秦的战争B.楚国和汉朝之间的战争

C.项羽、刘邦与秦朝之间的战争D.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全国最高统治权而进行的战争

79、贾谊的《过秦论》中以“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记述了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发动这次起义的领导人是(

) A.陈胜、项羽

B.吴广、项羽

C.陈胜、吴广

D.项羽、刘邦 80、西汉初年,出现“社会安定,百姓富裕,粮仓丰满”的盛世局面,史称(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8

1、秦末农民战争爆发和秦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A.秦朝“焚书坑儒”引起封建知识分子的不满B.秦灭六国,统一全国C.秦朝的暴政D.秦二世的皇位是篡位而来的 8

2、下面不属于“文景之治”的背景的是(

) A.秦朝速亡的教训B.西汉初年社会残破的现实C.汉高祖“无为而治”的政策D.这个时期没有严重的政治忧患 8

3、下列事件跟刘邦有关的是

(

) ①大泽乡起义②公元前207年攻入关中③楚汉之争④建立张楚政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84、一位历史学家想查阅一些与秦始皇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他不可能查到的是

(

) A.灭六国,统一天下B.焚书坑儒C.统一货币、度量衡D.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8

5、秦始皇死后不久,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摇摇欲坠。这次农民起义是(

) A.国人暴动

B.陈胜吴广起义

C.楚汉战争

D.王莽夺权 8

6、 以下建筑中不是秦朝所修的是(

) A.阿房宫

B.骊山陵墓

C.长城

D.白马寺

87、秦朝修筑的万里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秦长城的起止点是(

) A.临洮—咸阳

B.临洮—辽东

C.陇西—辽东

D.临洮一函谷关

88、下图所示为《秦朝行政系统简表》,它直观地展示了秦朝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机构之间的关系,形象地说明了秦朝政治体制的本质。这一政治体制是(

)

A.皇帝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中央集权制

89、柳宗元评价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秦朝(

) A.推行郡县制

B.统一度量衡

C.允许土地买卖

D.建立丞相制

90、古代监察体制的建立有利于监督官员的规范执政,防止官员的贪污腐败。秦朝负责监督百官的是(

)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刺史

9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

) A.周朝

B.秦朝

C.汉朝

D.唐朝

92、秦朝修建的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水利工程是(

) A.都江堰

B.灵渠

C.郑国渠

D.白渠

93、秦始皇实行的下列措施中对思想文化起破坏作用的是(

) A.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B.创立皇帝制度C.焚书坑儒D.废除分封制

94、秦朝一位盐商,要到外地去购进一批货物。这位商人携带的货币应该是(

)

95、秦始皇在中央设置的重要官职丞相的主要职责是(

) A.辅助皇帝处理国政

B.掌管军事

C.掌管监察

D.掌管刑狱 9

6、“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诗中的“秦王”指的是(

) A.项羽

B.嬴政

C.刘邦

D.韩非 9

7、在秦朝,万里长城的主要功能是(

) A.旅游景点B.军事防御C.划定国界D.扩大秦朝疆域 是(

) A.一位商人携带五铢钱前往南海郡做生意B.读书人可以进私学并阅读列国史记 C.各地官员均用大篆体写告示D.农民缴税时用相同容量的“斗”

99、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对促进我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措施是(

) A.建立专制集权统治B.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C.焚书坑儒D.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

100、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确立了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关于下图所示内容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秦始皇始创皇帝制度B.秦朝以“法治”代替“人治”C.秦朝中央机构职责明确D.秦朝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第100题

98、课本剧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但不应背离学科的严谨性。下面是某班同学编演的秦朝历史剧的相关信息,其中符合史实的

第二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部编语文七上)

4.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初步把握句面意思。 过程与方法

以灵活多变的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品味诗词的意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课前准备 学生

自读诗歌,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老师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习四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 ),字孟德,沛国谯县(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往往以旧调、旧题来

表现新的内容,有的反映当时社会的**,有的抒写个人远大的抱负,气势雄伟,慷慨悲壮。代表作有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李白(701—762),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著有《李太白集》。他的《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三、整体感知

1. 朗读。请同学们认真读两遍,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理解诗句大意。

(1)对照注释朗读或默读,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2)集体解疑。

(3)同桌互相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4)指名学生用现代汉语将这首诗的意思说一遍,语言要优美。

四、课文精读 《观沧海》 1.简介背景。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石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入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2.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五句都是观海所见。

3.“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 句中有直接写到人吗? 主要交代了观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的勃勃英姿。

4.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 主要写了哪些景色? 显示了什么?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写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

5.诗中哪几句是写虚景? 能说出这一景象吗? 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

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6.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7.小结:

这首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感情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解题。

这首诗是李白在听到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的消息时,写的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闻,听说。王昌龄(约698—757),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人。他是作者的朋友。左迁,贬谪。龙标,在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遥,遥远。此寄,这首诗篇。

2.细读品味: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杨花飘落,子规啼叫,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融情入景。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悉。“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写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已现,流露出作者对被贬友人的深切怀念。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人隔两地,心意难达,明月在天,千里可共。后两句抒情。作者用拟人手法,要把自己的“愁心”寄给明月。让“愁心”与明月一起伴随王昌龄赴远方。明月寄愁,饱含了作者深切的同情和关切。

3.明月本来是没有情感的,作者为什么还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在这里把明月人格化了,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

通过把明月人格化,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同时,这不仅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寓有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把客观事物人格化,能表达更强烈、更深厚的情感。

4.归纳主旨。

诗人通过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

5.小结: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变抽象为形象,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作者以形象的思维方式,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恶。

五、写作特点

1.《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在这首诗中,景和情紧密结合。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融情入景,景中见情,情景交融。诗人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既写了景,又以“子规啼”暗点自己对王昌龄被贬的同情和悲痛。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2)客观事物人格化,抒情更强烈,更深沉。

六、板书设计 观沧海 曹操

时间:秋

远眺地点:碣石山

↓水 澹澹 洪波

近观山岛 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想象日月星汉 仿佛在海中运行出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情景交融写景叙事:点时令——飘零之感过五溪——迁谪之远抒发感情:表达牵挂,情深意长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请齐背前两首诗,巩固以上内容。

前面我们学习了“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观沧海》,还品味了李白诗中的深情厚意,今天我们再学习两首古诗,一起去体味游子挥之不去的乡愁。

二、作者简介

王湾,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开元初任荥阳主簿,又参与编纂《群书四部录》,后任洛阳尉。现存诗10首,其中最著名的是《次北固山下》,另有《奉使登终南山》《奉和贺监林月清酌》等。

马致远(约 1250-1321以后),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所做杂剧今知有15 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 120 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

三、整体感知

1.初读《次北固山下》

(1)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多媒体展示flash朗读,要求学生跟读。

2.听读诗歌,给《天净沙•秋思》划分节奏,注意重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学生配乐朗读。

四、课文精读 《次北固山下》

1.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

2.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3.颔联写的是什么? 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此联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齐了,船上之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潮平两岸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可见这时风顺且和,这样一艘小舟能在大江中平稳航行,也是因为此地的长江正是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的时候。

4.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此时诗人想起正值岁暮腊残之时,而连夜行舟,天边太阳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无限感慨。当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 这两句还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5.尾联是否与思乡有关?

这两句紧承第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思乡的愁绪中。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归雁来传递家书了。

《天净沙•秋思》

1.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教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 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这首小令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小令的最后两句各自写的是什么?

“夕阳西下”点明了特定的时间,也照应了前文的“昏”字,属于写景铺垫。“断肠人在天涯”点出了主人公,直抒天涯游子之悲,属于卒章显志。此句为全篇的主旨。

(3)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 他究竟要到哪里去? 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4)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的,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

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2.探究:我们说“枯藤老树昏鸦”和“古道西风瘦马”能使人感受到一种苍凉和伤感,那么“小桥流水人家”插在其间是否协调呢?

协调。第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的哀鸣,“枯藤”、“老树”、“昏鸦”,呈现在人们眼前的画面是一片灰黑色,给人的感觉是毫无生气、暮气沉沉,就如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这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子无家可归之意。第三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再次凸现了无家可归的哀怨与迷惘;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旅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一个“古”字,把游子的个人凄苦推及古今,足以引起读者的丰富联想和共鸣。第二句描绘出一幅温情脉脉、幽雅恬静的画面。“小桥”是沟通障碍的建筑物,在情感上也意味着沟通;“流水”是清澈纯净的,蕴含着丰富的活力;“人家”是温馨的场所,是产生欢歌笑语的地方。这里写他人有家而我独无,更添一份思乡之情;与

一、三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发游子的恋家思亲之情。倘若诗的其他几句是正面写游子之思之悲,那么第二句则是从反面来写,更添悲愁,可算是“以乐景写哀情”,“一倍增其哀”了!

五、写作特点 1.《次北固山下》 (1)内容前后照应。

首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2)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如“风正一帆悬”,“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经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

2. 《天净沙•秋思》 (1)静景与动景相映。

《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得力于成功地运用映衬技法。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

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瑟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这正是相互映衬的妙用。

(2)景色与情思相融。

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东西,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方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六、板书设计 次北固山下 王湾

淡淡乡思愁绪首联 点题颔联 船上所见:“平”“阔”“正”“悬”颈联 写景 时令(残夜)尾联 归雁传书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 (老)树 (昏)鸦(小)桥 (流)水 (人)家(古)道 (西)风 (瘦)马夕阳(西下)绘景(断肠)人(在天涯) ——写人言简意丰 多方映衬 情景交融秋原黄昏行旅图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我在阅读方面按照诗词的特点来进行,首先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初步把握句面意思;其次从整体上分析描写的内容(景物、事)所表现的情感。再次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发挥联想、想象,“神”入其中,进而体会这四首诗的内容和情感及理解遣词造句的妙处。

第三篇:理解现代诗歌

每个人都渴望被理解但生活中还存在着那么多的误解

你纠结,你委屈,你难过

最后到无语沉默

你无处排解,你无人可说,你无处诉说

最终到无话可说

所以有时候

沉默,是一个人最大的哭声

微笑,是一个人最好的伪装

理解到底是什么?

一个眼神,一个拥抱,一次握紧

一句话,一杯酒,还是一杯茶

其实都不是

理解是

是心与心的疼惜与懂得

是一辈子的谅解和牵挂

多一份理解,就多一份温暖

多一份理解,就多一份感动

多一份理解,就会多一层美好

理解是相互的

只有首先去理解别人

才能被别人所理解

如果都只是一味的去索取又哪来回报

生命中终将会错过一些人

我们应该感谢那些错过的人

他们让我们明白了幸福的珍贵

不要相信该是自己的终该是自己的

不去争取不去把握的话

永远都不会有机会

缘分是什么?

缘分就是给了你一次遇到的机会

幸福全靠去争取~

第四篇: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一、考纲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一起来上一堂诗歌鉴赏课。“鉴赏”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能力,特别是鉴赏古代诗歌作品前,首先要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工作就是先把这首诗读懂。读懂一首诗要搞清楚“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之类的问题。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主要内容: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高考《考试大纲》:

《考试大纲》要求,诗歌鉴赏包括两个方面:

(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设问方式: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观念?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

二、质检

1.(2009年荆州市质检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晚

池上柳依依,柳边人掩扉。蝶随花片落,燕拂水纹飞。 试数交游看,方惊笑语稀。一年春又尽,倚杖对斜晖。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4分)

【答案】①表达了朋友不在身边的寂寞感伤。睹物思人,但已是“笑语稀”,因而诗人“惊”,感伤之情油然而生。②表达了生命短促、来日无多的感慨。春来春又尽,日升日又落,诗人“倚杖”怅然面对缓缓坠落的夕阳,感慨人生短暂。

这首诗包含的感情有两种:一是朋友不在身边的寂寞感伤,二是生命短促、来日无多的感慨。

从“笑语稀”我们知道诗人的朋友已不在身边,当年交往时的欢声笑语现在无处寻觅,作者不禁寂寞感伤;从“春又尽”我们知道春季即将终结,从“对斜晖”我们知道一天也即将终结,晚春的斜晖笼盖住倚杖老人,这样的场景最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来日无多的感叹,最具体地表现诗人寂寥哀伤的感情。

三、方法

(一)从关键词句入手 刘禹锡的《秋词》:

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观念?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作者一反悲秋的传统,借鹤以自况,表达傲然向前、奋发有为的志向。 诗中有一句话直接表明了作者的思想观念:“我言秋日胜春朝”。 作者为什么要说秋天比春天更好?(明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天寥廓明净,充满诗情画意。你看,一只白鹤排云而上,直冲碧蓝的天空,一幅多么明丽的图画!诗人一反悲秋的传统,唱的是一首昂扬的励志之歌。显然,作者说“秋日胜春朝”,是为了要借鹤以自况,表达傲然向前、奋发有为的志向。)

(二)从景物描写入手

2007年高考湖北卷的诗歌鉴赏题:

3.(2007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华清宫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这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 把这两幅画面分别作一番细致地描绘。(明确:第一幅:第1句:四郊飞雪暗云端——华清宫外朔风呼啸,大雪飞舞。放眼望去,空中一片灰暗,寒意刺骨。第二幅:第2句:惟此宫中落便干——只有华清宫内雪花飘落后,迅速融化,消失不见。第3句:绿树碧檐相掩映——华清宫内金碧辉煌,树木常青,相互掩映,春意融融。第4句:无人知道外边寒——华清宫内的人们沉醉于宫内的生活,根本不知道外边是多么的寒冷。)

这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明确:对比。)

这首诗这种如此鲜明的对比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明确:对百姓生活的深切同情,对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的无情揭露、批判与鞭挞。)

(三)从注释背景入手

2008年高考全国卷Ⅱ的诗歌鉴赏题:

4.(2008年高考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春日即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5分)

【答案】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

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象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

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两个注解: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这两个注解为我们提供了该诗的写作背景,从“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这一句

可以想见,作者以前是身居高位,找他的人肯定是非常多,他的门前也一定是车水马龙,热门非凡;从“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这一句也可以推测出诗人应该是带着一种失意、低落的情绪写作此诗的。

这首诗所表达的作者的情绪就可分点列为两种。(明确:①政治上失意的寂寞;②感叹世态炎凉。)

小结:1.从关键词句破解难点;2.从景物描写洞察情感;3.从注释背景找到依据。

四、练习

5.(2008年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地理位置偏远荒僻,当时王昌龄被贬于此。 这首诗有一“愁”字,请简要分析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

【答案】王昌龄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对于这首诗中作者情感的把握,我们分三步走: 第一步:首先看诗后附的注释。 第二步:找出诗中描写景物的诗句。 第三步:找出能反映作者情感的关键词。

板书:

正确把握诗歌主题

1.从关键词句破解难点; 2.从景物描写洞察情感; 3.从注释背景找到依据。

第五篇: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技巧与理解

面对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你要对作者所处朝代以及作品风格进行回忆,对诗题中的人和事进行分析,通过逐字翻译的手法对诗句大意进行理解。一般情况下,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中的诗词主旨和意境都在最后两句,这两句一般是议论或抒情。

【古诗鉴赏表述】这首诗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语言特点有】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等。

【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意象有】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特别注意】看注解,看题目,看作者等有效信息。

①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

②赏析诗句时注意用词的巧妙、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尤其是常见8种修辞)。

③仔细阅读全诗,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即描写的对象),调动常识储备,揣摩形象的象征意味。

④评价要恰当,严禁人为拔高。围绕人之常情考虑诗歌的感情基调。

⑤储备一些诗歌鉴赏中常用的名词术语,要敢于大胆使用,不懂也要装懂。

★有千古名句的要注意名句对全诗的作用及其在全诗中的分量;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明末清初的抗清复明等);注意前后期风格变化大的作家(如南唐后主李煜,宋代女词人李清照)。

上一篇:浅谈幼儿教育方法下一篇:全省优化发展环境